医学理论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19 16: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理论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力资源培训效益有隐形性、预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投资提高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计算出来,这说明人力资源培训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隐形性。培训投资产生的效益受培训内容、受训人员的素质、培训人员的素质以及培训计划的优化结果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效益目标具有预期性和不确定性。
一、人力资源培训预期经济效益的估算
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培训投资/年(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全员培训投资/年)×100%。
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
如果我们设定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为N;培训投资的效益增量/年为M;培训投资/年为C;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a;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b;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为c;全员培训投资/年为d;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为e;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可以表达为:
二、企业人力瓷源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一)培训的一般分析
如劳动者毕业参加工作后不再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且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贬值。那么劳动者终生收入水平表现为一系列水平的直线.每一条更高的水平线即代表着一个更高的教育水平。
但当进行在职培训即对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时,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见图2。图中所描绘的个人在年龄为Ao时完成全日制的学校教育,此人此时依靠这种教育水平可以挣得的工资水平报酬为Ep。如果此人不再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且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贬值,那么其工资报酬会一直保持在Ep的水平上。然而,如果此人进行在职培训,其未来工资报酬增长潜力会得到强化,这种情况如图中的曲线Ea所示。不过,在职培训会产生一种近期效应,这种效应导致在受训期间雇员的实际工资报酬低于潜在工资报酬。这样,在图2中就表现为职员进行投资的时候,其实际工资报酬Es位于Ea之下,实际上,Ep和Ea之间的差距恰恰等于职员的投资成本。从图中可以得知,培训后工资报酬与年龄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年龄较大的员工不愿参加在职培训,因为他们接受培训的预期收益率小于年轻员工接受培训的预期收益率。另外,企业通常也不愿投资于年龄较大或预期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
(二)培训的种类划分及成本收益分析
篇2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企业培训 网络课程开发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调查显示,员工50%的知识和技能会在3—5年内过期。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扩张,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讲授为中心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由于耗费资源,需要人员集中和脱产,内容更新缓慢,缺乏针对性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企业培训的时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最新的理念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员工,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创造、保持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必备手段。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网络培训这一能够突破时空的全新的培训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又一选择。而企业进行网络培训必须开发有效的网络课程,所谓网络课程,它不是培训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过程的总和。相比传统的培训方式,网络课程培训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培训讲师为主导的的培训方式。然而,目前大多企业的网络课程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得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而且,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这都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有效开展,从而最终降低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与培训的网络环境大致相同,使得笔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企业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相结合起来,针对上述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1.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2.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即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个人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并有差异的,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这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3.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学习不是被动接收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界输入的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仅仅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合作性
建构主义还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非常正确,有的则完全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处理同类问题,就是说个体必须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纷呈,但这些派别之间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个体应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企业培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表现出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也成为网络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情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习者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70%的内容,但当从计算机屏幕上阅读同样的一份资料时,仅能理解25%。这就要求培训课程的设计能够结合网络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企业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针对性地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建构的机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模拟来增加这种机会。
2.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企业员工大多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通过对其经验的重构和改组来使得学习者在培训中获益,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中非常有必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学习资源采用超文本,媒体链接的形式进行组织。它具有非线性、跳跃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这种资源组织方式比较符合人的思维规律,非常有利用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又利用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的思维得到激活,并进而调动和激发起已有的丰富经验。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以及一套对学生可能作出的各种回答进行评估的程序,来调动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3.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培训课程一般都是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所以这对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由于企业中的学习者大多更注重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尽可能模拟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围绕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可供选择的问题。从而使得员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培训效果更显著。
篇3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改进措施
2.1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江波 杨延辉 邓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篇4
人才培养是所有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专业设置的核心,是指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教育成果最终的归宿。因此,在医学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医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精通,胸怀理想,心存善心,善于创新的复合型和实用性人才。那么,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呢?
二、医学高校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医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他需要医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任性色彩,要求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优秀品质。因此,加强医学生品的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是社会道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医务工作者给予的期望。在高等教育中,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其技能和素质则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人文素质,需要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的引导,而且还需要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道德和人文素质。医学专业是以人为本的学科,作为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力量,教师必须具备当前职业发展所具备的技能素质,尤其是新教师,更应当加强其技能培养,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技能操作标准,重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新教师职业适应方面无论是从临床一线还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入职之后,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职业适应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角色转变的适应:在短期内要完成从毕业生到教师,从医护人员到教师岗位的角色转变。医学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的不断学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的发展时时刻刻苦促进医学事业的革新,医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医学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们掌握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当前医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的传授方面:新教师对专业知识点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级知识点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很难准确地把握,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医学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构建,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能把能力培养落实到教材中的具体知识?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医学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
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机遇
篇5
关键词:“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回归;发展;
作者简介:白万胜(1956-),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王永(1979-),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临床兽医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我国兽医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缺乏兽医教育教学理论,在兽医人才培养中就缺少应有的章法和必要的手段。兽医专业课教师均非师范院校毕业,教育教学理论几乎一片空白。虽然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也曾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目前的兽医教师一般将精力集中于两点:一是科研,易出成绩,利于职称评聘;二是生产实践,利于提高收入。而对于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则了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兽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多为本能的模仿,少有独到的见解。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散见于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至于专著几乎为空白。综上所述,兽医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立长远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偶得灵感。除了系列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外,还应进一步做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撰写出具有一定分量的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兽医教育向纵深发展。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护生实习培训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内进入角色、适应医院环境。为此,我校在护生实习前进行培训,让学生对今后的实习教学有所认识,使学生到医院后,能迅速进入实习角色,在医院学习工作时得心应手,赢得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的信任,从而提高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
一、实习前培训方法
实习是连接教学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到整个护理队伍的素质。但是即将进入实习的学生对于如何进行实习心中充满了焦虑。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护理操作不熟练、怕带教老师的提问、不能很好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面对病人时不知要说什么,怎样说才能使病人很好配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等。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前培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做好实习前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首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强调临床实习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目的和要求。学习实习计划和实纲,学习实习生管理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为了克服教学中空洞的说教,多和学生交流思想,谈实习、工作中的体会。并把在甲型流感流行期间,我校毕业生在医院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把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为例,给即将实习的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她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并增强了实习学生的职业效能感。
(二)、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和感情的过程,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关键。[1]但沟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临近实习前主要就如何处理好与医院领导、老师、病人、同学等之间的各种关系再进行专门培训。培养学生实习期间的慎独品质。牢固树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尊重关心病人的信念。
为此,我们设定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护理操作,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护患关系的融洽。同时,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度真诚、亲切。和病人语言交流时,注意使用非语言交流,如面部表情、倾听、回应等。并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性别采用不同的称谓。在操作中,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减少病人的痛苦。要准确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三)、提高医学理论及技能水平
1、有效提问
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可增强学生实习的自信心,克服心理压力。护理工作操作性较强,在讲解中进行演示,将各项操作的要领、难点及易出错点,做成操作流程图,理论讲解清楚,由于作为岗前培训,学生已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故在讲解内容前先提出1~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导尿术。导尿操作时,尿管插入长度大约是多少,男女有何区别,有何不同?怎样才能顺利插入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联系男女尿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加深理解,在设疑问时立足于实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每一项操作,设置恰当的问题,可使学生回答时留有深刻的印象。
2、操作指导
操作进行演示,设置一些操作上容易出错的动作,与正确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有感观认识,并通过联系临床实际等方法,启发学生,间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与操作相结合。并学生自己操作,教师通过观察,启发学生要领会操作的手法和要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由模仿阶段逐步到开始形成习惯熟练阶段。
护生操作时,观察学生的反映、操作步骤、解决问题能力等,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重新练习。为了强化理论和技能,使各项操作都能做到准确、规范、熟练。组织相关教研室按计划实施强化培训,采取实验操作、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复习巩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上常用的护理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进入医院后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3、相互评价
技能操作不是机械性的,而是知识、技能、素质、沟通、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为了防止学生机械地练习,我们在培训和测试时,采用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例如为病人做青霉素皮试,从皮试液的配制、物品及急救药物准备、询问“三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方法、注意事项、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练习,然后采用自我评价、同学间评价、老师评价的方法。可以评价学生该项操作的熟练程度、与病人沟通能力,以及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掌握情况。对成绩给予肯定、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学生间取长补短,使技能练习目标更明确。同时扮演病人的同学更能体会到做为病人的痛苦、焦虑和对医务人员的期望,从而激发学生更热忱地为病人服务。
4、树立信心
鼓励为主,增强信心在操作练习中,为增强真实感。各种注射法均让学生相互联系。当学生面对自己的第一位“病人”时,都不免紧张、手忙脚乱,此时除了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外,对学生应多鼓励,“相信你一定行”,如果能顺利完成操作,将极大地增强自信,对她以后的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操作失误时,要求学生向“病人”道歉以求谅解,同时帮学生查找原因,鼓励学生多练习。
二、实施效果
在2007级护理实习生中抽样调查了260名学生,有249名学生(占96%)认为经过实习前综合教育训练,她们到医院后都能在2周内适应新的实习生活,往年一般需要5~7周。
调查260名实习生,有246名学生(占94%)认为通过实习前综合教育训练,复习巩固了专业技能,使她们更清楚自己的职责、任务,更明白自己的角色。学生进入医院不久即适应了医院的工作和学习,满足了医院对实习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赢得了带教老师和医院的信任,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临床操作机会。
调查了11所医院,有10所医院(占90.1%)对我院实习生的评价较好,明确表示经过实习前培训的学生明显好于往年。主要表现在基本功扎实,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有礼貌,能吃苦。能够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能够适应新的医疗环境,能积极防止各种医疗风险的发生。
由于赢得了医院和实习带教老师的信任,实习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学习机会,实习教学质量有了充分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三、总结
(一)、实习前的基础护理技能培训很有必要。学生接受大部分的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后,离进入实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免有所遗忘,直接进入实习,可能会在面对病人时无所适从。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生的角色,在临床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就非常必要。
(二)、由于在校护理教育滞后于临床护理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实习前补充。临床护理新产品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在实习前有些内容需要进行补训以利于护生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三)、临床实习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临近实习前,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是使得护生能更好的进行实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通过实习前培训,学生遇到问题后,能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为了回答老师及“病人”提出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因此使其理论水平得以提高。操作评价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能找到自身不足,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职业道德得以加强、医学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沟通能力得以提高、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基本克服了实习前的紧张不安情绪。对实习生岗前培训使其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后缩短了适应临床护理角色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也提高了护理教学质量。
篇7
问题及现状:沿用至今的医学教学流程是基础医学理论-临床医学理论-临床实习。这样的流程有其固有的合理性,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对医师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流程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医学生理论的学习是在某一学期,规定时间内,按照固有顺序一门接着一门学习,待学期末所有课程学习考核完毕,较早学习的科目已遗忘不少,待到实习开始,进入某一临床科室,对应学科的知识就更不熟悉,需要重新学习回顾了。这时如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效果多半是不满意的。对策:在遵循现有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细微调整,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妇产科临床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章节尤其是涉及临床技能的章节学习中或学习后,穿插对应内容的临床见习,例如,由临床教员筛选临床病例,安排多次观摩见习,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不但利用现场观摩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还为学生掌握相应临床技能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教研室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试行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在正常分娩学习后安排夜间产房见习,宫颈癌学习后安排真实病例见习等,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妇产科临床实习开始前,也应对专业知识做系统回顾,进入实习阶段,涉及某一临床技能时,教员应及时讲解相应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回顾理论、指导实践。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们自身的业务也是在反复的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中逐渐成熟的。作为教员,我们也应该把这一经验应用到临床技能教学中,毫无疑问,“授之以渔”是对学生最为有利的教学方法。
2临床实习时间有限,缺少以患者为对象的技能操作机会问题及现状
本科生每一临床科室实习时间约3-6周,对于没有临床技能基础的本科生来说,如此短暂的时间就基本是以见习为主,亲自动手的机会非常少。妇产科所涉及的临床技能操作项目比较多,本科室住院医师的第一次科内轮转是每个小单位3个月,如此轮转一轮下来大致需要1年时间,这样的基础培训尚且不能使住院医师完全掌握所有基本技能,更不用说本科生1个月左右的实习了。因此,缺少足够的临床实习是导致本科生临床技能掌握程度普遍低下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的临床实习教学没有要求实习生直接负责或管理病人,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实习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医师的角色。对策:从制度上较大幅度的延长实习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由教员协助共同管理各专科典型病例,这样,不但能够从根本上增加实习生的实际操作机会,而且还能帮助实习生加强临床思维,增强医德意识,最终提高医学生整体素质和临床教学质量。
3缺少实用的临床技能培训设备问题及现状
随着社会对医疗行业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病人的保护和维权意识随之增强,对医生群体的信任度极度下降,多数患者不能接受实习生执行操作;妇产科患者群特殊,有些患者甚至不能接受男性学员观摩操作过程,这些都给妇产科临床教学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可以进行模拟练习的临床技能培训设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医疗市场已出现多种多样的培训设备,而在临床教学中能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设备并不多,高端设备实用性强,但价格昂贵。另外,多数临床教员未对现有设备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导致现有设备利用度低,在临床教学中无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策:首先,应充分认识模拟训练设备的使用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次,应由临床教员仔细钻研模拟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争取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设备,为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应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购置必要的高端设备,或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平台资源,努力提高模拟训练的水平,使训练场景尽可能的接近疾病的真实状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
4临床技能考核制度不健全,落实不严格问题及现状
篇8
关键词:生理学 教学改革 基于实验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9-0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现代医学生的理念必须从以“病”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和应用性的医学生成为时代需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应用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这种培养模式的理念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即“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教学模式。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也是医学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如何让学生短时间内有效的掌握这门学科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就要求将生理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医学院校“基于实验的生理学特色教学模式”(Experiment-Based Learning,EBL)的探索,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生理学教学现状、基于实验的生理学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浅谈生理学教学改革。
1 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及发展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学好临床课的基础,而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因为生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基本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大量生理学实验的证实;另一方面,生理学实验课的各种手术操作是临床医学操作的基础,掌握好生理学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必备条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生理学实验教学已整合到医学机能实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是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1]。由于医学机能实验学在课程安排时间上滞后于生理学理论教学一学年左右,导致生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脱节,更与目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相悖。虽然近年来已出现生理学第二课堂教学等[2],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3],但仍不能有效地将实验对生理学理论知识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探索一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融合、教师和学生相互动的“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所亟需的。
2 医学院校基于实验的生理学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适应其学科性质,“床边教学”(bedside teaching)一词被提出,它是以临床带教老师为主导,医学生为主体,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教学[4]。简言之,就是改变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的传统做法,结合病人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它打破了我国医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实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在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医学基础课中《生理学》的讲授其实也存在相似的基础理论-基础实验的二段式教学模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理学的知识不利,更导致生理学教学和能力训练对医学生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难以发挥,势必影响他们对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另外,自转化医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医学研究模式提出后,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和临床的整合。也就是说,生理学不仅只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最终还是要为临床服务。这也反映了转化医学模式的内涵之一“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基本要求。由于临床医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模式。要使生理学最大程度地为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不仅要加强和巩固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即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理论讲解,结合相应临床病例的举例,更要注重培养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大胆创新的空间。为此,我们按照“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医学院校基于实验的生理学特色教学模式(EBL)或者实验台边生理学特色教学(beside-bench teaching, BBT)模式,试图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效能放大从而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对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5]进行探索。如果教学过程中,采用EBL模式,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性的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融会贯通,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为他们学习临床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能无形中育下一些科研苗子,进一步深造。
3 EBL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实验条件方面,除了具备开设一些生理学的基础实验,如ABO血型的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视力盲点视野色盲的测定、人体肺活量的测定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外,实验室还配置了涵盖《生理学》各个章节中相关生理指标检测的实验装置,如八通道生理记录仪,可以实现多个生理指标同步监测;如与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中“细胞的电活动”相关的细胞电生理仪器设备;除了外周指标的监测仪器外,还配置了针对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的实验仪器,如考察动物脑的高级功能-学习记忆的行为学实验仪器八臂迷宫,水迷宫等;观察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的实验仪器如128导事件相关电位的检测与分析系统。此外,本教研室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积极参加国家、国际高级师资培训、进修班等,为开展实验台边生理学特色教学模式奠定扎实的基础。
教师通过精选部分教学内容开设EBL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配套、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我们针对自主神经系统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展开了EBL教学。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基本涉及到前面已经学习的各大系统的功能活动。另外,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还受情绪、应激等的影响。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实验。我们选取临床医学31位学生作为实验班,每个EBL教学班随机组建2个教学小组。在EBL教学前一周左右,学生提前预习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一节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实验的方法,了解实验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EBL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小组在代课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八通道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如体温,呼吸运动,血压,心率,皮肤电阻,脉搏波,脑电波等,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各项生理指标的波动,老师在实验中针对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和观察。特别是根据心理生理学原理,由学生设计和实施心理刺激,观察生理功能活动的变化,不仅训练了学生自行设计试验并加以实施的能力,更使学生对心理生理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特点,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相应讲解。EBL教学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指出本次E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意见。这种EBL教学,首先将目前的基础理论-基础实验的二段式教学模式改为实验台边生理学教学的一段式教学模式,即针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系统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EBL教学,使他们在教师实验台边生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对生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其次,《生理学》学生学习模式由学生被动式学习改为学生主动式学习。而教师每次实验室生理学理论教学后都会提出“微科学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这就使生理学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同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的效果。
4 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评价教学效果
针对新型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考核体系。第一是针对理论教学效果的考核,通过学生理论课成绩和学生问卷反馈判断EBL教学法对生理学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如我们针对临床医学实验班实施的自主神经系统生理学EBL教学设计问题,对全体31个学生进行了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对EBL教学法的必要性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对EBL教学法在生理学学习中的意义、看法和具体的建议,回收30份。结果显示,66.7%的学生认为EBL教学法“非常必要”,33.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无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无所谓、没必要”或者“不好”;他们对EBL教学法在生理学学习中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是帮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3/30)、激发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13/30)、培养动手能力(10/30)、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8/30);第二是针对实验技能考核,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是针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去综合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针对有科研兴趣和良好科研思想的学生鼓励加入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等,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总之,生理学教学的EBL教学法更能适应转化医学的要求,具有基础理论―基础实验的二段式教学模式不能取代的优点,特别是较好地适应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时,我们在肯定EBL教学法优点的同时,发现EBL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只能小班教学、教师层次要求较高、实验室设备需要更多投入等问题。所以,目前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开展EBL生理学特色教学只能循序渐进,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资源的改善,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莉敏.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28):59-60.
[2] 朱志茹,季卫刚,孙卫忠,等.五年制医学生人体生理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1,13(5):417-419.
[3] 夏建霞,易维京,熊加祥,等.以系统科研培训为体系,开展生理学第二课堂活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0):968-972.
篇9
下面就一年来卫生室的工作情况做一下简要总结:
1、创造条件方便群众看病治疗。
一年来,村医疗室配备了三张输液椅及二张输液床,为群众就诊2800人次;检查血压、测体温共4850人次;重病人转送医院治疗的18人次;为低保户免费看病、送药42人次;外出出诊438人次,其中晚上就诊50人次;所有出诊、挂号、检查等费用全免。医药费也按市场药价的20%-30%优惠给病人。一年来共为村民节约近1万元,得到村民好评。
2、认真做好资料管理,当好农村卫生信息员。
一年来,为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在就诊之余,完善村级各类公共卫生资料,如做好全村村民的出生登记、死亡登记 、防疫发卡、饮食管理、当地群众健康档案、外来人口健康档案等资料的登记管理工作,做到分类分册登记,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查性。在此基础上,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当好农村公共卫生信息员,收集信息资料,宣传农村爱国卫生知识,积极配合上级到我村开展工作。还多方参与村级卫生清理及环保工作。
3、加强培训,提高医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篇10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护理管理应用
时代要求护理管理工作应用心理学理论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重点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强调重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整体护理。这一转变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而护理管理者更要具备驾驭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及时发现心理应激来源,采取相应措施。
就医观念更新带来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由单纯追求身体健康,或不生病,到要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即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已被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及技巧
心理学理论学派有多种。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为创始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学以及马斯诺的人本主义心理派。作为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管理者要将心理学相关理论融汇贯通,综合应用。同时护理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将心理疏导法、心理渲泄法、消极清除法、情绪转移法综合应用于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方 法
心理疏导法:基于精神支持法,当护理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或是家庭危机情况下,势必影响工作质量,护理管
理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与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充分表露思想症结,帮助其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达到心情舒畅,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理渲泄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源泉即心理压抑是无意识,而意识是人心理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意识压抑着人的本能活动和欲望,它使无意识的要求与社会的道德约束相一致。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也基于内心矛盾的冲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常常要忍受,如领导的批评、医生的指责、病人的投诉等,这些都容易使护理人员心灵受到压抑。因此,护理管理者要提供机会让护士“发泄”,“渲泄”和“释放”过度压抑的情绪,从而使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病人,树立白衣天使的新形象。
消除、转移法: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行为疗法。即以理论为指导,控制不良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除或纠正护士的不良行为,转移至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护士长既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又要有综合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能影响下属、感染下属,进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和要求下,进入护士应有的角色状态。
技 巧
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在应用心理学理论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措施,同时结合年龄层次,工龄长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低龄资的采用消除转移法,对高龄资的采用疏导和渲泄相结合的方法。
不同岗位人群的心理调适:对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责任大小、技术水平高低、科技含金量多少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关键岗位的护士,要主动关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化解心理症结,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对次要岗位,能力欠缺者,采取鞭策、激励手段,加大考核力度,使其有活力、有压力、有动力。
针对不同外因的心理调适: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其角色模式有多种,在工作中集照顾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于一身;生活中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身,制约和影响因素众多,岗位竞争压力、家庭负担等互相作用,致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护理管理者要了解护士压力源,采取疏导或渲泄的方法,减轻压力,防止出现偏差。
讨 论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主要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性有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使之在管理中具体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该做到:①打造互动-互助的良好的护际关系。②采取物质-精神结合的多种奖励方式。这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调动了护士主动能动性:护理工作不是被动执行医嘱,护士也不是简单的“打发”护士,而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与服务技巧的技术劳务工作。通过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管理,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消极因素及时得到化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 上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宣传计划
- 下一篇: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