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18 18: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战略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战略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战略差异;领先地位;创新绩效

一、 引言

战略差异是指企业为了取得领先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而采用和同行业其他企业具有明显差异的约定和行动(蓝海林、皮圣雷,2011)。已有研究表明,战略是影响创新业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质量的战略设计是提升商业活力的要素(Buzzell & Gale,1987),商业活力又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行为本身潜藏着高成本投入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战略选择和企业创新动机存在密切关联。既然战略选择和企业创新动机存在关联关系,那么接下来需要验证的重要问题就在于:企业的战略模式能否影响创新绩效?其影响路径又是怎样的?

本文着重于探讨公司的战略模式选择怎样作用于创新绩效,从而对以往研究中的缺漏进行弥补。战略模式惯例是各行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动态变化的(Cassiman & Veugelers,2006)。相应地,战略差异是特定企业采用异于行业惯用战略的现象。既有文献表明,战略模式的选择和企业今后的行为模式具有对应关系。从一个侧面来看,趋同的战略可以避免企业违背监管部门的规定,从而减少外界阻力(刘刚、于晓东,2015);然而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趋同的战略会导致相似度较高的业务挤压,从而降低超额报酬(Hiller & Hambrick,2005),使得想获得平均报酬以上的企业无法施展拳脚。因此,仅仅从既有文献很难推断战略模式和创新业绩之间的关系。但是,关于战略差异度的研究却说明,企业采用异于同行业的战略时,可能因风险增大而得到极端的业绩,进而增强了在业务上革新的动力(Tang et al.,2011)。据此,战略差异会提升业务革新动力,那么战略差异度能否改变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话题。

我们利用2002年~2015年沪深两市披露了创新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差异化战略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当我们将财务困境风险、盈利能力、外部监督和证券市场表现等可能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发现如果上市公司选择异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战略模式,则企业创新绩效会在其后年度中相应增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可证实本文的结论稳健成立。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从独特视角入手,提供了战略选择影响创新绩效的逻辑链条。既有研究着重于考察战略选择对经营行为的作用,相对忽略了战略选择怎样作用于创新绩效。鉴于此漏洞,本文利用实证方法证明,选择不同战略模式的公司具有不同的创新动力,进而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忽略了战略选择和企业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本文统筹考虑企业战略选择可能导致风险变化,指出企业运用创新手段来应对风险变化是理选择,进而为解释战略和创新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创新一直是许多实证研究的主题。当前,学术界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已不局限于创新行为。创新绩效的研究逐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Judge和Hu(2015)关于信息产业的经验证据表明战略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风险的偏好。Graham等(2002)、Riley等(2003)和Callen等(2010)分别以信息产业、交通产业和装备产业为研究对象,同样证明战略模式可以部分解释企业的投资行为。若产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战略偏好将出现分歧,从而触发企业投资模式和绩效的变化。另外一些研究考察了企业对于行业战略集体变动的反应。Cuellar等(2011)认为当同行业其他企业出现集体的战略选择变动时,往往会诱发后动者的跟随,否则后动者将采用革新的方式进行赶超。Cuellar等(2006)通过对于网络行业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变更其既有战略模式,呈现出独特性而异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时,利益相关者将给予积极的回馈;反之,若企业一直保持和同产业其他公司的战略一致性,那么将逐步减退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更有一些文献证明,企业创新绩效和公司的市场反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Wyatt,2008)。吴锋刚和沈克慧(2013)的实证研究说明,如果新的创新项目上马,将会得到市场迅速的正反馈,这种创新行为得到的肯定甚至能抵消较差业绩的声誉毁损作用。王燕妮和张书菊(2011)的证据表明,创新动机和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息息相关。上述行为模式均是为了利用创新来获取超额报酬,从而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胡元木,2012)。我们进行总结后可以看出,既有文献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战略选择是否直接影响企业资本投资和市场价值,至于其中的影响机制无人问津。尤其是影响市场价值和吸引外部投资者的创新活动是否与战略选择存在关联,并无研究能予以准确回答。

实际上,创新绩效和公司的经营策略紧密相连,并且公司经营策略同战略模式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产业演变的过程中,每个产业都会逐渐铸就一个比较规范的运作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常规战略(罗仲伟等,2014),不仅仅是由于执政当局会指导辖区公司运用具有标准化的战略模式,而且同行业成员往往需要应对相近的经济不确定性,相互之间的比对和模仿能够一定程度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损害。既有研究对上述逻辑推论进行了很好的支持。Hiller和Hambrick(2005)、Tang等(2011)等研究都发现:战略异于行业管理的幅度和企业个体的经营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根据风险收益理论,采用差异化战略获得超额经营业绩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潜在损失可能性。反过来,假若企业为了避免潜在的损失而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保持较为一致的战略模式,那么其也只能获得中庸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付诸精力进行创新的动机也相应受到削弱。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逻辑来更为严密地甄别战略模式如何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首先,战略选择往往和监管风险密切相关。契合同行业的战略则利用同业经验规避了较多的法律问题,这有助于企业适应制度环境(Meyer & Rowan,1977),从而增强公司创新的动机和能力。但是超越普通战略而进行战略创新的企业往往会面临监管成本,因此其会倾向于运用监管方支持的方式方法(比如科技创新)来弱化违背法律的风险;第二,趋同于产业战略套路在成本节约和企业生存压力方面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如果单纯效仿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战略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行设计和开发的成本(解维敏、方红星,2011),但是很难有动机进行新的改进和创造。相应地,独特的战略模式带来的风险会强化业绩的波动性,进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特殊化的战略安排蕴藏着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促使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率,而为了达到高额的回报率,企业必须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最后,独特的战略安排可能是的经验共享成为障碍。特殊化的战略安排和同行业企业的差距越大,那么企业利用产业既有经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可能性就越低,从而在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承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在脱离行业既有的共享经验之际,若要取得等于甚至高于行业盈利能力的业绩,这就要求企业研究能够超越行业常规技术的途径,进而激发创新的潜能。综上可知,正是由于特殊的战略安排下可能潜藏着法律制度风险、运营风险以及知识风险,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势必会具有更强的创新动机,进而促使企业释放内在的创新力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企业战略模式越偏离行业的常规,则创新行为越突出,且创新的绩效也相应越高。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考虑到许多行业的企业创新活动很少,而只有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活动才有研究价值。我们借鉴 Cui和Mak(2002)的研究,从沪深上市公司中遴选医药业、信息业、电子科技业、精密仪器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作为初始样本,依据如下规则遴选所需样本:(1)剔除上市时间不够一年的样本;(2)剔除控制变量缺失者。其中,上市公司获得政府批准的专利数据通过手动查询样本公司年报附注所得到。

2. 模型和变量设定:依据国际学者们通用的模型设定形式,考虑到企业战略差异影响创新绩效存在时间差异,本文将计量模型的设置中的所有解释变量均滞后1个年度;为了消除极端值对实证分析的影响,本文将所有连续变量 1%以下和99%以上分位数缩尾(Winsorize);为防止聚类的影响,所有变量的标准差均进行代码和年度的Cluster处理。

(1)企业创新指标。本文分别通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两个视角来度量企业的创新业绩。一方面,对于创新投入指标而言,我们借鉴Brown等(2009)的做法,采用R&D支出金额来进行替代。为了剔除规模效应,我们用销售收入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另一方面,在创新产出指标上,我们借鉴谢维敏和方红星(2011)的做法,用企业专利数量的自然对数进行替代。

(2)战略差异指标。本文的战略差异度指标DS参考 Geletkanycz和Hambrick(1997)、Tang等(2011)、叶康涛等(2014),整合六个关键领域的分布模式来判断企业的战略布局,进而体现公司战略模式异于产业套路的水平。本文所选择的六个关键领域涉及企业宣传经费(销售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研究开发成本(无形资产净值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生产要素比例(固定资产净值与职工数的比值)、设备维护能力(固定资产净值与其原值的比值)、业务辅助支持(管理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和融资行为(资产负债水平)。在性质上,上述每一个领域都从特定的方面映射着公司的战略方针。其中,企业宣传经费、研究开发成本、生产要素比例、设备维护能力体现了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拓展领域上的举措。而业务辅助支持表明了企业组织架构安排,融资行为则代表着企业的资金获得方案(Geletkanycz & Hambrick,1997)。在此基础上,计算同行业同年度的每一个维度的战略模式均值,进而体现各企业在每一个战略维度上偏离行业平均水平的程度。由此,本文将按公司进行标准化的六个战略维度指标取平均值,可计算出文章的主要解释变量(DS)。DS的取值越高,则表示个体战略模式偏离产业均值的幅度越高。

借鉴既有的相关研究,本文针对影响创新行为的因素,控制了企业规模(Size)、负债水平(LEV)、盈利能力(ROA)、分析师跟踪(Analyst)、成长空间(BM)、市场业绩(RET)、证券换手率(Turnover)、两职合一(Dual)、独立董事比例(Indir)、产权性质(SOE),此外我们还控制了行业虚拟变量(IndDum)和年度虚拟变量(YearDum)。

四、 实证结果分析

表1列示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上市公司的创新行为可以看出,样本上市公司的平均创新业绩(LnPatent)为1.067;平均创新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RDTA)为0.178。从战略差异指标(DS)指标可以看出,其平均为0.527,最大值为2.335,最小值仅为0.060,表明样本中各上市公司的战略安排有着较大的差异。为节省篇幅,控制变量的分布特征不再赘述。表2列示了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第(1)-(2)列是对创新行为和创新业绩指标(Patent/TA、RD/TA)的OLS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战略差异度指标(DS)均在 1%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说明,公司的战略越偏离行业平均情况,则企业创新业绩越高,该发现契合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假说。基于此,本文用同行业同年度的中位数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业绩指标进行分类化处理。(3)-(4)列展示了Logistic回归结果,可发现战略差异度较高的企业,其创新指标大于中位数的可能性更高。同时也说明了战略差异往往诱发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力求保障创新能帮助其规避战略变革的风险。各控制变量系数也与既有研究保持一致。

为进一步确保上述实证发现的可靠性,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测试,总体而言并未改变原有结论。本文的研究样本是沪深A股高新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样本中的行业创新活动较活跃,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然而可能诱发自选择的担心。为此,本文采用 Heckman两阶段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阶段,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战略差异度指标,解释变量为原模型所采用的各变量,另外,我们选取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战略差异度指标标准差作为IV工具变量,在第一阶段中我们计算出逆米尔斯比率(IMR),并将该值纳入第二阶段的回归中,可以发现DS在第二阶段的个模型中仍然显著为正。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2002年~2015年沪深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手工搜集了企业创新数据,考虑战略选择可能导致风险变化,实证检验了企业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为解释战略和创新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研究显示,企业的战略差异度越大,则企业模仿同行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刺激了企业创新绩效。即便在进行了Heckman检验、变量替代等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本文的主要结论仍然成立。这表明,公司创新行为受到企业战略安排的支配,选择不同战略模式的公司具有不同的创新动力。在法律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知识共享风险的三重压力下,特殊的战略安排有助于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战略规划还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业绩。根据本文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点重要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战略选择的差异化除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经营业绩之外,还能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应当勇于采用差异化的战略模式,从战略安排的层面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运用创新手段来配合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变革是一种理选择,企业应当充分地调动创新积极性来适应自己的战略决策,进而保持战略变革和创新活动的协同。

参考文献:

[1] 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5):171-183.

[2] 刘刚,于晓东.高管类型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匹配――基于行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能力生命周期协同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15-130.

[3] 罗仲伟,任国良,焦豪,等.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152-168.

篇2

关键词:人才战略;医院;人士档案;管理;创新

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工作表现等的真实记录和有效反映,是人才考察与提拔的重要依据。在人才战略条件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基于促进人才战略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在促进人才战略方面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能够准确且清晰的反映出医院员工的个人经历和发展过程,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以及业务水平等,预测员工的发展潜力,是医院发现人才并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医院人士档案管理创新对于促进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下,人力资源开发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吸引社会优秀人才,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从而推进人才战略的顺利实现,全面发挥人才效益。同时,科学完整的医院人事档案资料可以为医护人员的薪酬奖励提供指导依据,保证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和薪酬差异的公平公正性。在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中,全面完善的医院人事档案可以为医护人员的个人成长和业绩考核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出现学历造假、职称作虚等影响作风的不良现象,可以为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供纸质文件依据,有利于医院综合效益的提升。

2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促进人才战略的具体影响

在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过于依赖相应单位人事部门的管理,并且由于医院的经营管理性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思想往往比较保守,管理理念相对较为传统,通常忽视人事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和时代性,过于强调以档管人的管理核心,忽略了时代要求下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层和人事管理者对人事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日常工作中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对人事工作的长远发展缺少规划和设想。其实,做好人事档案统计分析工作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增加效益,如分析生源地、性别、学历、性格等因素对单位的人才流失率的影响,确保招聘工作有针对性,可以减少人才流失。

3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人才战略的具体方式

3.1 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基于促进人才战略的医院人士档案管理创新过程中,应当结合医院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以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科学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能够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医院人才培养创造优良条件,从而促进医院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完善医院内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为促进人才战略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尤其是在人事档案管理与其它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并做好监督工作,以保证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切实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有效性,应当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角度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管理素质,以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因此医院在促进人才战略条件下,积极组织相关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充分认知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强化其在思想高度上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知,以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医院应当定期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强化其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针对考核不合格的情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惩处,督促其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部门之间的交流,在强化人事档案管理能力的同时,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对人事档案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促进人才战略的大环境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目标,以促进人事档案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发展。为促进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方式,确保人事档案能够为医院人才服务,为临床医疗、科研以及教学服务。在促进人才战略条件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发人才信息,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编研活动,转变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并对档案利用反馈信息进行优化管理,最大程度上满足医疗、教学以及科研的综合需求,促进人事档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4 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单位人事身份多元、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建立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员工个人人事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联网系统,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效益地为育才、用才、激才、留才提供服务,更好地为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医院要创造条件购置必要的现代化设施、建立本单位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投入适用的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资料,使档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并达到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数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促进人才战略条件下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满足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需求,能够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当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综合需求,结合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和科学性,从而为医院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余凤琴.基于促进人才战略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

篇3

关键词:非公经济 创新 战略 战术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18-02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具生机活力的经济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十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两项基本职能,那就是创新和营销。”足见创新对企业极为重要。可以说,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但这恰恰是困扰众多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的难题。基于此,研究非公经济的创新战略选择和战术运用,推进非公企业创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着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非公经济的创新意味着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也称非公企业)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类型,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的总称,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数据表明,2012年非公经济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82万亿,体量很大,发展潜力巨大,过去5年年均增长速度21.6%,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迅速,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新增就业贡献达到了90%。由此看来,非公经济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其影响作用是根本性的。正因为非公企业的体量大,因此其创新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满足人民需要的新产品和新功能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企业必须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市场和用户需求,才有不断创新的动力,也才会有长足发展的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提供了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和快速发展的机遇,而且也为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完善提供了驱动力。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通过创新和卓越的运营以及完善的服务,企业就会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近。因此,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是非公企业的生命。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非公经济而言,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等等。概括地说,体制创新通过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造,实现企业的运转更高效更有序;技术创新可以使原有的流程中提升技术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高附加值。而管理创新更为重要,它是其它创新的保障与前提,它是对整个企业创新的方方面面的总控制和总监测,能使企业整体的各种相关要素得到高效整合。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市场与消费者的变化日益频繁,管理创新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微软创造的操作系统软件,其产品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用户的新需求,跟进新的版本,充分地满足各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它的创新就是成功的。而美国的铱星公司虽然在产品的理念上进行了成功的创新,但其提供的服务其成本超出了绝大多数用户的预期和承受能力,使这种理念落空,这种创新就是不成功的,铱星公司也因此夭折。由此可见,创新从总体上对于企业来说,实实在在地意味着生存和发展。这对于非公经济来说尤其如此。

二、如何确立非公经济创新战略

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制订创新战略要考虑的重点,既要从企业的现实情况出发,推动企业朝着战略目标不断迈进,又有利于企业整个效能的提高,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立体的,要使创新活动有实效,必需有创新的战略。一项创新是否是真正的创新,其衡量的基本标准,在于或早或晚的时间向度上。据此我们可以从时序上把创新战略分成三大类:

1.开创型创新

开创创新战略就是独立开创一个新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追求多方面的领先特性,确立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它是以重大的发明创造成果或全新的经营管理观念为基础的创新。这种创新的结果,通常是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创造一个全新的需求空间,因而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青霉素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发现,其研制成功使全世界开始进入一个普遍使用新的抗生素时代;尼龙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合成纤维产业。这种战略的优点在于,由于其在技术上处于遥遥领先的独特地位,因而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获得垄断利润。但实施这种战略门槛较高,不是等闲就能够成功的,需具备一系列条件。例如北大方正是我国开创创新战略的典型。在1976年,当时还没有激光照排系统,我国的科研人员直接跳过第二代、第三代进行开发,技术成功后投放市场,马上就显示出旺盛的市场需求,迅速抢占了国内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场,使印刷行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推进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国内外实践证明,开创创新都是高技术与高投入的有机结合,是具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与具有科学观念的企业家的有机结合,是市场机会需求与技术机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开创型创新战略的含金量最高也是门槛最高的战略,只有有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非公经济才能满足选择这种战略的条件。

2.模仿型创新

这种战略的实质就是模仿,即通过购买、破译等各种可能方式获取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新技术,或通过逆向工程等有效方式,对技术加以研究、消化和改进,从而生产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同类产品与开创创新者进行竞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模仿型创新是在别人的创新基础上进行复制或仿造,是一种风险较小的创新。因为模仿是在紧紧跟随创新者的“发明”进程,因此,它能抓住市场和用户对产品强烈的需求欲望,快步进入营销旺盛期,从而使企业得到市场的巨大利益回报。模仿创新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这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美国靠模仿欧洲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战后日本靠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奇迹,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靠模仿创新使经济腾飞。从1950年至1970年,日本只花了100多亿美元,几乎掌握了世界各国在半个世纪内研究开发的全部科技成果,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走出了一条世人公认的成功道路、并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模仿创新是非公企业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捷径,应该成为大多数非公经济创新战略之首选。

3.寄生型创新

寄生型创新是一种有寄生母体的创新战略类型,其特点是直接附着在开创创新或者模仿创新的成果上,是在大市场中占据某个较小生存空间的创新战略。与开创型创新不同,实施寄生型创新的企业只想在别人的创新市场上能分一羹杯,只求有利,不图扬名,但却因其特有的低姿态使其占据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地位。在这种创新战略中,其寄生的创新对象必须是某个过程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市场对这种产品会有刚性的要求,不可或缺。同时,创新产品的市场必须是有限的,它能使捷足先登者全部占领,而且小得不足以吸引其它人来竞争。所以,许多小零部件的创新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寄生型创新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竞争和挑战,默默地获取可观的收益。而且,只要它所赖以生存的系统没有解体,它就永远能使企业赢利。这种战略虽然是寄生,但是也有其创新的内涵,它比较适合那些生产拾遗补缺产品的非公经济选择此种战略。

综述之,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因其尚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资金、技术、职工素质等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观念、制度、机制尚有很多没有理顺,使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国家整体每年申请的专利不少,但是拥有专利的企业比例却非常低。因此,我国现阶段宜实行模仿创新为主,开创创新为辅的创新战略。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由该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在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样的条件下,像北大方正那样的开创创新战略不可能成为主流。因此,模仿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现实战略选择。

三、非公经济的创新战术的运用

战略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对具有全局性、高层次影响的重大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略,而战术则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细节的考量,是战略的具体体现。一个企业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创新就是救活和振兴企业的关键。企业在确定了创新战略后,如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是战术解决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战术相配。经过对战略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本文建议考虑对以下战术进行灵活运用:

1.链式营销,整合发展

这个战术要求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整合整个的管理活动。在创新战略确定后,企业将以战略为核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对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使发展呈现出向战略重心集聚的模式发展。开创型战略、模仿型战略和寄生型战略,其着眼点是各不相同的,其集聚的重心也就有所不同。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集中注意力,将重点放在与战略相配套的战术上加以有效实施,或者根本就没有战略与战术的自觉,导致具体的行动步骤没有效果!娃哈哈集团当年创业时是一家校办罐头食品厂,众所周知,后来他就是靠“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在市场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如果坚持做水果罐头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他们选择了开创型战略,并且把重心放在新品类上,这既是战略的成功,也是战术的成功。

2.打造流程,管理简化

这个战术要求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将管理过程进行简单化和柔性化处理。企业的管理都存在一个流程化的问题,没有实现流程化的企业是难以实现高效运营的。这个战术可以突破部门职能分工界限,按照企业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把全部业务流程当作整体,将有关部门管理职能进行集成和组合,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和服务。不管企业选择了什么样的创新战略,没有高效的运转,战略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个战术对所有企业都是有用的。很多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就是这种流程化的典型应用。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打造流程的根本,就是为了优化整个的围绕战略核心的各个环节,节省时间、人力和资源成本,使企业不断的逼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围绕营运,配置资源

这个战术要求以业务营运为核心,对于营运的各环节资源要素进行战略化管理。它要求企业具备更前瞻的眼光,勇于和善于预测,以业务的高效营运为考虑重心,积极构造战略架构;要求企业更关注核心能力发展和资源沉淀,必须从全国甚至全球、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资源配置,以核心能力为龙头,在资金、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不管企业选择了哪一种创新战略,都存在有资源配置的问题。要创新战略的核心要求,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以此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追求。

4.信息联通,集成应用

这个战术要求将企业的所有流程的环节数据信息化,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应用转向信息的集成应用,提升企业实施战略的能力。信息化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必由之路,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信息将市场、经营、生产的各种信息打通,实现数据及员工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实时的有效管理。国内真正具有应用集成示范效果的非公企业为数不多,这是目前的一个短板,解决它关键是观念问题。在应用实施方面,主要是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不管我们的非公企业选择了哪一种创新战略,这个战术都是必须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否则,企业只能永远在成功的企业面前蹒跚而行,实现任何创新战略都将成为一种奢望。

5.提升策略,整体竞争

这个战术要求,企业由部门局部竞争逐渐做大格局,从更高更远的发展考虑,转向企业整体策略竞争。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局部层次的竞争因素已经不是主导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整体策略层面开始设计竞争手段,竞争的格局渐次提升。在实际的竞争中,由于企业大部份都采用的模仿战略,或者同质化创新战略的影响,导致竞争压力加大。企业必须面对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弥补、修改、提升、调整和创新整体策略,应对新的竞争局面。这个时候,策略的不断提升,发展到最后阶段,将上升为创新战略的调整和竞争。这样就实现了战术向战略的转化,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将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述,非公经济的创新战略和战术运用,是企业发展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战略和战术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战略的选择需要根据非公企业和企业所处的具体的市场环境,并综合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选择。战术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配套的问题,不能墨守陈规,而必须以从实效出发,来加以灵活改造和运用。只有创新战略的正确抉择和战术的灵活运用相结合,非公经济的创新才有望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申津羽.企业家创新联盟与经济增长[J].珞珈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2]王可达.实施企业专利战略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 《特区经济》 2007年06期.

[3]王英.企业战略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 2012年03期.

篇4

关键词:零售企业;全球价值链;企业战略;创新;创新战略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表现在那些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开始整合为一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价值体系不仅在全球地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与重构,而且在价值链上也出现了价值不断向价值链下游流动的趋势。作为产品终端行业代表的零售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其产业价值呈现了明显高端化的趋势。

为何零售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开始不断地影响与控制其他产业,聚集和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利润,零售企业采取了怎样的创新战略,建立其在诸多消费品产业链上的控制性竞争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零售业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运用全球价值链的动力理论,对跨国零售业驱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研究,试图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解释当前全球零售业价值高端化的现象,并为零售企业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谋划抢占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扩展企业利润空间,提供一个全球视角的、多维度的分析范式。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价值链是指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波特,1985)。20世纪90年代,格里芬(1994)等一些学者将价值链理论直接应用于对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的研究,在价值链等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全球商品链理论(GCC,GlobalValueChain)。由于全球商品链理论在揭示上述众多变化的时候还显得不是很清晰和过于理论化,格里芬(2001)在全球商品链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GVC),以更加细化、严密地分析价值环节在地理空间上的片断化、价值链的重组、价值链条的协调、价值链的治理、价值链的驱动力、全球产业联系以及产业升级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正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几个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全球价值链三个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形状。

在价值增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研发与服务处于高附加值水平,一般加工制造处于低附加值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是关键零部件加工和销售。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着标志。生产环节中又可区分为上游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与设计和下游的加工生产,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强,从而增值能力越强;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因其与技术研究的相关性弱,增值能力有限,角色易被替代。

(二)关于企业创新战略的相关研究

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性转化,并将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来分类。有“战略管理鼻祖”之称的安索夫(Ansoff)则将创新战略的重心放在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上,并根据经营战略对创新战略做了分类。企业创新战略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或者是决定企业发展全局的一种谋划,企业创新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国内学者研究企业创新战略大多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的。胡凯、尹继东在对民营企业进行创新战略研究时认为,实施全面创新战略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胡凯、尹继东,2006)。杜超的创新战略研究对创新战略技术和市场因素做了基本分类,分为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并且分析了各自优缺点和适合的企业类型(杜超,2004)。艾志红根据现阶段的国情,认为坚持模仿创新战略,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分析了后方优势的原因的创新战略选择的意义(艾志红,2004)。吴洁琼、王琳琳认为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战略(吴洁琼、王琳琳,2006)。王立军在研究浙江民营企业创新模式时,认为企业应该将提高核心竞争力做为战略选择的目标(王立军,2006)。全球价值链创新是通过价值链上的企业在链接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创新活动来实现价值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创新分为四种类型: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创新、跨价值链创新。(UNIDO,2002)

二、跨国零售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模式

跨国零售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全球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零售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跨国零售商驱动的价值链主要存在于劳动力密集的消费品产业中,控制着价值链的领先企业以全球零售商为主(图1)。这些领先企业通常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它们通过对产品设计、包装、品牌等的独占方式实现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如服装、鞋帽、农产品等都处于这类价值链中。根据以上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理论,本文选取了四家全球跨国零售企业驱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研究。

(一)7-11的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

7-11是诞生于美国、在日本逐渐发展壮大的全球最大的便利店,截至2006年,其在全球18个国家、地区拥有约3.4万家连锁店铺。这些店铺主要以两种方式加盟7-11:一是申请者直接利用自己的店铺加盟,被称之为A型契约,即特许经营形式;二是由7-11总部投资设立便利店,被称之C型契约,即委托经营。7-11抢先应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构建了“生产、销售、物流综合体系”,实现了物流的“共同配送”,并与供应商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团队商品销售规划”共同开发自有商品,从而树立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这核心竞争力,7-11取得了全球便利店老大的称号,并且在其主导的整条价值链中占据了核心利润环节,对整条价值链起控制与领导地位。

(二)宜家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宜家家居是英格瓦•坎普拉德于1943年在瑞典的一个小镇上以文具邮购起家公司,经过短短的60多年的时间,宜家如今已经发展为在全球36个国家与地区拥有265家宜家商场、在9个国家设立35个家具生产部门、雇用近9万名员工的全球最大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中国网站)。宜家成功的秘诀归功于其在沃尔玛为代表的成本领先路线与以西尔斯为代表的品牌差异路线之外开辟第三条路:既控制品牌又控制成本,品牌与成本两相宜。如果说7-11是通过电子科技技术整合了整条价值链的话,那么宜家则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和严格的OEM管理来实现品牌与成本双管齐下,从而控制着整条价值链。

(三)沃尔玛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沃尔玛作为多年蝉联全球500强企业宝座的零售大王,其成功的秘诀是众多学者、研究员挖掘与研究的焦点。有人将其归功于其采取的“天天平价”的营销策略,有人将其归功于“领先的全球采购中心”,也有人将其归功于“独特的企业文化”(李刚,2003;吴志华等2007;邹卫东等,2002)。而我们认为,沃尔玛跳过中间供应商直接与生产商交易、先进的全球采购配送中心、天天平价的理念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沃尔玛树立了其核心竞争力——低成本控制能力,从而令其能在整条价值链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极强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与7-11、宜家相比,沃尔玛在供应商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自身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跳过中间商,在全球直接从生产商那采购成本最低的商品,并且逐步通过贴牌开始培养自有品牌商品。

(四)巴黎春天驱动的全球零售价值链

巴黎春天是全球老字号百货商店。面对零售业激烈的竞争局面,巴黎春天集团跳出百货店商品丰富,价格实惠的固有运作模式,开创了专营世界名牌的高档次百货店的创新经营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巴黎春天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抢滩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时尚的领导者”。巴黎春天作为全球百货店的代表,其对整条价值链的控制主要源于其创新的“高档精品百货”的营销定位。通过对进入“春天”的商家的严格筛选与控制,并对商家开展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巴黎春天牢牢的把握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与前面三家零售企业相比,巴黎春天在整条价值链中更多的扮演着组织与管理的角色,它为各生产商、中间商提供了销售商品的平台,为它们的产品销售进行管理与策划。

三、零售企业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的构建

从上面对四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跨国零售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与控制,整合、优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保证其在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独特的创新营销模式为顾客优质的产品与满意的服务,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化。在整条价值链的长短上,存在着是否有中间商的区别:沃尔玛、宜家的全球零售价值链上所有商品都没有中间商,但是沃尔玛的部分商品有贴牌的生产商,而宜家拥有自身的家具设计中心,其部分生产商只是其商品的加工商;7-11的全球零售价值链中部分商品有中间供应商,其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方式是与生产商共同设计与生产的;巴黎春天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商品供应商既有中间品牌经营商也有品牌生产商。根据最终零售商对其零售商品是否具有品牌拥有权来看,宜家设有专门的家具设计中心,对其所有商品都具有品牌拥有权;7-11与沃尔玛通过参与设计或纯粹的贴牌生产的方式对部分商品具有品牌拥有权;而巴黎春天作为商品经营的管理者,不对任何商品具有品牌拥有权,即不存在着知名的巴黎春天牌商品。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零售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创新能力、整合全球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能力。7-11、宜家、沃尔玛、巴黎春天四家跨国零售企业,制定和实施了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吸引一流供应商和客户进入自身价值链,进而掌握了全球价值链主导权和控制权。

我国零售企业应当努力构建以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为创新目标的企业创新战略体系,实施流程升级战略、产品升级战略、功能升级战略和链条升级战略等全球价值链创新战略模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全球价值链,实现零售企业从“商品运营阶段”向“控制全球价值链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6-25.

[2]胡凯,尹继东.民营企业的创新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352):120-121.

[3]艾志红.坚持模仿创新发挥后发优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6):101-102.

[4]廖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01(6):33-34.

[5]王立军.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1):22-23.

[6]吴洁琼,王琳琳.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6(3):51-52.

篇5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从依靠工业驱动转向依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成为占据竞争制高点以及参与财富分配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尝试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知识产权战略就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健全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一、国外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近十年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重在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创新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以卜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Keith E Maskus (2002)认为知识产权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要视国家的具体环境而言。CIPR(2002)认为支持建立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刺激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John Hagedoorn, Danielle Cloodt and Hans van Kranenburg(2005)对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对国家研发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伙伴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具有相对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司会选择研发合资伙伴而不是合同伙伴。Haley, George T (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商直接投资有紧密的联系,弱的知识产权制度将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或者使得FDI朝向风险较低的经营项目。而Glass, Amy Jocelyn, and Kamal Saggi (200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关系研究建立了一个内生创新的产品周期模型,并且发现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发展中国家对于FDI具有负面的作用。

(二)从产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竟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Grindley and Teece, op, cit;K. G. Rivette and D. Kline (2000)通过对知识产权对经济影响的新价值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高技术行业成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不断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Hall, Bronwyn H., and Rosemarie Hatn Ziedonis(2001)通过对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的实证分析研究,强有力的表明,在半导体行业每一美元的专利研发费用的产出在不断的增加,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国外学者从不同的产业方向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III:究:Dietmar Harhoff and Hronwyn H. Hall(2002)分析了全球化妆品和洗漱行业的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指明无形资产在工业化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国家的品牌根据不同的战略理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7aynel.Clarke & Paul "Itirner(2003)通过对澳大利亚生物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框架,研究知识产权战略与生物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实践提高生物技术行业公司的竞争力;Annette Van den Bosch(2009)通过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对保持艺术家收入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知识产权战略在越南对国家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企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Markus Reitzig ( 2004)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知识产权主要通过三个重要途径帮助公司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临时的技术指导,保护商标品牌,帮助形成产业标准。

Gary Pisano (2006)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速度和方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从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中成功的获得了利润,对今天的全球竞争,资源的开放具有更大影响。同样,Timothy O’Hearn(2008)通过对公司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赚取利润具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Paul Gemneraad (20’10)考虑到市场背景和创新战略的经营实战,知识产权组合的管理需要遵循创新战略的指导,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的框架体系,通过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战略的整合,可以帮助个人和公司更好的工作,用最低的成本去管理专利组合,并且获得最高的内外部商业价值。

二、国内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知识产权战略不仅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其作为经济主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按关系主体的不同,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维度L展开的。

(一)从国家知识产权角度研究

徐明华(2003)探讨了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新模式及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模式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中进行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地位。孙宏飞(2009)通过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中效果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逐渐成为了世界市场L国家之间竞争和博弈的对象。可见,很多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焦捷(2008)全面研究了知识产权战略和“走出去”的战略的关系,系统阐述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走出去”国际战略的深远意义,并且探讨了知识产权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做作用。

(二)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李玉壁(2005)指出知识产权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知识产权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有限性,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新型工业道路的实现。因此,形成知识产权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杨光明((2007)探讨了区域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明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扫一造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城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罗爱静,龚雪琴(2010)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秉赋的比较优势需要形成良好的战略匹配,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

(三)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王黎萤,陈劲,杨幽红(2004)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出发,探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田颖男、朝克、陈旭娟((2010)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资源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内蒙古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和管理现状,总结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经验,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的方法,对企业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知识产权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法定垄断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所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可以超越自然资源和时空的局限,充分整合和配置其它资源,这是核心资源能力转化的高端竞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探索,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学者还有王闻萍(2008)、袁俊(2004),韩国华(2004)、王中(2005)、谢丛(2006)等。

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成果,对后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国内的研究相比较国外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国内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系统,并且研究内容更多的是对国外先进战略的介绍与启发上,缺少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案例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创新战略;变革型领导风格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4-0020-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在实业界,许多企业把创新上升到战略高度,把创新作为企业突破困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学术界,创新也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硕。随着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逐渐成为创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March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创新分类。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体现了知识学习的不同方向,探索式创新是对知识广度的扩展,而开发式创新是对知识深度的挖掘。而对知识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必然受到行动主体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的影响,受到行动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影响。这就链接到另一个研究热点领域――社会资本。根据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并由“嵌入在个人的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所组成,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取,但是不能被个人所直接占有。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在个人行动者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信息、知识等。Dhanaraj和Jansen等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没有考察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维度――企业家网络中心性对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企业家网络中心性对创新战略选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便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探索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的调节影响,以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二、理论假设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

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与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计算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两项个体结构指标。罗家德认为程度中心性通常被用来衡量个体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而中介中心性主要是衡量网络中的个体作为媒介的能力。本研究采用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来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研究它们对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

1.中介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

Benner、Tushman和Danneels认为探索式创新主要聚焦于潜在的客户和市场需求,是对全新知识进行学习和全新机会进行尝试,是对知识广度的拓展。这种战略导向对信息和知识的异质性要求高。Burt认为中介中心性高的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桥的位置多,能促进不同社会团体和社会身份群体间的资源交流,所以中介中心性高的行动者能够利用其连接不同群体的媒介位置获取异质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而有利于其对探索式创新战略的选择。所以,企业家在社会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March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自我强化的。在探索式创新导向下,组织在不断拓宽知识面,异质性知识的积累会促使组织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探索,所以在探索式创新过程中组织会不断地强化探索式创新这一战略。因而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在拓展信息和知识宽度的过程中会不断自我强化这一行为,进而会降低组织对现有知识的深度挖掘,降低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利用水平。所以,企业家在社会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1a:企业家的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假设1-1b:企业家的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2.程度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

中介中心性反映了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信息优势,而程度中心性反映了行动者在网络中的权力特征。程度中心性越高的行动者,其在网络中越拥有权力和声望,其从社会网络关系中持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强,所以其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相对更深。这些信息和知识,加深了其对某一领域的理解,更有利于其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深入应用。所以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同样,由于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自我强化的,强化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深入应用,必然弱化对知识广度的拓展。所以,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2a: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2b: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二)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1.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Burns于1978年首次系统提出了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的理论。变革型领导者能够通过组织愿景、使命激励下属,使下属能意识到工作目标的价值,进而使下属愿意超越自己完成任务。Jung和Shin等一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能够鼓励员工的创造性,促进组织创新。从创新程度来看,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激进式的创新,开发式创新是一种渐进式的创新。探索式创新战略主要关注未来客户和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冒险性和前瞻性。而变革型的领导风格有助于这种创新战略导向的选择。如果企业家领导风格是变革型的,那么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可能会借助其中介中心性位置所带来信息和资源多样化、异质化的优势,通过鼓励探索式学习,强调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搜寻和探索,并给予下属特别的个人关怀,鼓励冒险和尝试,从而进一步强化探索式创新战略导向,且更加不会选择开发式创新战略。所以变革型领导对中介中心性和创新战略选择具有调节影响。

假设2-1a: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2-1b: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2.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由上述假设可知,程度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倾向于选择开发式创新。而变革型的领导风格对调动下属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探索有积极作用,同时鼓励下属勇于冒险和尝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探索式创新战略的选择,并弱化开发式创新战略。所以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和创新战略选择具有调节影响。

假设2-2a: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2-2b: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考虑:(1)所选取的样本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2)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引入了几千家企业入驻。(3)综合考虑效果、效率与成本因素。

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获取苏州工业园区内入驻企业名目,在提供的1500个企业名目中挑选出科技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共有297家,这些企业就成为本次研究调研的全部企业。首先通过小样本现场问卷调查,进行预测试。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在样本企业中挑选了3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共回收了30份有效问卷。对同收的30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面、相关系数情况上都说明可以进行大样本调研。随后,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在样本企业中随机挑选100家企业,对这些企业的问卷调查,首先由管委会与他们取得联系,在征得他们同意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他们,完成后再返回。通过这种方式共回收问卷94份,以确保本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剩下的167个样本企业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回收问卷67份。其中,通过直接现场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100%,通过管委会电子邮件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94%,通过邮寄方式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40%。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本文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高层的推动来进行问卷调查,确保了较高的回收率。我们对无效问卷回答者和没有提交问卷的回答者作回应偏差分析。我们根据问卷上基本信息,分别比较了回答者和其他企业家在年龄、学历以及企业规模方面的差异,分别作了T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我们的样本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非回应偏差(No-respondent bias)。

在同源方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s)控制方面。根据Podsakoff和Organ的建议,本研究从研究设计和统计上都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同源误差所产生的影响。接着,在统计上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来验证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分析出现了5个大于1的特征根,解释了总变异量的72.9%,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5.3%总方差。这表明没有一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量,数据的同源方差问题不是很严重。

(二)指标体系

本文所用的构念测量都是已有文献中常用的、成熟的量表,这初步确保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在企业家网络中心性测量方面,本文参考Krackhardt等的咨询网络问卷和友谊网络问卷,根据被试者对每个题项的选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别计算出个体的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得分。

在创新战略测量方面,本文借鉴Kwaku表在AMJ的论文所采用的量表,要求被试者根据测项的描述,采用Likert五级标度,对相应题项进行评价。

在变革型领导风格测量方面,本研究采用Bass和Avolio的多因子领导行为问卷MLQ-6S版,要求被试者根据测项的描述,采用Likert五级标度,对相应题项进行评价。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构念信度和效度检验: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检验了社会资本、创新战略、企业家领导风格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1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发现构念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利用SPSS16.0对所有构念的指标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没有发现存在严重的同源方差问题;采用SPSS16.0来分析调节作用以及控制变量之间是否具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通过对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没有发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对问卷质量和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后,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本文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四、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是变量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中介中心性、程度中心性、变革型领导以及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结果。首先,报告中的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等具有足够的变异程度,表明变量适合于实证分析。其次,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来分析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发现,本文的主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初步预测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便于随后的分析。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探索式创新战略,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影响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以探索式创新作为应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别加入控制变量、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共建立如下3个回归模型。

模型1为基本模型,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企业家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系数为0.55,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1a得到了验证。程度中心性系数为负,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2a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变革型领导以及变革型领导分别与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的交互,我们发现模型3的R2值变化到0.51,R2为0.19,变革型领导与中介中心互的系数为0.35,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1a得到实证支持。而变革型领导与程度中心互的系数为0.19,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2a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开发式创新战略,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影响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以开发式创新作为应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别加入控制变量、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共建立如下3个回归模型。

模型1为基本模型,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企业家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程度中心性系数为0.53,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2b得到了验证。而中介中心性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1-1b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变革型领导以及变革型领导分别与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的交互,我们发现模型3的R2值变化到0.49,R2为0.14,变革型领导与中介中心互的系数为-0.33,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1b得到实证结果支持。而变革型领导与-程度中心互的系数为-0.1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2b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五、结论与讨论

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关系方面,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中的中介中心性对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程度中心性对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其作为中介或者媒介作用明显,具有获取与企业创新相关异质性资源优势,从而便于企业探索式创新战略的推进。相反,对于程度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其在网络中拥有权力和声望,对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往往导致其可持续地从某些与创新相关成员那里获取信息和资源,这种持续的信息和资源的获得往往会加深其内某一领域的理解和认知,所以会不断深化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进而选择开发式创新战略。

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负相关以及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负相关这两个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对于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关系,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虽然有获取和创新有关的多样化以及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优势,拥有优势资源可能会促使他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但不一定会排斥开发式创新战略,影响企业家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除我们选择的控制变量外还可能有很多,例如企业家个人战略偏好,企业家精神等;对于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关系,与之类似,企业家拥有某方面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并不代表其对探索式创新的排斥,且对企业家创新战略选择的其他影响因素也很多。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反,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这说明企业家在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领导风格的情境因素,合适的领导风格更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家网络资源。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调节影响,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调节影响的假设均没有通过实证检验。可能原因是:对于程度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其在社会网络中往往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外界可持续获取信息和知识,有利于对这些信息和知识的深入挖掘,但同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的深入了解需要和提供这些信息和知识的外部人有紧密的互动关系,进而容易受提供这些重要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人的影响,从而弱化了其自身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调节影响。

篇7

私募股权投资意义包括: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公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创新管理 知识供应链 创新策略

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及其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系统科学,使创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创造力,而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可管理的过程。企业都必须像管理生产过程一样管理创新,有激化、记录和评价技术创新业绩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使企业的日常运作也能基于创新过程去完成,作出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为此,不仅需要宣传技术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研究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更要探索在企业的层面上如何激化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的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创新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新问题,也是管理的创新。

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不是指创新者个人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而是激励员工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创新管理的范畴和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性、企业内外的联系紧密性、以及对个人和群体创造性的支持。

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环境

技术创新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持续和成功的技术创新,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投资和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综合管理中的经济、组织、技术、人的行为和观念诸因素,充分利用全体员工的知识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技术创新的依靠对象是柔性化和知识化的劳动力,只有员工能够无拘束地思考,大家畅所欲言,方能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意愿。创造力是知识和才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将帮助员工发挥创造力的本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将赋予员工一种从强制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的、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2.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可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初步形成:

2.1拟订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制订评价创新的标准。为了激发创造性,增进沟通,促进创新思想的应用,应建立创新档案,进行定期跟踪,提出关键指标和早期报警信号,注意哪些鼓励措施对激化创新最为有效。

2.2将合理化建议制度化。在企业内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如在企业内联网上公布企业面临的问题,张榜求贤,发表已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实施报告,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

2.3定期举办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技术创新研讨会和培训班可使更多的员工学习最新的创新理念、工具和手段,孕育新思想,促使他们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去。通过信息交流和学习,建立大家关心创新的气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2.4建立创新奖励和晋升制度。表彰和晋升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员工,这样可以体现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并给创新者带来实际利益,这是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三、企业的创新战略

1.进攻性创新战略

进攻性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最先利用某项科技成果开发出新产品、新过程,迅速成为市场领先者和垄断者。当企业采用进攻性创新战略时,科技和人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实行进攻性创新战略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但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的风险是相当大的。

2.跟踪性创新战略

由于实行进攻性战略的代价和风险太高,大量企业采取的是跟踪性创新战略。实行跟踪性战略的企业总是想方设法避开专利权制度,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不是简单地模仿人家的成果,而是尽量找出别人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失误,加以改进和完善,做得更好,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

3.模仿性创新战略

实行模仿性战略的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科技开发能力,也不想对已经创新的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它们只是希望能够迅速生产同样的产品。实施模仿战略的企业,往往同采取进攻性战略的创新企业在科技开发能力上的差距相当大。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愿意采取这种战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主要在劳动力成本、市场容量、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具有优势,模仿型企业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低而获利。

四、技术创新的阻力

1.组织和制度的僵化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看到员工的创新潜力。他们一般不支持员工个性的发挥,把员工仅仅看做是劳动力资源,很少去衡量他们创新贡献的价值。

2.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

无论技术创新计划如何宏伟,对研究开发的投资是评价企业对创新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投资不足无疑将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何有效利用研究开发经费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企业希望资助那些立竿见影的项目,自我保护的倾向和全球竞争的加剧 ,驱使企业将本该用于高风险、中长期研究的资金投到更接近市场的产品开发上。研究人员的观点恰好相反,投资过于集中于短期项目会危及基础研究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一旦研究成果通过因特网被全世界共享,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快速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能力。

3.部门分割

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产品和服务,也是过程、策略、组织结构和企业计划的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通常与许多部门有关,人们如果在旧的部门分割和等级制度下思维,追求和维护部门利益,创新活动必然受到阻碍,无法真正发挥创新潜力。

五、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

创新是某种不确定的活动,不能按照常规的办法进行计划和组织实施。按照创新过程的时间顺序,创新的实施大致包括4个阶段:

1.创意的产生和激化

创新是某个人或一些人感觉到或抓住一个新的机会,产生和激化创意的结果。因此,创新管理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促使人们重视和注意新的需要和机会。创意的产生和激化与需求密切相关。机会的存在是因为需要存在,觉察到潜在需求是创新的第一要素。

2.准备实现的条件

创意形成后,必须实施后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创新过程的第二个任务是寻求使创意转化为现实的途径,准备实现的条件。实践证明,最有效办法是构建创新者和投资者之间的联盟。通过联盟和支持,创新者可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支配权利。

3.创意的实现

条件具备以后,需要组织一个团队去实现创意,即制作新产品的原型或新过程的示范。在创新初始时期,要求自由地追求未经考验的可能性,较低的程序化将会有助于创新。随着创新过程的进展,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了创意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为创新过程提供了跨部门的通路、灵活的任务分配方法、开放的信息系统,通过组成多学科的项目团队,形成综合的、持续的创新能力。完善的内部网络和开放的信息交流,可以大大缩短由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所需要的时间。

4.创新的转移和扩散

创新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产品或创新过程转移给其他人,由这些人来拓展和应用创新的成果。若要对创新产品进行商品化,需要有效地处理创新的转移,它将直接决定创新能否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积极的创新成果人和创新成果信息交流渠道,是连接创新成果和客户的纽带。

篇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成功与生存的作用愈加凸显,日益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赢得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企业要想变得具有创新力与创造力,并将新的、改进的、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引入市场,从而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是一项富有挑战力的事情。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的构建求解一直是一个热点和重点。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定义、评价指标及评价求解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其取得的进展、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认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总结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为企业以后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学者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创新而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技术创新能力无论从定义的内涵,还是定义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第一类是“从能力本身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思维、新想法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的主要是国外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urns等[2]最先从能力本身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一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成功地采用或实施新观念、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能力”。Barton[3]则从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Burgelman等[4]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的组合”,从创新能力构成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另外,O’Connor等[5]从一种更为新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人力和关系)投入和中间变革资产”,该资源或资产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

第二类是“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生产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的过程。最早从过程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是Mumford等[6],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生产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个过程。随后技术创新能力被定义成:多个人共同协作,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新程序、新过程。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参与创新的主体引入到了技术创新概念之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交互过程”。Fores等[7]则将技术创新能力阐释为“学习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效果的催化剂”,这也从过程层面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

中文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业研究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整体能力” 。

总体来说,从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将企业创新比喻为一个流程,认为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规范和纪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将具体的、新颖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进到一般的组织流程和步骤中的一种能力,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想法,能够使组织产生显著的进步[10]。

第三类则是“从结果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生产出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更侧重于创新的结果产出。Andrew等[11]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颖性和意义性的产出。Amidon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终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在一些学术与政策的辩论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用来表示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新发明的一种实际和潜在的能力,该定义也从结果角度阐释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另外,我国学者张国良等[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被同时赋予了数量、速度、效果、效率四个维度上的含义。

虽然学者们的定义角度不同,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都与新思维与新技术有关,并且这种思维与技术都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产出。总的来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原始的、相关的以及有价值的新产品、过程或服务知识进行整合,使得组织能够将一些思维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从而组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鸿渊等[25]曾选用该评价体系对四川一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在国内检索到的文献中,采用体系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统观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及主要指标见表 1。

表1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观代表文献及主要指标主要指标1主要观点1文献作者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1魏江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1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陈广宇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协同能力、经济社会效益1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考虑到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构建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董岗等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的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的产出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1察志敏等企业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1王立新等创新意识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风险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创新能力1不同的创新主体针对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所选择的评测内容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指标评测因子体系设计中选择的侧重点各异。1孙立媛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也不同。在将创新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是衡量某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第一种为群体测试统计方法,该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进而应用统计方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第二种为个体直观判断法,该方法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测试统计方法。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具体见表2。

表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求解方法一览表方法1特点1代表文献作者线性加权和法1优点是该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点是计算量大。1曲国禹等 层次分析法(AHP)1优点是该方法能用于层次较多,指标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计算,简单明了;缺点求解方法繁杂,计算量大,甚至要反复计算。1常玉等模糊综合评价法1可以构造三级以及多级模糊评价,能对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姜炳麟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1精确度高,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综合评判中有些白化值经特征化处理后信息丢失的弱点。1唐炎钊等综合指数法1可以使指标值标准化,进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工作质量越好,对指标的多少没有限制。1郑春东等数据包络分法析1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且每一指标权重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而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获得,可以科学地评价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创新策略。1李守伟等BP神经网络法1优点是:使系统误差达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敛性;随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学习和实现动态跟踪评价,具有自学习、概括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强大的容错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对评价法1能够消除由于受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而导致的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客观性和不公正性,从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有些方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数据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等。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如“二次相对评价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总结及展望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进行界定时,无论是从能力本身,还是在过程和结果层面进行界定,都丰富了创新能力内涵,为今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表述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要想正确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就要把握企业创新的本质,并贴近企业现实状况,着眼于创新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把握技术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这个方面学者们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但不论是评价指标的要素观、过程观还是系统观,在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时,由于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指标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常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向新型指标拓展。其二,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大多数学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个层次来考虑,割裂了各层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独立的、静止的、分散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结果很难反映企业创新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将新型指标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各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篇10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内外两方面因素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选择具体发展模式时所要考虑的。从内部来讲,企业自身所采取的技术战略、企业创新能力是主要考查要素;外部主要看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与否,本企业所在产业集群的层次和结构。下文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剖析: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战略概括地分为领先型战略、跟随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企业定位不同所采取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有所差异。领先型创新战略的实施者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这类企业往往希望将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由企业内部掌握,不允许其他创新企业参与核心技术。因此,领先型创新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更愿选择社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而非同行,同质企业。跟随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通过学习外部的先进技术,自身创新的积极性不如领先型战略企业。该战略指导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倾向于与技术较为先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结盟,在合作中汲取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提高自身创新技术和水平。采用紧缩型创新战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主要依靠承担技术外包项目,从而间接地提升本企业的创新技术。从对创新的积极性来看,三种战略呈递减态势。市场竞争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市场竞争就倒逼科技型小微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与其他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就变得困难,处于产业集群中开展协同创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便倾向于选择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市场竞争缓和时,科技型小微企业出于同质企业有相似技术的原因更愿与之协同创新,相互之间的认同性和理解性也高,更有利于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进行。

(二)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具体分类科技型小微企业横向关联创新模式从字面含义就可以看出,是指河北省内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从而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此外,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横向关联创新模式还为跨行业、跨项目小微企业提供了合作的可能性,也弥补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这种合作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是企业之间资源的互补性而非随意的合作。这种创新模式包括横向和纵向,横向关联创新是由产品具有可替代性的企业确立的协同创新关系,纵向关联创新是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确立的协同创新关系,也是供求关系的要求。对于河北省这样的有大量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省份来说,这种模式推广起来较为迅速,普及率也较高。与大中型企业关联创新模式主要是指在产业集群内部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同质大中型企业之间各取所需达成合作关系。合作路径主要是科技型小微企业为大中型企业做外包项目来赢取利润,然而在这一合作中,对小微企业而言得到的不仅仅是其中的直接利润,更重要的是从大中型企业借鉴到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对大中型企业而言,这种外包式运营模式也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减少了项目成本。当然,很多大中型企业出于技术保护的原因,不会将核心技术泄露给其他企业。这种保护是政府政策无法干预,河北省省内相关部门只能从引导的角度积极鼓励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共同发展。

(三)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协同创新模式的优势当今时代,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科技型小微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且技术含量较高。据河北科技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小微企业数量逾10万户,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占到百分之五左右。河北省的研发机构将近一万家,单邯郸市的研发机构就达820多家。省内二批本科及以上院校40所,投资担保机构一百家左右,再加上一流的物流服务等。这些单位和机构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共同构成了各个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出色的集群条件是协同创新运行的可靠保障。河北省看到了大力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其有助于提高民营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增强区域创新动力,基于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为省内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了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的模式。长期以来,融资问题困扰着小微企业。近年国家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出台新的措施,为小微企业融资寻找新出路,这一问题逐步得到改善。河北省也尤为重视这一问题,省内大量投资担保机构和投资担保公司的涌现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资金方面的困难不再是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创新问题则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河北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协同创新模式的意义

(一)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对企业的意义处于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模式满足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需求,为其展开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协同创新使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更便利,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及时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掌握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降低小微企业单独创新的风险。同时,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了土壤,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微企业创新的效率。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不仅对自身意义重大,对其他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带动传统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科技型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处于同一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受科技型小微企业影响也提高了本企业的科技水平,小微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

(二)协同创新模式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意义河北省地处首都周边,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中十分靠后。归根究底是因为河北省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发展模式较为传统。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集群中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对河北省而言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选择。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采取新的发展模式。科技型小微企业选择在集群中发展协同创新模式有利于调整省内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变动一直很微小,需要有一变革性事件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让创业者看到省内对科技型企业的重视是科技型企业兴起的关键所在,这将带动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变。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是改善河北省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河北省的唐山、保定等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迫切要求河北省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无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还是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来讲,都会是大力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协调河北省内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矛盾,以促进省内资源的整合,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此外,经济发展是河北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居民生活的科技化,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居民的生活科学化、健康化。协同创新模式的重点在创新上,河北省大力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必将推动河北省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步提高省内创新水平,最终使河北省摆脱长期落后的状态,进入靠科技而非重工业发展的省份之列。

(三)河北省推行协同创新模式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河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大省,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河北省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集群中发展协同创新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也将给我国其他省份、城市和地区提供借鉴经验。河北省采取这一模式对我国来说,最主要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巩固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源泉和力量。河北省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国家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走高水平、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道路。以科技为核心的企业污染小,对环境的破坏性弱,有利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河北省的这一政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创新技术和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转变我国在国际上的定位,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摆脱我国在排污问题上一直受发达国家制约的窘境,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帮助亚非拉落后国家进入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