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03 06: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哀悼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哀悼的句子

篇1

2、吃斋念佛大辈子的婆婆,在她离世后,她的儿女们用这种方式祭奠自己亲爱的、吃苦受累、劳苦功高的母亲,她在天国的亡灵一定是欣慰的、满足的。

3、杏花最盛时,昼夜闻芬芳!松下有神灵,青山常相伴!

4、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祭奠她,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5、墓地凄凄草色青,追思百度寄清明。恩亲已故音容在,永记心中念旧情。

6、愿一路走好,逝者安息。天堂里没有病痛,你可以尽情的唱了。

7、给天堂的亲人送上漂亮的鲜花,留下祝福的话语,愿你幸福欢乐。

8、多么希望能再看外婆一眼,哪怕一眼也好呀,可惜这个愿望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外婆,天堂里的您过得可还好?

9、儿欲养亲不在,让我心痛的无法言喻,要我拿多少美酒才能让沉睡的父亲醒来?

篇2

2、念一段回忆,感恩此生相遇!

3、点一盏心灯,送一份思念,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

4、天堂安好,一路走好,不必回首,一世千秋。

5、爸爸你别走,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我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6、他没有离开,他只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只不过这趟旅行,他喜欢上了那里选择定居下来。但是他能看到你,做一个坚强的人,他不希望你让他失去希望。

7、夜幕降临晚饭开,兄长和我守灵台。灵前叩头砰砰响,娘最牵挂外孙来。外甥两岁来我家,八岁方离姥姥怀。每逢寿日和春节,千里之外寄钱财。天若有情天亦老,十里春风梨花开。

8、节哀顺变,我们现在应该对去世者的真诚祝愿,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9、父亲,您在天堂照顾好自己,我会常来看您,我还有很多话还没对您说!

篇3

2、有一只菠萝去理发,人有点多,他排了很久的队才轮到他,可理发师半天都没有帮他理, 他就很委屈的说:你理理我吧。

3、有一次我在看月亮,这个月亮又圆,又亮又圆又亮,圆亮啊圆亮,原谅。

4、我是不是手机坏了,怎么收不到你的消息。

5、最近的风,有没有替我说句对不起,如果没有那我就替风说了。

6、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于二,干嘛?求和。

篇4

感到最无力的时候。大概是在心里千万次的确认自己不再喜欢。也确实不再喜欢。可只要再次面对他。就无法招架的拾起旧情。悲哀循环。(作者:佚名)

我没有多想念、只是忘不掉而已、心一痛就想起来了(作者:佚名)

我们都活着,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能亲手杀了你。(作者:佚名)

篇5

2、我用尽一生的思念,只为等你出现

3、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4、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

5、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6、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7、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8、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9、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10、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11、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12、断了的琴弦,弹奏着从前,一起走过的路线没有终点

13、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那一刻开始

14、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着我,让我心伤

15、年华消失不见,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

16、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7、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过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

18、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堕落,颓废。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19、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着,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20、有时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21、再美的曾经,留下的,也只有伤害

22、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23、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24、我们的故事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一种想见不敢见的伤痛,所以,我隐姓埋名

25、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26、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27、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28、爱情是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29、不敢说出口,因为我胆小,因为如果你拒绝,我以后就不能够再见到你了,宁愿默默的爱着你,不能让你知道,直到,直到你投进别人的环抱!

30、如果再回到从前,我宁愿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而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篇6

您们好!

我是滨东小学六年级的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学生。我在我的家乡已经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乡的一切变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青山,现如今却成了荒山: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随着小溪流到山脚。大山再也不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此致

篇7

文言文翻译,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什么词需要翻译?”这就引申出以下几大步骤。首先是“左顾右盼明要素”,找到句表可以看见的词,并确定哪些“表面词语”需要翻译,如何翻译;其次则是“找标志词识句式”(特殊句式,有既定的翻译模板),翻译“特殊词汇”;然后“细看词类补成分”,这一部分主要翻译“看不见的词”;第四步则是“圈圈点点字字译”;第五步则是要“巧妙猜读译词句”。

第一步:左顾右盼明要素

每个句子当中都会有很多要素,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文言文,这里的要素,主要是指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国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以及表示时间之类的词语,也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前因后果。因此,翻译句子的时候,第一步一定要“左顾右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结合语境,才能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①不需要翻译的要素: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做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误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原来担任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②结合语境翻译的要素: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有些词语在翻译句中,如果脱离了语境,则会完全不知道来龙去脉。

例2:(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宋书•郭原平传》)

误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

正确翻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至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点拨】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阅读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前一句以及后一句,可以了解语境。如果前后句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则要扩大到语段,或者全篇。

第二步:找标志词识句式

一般而言,文言文的句式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考虑其是否是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一般考查较多的是倒装句,在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规范以及语言习惯。

例3: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误译: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侍妾有七十人。

【答案分析】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

正确翻译: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

【点拨】“烂熟于心,勤记勤看”。

文言文固定句式:可以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解释为“怎么办”的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此外,还可以辨析记忆。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小心谨慎,“对症下药”。

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特殊句式,重点则是要掌握其规律,建议考生在复习句式时,把课内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汇总,总结各类句式的规律和标志:

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定语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被动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

考生可自行总结,最好是从语文教材中提炼总结。语文教材相对较熟悉,而且所有的考点都从中引申出来。

第三步:细看词类补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这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在做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梳理清楚这些成分,当发现词语功能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相符合的时候,往往为词类活用;有时候又会发现古汉语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必须把词类活用翻译出来,以及补充被省略的成分。

例4: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据语法规律,“君”“兄”二字在代词“之”之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理解为动词,而“君”“兄”等名词是不可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故应为名词作动词;根据语境,两字可译为“以……为君”“以……为兄”,故“君”“兄”二字是名词意动用法。

例5:(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误译: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答案分析】“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少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点拨】①掌握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作状语的名词,常由表时间、表地点、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词充当。如“朝服衣冠,窥镜而自视”中的“朝”表时间,解释为“在早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释为“像对待兄弟一样”;而“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字则是表譬喻,解释为“像狐狸一样”。

名词作动词的名词,既有衣(yì)、食(sì)、饮(yìn)、王(wàng)、雨(yù)等读去声的名词,如“衣锦还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阵阵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为动词的方位名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释为“攻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解释为“低于”

。使动、意动和为动的词语,常常紧随宾语后面做其代词。如果没有宾语,则多为省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称王”,即省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可先补出“王”的宾语“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②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故而只能“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平时一定要多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结合语境来进行成分分析,多实践,多分析才会熟能生巧。

第四步:圈圈点点字字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之外,还有很多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这些词语都来自教材。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倘若遇到此类重点词语,一定要先凭语感将其圈画出来,然后仔细回想这些词语曾经在哪些篇章中出现,具体是何用法。这些词语一般都较为特殊,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一句,此句中“行李”一词,凭借语感,我们可以得知其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行李”意义一定有所不同,也许是完全不同(本句中,“行李”一词古义为“外交使臣”)。这就是语感,需要多读,多积累,还要大胆假设,发散联想。再如: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在这个句子中,考生可联想的首先是“无论”这个古今异义词。一看到这个词,考生就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马上就能清楚,“无论”是“更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迁移点是“纵”字,考生应不难想到柳永《雨铃霖》中的诗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即能得出“纵”是“即使”之意。

例6: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聊斋志异•郭生》)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答案分析】句中的“但”字错译。“但”字在现代汉语中为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为副词,通常译作“只是”。考生在这里错译古今异义词,原因一是不辨古今异义,二是没有结合上下文检验。单就这个句子来看,“但是”也没有影响句子的通顺,考生极容易放松警惕。

【点拨】要能准确圈画重点词汇,并且准确翻译其词意,考生一定要掌握考纲要求的实词与虚词(可参考2011年《求学》文理版04期的《40例容易误解的高考文言文实词》);其次,整理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第五步:巧妙猜读译词句

大部分的句子在以上四步之后,已经大致可以翻译成型,但是,也可能有些词汇稍为特别,但是也可以猜测其词意,因为高考考查的词语总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寻找到来源,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会超纲。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胆猜测,但是猜测也是有根有据的哦。

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这可以从“成语”中学来。

例7: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答案分析】“采薪之忧”是古代汉语中对疾病的委婉表述。

正确翻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又如: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知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又如句子“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结合成语“有恃无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现象,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一些有关常识。在遇到一些典故成语时,一定要积极查阅词典,以完全理解其意义。这样长期积累,除了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稳拿成语题之外,还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解决文言文翻译题等,何乐而不为。

②单音词的意义推断。古代汉语中常常是单音节词出现较多,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双音节词语来猜测单音节词语的词义,可看几组词语:

篇8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①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②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注释:①醢:肉酱。②隽:才智出众的人。

【探究练习】

1.下列黑体字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亲故多离其灾

离:逃离

B.诸子但为未及古人 但:只

C.来者难诬

诬:轻视

D.都为一集

都:合,总编

2.下列黑体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别来行复四年 行则连舆

B.痛知音之难遇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虽书疏往返 虽趣舍万殊

D.仰而赋诗 而此诸子

3.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至觞酌流行 B.忽然不自知乐也

C.岁月易得 D.昔年疾疫

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况乃过之,思何可支!(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

B.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

C.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

D.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这样恐怕我来不及与皇上相见了。)

5.“情深而文明”是建安时期文学的普遍特征。试简要分析《与吴质书》在这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与吴质书(节选)》

1.A(离:非逃离,实乃遭受)

2.C(A项,“行”分别为副词和动词,意思分别是“将”“外出”;B项,“之”分别为助词和动词,作助词时无实际意义,作动词时作“往、到”讲;D项,“而”均为连词,分别表示修饰和转折关系)

3.D(A项,流行;相互传递。B项,忽然;恍惚间。C项,岁月;时间)

篇9

扩展语句,一要看清题目要求,如扩展重点、字数等;二要“添枝加叶”,给句子主干增加修饰性或限定性词语,使之形象生动;三要运用修辞手法,增加意蕴;四要注意虚实结合,写出丰富内涵。

练习:

1、2009年“两会”期间,关于“生态环境”的话题不绝于耳。请以高中生的身分向校刊“感言”栏写对此的看法并提建议,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整整奔涌了三十年,请写一段话,热情赞颂“改革大潮”,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至少出现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考作文错1字扣1分。”2008年0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新规定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请你根据提供的情景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鲜明,有感彩,每条字数不超过30字。

考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压缩语段

从步骤上讲,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定向筛选;其次,整体把握语段的内容,分点概括;第三,尽可能寻找中心句,筛选关键词,合并归纳语意。要求筛选的关键词一般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包括虚词。从方法上讲,材料的表达方式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记叙性语段,关键信息应包括时间、地点、对象、时间等。议论性语段,要提取表现主旨、观点的语句,删除论证性的、支撑性的、解释性的语句。说明性语段,要求提炼的主题应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

练习:

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008年12月27日,战火降临加沙,以色列战机的子弹锋利无比,炸出的伤痕和鲜血,比任何事情都让人惊慌失措。这不是这块土地第一次遭遇子弹,自然更不是苦难的开始。混乱.封锁.空袭,这几乎可以概括加沙人十几年来的生活。他们只想简单生活,却完全身不由己,他们有理由怨恨以色列。同样,面对哈马斯的火箭弹,以色列普通居民也提心吊胆,他们对于哈马斯的厌恶也情有可原。几个普通的加沙人和以色列人的故事,组合起来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和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下面语段中透露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

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抽样调查的l8个社会问题中,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前三项是“物价上涨”(64%)、“看病难看病贵”(42%)和“收入差距过大”(28%),随后是“就业失业”(26%)和“住房价格过高”(20%)。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当前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和往年相比,就业是新入榜的问题。2008年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需要就业青年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停产、停业和个体户歇业,年底全球金融风暴更是使一大批外向型企业倒闭,企业因此减员可能达到20%。到8月,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0%不能就业;预计到年底,毕业大学生未能如期就业人数会达到l50万左右.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新华网英国格拉斯哥10月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明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59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发表题为“中国神舟七号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计划”的报告,引发各国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由于此次大会正值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并完成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李明的报告完毕后,台下掌声不断,提问更是一个接一个,大会主席不得不推迟接下来的议程。李明在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此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有很深的感触,就是外国人对中国太空事业的发展比以前关心多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太空事业很感兴趣,一些以前不愿意跟中国谈合作的著名研究机构这次也主动与他及其他中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概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两个“最”。(每条不超过6个字)

在万众期待中,“鸟巢”昨天首次迎来八方来客。记者与上万名观众一起,第一次近距离触了这个“庞然大物”。“鸟巢”不愧为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除了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奥运会场馆外,细心品味它的服务、设施,其间也有许多“最”。

此前采访“好运北京”测试赛时,记者已经体会过了严格的安检,然而昨天进入“鸟巢”时记者才发现,真正的奥运级别安检从这一刻才开始。记者被要求打开背包及笔记本电脑接受检查,并被要求取下笔记本电脑及照相机的电池以确认没有夹带其他违禁品。女记者携带的保湿喷雾剂更是需要喷到脸上试一下才能通过。

外表刚硬的“鸟巢”,却有着非常温情细致的“内心”。记者走进这座建筑物后,发现场内的各种特别设计和设备,都能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一份特别的温情和呵护。在看台几个醒目的大红台面上.有多个银色的摁压式水龙头,观众只要轻轻摁一下,就能喝到纯净甘甜的饮用水。卫生间的门口贴上了卡通标志,很是醒目、漂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仿用句式要做到“形神兼备”。“形”是题目对形式的要求,是显性的;“神”是句子之间的内隐关系,更侧重内容,强调意蕴。做好仿写题,要遵从形式上的要求,切不可另起炉灶;而在内容上又要积极创造,力求与上下文一致,做到形似而意谐。选用句式要区别不同句式在表意轻重、语气强弱方面的区别,如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比一般陈述句语意重、语气强烈。变换句式不能改变原意,要同语境协调。长短句互换时要善于提取句子主干,然后按一定的语法或语义关系,分层组合修饰成分。整散句互换的关键是重复性词语的增删和一致性结构的去留。重组句子一般是改换句子开头或改换陈述对象,要善于抓住句子间的内在关系,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句。

练习:

1、2008年9月25日,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神七”航天员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太空行走。不少网友以诗词、歌赋、对联等传统文学形式对“神七”和祖国送上热情的祝福。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拟出下联。

上联:携百年圣火振臂一笑神七飞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9月27日下午16:43分,中国“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队友的协助下爬出飞行舱进行太空漫步,他挥动国旗对着宇宙喊道:“我已出舱……向祖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人民问好!”那一刻令全国人民震撼而激动。有网友留言:“虽然只是翟志刚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大步。”请你也用两句“虽然……却……”的句式来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主要要求做到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等。它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考虑语言运用的前后对应关系。

鲜明这一要求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出强烈的感彩,二是用词准确,三是运用恰当的句式。要求在遣词造句上语意明确,条理清楚;在涉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表达时,要做到明白不凌乱,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其次,表达思想观点时,明确而不含糊,使对方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

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要做到语言的生动,常常借助于修辞手法和整散句的综合运用。

简明主要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即简要,就是话语不能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白”,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它是质方面的要求。

连贯首先要求事理通达,即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保持事理的逻辑性;保持意境的和谐性。其次是文理畅达,即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条理清晰;句式要协调一致;要有必要的过渡、交待、衔接、呼应。

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而语言的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的需要去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

练习: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过去有报道中形容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报道他们见多识广但也更个人中心、利己自私

②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集体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③这一次他们有了新的代名词――“鸟巢一代”,《“鸟巢一代”赢得国际赞誉》、 《鸟巢一代是怎样炼成的》

④2008奥运会中,年轻的志愿者中大量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一代人

⑤在这些报道中志愿者们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善交流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①③⑤ C、④③①②⑤D、④①②③⑤

2、“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某海外华人社团向祖国有关单位发来了一封贺信。下面是贺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指出任两处并改正。

惊悉“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不少海外华人万分激动。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必将进一步调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复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此,谨向你们表示羡慕之意和崇敬之情。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50字。

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薄。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编者按”是对文章或消息等所作的评论或说明,多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学校要出一期反映抗震英雄先进事迹的报纸,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将下面的“编者按”补充完整,不超过60字。

标题:感动中国――灾难中看党员.干部

编者按:8.0级地震袭来,人类偎依的大地顷刻成了吞噬生灵的魔王,地球不再是安全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而就在这个需要“逃命”的时刻,我们的党员.干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公安局副局长佘大庆:忍着丧妻之痛,押上17名幸存在押人员紧急转移

党员民警邓波:在余震中抱着儿子的遗体守护派出所的所有枪支 。

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失去15位亲人仍在抗震,“以后再大哭一场吧!”

人武部长郑强:十几名亲人下落不明,却先去救在废墟中的群众。

5、阅读下面一段新闻,然后针对该新闻事件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70字。

瑞士苏黎世当地时间2月2日晚24时(北京时间3日上午7时)是国际足联规定的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的申办国提出初步意愿的截止日期,目前已经有澳大利亚、俄罗斯、英格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日本、卡塔尔、印度尼西亚等约10个会员提交了申请。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近几年来曾数次表示,欢迎中国提出申办2018年或2022年世界杯,但中国方面对此并没有多少回应。记者2日从中国足协了解到,对于申办世界杯他们并没有向国际足联表达意愿,也没有听到上级部门的任何有关要申办世界杯的消息。

6、某中学高一(4)班将召开“为汶川灾区捐赠棉衣棉被”的动员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

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只要有比喻、比拟、排比、对偶等。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练习:

1、四川省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才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学校为弘扬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特出一期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②每句不少于15个字。

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金晶在法国首都巴黎用身体保护奥运圣火火炬的精彩瞬间。也是这个举动,使她顿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也是这个举动,她被当选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汶川大地震中的几个画面,请看了以后写几句含有排比句的议论抒情的文字,以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孩子们举着纸板站在路边,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叔叔,谢谢你们!”

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两个同学,有人问他:“你背得动吗?”他骄傲地说:“我能背50斤玉米。”

在地震中被压伤截肢的中学生薛枭刚从废墟被挖出时,跟救援者开着玩笑:“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

3岁的小郎静,躺在担架上,向救他出来的叔叔微笑着,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议论抒情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图文转换题

表格、漫画、徽标等图文转换题要注重观察比较,总结信息异同,然后再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其思想内容。

练习:

1、下面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会徽,仔细观察画面,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某媒体在网上就大学生实习问题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①您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

工作经验 实习鉴定 正式工作机会 其它

69%

7%

21%

3%

②您最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专业技能 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 其它

21%

26%

51%

2%

请整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给高校就大学生培养提出合理建议。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扩展语句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载体,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不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家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立足的空间。我们应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切实行动起来,增强意识,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要求内容紧扣“改革大潮”,语言要充满感情,生动形象。例: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三十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见证了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繁荣昌盛。

3、(1)表示惊讶:啊,这是真的吗?那真是一字千金啊!(2)表示欣喜:呵,这真是太好了!这个规定有利于母语教学的归位。

二、压缩语段

1、加沙在哭泣

2、物价上涨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令人关注。(答为“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不得分)

3、国际宇航联合会高度关注中国神舟七号

4、①占地面积最大。②安检最严格。③设施最人性化。(按条给分,超过字数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三、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1、揽千古祥云冲天再唱神州曲

2、虽然只有十几分钟,却是中华儿女五千年梦想的实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强大。(注意内容和句式,按内容和句式给分)

四、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1、A 依照逻辑关系

2、 ①将“惊悉”改为“欣悉”、“获悉”等。

②将“不少”改为“全体”或删除。

③将“调动”改为“激发”。

④将“羡慕”改为“祝贺”。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的能力。做题时,要抓住关键点,予以点评。语言要简练,观点要鲜明。例: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举动所表达的不仅是哀悼,更是鞭策与激励。这是对遇难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4、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从废墟中爬出来,舐去血迹,擦掉泪水,把“责任” 从废墟上高高托起,把群众的希望高高托起。

5、①我国不宜申办世界杯。理由是中国足球水平每况愈下,民众对此怨声载道。在我国举办世界杯,国家队难有出色表现,顶多是陪太子读书,无所作为。

②中国应该申办世界杯。来自世界各国的足球劲旅汇聚一堂,将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表明理由即可。)

6、例一:让我们用爱心帮他们焐热冰冷的双手,让我们用责任帮他们驱走冬日的寒冷,让我们用赤诚帮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例二:当你看到灾区的同学冒着严寒发奋苦读时,当你听说灾区的同学因为寒冷辗转难眠时,难道你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用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

寂寞的悬崖边拉起求学的小手, 让希望萌发出智慧的新芽.

2、这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用坚定的信念捍卫祖国的尊严。她是美丽的天使,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3、花瓣一样柔嫩的身体,却拥有超乎想像的坚强,只要看着他们,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是怎样的艰辛跋涉,怎样的奔走呼喊,怎样的举国之力、倾英雄之血,都是值得的。

六、图文转换题

1、(1)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2)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3)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说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篇10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正午喝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他玩着蛇他写

他写到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他写着步出门外而群星照耀着他

他打着呼哨唤出他的狼狗

他打着呼哨唤出他的犹太人在地上让他们掘个坟墓

他命令我们开始表演跳舞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喝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他玩着蛇他写

他写到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

我们在风中掘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他叫道朝地里更深地挖呀你们这些人

你们另一些唱呀表演呀

他抓起腰带上的枪他挥舞着它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更深地挖呀你们这些人用你们的铁锹

你们另一些继续跳舞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正午喝早上喝我们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你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他玩着蛇

他叫道把死亡演奏得更甜蜜些死亡是从德国来的大师

他叫道更低沉一些拉你们的琴然后

你们就会化为烟雾升向空中

然后在云彩里你们就有一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在正午喝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早上喝我们喝你

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他用子弹射你他射得很准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他派出他的狼狗扑向我们他赠给我们一个空中的坟墓

他玩着蛇做着美梦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

这就是策兰的《死亡赋格》。如果人们第一次读可能有点困难,因为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即不断句,句子完全连在一起,要靠读者自己来读。我在翻译时尊重原诗的句法,没有断句或加上标点符号什么的,因为那样就破坏了全诗的整体效果,尤其是那种音乐般的冲击力,还有语感。

据传记材料,策兰这首诗1947年被译成罗马尼亚文初次发表时为《死亡探戈》,后被定为《死亡赋格》(“Todesfuge”)。“Todesfuge”为策兰自造的复合词,即把“todes”和“fuge”拼在一起,使它们相互对抗,又相互属于,从而再也不可分割。而这一改动意义重大,它不仅把集中营里的大屠杀与赋格音乐联系起来,而且把它与赋格艺术大师、德国文化的象征巴赫联系了起来,这对读者首先就产生了一种惊骇作用。

对这首诗我在这里只讲几点,首先是全诗的核心意象“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傍晚喝”。令人惊异的是“黑色牛奶”这个隐喻。说别的事物“黑”人们不会吃惊(策兰早期就写有《黑色雪片》一诗,是他闻讯父亲死于集中营后写下的),但说奶是黑色的,这就成大问题了。这不仅因为奶是洁白的,更重要的,奶是生命之源的象征。但在策兰的诗里,它却变成了黑色的毒汁!它所引起的,不仅是对德国纳粹的控诉,还从更深处动摇了人们对生存根源、对文明的信念。“奶”是怎样变成“黑色”的?文明是怎样反过来成为生命的敌人?等等,人们读了就不能不去追问。单就这一点来看,策兰这首诗的意义并没有过去,我们的生活本身表明,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黑色牛奶”的诅咒之下。

我们再来看诗中对赋格艺术手段的运用。赋格音乐最主要的技法是对位法,它的各部分并行呈示,相应发展,直到内容充足为止。巴赫的赋格音乐具有卓越非凡的结构技巧,并充溢着神性的光辉。策兰的《死亡赋格》第一、二、四、六段都以“清晨的黑色牛奶……”开头,不断重新展开母题,并进行变奏;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地上”与“空中”、“金色头发”与“灰色头发”的对位,到后来“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也一再插入进来,层层递进而又充满极大的张力。读《死亡赋格》,真感到像叶芝的诗所说的“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死亡赋格》中最重要的对位即是“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与“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玛格丽特,这不是一般的名字,是在德国家喻户晓的歌德《浮士德》中悲剧女主人公的名字,在许多德国人的心目中,她都是完美的日尔曼女性的化身,具有童话公主和性感女神的多重意味。苏拉米斯,也不是一般的犹太女子名字,她在《圣经》和希伯莱歌曲中多次出现,在歌中原有着一头黑色秀发(犹太人一般都是黑头发),她成为犹太民族的某种象征。需要注意的是,在原诗中,策兰不是用“grau”(灰色)来形容苏拉米斯的头发,而是用的“aschen”(灰,灰烬,遗骸,英文为“aschenes”)。这一下子使人们想到集中营里那冒着滚滚浓烟的焚尸炉,也使人想到格林童话中那位被继母驱使,终日与煤灰为伴的“aschens”即“灰姑娘”!

“aschen”这个词的运用,本身就含有极大的悲痛。诗的重点也在于玛格丽特与苏拉米斯的“头发”:“he writes when dusk falls to Germany your golden hair Margarete”(“他写到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这里要说一下,我这个译本是2002年出版的,后来有人也译了这首诗,把它译为“他写信当暮色降临德国你金发的玛格丽特”,后来则一律译为“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你灰发的苏拉米斯”。但我们体会一下,在这样的译文中,诗的重心变了,甚至被取消了。实际上,策兰要强调要呈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你的金色头发”与“你的灰色头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头发是一个种族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上的标记,它和牙齿、骨头一样,都是非常本质的、不容易腐烂的东西,而人是头发的承载者。因此策兰着意要把这两种头发作为象征。与此相对应,诗中的“他”和“我们”也都是在对这种头发进行“抒情”和感叹,“他写到当黄昏…”,这里的声音发出者是集中营的纳粹看管,“他”拥有一双可怕的蓝色眼睛和一个种族迫害狂的全部邪恶本性,但这并不妨碍他像一个诗人那样“抒情”,他抒的是什么情呢――“你的金色头发呀玛格丽特”,这里不仅有令人肉麻的罗曼谛克,在对“金色头发”的咏叹里,还有着一种纳粹式的种族自我膜拜。他们所干的一切,就是要建立这个神话!

正因为如此,两种头发的对位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你的灰色头发呀苏拉米斯我们在风中掘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这里的主体变成了“我们”,被迫喝着致命的黑色牛奶,被迫自己为自己掘墓,承受着暴虐和戏耍而为自身命运心酸、悲痛的“我们”。从这里开始的“对位”一下子拓展了诗的空间,呈现了诗的主题,使两种头发即两种命运相映衬,读来令人心碎。策兰就这样通过赋格的对位手法,不仅艺术地再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也不仅对纳粹的邪恶本质进行了控诉和暴露,而且将上帝也无法回答的种族问题提到了上帝面前,因而具有了更深刻悲怆的震撼力。诗的最后,又回到了赋格艺术的对位性呈示: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

在诗中交替贯穿出现的,到最后并行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个结尾颇出人意外,但它又是全诗逻辑的结果,是“赋格艺术”的一个产物。这种金色头发与灰色头发的相互映照,使人似乎感到了某种“共存”甚或“重归言好”的可能,但也将这两者的界线和对峙更尖锐地呈现了出来。这种并置句法,正如有人用一种悖论的方式所表述,是“一个不调和的和弦”。它的艺术表现到了极限。

所以说诗的最后将上帝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提到了上帝面前。

但全诗最后的重心却落在了“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这一句上。大家如有机会听听策兰这首诗的录音,他在读这最后一句时,在“苏拉米”后稍微停顿了一下,最后以一个若有若无的“斯”,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全诗。苏拉米斯,带着一头灰烬色头发的苏拉米斯,从此象征着被德国的死亡大师不可抹掉的一切,在沉默中永远显现在人们目前。

这个结尾的确很特别,现在来看,它也是人类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诗的结尾。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在《诗歌的结尾》一文中曾引用瓦雷里的一句话:“诗,是一种延长的犹豫,在声音与意义之间”。策兰的这个“悬而未决”的结尾,使“死亡赋格”的写作远远超出了它自身。这就是说,它将在每个读到它的人那里留下无限深长的回音。

这就是《死亡赋格》这首诗。纵然这首诗在后来成为诗人的一个标签,策兰本人甚至拒绝一些选家把它收入各类诗选中,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重要。可以说它是一首“时代之诗”,在历史上能成为“时代之诗”的诗并不是很多,《荒原》是一首,《死亡赋格》也算一首,虽然它的篇幅并不太长。无论谈论策兰本人还是谈论战后欧洲诗歌和艺术,人们都不可能绕过它。诗中对纳粹邪恶本质的强力控诉,它那经历了至深苦难的人才有的在神面前的悲苦无告,它那强烈、悲怆而持久的艺术力量,至今也仍在感动着无数读者。的确,正如有人所说,它是“二十世纪最不可磨灭的一首诗”。

《死亡赋格》问世后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显然和它的历史背景分不开。无需多说,在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成千上万的死亡亡灵所构成的“悲剧合唱队”。这使这首诗一下子获得了远远超出它自身的力量。

此外,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关注,这和二战后西方的思想处境也深刻相关。1949年,哲学家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结尾处这样写到:“奥斯威辛后仍然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无论这个断言是怎样引起争议,它都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不仅提出了战后西方诗歌、艺术的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把“奥斯维辛”作为一个西方心灵无法逾越的重大“障碍”提了出来。

请注意“障碍”这个词。因为二战之后,大概有10多年人们并没有怎么重视奥斯维辛。奥斯维辛被重新审视,主要靠像阿多诺这样的知识分子。因为在奥斯维辛,不仅大规模的屠杀令人难以置信,其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工业化管理程度都属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问题就在这里。种族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发生,在非洲十多年前还在发生,但为什么没有构成重大事件,而奥斯维辛成了事件?因为奥斯维辛不是“野蛮人”干的,而是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干的。一个产生过巴赫、歌德、贝多芬的文明高度发达的民族竟干出如此疯狂野蛮的事,这就远远超出了人类理性所能解答的范围。它成为现代人类历史上最残酷、黑暗的一个谜。它动摇了西方文明的基础。面对这场不仅是“历史学”上的、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灾难,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就曾这样问“如果一场地震摧毁了一切测量工具,我们又如何测量它的震级?”

正因为如此,“奥斯维辛”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象征意义的事件。经由人们从历史、哲学、神学、政治、伦理和美学等方面所做出的重新审视和追问,它不仅成为大屠杀和种族灭绝的象征,它还伴随着人们对一切集权主义、对专制程序、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形式、对工业文明和种族、信仰问题的思索和批判。正是伴随着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追问,“奥斯维辛”照亮了人们长久以来所盲目忍受的一切。德国著名学者瓦尔特・延斯就曾这样耐人寻味地说:“在还没有奥斯维辛时,卡夫卡已经在奥斯维辛中了”。

在我看来,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审视和批判最为深刻彻底的,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阿多诺(1903―1969)。1933年,阿多诺因犹太裔身份被剥夺了大学里的教职,1934年起流亡英美。他后来的哲学思想都与这种经历有关。对阿多诺这样的思想家来说,“奥斯维辛”之恐怖,不仅在于大规模屠杀的野蛮,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文化的可怕变异。他正是从“文化与野蛮的辩证法”这个角度看问题的,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传统虽然有人性化的一面,但它对主客体关系的设置,它“隔离自然以界定自身”的倾向,它那种带有排他性质的“同一性”倾向,等等,都有可能使它“退回野蛮”,甚或成为大屠杀的同谋。对此,阿多诺曾举过一些例证,如希特勒对贝多芬、瓦格纳音乐的利用,等等。这里我还想说,荷尔德林的抒情诗当年也曾伴随过这种“野蛮”的行进声!我参观过荷尔德家乡的小博物馆,荷尔德林诗集的展品下就注明该诗集在二战期间被印了10万册送到前线,以鼓舞德国士兵的“爱国主义热情”!看着这则说明,我站在那里真是倒抽了一口凉气。这里再讲一个例证,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离歌德当年在魏玛亲自设计的公园很近,公园边上有一个“歌德小木屋”,小木屋旁边有一棵树,歌德就曾在那个树下同艾克曼谈艺术。据说当年集中营的刽子手经常去瞻仰歌德的小木屋,杀了人后,在那里朗诵歌德的诗篇!德国人,有的是文化啊。

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文化与野蛮的辩证法”!写诗是文明的,但也可能是“野蛮的”,或者说,它会转变、催生出野蛮。因此,“奥斯维辛”之后写什么诗?或,怎样写诗?阿多诺并没有说“奥斯维辛”之后就不能写诗。“奥斯维辛”之后写诗的前提应是彻底的清算和批判――不仅是对凶手,还是对文化和艺术自身的重新审视和批判!――这就是我对阿多诺的理解。

我想,这也就是策兰的《死亡赋格》、策兰的诗歌之所以深刻影响了战后西德文学和艺术的背景。可以说,在二战之后,在“奥斯维辛”之后,德国文化彻底破产了,如果它要重新开始,它也不得不在一种自我哀悼和清算中重新开始。

这里,我想首先谈一下西德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986)。作为德国战后一位开创艺术新模式、引起广泛反响和争议的艺术家,在波依斯的作品中显然也包含了对大屠杀的哀悼、通过对创伤的救治走出罪恶的过去的艰苦努力。波依斯是当过兵的,同他那一代许多曾服役的艺术家、作家、诗人一样,他承认在战争结束时当他首次意识到种族灭绝的程度时,他被震撼了,并说这种震撼“是我的主要经验,我的基本经验,它引导我开始真正进入艺术”。他虽然避免被贴上肤浅的“奥斯维辛艺术”的标签,但他的很多作品都包含了对大屠杀的“隐秘的叙述”。虽然他感到无力到达灾难的无法复原的中心,但他要尽力通过艺术“发展创造性力量”,以“克服奥斯维辛”。他曾有一个“哀悼项目”,包含了《痛苦之室》,《奥斯维辛展示窗》等作品。他作于1985年现存于蓬皮杜中心的《誓约》是这样一件作品:两间幽闭、寂静的房间,沿墙堆满柱状毛毡,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上,在房间中,一支温度计和一个空白的小黑板放在一架关闭的钢琴上。怎样来读解这个作品?波依斯爱用的毛毡这种材料,首先就很容易使人把它与“奥斯维辛”联系起来。奥斯维辛2号集中营解放时曾被拍下一幅照片:7吨受难者的头发被装在柱状布袋中,共有293个,准备运往工厂加工成毛毡,制成毛毯和毛袜,以供德国士兵使用。批评家这样解读《誓约》:“在毛毡柱的无休止的凝视之下,在暗示火葬场的温度计的重压之下,钢琴的沉默宣告:人类传统的艺术,即使是最抽象的音乐,也无法表达出对这场灾难的哀悼和纪念”。它表达出“誓约”与“无能哀悼”之间的难题。这种“无能哀悼”(Inability to Mourn),也可以说正是对阿多诺的一个回应。

而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为波依斯之后西德最重要的艺术家。他曾是波依斯的学生,后来人们经常把他与波依斯相提并论。基弗生于德国战败那一年,他本来想成为一个诗人,他这样写到过:“一个人总想成为另一个。我想成为一个诗人,不用别的只用一只笔,但那样也不行”。后来他选择了艺术的方式,成为一位如人们所说的“成长于第三帝国的废墟中的画界诗人”。我在德国许多艺术馆里都看到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宏大、深邃,往往把抽象与具象、幻觉与物质性、历史神话与诗歌文本交织在一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丰富深刻的内涵。人们称之为“新象征主义”或“新表现主义”。在材料媒介上,他像波依斯那样,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甚至是人们往往想不到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在这一点上,我想他也受到策兰诗歌的启发,策兰后期往往运用一种灰烬、残骸、无机物的语言,即他自己所说的奥斯维辛之后“可吟唱的残余”。基弗常用的材料包括油彩、泥土、铅、石头、灰烬,废品、残骸,模型、照片、版画、头发、树枝、沙子、钢筋、稻草,胶,等等。他将这些材料纳入到巨幅的绘画场景中,构成了画面特有的肌理。人们说基弗还发明了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第三空间,如《神圣脉管的破裂》,在描绘有“神圣脉管”的绘画下方的地板上,堆放着一堆因脉管破裂而泄露出来的砖石瓦砾。《黑色花冠》在田野风景画的下面则摆放着铁椅,上面则堆放着一蓬黑色树枝。这是绘画和雕塑相结合产生的东西。这样的艺术语言,不消说,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和视觉冲击力。

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背负着巨大历史负担、深怀负罪感的艺术家,基弗被人称为“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而他也立志成为这样的艺术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早在1947年就曾指出罪行可划分为刑事罪、政治罪、道德罪和形而上学罪。基弗认为他自己“至少在理论用语上,是罪犯中的一个”。他从事艺术一开始就体现出勇于面对历史的姿态,比如他到处模仿过去时代的人们行纳粹礼,这在当时的西德是违法的。他这样做,也引起了很多非议,在我看来,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揭德国的伤疤,就是为了在自身中发掘历史的罪孽。他声称“我的自传就是德国的自传”,他这样解说他的“行为艺术”:“在照片中,我希望对自己提问:我是不是法西斯?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可能立刻给出答案,否则就太容易了。权力、竞争意识、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些是我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有的人性的一个方面”。在他的创作中,他将第三帝国的历史视为“世界的基本视野”。他曾在砖厂的洞穴里工作,他画面上那些布满烟灰的衣服和物品都与奥斯维辛有了联系,他这样说:“但那不是砖厂的产品,而是我们关于历史的知识。这种形式的经历和知识非常简单地定义了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我们看见铁路沿着某个地方延伸,便想起奥斯维辛。这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基弗的艺术当然不那么简单。他的哀悼和反讽,他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他对德国民族文化记忆、集体无意识的发掘,他对于曾支配了德国人的一系列圣像和神话的消解,都富有深度和震撼力,而且有一种如策兰所说的“不加掩饰的歧义性”(undissembled ambiguity),就看人们去怎样读解。

基弗经常被人谈论的,是他与策兰诗歌的关系。基弗深受策兰诗歌的刺激、启迪,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与策兰有关。他的一些作品和展览都是献给策兰和巴赫曼这两位诗人的。正如安德烈娅・劳德文(Andrea Lauterwein)在《基弗与策兰:神话、哀悼与记忆》这部专著中所指出:“诗人的幽灵般的存在一直伴随和引导着画家的演变,并体现在他最主要的主题中”。基弗作于1981年《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就直接取自策兰的《死亡赋格》,它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系列。同样,他也画有《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系列。《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的背景是田野,田野对德国的文化太重要了,因为那不仅是德国人生存的基础,也是产生过浪漫主义文化传统的土地。德国传统的田野风景画也一直被视为是“德国灵魂的自我画像”。基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用一束粘在画布上的麦杆,象征玛格丽特的金色头发,画面上重笔勾勒的人形则像是拱形麦杆投出的阴影,或像有人所说,是“火刑柱”。“金色头发”的后面那一道道深重的黑色犁沟,也显现出历史的反复耕种和蹂躏,它让人联想到策兰长诗《紧缩》中的诗句“青草,青草,被分开书写”。这样,玛格丽特成为一个随风飘逝、带着自身阴影的稻草人了,她同样被死亡大师所收割。可以说这是一曲带有反讽意味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化理想的哀歌。就看你怎么读解了。基弗是一个德国人,他反省历史的角度肯定跟策兰的不一样。他的玛格丽特系列,还有《大师歌手》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德国的文化记忆、对被纳粹意识形态利用了的德国的文化神话进行重新审视和拷问的意图。它们由策兰的诗所激发,但它们获得了自身的意味和力量。在他同期创作的苏拉米斯系列中,苏拉米斯总是披着一头深重的灰烬色长发出现,人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头发,甚至看不到她的面庞。这也很耐人寻味。总之,这就是基弗从策兰那里取来的“对位法”,她们作为“双重人格”,作为“记忆的姐妹”,作为“头脑中的战争”,引领人们追随那痛苦的、谜一样的历史记忆。

2005年,基弗在萨尔茨堡举办了“献给保罗・策兰”艺术展,包括油画、雕塑、装置等形式的作品。《黑色雪片》等油画大多以冬天的田野为背景,散发出一种“绝对的寒意”,还有一幅画以策兰《黑色雪片》中的诗句“雅可布神圣的血,被斧头祝佑”为题,表现了基弗后期对犹太文化渊源的深入;《白杨树――给保罗・策兰》,《乌克兰――给保罗・策兰》等作品,则直接表达了对大屠杀受难者的哀悼。策兰的父母均死于乌克兰境内的纳粹集中营,《白杨树》是策兰早年悼念母亲写下的一首诗,“圆星,你环绕着金色的飘带/我母亲的心脏被铅弹撕裂”“橡木门,是谁把你从门框中卸下?/我温柔的母亲不能归来”。因为策兰,基弗还十分关注奥地利女诗人、策兰早期的情人巴赫曼和俄国犹太裔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巴赫曼的《延期付款的时间》(“到期必须偿还延期付款的/时间已出现在地平线上”),成为战后时代良知的表达,基弗的作品也一直在表现着这种“欠债感”。基弗的《献给曼德尔斯塔姆》,在艺术上也受到策兰诗的启迪,他只画了几束枯萎的向日葵,在灰烬笼罩一切的画面上,则布满黑色的向日葵籽,它使人联想起策兰翻译的曼德尔斯塔姆的诗句“黑色太阳群”(策兰把曼德尔斯塔姆的“黑色太阳”变成了复数),还有策兰自己的诗“星繁殖它们自己”。这些黑色的星星点点的向日葵籽,像星星一样在灾难中孕育着自己。说到向日葵,我记得多年前在柏林的汉堡火车站艺术馆看到过基弗画的毛挥手指方向的画像,画面上也是大片枯萎的向日葵田,被笼罩在灰烬般的色调中。我想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这一代经过的中国人都可以读解。那种深度的幻灭感、哀悼感和历史反讽一直让我不能忘怀,不过今年三月我重访那个艺术馆,却找不到这幅画了。基弗说他读过很多关于毛的书,他在2000年还创作有一幅《一千朵花盛开》,就直接取自“百花齐放”,但正如基弗自己所说,“在‘百花齐放’这个词背后,不是真的花朵,而是政治运动的牺牲者”。大家看看,难道说这位德国人的艺术就和我们无关吗?

现在我们来看基弗作于1989年的《罂粟与记忆》,它直接取自策兰1952年出版的诗集《罂粟与记忆》。为什么是罂粟呢?因为从罂粟这种“有毒的花”中可以提炼鸦片,而鸦片是一种忘却、麻醉、镇痛的物质。犹太人也想忘却历史,因为他们要活下来,不被奥斯维辛的可怕幽灵所纠缠。所以罂粟是策兰诗中很重要的意象,它与记忆构成了一种对位关系。基弗以“罂粟与记忆”命名他的作品,也正好显示了德国人那种既想忘却,又要去追忆的矛盾困境。基弗的这件雕塑作品主要由一架铅制的飞机构成,干枯的罂粟花茎夹在机翼上的铅书堆中,或是从飞机内伸出。铅也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因为它带着奥斯维辛那种死亡的灰烬色,它本身就被赋予了意义(请想想策兰《白杨树》中的那句诗:“我母亲的心脏被铅弹撕裂”!)。因此,铅制的飞机,可以说就是“思想的物质”。基弗同波依斯一样,非常有创意、勇气和魄力,他直接就把这架铅制的飞机摆在博物馆里,用它把我们带到“历史的现场”。这架铅制飞机当然不能动,但看到它,“我们不再沉睡,因为我们躺在悲哀的有发条和齿轮的机械上”。

不过,同一架铅制飞机,在下次展出时,被基弗命名为《历史的天使》。“历史的天使”(the angel of history)是本雅明在其《历史哲学论题》中的一个著名隐喻,策兰也曾经留意过这个形象:“他的脸朝向过去。他愿意逗留,唤醒死者,使破碎的完整。但是从天国里来的风暴吹着,它的巨力鼓动着他的翅膀以至使天使不能收拢。这风暴不可抗拒地把他推进他背对着的未来。这风暴即是我们所说的‘进步’”。

我想,这就体现了基弗不断深化的思想:“帝国的绝秘事业”并没有过去,它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对犹太人的强制运送、安置、消灭这一套程序之中。极权主义机制仍存在于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种族意识形态仍在支配着很多的人们。“绝对的同一性”体现在奥斯维辛中,也会体现在它的变体中。在文明“进步”的神话中,人们与奥斯维辛中数百万穿条纹囚衣的囚犯一样,也会被作为数字抹杀掉。在基弗后来的一些作品中,他的确更注重把“奥斯维辛”与文化现实联系起来,因为他意识到“奥斯维辛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不再是把人扔进焚尸炉,而是“被经济的当代形式所毁灭,这种形式从内里把人们掏空,使他们成为消费的奴隶”。

的确,程序的编码或样式会变,但程序仍在。几年前我曾写过一首《田园诗》,那时我在北京乡下开车,我一下子开到一辆运羊车的后面,看到那些被送到屠宰场的羊在上面看着我,我不由得降慢了车速,在那一瞬感到无限的悲哀。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对动物的同情,其实不仅是这样,我们有什么资格来对动物同情呢?其实我们都是一样,我们也处在某个“程序”之中。我们早就被那个程序编进去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裔作家凯尔泰斯(他也是策兰《死亡赋格》的匈牙利文译者)就曾这样说过:“一个作家无须选择大屠杀作为直接题材,我们也可以听出几十年来深深伤害了现代欧洲艺术的声音。我要进一步说,我不知道,有哪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没有折射出这一断裂”。“大屠杀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从来没有仅仅视为德国人与犹太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我从来就不相信,这是犹太人在逻辑上衔接其历史考验和先民苦难的最后一幕。我从来没有把它看作一次性的越轨行为。”他甚至这样说他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关于奥斯维辛的胜利;奥斯维辛的胜利是这部‘小说的精华’,而这个世界也与这部小说相仿,其精华也是关于奥斯维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