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战略范文

时间:2024-03-18 18:1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创新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创新战略

篇1

一是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全市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超过3万家,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企业家群体,形成了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创新企业梯队。

二是形成了较好的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在实施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和助推器作用,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优化环境入手,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向自主创新的产业倾斜,促进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官产学研合作网和以“高交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台。

三是培育了一支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市共拥有61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量96万人,累计引进海外人才超过6500人,形成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精神成为深圳精神的重要特征。

最近,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制定《关于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把创新从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针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由一般性的产业扶持到重点支持创新环节转变,由单纯支持技术创新到全方位推动技术、产业、制度、管理等系统创新转变,由企业创新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全面创新转变,由以优惠政策为主向以营造全社会创新的体制环境和创新文化为主转变。将重点抓好六个环节:

一是继续大力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好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问题。

三是依托深圳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特别是加快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力度,在技术外溢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以知识产权大市为支撑,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市的发展格局。

五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大科研”管理体制,加快培育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让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逐步使政府部门从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转变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制定者、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者、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估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六是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源头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升深圳现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支持创新的功能,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进一步密切与香港的科技合作,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加快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篇2

关键词:期权博弈模型;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最优时机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93-004

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进行战略投资时,并不能充分地依据现有的理论作出准确有利的决策。博弈期权理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上述缺陷。其对不确定性充分有力的研究给企业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更加正确的思维模式。[1]

传统的思想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看成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且忽视了因不确定增加的项目价值。而实物期权作为一种金融期权的衍生物,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给企业提供的机会看成是一种权利,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正视不确定性,认为给项目带来高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不确定性造成的价值上下波动而使项目价值具向上增长的较大潜能,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个向上增长的潜能,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中潜在的实物期权来减少不确定性,避免损失。实物期权补充与完善了传统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为公司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公司在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样决策者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与潜在价值,而不是将净现值大于零作为唯一决策依据。

在非竞争条件下,等待是合理的,但是当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时机与等待就同等重要。等待与抢先进入二者价值达最大的均衡点是企业目前所追求的最佳投资时机点。[2]

同样,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很多的学者将信息完全作为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研究的前提条件,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期权博弈方法对信息不完全掌握情况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将技术创新风险函数的内涵应用到竞争对手抢先进入企业目标市场进行创新战略投资的风险衡量中,并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为企业在最佳的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提供参考依据,使其价值最大化。[3]

一、模型构建与求解

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我们假设:(1)企业是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其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中一系列的竞争信息不能完全地了解。(3)在同一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企业,而这两个企业是对手关系,他们均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另外一个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什么都得不到。(4)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都能够接受这些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实际的产品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具体的市场价格P表现为几何布朗运动,即满足(1-1)

dP=?茁Pdt+?滓Pdz(1-1)

其中?茁是瞬间期望报酬率,σ是P报酬率的瞬间标准差,dz是P变动的随机项,为维纳过程的增量。假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相应的成本,这个成本率为?酌。这个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P由于多种多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波动变化。在它降低到比成本还低时,企业依旧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5)为了方便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假定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同时它的资产水平保持在标准单位值1。企业在实施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过程中为单位固定资产的支出为I,我们为了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可以率先在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求解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佳时间段。由文献[4] ,可以得到在不存在竞争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点Pm。

Pm=(I+)(1-2)

我们首先假设企业1只是了解企业2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具体临界价格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却不知道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值,所以,企业1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时只能对此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企业2只有在到达其最优临界点P2的时候才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为了建模和分析的方便,我们对相关函数进行如下定义:

(1)概率分布函数:

M(x)=1-e-?姿x(1-3)

则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M(x)=?姿e-?姿x其中λ>0

(2)生存函数

N(x)=p(X>x)=1-M(x)(1-4)

(3)风险系数

===λ

(4)风险函数

R(x)=x?灼=x=x=xλ(1-5)

从上述定义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1对于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服从的分布推测为M(x),0≤M(x) ≤1,设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价格变动区间是[Pa,Pb],即上限是Pa,下限是Pb。在t′这个时刻,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临界点达到Pt时,企业1利用对企业2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分析研究来重新判断企业2具体的临界价格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在t′这个时刻,企业2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它的实际临界价格P2=Pt时企业2没有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就可以据此推测出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临界价格比Pt大,也就是P2∈[Pt,Pb],所以,企业1对企业2实际给出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条件分布如式(1-6)所示:

M(P2|Pt)=P{P?燮P2|P?叟Pt}=

其中, Pt={P(?子)}(1-6)

式(1-8)是由企业1猜测企业2在P≥Pt时无法达到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概率表现,这个式子中的Pt实际上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跳跃变量,它的值域是递增序列。那么1-M(P2|Pt)就意味着企业1猜测出企业2在P≥Pt时先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概率表示。式(1-5)表示的是企业1在t时猜测出企业2在P2这个瞬间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程度用Q(Pb|Pt)来表示,它的风险程度可以用式(1-7)来进行描述:

Q(P2|Pt)=Q(P2)=P2

(1-7)

[由P2≥Pt,可知Q(P2|Pt)=Q(P2)]

结合式(3-16),得到

Q(P2|Pt)=P2=P2h(P2)

=P2(1-8)

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企业1对企业2在P2时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可以用Q(P2|Pt)来描述,它的实际大小只由企业1对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判断来决定,它和P当前的实际值Pt无关。同理可以得到下式,

Q(P1|Pt)=Q(P1)=P1(1-9)

就企业1来说,它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价格主要由不断更新的Pt来对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推测来决定,即企业1的实际收益L(P1)表示为Pt的函数。即

L(P1)=L1(P,Pt) P1

在Pt≤P ≤P1的时候,在Pt保持不变的很小的一个区间中,在不考虑Pt时,根据文献[4] 的表述,企业1的收益V1必须满足于式(1-11):

由于H(P1)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中是一个连续函数,因此一定会存在一点P1使H(P1)] 等于0,也就是说方程(1-20)存在正解P1。并且由于上述的分析也能够得出P1

综合式(1-2)、式(1-23)与式(1-24)可知,Pr

综上所述,假设竞争对手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企业将可能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过程中对于市场中多样化的信息无法全方位掌握,即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所选取的最优时机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的时机相比要早很多,不过竞争对手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并没有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快速进行,企业仍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所以说不完全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减慢了竞争对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期权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

华达集团是一家有多个实力雄厚公司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该公司奉行多元化的扩张战略,经营业务横跨多个行业。为了实施集团的扩张战略,企业决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战略投资,准备进入Y产品市场。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计算出Y的价格变动率σ=0.12,而当前五年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为2.00%,故可以认为无风险利率为2%。价值漏损δ=0.02,此次初始投资资本I=300, Y当前市价P0=25.5,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率=15。

由此可以得出:

故华达最优的投资价格P1:

假定该案例所采用的风险系数为0.2,可得,

最优价格Pa满足如下等式:0.2P-3.04P1-45.36=0。

解得P1=24.5。

运用matlab软件得到风险程度Q与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P1的关系。Q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也就越提前;此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P1越小;且当0≤Q≤40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波动最为显著,当Q> 60时,在竞争对手开展同样投资的条件下,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比较靠近传统马歇尔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临界值。

三、 结 论

本文引入风险函数,基于期权博弈理论,对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难以拥有完全的竞争信息时,选择最佳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论表明,企业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介于传统的马歇尔临界点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期权临界点之间。也就是说,竞争减弱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故等待对于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是有利的(Pr

参考文献:

[1]Decamps.J.P.and Mariotti.T.Investment timing and learning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4,118:80-102.

[2]吴海兵.期权博弈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24).

[3]梁益琳,张玉明.基于仿生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机制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经纬,2011,(6): 92-96.

篇3

关键词:市场创新;市场定位;企业发展

1 市场创新的内涵

市场创新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始终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动力。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市场创新,并把握市场创新的内涵,找准市场创新的切入点,才能不断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活动满足了顾客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企业进入新的21世纪及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个善于创新的企业都把市场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市场创新,简单地讲,就是把新的东西或要素融入到市场开发战略中,或者把多种市场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的市场开发活动。

2 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市场定位是市场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水电基建企业在开发市场过程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也就是说在开发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和投标活动中,要结合自已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制订市场开发战略,以便企业在市场开发中抢占先机。无论从地区市场、社会市场和国际市场,或是从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来看,水利水电基建企业不管是同行业在国内进行竞争或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对市场形势、自己的技术优势、竞争对手技术特点等方面有明确的了解,创新市场开发战略,界定市场定位,以便于在市场开发和投标过程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主动出击,把握市场的主动权。

3 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是市场创新的核心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实施市场创新战略,树立和塑造职工的主动性市场理念,爱护已有市场,开辟新的市场,才能不断地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在制订了经营战略时务必要重视市场战略的研究和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尤其要强化企业全员主动性市场理念的树立和培养。

那么什么是主动性市场理念?就是指企业内在地有着尊重老市场和争夺新市场的冲动,主动地去爱护和开拓市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市场问题上,企业完全是非常主动的,在确定自己的所有经营行为的时候,都首先考虑到了市场状况,把市场看作决定自己所有经营活动的最根本性依据。

那么如何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具体内容的。为了赢得市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是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认为是企业主动性市场理念的内容之一,而把握争夺市场的有效方法,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机制实现对市场的有效争夺,则是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具体体现 。一般来讲,企业利用市场机制争夺市场的有效方法包括价格机制、质量机制、效用机制、品牌机制、资源机制、服务机制、客户机制和技术机制等。

主动性市场理念的两个重要内容是爱护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企业在开发新市场的同时,要主动地爱护老市场,尊重原来的老客户。现在有不少企业都存不注重爱护市场的倾向,尤其在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忽视了市场的爱护,结果导致了市场的萎缩,而市场萎缩之后,要想重新恢复、占领和开发,还需要一定时期,从而造成这些企业的发展处于波动状态。

现实情况表明,凡是爱护市场的企业,即使在市场回落的时候,它们也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能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当前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及实体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石油石化基建行业一定要树立主动性市场理念,主动地爱护我们的市场,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4 全员参与市场开发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市场创新的关键

近几年来,面对水利工程的减少和水利基建队伍的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很多水利基建企业把市场创新放到与企业管理思想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文化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存在着“市场开发是企业领导和市场开发部门的事”的传统思想,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市场的理念,不利于市场信息的搜集、反馈、老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发和占领,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于市场开发。”这是很多水利水电企业在市场开发的摸爬滚打过程中领悟到的一条至理名训。企业上下只有真正以市场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开拓市场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主动找市场、揽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在制度建设、危机意识教育、市场理念的培育等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全员参与市场理念的培养,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市场的紧迫形势和奋斗目标,认清只有外闯市场才是生存的唯一出路,牢固树立“企业生存靠市场,开拓市场靠大家”, 以实际行动主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企业的生存空间才能越来大,效益才会越来越好。

5 市场激励机制和人本主义是实施市场创新战略的保证

在实施市场开发创新战略过程中,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尝试、风险共担,快乐工作,勿忘原则”的人文环境,让从事市场开发的人员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尽量让他们快乐地工作,激情地创造和创新。同时,企业也要建立“重奖励,轻罚款”、“重平等,轻等级”、“重团结,轻形式”的市场激励管理机制。在福利待遇、晋升提干、职称评定、评先褒优等方面,企业应该把市场开发人员与企业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同等看待,或者给予更好的待遇,让市场开发人员融入到企业“和谐、温馨、尊重个性、激励创造、实现多赢”的文化氛围之中。尤其是要在市场开发战略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市场开发人员的身心健康,彰显人性化管理,为他们创造和谐、安全、激励及平等的工作环境,以保证每一个市场开发人员都能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

篇4

关键词:创新驱动 中部崛起 两型社会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通货膨胀、"硬着陆"风险……,一系列的经济风波让200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超乎想象。过去30多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人口红利。而如今,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这种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消失,大量外资企业开始转移,"制造大国"急需向"创造大国"转型。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熊皮特曾经说过:"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实现了经济发展。"所以,要想经济社会取得发展,创新则必不可少。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核心竞争力。湖南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以创新驱动本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不仅是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依托。湖南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加强政府创新职能,用世界眼光着力解决束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众多问题,以创新思维理念指导创新驱动发展。

二、思维的转变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1、思想革命,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前提。

哲学告诉我们: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而实践的对象,即世界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用旧的思想去指导新的实践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我们急需摒弃传统的思维意识来一次"头脑风暴",为抓住无限的机遇而"换脑"。

比如"多做少讲"是很多人持有的传统思维,但是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需要"多做",也需要"多讲"。湖南的优势资源、条件和禀赋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多讲"、多"晒"出最好的一面给兴趣投资者,从而吸引更多的拥有高新技术的投资者进驻湖南以带动湖南整体经济的发展。"商场如战场",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句话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现状: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企业核心竞争力急剧下滑。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是否可以转变思维,构建"和商共赢,海纳百川"的发展模式呢?"和商共赢,海纳百川"能够让企业间实现互补优劣,共享市场和错位发展,从而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比如我国家电行业的TCL、长虹、海信结成了技术多媒体联盟,创维提出了云电视的定义,康佳了智能电视新战略的研究方向。"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是有些人的惯用思维和做事风格,发展经济完全不顾本地区的实际,别人发展什么自己也发展什么,好的想法和思路往往不能及时提出,最终导致自身发展严重滞后甚至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湖南的发展必须要跳出这些思维定势,充分挖掘本地的比较优势资源给自己定好位,与其他省市错位发展,为真正实现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2、借脑容智,创新驱动发展的智力杠杆。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今的竞争,不仅是"讲"的竞争、"干"的竞争,更是"想"的竞争,借脑融智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背后的"智囊"。

借脑容智,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别人的思维容纳和吸收智慧。一个人的智慧有限,而无数人的智慧可能会创造奇迹。以上海为例:据了解,上海市活跃着将近13000多家"头脑公司",召开过25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决策咨询论坛",并且每个区经济发展都有"外脑支持系统"。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借脑融智。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更多的先进理念来支撑,因此,湖南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之前,一定要打开视野、集思广益,充分借鉴吸收各种创新型理念。湖南并没有上海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和合作机制、或者政府支持举办一系列专家论坛等等,无疑将会为湖南的发展带来更多、更好、更新的理念和智慧。

3、概念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明星工程。

何谓概念创新?通俗地讲就是"提法"的创新、"说法"的创新和"定义"的创新。不要小觑概念创新,它对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为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城市名片的概念创新为例:城市名片代表的是该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因此,设计一张能够将城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名片就极其重要。现在湖南发展的名片已经更新为"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这个城市发展名片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创新。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分别围绕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进行一系列的概念创新。比如绿色湖南弘扬的是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洞庭湖畔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洞庭湖畔的璀璨明珠"、"共享'东方莱茵河'、'东方维也纳森林'之美"等等;创新型湖南强调的是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敢想的平台给敢想的你"、"创新天地由你主宰"、"创新,让城市插上翅膀"等等;数字湖南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将其扩展成"数字城市,开启崭新生活方式"、"数字演绎简单生活"、"共建现代化数字之城"等等;法治湖南建设的目的是要为湖南的发展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法治,让城市充满阳光"、"平安社会,你我共建"、"加强法治建设,共建和谐家园"等等。

湖南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可以借助概念创新来打造更多的明星工程。概念创新不仅能让传统的湖南印象绽放出了新的亮点,也必将为湖南创造新的发展点,带来新的商机。

三、实践的对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过程

有了思维上的创新,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现意识形态上的转变。

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要清楚:只有创新驱动才能造就湖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攀升,以及市场的持续低迷,湖南经济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在短时期内也难以形成,由此带来了众多问题。再寄希望于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既不现实,也不利于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唯一的出路便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来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1、主动对接,产业结构再优化。

从整体情况来看,湖南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湖南应从整体层面考虑按照国家产业升级部署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发展规划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湖南地处"泛珠三角"与"泛长三角洲"经济发展区域的中间部位的得天独厚区域的优势,以及已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与功能示范区的优势,争取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新兴产业"、"先导产业",以及"支柱产业",优先在湖南的一些国家与省市级层面的产业载体与标志性产业园区布局立项,来获取主动对接、衔接与链接的互动发展效应与"同心圆"发展的双重效应。同时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争取将反映国家与意志的 "创新型"、"先导型"、"样本型"项目,优先在湖南的标志性产业载体、产业园区进行"先行先试",以取得率先示范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2、优化布局,转型发展待跨越。

湖南省是机械装备制造大省,机械装备工业过去5年实现高速发展,其高速发展的脚步即便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也没停过。因此,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不能放弃的产业。要想逐步将湖南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则必须通过创新,重点提升和改造一批传统机械领域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附加值,不断推进机械装备工业向质量效益型产业转变。另外在参照全省机械装备制造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个市州的具体情况,考虑发展专业化机械装备产品,像民生类机械装备制造就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可以重点考察的一类行业。比如株洲市的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陶瓷、服饰以及常德市的烟草、纺织、食品、纸业等民生类产业发达,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可以选择以"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为主旋律的先进交通装备机械、先进烟草机械等,打造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具有指标意义的"民生产业装备机械制造基地"。

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上,尤其要合理布局和发展。举些比较具体的例子:比如发展新能源时,要关注各类新能源应用的系统集成,特别是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发展新能源;发展新材料时,要关注以"工程塑料、碳纤维"为主体的汽车轻量化配件材料、人体植入材料、 3D打印材料等新型材料;对湖南目前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更是需要扩容、优化与升级为"生命科学",加快导入和发展高端医学装备、轻型结构医疗器械等。

根据"十二五"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湖南省应该充分发挥湖南"现有制造"与"发展制造",在导入布局与发展中需特别重视与关注内生性、内源性的民生类产业,一是民生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即以提升国人生命和生存质量为诉求的高端制造业,像高端医学装备、现代生物医药、轻型结构医疗器材等;二是民生类新型生活用品,即以提升国人生活质量为诉求的民生类制造产品,像城市防灾救助类用品、户外休闲装备用品、睡眠产业与助眠类用品等。

3、创意产业,创新驱动新选择。

以湖南优势的区域性制造产业、锐势的特色产业、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旺盛的文化生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为主体的诉求背景,着力发展具有湖南经济特质与特色的创意产业,这也是新兴时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中西部需要崛起的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应该注重向"产业创意"与"产业经济创意",以及"制造业创意"倾斜,即突出"创意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双重功能",努力为"湖南制造"、"湖南智造"以及"湖南创造"提供创意服务发力支持与"智造"服务的助力支撑。将创意产业融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创新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4、新兴服务业,创新驱动新方向。

篇5

关键词:知识战略;知识活动系统;战略配称;高校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下,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明确在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系统中的定位和扮演好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关键角色,努力成为知识创新的不竭源泉,自主创新的核心基础,正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最关注的是产品,即自主创新的终端,而自主创新的上游――基础知识创新在高校。

国内外学者关于基于知识的战略理论的研究如下:基于外生论为主的市场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定位战略和SWOT分析,沃纳菲尔特的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资源基础战略,[1]哈默和普哈拉的能力竞争分析战略,[2]最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核心定位,许多学者提出了知识战略理论,像汉森(Morten T Hansen,1999)的个人化策略和编码化策略;[3]耶尔(Michael Earl,2001)的知识管理战略六步骤;宰客(Michael H Zack,1999)[4]提出的知识缺口――战略缺口模型等。但是现在的知识战略研究缺乏从系统性、核心本质上来对高校基础性战略资源――知识进行规划、开发与应用,即进行知识配称的研究。战略规划就是在组织内对各种资源从宏观上协调,进行战略模式配称,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发展自己的资源整体配称优势。简而言之,知识战略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规划。

1 基于知识的高校发展战略性内涵及知识活动系统理论

1.1 知识战略在高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国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高校应该努力发展自身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优势,逐渐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自身定位。在自主创新战略中,高校不但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还要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资源的获取,以确保自主创新成果的涌现。有研究表明:高等学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的游离状态、工业社会的边缘状态,到了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地位。[5]美国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提出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中也提出了高校的新发展使命:高校是知识活动系统中的主体之一。伯顿・克拉克也在《高等教育新论》中写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无不说明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基于知识做出规划。

知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其特色竞争能力与地位的形成不仅是因为高校内的科研知识存量,而且还在于高校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配置优化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校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和知识转化机制、知识创新机制还决定了高校发现、利用发展机遇的能力,同时高校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组织学习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知识存量和流量的动态变化,进而决定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和地位。

1.2 知识活动系统的基本理论

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般思想,可将社会的再生产系统分为三大基本生产领域: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把整个社会活动看作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基础上的活动,刘则渊根据分形几何学理论中的自相似性把社会的再生产系统抽象和简化为知识活动系统。[6]如图1所示:

根据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特征,可以认为高校知识活动系统如图2所示,大学的基本职能应该这样来看:教学活动(知识传播活动子系统),主要从事智力再生产,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其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出知识活动的主体――专业人才;科研活动(知识生产活动子系统),大力开展知识再生产,进行知识集成、知识创新,其活动目的就是形成新的知识――科技成果;社会服务(知识应用活动子系统),积极参与物质再生产,进行知识与生产技术、管理的融合活动,生产出直接的生活、生产资料,其目的就是促进成果产业化,直接为社会服务。

知识生产活动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满足了现实实践需求;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则为知识应用活动提供了知识支持和智力基础,是知识应用活动的两大战略支撑点。

2 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高校战略配称

2.1 基子知识活动系统的高校战略模式

进行战略研究就是为了选择符合本身优势和潜力的组织资源运营活动或者是运营活动的方式。战略配称就是对各种高校活动进行有机组合,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达到别人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和地位。[7]高校发展理念从科研研究到洪堡原则,再到威斯康里斯思想的发展历程说明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发展与变化。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高校知识战略三大模式:知识传播战略模式、知识生产战略模式、知识应用战略模式。这三种模式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相互演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2.1.1 高校知识传播战略

高校知识传播战略就是高校以传授科学和技术知识为主要经营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知识收集、知识整理、知识传递为主要方式的知识传播活动,当然同时也有一定的知识生产与应用研究活动。高校进行知识传播的效果是其毕业学生非常受企业欢迎,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强。高校实施知识传播战略是基于高校教学型老师占多数,科研资金与科研设备相对较少,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丰富,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等条件。高校要对高校服务区域内进行本身定位,努力挖掘本身优势,大胆调整发展模式。目前高校知识传播战略体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

2.1.2 高校知识生产战略

高校知识生产战略就是高校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经营活动,主要进行知识整合、创新与技术开发、集成科研活动。主要成果是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重大科技成果,往往体现在国际学术地位和专利获得层次与数量。当然高校也会进行科研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等知识活动。目前知识生产战略体现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争创国际名牌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及其分支机构。

2.1.3 高校知识应用战略

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就是高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经营活动,主要进行知识转化、专利授权、技术

集成与改造研究为主。要进行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必须具有雄厚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市场竞争情报系统。进行知识应用战略是高校和社会密切发展,高校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最好方式。在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与大学第理论中,提到大学知识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大学去创办知识型企业,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本身科技成果丰富,大胆引进风险资金,积极进行成果转化,最终造就了硅谷。

2.2 高校知识战略的配称

知识配称就是在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基于知识的战略视角,对组织的资源按照知识战略模式进行动态、和谐、明晰的调整与规划、实施,达到知识效能的充分利用。通过知识的动态适应等复杂性来适应外部变化,获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就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变化,就要不断进行创新,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规划与组织结构、体制模式。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认识到整体竞争力与整体效用,系统各个部分协同发展。明晰就是明确自身发展战略,清楚自身的目标。积极引导组织各个利益的层次愿景,使其在整个组织层次上获得认可。

高校在进行战略规划时,首先要进行本身定位,清晰其资源体系,明确社会需求及其发展愿景,有效组合知识战略模式,形成基于知识的战略规划,协调各个资源配置模式。知识战略的三个模式不是单一的,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战略模式其关系是相互演化、相互影响、相互生存的。但各个分系统除了以本身子系统为主之外,又都或多或少包含其他两个辅助的子系统(见图3)。知识应用系统(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以知识转化与知识吸纳为主,同时也需要知识集成与创新(更突出自主创新)的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智力再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系统(科研机构)以知识集成与创新为主,也从事知识共享与传播(包括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的知识传播活动和参与技术、管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知识生产活动;知识传播系统(特别是教学型大学)以知识传播和共享为主,亦从事知识创新(自主创新)的知识生产活动和参与技术、管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知识生产活动。

知识生产与传播是高校基本职能,知识传播战略与知识生产战略相互补充。

知识应用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科研需求要来源社会的实践需要,科研成果要作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就是要求高校紧紧把握市场、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播,但是我国现有的高校科研体制存在一定弊端,限制束缚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国家工程中心,到2003年底,已经依次建立了56个,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陆续建立了1000多个大学――工业研究开发中心。[8]而反观我国,我国的高校目前虽在知识传播与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本科生教育和科研实力逐年提高,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界与工业界的脱离。知识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科研机构资金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政府,工业界资金提供比例很低。我们在看民营企业华为集团的发展历程时,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竞争优势来源于自身的科技成果,同时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销售策略,以通讯知识体系生产作支撑,利用国外通讯知识共享平台,积极进行知识成果转化与专利获取。

无论是知识传播战略还是知识应用战略都必须有高校科研力量作战略性支撑。知识生产战略是每个高校必须重视的,无论高校发展到哪个阶段,没有科研做支撑是不可能的。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无论知识传播还是知识应用活动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但在社会发展演化中起关键基础作用的却是知识生产活动。根据分形几何学理论可以得知在每个战略背后又有一个知识活动系统在运行。高校必须以整体实力进行竞争,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重视整体管理模式,以自身的发展来影响社会的进步。

3 高校知识战略实施

3.1 高校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园区

高校必须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清晰的认识。国家教育部的层次划分和高校排行榜都是值得参考的资料。在国际上、国内、区域内本身处在哪个层次,哪个水平?高校自己的优势学科在那里?不足之处是什么?自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定位。无论定位如何,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利用优势,转化劣势为发展空间。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明确对国内高校的层次进行了区分和定位,高校的发展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发展,自力更生。如何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结合发展,可以通过知识活动系统的基本机制,构建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合作中心等)。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采取知识应用战略的较好载体,是高校知识创新综合性强、有活力、市场化的表现,是以知识生产战略模式为依托(主要体现高校科研中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要活动),以知识传播战略模式为手段(优秀科技成果推介、高新技术专利推广、科研创新运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体现知识应用战略模式的科技企业孵化机制。高校科技园区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本身功能的体现,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中,高校通过建立高校科技园体系可以很好利用自己的定位、科研优势和所处的政府政策环境,为高校在宏观层面上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平台与市场需求获取载体。例如我国发展较好的科技园有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南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一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虚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这是体现高校、产业、社会三螺旋体系接合程度的表征。

3.2 高校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合理管理,通过每位员工、学生实现战略发展的涌现

涌现就是由层次间的主体相互作用,通过非线性、自组织、自创生的机制,形成整体性的现象,达到主要主体的行为期望。这是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基本概念的延伸。运用在管理中也是如此。皇家壳牌石油集团曾对世界500强进行了研究,发现要充分发挥员工的负责精神,因为充分重视员工作用的企业生命力很强,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中得到启示。

高校要从领导到教师、学生对高校实施的知识战略达到一致认识,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当地政府、企业沟通流畅。学校发展需要每一个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员积极投入,具有主人翁的精神。把发现、引进、利用与培养、扶持相结合来汇聚高校发展的科研人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科研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高校管理人员要提高其管理水平,明确其服务职责,优化组织管理流程。

3.3 高校要注意协调三种战略模式的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高校发展模式

知识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大胆改革,协调各方面利益。平衡积分卡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战略评估体系。学校不但重视学术性强的基金项目,还要加强横向合作项目。“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无不说明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考核体系中,要力求公平、合理、有效。高校不能沿用一套绩效体系,要不断革新,及时引进更加全面的、公正的考核办法。

4 结论

中国教育环境具有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国家政策的优先性等特征,高校很难改变这些,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机制和整体资源的差异性,敏锐发现社会市场的机遇,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实施知识战略一定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高校发展战略要求高校自身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体系中要有合适的定位。高校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企业认可才能获得生命力。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严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没有相应的知识应用战略。所以高校应该和谐发展,对知识战略进行有效配称。

参考文献

[1] B.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3] Morten T.Hansen,Nitin Nohria,Thomas Tierney.What’s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4):105-117

[4] Michael H Zack.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3):125-146

[5] 徐高明.高校知识管理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02(2):64-66

[6] 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1-35

[7] Michael E.Porter.What is th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1):97-116

篇6

关键词:常熟;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常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行政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场)、1个新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各1个,1个中国常熟服装城,1个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常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全国百强县前10位。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人均超过3万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

围绕建成“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常熟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努力优化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区域竞争战略优势。

一、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主动融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在常重大创新载体的布局和功能,建设融科技研发、高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和高品质生态空间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一)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按照创新型园区、乡镇的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国家、省级开发区和乡镇转型发展。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充分结合,积极建设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园”和创新型乡镇,形成创新要素更加集聚、高端项目加速成长、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转型发展新局面。积极探索高校、地方、园区、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研发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资本运作优势结合起来,打造社会化的技术增值平台和高端人才创业平台。

(二)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省级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提升一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优势创新企业集群,将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三)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促发展、调结构、重统筹、惠民生”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民生活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围绕疾病防治、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节能减排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

(四)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目标要求,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涵建设,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招商、标准化管理新机制,吸引农业高层次人才来常熟创新创业,提升园区的示范引领能力、集成带动能力和扩散支撑能力。

(五)加快创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探索众创空间发展和运营模式,推进孵化机构的运营机制创新。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的创新型孵化器,打造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

二、产业创新环境建设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高新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特色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指引,加强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瞻布局。发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的集群发展优势,培育若干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按照“高端、高新、高效”的总体思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纺织、轻工、冶金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装备更新研制等工作,建设一批智能工厂(车间)。

(三)加速现代农业提速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地方名特优优良种质资源提纯复壮与保护开发工作,重点保护开发水稻、优良畜禽、特种水产及名特优林果茶等品种,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系、新组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金、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关键技术、重大产业化技术,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活动,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开展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创新成果,以技术突破引领产业提升。

(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深入推进大中型内资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外资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的“双推进工程”以及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服务转型升级支撑能力的“双提升工程”。推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探索建设企业研究院,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法人研发机构建设。

(三)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全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四)加快企业高端人才集聚。按照“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舞台、有利益、有前途”的要求,紧扣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引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努力打造全国同类城市中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首选城市。加强领军人才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各类科技服务平台、中介机构,优化面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信息共享、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投融资、仪器共享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培育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

(二)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开拓科技金融合作途径,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政策性金融资金和商业性金融资金相结合的科技金融合作新机制,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成立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通过发行科技债券、利用银行间资金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拓展科技镇长团工作内涵,广泛开展教授、博士与地方产业、企业的对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研究院的创新支撑作用,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组建产业、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四)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处置、知识产权侵权查处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高水平专利运营机构落户。建设发展区域性专利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专利技术和项目成果展示交易。

主要参考文献:

[1]常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Z].2015.

篇7

柑桔产业是重庆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近年发展势头良好。为充分发挥柑桔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重庆市柑桔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产业化,推进柑橘产业的现代化。近日,重庆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等七部门联合成立重庆市柑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6家科研单位、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4家农技推广部门为联盟成员单位。

海南省10举措做强500家农民合作社

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决定,通过“开展授信支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品牌创建、畅通融资渠道、实施金融便农工程、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专人跟踪服务、推进开办农业保险、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培养”10大措施,在全省范围内择优培育扶持50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使之率先成为引领全省50%以上的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今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扩大

财政部近日消息,2013年中央财政奶牛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增加海南、大连,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增加福建、河南、广东、广西、新疆、大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增加山西、内蒙古、吉林、甘肃、青海、大连、宁波、青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民政部要求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近日,民政部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争取到2015年,全面实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确定的社区日间照料网络覆盖50%以上农村社区的目标。

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将在文登举办

2013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暨首届威海(文登)农产品展销会将于9月6—8日在山东省文登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是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组织8家主管的全国性农产品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将充分发挥全国性行业平台的规模优势,搭建特色农产品贸易合作、经济信息与技术交流的全国性平台,集中展示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成果,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

四川9亿元资金落实土地承包确权颁证

近日,四川省农业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全省21个市(州)农业局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题,交流探讨了各地经验做法,提出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农业改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会上获悉,今年四川省除成都市范围外的55个(区、市)县,省级财政将落实9个亿资金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全国重点镇将增补调整

近日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进一步实施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战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决定对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进行增补调整。

据介绍,此次增补调整的目标是各县(市)至少有1个重点发展镇列为全国重点镇,并使全国重点镇成为今后各地各有关部门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先支持对象。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名单计划于2014年4月前公布。

农业部认定首批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

农业部近日发出通知,首批认定31个市县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6个市县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国家将加快提升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打造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篇8

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力量!

商业模式已经远远大于并包容了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战略”,只有创新了商业模式,企业才能少走弯路,突破成长瓶颈,进入低风险、高成长、高利润的黄金区域,获得超额利润,更能进一步对接风险投资从而登陆资本市场。

得商业模式者得天下。

模式性创新经典案例

多利农庄模式性创新,真的有机蔬菜怎么贵都好卖!

这是有机农产品基地多利农庄的第六年。前三年,坐落在上海市近郊南汇区的农庄作为有机农业转换期基地收入为零,创始人张同贵不好意思说做农业,称自己在做旗下“金田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项目;第四年,他的第一批有机蔬菜收获,菜贩给出仅几毛钱一斤的价格,一气之下他决定不再卖掉,全部打烂作为绿肥。不过这段看似有些迷茫的时光没有妨碍多利农庄向真正的盈利快速路全速进发;第五年,张同贵迅速确立了会员直销模式,拿到青云创投的总额计7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会员数飙升并实现千万元以上的净利润;第六年,他已经准备拿下崇明岛以及北京平谷区的基地,继续开疆拓土。

在从事有机农业的创业者受困于基地难找、产能甚微、会员数止步不前时,多利农庄的1750亩基地与5000位会员数量,几乎创造了神话。

食品领域一直被很多投资机构畏惧,因为有规模的无品质保障,有品质的没规模或没效益。再加上食品安全危机层出不穷,更是让投行们不敢轻易靠近。

而最近,唯独有机蔬菜却得到万般宠爱。

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有机蔬菜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有机产品市场价格溢价较高,目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强大的市场潜力下,已经让不少企业纷纷搭上“有机”的快车。

其中,多利农庄堪称成功典范。因为多利独创的“品牌+连锁” 会员直销商业模式,让你相信这真是有机蔬菜,这可以将品质做到保证,将效益实现最大,更能将规模实现迅速扩张。

1、营销创新:建立尊享会员直销模式,尽享消费喜悦!

多利直接把蔬菜卖给客户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会员制。只要顾客先付上至少一季度的菜钱,便可成为多利会员,尊享会员礼遇。即便不是多利会员,多利农庄也会定期邀请顾客到农场参观,体验种菜过程,品尝新鲜蔬菜,以建立信任感,在顾客体验到这种购买蔬菜的喜悦后,不知不觉中,自然都会成为多利的会员。

截止到2010年,多利农庄已拥有5000多个普通会员和20多个团购会员。每位会员每年在蔬菜购买上花费万元左右。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成为了它的团购会员,买会员卡和礼券送给员工或客户。

2、渠道创新:跨越渠道商,直接面向消费者!

每亩有机蔬菜的生产成本是普通蔬菜的3-5倍,产量却要低20-30%。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当其他企业还通过超市、市场等传统渠道贩卖蔬菜的时候,多利已经把新鲜的有机蔬菜送到了会员的家中,这样就绕过了许多中间环节,把大部分利润把握在自己手里。

公司从2009年开始卖菜,当年就实现盈利。2010年收入5000多万元,利润成倍增长。

3、服务创新:互动式贴近客户需求,让都市人自愿给多利做农夫!

很多农业项目最终夭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在人才和资金方面存在瓶颈问题。但多利确巧妙的化解了这一点。

当其他企业的员工还在地里忙来忙去的时候,多利却开发出了全新的体验方式——让都市人有机会体验农业,感受农业基地。多利农庄会定期邀请一些会员或潜在客户参观农场,在除草、钓鱼的同时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除此之外,多利还通过多种服务来贴近消费者。比如会定期利用短信、微博等渠道介绍它种的新菜、有机食谱等等,让顾客时时刻刻都只爱多利。未来多利农庄还会增加更多用户体验的功能,比如再建设一些庄园可供游客留宿,或者打造一些与“偷菜”相关的旅游项目。

4、技术创新:携手物联网,让有机蔬菜看得见!

当很多顾客还为蔬菜是否真有机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多利农庄已经通过物联网技术集中在用户的体验上了。比如,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上的编码,在网络上就可查知自己购买的蔬菜是如何播种、施肥,又是何时装车配送的,甚至每个环节操作人员的信息都能查得到。这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培养消费者的参与感,深度增加了用户的黏度。

模式性创新,“万达广场”疯狂复制城市中心

万达第三代城市综合体是国外室内步行街与中国商业大楼相结合,同时在商业综合体中组合写字楼、公寓、酒店等业态,商业中心增加文化、娱乐、健身、餐饮等。既达成城市标志性的象征目的,又解决产品链和资金链的最优组合和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向持有型订单地产的重大转折。

正是选择了成功的商业模式,万达才能在商业地产领域前行。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地产商,万达首创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因拉动城市经济上升而获得各地政府的认可并成为邀请的对象,还获得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最高评级。

大连万达集团,一直在铸造这样一个梦,“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

如今,梦想开始照进现实,万达广场正在遍地开花。截止到2010年底,已成功开设42个万达广场,2011年计划再开17个。

仔细回想一下,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万达广场在全国各地进行疯狂复制?让无数商家、业主对之趋之若鹜?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1、独创的商业运营模式:“万达式”城市综合体

作为第三代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与其他的商业综合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万达独特的商业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作为万达独创的商业模式,是由多种商业业态通过建筑流线合理有机组织形成的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体。它包含精品百货、大型超市、数码广场、商业步行街、餐饮、影院、KTV、电玩城等丰富业态和品类,各种功能相互补充,相互借用,形成有机的联合,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时间的客户需求。

环境舒适和购物的便捷,使万达广场成为人们愿意多次重复购物的最佳休闲场所,这便是万达广场的客户消费能力居高不下的核心。这种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对人们的购物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将弥补商业业态的单一和不足,真正为消费者打造出一站式生活体验中心。

2、商业盈利模式创新:滚雪球式发展

万达的盈利模式,综合了“出售住宅、写字楼和小型商铺”和“出租商业购物中心”两种方式,同时享受了“地产开发”和“资产溢价”的双重利润。通过租售结合、以售养租,形成“现金流滚资产”的良性循环模式与资产滚雪球效应。

在万达第三代产品中,核心商业购物中心采取“只租不售”模式,随着物业的升值,获得资产溢价。公司的销售部分主要是住宅、写字楼和小型商铺,占项目整体比例的40-60%,并从中获得开发溢价。

“以售养租”,是万达资金构成的核心,通过项目销售部分的还款平衡投资现金流,商业持有部分的租金较低,以达到“稳定开发”的核心目标。

万达依托产品标准化、全产业链优势,快速复制快速扩张,将政府、市场、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到位,从而实现了政府与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多方共赢的局面。

3、计价模式创新:降低交易成本

在计价方式上,对于物业出售部分,万达采取“进场费”计价模式,通过整栋出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出租部分,则采取“停车费”的计价模式。由于公司具备较强的物业运营管理能力,通过持有物业并进行出租,有利于物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交易价值。

4、超级货架模式创新,增加交易价值

从产品组合计价来看,万达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综合体,涵盖了写字楼、购物中心、影院、住宅、酒店等毛利率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超级市场货架模式”,与只出售或出租单一产品的模式相比,其住宅、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能为业主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提高城市体的人气和人流量,从而也推高了商业的人气和人流量,从而也推高了商业地产的价格,增加了交易价值。并且,公司的资源和运营管理能力也可以在不同业态中复制运用,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

5、“订单模式”创新,颠覆招商传统模式

一是联合发展,共同选址。公司的主力店商家,包括多家紧密合作伙伴。双方约定,无论万达到什么地方开发“万达广场”,这些合作伙伴都要跟随开店。

二是平均租金。对于主力店的商家,在公司划分的同等级城市,收取同样水平的租金,少了谈判成本。

三是先租后建。招商在前,建设在后。将招商环节前置,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加大了后续招商谈判的筹码。

四是技术对接,共同设计。在开工前就确定主力店商家的需求,避免商家进场后的改建,减少浪费。

万达的融资对银行有较大的依赖,它的地产开发所需资金来源中,约60%通过当地银行贷款,20%由万达直接投资(即销售利润和内部资金调配)。另外20%左右,由主力店企业自己投资。

志起未来独家点评:

无论是多利农庄,还是万达广场,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经营模式,其利润仅可能是100万,1000万,1个亿,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他们的企业利润获得了10倍甚至百倍、千倍的爆发性增长,同时,这种增长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可以使之良好的持续运行发展下去,这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中国企业的成本在不可逆转地上升,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锐减,仅仅依靠单一的低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已经无法做强做大。困境当前,中国企业怎样走向未来的3年、5年、10年,甚至未来的30年?

篇9

一是探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抓好全省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先后制定出台《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北省科技体制改革方案》,服务全省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入推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改革,采取同行专家评议、绩效目标评审等方式,规范使用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科技计划共安排资金6.28亿元,立项项目1549项。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实现了由无偿前资助逐步调整为“前资助”、“后补助”、创业投资引导、目标奖励等多种方式并行。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实施细则并举办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讲会,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有效途径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省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达到5.57亿元,推进设立“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湖北省天使投资基金”,建设“天使投资”风险补偿制度,筹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池、担保保证金池。不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全面启用科技计划综合业务平台,实现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推荐、受理、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等各环节全流程网络化、自动化、程序化管理,做到全过程公开透明,可监控、可

追溯。

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同比增长14.8%。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源头技术创新,组织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湖泊渔业资源保护欲生态增养殖等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高产优质高抗强新品种、标准化种养殖等方面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深入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整合国家和省级资源大力营造“造血式”扶贫的良好环境。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成效明显。重点围绕磷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开展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茯苓等3家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汉阳、仙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科技部验收。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全面实施,将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资源、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创新需求信息资源、创业风险投资等资金资源等,全面引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系统优化科技企业创业环境与条件。

篇10

我们看见了很多大企业的转型,苹果从卖终端转向卖服务,联想也制定了移动互联网战略,惠普以存储为核心推出混合云产品,阿里巴巴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些林林总总,引出了对话主题“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兴市场战略”。

新市场在哪里

张建设: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如果没有这三个环节,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们今天对话的主题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兴市场战略。第一个问题提给所有的嘉宾,请各位简单判断一下,对于您的企业来说,什么是你的新兴市场?

程传龙:云计算的确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有很多创新机会,就存储领域而言,区别于过去传统的简单的数据存储,现在的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都给存储带来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云存储是我们服务客户的很好的机会。

刘淮松:第一,物联网、云计算会带来很多机会;第二,对太极股份而言,我们70%的市场集中在北京,上市之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拓展区域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兴市场,把握“扬长避短,自主创新”八字箴言对企业非常关键。

韩耀宙:对于分销这个传统业务的新兴市场,我的理解是要将上游厂商的营销定位成服务外包,如此一来,横向增加的产品组合,纵向在区域和上下游沟通及其他服务上,都有很多机会,是我们将长期探索、持续投入的方向。

邵宗有:曙光探索和发现新市场的诀窍是遵循宏观政策指引,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的新项目和新工程,积极投入研发,推动市场,提供方案。有大量应用需求,又可以打造自主核心技术的云计算将是曙光重要的新兴市场。

张建设:在过去的20年中,太极股份定位于做中国最优秀的IT服务商,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我们知道太极股份最近与南京市建邺区签署新城科技园区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区域市场。从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到区域解决方案,请问刘总,太极股份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上,是否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刘淮松:现在客户的核心业务需求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一直坚持从新市场、新业务、新模式三个维度进行不断创新发展,服务客户。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我们要围绕产业区域的改革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在这方面,我们面临很大挑战。

去年我们签订了1400个项目,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我们签订了30多个;今年我们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签了50多个,但大都是甲方乙方通过竞标的项目方式合作。怎么转化为服务的模式,跟随客户战略产生不同的模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得紧紧抓住云计算、物联网带来的新机会,积极推动模式创新。

我们正在积极探讨一些优势的区域和行业如何落地云计算,探讨如何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模式,真正能够结合客户的需求,给客户带来价值,因为有了应用才有价值。我们期望从项目模式转化成服务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创新战略。太极股份强力推进自身服务模式的创新,强力推进商业模式的转型,这将决定我们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

新模式从何而来

张建设:分销领域一贯让业界认为是薄利的行业。长虹佳华提出了“微创新”的概念,以获得分销的高毛利。分销市场显然不是新市场。现在最红火的是电子商务,包括传统分销商的电子运营和传统纯粹的电子商务。请韩总分享一下作为分销商,面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但是您认为“微创新”的新模式特点是什么,长虹佳华为什么能够实现微创新?

韩耀宙:我们现在做的是对上游厂商和下游渠道的服务。在这方面,长虹佳华一直做得不错。“微创新”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摸清上游厂商的需求,设身处地地为下游提供支持和服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举个例子,我们的品牌里有张力较强的产品,我们帮他们打造更有亲和力的终端门店,因为各区域有不同的商,我们要把好经验、好方法,以培训的方式推而广之。我们的培训是广义的,原来是针对产品,现在除了产品还有经营理念,包括店面铺设的培训等,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外,关于云计算,我们的产品中也有相关产品,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怎么做的呢?我们投巨资建立了云计算的体验中心,把所有的产品向下游的渠道免费开放,让他们在操作和体验过程中,了解什么是云,有何价值。这种贴近上游厂商和下游渠道的创新方式,受到了上下游的一致好评。

我们是按照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微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综合的能力。

张建设:有种说法是说,做分销的交付产品只相当于陌生人第一次交换名片,更多的功课是后面的服务。长虹佳华面对合作伙伴,在服务方面有没有更好的突破?

韩耀宙:服务是个广义的概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上游厂商。随着市场增大,服务需求也在增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服务短板;而下游渠道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受到挤压,得开辟新的服务模式。我们把服务作为一种产品,可以通过培训的模式实现三方共同盈利。

张建设:说到云计算、物联网,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曙光和创新科存储两家企业老总,先从邵总开始,介绍一下曙光在政务领域有哪些关键技术和重点应用,商业创新有什么应用?

邵宗有:曙光在云计算领域布局得比较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在这方面比较领先的趋势。曙光的云计算布局主要在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主要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第二个方向就是云计算市场发展,了自己的云计算战略。

事实上,传统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传统数据中心变成云计算中心,不是简单说数据中心有没有运行云计算系统就够的。另外,我们要做大量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虚拟化、运维和安全,整合一些在国内有影响的安全企业,共同打造一个一体化的云安全管理中心。这些都在曙光的云计算布局中。

曙光切入云计算的模式就是把自己从硬件提供商转变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我们商业模式总结起来是十二个字:“企业投资、商业运营、政府引导”,由曙光投资,把企业和政府,和整个云计算产业紧密地捆绑起来,增强云计算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

程传龙:大家对云炒作得有点过。我们作为专业做存储的企业,认为云计算、云存储首先是将会改变、引领格局的创新,必须做好云落地。怎样才能落地呢?第一个就是要有适合的产品,第二个就是有好的商业模式,第三个就是实现客户的应用。

前面谈到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对云存储的操作系统是有不同要求的。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在联合软件公司希望可以提供SaaS的服务,把云落地。云是实实在在可以落地的,可能正在落地,前期要忍受一定的寂寞,很快就会开花结果。

资金投向何方

张建设:有专家讲,自2009年8月份提出云计算后,政、产、学、研都联合起来在说物联网怎么好,云计算怎么好,但是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切有待实践检验。请问在你们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开拓新业务,在资金投入方面又如何打算呢?

邵宗有:未来云计算方面的投入,对曙光来说,这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曙光做的就是高新技术,特别是在过去五年里面,我们提出的网格技术就是怎么样把计算变成一种服务,就是云计算。曙光基于自身的服务器,将研发中心扩张了五倍。除了开发下一代的全球领先的产品以外,我们还做云操作系统、云存储。

从市场的投入看,今年我们宣布的云计算战略中提到,在未来的三年,要投资和鼓励运营10个以上的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现在我们已经建了两个了。现在,我们其实还是帮着各地方投资建设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因为云计算中心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在未来的市场投资和投入方面,曙光在云计算的运营服务方面的投入非常明显。

张建设:作为IT服务商,太极股份在未来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新的布局?

刘淮松:首先我想还是谈谈云,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模式,一种商业模式或者业务模式,技术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根本还是要靠这个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所以,太极看重云计算,它确实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和布局所在,我们还会坚持做战略性业务的商业模式的创新。

其次,在区域策略方面,本土的IT服务技术商很多,中国市场本来就是被区域化的。太极股份怎么做区域市场呢?我们得探讨自身的业务模式。最近我们做一个区域尝试,不一定我们自己做数据中心,可以和运营商合作,把应用做起来,真正做电子病例、做社保。同时,我们把所有应用与服务模式结合本身就是模式创新,我们用资金投入、运营推动虚拟化应用,依托于业务模式的创新来拓展区域市场,找到非常适合我们做的价值蓝海。

张建设:相对于云技术,我们缺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该如何平衡传统业务和现在业务的关系呢?请韩总对接下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程传龙:这个确实是企业战略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传统的业务就是刚才谈到的产品的形态、应用的形态。目前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产业规则有很多的变化,现在很多新的业务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业务,比如说像三网融合的应用,对图像需求的存数量配备已经远远大于传统的存储。

对于我们存储企业而言,云可能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对创新科而言,创新是我们公司的魂,技术是根本,商业应用匹配技术。怎么样让云落地,打开这个市场?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建立、完善生态圈,我们会跟英特尔合作形成一个生态链。在研发方面,我们将跟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围绕云推出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