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学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学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人,一个学龄五年级的人,一个让世界变成自己学校的人,最终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一个负责的好爸爸,一个负责的好“老师”。他就是巴克尔。
巴尔克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为了防止孩子们陷入自满的陷阱,巴克尔要让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学一个新的知识在饭前进行交流,说出后才能吃饭。然而当他的孩子们介绍各种知识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知识,他也不觉得琐碎,而是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一次,他的儿子费利斯为了完成任务在饭前匆匆找了一个新知识:尼泊尔的人口是……。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这个知识实在太琐碎了。但巴尔克却说:“好,孩子他妈,你知道这个答案吗?”妻子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她说:“尼泊尔?我非但不知道它的人口是多少,连它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也不知道呢!”这个回答正中巴尔克的下怀。于是他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们妈妈尼泊尔在哪儿。”就这样,全家人忘了吃饭,在地图上寻找起尼泊尔来。一天又一天,日积月累,全家人在饭桌上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共同进步着。
巴尔克说:“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篇2
一、正确地处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引领地位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和写是什么关系?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古人也曾说过:“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古诗都说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由此,我们说学好语文读为先。
二、正确地理解“读”的作用
一般的读就是我们常说的初读“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其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一年级课文《小树和老爷爷》就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夏天小树长得很茂盛,为老爷爷撑起了绿色的大伞,冬天老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棉袄?”
2.借助拼音,读顺课文。指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自读完课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对仍有困难的、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要进行二次指导,直到全班同学都读正确、读通顺。
3 .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三、让学生从“读”中充实,积累智慧的“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篇3
论文摘要: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实施需要诸多条件支撑。制定出科学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健全配套机制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诚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其能够顺利实施的根本条件。所有条件必须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的最理想效果。
长期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收效甚微,这与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制度化不无关系,因此,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其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诚信制度是被社会所接受并针对大学生诚信或失信行为的规则、规章、行为模式,其主旨是对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地位、性质、具体条文等的规定以及该制度的主客体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程序性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涉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非常精细的系统性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很难将其制度化即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所以,很有必要通过制度的规定,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对其在诚信理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是屈指可数的。关于大学生的诚信规范,散见于各高校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操作起来缺乏标准和权威。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所谓科学合理,一是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泛化。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它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诚信,但大学生诚信制度仍有自身的特性。要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例如大学生学术诚信、就业诚信、贷款诚信、恋爱诚信、网络诚信等,不能模糊不清。二是制定大学生诚信制度要具有开放性、有效性。我国社会和教育都处于转型期,变量较多,所以,制定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使已有的诚信制度不断得到扬弃,使没有的制度得到创立,使制度具有开放性和有效性。三是要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实现制度的人文性。就制度本身来讲,制度除了具有反面的“堵塞”作用之外,还有正面的“疏导”作用,所以,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实施要以教育激励为主,惩罚为辅。总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必然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二、健全机制是大学生诚信制度能够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配备负责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部门和人员。政府应组建一个专门的国家信用局或诚信管理委员会,这个机构的工作一是负责社会诚信制度和体系的整体建设,二是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相互沟通信用状况信息。在这个机构的领导下,高校相应地成立负责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机构是很必要的。当然,建立一系列机构只是指出了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的部分主体,或者可以认为是实施该制度的中心主体,在这个主体的带领下,需要教职工、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诚信制度的目的。这必然是一个工作联动机制:首先是学校内部联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政团学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携手并进,各自明确所负责任;其次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动,主要通过专门诚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建制度,收集、反馈学生信息,分析、研讨对策;最后是学校和家庭的联动,马克思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1](p498),突出表现了家庭在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中的重要地位,这其实就是“三位一体”的合力机制在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其次,构建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实施制度和制度本身不可能尽善尽美,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由特定机构及其人员进行的,他们的利益需求与主观考虑并非完全同制度最初期望相一致。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诚信制度的执行进行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需要保障机制。行为的改进要符合规律性、具有渐进性,任何一个时期放松保障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对缺乏经济和社会能力、仅仅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大学生诚信行为必须加强保障,以大学生行为的动机和需要为立足点,以行为规律为指导,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再次,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环境机制。环境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客观基础和基本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一制度的实施。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外在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影响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社会环境,小环境指影响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学校内部环境。关于社会大环境诚信机制的建设,一是要尽快制定与公开信用信息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诚信管理条例、企业诚信促进条例等。二是要修改完善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统计法、民法通则、公
司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三是要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要认真执行合同法,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健全各种债权担保法律制度,完善公司法中的有限责任制度,坚决打击利用有限责任的方式从事欺诈或逃废债务的行为。还需要在破产法中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破产自然人的限制免责制度、对诈欺破产和“虚假破产”的惩戒机制。此外,还要建立不良信用的登记与公示制度,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声誉扫地,从而增强全社会的信用观念,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2]
对于学校内部诚信环境建设,一是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师生群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道德、纪律、作风、精神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它同化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态度情趣,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在学校内部推行诚信榜样示范和失信讨论批判的活动。通过守信和失信正反两个反面的事例对比,让学生在事实面前切身体会到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三、大学生诚信制度深入人心是它能够实施的根本条件
首先,诚信地制定和执行大学生诚信,是其深入人心的根本。从延伸的意义上说,诚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人诚与不诚,会使诚信制度带上诚信与否的色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诚信,具体表现为制度能否取信于民。[3]如果能很好地审查我们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制度,使之很好地反映诚信教育的意愿和包括大学生在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利益,在其制定和执行上完完全全地反映他们的心愿,必将很好地改善大学生诚信现状,使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重视制度的诚信,而把诚信制度建设仅仅寄托在宣传教育上,我们将不得不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品尝社会诚信缺失所酿成的苦酒。
其次,正确宣传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其深入人心的途径。在学校内部要充分利用教学课堂、学生团体、图书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校园文化等媒介工具进行该制度的宣传。宣传是为了思想理论“占领”人心而不是“战胜”人心,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具有独特思维和较强是非判断能力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修养,这是宣传工作的优势所在,也决定了宣传不能敷衍了事。所以,宣传制度还是要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的。这就要求一方面宣传要大众化、形象化、深刻化,通过典型示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宣传工作要摆脱长官意志,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社情,反映民意,切忌空洞说教和搞形式主义。
再次,全社会支持大学生诚信制度,做到公正有效是其深入人心的动力。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约束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或者说该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诚信制度,它必然是中国诚信制度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为与大学生失信行为联系起来的任何一方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中国教育报在2007年8月26日“媒体观察”一栏刊登的《仅仅曝光学生欠贷有失公平》一文指出,“反之,仅仅是曝光违约的大学生,而对其他更多的违约者,对那些给银行造成几十亿、几百亿呆坏账的人网开一面,手下留情,法外开恩,就让人们感到有失公平正义。我不反对给违约大学生曝光,我反对仅仅给违约大学生曝光,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4]类似的行为势必导致具有独立思维且略显幼稚的大学生因为不公正而气愤,进而对诚信制度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这不利于诚信制度深入人心。同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自觉坚持大学生诚信制度,起到表率带头作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诚信制度限制了大学生失信行为,但是这些失信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学生获取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的利益、条件和机会等的一条不合理途径,我们实施大学生诚信制度堵死了这一途径是应该的,但也必须开辟新的使大学生获利的有效途径,这是该制度顺利实施和深入人心不得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吴志攀.社会诚信法律制度亟待建立[N].人民日报,2007-9-5(13).
篇4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教学信息员 制度 质量监控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Information Staff System Implementation Status
――Take a College in West as an example
GAO Xuechun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western system of teaching in 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officer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he case, since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officer undertaken to explore, pointed ou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carried out and its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provide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teaching information staff; system; quality monitoring
“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教学信息员”或“信息员”)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起到联系学院上层管理与基层教学的桥梁作用。本文主要对西部某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情况展开实证研究,希冀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证参考。
1 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基本情况
(1)负责机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负责机构是教务处,由教务处处长主管,质量监控科具体组织开展工作,定期整理信息员的反馈资料,同时,对反馈资料进行核实,对教学信息员的身份进行保密。
(2)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该校教学信息员采取教务处牵头,班主任推荐的方式进行,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按要求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最后上报教务处进行审批。教务处具体负责从各教学系所有的信息员中选拔一名有工作经验沟通和组织能力较强的担任组长职务,负责组织教学系工作的管理与具体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对本系信息进行初步筛选,最后把初步整理后的信息上报教务处。
(3)教学信息员的工作制度。信息员必须本着向老师、同学和学院认真负责的态度,准确、如实填写信息表,不得伪造数据;按时提交信息表,准时出席教学信息员会议;正常情况,教学信息逐级上报,紧急或严重的情况下,信息员可以直接向教务处汇报;教务处每年对新加入的信息员都会进行专题培训,让新生教学信息员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肩头的责任,以保障信息的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4)教学信息员的待遇及奖惩。信息员及其小组长享受同班学生干部的待遇;每年在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优秀信息员”评选,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特别优秀的信息员或信息员组长,待遇视同“优秀学生干部”,给予更高的物质奖励。凡工作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信息员,教务处将取消其信息员资格;凡存在伪造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者,取消信息员资格,并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教学信息的处理。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系组长反馈的信息进行最终分类整理,把整理后的信息交由教务处主管领导审核并签署初步的处理意见,再交由各教学系分管领导进行具体处理,把处理的意见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务处审查、备案。
2 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工作成效
(1)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目前,学生主体性(包括学习和管理)发挥不够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参与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作用对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如何调动其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员制度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2)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虽然该校有教学督导和相关的教学及管理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也非常重视,如进行专项检查、教学日志及日常巡课等,但毕竟无法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监控,教学信息员制度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学信息员按照信息员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教师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旷课及教师上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真实记录,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教学一线较为客观真实的信息,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搭建了“教”与“学”、“教”与“管”的桥梁。教学信息员制度搭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学校的“管”之间的桥梁。通过教学信息员的反馈,学校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教师教学的质量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些信息了解教学方面不负责任及师德师风方面有问题的教师,轻则批评教育,重则予以教学事故或停课处分,有效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4)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会督促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该校自从实施教学信息员制度以来,对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问题的教师,教务处及相关教学部门均组织专人进行听课,对此类教师进行专门指导,督促其完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3 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中的不足
3.1 教学信息员对自己的工作认识不足
(1)认为自己在扮演班级“告密者”的角色。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学信息员在初入这个队伍的时候,热情非常高,觉得是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同学们学习任务的高度负责,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尽力。然而,有部分信息员当自己的身份不小心被暴露时,就会被一些同学和老师认定为是班级的“奸细”或“告密者”,同学和老师的不解与疏远让其顾虑重重,甚至自认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告密者”,到最后的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这种事情在信息员队伍中并不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员队伍的稳定性。
(2)有效信息收集不足,部分信息缺乏客观性。虽然在新生初入信息员队伍的时候,教务处已经组织专门的培训,但由于部分信息员对该制度认识不足,每次记录的信息有效性缺乏,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是教学信息员,主要记录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且内容空洞,不具备处理的操作性。很多信息员认为教师如果没有严重违纪行为,就没必要记录,忽略了教师教学的细节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失去了信息员工作制度的意义。
同时,通过信息反馈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反馈有问题的教师恰是其他班或别的途径反馈较好的教师,这和个别信息员主观性过强有较大关系,如有的信息员反馈个别教师要求严格的现象在很多同学眼中又恰是该教师的优点,所以,信息员在收集信息时应该充分尊重多数同学的意见,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 部分教师对教学信息员角色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学信息员制度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该制度理解误区,往往认为是学校不信任教师而设置的“特务”组织,专门来揭发教师的缺点和不足,对此非常反感,甚至把从任何渠道得知的教学信息都归到教学信息员身上,一些脾气较暴躁的教师甚至在班上大发脾气,让信息员倍感压力。教学信息员所做的工作本是件让师生受益促学校发展的事情,却因部分老师的误解变成了见不得阳光的“地下”工作,甚至连教学信息员工作的荣誉证书都要面对不敢公之于众的尴尬局面。
3.3 教学信息的处理方式欠佳
学生反映的教学信息经过整理后,经过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的整理、核实和签署意见,交由教学系(部)进行具体处理,并把处理意见在反馈意见表上注明处理结果,但就处理结果看,一方面有的教学系不重视对信息的处理,处理意见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有的教学系在处理反馈信息时又过于盲目,没有把反馈信息与其他信息途径相结合,如和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等作为参考,盲目地去批评教师,反而伤了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教学。
4 教学信息员制度执行的完善建议
4.1 健全信息员培养和激励机制
信息员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是分不开的,所以,加强对信息员的培养尤为必要。除了新生信息员入职的培训工作外,教务处应该加强对信息员组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由组长对本部门信息员进行定期培训,让所有信息员对本职工作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有效信息的收集力度,客观公正地去评价教师,进而提高工作成效。
同时,针对信息员工作的尴尬局面及工作难度,学院层面应该加强信息员工作的奖励力度,除了精神奖励外,要配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对此,该高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对信息员的奖励力度,以期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信息员队伍。除此之外,教学信息员的激励机制逐步推及到每个班级,如适当提高信息员的个人量化积分,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奖学金等机会。
4.2 加强教学信息员制度在教师中的正确宣传力度
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对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正确宣传,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意义和地位,让教师逐步接受学生教学信息员。同时,应该让教师明白,教学信息获得途径有多种,如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不要把所有的信息矛头都指向教学信息员,更不能以挂科等理由威胁或损害教学信息员的正当利益。教师对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接受和认可也是解除信息员尴尬身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让信息员能打消顾虑认真客观记录教学信息的重要基础。
4.3 完善教学信息处理方式
教学信息的处理是教学信息员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除了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外,各系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层面应该使系领导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系管理的不足,要认真对待信息员的反馈信息。
各系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应该注意依据信息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对于个别教师因师德败坏而导致恶劣影响的一定要严肃处理,以正师风;对因教学态度较差而影响教学的,轻则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应根据学院的教学事故处理制度进行,但信息处理的前提是经过认真核查后属实,切不可因工作疏忽而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教学的积极性,否则就与教学信息员制度背道而驰,失去了其实施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企共制;顶岗实习;制度保障;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44-0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文件精神,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员工上岗的“工学结合”衔接。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应当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因此,带来了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矛盾,企业不能按照正式员工的工作标准和要求管理,学校也不能完全放手交给企业管理,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并不断演化成更严重的矛盾,很难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顶岗实习,大多院校实行的是“2+1”教学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学习,大三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加强顶岗实习过程控制与管理,各院校都相应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从组织与管理、实习程序及过程管理、学生顶岗实习要求、顶岗实习管理部门及责任人职责与考核、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各个方面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从校方的角度看,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但由于合作企业情况各异,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时涉及企业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根据常规的判断预计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协商的方式与企业沟通,达成共识后写入校企合作协议。
由于目前还未有行之有效的针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保障制度,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事情难以处理。
(一)部分顶岗实习学生的待遇低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签订的是实习协议,学生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及环境与正式员工一样,但由于学生双重身份导致学生与企业员工有区别。体现在:不同的企业对给予顶岗实习学生的报酬与企业从社会招聘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去甚远;企业也只能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而未办理五险。
(二)企业因自身原因单方要求学生重新签订实习协议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已经签订了实习协议,企业由于人动擅自要求学生重新签订实习协议。而新的协议中的部分条款欠妥而强制学生重新签订协议,学生成了弱势群体,引发学生的集体抗议,甚至给学院写了抗议书力求解决问题。
(三)企业生产需要与顶岗实习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的矛盾
学生在实习期间还需按学院规定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如填写《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月记》;各专业规定的实习期间需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模块;参加考证及各类考试等。据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实习学生调查得知,大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希望住宿及工作时间不要太影响学校的学习任务。有的企业不考虑学生的身份实行强制管理,经常加班加点使得学生因为工作时间问题不能按时完成学院的学习任务。
(四)企业按照正式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考核学生
有的企业只考虑企业利益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管理制度缺乏弹性。有的学生因为在顶岗实习期间还要返校参加资格证书考试等,企业硬性规定的学生不得请假,否则就视为自动离职,将不提供实习岗位。
有的企业有对员工考核有非常细致的计算方法,学生由于因私请假或返校参加必要的教学活动,企业按照其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导致有的学生上班当月不仅得不到报酬反而倒贴。
(五)少数企业缺失社会责任感
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有的企业因自身生产饱满度等原因而单方面解除学生的实习协议,辞退实习学生,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缺人手时为完成生产任务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季节性临时工。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没有考虑学校及学生顶岗实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缺失应有的对社会、企业自身、学校及学生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保障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针对实习学生出现的问题校方就只有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有时甚至是牺牲了校方及学生的利益来确保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校企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的现实途径
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也是很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11年9月1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针对标准缺失、责任主体缺位、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现实问题明确提出十二项措施,力求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出十二项措施,指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落实各方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因此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校企根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管理保障制度就迫在眉睫。
(一)政府统筹是保障
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能否从中获益是问题的关键点。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切实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需要政府统筹搭建平台,为学校及企业共制学生实习管理保障制度创造政策环境。教育部教职成 [2011]12号第五条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因此,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没有政府的参与和调控就很难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也就保障不了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和顶岗实习学生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出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的管理办法作为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指导性文件。重庆市职教基地---永川区区政府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永川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内职业院校与区内企业的衔接,积极推行 “校园互动”办学模式改革,出台了相应文件(永川府发[2011]64号文)。明确提出“完善配套政策”,并将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新的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作为龙头,赋予了“带动永川辖区内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办学,为工业园区企业培养并输送大量技能人才”的使命。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即按12号文的要求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为校企共制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保障制度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共制是根本
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学校和企业本着“企业、学校、学生”共赢,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明确学校、企业及学生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包括“实习学生的身份认定、顶岗实习工作时间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办法、考勤办法、顶岗实习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协议管理办法、辞退及晋升管理办法、实习安全及意外伤害管理办法、工伤认定及补偿管理办法、评优及处罚管理办法”等。
(三)具体实施是关键
制定出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否按照制度来执行是关键,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切实落实管理保障制度体系的各项内容,即需要企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学校及学生负责,也需要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的监督。
三、结语
在标准缺失、责任主体缺位、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环境下,应由各级政府协调统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顶岗实习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篇6
……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后进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60.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篇7
关键词:政府采购;制度;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制度说到底是一系列规则。规则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的行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建立制度的一般意义(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使外部利益内部化、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等。政府采购制度同样具有上述功能。
一、节约财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这是市场化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功能。众所周知,财政活动过程至少包括三个阶段:财政资金筹集阶段(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资金阶段(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资金使用阶段。完整的财政管理政策应该是对上述三个环节管理的有机统一。从我国财政的总体运行状况分析,分税制的实施使得政府财政资金的筹集有了基本的制度安排,而且效果明显,但是支出环节管理粗放、控制不力的问题相当突出。财政赤字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从财政平衡和消灭赤字的角度看,如果支出控制不住,收入增加再多也难以平衡财政。所以,要走出困境,提升公共财政,必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走制度创新之路,建立有效控制财政支出增长的机制。在资金使用阶段,建立市场化政府采购制度是建立这种控制机制的最主要方面。
从国际经验来看。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不仅仅使政府得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实现采购费用10%的节约率”,大幅度节约支出,而且强化了预算约束,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扩展我国地方政府竞争性政府采购方式的制度创新,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支出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将原属政府机构的单向采购行为变为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多方竞争行为。改革目前财政支出一拨了之,管理粗放的状况,建立市场化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是财政支出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降低行政成本的现实选择。
二、调节经济运行,实现政府经济目标
首先,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问题平衡。国家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稳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政府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国民经济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可见,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社会需求总量的变化。一般来说,各国政府支出占GDP的30%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购买,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政府采购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影响,要比税收和转移支付更为直接、更为迅速,效应时滞更短。政府作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其采购行为可以社会总需求进行及时调节。例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经济过热时,可以通过减少政府采购规模来使经济过热降温;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经济萧条时,政府采购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需求的拉动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为结构演进和升级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远远超过了其他要素投入的贡献,而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另一方面,政府在市场系统中是一个巨大的需求者,而且,它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它的购买行为,不仅仅采购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应考虑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成长,为技术创新者“创造”一块市场,以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这也是西方政府采购制度功能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更显得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第三,能过政府采购制度保护民族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曾经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各国政府采购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在国际上,影响世界贸易的法律框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政府采购行为十分关注,将政府采购列为五大非关税壁垒之一,并在东京回合就制定了《政府采购协议》,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采购行为对贸易造成的损害。《政府采购协议》虽然不是各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签文件之一,但对外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实际上,外国供应商已经进入了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我国的许多政府机关早已在采购外国商品。在这种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情况下,要有效地对民族工业进行适当倾斜和扶持,就必须建立现代化政府采购制度,以约束政府采购外国商品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最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但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其本国产业,曾制定了《购买美国商品法》,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美国采购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篇8
学习禁毒知识心得体会一
,你是一种令人厌恶、痛恨的东西!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前赴后继得失去了宝贵得生命,甚至有些人在吸毒上瘾之后,不惜一切后果变卖家产、敲诈勒索,以及杀人放火,而得来不义之财,去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不仅深深侵害了中华人民的身心健康,还腐蚀了中华人民的坚强意志,让多数的人陷入你精心设计的陷阱里;,你诱-惑大批大批的人群来到你的掌控之下,让人们的意志涣散,从而做出大逆不道的恶形。人在悲痛着,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你,想尽一切办法来铲除你,全力以赴得消灭你,可你却依然我行我素、依然猖狂不已、依然继续破坏让更多的人们屈服、沉迷以致最后不能自拔,开始不务正业,不择手段、疯狂得做任何事情,严重的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虽然现在,让中国的经济开始下降,更多的青少年为了误入歧途,荒废学业……但我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中华人民会挽起手来团结一致,以不可催灭的强大力量联合对付、击败你--!
,你“发展”得很快,从鸦片到大-麻到摇-头-丸到大烟到海洛因等等类型的。很快的,现在又相继出现了病毒、新型在拢惑人心,现在的新型在新型的科技的帮助下,加工变的简洁,成本变的比以往更低,而毒性却变的更加的强!这无疑是对人类的威胁,因为这使吸毒只人变的更加的疯狂、顽劣,这些广泛的在娱乐场所里出现得很多,又从而导致人们的不良习惯。那么,吸毒者是怎样吸上的呢?有的是因为年轻不懂事的缺乏经验而吸毒,有的是因为天性的好奇心强而吸毒,有的是因为朋友的唆使而禁不住吸毒……这种理由很多很多,但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人一旦有第一次吸上了,就会一次又一次,不可制止的犯上瘾,因为毕竟人类的意志的是有限度的!它会一次又一次地比以前更加百般诱-惑吸引着你,使你变的面黄肌瘦、瘦骨如柴、无精打采。以至做出等等、令人不可思议、令人害怕的行为。想不到的是,竟会有那样多的人为它上瘾,有人为它着迷,有人为它疯狂所有,甚至有人认为摇-头-丸、冰-毒、海洛因等等不是,那时错误地看法,愚昧的想法!随着吸毒的人采用的注射性的手段越来越多,死亡率也随之大大的增加……
这是多么令人痛恨的,人们怨你,人们恨你人们讨厌你。你却为此而疯狂、高兴。那么真的没有办法彻底解决了吗?不,人们不可以再次沉沦下去了,要靠我们的力量将打败……首先,我们自己要认识、远离,并且告戒亲人远离,帮助已犯上瘾的人们走出的漩涡,排除心理的阴影,让曾经有梦、有信心的人们齐心合力打败,重创理想、美好的世界……
学习禁毒知识心得体会二
青少年正是长身材,长知识的时代,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这个大恶魔头正无时无刻地损害着这些充满期望的年轻的生命。难道咱们就不应当拒绝,珍新生命吗?况且,还正在残酷地销蚀着人的灵魂,人们一旦染上了,肉体就会末尾蜕化,吸毒次数越多,毒瘾越大,肉体就蜕化越深。梦想正是这样,吸毒者完整损失了事业心和权利感,更谈不上什么梦想、品格,统统被抛到无影无踪,终日焦躁不安,人格曲解,严酷者还会出现重症肉体病一类的梦想,行为不当…此外,还有情地破坏着咱们的家庭和社会,导致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国家财产严酷损失…结果不堪想象。由件件的事例可见,是严酷损害人类社会的,是人类必须看法的朋友,所以咱们就应当慎重地防范它,战胜它。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神灵,却的确存在着恶魔。就是这魔鬼的化身。如果你了解这种白色瘟疫诞生至今所酿成的惨剧,你就会明白这绝不仅是一个比喻。因为吸食者被所剥夺的也绝不仅是金钱和健康,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灵魂沦丧,家破人亡至生命消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年为这白色恶魔所害的是无数的生命。
至今,我国青少年吸毒的人数在吸毒总人数中比例达85.1%。85.1%,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已经家喻户晓了。使人有着双重依赖,唯有八个字应该紧记:珍爱生命,拒绝。因此我们该做的很多,而且必须从小做起。然而认清的真面目并彻底与其化清界限不仅仅需要无数的禁毒知识,更加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谨慎地择交朋友和高度的警觉和自制;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唯有将预防从意识转化为行动,再由行动上的拒绝升华为精神上的排斥,从生命的高度去抵制这中食人瘟疫的诱惑,才有可能做到远离而不受侵害。
一个为了吸毒,把家里的经济财产全部好光的人,还有人帮他吗?
一个为了吸毒的钱,到处贩卖的人,还有人帮他吗?
没有,无能为力。
人生有的一次生命是无价的,也是脆弱的。它承载着你的亲人,朋友和整个社会赋予你的责任,所以它绝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它承受不起任何不负责任的冒险,所以请珍惜你的生命—为自己,也为所有人——永远拒绝!
学习禁毒知识心得体会三
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灿烂的文明,谱写生命的乐章。然而,从它出现的那一天就没有给人类带来任何益处。相反,由引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并导致爱滋病等多种病情扩散流行,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幸福和安居乐业,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隐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有人认为吸毒一、二口没关系,不会成隐,还有的人吸一口时并不产生特别的感觉,甚至感到难受,但为了寻找所谓的欣慰感,再去吸第二次第三次,一但成隐后悔已晚。所以,告诫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不要以终身幸福为代价。
吸毒与爱滋病是一对孪生兄弟。据统计,上海地区通过静脉感染爱滋病的占50%以上。女性吸毒人员中的80%以上通过等毒资高危人群。
一个人一旦吸毒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幸福掉落到痛苦深渊。吸毒者开支巨大,纵有万贯家财要不了多久就会耗尽。吸毒者心态扭曲丧失人格往往行为失控,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明辨是非,对这些说“不”!决不尝试。
学习禁毒知识心得体会四
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神灵,却的确存在着恶魔,就是这魔鬼的化身。如果你了解这种白色瘟疫诞生至今所酿成的惨剧,你就会明白这绝不仅是一个比喻。因为吸食者被所剥夺的也绝不仅是金钱和健康,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灵魂沦丧,家破人亡至生命消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年为这白色恶魔所害的是无数的生命。 据报道近年来吸毒的人中青少年就占了80%以上。这些年,青少年学生吸毒分子被诱惑上瘾,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泥坑,成为人类特级的恐怖组织。,致命的恶魔,它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嘴的猛兽,正飞快地吞蚀着年轻一代。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这个大恶魔头正无时无刻地危害着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的生命。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拒绝,珍重生命吗?是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是人类必须认识的敌人,所以我们就应该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并且要教育学生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一定要做到洁身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识破诱惑,坚决抵制的侵略。
第二、要慎重交友,不能义气用事,发现朋友吸毒要及时劝阻,当无计可施时就该远离他(她)。
第三、多参加禁毒活动,让自己彻底地认识的危害性,增强防毒意识和拒毒信心。
第四、加强学习,让知识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心态,从中找到避毒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也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有义务、有能力做好禁毒防艾工作,坚决做到不吸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协助老师、同学宣传禁毒防艾知识,共撑起我们美好的明天。 “禁毒防艾,远离,关爱未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口警钟。时时刻刻在你的耳边响起。提醒你那些五颜六色药丸后的隐患,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朋友们,愿这些文字永远在你们心中回荡,把永远杜绝在我们真善美的大门外,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 品,致命的恶魔,吸毒是人类赶上地狱的快车,是人类慢性自杀的行为。这些年由于国际的泛滥,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嘴的猛兽,正飞快地吞蚀着年轻一代。从近来年资料发现:吸毒的人中青少年就占了80%以上。这些年,青少年学生吸毒分子被诱惑上瘾,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泥坑,成为人类特级的恐怖组织。
然而,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这个大恶魔头正无时无刻地危害着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的生命。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拒绝,珍重生命吗?
学习禁毒知识心得体会五
在人生中,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善与恶包围着,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当坏人千方百计诱惑你时,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蒙骗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时难啊,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只要毒瘾一来,如果没有在吸,那种痛苦将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坚强的人都忍受不了。
我在各种禁毒宣传画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种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有的用头撞墙,还有的把牙刷往鼻孔里塞……难道他们不痛吗?他们也是没办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亲戚骗钱。骗不到了就去偷、抢、去杀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贩子的煽风点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就试一下而已,再说你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没事的。”这样就会有人也这么想结果就去试一试。就是因为这么一试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篇9
一、从对象占有走向双向互动
“占有的关系是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占有者与被占有者的关系,是一种我想把每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我自身在内都变成我自己的财富的关系。”1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占有关系,指的是个体将知识作为对象来加以理解与接受,这种占有关系是单向度的,知识被认为是固定的客体与对象,个体学习知识的过程被看成是个体将固定的客体“拿来”为己所用的过程。“占有指向的学生,在听一堂讲座时,是捕捉字句,理解其逻辑联系和意义,并尽可能面面俱到地记笔记……课堂上的内容并没有融为他们自己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更谈不上丰富和扩展他的思想。”2这种对知识单向的、对象化的占有,将知识作为财富去接受,将知识物质化、功利化与工具化了,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被泯灭了,知识中所蕴含的对个体生命、生活、精神、情感的丰富价值被抛弃了。在占有关系中,知识缺乏生命特征,缺乏个性色彩,个体所得到的只是表征知识的各种符号,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仅仅获得各种孤立的知识点,而知识的结构性、完整性被破坏,知识并未对学生发生意义,知识对个体人生发展、人生意义建构的价值也丢失了。在占有关系中,个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学生个体的存在被忽视了,占有的过程成了学生不在场的过程。“在学生和知识的占有关系中,重占有的观念强调了关系双方中的一方即知识,忽略了关系的另一方――学生。”3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被彻底排除在学习过程之外,也就是忽视了知识学习过程中人的存在。人与知识之间的单向度占有关系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导致知识的物化与个体人格的异化,“如果把占有知识和获得文凭作为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它们反而成为我们自我实现的障碍物,为了获得这些东西,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最后,手段成了目的,目的反而成为人异化的手段”。4
随着知识观的演进,人知之间的占有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反对,个体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占有走向互动,即建立人与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只有当学生在互动中充分理解课程知识的精神内涵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组成部分时,课程知识对人的成长的意义才能得以充分体现”。5人知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指个体与知识之间主体间性关系的建立,人与知识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个体的知识学习也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知识的单向认知。在双向互动关系中,个体与知识是交互主体,个体的知识学习是体现主体间交互关系的活动,个体与知识是共在的,个体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建构,而知识也参与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具体而言,在人与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中,知识不再是外在于个体,而是与个体的情感、精神、生活、人生履历等密切相关;知识学习不再是“无人”的活动,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旅程,是个体通过双向的互动,将自身的精神、人格投射到知识中,改变了知识“非人格化”的特性,使知识具有了个体性。在人知双向互动过程中,以往将知识抽象化、将认识者抽象化的观念得以改变,知识和认知者都是具体、生动的,知识被个性化,认知者是充满了独特的个性色彩和浓厚的生命、生活色彩的个体。知识学习的过程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知识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这样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学过程也具有了互动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也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知关系的转化促进了教与学关系的转化。
二、从价值无涉走向价值负载
知识的“价值无涉”是指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纯粹事实性的,不存在任何价值关涉、价值判断或价值选择。知识的价值无涉,其根源在于实证主义知识论将自然科学知识当作唯一的知识,而把日常生活经验、习俗、信仰、文化,甚至人文科学知识统统排除在知识之外。价值无涉的知识是去人格的,是文化无涉的,也是非意识形态的,其中不掺杂任何主观的和与人有关的东西。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价值无涉影响着一切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教学被认为是将人类认识成果传递给学生的活动,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符号、方法和规则的传授,以及对学生进行理性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通过知识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引导。由价值无涉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世界“缺乏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人文关怀,没有给人以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尺度,更没有给人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6。随着现代知识观的发展及人与知识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的普遍性被证伪,知识的客观性、纯事实性和中立性受到质疑并随之瓦解,知识的生成性、主动建构性、情境性、文化性、互动性、大众性、平等性等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价值无涉的知识观逐渐失去了根据。只要是知识,就不可避免地与人发生联系,不可避免地与人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相联系,正如阿普尔所说,“没有哪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是中立、无任何利益倾向的”7 。因此,任何声称知识是价值无涉的说法都是不可能的,不存在价值无涉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知识。
“凡是人与客观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的领域,都存在着各种形态的价值关系”8,教育是价值负载的事务,一切教育形式都应该是价值教育或蕴含着价值的教育,无论是知识,还是各种与知识有关的活动,都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而应该是价值负载的。对于知识而言,不仅所有知识的产生是受到一定的价值引导的,而且知识本身就w现着一定的价值要求与期待,这一点在人文知识里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在人文领域里永远都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也永远不存在价值中立的语言表述,有的只是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独特概括和原理表述”9。当然,不仅人文知识是价值负载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同样也是价值负载的,是反映价值和追求价值的。知识是负载意识形态的,知识的产生交织着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存在绝对‘纯粹’的知识,在知识的背后不仅潜藏着研究者的兴趣、爱好,而且还有社会趣味、权力、利益乃至偏见”10。知识还负载着意志、公平、善良、勇敢、正直、宽容等品质,负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而文化负载是价值负载的重要体现。因为知识的价值负载,知识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培养价值观的任务。从价值无涉走向价值负载,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注重人文性和生活性,实现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的转化、从“物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转变、从“事物世界”到“人格世界”的转变,真正让知识及其学习走进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三、从符号认知走向意义关系
知识首先是一种符号性的存在,符号是人类记忆和表达实际存在的事物、行为及思想的各种记号,也是知识存在的主要形态。符号认知成为人与知识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关系,反映的是一种认识论知识观,认为个体学习知识就是学习客观事物本身及其特性。在符号认知关系中,知识被客观化为供个体认知的材料与对象,隔断了人与知识之间的必要的意义联系。认识论知识观将符号性的知识作为第一位的东西,而忽视了认识者个体的欲求和意志,抽干了知识的文化底蕴,认知者和认识对象之间是一种纯粹的主客关系。认识的结构取决于客体――知识本身,而与认识者的经验、情感、价值无关。人与知识之间的其他关系被完全割裂开来,“仿佛人一诞生下来他的全部生命就是认识世界,对他来说似乎从来就没有一个生存问题……他们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11。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儿童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但却也失去了兴趣,失掉了对生活的感悟、激情与灵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沦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屠宰场”,“学习变成精神苦旅,幸福旁落他乡”12。于是,学生出现精神危机、人格危机、价值危机与意义危机,儿童本应该丰富的意义世界被异化为一个“死”的世界,一个“物”的世界。事实上,知识应该是要去关切儿童的幸福生活,拓展儿童的精神自由的,理应与儿童丰富的意义世界相联系,进而帮助儿童体验生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提升意义世界。
20世纪西方哲学观从知识认识论到知识价值论、从关注知识世界到关注人的意义世界的转换给了教育以新的启示。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只有人有意义世界”13。人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纯粹的物理世界,更是一个意义世界,呼吁教育从符号认知向个体意义世界回归。人与知识之间的“意义关系”,是指“一种与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存处境相联的内在价值关系,它不只关心知识的选择,更关心人对待知识的立场和态度,关心课程处置知识的方式,即知识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14。较之认知关系,人与知识之间的“意义关系”更基础、更深层、更根本,也更具包容性。一方面,意义关系不排斥认知关系,因为正是人对知识的认知为意义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为意义关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意义关系的层次更深,不仅关注学习者个体心理意义的建构,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精神意义的建构,它与个体的精神家园息息相关,“是一种与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存处境相关联的内在价值关系”15,能够对个体有意义的生活给予滋养与护持。意义关系的建构是学习者通过与知识的相遇所产生的意义追求,是学习者对主体意义世界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人知之间的意义关系根植于人对“如何生活才有意义”这一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思索,学习者学习知识不以“占有知识”为目的,而以个体精神的成长为目的,学习活动指向儿童的整体生存,是儿童的生命意义不断显现的过程。
1.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论学生和知识关系的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5.
2.[美]埃・弗罗姆著,杨惠译.占有或存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9:26.
3.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论学生和知识关系的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19.
4.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论学生和知识关系的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14.
5. 赵荷花.教育学立场的课程知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4.
6. 王攀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2-130.
7.[美]迈克尔・阿普尔著,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
8. 陈贵山.人的认知关系和人的价值关系的统一和倾斜与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7(3):109-117.
9. 李晓峰.浅议知识转型视界中的课程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4):14-17.
10. 王金娜.论课程知识与权力主体的关系――基于合法性的视角[J].四川教育W院学报,2006(5):1-4.
11. 王春燕.从知识到意义:课程价值取向重心的必要转移――20世纪西方哲学观转变带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9):1-4.
12. 吴支奎.论课程与学生幸福――基于知识意义的视角[J].教育评论,2009(5):48-51.
1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177.
篇10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市场观
新制度经济学市场观,是指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诸如市场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其有效的运行需要什么样产权制度前提、有什么经济社会代价等有关市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观点。新制度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分歧。他们的思想揭示并弥补了主流经济学市场观许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们对市场获得更为完整、深入、科学的认识。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
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
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
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 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 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 “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六、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主义市场观与主流经济学的市场观有深刻的差异。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新制度主义市场观是一种新的市场观。在笔者看来,无论从推进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来说,还是从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能够确保经济持续有效运行的稳定均衡制度的社会来说,这种新市场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起来,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它强调市场存在的制度基础,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样是仅仅依赖个人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的行为,它需要某种特定经济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场(sound market)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全自发的秩序,它包含并体现着某种人为的秩序,它需要建构理性主义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场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这一性质,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一个社会选择市场,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场拥有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那些美好的性质,而是因为该社会存在着需靠它来解决的由于资源稀缺所导致的无法消除的使用冲突。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但为他人所拥有的物品的市场行为,首先并不是如正统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是一种个人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强制的行为。其三,它较为深刻地阐明了市场在确保经济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为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之所在,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为充分地认识到在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经济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对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所具有的影响的揭示,有助于
政府认识到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制度对确保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识到滥用国家权力——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唯一能够合法地对个人产权进行侵犯的权力——对经济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较为客观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消除的社会冲突以及由这些冲突所导致的为有效率的市场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们较为充分地意识到,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市场和谐论是不现实的,市场效率不是免费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经济的不和谐甚至危机,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谐。
注释:
①【美】e•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理论与运用》,郑琳华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页。
②【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版,第18页。
③【美】j•斯蒂格勒:《价格理论》,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页。
④【美】f•l•普瑞尔:《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钱伟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页。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页。
⑨⑩[11][18][20]【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页。
[12][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13、16-20页。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第20页;【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2月版,第18页;【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第81页。
[14][21]【奥】c•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页。
[15][19][46][48][49][52]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页。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产权制度中的道德与效率》,载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段毅才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页。
[26]张五常:《佃农理论》,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版,第83页。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张五常:《共有产权》,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30页。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评论》,载于张五常:《经济解释》,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第469页。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页。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转引自【美】e•g•富鲁博顿、【德】r•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范式》,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页。
[42]【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页。
[43]【法】巴师夏:《经济和谐》,载于季陶达:《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1963年9月版,第205-220页。
[44]【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陈福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版,第1-16页。
[45]【美】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下),刘文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页。
参考文献:
[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界定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