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19 16: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医学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医学培训

篇1

1.1教职工师资培训总体印象得分统计由图1可以看出,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的总体印象为:非常满意44.9%;满意12.3%;一般14.1%;不满意17.0%;非常不满意9.4%;说不清2.3%。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对师资培训的效果并不满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改进师资培训的方法与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2各年龄段对师资培训满意率的统计分析由图2所示,20~30岁青年教职工对培训的满意率最高,达到90.3%,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满意率呈递减趋势,30~40岁及40~50岁教职工培训满意率分别为65.3%及25.3%,50~60岁教职工满意率为43.3%。根据调查问卷的其他问题综合分析,可以认为,20~30岁教职工满意率高是由于处于新入职阶段,培训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角色转换工作。其后30~60岁的教职工,培训满意率显著降低,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以得知,对于已经熟悉本职工作及相关学科的骨干、带头教职工,专业性及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更有吸引力,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特色不同,专业属性不同,此类培训一直未能很好地开展实施。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将在后续部分进行论证。

1.3不同性别的教职工培训满意率调查分析如图3所示,可以得知,男性教职工对于校内组织的相关培训满意率比较低,仅有24.3%的男性教职工选择了非常满意及满意这一选项,而女性教职工满意率则相对较高,为75.7%。根据调查问卷的其他问题统计分析可以得知,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男性教职工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女性教职工多,因此在大量分配培训任务的时候,往往会与男性教职工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因此培训本身的效用则发生变化,男性教职工往往会对培训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参加培训是加重其负担的一种方式,即使参加了相应的培训,也会影响其培训效果,未能达到培训本身的预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在本文的后续部分进行阐述。

1.4对培训内容的满意率统计如图4所示,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教职工对道德修养类课程、专业理论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管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满意率分别为:60.3%;93.2%;13.5%;77.7%;90.2%;70.2%;22.3%。由此可见,教职工对道德修养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满意率比较低,具体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可以大致总结为:课程内容老化、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针对性等三点。因此,适度改进培训内容及相应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2提高师资培训满意率的方法建议

2.1选择并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流程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不难看出,许多培训内容之所以不能得到认可,多数的原因在于对于培训的需求及相应的方法未能及时评估。因此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流程加以控制,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将培训的效能发挥出来[1]。具体流程见图5。

2.2各环节对提升培训满意率的意义

2.2.1培训的需求评估。对于师资培训需求的评估,首先需要我们寻找到目前的教职工实际状况与期望的教职工状况之间的差距,而寻找到的这一差距,恰恰就是师资培训的重点与方向,而找到这一方向,本文认为需满足以下三点:第一,需对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要求以及近期目标进行充分的调研与了解[2]。第二,对教职工的性别、年龄、专业背景、专业需求、教学技能、科研能力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需回答如下问题:(1)教职工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接受师资培训?(2)管理部门组织师资培训所需达到的目的是什么?(3)教职工目前的水平与层次处在什么位置?培训之后得到提升的可能性有多大?(4)教职工的性别、年龄是否适合目前的培训;此类培训是否对其有针对性?第三,通过上述的分析,需继续明确师资培训的相应过程。建议应包括如下四个步骤:(1)选择合理的师资培训内容与方向;(2)尽可能详尽地列出培训之后的预期与目标;(3)确保培训内容的完整性与可靠性;(4)明确培训的可实施性。

2.2.2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医学类教师、技术人员的具体特点,一般来说,建议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相应培训。(1)选择讲座法普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2)选择视听法,利用其直观、信息量可视化的特点开展思想道德、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3];(3)利用观摩法开展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4)选择仿真模拟法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2.2.3培训效果的评估。对于基础医学类师资培养,评估其培训效果,可分为培训前评估和培训后评估。(1)通过培训前评估,可以保证整体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合理性;确保教职工对培训内容有较高的满意度。通常可以依靠相关专家论证的方法进行评估。(2)通过培训后评估,可以保证培训的质量;不断提升培训的水平。通常可以依靠问卷调查、随堂测验、分组座谈的方式进行相关评估。

2.2.4评估结果分析。通过培训前评估与培训后评估,了解培训本身的相关度、信度、区分度,来鉴定培训是否有效[4]。

3科学、理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是提高基础医学师资质量的关键

篇2

【关键词】医学绘图;胸部外科;临床技能;胸腔闭式引流术;局部解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出能独立、规范行医的临床医师。传统教学方式多侧重于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相对弱化。在这种教育现状下,探讨能提高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外科手术,是一门形象具体的实践科学[1],胸外科是外科学中专业程度较高的亚学科,对于年轻医师入门较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有时单凭文字描述难以清晰表达,而通过绘制局部解剖及手术简图,将周围毗邻、术中情况、操作要点等用绘图法准确地表示出来,能够加强对手术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年轻医师对临床操作的理解、领悟和记忆[2]。许多经典的外科学教材均配有高质量、形象准确的手术绘图,它帮助年轻的外科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手术要点;而主刀医师亲自绘制的手术图能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手术过程,个体化地描绘每个患者的疾病和手术情况,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精准性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医学绘图引入住培学员的临床能力学习中,探讨其在胸外科基础临床技能培养中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连续入组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胸外科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计60名。将学员分为实验组(绘图学习组,2018年7月之前入科)和对照组(常规学习组,2018年8月之后入科)各30名。参考(表1),两组学员性别、年龄、规培年级、轮转时间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本研究选取胸腔闭式引流这一胸外科最基础,且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中要求掌握的术式为训练内容。在科室内由2名进行过研究小组培训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按分组的结果施行带教。常规学习组(对照组):由带教老师按统一的幻灯讲解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局部解剖、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在临床实践中老师示范3例胸腔闭式引流,指导学员操作3例,然后进行考试评估。所有的操作均为真实患者,并取得患者的同意方可进行。绘图学习组(实验组):老师在入科后根据幻灯讲授胸腔闭式引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要求学员课后进行绘图(主要为解剖图),包括骨性胸壁结构、侧胸壁层次结构、肋间局部解剖图、胸腔透视图等,相关的样图由老师提供。学员画完后交给老师进行批改点评。之后同样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分别示范和指导学员进行3例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要求学员术后绘制手术图,参照术后胸片画出胸管内置情况,包括置管部位、方向、深度等;以及出现操作错误时老师的指导,均标注在图上。老师根据学员绘图给出指导意见及个体化的问题。

1.3操作考试评估

老师示范及指导学员自主操作各3例患者后,进行考试评估。考试对象为真实患者,均经过患者的知情同意;危重症患者、局限性气胸或胸腔内有明显粘连者排除在外。考试时带教老师在手术台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突况的处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学员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成功与否、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即时患者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尺,0~10分)。课题组根据人卫教材《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2版)》制定了操作细节评分表,并对学员进行整体的手术操作评分(百分制)。

1.4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模式在学员出科时评估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问卷内容包括对老师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实习的兴趣、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及临床应变能力提高等。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检验水平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操作考试比较

操作考试一般在入科后的1月左右进行,两组学员进行操作考试的患者肥胖程度及闭式引流病因无统计学差异。根据(表2)可见,除术后患者疼痛评分两组相似外,实验组学员的置管成功率(93.3%vs.66.7%,P=0.021)、手术时间[(23.3±6.2)minvs.(32.6±8.3)min,P=0.002]、操作整体得分[(88.5±7.3)分vs.(72.2±9.3)分,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问卷结果比较

对两组培训学员进行出科时主观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见表3),实验组的学员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带教方式及学习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2.3教师对绘图带教的感受

对于整个实习过程,教师体会实验组的学员在接到课后绘图任务时均表现出新鲜感和较好的配合,能充分激发课后主观能动性,进行复习和自我学习;同时也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学员在手术操作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动手,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3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近一年的带教观察,将医学绘图引入外科日常的带教活动中,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激发了学员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临床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医学教育法临床操作能力基本是靠理论学习及“师徒帮带”等模式,学生具有“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特点[3]。随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学习(evidence-basedlearning,EBL)等新教学法的应用,现代医学教育正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我主动学习的新模式过渡[4-5]。临床技能培养亟须新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新的教学体系。作为交流的一种手段,绘图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人类早在发明文字之前就把他们的信息留在了洞穴壁画上。而医学绘图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教学辅助手段。尽管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幻灯投影、电脑视频等)相继出现,并有信息量大、包含内容丰富等优点,但它们提供给学员的形象画面往往一过即逝,学员是一种被动的信息输入,学习印象未必深刻;而通过自主绘图,学员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在绘图时不断揣摩,绘完后反复观摩,图画的这种视觉“滞留性”恰恰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6]。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苏业璞教授曾说过:“年轻的外科医生在学习手术技术时,绘图技术是必备的基本功”。清晰的人体解剖知识是绘图的基本功,同样它也是外科医师手术操作时的基本要求。课后绘图是以临床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发挥绘图对学员掌握相关内容的引导作用,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将空洞的解剖知识转化为一幅幅重要的解剖图片瞬间,刻画在学员的脑海中,对学员快速进入到相关专业领域,深刻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及操作能力有着实际意义。任何外科手术中,都包含了很多的隐性知识,它们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而通过绘画这一媒介与带教老师的传授相结合,能够使更多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实践水平[7]。规范化培训学员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做着临床最初级、最繁重的工作,带教老师对学员的重视和培养意识不足。通过绘图学习法,学员与老师通过绘图这一媒介交流沟通,学员主观能动性强,老师指导有的放矢,能具体到一个瞬间一个步骤,学员和老师均认为效果良好。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媒体;英语;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利用网络时效性、便捷性、经济性等有利条件所构建的互联网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平台现已被世界各国视为国家战略和 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基于此 ,本文拟对 当前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较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问题略加探讨 ,以期对互联网远程教育之良莠利弊有清醒认识的同时,还可对远程网络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法手段 的改进与提高有所裨益。

、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的优势性(一 )对于 网络课堂 的课程可 以达到重复收 听的 目的:一 个 人 不 能保 证 上 课 的所 有 时 间都 是100%注意力集中,稍微一走神,可能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就漏掉了,而这一知识点恰恰是其所不掌握的,但是如果利用 网络教学 ,学生可以反复收听、收看老师讲解的知识,就不会存在知识点被遗漏的问题,这样保证了授课老师的最终目的;而且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可以做更为详细的笔记,这样在 自己觉得重要 的部分不会漏掉授课 的每一个 细节 的同时,将 自己薄弱的知识环节全部弥补上 ,从而更加有利的提高 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 )利用 BBS如遇问题可 以随时和授课教 师沟通 :1.一般的课堂,如果老师上课,学员只能在课堂休息期间提问,那时很多学员没有领会全部的知识,只能是提出相对肤浅的问题,而且一旦下课,无法找到授课教师,那样没有办法沟通 ,往往是在课后学员经过消化理解之后会 出现大量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这样沟通就会 出现问题 ,而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应用 网络教学 ,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在网络平台上建立针对各个教师的 BBS,或者针对授课教师和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有问题的时候就提问,每天保证教师到 BBS上浏览学员的问题,保证学员的问题在几个工作 日内必须做出回答 ,这样 ,学员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 的回复 ,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深层次问题的解答。

2.课堂教学中每个学员所问的问题只有其本人能够知晓,同时教师也只能面向某一位学员的问题进行解答,而其他的学员不知道这一问题是否也是自己所未了解的知识点。通过 BBS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某学员在网络上提出问题,所有学员是可以看到这一问题的,然后通过老师的解答,不仅提问的学员可以了解相关 的知识 ,其他学员也可 以看到问题以及答案,这样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其他学员如果存在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别的学员提问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老师也可以继续答疑 ,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引发多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出现,从而解决了一系列 的相关问题。这样一来 ,所有的学员都能对最初的同题以及从该问题引发 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如此就可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讲解能够达到全班的学员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问题解答的效率 ,提高了知识面的拓展。

(三)普通课堂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员在课堂上所学的资料可能很多人 只是稍微熟悉 了一下就结束了,没有深人的了解到每一个细节 ,老师讲解 的地方对于学员来说也未必面面俱到。如果下课之后学员还能继续学习课堂上的资料那么对于学员来说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消化理解。网络教学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课后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程中的所有资料上传到学员空间,大家都可以分享这些资料,在空余的时间就可 以把这些资料进行 反复整理 ,进一步消化老师上课所教授的知识 。这些资料的形式不仅是文本的,同时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多媒体的形式 ;内容也可以是多种的,比如可以是新闻的,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是视频信息,不仅从画面 ,而且从声音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一位主要人员的讲话,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就可以为音频信息 ,从听觉的角度 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可以是相关文化的介绍,那么这种多媒体形式可以为图像、图形、相关的动画等,从视觉上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就省掉了老师上课时的担忧 ,可 以让学员下课后更好的学习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的课堂资料。

(四)作为语言学习 ,教师不仅需要 了解学员写的情况 ,同时所 留的作业还包括学员的说的能力 ,这种作业在课堂上虽然也可以做到,但是由于学员太多,对于个人来说有用的时间仅仅为几分钟,这样的效率实在是过于低下了;同时这种作业对于课堂式教学还不能课后完成,这样就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学员的说的能力 ,不能有效的安排后续 的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口头训练 ,布置 口头作业之后 ,学员可以根据作业要求课后完成相应的口头作业,利用录音设备将 自己完成的口头作业制作成电子版的作业,然后上传到教师的空间中,这样就能够达 到教师 了解学员 口头学习的情况。这样从说的角度对培训的学员进行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一对一 的说的训练 ,这样就能够达到大幅度提升学员说的能力,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大大提高了针对性 。

二、中小学远程英语教师网络培训 中的弱势 问136题解决策略目前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存在着基础相对薄弱,尤其针对教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很多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很难 和外 国友人进行有效 的沟通。

这种情况主要是 由于对“英语思维”模式的不解所致。

就以受诟病最深的写作为例,英语世界的人们在陈述问题和作文时一般思维模式是 以“总分 ”的方式来说明观点,也就是每段的开始部分直接说明观点,然后再对该观点进行非常详尽的论述 ,同时举出大量的事实作为该观点的支撑;每一个段落只有一个核心的“idea”,所有的论据都要围绕着这一“i-dea”而论述 。当然 ,有一些习惯我们的国语也一样,但是大部分的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不同。比如:国语思维中存在的分总模式。我们更习惯于“分总”的方式 ,即先阐述论据 ,然后经过利用这些论据来总结观点;同时国语的写作中喜欢在开始部分写入铺垫,给人以渐进的方式,最终才是我们所要阐明观点。这与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英语的写作思维中以总分的思维方式为主,当我们使用分总的方式时,英语思维的人就无法理解我们所要表述的含义,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将中小学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可以针对现在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得国人的后代可以轻松的掌握真正的英语,为今后这些国家的未来不至于走弯路、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修改 自己从小所学的知识。同时利用网络培训这种模式,无论在精力、经费等方面都可以达到节省的目的,在学识重复、知识重点 、与授课教师沟通等多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14-01

伴随着基础医学在医学领域之中占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与作用,基础医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与保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必不可少。长期以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我国基础医学教学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医学师资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基础医学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效地推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1管理思路创新

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在于管理思路的创新。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思路是提高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其直接对于我国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施实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在基础医学教学管理过程之中,坚持以改革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狠抓了本科生培养质量建设,素质教育工程,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掀起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热潮,推动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被引入到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之中来,将管理与培养紧密相结合,进而最终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思路创新,还在于将多种管理思想进行综合,而非只借鉴某一种管理思想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笔者认为,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其创新性就在于管理思路的创新。只有管理思路创新,才能够引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实践的创新。例如,对于“以人为本”管理观念的合理借鉴,就是对传统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对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教学工作中“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直接影响到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实践活动向着科学性、人性化的方向顺利迈进。

2构建新型的管理体系

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要求新型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笔者认为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应当首当其冲,率先构建新型的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管理体系之中,应当是一个集管理、监督、评价等部分组成的有机体系。例如,成立校级督导组,赋予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权威,实行全方位教学监督与指导,督查教学制度的落实情况,督查、评价教员备课、试讲、课堂教学质量等教学环节;加强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成立名符其实的院、系教务科或教学办公室,形成以教务部门统揽、院系教务科(教学办)具体贯彻、教研室和学员队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并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研室和学员队,为此,专门研究制定了教研室基本建设规范,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对学员队实行了集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习和文体活动考评为一体的“双争”活动,促进了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要求构建新型的管理机构、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根基,要想更好的发展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则需要整个新型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共同运作才能够最终保持基础医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3以师资培养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从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层面来看,加强对于师资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着重要意义。是实际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创新的重中之中。众所周知,基础医学教学与管理之中,其主要参与者之一即为教师。无论是行政教师,还是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对于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创新具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基础教学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通过基础医学知识为载体,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不断进行转变,进而使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结构。从行政教师来看,其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养是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当前师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研究型医科大学的任务、规律、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教学观念不强,甚至出现“教授不授课”的现象。二是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医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毕业,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位也较高,但是缺少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肚子有墨水,吐不出来”的现象。三是存在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以及不会运用信息手段或过分依赖电子幻灯等媒体手段,驾驭课堂能力不强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创新进程的实现。针对上述问题,对所属教师分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培养: 一是针对副教授以上人员采取以“岗位锻炼为主,学习深造为辅”原则,积极申请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深化教学研究,培育教学风格,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品牌,争当名师。二是针对资深讲师,采取以“学习深加强岗位实践”为手段,提升授课能力。三是针对年青教员,则采取规范化培养为主,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根据上述培养目标要求,一是制定了“全面、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教学督导计划,通过部、教研室两级督导监控、督导反馈、督导结果等作为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把完成教学任务的质和量与个人晋升结合起来,促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组织“三种人员,三种技能”培训,即“文职人员、青年教员、教学助理的授课技能、信息化手段运用技能、外语运用能力”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培训,同时邀请校内外医学专家、医学教育家进行教育理论、人文知识等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要立足于实事求是,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之中,坚持对于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各个教育要素的实事求是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促成基础医学教学管理的整体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不仅肩负搞好科研的重任,还应吸引本学科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化学术带头人到自己的学科团队,加快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骨干,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应根据人才成长的不用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6

【摘要】 为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础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7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促进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实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推进实验室的整体建设,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使之成为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00年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伴随着学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增加。2006年我中心率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建设

2.1组建机能学实验室

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药理和病生3个实验室整合而成。实验用房重新布局统一管理,使每间实验室不再是某学科的“私有财产”,多学科的资源共享,避免了以往各教研室之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无课时闲置、使用率不高现象。

2.2建设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每名学生一台显微镜,显微镜中的视野只有学生一人能看到,教师了解的学生实验情况有限,难以给予及时的指导。为此,我校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码互动实验室,使形态学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3建设插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室

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该课程有利于学生临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进入临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根基。

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实验中心,就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领导重视是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鼓励一些年轻、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以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同时要积极培养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加大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制订培养计划并有效实施,给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更多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篇8

一、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改革

近年来,我国多个临床医学教育重镇不断探索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在指导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中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思想,注重知识传授与健全人格并重,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自2008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启动了“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强调医学教育是一个医学基础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要立足现有知识,并着眼于未来;在教育策略上要遵循“有教无类、通识通科和大医学”的理念,不过早的深入到某一具体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旨内容;在教授过程中,特别强调“鱼渔兼得”,既重视学习过程,更重视学习结果。此外,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加强对学生品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风尚,培养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立足国情,医教协同,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着力于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加强和提升,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学生为本,医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从灌输式教育变为互动式。摈弃培养简单的技术落实者,而是培养关心“人”的未来医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确立了“三基”、“三严”、“三早”教育理念,“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大学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建立了“1+2+2+3”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集中通识教育及医预培训,强化通识性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有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开展博极医源学术讲座,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培训,目的是为医学生打好人生发展和从事医学职业的必要基础。第二阶段是医学导论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述及医学导论,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属性、目标以及疾病诊治与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理念及策略;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相联系的桥梁;开设的前沿学术进展讲座和人文社会科学讲坛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强化职业精神与自豪感;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共事能力。第三阶段为临床医学学习与实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及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技能,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与多发病,并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良性互动关系,并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传统医学及群体保健知识与技能。第四阶段为综合性强化培训及毕业论文。在前五年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强化培训,在博士生导师的直接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题目并以合格的论文及答辩方式通过。

复旦大学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4个证书,简称“四证合一”。“5+3”模式通过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同时具备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吉林大学加快推进“5+3”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建设,包括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养过程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2)五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临床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三基”培训、临床实习实训管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3)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2015年全面调整七年制为“5+3”一体化培养,在规培期间学生要获得“四证”: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职业医师执照。4)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时间,增加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的诊疗防控,加强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和规定参加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取得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证书者,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计入6年服务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试点的临床和基础医学专业实施四阶段培养模式,即在医预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和临床二级学科阶段实施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在医预阶段,医预学生在大学本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于医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北京大学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个领域的大类平台课为医预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其次,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改革依托基础医学院完成,在基础阶段,学生们要达到如下主要培养目标: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养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再次,临床医学阶段改革是“新途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有鉴于医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医学部本着宏观管理和尊重各学院特色的考虑,允许各临床学院(医院)在医学部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框架下自行设计改革方案。

北大医院模式根据医学部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框架”总体设计。方案设计遵循“胜任力导向”的要求,针对教学具体安排(大课及见习课表和轮转表)、教师培训、“临床综合基础”集体备课等工作进行了系列安排。人民医院模式通过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医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坚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二十一世纪一流的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高能力、高质量这个核心,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北医三院模式以“全人教育”理念为依托,面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致力于临床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式发展。以“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原则,以“器官系统”模式整合临床教学全程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桥梁课和系统课阶段,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在突出重要概念的同时,大幅度删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中简单重复的内容,从而压缩理论课授课学时。增加以案例讨论为主导的小班讨论式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新途径”基础医学创新型课程体系以“教育教学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遵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医学部的实际情况,在基础和临床层面分层开始,从形式上按阶段组织,尊重原有学科发展的现状;从内容上按课程的实际需求安排,强调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强调基础学科内部各个学科间的沟通。扎实推进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了医学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的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首先,长期以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学科独立的基本架构,课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内容简单重复。其次,学生进入医学阶段的学习,界限分明的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的知识体系割裂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也使部分学生对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出现迷茫和误解。上世纪50年代后提出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就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使分离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得以融通,回归医学知识的应有状态。该方案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并按照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来组织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优化,将学时从816学时调整至633学时,优化至原学时的77%,最终确定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基本知识点讲授为主的全新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

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体系中梳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点以外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在一学年时间里,以20个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导向性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真正地实现基础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知识的融合,成为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此同时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对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组、整合和优化,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并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互为补充,重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临床医学阶段建立了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培养体系”三大课程体系合一的临床专业教学新模式,专业课程(含全科医学、专业英语):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培养的比例为1:5.5:0.9,大大加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呈现三大课程体系横向平行,纵向各专业自成体系的特点。即每一门专业课程均涵盖临床专业课程、临床技能训练、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三大体系,此外授课内容基本同步,实现了临床基础知识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这个培养体系有以下特点: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其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的有明确培训要求与认证标准,针对每项临床技能的培训流程采用阶段学习、阶段认证的制度,通过认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与患者利益。整个培训流程要经过: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通过这种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培训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不同,但培训的流程是相同的。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新模式,使医学生临床技能逐渐得到强化,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稳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基础+临床”的系统课程引导医学生们织起一张“网”。比如关于“肺”这个器官,新的教材会放在呼吸系统这部分来讲授,从它的解剖知识,一直讲到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影像等。刘方明说,这样课程更紧凑,学习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施的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使学生理解所处的世界继而与其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学习人文科学更清楚地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学习社会科学,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既重描述也重评价。三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医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寓一体的的科学,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识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

篇9

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广州医科大学借鉴国内外课程整合的经验,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将基础医学实验按照学科的逻辑联系,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有职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已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将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综合型”课程已成为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而作为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室教学却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往往从属于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创新思想受到禁锢[3];而以学科为单位的实验教学存在形式上的枯燥和内容上的重复等弊端,影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由于职业教育主要是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困境,在实验内容上也趋于简单化、分散化,导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下降,也错过了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机会。本研究在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整合,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根据职业技能需要创新实验内容,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4,5]。

1整合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1.1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材的编写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从2012级药学专业开始实施。课题组通过与药学专业教师及从业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药学专业从业方向及所需职业基本技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基础医学实验项目的设计。从药学专业从业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改变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职业所需基本技能为中心,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实验内容,整合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增加与药学专业从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思考。教材以系统为单位,按照形态学实验(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内容)、机能学实验(含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容)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序组织编写,并编写了一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培养职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2实验教学条件的准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依托教学设备先进的基础医学实训中心才能得以开展。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立为形态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不仅解决了医学职业院校教学标本数量不足的矛盾,而且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机能实验中模拟实验系统的应用也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并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校内的实训中心建设工作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内容。

1.3实验教师的培训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对于实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6],需要实训中心教学人员的全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任务。为此,学校对承担实验整合课程的任教老师和实验老师进行长达一个月的业务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和机能学实验两个方向进行培训,达到形态学科的教师可以顺利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机能学科的教师要学会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教学工作。在整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各科老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1.4实验整合教学的实施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整合课程在2012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实验课程以系统为主线,按照整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包括正常人体与疾病大体结构观察、正常人体与疾病微细结构观察、正常人体机能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3个模块。在结构观察实验中,主要以数码互动技术为主,在机能变化探索中增加虚拟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减少动物的使用等。教学场地也根据专业的要求延伸到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专业实训基地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每个月安排一次实验室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定期安排实验老师进行指导。根据专业要求,对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形态学实验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结构位置和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因此,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选择各个系统最主要的器官及常见病变进行观察,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数码互动技术可以提高形态学知识的直观性,也解决了人体标本与病理标本不足的教学矛盾。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侧重于正常机体功能的变化调节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借助动物实验观察健康和病理状态下动物的机能指标及化学物质或药物对动物机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模拟实验或模拟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动态观察机体功能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遵循临床疾病发展规律、正确指导用药的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学时控制在4学时。本研究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部分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设计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的原则,既淡化学科概念,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涵括了形态学变化、机能活动观察、机制分析及诊断、治疗为一体。如在循环系统的实验教学中,先以图片和数字学习平台展示的形式,介绍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学特点,如心脏的结构、位置(形态学特点);血压是心血管功能的一个良好的指标,怎样才能准确客观地记录血压?血压的相对稳定依靠机体的调节机制(生理学神经反射调节机制和体液调节机制);如果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出血性休克的机制),怎样应用药物抢救失血性休克(药理学基本机制)。实验课将原来形态学、机能学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我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技能,又对富有变化的“血压”掌握得游刃有余。但综合性实验内容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较高,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科学,时间安排上要有连贯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实验整合实施的效果

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连续实施3年,主要是在药学专业中实施,从2014级开始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实施。实验整合教学模式在3年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目前已基本适应专业要求,实验整合课程逐步顺利实施。

2.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实施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调查问卷从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满意度、整合教学对学习态度的作用、整合教学对职业态度的作用、整合教学对学习能力的作用、整合教学对创新能力的作用等五个方面对实验整合课程进行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学生中“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只有3.33%、9.44%和13.54%,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到了10%、9.43%和8.33%,说明学生对基础医学实践整合教学表现出比较好的接受度,但学生对于新教学模式的作用并不十分肯定。通过座谈会,了解到现行考核评价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成绩并未出现明显的提高。在调查“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认为整合实验难度较高,特别是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过高。而在学生座谈会中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由于学习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较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而且实验技能要求全面,学生完成项目比较吃力。但同时93.7%的同学对于数码互动技术和机能模拟实验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整合在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职业态度的初步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学生的认可。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教学整合模式对个人能力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仍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的作用是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照既定程序实施实验项目,而由于整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较多,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比较吃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这也是实验整合教学发展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既是整合教学的目标,也是整合教学发展中需解决的难点之一。值得关注的是整合实验教学班三年来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这说明整合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2学生实验考核成绩

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实施实验课程整合教学的学生实验课成绩进行分析。考试逐步由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培养、重素质提高转变[7]。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成绩: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获得;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经典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操作中获得,考核重点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沟通合作能力及实验报告书写等;第三部分是实验考核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笔试获得。在实践整合教学实施3年中,学生的成绩出现较大波动。在2012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60名,85分以上的有20%,低于70分的高达26.67%;2013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53名,85分以上的有20.75%,低于70分的有15.28%;2014级参与整合教学的学生有96名,85分以上的36.46%,低于70分的高达26.42%。这可能与实验整合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和稳定有关,可见实验整合教学考核评价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而且可帮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严谨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8]。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借鉴国内外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初步建立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3.1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验证与探究,而忽略了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割裂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导致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影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形成。实验课程整合教学突出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机能的训练,直接为学生建立一种专业思维模式,特别是综合性创新实验,不仅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职业”中,学生的成就感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3.2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医学职业教育的学制短,知识的需求与教学时间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更为突出。实验整合教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将相互关联的实验进行有序重排,减少重复的实验操作,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尤其形态数码互动系统及虚拟实验室的使用,既解决了教学资源与学生规模之间的矛盾,又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本研究中以职业技能为基点设计人体血压综合性实验项目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学生对这种在专业实训基地由基础医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的接受度很高,此教学模式不仅节省了实验教学动物,而且更加“接地气”,学生在将来工作的场所完成与职业相关的操作,不仅增进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无形的工作能力。

3.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服务于理论教学,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多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而实验整合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其框架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增加了很多基础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及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为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进行自主学习,这与现代教学中“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使实验过程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预测和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就督促学生必须通过有效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的能力,而且也逐步建立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体现了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真谛。在现代的医学教育中更加提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而实验教学是实现培养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够利用校园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节约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这样新的教学体系值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柯海萍,李伟东,章皓,等.基于专业群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75-76.

[2]冯洁.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02-104.

[3]邢朝斌,吴鹏,田喜凤,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实践[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79-

[4]潘丽,涂腊根,王桂平,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在药学职业教育中的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1):85-87.

[5]李泽桂,徐迪雄,陈俊国.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1-12.

[6]刘利兵,刘芳娥,陈健康,等.开展综合型医学实验课程的初步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2):101-103.

[7]刘智,苏颖,王志宏,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51-52.

篇10

关键词: 课程整合 医学基础课 教学实践

1.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方案

目前,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生是理科生,刚结束高中紧张繁重的学习不久,大一上学期仍然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知识,学生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医学知识的学习,还不能从理科思维中转移出来,部分医学生甚至认为文科生才应该学医。很多枯燥乏味的医学术语,与以前的数理化概念完全不同。各种抽象复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细结构,加之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还在缓解高中时期的疲惫,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使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深入。在医学专业课学习时,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学过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形态学与机能学的关系,只能死记硬背,面对临床问题时也只能是“照葫芦画瓢”。而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教育的新发展和医学教育新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医学教育者更新观念,进行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在课程设置上,由纵向型模式向横向交叉型转变。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组织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的科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的科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功能病理变化的学科。

我们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针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有关肝脏的内容进行整合,遵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原则,把有关肝脏的知识横向纵向贯穿起来,从肝脏的肉眼看到的大体宏观结构到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帮助学生联系和记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必然表现,二者不可孤立。从肝脏的正常形态到生理功能,通过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将形态学和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加强学生对功能的理解和记忆;从正常形态机能到异常的病理改变和表现,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从而为医学生以后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基础。

2.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2013年上学期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英文班的学生进行了以肝脏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总计12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减少2学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步骤,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原多门课程教学时间顺序、结构与功能的脱节,既节省了课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关重要,授课由五位教师担任。为了有序地开展整合课程教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授课前参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充分研讨,设计各学科之间的合理链接,上课时合理设计问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联系,以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连贯性。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实践课程整合的积极性。按照新的整合课程要求,利用集体备课,加强基础医学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编写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删减重复内容,注意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并且尝试多种教学法。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法,充分运用自学、启发、设问、PBL、病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了探索知识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3.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成效和意义

课程整合是近年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建设改革[1]-[4]。与传统的顺序教学模式相比,课程整合最主要的两大优势表现为:(1)可以删减不同学科的重复内容,以缩减课时;给予同学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2)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可以使医学生较早地同时接触不同学科的医学专业知识,同学们能更早地深刻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体会医学基础课的重要性,为以后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制造了良好条件。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所有参加课程整合的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有关课程整合的学生问卷调查

综合以上结果,70%的同学在自学过程中会发现和联想到许多问题;86%的同学认为可以提高自学能力;90%的同学掌握了除课本以外的网络、医学杂志等获得知识的途径。但回答否定人数最多的是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一题,说明同学的自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同学所提建议中涉及最多的问题。由于自学不够,有些内容理解上有些困难,是28%的学生没有选择更喜欢这种横向课程整合模式的主要原因,希望在高年级学过这些课程后再进行课程整合。以上结果说明部分同学还不能摆脱“听课”这个角色,缺乏自主学习、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次肝脏内容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100%的同学认识到了各科知识的连贯性和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达到了我们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总体评价效果较好。

通过对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序的整合,就像精彩的连续剧剧情一样,一环扣一环。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切想知道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基础知识宽厚,又有全面的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以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4.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4.1培养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师资

课程整合涉及多门基础医学课,具体教学任务由多个教研室老师分别承担,因此任课教师更换较频繁。为使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与课程整合教学相适应,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尽可能由1至2名教师承担整合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2课程整合应体现专业特色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到疾病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知识体系,各门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医学各专业的学生应对基础医学的基本内容和全貌有一个整体了解。本次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我们小范围选择了在临床专业本科英文班实施,不同专业对于基础医学知识需求有差异,例如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更多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各门学科知识,才能适应后续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要求,而检验专业对病原生物学的要求更高些。因此,在设计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时,应从专业要求的角度出发,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合理安排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满足学生日后专业工作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3注重实验教学的整合

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并而行的是实验教学改革[4]。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基础医学理论课程整合的同时,不能削弱实验教学环节。我们考虑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内容整合教学的基础上,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医用形态学基础实验,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医用机能学基础实验,克服各门相关实验课程分开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应针对理论课程整合后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学时,多安排一些演示性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实践,授课教师能够在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同时学生的自学任务加重,符合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本次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我们发现学生自学不够充分,导致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难理解,需要探索有效方法加以改进。

总之,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整合,应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及做好师资培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整合;对整合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应提前告诉学生自学,使课程整合教学效果更好。医学基础课程整合为其他医学课程整合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钟本土.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8.

[2]Afaghi A,Haj Agha Mohamadi AA,Ziaee A, et al.Effect of an integrated case-based nutrition curriculum on medical education at Qazvi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Iran[J].Glob J Health Sci,2011,4(1):112-117.

[3]Haspel RL,Bhargava P,Gilmore H,et al.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longitudinal,integrated pathology curriculum during the third year of medical school[J].Arch Pathol Lab Med,2012,136(11):1430-1436.

[4]Bolender DL,Ettarh R,Jerrett DP,et al.Curriculum integration=course disintegration:What does this mean for anatomy[J].Anat Sci Educ,2013,6(3):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