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19 11:0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控技术;核心课程;职业能力培养;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46-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急需具有创新能力、自我发展、团队协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尚未全面而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没有科学而系统地整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和学术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依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将其划分为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等,从而就出现了主要课程、重点课程、主干课程等概念。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通过强调通识教育,引出了核心课程的概念。
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内容看,一般必修的理论课程有30余门,考虑到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和一些选修课程,应该将理论课或理论实践一体类课程中对人才培养规格起决定作用的部分突出出来,这就是我们要界定的核心课程。
我校在数控技术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思路是按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结构,如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包含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应该是多少,等等。笔者认为,每个高职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应由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如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12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3门,专业或技术基础核心课程5门,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课程4门,比例为3∶5∶4,较为合适,这与整个教学计划中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间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图1为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图。
核心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面向浙江省制造业、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熟悉现代制造业中数控技术应用知识,掌握能胜任专业面向岗位与岗位群工作的数控切削加工、三维建模与制造及数控设备维护与调试等方面的技术与技能,具有全面职业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全面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4)个人能力。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核心课程与核心能力互动教学模式
每门核心课程有各自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门课程及其对应的核心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由课程、能力和教学方法构成一个互动教学模式(见图2)。其中,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能力关系如表1所示。
表格中的符号表示每门课程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核心能力。例如,“02数控职场英语”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人际交往沟通、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能力。以下将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讨论该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方法
如何将核心能力融入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创立和选择有利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则是其中的关键。
角色转变教学法 角色转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不把自己看成导演的角色,而转变为主持人角色。教师转变为主持人的角色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置让位于学生,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整个学习过程,负责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所获得结果是正确的,并应及时指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具体操作方法是:第一阶段,用一定的时间准备课堂教学;第二阶段,把任务交给学生,对使用的时间、方法进行说明;第三阶段,提出学习重点,用问题引导学生;第四阶段,确定小组成员;第五阶段,就材料与信息让学生加工完成;第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角色转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决策和实施能力以及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教学法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分三个阶段(见图3)进行:第一阶段是介绍问题,如组员对问题感到困惑,主持人对问题利用案例形式进行分析;第二阶段是指定一人在黑板记录所有见解,鼓励学生自由提出见解;第三阶段是课后教师以鉴别的眼光讨论所有列出的见解,也可以让另一组学生来评价。例如,在《数控切削加工》课程中,当讲到轴类零件的工艺编制时,可以先让学生在工艺室查找资料,提出轴类编制工艺的各种不同方案。最后,教师对每种轴类零件的工艺编制方案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决策和实施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一是教学准备。主要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拟定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首先要选择好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或编写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二是主持案例讨论。案例教学不是讲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用几分钟简要介绍一下案例情况,布置讨论思考题。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照讨论题反复思考,待学生基本熟悉案例情况、得出基本结论时,再组织讨论。三是讨论后总结与反思。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讨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改进等等。如在数控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中,教师给出往届学生典型作品案例,让学生讨论并改错。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识图与绘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都有很好的训练效果。
(二)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中验证性试验占很大比例,现代教学更加强调探索性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的项目教学,即实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制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分析、设计、制作、评估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对所修课程及专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施决策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核心能力。
例如,在进行《零件三维建模与制造》课程中圆盘模腔制作项目教学时,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项目、自由分组、设计实施、展示评估。(1)提出项目。教师给出圆盘模腔零件图纸,并提出相应技术要求制作圆盘模腔。(2)自由分组。加工制作圆盘模腔时需要三维建模、工艺编制、刀具及机床选择、仿真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学生依据兴趣或技能水平进行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3)设计实施。该阶段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最能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阶段。首先,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可以纵向分工,即按时间轴分工,每个成员负责一个具体的设计阶段;也可以横向分工,即所有成员都全程参与圆盘模腔项目的设计与加工,在每一个具体的设计阶段按不同的任务进行分工。(4)展示评估。圆盘模腔项目完成时,各小组需要展示圆盘模腔零件,并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地位逐渐淡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加强。在这个项目的教学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等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成果
通过我校数控0811班和数控0711班的两届学生比较,观察到全面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显著。互动教学模式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结合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与专业教学完整地、有机地结合,使核心能力培养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全部课程学习完成时,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和提高。
结语
实践证明,教学中通过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加强,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等跨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汤志伟,吴瑞巍,余海.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互动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5):29-31.
[2]岳爱臣.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教育,2001,(3):43-44.
[3]王元娥.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8,13(3):589.
[4]冯惠敏,李里.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92-596.
篇2
关键词:中职数学;分层分组;实践;学习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尝试应用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促使每个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更加和谐健康的共同成长。
一、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数学模式分析
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就是分层,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课余爱好、考试成绩等诸多因素作为参考对象,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类:分为a、b、c三类;第二部分则是分组,把不同类别的学生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一个组,一般都是采用1:2:1的比例进行分配。
(一)深入调研并进行问卷的设计
对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实际调研,使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有合理的依据。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分别谈话、集体填写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实际调研。在采取问卷调研方式的时候,可以根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分别设计调查问卷,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对班级进行分层分组教学的依据。
(二)合理的进行分层、分组
通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之后,促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心里的真实情感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同时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实现分层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成绩、智力水平等因素作为评判依据,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问题也相应地设计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中,在a组的学生接受的问题难度较大,在教学时需要采用比较分析等难度较高的思维方法才能解决问题;b组的学生则接受的问题难度中等;最后基础性的题目由接受能力较差的c组学生接受并解决。这样对全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能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接受范围能力内,最大限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中职数学分层分组教学的突出特点
(一)体现差异、尊重差异
通过对分层分组教学方式的有效使用,充分体现了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分层分组就是在对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之后,不是对这份差异有所偏见,甚至是歧视,而是应该学会尊重它,尽量做到弥补,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所长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
老师教育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深入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分层分组的教学方式就是这一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高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以分层为基础,以分组为群体,是分层分组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这样的分组方式使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帮扶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满足了学生喜欢钻研、与他人竞争的心理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1.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直存在于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立体空间感的缺乏,从而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将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引导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再去学习立体图形,让其首先在真实的空间内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然后再对其空间概念的树立加以辅助作用。例如,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放在讲桌最突出的位置,让每个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长方体的12条棱、8个顶点和6个面,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空间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以及面面关系。
2.让能尽快理解知识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立体图形。要求他们从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作图拓展到金字塔、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作图,与此同时,为他们安排一些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课后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例如,
在校园的东侧有一块长50米,宽25米的矩形草地,如果学校打算将其改造成20%的小路,80%的地专门用于种植花草,你会怎样利用这块矩形的草地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呢?提示学生利用直观图解答。
(二)分层次的课堂练习
学生从最初的学习知识到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数学技能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类分布地进行,对于数学基础较强的学生,适用弹性强化练习,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思路加以还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其在课堂中对新知识训练的次数,把知识分解之后进行局部重点讲解和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使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对学生动手联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点的讲解力度,引导学生思考和改正在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的问题。
(三)分层次的课后作业布置
在中职数学教学的课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要进行分层。应该将必做题和选做题都设置到课后作业的任务内,将必做题作为基础练习,具有较高难度的题型设置为选做题,这样的设置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高难度的拓展类型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分组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教授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达到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的效果;而教师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批评。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是符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也是一项既优秀又实效的教学方法,应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任涛.浅谈分层教学在中职学校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2014(12):146.
篇3
关键词:液压技术;教学改革;任职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08-02
一、引言
《液压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员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陕西省精品建设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功率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为保卫我国国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武器系统大量使用了液压系统,因此要想正确使用和维护液压系统,就需要学员扎实掌握液压技术知识。
军队院校毕业学员到部队后能否满足第一任职能力需要极为重要,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员来说,需要在院校培训学习时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液压装备。传统《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即为“授受式”,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学员缺少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理论与装备实际存在严重代沟,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学员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力的提升。面临这种教学现状,改革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标准制订。经过对近年来毕业学员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机械类专业学员大部分从事着与液压系统操作、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相关的岗位,大部分学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严重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尤其体现在装备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面。因此,以满足第一任职能力需要为依据,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1)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装备液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液压管路搭接、调试、使用维护等基本实践操作能力。(2)高层次要求:设计具备特定功能的液压基本回路,探索积累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经验。这一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液压技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即“理实一体化”,它是由教员经多次部队、工厂调研所得,教学任务明确,为教学组织提供了依据,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充分满足了岗位需求。
2.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传统《液压技术》教材主要从“液压油和液压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三条主线进行编排,内容及知识点相对成熟。然而,这个类型的教材作为军校重要的岗位任职先修课程教材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通用化,缺少装备特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液压系统使用维护的实例两个方面。而实验教材多采用实验仪器设备上所配备的说明指导书,实验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针对装备液压系统特点,教学团队重新编写了《装备液压技术》教材,在传统液压技术教材的每一章节知识点中,渗透装备特色的液压技术,如装备吊装液压系统;在每一个液压元件基本理论内容的最后,梳理列举了装备液压系统中这一元件的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内容,扩充了部队实践的实例,从而使学员明确各个知识点,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验指导书则以“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涵盖液压回路搭建、简单回路的设计与调试、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除此之外,教学团队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互动,科研促进教学”的积极效应。不断更新开发新型的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始终紧跟部队装备技术快速更新发展的步伐,最终以多种形式的电教教材呈现,为课程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3.课堂教学手段改革。与其他工程技术一样,液压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此以外,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技术理论十分抽象,实践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如何使抽象的技术理论变得直观、生动,使实践操作安全可靠是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重点与难点。(1)引进信息化技术教学。自2012年来,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我国全面展开。《液压技术》课程中元件多、结构复杂,非常适合引入信息化技术,因此,教学团队制作了系列化微课程、电视片等,借助于校园网络,探索《液压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使课本中艰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立体、动态的视频、动画、交互软件等。在这一教学手段的推广引用下,学员有效利用课外的“碎片”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与复习,共享教学团队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缩短了课堂中对理论知识点的授受时间,将课内学时侧重于实践教学中,最终,在有效的课时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建立虚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液压系统功率通常较大,在操作与使用维护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极易酿成重大安全事故,而对于学员这样的初学者,直接进行实装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液压技术的实践环节对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极其重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学团队引用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建设装备液压专业教室,将所有操作环节由实装完成,而现象则由计算机仿真来实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员不仅能够迅速掌握装备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对于装备液压系统的内部结构原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进一步掌握。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为学员走上实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教学团队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第一任职岗位需要。针对《液压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员在教学中的不断总结,提出“渐进情境”教学法。课程教学在装备液压专业教室实施,首先学员要在课前通过微课程以及其他多媒体手段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有一定的初步掌握;课堂上,教员利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员将理论知识点融会贯通;紧接着立刻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段,使学员将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虚实操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员再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应的使用、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境,由学员逐步的去一一解决。该教学法以一种渐进式的模式,使学员能了解、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点并能进行工程应用。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理实结合紧密,技术与装备结合紧密,有助于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部队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5.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液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员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的决定因素。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知识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实践环节梳理为4部分:认知式实验、验证式实验、自主式实验、创新性实验。(1)认知式实验。液压技术基础理论实验包含有液压元件的拆装、液压实验台的使用操作、典型装备液压系统的使用操作。这一类实验涵盖了液压技术中的基本原理与液压系统的基本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更高层次的实践操作做准备。(2)验证式实验。这一类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推导结论以及学员作业中的相关困惑而开设。例如:液压系统中,溢流阀串联,系统压力由哪一个阀来调定?这是一道经典的液压技术分析题,学员经过一番思考与推导后,也许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员要鼓励学员走进实验室,设计题目的验证回路,通过调试,得出正确答案,即:由所有溢流阀调定压力的和来调定。根据结果,学员通常会很快找出原因所在。(3)自主式实验。实践学时数少几乎是所有工程类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实验使每个学员进行实验的时间更加可贵,课内实践往往仅能够满足学员的课内实验,如若学员有新的想法与对实验回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很难有时间进行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学员采取自愿原则,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搭接调试,得出结论,向教员提供实验报告。这既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掘,更是对学员科学学术态度的培养。(4)创新性实验。液压技术实验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一个实验目标,有多种设计思路,即实验答案不唯一,这为学员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教学中,通常学员进行小组选题、查阅资料、设计回路,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由教员进行讲评。创新性实验还体现在学员运用液压技术相关理论,设计简单的液压系统,参加大学生各类机械创新大赛。
6.装备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虚拟装备实践。根据部队实际需要,我们开发了《某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吊装设备虚拟装备》、《某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半实物导弹装填虚拟装备》等虚拟软件,学员可以利用虚拟软件练习装备虚拟操作水平,在进行实际装备操作前进行适应性训练。(2)实验室装备实践。在实验室设计加工制作了和实际液压装备等比例的实验设备,学员在虚拟装备上操作熟练后进行实际实验装备的操作,这样就更进一步加强了熟练操作实际装备的速度和程度。(3)工厂实践。和学校实习工厂联系,在实习工厂进行各种液压设备的操作训练,接触更多的液压设备,加强实际液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力。(4)部队实装实践。学员毕业前用一个月的时间到部队进行真实作战装备的使用维护和操作训练,充分接触实际作战装备,为毕业后进入部队,满足第一任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关键词]高职护理;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53-03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高职护理教育亦秉承这种理念,旨在培养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保健第一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员。因此,作为高职护理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然而,当前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与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就业难及中国临床护理人才缺乏的现状相矛盾,这就使得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护理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三理”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以往的教学重点为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偏向于验证理论和演示现象,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借鉴其他高职高专学校的成功经验,依据护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合并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理学这三门主干基础医学课程,开设针对高职护理学生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以2014级和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的318名学生为对象,对实验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医学机能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2015年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优化护理人员的队伍结构,提高大专层次和降低中专层次护理从业人员的比例。如今,我国正大举实施五年制高职教育,广东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施行对口自主招生3+2分段中高职教育,即3年中职教育加2年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用于培养一批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员。
可以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护理紧缺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教学中以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加强操作性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如今3+2高职的学生多数是中考后的毕业生,文化程度比高考后的毕业生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习方法需要指引。我们对新入校的护理高职生开设高职生理学课程。虽然他们在中职阶段对生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当他们接触高职生理学这样一门综合性强且难度又高的课程时,有的学生还像中职阶段那样知识点虽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理解,学习存在极大的困难。学生对学习时常表现出畏惧情绪,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欠佳。因为基础不扎实,到了第二学期随着药理学、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陆续开课,学生已遗忘了曾经学过的生理学知识,到了上护理专业课时,部分学生已将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点忘得差不多了,更谈不上知识点、线、面的结合了。所以,为了让高职护理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基础,完成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任务,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开课是必需而紧迫的。
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一门包括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的实验性学科,其实验对象是活体动物,是对活体动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及规律、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规律(疗效与不良反应及其机制;药代动力学及其规律)的研究。其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来自活体组织器官、活体细胞或动物的整体反应结果;对传统实验方法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它的特别之处。它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三理”实验课程的主要实验对象都是动物,通过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观测实验动物的正常情况、病理状态和药物的作用等,能有效结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更容易适应教学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将“三理”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独立开设一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是完全可行的。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已经开始普及这门学科,如果能在五年高职教学中把这项教学进行推广,那么最终的受益人就是将来的护理工作者。
二、适应高职护理需求的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一)建立高职护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课程体系
我校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技术已有十多个年头,但以往课程主要针对临床专业。不同专业医学机能实验课程应该要有所侧重,实行分类教学。这门面向高职护理专业的机能实验技术课程,应当突显它的特色,即它能大力拓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注重锻炼和培养与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相关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培养护理专业的创新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写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且开设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课程,课程共28节课。在同一时间,我校相关教师按照高职护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主编了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机能实验教材,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负责出版。另外,还编写了《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考试大纲》两本校本教材,制定了医学机能实验操作各项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
高职护理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尤其重视实验教学。因此,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技术这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时,应通过整合“三理”学科实验,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重复交叉的内容;应削减有关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参考张红英等设计的问卷,对2014级和2015级318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52%和41%的学生对所开设的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二)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往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验教学是辅助教学,部分学生不动手操作、不记录数据、不分析结果、站着看、照抄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还有部分学生篡改实验数据和结果。为杜绝此类现象,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1.总成绩的40%来源于平时考核。在课堂上,考核出勤、纪律、实际操作及提问,课后小组内网上互评分,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打分。
2.总成绩的20%来源于电子版的实验报告。我们采取在高职护理试行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打分的方式,根据学生书写是否规范、记录数据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进行评分。
3.期末实验考核操作占医学机能实验学总分的40%。在考试之前给出实验操作考核范畴,以个人或小组为单元抽签确定每个小组或者个人的实验考核项目。在考实验操作的同时,要求学生有自己合理独特的剖析和阐述。教师按照实验的评分标准给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打上相应的分数。
由这3部分汇合而成的高职医学机能实验综合成绩,不仅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具体原理的领悟、把握情况,还能从侧面清晰地反映W生的操作能力,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能更加公平、客观、具体地评价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效果,推动了学生自身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师生很好地即时交流。我们为了更好地给高职护理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在建设校级医学机能实验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时,也搭建了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获取各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操作视频、实验仪器使用指南、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方法等实验资源,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验失败率高、动手机会少、操作时间不足等问题。同时,我们实现了学生在线提交和教师在线批改电子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在网上平台撰写实验小结和小组互评分。绝大部分学生使用一学期后,对机能网络教学平台的评价是正面的。
三、小结
机能实验教学这门课程是高职护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观念和技能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重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在高职护理学生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操作课程,它在目前培育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职护理教学中开设医学机能实验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课程开设中要不断地摸索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探索课程构建及运行规律,使医学机能实验在高职护理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彩莲,杨润丰.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及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4(8):25-27.
[2] 王珏,孙国铨,俞月萍,等.关于建设高职高专医学机能实验教学平台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0-31.
[3] 张春莺,吴惠文,李锦平,等.完善机能实验学考核体系培养护理技能型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30-112.
篇5
1.理性思辨,渗透学科思维意识
理性思辨,渗透学科思维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紧扣课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形象感知、旨趣品悟的学科思维意识.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发现、领悟一些数学学科思想方法.
2.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与学生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学习动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体的情境,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3.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
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与学科知识体系密不可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规范数学知识素养,树立基本的学科观点.“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不断变换规则运用的条件,重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扩展和深化,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4.加强交流,完善数学课堂实践
加强交流,完善数学课堂实践在高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问题情境根植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督促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问题;解题策略;素养培养
“解决问题”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学习素养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要义的集中展示,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素养锻炼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题海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其在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教学理念的落后性以及能力培养上的消极性,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让学生在问题分析、探究、解答中,领会和掌握问题解答的策略和方法,已成为有效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也成为高中生解题素养树立的必然途径。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就高中生所应掌握的常见解题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知识迁移特性,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思想
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相互联系,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内容,将需要解决问题转化为现有知识的过程。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内在关系,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变繁为简、变抽象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实现隐性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中,∠B=90°,AC=3,BC=4,一条直线分ABC的面积为相等的两部分,且夹在AB、BC之间的线段最短,求此线段的长。
分析:本题是考查基本不等式与函数知识的综合运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恰当地选取变量表示夹在AB与BC之间的线段EF,同时考虑到题设中的等量关系,即SBEF=1/2SABC,另外,所选变量还应便于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于是考虑设BE=x,BF=y。再根据余弦定理公式从而得到线段EF的长度为2。其解题过程略。
归纳总结:根据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发现,该问题解答实际上是将求线段长度的问题转化为求函数最值的问题。而求函数最值是不等式的重要应用,当解析式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点的巧妙联系,求等量关系并合理变形转化,从而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二、利用数学直观特性,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学科知识是由数字符号和图形符号,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所组成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就为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问题解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于数字的精准性和图形的直观性等特点,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把抽象的数转化为直观的形,把复杂的形转化具体的数,从而达到简捷解题的教学目的。
问题:已知sin(5π-α)=√2cos(7/2π+β)和√3cos(-α)=-√2cos(π+β),且0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函数综合运用的数学问题案例,而三角函数章节知识实际上是图形和数字有效结合的知识内容,数形结合思想在该章节有着深刻的实践和应用。因此,在解答上述问题案例时,可以根据问题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运用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消元法等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
解:由已知得sinα=√2sinβ ①
√3cosα=√2cosβ ②
由①2+②2得sin2α+3cos2α=2。
即sin2α+3(1-sin2α)=2,解得sinα=
±√2/2,由于0
所以sinα=√2/2,故α=π/4或3π/4。
当α=π/4时,cosβ=√3/2,又0
当α=3π/4时,cosβ=-√3/2,又0
综上可得:α=π/4,β=π/6或α=3π/4,β=5π/6。
三、利用数学发展特性,培养运动变化思想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基础知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处于静止状态下的问题。同时,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学生不仅仅要回解答静止状态下的数学问题,还要解答处于运用过程中的问题案例。对于此类型的问题案例,解答时就要运用到运动变化思想,化静为动,动中寓静,动静转化。
问题:已知ABC的三个顶点为A(1,
2),B(4,1),C(3,4)。(1)求AB边上的中线CM的长;(2)在AB上取一点P,使过P且平行与BC的直线PQ把ABC的面积分成4︰5两部分,求P点的坐标。
上述“平面向量”问题案例中,第二个小问题中关于点P的坐标求取,就蕴含了运动变化思想,在解答该问题时,就可以采用动中寓静的方法,利用平面向量的性质内容,设定P的坐标为(x,y),由面积分成4︰5两部分这一条件得到 结果,然后建立(x-1,y-2)=2/3(3,-1)这一等量关系式,从而得出点P的坐标为(3,3/4)。
四、利用数学周密特性,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条件或结论不是唯一的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讨论辨析,得出周全严密的解题答案。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考虑问题不周,保证解题全面,科学、合理。
问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12x2-ax-a2
篇7
关键词: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效率;矛盾\
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性强、涵盖知识丰富、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其重要性已无须再做赘述. 从小学到中学,对数学课的学习都一直是学生和数学教师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 许多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但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成绩难以提高. 这其间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笔者觉得其主要是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突出所造成的. 下面笔者将围绕如何解决教学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一些简略阐述.
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
目前,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其涉及的知识量更多、难度更大,学习时间更短(因为为了应付高考,为复习腾出时间,许多应安排在高三的新课程在高二下学期就要安排结束). 由于知识内容的增多及体系结构的较大改变,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接受、消化新知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绩和兴趣,扩大了新课标要求与考试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矛盾.
对教师而言,掌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的特点,熟悉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及其体系框架,进而联系与区别,总结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矛盾的重要手段. 笔者简略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旨在抛砖引玉.
1. 首先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直观、平面,能较好地联系实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联想、类比思维,只要针对某些知识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学生便能很好地接受并掌握. 由于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因此初中的教材对知识章节的编排不够连贯,结构比较松散,教材坡度较缓,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初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象,等等,这些为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 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性、概括性、灵活性、综合性强. 高中教材中的概念多符号,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抽象思维增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原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是集合与命题,紧接着就是不等式和函数(体现了高中数学符号化、知识联系紧密、抽象逻辑思维增强等特点),特别是函数的性质部分,其与集合、不等式的综合考点,有些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弄明白、搞清楚;还有不等式中,对二次项系数的分类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 为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努力寻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调整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其次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目标要求进行分析
教学思想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决定了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到教学成果. 而对教学成果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要反馈于教学思想,使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初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对“基本”的解读程度因人而异,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一些地区不再以中考为学习目标要求,初中“减负”的思想不断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这些地区和学校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解读为了“简单的数学知识技能”,从而在高考的学习目标要求下,造成了初高中较为严重的知识、思想脱节. 同时教学思想的实施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有关. 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多讲一些范例,认为讲得多,讲得广,讲的题目综合性强就能达到学生学好的目的;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背书,在课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让学生从“题海”中消化、掌握知识. 无论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违背了教学规律,其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只有从实际教学要求和目标出发制定和完善教学思想,做好初高中教学思想的衔接工作,结合地区和学校的教学特点,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化解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思想的执行者,更是教学思想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解读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 而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是横在这座桥梁上的障碍物,影响着桥梁的畅通程度,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快慢和多少.
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其次才是教授他们数学知识.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 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处理问题. 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但是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教学看做是“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教学”. 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摇
2. 认真做好学生和教材方面的备课工作
做好学生的备课工作,要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做好教材的备课工作,要熟知教材每节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占的地位,所占的分值. 这样才能分清主次,才能把握好方向.
3. 课堂中注意调整学生的情绪,控制好上课节奏
首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可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只要长期坚持,便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精神面貌好,学习热情高,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 其次要注意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合理安排课时内容和练习时间(一般一堂课可控制在25~30分钟,其余时间用于学生消化知识),这是改善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手段. 看书与练习、复习与考试的有规律的节奏对消除疲劳、提高效率、提升状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节奏. 如在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和模拟考试的时间,防止高密度单一的模拟考试破坏学生的学习节奏,尽可能避免厌恶情绪、心智疲劳等现象的发生.
4.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无论教师将课堂时间安排得如何巧妙,都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教师不能寄希望于课堂的几十分钟就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于在课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学习. 学生在课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促成其对课堂知识的深化了解. 因此教师要尽量在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课后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交流,表达独特的见解或者疑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进步.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8
[关键词] 数学师范生 PCK 建构 数学史 高等数学教学 融合
教师的PCK 是1986年时任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即学科教学知识。他认为这种知识是学科知识在教学应用中的转换形式, 是特定的内容与教学法的整合或转换, 是教师独特的知识领域,是他们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具体来说, 就是“对于一个人的学科领域中最一般地要教授的内容, 表达那些概念的最有用的形式, 最有效的比喻、说明、例子、解释以及演示, 一句话, 就是使人易于懂得该学科内容的表达和阐述方式”,它还包括“知道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学生在学习那些最经常教授的课题时己具有的一些日常概念和先入之见,这些日常概念和先入之见会使具体内容的学习变得容易或困难”[1]。
对PCK 这种 “能够帮助教师去建构课程内容,使教师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类比(analogies) 、举例(illustrations) 、讲解(explanations) 和演示( demonstrations) 的方法来呈现学科内容,理解和预想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时所拥有的概念和可能存在的困难等的知识”[2] ,自提出之后, 即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 舒尔曼后来又重新定义了PCK, 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课题时, 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 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 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这是一种使得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3]
我国学者也从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内容、对象、策略四要素) 和课堂教学(包括过程、方法、效果三要素) 等方面比较了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的PCK,并由此提出: PCK 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相比之下,专家教师能正确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成功地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所得[4] 。
不难发现,国内外对PCK研究的共同点是:它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学科知识的转化形式。转化的程度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对承担职前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来说,如何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使职前培养对职后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效用更大,成了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是从建构数学师范生PCK的视角,对数学师范生PCK建构与数学史、高等数学教学融合关系的思考,以期通过提高职前数学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数学师范生奠定职后“转化”的基础。
教师PCK的主要成分(出自华东师大数学系鲍建生教授的讲课稿)
数学师范生PCK获得途径的分析
学科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间的联系;这两部分知识主要通过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中学教材研究课程的学习获得。如何将特定的知识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这部分知识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调动个人学习体验、反思学习经验和教学案例,有关教学、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教育见习等途径获得。至于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过程中容易误解和混淆的问题则在教育实习中,通过搜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学习的错误及其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初步体验获得这一部分知识的方式和手段。
再分析学科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知识;知识间的联系这两部分知识的获得的方式——听课和自学。其中听课的质量是关乎这两方面知识获得的决定因素。如果一个师范生在大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接收的都是经过加工的、完善的、最终的数学结果和形式,而欠缺对数学知识产生背景的了解、数学家进行数学创造过程的体悟,这种缺失对学生而言,很难对数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这样的师范生,日后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可能帮助自己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激发起继续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建立起较高的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养成自信、主动、质疑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学生未来幸福的生活奠定一生的基础。另外,学生学习的不成功,做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一个没有幸福感的人,其生活质量从何谈起?
再者,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学生解惑,解惑的前提是要知惑,虽然对学生某一知识过程中容易误解和混淆的问题这一部分知识,师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教育实习中的积累加以丰富。但是,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向师范生展示历史上数学家的一些错误认识,也可以帮助这些未来教师把握学生的疑惑之处。
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和线段的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为接下来角的度量打下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一、情境再现与反思
学科整合一: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交流预习文案,认识射线)
师:我们来看预习提示第一题,你画的是什么线?
生:射线。
师:那么,射线有多长呢?
生1:很长很长。
生2:5厘米。
生3:无限长。
师:你同意谁的说法?
(多数同学同意生3的说法,一部分同意生2的说法。)
(生2举手很疑惑地提问:我画的射线用直尺量就是5厘米啊。)
生4:不对,应该是无限长的,如果我们的预习纸足够大,那我们的射线也可以画得无限长。
学生中有一半人的眼神比较迷茫,不太明白生4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接着他的发言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射线,那么探照灯从地面射出射向哪里呢?
生:天空很远处。
出示课件,在茫茫的宇宙中,从地球射出了一道激光。
生通过课件演示后,集体闭眼感受射出的光线在宇宙中的无限长,从而引出“无限长”这一概念,接下来教学射线的特点。
(经过一点起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师:跟着老师在练习本上点一个点,你看看经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什么叫经过?
课件演示几种错误的解释:①直线在点上,②直线在点下……
生动手画。
生1:可以画无数条。
生2:可以画一条。
生3:可以画4条。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经过一点究竟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课件演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反思】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无限长”这个概念是第一次接触,要让学生感知无限长是教学时需要精心考虑的地方,而对于这样的抽象概念只依靠概念的叙述是达不到效果的,也无法体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借助于课件演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演示了一束激光从地面射向宇宙,课件的背景即是浩瀚无比的宇宙。这样,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从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的过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以及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精彩与美丽。
对于学生来说经过一点的意思并不是非常清楚,为了避免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首先通过课件呈现几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确的思维上来,在生画后出现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给予判断,而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经过一点究竟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之后再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这一段将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较形象较快地展示知识,教师不需要将课堂中的宝贵时间用在画线以及分析由于小概念引起的错误。通过学生的观察与自我修正达到了解决本节课需要重视和注意的知识点。
学科整合二:数学与语文的整合
(探究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异同点)
师:小组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回答,师板书,形成简单表格
师:我这里有三个成语,你们看看它们说的是谁呢?
(只见学生用惊奇的眼神注视着我,轻声地说:三个成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的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究竟与哪三个成语有关)
师:分别是有始无终、有始有终、无始无终,你知道它们是说谁吗?
生1:噢,太简单了。
生2:有始有终指线段,有始无终指射线,无始无终指直线。
师:那看到有始无终你想到射线有哪些特点?
生: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长的。
接下来再反问你看到有始有终又想到线段有哪些特点?看到无始无终又想到直线有哪些特点呢?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来。
【反思】都说语文这门学科是感受美的学科,是体现韵味的学科。语言文字的功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在语文学科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某个人的品格,可以用某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们的数学是以数字与图形为主,似乎文字在数学中的用处并不大,而且数学中一些知识之间的关系或特点需要我们很快地理解并记忆并不容易,那么是否可以将我们巧妙而简短的语言文字在数学中加以应用呢,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正是采用这样的学科间的整合,通过三个成语与线段、射线和直线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在快乐中、在简洁中来学习我们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出了数学的内在魅力。
二、思考与分析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练习与综合,是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的趋势,有助于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近乎生活实际的“对象”,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其他学科的知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适度的联系可以突出数学学习“由已知引出未知”的本质,在已知的学习中更快地理解未知的知识,从而可以丰富学生未知知识的背景。
篇10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