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范文
时间:2023-03-18 20:5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荆轲刺秦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4、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7、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8、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10、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11、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12、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13、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14、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
15、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16、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17、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篇2
放音乐《快乐你懂得》
秦王(大笑)哈哈哈,大家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王赢政。(笑)哈哈,今天燕国派遣荆轲来送地图,燕国的版图很快就成我的了。(坐到台中央的椅子上)。
侍女给秦王扇风。(表现得很喜庆)
音乐停。
荆轲(京剧的步伐上场晃一圈,然后走到台边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唉,今天这一去生死难卜啊!
荆轲和秦武阳分别拿着装有地图的匣子(秦武阳拿着)和呈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荆轲拿着),缓缓走上大殿。
秦武阳(脸色突然由红变白,整个人微微颤抖着)
大臣A(吆喝)使者你干什么变了脸色?
秦武阳(结巴地)我,我……(手在抖动)
荆轲:(回头对秦武阳一笑,转过头去对秦王说)山野草夫第一次,不曾见过天子,大王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请允许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吧(显得诚恳)。
秦王:(面带疑色,却又瞬间大笑)哈哈,好,你把他手中的地图程上来给寡人瞧瞧。(挥手指着秦武阳手中的地图)
荆轲:(转身,从秦武阳那接过地图,步伐沉重地走上大殿,来到秦王面前)
秦王打开来给寡人好好看看。
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荆轲遵命。(缓缓打开地图卷,穷图匕现,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抽出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武阳(吓得瘫坐在地)
秦王(大惊失色,向旁边闪去,匕首没有刺到,挣着站起身来,衣袖被扯断了。转身拔剑,却只抓住剑鞘)
荆轲(再次挥着匕首向秦王而去)
音乐《命运交响曲》停,放《斗牛曲》。
秦王和荆轲绕着柱子转。
秦武阳(偷偷地躲到了角落里)
荆轲你这暴君,看你往哪跑!!
大臣A、B(惊慌失措,左顾右盼寻找武器)
大臣A、B空手与荆轲搏斗,试图抓住荆轲。
夏无且(一拍脑袋,将手中的要袋朝荆轲扔了过去)
大臣A、B(大喊)王负剑!王负剑!
荆轲(手一扬,将药袋打到一边去)
秦王(拔出剑,向荆轲的左腿砍去)
荆轲(轻微的)啊!(负伤倒下,顺手将匕首向秦王扔过去)
音乐停。
秦王(向一边闪去,匕首中柱,秦王大怒)你这斯怎么不知好歹!!!(挥剑向荆轲砍去)
旁白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自知事情已经失败。
放音乐《二泉映月》
荆轲(慢慢移到柱子边上,背倚着柱子,两腿张开,两手按膝,骂到)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失败吗?你不要天真地以为是我没能力才杀不了你,你要记着这是我故意放你一马,为的只是想活捉你,强迫你订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士兵们一拥而上。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荆轲被杀死)
音乐停。
秦王(眼前一阵眩晕,一个站立不稳,向后倒去)
大臣们(一拥而上,扶住秦王,嘴里叫到)大王!!
篇3
我赞赏荆轲的勇。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从小喜爱读书练得一身过硬的本领,在燕国被田光推荐给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想刺杀秦王,荆轲很有谋略,他假装献给秦王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却借机刺杀秦王。他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侠义行为名垂千古,被后人称颂。我认为荆柯有勇有谋,临危不惧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荆柯为了完成燕子丹的重托,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赞赏。
我欣赏政治家秦王政。秦王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执政,并且铲除了??薄⒙啦晃ち酱笫屏Γ?卫慰刂屏饲毓?????潞笃蕉???⑼骋惶煜碌氖乱档於?嘶?G赝跽?淙徊斜?????骋恢泄?鞒隽司薮蟮墓毕住N胰衔???麓躺鼻赝跣铱髅挥谐晒Γ?裨蛑泄?睦?肪鸵?男戳恕
我不欣赏燕太子丹。因为他多疑,不信任身边的人,他性子太急,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让荆柯匆匆忙忙去刺杀秦王,结果失败了。
篇4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课本注作:“微,假如没有。谒,拜见。”笔者以为注“谒”为“拜见”甚为不妥。
《说文解字注》:“谒,白也,从言,曷声。”段玉裁注:“《广韵》曰:‘白,告也’。”《尔雅・释诂》:“谒,请,告也。”《辞海》《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辞书“谒”字条也有“禀告”、“陈述”、“说明”的义项。在先秦典籍中,这种用法的例证颇多。如:《战国策・秦策》:“臣请谒其故。”高诱注曰:“谒,白”;《礼记・月令》:“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列子・天瑞》:“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寤羊而谒之吏。”因此,“臣愿得谒之”中的“谒”也应当是“禀告”的意思。
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荆柯只是向太子丹“禀告”自己能够接近秦王,即“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的具体建议,而并非“拜见太予丹”这么简单,故如将“谒”释为“拜见”,这与现有文意有悖。
全句释为:“就是您不跟我说这番话,我也很想能向你报告这件事。”
秦王遇将军,可谓深矣
课本注释“深”为“刻毒”。笔者查遍了古代汉语辞书,发现“深”有“水深”、“深入”、“时间久”、“探测”等义项,却无“刻毒”之意。
《说文解字》:“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从水,声”。‘水”是形旁,表示“深”的本义与水有关。据孙元鹤等著的《常用汉字详解字典》:“泵”本着“宋”,是声旁,“从‘穴’,有穴而后有深浅;从‘火’,‘一日灶突’,此火该是灶火;从‘求’。”即寻求,是个会意字,意思是:(手伸入)穴中求火。表示很深。”后引申为“表示程度深”,可以训为“甚”,也就是平常所言“深信”、“深表同情”、“深感遗憾”之“深”。如《孟子》:“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虎患也深”;《战国策・秦策》:“夫三晋相结,秦之深仇也”;《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汉书・石显传》:“是时,明经著节士琅邪贡禹为谏大夫,显使人致意,深自结纳。”联系可谓语境,“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是说明秦国对待樊於期的态度。“深”也作“甚”讲,即现代汉语中“过分”的意思。“可谓深矣”译成现代汉语为“可以说太过分了”。
那么全句可以释为:“秦国对待将军的态度,可以说太过分了。”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课文将这个句子注为“去了而不能回来复命的,是没用之人。”
课文把“竖子”理解为荆柯在自己骂自己,笔者以为甚为不妥。理由有二:1“竖子”在古代汉语中是“对人的鄙称,犹谓‘小子’(见《古代汉语词典》“竖子”条目),一般不确定地指对方某一个人。如《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亚父用“竖子”骂的是项庄。2与下文相抵牾。荆柯过易水时又前为慷慨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去不复还”与“往而不返”显然语意是一致的,荆柯怎么可能一会儿骂自己是“竖子”,一会儿又称自己是“壮士”呢?一贬一褒,感彩截然相反。
篇5
荆轲因为刺秦王而使他家喻户晓,名垂青史。而易水送别那悲壮的场面成了千绝唱。
荆轲不仅武功高强,胆识过人,而且很爱读书,心系天下,是个侠士。正因为如此,他才担起了刺秦王的大任,燕太子丹为了让燕国再存活一些时间,选中了荆轲,并派他去秦国行刺秦王,为了使荆轲同意去刺秦王,太子丹竭尽全力满足荆轲的需要。荆轲很聪明,他知道秦王的性格,他需要的是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打动秦王,秦王才能召见他,他才有机会下手。
刺秦王的结果,当然人人皆知,荆轲以死来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即刺秦王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当然其一就是夏无且的掷箱,这为秦王拔出长剑赢得了宝贵的几秒种时间;其二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潮流,阻碍历史潮流,必将会失败;其三是没等到荆轲的那位朋友,可以想象那位朋友一定也像荆轲一样勇猛过人,是个侠士。假如那人与荆轲、秦武阳一起去刺秦王,也许会得手;其四是秦武阳的胆怯,秦武阳的举动使秦王与群臣很惊讶,故没有让他上殿,使荆轲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助手。
篇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_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战国策》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
篇7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篇8
有人说,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考古家依靠证据追寻她的原貌,史学家依据观念评说她的功过,政治家依据需要论定她的是非,而艺术家则是出自感悟诠释她的形象。看过由河北省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绝唱》(编剧陈家和、导演马海燕)之后,更是深有同感。
《绝唱》演绎的就是荆轲刺秦王的老故事,对荆轲和赢政这两个人物,文艺家各有各的理解和表达。近年来就有陈凯歌的大片“荆轲刺秦王”,他的荆轲是个职业杀手,心冷手毒又不乏柔情,在小盲女单纯善良的刺激下,他想金盆洗手。在赵姬美女柔情的驱使下他又操起了刺客的旧业,走上了不归路。他的对手赢政则是个形象猥琐、内心卑微、行事残忍的暴君。而张艺谋在大片“英雄”里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荆轲(虽然他叫无名,可是谁都知道他是荆轲)则是武功盖世、深明大义、幡然醒悟,与对手心有灵犀的英雄。张氏的赢政就更是胸怀天下,伟业千秋的圣主明君了。也还曾有沧州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易水寒”,那一个荆轲则是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者,而赢政则是不折不扣的暴君。还有些作品把荆轲写成了螳臂挡车的跳梁小丑,把赢政写成了历史巨人,不一而足。
现在我们来看河北省梆子剧院的这一个荆轲。
首先是视角现代又独特。该剧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给荆轲的身份设定了从草民、到上卿、到刺客三步曲。荆轲本是一个自幼习文练武的平民,没有高贵的出身和显赫的背景,可说是无名之辈。本来他可以自自由由、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但他不甘平庸,一心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期盼着英雄有用武之地。却四处碰壁,报效无门。当他在燕国街头和挚友高渐离喝烧酒、噬狗肉,歌舞放浪,宣泄郁闷的时候,意外地受到名士田光的举荐,大喜过望,踌躇满志的去见燕太子丹。
燕丹对荆轲礼遇有加,破格录用,拜为上卿。荆轲更以为遇到了知己明君,也更加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便要大讲治国方略,不料燕丹却不感兴趣,不听他的高谈阔论,兜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当荆轲终于知道燕丹是要他做刺客,去行刺秦王时,他是不情愿的,因为他知道“刺秦王劳而无功徒走险,成败难料有去无还”,可他又不能拒绝,因为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太子供他锦衣玉食,金钱美女,又长跪相求,使得荆轲进退两难,仰天长叹:“退一步,太子长跪退路断,进一步,狂澜没顶进黄泉。退也难、进也难,进退难选,生死关隘好不惨然。”紧接着太子丹又逼着樊於期自刎献出了人头,再加上铸剑女徐夫人的以死相托,他才明白“人生本来如草芥,大风起处难择抉!”,此事是由不得自己的,只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慷慨赴死了。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荆轲何尝不是如此?他自比商鞅、乐毅,可他未必有人家的雄才大略。他自喻武艺在身,可若让他带兵打仗,恐怕他连樊於期的对手都不是。他多余到燕丹那里去,用戏中高渐离的话说,燕国兴亡,与你荆轲有什么相干?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当他得知要为刺秦白白送死时,本来是可以逃之夭夭的,可他又不肯落一个忘恩负义、贪生怕死的名声,那他就非死不可了。
《绝唱》完成了一个从草民荆轲到刺客荆轲心理轨迹的描绘。
《绝唱》编制了一个鲜活生命从旺盛到走向死亡的悲悯情结。
《绝唱》展示了以人文关怀的角度观照历史的视点。
我顿悟了此戏叫《绝唱》缘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但是荆轲的绝唱,也应该是历史的绝唱,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
戏曲是综合艺术,该剧的舞台呈现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青铜风格的几块平台源自传统舞美的三桌六椅,很有历史感。四棵剑型的立柱变幻得当,寓意深厚。时空场景的转换流畅自然,一气呵成。音乐唱腔慷慨激越,韵味十足。演员准确到位的表演,将剧中人物塑造得细致准确,生动深刻,个个有光彩。
荆轲自不必说,唱念做舞,透出功力不凡。
徐夫人个性鲜明,先前少见,很有光彩。
秦赢政暴戾残忍又心虚恐惧,真实可信。
樊於期大将风度无奈自刎,悲壮感人。
太子丹运筹帷幄阴阴阳阳,性格复杂。
高渐离超然世外心知肚明,只能扼腕叹息。
老田光重承诺轻生死,令人感慨。
就连赢政身边侍臣优旃的乖巧机敏、战战兢兢也活灵活现。
纵观全剧,那凝重厚实,史诗般的序幕和落叶萧瑟,意味深长的结尾,更加显示出该剧大气磅礴的独特艺术魅力。
篇9
同备课组一位老师正在上《荆轲刺秦王》。这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教师投影出示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创设场面的技巧;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为了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老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影片中的片段(从“易水送别”到“廷刺秦王”)作为导入。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感慨。影片结束,学生还意犹未尽。教师一边打开课件,一边问:“影片好看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好看。”接着就有学生在底下发表评论:“演员太儒雅了,没有一点刺客的样儿。”“廷刺场面太混乱,荆轲三两下就被杀了,太不过瘾。”听到这样的话,教师说:“好,既然这么多同学对电影的拍摄不满意,那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果你是荆轲,你会怎么做?”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有的替荆轲出谋划策,讨论用什么武器才能取胜;有的学生要求表演“廷刺秦王”的场景。整节课,教室里笑声、掌声不断,气氛极为热烈,甚至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这一节课,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热闹”。甚至连授课的老师也说:“这节课,虽然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没想到课堂气氛这么好。看来还是要千方百计让课堂热闹起来!”然而,面对这样的热闹,我却生出了不少困惑。
1.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对影片内容不符合文本内容进行了质疑。面对这一生成内容,授课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体验,抓住了这一生成内容,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他们进行一番讨论。但很可惜他没有意识到将生成的内容如何有效地纳入到预设的目标中,接下来的讨论使整个生成的教学内容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导致生成步入误区。
教师如果能及时把握生成内容,从另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如,针对学生提出的“荆轲缺少刺客风采”这一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导演,你心目中的荆轲会是什么样子?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又与本册的“写人要凸显个性”作文训练相吻合。而对“廷刺”场面的质疑,则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看看司马迁是如何把这一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的。比如抓住荆轲的“取-奉-发-把-持”,秦王的“惊-起-绝-拔-操-急”,还有群臣的“愕”、上上下下的“尽失其度”。这一段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写绘声绘色地表现了荆轲超人的胆略、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对提升学生“细致地观察、传神地描写”的能力不是有很大的帮助吗?经过这样的引导,既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又巧妙地把生成内容引向预设目标,使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所以在处理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关系时,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通过点化、深化、迁移、引导,使生成最后回归预设,让预设来约束课堂,让生成来活跃课堂。
2.省略
篇10
【关键词】《语文》 影视手法 视觉叙事 阅读教学 新课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有效地阅读文本行为达到语言综合审美、语言实践运用乃至拓展知识、陶冶情操等目的。现行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肩负着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因此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综合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优化教学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才能达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叙事学和视觉叙事
叙事学最早指由托多罗夫正式提出的“即关于叙述作品的科学”,通俗来讲,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行为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分析其组成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偏重叙述的技巧和效果,包括故事中所有元素的隐喻、象征等意义范畴。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叙事文本同样遵循着从真正的作者到叙述主体到隐含的读者到真正的读者的接受过程。因此借助叙述学理论来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意义接受是可行的。
实际上叙事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已经蓬勃发展,从研究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慢慢进入到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直到现代艺术中复杂的综合艺术表达形式。视觉叙事是叙事学中重要的内容,即诉诸于视觉的。偏重于用图像、影像来讲故事,其更加适用于当今包含“故事”元素的绘画、戏剧、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等视觉媒体。其中影视视觉叙事更是涵盖了景别的运用、形象的塑造、蒙太奇等手法,正因为影视视觉叙事手法是多种技术以及艺术的综合运用体现,所以其中有许多值得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借鉴运用的手段。
二、视觉叙述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众所周知,镜头画面被认为是影视叙事的最基本单位,如果说影视与文本的共同点即在叙事,那么二者的区别即在于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前者为视听语言,后者为文字,因此视觉叙事成为影视的常规表现途径。导演通过声画将编剧的文本叙事最终呈现出来,从文本到画面的转换直接体现出编导的思维创造力。这一过程需要结合文本构思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画面。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图像化时代,身处图像化信息高度发达背景下成长的90后学生,运用视觉叙事的手段诠释文本内容的阅读成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创造积极性,同时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本内容、艺术及思想的形象化表达想象力。
《荆轲刺秦王》是先秦散文的优秀典范,其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语言之巧妙均值得再三品读。
《荆轲刺秦王》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1、 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感受荆轲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品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
按照文本内容安排可概况为: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这几个叙事单元,而其中易水诀别尽管并非是刺秦的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理解荆轲英雄气概的重要文本依据,同时也因为作者富有情感的笔触抒写使之成为千百年来的经典篇章。
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一段百余文字,教材旁批中说:“易水送别是全文中仅次于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法多是教师以分析重要词语含义、解析语言文段及概况表现手法为主。
在视觉叙事手法教学中,请学生以编导身份讨论设计简单的分镜头脚本(如下图),采用组内讨论,集体协作的形式完成。
教师应当提示学生讨论确定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服装等)场景内容(包括外景、背景色调等)、背景音乐等,重点在于提高学生整体构思意识,最后请小组代表陈述最终的设想,并要说明设想原因。
三、视觉叙事手法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并且处在思维主动创造的活跃期,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定性分析为主,机械性分析阻碍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视觉叙事阅读教学将文字转换成图像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镜头画面构思是一种综合表现,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自由选择以舞美、造型师、摄像师等角色来积极参与到阅读创造中来,团队之间的共识将是最终画面协调的重要保证。
2、充分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创造。如果说图像叙事,消解了受众的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那么视觉叙事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其实是变换了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及再创造的形式和手段。
阅读接受是一种个性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在组织视觉叙事教学时只要求每个小组的构思能基于文本可能支持的范围即可,可以给学生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鼓励尊重学生的自由创作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不同的构思显示的是不同角度的阅读理解。
四、视觉叙事教学手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视觉叙事手法的运用更加强调教师的课堂组织引导及控场能力,既要让学生能充分享受自主阅读自主创造的乐趣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再创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变成漫无天际的脱缰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