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运营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运营管理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 管理会计 手段 应用
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学说而产生,经过不断吸收灵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及预测学、决策学、信息学、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等各门学科知识,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将全面预算、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应用到管理中综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会计的分支,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首先应用于企业,对改进企业内部管理,经济效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各行各业均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并得到广泛应用。管理会计进入中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其作用也逐步被认识,在一些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广度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近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经济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即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对医院来讲,医疗改革持续不断深入,而各级政府财政经费困难,医院难以依靠财政拨款运营发展,同时各地的医疗保险机构由于病人费用持续上升,不堪重负,对医院医保后付制进行了总额控制,使得医院增收及发展均受到了很大影响。医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要适应形势,挖潜增效,加强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对医院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应用管理会计的手段
管理会计属于对内会计,其实质是管理行为,与财务会计相比,并没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具体应用指南,且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理论体系缺乏,工具方法本土化改造不足,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目前来看,管理会计在医院应用的并不广泛和深入,只是在部分医院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显得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性。医院应用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满足医院内部管理需求,为医院的各项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资料。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医院管理会计在增加医院收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患费用、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优越性逐渐显现,其具体手段体现在全面预算、成本管理、内控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决策等方面。
全面预算一般分为资本预算、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现金预算、目标利润预算等。医院实行全面预算,不应该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应该从医院整体高度考虑,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统筹预算制定、执行、考核,医院的医疗科室、医技科室、后勤辅助科室可作为各责任中心,具体负责预算的分解落实,并根据完成情况予以奖惩。预算的制定与医院的长期规划、短期目标要协调一致,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按权限及时修正。
医院要生存发展,增收节支,成本控制必不可少。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时一般有本量利分析法、边际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医院的成本管理可以借鉴。应当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将每项耗费纳入计算机管理,杜绝跑漏滴费,以行业标杆为准,将各职能科室人力、材料、药品、水电杂费等各项消耗进行逐笔记录,药品的存储收发、材料物资的仓储备货,尽量减少无效环节,统计分析追踪成本动因,找出导致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确定其责任归属,制定各科室合理的消耗指标,并与科室、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耗费达到成本最优化。成本的降低,不仅能使医院节约开支,也可降低病患费用,协调医院、职工、病患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了指引,医院内部控制是一项全员参与、覆盖广泛,持续开展的复杂工作,需要医院上下各层次职工的共同协作。医院应当组建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内控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注意利用信息系统,做到内控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功能的相互衔接,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控制。
医院绩效管理应当根据本院实际,按照医院整体和科室各自的经营目标,制定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应当具有综合性,考核指标、标准和方法明确,借鉴在企业中流行的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方法,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药品占医疗收入比等)、定量和定性指标(职工业务能力、服务意识等)、病患指标(病患满意度、治愈率、忠诚率等),发挥管理会计评价功能,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国家对其投资政策有严格要求,因此医院的投资一般为医疗用房、各类医用设备、物资,这些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属于资本类支出。其单位价值大、变现能力差、投资回收期长,直接影响医院运营效益。医院应当运用管理会计相应手段,决策前对资本类支出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从医院在本区域的地位、医疗辐射半径、病患变化情况、本地医疗竞争状态、回收期等方面进行考虑,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管理会计所擅长的。
二、加强医院管理会计应用
1、医院领导层重视
目前医院领导层绝大部分出身于医疗一线,在自身医疗领域业务精通,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理论水平不高,管理意识不强,重视医疗,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管理会计人员参与决策、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就是空谈,管理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也无从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按《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宣传和推广培训,增强领导层管理会计意识,医院领导层要根据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客观环境,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发展。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指导意见》中指出:“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管理会计应用于实际最终要通过管理会计人员予以实施,才能在医院日常运营管理中得到应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对管理会计的各种培养方式,医院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培训。管理会计要得到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医院财务运行规律,对医院的经营管理也要深入把握,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发挥特长,对医院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科学分析,为医院运营管理保驾护航。
3、加强信息化建设
《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功能要想得到有效发挥,必然要求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医院目前的信息系统一般有HIS系统和财务部门自己的账务处理系统,有的医院已实现互联互通,有的医院还处在各自为政状态。如果缺少信息化工具作为支撑手段的话,医院管理会计的应用运行,要么成本巨大、效率低下,要么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对此,医院要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借助信息系统软件,综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内部与外部信息,为领导层规划目标、控制医院经营、进行各种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持。
总之,医院是管理会计应用的主体,各医院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千差万别,管理会计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考虑内部管理需要,不拘泥于形式,有机融合财务和医疗业务活动,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到医院管理和发展当中,适应当前形势,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吸收其他医院优秀管理会计应用经验,增强医院的价值创造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总体思路。立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统筹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着眼当前、惠及长远,将停车管理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适度满足居住区基本停车和从严控制出行停车,以停车产业化为导向,在城市规划、土地供应、金融服务、收费价格、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有效缓解停车供给不足,加强运营管理,实现停车规范有序,改善城市环境。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运作,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按照市场化经营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停车产业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坚持集约挖潜,鼓励既有停车资源的开放共享,有效利用、充分发掘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坚持建管同步,完善路内停车泊位管理,提升停车信息化水平,加强违法行为治理。
三、科学编制规划。各地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采用差别化的停车供给策略,修订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标准,组织编制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并及时纳入城市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用地管控。规划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用地属性、公共交通发展等状况,合理测算停车需求,明确阶段性适应目标,优化设施布局,制定近期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及时公布。
四、明确建设重点。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P+R)、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特殊地区为重点,在内部通过挖潜及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并在有条件的周边区域增建公共停车设施。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设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五、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收益。
六、放宽市场准入。各地相关部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企业和个人均可申请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改革停车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消除社会参与的既有障碍。
七、简化审批程序。各城市相关部门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主动服务,简化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规定办理时限和程序完成项目业主或投资主体提出的停车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或核准);对于小型或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停车场,鼓励实行备案制。各地最大程度地减免停车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八、加强公共用地保障。各地做好用地保障,中心城区功能搬迁等腾出的土地应规划一定比例预留用于停车设施建设;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同一地块上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
九、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对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个人利用自有出让土地建设停车设施,规划部门要充分考虑停车需求的合理性,办理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调整手续。鼓励利用公共设施地上地下空间、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增强土地的复合利用。相关部门分层办理规划和土地手续,投资建设主体依据相关规定取得停车设施的产权。
十、创新投融资模式。利用公共资源建设停车设施,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入公共资源产权,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采用放弃一定时期的收益权等形式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允许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的前提下将部分建筑面积用作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收益用于弥补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
十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投资主体发行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研究设立引导停车设施建设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鼓励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供支持。
十二、完善停车收费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停车设施,要统筹考虑财政投入、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由投资者按照双方协议确定收费标准。对于路内停车等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停车设施,健全政府定价规则,根据区位、设施条件等推行差别化停车收费。
十三、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支持国内停车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鼓励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技术研发,逐步提升核心装备国产化水平;将停车产业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清单,给予相关政策优惠,打造自主装备品牌;将停车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及时记录不良经营行为;积极引导自主品牌走出去,实现停车产业优势产能输出。
十四、推动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各地加快对城市停车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实时更新数据,并对外开放共享;促进咪表停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不同停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停车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移动终端互联网停车应用的开发与推广,鼓励出行前进行停车查询、预订车位,实现自动计费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因寻找停车泊位诱发的交通需求。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改;管理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分级诊疗,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及形成机制、增加政府补助、改革支付方式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的补偿机制,医改倒逼医院去从人、财、物全面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理顺自身的管理流程,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笔者结合医改要求、医院管理制度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设从财务管理角度进行简述。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2016]26号)中提到要落实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分配、运营管理自[1]。本轮医改强调公立医院要通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提升竞争实力。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近年来,公立医院相继开展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但多数还停留在财务预算制度、编制、审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目标协同”的平台,建立一个“行为追溯、各负其责”的机制,是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和医院年度工作计划,用会计语言对医院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和描述,以精准化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为基础对医院人、财、物各种资源进行配置。[2]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根据医院的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制定预算目标,目标的制定可以让全员对医院的理念、价值观、文化等有一致认同,制定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其次遵循科学、高效、权责明确等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中一般应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和责任单位。预算编制应归口并分级,预算调整要严格程序进行审批,并将预算执行结果纳入业绩考评体系,系统自动审核评分,为预算考核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按照全面预算从目标制定到监督考核每一环节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管控程序,才能真正将预算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要求,内部控制尚未建立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
目前,多数医院内控工作是由财务、监察审计部门牵头,这种理解是狭义的,事实上各业务环节都存在风险点,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需要举全院之力共同参与、制定、遵守规则。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是要构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体系,通过各职能部门梳理业务流程,关键业务环节,业务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点以及风险应对策略,根据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完善并落实内控绩效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内控审计报告制度,扩大社会审计力度,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三、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
在全民医保制度下,医保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医保强调医保基金平衡问题:扩大人群覆盖面,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同时总额包干,造成接收医保病人越多损失越大,医院应由收入最大化转变为成本最小化,因此效率和成本将成为公立医院经营状况重要的衡量指标。
目前,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已经开展。但多数还停留在两级核算和为内部奖金分配提供依据的初级阶段,没有专职的成本管理组织、没有形成系统、科学、专业且全面的成本管理制度。
细化成本一方面能使医院将无效的实践行为逐步减少,实现每一个人、每一件物、每一分钱、每一次行为全方面、全流程的管理和记录。另一方面以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作为支撑,参与定价和谈判,让价格和价值真正统一。全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要高度统一认识,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引进成本核算软件,对各专业特点及医院运营成本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重新确定成本核算与分摊规则,特别是公共资源部分成本分摊(如门诊电梯的成本、公共卫生间的成本等等)使成本核算更加细化和公平。通过全成本核算的建立,梳理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保、物价、成本核算部门可以测算和分析价格体系改变带来的影响,逐步实现DRGs付费模式。
四、推进绩效分配改革
医改要求深化编制改革,职工收入不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更多的突出工作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科研教学、公益性等指标,重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3]。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为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多数使用的是统收减支的绩效核算方法,其考评内容和指标仍然以创收能力、收支结余率、工作量等经济指标为主导,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率、医疗质量与安全、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指标少之又少,管理导向更加倾向于经济利益驱动,有悖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宗旨。
绩效分配改革首先是要对全员岗位系数进行评定,分别从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设计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引进绩效考评软件,通过动态性、过程性的考核,立体式评价员工创造的价值,利用公开透明的软件数据说话,让医护人员对新的评价指标更直观。深入了解基层医护人员需求,不断修改完善,从而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五、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医改要求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公立医院需满足逐步降低普通门诊量,降低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等一系列指标要求。目前,公立医院控费途径多样,但都有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产管理利用效率来减轻病人就医负担。
加大招标采购与竞价机制以降低药品耗材占比,如广东省有家医院成功的案例是利用竞价机制,中标供应商的份额增大,要求供应商为其建设药品供应链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实现了药品零加成,为医院药事节约成本。要加强药品和一次性医用材料的成本审核,进行科学定价,将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作为向医院供应药品的主渠道,杜绝商业贿赂行为。针对一院多址的情况,应统一调配和管理,统一品规、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实现集约化管理,提高医院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药品耗材的供给与管理的质量与能力。
引进物资系统管理软件,尤其当物品使用情况不完全可测或稳定时,我们要在提高材料的供应率和增加的库存成本之间做出折中,特别是对一项材料的平均使用量和需求,供应商提供货物所需时间,安全储备、综合使用变动、以及断供的损失等,通过物资系统管理软件,让每一件物资在流通过程中达到可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口径不一致,如病历、药品、人员、物资、检查项目、会计、成本、预算、绩效等,在名称和编码上各系统都不尽一致,无法完成信息共享,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借鉴国外经验,由医院信息中心对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形成高效集成、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平台。
六、总结
目前国家还未出台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的人事薪酬制度、支付方式改革的滞后,以及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等多种因素,新一轮医改要求医院自身要抓好管理工作,再造组织构架、运行流程、运营机制,促进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医院由规模扩张性向内涵挖潜型转变,由数量增长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型管理转变,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备战史上最严格的医改战役[4]。在公益性框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成本最优、价格公允的医疗服务,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2016]26号.
[2]韩斌斌.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优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73-74.
[3]钟琼娥.浅谈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院经济管理[J].科教导刊,2016(1):183-185.
篇4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文化建设,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最终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1]。我国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提到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2];《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方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完善内部管理方法有机结合[3]。临床实验室是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对医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利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潜增效,激发科室发展内生动力是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既往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实验室进行考核时存在将检测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的情况。然而收治的患者和检测数量的多少主要受临床医生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并不能主动创造检验需求。因此,将检测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是不够合理的。由于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构成都不尽相同,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制订统一的质量考核指标前,实验室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管理现状,结合发展目标,制订适合本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1.2绩效分配比例有待完善
绩效分配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分配存在比例不够优化的情况。简单的等额分配无法充分体现“奖勤罚懒”,而绩效分配差距过大则会让收入过低的员工丧失工作热情。分配比例过于倾向平均或者差距过大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使收入差距合理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效,重点岗位适当倾斜”的政策导向。
1.3收支结余和分配额挂钩
科室将收支结余和分配额直接挂钩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容易促使临床实验室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为增加收入,片面追求附加值高或收益高的项目容易诱导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过度服务,产生不合理检查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医疗收费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在以全成本核算方法发放绩效的管理制度下,临床检验实验室(简称临检室)和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较多,但收费标准较低或检测数量较少,收入相对较低,甚至可能收不抵支,而生化实验室和免疫实验室主要依赖高度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且检测数量多、收费标准较高,收入自然较高。如果科室仅将业务收入作为绩效评判标准,分配自然会向高收入部门不合理倾斜,还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去收益差的部门,使得科室工作安排困难。
1.4监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实验室绩效分配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质疑绩效分配结果,感觉绩效分配公平性欠佳,不能充分反映个人劳动价值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此时,畅通的反馈渠道是化解一线工作人员不满情绪,反馈其切身诉求,对绩效分配不合理处进行纠正的重要方法。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其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但目前来看,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监督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持续提高。
2基于关键绩效指标
(KPI)法的绩效管理流程KPI法是通过研究组织内部工作输入、输出情况,从中找出关键参数,把完成80%工作的20%关键行为进行量化设计,变成可操作性目标[4]。临床实验室使用KPI法进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人员配备和设备系统配置,持续简化组织框架,进一步降低科室运行成本,提升科室运行效率。
2.1绩效考核KPI的设置
2.1.1确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实验室应当制订一些满足内外部质控要求的质量目标,用来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关键环节完成情况,这些指标可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依据。例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方针为“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则其将质量目标制订为“主要数据和结论的准确率为100%,患者投诉率小于0.1%”。
2.1.2设置考核指标在明确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质量目标找出检验流程中的KPI。首先,确定部门级的KPI体系,对各部门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制订临检室、生化实验室等部门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将这些部门级KPI定为人员考核的KPI。根据岗位不同,临床实验室的KPI包括检验报告回报及时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有效投诉量、采血效率等;辅助指标包括科研指标、教学指标、医德医风指标、培训参与率、工作态度等。
2.2绩效分配与考核结果应用
2.2.1制订绩效分配方案按照绩效分配原则制订相应的绩效分配方案。包括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与考核细则,并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分配。也可按绩效分配方案将报酬发放到各专业实验室,专业组长有权按岗位及考评记录(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业绩等)进行专业组内的二次分配。
2.2.2绩效分配制度公示绩效分配方案应经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讨论形成,应告知所有科室员工绩效分配方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实验室负责人应采纳管理层所有成员意见,不可独断专行,重大问题可在管理小组内实现票决制,从而让大多数员工感受到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
2.2.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实验室管理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KPI及辅助指标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公示,将考核结果作为劳务奖励或扣罚、岗位调整、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的依据。
3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重点
3.1KPI设置的重点
3.1.1KPI的可及性KPI设置是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较难协调的问题。如何设置促进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的KPI是实验室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置的KPI应当通过被考核者的主观努力可以达到。如果KPI设置过高、脱离实际,大部分被考核者通过努力工作后仍然无法完成,则会让其产生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成指标的负面情绪,无法达到激励作用;若KPI设置过低,则会导致被考核者不重视,不关心,也会失去考核的意义。一般而言,只要数据全面、方法科学、沟通好,实验室设置的KPI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
3.1.2KPI的公平性KPI设置要对实验室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一视同仁,对同类型或基本相似类型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应当公平。如果KPI的设置缺乏公平性,努力工作的员工考核结果反而低于表现较差的员工,这样的考核结果会使绩效考核失效,严重影响积极向上的工作导向,违背临床实验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为绩效考核不公平而离职,滋生“吃大锅饭”的现象,损害临床实验室医疗服务质量。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应当重视KPI的公平性。
3.1.3遵循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是指在任何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应遵循该定律,即KPI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抓住绩效特征的根本,科学设置。KPI是对业绩起关键作用的指标,管理者应当将大多数管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少数能控制全局的KPI上。
3.1.4遵循SMART原则SMART(S为具体的,M为可衡量,A为可实现,R为相关性,T为时限性)原则要求,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量选用实验室管理中的通用指标,力求避免自创指标。选取的指标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灵敏性,每个指标应能代表独立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同时,指标具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使其具有较为灵敏的区分能力。当然对于临床实验室各专业组、各岗位、各职称工作人员的KPI选取要考虑专业个性。
3.2绩效分配中应把握的重点
3.2.1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合理化的绩效分配是临床实验室实行KPI考核的最终目的。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分配原则。绩效分配时,可考虑从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3部分进行KPI考核,3部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样既强化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也对员工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3.2.2以促进科室发展为目标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室发展。因此,若想要建立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就需要设置以考核业务水平与质量、考核业务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主,以考核经济效益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
3.2.3坚持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必须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原则。不同科室、岗位间的绩效分配既要反映工作业绩,又要体现其在医院中的相对地位。应根据工作任务、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个人表现等进行分配,不得平均分配。另外,科室在进行内部分配前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科室基金,并以此作为科室公益金,用于科室对外学术交流及社会公益活动的经费,其使用情况应在科室内部公开。
3.2.4优先考虑核心员工,兼顾非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对于一个科室而言很重要,优先考虑这一部分员工对于科室运行有重要价值。对于非核心员工而言,尽管他们不在关键岗位上,但科室对于其工作成绩的肯定可以确保科室内部稳定。适当情况下,还可将职称、工龄、脏苦累的工作岗位作为绩效分配要素。
篇5
据悉,自6年前谷歌公司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后,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如宝马、沃尔沃和丰田等公司也相继加入了设计无人驾驶汽车的竞赛。如今从互联网搜索巨头百度、“乐视”到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多中国企业也加入了这场竞赛。
据报道,在5月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前,两辆长安无人驾驶汽车从山城重庆出发,途经约2000公里抵达北京。这是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的首次长途路测。去年年底,百度测试了中国首款本土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一辆改装的宝马汽车。中国另一互联网巨头“乐视”也正在涉足无人驾驶技术。此前乐视在北京了一款能自动停车以及能够通过智能手机被召唤到车主所在位置的电动车。
据专家透露,中国最早可能在今年出台关于在3-5年内让无人驾驶汽车上高速公路、到2025年在城市启用无人驾驶汽车的路线图草案。
点评:虽然中国进入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相对较晚,但分析人士认为,在更有利的管理和消费环境下,中国可能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主要市场。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将达1200万辆,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将是在中国出售的。20年内中国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大市场,占全球需求的至少四分之一。
汽车进口下滑趋势继续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
中国进口车的下滑之势仍在继续。近日,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此前的《2016年一季度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进口汽车市场供给面逐步收缩,一季度延续供需双降局面。据中国进口汽车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1-3月汽车进口22.0万辆,同比下滑14.6%;经销商交付客户进口车销量为20万辆,同比下滑9.1%。报告预测,2016年二季度及全年,进口车市场仍将呈下滑态势,销售上牌仍会有个位数的下滑。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进口量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滑,当年进口汽车的进口总量达107.8万辆,与2014年的142.3万辆相比,同比大幅下滑24.2%,全年进口量甚至比2012年109.1万辆还低一些。
点评: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的转型升级进程中,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购置税优惠政策对进口车市场刺激力度有限,而进口车型国产化因素影响力度仍较大,高企的进口车存量对去库存依然构成较大压力。据2012年至2013年间的去库存情况分析,上轮去库存周期持续了三个季度。而本轮库存再次达到历史峰值,因此预计本轮去库存周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因此,2016年“去库存”影响下进口量仍将下滑,二季度及全年进口汽车市场形势难言企稳,预计进口车市场销售将保持个位数的下滑。
房企新业态加速涌现开发商多路径提升附加值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传统模式遭遇“瓶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房企开始创新转型,布局新业务,大打“房地产+”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领域跨界合作趋势显现;文化地产、旅游地产、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大量涌现。
在布局金融业务方面,不少上市房企行动较早。比如,泛海控股就在大力推动公司转型,方向是成为涵盖金融、房地产、战略投资等业务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其已拥有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多张金融牌照,金控平台已基本成型。
在新业态方面,目前国内较火爆的长租公寓大部分针对的是中低端需求。从事此业务的房企期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提早获得资金回流减轻压力。伟业我爱我家将其旗下的“房屋管家”业务全面转型为“相寓”,专做规模化的房屋租赁的管理和运营。开发商宝库中国瞄准了“房地产+文化”的巨大商机,针对社区推出了“宝库・艺术空间”产品:包括提供24小时全自动保管库服务,在社区举办展览、文化教育等文化活动。
点评:长期以来,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开发商简单开发卖房就赚钱,造成地产业经营模式过于单一。而今市场的变化,倒逼房企创新转型,加速了房企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未来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企业大有施展身手的广阔天地。
韩国化妆品出口猛增对华出口占比约七成
韩国关税厅此前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韩国化妆品出口增长迅猛,2015年出口额达到24.5亿美元,是五年前的3.5倍。
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额达6.98亿美元,2011-2015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36.9%。2015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额同比猛增53.1%,为24.5亿美元。其中,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占比高达70%。今年以来,韩国化妆品出口持续向好,第一季度出口额为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韩国贸易协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韩国化妆品出口业绩突出,带动韩国整体出口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不少韩国大牌化妆品品牌均在华设有专卖店(柜)。2008年,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14年同比增长95.0%,2015年同比又猛增100.6%,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88亿美元。
点评:一向以欧美大牌为主导的中国化妆品市场,近年来韩国化妆品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除了价格比较亲民,销售渠道便利外,韩国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在中国的风行对于韩国化妆品开拓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欲获其利,先俘其心,韩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为韩国化妆品争取了众多中国消费者。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如何让中国产品更便捷的走向世界,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势在必行。
国际大佬发力中国中端酒店市场
入华32年后,洲际酒店集团日前宣布,首次向中国市场开放智选假日酒店的特许经营,这意味着以洲际为代表的国际酒店巨头将加速抢占中国中端酒店市场。
据悉,洲际此前已经与上海亚旗商务酒店有限公司签订了在中国的第一份智选假日酒店特许经营协议。与之前的委托管理不同,在特许经营模式中,酒店业主能参与酒店管理,洲际将为特许经营商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风险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和营收系统等服务。
其实,洲际并非第一家发力中国中端酒店市场的国际大佬。早在2014年,希尔顿就与中国本土品牌铂涛集团合资兴办了欢朋酒店,未来10-15年内,希尔顿与铂涛集团计划合作推出四五百家欢朋酒店。美国酒店品牌“万豪国际”将旗下中档酒店品牌“万枫”引入中国,并授权中国东呈集团开发和管理。法国雅高酒店集团亦将旗下美爵、诺富特、美居等多个中高档以下至经济型酒店品牌,交由中国华住酒店集团在中国进行经营。
点评:洲际对国内酒店业开放特许经营,将会会带来市场的快速扩张,增加其在终端市场的品牌占有率。此举可以看做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发力中国中端市场的一个动作!业界预计,未来国际酒店巨头在中国会有更多的市场拓展动作。
中国造船业超日韩成世界第一
韩国媒体此前报道称,今年以来,中国造船企业已经占据了世界造船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全世界船只订单暴跌至去年同期30%水平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业甩掉韩国和日本成为第一。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报道,英国造船、海运分析机构克拉克森5月10日表示,“今年年初到4月底,全世界造船市场的114艘船的订单中,59个订单被中国造船企业拿走。”根据修正总吨(CGT,考虑船舶建造难度的度量单位)来计算,中国造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49.3%,去年同期仅为21%。
报道称,今年年初到4月底,韩国和日本分别拿下9艘船(19万修正总吨)和8艘船(17万修正总吨)的订单,占有率分别为5.1%和4.6%,韩国和日本去年同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和32%。韩国所有造船厂在4月没有拿到任何订单。而日本在4月拿到2个订单,其占有率按照CGT基准达到3.7%。
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世界船只订单较去年同期暴跌70%,新船成交仅为983万载重吨,成为2002年以来一季度成交量最低的年份。而中国造船企业3月和4月分别从中国企业拿到20艘40万载重吨级(DWT)散装货船(96万修正总吨)订单和10艘40万载重吨级(48万修正总吨)散装货船订单。或许是中国供给侧改革为中国造船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各路资本抢滩医保控费业剑指千亿元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保覆盖人群范围的扩大,医保支付存在的缺口引起了政府和市场的关注。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到2016年6月底,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并量化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城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总量增幅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有所下降。到2017年底,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在此背景下,即将爆发的医保控费业市场引起了各路资本的高度关注。目前,包括中国平安、卫宁健康、海虹控股、久远银海、万达信息、东软集团等在内的各路资本已提前在医保控费业务领域布局。业界分析随着,医保控费市场产业链的延伸,这一蓝海市场价值有望超千亿元。
点评:目前医保控费公司的收入主要集中在软件设计,包括软件业务及大数据业务,其中软件业务包括医保控费、医院端审核、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业务包括商保收入、平台管理、健康管理。业界认为,未来大数据业务将是各路资本布局医保控费业务、获得人口数据之后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旅游+”成行业发展新趋势出境游迎主题机遇
篇6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
合作医疗是由体现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功能。
一、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险公司发挥较为成熟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善于对征缴补偿标准进行测算、拟订合理的征缴补偿标准和办法,进行赔偿额度的设置。发挥理赔管控的专业优势,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成立专门的农村医保业务管理中心,选聘医保专管员派驻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参保人员的政策咨询、资格核准、住院登记、转院管理及现场现金结报支付等工作。利用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络系统和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业务管理中心和各定点医院间建立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业务管理中心建立数据库.各定点医院设立工作站,专管员对结报人的医疗费用进行初审,然后将数据传输到业务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即时核准。农村医保专管员制度和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的建立,缩短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距离。业务管理中心通过制定支付管理、专管员培训与管理、档案管理及信息数据管理等办法,规范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可积累农村保险经验数据,便于保险公司设计和开发有针对性的农村保险产品及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实现保险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二)有利于政府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职能从办农医保向管农医保的转变。政府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监督业务管理中心的基金运作情况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病人的医疗行为。加强对农保基金的监督,真正做到农保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卫生行政部门不参与农保基金的运作和结报补偿等日常性事务工作,只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的调研与完善,真正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经办的分离。
(三)为群众提供便捷专业的补偿支付服务。保险公司的参与可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民体验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率,有利于改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二、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方式
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困难在于资金的缺乏,农村在进行税费改革后,作为乡镇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农业税被取消,财政资金大幅度减少,有限的资金在维护公共卫生投入方面政府的力量就显得非常有限。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占据我国人口70%的农民却还是一个尚未打开的潜在市场,保险公司向农村市场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及责任保险必然可让保险公司与农民实现“双赢”。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公司采取基金管理方式,向政府收取一定额度的管理费用,按照政府确定的补偿方案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服务,不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是否使用保险公司指定条款,又可包含“基金条款”和“委托协议”两种不同做法。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为政府提供新农合补偿费用支付服务,实现新农合“管与办”的有效分离,有利于基金安全;而保险公司自身不承担基金管理与运作风险,有利于规避政策风险,是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风险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商业保险规律运作,根据双方协商确定保费和补偿标准,保险公司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报销)服务,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营风险,自负盈亏。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调动经办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新农合向公平与效率的方向发展,但鉴于国家有关政策限制,目前仅限在个别地区进行初期探索。
(三)“风险共担”模式。为提高公司经办管理效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基金条款”委托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双方约定按一定比例,分享新农合基金盈余,共担基金亏损风险。这种模式具有平衡机制,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但难以确定双方的法律、经济关系,具体操作相对复杂,保险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三、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积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主体。虽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农民的应缴费用降低了,减轻农民的义务,但农民做为此项制度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上世纪90年代由卫生医疗部门主导重建农村合作医疗时,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资金缺乏并造成没有给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现象。因此,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二)政府和监管机关尚未完善制度保障。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还缺少政府有关的法律、税收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基础支持。政府没有出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没有明确的鼓励性税收优惠制度安排。保险监管机关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产品开发、精算技术标准、基金运营管理、盈亏核算方法等缺少相应的保险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规范与支持。
(三)保险公司缺乏经验和动力。首先,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少针对农村地区整体人群的卫生统计数据或经验数据的积累和储备。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情况的统计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建立,没有详实的统计数据储备,导致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保险费率厘定缺乏科学数据支持,无法确定合理的标准费率。其次,新农合建设遵循的不赢利原则,迫使保险公司对于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缺乏长期的动力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往往只能寄托于参与新农合建设所带来的农村保险市场开发的潜在附加效益。再次,对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使用上的管控,保险公司无法真正做到对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督,往往只能依托政府的监督。最后,保险公司普遍缺乏长期开拓和服务农村市场的经验,对保险公司来说往往缺乏针对新农合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服务流程、业务系统网络,没有针对这个特殊市场的配套人才、制度、流程和技术支持。
四、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搭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平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选择参保受益农民的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努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加强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指导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管单位,卫生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应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指导和监督,规范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共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篇7
【关键字】中山市;快速公交系统;第一阶段;设计
前言
大力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中提出,要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并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城市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重点增加大容量公共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设备购置和更新的投入;增加公共交通优先车道,扩大信号优先范围,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发展快速公交正是根据中山城市发展现状,主动落实国家公交优先政策、畅通便民、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1.快速公交系统特点
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是目前世界上成功推广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措施,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路(道)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式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快速公交系统是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空间上,保持轨道交通运营特性且具备常规公交灵活性的一种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营方式。快速公交系统也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快速公交系统采用先进的公共交通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通过专有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可靠和安全的服务。快速公交系统结合了很多地铁系统高品质特性,但不须高额的费用。快速公交系统因此被称为“地面上的地铁”。
2.工程概况
中山市快速公交系统第一阶段工程的快速公交走廊全长12.9公里,初期系统乘客输送能力单向6500人次/小时,近期系统乘客输送能力单向9800人次/小时,远期系统乘客输送能力单向15000人次/小时。
系统共设置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主线B1全长约12.9公里,自火炬开发区太阳城开始,途经东镇路、逸仙路、江陵路、中山路、银通街、益恒街、怡华街至利和广场。支线B10全长约10.7公里,由中山市汽车总站至市博览中心站。支线B11全长约9.1公里,由人民医院至城轨中山站。支线B12全长约7.5公里,由城轨中山站开始,途经濠东路、江陵西路、江陵东路、康祥路、东镇大道、翠云路,沿江陵路返回城轨中山站。
快速公交主线走廊设置封闭式车站和中央公交专用道,配置专用的智能公交系统和综合场站,系统运营初期配置12米低底板快速公交车辆,初期预计日客运量约为3万人次。
3.工程方案设计
3.1快速公交建设走廊选择.
快速公交线路的选定应该依据快速公交线路的组织形式,确定基本的选定原则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设计。本项目是中山市首期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示范意义,在建设走廊选择上主要注重以下原则:
(1)与客流需求匹配原则
快速公交运营线路必须要有足够的客流需求,能够支撑专用道的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快速公交作为地面公交的主干作用。
(2)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原则
快速公交走廊是具有永久性形象的城市公共投资,能够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因此,快速公交走廊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设置在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上,能够有效带动城市发展。
(3)可实施性原则
快速公交的实施需要对现状路权进行重新分配,作为中山市的第一条快速公交系统走廊,首期工程应该尽量选取道路改造条件较好、路权重分配压力比较小、征地拆迁工程量相对较小的走廊。
(4)示范性原则
首期工程能够积累大量经验,并能够很好地推动中山市下一步的快速公交实施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工作,在项目典型性、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都具有示范性。
(5)长效性原则
作为投资较大的公共设施,近期工程需要在实施后的15年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在走廊选择和实施标准上,必须保证系统能够长期得到有效利用。
本次快速公交建设走廊根据城市近期发展需求,结合上述快速公交走廊选择原则,对远期快速公交走廊进行比选,最终确定快速公交系统第一阶段工程选择“一横”作为主线。
3.2 快速公交站点的选择
车站的总体布置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线路设计的要求,便于乘客在 BRT系统与轨道交通以及地面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减少交叉干扰,保证乘客方便进站、迅速出站。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一阶段工程在快速公交走廊上设置封闭式的中央岛式车站。根据现状公交客流乘车习惯,兼顾站距平衡的要求,共设置11个中途站,两个首末站。
图 1 中山市BRT第一阶段站点布设图
3.3快速公交规划横断面的确定
为保证快速公交车辆能够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运行,需要配置专用的车道或道路。公交专用道路或车道的设置方式决定了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速度与运营能力。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的特点和行车的习惯,我国建设BRT专用道在道路空间的位置主要有中央专用道、路侧专用道2种形式。BRT中央专用道 是指BRT专用道设置在道路中央,即将位于道路中央的车道提供给 BRT车辆使用。BRT路侧专用道是指将公交专用道设置在路段的两侧,即将位于道路外侧的车道作为公交专用道来使用。两种形式在交通运行上的比较如下表1:
可以看到,由于 BRT 车道设置在路中央,避免了沿线相交支路和单位进出口右进右出车辆和非机动车与 BRT 系统的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既提高了 BRT 车辆在路段上行驶的通畅性,而且减少沿线相交支路和单位右进右出车辆与 BRT系统的交织冲突,同时保证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避免了公交车和社会车流的相互干扰和影响,提高社会车辆通行效率。按照上述分析,中山市BRT第一阶段工程推荐采用中央快速公交专用道形式。
表1 路中式专用道与路侧式专用道比选
比较因素 路中式快速公交专用道 路侧式快速公交专用道
公交车速 公交运行车速一般可达20公里/小时以上。 公交运行车速一般只有15-20公里/小时。
横向干扰 干扰较小,或者几乎没有 受周边社会车车辆干扰较大
可靠性 系统可靠性得到很好的保障。 系统可靠性不好。
交叉口冲突 专用道的公交线路需要左转或者右转时与社会车辆存在冲突 公交车流与社会右转车流、公交左转车流与社会直行车流之间的冲突
站台可达性和安全性 改善了过街的安全性。 基本不改变现状普通公交站台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对于道路沿线绿化的保护程度 只在设置站点的地方80米左右的绿化带需要移除 不需要移除任何绿化带,只需要修剪
非机动车辆处理 非机动车和人行混行,需要将人行道进行改造 非机动车和人行混行,需要将人行道进行改造
道路周边社会停车问题处理 需要解决 需要解决
对于道路沿线绿化的保护程度 只在设置站点的地方80米左右的绿化带需要移除 不需要移除任何绿化带,只需要修剪
道路缺口处理 不需要处理道路的进出口 需要尽量将道路沿线的进出口封闭
常规公交站点的处理 需要将道路上港湾式的常规公交站点改造 需要将道路上港湾式的常规公交站点改造
社会车辆的车到数 还有双向六车道的社会车道 还有双向六车道的社会车道
路边停车 影响路边停车,需要建设沿线地下停车场用地,或者可以使周边现有小区停车场白天对外开放 影响路边停车,需要建设沿线地下停车场用地,或者可以使周边现有小区停车场白天对外开放
图 2中山市BRT第一阶段标准路段横断面图
3.4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整合.
开通一条快速公交通常需要对相关的区域线网进行优化调整,需要在前期进行详细的专项研究分析,调整过程应循序渐进,即快速公交新线逐批开通,并通过提前宣传为乘客预留足够的熟悉时间,在新线开通同时,尽量不要撤停现有线路,而是在乘客适应新的线路后根据客流统计情况逐渐调整常规公交。
通常 BRT线网是基于客流规模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就存在布设 BRT线路后,如何使普通公交线路与其合理匹配,以充分利用快速干线、节省道路空间资源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应当对影响区域内的所有公交线路布局进行系统性研究,但现状公交线网是经过多年建设和调整形成的,改动范围过大将对市民出行习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需求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因此普通公交线路的调整要在以下两个目标之间获得平衡:(1)尽可能在通道走廊中减少此类线路;(2)尽量保障居民出行。
中山市 BRT系统在调整普通公交线路时,采用了以下的思路和方法:(1) 对常规公交网络进行较小调整:在原有常规公交网络上直接新增快速公交系统,不对常规公交系统做明显调整。 (2) 主要调整常规公交干线:快速公交实施后,对与快速公交线路功能相似的常规公交线路进行整合,不对快速公交直接覆盖范围以外的常规公交系统进行较大调整。(3) 全面整合常规公交线网:以实施快速公交为契机,全面整合地面公交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公交网络。
4、结论及建议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有机生长的支撑和动力。快速公交系统结合轨道交通服务标准和普通公交灵活特征,是对公交各服务组成要素的有效升级和系统整合,从而为公共交通发展决策提供了一种新型选择方式。快速公交的实施将会改善沿线的交通环境,带动沿线的土地开发,吸引更多的城市活动,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在对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成本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需要支出的公共养老服务费用,列入年度预算;根据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以及养老服务扩展需要,确定养老费用的年度增长目标,并以规划或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公共养老服务费用应由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共同承担,并争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投入应以满足特定人群(“三无”老人、高龄老人和需要特殊扶持的老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建立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根据老年人增长比例等情况每年适当递增。依据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目标管理考评结果,建立奖励机制。对各级政府养老服务工作实行考核,并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予以补助。此外,要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的扶持力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及力度。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健全保障体系
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覆盖面是构建江西养老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当前应把扩大覆盖面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确保到2015年做到应保尽保。
2.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一是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险费的收缴档次。一般农民最低缴费标准应以达到领取年龄时,领取养老金标准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数。二是准确设定财政补贴标准,农民多缴财政多补,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三是用好补缴政策,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试点时已达到领取年龄的参保人,可根据年龄进行适度补缴;距离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予以补缴足15年。这样才能提高待遇和保障水平,才能达到保障效果。
3.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一是要明确农村敬老院性质。农村敬老院应该成为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依法赋予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明确资产产权归属,保障其独立开展业务活动,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二是要确保“五保”经费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30%~50%,同时通过募集、慈善等渠道,积极扩大资金来源。三是对敬老院的房屋要定期维护,确保老人安全。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工作、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农村敬老院服务。五是从长远看,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在区划调整、拆迁安置的基础上,将一个地区的敬老院整合成若干个农村养老机构,扩大规模,进行规范化设计建设,内部布局拉开档次,使之适应农村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居住。
4.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各级政府要十分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与保障,成立农村老年社会组织,帮助留守老人解除后顾之忧。
5.逐步实现高龄津贴全覆盖。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省80岁以上老人分档次享受高龄津贴,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津贴标准。
6.做到不同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从现在起就要谋划不同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其中包括“新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的衔接。
7.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以房养老”也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1]建议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在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开展试点,2020年在其他城市全面推行,2030年在全省城乡全面推行,以辅助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供法律保障
1.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在国家没有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出修订前,江西省有必要出台(或修订)符合本省实际和司法实践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应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2.建立法律援助平台。公民养老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权利的救济离不开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一是为养老权诉讼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负责解答老年人的法律咨询、指导老年人办理养老权诉讼案件。二是建立老年人维权诉讼费用减免制度。三是树立诉讼服务意识,加快基层司法制度改革,建立便民诉讼机制。对老年人的诉讼案件采取灵活开庭形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上门开庭,加快案件的裁决,加大对养老权案件的执行力度。[2]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1.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优先审批,并在下达给各地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给予优先安排。乡(镇)村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对闲置厂房、民用设施改(扩)建来办民办养老机构。新建住宅小区要按30平方米/百户的标准配备养老服务用房。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纳入规划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应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并优先予以保证。对不具备划拨用地条件的,也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但应严格审批,确保土地真正用于养老事业。
2.减免养老服务机构相关税费。对经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暂免企业所得税,暂不征收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免收城市人防建设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型墙体基金、教育地方附加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绿化补偿或占用绿地费。对卫生防疫、物价、消防等部门的相关年检收费给予适当减免。暂不征收污水排污费。减半征收人防建设费、义务植树费、房屋产权登记费。用电、用水、用气按民用价格缴费,使用固定电话执行住宅电话交费标准,有线电视减半收取初装费,收视维护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收取。
3.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列支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相应配套。按1∶10的比例配备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明确其工资来源渠道,提高其工资标准,省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在满足公办养老服务对象入住的前提下,允许公办养老机构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到民办养老机构养老的新途径。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省市县有计划地安排建设一批重点养老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公办民营的路子,加快内部管理、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等改革,完善运行机制。
4.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建设和运营补贴。对按标准建设、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的民办养老机构,由省财政给予补贴。对用房自建且建成投入使用的,按2000元/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用房属租用且租用期在5年以上的,按核定床位数分5年给予100元/年•床位的租赁补贴;对已开业运营的,按入住老人实际占有床位数给予600元/年•床位的运营补贴。市、县(市、区)财政也应给予相应补贴。对接收安置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当地政府按规定标准支付供养对象的生活补助费,并按自费最低标准酌情给予补差。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申请并经批准后,可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5.对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进行扶持。要完善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城乡社区建设,新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功能的示范性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采取财政补助新建网点、购买公益岗位、提供服务场所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点,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所在市、县(市、区)财政给予相应配套补助。
建立老龄事业制度评估体系
评估具有监测、评价、导向、纠错等功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有必要建立老龄事业制度、政策评估体系。
1.出台老龄事业制度、政策评估指标体系。
2.委托独立的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指标对老龄事业制度、政策的执行、落实、效果进行评估。
3.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供相关职能部门调整政策、修订制度、进行奖惩时使用。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同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一)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建设养老工作队伍
养老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为老服务资源也分布于民政、妇联、工会、文化教育、劳动人事及企业等各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为使这些有限的为老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必须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把各种社会资源和已有的各种服务整合起来,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老龄机构),协调、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连通所有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和专家。比如,整合民政部门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部门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建设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把建设养老服务队伍与促进社会就业结合起来,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培训体系,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落实社会保障待遇,促进养老服务队伍稳定。鼓励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与再就业。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等互助服务体制。组织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推进养老服务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专业职称评定等工作,实行持证上岗。
(二)发展涉老教育事业
1.发展老龄教育事业,实现“老有所学”。设区市2015年前至少要有一所政府资助的老年大学,街道要有老年大学的分校,社区要有教育培训机构;政府要加大对老年教育培训的投入,尽量做到无偿或低偿,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2.学校应开设为老服务专业。相关中专和综合性大学都应开设为老服务的专业,如老年心理、老年营养与膳食、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目前我国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按照1∶3的比例,大约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3]。学校开设为老服务专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养老护理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此举在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3.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2011年7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应该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速度,在专业院校扩大全科医生招生比例,提高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待遇。
(三)把心理慰藉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
精神健康是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全社会应当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精神健康是衡量老人“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维护老人精神健康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保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建立老年人心理慰藉体系,在社区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成立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队伍,制定老年人心理干预方案,宣传老年心理健康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江西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点就是“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机构、设施、人才等都不可能一步到位,离老年人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大投入,逐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社会养老资源,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整合各种适应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将社区内的闲置、剩余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资源,动员有关单位将学习、文体、服务性设施向社区老人开放;整合各种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制度性联系,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同时将富余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五)创建城乡社区老年人社会组织
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挥老年人的潜在优势和作用。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互助-自助”的重要渠道。我们把60~69岁的老年人称为轻老年,70~79岁的老年人称为中老年,80岁以上称为老老年。轻老年一般身体健康,工作经验丰富,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他们为中老年和老老年提供服务,既可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又可作为互助的时间储存在社区,自己进入中老年或老老年后可以在社区兑换其他轻老年对自己的服务,在社区形成“互助-自助”的良性循环。社区老年社会组织是老年人表达利益诉求和维护权利的重要载体。老年社会组织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构与老年群体之间搭建老年人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的桥梁,方便政府职能部门能更及时、更准确了解和掌握老年的利益诉求,帮助老年人解决困难,方便司法机构更快捷地帮助老年人维护权利。政府要降低城乡社区老年社会组织组建时的准入门槛,协助城乡社区老年人建立自己的组织。政府应该给社区老年组织的建立给予资金和场地上的帮助,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孵化基地,使老年社会组织能够顺利发展。
(六)加强管理、监督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监管体系。我省应尽快出台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对其设置条件、服务管理、扶持与优惠、监督与评估、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凡以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投资为主体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必须用于养老服务,严禁改作宾馆、饭店、写字楼和其他商业用房,并完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收费制度。在服务人员管理方面,对于专业服务人员,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形成服务人员的激励、退出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志愿者、义工队伍管理制度,以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在未来50年,江西省老年人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产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代际和谐、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府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制定江西发展老龄产业的中长期规划;根据老龄产品的不同性质,制定和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老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根据不同属性,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老龄产业发展之路;加大老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老龄产业人才培养。四、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任务。要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敬老氛围。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老、爱老、助老教育,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倡导新型孝道文化。
(一)转变观念,改变对老龄社会的悲观态度
人口老龄化固然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压力,但只注意挑战和压力,把人口老龄化当成包袱,这是不准确也是不客观的。
1.老年人口不应被片面看成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具有生产性的重要资源。应该重新深入老年生活本身来理解老龄社会和构建老龄社会,在生产性老龄社会的思路下完善社会经济生产体制。许多退休人员经验老到,技术过硬,而且在具有同等工作能力、付给相同薪水的情况下,聘用企业还不必为退休人员缴纳社保金,这能节省20%~30%的成本开销。
2.传统的老年赡养测算方法,把每位65岁以上的人算作是处于工作年龄者的依赖者。然而,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许多年龄超过65岁的人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也不需要他人的照顾,相反,他们还能为别人提供照顾。社会应该充分发掘这部分资源,让他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实现“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
3.为老服务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老年生活保障服务、老年医疗保健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精神生活服务、老年权益维护服务等。为老服务在老龄社会应该得到较快较大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进入为老服务行业人员大多都应该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样又可以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
4.老龄产业将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的满足,是21世纪老龄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充分关注和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必定促进老龄产业大发展。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人口老龄化直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包括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等。
- 上一篇: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
- 下一篇:安全环保责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