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19 11: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项目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项目应急预案

篇1

建立应急审计预案,还面临很多问题。

1、正常审计项目是年初计划安排或临时交办,如没有政府的交办或上级审计机关的安排,应急审计缺乏立项依据。

2、审计法规定的程序包括3天前发通知,10天内征求意见,难以满足突发事件的需要,如按常规方式审计,其结论无法在第一时间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3、审计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问题,往往涉及到事件的流程,要在第一时间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4、应急事件一般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情况灵活,审计过程中难以把握统一的尺度。

因此建议:

1、政府在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把审计监督列入其中,与其它相关部门一起形成监管合力。

2、制定应急事件资金审计的特殊操作规程和办法,出台有关法规,完善审计法规,增加有关应急审计程序方面的规范。

篇2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政府是主要负责方,企业作为社会主要力量之一,是危机治理层级网络中的重要一员,掌握大量社会资源,无论是作为灾害源头方,还是灾害波及方或灾害协助方,其能否有效参与都直接关系到政府应急管理的成效。

政府和企业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已取得的成绩

在SARS、松花江水污染、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与应对中,企业的角色受到了关注。为更大程度地发挥企业作用、更快更好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不仅加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而且还积极推进制度的落实。

制度建设。尽管目前政府协调企业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但相关的规定也能从各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文件中找到。目前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与企业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13个方面:一是工作原则方面,即强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充分动员和发挥企业单位的作用,通过联动协调机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二是预案体系方面,即企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构成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对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作出了要求和规定。三是预警方面,主要包括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监测信息资源,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广西);定期调点企业、分析重点问题,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紧急重大情况(甘肃);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举报各类危险源和灾害灾难隐患,并予以表彰或奖励(重庆)。四是先期处置方面,事发地企事业单位必须快速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先期处置,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应急委、专项应急委报告(湖南)。对于驻地中央、省属企事业单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由其先期处置,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其主管部门负责事件的应急指挥工作;事发地人民政府在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参与先期处置和应急指挥工作(山西)。五是信息协调方面,主要要求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并定期更新(海南);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甘肃、海南、湖南等);企业单位有义务按照省应急办要求向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云南)。六是人力资源方面,即在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基础上,动员企业单位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装备水平,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企业救援力量必要时能为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提供支援(内蒙古、贵州、海南、江西、青海等)。七是财力保障方面,即在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企业应当设立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专项资金(湖南);提倡、鼓励企事业单位为恢复重建工作捐赠资金和物资(湖南、江苏等);进而为此建立省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基金(云南)。八是物资保障方面,即政府可调集征用企业单位的应急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主要涉及企业储备台账、应急保障服务协议、专项物资调度制度、生产潜力储备制度、应急生产启动运行机制、动态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保障机制等。九是科技支撑方面,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江西、宁夏),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应急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宁夏)。十是善后处置方面,即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怃恤、补助或补偿,因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其抚恤事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十一是保险方面,一方面鼓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公民、法人单位和其他组织购买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从事高风险活动的企业应当购买财产保险,并为其员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北京),政府支持各保险公司推广针对应急工作的险种(湖南);另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上海、四川)。十二是教育培训方面,即企业单位应当根据政府要求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教育,加强自救、互救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十三是责任追究方面,规定企业单位等需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出现的不听从调遣等违法违规承担责任(海南、湖南)。

制度落实。从目前看,国家和各省市一方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和企业协调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注重通过现实演练来磨合相互行为。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方面。随着国家对应急工作的重视,国有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在政府的督促下基本上都建立了企业应急总体预案和适应于企业自身的专项应急预案,健全企业内部灾害管理机制和制度。为了检验企业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及时完善修订应急预案,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均成功开展了应急预案演练。例如:2005年6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举行了全国首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北京市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联合演习”,全面检验了政府部门与电力企业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第二,企业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在建设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力量技术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的同时,也在推进形成由国家级基地、骨干救援队伍和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组成的矿山、危化救援队伍体系。天津、河北、浙江、山东、河南、云南、青海等地积极探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模式,采取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依托消防队伍调整整合、与企业协议共建等方式,大力推进救援基地建设,救援力量总体规模、分布种类都有积极进展。高危行业(领域)的绝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大了对企业专职救援队伍的资金投入力度,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三,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在国家严格行政许可,提高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及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等多方面工作的压力下,企业灾害事故隐患情况得到改善,减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第四,企业资金保障方面。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矿山(煤矿除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按照一定标准缴存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在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为彻底解决“老板赚钱、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不正常现象,2007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湖南、江苏、湖北、宁波、沈阳、上海、重庆、深圳、昆明等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如无锡市已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并推动蓝星化工等25家企业参加投保。与此同时,保险公司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保险业务也逐步开展起来。第五,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以物资储备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正逐步完善。目前,全国设立了10个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并不断建设完善中央级救灾物资、防汛物资、森林防火物资等物资储备库。部分省、市、县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并通过与生产厂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保障机制。第六,教育培训方面。在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安全生产培训办法》的推动下,企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业务培训。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师资培训,也为企业应急人才的培训提供了渠道。

政府和企业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政府和企业预案体系的协调性较弱。当前,除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外,食品、高危行业企业是我国暴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源头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仅大型国有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编制完成了企业应急预案,中小企业应急预案制定情况不容乐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仍未完全形成。地方各级总体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企业应急预案等不同层次方面的预案体系协调性仍然缺乏,企业较少能参与到主管部门、上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地方政府也较少能切实地全面指导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备案和检查制度并不能根本解决预案体系的协调性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先期处置的灵活性,削弱了政府和企业的快速联动反应能力。而且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央企、省属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沟通与协调问题。

政府和企业的协调平台建设不充分。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应急机构和机制衔接不充分。部分县级政府和中小企业仍未建立应急常设机构,已经建立的存在人员少、活动开展少、应急管理能力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缺乏有效掌握企业生产运营情况的信息平台。虽然部分省市通过摸底统计,逐步建立涉及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物资统计数据库,但该监测系统仍集中于主要应急资源,不能全面涵盖所有社会资源种类,亦不能及时更新社会资源分布,而且基层政府的资源普查工作仍不容乐观。同时,企业风险排查不全面、不彻底。除安监系统进行高危行业重大危险源普查外,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涉及企业的风险排查尚未展开,如企业破产可能引发的。

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政府动员机制缺乏。由于缺乏长效的政府动员机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往往存在“政府急,企业不急”的难题。一方面,目前政府安监等部门的监查行为尚不能有效遏制企业违法行为,难以促使其自觉遵守相关制度,主动承担违法成本,不容乐观的安全生产现状使政府的监管工作量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相比于外资企业,当前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尽管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行政隶属关系迫使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承担应急救援的责任,但在平时的安全生产方面却并未起表率作用。民营企业家普遍未能认识到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政府的应急救援呼吁置若罔闻。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而且部分捐赠企业还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承诺捐助金额出现不到位情况。在政府鼓励企业捐助方面由于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措施不力,抑制了企业捐助的积极性。

政府和企业应急资源储备方面协调性不够。首先,目前的应急资源储备大多局限于地方事故易发领域,政府对罕见灾难中应急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估计不足。近年来多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均暴露这一问题。其次,企业储备应急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在应急资源储备的种类和数量方面缺乏深入沟通,造成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大部分应急资源须由民营企业提供,而现有政府补贴不足以激励这些企业严格遵循储备要求,关键时刻未必能解政府燃眉之急。再次,应急资源的动态储备制度仍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灾后赔付中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广泛存在“老板赚钱、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不正常现象。尽管国家环保总局和保监会出台文件指导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并在湖南、江苏、湖北、宁波、沈阳、上海、重庆、深圳、昆明等省市试点,以推进企业为安全事故负责,但截至目前,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小,只有平安、华泰、人保等部分保险公司设立类似险种但未全面推广,参加保险的企业还不多,覆盖面较窄,起不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而且风险识别和量化的困难也降低了参保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临时征用企业物资的程序尚不规范,补偿机制也不健全。

政府指导企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足。目前,政府指导、培训企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主要由各专业部门承担,如安监、环保部门各自开展培训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整合,政府应急办公室的协调职能亦未能充分发挥,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参与培训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积极性。而且,由于政府部门资源的有限和关注点的局限,政府尚未能对所有企业开展指导和培训工作,现有的指导和培训既缺乏系统性,又浮于表面,未能做到深入细致。

政府和企业协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企业协调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

传统行政方式的延续。尽管行政体制改革已进行多轮,但政府权责结构、政府职能及其实现方式等仍未得到彻底变革,行政命令方式仍是目前政府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国家和社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和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调控。这种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及处理方式也全面体现在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中,政府几乎全盘包办,但模糊的权责结构阻滞了政府协调联动的速度,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也会使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成功应对。

政府资源和技术有限。资源和技术匮乏是目前政府难以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原因。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包括信息、权威和制度资源。从目前看,后者更为重要,特别是制度和信息。应急管理中,资源的有限加大了协调的难度,同时也使得政府协调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而造成目前资源匮乏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行政体制未将应急管理整合到日常行政管理中,历史欠账太多。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目前企业未能积极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企业守法运营的责任和慈善捐助社会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主要是因为缺乏动力和压力。在企业运营方面,由于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以及法律、行政的约束力较弱,企业缺乏足够动力遵纪守法。在慈善捐助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慈善捐赠的传统和氛围,使企业家缺乏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慈善捐赠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使企业家难以放心捐赠;同时,企业捐赠中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不到位,也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国内应急市场相对有限。企业是市场主体,其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以市场方式进行,以取得利润为目标,但目前国内应急市场尚待开发,尚未形成有效的产品竞争市场,而且国家法律法规的缺乏也使市场容量和产品市场前景不大明朗,地方政府的某些考虑也会减缓应急市场的成熟,这就客观造成企业缺乏动力参与应急管理。目前,环境污染责任险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建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和企业协调系统的建议

国内外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企业在公共危机中的正、负作用不容小觑,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以系统调用。

发挥市场机制功能,转变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和方式。政府应以应急管理职能建设为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弱化命令行政,强化依法行政,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着重推进应急协调和服务能力建设。政府应急管理应充分借助于市场机制,合理引导企业资金和资源配置,最大化整合社会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政府部门工作量和压力,而且还能有效调动企业自觉参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积极性。政府还应调整当前在日常行政工作之外单独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方式,通过加强平战结合、寓应急管理于日常行政,来缓和资源有限的困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政府应急服务应着重于企业环保、安全等方面面临的难点,解决企业现实问题。

建立应急预案模块系统,全面整合政府和企业应急预案。政府应急部门应研究确立应急预案模块结构,以便政府部门或企业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中,建立预案的制定方与有关政府部门或相关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听取对方意见,充分关注预案所涉单位的权责边界,为日后应急合作奠定基础。驻地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应特别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沟通。预案制定完成后,按照应急预案模块结构,政府应急部门全面整合所辖区域内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建立政府和企业共享的人机互动型应急预案模块系统。

强化风险排查工作,共同推进社会风险评价体系。风险排查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全面掌握社会风险源,为灾害预警和应对提供基础信息。目前,针对企业的风险排查工作应在日常行政和专项工作中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系统推进,转变企业作为灾害源头方的传统认识,客观定位其灾害波及方和灾害协助方的角色及功能。在风险隐患排查中,为促使企业自觉行动和动态更新风险源数据库,福建泉州的企业安全生产等级评价制度值得借鉴推广。与此同时,国家须加强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此外,我国还应借鉴美国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推进国家基础设施风险评价和保护工作。在建立有效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各地政府应急部门应完善预警机制,通过综合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及时向公众和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

健全公私合作机制,形成应急资源动态储备体系。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在确立专业应急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目录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公私合作机制,建立多元化储备渠道,确保应急物资准备充足、及时到位。在公私合作中,政府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在明确权责关系的基础上,监察和审计部门应通过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到位。同时,政府应规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物资征用程序、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篇3

一、疏通保障渠道

依托业主自治、自理的管理平台,揭示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使用保障中的潜存风险,设计出符合物业区域适用的管理规则,指导并促建畅通应急保障通道,把长期联系不上或不便联系的业主确定在自愿遵守规则的范围内,通过创新服务举措,尽可能地为业主和维修单位提供应急维修服务的方便。

1.设应急预案

针对物业区域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使用中常见且容易发生的紧急维修情形,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采取了“险情未到、预案先行”的措施。将电梯系统、消防设施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屋面或外墙面严重渗漏等12种严重影响房屋使用功能、妨碍正常生活秩序、危害业主或房屋使用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形,纳入维修资金紧急使用实施排危除险的主要内容,拟订了维修资金在紧急情形下的保障预案,即《维修资金紧急使用预案》示范文本(以下简称《预案》),用以指导全市房产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所属辖区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对《预案》进行表决,建立险情排危预警应急管理预案。同时依法疏通“自治自理、畅通保障”的渠道。《预案》要求业主对12项紧急维修的内容要签署自己同意与否的意见,明确约定出现或发生12类中任意紧急维修情形时,都必须立即启用维修资金实施紧急排危除险,业主同意的户数只要符合《物权法》第76条的规定,《预案》就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产生特定的约束力,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预案》。如某物业区域突然发生或出现紧急维修情形时,业主必须承担和履行维修义务,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可根据紧急维修的情形内容,启动或实施紧急维修,此举从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的法规源头疏通了紧急使用的保障通道。

2.促管理创新

为深入推进全市各物业管理区域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应急使用《预案》的建立,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去年下半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屋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个物业区域都要建立“维修资金的紧急使用预案”。今年初还将《预案》的建立作为全市各房产管理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任务,强力推进《预案》建立的覆盖面。成都市物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据此将《预案》的相关内容嵌置在社区物业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约管理中,促成《预案》操作体系的建立和形成,同时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向业主交付新建商品房时,一并建立《维修资金紧急使用预案》,破解了物业管理区域中不便或无法快速征集业主意见的难题。成都市成华区房产管理局率先试点,在管辖的行政区划建立了全国首例维修资金紧急使用《预案》;成都市金牛区政府还将《预案》的建立作为辖区街道办事处的年度目标责任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各区(市)县不同程度地在加速推进《预案》操作体系的建立,近2000多个物业区域的《预案》建立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维修资金在紧急情形下使用保障难的尴尬情形正逐渐得以化解。

3.建便民平台

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为方便业主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维修抢险,利用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对外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了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更新、改造的《物业服务机构名录》。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将专业化程度高,覆盖维修、更新、改造项目内容的182家公司纳入物业服务机构名录,供业主在紧急维修时自主选择。

二、强化使用监管

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针对资金使用时的复杂情况,在疏通维修资金紧急使用保障渠道的同时并重资金的使用监管,以维修资金使用的前置要件为着力点,明确要件形成的基本内容,制定了维修资金标准化的使用管理制度,通过标准化的制度管理来确保资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使用。

1.统一备案要件

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广泛调研和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将已获业主同意通过的《预案》、《项目维修方案》、《维修项目情况的公示》、《工程决算审计报告》、《维修项目验收报告》等作为资金使用备案办理的必备要件,制定了《维修资金使用备案管理操作手册》,从“要件”和备案管理程序上规避了维修资金不当使用的法律风险,不仅统一了全市维修资金使用要件和备案管理程序,而且奠定了维修资金规范化使用备案的管理基础。为避免重复维修和资金的不当使用,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各物业区域分别建立设施设备的专项管理档案,对所有维修项目要进行建档登记,监控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2.强化维修管理

从资金紧急使用的责任主体和拨付流程上明确管理职责和程序要求。一是明确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或所在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物业管理区域内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发生不可预料的险情后,相关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或所在辖区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预案》要求迅速实施紧急维修,实施紧急维修的单位可从《物业服务机构名录》中选择,确保维修、更新、改造项目工程的质量。二是明确规定紧急维修项目所需的维修资金,首次拨付额度不超过预算使用金额的50%,紧急维修所用的维修资金必须要经过专项审计,决算审计结果向业主公示无异议后才拨付使用资金的余额,严把使用资金的拨付关,切实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3.加强质量抽检

为确保紧急情形下维修资金使用备案办理的质量,防范维修资金的使用风险,成都市维修资金监督管理办公室不定期的组织业务科室,到区县房产管理部门巡查资金使用备案档案,从维修资金使用备案办理的“要件”和相关资料中查找资金使用监管的不足,确保全市维修资金的使用备案严格遵循《维修资金使用备案管理操作手册》,确保资金使用“要件”和程序到位,促进了维修资金使用备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办理。

三、提高保障效能

篇4

1.防汛防旱工作抓紧抓实。一是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全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165个、总人数4678人,各类防汛物资储备准备到位。二是认真修订防汛预案。修订《__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和《__区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各地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提高防汛应急保障能力。三是加快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深入排查防汛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查出的问题加快整改;在山洪易发地区加设临时机泵,全面清理泄洪沟渠,强化山洪灾害防御。四是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围绕安全度汛目标和“四严防、一确保”要求,扎实做好强降雨天气、第9号台风“灿鸿”防范应对工作,着力提高防汛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一是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全区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53条、107.06公里、158.74万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走马塘、顺堤河整治工程顺利完工,督促指导做好__镇沿太湖周边入湖河道整治和甪直镇区片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建设生态河道35.4公里,建成生态挡墙49.7公里,绿化河道35公里。打通断头浜5条1.35公里,拆坝3处,建设桥梁4座,抓好河道长效管理,维护良好水环境。二是推进水利配套建筑物建设。全区完成新改建防洪闸16座、排灌站14座,建设防洪挡墙1.08公里、泄洪沟1公里。三是抓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1~2013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部完成,2011年项目通过市级竣工验收,2012年、2013年项目正在审计。2014~2016年重点县项目建设全面开展,2014年项目全部完成,2015年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16年项目正在设计招标。四是实施圩区圩堤达标管理。抓好7个镇(街道)15只圩区达标管理,绿化堤防27公里,设置界桩、里程桩553个。五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东山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验收并送审,__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展示馆运行状况良好,接待上级领导38批次和中小学生700多名。六是抓实__综合整治后续工程建设。__大堤加固工程土方填筑完成80%,10座交通箱涵完成8座,9座闸站中4座完成水下工程验收,__路上堤公路完成工程量80%,完成投资2.15亿元。

3.供排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一是注重供水安全保障。落实饮用水源地巡查制度,完成__新水厂二期20万吨/日扩建及二级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10个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二是加强太湖水草蓝藻打捞。落实水草蓝藻巡查打捞日报制度,打捞水草81269吨、蓝藻10965吨(均含水)。三是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7.5万吨/日扩建、__污水厂1万吨/日扩建项目已投入试运行,__污水厂10万吨/日新建、光福污水厂3万吨/日移址新建、__江污水厂4万吨/日新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区完成配套污水管网建设21.9公里。加快推进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推行“微信”平台管理项目新机制,我区实际落实村庄159个(其中87个项目已竣工,72个项目正在施工),同时加快开工金庭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镇、全岛、全覆盖”工程二期54个项目(纳入明年计划),全区年内将合计实施213个村庄污水治理项目。四是强化排水行业监管。落实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制度,全区9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8434万吨、处置污泥7.56万吨,污水厂平均负荷率87%,各污水厂生产运行正常、出水达标。

篇5

一、通力合作,确保完成八中建设任务

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建设安全的前提下,重点督促按期完成八中建设任务,按照“靠在工地、盯在现场、巡查到边、督促到位”的工作要求,把八中做成“阳光工程”和“精品工程”。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员战斗力。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作风过硬、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例会制度、会商制度、报告制度、巡查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立足安全、保证质量、推进进度”目标,坚持思想重视不麻痹、质量要求不降低、督促排查不松劲、按期施工不动摇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办公室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磨练队伍,为八中建设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加强现场监管,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在建设过程中,除坚持周六基建办例会和监理例会外,要增加现场碰头会次数,研究解决各施工单位遇到的难题,统一调度施工单位存在的争议;召开各种专题技术问题会,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设计变更和装饰细节,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章立制并严格执行,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施工质量,办公室人员坚持靠在工地,确保现场管理有序,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三)科学谋划主题活动,有力推进施工进度。年伊始,八中建设将开始室内外装饰工程,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对建筑细节的要求更加仔细,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力以赴做好内外装阶段的调控工作,把困难想的更多一些,把问题摆的更足一些,把计划做得更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实一些,科学谋划主题活动,通过动员施工监理企业、安排建设计划、加强过程管理等有效措施,打好内外装饰的攻坚战。

二、科学规划,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年是实施校安工程的第三个年度,也是校安工程规划中工作量相对较大,任务较为繁重的年度。根据校安工程五年规划,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落实九所小学的设计任务和一所学校的加固试点工作,推进中央资金立项项目进展,完成年度工作。

(一)按照部署,完成加固图纸设计。通过招标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认真分析校舍建筑结构,结合校舍抗震安全鉴定报告,结合具体项目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年6日前完成铝城一小、西六路小学等9所学校施工图纸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完成后,及时报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在年7月底前完成施工图审查。

(二)规范要求,做好加固试点工作。将区铝城一小2号教学楼作为加固改造试点,通过对校舍加固的全过程监管,掌握施工技术,核算加固成本,摸索施工经验和周期,探索加固项目的可行性,取得成熟经验后在全区全面推开。校安办在试点工程中抓好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招标产生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后期严格质量验收,严格审计程序,为下一步加固项目的决策提供范例。

(三)扎实工作,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对工程的领导,发改、教育、财政、监察、公安、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水利、审计、安监、地震、气象等部门各司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区校安办每月对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加强指导检查,及时将建设情况和工程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工程进展缓慢的实行重点调度,蹲点办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扎实推进工程进度。

三、做好绿化、美国白蛾防止和防汛工作

(一)做好学校绿化工作。明确年教育系统的绿化任务和美国白蛾防控总体目标,完成全民义务植树3千棵,新增绿地面积2万㎡,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提高绿地3万㎡的任务。对新建的小学、八中的绿化工作重点督促指导;区属中小学力争在区政府的验收中达到2处区级花园式单位,并力争达标1处市级花园式单位。

(二)做好防汛工作。6月份区进入主汛期,基建办将按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教育局党委的要求,拟定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制定了值班计划、检查整理好防汛器材、成立了防汛抢险队伍。各学校认真排查校舍隐患,要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组织人员对建筑物、排水系统、屋面防水、强弱电路等进行彻底的检查,明确检查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今年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度汛。

篇6

 

为切实做好全市交通运输系统2021年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根据《彭州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彭州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彭地灾办发〔2021〕4号)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做好2021年公路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成交函〔2021〕114号)要求,结合我局职能职责,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下,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汛期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汛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安全平稳度汛。

 

二、组织机构

 

因工作需要,成立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毛泽玉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领导担任,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运安科,办公室主任由党委组织员谭露兼任,办公室联络员:王晓亮,联系电话:83701646,15281053699。

 

三、职责分工

 

(一)防汛减灾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有关防汛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自觉履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负责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全市管养范围内公路、桥涵、水运设施的防汛安全和抢险保通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过境高速、铁路等下穿隧道排涝及抢险保通工作;负责管养范围内的县级及以上道路下穿隧道排涝设施的设置、运行监护和抢险保通工作;负责为防汛抢险救灾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二)运输安全保卫科职责。认真落实市防汛办、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成都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办以及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完善《彭州市交通运输局2021年防汛和地质灾害抢险应急预案》;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保管及领取工作;负责督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防汛工作;负责组织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洪涝灾害损失统计工作;负责汛情(险情)信息上传下达,按时完成总结上报。

 

(三)办公室职责。负责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后勤保障;负责汛期和地质灾害抢险的宣传工作。

 

(四)交通战备办公室职责。负责协调配合汛期期间市域铁路的安全运营工作;负责部队支援我市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抢险工作的交通保障协调工作。

 

(五)财务审计科职责。负责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

 

(六)物流发展和综合运输科职责。检查指导仓储物流和寄递行业做好防汛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确保行业安全平稳运行。

 

(七)建设管理科职责。督促在建交通项目制定汛期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监督检查交通在建项目企业做好防汛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指导在建项目工地做好汛期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负责组织全市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指导全市公路、桥梁、隧道抢险工作。

 

(八)规划产业科职责。负责针对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中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制定科学治理方案。

 

(九)交通管理服务中心职责。组建应急队伍人员应不少于20人,负责辖区公路、桥梁、隧道的安全巡查,收集、整理、上报辖区公路、桥梁、隧道的安全状况;负责落实威胁公路(乡道、村道除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管理工作;负责督促水上运输企业落实汛期安全工作;督促经营性停车场做好防汛抢险工作;负责指挥调度由客运、货运企业组建的防汛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客运车辆不少于25台,货运车辆不少于25台,应急运输保障人员不少于20人),保障受灾人员和抢险物资的运输;负责经营性道路运输、车站、维修、驾培等交通企业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监督检查工作。交通管理服务中心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值班电话:83871629、86235308。

 

(十)养路段职责。组建50人以上的防汛及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突击队;完善道路抢险预案,加强管养道路巡查和清障作业;负责组织储备抢险物资和机具;做好道路养护施工现场的安全度汛工作;配合建管科开展全市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坚持“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查”制度,确保公路畅通。养路段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值班电话:83736096。

 

(十一)其他科室(单位)。按照局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四、防汛监测预警

 

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的领导下,加强同市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及时掌握每日天气情况,当汛情预警信息后,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快速响应,积极部署,有效预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汛期暴雨级别,掌握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汛情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调整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应急级别,确保人员、设备、物资、车辆全部到位备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组织有效处置。

 

五、处置程序流程

 

灾情发生后,在实施抢险中,按照先人后物,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抢险操作。

 

(一)各级值班人员接到灾情报告后,及时了解灾情,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或带班领导。市政府值班室电话:83892919;市防汛办(市水务局)电话:83711636,83713606;市应急管理局电话:83709807;市交通运输局电话:83701646。

 

(二)局值班人员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报告当日值班的局领导、分管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局领导。同时,通知相关局属单位、机关科室负责人做好应急抢险准备,等待抢险局领导下达处置指令。

 

(三)分管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及时组织局相关科室(单位)赶赴受灾现场,认真查看灾情,根据实际情况,报请局主要领导启动相应的应急抢险工作预案等级,组织指挥抢险队伍抢险,努力减轻受灾损失,防止灾情扩大。若汛情继续扩大,超出交通运输系统防汛领导小组处置能力,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汇报,寻求帮助和支援。

篇7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1.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各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和“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工作主动权”的观念,严格落实“三个坚决不搞”,加快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

2.强化安全目标管理。市政府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相关部门下达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目标,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将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同时部署、统一落实、同步考核。

3.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必须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遵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监管责任主体的职责,定期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作,落实预防重特大事故的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要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4.完善创新激励约束。将安全生产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谈和述职制度。对责任落实、工作扎实、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扎实、安全生产指标落实不好的,要及时通报批评;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不合格的,要按照《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

二、健全完善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机制

5.企业要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安全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概算予以保证,凡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得出现新的安全欠账;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等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安监局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确保用于安全生产;所有煤矿应当按照《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建[2006]39号),所有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按时足额专户存储安全风险抵押金,用于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同时,企业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建立健全工伤预防机制,做好工伤预防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责任保险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5〕3号)要求,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责任保险。

6.政府要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市、乡(镇)两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科技研究与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监管装备等安全设施建设和重大安全技术措施补助。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适当增加。

7.加强对安全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审计、公安、安监、煤炭、消防以及行业管理和投资主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安全投入情况,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存储和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安全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保证各项安全投入用于安全生产。

8.积极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的应用。

三、健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9.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把煤矿、危化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整顿关闭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范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分行业分产区制定三年整顿调整规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基础弱的状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政策,扶持高危产业结构调整。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不批准新开办市县属煤矿和乡镇煤矿,严禁乡镇煤矿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煤层,严禁乡镇煤矿开采受灰岩水、承压水严重威胁的煤层,严格控制新上剧毒、易爆、高污染小化工项目。

10.加强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要充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的专业技术干部,重点充实市、乡(镇)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工作经费与装备,改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条件;强化对监管监察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积极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与优质服务,依法依规办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做到科学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11.推进联合执法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既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联系、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容易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形成执法合力。

12.加快建立安全生产专门执法队伍。市安监局要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工作。

四、健全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13.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广泛持久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组织安全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使广大民众和从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14.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培训中心,对乡村两级分管负责人和应急指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和知识培训;分行业、分地区组织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干部进行执法培训和技术教育;

15.抓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凡是新录用工人必须经过岗前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做到应知应会,才能上岗。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保障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高危行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过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安全培训,经省、市、县(市、区)安全监管或有关部门的考试考核合格,发给资格证或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未经培训或考试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准上岗。

16.健全安全培训网络。我市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符合四级条件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承担安全生产培训任务。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合理布局安全培训网络。没有设立安全培训机构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安全培训机构,或者委托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

五、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17.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依法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全面地进行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

18.全面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升企业安全基础水平,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切实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19.经常性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掌控各种隐患,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特大事故隐患要实行分级管理、挂牌督办,逐项确定整改督办单位。

六、健全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20.完善预案体系。市、乡(镇)两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规定进行备案。企业要联系实际,针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建立完善专门的应急和处置预案。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安全事件,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21.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体系。各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和完善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动。

22.合理布局和建设应急救援基地。要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重点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水上交通、道路客运、消防等行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基地在应急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各高危行业生产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没有建立的要与专业队伍签订救援协议。

23.建立应急救援数据库。市政府将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队伍、专家、重大危险源、处置技术、应急预案等信息数据库。

七、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执法机制

24.严格依法从业和依法许可。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乡镇(街道)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凡是依法需要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申请并获得安全许可,方可生产经营;有关部门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实施行政许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存在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健全安全生产规章。

25.落实安全标准和规程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安全规程规范,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改善安全环境,文明生产、文明经营。

26.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必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事故类别等级,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由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复。有关机关必须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必须按照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八、健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27.发动群众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职工群众安全监督网、青年安全监督岗和妇女安全监督岗;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作用,积极组织职工参与安全宣传、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保障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批评、检举、控告权利,严禁打击报复行为。

篇8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 社会安全风险 生命周期管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赴海外投资和开展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交流和沟通的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应该看到,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海外市场仍处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宗教和民族矛盾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2011年,爆发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社会骚乱和战争,为我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规避社会安全风险,是我国海外项目面临的严峻课题。

本文从承包商角度,按照国际工程项目运行规律和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原则,对资质审查、招投标、设计、实施、试运和投产等阶段的主要社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阐述。

一、资质审查阶段

按照国际惯例,招投标之前,业主会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审查,包括HSSE管理内容。而承包商应在这个阶段,对业主项目开展初步社会风险评估,通过识别社会安全风险,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以及脆弱性,进行综合风险评估,最终确定项目可行性。这项工作按照ALARP原则,从源头预测和防范风险,完全体现社会安全管理的“预防为主”战略。如果风险不可接受,承包商应果断退出项目的竞标。

风险评估内容主要为工程所在国及所在地的整体社会安全形势,包括:该国有关社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治安状况、民族构成与民族特点、与生活习俗、民众的收入水平与物价水平、生活物品市场供应情况及交易方式、当地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水平、社会保险机构及其保险办理要求,以及当地有否地区传染病等。

按照风险等级,我国海外项目人员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极高风险

包括战争威胁、恐怖袭击(枪击、爆炸、劫持、绑架)、武装冲突、无意识遭遇的枪击爆炸。

2.高风险

包括劫持、宗教冲突、火灾、自然灾害。

3.中风险

包括盗窃、抢劫、劳动场所争议、交通事故、社区滋扰。

4.低风险

包括人员突发疾病、军警骚扰、劳资冲突。

一般来说,应极力避免在极高风险国家从事工程建设项目,除非

我国和所在国政府全力支持该项目,能够获得各种有利政策、必要资源和防护措施。在其他风险国家从事工程项目时,则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

社会安全风险调查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安保资源的支持与帮助,利用他们的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从而对项目所在国的安全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消减方案。高风险区域的作业应尽可能实现当地化或第三国化。

二、招投标阶段

当业主开始招标时,承包商进行投标则意味着对社会安全风险有了初步的把握,并能够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在招投标阶段,承包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书审查

承包商应对标书的Security条款进行认真审查,业主一般会在该条款中提出现场安保运作的标准,要求承包商遵守,因为发生任何安保事件,可能会对业主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承包商要认真研读业主要求,尤其是业主安保承诺或服务、安保责任划分、设施建设、雇员管理、应急联络等方面,须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提前准备,并在投标报价中有所体现。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向业主提出澄清要求。

2.现场详细考察

在投标过程中,承包商应开展现场条件的详细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2.1当地社会治安情况如何?一般的外国企业在当地都采取什么样的安全保卫措施,如雇佣警察还是保安公司?保卫队伍的信誉如何?承包商的安全是否由业主雇佣保卫队伍保护或由承包商自己解决?

2.2施工作业区周围的部落、居民情况,是否存在居民和政府或业主的矛盾没有解决(尤其土地征用的问题、劳工问题)当地的偷盗行为如何?发生偷盗行为如何解决?有无法律规定?外国公司发生诉讼事件,胜率如何?

2.3从所在国首都到施工现场的交通方式有哪些:是否有飞机运输?从首都到现场的公路道路状况如何?路途武装保护需要与哪些部门联系。

除此之外,承包商还要重点了解将与项目开展合作关系的劳务市场、租赁市场、物资供应市场、交通运输市场的能力、交易方式和特点等等。

3.安保费用评估

为防范和控制社会安全风险,必须加大安全投入,这无疑会增加项目的运行成本:一是对高风险项目,要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必然要增加安全生产直接成本;二是还会增加隐形成本,如要加大给当地公司的分包量,并大量增加当地员工,但由于当地公司与雇员的技能 水平、工作效率较低,工期将难以保障,极有可能造成延期罚款,这必将增加项目成本的投入。因此,承包商在项目投标报价时,都应充分考虑这些高风险项目增加安全成本的因素,打足风险系数,保证项目的安全投入。以伊拉克为例,西方安保公司提供的一组私人安保(Prive Security Detail)一天的费用大致在5000美元,如果未充分考虑这些费用,必定造成重大损失。

4.合同安保条款

在工程承包主合同中,应明确业主安保服务的相关条款,以法律形式正式明确安保责任,增加对业主的约束力。例如,在伊拉克的艾哈代布项目实行的“大环境、大安保、大后勤” 管理体系,在伊境内的安全防恐工作由业主负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承包商在承担具有一定社会安全风险的工程项目时,在投标阶段特别是在合同谈判时候,应注意就合同条件提出专门的社会安全要求,即要求业主提供或出面请求当地政府/军方负责保护承包商的人身安全,设立专项安全费用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以转移或降低承包商的安全风险。[2]

三、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承包商重点应开展如下工作:

1.组织策划和职责

设立安保部门或专职安保人员,开展安保计划制定、安保制度设计、风险动态评估、信息收集和、安保检查、防恐培训和演练等工作。明确项目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安保责任,通过将责任层层分解并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从而细化并控制安全风险。

2.安保设施设计

对于野外驻地,要构筑壕沟、围墙、铁丝网或防护墙等,并配置CCTV视频系统和足够的安保人员。在入口设立检查岗哨,严格凭证件出入。设施和物料分类摆放,布局合理,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要尽可能远离宿舍、办公区等。照明灯光要满足夜间执勤的要求。要设置安全警报和紧急集合点,满足应急需要。

对与城市内的办公区域,要保证足够的安保人员和出入检查,加强CCTV视频系统的布设。在没有围墙保护的情况下,建筑物应有矮栏、水泥花架或其他周界保护设施。这些设施应适当摆放,并使建筑物与通道和/或车辆行驶区之间的距离最大化。

3.保安合同

承包商应选择当地有资质、规模大、声誉好的保安公司,并签订保安合同。保安合同应涵盖:保安筛选标准、培训、日常给养、安保装备、出勤方式、权利和责任、器械和武力使用政策、处罚政策等内容。

4.应急预案

承包商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制订应急预案,包括配备充足的交通、通讯设施等资源;要针对应急预案组织员工进行必要的演练,以使员工熟悉应急措施和确保安全的手段和途径,以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传递信息,统一指挥,组织人员撤退、转移或救助等,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失,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四、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安保培训

开展全员安保培训,是增强防范社会安全风险意识的重要工作。一是要结合工程所在国、地区的特点讲社会安全形势,强调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增强项目全体人员的社会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和信心。二是要做好遵章守法的纪律教育。教育员工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人民的和风俗习惯,对外沟通、交往要注重文明礼貌,强调不随便单独外出活动。三是要宣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及其紧急情况处理的应急措施。对于操作人员,要着重个人防范技能的培养;对于管理人员,还要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技巧的内容。

2.出入管理。营地应独立设置一条通往营地的进入路线,位于岗哨监控范围内,路径与主入口形成一定角度,并设置机动车缓冲装置。所有车辆、雇员应发放不同权限、进入指定区域的通行证。承包商应建立数据库,实时管理这些通行证。

3.旅程安全管理。海外项目必须做好出国人员接送。现场人员外出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对于安全风险等级较高及以上的国家及地区,要结合项目所在地安保形势的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员外出或野外作业时的安全保卫工作。坚持日常检查,确保个人携带应急物品完整性。

4.当地雇员管理。承包商应开展当地雇员筛查,确保每个雇员都没有犯罪记录,同时应执行酒精和防范政策。建立和保存雇员档案,使用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还应建立雇员不当行为的调查程序。

5.应急演练。海外项目应根据项目进展和周边状况,开展防恐应急演练。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所在地政府、应急救援机构、社区团体和组织、作业伙伴以及国际外部力量等方面的联系,定期核实应急联系方式的有效性,确保应急时可获得多方支持。

6.信息收集。应加强与驻外使领馆、业主、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部落等相关方的联系,利用好国际安保服务公司和当地雇员等资源,积极收集和报告现场和周边的各类防恐安全事件,并对事件类型进行分析汇总,预测发展趋势。对安全信息要进行分级管理,严防不该下传或未经确认的信息传播,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7.社区关系。与当地部落建立正常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加大感情投入,增进了解互信,及时协调化解矛盾;为所在地居民兴办公益事业,建医院、学校、修路、打井等;加大当地员工的培训力度,扩大就业面,缓解劳资矛盾。

8.定期安保评估。海外项目要定期开展安保自审工作,确保各项防范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并根据审计结果监督整改。必要时可以邀请国际安保服务公司开展第三方审核和评估。

9.推动当地化。承包商应通过采购当地化、土建施工当地化、员工当地化、工程配套服务当地化和后勤保障当地化等措施,大力推动当地化进程。除了提高当地化和国际化程度外,还应通过橇装化、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现场工作量,特别对大型钢结构、工艺管道、油田设施和炼油装置等,工厂能做的坚决不要现场作业。这既是规避安全风险的举措,也是节约项目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试运和投产

在试运和投产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特殊保护

在试运和投产阶段,承包商应按风险级别划分生产区域,对于特殊区域要加强巡逻和保护。

2.应急演练

进一步结合时局和生产特点,开展防范恐怖袭击的应急演练,并结合演练结果,进一步完善安保措施。

3.经验总结

分析总结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得失,形成管理经验,指导后续项目的开展。

综上所述,海外工程项目必须结合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树立项目生命周期的社会安全管理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社会安全管理,保障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协调企业内外关系、明确职责分工、保护资产的安全与信息完整可靠等方面的主要功能,能够从企业内部着手,促进企业合法经营,规范运作,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二、央企内控体系建设的不足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内部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涉及到权责体系的设置和调整,需要相应的人员岗位配置,增加了办事环节和程序,有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因而对内控体系建设力度不够。还有些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体系等同于内部控制活动,将内控体系的建设局限于授权审批、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等,而忽视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建立健全。

2.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不力

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事前防范的功能,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的执行成了一纸空文,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没有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不力。

3. 缺乏内部审计及其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中地位较低,内审部门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加上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过于局限于对企业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监督,对内部控制流程、方法等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淡化了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职能。

三、央企加快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1. 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对内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职责相分离的原则,中央企业应在集团总部层面成立专门负责内控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内控工作的整体组织协调,并要明确由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内控评价与监督工作,配备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胜任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评价与监督工作。中央企业还应充分重视对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效果的考评,制定约束激励机制,并将内控工作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2. 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中央企业应立足企业实际,注重控制实效,防止流于形式,重点抓好内控体系建设中的基本点和关键环节。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公司组织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权责体系和内部组织流程,确保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的制度能得到积极有效的落实。同时要在企业内部积极倡导诚信文化,给员工灌输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同时根据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随时改进和提高。

中央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重点加强对重要流程、关键经营资源和特殊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是资金管理、对外投资和采购、大额固定资产投资、销售管理、产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监控、安全生产等关键经营流程控制,加强境外资产、债券、股票及基金等风险业务、重大经营合同、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特殊业务的内部控制建设,建立重大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落实和修正。

四、制定完善有效措施,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重在有效执行,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中央企业应实行内部控制执行责任制,将内部控制执行与管理权限配置、岗位责任落实有机结合,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执行负总责,要对内控责任按公司级次向下做逐级分解、按业务特点做流程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推进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后,中央企业应根据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通过绩效考评、内外部审计等措施,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定期评价与审计工作,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内部控制的领导责任,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应与对负责人的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相结合;同时应做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要紧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实现内控向全面风险管理的提升,共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

内部控制体系做为企业的免疫系统,此项工作是否有效,事关企业的成败,中央企业应积极做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风险得到及时防范和化解,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助力。

参考文献:

篇10

按照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通知》,区政府组织发改、卫生、财政、民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对全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药物供应保障等工作进行调研,并根据《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鲁政发〔2009〕90号),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126个行政村、68个社区,总面积336.86平方公里,人口62.6万,其中区属人口35万、农业人口16万。20*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现有区直医疗卫生机构3处(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镇卫生院2处,职工688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65人);社区卫生服务站66处、村卫生所1*处(在岗社区、乡村医生588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区、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全区医药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规范优化医保医疗服务管理流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区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年,全区医疗保险参保47098人,其中在职人员37019人,退休人员10*9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3万元,其中统筹基金2848万元,个人帐户1215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757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付2677万元,当年社保基金结余3*万元,基金结余率7.5%;累计滚存结余374万元,结余率7.34%。

(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新农合制度建设实现全面覆盖。我区新农合作制度从20*年开始试点,20*年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个人筹资从20*年的人均10元,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2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20*年的人均10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人均80元,达到了人均筹资100元标准。工作中,我们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公开公正、规范运作、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90号),在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统一报销比例和结算模式,推行参合患者在全区就诊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证通”制度。调整印发了《2009年度新农合实施细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基层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等相关人员新农合基本知识培训,让参合农民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熟悉就诊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同时,区政府将新农合工作纳入了对各镇(街道)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逐级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报销比例,实行医院结算、合作办审核、财政拨付、封闭运行制度。区审计部门定期对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门审计,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封闭运行。定期将收缴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报销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目前,我区的合作医疗、药品经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定点医院与市、区新农合办公室微机联网运作管理,住院参合病人信息达到了全市共享。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更加完善。我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02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覆盖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医疗保险基金建立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由区医疗保险处统一调度使用,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费用实行网络结算,患者出院时,只负担个人部分,其余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保局结算。转诊转院的患者,须根据转往医院所在区域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一定比例的费用,即:转往本省省属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5%;转往省外公立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10%。然后再自负最高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剩余部分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结算。

20*年,为降低困难企业负担,全区推出了住院统筹,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20*年为推进全区企业改革,我区制定出台了《区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2324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权益。20*年度,全区实际发生住院人数4655人,已出院人数为4367人,发生住院医疗费用3883万元,人均住院费用8892元,其中医疗保险统筹内住院费用3428万元,人均7850元,占医疗总费用的88.3%。统筹基金支付2464万元,为住院费用的63.46%,统筹内费用的71.9%。个人负担率为36.54%和28.1%。三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开展。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认真总结*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年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计划”列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区政府两次举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并对121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21号),允许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保险参保年度内随时参保,自参保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他相关政策按照《*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泰政办发〔20*〕45号)的规定执行。我区已多次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座谈会、试点工作座谈会提供现场。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要求,20*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局,具体承担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积极开展卫生监督下沉工作,设立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聘任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5人,把卫生监督触角延伸到社区和村,并聘任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1*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构建了全方位、无缝隙监督体系。(2)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扎实开展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工作,成功实施了省级“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社区结核病控制”等项目,为全省城区结核病控制提供了经验。申报了省级心脑血管病防治示范县,目前已通过省卫生厅中期评估。全面开展艾滋病防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常规检测和自愿咨询监测工作。认真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从20*年6月份起实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分发、免费接种。从20*年5月份起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新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行免费分发、免费接种。

(3)加强卫生监督工作。突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目前,通过省、市、区卫生部门认定的A级单位9个,B级单位36个,C级单位813个,全区食品安全形势得到切实改观。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市场。规范持证卫生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布局,通过年度校验督促全部达标。先后针对无证私自行医、药店非法坐堂行医、超执业范围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空挂单位对外服务等开展了专项治理,净化了医疗市场。积极开展“星级社区”、“星级道路”、“星级店铺”创建活动。结合泰城综合整治活动,制定了餐饮、公共场所、商店等星级创建方案,通过创建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卫生管理水平。二是科学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经过多年建设,全区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区、处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以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以镇村两级医疗单位为框架构建了全覆盖的医疗救治体系,承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

完善了急救中心建设,配齐了“120”救护车和基本医疗救护设备。(1)建立组织,完善预案。区政府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设立了流行病学、消毒技术、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放射事故调查、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后勤保障、宣传教育八个专业技术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霍乱、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十一运会保障、救灾防病等各种情况下的领导小组、各专业技术小组,做到人员、物资、技术、培训四到位。健全完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了《*区突发霍乱应急预案》、《*区突发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禽流感应急预案》、《*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区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方案》、《*区2009年防汛救灾应急预案》、《*区手足口病防治方案》、十一运会保障等相关传染病应急预案,并根据工作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2)健全机制,及时处置。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处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全区设立了49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强化应急值守机制,认真落实应急值班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疫情值班电话为主线,各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公共卫生监测点为依托的传染病及突发应急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应急专用物资、器材装备的储备工作,加强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ICU建设。(3)强化演练,提高能力。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年开展应急队伍各专业小组专题培训,对49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每月召开例会,对各处镇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要求,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落实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预案。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霍乱腹泻病防控等应急演练。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根据区域位置和区、镇(街道)、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状况,对城区的区级医院着力加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培植了“中医治未病”、“中医骨伤”、“中医中风”等一批国家及省市级重点专科;两个镇卫生院分别列入了全省乡镇卫生院“360工程”和“1127工程”建设单位,新建和改建了业务用房,优化配套了医疗设备;五处街道卫生院(防保站)按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通过转型,建成了高标准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大村级卫生所的改貌配套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对新建的村级卫生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每建成1处符合标准的新卫生所,区财政和镇财政各给予扶持资金1万元,形成了区、镇、村共同参与卫生所建设的良性投入机制。目前,全区1*处卫生所全部达到“五室分开”和设施配套要求,6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群众的就医环境大大改善。随着医疗机构设施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社区)”。二是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通知》(*政发【20*】125号)等文件,理顺了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处镇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由区人事局进行核定,其机构、人员上划区卫生局实行统一管理;处镇卫生机构实行主任(院长)负责制,主任(院长)是本单位和所辖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的法人代表。主任(院长)实行选聘制;实行卫生服务机构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体制。对区直和处镇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制定岗位薪筹制,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制度。推行以“三制、四管、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制定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使他们才有所用、老有所养,切实解除了广大基层义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为全区卫生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遵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突出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目前,全区所有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的转化。鼓励多种形式的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四)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20*年成立区监察、卫生部门及各处镇组成的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和区药品集中采购办公室,在全区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供应,实行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库—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器械统一采购供应制度。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竞标采购药品后零加价配送至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修订完善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的制度、办法,实行药事委员会例会制度;不断加强药品质量的监控,有效的降低药品采购价格,杜绝假劣药品流入,保证了群众用药安全。目前,我区有定点医疗机构23家,其中处镇卫生机构8家(6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定点药店47家。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利用“协议”的形式来约束对方的行为。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环境、设施、药品品种及质量、服务质量、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费用结算、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医疗费用出现的问题,随时抽查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三是建立走访制度,认真听取患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意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严重违约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取消其定点资格,有效维护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参照省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我区的医药卫生事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太低。*区老企业多,老职工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而且地域狭小,市直、岱岳区、*区三家共管,扩面难度很大。如20*年医疗保险人均缴费基数为1100元,企业人员缴费基数为920元,基金筹集水平不高。

二是公共卫生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需增强。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不高,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装备落后,卫生应急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公共卫生机构对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三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体系,政府补偿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下降,服务意识不强、群众看病不方便、用药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等。新农合筹资水平偏低,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偏高,要求回报概率大,且直接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人数偏多,小病大治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四是基础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城区外的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有较大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待遇不高,尤其是聘用制护士收入偏低;卫生系列职称晋升相比其他行业难度大,取得资格后由于受职位所限多年得不到聘任。

三、几点建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牢牢把握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使改革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目前,几项医疗保险制度并存,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转换,存在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整合医疗保障资源,建立大医疗保障体系,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在整合制度的基础上,整合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和网络结算系统,扩大基金的共济范围,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提高城乡医疗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建议尽快实现市、省级医疗统筹,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异地结算,逐步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同时,根据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多层次医疗政策,建立医疗三险衔接、接续制度,加快参保人员医疗异地结算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