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9 10: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睡眠卫生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表现为睡眠时上呼吸道塌陷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的临床综合征[1]。它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损害。国外有研究认为,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是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夜间猝死。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3.5%-4.6%[2]。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性,认为睡觉打呼噜是睡眠好的表现,是一种很普遍的睡眠现象,更不会去医院寻求治疗,因而丧失了治疗机会。从2011年开始,我科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住院患者实施规范的健康教育,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4月――2013年元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57.83岁。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定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治指南[3]标准和病情分级标准,确诊为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中度7例、重度12例、轻度4例。
1.2方法①责任护士为患者做治疗的同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②工休坐谈讲座。③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
2健康教育内容
2.1疾病相关知识肥胖、饮酒、吸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睡眠打鼾、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晨起口干、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
2.2CPAP治疗的配合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因此,护士需要特别强调CPAP治疗的重要性,并对患者使用CPAP治疗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患者出现的不适及时报告大夫处理。随时向患者反馈治疗效果,以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2.3饮食指导虽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因很多,但肥胖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肥胖使上呼吸道软组织增加,非呼吸道结构的改变,致使呼吸道狭窄;又由于呼吸道周围脂肪组织的增加,而肌性组织减少,纤维结缔组织的增加,上呼吸道变的松弛,导致咽腔气道狭窄,而出现睡眠时反复出现部分或完全上气道阻塞。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限盐、少甜食,并配合体育锻炼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2.4睡眠和运动在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同时,指导其配合运动,达到减肥的目的。教会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等,并制定运动计划。指导患者调整睡姿,积极养成右侧卧位睡眠习惯,因侧卧位可减少睡眠中呼吸暂停的次数。
2.5戒烟戒酒吸烟喝酒可引起或加重夜间睡眠呼吸紊乱,因乙醇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肌肉松弛、张力下降、反应迟钝、舌根后坠、咽部软组织内陷,导致上呼吸道狭窄而引起或加重打鼾,而吸烟可刺激咽部发炎和水肿,引起咽部狭窄,导致上呼吸道阻力增加,从而加重睡眠呼吸暂停。因此,应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坚定戒烟戒酒的信心。同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共同关心、支持、监督其戒除烟酒。
2.6心理指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征的患者由于夜间睡眠质量差,白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倦、乏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入院后,害怕因打鼾影响病室病人的休息,造成同室病友关系紧张。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护士应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素质、文化程度、性格等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耐心讲解疾病的治疗及配合要点。尽量将同病病人安排一室,消除担心影响他人的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7出院指导注意饮食和休息,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酒,坚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定期复查。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一部分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由于疾病知识的缺乏,不知道这是一种病态需要治疗,更没有引起重视,因而丧失了治疗机会。健康教育即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4]。健康教育虽然不是直接的治疗,却是治疗强有力的补充[5]。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住院患者提高了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程度,提高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依从性,知道通过改善睡姿、积极锻炼身体、控制饮食、预防肥胖、戒烟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防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行为管理。是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延忠.睡眠障碍性疾病[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1.
[2]何权,陈宝元.睡眠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9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53-460.
篇2
表1显示了培训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多数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仍然比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时间、随地吐痰的行为习惯现状上存在性别差异(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学员的一般行为习惯要好于男学员。
2饮食习惯
表2表明,培训学员整体饮食情况较好,表现出了较合理的饮食观念。18.1%的学员饮食缺乏规律性,女学员的饮食规律好于男学员(χ2=49.65,P<0.01)。11.9%的学员经常“高盐饮食”、16.4%的学员经常“高脂饮食”。
3烟酒行为现状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5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6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和6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7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
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7.1饮食方面
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7.2烟酒行为
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7.3睡眠状况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74体育活动
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首选“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7.5业余时间支配
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8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8.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全面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8.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
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全面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8.3自我健康教育
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9结论
篇3
一、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
学校要成立“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健康评价方案》的要求,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工作。健康教师要有学年度教学计划及总结。
二、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并加强,学校要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走进课堂,并保质保量,上好每两周的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做到健康教育教师上课有教案,期末有学生考核评价。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格率达10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100%。健康资料规范、齐备存档。
1、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一个健康的体质是保证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要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4、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低年级从睡眠卫生教育入手,根据自己的年龄,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少于8——10小时,睡前后注意什么,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5、学生上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课桌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使学生知道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习惯。坐、立、行、走姿势要正确。
6、平时生活中,预防皮肤病,沙眼、肝炎等传染病,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预防牙病,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7、积极开展预防和远离教育。
三、关注学生身体健康
坚持每天进行晨、午检,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身体状况,做好记载,及时处置,杜绝学生疾病互相传染。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天保证做两操。严格控制学生不喝生水,杜绝零食进入校园,不吃生冷食物。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梅州市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我市预防青少年近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向长期以来为学校预防近视工作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和参与预防近视活动的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为做好我市学校青少年预防近视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视力健康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人的一生幸福和家庭的幸福,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高度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出发,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提高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二、切实落实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措施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积极创造课间户外活动的条件,因地制宜组织各种户外体育活动项目,鼓励和倡导学生增加户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
(二)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加强教育和督促,指导学生科学用眼,端正学生读写姿势,引导学生尽量少用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幼儿园、小学要严格使用电子教学,提高学生用眼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随意增加教学学时,不占用体育课和其他户外活动时间,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上课,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四)改善学习环境。保障各项教学设施和条件(教室、寝室的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备、黑板等)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和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
(五)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合理安排调节座位。制订科学的作息制度,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睡眠时间,初中生应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
(六)规范眼保健操。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保证眼保健操的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掌握要领、姿势正确,规范眼保健操。
(七)完善视力健康管理。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定期检查视力,并建档管理。积极争取卫生健康部门的配合,探索建立学生屈光发育档案。对学生进行屈光筛查,对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制订跟踪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
(八)强化健康教育。进一步落实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和新媒体等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全面普及近视防控和健康用眼知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学生近视防控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近视防控的自觉性。
三、加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明确责任。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工作职责。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机制,制定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方案。
(二)加强保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经费,保障学生视力健康检测、用眼环境改良、相关人员培训等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协调。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建立近视防控的联动机制。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和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眼观念,掌握科学的用眼方法,指导采用适宜的干预措施。
(四)加强督导。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把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情况与学校工作考核挂钩。加强督导检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同志们、同学们!今天的启动仪式,就是通过宣传让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扩展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近视防控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我市儿童青少年防近工作。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强化执行,狠抓落实。我相信,在全市上下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市青少年防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提高青少年视力健康,减少青少年近视的人数,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大家积极的贡献。
篇5
1神经变性病的概况及临床流行病学状况
神经变性病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AD是一种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的、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及机制迄今未明。其危险因素有遗传、年龄增长、脑外伤、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女性患者发病多于男性,知识文化水平越低发病率越高。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典型症候。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发病趋势呈日渐攀升之势。调查研究发现,2011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77亿,其中80岁以上者有1900万,预计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会进一步加剧,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3.9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亿。随着老龄化社会日趋加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尤其是与神经变性疾病。PD和AD是老年人中发病率居于前2位的神经变性疾病,65岁以上AD的患病率为5%,70岁以上为10%,80岁以上则高达30%;65岁以上PD的患病率为1%,随年龄增加而升高[1]。随着社会的发展,AD和PD将会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2神经变性病的护理策略
2.1创造温馨的诊疗环境和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诊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对神经变性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有重要意义。医院要切实为患者考虑,优化病房环境,多为患者提供一些便利和服务,护理人员也要有所创新,将病房文化逐步开展,创造温馨的诊疗环境。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恰当的沟通,倾听患者及照料者的内心诉说,让患者敞开心扉,打开心中的纠结,并积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共同克服疾病的困扰。此外,尊重患者的人格及生活习惯,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使护理和医疗密切结合,真正为患者的健康着想在医患关系的建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2,3]。
2.2开展饮食健康教育饮食健康教育在神经变性病的诊疗以及护理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变性病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加强营养,纠正营养不良,多吃水果、蔬菜。如PD患者由于其的肌张力明显增高,肢体震颤,能量消耗相对增加,易出现乏力。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量及时补充足够的热量,注意满足糖和优质蛋白质的供应。嘱患者定期检测体重变化。及时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建议增加纤维的摄入,多饮食,6~8杯水/d[2,3]。平时宜低蛋白、低脂肪饮食。还应注意定期进行腹部运动,如每日睡前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摩腹部、做腹式呼吸,可通畅排便。由于神经变性病不同程度的出现神志改变,在进餐时也应该注意正确的姿势,减少误吸机会。嘱咐患者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并且食物不宜过冷过热,不吃带有刺激性的调味品,避免胃及食管痉挛。睡眠时宜侧卧位,以免口水返流而引起呛咳[4,5]。
2.3提倡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疗法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疗法对神经变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功能康复训练、身体机能的调整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老年性痴呆患者由于其大脑神经变性,导致患者失语、失用等症状,如不及时锻炼可导致全身肌肉的萎缩,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运动疗法也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如PD患者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以配合使用正规、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既安全可靠,又疗效显著,对整体功能的恢复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整体功能康复训练中,肢体训练也占有重要地位,应依照个人身体实际状况,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另外患者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跳舞等。中医的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疗法,是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值得神经变性病患者选择使用,已达到强身健体,功能康复的母的。此外还要循序进行言语训练、书写训练、吞咽训练等。护士在医院护理过程中,应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为其出院后在家自行康复训练打下基础,以保证患者出院后坚持自行锻炼,保持良好的功能康复训练[2-7]。
2.4养成科学的睡眠疗法睡眠疗法在神经变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由于睡眠障碍现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睡眠专家们的重视,其会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发生率较高。此外神经变性病患者容易出现的抑郁、焦虑心理也会引起睡眠障碍,反过来睡眠障碍也会加重抑郁、焦虑心理。如PD患者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且易醒或早醒,护士要协助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床位,除了避免声音及光线干扰,适宜的温湿度、床位的舒适度也很重要,鼓励患者进行规律地锻炼,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也具有很大的帮助[7]。
2.5适当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神经变性病患者由于其运动功能障碍和记忆与认知功能障碍,使其与外界的沟通也有一定的障碍。要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群体性文化活动,提供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及讲解知识、解答患者及家属提问的场所。引导患者参与讨论自己面对的问题,如服药知识、功能锻炼、心理问题、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定期组织患者交流心得体会,并进行知识小讲座,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努力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充分让患者及家属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的积极性和功能康复锻炼的能力,引导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5,6]。
2.6自我护理方法及安全防护自我护理和安全防护在神经变性病患者的护理中也极为重要。由于神经变性病患者自身功能障碍,导致其运动功能、记忆和认知功能等基本的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症状愈来愈严重。如PD患者晚期四肢运动功能障碍,植物神经障碍,免疫力低下,加之协调功能不良和长期卧床等因素,极易发生摔伤致骨折、坠床和误吸等意外伤害。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的床位设置,保持地面干燥,可以设置专用的病床,并配备相关设施,如:床头柜、椅子等,护士应指导患者及家属及时固定病床脚刹车,睡眠时加床档,卫生间、走廊设置扶手,移去患者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指导患者适宜穿着,教会患者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等辅行走工具。对高危患者,护士应使用相关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评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做好相关宣教,建议家属陪护,被动活动肢体,加强肌肉、关节按摩,设置明显跌倒警示标识,病区病房做好防跌倒科普知识及技巧。夜间夜尿增多者建议尿壶放置在触手可及之处,呼叫铃安置在适宜位置。此外,护士应做好夜间查房,严格按级别护理巡视病房,发现可疑的危险因素及时排除。护士应该指导患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功能锻炼,学习渐进式下床活动的正确姿势,避免快速转变,下蹲起立的动作宜缓慢进行。同时加强家属患者防范跌倒的教育,减少跌倒的发生,努力使患者及家属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2-9]。
2.7并发症的防治由于神经变性病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应重视其并发症的防治。例如,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晚期时,并发症不同程度的显现,且比较常见。因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①胃肠道炎症及泌尿系感染:由于长期卧床,胃肠功能活动缓慢,饮食不当,容易造成胃肠道炎症。泌尿系统炎症也较为常见,长期卧床排泄功能紊乱,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处理,以免加重病情。②口腔炎及吸入性肺炎: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咀嚼功能下降,食物容易在口腔中存留,食物也容易误吸而形成吸入性肺炎,此外,长期卧床易产生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口腔卫生,教会患者家属经常给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可配以雾化吸入,并且要保持病房的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光线适宜等,可使用加湿器等用具。③压疮预防:卧床患者要按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净、整洁、无褶皱,会保持清洁,大小便后要清洗局部,防止尿便浸渍,避免压疮的发生,可以酌情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注意背部护理,经常按摩受压部位[9]。
2.8心理卫生治疗心理障碍是神经变性病患者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神经变性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呈进行性加重,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及相关支持的加大投入,心理疾患可能取代功能残疾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2]。抑郁症是PD累及中枢神经实质后的情感表现,患者心境低落,思维迟缓且有不同程度自卑感,这可能与多巴胺神经递质损害有关。护士可针对患者的疾病状态、文化层次和性格特点等因素,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积极的关爱和支持,主动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其感到被重视,增加患者信任度,缩短距离,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情绪的稳定。此外还应指导家属加强生活上的照料,减少患者的痛苦[7]。
2.9用药指导用药指导在神经变性病患者的护理中也具有重要价值。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制作健康卡,详细交待各种药物的作用、剂量、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强调必须遵医嘱服药,嘱咐患者千万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此外,还可以向患者推荐按时服药的小诀窍,如为患者准备一份服用的药物清单,每日在同一时间服药;用闹钟或计时器提醒自己;嘱咐患者外出时记得带着药物;药物剩下2w的量时,应尽快补充。另外,应将如何用药详细告知患者家属,使其让患者配合,真正为患者的疾患着想[5,9]。
2.10开展疾病危害性及相关知识教育神经变性病由于其发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预后较差,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其的了解仅仅来源于电视媒体,对该病的性质、病程、表现及预后不甚了解,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因此应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神经变性病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更多渠道地了解疾病本身。此外,可采取发放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病区内做好各项宣传栏,病房内设宣传页,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或照顾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案、护理要点和康复知识及该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使患者配合医生和护士积极治疗疾病[2]。
3体会
护理健康教育在神经变性病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疗效的充分发挥、医患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0]。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健康教育内容呈多样化,每个病种及其具体的健康问题、健康行为都可以形成一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社会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对患者教育工作是一项多部门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医护及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护士作为联络者应担负起与医生、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理疗师等相关人员之间协调工作,以满足不同护理对象对护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神经变性病由于其特殊性,其积极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培养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诊疗过程中应重视神经变性病的护理,努力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目前对神经变性病尚没有根治方法,只有给予科学、有效、全方位的护理支持及生活训练指导,同时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和信心,才能稳定病情,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也只有广大医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治疗及护理工作,才能帮助患者在心理及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回归社会[2]。
参考文献:
[1]王晓民,李林.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4(4):497-502.
[2]叶衍涓,周佳,扬艳.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护理杂志,2003,20(1):93-94.
[3]张韶红,王颖.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护理对策[J].上海护理,2010,10(5):23-27.
[4]孙志琴,杨海燕,丁钟琴,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焦虑心理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12):3308-3310.
[5]刘曲.护理程序在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23-24.
[6]揣松阳.健康教育对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29(3):199-200.
[7]唐峥华,梁华忠.帕金森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9,18(4):250.
[8]张锐芝.健康信念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150-1152.
篇6
老年痴呆(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器质性精神衰退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常见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症状,病程隐匿,进展缓慢。由于AD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本性突破,护理对延缓AD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75.4%的AD家庭照顾者缺乏痴呆患者的护理知识与技能,93.8%的家属希望与医务人员面对面交谈健康教育知识[1]。而针对性地对AD家庭照顾者实施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AD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2010年2月-2011年11月,笔者对48例AD家庭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老年痴呆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和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72~84岁;病程5个月~8年;轻度30例,中度15例,重度3例。照顾者为与患者一起生活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保姆等主要照顾者,共64人,其中男26人,女,38人,年龄45~6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人,初中高中42人,大专及以上5人。
2 健康教育方法
(1)患者住院期间采用护士一对一的方式对家属或陪护进行护理干预教育。(2)建立患者通讯录和个人信息登记,实施双向交流。(3)做详细的出院指导。(4)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指导。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AD患者的健康教育
3.1.1 轻中度AD患者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强化记忆锻炼,增加信息的刺激量,经常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生活的经历,定时看电视、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保持良好的社会互动,可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给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语言、计算及理解功能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持之以恒。日常生活注意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多食富含卵磷脂、乙酰胆碱的食物,如鸡蛋、鱼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等。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大小便通畅。
3.1.2 重度AD患者健康教育
本组3例重度AD患者均由亲属和保姆陪护。生活上给予患者关心、协助,而不是完全包办。协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自理,如洗漱、进餐、行走等。不能单独外出,防止走失或跌伤。药物、热水应放好,防止误吸、烫伤。铁器、锐器等物品保管好,防止误伤和伤人。
3.2 AD家庭照顾者的健康教育
3.2.1 生活护理
由于患者的自理能力减退,甚至完全丧失,需要家人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清洁的房间、床单位的整洁、干燥,适宜的光线、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看看过去的生活照片,回忆往日生活的美好时光,看电视、读书报、听喜爱的歌曲、练习书法、绘画、养鱼、种花等个人兴趣爱好。应该经常提醒、督促,不要忘记洗脸、梳头、漱口、刷牙、洗脚、换衣服等。协助并督促患者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大小便的护理,减少感染机会。中晚期患者往往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悉心照料,包括剪指(趾)甲、理发、晒被褥等。并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长期卧床者给予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和肺炎发生。
3.2.2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往日的饮食习惯和疾病的所需合理安排膳食,给予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低脂肪、低糖、低盐饮食,食物要无刺激,无骨,易消化,少油腻,易咀嚼。进食环境要安静、整洁,食物温度适中,进食速度要慢。对于严重痴呆患者,家庭照顾者要协助患者进食,以免造成梗阻窒息。便秘者,除多食含纤维多的新鲜蔬菜外,还要多喝水,必要时可服用药物治疗。
3.2.3 心理护理
AD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及性格的改变,如自私任性、固执己见等。随着疾病的发展,记忆力障碍加重,如忘记回家的路,记不起家人和自己的姓名等,家庭照顾者发现患者行为异常要尽量宽容和理解,当患者焦虑不安时尽量用语言安慰、疏导,多与患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满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2.4 睡眠护理
根据患者平时养成的睡眠习惯,家庭照顾者要每天督促其按时就寝,包括午间休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应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良好的睡眠环境,患者因缺乏安全感不肯入睡,应陪伴其左右,轻拍患者使其入睡。但白天应鼓励患者多活动,特别是室外活动,活动量不宜过大,尽量采用散步的方法。
3.2.5 安全护理
AD患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顾者要事事留意其安全,随时有人陪护,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行走时有人扶持或关照,以防跌倒,睡床要低,必要时可加栅栏,厕所使用坐式马桶,防滑地面,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有毒、有害物品应放入加锁的柜中,以免勿食;锐器、利器应放在隐蔽处,以免伤人与自伤等。
3.2.6 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强化记忆锻炼,增加信息的刺激量,家庭照顾者要反复带患者定时看电视、报纸,讲解文字、图片、实物等。经常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不断刺激皮层兴奋,加强记忆。 老年痴呆患者智力损害后恢复很慢,要促进患者多用脑,勤用脑,制定切实可行的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语言、计算等训练,反复强化,并给促智药物和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对思维贫乏的患者多给予信息及语言刺激,对患者关心、体贴,与其交谈沟通,诱导患者用语言表达,刺激大脑的兴奋性。
3.2.7 药物护理
严格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控制痴呆的药物。有的患者在妄想等方面的影响下,拒服药物,有藏药和吐药行为,家庭照顾者要严格核对并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杯子和手。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直立性低血压、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噎食以及便秘、尿潴留等,照顾者发现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3.2.8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年老体弱,机体抵抗力差,再加上记忆和智能受损,因此患者表达症状困难,使症状隐蔽、不典型,这时家庭照顾者要仔细耐心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4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庭照顾者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及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患者意外伤害发生显著降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老年性痴呆症是由于进行性脑功能衰退而出现的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情感、性格、人格、认知功能障碍、思维、行为、生活和社交活动异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不同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直接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AD的患病率在不断增多。全世界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达8.4%。60~90岁老人中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指数增长。目前我国已有500多万痴呆患者。预测到2025年将有1009万患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医疗服务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因此,要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必要对家庭照顾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有调查表明,在患者出院后护士上门家访或电话访问是照顾者较喜欢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3]。这可解决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为照顾者提供支持与帮助。这对AD患者的长期护理有重要意义。进行健康教育可使陪护者及家人对老年痴呆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痴呆患者的护理常识,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延缓病情的发展,为家庭照顾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沈文娟,关奇志,朱汇平,等.老年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健康教育探索.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13(6):39-41.
篇7
【关键词】 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204
自2009 年10月悦庄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多种早期干预措施对全镇居民实施高血压综合防治、普及知识, 做好防、治、管等健康教育工作, 逐步改变居民不良的生活习惯, 降低了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提高居民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按自然村位置, 在悦庄镇常住居民中(居住5年以上)年龄≥35岁者15428例为调查对象, 外出人员及患病无法配合者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 以整体抽样方法逐村进行调查, 参与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1. 2 方法 按照《山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础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表》、《山东省居民健康档案基本信息表》、《山东省居民健康档案体检表》采取入户问卷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并测身高、腰围、体质量指数、血压、是否吸烟及其数量、是否喝酒及其数量等。采用统一校正的标有2 mm Hg(1 mm Hg=0.133 kPa) 刻度的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3次, 计算其平均值[1]。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标准,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原发性高血压依据WHO/ISH(1990年)的分类标准[2]进行分类。对既往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服用降压药物的按既往高血压进行统计。
1. 3 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 ①以村卫生室为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5岁首诊检测血压制度。②对辖区居民发放控盐勺、控油勺、腰围尺、计步器等。提倡居民每人每天6 g盐、25 g油、日行1万步, 吃动两平衡。③定期举行高血压防治讲座, 村卫生室每2个月1次, 有卫生院专职工作人员协同村卫生室进行, 悦庄镇卫生院1次/月举行讲座, 进学校等单位食堂、进村庄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农村赶大集发放高血压防治知识小册26321册, 每村都建立宣传栏、宣传标语等。④对确定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4次/年、并给予用药及健康教育指导, 1次/年体检。对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一对一指导。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基本情况 共调查15428例居民, 有效调查表共计15200例, 有效率为98.52%, 其中男7648例, 女3437例。
2. 2 血压分类情况分析 调查人群中, 高血压患者3437例, 占调查总人数的22.61%, 根据国际统一的血压分类诊断标准, 血压≥140/90 mm Hg为高血压, 男性患病率(24.70%)高于女性患病率(2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3, P0.05)。见表1。
2. 3 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3437例高血压患者中, 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有2926例, 高血压知晓率为85.13%, 得到治疗的有2793例, 治疗率为81.26%, 得到有效控制的2142例, 控制率为62.32%, 在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面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13、0.11, P>0.05)。见表2。
2. 4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 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口味、油脂摄入量多、蔬菜摄入量少、睡眠时间少、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体质量指数等因素为高血压患者增加了患病危险, 仍然需要继续加强。
3 讨论
结果显示, 悦庄居民3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23.47%, 低于全国同龄人口的患病率, 非高血压人群中正常高值率为21.27%, 能够掌握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及用药等为知晓率, 能够得到有效生活指导及用药指导为治疗率, 70岁以下及年轻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为控制率[3]。说明悦庄中心卫生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良好成效, 悦庄居民生活习惯良好。
高血压是一种多发性、慢性、终身性疾病, 是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最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 通过控制能够改变危险因素, 可显著降低血压水平, 防止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在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中发现, 家族史、吸烟、过高的食盐(钠)摄入量、饮酒、油脂摄入量多、蔬菜摄入量少、睡眠时间不足、超重等仍然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控制可改变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与很多权威机构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 高血压的查、管、治工作是一项需长期不断加强的工作, 继续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以自然村为单位, 开展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工作,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 张维忠, 孙宁玲, 等.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12):1101-1115.
[2] 吴锡桂, 段秀芳 , 黄广勇 , 等.血压测量次数对人群高血压的诊断和防治的影响.高血压杂志, 2003, 11(5):479-482.
篇8
社区冠心病现状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冠心病是社区常见的5种慢性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而且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社区人群的健康。通过社区调查表明,社区居民对冠心病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预防措施不到位,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不够。为此,冠心病的复发率较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很差。
在社区护理中,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要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积极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为了降低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控制或减少那些对发病率起决定作用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即提高人群中冠心病的检出率,加强治疗,减少疾病的恶化和发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2]。而做到这些,离不开社区人群健康意识的强化、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形成。为此,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健康教育的过程
评估:对社区需要和社区居民的评估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严重,5种慢性病发病率较高。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占有一定比例。造成这一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家庭社会对冠心病患者的支持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医疗药报销等问题。对社区居民学习需要的评估表明,居民对冠心病知识缺乏,认识不够全面,甚至走入误区,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诊断:根据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及社区居民的需要做出诊断。其结果为:①知识缺乏:患者对如何防治发作无所适从或因心绞痛缓解后无其他不适不予重视,仍从事体力活动或不克制情感,易致病情复发。与不了解疾病过程有关。②焦虑:因心绞痛发作时的濒死感而紧张,不知所措。与突然发生的剧烈胸痛并惧怕再次发作有关。
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取多种方式向冠心病患者教授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可分期教授或个别指导,并通过问卷式检查掌握情况。形式为集体授课、板报、幻灯片等。
健康教育的内容: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生活压力。因此,告诉患者一定做降压、调脂、控制血糖,减轻生活压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心理指导: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特点为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而过多的精神负担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对冠心病患者极为不利。所以冠心病患者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②治疗指导:冠心病患者要长期服药,一定要遵守医嘱,在全科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擅自加药。③饮食指导:冠心病患者要采取低脂低热量饮食,并根据血脂、血流化验结果指导饮食。胆固醇高者要少食或不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多食蔬菜和水果。高热量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④运动指导:有些患者认为运动会使心绞痛再发,其实不然。科学证明,适宜的运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减轻日常心脏的负荷和氧需求,扩张冠状动脉,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冠脉循环的供血。适宜的运动还能降低血脂、减轻体重、改善血压,从而减少冠心病进一步发展的危险因素。所以,冠心病患者不要长期静卧不动或害怕运动。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选择一些适宜的运动如步行、慢跑、自行车、医疗体操、登山、游泳、太极拳等。⑤睡眠指导:冠心病患者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好可引起再发。睡眠要有一定的规律,要坚持午睡,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小时左右。晚上就不宜过晚,9:00时睡觉为宜。睡前要避免刺激性的活动,如看有刺激性内容的电视、报纸等,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睡眠。睡前要喝杯牛奶,用温水泡脚,必要时可口服镇静药。⑥性生活指导:心血管疾病会增加男性障碍,时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偶尔可触发心肌梗死,不少患者因缺乏信心而回避性生活。其实,心肌梗死后,经2~4个月可恢复健康,患者进行性生活是可能的[3]。如果性生活前能耐受心率为110~120次/分的运动而不出现心绞痛,就可以恢复性生活。恢复性生活时,注意和强度。之前,不要饮酒吸烟,必要时可备急救药品。⑦排便指导:大便必须通畅,因大便干燥用力排便时可增加腹压,加重心肌耗氧量,可诱发心绞痛发作。通便的方法为多饮水,每天清晨起后要喝一杯温开水,这是最好的通便方法;注意饮食,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以减小大便的硬度;定时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用泻药或灌肠;腹部按摩,增加肠蠕动,以利排便。⑧职业前指导:冠心病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重返工作岗位是患者普遍期待的问题。指导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强肌肉强度和柔韧性,提高患者自理工作和娱乐活动的能力,使其尽快重返社会生活。⑨自救指导:教会冠心病患者学会数脉搏及自救方法。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要经常检查药品是否过期,以免急救时耽误抢救。
评估:通过指导、问卷式检查,使每个患者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健康意识是否得到增强、健康观念是否得到更新、健康知识贫乏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以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小 结
通过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干预,使其充分认识到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培养和增强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抉择,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的不良方式,如高脂高热量饮食、酗酒、长期静卧不动等,并提高其遵医行为。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它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保健意识,从而长期有效地控制诱发因素,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环,许冰,刘凡.社区健康教育带教初探.护理学杂志,1999,14(3):48-49.
篇9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保健
1 社区老年人保健的目的:
①维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②为老年人提供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锻炼等综合服务;③促进老年保健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2 社区老年人保健内容
2.1 老年人健康问题:①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②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2.2 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学会调节生活,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愉快地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2.2.1 规律的作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保持一定的节奏,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对身体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2.2.2 合理饮食:老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天都要吃谷类、蔬果、菌藻等多种食物,还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忌食辛辣类、油腻的食物,选择的食物尽量避免纤维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牛奶、鸡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选择食物。家庭和社会应从各方面保证其饮食质量、进餐环境和进食情绪,使其得到丰富的食物,保证其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2.2.3 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是增进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和的重要因素,社区护士应该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协助老年人做好个人卫生。
2.2.4 适当的运动:老年人参加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对延缓衰老进程、延长寿命、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老年人运动锻炼不要过度,过度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促发心力衰竭。
2.2.5 充足的睡眠:老年人需要较多的休息,而且要分散于一天的活动之中,老年人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每天大约6h左右,但要因人而异,注重睡眠的质量。
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状态能够修复机体并延缓衰老的速度。
2.2.6 保持排泄通畅:老年人排泄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其生理、心理状态及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社区护士应指导和帮助老年人保持排泄畅通。
2.3 注意安全: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社区护士应重视老年人现存和潜在的安全问题,如摔跤等,应注意预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和发展。
3 社区老年人保健措施
3.1 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自我保健意识。
3.2 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可使许多老年疾病在无症状期内被发现,促使老年人了解、关心自身健康,增强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的预后。
3.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通过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老年人社会、家庭及疾病的背景,便于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为长期观察、连续追踪老年人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施有针对性、系统性的保健计划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4 开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老年人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3.5 进行老年人家庭访视:提高家庭的访视,向老年人提供完整、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篇10
[关键词] 糖尿病;症状自评量表;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73-02
为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2008年5月~2009年4月,我院对42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8例,男226例,女202例;年龄62~75岁,平均67.2岁。职业:农民45例,私营业主64例,退休工人85例,退休干部115例,其他119例。合并症情况:肾病86例,心脑血管病92例,高血压79例,其他171例。
1.2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患者入院后,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指导患者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护理程序运用于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确立护理诊断,确定护理目标,制订护理计划,实施计划,效果评价。责任护士每天有计划地针对患者进行指导,并评价效果。责任护士按照所制订的计划,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每天对患者进行指导,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直到每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如何用药、如何饮食和适当的锻炼等有基本的掌握为止。
1.2.2 效果评定给每位患者建立详细的档案,实行生活追踪,定期复查,电话随诊。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定期测定SCL-90、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x±s表示,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个性化健康教育前后SCL-90各项评定结果比较
与个性化健康教育前相比较,个性化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SCL-90评定结果中,躯体化症状、抑郁、睡眠、焦虑、恐怖感等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2.2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个性化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个性化健康教育前稳定,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x±s,mmol/L)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终身性疾病,需要随病情进展而不断调整治疗策略。生命质量是慢性疾病的康复指标之一,有时比治疗效果更为重要。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很多患者拒绝、否认现实,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甚至悲观、失望[1]。为了使患者的短期症状得到控制以及长期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需要纠正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病情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负性心理状态[2]。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系统地传授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掌握自我监测方法和防治要点,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治疗中的自我教育已被St.Vincent宣言和国际糖尿病治疗作为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4]。古巴一项研究表明,个性化健康教育治疗能使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得到更有效的增长,日常护理技能得到提高,并能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得到阻止。近几年通过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得到加强,提高了他们的能动性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明显提高了病情控制有效率,阻止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生活质量[5-6]。
本研究发现,健康教育能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影响,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使患者对糖尿病形成的正确认识,在治疗过程中能积极地配合,从而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糖尿病病程也就被延缓,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实行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对于患者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的树立和糖尿病知识的深入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负性心理状态,达到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桂英,方耀奇,金星.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5):304-305.
[2]章勇,任芳,于彬.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5(1):17-18.
[3]吴丽洁.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188-189.
[4]时信梅.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山东医药,2009,49(1):28.
[5]钟美容.糖尿病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式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5-66.
- 上一篇:校园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下一篇: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