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战略范文
时间:2024-03-18 18: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保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 资源 生态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不足问题,而水资源的污染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我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可见,我国我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仍是粗放型的,是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 而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调查排序,中国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1t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保证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 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能源既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污染来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浪费不但束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发展先进的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过程。这样一种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1972年开始, 德国制定了多部法律规范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德国法律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受德国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其质量的8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许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的策略和建议
(1)积极推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管理。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就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流域和区域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流域管理为龙头,加强区域的水务一体化建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各方面强化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机构建设。
(2)推行监督机制,倡导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强化环境影响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别明确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当然,为确保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要强化公众参与。
(3)注重生态安全理念, 强抓流域规划的修订。流域规划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首先,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角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合理进行水工程建设。例如,河道整治要突破原有片面加高加固堤防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固滩护堤,恢复部分洪泛区。其次,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坚决废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的些许利益。
四、加强环保立法及执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自身的短期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无度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使后人无以为继,因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法律来规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仍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涉及到的空白;第二,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的同时,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五、结束语
人们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地球, 但也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欲望而留给后代一个资源枯竭、满目疮痍的地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借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2
关键词 环境价值链;制度创新;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40-04
全球性规模生产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有害化学物质增多所导致的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为此,生产企业必须考虑环保问题,而这也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拉开竞争差距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循环经济时代,围绕市场对“环保”的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必须在这方面达到甚至超过顾客的要求;“环保”不仅是企业经营的成本支出,更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企业必须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环保”,从“价值链”管理转换为“环境价值链”管理。
一、从传统的价值链到环境价值链的理念转变
“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最早是由Michael E. Porter (1988)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将价值链定义为“从原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他认为企业从成本和差异化的角度,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竞争对手价值链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可以看出,价值链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是线性的,但未能涵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各国环保法规的出台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运用闭环供应链的思想,对内部的传统价值链进行重构,建立自己的“环境价值链”(Environmental Value Chain)。即企业不但要考虑在正向价值链中(产品使用前)创造的价值,还必须考虑在逆向价值链(产品废弃后从消费者返回到回收处理商最终回到原生产厂商)中的价值。企业在这一闭环中创造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应包括生态环境效益。这两种效益是通过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到使用、报废回收、资源再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一系列价值增值环节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的经营活动就构成了企业的环境价值链。
环境价值链分析改变了传统价值链的成本观念,将环境作为一种成本纳入到价值分析系统中,即企业不仅要考虑生产运营中的经济成本,还必须考虑企业的环境责任,考虑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排放的废弃物及报废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考虑消除这些影响所需要后续追加的成本。“环境价值链”理念是对传统“价值链”思想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克服了传统供应链的局限和不足,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生命周期中产品价值的增减情况,真正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为企业提高环保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从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环境价值链驱动企业战略创新:环境经营竞争力
企业战略,事实上就是企业的经营谋划,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谋划。它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直接关系到管理制度的制定、生产布局的安排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展开。因此,环境价值链驱动的企业战略必须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企业目标的设定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必须考虑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比如,爱普生(EPSON)集团将其经营战略分为服务战略和环境经营战略两大部分,其中环境经营战略是:“以协调企业活动与地球环境为目标,积极致力于高目标的环境保护,作为一名恪守职责的企业市民肩负起社会责任。”爱普生以这种“与大自然共存”的信念,将公司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公司的发展原则,以公司所在地居民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切实有效地贯彻在环境会计监督下的绿色工厂建设、绿色采购和环保型的售后服务,这一“环保战略”极大地提高了爱普生的环境竞争力,为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战略的成功必须靠企业生产调度、设备管理、财务管理、采购营销、宣传培训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环保战略也不例外。因此环境价值链在企业的推进必须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而企业三项最重要的职能是生产、销售和理财,因此生产制度、财务制度和营销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关键。
三、环境价值链驱动生产制度创新:产品全周期管理
环境价值链驱动下的生产制度就是对产品进行全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如图1所示,将环境因素融入整个产品及工艺设计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上实施环境控制。
从一个比较完整的角度检视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上可分为八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市场调研或技术研究,产生新产品的概念;第二步,根据新产品的特点,设计生产的工艺和加工的流程;第三步,购买原料、设备,企业根据设计图纸和工序向上游厂商购买原料、零件和设备;第四步,生产制造;第五步,经由运输及配送渠道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第六步,顾客对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第七步,在产品失去使用价值,或者出现更新、更好的产品时,产品会被消费者丢弃或交给回收商,即报废产品的回收;第八步,报废产品的处置和资源化或再利用。
因此,环境价值链驱动下的生产制度创新主要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来进行。
(1)产品设计的生态化。一是要减少物质资源使用量,提高物质的使用强度;二是要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整个寿命周期,不但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如性能、寿命、可维护性、耐久性等,针对装配型产品更要注重产品的可拆卸性,在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方便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再用;三是要注意产品将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作用,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其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在产品报废后,要易于资源化,便于其更快地融入到生态系统或经济系统中。
(2)工艺流程设计的清洁化。这是环境价值链在生产中推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工艺流程的设计中要注意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及它们的有害性。比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对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在流程中去掉中和水洗处理过程,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清洁工艺生产。同时利用酯化反应高温余热进行闪蒸脱醇,并用水代替蒸汽进行汽提操作,使能源利用更加合理,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该工艺由于将废水量减少了90%以上,在保护环境和能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等方面有较大创新和社会前景。
(3)原料设备采购的绿色化。企业应使生态、环保成为供应商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在原料和设备的选择、购买、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产品生产制造的节约化。企业在生产制造中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台账,对无/低浪费、无/低污染的工序进行严格实施,并进行不定期检查和记录;对中/高费的工序进行重点核查,定期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物料、能源的使用进行平衡性分析,针对物料、能源的不均衡对生产能力进行及时调整;建立环保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
(5)产品运输配送的合理化。对产品的运输路线进行合理规划,缩短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使用清洁燃料,减少能耗和尾气排放,提高效率、节能减排。仓储方面,要合理进行仓库选址和内部布局,利于货物的进出和储存。配送方面,针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的现象,采用共同配送制度。
(6)产品消费使用的环保化。倡导消费者按需购买,改变传统的大量购买――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观,并优先使用节能环保型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积极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倾倒,或及时交投到回收商手中。
(7)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回收处理过程中的配套环保设备缺乏,直接进行投弃、填埋或焚烧不但造成了很多有用资源的流失,而且由于很多废弃物,尤其是电子废弃物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严重污染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作为生产企业,应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建立废弃产品回收制度,自觉完善回收网络及售后服务维护网络,对自己产品的废弃物进行回收统一管控,为废弃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制造创造条件。
四、环境价值链驱动财务制度创新:绿色性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得失,因此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效益。环境会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资源成本:主要体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资源的消耗情况,一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额消耗,如水、土地、矿藏、能源等;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比如企业的废气、废水、废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由于污染超标支付的赔偿费和罚款等。
(2)环保费用:是指企业在污染治理中支出的各项费用。一是企业在对废气、废水、废物进行治理过程中,购买原料设备的费用;二是企业在污染治理中支付的人工费;三是研发和引进环保型技术的费用。
(3)环保收益:指企业从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所取得的收益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例如:一是企业由于采用环保技术使得消费者愿意购买,从而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值;二是企业由于环保效果好,国家给与的相关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三是受到其他企业给与的环保赔偿款;四是企业通过宣传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
五、环境价值链驱动营销制度创新:倡导绿色消费观
绿色产品营销是现代商业的主旋律和新趋势,在买方市场业已形成的情况下谁能抢占“绿色市场、环保市场”这块前沿阵地,谁就能构筑一个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销售网,谁就能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环境价值链的驱动下,营销制度的创新就是按照环保和生态的原则来倡导绿色的消费观,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融入环保意识,将绿色产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反馈消费者绿色需求,引导和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实现绿色产品向绿色消费的过渡。
六、环境价值链驱动企业文化创新:塑造生态性文化
企业文化是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企业成员所认同的精神观念行为规范,是引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套价值体系。如果说制度是刚性的,那文化就是柔性的;如果说制度不可能涉及企业的每个细节,那么文化则可能影响企业的每个员工。因此,环境价值链在企业的推动,不仅要靠战略的高瞻远瞩,制度的具体规定,还要依赖文化的无形渗透。
环境价值链驱动的企业文化创新主要包括企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和企业绿色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在企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企业要以环境价值链为指导,将环保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企业生态道德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每个员工的行为,要求在企业制定决策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企业绿色形象塑造方面,企业要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把环境安全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方面,实现生态伦理和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公民,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赖,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七、结 语
价值链思想最初源于制造业,是指企业内一系列连续的活动,将原料和投入品转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具体来说,在企业内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形成是通过一系列联系的活动完成的,这些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础活动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研发、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这些相互区别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环境价值链是在传统价值链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因素的考虑,是对传统供应链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可有效引导企业提高基于环保的竞争力。环境价值链在企业中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从战略上重视,制度上落实,还需要从文化上营造,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三方面对“环境价值链”在企业的推进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在战略创新方面,主要是指在企业目标的设定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必须考虑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考虑企业“社区环保好公民”形象的塑造,考虑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存。
在制度创新方面,主要分为生产制度创新、财务制度创新、营销制度创新三部分。产品设计的生态化、工艺流程设计的清洁化、原料设备采购的绿色化、产品生产制造的节约化、产品运输配送的合理化、产品消费使用的环保化,和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规范化等产品全周期各阶段的管理就是生产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资源成本、环保费用,和环保收益等绿色性会计项目的核算是财务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环境价值链驱动的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分析和利用环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环境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绿色的消费观的推行,环保意识的融入,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反馈,绿色消费的引导和刺激则是营销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和企业绿色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在企业生态文化氛围营造方面,企业要以环境价值链为指导,将环保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意识在企业内形成共识;在企业绿色形象塑造方面,企业要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公民,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赖,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高永涛.刍探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财会研究[J].2007,11:22-23.
[2]孔令丞,谢家平.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95-177.
[3]王冰冰,于利传,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3-222.
[4]爱普生集团.精工爱普生集团环境理念[EB/OL].sc.省略/service/introduce /environment.asp,2008-12-1/2009-1-13.
[5]Ishii, K. Stevels, A Environmental Value Chain Analysis: A Tool for Product Definition in Eco Design[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San Francisco, CA, USA,2000:45-47.
篇3
关键词:绿色税收;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绿色税收的内涵
绿色税收是一种环境税,是对投资于防止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采取的减免一定程度税收,或征收污染行业和污染物使用税的税收政策。将课税目标的区别作为标准,绿色税收包括污染型税收手段和税收导向型税收手段,分别针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和防治污染、保护资源行为的优惠,将事前警告和激励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利用税收手段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生态状况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绿色税收运用税收价格效应对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有效调控,削弱了污染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购买力,激励了环保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就绿色税收的特点来看,绿色税收体现着生态效率的原则,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绿色税收还能够促进环保成本和环保效益实现对称,将纳税人的环保回报和环保努力调整到正相关的状态,从而彰显了税收的公平性原则。此外,作为国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绿色税收有着其它调控措施所不具备的优势,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又是一种法律手段,运行实施相对稳定。
二、我国推行绿色税收的重要性
绿色税收是促进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通过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迅速普及,绿色税收的实施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我国来说,推行绿色税收政策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枯竭成为了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我国而言,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严峻。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不断加快工业化产业进程、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然而,受传统落后技术以及对环境资源忽视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制定各项战略,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环境问题的全面控制管理。其中,绿色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是利用税收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恶化进行的有效改善。因此,绿色税收是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然要求。
2.我国环保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行为思想不断发生转变,生态环境对于环保措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环境保护将管制和命令作为主要手段,在具体的实施中效率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环境保护的需求。因此,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绿色税收的开展是对政府环保干预有效性的提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保护并未作为我国相关税法的重要目标,实施困难大。这就要求必须推行绿色税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因此,绿色税收是我国环保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绿色税收是提高改变国家税收结构,对劳动征税转向对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征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正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绿色税收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绿色税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绿色税收作为促进宏观调控的税收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着明显缺陷,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污费征收严重不足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保法律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虽然对环境污染单位有排污费的征收,但收费标准低于污染的防治费用,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投资于防治污染。同时,挤占、挪用、拖欠排污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污染治理资金的使用效果
2.缺乏独立的绿色税收税种
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的、具体化的保护环境税种,限制了税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单一,单一收费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资金需求。
3.绿色税种环保特殊功能缺失
我国现行资源税采取从量定额征收,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同时现行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主要是对矿产品开采和盐的生产征税,使水、森林、草原、滩涂、海洋等资源长期处于税收监控之外,导致了这些非税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
4.绿色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现行的税制在许多税种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含有环保性质的税收减免优惠,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税收优惠主要以减税和免税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勉强和环保结合,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完善
受社会进步的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的恶化、资源需求的增大,使得社会环境问题造成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实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直接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此,本文对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策略。
1.扩大宣传,深化绿色税收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税收制度,我国绿色税收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国家政策。因此,为促进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使得绿色税收理念深入人心,将社会建设的重点由经济增长的速度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宣传,深化绿色税收理念,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转变对劳动征税的传统认识,确立在经济活动中使用自然资源征税的观念,从而为绿色税收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2.改革现行制度,完善传统税种
面对我国绿色税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促进传统税种的改革。这就要求对现行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进行绿色改造。目前,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是免税的,这就使得自然资源利用的无成本、无代价,导致生态失衡,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扩大资源税和消费税的课税范围,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同时,要调整现行增值税中有关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重视环境保护新产品的开发。
3.开征环保税,增设污染控制型税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的实施具有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优势,比收费政策更具约束力。因此,要开征环保税,将排污收费转变为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从而实现对污染企业拖欠和拒交排污费现象的有效控制。可以从水污染税和大气污染税两个方面进行税种增设,并将环保税定位在共享税上,将环保税款制定为环保专项基金,用于污染源头的治理和专门环保设施的设立,为科研部门提供研究经费,研发用于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4.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绿色税收中对环保行为的激励,能够对企业行为进行正确导向,促进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因此,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实行税收减免,调整增值税,将环保设备的销售纳入增值税的免税范围,鼓励环保行为。同时,要调整营业税、关税、财产税等相关税种,给予从事环保高新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相应的税收优惠,促进有利于生态保护资源产品的进口,实现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是促进环境污染控制、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现行的相关税收制度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缺陷。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开征新的环保型税种,并不断加大贯彻和实施的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星翼: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65-69.
[2]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梁云风 马发展:我国环保税制的构建[J].中国财政,2001,(11).
[4]周明达:我国费税改革的再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3,(07).
[5]葛察忠 王金南:利用市场手段削减污染: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划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
环境保护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但与生态文明具体要求和现实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与实际政策执行、实际实施不尽协调;二是养殖业无序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养殖不相协调;三是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与矿产资源科学开发不尽协调;四是建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源节约保护不尽协调;五是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尽协调;六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方法与实际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协调。
环境保护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所作为。一要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可持续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第一要务,把杜绝生态环境破坏、杜绝新的违法排污企业作为环保工作中心任务,促进龙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主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把生态环境标准作为项目审批准则,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环保工作核心,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三要按照生态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抓好组织实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要充分运用科技、经济政策和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科技手段就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监控中心建设,加强在线监测设施、监控设备建设;经济政策就是利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行政手段就是要建立行政责任追究、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法律手段就是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严管、勤查、重罚,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五要加大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工作力度,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含义。六要加大县(市、区)环保目标、水质交接断面的考核力度,确保县(市、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载体。
篇5
1.社会绿色发展趋势解读
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土壤沙漠化、河流污染、空气雾霾等等问题的出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从小事做起”就能够改善,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已然不能阻止环境日益恶化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必须“绿色化”,企业对绿色的解读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降低环境负担或是使之稳定在可承受水平。[1]
1.1?l展新能源汽车是环境和汽车产业的迫切需求
与传统汽车相比,每辆电动车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52%。由于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左右,2020年,到假设纯电动车占汽车保有量的10%,那么电动车的替换将使整个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从而,汽车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将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整体排放量减少1.5%。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的深入,绿色浪潮将更为猛烈并席卷全球。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这一切都显示着绿色产品在未来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2]
1.2 推进风电行业发展
风能取之不尽,没有原料成本。风力发电1亿千瓦时,可节约3万吨标煤,减少约9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淡水20多万立方米。当然对于一些学者认为随着风力发电场的增加,可能会对自然风速产生影响,使其流动速度变慢,成为全球变暖的问题之一,也是需要企业综合考虑的。
1.3 海绵城市是未来环境治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海绵城市是指具有良好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的城市体,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
2. 东方园林的绿色发展过程
2.1 盆景:一个起点
众所周知,东方园林是从一盆盆的盆景起步的。从对盆景的销售,到对苗圃的生产,与绿色植物的结缘,以及它所带来的商机,奠定了企业的发展基础,也暗示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一定与绿有关。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及“买房子就是买环境”的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园林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东方园林也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发展机会,对于当时的东方园林来说,什么是绿色战略,以及企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仍然都处于探索时期。
2.2 公园:一个目标
随着业务发展方向的转变,企业将现阶段的“绿色”体现在城市中一座座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中,不仅重视人们视觉、触觉上的感受,也开始融入了生态的概念,这也是之后一系列环保理念产生的萌芽。
100个城市建立100座公园,这时的绿色还是有形的绿色,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乔木、灌木、草坪等等,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成了人们业余时间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设计、工程部门已经开始考虑环境问题,无主观意识地形成了绿色的概念。
2.3河流:一种责任
水是生命之源,在园林绿化业务发展成熟之后,企业发现公园建的再美,公园中的湖水不干净,公园也不会漂亮。城市发展的再好,母亲河被污染了,城市也不宜居。对于各地区的流域治理是所有环保企业都应行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商人对于企业发展的眼光,更多的是如何为后代留下可以赖以生存的家园。
绿色也不再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绿,而是一种无形的象征,环境修复、环境保护、生态宜居等,都是绿色的体现。水活了,城市就活了;水活了,景观才能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需要将绿色的观念融入每一个城市建设的项目中。
2.4地球:一种使命
不要忘了,没有地球母亲的滋养,我们这些人类子女根本不知何去何从。没有地球母亲的健康,我们根本无法奢谈未来。土壤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2015年年会上,何巧女董事长提出了“心系地球”的使命,把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保护环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但是身体力行是另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从园林到环保的企业,东方园林积极参与到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带领并呼吁更多的同行企业投身于这片事业。
企业的格局在提高,与其说是企业战略市场布局在扩大,更确切地说是企业家有对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环境回馈的想法。
3.东方园林业务的绿色战略
在多年的企业经营中,东方园林形成了园林企业共性与自身特色结合的绿色战略。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经营方向,也是企业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对社会来说,企业希望可以做出更多除了商业之外的贡献,为造福后代尽自己的全力。
3.1建设、治理双管齐下
如何在现阶段建设过程中,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伤害,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慎重考虑的。
东方园林最初做景观,发现公园及周边的水源污染严重。于是,东方园林开始做水污染的处理、水生态修复,但随后又发现,水污染的核心原因在于环保问题。为了解决系列问题,东方园林扩展了公司的业务领域,但随即发现,国土生态问题越来越多,东方园林解决问题的责任感越来越强。这就是东方园林“心系地球”使命的初心。
作为在大自然环境中施工建设的园林环保企业,东方园林提出建设与治理并行的方式,双管齐下。低影响开发建设、生态治理,新建设项目须以绿色环保为前提,已破坏的项目须以生态治理为向导,在未来的时间里,用行动还世界一片绿色。
3.2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
东方园林创新性提出以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及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涉及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产业7大方面,从治水、净水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景观打造的系统性思考及作业模式。
东方园林以全方位解决中国生态问题为己任,聚焦水环境治理,布局全生态产业链,主营业务从景观建设全面升级为生态环保产业,在技术层面上促进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地,合理进行水系、水体规划,对河流湖泊等水系的连通、疏浚、清淤及防洪排涝等一系列工程提出综合解决方案;运用三位一体技术集成优势系统布局水污染处理设施,全面解决雨洪调蓄、雨水径流量大、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河湖及河道水质恶化、黑臭水体、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问题,
力图“让中国的河流清澈而美丽”。
在项目开发建设初期,整体进行规划、梳理,以景观、水利、水生态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分析。水资源管理及水环境治理,实现水利、城建、环保等不同涉水部门的协同联动,水利、生态、环保跨专业融合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城市综合水管理。以景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相结合,构建项目的生态系统。
3.3企业使命,绿动未来
东方园林构建了一个大生态商业平台,包含四大集团。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为主营业务的环境集团,企业愿景是在200座城市,让200条河流清澈而美丽,并且专注于乡村水务,让污水不再污染中国的乡村。还构建了以解决危废为主的环保集团,目标是遏制中国污染最危险的源头,“让种出来的粮食可以放心吃”。产业集团以“守护最美风景”为使命,根植全域旅游, 打造休闲运动新生活。田园度假集团首创“田园综合体模式”,打造最美生态田园。另外还创新性地建立了金融中心,保障四大集团的快速发展。
东方园林不仅仅关心企业的成功,更关心整个地球和大自然。心系地球,为大自然疗伤,这是企业的最终使命。心系地球,为大自然疗伤,这是二次创业的东方园林的使命,更是一个环保企业对未来中国生态最大的期许。
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作为阿拉善SEE环境产业联盟暨公益基金的重要推动者,她表示:“我们期待,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联盟内部形成化学反应,共同组建一个环境产业的大商业平台和大技术平台。同时组建一个大公益平台,并通过公益联盟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只有我们在一起,才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开始,一个种子萌芽的契机;只有我们在一起,我们才能不再孤单,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只有我们一起,我才敢说,许诺地球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4.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生态投资 和谐社会
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生态投资,生态投资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结构,但是其所存在的问题颇多,因此,只有打破现有的生态投资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使得我国的生态投资有更好的效益,才能最终改善我国的生态自然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增加生态投资的资金总量和规模
我国生态投资所面临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投资需求大,现有投资总量缺口严重,急需增加生态投资的资金总量和规模。
1.提高政府的生态意识,发挥政府在生态投资中的主导性作用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趋利性的弊端,这是市场经济的内生矛盾,这同生态投资的公益性质及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单纯地依靠市场化可能会导致生态环保产业的不协调发展。而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式,则可较好地协调资金分布的行业及地域的矛盾。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并是要政府主导一切,而应有所区分,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因历史沉疾过重,市场资金介入不足,应在坚持现在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逐步转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以解决分散治理模式所带来的投资效率的损失;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即使在市场运作较为成熟的污水处理行业,也应发挥政府对投资的主导作用,促使给水、排水协调发展。
2.激发各类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引导其加大投资的力度
针对依靠政府单一渠道的资金来源难以满足生态投资市场的需求,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允许并鼓励更多的企业组织,社会公众来关注并投资生态环保。目前,我国“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环保投资能力弱,意识差。企业应当是污染防治投资主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污染防治投入主要靠企业自筹资金解决”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大中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并不高,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其向生态产业的投资;而在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他们大多数更不愿意主动投资生态与环保。对此,政府可以在生态投资政策中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即国家可根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利率、信贷等经济杠杆,不断地调整各方的经济利益,把企业的局部利益同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限制和惩处损害环境的经济活动,大力奖励保护环境的经济活动,同时大力支持和扶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把绿色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经济手段的运用相对“命令控制”等手段对于积累环保投资资金、提高环境投资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公平性、加强公众对环保投资的认同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生态环保吸取更多的所需资金。
在生态投资总量和规模都扩大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和发挥这些资金,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现有的生态失衡状况呢?这就需要完善我国现有的生态投资监管机制。
二、加强投资监管力度
对于生态投资的监管,应该从融投资渠道,投资委托人行为,以及投资对象结构等方面去着手。这就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权责划分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完善投资监管体制,协调各级监管力量
对生态投资效果、生态环保设施使用效果缺乏具体的、科学的评价和制约机制,就会导致投资浪费,因而要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全过程的生态环保投资监管机制。有关部门不仅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进行审核,更应该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跟踪管理,保证其专款专用,而且对生态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要严格执行专业化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和后评价程序,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生态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才能够保证生态环保资金专款专用,又能够灵活地经营管理,实现生态环保资金由流量变存量,实现生态投资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对于投资的监管体制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公众和有关环保组织的监督共同来维护生态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应建立起中央政府负更多责任,地方政府和各生态环保相关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承担义务的生态投资监督管理体制,以外部性作为监管职责的划分依据,依据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特征,确定各级政府的生态投资管理职责范围有助于减轻地方压力,提高地方生态投资监管的能力,支持和促进地方政府生态投资监管执行能力的提高。上级环保部门应按照基层监管的具体要求,对各级监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生态环保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分级负责的环保监管机制。
2.设立生态投资专项监管队伍,明确监管责任归属
生态投资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投资,需要公共部门、企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把生态投资当作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来看待。笔者认为,有关当局和部门最好能够建立起一个专门监管生态投资的专业技术性人才队伍,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生态投资的全过程加以监督,有利于更合理有效的发挥现有生态投资的最大功效。同时,对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企业组织到社会公众都明辨其所属事权。生态环保各投资主体的事权应作合理划分,同时明确其各自的专项投资管理任务。生态环保事权的合理划分,不只是指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生态环保事权的分配,还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的生态环保事权分配。
总之,生态问题不只是关乎我国,同时也和全球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生态投资要充分调动我国社会乃至世界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共同进行。在我国,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地方培育自我开发能力,实施BOT投资方式、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国资本向生态环境工程和循环型经济项目流动;同时,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注重调动企业、NGO和个体经济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投资建设,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投入,形成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新的“投入-产出”绿色生态建设模式,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王金南.葛察忠.高树婷: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中国环境报2002.2一1
篇7
目前,我国已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7大新兴产业,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成为使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它们也正是绿色金融的重点战略支持方向。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一层含义下,绿色信贷从贷款政策、对象、种类和方式上,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将环保和贷款条件和优惠结合起来,优先支持绿色产业。在保险方面,则是通过对环境高危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后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规避环境风险,创造环保价值。在资本市场方面,绿色金融指的是优先考虑环保型企业或资源再生类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
而从绿色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来看,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否则也会影响提高资金融通效率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必要性
煤炭资源虽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炭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佳渝煤矿现状
佳渝煤矿位于南川区水江镇,距南川区约25km,距水江镇约4km,距重庆市水江发电有限公司6km。佳渝煤矿始建于1986年,生产规模为3万t/a,原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基本开采完毕,2008年经重庆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批准扩大矿区范围,现矿井井田面积0.401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煤层,开采标高+920m~+720m。扩大矿区范围后资源储量为222kt,可开采资源储量170kt,煤层赋存条件良好,煤层稳定。
2 佳渝煤矿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1 环境保护费用的确定与计算
2.1.1 环境保护基建投资估算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基建投资费用估算结果,见表1-1。
2.1.2 环保投资与基建项目投资比例
式中:HT――环保投资;
JT――建设项目总投资。
佳渝煤矿本次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80万元,环保投资62.2万元,按照上式计算,该项目环保投资占本次改扩建总投资的9%。据调查,目前国内同类矿井环保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一般在1~3%之间,本项目环保投资比例较高。
工程建成后,环保设施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其环保运行费用估计为5~8万元/a,主要包括药剂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2.2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程为达到本区环境目标要求,采取了必要的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投入较大的环保费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效益,但更多的是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环保治理后,避免了企业因排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处罚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缴纳的排污费用;减少了同周围居民等产生纠纷造成的损失;矿井水经过治理后,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生产用水,降低了场区用水费用。另外原有工业场地复垦,可恢复土地5000m2。
间接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其主要表现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避免了矿井开采和场区建设引起较大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矸石场规范设置,避免矸石随意堆放占用更多的土地;对各个污染源采取环保治理,保护了环境,确保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矿井采取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措施后,较少了矿井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地面土地利用性质、建构筑物、饮用水源等的影响,保障了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生产受到较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改善了矿区生活环境,为矿井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工程建设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就业机会,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佳渝煤矿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对煤矿企业的环保投资进行量化,进行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得出在环评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即:在项目投资时,对该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来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可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货币化计量,并将计量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可以真实的反映国民财富状况。第三, 为环境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第四,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在环评中,通过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将环境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第五,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贤刚.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胡淘, 王东华.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3] 厉以宁, 章铮. 环境经济学.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 环境与交通工作组. 交通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篇9
关键词:环保;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我们要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硬核的世俗人本主义,则把人完全理解为一个受其感望驱使的“奴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既然文明的指向是使人的欲望的满足,那么提高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能力,使人们的越来越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便成了近现代文明的基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代际平等”。确实,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还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中,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人们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对自然的开发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非常遥远。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及有限的开发力量而言,自然的财富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无须担心自己的行为会毁灭后代的生存家园;即使一个地方的局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人们还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生存。加之人们的知识非常有限,无法准确地预见其行为的遥远后果,所以,对遥远的后代的伦理关怀基本上没有进入古人的思维视野。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代际图景。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爆增,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具体的正在活动的一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个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关键。
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也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球的范围内实现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的,国际社会就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在民族国家层面,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鼓励企业与个人的环保行为。在国际层面,人类应建立一个更加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反对军备竞赛,使各国能够更多地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护我们这个“唯一的地球”,而不是用于研制“先进”的杀人武器;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增强欠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积极配合各种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发起的保护地球的民间环保活动。
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雾霾天气、水体污染、生活垃圾、气候异常、土壤污染等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大众话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公众话题里充斥着各种指责、谩骂、抱怨,矛头指向发展、指向污染企业,如何解决人们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发展的矛盾成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十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战略角度。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获批后,也明确提出推进三化建设,建设美丽河南。建设美丽河南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努力、企业尽责,也需要每一个河南人从我做起,加强生态环境修养,自觉爱护环境。
但是鉴于河南省尚属城镇化发展阶段,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农村生活垃圾随便丢弃,污染水体土壤现象突出,有调查显示,生活垃圾中不仅有厨余有机垃圾,还有大量的塑料袋、电池等,这些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环境。解决这类问题仅仅靠法律显然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河南省目前生态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虽然在目前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已经纳入到了课程体系里,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升学压力巨大,学生接受的生态环境教育仅限于课本理论,主动认识生态环境压力,思考解决之道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们通过采用自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 000名在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1.从教育理念上,河南省学校对学生环境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 在对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上,总体来看,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的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环境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是近年来造成浪费的一大消费现象。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消费的实质是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物质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一次性木筷的消费,现在就让中国人一年耗掉500万立方米木材[1~2]。调查表明,一些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9]。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
2.从教育方式上,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学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严重忽视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乐于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11.59%,学生乐于接受环境科技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21.25%,河南省学生更乐于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科技道德教育,如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56.52%,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比例是43%。因此,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河南省学生的环境科技道德观念,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遵守科技道德规范的理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3.从教育管理上,河南省学校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缺位。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对草坪的爱护情况是:“从不走”的同学只有27%,“偶尔走”的同学有30%,“很少走”的同学有39%,竟有4%的同学选择“经常走”;从数据分析知道,河南省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情况是:经常参加的只有23%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有67%,还有10%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学校在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上的缺位。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河南省学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正确引导河南省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为了提高河南省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普及环保教育,积极创建绿色校园。在保护环境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环保知识掌握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1)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或绿色教育体系。(2)营造浓厚的绿色校园文化。完善绿色体系使河南省学生获得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河南省学生环境知识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方式,而在绿色校园文化的渗透影响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