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报告心得范文

时间:2024-03-19 16: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政实践报告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政实践报告心得

篇1

为适应推行证券发行核准制的要求,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第12号公开发行证券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现予,自之日起施行。1999年6月15日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证监法律字[1999]2号)同时废止。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第12号公开发行证券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

第一章、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和已上市公司增发股份、配股,以及已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或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所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委派的律师(以下“律师”均指签名律师及其所任职的律师事务所)应按本规则的要求出具法律意见书、律师工作报告并制作工作底稿。本规则的部分内容不适用于增发股份、配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的,发行人律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并提供适当的补充法律意见。

第三条、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是发行人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申请公开发行证券的必备文件。

第四条、律师在法律意见书中应对本规则规定的事项及其他任何与本次发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明确发表结论性意见。

第五条、律师在律师工作报告中应详尽、完整地阐述所履行尽职调查的情况,在法律意见书中所发表意见或结论的依据、进行有关核查验证的过程、所涉及的必要资料或文件。

第六条、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则的规定。本规则的某些具体规定确实对发行人不适用的,律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更,但应向中国证监会书面说明变更的原因。本规则未明确要求,但对发行人发行上市有重大影响的法律问题,律师应发表法律意见。

第七条、律师签署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报送后,不得进行修改。如律师认为需补充或更正,应另行出具补充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

第八条、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所用的语词应简洁明晰,不得使用“基本符合条件”或“除XXX以外,基本符合条件”一类的措辞。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的事项,或已勤勉尽责仍不能对其法律性质或其合法性作出准确判断的事项,律师应发表保留意见,并说明相应的理由。

第九条、提交中国证监会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应是经二名以上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经办律师和其所在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签名,并经该律师事务所加盖公章、签署日期的正式文本。

第十条、发行人申请文件报送后,律师应关注申请文件的任何修改和中国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也有义务及时通知律师。上述变动和意见如对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有影响的,律师应出具补充法律意见书。

第十一条、发行人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申请文件前,或在报送申请文件后且证券尚未发行前更换为本次发行证券所聘请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的,更换后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及发行人应向中国证监会分别说明。

更换后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应对原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如有保留意见,应明确说明。在此基础上更换后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应出具新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

第十二条、律师应在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中承诺对发行人的行为以及本次申请的合法、合规进行了充分的核查验证,并对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进行审慎审阅,并在招股说明书及其概要中发表声明:“本所及经办律师保证由本所同意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中引用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已经本所审阅,确认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不致因上述内容出现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引致的法律风险,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律师在制作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同时,应制作工作底稿。

前款所称工作底稿是指律师在为证券发行人制作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及在工作中获取的所有文件、会议纪要、谈话记录等资料。

第十四条、律师应及时、准确、真实地制作工作底稿,工作底稿的质量是判断律师是否勤勉尽责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工作底稿的正式文本应由两名以上律师签名,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加盖公章,其内容应真实、完整、记录清晰,并标明索引编号及顺序号码。

第十六条、工作底稿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律师承担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委托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制作项目的时间或期间、工作量统计。

(二)为制作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制定的工作计划及其操作程序的记录。

(三)与发行人(包括发起人)设立及历史沿革有关的资料,如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章程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印件。

(四)重大合同、协议及其他重要文件和会议记录的摘要或副本。

(五)与发行人及相关人员相互沟通情况的记录,对发行人提供资料的检查、调查访问记录、往来函件、现场勘察记录、查阅文件清单等相关的资料及详细说明。

(六)发行人及相关人员的书面保证或声明书的复印件。

(七)对保留意见及疑难问题所作的说明。

(八)其他与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相关的重要资料。

上述资料应注明来源。凡涉及律师向有关当事人调查所作的记录,应由当事人和律师本人签名。

第十七条、工作底稿由制作人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保存,保存期限至少7年。中国证监会根据需要可随时调阅、检查工作底稿。

第二章、法律意见书的必备内容第十八条、法律意见书开头部分应载明,律师是否根据《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按照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出具法律意见书。

第一节律师应声明的事项第十九条、律师应承诺已依据本规则的规定及本法律意见书出具日以前已发生或存在的事实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发表法律意见。

第二十条、律师应承诺已严格履行法定职责,遵循了勤勉尽责和诚实信用原则,对发行人的行为以及本次申请的合法、合规、真实、有效进行了充分的核查验证,保证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

第二十一条、律师应承诺同意将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作为发行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所必备的法律文件,随同其他材料一同上报,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律师应承诺同意发行人部分或全部在招股说明书中自行引用或按中国证监会审核要求引用法律意见书或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但发行人作上述引用时,不得因引用而导致法律上的歧义或曲解,律师应对有关招股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再次审阅并确认。

第二十三条、律师可作出其他适当声明,但不得做出违反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的免责声明。

第二节法律意见书正文第二十四条、律师应在进行充分核查验证的基础上,对本次股票发行上市的下列(包括但不限于)事项明确发表结论性意见。所发表的结论性意见应包括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风险。

(一)本次发行上市的批准和授权

(二)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的主体资格

(三)本次发行上市的实质条件

(四)发行人的设立

(五)发行人的独立性

(六)发起人或股东(实际控制人)

(七)发行人的股本及其演变

(八)发行人的业务

(九)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

(十)发行人的主要财产

(十一)发行人的重大债权债务

(十二)发行人的重大资产变化及收购兼并

(十三)发行人公司章程的制定与修改

(十四)发行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及规范运作

(十五)发行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变化

(十六)发行人的税务

(十七)发行人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技术等标准

(十八)发行人募集资金的运用

(十九)发行人业务发展目标

(二十)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罚

(二十一)原定向募集公司增资发行的有关问题(如有)

(二十二)发行人招股说明书法律风险的评价

(二十三)律师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第三节本次发行上市的总体结论性意见

第二十五条、律师应对发行人是否符合股票发行上市条件、发行人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以及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引用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是否适当,明确发表总体结论性意见。

第二十六条、律师已勤勉尽责仍不能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应发表保留意见,并说明相应的理由及其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程度。

第三章、律师工作报告的必备内容

第二十七条、律师工作报告开头部分应载明,律师是否根据《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按照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出具律师工作报告。

第一节律师工作报告引言

第二十八条、简介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包括(但不限于)注册地及时间、业务范围、证券执业律师人数、本次签名律师的证券业务执业记录及其主要经历、联系方式等。

第二十九条、说明律师制作法律意见书的工作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与发行人相互沟通的情况,对发行人提供材料的查验、走访、谈话记录、现场勘查记录、查阅文件的情况,以及工作时间等。

第二节律师工作报告正文

第三十条、本次发行上市的批准和授权

(一)股东大会是否已依法定程序作出批准发行上市的决议。

(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章程等规定,上述决议的内容是否合法有效。

(三)如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有关发行上市事宜,上述授权范围、程序是否合法有效。

第三十一条、发行人发行股票的主体资格

(一)发行人是否具有发行上市的主体资格。

(二)发行人是否依法有效存续,即根据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发行人是否有终止的情形出现。

第三十二条、本次发行上市的实质条件

分别就不同类别或特征的发行人,对照《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逐条核查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

第三十三条、发行人的设立

(一)发行人设立的程序、资格、条件、方式等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并得到有权部门的批准。

(二)发行人设立过程中所签定的改制重组合同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因此引致发行人设立行为存在潜在纠纷。

(三)发行人设立过程中有关资产评估、验资等是否履行了必要程序,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四)发行人创立大会的程序及所议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发行人的独立性

(一)发行人业务是否独立于股东单位及其他关联方。

(二)发行人的资产是否独立完整。

(三)如发行人属于生产经营企业,是否具有独立完整的供应、生产、销售系统。

(四)发行人的人员是否独立。

(五)发行人的机构是否独立。

(六)发行人的财务是否独立。

(七)概括说明发行人是否具有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能力。

第三十五条、发起人和股东(追溯至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

(一)发起人或股东是否依法存续,是否具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担任发起人或进行出资的资格。

(二)发行人的发起人或股东人数、住所、出资比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发起人已投入发行人的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清晰,将上述资产投入发行人是否存在法律障碍。

(四)若发起人将其全资附属企业或其他企业先注销再以其资产折价入股,应说明发起人是否已通过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取得了上述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已征得相关债权人同意,对其原有债务的处置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五)若发起人以在其他企业中的权益折价入股,是否已征得该企业其他出资人的同意,并已履行了相应的法律程序。

(六)发起人投入发行人的资产或权利的权属证书是否已由发起人转移给发行人,是否存在法律障碍或风险。

第三十六条、发行人的股本及演变

(一)发行人设立时的股权设置、股本结构是否合法有效,产权界定和确认是否存在纠纷及风险。

(二)发行人历次股权变动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三)发起人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质押,如存在,说明质押的合法性及可能引致的风险。

第三十七条、发行人的业务

(一)发行人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二)发行人是否在中国大陆以外经营,如存在,应说明其经营的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三)发行人的业务是否变更过,如变更过,应说明具体情况及其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

(四)发行人主营业务是否突出。

(五)发行人是否存在持续经营的法律障碍。

第三十八条、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

(一)发行人是否存在持有发行人股份5%以上的关联方,如存在,说明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

(二)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关联交易,如存在,应说明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金额,以及关联交易的相对比重。

(三)上述关联交易是否公允,是否存在损害发行人及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况。

(四)若上述关联交易的一方是发行人股东,还需说明是否已采取必要措施对其他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

(五)发行人是否在章程及其他内部规定中明确了关联交易公允决策的程序。

(六)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如存在,说明同业竞争的性质。

(七)有关方面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或承诺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八)发行人是否对有关关联交易和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或措施进行了充分披露,以及有无重大遗漏或重大隐瞒,如存在,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

第三十九条、发行人的主要财产

(一)发行人拥有房产的情况。

(二)发行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商标、专利、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情况。

(三)发行人拥有主要生产经营设备的情况。

(四)上述财产是否存在产权纠纷或潜在纠纷,如有,应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

(五)发行人以何种方式取得上述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是否已取得完备的权属证书,若未取得,还需说明取得这些权属证书是否存在法律障碍。

(六)发行人对其主要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使有无限制,是否存在担保或其他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况。

(七)发行人有无租赁房屋、土地使用权等情况,如有,应说明租赁是否合法有效。

第四十条、发行人的重大债权债务

(一)发行人将要履行、正在履行以及虽已履行完毕但可能存在潜在纠纷的重大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如有风险和纠纷,应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

(二)上述合同的主体是否变更为发行人,合同履行是否存在法律障碍。

(三)发行人是否有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人身权等原因产生的侵权之债,如有,应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

(四)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债权债务关系及相互提供担保的情况。

(五)发行人金额较大的其他应收、应付款是否因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是否合法有效。

第四十一条、发行人重大资产变化及收购兼并

(一)发行人设立至今有无合并、分立、增资扩股、减少注册资本、收购或出售资产等行为,如有,应说明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已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

(二)发行人是否拟进行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产出售或收购等行为,如拟进行,应说明其方式和法律依据,以及是否履行了必要的法律手续,是否对发行人发行上市的实质条件及本规定的有关内容产生实质性影响。

第四十二条、发行人章程的制定与修改

(一)发行人章程或章程草案的制定及近三年的修改是否已履行法定程序。

(二)发行人的章程或章程草案的内容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发行人的章程或章程草案是否按有关制定上市公司章程的规定起草或修订。如无法执行有关规定的,应说明理由。发行人已在香港或境外上市的,应说明是否符合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发行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及规范运作

(一)发行人是否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二)发行人是否具有健全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该议事规则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发行人历次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召开、决议内容及签署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四)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历次授权或重大决策等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第四十四条、发行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变化

(一)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二)上述人员在近三年尤其是企业发行上市前一年是否发生过变化,若存在,应说明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

(三)发行人是否设立独立董事,其任职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其职权范围是否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发行人的税务

(一)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执行的税种、税率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若发行人享受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政策,该政策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二)发行人近三年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存在被税务部门处罚的情形。

第四十六条、发行人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技术等标准

(一)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权部门是否出具意见。

(二)近三年是否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被处罚。

(三)发行人的产品是否符合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标准。近三年是否因违反有关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

第四十七条、发行人募股资金的运用

(一)发行人募股资金用于哪些项目,是否需要得到有权部门的批准或授权。如需要,应说明是否已经得到批准或授权。

(二)若上述项目涉及与他人进行合作的,应说明是否已依法订立相关的合同,这些项目是否会导致同业竞争。

(三)如发行人是增资发行的,应说明前次募集资金的使用是否与原募集计划一致。如发行人改变前次募集资金的用途,应说明该改变是否依法定程序获得批准。

第四十八条、发行人业务发展目标

(一)发行人业务发展目标与主营业务是否一致。

(二)发行人业务发展目标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是否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第四十九条、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罚

(一)发行人、持有发行人5%以上(含5%)的主要股东(追溯至实际控制人)、发行人的控股公司是否存在尚未了结的或可预见的重大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案件。如存在,应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

(二)发行人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存在尚未了结的或可预见的重大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案件。如存在,应说明对发行人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如上述案件存在,还应对案件的简要情况作出说明(包括但不限于受理该案件的法院名称、提起诉讼的日期、诉讼的当事人和人、案由、诉讼请求、可能出现的处理结果或已生效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等)。

第五十条、原定向募集公司增资发行的有关问题

(一)公司设立及内部职工股的设置是否得到合法批准。

(二)内部职工股是否按批准的比例、范围及方式发行。

(三)内部职工股首次及历次托管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篇2

关键词:德礼结合;学科结合;与时俱进;能力培养

一、联系的观点武装教学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政课之间,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也不能楚河汉界,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才能融会贯通,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思政课和其他学科相结合

1、思政课与社交礼仪课程相结合

现行的德育教育过大、过空、过泛,难以“入耳、入心、入脑”。 然而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是空洞和无用的。笔者在教学中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例如,在讲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笔者教授给学生一些求职礼仪,以便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讲到“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笔者讲授一些公共社交礼仪、日常交往礼仪,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彬彬有礼。再如,在概论课中,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笔者传授些中国礼仪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礼”“德”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的问题。

2、思政课与心理学课程相结合

心理健康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道德健康的前提条件。因此,思政课教学应该与心理学课程紧密结合。

当然,思政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科都做到精通,尤其像心理学这种理论性极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在实现形式上创新。思政课有不少课时的实践课程,笔者的经验是和心理学教师沟通联系,请他们做学术报告、现场解疑答惑、心理疏导。另外,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还开通了“青春导航热线”,对学生的心理及时掌握,有必要时还会和心理教师合作对某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经过实践检验,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3、思政课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着崇洋的情结。过洋节、吃洋餐、买洋品,却对自己的文化节日不热衷,于是出现了“端午祭”这样的可悲局面。

思政课中的爱国教育不能简单的说教灌输,只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值得学习、继承甚至是炫耀时,这种爱国情结必会油然而生。笔者的经验是让学生们观看诸如易中天先生“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于丹女士的“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等,通过名师的讲述,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继而热爱中国文化,最终热爱祖国。

总之,用联系的观点去展开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让这门课程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政治教育不忘品德教育

“概论课”侧重于政治教育, “基础课”侧重于思想品德教育,虽分属两门课程,笔者却不认为应当将其严格划分界限,而应做到融合贯通,和谐共存,共同为思政教育做贡献。

例如,笔者在讲 “对象”中的“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笔者列举日本侵略者当年在中国的恶行,以此解释为什么帝国主义是最凶恶的敌人,是首要的打倒对象。然而,笔者在2011年讲授这一问题时,恰逢日本“3.11地震海啸”,日本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受到了巨大损失,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月12日,我们中国政府即派救援队抵达日本展开救援。随即,笔者就“中国政府该不该派救援队到日本”的话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学生们很快就分成了两大阵营。有反对中国政府派遣救援队的。他们称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即为忘本。要永远记住日本对我们中国人民的伤害。称这次地震加海啸是上天对日本的惩罚,大快人心。有支持中国政府的做法的。他们认为这次海啸加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我们要秉着人道主义精神对日本人民进行救助。中国人确实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历史,但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民族,我们不能总活在仇恨当中,而应该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最后,笔者做了总结,告诉学生们:在:“5.12”汶川地震中,日本也曾派遣过救援队到中国,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奉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次灾难受苦的是日本的普通百姓,我们应有博爱之心。以德报怨是幸福之本。

不失时机的,不遗余力的,时刻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如此,我们的思政教育才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二、“与时俱进”思想进课堂

思政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更不能不关心时事。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用时事来理解理论,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增强了,融入社会的渴望增加,他们不希望简单的被灌输理论,而是希望用理论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上增加时事政治的讨论。

例如,在概论课中,讲到“实事求是是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时,笔者就2011年3月颁行的“群租禁令”能否被执行下去,它的颁行合理否进行讨论。最后笔者指出,一项政策的合理与否,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它有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再如,概论课开课之时,恰逢我国两会的召开,教师完全可以在每节课留出15到20分钟的时间,就大家关心的话题,就代表们的提案进行讨论。既培养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三、“能力培养”理念贯始终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用新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笔者不仅将解放思想的含义讲明白,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解放思想的能力。

笔者当时举了一个营销学上的案例。

新力光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向川喜集团董事长方久伦推销他们的LED灯管。张明道,一根高质量的LED灯管的使用寿命至少五年,且比普通荧光灯节电50%,但LED灯管的价格是普通荧光灯管的20倍。方久伦听后说,我有20多家店,数万只灯管,灯管再省电,要我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换灯管,我也是换不起的。

如果你是张明,你怎样能使方久伦同意换灯管?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解决办法。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另辟蹊径,做到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就能办成。

张明最后提出的方案是:“我给你免费换灯管,5年内省下的电费我们共同分”。方久伦沉思片刻:“成,我们便利店全部换成LED灯管”。一道看似很高的价格门槛被轻松跨越,一个双赢的合作出人意料地完成。

企业家是怎么样来算这里面的经济账的呢?方久伦的考量是,便利店目前的规模,一年的电费高达一千多万元,LED灯管比荧光灯节电50%,一年下来就节省五百多万元。张明的思路则是:尽管免费换灯管的一次性投入不小,但LED灯管寿命至少有5年,按现在的商业电价,5年内省下的电费就有两千五百多万元,冲抵成本之外,还有不小的分利空间。

创新是一个思政课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创新教学方法并不仅看教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不仅指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师的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才能让学生们爱上思政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当今社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在专业教育中加入思想政治内容,达到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双重效果。2016年,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物流行业是现代新兴的服务领域,是经济流通的大动脉。随着物流行业标准逐渐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践。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在工匠精神的融入中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

1高职专业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1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部分高职院校的总体生源文化水平较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步入社会前端正其学习态度,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教学理念认准育人角度,深度挖掘课程中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服务型等高素质人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体现出了人才能力发展不均衡和人才核心素养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来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完善。工匠精神的融入就是以立德树人为理念来进行职业人才培养[1]。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创造型及管理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艺型及操作型人才。在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时,不仅要专注于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将相关的工匠精神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担不能只是落在思政课教师的肩上,而是所有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思政教育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还应该融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仅依靠思政理论课程很难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在其专业课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工匠精神思政内容并进行有效引导便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思政教育。

1.2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升级。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对于生产技术型及社会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明显的改变,即从传统的单一技术人才到综合素质人才的转变。基于这种社会产业经济的变化,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在物流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符合时展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现代服务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达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岗位要求,建立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在职业领域的长远发展[2]。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需要在提升工业化产业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和时展的重中之重。社会发展不仅仅依靠的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更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学生自我发展的本能意识

目前,学生成长在新时代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信息呈现井喷式增长。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发展中具有很多优势,可以通过获取多种信息来提升个人能力,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限制自由发展。当下学生的这种发展特点与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有着明显区别。信息的井喷式增长极大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本能意识,要想更好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能只依靠政府及企业的支持,更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校要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这是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不能只关注理论教学,还要充分关注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单一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是针对当下学生各种教学的必要手段。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多个领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来实现对专业技术的掌握。这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科学高效[3]。

2高职物流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育思路

为培养出大批高职业素养的物流专业人才,加快行业发展速度,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关注物流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将工匠精神内化到物流专业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了解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秉承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积极创新,为优化现代物流产业的整体结构奠定基础[4]。

2.1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高职物流专业中的工匠精神融入先要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入手,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在挖掘和整理思想政治元素中,主要应该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入手。在早期的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价值理论和精神情感,这些内容是当下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材料。在建设早期,我国在基础工业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对于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收集和整理与物流课程相关联的思政材料,将其融入到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在学生了解和学习关于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材料过程中,能够领会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对工业化建设和发展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产生感性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价值,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5]。要想深入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先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思政教育的重担不能只依靠思政课的教师,需要各个科目的教师一起努力,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合理整合,建立多学科互动的思政教学团队,进而打造思政能力出众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培训来提升物流专业课教师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感,并以思政教育为重点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心得交流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要在物流专业课的育人内涵和思政教育理念之间做好协同,不仅要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中提炼文化及育人的内涵,还需要教师在物流专业课程中不断提炼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物流专业课上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应严格遵循基本思政理论,将正确的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在深入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情境,这样能更好地扩充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施展空间。虽然强化课堂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工匠精神的理解,但在课外活动时学生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去思考、挖掘物流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校和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及课外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2开展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提升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教育部门鼓励进行互联网教育,以期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物流专业与工匠精神的融入效果,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手段。混合式教学在工匠精神融入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优势:一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现更多的信息元素,弥补教师单一授课的不足;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使学生养成线上学习的习惯,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将更多的上网时间用在知识的学习上。除了常规的课堂时间之外,学生还有着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形式将相关的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课余时间中,实现学生对物流专业领域中工匠精神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学习。线上课程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将工匠精神教学转移到课下来进行。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关注物流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资讯,对物流专业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了解,这更加有助于学生建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6]。

2.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物流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岗位中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及职业素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营情况,尤其是物流领域的服务质量,感受物流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来校进行讲座,通过这些优秀人员的演讲和报告来感受工匠精神对于物流人员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到创新创业中,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工匠精神对于创业活动的重要性。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来鼓励学生投入到物流专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并对参与创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养成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行业,其自身发展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和提升,相比于传统的物流发展,对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物流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对行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来制订人才培养策略。无论行业技术领域如何变化,工匠精神都是不变的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力平,唐红英.工匠文化引领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6):40-41.

[2]田侠,王炳洋.高职物流专业基于工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2):245-246.

[3]邓德艾.物流高职院校对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17,(29):267.

[4]钟一漩.基于工匠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15):2.

[5]孙玉苹,高飞.高职物流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思政教育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7):59-62.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载体;网络载体;环境载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4

1 优化提升传统载体

职业院校思政工作的传统载体,包括各种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如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团组织活动、“双文明”评比竞赛等,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要努力提升与优化。可以利用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和举办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这些传统载体的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寓教于活动中,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面貌、职业教育及学校的发展变化,以保证及时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近年来,学院着眼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开花、全新格局”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与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政工作的新途径。

职能部门牵头引领,管理干部用心推动。成立了主管教职工思政工作的党群工作部,以及主抓课堂教学的思政课教学部,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精耕细作。强化管理层的“一岗双责”意识,以主动适应从严治党和改进作风新常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联系基层做到了常态化,经常深入到系部一线,和师生深入交流交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把脉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提炼经验,梳理不足。

形势任务教育和量化考核结合。煤市持续不振,师生思想波动大。坚持主旋律,整合多声部。提出“稳中求进、固本培元、聚焦双效、转型发展”总基调,以改革转型为红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明形势、知危机、提信心、强执行”为主题,通过政策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等的宣贯着力推动教职工思想转型;以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点要求为基础,订立师德考核指标,建立师德示范岗,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宣传等途径,广泛开展师德教育,用伟大的中国梦和学院发展、个人进步的美好愿景把大家团结和凝聚起来。

摒弃单纯说教,思政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把学院的思政工作和化解思想疙瘩相结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文明创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为抓手,多渠道进行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同时,节日送温暖、金秋助学、结对子帮扶、教职工体检、大病医疗救助等温暖了教职工的心,“书香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滋养了书香气和学院味,“我的学院梦”金点子征集活动、庆“七一”系列活动、举办春季运动等,增强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度,提振了精气神,凝聚了正能量。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多轮驱动。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坚持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实践、文化育人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定期开办学生业余党校和发展党员前培训活动,增强爱国爱党观念;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的理想支撑作用;“道德讲堂”、“中华经典诵读”、“放飞梦想”主持人大赛等等活动,着力加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长流水、不断线,以每年春季开学后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扩展开来,延续下去,坚持走进车站、市场、残疾人学校和福利院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慰老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户外阳光运动、摄影比赛,等等,这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潜力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2 开发利用网络载体

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网络越来越重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政工作大可搭乘互联网之翼,在时代的天空翱翔。

正视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面性、综合性是优势,而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又是新矛盾新问题。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行事直率,敢想敢干;同时,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情绪不稳,心理波动大,行为好偏激,思想的功利性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进入思想的空洞或死胡同,所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职业院校注重网络载体建设,着力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的同时又要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引导权。

扩展网络的思政教育功能。互联网海量、快速、交互、生动。运用得当,可以让其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校园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学院事业良性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校园网建设坚持“喉舌”作用,着力突出阵地、窗口和桥梁功能,坚持宣传政策和文化引领并重、舆论引导与思想教育并重、信息公开与互动交流并重、载体建设与条块管理并重,加大正面、成就、亮点、典型宣传的力度,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网上信息监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利用校园网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和网络交往、学习、娱乐、购物四个结合,和受教育者平等沟通对话,及时把脉思想动向,做好活血化瘀的工作;加强学习内容设计,开设学习专栏、精品课程等,为师生学习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比如学院思政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了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能积极发掘网络资源,更新教育素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生动,形式更活泼。寓教于乐,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生动形象的网络娱乐软件,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网络消费的趋势、特点及消费因素,教育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化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习惯。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栏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大力宣传教学、招生、就业、资助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并通过校内公告、党务公开等,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习园地、文明创建等专栏让师生员工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陶冶思想情操。出台《校园信息管理办法和》和《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健全了通讯员工作网络,建立新闻审核和竞争激励机制,安排专人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及时更新,并重视新闻稿的质量,从精从细从严从快,把好政治关、文字关、图片关,不断提高网络新闻质量,重时效、重实效、提高综合性,着力强化了网络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完善网络宣传机制,打造数字化平台,通过资源“大数据”的集成分析,把握住网络宣传的主动权。面对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学院注重面向手机移动的短、频、快的“轻阵地”建设,比如,建立功能性强的QQ群、开设公众微信号、论坛、开通微博平台等流行传播手段,动态及时地做好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方便快捷性使得教育效果倍增。

3 打造维护环境载体

环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渗透性教育,是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变教育者直接的说教为良好环境对人的陶冶和影响,从中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之间的隔阂,减少受教育者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人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之中,以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

学院本着“结构得体,布局合理,色调和谐”的原则,以增强“系统性、传承性、辨识度”为目标,突出“固根铸魂、崇德尚能”的学院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新颖的育人环境。

夯实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硬环境作为物质环境是基础,重视校园形象设计,让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化,实训基地和运动场地建设和管理、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建设体现了职业学校环境建设的专业和职业特色。软环境是精神上的飞扬。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设计布置教室、装饰学生公寓、图书馆进行功能板块分类、实训基地和教室走廊墙壁的装饰等,有德、劳、勤、学、能、廉、美等的牌板阐释,有本校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毕业生、大赛获奖选手的形象展示,让其网上有名,橱窗有像,电视有声,并融入了名家名言和温馨生动的提醒语,综合载体的运用,体现了深邃旷达、高雅厚重、丰富活泼的基调,不断刷新视觉形象的整体冲击力。倡导“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在宣传教育中有机融入了企业文化,精心设计建造了紫藤文化长廊、仿古亭、荷塘雕塑等,花草树木、雕塑亭台错落有致,搭配得当,典雅庄重,渗透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在精神性突出的软环境的打造中,着力体现了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效严明的规章制度、丰富雅致的校园文化。以美化人,以德育人,软环境与硬环境配合补充,渗透支撑,共同发挥着陶冶人们心灵的功能。

优化小环境,融入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小环境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学院注重利用好传统舆论阵地,也着力打造以职工之家、家长学校、业余党校等为主体的培养阵地。特别注重发挥关工委的独特育人作用,近年来,关工委陆续开展了“理想点亮人生”、“感动中国人物”、“安全避险”、“成长驿站”、《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心感恩教育,有个别和集体座谈,有一对一和多对一帮教,有主题报告。每次听完大课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下心得体会,感触颇深,入脑入心化行,效果很好。在优化小环境的同时,延伸利用好以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石榴博物馆、南黎“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公园、时代公园“廉政”清风苑,桓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法制广场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学院通过内部文化阵地建设,和目的性强的外部搭船出海,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环境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结合本身特点,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在载体创新、协调发展、文明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有所作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和科技的进步,去选择不同的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尽快改进一些传统的载体,并着力发掘一些新的载体,更好地适应和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课程,基于落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

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并且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

“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课程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邓复群(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学。(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08-03

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而来,

实施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进行更加规

(以下简称“05方案”

“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笔者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江范化的建设。我们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着重从课程特色的角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网站建设等方

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我院的“基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院“基础”课程的

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转主要特色是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建设为何要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

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首先有几个关系问

题需要厘清:

1.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的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笔者认为,

规范是政策,是制度,是前提,是基础。如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实施方案(“05方案”),省委省政府和教

育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规定;特色

是实施,是措施,是教改,是亮点。讲特色不能离开规范,讲规范

不能离开特色。

2.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各高校的共性与个性(特色)的关

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课程本质上是思想课、理

“基础”政治课、

论课,而非一般文化课(通识课)、技术课、技能课、工具课,应防

止将本课程急功近利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课程又属于

“基础”

修养课,应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应防止脱离现实、脱离学生、脱离

培养目标、脱离专业特点的无的放矢。我们的课程建设既有与

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

高校课程建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注意提炼课

程建设的特色,以便进一步促进今后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课程

建设。

从共性而言,高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

本,为学生健康成才施教,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把本课程建设

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从个性而言,基于落实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背景;并且结合我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

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注重实践性、融合

职业性、体现开放性、突显互动性的特色。

二、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键在于践

行。因此,我们在保证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特别

注重抓实践教学环节。

1.在本课程教学大纲中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

了实践教学的目的、途径、主要形式和学时。我们把实践教学的

途径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题性的案例教学、

讨论课、辩论课、调研心得交流课等;

演讲课、“第二课堂”是指

课堂外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

(如求是学社)、校内调研、“第三课堂”

学生课题研究等;是指校

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组织参观访问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

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问

题是“叠加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完整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逻

辑地包含实施思政课“叠加教学”;将本课程延伸到企业是“三全

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高

职院校推行“叠加教学”有助于在高职生实训或实习期间,有效

开展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弥补过去高职生顶岗实训、实习期间

思政课缺位的缺陷,满足他们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需求;可将本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延展到企业,有助于实现全

方位的工学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跃上新台阶;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成为精品课程

和品牌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叠加教学”的制度与机制,拓展

“叠加教学”的方式、方法:(1)要整合学校、企业教育资源,校企

;采取依托网络、

携手实施思政课“叠加教育教学”(2)“QQ群”、深

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搞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切

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送思政课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岗位;

(3)“叠加教学”要靠制度与机制来加以保障;(4)边试验、边探

索、边总结、边提升。

2.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如江门市华侨

博物馆、江门市档案馆、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平富林纺织

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展一批校外实践

基地(如梁启超纪念馆)。

3.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确定了实践教

学的分值比例及考评依据。总评成绩

100%=理论测试

80%+实

践考核

20%(其中:实践报告

10%+实践表现

5%+本课程课堂表

5%)。

三、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融合职业性

1.在教学内容方面。(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职业精

神的教育内容,在本课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

观、廉洁观教育内容中,融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格、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法律的教育内容。(2)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在教学

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3)在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

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

进入职业角色。

2.在教学环节方面。我院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根据职

业教育的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

学体系;又通过互动教学法,把教学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体

系,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1)把专家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我们对专家编写的全国统编

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其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如职业精神、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法律等),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

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岗位群、学生个体

特点等),将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包括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把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体系。我们对经过研究、融合、调研、备课等系列环

节得来的教学体系再加工为专题教学体系或案例教学体系,采

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体系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3)指导学生把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

系。知识贵在运用,学习重在实践。我们教师将教学体系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后,教学工作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应通过实践

教学、课外辅导、评价考核和教师为人师表等途径,激励、推进和

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包括职业行为和其他为

人处世的行为)。

3.探讨本课程融合职业性的案例教学法。(1)明确“基于工

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一大趋势,与此相适

应,在我院“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也将成为一大趋

势。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在本课程教学中

恰当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

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

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真

正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2)要规范本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

环节和逻辑顺序。我们认为,以下基本环节和逻辑顺序是比较

全面、合理的:第一步,陈述案情;第二步,提出问题;第三步,引

出原理;第四步,分析案例;第五步,讨论启示。(3)要明确实施案

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探索一套适合

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方法体系;本课程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收

集、选取、整理和撰写(含案情、问题、原理、分析、启示);设计、制

作本课程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是:本课

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

学;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选编、案例分析和案例

启示的撰写;本课程案例教学在全校的全面推广。(4)需要探讨

本课程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与

举例教学虽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一是二者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参与

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而举例教学是教

师的一种讲授,是教师的独角戏,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二是二者

的教学逻辑顺序不同:案例教学一般是从案例到原理,而举例教

学一般是从原理到案例;三是二者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案例的

内容比例子的内容复杂;四是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通过通俗

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开放性

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引外延”。(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

引”。我们在

2010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了省内

13位思政课专家到

我院思政部指导和讲学。专家们的指导促进了本课程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聘请了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兼职

指导教师。(2)教学团队建设的“外延”。加大师资外出培训的力

度。近几年来,在本课程教师团队中,有

2人先后参加了为期半

年的访问学者研修,有

9人先后参加了为期

20天的“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

5人参加了北京的全国教师

培训会;有

3人先后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高职现代教学法研修

班”。此外,树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品牌。本课程骨干教师积极参

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牵头主办的专题宣讲活

动。如“党的十七大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巡回宣讲、专题报告

和“普法教育”专题报告等。如笔者近年来在校内外作了七十多

场大型专题报告。(3)建立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

机制。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应该常态化、制度

化。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现实视野,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2.教学内容方面的“延伸拓展”。(1)将本课程内容延伸到其

他相关专题讲座(如党课讲座、“学业与人生”励志讲座)。(2)将

本课程内容拓展到企业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中,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专题文化活动。

3.教学途径的“开放多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有:

(1)开设“思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本课程主要教学资

源已全部上网,鼓励学生课外上本课程网站自习。(2)送课到学

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中。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尝试

和探索。

五、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凸显互动性

“基础”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

师之中,而应发动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在近

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凸显了学院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党委宣传部的互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的互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

导员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可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是

在互动中进行的,我们的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是与整

个学院的育人体系接轨的。

这里着重探讨师生互动中的互动教学法。关于互动教学

法,我们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与该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孙建荣博士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了互动教学法的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互动”?(2)“互动”什么?(3)什么时候“互动”?(4)

如何评价“互动”?

第一,要明确互动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有利之处。促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

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

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第二,要明确互动教

学设计的几个原则。与课程目标吻合,明确互动的目标性;清楚

的要求;合理分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自己的特

“吻合”

点、个性、性格。第三,要明确“互动”什么?一是知识学习方面

的互动:利用已有知识,提问;寻求“新”知识,完成项目;分享知

识,小组讨论。二是能力发展方面的互动:小组讨论可锻炼学生

的各项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锻炼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评价

能力。第四,至于何时“互动”,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

用。既可课前互动,也可课后互动;既可课中互动,也可课外互

动;既可课堂开场互动,也可课堂中场或尾场互动。

总之,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基础”课

程建设成为教学规范、教改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课

和精品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复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11.

篇6

[关键词]全体性;专业人才成长;主导性;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24 — 03

当前,转变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高等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已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向。很多专家、学者就实践育人的组织领导体制、大纲计划、基地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深入考察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破解路径及其实施保障,无疑会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冷静思考

1.从实践育人的地位、作用看,全体性学分化的全员瓶颈

实践育人不同于知识本位的理论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作为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学时学分评价标准的确立,意味着要以学时学分硬性指标来衡量每个学生,参与面与受益面的全体性要求,正是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2.从实践育人目的定位看,专业人才成长的全程瓶颈

目前,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目的定位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导致实践育人与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有的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认为只要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校园环保、社区献爱心等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已经完成实践育人任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自己本专业的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有所认知。或者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认为开展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就完成了实践育人任务,忽视了实践育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加快社会化进程、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弱化了实践育人功能。[1]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专业人才成长全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训、实习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今后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适时的、有针对性加强职业生涯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法规教育。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不能只追求单次轰动效应,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将实践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专业要求,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有机契合,围绕育人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3.从实践育人现实困境看,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全方位瓶颈

目前,有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导致实践育人活动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社会调研课题、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思想鲜明主题突出,对学生个体、社会效果显著。但它们都必须依托企业、社区、乡村的特定实践基地,因为学校经费不足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所以这些基地建设难以常态化,以上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进行下去,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点”。

许多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最后仅限于认识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形式,表面上也兴师动众、轰轰烈烈,但形式内容简单浅显,对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力、感染力不强。在参观、考察活动的策划阶段,没有深度挖掘主题,导致学生抱着敷衍应付的目的,甚至带着旅游或加分的心态。在参观、考察活动的实施阶段,基地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走马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观、考察活动的后期阶段,学生思想汇报、评比总结的假话、大话、空话很多,甚至抄袭网上材料出现很多雷同报告。

二、努力探索、力求创新,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瓶颈

1.以构建新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实施路径,以《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员瓶颈

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学分化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参与面、受益面全体性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由于实践基地及其经费、安全保障等条件限制,全校(系部)只能是有选择地、少数学生代表参加。如学院“爱心社”的青年志愿者们每年定期来到淮安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学院“厚德杯”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校园实践活动品牌,为财院学子铺设了一个能够展示雄辩风采的舞台。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根据课堂教学全面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安排,指导老师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汇报交流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如参观纪念馆后,老师组织“学习恩来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班级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不同角色分工:搜集资料、参与研讨、制作PPT、撰写演讲稿、准备演讲发言等,活动中有学生记录、拍照,最后教师点评考核计分。) 校园媒体推广:发挥校园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生动直观的特点,根据实践活动方案,利用校园画廊、校报、广播、学院、系(部)及课程网站,向全院师生报道实践活动实况,宣传学生优秀作品(如 “科学发展 聚真知”——纪念国庆60周年学院大学生获奖征文画廊为期一个月的展示;制作了学院“厚德网”,设置了网上课堂、新闻快递、公告快讯、时事经纬、实践创新、名师讲坛、学子风采、师德师风、心灵驿站、厚德在线、网上纪念馆等栏目,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学生的思想空间);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遵循“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新理论认知”思想认识飞跃,将实践活动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如编制了学院“厚德杯”大学生演讲比赛画册与“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报告集,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炼升华。 )

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实践育人体系,将课堂实践归于课程学习考核,不低于总成绩30%,将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纳入学院教学部门的《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从新生入学起,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各系部及社团等实践活动组织方协助配合教务部门完成考核。以论文、报告、心得等实践活动成果为主,不忽视学生不同角色分工、参与度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的核查、实践活动成果的评比,认真总结大胆探索出一套学分化模式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考核体系,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学时、学分的完成。

2.以共享基地建设为实施路径,以校企合作育人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程瓶颈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场文化有机地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去,整合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就业、创业中心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努力克服专业建设同质化的倾向。学院有省级会计、电子商务两个实训中心、中央新亚管理学院、今世缘营销学院、紫金保险学院三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财经职业素养培育中心、用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全面设立宣传画廊、广告栏、标志牌等,张贴悬挂企业发展理念、行业权威专家的名人名言、画像图片、职业素养与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的结构图、流程图等,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的职场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不断磨砺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

着力加强校企合作育人,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与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现了专业课与基础课学习的统一;技能训练与理论积累的统一;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学院开办了“职业素养大讲堂”、“杰出校友大讲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劳动模范来校报告演讲、开设讲座。2012年度组织企业进校园专场宣讲31场。要求学生聆听一场专家报告,剖析企业行业的发展理念;联系一位实习师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提交一份实习思想汇报,保证了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培养考察。08级旅游管理班同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实习服务,钟后梅等同学在实习思想报告中普遍反映自己从职业技能到服务态度、敬业精神再到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工作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提高。10级机电、电子专业的海尔订单班同学从青岛海尔工业园区顶岗实习回校后,也开展了班级主题交流活动,大家畅谈了海尔企业文化、指导师傅的做事风格、为人品德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

3.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为实施路径,以编制实践育人方案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方位瓶颈

充分发挥党委与党总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一支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着力推进管理与实施、教育与教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资源统一及合理配置,工作机制并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数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整合。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实施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实践育人工作也因此得到学院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前期设施投入经费70多万)、管理考核(学院素质教育讲座、公选课由学院教务处统一负责学生选课、教师授课、学生考核)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院实践育人方案。提出实践育人四大原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授课方式与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课自身发展规律与兼顾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对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实践育人的类型与方式、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积淀

近几年来,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构建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实践育人机制,开拓“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实践育人的效果得到了推广与提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服务高校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加强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出台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编制实践育人方案等,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激发了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三年来,组建了学院大学生爱心服务社,走进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地,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2010年开展“清江儒韵”清江浦2010孔子文化活动周,“校地携手弘扬孔子文化 仁爱同行倡导现代文明”;组织并指导部分优秀学生担任清浦区黄码乡“大学生村官助理”、清浦区“社会矛盾纠纷服务中心助理人民调解员”;以“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淮安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组织部分学生服务清河生态园……引导学生在学好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内化为自己的“德”与“行”。

2012年度邀请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时云来校和青年大学生 “与信仰对话,共话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纪念建团90周年、“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运河文化、支持大运河申遗”等系列活动。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女大学生之家,会计系学生党员工作站、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大学生党员先锋队。组织学生赴华西村开展“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实践教学活动。郑海燕同学获、全国学联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学院还被评为全省大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宿舍管理 研究生楼长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88-02

学生宿舍是校园生活学习的一个主要场所,随着近几年高校学生宿舍突发事件的频繁曝光,以宿舍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针对实际情况创新高校宿舍管理的工作模式,是各高校积极思考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宿舍的生活职能,依托学生宿舍,促进学生学习,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是许多高校学生事务服务管理部门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推行“研究生担任本科楼长”制度(下文简称“研究生楼长制”),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就“研究生楼长制”进行简单探析,指出其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楼长制”提出几点建议。

一、“研究生楼长制”基本情况介绍

学年伊始,本校便正式选聘若干位思想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较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在读研究生担任本科楼长,要求研究生楼长常驻本科生楼栋,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为本科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聘期为一年。此外,还为研究生楼长在本科生楼栋配备独立工作室,它既是楼委办公室,也是楼长咨询室、楼长休息室和小型活动室。

该制度旨在搭建研究生与本科生交流的平台,更充分地发挥研究生在学习指导、情感交流、咨询服务、文化沟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研究生们在丰富宿舍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帮助本科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文明宿舍。

二、研究生楼长工作内容

研究生楼长由本校在读研究生担任,他们在学业学习、人际交往、校园活动参与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加成熟,并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走进本科学生的生活中,获取信任,真正促进朋辈互助,助益个人成长。就具体工作而言,研究生楼长需做好以下三项内容。

(一)成长“顾问”,解惑答疑,引导良好习惯养成。作为本科生成长“顾问”,每位研究生楼长需要常驻本科生楼栋,开放固定的时间供楼栋学生咨询,并为其解惑答疑;定期走访宿舍,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发现宿舍潜在问题,及时上报并协助学生工作负责老师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宿管员常规工作,对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试图以一个亦师亦友的身份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交流“使者”,牵线搭桥,助力健全人格塑造。作为维系本科生对外交流的“使者”之一,根据宿舍楼所住学生的特点,研究生楼长应不定期举办具有特色的沙龙分享活动,包括:邀请校友回归校园,传授个人的宝贵经验;邀请校园达人,例如公益实践优秀的同学、科技比赛成绩突出的同学、创新能力超常的同学、成绩达人等,分享个人精彩经历;邀请良师益友,展开交流沙龙,畅谈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活动可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学校、学院的常规教育安排,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更具实效。

(三)文化“董事”,因势利导,促进主流文化建设。作为本科生楼栋文化建设的“董事”,研究生楼长应发扬民主精神,带领楼委同学,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探索楼栋自治办法,形成具有楼栋特色的自有公约;应搭建有效平台,促进楼栋宿舍间的交流与融合,营造楼栋生活氛围;应该突出主题,培育楼栋的特色文化,打造与众不同的楼栋品牌。

三、“研究生楼长制”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宿舍管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需常抓不懈。“研究生楼长制”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制度、新尝试、新举措。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生楼长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宿舍思政队伍力量,提升宿舍管理服务水平。大学扩招带来的住宿学生数量剧增、宿舍硬件资源短缺、宿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是目前国内高校所普遍面临的。如何进一步强化学生宿舍的育人职能,宿舍思政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通过选拔“政治素质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研究生进驻本科生楼栋,做到“同住、知情、服务、引导”,充分发挥学长辅导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在宿舍管理上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提高宿舍文化品位和管理水平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增强宿舍思政队伍力量,提升宿舍管理服务水平。

(二)建立宿舍“新课堂”,探索学习、学业指导新模式。借助“研究生楼长制”,利用研究生在学习上的优势,以及在校园内外的人脉资源,通过楼长咨询、学长交流、楼栋专题沙龙、楼长推荐书目等形式,创建宿舍教学“新课堂”,培育知识传播新渠道,在专业学习、课外扩展、个人学业等方面提供交流指导,有助于引发学生在学习方法掌握、专业素养养成、学业生涯规划等重大话题中的思考、辨析,逐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凝聚力量,集思广益,营造多元化宿舍氛围。宿舍间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差异往往是引发宿舍矛盾的主要根源,尤其是面对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当代大学生主体,如何避免差异化带来的宿舍问题,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借助研究生楼长在楼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联系楼委(层长、宿舍长等)精心策划,通力合作,凝聚力量,集思广益,最终实现的共建目标,营造多元化宿舍氛围,促进和谐、文明宿舍的建设。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能在学生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自理、自省、自重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与风气。

(四)拓宽学生参与管理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依托“研究生楼长制”,建立学生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研究生楼长及楼委们的桥梁作用,既能更好地协助执行学校各项决议,又能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呼声,为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完善指明方向,有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同时,研究生楼长团队能带动学生参与校园宿舍建设的管理,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受到激励,还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聪明智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高校的宿舍管理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模式。

四、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楼长制”的建议与思考

实践发现,学生宿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更好促使“研究生楼长制”进一步发挥宿舍育人的职能,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与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楼长制”建设,从工作权责的明确、工作机制的健全、研究生的甄选、队伍的管理、薪酬制度的制定等处着手,力求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是指在给研究生楼长工作自的同时要加以统一规范,在支持不同楼栋创建自身品牌文化的同时要加以统一引导;科学化是指要注意研究生楼长本身还是一名研究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应合理科学地安排研究生楼长工作;人性化是指坚持以学生为本,善待学生,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努力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沟通式的服务。在制度保障下,充分调动研究生楼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灵活、新颖的工作方式,创新管理服务。

(二)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指导,优化宿舍育人环境。依托研究生楼长平台,结合楼委队伍,建设楼栋特色文化,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育人、凝聚和开发等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将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为此,高校应在软件、硬件上提供更大的支持,优化配置已有的资源,如文化室、活动室、架空层、个别低楼层空宿舍等场地资源,网络、电视、办公桌椅等设备资源,文房四宝、各类益智运动器材、报纸书刊等文化资源。指导并支持研究生楼长团队在各楼栋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宿舍楼栋里设置书阁并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交流会、跨学科分享沙龙等,逐步创建楼栋特色文化,从而起到优化宿舍育人环境的作用。

(三)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力争楼长工作精致化。鉴于研究生楼长本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能力的不足,建议为每位楼长配一名导师,可由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院系党委副书记或院系辅导员老师担任。同时,还需要举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包括基本技能(如沟通技能、组织协调技能、领导力等)培训和特殊技能(如学生问题排查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培训,并定期举行楼长工作汇报会,既要求汇报日常工作,又要求交流工作心得,由导师对其工作进行点评和点拨,力争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提升楼长的业务水平,不断凝练,不断提升,力求将楼长工作精致化。

篇8

【关键词】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2014年1月16日,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②。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媒体,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成为“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在此背景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微媒体社会生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进行思考和探讨,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微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内容实施、任务完成,都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包括物质形态载体,也包括活动方式载体,如会议、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体现着时代的要求,是人们生存与发展方式变革的表现和反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种类和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将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形式。

微时代的概念界定。“微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能实现即时信息获取传播的显示终端,使用简洁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像和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活动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实时、互动、高效。“微媒体”指以微博、微信为标志,包括QQ、MSN、Skype、Gtalk等一系列方便快捷、时尚个性、深层次改变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互动媒体平台。关于这一波以移动互联、微媒体为中心的高科技浪潮,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著《微博力》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力量定义为“微博力”,并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④ 作为引领时展潮流的大学生群体,微媒体的使用已经逐渐内化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微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媒体的发展进步,使得各种群体基于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以兴趣、爱好、学习、地域等多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代性。

以手机为主要工具的物质载体。随着3G、4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手机作为新的、移动属性非常强的媒介平台,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媒之后,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传媒”。在“微时代”,手机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来接听电话、收发短信的单一功能,它具有携带方便、即时性强、资源丰富等特点,手机QQ、飞信、微信、APP等各种丰富的应用,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询各类信息、进行各种交流。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阵地,以手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手机媒体平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养成,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实现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以微媒体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载体。微型博客,简称微博,于2009年8月底推出的新浪微博,继国外的Twitter之后,开启了国内的微博潮,是“微时代”到来的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随后微电影、微语录、微服务等微媒体逐渐兴起,使人们更真实地感受到“微时代”的来临。微博用户可以使用电脑和手机两种平台,以140个左右的字符随时随地和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信息,实现实时互动交流。除此之外,腾讯推出的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以手机为介体的即时通讯工具,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微信以其新颖的界面、跨平台沟通、零资费、私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微博、微信、手机QQ、飞信等微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丰富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记录生活的点滴,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前沿资讯,更为自由和便捷地进行交流互动,微媒体也因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载体。

以兴趣、爱好、社团等为主要依托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式,其教育目的明确,成员参与性广泛,社会实践性鲜明。以手机为介体,微媒体为平台,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地域、社团等组成不同的群体,如微博的好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手机QQ群、百度贴吧的吧友群、豆瓣的各种活动小组。无论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想法,都可以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体会,在圈子中找到依靠感和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共同成长,这种圈子可以起到家长和学校难以发挥的优势。大学生不仅在诸如科研小组、健身群、旅游朋友圈等各种各样的微平台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学习成长的动力,更有人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发掘微媒体平台商机,组建团队进行创业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通道。基于微平台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有力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考察和探索这种新型的活动载体,发挥通过微媒体开展活动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思考

增强微媒体意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体系。任何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都会在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利用微媒体进行校园管理的新途径,建立主题时尚新颖、形式多样的微媒体平台,构建以微平台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体系,从而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和实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微媒体的重要影响力,着力打造和构建工作微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以高校的微博使用为例,全国各地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机构、校长、教授、辅导员等纷纷开通微博。“截至2012年9月12日,‘粉丝’人数最多的高校官方微博前 5 位的‘粉丝’数量均已超过 20万,985高校已全部开通微博,其中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超过200万。”⑤微媒体已经渗透到高校管理和教育的各个领域,这也敦促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现实,迎头赶上,充分利用微媒体载体进行科学创新管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充分利用微媒体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课程教学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微时代”信息资源共享、更新快、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建立“微媒体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把微媒体作为科学高效的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目的,实时点击“关注”、“点击”、“收听”微媒体教育资源,随时获得课程的相关知识、资料和最新资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直接利用微平台开展课程,构建“微课堂”,实施“微教育”,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微博、微信等优质微媒体资源呈现给学生,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及时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尽可能多地发起学生们的讨论,给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资料,释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巩固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和微平台互动的同步进行,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影响引导学生。

利用微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丰富校园社团活动。社团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织,以微媒体为平台开展活动日益盛行。微媒体一般都有群组功能,微媒体群组是以共性为导向的小组织,加入群组就可以持续接收所关注领域的动态,信息的和接收具有针对性。组员的构成具有自发性,因此积极性更高,交流更活跃,组织形式活泼,成员畅所欲言,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目标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很多智慧与信息在这里进行探讨与完善。通过微平台开展社团活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题健康向上、时尚新颖的活动,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讨论问题,也更能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学生工作部门也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QQ 群、飞信群等为依托积极构建社团微媒体信息平台,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通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体的融合渗透,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整合体系,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⑥。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学习利用微媒体平台。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当今互联网领域的新潮流,学习掌握最新的微媒体技术,通过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敏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增强师生的共鸣和认同,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预见性,引导微平台舆论导向。传统的谈话和咨询活动等显性思政教育方式通过微媒体的介入,表现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告知学生自己的QQ、MSN、微博微信号等微媒体联系方式,建立飞信群、微博微信群、开设豆瓣讨论小组,关注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心灵接触,将高高在上的生活哲理、德育理念融入到内容简练的微动态中,把微平台变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自身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微媒体平台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在学生中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使他们自发地在内心深处激起同样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境界的提升。

增强微时代下的危机意识,规避微媒体的不良影响。“微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点,使人际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微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把握机遇,规避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利用微平台开放性、隐匿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侵犯他人名誉权,对他人进行侮辱和骚扰等,造成媒介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过多使用和依赖微媒体,忽视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一部分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课堂秩序,降低了学习效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微媒体方便快捷、形象生动的独特优势,也使得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依赖,反而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发挥。针对微媒体的不良影响,高校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微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微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应对微媒体带来的教育教学领域的革新,依据自身经验准确识别各种言论,时刻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微博和微信等微传播媒介,增强网络自律,同时也要科学规范地使用微媒体来促进工作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在继续有效发挥会议、理论教育、文体活动、报刊杂志等传统载体的作用之外,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发掘出更加富有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和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用上应当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有的作用。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根本目的⑦。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7页。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⑤邓怡:“基于微博平台高校增强网络公信力的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

⑥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篇9

关键词:思政工作;辅导员协会;专业化;职业化

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信息网络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于普遍,当代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管理和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成立辅导员协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值得加强和创新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选拔机制亟待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选拔一般是来自高校的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方面他们年纪尚轻、阅历不够,经验也稍显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系统的学习过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相关学科的人员相对较少,理论知识贫乏,业务素质不高。第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由于辅导员工作在学校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工作内容繁杂,而学术上也没有机会,职称评定很困难,工资待遇又不高,辅导员工作也常常被认为是学校最底层的,没有前途和地位的工作,造成了辅导员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队伍极不稳定,队伍中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很多在职的辅导员也都容易把从事辅导员工作当成权宜之计,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方向或党行政管理方向转型,而很难让辅导员把该岗位当成一种可以终身追求和长期从事的事业。第三,辅导员队伍本身缺乏交流平台和相应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缺乏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学校未对辅导员工作给与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辅导员本身未能把辅导员工作当作是终身从事的事业来做,主观上缺乏工作的激情,客观上缺乏必要的后援支持和激励。

二、创立高校辅导员协会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为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辅导员之间的经验和知识共享,促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进程,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体,自愿联合结成的全校性、专门性团体。高校辅导员协会是一种民办组织,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促进高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利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机制

辅导员的选聘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选聘过程中,首先要严格选聘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选聘辅导员。其次,要严格选聘程序。高校可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专门成立选聘小组,根据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应聘条件和要求,以确保选聘工作的公正、透明,也有利于广泛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当然,各高校在坚持选聘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辅导员协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传统特色来制定具体的辅导员选拔制度。

(二)有利于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使其更新知识,调整和更新管理理念。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制度是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途径。培训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发展后劲。

(三)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

在对辅导员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制度中,加强辅导员协会的参与力度,建立更适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可提高检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还可起一部祈祷促进和激励作用。高校要建立健全与工作职责、能力、业绩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管理人员创新的分配制度、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和工作考评体系。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学生管理人员倾斜,在职称的评定和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他们给予适当的重视。建立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以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辅导员协会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辅导员队伍中

除增加培训和进修环节外,辅导员协会还可以担任起部分工会的工作,对辅导员在福利待遇方面所遇到的分歧出面和校方进行商榷,有了个人发展、职业前景和有保障的福利待遇,能吸引、鼓励更多的政治素质高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的行列中,并制定可行措施,使辅导员队伍的智能结构、性格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调整到合理状态。切实解决好学生管理队伍在专业和职业上发展的老难题。

三、辅导员协会建设之对策

(一)辅导员协会的理念是协会的核心

随着大学生思想的变迁,旧的管理教育理念已经很难很好的适应四年时期的要求,加上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的不足,现在急需一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发展思路,而辅导员协会就是这个新思路的先驱者,在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监督管理、学校把握方向开展工作的同时,对辅导员队伍也起到了帮扶作用。所以辅导员协会的宗旨就是:团结高校辅导员,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其理念是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帮扶工作。

首先要更新服务观念。辅导员协会要与大学生教育接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要始终把维护和代表辅导员利益,全心全意为辅导员队伍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队伍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队伍建设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协会会员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协会会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会员诚心诚意办实事。其次要开拓服务领域。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协会工作覆盖面非常广泛,内涵和外延都是多方面的,协会系统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广大会员搭建专业指导、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平台,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使协会为会员服务工作得到全面创新。再次要创新服务方法。协会工作要提升水平,扩大影响,必须创新服务方法,坚持与大学教育接轨,努力实现人性化服务,指导,全方位服务。辅导员协会可以建立重点帮扶、会员联系点、会员之家、会长理事定期工作制,与党政领导定期座谈等制度和机制。

(二)辅导员协会的准确定位是协会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协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协会的自身定位尤其关键。协会首先要协调好协会与会员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会员为本,会员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其次要协调好协会与理事的关系,坚持民主办会,关心尊重理事的工作,充分发挥理事的作用;其次协调好协会与学校及有关组织的关系,要遇事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多支持,同时加强与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协会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协会工作开展必须立足当前实际,要紧密围绕广大会员的热点、难点开展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辅导员协会工作是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贴近学校实际,自觉围绕学校开展协会工作,协会事业才能有大发展。

(三)辅导员协会的能力建设是协会持续发展的保证

辅导员协会的能力建设决定着协会的工作水平,辅导员协会在加强研究、提升层次方面应该起龙头作用。协会要积极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题研讨,比如,根据时势政策,分析如何贯彻文件的方法有效性;学校要给予经费保障,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学生工作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确保辅导员理论研讨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认真探讨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供学校领导决策参考,让学校更加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搭建好平台,也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此外,辅导员协会可以组织自己的论坛,辅导员写工作日志对遇到的有特殊案例进行分析,供大家学习探讨,收集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论文,工作心得的文章,定期以简报的形式发表,并努力做成辅导员之间交流经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娄钰华.努力构建创新型高校辅导员协会[J].大学时代,2006(11).

2、陈立民.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兼结合[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篇10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我院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第3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学院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注重实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完成了准备动员、学习调研阶段的任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学习实践活工作开展情况

1、思想发动,组织到位。市委动员大会后,院党委书记邱传室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市委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抽调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与工作检查。2009年3月24日召开全院动员大会以后,院党委先后3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院各党总支都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责任人的学习小组,加大了抓落实的力度。同时,加强学习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院党委成员带头对所联系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指导,对学院各党总支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编印了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个教职工人手一册,建立了学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组织每名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撰写体会文章;加强了组织纪律,明确规定因事不能参加集中活动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事后安排补课。严格的制度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学习调研,措施到位。把深入学习、理解、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首先,明确活动主题。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理念、努力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及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创新发展年”的活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第二,高度重视抓好学习。下发了学习资料,组织了培训和专题讲座。坚持做到全体党员每周集中学习或辅导不少于一天,个人自学每个工作日不少于一个小时,中心组每周集体学习不少于一天。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共有131名党员干部参加了集中学习培训。每名党员都按要求,做了笔记,写了心得。召开了以院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党总支会议、党支部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会议,集中学习了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文件和材料,联系工作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强化了学习效果。第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确定了5个调研题目,采取外出考察调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征求意见。使我们更好地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改进的思路。

3、开展讨论,落实到位。讨论以“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创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达到增强“两力建设”(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两促进,两不误”。结合总结近年来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讨论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思路、工作作风方面存在哪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结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入讨论学院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以及应对的主要措施,在事关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进一步明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一是学习,二是实践,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指导学院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内容,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三个贯穿始终”一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理论水平;二要把调查研究贯穿活动始终,用调研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学院各项工作;三要把整改贯穿活动始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在4月25日组织安排“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会上,十位思政工作者作了专题发言,从不同的方面交流了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方面的建议,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结合实际,工作到位。一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坚定加快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决心和信心。活动期间,先后编发了2期简报,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把学习实践活动规定动作与“两力建设”和完善制度机制相结合,用制度加强党性党纪,党风建设,突出活动的实践特色。三是把查找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边学边改体现实践特色,深入思考,边学边改,对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认真解决。四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大力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得到了改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活动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深入学习和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加深了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取得了明显的认识成果。二是进一步明晰了思路,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树立了“三保一弘扬”的理念,进一步明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跃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三是进一步创新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成员调研报告,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和建设,着力解决制度缺失和监管不力等突出问题。四是进一步激发了活力,学院在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取得了初步成效。学习实践活动凝聚了共识、找准了问题、明晰了思路,给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