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9 10: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中学;卫生健康;现状;策略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开明宗义的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略显滞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群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在接受健康教育形式上两者有所不同,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卫生健康教育的策略,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策略研究: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力度,抓住学校主阵地,积极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教育

1.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的现状

1.1 留守儿童比例增大,大部分是隔代管理,小部分是由亲戚朋友代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且大多数留守儿童周一到周五都在学校,远离家长的关怀。

1.2 多数家庭多数学生卫生健康意识淡薄。据对我校初二年级一个拥有52名学生的班进行统计,在出生一年内按卫生部要求注射乙肝疫苗(97年前要求自费)的仅10人,不到20%。更不用说家庭对孩子良好卫生健康习惯的培养了。

1.3 多数学校未按规定设立医务室或配备校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比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满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而我们农村中小学多数学校对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学校重视教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投入,认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传染病管理工作无足轻重,未按规定设立医务室或配备校医,不愿对卫生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致使学生晨检、缺课学生随访、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等学校卫生工作走形式 ,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1.4 食品卫生状况让人忧心忡忡。部分学校食堂及其小卖部证件不齐全,违法经营现象比较突出,持证率低于78%。部分食堂基本卫生设施不齐,如无食品粗加工区、备餐专间,操作间无防蝇、防鼠设施,无专用洗菜池、洗肉池,或与洗碗消毒池混用,无食品冷藏设施,使用固体燃料的未设置隔墙灶。半数以上的学校就餐场所设施简陋,有的学校甚至违规向学生出售凉菜,有个别学校出售质量无保证的食品。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实施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1.5 学生宿舍卫生状况极差,拥挤不堪。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寄宿学校学生宿舍人均居住面积应达到2.7,从检查情况看,很多学校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还是说我们农村学校吧: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加大,要求住宿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宿舍的改善程度并不乐观。一米左右的下铺,居然要容下两名初中学生,一间不到12的学生寝室要住12名学生,人均面积不到1,宿舍内通风设施不怎样。如果学校爆发呼吸道传染等疾病,那将很容易诱发集体感染。

1.6 对健康教育课重视不够。在农村中学,没有专职的健康教育老师,主要由体育教师兼任。发到学生手上的《健康教育》教材,也没引起师生的重视,学生对传染病防治和食品、生活饮用水等卫生知识知之甚少,就连饭前洗手的习惯都有待养成。

2.农村中学生卫生健康策略研究

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做好中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2.1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力度。

2.1.1 加大培训力度。职能政府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水平。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配置校医和设立医务室,切实承担起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立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比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满600人的学校,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编办给各级学校按比例核定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编制,财政对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经费予以保障,以确保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2.1.2 加大教学资源开发的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积极开发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2.1.3 加大对卫生健康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应将卫生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2 抓住学校主阵地,积极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应以大健康观为指导,全面、统筹思考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整个健康环境创设、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为学生践行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按照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在全体师生中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

2.2.1 培养全民健康意识。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自身的健康是优化学校健康环境的前提。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重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2.2.2 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晨会、等各种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要求学生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破坏绿化及设施,不损坏公物 ”等。结合季节特点、传染流行和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等各种阵地,做好卫生健康、预防疾病、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环保教育等宣传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防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专项宣传教育。学校要通过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秋冬季为感冒、水痘、猩红热等疾病的好发季节,我校除了向学生宣传有关健康知识外,积极做好了各项预防工作。做到了一旦发现传染病,立即进行消毒、隔离治疗,并对其他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击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及时消除校园内可能导致传染病流行和各种危险因素。

2.3 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2.3.1 指导家庭对学生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卫生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而家长要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3.2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共识。良好的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协调统一。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三者的有效配合,必须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立体网络。

总之,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作、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育人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2004.

篇2

关键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16(32):206.

[2]徐云凤.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4-125.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综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51-01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似乎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一门人文学科,她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是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让语文教学培养出一批批充满人文精神的铮铮巨人。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人情味”其实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热情度的一个综合称谓,是一个人情感健康与否的一个综合体现。而语文又是一个培养人健康情感的重要科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多注入一些“人情味”。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情意绵绵,语文课堂怎一个情字了得?情滋韵养的学生,又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知识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项目,而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目前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导入“时代味”,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时代认知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样的语文教学,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营养丰富的知识大餐,又是一份品格高尚的精神大餐。

五、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生活是语文知识的起源,而语文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生活中来,所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秀清.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育导刊》,2008 第4期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020-01

中等职业学校,俗称中专,现又称中职,它在历史的舞台上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基础还比较薄弱,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下称中职)的学生能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对众多农村的孩子来讲又是脱离农村的羁绊,一跃入龙门的桥梁,因此中职的学生多是农村和各个城市优秀学生的最佳选择。但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从1999年起的扩招到现在的自主招生,陆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自主招生,中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进入中职的学生不在是以前的优秀尖子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力、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较差的学生,那么,如何让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毕业后,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优势,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中职顾名思义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它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的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之间,仍然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身体形态的发展已经趋于完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此时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产接近成人水平但还存在着差距,准确地说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活不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知识的缺少导致社会生活能力的匮乏和对融入社会生活的强烈欲望,是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归结。同时这也正是他们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这个阶段是一个适应的过程,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踏入中职的大门后,由于学业不再繁重,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增多,生活实践内容的逐渐丰富,社会交往的增加,互联网的极速发展,都在不断地诱惑着他们。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与父母、长辈之间: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但自控能力还达不到,心理上想要摆脱如父母、师长等的束缚,以独立的人格出现,但由于生理、心理的迅猛发展和自身条件缺乏的差距,总会让他们处在焦虑之中。2.与同辈之间。这又分二类,一类是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朋友相比。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就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学习成绩不好,长期还会受到老师、家长的指责以及同学、朋友的歧视,再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相比,会更加觉得前途迷茫,自卑感增强,表现到行为上就会出现更加怪异的行为和强烈的反叛意识。另一类是会和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中职的学生会选择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相处,但这又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积极作用:如果说结交的同学和朋友是虽处劣势但仍然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想通过个人的努力取得社会、长辈的认可的话,这部分学生也会慢慢地改变,更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各方面都会有良好的提高。一种是消极作用:经常交往的同学如果没有进取心,这部分学生也会出现心理缺失,久而久之会更加固执、多疑,为人处事能力更差,更甚者会存在社交障碍,直接影响日后的就业和生活。

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他们就学期间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发展成最佳状态。在现代的中职教育中,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里面又着重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身体心理素质又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要进行素质教育必然要进行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素质教育里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地位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增强中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七条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而近几年来所发生的马加爵杀人案,美国校园枪击案,药加鑫交通肇事案等一系列和学生相关的案件都传递我们一个讯息,在青少年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的重心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也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尤为重要,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会直接影响中职学生以后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有很多比如: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有着和实际年龄相匹配的心理年龄,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有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中职学生就业以后的处事态度和应变能力。因此在中职学生学习生涯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2.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2002年国家专门制定相关政策来重申在中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到近几年来各中职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办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对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实行保密协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教育环境等等。这些一系列的举措旨在适应时代的需要,探讨构建、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都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魅力,提高综合素质,更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快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提升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的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长远性。

篇5

关键词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教员

目前全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总人数仅为3453人;而2007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88 489 54人,每万名学生仅有专职人员1. 8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规模,仅凭学校的1至2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工作显然力不从心。面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供需极其不平衡的现状,只有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才能迅速有效的增强学校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鉴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琐性和非专业性,要求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不现实的。另外,辅导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当是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之提高心理素质。

辅导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遵循“发展模式”这一思维路线,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开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并把培育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放在首位。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两类人群:一是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部分学生虽能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也有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把心理问题当作心理疾病而不愿意告诉他人,也碍于面子不愿意找专业心理教师咨询。

辅导员对这两类人群可以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工作的各种时机(谈话、班会、社团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谈话、宣传、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察觉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行为,使之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心理问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约见心理咨询师并不意味着自己有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进一步澄清自己、解除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3)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公认。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会显著促进个体的心理承受和负荷能力,提高处理危机和冲突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教会他们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观念,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向辅导员、向心理咨询中心、向朋友、向同学求助。使得学生的问题能在学生的主动求助中得到解决。

(4)普及心理调试的方法。大学生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的期待中、在就业压力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辅导员们也不可能总是适时地出现在他们身边。因此,要教会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当他们出现焦虑、紧张、悲伤等情绪问题时,能使用这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员

2004年教育部、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有明确的表述:“高校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辅导员成为发现学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首先,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件事的本身,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健康进行判断和鉴别;其次,辅导员要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并依据判断结果决定后面的处理程序。学生问题如果属于常见的正常范围的心理冲突问题,辅导员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如果属于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如果属于心理异常等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时,则要及时转介给相关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治疗。

1.3 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员

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

首先,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说来,学生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

其次,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年级配备辅导员。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专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个人成长等。同时辅导员手中也掌握了大量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最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数是适应性与发展性问题,如学习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与弱势贫困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经常遇到这类的问题,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验和方法,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这些问题的咨询能力和咨询效果。

2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2.1 做好知识储备

目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辅导员占总辅导员人数的比例比较低,甚至许多辅导员是理工类专业出身。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辅导员须主动参与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2 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重大积极的人格改造必须在某种关系中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在与学生的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有天然的优势,也有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和平台。

但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关系、服务关系,而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联结的关系。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有助于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及信任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求助辅导员,并会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方式使得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

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关系的建立可以有许多渠道和方式。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培养和蔼、可亲近的人格特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情感维系;其次,辅导员可通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学生感觉值得信赖和依靠;再次,辅导员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的解决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3 注重心理教育实践和积累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需要辅导员不断的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和摸索。不断的总结自己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经验,提炼总结出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特点,形成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同样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建立并利用多层辅导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辅导员队伍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做为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所有的心理健康任务揽在自己的肩上。一方面这是辅导员的精力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能胜任的。

但是,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协调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同辈等多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和充分利用体系中的有效部分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达到心理辅导的深度和效力。

2.5 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拥有许多与学生接触的平台,如谈心、班会、学生活动、党支部、社团等。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平台开展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揉进辅导员的工作平台,实现辅导员教育的多功能性。

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开辟新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辅导员博客、成长沙龙(含学习、情感、交际、职业规划、抗压能力)、互助小组、团队素质拓展、专题心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科技信息,2010(16).

篇6

本文对德州市城区各中学的学生进行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很低;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完善教材;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科学管理。推动中学健康教育深入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对策;德州市

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应如何深化改革、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宗旨,使全体学生达到育体、育心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我们所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

本研究以德州市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德州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450人,发放问卷。各高中高一55人(男生28人,女生27人);高二52人(男生20人,女生32人);高三43人(男生15人,女生28人)。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91%。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学生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专家访谈法。对德州各中学部分领导、老师进行访谈、咨询,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相关访谈、咨询等。

(4)实验数据归纳及资料统计。在Excel软件上对数据库进行统计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1)身高与体重。身高作为身体形态的一项基本指标,不仅反映了学生骨骼生长发育的基本特点,而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身体纵向生长发育水平。由表1看出,高中三个年级的男女生身高体重基本符合正常标准。

2、学校健康教育开设情况

德州实验高中、德州一中、德州二中三个年级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并且一周开设两节,任课老师基本都为体育教师,上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

(1)上课形式与满意度。德州城区高中健康教育上课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与学生希望的上课形式基本相符。94.27%的学生希望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只有5.73%的学生希望男女分开上课。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每个年级不尽相同,整体情况较为满意者居多。

(2)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只通过上健康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德州城区三所高中除了进行健康教育课之外,还都通过卫生墙报、宣传画、标语、卫生录像片、健康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如表3所示,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健康知识主要来自学校的健康教育,但是多数同学最希望得到健康知识的途径是互联网,而不是学校。由此看出学校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使学生对健康教育课产生兴趣,可能是由于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与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学生的健康行为

通常,学生健康行为的正确率要高于或等同于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而调查显示,健康行为形成率从高一到高三分别为68%、57.3%、61.02%,随着年级的增长健康行为形成率却呈下降趋势。因此,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但是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却没有形成统一,说明了学校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单一,对课后的评价工作仍然不够。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影响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因素

一是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表现在: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的健康教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健康教育课时常被“主科”和一些其他活动占据,课时不够;宣传不到位。 

二是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学生压力过大,由于受“应试选材”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减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由此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学校没有做好监督,有些学校虽然开了健康教育课,但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导致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很低。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支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健康教育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充实完善教材

要从学生的健康现状和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充实和完善教材,使健康教育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中学生

一方面学校有义务对全体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学生都应该从思想上接受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广泛宣传,充分动员,把全体中学生都组织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4、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科学管理

学校要有专门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体育教研室、校卫生所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领导和工作人员要齐抓共管,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机构,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拟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育教研室、校卫生所等各个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学校卫生检查,健康行为抽查,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电化教学设施等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注重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避免健康教育的学科化、理论化。

【参考文献】

叶松梅.浅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关系.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孟峰年.甘肃省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魏汉贤.国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及对我国中学教育的启示.科技信息,2006.9.

梁玉.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杨熙康.对体育课程标准的新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

胡志坚.观念的改变: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楚天教论,2004.12.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渗透;整体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之上。中学学科中与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师应借助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为每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健康教育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也是各种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自身,而这正是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我曾对本校初二年级6个班的430名学生进行了几项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保健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我决定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上课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和补充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龋齿对人体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早晚刷牙的习惯。在讲消化系统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龋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龋齿的形成主要是与口腔不清洁,牙面有污物使微生物滋生和发酵有关。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是刷牙,由于牙垢沉淀12小时之后,较难刷净,所以一天必须早晚都要刷牙,并养成食后漱口的习惯。另外,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有关合理营养,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学生边学边用;使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往往又被视为思想道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激励性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5.愉悦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接任新的教学班后,我首先给学生作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报告,使同学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自觉的配合老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健康教育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但是,在多元文化面前,部分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健康也是中学生素质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说道德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觉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二)实现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实现生物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不但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教学法,而且还需要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次,通过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如:生物课上的讨论、生物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减轻心理过重负担,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 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适应,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89-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学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传染病爆发疫情在学校时有发生[2]。笔者对北京市通州区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信行及知识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北京市通州区4所中学(城镇、农村各2所)高一、高二年级学生2 987名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2 874份,有效回收率为95.8%。其中城镇学生1 331名(男生606名,女生725名),农村学生1 543名(男生690名,女生853名)。

1.2 方法 采取无记名自填问卷方法进行调查。问卷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统一制定的“北京市中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区健康教育所、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被调查学校校医为调查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每次调查时接受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督导员的现场督导。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对食物中毒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3.0%,正确处理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6.6%,见表1。

学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8.0%,正确处理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6.8%,见表2。

学生对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总知晓率为69.7%,见表3。

2.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与行为

2.2.1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 72.7%的学生对发生“非典”、食物中毒等事件选择听从学校或教师的安排,其中城镇、农村分别为75.1%和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4,P=0.004);有64.5%和65.3%的学生选择听从家长的安排,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658);有29.7%和38.0%的学生选择主动搜寻消息,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9,P<0.01)。

2.2.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 66.8%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采取积极的行为,见表4。2.3 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 城镇、农村学生首选获取知识的渠道为电视(56.7%和58.7%)。其余排序,城镇为网络(42.8%)、报刊杂志(42.4%)、学校教学(39.3%),农村为学校教学(45.7%)、报刊杂志(43.8%)、网络(41.6%)。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通州区学生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及食物中毒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总知晓率仅在65%左右。各知识点的知晓率高低不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中知晓率较低的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食物中毒知识中知晓率较低的有久放冰箱的食物食用前未加热、吃半熟的鸡蛋。

在患呼吸道传染病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中,对卧床休息的知晓率仅在40%左右,自我隔离的知晓率在21.6%~26.8%之间,这与我国特殊的学业压力有关,带病上学已成为“正常”的现象,提示应对教师、家长开展相应的传染病教育,有病休息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对正确处理腹泻问题中的及时就医的认知不足2/5。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自2006年9月以来,全国突发多起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事件60%以上发生在中小学[3]。

学生对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及对待突发事件的认知态度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首选渠道,因此应继续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制作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专题片、专家访谈等电视节目传播健康知识。网络的发展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但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传播、交流工具,因此在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以及书刊等资源,指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城镇中学。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探索有效开展健康教育的新模式[3]。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面对大众,通过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指导、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来促进健康[4]。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

[2]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3] 汪玲.从公共卫生职能看学校卫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385-386.

篇9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机制对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影响

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过于倾向对于传授运动的技术为目的,并且各种中学生运动会成为了纯粹的竞技比赛,直接导致了中学生体育教学机制以竞技比赛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机制阻碍了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学机制与教育部的体育课程设置初衷相背离。教学机制应付考试现象特别突出,忽略了对中学生健身习惯,健身能力,健身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组织课程过多地强调“一致”,这使得中学生体育课缺乏活力,教学实践显得呆板,机械,并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在评价考核问题上,对体育可行性过分重视,忽视了体育过程的评价,对于不同的体制用同一种尺度进行衡量,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考评方式缺乏机动性,科学性,从而难以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校方领导的重视体育问题对中学生体育的影响因素

校方领导重视的依旧是各种运动竞技竞赛中获得的名次,并将此作为考评中学生体育教育成绩的唯一工作标准,致使中学生体育教育违背了“健康为主”的指导思想。

(三)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差,课时过少

在许多中学中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太差,学生们对体育不甚了解,没有机会及时参加锻炼,在学生们的眼中,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素质,所以,学生们对于活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没有足够的兴趣。并且体育课本来课时就太少,其他课还要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这些都成为了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利因素。

(四)社会,学校对于运动能够增进健康的认识与意识不够

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太多人对体育了解的太少了,他们对于健康和体育的真正含义,对于它们的相辅相成及千丝万缕的一些联系根本不知道。这是和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够高,基本素质不够高分不开的。

(五)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中学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和观念上仍旧停滞在身体健康方面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并且认识模糊。现阶段,学生对于在人际关系,学业和升学问题的疑问及困惑,心理的病态是较为严重及突出的,并且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在节节升高。有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及调查工作,表明有16.53%的城乡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中学生的个别轻微的心理健康异常如果不对其及时的纠正和疏导,便有可能在日后形成难以救治的心理疾病,危害社会,家庭和个人。

二、中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应对措施分析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及课时

要真正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改革,让中学生能够接受到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增加体育课的学时,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并且接受健康教育的学习,改革的作用才能够真正的起到。并且对于体育课所特有的特殊性,时间的安排要严格的遵循学生们的生理规律。由于还要考虑器材,场地的使用密度。当前,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填空式安排,而没有优先考虑安排,这样做必然的后果是造成有的课时器材和场地无法完全满足体育课对学生们的活动要求。

(二)用科学创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学校运动项目和资源进行开发,确保有充足的器材,场地来满足和适应体育课中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并且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规则简化,降低技、战术要求难度,将体育项目的门槛降低,并将创造性充分的发挥,根据现有条件自制器材,改造场地等手段,编排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三)中学生体育教育要与保健指导和医务监督相结合

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的锻炼身体基本的方法和知识,并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保健知识;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将保健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还要教会学生对于常见的运动引起的损伤问题的预防和原因,使得学生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并且学习和掌握合适的运动负载及休息,学会自我监督。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体育师资培训

在实施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前时期。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接受健康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并且要让他们将获得知识对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做出应答和进行相对的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更专业,更多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课余进修及在职脱产等学习形式来提升自身健康教育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三、结论

科学合理的安排中学体育课,适度的增加中学体育课学时,丰富和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保健指导和医务监督相结合,增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教育,并突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强化体育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艾滋病 预防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92-02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青少年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易感人群。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的2005年艾滋病疫情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HIV感染者约为4000万,每天新感染艾滋病毒者有14000人,50%左右的新感染者发生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每5个HIV感染者中就有1个是20多岁的年轻人,每1分钟就有1个15岁以下的儿童和4个15~24岁的青少年死于艾滋病。中国60%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也是29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主动抗击,关爱生命,扼制艾滋。

几年前中学生对艾滋病危害性的认识不够,有80%以上的人不相信任何人都有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拿到健康处方转眼就把它扔了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在艾滋病预防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对艾滋病危害的说法不以为然,觉得过于危言耸听。如把艾滋病比做SARS,可当在SARS传播期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因此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社会成员,大家都高度重视;而艾滋病就像那“狼来了”的口号,虽然月月喊、年年讲,但人们潜意识里对它的危害性认识却远远不够。有的学校还错误地认为一旦实施艾滋病预防教育,必然要涉及性教育这类敏感话题,一些教师也觉得在课堂上对此问题很难把握。

2003年松坪学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办学思想,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我们把生命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实施,而生命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青春期成长教育。

2004年,松坪学校又被深圳市教育局定为性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这对落实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机遇。预防艾滋病是性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中学生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对象。我们采用健康教育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传授、宣传和教育,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松坪学校和本区疾病控制中心联合于2013年4月16日对三个年级344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 对象和方法

第一,对象。共调查344人,其中初一年级为1、2、9班共116人(33.7%),初二年级为1、2、3班共119人(34.6%),初三年级为4、7、8班共109人(31.7%)。男生207人,占60.2%;女生137人,占39.8%;年龄11~18岁,平均(14.54±1.23)岁。

第二,方法和内容。利用班会课随机在三个年级各抽三个班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五大项内容:(1)基本情况:包括13个小题。(2)有关的健康知识:包括18个小题,第10小题里又包括15个问题。(3)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及健康需求:包括15个小题。(4)有关的健康态度:包括18个小题。(5)有关的健康行为:包括19个小题。问卷回收率100%。

二 结果

第一,艾滋病知晓率为100%,344人听说过艾滋病。

第二,艾滋病全称的知晓情况:271人知晓,占78.8%。

第三,知识来源分析。在被调查的344人中,330人(95.9%)回答在学校接受过关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且61.0%认为帮助很大,22.6%认为帮助比较大,16.5%认为有些帮助;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学校老师(84.5%)、卫生宣传栏(58.9%)、电视广播(57.2%)、医务人员(54.3%),最少的途径为朋友/同伴(27.3%);与老师、同学/同伴、家长谈过艾滋病的发生率依次为56.9%、67.8%、44.4%,认为最可信的途径(前三位)依次为医务人员(35.8%)、学校老师(24.2%)、医学书籍(22.1%)。

86.3%希望了解艾滋病方面的健康知识,而13.7%无所谓或不想了解;其中最希望获得的艾滋病知识依次为:预防措施(47.3%)、日常生活注意事项(24.3%)、如何与感染者交往(8.3%);最希望的方式为由卫生课老师讲授(70.4%),其次是发放宣传材料(12.4%);最希望的途径渠道依次为:医务人员(32.1%)、学校老师(30.0%)、医学书籍(14.4%)、电视广播(9.1%)。

第四,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得分的计算:正向态度的条目分别为1、3、5、7、8、10、13、14、15,选择1、2、3、4、5得分分别为5、4、3、2、1。负向态度的条目分别为2、4、6、9、11、12、16、17、18,选择1、2、3、4、5得分分别为1、2、3、4、5。表2中 ±s的意义: 某态度的平均得分,越接近5表示回答的正确率越高,越接近健康期望;s为标准差。

第五,某些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分析。

注:总人数低于344是由于有个别数据缺失。

三 讨论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获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各项活动中、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懂得如何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珍爱生命是健康教育者的使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把生命教育融入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性教育、知识讲座、墙报、宣传栏、观看DVD宣传教育片,对初中生有针对性的传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1)教师和医务人员在传授知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生们在与艾滋病作斗争的最大希望是通过深入广泛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选择比较安全的行为,使他们不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3)绝大多数学生想通过课堂教育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那么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课是重要的手段;(4)绝大部分同学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能理性地以爱心对待艾滋病病人,消除了恐惧心理和歧视患者的态度;(5)了解到学生基本理解了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有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6)当学生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后,能在自己的头脑里真正树立起健康的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主动的健康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防艾滋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学校这块阳光地带里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预防艾滋病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参考文献

[1]马迎华、廖文科.英国和荷兰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4(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