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育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育的优势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强化;优势;措施;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1999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据权威人士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数量增加问题,而是质量提高问题。怎样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是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教育的优势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这一定位非常准确,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发展的路子,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抓住这个发展方向,就有了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遵循知识和理论自身的逻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关注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它以用人单位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其偏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更强调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而社会在任何时候,需要量最大的都是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成为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

2.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联系密切

高职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的办学模式,各地高职院校普遍是根据所在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要创建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也是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而调整,实用性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有些院校还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特殊岗位的人才,这种做法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开拓与创新空间广阔,深受一线和基层的欢迎,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生命力。

3.高职毕业生容易就业

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工作。而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到用工缺口比较大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去工作,容易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不太挑剔,踏踏实实地工作,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实际,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再加上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正是企业急需的人才。

二、强化高职教育优势的措施

1.强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既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它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就要做到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需要进行取舍,不必拘泥原有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准确、实用,目的是使学生学懂会用。实践课教学既要保证课时量,又要保证质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训练出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考评要全面,要突出高职特色,重点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日常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大专学历证加专业技能证两证结合,才能体现出高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2.强化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

高职院校要与当地的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应该建立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当地就业结构相适应。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意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只有能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才有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才能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吸纳高职毕业生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改变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向社会开放,深入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提供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后劲,才能可持续发展。

3.强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一,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具有的能力发挥出来,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第二,与企业签订协议,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的“订单试教学”的方式,使这部分学生解决了毕业去向的问题。

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搭起与未来工作联系的平台,尽量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工作单位实训、实习,使企业与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渠道畅通,方便学生找到工作。

第四,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哪个行业、企业需要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学校就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高职教育只有扬长避短,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独树一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承认、欢迎和支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篇2

【关键词】高等美术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第一种:一对一,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培养模式,是我国传统的保守式技术教育方法,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学习,学徒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在实践中长期摸索、体会,师傅手把手的带徒弟针对性很强,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比较多,所以学生容易提高的快,它的不足就是可能因为师傅的知识局限性限制了学徒自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保守,培养徒弟耗时长但人数却很少。一般学期较长、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师傅的传授能力与学生的领悟性很重要,也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

第二种:在玉石雕刻工厂师傅指导下,学徒们边生产边学习的类型。在工厂参加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工厂中的各级学徒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知识共享。真枪实干、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同时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生产效益,学徒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它的不足就是工厂往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产出,忽视学徒的能力提高。比如说,新参加学习的学徒只做一些简单的雕刻造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往往派给他们的任务都是重复的加工同一造型的产品数十件,这样学生在做这件作品的生产效率确实是提高了,熟练了,不用动脑就可以做了,为工厂创造了经济效益,可是长期以往,重复简单的学习延误了自身的学习历程、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玉石工厂学习的学徒大多长期从事一种生产工艺流程,拿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来说,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们等待,在设计师傅勾画好稿子、专业负责切大型的粗雕师傅把玉石的大型磨出来后,他们再进行细致雕刻。长期以来学徒动手的能力逐渐加强了,可是他们也越来越依赖师傅的设计了,好多学徒设计能力的不到锻炼,只能单条腿走路,永远成不了大师。

第三种:就是在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以上两种学习方式,占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存在它的不足,它的不足体现在:这种学习的学习优势也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及维护等等硬件设施及教师的水平能力、办学的培养模式。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美术类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府,高等美术职业教育的出现弥补了美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空档,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实用型美术人才的任务,和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相比,高职美术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相比,它又突出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整个艺术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一般来说,高等美术职业教育招生对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等的方面要求不严格,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即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需要来学习,入学门槛比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带着求知的欲望来学习,学习效果比较好。美术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的学生在美术基础上已经奠定了很好的绘画基础,再开设玉石雕刻课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办学紧贴市场、服务经济的特色教育属性,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着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采用应用型、技能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实战性强,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顺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我国开设玉石雕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如中国地址大学珠宝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广东平洲有玉石雕刻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玉雕学校。此后,各职业类雕刻学校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办。其他的还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培训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平洲玉雕工艺美术学校、石家庄市珠宝玉石中等专业学校、广州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玉石设计与雕刻中技大专、广州玉石雕刻中专学校、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保山学院、湖北天赐科技学校。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美术职业是传播玉雕技术的重要阵地.科技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科技知识的应用更是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便充当了把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实践经验融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第二、高职教育是促进玉石雕刻产业发展的杠杆,高职教育不仅是开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渠道,也是推动玉石产业建设的动力。

第三、高职教育借市场之手把好玉石雕刻教育质量关。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借用市场之手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 用市场机制调节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要就是我们的标准,用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市场认可度来检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美术职业院校开设玉石雕刻专业,利用自身的办学的灵活性、能动性,紧靠市场、顺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打破保守式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为玉石雕刻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江华.综合素质优先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培养[J].艺术教学与管理-新视觉艺术,2010,4.

篇3

关键词:慕课;典型特征;中国高职教育;可行性

一、慕课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一术语第一次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美国国家自由教育科技研究所的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的。而现在大家热议的慕课,一般指的是2011年以来在美国兴起的新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自此,慕课热潮迅速掀起,截至2011年10月,仅麻省理工一所学院就了约2000门课程,访问人次超过1亿。斯坦福大学开放的《人工智能导论》一门网络课程就吸引了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共计16万学员。2012年,美国的顶级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量的免费网络课程。因慕课的“超光速”发展,这一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慕课之年”。

在我国,继香港大学之后,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宣布正式与美国大型开放网络课程领域的三大巨头之一的Edx合作,北京大学也宣布加盟Edx。同年7月,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平台,并宣布将与北大、清华、同济大学、大连理工等名牌高校共建中国慕课。慕课在中国的风暴由此掀起,并被业内人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以其显著的优势迅速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大学与慕课的频繁互动中,不难窥见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在过去的一年间,慕课在中国度过了“坐而谈”的阶段,诸多高校纷纷“起而行”。在Edx的新增在线课程中,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及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的多门课程均已赫然在列。清华的“学堂在线”开放仅一天,就拥有已超过7000人的注册量。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近来社区教育、开放大学,甚至基础教育也都在研究和积极推进慕课本土化的进程。2013年8月至9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就分别联合国内优质高中与初中、小学各20余所,正式成立“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上海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也提出了“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江苏开放大学等一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学院也已纷纷着手探索慕课本土化的问题。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随着慕课相关实践活动数量的逐年攀升,有关慕课的学术、非学术研究和研讨活动也日渐丰富。然而,纵观慕课相关的非学术文献(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与评论)与学术论文、学术研讨(数字校园、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等),鲜见关于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慕课教育的显著特点与高职教育的现实特征实则有诸多契合,高职教育是慕课本土化的又一沃土。

二、慕课有别于以往网络课程的典型特点

在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悄然起步,是慕课的到来使之迅猛发展。为什么慕课能够瞬间吸引众多用户?它与以往的在线教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其典型特征可归纳为:高开放、高水平、高互动。

1.高开放

慕课对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这在所有网络课程中是史无前例的。它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年龄和人数限制。慕课的学习环境亦是开放和个性化的。只要有上网条件,每个人均可跨越世界名校高不可攀的门槛,实现自己“海外留学”的梦想,随时随地在笔记本电脑上畅游全球教育资源。慕课的学习工具和平台也是开放的,三大平台可自由选择。此外,具体课程的选择权也在学生手中,他们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自主选择。课程视频也可以选择回放或快进,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听课,而这些都是现场教学不能匹敌的。

2.高水平

慕课的海量在线课程均为诸多一流大学的高级教授精心打造的。名校联盟、名师联手使大量的名课触手可得。打破国界,跨越围墙,学员在慕课上享受到的是世界顶级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教育资源,慕课的组织管理也呈现出在线课程的高水平。与普通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不是一次性讲座,必须有系统的教材和课程结构。它也不是教学视频,而是必须配合平台作业、检测和讨论。这也体现了慕课的第三个显著特点――高互动性。

3.高互动

2012年9月,维基百科上对慕课的评价为:“这种课程是开放的,规模越大,它的运行效果会越好。它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也使学生的角色产生了转变的可能,在获取答案的同时,亦可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别人答疑解惑。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与作业是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必要途径。而后台系统所记录的这些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的学习效果会同学生的观点一起反馈给任课教师,为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提供重要参数,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显而易见,慕课的三大显著特点实则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慕课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终身化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三、慕课非常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1.慕课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次“重生”的机会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广泛存在。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种种现象似乎表明,就国家社会而言,高职是次等教育;就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虽然政府在努力为高职学生创造专升本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高职生“二等公民”的身份在普通高校中很难摆脱,更何况各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名额比例为数并不多。似乎高考的一朝失利就会使高职生终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慕课的高开放、高水平性特点,使高职学生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顶级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且均为名师讲授的免费课程,使他们摆脱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命运,缓解了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其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前提。此外,慕课课程学习通过的成绩单,也会大大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2.慕课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国的高职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相比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泰斗德国,年轻的中国高职教育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究其原因,很多高职教师授课不精、水平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一个特殊要求是“双师型”,即除了要像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高职教师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达到了“双师”的要求,但大多专业性不是很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覆盖率的优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是职业教育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慕课的到来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柳暗花明。

其实,在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十年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教育资源建设,已倾力打造出了包括精品课程、名师课件、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也培养了大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骨干。我们不是没有优质资源,只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共享率太低了,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更是不尽如人意。慕课的高水平所体现出的联盟性和共享性特点正好可以促使各高职院校联盟,整合优质资源,把各自的王牌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方法共享,各专业名师联手加盟慕课,借助平台将全国的高职院校整合成一所最高层次的高职网校,使全国的高职学生均可突破地域的限制享受到所修专业的顶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和无奈。

3.慕课践行了很多高职教育的前沿理念,可以有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联通主义、行为主义是慕课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优化学习者的内外网络。它以学习者个人为基本单位,与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成员构成一个复杂的学习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机构和个人的知识相互影响,使网络中学习者的学习不断进步。慕课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没有了国界的限制和围墙的束缚,学生可以畅游在知识的网络里。这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把环境看成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慕课以检测和评论、互动等方式刺激学生做出反应,让学生在协作学习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慕课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界所推崇的“翻转课堂”的践行者。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却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将会大大提高高职生的学习效率。

4.慕课的特点很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状况

三校生生源问题导致的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众所周知,也是一直困扰高职教师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改变传统的按行政班级讲授课程的方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按认知的前提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班级,适当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以期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摆脱以往“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但教学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然而,慕课庞大的数字资源使每个个体都能根据自身的基础、专业和技术自主选择需要的资源,高职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必将因此而大大提升。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慕课课程体量小、讲课精、可重复的特点与之刚好契合。每个慕课视频大约在10分钟左右,恰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视频结束时的检测和反馈也会刺激学生去思考和复习,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需要重新学习。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稳步前进。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和自卑心理较强,而自信心不足。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课堂活动参与甚少。往往是少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活动达不到启发思考、活学活用的效用。而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环境里,教室在云端、教师在云端、同学在云端。学困生这些实体课堂的“弱势群体”大可甩下任何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大胆提问,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互为师生的宽松环境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高职学生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四、慕课在中国高职教育中推行的软硬件问题已解决

1.语言和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

慕课登陆中国,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但也有诸多学者意识到并提出了慕课本土化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涉及的有技术问题,如平台壁垒、数字鸿沟和语言障碍。慕课除了对灵活的网络设备这一硬件的要求,也对学习者的数字技术和对平台的熟练程度有所要求。况且目前三大慕课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西方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英语的,只有英语水平过硬的学生才能学习。薄弱的语言基础对我国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屏障。理论上超大规模、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免费慕课,实际上似乎只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能真正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

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0月8日,网易宣布和Coursera合作,成为Coursera的视频托管服务商。这将使中国用户可以直接从网易读取Coursera网站的大部分视频内容,不再需要到境外的网站读取,从而解决了播放延时问题,大大提升了视频播放体验;二是在网易公开课专门开设Coursera官方中文学习社区,提供中文课程大纲、学员感言、常见问题解答以及讨论区等,以此让中文学习者消除语言障碍,提升中文用户学习体验。Coursera向网易公开课提供一些国外优质大学的慕课资源,而且这些课程是独家为中国学生录制的教育资源。在将来,Coursera的登录账号还将与网易通行证打通,双方共享学习笔记。据悉,为了可以直接面向中国用户,Coursera还与果壳网及译言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课程的翻译。Coursera是要扩大在中国用户当中的受众度和影响力,但也切实解决了莘莘学子的语言障碍。

2.高职慕课在线教育的政策支持已然到位

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随着慕课来袭,网络化教育蔚然成风。慕课平台催生的全新教育模式与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完全契合。这也是在高职教育中推进慕课切实可行的一个重要的软件因素。在2012年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在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加强优质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一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重要战略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引和政策的保障下,全国高校各领域纷纷践行,在各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相继推出后,2013年底全国大学英语研究会就曾提出了筹备全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会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研究,并将此扩展到高职外语教学领域。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微课程建设就是高职慕课之战打响的第一炮。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而这些正是慕课的运行机制和最终目标。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为蒸蒸日上的职业教育发展再添一把火。不难预见,沐浴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应运而生的高职慕课必将掀起一轮新的热潮。

贯通了诸多前沿教育理念的慕课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有诸多契合,在高职中推行慕课建设切实可行,这也为在教学改革中苦苦摸索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道路,然而这一探索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高职教育毕竟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高校,践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慕课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应该预料到的是,在高职慕课这一新生事物的推行和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如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系统性差,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授课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增大,后台的服务和平台技术的支持与联通、各院校是否愿意共享资源、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诚信度、学分与学位的转换等等。但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不敢说慕课是高职教育的未来,至少将是其中极为绚烂夺目的一环。各高职院校应该联合起来,克服困难,围绕适应性、针对性、系统性、趣味性的特征,稳步推进高职课程资源建设,让慕课在高职教育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49.

[2]王秦,田佳欣.慕课在我国发展的SWOT分析[J].治学之法,2013(7):74-76.

[3]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24-25.

[4]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39-41.

[5]吕改改.英语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6]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众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7]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4.

篇4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专业衔接;课程衔接;陕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6-03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后职教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陕西省拥有高等职业院校38所,中等职业学校567所,在校生总人数超过百万,职业教育规模较大。按照有关文件精神,陕西省积极开展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试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陕西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一)政府搭台,中高职院校唱戏

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并召开全省职教工作会议对中高职衔接工作做出明确部署,提出建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协调机制,推进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衔接[1]。在省教育厅的统筹协调下,中等职业学校走出校门,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到高职院校考察专业设置情况,商讨中高职衔接意向,确定合作对象。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一些高职院校与一批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工作。为了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陕西省教育厅多次组织召开中高职衔接专题研讨会和专业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从专业设置、招生方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过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互用等方面进行认真研讨[2],总结出了适应陕西省地方特色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多模式运行,不断状大规模

目前,陕西省中高职衔接主要以三种模式运行。一是按照对口升学原则实施的“3+2”或“2+3”模式;二是以高职办学为主体的五年一贯制模式;三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多种模式运行,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升学问题,不但为初中毕业生打开了职业教育的大门,也为中等职业院校(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开通了继续深造的大门。形成了以高职带动中职,以中职促进高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良好机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相互衔接的院校逐年增多。

二、职业院校视角下陕西中高职衔接障碍分析

(一)客观层面的障碍分析

1.中高职衔接整体设计不到位

中职和高职虽然都属于职业教育大范畴,但二者的教育层次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上级管理部门不同,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高职衔接的难度[3]。加之,中高职教育在学制设计上的不协调、不统一,中职学校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等学制并存,高职院校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体,中职学校在学制设计上的不规范,大大增加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难度。所以,应进一步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整体设计,解决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中高职教育衔接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不到位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制约因素。中高职衔接工作一直没有权责清晰的归属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管理,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衔接院校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在具体实施中出现脱节或重复现象,无法实现优势互补,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贯通。在已有的中高职衔接中,不论是在形式管理还是在内容实施方面都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与监督控制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高职有效衔接。

3.专业衔接与课程对接契合度较低

专业衔接与课程对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名称等方面不统一,分类要求不对应,专业口径不协调,契合度低,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应专业而不能继续升学[4]。目前陕西省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基础比较薄弱。专业衔接的错位必然要反映到课程衔接上。对陕西中高职衔接试点院校调研发现,中高职课程各成体系,结合点很少,基础课程目标错位,专业课程重复设置,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重复率高达30%以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导致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不能互补,并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主观层面障碍分析

1.衔接职业院校之间互动机制不顺畅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衔接需要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多方合力,共同推进,职业院校之间的积极协作与通力配合尤其重要[5]。目前,中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互动不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中职学校自主运行,执行计划情况、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等,都欠缺高职院校监督检查和有效的指导。应该进一步细化中高职院校的合作方案和合作协议,明确“责、权、利”,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2.高职院校没有发挥引领作用

高职院校招生形势看好,使得高职院校对中高职衔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认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对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统筹、协调衔接中高职双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三、陕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思考

(一)构建良性互动的中高职有效衔接机制

中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互联互动互通,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良性循环机制。高职院校应在衔接试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指导。中职学校应主动学习和借鉴高职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典型经验,加强双方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全面提升。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要多走入中职学校,宣传引导,加深中职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调动学生对中高职衔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搭建交流沟通协作平台

中高职的交流沟通协作机制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高职衔接院校应成立相应的部门搭建起交流沟通协作平台,对衔接工作专项管理,明晰权责,定期开展多层次的中高职衔接主题交流与互联互通互动活动。衔接院校教师对彼此学校的教学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应对衔接中的各种问题。从陕西省调研资料和各方面信息来看,中高职院校衔接效果不佳,缺乏良好的协作沟通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切实提高衔接的专业契合度

中高职衔接首先是在专业的衔接上,只有完成专业有效衔接,才能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与贯通,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衔接的专业契合度不高的情况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加强合作,认真研判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体系的关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依托衔接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适时适当延伸和拓展专业设置,形成中高职专业协调发展的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专业成长体系,做到在人才培养上的逐级递进。

(四)做实中高职课程衔接,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中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联手,职业教育学者、专业教师等全方位参与,共同商定系统化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6]。在对相关职业岗位、对应工作任务与职业核心技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技能人才的不同培养规格,然后再根据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同时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衔接但不重复,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科学有效,教学实施顺畅。

(五)加强校企联动,多元合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中高职衔接中,必须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同企业需求与标准全面对接,采用订单培养、共建共享共育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制定出切合中高职学生具体特征和成长成才规律的合理方案。

陕西中高职教育要实现有效衔接,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借鉴交流,学习其他地区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经验,结合陕西省自身状况,充实提高。职业院校在积极实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同时,应积极推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改革完善制度设计、统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搭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促进陕西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和顺畅衔接。

参 考 文 献

[1][2]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3]邹亚丽.陕西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吕健.试论中高职协调发展中的衔接问题[J].现代教育,2012(7):17-19.

篇5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措施

随着国内高中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分数越来越低,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之一的高职公共英语应当如何应对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窘境,怎样才能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这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不仅要埋头于教学,而且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和策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受科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二、高职公共英语有效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高职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出版了一系列高职精品教材。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双师”素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缺失教学理念,使得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摆脱不了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子,高职公共英语有效教学缺乏教师的大力推动。

高职院校近几年加大了师资的培养力度,“双师”教师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高职公共英语的大多数教师是没有实际行业背景和企业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或者研究生,这使得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受到自己所受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依然摆脱不了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虽然很多教师拥有“双师证书”,但是应当看到,这种“双师”证书的含金量是很低的,很多教师的技能证书是通过一些院校的培训或者是考试得到的,并没有实际的企业经历。因此,很多教师对学生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纸上谈兵,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生将来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深入的阐述,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2.高职学生来源不一、生源地不同,入学英语成绩参差不齐,高职公共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缺乏学生的有效配合。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有对口单招的中职、技校毕业生;有中职和高职分段培养的学生;有高中毕业不用参加高考,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有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进来的学生,仅是学生的来源上就有这四种不同的类型。这四种不同来源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毫无疑问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拓展了国内的生源基地,在外省市招生的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省外招生人数仅为400多人,2010年,这一数字扩大到800多人,而到了2012年,则扩大到1200多人。由于很多学生来自一些教育不是非常发达的中西部省份,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一些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相比,差别很大。

不同来源、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学习英语,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毫无疑问会影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学校缺乏教学效益评价和监控,导致教师注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不是教学的效果和效益,有效教学的评价缺位使得教师缺少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动力。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的进展情况。由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和考核重形式、重内容,而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做足表面功夫,教学内容很多,教案很规范,但是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得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缺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压力和动力。

部分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由于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不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教学策略知识匮乏,以及课堂教学指导能力低下,导致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对强化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英语水平不一、专业培养目标各异的高职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激情,兴趣盎然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强化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培养高职人才服务呢?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彰显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特色。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师资的培养上,我校近几年切实推动公职公共英语教师下企业实践,到相关行业、企业的第一线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对英语的需求,这样教师在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时,就会把英语教学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岗施教。同时,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和自己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师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大致了解该专业的动态和发展,并应用于教学。

高职英语的特色应当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而不是本科英语教学的翻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可行的语言交际、职业情境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重心向学生转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推动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学生职业发展选择、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加多元等情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探索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分类培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高职公共英语的多样化的需求。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要求不同,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将来的发展需求,我们把学生对英语的要求分成较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等三种类型,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立经贸、计算机、电子、艺术等不同的公职公共英语教学团队,对学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分类培养,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

分层教学,满足、适应不同英语水平的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每年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英语水平能力测试,并据此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英语学习层次,组建不同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班级,选用不同的教材,确立不同的英语教育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由于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不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好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个性化指导,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施教。通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建设,大力开发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计划进行高职公共英语学习。通过QQ、飞信、手机、电话等工具,实现师生全天候、全覆盖的指导和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建立科学、完善、高效、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着力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强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

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完善。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和引导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估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弱化了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的交际功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在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平时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兴趣、积极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强调平时课堂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紧迫感。建立一种把平时口语、听力、职业能力、笔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每一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把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合二为一。

教师要增强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简单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要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教师评价的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评价学生;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效益评价和监控体系,改变以往教学评价和监控中重表不重里,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弊端,建立科学、完善、高效、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着力推进高职公共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增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

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有效教学,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地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学能力。

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有效教学,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教学活动进程在教学的准备、实施与评价等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需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总之,提高高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改变教学理念,实施分层、分类、个性化教学,不断反思教学,讲究教学策略,并加以创造性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切实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丽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2.(33).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优质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罗尧成(1974- ),男,湖南隆回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规划与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上海 200093)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质量保障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ZS19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14-03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国引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初衷。作为国际合作办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其渴望在国际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愿望,使得中国对中学后教育的需求非常巨大。中国是对国外优质高等教育最感兴趣,也是最渴望的国家之一①。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与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办学如何识别与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确保为受教育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已被政府的各类教育规划和政策密切关注,并成为诸多实施国际化教育战略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经济属性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在教育服务贸易理念的指导下,世界范围内相当大比重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都呈现出鲜明的经济性。在我国,《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一家知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负责人直白地指出:“90%以上的合作项目都是二三流大学用来挣钱的。”而另一位合作办学的负责人更是坦陈:“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名声很差劲”“国外学校直言不讳地表示可以卖文凭。”一方面是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则是申报合作项目的高校趋之若鹜。有媒体指出,2010年年初,教育部的办公桌上积压了4000份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而这些被压下的办学申请都无一例外地来自“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指出,“我们参与合作办学的一些学校,口头上都讲得冠冕堂皇,但其实不少脑子里装着的都是钱,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②

通过开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来促进本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这已在诸多国外政府、组织及高校的报告中得到体现。如新加坡在其《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的未来15年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提出的总体目标就是: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世界校园”,以便在世界2.2万亿美元的教育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其数量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在已有5万外国留学生的基础上,再扩招10万自费留学生和10万短期培训学生,使教育服务贸易收入从占GDP的1.9%增长到5%,使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柱,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近年来在英国,每年靠教育出口可获利逾100亿英镑,约占其GDP总量的1%。而在澳大利亚,其国际学生从1994年开始每年递增15%,2005年~2006年,澳洲教育的收益达到101亿澳元,在该年度已经位居该国服务贸易产业的第二位④。

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逐利性也得到了国外高校调查的肯定。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发展署(IDP)对于传统的公/私立院校以设立分校、结对子、特许以及其他方式向其他国家提供课程和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提供“境外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包括:增加额外收入(41%);提高形象和声誉(31%);课程国际化(13%);给澳大利亚大学招收国际学生(9%);提高境外合作伙伴的能力(6%)。其中,所有原因中排名最低的那项措施还包括了给澳洲教师提供在海外校区上课的机会、通过境外项目的教学和管理给教员提供训练和发展的机会⑤。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为外国合作伙伴和国内类似机构进行能力建设这样的原因被认为不重要,进而体现了境外教育从学术合作和能力建设到商业和创收的转变。

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逐利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体现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只认钱”的合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已沦为“文凭工厂”;合作办学的专业大多限于那些低成本专业,直接加重了部分专业的重复设置⑥;有的合作项目根本没有实质引进国外教材和师资,国外高校仅派一两名老师前来授课。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需要高成本,而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合作方而言具有或明或暗的逐利性,在教育服务贸易理念下,设置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二者呈现出一种天生的矛盾关系。因此,要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质量,首先识别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加以监督和保障,这尤为关键。

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识别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那么,哪些资源才称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呢?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学校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和特色资源等方面⑦。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合作办学的实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识别应尤为关注三个方面,即拓展资源视域,避免观念误区,把握优质特征。

1.拓展资源视域,关注“新型提供者”的资源。对于教育资源内涵的认识,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以及无形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而言,在现有引进课程与师资的基础上,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应成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紧密性使得高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提供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等院校。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国际财团、媒体和信息科技公司、新的私人伙伴、私立院校等都越来越多地参与提供教育,现在的教育提供者的含义正变得更为普遍和广泛,因为它包括传统的高等院校以及各类组织和公司⑧。如新加坡的莱佛士·拉萨尔有限公司(Raffles LaSalle Limited)是一家贸易公司,它就在亚洲许多国家提供时尚和设计方面的教育,为这些国家积极提供时装设计类课程。它通过签订一些新型的合作协议涉足了许多国家,它把“新加坡的公司与在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分公司结合起来,获得了来自澳大利亚一个州和加拿大一个省的认可,由一所澳大利亚大学、一所英国大学和多所国内合作高校联合授予学位”,跨境高等教育观察组织将其描述为“国际合作的典范”⑨。结合职业教育资源的特性,对于“新型提供者”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我国高职院校应予以特别关注和重视。

2.避免三个误区,保证资源引进与使用的优质性。优质教育资源具有相对性和过程性特征,再加上目前国内尚未建成完善便捷的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资质和水平认证体系,大多国内高校对于国外合作院校了解不周,因此在引进资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不变应万变”,采取一种定式化的应对举措,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应防止如下三个误区:(1)名校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部分高职院校不关注自身的专业实际,一味追求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并以同国外知名的研究型高校合作作为项目宣传的资本。事实上,调查显示,一些与国外较好大学合作办学的国内高校反映出对合作质量和效果的不满,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具体合作的专业并不是国外合作学校的强项或特色专业⑩。(2)认证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认证目前已成为国外高校保障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内高职院校在引进合作资源时,常将一种认证过的资源视为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一种通过认证的资源是否是优质的,还要看认证的机构和组织是谁,以及它坚持的是一种怎样的标准,否则,“如果违规提供者或欺诈资质的机构与国际合作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则合作教育质量风险就会大量出现。”11在现实实践中,许多网络机构与新的组织,它们自我任命并参与其成员的认证。而有些认证工厂,往往不过是一个网址,并且通常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3)过去优质资源=未来优质资源。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入口关”非常重要,但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全过程的考察和对待,只有根据本国、本地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资源不断加以有效利用并本土化,同时进行动态的考察,这种过去的优质资源才能成为未来的优质资源,否则,优质资源也会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因“水土不服”而导致“变质”。

3.把握本质特征,发挥引进教育资源的理想功效。上文已经指出,对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而言,有效地发现及辨析优质教育资源尚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只要把握好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要求和属性,并以此进行选择,就能较好地保障引进资源的优质性。优质教育资源的特殊要求和属性主要包括:(1)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性。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称谓。教育资源的引入固然可以以某种要素为主,但要求具有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如引进优质课程要与引进优质教师相联系,而这二者的有效引进又与优良的管理模式相关联,因此,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必须考虑其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2)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域性。高职院校鲜明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也使得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很强。十年后,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区域性、社区型的学校,哪怕是行业、企业办的,也会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地缘性特征,也就是说,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12。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应非常关注其与院校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性。(3)优质教育资源的适切性。教育资源的适切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符合高职教育类型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并不能算是优质资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主体对接的国外合作方有相当的部分是国外的综合性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国际合作的高职特色总体上不明显13。二是要符合不同高职院校的特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应与国内高职院校“门当户对”,要充分考虑国内合作办学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以实现合作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匹配。

三、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我们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引进这一环节,而是要把其拓展到包括资源认证、资源使用,以及引入资源本土化后资源的输出等全过程中。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把好门”“引好路”“走出去”涉及全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策略。

1.把好门:严格开展对引进资源的资质认证。就整体层面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层次较低,合作办学专业和课程门类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设置项目运作在较大程度上偏离教育主管部门初衷,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目前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引进资源还比较缺乏严格的资质认证。负责开展对引进资源进行资质认证是不同行动者的责任,责任的第一层在于教育提供者自身,第二层在于输出国,最后一层,毫无疑问在于输入国(教育的进口方)14。第一,对于教育的提供者而言,需要科学鉴别其已进行认证的教育资源。国外有些实施认证的研究机构网络和新型组织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对实施项目进行评估,它们更感兴趣的可能是生产越来越多的经过认证的“明星”而不是提高质量。同时,市场力量正在使提供者的形象及其课程与声誉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项目与提供者争夺尽可能多的“认证”之星以增强竞争力和获得国际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区分合法认证者与违规认证者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15。第二,对于输出国而言,由于“新型提供者”不是“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或不被认可,通常不属于国家资质认证与质量保障框架体系范围,因此在确定其质量和合法性方面带来了挑战。即便是属于输出国质量保障框架范围内的资源,也由于实施的认证只是对资源的标准做出最低要求,因为无法保障这些资源的优质性。第三,对于输入国来说,其明确跨境办学的目标与预期利益,并保证登记注册、保障质量与认证过程,它有助于保障高质量地实现国家政策和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16。改革实践也表明,国际合作举办高等教育应该审慎地看待和选择国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选择过程中,仅依靠国外的认证和评估机制是不可取的,在保障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方面,接收国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②方可成.教育部动刀“中外合作办学”[N].南方周末,2011-08-25.

③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Panel Recommends Global Schoolhouse Concept for Singapore to Capture Bigger Slice of US$2.2 Trillion World Education Market[R/OL].http://mti.gov.sg/ResearchRoom/Documents/app.mti.gov.sg/data/pages/507/doc/DSE_recommend.pdf,2012-02-15.

④梁秀伶.我国及世界各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9):85.

⑤Dorothy Davis,Alan Olsen,Anthony Bohm.Transn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rs,Partners and Policy:Challenges for Australian Institutions Offshore:A Research Study[M].Deakin,A.C.T:IDP Education Australia,2000:35-45.

⑥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00个。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共255个,占36%;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132个,占19%;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94个,占13%;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74个,占10%;艺术类(如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37个,占5%;教育学类19个,占3%;其他类101个,占14%。数据来源于刘增辉发表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始整顿》一文。

⑦谢维和.论优质教育资源的含义与建设[J].人民教育,2002(11):26-28.

⑨(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

⑩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2.

1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篇7

活动设计 实践 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对未来幼儿园教师教学计划与组织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而言,需要通过《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着力完成和实现。在以往实践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是师生模拟或者是生生模拟,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下模拟幼儿园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幼儿园真正教学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过于笼统抽象、活动环节不能与活动目标有机结合、活动目标不能有效完成、活动环节设计缺少预见性、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把不够准确、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不足,等等。此外,根据对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开展深入的调查,发现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组织教学时不能很好的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出现缺少亲和力,教学语言欠规范、灵活应变能力不足、对儿童关注不够等情况。因此,作为高职高专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重视课程的实践,从适应当前国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出发,针对课程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幼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形成新课程体系的要素之一。教师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完善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从目标、内容、方法、条件保障、考核等方面构建完整有效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其次,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符合课程目标与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二、构建“园・校”双向互动的实践合作教学模式

“园・校”双向互动的实践合作教学模式即高校与幼儿园相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边练。

1.紧密结合幼儿园教学结构调整本学科的教改思路和教学实践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素质,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学校,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活动设计课的理论学习,以幼儿园教材为内容,设计幼儿园活动方案后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并结合教学活动效果及反思评价整理修改教案。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带来新的挑战,督促教师密切关注幼儿园教学实际,不断提升教师的分析评价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

2.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教学中充分整合幼儿园现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内容幼儿园教学资源,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全方位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机会。

3.多角度实践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设计教学方案、案例观摩评析、模拟教学、试教、见习、实习以及幼儿园活动设计大赛、幼儿园说课大赛等,将教与学背景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学习过程,增强幼儿园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设计、组织、评析、反思的能力。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鼓励学生亲身尝试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假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到幼儿园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增强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依据学生的不同风格进行分组,给每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介绍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4.以形成性、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为主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评价在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活动设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因。教学中将评价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评、生生互评、小组点评、教师综述的多维评价,对学生进行公正而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在成果分享及思考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自我改进,不断提高执教的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双赢的实践教学新机制

校企合作源于共同的使命与追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始于“双赢”,其目标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学校和幼儿园双方只有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合作才有基础,才有正确的方向。在人才供求市场以需方为主导的今天,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合作过程中应更加主动,并且合作机制创新的目标应定位于构建促进和维系校企双方合作共赢、能动性全面激发的制度环境。

构建校企共赢机制,推进合作发展。学校和幼儿园合作能及时补充幼儿园师资队伍,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执行力,学校通过与幼儿园合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建立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在学校层面,要建立由幼儿园、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为高职院校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或参与决策,从而把高职教育与行业幼儿园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专业层面,要成立由高职院校、幼儿园负责人、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及有专家委员会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方案。

篇8

关键词:专业教师;职业指导;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02-02

高职职业指导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心理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在职业指导工作上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专业教师在职业指导中的主导地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学院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对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检验。让学生毕业时顺利就业只是高职办学的短期目标,如何让学生毕业后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和成绩,这实际上高职办学目标中的隐性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也更重要,也更是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层次的检验。而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又取决于教学,特别是取决于作为高职教育主体部分的专业教师,依赖于专业教师教书过程中如何育人。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资源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抓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学院把就业工作完全归于职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专业教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加强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这比单纯依靠职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会更加有作用。

二、目前高职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脱节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背景、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担任职业指导教学的多数是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行管人员,他们或是从未接触过专业教学,或是离开专业教学岗位多年,可以说缺乏专业背景和职业技能,对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不甚了解;平时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对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也难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二)专业教师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由于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很多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就业应该是就业处和学生工作处的事情,觉得只要自己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万事大吉,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的关心,主动参与职业指导工作的不多,这样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而出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脱节的现象。

三、高职专业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有利因素

(一)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普遍性、经常性的特点

在高职教学活动中,专业课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几乎每天都开设有各种专业课。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上专业课的机会,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不仅传授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则。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知道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价值,以及如何在职业领域中运用这些知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专业教师在学生和企业间起着桥梁作用

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第一手专业、行业资料,在相关行业内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了解所属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所带专业的学生情况也很熟悉。他们可以把企业的需求信息第一时间带入学校,同时将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推介给用人单位,把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专业教师参与职业指导有利于专业改革

目前高职学院正在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可以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进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的地位

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们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具有较大的亲和力,他们的建议容易让学生接受,做思想工作也比较有说服力。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有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取得的效果会变的更为显著。

四、高职专业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途径

专业教师作为高职学院职业指导教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参与途径和方式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特殊性。这些途径充分体现了高职专业教师的角色特点,并且合理利用了专业教师所具有的各种资源从而使得专业教师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一)增强专业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责任意识

在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高职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涉及到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每个专业教师都应该明白做好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自己分内的事,专业教师不能仅仅埋头教书,还应该把帮助学生就业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高职学院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职业指导工作氛围,要让全体专业教师认识到职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指导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学院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积极投入,研究如何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教学实际,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二)实施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制”

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可以说是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成才的新举措。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有很多优势:第一,专业教师自身的奋斗历程能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第二,专业教师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学生以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第三,专业教师还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途径。第四,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其言传身教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的引导作用更富有成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业平台、拓展平台和就业平台。

专业教师担任导师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力求从单一的“导学”转向“导学、导行”,使专业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愿望,自主培养自身的人生规划意识与能力。作为成长导师的专业教师应是学生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是学生的长辈、朋友,在学习上是学生学业的辅导者,在职业发展上是学生的搀扶者,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指导毕业设计,培养和提升同学们的职业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怎样利用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来传授英语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因而,在这我们必须要用更新、更彻底的方式来改善我们的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于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并进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随着不少高校的扩招,每年招生人数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较差。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现象。教学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有的学校任意削减甚至取消英语课,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寻找一套适合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改变现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了我们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许多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课上会产生畏难感和自卑心理,缺乏毅力和自信,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讲英语,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创建一种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有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越大。另外,教师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要把单纯的说教转向情感交流,学会赏识学生。教师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支持的行为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努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从情感角度出发进行优化处理,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以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底子薄弱,很多学生想学好英语,但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才能学好,从心理上害怕学习英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中,需要学生识记的东西很多,此时如果强压着学生死记硬背,只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如果老师注重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趣记、巧学,学生则能在愉快中接受信息,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较好的效果。鼓励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情景。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培养均需要达到一定要求,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有机会运用语言知识,只有让学生整体性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英语语言素质,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发展个性,展示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创设语言环境,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激感,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语言地道,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英语基础较差一些,这一点也使这些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主动学习,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立系”

记者:“素质立系”办学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张晓根:从高职教育发展来看,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我国高职教育获得巨大发展。然而,在高职教育“市场化”办学方向的引领下,不少高职院校不顾自身专业特点,单纯强调技能培养,“工匠”色彩浓厚,高职教育“泛技能化”盛行,而对人才素质这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他勉励学生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温总理的这番讲话,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旅游管理系成立之初,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准确定位、明确方向,我们在旅游管理系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为使大讨论真正取得实效,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拟订了10个讨论题让教职工思考。例如:高职旅游教育与本科、中职及企业岗前培训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避免同质化,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怎样处理好学生当前就业与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等。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持续了半年,每位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旅游管理系主任徐新林还在《中国旅游报》发表了《关于“素质立系”的战略思考》。此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为教职工作专题辅导报告。通过多次充分的讨论和听取辅导报告,大家对如何办好高职旅游教育的认识更加清晰。于是,我们在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社会需求以及认真分析高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导向、素质立系、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记者:“素质立系”的内涵是什么?

张晓根:“素质立系”即全系工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着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敬业品质、吃苦耐劳精神、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学习创新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增强抗挫折能力;更加注重做人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情商的提高,更多开发学生的灵性、悟性,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育人理念的强化放在基础地位。

记者: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看,“素质立系”也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张晓根:素质是指在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素质外在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为什么要实施“素质立系”?一是服务行业从业的要求。做好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二是旅游教育的性质使然。旅游教育不同于企业岗前培训:企业岗前培训着重技能,目标明确,属快餐性质,短期内效果显著,岗位适应能力迅速提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育人过程,它润物无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精耕细作。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就业,而且要培养其转岗再就业及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素质立系”的终极目标。

怎样实施“素质立系”

记者:要实施“素质立系”就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服务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请谈一下旅游服务行业对大学生素质有哪些独特要求?

张晓根:旅游服务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非常高。第一,具有良好的心态。旅游服务行业更看中心态。调动正面情绪,拥有阳光心态,才能拥有向上的力量,才能宽容待人,做好服务工作。第二,人际沟通能力。对于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而言,人际沟通能力对个人在服务行业立足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团队合作精神。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必须有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事。第四,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靠观察力。这说明在生活实践中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很重要,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提高。第五,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无论是做导游,还是做酒店服务员,工作时间不规律、劳动强度大,因此必须学会吃苦,能够耐得住寂寞。

记者:准确了解旅游服务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就可以找到好的抓手,有针对性地实施素质教育。

张晓根:我们实施“素质立系”的抓手主要有6个。第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第一课堂”教学。比如,在保证原有文化课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的比重。第二,强化“第二课堂”活动。我们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比如,我们通过“旅游文化艺术节”“素质教育技能活动月”“旅游形象大使大赛”“天下旅游大讲堂”“魅力之星导游大赛”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信任背摔”“携手并进”“同起同坐”等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质,提高其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第三,注重环境育人。我们创造条件使全系师生统一着职业装,还想方设法美化教室、办公室等场所,增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受到熏陶。第四,鼓励学生具备两种经历。我们要求学生入学两年内除课堂学习外,必须具有两种经历:即校外有打工经历,校内有组织或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第五,选苗助长。针对综合素质高、有培养前途的学生,系领导及相关人员每人负责联系1~2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跟踪培养,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第六,组织“我的成长经历”系列报告会。每年系里都邀请已经毕业且有所成就的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启发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记者:请举例说明实施“素质立系”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张晓根:2011年学期末,旅游管理系举办了首届“年度素质人物”表彰大会,这是我们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具体做法之一。在中学以及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有那些学习拔尖或者在某一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才会受到关注,而我们在评选“年度素质人物”时,不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是看学生的整体表现,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与他人不同之处或与本人以前相比有较大进步,都予以肯定和表彰。比如,对于全年没有请假、迟到和旷课的学生,我们颁发“全勤奖”;对于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我们颁发“集体活动热心奖”;等等。

我们的评选活动体现了“以激励为主促进学生成长”的多元评价原则,也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通过“年度素质人物”评选活动,系里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获得荣誉感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除了召开全系大会为获奖学生颁奖,我们还将这些学生的照片做成展板,向全校师生展出,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新学期开学以来,所有学生都在争当先进、争做模范,都在比学业进步、思想进步,系里的学习风气、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好的局面。

“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牧专旅游”品牌

记者:“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张晓根:育人是我们的根本,教学工作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企业导向、素质立系、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探索出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素质教育主线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旅游管理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对以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全面工作的精练概括和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在理论上逐步成熟,在行动上从自发到自觉,必将对旅游管理系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记者:“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什么?

张晓根:三明治在普通人眼中是可口的快餐。“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2+0.5+1+0.5”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先在校学习两年文化课,走进企业工作实践半年,在实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到学校再进行一年的理论学习,把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带入学习中,最后半年再回到企业撰写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即“理论――实践――理论”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有点像制作三明治,因此有了“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说法,其实质就是工学交替。

记者:我们是如何实施“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

张晓根:一是坚持开展“新生职业体验周”活动。从2008级到2011级,每年新生入校后,我们都会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刚入校的新生分赴新郑黄帝故里、河南省博物院等地参观学习,并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举办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与新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创新顶岗实习“两阶段”管理模式。第一阶段实习与专业紧密结合,第二阶段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我们非常关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个人成长,制定了旅游管理系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活动。三是校企合作育人,使学生德技兼修、情智同育。2011年,我们正式“牵手”凤凰旅行社,校企合作取得可喜突破。旅行社出资在校内设立营业部,选派3名员工进驻学校,辅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旅行社的一些资深专家承担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教师与旅行社的专家共同制订了以旅游管理为龙头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群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