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互联网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互联网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互联网运营

篇1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事实上,互联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市场份额的占据,并对客户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继而实现对于市场发展方向的定位,最后,实现运营方案的合理制定,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与传统企业一样,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关效益的取得,还需要加强对于运营、人事、绩效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一、案例概况

在进行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以汽车之家为例展开相关的叙述。据悉,汽车之家作为汽车网站,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了买车、用车、养车等汽车生活服务,并凭借着全面、专业、可信赖的特点获得了广泛的汽车消费者。作为我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汽车营销平台,汽车之家的月度覆盖人数接近8000万。

总体而言,作为汽车互联网公司中的翘楚,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以及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汽车之家的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业务运营、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工作的开展,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引领汽车互联网传媒的发展。

二、互联网企业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的目的与原则

(一)优化目的

作为互联网公司,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客户提供优质的购车、用车服务,而为自己带来价值。基于此,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汽车之家加强了对于业务运营管理优化。

长期以来,汽车之家的相关部门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推销功能,将自身的汽车产品推销各客户。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企业未能够充分的挖掘市场需求以及信息,使得业务运营管理难以可持续开展。

基于此,该公司在实际的业务运营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客户业务及产品需求的满足,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业绩的提升。此外,由于汽车之家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平台知名度,故而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给客户提供公司专业服务或者其他的支持,就可以为客户带去了价值。所有这些价值的创造,都是业务运营管理可以创造的。

不仅如此,该单位在实际业务运营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专业化运营方案的制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降低服务成本,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为客户获得更多的优惠。

此外,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以及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信息的了解以及挖掘,促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以及产品的的推出,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继而以此为基础增大市场认可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在实际优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业务服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继而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业绩的提升,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优化原则

1、需求导向的原则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谋求较多的经济利润,其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加强对于市场发展的分析,并以此为基实现对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挖掘,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创造需求,以此为基础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

2、服务第一的原则

作为销售服务类的汽车网络平台,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以及运营管理优化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服务第一原则的遵循。在接待客户询问的过程中提高服务水平以及质量,促进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以及好感度的提升。

为了确保这一原则的落实,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反馈制度的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分析,并对相关的服务问题进行解决,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并借助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拓展市场,实现相关利益的取得。

3、效率优先的原则

此外,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其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较多的涉领域,与各类客户的合作周期较长,为了促进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的沟通。基于这一状况,互联网企业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市场的整体能力以及效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

4、责任明确的原则

此外,作为服务、营销为一体的单位,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客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最优化的服务水平。为此,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客户问题的高效解决,继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客户对于公司价值的认同,让客户和自己一起推动企业发展。

三、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措施

(一)规范公司业务运营管理

在促进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现代的企业制度以及科学灵活的企业运作管理机制,并加强对于人才队伍以及产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基础促进公司的高效运转。

篇2

两年前,因为一则微信要被运营商收费的谣言,运营商们躺着中枪的遭受了社会广泛的口诛笔伐,而如今通信专家的言论再一次让运营商被架到火上烤。实际上,运营商根本就不可能对OTT企业进行额外收费,与情于理都不可能。

互联网强势,而运营商实际上是弱势群体,根本没有收钱的权威

国家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互联网企业都被当成了香饽饽,以前就在媒体话语权上比运营商强过数倍,而现在更是有政府撑腰而有恃无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营商胆敢将原来不收费的项目变成收费的,等于是不识时务,也几乎是引火烧身的自杀。

运营商已经被“勒令”降低流量资费,这在事实上只是对互联网公司的利好,普通网民得到的实惠实际上会逐渐被稀释。我们已经看到,在运营商的网速不断提高和流量费用逐渐降低之后,很多手机上的APP的体量在逐渐增大,内容设计更加多媒体化,而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用来变现的各种广告内容,这些流量耗费会让运营商降价带来的流量红利大大降低,而互联网公司的变现能力却会增强。

从以上角度看,运营商的流量费用降低实质是一次商业利益从运营商向互联网行业的一次转移而已,这一点就可以充分理解为何丁三石等会告御状,显然他们并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而告御状的成功更体现了政府的心态与支持。如此情况下,运营商哪里有什么底气向互联网OTT企业开口要钱。

有人说,法国电信就曾经让谷歌屈服而额外付出一笔过路费,可这样的情况却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因为中国政府并非法国政府,中国的互联网力量之强大也远非法国可比。如果运营商真的与互联网公司达成这样的分享,等于是形成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消费者”食物链,运营商就彻底被从最终用户面前推开,那几乎就是运营商的末日,以后就等着从互联网公司那里分一些残羹冷炙好了,估计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央求才能拿到。

运营商不仅无法用向OTT收费养活自己,也无法通过后向收费存活

退一万步讲,如果运营商真的有权力和能力向互联网公司收费,也不可能将最终用户的流量费用彻底免费。

运营商如果只向互联网公司收费,那么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即使全交给运营商也无法弥补运营商的收入损失。如今,中国三家基础运营商的年收入要超过万亿,其中的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变成流量收益,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总收入无论如何都无法补上这个大窟窿,更不要说这些互联网企业中能够盈利的更是极少。

当然,有人会认为,如果运营商不向最终用户收费,大家的使用会更加任性,而互联网公司的收益会大幅度上升。我们可以预见,假如真的流量免费,互联网公司会是受益者,收入提高是必然,可流量的大幅提升并不会成为真实,因为网络拥堵甚至会大大影响互联网公司业务使用,大多数视频也无法再观看,多数的网购会经常打不开页面,而像搜索、看新闻、交友聊天等更是几乎不会因为现在这点微薄的网费的减免而无意义的耗费,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在国内,很多人的手机上网除了在游戏或视频应用的时候因网速和网费而有所限制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实现了为所欲为,免费并不会大幅提升用户使用程度。

此外,运营商向互联网公司收费也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支付的起,特别是处在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及关注特定领域的小而美的企业,一旦收费就举步维艰甚至倒闭,这更是与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运营商这几年也探索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付费的方式,比如中国移动的流量统付、中国联通与微信的一些合作等等,一些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达成协议,只要是使用本公司的业务产生的流量,这些费用就不用客户来付而是企业统一来进行优惠后的费用承担。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没有发展起来,相反,这样的模式还会对创业公司和中小互联网企业不公平,甚至成为扼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刽子手。一旦运营商与各大型的互联网巨头都达成合作,势必遭受社会的大面积反弹,舆论压力和监管风险后果都会十分可怕。

开车付费天经地义,载重高低只是付费多少的依据

其实,如果我们非要把高速公司看作是运营商,那高速公司收费对象其实是汽车,也就是说,汽车就相当于是我们每个上网的人,行驶在高速上的汽车才是高速公司的客户。高速公司的流量经营也是面对其最终消费者的。微信也不是公交公司,也不可能像公交公司一样将旗下的公交车一起团付给高速公司费用,因为虽然我们都在用微信,但我们却不是腾讯公司的财产,更没有成为腾讯微信一家互联网应用的独占客户。至于是汽车里面的人,只是我们发送到微信里的一条一条消息而已,与收费不收费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收费的多少,拉三十吨货的当然比空车要收费高,四十五座的大巴车自然比五座小轿车要收费高。

篇3

运营商:集权还是分权?

站在3G风口浪尖的运营商,有着巨大的动力来促进产业成熟——除了履行提升网络覆盖率的自身义务之外,运营商还主动或者被动的承担起推进终端丰富程度、业务和应用多样化责任,以期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促进2G用户向3G用户转换,增加3G流量收入和应用收入,从而挽救日益萎缩的ARPU值。

为了推动整个3G产业链的成熟,运营商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作为移动互联网先行者的日韩运营商。从1999年开始,日韩移动运营商所倡导的移动互联网“运动”,与宽带互联网并驾齐驱,开始逐步改变当地人们的通信和网络使用习惯。从普及率来看,移动互联网甚至于高于后者。在经历早期巨大资金投入网络建设的入不敷出之后,移动运营商已牢牢掌控了产业链的价值环节,从手机设计、终端定制、平台搭建、网络运营到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内容,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手机成为占领人们生活时间的重要设备,从而运营商也成为拥有最广泛、最深入用户群体的巨大商业机构,不断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从传统的通信领域,到小额支付,到电子商务零售业务,到传媒业务,到信用卡、医疗、交通、资讯、广告……从理论上来讲,拥有广泛忠诚用户群体的商业机构,将有无限拓展业务的可能性。这个理想和日韩运营商的成功案例足以让全球运营商兴奋:挽救通话单价下降的颓势、无止尽的新业务增长点、不断扩大的商业地图。尽可能多的拓展自身的能力,密切控制行业价值链,采取措施激励“集权”下的供应商完善产业体系,无疑是运营商最愿意看到的产业结构。

在涉及到合作时,运营商一方面希望移动互联网公司和风险资本发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多的自主融资、创新和推广作用,为产业体系和用户提供更富趣味更多种的业务应用;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掌控整个局面,以防移动互联网领域被杰出的互联网公司以及其背后的风险资本独享利润。这两种心态使得运营商一方面改革费率分成机制,让合作者尝到更多的甜头;另一方面,又对合作者严格控制——比如各地服务商必须拥有SP/CP资质(由运营商颁发)才能提供服务,必须参与运营商组织的“竞标”、由运营商选择,甚至费率分成体系也是单边协议(由运营商制定而不是协商实行)。

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而言,开发移动互联网业务都会面临巨大的竞争。互联网行业巨头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顺理成章、驾轻就熟。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国家,产业链各个环节角色的介入(包括手机终端制造商、内容制造商和软件提供商),让缺失了先发优势的运营商变得更加灵活——组织研发力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抑或在开放式手机操作平台上做二次开发;开放Google、MSN、Facebook等互联网服务,或者开发Mixi、飞信——简而言之,竞争抑或合作:竞争意味着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投入风险,也拥有更大的收入预期;合作规避了开发风险,但同时也将分羹于与众人。

移动互联网公司:依赖或是独立?

在中国,脱离了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似乎变得寸步难行。移动增值业务,从初始的狂热巅峰,到“11条军规”后全面封杀的寒冬,行业大起大落的风险被所有创业者和风险资本所顾忌。除了历史所昭示的政策性风险之外,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毫无例外的还遭遇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运营商,凭借强大的用户基础和雄厚的资本实力,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方面更加得天独厚,并不断取代独立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地位:飞信取代了MSN/QQ,移动MM将取代迟迟未能入门的Iphone App store,12530音乐在线将取代巨鲸、九天。有观点称,移动互联网公司只能在运营商不愿意占有的空间方能有存活之地。

目前取得风险投资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同运营商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运营商提供包括行业解决方案、增值业务、媒体运营等各方面的支撑。无疑所有野心勃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希望更多的与用户直接接触——通过浏览器、门户网站、手机游戏、widget、即时通讯软件、播放软件、下载软件来捆绑用户,并做了大量的内容和技术储备。一个未来伟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必将拥有独立的获得和留住用户的能力,甚至有朝一日同运营商平起平坐。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独立(independent)是危险的,依赖和附庸(dependent)是更危险的。为了避免商业风险,移动互联网公司需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包括同终端供应商,门户网站,以及多家运营商,从而摆脱对同一渠道、同一客户过分依赖的局面。此外,作为灵活的创业型公司,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和能力来实现不同终端、不同运营商、不同操作系统的跨越性和通用性,从而不断满足用户对于使用便利和内容丰富的需求。用户为王、内容至上,是移动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宽带时期最有效的武器。

然而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运营商推进自有的产品无疑占有先天的优势,庞大的用户规模、定制终端和自动推送的网络渠道,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所无法逾越的鸿沟。除非由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将自己的应用迁移到移动网络上来,例如用户是Gmail的忠实用户,他希望在移动网络上也同样使用Gmail来统一管理邮件和联系人,而不是用运营商提供的139信箱。但这也对新兴进入市场的纯移动互联网公司造成了打击。这种来自传统互联网行业竞争的压力,使得新兴移动互联网更多的希望寻找运营商支持和合作,甚至不惜牺牲独立性和部分利益。

风险投资机构:观望还是妥协?

风险投资机构带给创业家的不仅仅是资金,也包括行业经验、行业资源和管理人才支撑。在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下,风险投资将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成熟。风险资本由自身撷取高回报率利润的目标所驱动,通过有效的筛选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将有限资本投入到高成长性、高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从而帮助这些企业快速的建立核心优势,培育优质用户群体。这些公司涉及了产业链方方面面,包括终端设计、配件提供、系统开发,乃至运营商网络铺设。同互联网早期的蜂拥而上不同,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移动互联网门外观望,一方面网络和平台支撑尚未发展成熟、前景尚未明朗,另一方面运营商方面巨大的政策风险和竞争风险也让其望而却步。

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势包括:对于新兴行业的全球经验和合作伙伴、创业型公司的管理与引导、市场与运营风险管控、同创业者之间广泛的联络渠道和合作关系、大规模媒体渠道的支持,等等。在面临移动互联网投资风险驻足不前的同时,部分风险资本也开始尝试同地方运营商合作。对于运营商而言,由于固有的管理系统,使得内部新业务开发和管理成本上升,同时,庞大机构的运作机制也降低了新业务创新效率,同时新业务创新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和外部资源,也促使运营商尝试同风险资本合作,或者自身变革,成立内部创新基金和独立公司来参与运作。

对于风险资本而言,传统的理想的三边关系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拥有技术和运营团队、运营商提供网络支持和市场支持,自身提供资金和外部资源支持。然而,这种理想模式必将受到另外一个强者的制约。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运营商更多的占领了主导地位,因此也将获得更多的谈判溢价。而且,在这种模式下,风险资本从介入、运作到最后的退出,都无可避免的受到移动运营商的牵制,这对于期望资本流动迅速的风险投资机构不是一个好消息。

综上所述,SP/CP成为运营商和风险投资的枢纽,在传统的单边关系中,风险投资与运营商相互隔离,信息和沟通严重失效,同时由于投资者和受益者权利义务关系只能通过势单力薄的SP/CP来平衡,使得这种关系及其脆弱(如图1:单边关系下的博弈);合理的解决方式是,将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打通,运营商和风险投资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同时获得投资收益;SP/CP成为运营商的供应商,同时运营商也是SP/CP面向用户直接服务时的供应商,双方共同服务和满足用户需求,这种互动关系使得整个价值链更为牢固(图2:互动关系下的博弈)

篇4

近日,互联网巨头谷歌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推出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 Fiber(谷歌光纤),正式涉足基础网络领域。谷歌承诺,该服务的互联网接入速度要比传统的美国有线电视及电子通讯公司的服务快100倍。同时,新服务将具备多种特性,如用户可一次性录制8部电视剧,并存储最多500个小时的高清节目等,此外用户还可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作为语音激活遥控器。

据悉,谷歌从2011年开始在堪萨斯城投资铺设光纤,并曾在2010年邀请各大城市帮助找出愿意参与该项目的社区。此次正式推出互联网宽带服务Google Fiber,意味着谷歌的布局已初步完成。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标志着谷歌作为互联网企业,正式开始进军基础电信领域。

无独有偶,国内“企鹅”腾讯最近的新动向,也让电信运营商异常不安。腾讯近期推出了微信最新4.2版本,该版本新增的实时视频/语音通话功能,具备了与Skype等类似的网络电话(VoIP)服务功能。而在此之前,微信能够实现的语音功能还不是同步的,与电话通话还有着较大的区别。

有观点认为:谷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将触角伸至基础电信领域,意味着传统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承受更多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威胁。未来双方的“势力范围”将会越来越模糊,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该如何应对挑战,让人担忧。

互联网冲击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和基础电信运营商有了更多的交集。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的政策环境也愈加宽松。工信部此前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的领域和五项措施,意味着电信业正式对民间资本亮起了“绿灯”。其实,在政策大开方便之门之前,互联网对电信基础领域的“入侵”便有了端倪。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IM规模水涨船高。而移动IM短信、通话、朋友圈等丰富功能,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彩信甚至语言通话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今年上半年,中移动短信使用量为3742亿条,同比大减约49%。另一方面,国内移动IM市场却是增速喜人。根据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移动IM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了3005万,增长率为7.2%。

移动IM规模的激增,源于其为用户提供了比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产品更高的价值。微信等移动IM产品均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即使是下载至手机客户端,用户使用之时也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上网流量费用。此外,目前诸如微信等已经具有实时免费语音对讲的功能,让用户可通过手机即时在线语音聊天。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通信需求,还能帮助用户大大降低相关的通信费用。

美国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Mavenir Systems委托英国独立调查机构Mobile Squared对全球31个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运营商都表示网络通信软件导致它们通话和短信收入下滑,更有3/4的运营商对未来移动应用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

正是因为移动IM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也加入到移动IM的战场中来,包括米聊、360口信、盛大KiKi等在内的一大批新秀轮番登场。尽管目前这些后来者还不能像微信一样,有足够的实力和手机飞信叫板,但这一领域的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围追堵截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加快了在移动IM领域的动作。比如中国移动的飞聊、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电信的翼聊。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认为,运营商的跟进顺理成章:“现在,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有相互渗透的趋势,在微信等产品对运营商诸如短信、彩信等传统业务形成威胁时,运营商推出自己的互联网产品形成对抗就成了自然之举。”

然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互联网企业的“霸主”地位无疑让运营商有苦难言。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IM注册用户的市场份额中,手机QQ用户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49.4%,远远高于位列第二的手机飞信——其市场份额为23.1%,腾讯微信用户排名第三,占15.2%,来势汹汹。

在业内人士看来,电信运营商有着强大的财力和丰厚的资源支撑,然而,其推出的移动IM产品却收效甚微,这与电信运营商骨子里缺少互联网基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电信业长期以来处在体制内的温床所滋生的封闭与垄断之中,这与天生就带着开放和竞争烙印的互联网有本质的区别。与此相比,倡导开放模式的互联网更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其生产力的效率要远高于一个垄断和封闭的市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过是再一次对这个普遍真理的佐证。”中国移动研究院陈志刚坦言。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电信运营商在经过最初的移动IM产品尝试之后,开始进行深度的探索和努力。

以中国移动为例,此前为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所建立起来的基地,目前正在酝酿进行公司化运营。由广东移动牵头,成立独立的互联网公司,并拥有自己的董事会,将几大基地从各个省公司中剥离归入其中。

中国电信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同样开始了脱离体制的探索。继中国电信天翼视讯资本独立运作之后,“爱游戏”基地也正式步入公司化运作阶段。

顺势合作

不仅仅是国内,国外基础电信运营商同样面临着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而各国对于移动IM产品,态度大不相同。

在俄罗斯、中东、印度以及荷兰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微信功能类似的Skype等网络电话(VoIP)就惨遭封杀。韩国监管机构目前也已经批准该国的移动运营商们对over-the-top(OTT)VoIP应用程序的使用进行额外有效收费,或对其进行完全限制。

基于国际先例,有观点认为,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可以借鉴国际做法,至少可以效仿韩国对VoIP应用程序的使用进行额外有效收费。

2010年末,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低调造访腾讯,并与马化腾会面,坊间有消息称,李跃就腾讯“移动QQ以极低的代价吞噬移动GSM网络流量”问题和马化腾直接交涉,要求该服务另行计费或改变分成方式。但此后双方皆出面否认该传闻。

在上海某知名VC的投资经理王竹看来:“传统电信业务的领地逐渐被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蚕食,这已经是大势所趋。真要限制是可以的,在技术上没有难度,只是如今的情势和当年不同,像欧洲的沃达丰等世界一流运营商,也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业务,盈利模式有重大转变。”

篇5

“什么是互联网+?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联通希望扮演的是运营专家的角色。”陈孟尝表示,广东联通未来希望在11个重点领域进行“互联网+战略”的布点,包括公共服务、金融、制造、交通、教育、农业等领域。此外,广东联通表示未来还将孵化1000家移动互联小微企业,并且投资10亿元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和孵化基地。

事实上,面对移动互联网与微信等OTT冲击,2014年三大运营商讲得最多的就是“拥抱互联网”及“去电信化,而在今年,两方阵营战火逐渐向互联网+领域渗透时,运营商的转型则显得更为迫切。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随着产业互联网化的推进,运营商将面临来自互联网公司、民资宽带运营商的更多挑战,如何掌握在“互联网+”时代的主动权,避免成为跟随者,是运营商当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推动产业升级到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从此前两会热词聚焦点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不难看出国家欲以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经济新动能的形成。

“而谁能找准切入点提早布局,谁就能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张毅对记者说。

可以看到,早在两年前,加大互联网+建设的声音就此起彼伏,而三大运营商也都在相关领域发力。如中国电信明确提出将聚焦现代农业、工业制造、新兴服务和企业运营四大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将首先在智能制造试点、能源互联网试点、健康医疗云服务、教育云服务、高效物流平台等十大重点项目上发力。中国联通表示持续构筑高速、宽带、互联的智能网络,打造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则提出推动4G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

“但事实上,用户的驱动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让互联网+真正落地。”陈孟尝表示,现阶段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互联网+的演进过程,此前广东联通完成了全省21个的智慧城市签约,但现在才能真正使(这些项目)从梦想成为现实。

“但让运营商动作缓慢的不仅仅是外部的环境,还有自身体制的问题。”有运营商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为了提升收入,过去运营商只是向企业推广解决方案,而很少考虑企业深层次的需要,简单地将原来的信息化应用包装成互联网+应用,比起BAT等互联网企业,少了互联网运用中所需要的灵活与变通。

相比之下,可以看到,除了加大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互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布局外,BAT甚至开始涉及基础设施领域,包括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技术,并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生态伙伴。

比如在云计算布局上,阿里云在8月份宣布将投入60亿发展阿里云业务;9月8日,百度开放云就宣布了拥抱中国“3600行”计划;而9月15日上午,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宣布,明年将投入20亿元现金,用于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未来5年将保持每年投入20亿元的水平,预计将投入超过100亿元

在腾讯的内参上,腾讯副总裁邱跃鹏这样写道,现在是否还需要从底层开始构建云计算这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过去,这是上个世纪以来,腾讯这类互联网公司辛辛苦苦做的事情,现在恰恰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

“云计算最早起源于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产品是云计算的外衣。”邱跃鹏认为,腾讯已经有实力把这种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分享出来,给互联网的公司以及传统行业用户。

虽然没有挑明,但从全国智慧城市以及金融、教育等重点垂直领域的“争夺战”中,不难嗅出双方阵营擦出的火药味。

篇6

然而,与Google TV等互联网电视业务在全球大行其道不同的是,在国内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要复杂得多,运营资质、内容储备、终端成熟度、宽带CDN部署、运营经验等五大关键环节缺一不可。那么,国内互联网电视产业已经做好哪些准备了呢?

必须跨过牌照这道坎

根据广电总局的监管文件,互联网电视一体机及机顶盒,必须接入牌照持有者的播控平台,才能让用户访问互联网电视。但截止目前,国家广电总局只发放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分别授予了CNTV、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广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为了建立了影视剧内容通过接入播控平台与用户见面的合法通道,内容服务提供商争先傍牌照持有者。2011年3月,南方传媒与优朋普乐合资成立专门运营互联网电视的子公司,截止目前,该运营实体的互联网电视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万,覆盖人群超过600万。

这一模式很快被效仿。2011年下半年开始,包括乐视网、PPTV等在内的视频公司纷纷接入电视机厂商和机顶盒产品,然而,这些行为很快被广电总局叫停,因为这些公司提供的内容直接逾越了牌照持有者的播控平台。

2011年11月,广电总局181号文,对互联网电视监管进一步明确。随后,乐视网、PPTV以及腾讯、奇艺等相继傍上互联网电视牌照商。但是,介于相关政策规定,内容提供商必须与牌照持有者成立合资公司,才能提供相关互联网电视服务。而目前,从相关报道披露的信息看,乐视网与CNTV、PPTV与华数等的合作时间预期均为一年,显然并非合资公司。而只有腾讯宣布与CNTV成立的合资公司已于2012年1月18日在天津挂牌。另有市场传言,百度旗下视频网站爱奇艺将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但目前尚无明确信息披露。

虽然牌照是互联网电视产业的一道坎,但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视听节目,是广电系企业在电信系企业的压力下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业务,因此,互联网电视产业将获得更多产业政策支持。

网络视频企业加强内容储备

2010年开始非理性暴涨的影视剧内容版权费,将网络视频产业拉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深渊。有数据显示,乐视网去年年底就花完了7亿元的IPO融资。此外,也有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11月,乐视网使用近3亿余元用于购买版权,但如此大的投资,所实现的净利润仅为2075.52万元,净利率仅在7%左右。

尽管成本高昂,利润率非常低,但这并未能使网络视频企业停止增加内容储备。事实上,近乎所有的网络视频企业都在加强内容储备,不管是优酷、土豆还是搜狐视频、爱奇艺、优朋普乐,各家均在内容版权上花费了巨额资金。

虽然内容版权费因各家的储备竞赛而一路走高,但这也为中国的影视剧版权产业净化了环境,只有正版化,影视剧产业才能健康发展,而只有理性化,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土豆网高管在日前的财报说明会上表示,版权价格涨幅正在趋于稳定。

相对而言,互联网电视企业优朋普乐在内容储备上比较冷静,该公司在2009年与搜狐等成立反盗版联盟,随即与美国好莱坞索尼、华纳兄弟、派拉蒙、环球、福克斯五大电影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购买了大量正版电影,此外还与香港寰亚、寰宇、嘉禾、东方等主流电影公司主流片源内容上确立了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目前看,这一早期积累(版权费暴涨之前)为该公司的互联网电视业务打下了重要基础。如今,该公司在互联网电视运营平台上提供的电影超过了4000部,电视剧节目内容超过了20000小时。

多款互联网电视终端出现

在至关重要的终端适配上,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优朋普乐)等最近几年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目前,这三家企业的互联网电视平台已经可以与国内所有主流电视机厂商产品进行适配。包括创维、海尔、TCL、长虹、康佳等公司已经推出了多款互联网电视终端,并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不久前,有广电总局科技司有关人士表示,截止2011年年底,国内互联网电视一体机的用户数量超过了IPTV的1350万,加上约有300万的机顶盒用户,互联网电视用户截止2月底已经接近2000万,而这一数据还将有望在2012年实现成倍增长。

而优朋普乐内部人士则透露,2011年年底以来,该公司大量招聘技术人员,预计技术团队人数将翻番。而这一重大动作的背后,则是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加倍扩容。据悉,该公司已经与30多个机顶盒品牌签署合作协议,将在今年第二季度面向市场推出新一代机顶盒产品。

互联网电视企业加快铺设CDN

由于视听节目所需的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带宽和CDN、P2P技术部署成为互联网电视企业提供市场化运营的基础。相对于内容和终端适配,这不是一夕之功,而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时间积累。

目前,各个互联网电视企业都在试图加快铺设CDN。据全国CDN部署最广的优朋普乐透露,该公司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部署了CDN,以加强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该公司得益于此前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技术和内容服务,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互联网电视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而乐视网、PPTV等则主要侧重在网络视频的P2P技术,但面向电视机用户,则需要重新部署CDN分发技术,否则无法保障百万级用户同时在线观看高清影视剧节目。这也是其只能担当内容提供商角色而无法运营互联网电视的根本原因。

合资运营是市场化的突破口

相对于有线数字电视来说,互联网电视的市场化趋势将成为其发展的亮点。然而,让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视运营商来运营互联网电视,这给互联网电视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七大牌照商之一的南方传媒,通过与优朋普乐于2011年成立合资公司运营的模式,恰恰成了互联网电视市场化的突破口。而这也直接成了CNTV在2012年年初选择与互联网巨头腾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互联网电视的范本。

相对于七大牌照商而言,优朋普乐和腾讯的商业公司属性,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优势,让互联网电视产品与用户直接见面,重视用户体验和互动性需求,将电视服务从全被动式接受改变成互动的、多元化的平台。

篇7

美国:“终端+系统+信息服务”生态体系

美国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于2000年即开始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当年年底用户达到250万,仅占全部手机用户数量的2.3%。2007年以来,苹果、谷歌公司先后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并快速迭代,开始引领“终端+系统+内容”的生态体系革命。在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美国移动游戏、移动社交和移动电商等应用迅速兴起,形成了以应用商店为核心,涵盖终端/操作系统厂商、运营商、第三方开发者、用户等相关各方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生态体系的建立有力促进了美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提速发展,2014年,美国移动互联接入人数达3.29亿,几乎达到全国人口数量。活跃移动互联用户数为1.6亿,渗透率达50%。智能手机流量占全部上网流量的25%,平板电脑占10%,移动流量总共占上网流量的35%。

欧洲:内容行业引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欧洲在移动互联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各国市场分散、语言文化存在隔阂等方面的原因,手机游戏等内容行业是其发展亮点,拥有King、Supercell、Rovio、Gameloft等一批优秀的手机游戏厂商,这与欧洲人深厚的艺术、创意传统紧密相关。

为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紧跟移动互联网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以智能生产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发展。

日本、韩国:以消费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篇8

近日,一家互联网电视领域的企业优朋普乐获得5.28亿元融资,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的大新闻。或许按照优朋普乐董事长邵以丁的说法,互联网电视已经不能涵盖优朋普乐的业务范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名词“互动电视”。那么在资本寒冬来临的今天,低调的优朋普乐如何赢得了5.28亿的融资,又如何撬动20亿资金合围互动电视呢?此外,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相比,优朋普乐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呢?

不一样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企业融资不是稀罕事,在90后纷纷加入创业潮的今天,似乎随便做个APP,炒作一番,就可以融资了。但邵以丁拒绝认同这种互联网思维。他表示:“我们绝不认同‘互联网思维’等于忽悠、等于烧钱、等于损人不利己的所谓商业模型,优朋普乐的‘互联网思维’所代表的是精准的洞察、不断的创新和高效的执行。”

优朋普乐“不一样”的互联网思维,赢得了资方的认可。估值超过20亿,融资5.28亿,资方最认可的首先是优朋普乐“不一样”的公司定位和全能业务能力。邵以丁表示,中国电视行业目前能实现交互功能的形态包括:IPTV、数字电视双向高清,以及互联网电视。目前,中国有4000多万的IPTV用户、全国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1.19亿户,实现有线双向高清互动电视入户2300万户。这个规模量不可小觑,IPTV、DVB双向、互联网电视都在向互动电视的方向发展,殊途同归,只是占领用户的电视机屏用了不同方式而已。这三种形态未来到底哪种形态会赢,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有一家独大的赢家。

所以优朋普乐从很早就开始在这三个轨道同步布局,目前优朋普乐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动电视(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内容平台运营服务商。优朋普乐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基于IPTV专网的内容平台运营服务;为广电运营商提供基于数字电视双向高清专网的内容平台运营服务;此外,优朋普乐通过与互联网电视牌照方深度合作,为电信运营商、行业大客户、硬件终端厂商等提供基于公网的专属定制化互联网电视服务;同时也提供基于公网的通用版互联网电视服务。

实干的精神铸了优朋不一样的互联网思维,同时铸就了互动电视领域的全能王,而这些都是纯互联网企业很难做到的。

不一样的实力认同

继手机和PC端之后,电视屏幕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家电厂商等资本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争夺着新兴市场。然而互联网电视行业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易。

首先是获得牌照或者牌照授权已经非常不易。早在2011年10月28日,广电总局就下发了《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文件规定,“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只能接入到总局批准设立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上”,且“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所选择合作的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只能唯一连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终端产品不得有其他访问互联网的通道,不得与网络运营企业的相关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连接。”截至目前,广电总局只签发了7张互联网电视牌照,如果不能获得牌照授权,就只能在互联网电视领域朝不保夕地“裸泳“。而优朋普乐以其强大的运营能力,获得了不一样的信任:连续赢得了南方新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两张互联网电视牌照的授权,这在业内还是首家。

在互联网电视政策不断收紧的今天,优朋普乐何以能够独得牌照方青睐?原因是优朋普乐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而非干脆绕开牌照问题的策略。作为中国最大的互动电视(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内容平台运营服务提供商,优朋普乐在内容、运营、技术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阶段都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优朋普乐通过与互联网电视牌照方深度合作,可以为电信运营商、行业大客户、硬件终端厂商等提供基于公网的专属定制化互联网电视服务,同时也可以提供基于公网的通用版互联网电视服务。这是纯互联网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优朋普乐更能赢得牌照方的青睐。

不掺水的用户数据

与火热的互联网品牌相比,虽然优朋普乐一贯低调,但却是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除了全能的业务提供能力,还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截止到8月底,汇总优朋普乐互动电视内容平台运营服务的总体数据统计:使用优朋普乐服务(含PV、轮播、点播、应用服务等)月度总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620万户。其中,使用播放服务的月度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820万户,到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千万级别。而且这个数据含金量非常之高。“如同5.28亿融资一样,这个数据不含任何水分。”邵以丁如是说。

“宁可成为60分的实干者,也绝不成为100分的故事大王,战袍褴褛不以为羞涩,但视‘绣花枕头’在资本市场上的击鼓传花而为耻。宁可看起来不时髦,也不盲目跟随着各个所谓市场热点而随波逐流。”邵以丁一口气说出来三个“宁可”,也正是优朋普乐这种不虚华、不浮躁的实干精神与坚持,铸就了“隐形冠军”的实力,同时也赢得了用户。

“电视是给用户看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用户有这么样的特征?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才能搞清楚用户需要什么。”邵以丁强调。为此,优朋普乐和尼尔森共同研究推出了《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白皮书》,相比传统电视的大众群体,互联网电视的受众群体更加体现出高知、高职的精英化特征。互联网电视的优众群体中,18―34岁年轻人比例高达53.8%。个人月收入是传统电视大众个人月收入的1.8倍,家庭月收入是大众群体的1.5倍。

这样的人群对于影视内容的需求是新颖的高层次的,屏幕内容将决定是否能将用户留在客厅,优朋普乐为此不惜余力。从早期打击盗版,到后来成立4K研究院,“直通好莱坞”,与搜狐展开内容合作,优朋普乐拥有着国内最广泛的正版影视剧内容。刚在一个月之前,优朋普乐与华闻传媒共同出资2亿元成立新公司,专门从事影视剧内容版权的采购与销售,未来,华闻传媒还将对新公司进行8亿人民币业务发展金支持。

在邵以丁看来,在5.28亿融资,以及华闻传媒10亿的资金储备落定,优朋普乐的三步布局已经完成了两步。他说,“优朋普乐三大主体,年底形成20亿资本的合围。优朋普乐积累的资本动作最终的一个完整,长期奠定未来业务发展资本上的一个推动和积累。”

篇9

说起来确实很有趣,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自有网以来,中国互联网的许多东西,从商业模式到产品形态,无不是在模仿借鉴美国互联网。但唯有“运营”这样一个岗位,在国内极度火爆,从业者数量大约是产品经理的3-4倍左右,而在美国,运营岗非常少,一般只有各电商公司才会设置少量几个跟“运营”有关的岗位,这些岗位中又只有极少数才会被称为是“Operation”。

因此,运营这个工种,似乎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独创发明”。

于是,我和上文提到的这位朋友有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深入交谈。

借助这一次交谈,以及本文作者之一孙沁滢在美国本土的一些所见所闻,也让我们对于中美两国互联网行业的差异,以及为什么运营岗在美国几乎不存在的现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在此,我们想把一些思考分享给你。

(一)

长久以来,运营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模糊的一个概念,甚至很多在做运营的人也不能清除描述互联网运营是干什么的。

因此,我们或许有必要先统一一下认知。

在《运营之光》一书中曾对于“运营到底是什么”有过总结,其中提及到:运营,本质上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的建立起来关系,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

体现在具体工作方向上,运营有两大导向,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就是是用户管理和维系。

这一定义,在业内还算有普遍认同,理论上也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势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但,相比起国内将这部分工作归入到“运营”岗位的工作范畴中,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截然不同——一般来说,拉新、引流、转化的工作,在美国多通过销售或广告投放来完成,这两部分工作,在一家公司内,往往会由销售部门或市场营销部门来承担,而用户维系和管理的工作,一般则由用户体验部门来承担,以及,部分科技背景雄厚的公司往往还会引入一群数据科学家和增长黑客,通过明确的算法和模型,以数据和技术手段驱动的方式系统性地实现用户增长。

而近两年在国内极度火热的“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内容,包括在互联网公司内大量存在的“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在美国互联网公司几乎很少存在,即便有一些相关的工作内容,也多会由其他的产品、研发、市场等团队来承担。

所以,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二)

我们或许需要先充分理解一个极度重要的背景——中国互联网的层次丰富程度,可能远要比美国多得多。

具体来讲,美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阶层相对更加稳定和单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域差异性较小,大家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也相对统一(好比美国同学无论何时何地最开心的就是大家一块叫个披萨,区别只是叫的披萨的口味可能不一样),这造成了在很多领域内,是有可能以一个比较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海量用户的需求的。

然而,中国则不同,中国人口数量众多,社会形态更多样,用户属性和行为习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再到四五线城市再到乡镇县城,可能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更不用说这其中每个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者还可以再分隔出来诸多个性化需求。

以上述提到的饮食来说,中国有8大菜系,几乎每个省份甚至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基本你去到一个新地方,很容易就能做到每周7天,每天每顿吃的都不一样。这样的状态,造就了中国用户需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中国互联网的层次要丰富得多,同一类需求下,也许能够同时有数十个产品并存——这在美国几乎不可能看到。

举个例子。2007年,淘宝年销量突破400个亿的时候,没有人能想到刚刚改名为京东商城的京东能成为今天的第二大电商平台。而今年,当人们认为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巨头地位无人可以动摇的时候,拼多多作为一匹黑马,又一次杀出重围。淘宝主打商品的全面,京东主打自营的产品和物流的速度,拼多多主打价格便宜。这三家的用户群体,是对同个需求用户分层的一个极佳诠释。

而除开这三家,其他各类电商互联网公司仍层出不穷。主打女性时尚购物和海淘的公司聚美优品、小红书、网易考拉、蘑菇街,主打电器的苏宁易购和国美,主打通过微信直接购买的微店,主打奢侈品的寺库和唯品会,等等等等。

而在美国,抛开各大零售商自己出的APP(Walmart,Target等等)还有各个网红明星代货的美妆时尚类电商外,耳熟能详的电商网站可能就只有一个:亚马逊。

上图为小米应用商城排名前36的购物APP,整个小米商城上的购物类APP超过2000个

(三)

在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市场可以分为很多个层级,哪怕是一家公司所关注的用户,也往往需要再次细分成很多层。

以大众点评为例。大众点评的用户可能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想要(约人)出去玩的用户,只是通过大众点评,想要直接寻找符合一定条件的、并且评论看上去很棒的商家;第二类是以拔草为目的,会长期关注各类榜单和推荐内容,并且在到访商家后会认真写评论的 用户或者美食博主;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可能会在一定激励下去一些商家并且写评论的用户;第四类可能是把大众点评当作美团外卖入口的用户。

很显然,这几类用户各有各的使用逻辑,故而每一类都应该区分对待。但更进一步的,考虑到大众点评依赖于用户点评所营造的社区,如何引导每一类用户留下有价值的评论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的事情。可能的解决方案会是根据用户类别设置奖励机制,举办活动(例如大众点评霸王餐会让用户转发抽免费体验机会),召回不活跃用户等。而这种事情,是机器很难用算法完成的。这就要求大量的人力投入。

那这部分工作为什么不归在UX或市场、销售等职能呢?因为这些工作更多是UX与销售的混合职能,既需要考虑用户习惯和原型,又需要考虑推广和营销。光以用户体验设计的视角来看,很难完成对用户的长期培养和消费路径的转化。而很多运营的工作是以营造氛围为主,和最终销售不一定有直接转化关系。

在美国,产品很少会有这么复杂的分层——美国地广人稀,生活方式除了南北方地区差异比较大之外,总体较为一致。与中国复杂的分层相比,美国的情况更适合使用算法和模型的使用与增长黑客,来实现用户的维系和转化。

我们不妨以和大众点评对标的Yelp为例做个简单的对比。

Yelp的首页与大众点评相比,可以说是质朴:没有时尚生活社区的信息流推送,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横幅, 没有视频,也没有关注。总体而言,Yelp并不具有多样化社区的属性,也并没有开展什么运营活动,而是更像一个工具,可以查询附近店家的信息。这样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单独成立一个运营部门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Yelp并不是没有运营动作,我们不时会收到来自Yelp的邮件(在美国,邮件是一个盛行的推广方式),或是向我推荐周边的几家餐厅,或是征询我的口味,或是提醒我很久没用软件了,或是宣布一个官方消息。这些运营动作大多是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则后,由算法监测驱动。

这可能也是大部分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情况。工程师文化盛行的美国,如何紧紧拉住用户并建立深层的联系,可能是一个交给机器的问题,而不是交给人。

而相比起来,大众点评的首页则要丰富得多,用国内互联网的眼光来看,这个首页上,到处都是可预的“运营位”啊!

一个最简单的共识是:一项业务中,个性化需求越多,用户需求越丰富越复杂,就意味着你面临着更大的变量,需要更多人去关注这样的变量,而无法依赖于一个标准化的简单方案满足大量用户。

于是,在中国互联网,就导致了很多产品需要持续的被“运营”,哪怕只是站内每周都要做点不同的活动,又或者是要面向不同的用户进行不同的推送,这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的APP和产品充满了“性冷淡”的风格,鲜少由官方发起做大量的活动,也鲜少在页面上呈现大量可以刺激诱导用户的元素,充满一副“你爱用不用”的姿态,看看亚马逊的购物页面和淘宝、天猫、京东的购物页面对比,你就能够深深感受到这种骨子里的不同。

(四)

除了产品和需求的丰富性之外,国内互联网与美国相比,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异,那就是——劳动力充分且廉价(相比于美国而言),尤其是低端人才方面,可以说是完全充裕甚至过剩的。

这导致了,在中国,很多增长、用户维系,管理的工作,我们也许可以简单粗暴的依赖大量的人力堆砌和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来解决。于是,你会看到,在国内“运营”工作的语境下,存在着大量诸如“社群运营”、“刷榜刷量”、“论坛发帖推广”、“线下地推”等在美国几乎很少存在的工作内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依赖大量简单的人力劳动而完成,对于执行者不会有太高要求。

此外,国内人口基数众多+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均等的状态,也导致了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有部分产品崛起,独立形成一个巨大的流量生态,从最早的QQ、豆瓣、天涯、猫扑,再到如今的微博、知乎、微信,无不如此。而在美国,这样巨大的可供个人自由耕耘挖掘的流量生态,除了Facebook,Ins等社交软件之外,似乎再难看到。

而此时,另一个有趣的区别也开始显现出来——在美国,人们似乎天然有着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在明确的规则面前,大家都不会轻易进入敏感地带。而在中国的商业世界中,人们则天然有着不断冲击和挑战“规则”、“边界”,从而使自己获利的欲望和能力。

这样的背景下,你会发现国内互联网,以及对于各流量生态的流量价值挖掘手段和挖掘能力,似乎从来都要远胜过美国。举例来说,在微博+微信时期,先后出现过“九宫格推广”、“抽奖转发涨粉”、“大号互推带量”、“投票活动涨粉”、“裂变涨粉”、“微商三级分销”等等多少打着一些擦边球的关于流量获取+流量变现的诸多经典玩法。且每一个玩法背后,都意味着诸多红利,可能都有一堆注意事项+工具可以去挖掘,于是,在类似地带下,也聚集了大量“运营人”的时间与心血。

而所有上述的裂变、分销之类的东西,在美国互联网,几乎闻所未闻——在美国,大家都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手段+创意+循规蹈矩的广告投放来实现增长和流量变现。

(五)

说来说去,最后我们也许需要再花一些篇幅探讨一下在美国互联网最受推崇的用户增长方式——依靠数据驱动增长。

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增长方式在国内从未成为主流?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你应该知道,在过去2-3年时间内,一种叫做“增长黑客”的方法正在风靡互联网,在国内开始受到巨大追捧。其背后的核心理念,恰恰就是要依靠数据和技术手段来驱动增长。

然而,迄今为止,这样的方法在国内能够得到成功应用的案例,仍然少之有少,至少,它绝对谈不上普及。

背后的核心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

其一,还是跟国内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多样和用户人群层次丰富有关。

要知道,数据驱动增长背后的关键,一定在于你需要找到一些用户行为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或者叫做线索,而一项业务,用户行为越简单越标准,往往越容易找到这样的线索,就像美图秀秀这样的APP,其增长一定有关于用户进行社交分享的便捷性和质量。

然而,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产品,尤其是非工具类产品来说(非工具类产品在国内普遍非标程度极高),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标准,找到这样的模型与线索天然更困难,即便你找到了一个线索,在应用落地上也会面临人群受众是否匹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这导致了,“数据驱动增长”这样的理想,在中国,可能只有对于用户体量足够大,能够明确基于数据对于用户进行划分的产品来说才会更有效效率更高,而对于很多初创期或早期的产品,可能依靠人为动作和资源来驱动的效率要远胜过依靠数据。

其二,国内的数据人才极度稀缺,成本高昂。

据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最热职位人才报告》显示,数据分析师已成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需求最旺盛的六类人才职位之一。 数据分析人才的供给指数仅为0.05,属于高度稀缺。此外,数据分析人才的跳槽速度也最快,平均跳槽速度为19.8个月。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统计,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

与此同时,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例如BAT,大数据分析师的薪酬可能要比同一个级别的其他职位至少高出20%至30%。而雇佣一个同级别的运营从业者,成本可能是雇佣一个数据工程师的65%。

如果换算到初阶、层级更低一些的运营从业者,从成本来看,可能5-6个运营的人力成本,才等同于一名数据人才的人力成本。

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在国内大量互联网公司内部,对“数据”的应用和价值挖掘都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甚至大量经历了A轮融资的公司,可能连一些核心数据都尚不能做到能对其进行很完整的监测和分析。

所以,连监测和分析都没有,谈何应用?

以上两个核心原因,导致了在国内互联网行业,虽然很多人也知道“数据驱动增长”可能会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但在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内部,要将其真正落地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相比起来,也许还是快速招一堆运营来干活会显得更加高效吧。

(六)

最后不妨做个总结。

综上,我们认为,美国互联网不存在“运营”类岗位的核心原因,或许有如下几个——

第一,中美两地在社会形态、用户多样性方面拥有巨大差异,美国的用户差异、需求多样性等较为单一,而中国则极度丰富。这导致了美国互联网往往是技术创新驱动的,而中国互联网则是商业应用创新驱动的,纯粹依靠技术力量而获得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很少见。而在商业应用创新驱动的土壤上,“运营”一定拥有更高更大的权重;

第二,国内互联网的劳动力较为充分且廉价,美国则人力成本高昂。这导致了,在国内,很多公司可以依靠于简单的人力堆砌来开展许多用户增长、用户维系方面的相关工作,而在美国,大家则会尽量寻求通过技术手段和标准化流程来解决问题;

第三,美国人天然尊重规则,而中国的商业世界中,大家天然习惯于通过在一些规则边界的模糊地带进行探索而获利,且中国也拥有更多集中的大型流量生态。这导致了,大量中国互联网公司会愿意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在对于大型流量生态的规则边界地带进行探索和尝试,且手段方法也更加草莽、粗暴和多样,这势必导致大量人力卷入;

第四,美国互联网公司最为推崇的“数据驱动增长”,在中国受限于两方面原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普及——1)用户需求更多样,导致大量业务非标程度较高的中早期公司很难做到通过数据快速找到可量化的增长模型,只有数据积累到一定体量的公司才更有机会通过数据驱动增长;2)业内数据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导致有能力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互联网公司天然就很少。

篇10

“现在企业互联网产品都是基于企业运营的思路做开发,企业的运营里面又涉及到诸多企业业务层面的内容。这是我们与个人互联网公司的差异,也是企业互联网从业人员面临的挑战。”用友优普总裁向奇汉表示。

2014年成立伊始就定位于企业互联网应用的用友优普,在过去的一年中,基于用友的传统管理软件U8+、U9进行了诸多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探索,包括了USMAC企业互联网应用模式、企业空间、微信营销平台、电商集成、移动版ERP等,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采集、运营管理等。

岁末年初,用友优普启动了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最大人才招聘计划。据悉,在此次招聘计划中,用友优普将提供包含4类18个职位200个岗位,其中有基于PHP语言的程序员、熟悉互联网架构的UI、UE设计人员,也包括CTO、产品总监、运营总监等高管职务。“现在我们要建立一套新的互联网人才体系。”向奇汉说。

在用友优普这次的招聘计划上可以看到一句十分抢眼的话――“打造企业互联网富一代”。这让记者不禁想起了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跟你谈钱的老板都是好老板,不想给你钱的老板才跟你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