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激励教育管理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82-03
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机制的竞争,如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教育管理战略的重心。教育培养的目标,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由此产生活力,最终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激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励的前提是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即经过实践的积累、学习或训练后,具备的某种可能发挥而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的能力。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赏,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
(二)激励的特征
激励是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它不同于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进行预测、计划和控制。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激励是以学生的心理作为出发点,激励的过程是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可能凭直觉观感知,只能通过在其作用下的行为表现出来。
2.激励产生的动机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其表现必然不同。因此,必须以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去认识和观察这一问题。
3.激励的对象是有差异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激励的满足程度和心理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
4.激励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学生的潜能不是无限的,它受生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激励不能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疲劳程度)和能力(胜任的能力)的限度,而应该是适度的。
(三)激励的类型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按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作用于人们的生理方面,是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方面,是对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2.正激励和负激励
从性质划分,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行为表现为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表彰和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已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即使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批评的惩罚,是指减弱或消退来抑制这种行为。
3.内激励和外激励
从形式上划分,有内激励和外激励。所谓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人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能。所谓外激励就是运用环境条件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此来强化或消弱某种行为,进而提高学习意愿。内激励带有自觉性的特征,外激励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四)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活动的各项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其在激励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机能。能否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时机、激励频率和激励程度。
1.激励时机:激励时机是指为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而进行激励的时间。激励时机适当,才能有效的发挥激励的作用。超前的激励,可能导致学生对激励的漠视心理,影响激励的功效。过迟的激励,则会消弱激励的强化作用,是激励失去意义。
2.激励频率: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激励的次数。这里的“一定时间”一般是以工作任务的周期为单位的,在这个周期里,激励次数多说明激励频率高,激励次数少说明激励频率低。激励频率对激励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并不是激励频率越高就越好,有时激励频率过高,反而会起不到激励的应有作用,影响激励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的达到激励的目的。
3.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质和量的统一谓之度。没有一定的数量基础,事物就难以保持其本身的质,同时,数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会影响事物的质量。要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运用激励量。激励量过小,难起作用,激励量过大,又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二、激励的起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育管理的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激励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
1 学生的需要是客观的。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求。学生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而且必须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2 学生的需要是发展的。学生的需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位学生在入学时的需要是能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但进了学校以后,则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正常的需要变化。所以,教育管理者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
3 学生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是分为一定层次的,并以阶梯式逐级上升。比如物质生活尚未得到保证,甚至连温饱都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也许就十分微弱或根本没有。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关键是要分析学生的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主导需要。
三、激励的基本措施
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不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达此目的,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强化学生的行为。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学习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学习的报酬就是学习本身”,可见学习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符合“四化”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物质激励机制
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物质激励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既直接关系到
能否吸引学生,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为了使物质起到应有的作用,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准则:
1.竞争性。竞争性就是指在社会上和同类学校中,本校的物质激励政策要有吸引力。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物质标准,即物质的绝对值,如奖学金的多少;另一方面来自物质结构及分配方法,如奖学金的发放标准。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重视调查,必须根据社会上的消费水平及同类学校的激励水平,合理确定本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和分配方法,以增强激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激励性。激励性就是学校的激励政策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要有利于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实施重点倾斜的差异化管理。对此,学校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实行不同的物质激励制度,如对高年级,物质激励标准可相对高一些。而对低年级,则可相对低一些。二是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体现按效率、效益分配的原则,以成果多少和贡献大小来决定学生的物质奖励。如省级奥赛是多少,国家级是多少,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3.公平性。公平性,即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学生在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并得到奖励以后,他不仅关心物质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其公平感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本人物质所得/本人付出=他人物质所得/他人付出
为此,学校物质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中必须注意:一是物质激励政策要有明确一致的原则指导,并有统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依据。二是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条件,使他们努力学习。三是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绩效考核制度的客观性、公正性、精确性、全面性、完整性。四是注意学校物质激励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性,避免物质激励分配的暗箱操作。
4.有效性。有效性,即物质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决策,必须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此,学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必须适度,其物质激励的设计只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并非只是获得物质。二是学校的物质激励制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保证物质激励的合法和有效。
(二)竞争激励机制
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向上的欲望和力量,并且有一种竞争取胜的荣誉感。竞争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以极大的刺激,促进人们努力拼搏,不断奋进,在永无止境的奋进拼搏中求得满足的境界。
学校引进竞争机制,首先必须注重学生人生目标的设计,帮组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等级制度,为学生确立明确的追求目标;再次,要端走“铁饭碗”,破除“终身制”,打破“大饭锅”,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岗位流动的教师人事体制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岗位报酬分配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以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竞赛活动。
(三)领导激励机制
师生员工教与学积极性的高低,教学班子凝聚力的大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领导阶层素质的高低。作为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必须改进管理办法,提高领导艺术。
1.充分理解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尊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别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员工的关系,热情对待广大师生员工,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失误,积极营造一种“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教学工作精神,使一切有利于教学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
2.关怀师生员工,给师生员工以“家庭”的温暖
各级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师生员工看作自己家庭的成员,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可以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发展状况,灵活多变实行轮休、年休制度。针对师生员工日常工作中的疲劳,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对待离退休老教师,要完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使他们老有所养。
3.充分信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管理者必须充分信任和依靠全体教师,积极鼓励广大老师参加管理,让大家参与制定教育管理与发展事务,让学校的一切教育管理活动至于他们的监督之下,以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要切实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积极支持老师的首创精神,把学校的命运真正和广大老师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使老师们真正想主人事、说主人话、行主人权、干主人活、享主人乐,使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开拓、勇于创新成为全体老师的共同价值观。
(四)文化激励机制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各级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使校园内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老师和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增强奉献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且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管理形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校在树立校园文化时,要注意贯彻以下三个统一:
1.人本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即要求以学校的整体性为前提,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个性,注重通过各种“柔性调节手段”来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追求学校的整体优势。
2.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即校园文化必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又要注意不断充实提高。保持最新的时代特色,体现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3.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积极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又要立足本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历史、风格等,以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校园文化。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以生为本;班级管理
一、“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内涵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著作在论述中都提到了目前班级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改变了以往以师为本的状态,它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管理中肯定学生的价值。
“以生为本”班级管理的内涵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把学生看作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努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第二是在“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实现班级高效、高质地运转,发挥班级管理的最佳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在竞争性的班级活动中完善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理性水平,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中职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虽然在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1.在管理模式上,注重管而不注重导。中职校班级管理的特殊性在于中职生本身的特殊性,他们学习相对松懈,思想活跃,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进取方向。因此,中职校对此采取刚性管理,班主任的管理过程强调微观的过程管理,重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事务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建设,即注重“管”而不注重“导”,过分注重对学生的控制和操纵,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以经验型、行政型、保姆型居多。
2.管理方式、方法滞后,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现行中职校的学生班级管理,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方式、方法不当,缺乏人文关怀,在管理过程中过多依赖生硬的规章制度,学生受到过多束缚和限制,是缺少人性化的管理,班主任是学生的“看管者”,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处理事情以惩罚为主,班级量化考核条例中随处可见“不准”“严禁”“不得”等命令性词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在管理内容上,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需要。眼下的中职校大多重视常规管理,狠抓学生行为、纪律,制订各种无处不包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以学生不出大事为目标,一个班级一个班主任,一个萝卜一个坑,学生一直在班主任的掌控之下无法自由地发展,因为这种管理追求的是一种步调、一种风格,让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发挥。量化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杆,完全忽视了对中职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校“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1.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以心理疏导转化学生。包容是在教育中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也是人性化教育的艺术。人难免会犯错,尤其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中职生,他们常常违反学校纪律,使老师无法容忍,此时对于不成熟的中职生而言,迫切需要的是沟通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责罚。这时班主任需要冷静面对,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试图贴近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剖析、修正、肯定自我,找到思想上的疏通点,以宽容心对待,方式上多采取温和的态度、委婉的语气,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在中职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重管理、轻教育,面对班级中出现的学生问题,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常常只顾批评责备,很少静下心来进行细致、耐心地疏导。这种刚性的管理表面上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实质上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在中职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要使班级秩序发生根本性好转光靠“管”“压”等手段是行不通的,必须给予学生人本关怀,对之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我管理。建设得力的班委团队,让学生管理学生。教师平时要多注意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有目的地分配给学生的一些任务,观察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况。根据平时观察班主任可以推荐几名学生建立临时班委,临时班委任职一般两到三周。在此期间班主任尽可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干,遇到问题适时进行必要指导即可。这样一来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会不断地提高,同时也为建立正式班委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开展班级文体活动,让学生有归属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积极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团结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甚至还培养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才比如文艺人才、体育人才及管理人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质和沟通交际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见一个让学生有归属感的班级,无疑是充满了爱的班级,班级里的每个人都会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中是幸福的、愉悦的,都心甘情愿为班集体奉献出光和热。
“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是现代班级管理发展的新方向,它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管理策略。在中职校中,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4]顾建军.试论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
篇3
一、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的控制意识不强
公路管理单位是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在进行铲草、扫公路、补坑槽、修路架桥、维护路产路权等活动的时候,资金都是由国家进行支付,因此,很多公路管理单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在财务核算方面都是得过且过,没有仔细地落实资金的去向。这些问题在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当中是常见的,现在的公路管理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对工程成本的控制观念,大多数情况都是走马观花,做做样子。
(二)审计方法比较落后
现在我国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比较复杂,并且比较传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一般都会采取人海战术进行审计。由于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审计比较复杂、传统,因此,在审计方面,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加上公路管理单位还使用会计凭证的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应用现在计算机软件进行审计,从而导致审计的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三)成本预算管理不够规范
成本预算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重要工作,但我们国家在项目成本预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内部审计制度的成本预算既反映了预算的层次,并且还反映出预算的系统缺乏性。现在事业单位大多数都会把单位的日常开销、维修路况的费用以及建设道路的成本综合在一起,因此,不能够反映出审计核算的独立性。
二、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
与效率提高措施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实践当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针对我国公路管理单位审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建议举措。
(一)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1.公路管理单位必须对内部审计资源进行整合,内部审计成本直接受审计资源影响。在审计工作的管理和规划过程中,根据内部审计的要求,突出审计工作的重心所在,在公路管理单位年度审计成本时,要明确审计任务,并且合理地分配审计人员,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有效的利用,降低审计成本。
2.要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动性,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审计制度,从根本上减少审计的成本,并且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3.根据当前的审计任务,合理的规划审计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合理的利用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审核时,必须提早做好工作准备。
4.针对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要确保其具备内审人员从业资格。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内审人员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因此,审计工作大多数任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核算,这样不但运算出来的数据比较准确,而且工作效率较高。所以公路管理部门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数字化。
(三)完善审计预算的管理制度
主要可以根据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进行提早的预算,对于预算的项目做好预算经费和人员的分配。2.应该从整体的核算成本中,分离出内部审计部门的成本审计部分,单位中的财务部门从以往的主要角色,转变成为监督角色,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能提高审计的效率。
(四)对审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专业培训
丰富培训形式,更新培训知识,完善培训制度,使审计人员信息化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精通信息化的审计管理专业人员,达到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扶持措施,发展问题,管理支持
中小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约占社会销售总额的58.9%,商品进出口额占总额的68%左右。 “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外宏观经济问题愈加显现。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泡沫破灭;消费者需求明显下滑,实体经济仍陷于衰退。国内,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困难重重;投资过热使得宏观调控有所加强,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消费增长相对缓慢,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在投机、金融危机、美元贬值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众多。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在浙江有超过1200家的企业已经关门歇业关停。” 就全国而言,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2009年,尽管国家制定、实施了刺激经济的各类政策、措施,但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依然存在着市场需求明显减少、盈利大幅下降、亏损状况严重等问题。
一、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政府不仅应保持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还应积极采取措施,持续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从数量、影响程度上看,中小企业已成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有积极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尤其当企业面临着严峻宏观环境的时候。
在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系统性的规范。例如,该法规定了“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多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组织协调机构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等14个部门共同成立了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中小企业司。到2007年末,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或中小企业局,部分省区市设立了专职的处、室。包括贵州在内的许多省、区、市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帮助申请政府扶持措施等服务工作。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建立了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
2009年9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2.创业扶持
国家在场地、设施、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创业。例如,向符合规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将其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事项。2003年-2007年,国家向超过6.4万户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
国家对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给予注资等多方面的扶持,重点是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和软件、通信等九个领域。
国家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
上海市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政策、服务、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六大支持体系、市区街道三级创业服务网络。
3.资金
国家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项目、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项目等。并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拨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扶持措施。国家正修订《贷款通则》,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扶持措施。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必须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要求国有银行改进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工作,改进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工作。小额贷款公司正在试点。国家正在制定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变为村镇银行。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灵活抵押方式。
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类特定贷款品种,如无需评级、授信的中小企业快速贷款。有的地方政府设立了地方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牵头组建了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向重点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设立融资性租赁公司。有的地方银监部门对商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指标。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持续扩大。2009年,设立了创业板证券市场。
2008年起,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促进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提出,适当补偿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向创业中小企业所接受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管理服务、创业投资公共平台提供资助。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以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中小企业合法的互融资担保行为。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进行了区域性再担保试点工作。2003-2007年,对超过20多万户中小企业开展了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对700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有的地方对符合规定的中小企业提供免抵押信用担保贷款额度,对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给予资助。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小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采取应纳税所得额减半、所得税率减为20%的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投资项目,可对自用进口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扶持措施。国家允许中小企业提出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申请。国家对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采取了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用或降低费率的措施。
4.技术创新
国家对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项目、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创新型企业予以资助。国家引智专项经费对认定的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引智示范推广项目给予资助。对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小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资助。有的地方对认定的产学研项目给予资助。
各级政府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服务。推动实施“专利服务中小企业”活动。鼓励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5.市场开拓
国家通过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要求各级政府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优先采购。
6.社会化服务
国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培训、融资、营销等各类服务,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小企业网总站和分网已拥有100万企业会员,日均点击量超过50万次。
7.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开办了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班。有的地方通过专家委员会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的地方政府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向个别重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有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提供资助。有的向企业推荐经过筛选的管理咨询机构。
通过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企业成长培训等,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免费的管理培训。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8.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与美国、法国、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中小企业合作协议、中小企业合作备忘录。举办了多次双边中小企业政策磋商及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联合多国举办了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推动建立中意中小企业基金。国家发改委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合作开展了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项目。
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2006年及之前的数年中,以中小企业为企业主体的浙江、广东地区的出口额、增加值的年增长率都达到20%-30%之间。但到2007年,上述年增长率下降到了10%左右。2008年1-2季度,相关年增长率继续持明显下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并非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而产生。正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所指出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实际是全局的问题。以下从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1.经营理念
据调查,多数中小企业创办人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受知识水平有限、利己主义思潮、一些领域法纪松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利益。
侧重于采取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有的还采用一些落后的家族经营方式。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容易出现生产伪劣产品、污染环境、安全管理松懈、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多等违法违规现象。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广阔而丰富的市场机遇,带来了优越的外部发展空间,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掩盖了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问题。
2.企业战略
倾向于采用粗放的发展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集中于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较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众多企业不顾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在,热衷于进入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额利润的产业。如房地产业、采矿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建材业、娱乐业、餐饮业等。
众多企业习惯于从短期角度来选择盈利模式、管理方法,不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少,常常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压低劳动者待遇;随意排放污染物,随意消耗土地、自然资源;甚至不顾法规限制,沉迷于通过、徇私枉法来获利。
3.营销
大量中小企业将营销投入、营销环节较少的国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而将一定范围内营销难度较大的国内市场放在次要位置。当发达国家高度负债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出现金融、经济危机时,这类对国外市场过于依存的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减少。,扶持措施。以广东地区为例,2006、2007年出口额的年增长率同比超过30%;而2008年第一季度增长率同比为9%,第二季度同比为3%。此时,这类企业很容易陷入困境。
许多中小企业惯于采用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轻视以质取胜、以创新谋优势的营销策略;不重视新的营销方法,以设立网站为例,据调查,只有17%的中小企业开设了企业网站。
许多中小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轻视自有品牌,乐于以附加价值低的生产车间角色从事贴牌产品制造业务。
4.运营
设备、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甚至较低。中小企业往往在设备、工艺技术上的投入较少,不少企业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弥补设备、工艺技术投入的不足。
对信息化建设比较轻视,投入不足。多数的信息技术应用只限于外网、内网构建、微软办公软件应用。近年的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扶持措施。只有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16.7%有自己的网站,14%有企业门户网站应用。
许多中小企业不是通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而是着眼于压低劳动者的薪酬。当原材料采购成本、劳动力薪酬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时,大量中小企业出现难以运营的局面。
5.研发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少、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在中国,国外组织、个人的专利登记数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高于国内组织、个人的登记数。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才得以改变。国内企业不仅在大量的高新技术、设备上依赖于国外,甚至于常用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也有70%是从海外进口。
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内企业经营者不重视研发职能或是研发管理比较薄弱。这方面与一些海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明显。以日本精工爱普生集团为例,该公司研发部门中的知识产权机构有约400名员工。其专利检索数据库有上千万项专利信息。有些专利检索能力已经超越了日本的国家机构。
具体到国内的中小企业,此类问题更为普遍,自主创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平均数量更少。
6.财务
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乃至因缺乏现金而经营困难。有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坏账损失严重。有的企业账务混乱,导致决策困难。有些企业偷漏税严重,法律制裁风险高。有的企业出现内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
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不易获得担保;银行融资困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机会很少。相应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常常高于9%,总成本超过10%,民间借贷的利率则超过了30%。
7.人力资源
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大量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早期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意识较落后,对人力资源工作相当不重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当匮乏,员工素质相对较低。据调查,在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中小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则达到约60%。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投入,员工无法享受到依法应有的工作待遇,无法获得依法应有的劳动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不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调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例非常低。
三、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的不足之处
关于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的不足之处,除了制度建设待加强、需要进一步统筹、安排、扶持资金规模有限、资金安排不均衡、管理不严、服务内容待扩展、监督检查不够以外,还有一个重大不足是目前的支持措施还不能比较有效地面向那些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解决关键问题所起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下面将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所起的作用按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研发、财务、人力资源进行分类,并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对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所起作用的对比分析表
序号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 经营理念:受知识水平有限、利己主义思潮、一些领域法纪松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忽视长期利益;侧重于采取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 a.国家开展了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 b.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2 企业战略:倾向于采用较低层次的发展方式,大量集中于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顾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在,热衷于进入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额利润的产业;习惯于从短期角度来选择盈利模式、管理方法,高附加值产品少,常常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压低劳动者待遇;不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甚至通过、徇私枉法来获利。 a.国家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b.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政策、服务支持体系。 c.国家发改委开办了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班。 d.有的地方通过专家委员会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的地方 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向个别重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3 营销:大量企业将营销投入的国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过于依赖,而把国内市场放在次要位置;许多中小企业惯于采用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轻视以质取胜、以创新谋优势的营销策略;轻视品牌建设,乐于从事贴牌产品制造业务。 a.国家通过贸易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 b.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c.要求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优先采购。 4 运营:在设备、工艺技术上往往投入较少,水平不高,不少企业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弥补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比较轻视,投入不足;许多企业不是通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而是着眼于压低劳动者的薪酬。 a.相关部委牵头组建了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 b.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信息支持体系。 5 研发: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少、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研发管理比较薄弱;自主创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更少。 a.政府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转让服务。 b.推动实施“专利服务中小企业”活动。鼓励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c.国家对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项目、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d.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税收优惠。对经认定的创新型企业予以资助。 e.国家引智专项经费对认定的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引智示范推广项目给予资助。 6 财务: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有的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坏账损失严重;有的财务信息混乱,导致决策困难。有些偷漏税严重,法律制裁风险高;不易获得担保,银行融资困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机会很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 a.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要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投放金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增加量不低于2007年。 b.国家正修订《贷款通则》,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必须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要求国有银行改进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工作及相关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灵活抵押方式。国家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工作。 c.小额贷款公司正在试点。国家正在制定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变为村镇银行。 d.有的地方银监部门对商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指标,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平台。 e.2008年起,国家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f.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设立了创业板证券市场。 g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向符合规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h对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给予注资等多方面的扶持。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促进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扶持措施。 i.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中小企业合法的互融资担保行为。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向创业中小企业所接受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公共平台提供资助。 j.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金融支持体系。有的地方政府向重点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k.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小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自用设备进口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的减免优惠政策。国家对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采取了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用或降低费率的措施。 l.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7 人力资源:大量企业的创办者、早期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意识较落后,对人力资源工作相当不重视;人才相当匮乏,员工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投入,员工工作待遇偏低,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a.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企业成长培训等,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免费的管理培训。 b.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c.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
职能问题,其次是研发职能问题;而在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则较少。正如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教授所说的“资金紧缺不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不是资金短缺等财务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应过多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职能。
四、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将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只有将广大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中等或较高水平,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成本才比较能够处在一个贷款方可接受的水平,各项信贷扶持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曾主管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欧新黔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主的发展阶段。温州创新工商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殷海江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建设较差,不论人员培养、管理流程、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塑造都缺乏手段,导致面对从紧的外部环境时缺少竞争力;企业抵抗外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练好内功。
尽快、逐步地帮助多数中小企业将管理能力提升到中等或较高水平,是将中小企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根本方法,是解决中小企业在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面临各类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当前的经济状况从政策层面上来讲,更多取决于微观,取决于企业应对环境的能力;应更多地培养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曾经举了一个实例,上海市工商联纺织协会的众多中小企业会员在2007年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协作,投资成立了一家新的企业,以此竞标获得了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经营商的资格,使得大家的经营状况普遍得到了扭转。
因此,制定、实施好以管理支持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应由以财务支持为重点转向以管理支持为重点。
2.制定、实施好以管理支持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在实施其它支持政策的同时,将财力、人力资源重点投向中小企业管理支持领域
(2)以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向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或资助管理顾问服务
政府部门应组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团队,重点在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研发等职能的疑难问题上向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顾问服务。由政府承担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的服务津贴、费用,由企业为主(如企业评价权重占60%)、政府为辅的方式来评价管理咨询专家的工作绩效。
同时,政府部门应资助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有资格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顾问服务。可按企业的财力状况,资助管理顾问服务费用的50%-80%。具体而言,企业应按统一的规定实施招标,由多家管理咨询机构投标,提出各自的方案、实施时间、实施人数、服务价格,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由企业择优选择管理咨询机构。政府可制定各类管理顾问服务费用的基准及上限。相关部门应建立对此类管理咨询机构的评价、监督机制。在咨询项目完成后的半年、1年,分两次由企业、政府部门共同评价管理咨询机构的工作绩效,企业评价可占60%的权重。开展此项工作时,由于具有良好管理顾问能力的管理咨询机构数量目前比较有限,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政府也应更多地开展相关管理咨询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
(3)以更大的力度、更多样的方式组织、资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在加强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同时,资助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参加其它正规的企业管理培训或学历学习、职业资格培训。
(4)资助、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其就业风险
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相关部门可向符合一定素质、才能条件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保障较高的失业保险、服务津贴等多种资助,采取各类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增强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工作所面临的较高就业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人民网,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随着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生源不齐,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尊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肯定,但是又不能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指正。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很好的接受失败的考验,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表现出自暴自弃。对于这些学生,学生管理的工作就应该做到机动灵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工作做到因人而异。
(二)、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弱
由于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往往在学习、生活上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学生旷课、迟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有些学生即使去上课了也是心不在焉,为的只是应付老师的点名。有些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学校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目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放松了。
(三)、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
当今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艰苦朴素、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显得稍弱了一些。大学校园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大学校园与想象之中的“象牙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大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城市,他们之间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风土人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同个体的性格、爱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找不到可以值得信赖的对象,时间长了,也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上的闭塞。
(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事物能表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强。学生入学后,获得相对独立和自由的锻炼环境,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优势,做到积极引导。
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格。但是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生源参差不齐,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尊心强等问题。辅导员带的学生过多,不能很好的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造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认识不足,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积极灌输高职教育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学生摆正自身的位置,调整好心态。管理者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对学生多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和信念。高职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着缺乏责任感、做事功利等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充分发挥班级的优势
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学生凝聚的催化剂,优秀的领路人是班级的主导者,正确的思想政治动向为班集体的运行指明了方向。因此,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正确的思想引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搭建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平台,让所有同学有机会、有能力在这一平台表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学生参加好班级事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生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发育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自制和管理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教育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班级前进的步伐。学生干部最了解班级同学的真实想法,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干部获得更多的班级信息,充分听取班干部的意见,这样才能更科学的制定出班级的前进计划。
(四)创建学习型的班集体
创建学习型的班集体是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学生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可以与班级同学一起民主协商,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建立档案。在规定时间后,对达成目标进行统计,加强班级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意识。班主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帮扶对象,能者为师,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魏芬.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2] 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篇6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校外 教育管理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管理,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要创新机制,以人为本,抓好阵地、队伍、活动、制度四个环节,重在解决好有地方活动、有人干事、有工作载体、有机制保障的问题。
我们横店镇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力,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模式。
一、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拓宽办学渠道,加快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的步伐
活动场所的落实,是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的基础。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的建设,我镇实现“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一,是镇政府主导在各社区中心村办起了未成人镇管校外辅导学校,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社区文化广场建设的基础上,拨款增添活动设备,为未成人开展校外文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第二,是对社会力量办的各类校外辅导培训学校进行整治,依法撤销不合格的,扶持合格的,实现规范管理。社会办辅导学校偏重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具有一定特色,成为镇管校外辅导学校的补充。通过“两条腿”走路,发展校外两类辅导学校,基本满足了我镇家长多元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我镇中小学生放学后及节假日、寒暑假期校外未成年人教育管理的问题。据统计,我镇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参与人数达到85%以上。
二、利用社区人才资源,建好两支校外辅导员队伍,增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管理力量
校外专职辅导员和义务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建设,是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的保证。根据各村校外辅导学校的规模和活动课程特点,配置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由于校外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多方面的支持。因此,我们致力于专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积极组建校外辅导学校义务辅导员,广泛动员社区中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校外未成人教育管理。
三、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以人为本,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以人为本,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是确保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精心设计富有社区特色、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载体,努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形式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活动项目。
1.重在实践
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生产劳动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艺术展演活动,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和运用知识,对他们进行技能技巧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学会探究,着眼他们实践意识的养成,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他们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功地发展了多处校外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如影视城、太阳城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基地,沈坎村的农业知识教育活动基地以及磁性工业知识教育活动基地等,让孩子在活动基地里,通过听取介绍报告,参观,动手操等方式,感知、体验生活,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熏陶,构建“活”的知识。
2.强调自主参与
开展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形式、方法、内容上与学校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都应有所区别,尤其不能沿用课堂教学的模式,加重学生的负担。把健康快乐、生动有趣作为校外活动的前提,让孩子释去包袱和压力,使他们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愉悦身心、提高素质。要选择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从孩子关心的事、喜欢的事入手设计活动项目,使孩子们来了有兴趣,参加了不想走。我镇各校外辅导学校,积极开发传统游戏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在“活动”中学做人,在“活动”中明道理,在“活动”中长知。
3.灵活安排,小型多样
校外辅导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活动从未成年人需要出发,灵活机动地做出安排。既让孩子们乐于参与,也让孩子们便于参与。把活动内容、时间列出“菜单”,提前告知学生和家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校外辅导学校,重点组织好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以及双休日、寒暑假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力,社区参与”的运作模式,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力,社区主办,社会参与”,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机制,是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政府、社区、学校必须履行的重要工作职责,是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导,学校主力、社区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不断促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持续发展。
1.建立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管理体系
以前,校外教育,城市主要依托少年宫之类开展活动,农村,泛指家庭教育,参加对象局限于少数学生,活动管理缺乏系统性,加上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小年宫”之类校外活动场所都改作它用。家庭教育,也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组织的家长会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长期以来,校外教育的分管部门很多,机构形同虚设,活动搞形式主义,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教育活动往往由这个部门搞一下,那个部门搞一下,就“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性,但就未成年人个体来说,缺乏教育的持续性;二是没有像全日制学校一样,形成一个体系加以重视,普遍缺乏校外教育实体(教育场所和设施)和管理的教师。因而,校外时间,孩子的管理没有得到落实,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校外时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针对这种状况,横店镇镇政府成立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管理行政机构,设立主任一名,由分管教育的党委委员兼任,副主任2名,分别由镇妇联主任和分管关工会的同志兼任,主要负责校外辅导学校的布局设置、教学活动的督导、教师的招聘考核、办学经费以及教师工资待遇的筹措等行政事务管理;校外辅导学校经费由镇财政统一管理。中心学校,配置专职校外教育管理干部,负责指导各类校外辅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校外教育活动教研、交流,教师培训等教务工作。各村校外辅导学校校长由村主任或党支部书记兼任,常务副校长由镇政府任命,由专职校外辅导员担任。这样,各村校外辅导学校和社会办校外辅导学校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和中心学校的指导下,对我镇未成年人展开系统有效的校外教育管理。
2.依靠政府、社会的力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校外教育的场地设施的建设,政府要重视,社会要支持。横店镇提出每个社区中心村,“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村村有校外辅导学校”。经费政府出一点,社区(村)居承担一点,辅导学校自负一点。辅导学校自负部分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社会的赞助费的收取。这样,通过多渠道的筹措资金,学校活动经费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得到了保障,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管校外辅导学校的不断壮大发展。
3.依靠学校、家长的支持,促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发展
校外辅导学校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如何有效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关键要获得中小学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首先,建立了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辅导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校外辅导学校主动跟有关班主任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外教育辅导。尤其每学期,外辅导学校都要认真召开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把办学理念,学期的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明确告诉家长,听取家长的意见,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校外活动表现等。通过家长会,有效地沟通了校外辅导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取得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可以说,现在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舍得花钱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十分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比较好的高中。平时,本来就比较热衷于把孩子寄托在老师家里或让孩子参加校外各种培训提高班的家长,现在,看到中小学教师被逐渐禁止带生,镇政府统一建立了校外辅导学校,就格外支持镇管校外辅导学校的建立。当然,家长对校外辅导学校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校外辅导学校只有立足于“校外”和“活动”的特点,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探索有效的教育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适应家长多元需求,才能不断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学历管理 以学生为本 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对正常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进行维护,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度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了的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
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三、提高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服务周到和满意。实施微笑服务,并设立意见簿,供学生和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应选取稳重成熟的员工做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达到一定的级别。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应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甚至要求他们具备办公软件高级证书,对相关数据库系统的软件、Excel熟悉和掌握。另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四、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学籍管理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例如,为了方便毕业生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通过对注册信息软件的开发,以预防漏注毕业生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做出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更好的管理学籍。为了对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应依据使用年限,实施分级管理。在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可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相关资料进行传递。利用QQ群,对相关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的紧急信息进行。为了不被别人随意查询毕业证号码,可从数据库中全部转出毕业生数据,并制作这些数据的Excel文档,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文档里的身份证号码,在重新进行编号后,在数据库中转入编写完后的数据,保证有相对完整的电子注册编号。
五、科学分工,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强化
在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应协同合作、科学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学籍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责部门,教务处应统筹做好汇总、登记和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工作,保证没有漏注和错注新生学籍注册信息。学生处应及时向教务处移送学生处分情况统计造册,并积极做好发放毕业生学历证书的工作。各个系统应对在校学生人数定期进行清理,并对自动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教务处的审核后,在登记学籍异动情况。成教部应主动做好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汇报工作。
六、总结
随着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应放到工作日程上来抓。高职院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对学生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精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1(01)
[3]肖毅,刘敏,宗莲松,郭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2)
[4]郑坤.浅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5]龙洁,蒲昌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9
论文摘要:根据教师工作和个性特点.针对现行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的弊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以切实提禹激励的质量。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增强青年教师的激励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采用刚柔并举的运行方式。为保障激励效果,还要注意透明度问题、稳定性问题和管理者素质问题。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然而.青年教师在高校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许多合理需要和要求得不到重视。而且在目前的改革中受到冲击最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更多地研究和把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和个性特点.以人为本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成才。
一、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科学内涵
激励是指根据活动参与者的心理需要。科学地运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来激发参与者的动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之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活动参与者的心理需要。激励机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方式启迪参与者的心智潜能的工作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使管理活动获得良好的效益。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是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去激发其动机,利用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去引导他们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依据
(一)适应教师工作和个性特点的需要
教师工作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的特点。自主性养成了教师高度的自主意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形的.有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许多工作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对教师的劳动过程难以用固定的劳动规则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体现在学生毕业后的社会价值或其研究成果上.这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难以做出客观、现实的评价。教师的劳动虽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需要团队的合作.依靠交叉互补的学科优势才能取得。因此.教师的劳动成果既是个人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又是团队智慧和集体努力的结晶,这也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很难用高度量化的价值标准来衡量。
从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来说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得到领导的尊重,同行的认可,社会的接受.更看重自我价值实现:他们都具有某一学科的专长,追求学术自由,反对压抑个性。这一人格特点,决定了单靠行政权力管理他们难以奏效。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这种“士”的精神,靠的是感召力、亲和力。
青年教师的这种工作性质和个性的特点决定了单纯地建立刚性的激励机制的办法是不明智的,必须增加柔性激发的因素,这样才能符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更能激发他们的高度责任感、自觉性和创造精神,更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适应现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
现行教师管理制度过分强调刚性规定的作用,相应地激励机制依据的标准生硬刻板。约束了教师个性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弊端。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效果。
一是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师评价中的价值背离。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管理者往往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来管理教师、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虽然。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施上的可操作性。但也恰恰是一些过于量化标准成了制约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紧箍咒”,使得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实上。知识创新本身就意味着有风险。有可能失败。况且有的成果很难在短期内呈现出来.被人们认可。但在具体的评价中,创新、改革的经历只能以论文、成果鉴定等形式体现出来。方能得到认可。那些在短期内看不出的成果或失败的科研工作和教育改革便被打人“另册”或遭到“封杀”。这种管理与评价的价值背离会挫伤教师参与教改工作的积极性,结果是大家按照制度的要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里还谈得上创新?
二是教师评价中的形式主义。目前,教师管理与评价多采取平时检查、年终考核、查验学历、学位文凭和教学科研成果等形式。年终以打分、投票或提名等方式进行评优和划分考核结论档次。对多数教师来说.一般也不太关心考核结果是否“优秀”,只要“称职”就行。教师评价千人一面。不免流于形式。也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推向极端。频繁检查、验收,让教师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不少地方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甚至得以制度化。使教师产生厌倦心理。
三是教师评价制度的统一与刚性化对教师个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它与教师本人的人生阅历、个性特征、学识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无所谓好坏,而标准化的教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教师的这种个性化教学。
这些弊端的存在,客观要求建立相对柔性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来与相对刚性的制度规范作平衡。使激励机制更有人情味。以实现青年教师自我价值和工作目标的统一。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人为本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增强青年教师的激励意识和能力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增强激励主体(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意识和能力。激励意识是指激励主体对激励客体、激励目标、激励内容、激励方法、激励效应的认识、判断等的积极的心理过程。激励主体的激励意识直接关系到激励目标的实现,激励效果的好坏。增强激励意识就要求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人格水准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人格水准是一种学习榜样的感召力,是一种人性关怀的亲和力。是一种共同目标的凝聚力,其本身就具有强人的激励作用。业务水平,包括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激励行为的科学和有效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激励意识,促使激励机制发挥出更人、更好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1、关怀激励。它是指教学管理者对下属的生存状况、工作辛劳、个人前途等给予发自内心的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实践表明,关怀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目标激励。它是指通过给予青年教师设置合适的奋斗目标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弗罗姆的期待理论指出。目标效价越高。期望概率在中等以上。其激励作用越大。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都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检查及时、评估公正,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功能。
3、反馈激励。它通常是指通过给予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成效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信息。来调动他们的内部动机。进而调控其行为和活动,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及时、客观地开展工作检查”“小组互评”“年终总评”等反馈激励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奖惩激励。它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名符其实的奖励既可使受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又可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因而可以充分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恰如其分的惩罚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善于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而且保证奖惩及时。
此外,还可以设置榜样激励、政策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设置激励措施时,除了要考虑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设置多种形式的激励。还要特别注意激励的及时性和适度性,使激励的强度和数量与业绩的大小、贡献的多少相称,而且要注意做到及时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保持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青年教师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的效果。在建立和完善教学监控体制时。要同时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组织的共同目标。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使管理者在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二是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办公室和教学评估办公室。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办公在教学指导和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利用教学评估办公将教学评价制度化、长期化,并把评估结果和及时、适度的奖惩激励结合起来,以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四)采用刚柔并举的运行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提倡激励机制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就是要在制度化的运作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融人人文关怀.无论是质量监控、绩效评估。还是奖惩实施,都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反映,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监控过程、评价结果做客观分析.对刚性制度进行柔性分析;在进行奖惩和分配时,更要注意在执行刚性制度时体现人本关怀的精神.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对于因为运作过程出现特殊困难而致效果不佳者,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关心,可以考虑对其减轻处罚,甚至给予必要的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克服更大困难而取得优良绩效者,要给当事人上浮奖励,以保证其心理平衡。
四、以人为本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透明度问题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人人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青年教师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的目的。
(二)稳定性问题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篇10
桃源县现有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258人,占全县科级干部总数的17.2%。近年来,桃源县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学习、开会、出勤等制度,实行以制度管人,加强对非领导职务干部的日常管理。对每一名非领导职务干部,都有一名班子成员联系,班子成员定期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主要是做到“四必谈,三必访”,即在非领导职务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时必谈,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时必谈,工作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个人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出现问题时必谈;个人家庭遇到困难时必访,个人生病住院时必访,个人家庭发生重大事故时必访。通过访谈,体现党委、政府对他们的真情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分类管理。一是对新提拔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压担子”。这部分干部在本单位都是骨干,工作能力强,实绩较突出,在安排工作时将他们与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同等对待,具体分管或管某一项工作,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年,我县新提拔的65名非领导职务干部都分管或协管了某一项工作,80%以上的都参与了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移民库区维稳等重要工作。二是对到龄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注重“因才适用”。对于这部分干部,按照“因才适用,因人定岗”的原则,激励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对人缘广、善于交往的,让他们在争取资金、引进项目等方面发挥作用。今年全县有85名非领导职务干部主要从事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引进资金350万元,引进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三是对到龄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注重发挥余热。对因年龄偏大,退居“二线”的干部,充分利用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二线上干一线的事”,继续为建设新农村、打造工业桃源服务。
三、严格目标考核。根据非领导职务干部的岗位特点,从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和协助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方面,设置了科学的考核体系,将目标细化、量化,便于全面考核其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情况。对工作扎实、目标任务完成好、实绩突出并且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改任同级实职来重用;对综合表现较差,群众公认度不高,经考核评定为“不称职”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视情节予以诫免或降免。近两年来,通过目标考核,全县先后有41名非领导职务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有8名被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