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学习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学习的意义

篇1

一、在课堂上引入时事政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上政治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们或思绪飘移,或昏昏欲睡。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课堂太过枯燥乏味。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适时在课堂上引入时事政治。由于时事政治一般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和新闻性这三大特性,学生一般对其都很感兴趣。出于好奇心,学生喜欢关注一些新闻时事,但是他们对这些时事新闻又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插入这些时事新闻,再对这些时事新闻进行精辟的分析,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会觉得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一种更深入的了解,上政治课注意力也会更加的集中。而且,现在也过了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了解时事政治,能够帮助同学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心态,在思想上和学习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

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时事讨论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

在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信息,课堂气氛很严肃。如果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要让课堂的讨论变得有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老师要联系知识点,准备好课堂上要用的时事新闻材料并提前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预习。②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同学们多发言,大胆地说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地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讨论或辩论。③老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和总结,让课堂收放自如。

三、将时事政治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三观”,即理论联系实际。在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上课的题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同学们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如果单独地讲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听的时候可能理解,听完之后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跟生活跟社会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和自身建立起联系,就会觉得学习这样一门课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就会认为上课不需要好好学,只要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

如果老师将课堂上的讲解和时事新闻热点结合起来,同学们就会觉得政治和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选取同学们关心的时事新闻热点作为背景资料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分析。在进行时事新闻分析的时候,老师应当注意要自己保持,同时也要引导同学们保持一种不带个人感彩的公平正义的心态和出发点,对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偏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中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要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就应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含义,不仅要从大局上把握政治学习的主要脉络,而且还要从细节上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要将每一个知识点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让政治的学习更加游刃有余。

(2)准确地把握好实际与理论联系的方法。一方面,要鼓励同学们平常多多关心时事政治,多收看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或阅读如《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并且要养成一个收集新闻、分析新闻的好习惯,学会将各个新闻要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其分析和讨论时事政治。同学们在学习时事政治的时候,要抓住事件的中心,从正反两面去分析它的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联系理论知识找出解决的办法。

(3)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素质和认识的高度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分析结果也会不一样。通过观察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便帮助学生更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4)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在课堂上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一味地讲新闻,而是应当把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2

【关键词】: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庸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中西方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所阐发的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们的中庸思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对古代中西方各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西方各国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庸观作为处世之道, 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起源、含义及其差异原因等进行对比分析,中庸思想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以及对当今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进行简述。

一、《政治学》中中庸思想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是中西方不同文明的开创者,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但事实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推崇中庸思想,两人在对同一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汇也值得探讨。

(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含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所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必须从至善说起。他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这样讲到:“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所以人们说得好,万物都是向善的。”

在《政治学》中也提到:“我们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

柏拉图将善比喻为普照万物的太阳。他认为善的地位要高于科学和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延续了这一观点,并且对它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只有那些自身被选择而永不为他物手段的事物才是至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引入了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幸福。“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是什么呢?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如果说人生有各种各样的追求,那么幸福便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于是沿着善―至善―幸福―德性的路径,亚里士多德便开始了他的伦理学创建。他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例如智慧、明智等;另一类则是伦理的,例如节制、勇敢、慷慨等,而伦理德性的实现就在于中庸,这就引出了他的中庸思想。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含义

孔子继承并且发展了“中”、“和”思想,同时他将“中”和“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孔子对中庸思想极为推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他看来,中庸作为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民众己经长久的缺失它了。这句话对什么是中庸没有展开说明,但是在《论语》中,却包含了对中庸思想的一些具体解释。其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指子张,商指子夏。子张过分,而子夏又不及。子贡又问:“然则师愈与?”是否过分的比不及的更好呢?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分与不及同样都不好,因为它们都是偏离中庸的。

二、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中庸思想的不同表现

(一)伦理观与礼法的不同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的部分,他没有在哲学方面做更深入的理解。但是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它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而孔子更多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强调的是“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二)历史背景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认为德性可以带来幸福。但是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认为德性就是仁。

三、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治国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法治”治国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中西方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治国思想,在中西方政治思想史已经当今思想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重视法律和法制思想,主张法治,而孔子则主张德治。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和阐述法治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要建立和维护共和政体的稳定,防止革命的发生,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是教育,二是法治。同时他认为法治是最优良的统治形式。他把法治和人治观点进行了对比,并明确表示法治优于人治。

首先,他认为,人是感情动物,易于感情用事,而法治具有一种人治不能为的“公正性质”,指出法治是免除一切影响的理性之治。其次,法律是众人之治,多数人的力量和意见比一个或少数人会更正确。为了限制权力,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将权力适当分解为行政职能、审判职能、议事职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之法必须是良法。法治的根本在于法律至上。

(二)孔子“德治”治国思想

孔子则主张德治,其特点是“为政以德”,把伦理道德当作是治国之根本。这种治国的主张从道德的自我“修身”开始,到“齐家”,再到“平天下”。总体上就是把一种完美的德性,通过人的自觉和自我完善逐步推广到民众,从而创造出理想的社会。但是“德治”也具有不公正、不稳定、不明确的特点。同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法官手里极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决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判决。

孔子认为,要用道德来取消刑罚,即以德去刑,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孔子把政与德对立起来,把刑与礼对立起来,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强调法律,主张法治,孔子强调道德,主张德治。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同时对道德也很重视,正义和美德一直是他热心讨论的话题,他也强调良好城邦的条件之一是能促进公民的道德。因此,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将道德寓于法律之中,法律即体现了道德;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孔子将法律寓于道德之中,道德即体现了法律,因此孔子主张以德去刑。

四、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和影响

我国是一个曾经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国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运作模式,这种情况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小农性格。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的等级政治又造成了中庸的圆滑处事的特性。但同时,儒家的中庸思想也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在当今当我们大力提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塑造中华民族新精神的新时代,我们可以大力发扬中庸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建构起一种新的中庸思想。把中庸思想作为一种实践方法论,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具体社会实践中,运用理性把情感和欲望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有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提高自身的判别能力,从而清醒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工作水平、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我们既要认识自己在大千世界中的渺小,又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客观评价自己、从容面对得失,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有用于社会,达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体现的观点和思想,作为一个奴隶制时代的思想家,他在为统治阶级贡献治国智慧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他思想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前人思想时,我们首先寻找的应该是对现实有建设性意义的闪光点,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而并非一味地批判。两位哲人思想家带给我们的美德和经验,会让后人更加勤于思勉,奋勇前进。

作者简介:郭昂(1993―),女,汉族,河南漯河市人,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 《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政治课堂教学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学习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被引进中学课堂属于尝试、探究阶段,是一种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不断推广的新的学习方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结合本人高中政治教学的经验,来粗浅地谈谈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注的宗旨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学生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政治知识的价值,以及对其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确立学习目标、选择探究方式以及呈现探究结果的形式。比如,在“构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人均收入、权力腐败寻租、正确处理援助国外和保障民生的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了解最深入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资料,来验证或反驳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彻底改变“以本为本”、“以课堂为唯一阵地”的教学习惯,鼓励学生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尤其是查阅观点不同的专家、学着的相关文章,并结合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的结果也要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研究结果的片面性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赏识激励的大前提下给予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既开放、多元,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2 研究性学习能为政治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的弊端尽人皆知。大批有识之士正在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们正在寻找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与之相应的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线教师也试图寻找到突破应试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途径。将研究性学习引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完成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但是,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首先,要求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全面的认识、透彻的理解,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把握和运用。这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需要沉下心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并进行有益的课堂教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造成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下降,挫伤教师探索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教师放弃研究性学习,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其次,学生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不能独自确立研究的题目,也不懂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策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适度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教师想象的素质教育的轻松有一定的距离,让教师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再次,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学生引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课外,研究结果没有固定的答案,甚至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向,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也难以用传统的考核办法来量化,也难以用传统的“对”与“错”来衡量,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与多元的思维才能全面解读学生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阻力与发展同在。但是,只要教师抓住这次机遇,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定能走进课改的新天地。

3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政治的考核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最明显变化:着力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并利用学科知识关系现实生活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材料来源广泛、涉及领域广,问题解答突出特点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尊重课本理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融入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内容,传递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信息,促使教学更具时代性,更有生命力。教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用政治原理去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从政治理论的高度去解析遇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教师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对文献资料和开放性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理论、原理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自觉将社会现象与当时的政治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思想的多元化的形成,也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总之,将研究性引进政治课堂教学中,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好机遇,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改变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习惯,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世代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浅议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篇4

(二) 情景性教学中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情景性教学的好处已成共识,但不少老师苦于在教学中没有资料去用,这就涉及到资料的收集方法。

1、笔记摘录法。在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将一些有助教学的案例及时收集,做好笔记,必要时可写出提纲和心得。

2、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有的家长在某些法律方面是专家,如前言的实话实说“问问你的家长或亲友,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和用到哪些法律?这些法律给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老师布置这一问题,就是学生与家长共同学法,共同提高的过程。有的家长是税务干部,可以帮助你提供法律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的典型案例,再如让学生调查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既可培养学生的参与实践的能力,而在学生调查中,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也一便解决,无需教师多言。

3、上网搜索。如新华网上就有许多经典的资料。

4、做好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可用卡片分类编号,分类排放,还可编制一个目录,做好索引;或利用电脑创建文件夹加以储存。这样可随用随取,也有利制成课件。

5、一则资料可以多次使用。有些资料是可以多次使用的。如第一课中的活动“法庭内外”中的‘张老汉的抚养问题’这一案例,我们可用于“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联系”、“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规定精神文明建设”、“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家庭生活离不开法”等框节,这样可大大减少了工作的强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三) 情景性教学中资料的运用方法

1、穿插资料,讲清原理,例证观点。资料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展示资料前,应设计好资料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可用资料引出本课知识;可用资料化难为易;可用资料总结提高。千万不可为了说资料而说资料,没有一定的问题是达不到目标的。资料提出后,要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结论,提出观点。

2、讨论资料、师生互动、合作研究。资料讨论一般4-6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教师还要参与讨论,与学生融为一体,不可袖手旁观,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教师还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资料的讨论应是师生的合作过程。有些讨论步骤如加上老师的活动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对禁毒活动在让学生说出警示语后,老师再说出一两句,会加强师生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资料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

4、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

总之,用好资料,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 四)情境性教学应用

1、 情境设置

在讲授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邻居家9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彩色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34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子女经常开导他们,现在还看34英寸彩电,多寒酸! 换大屏幕的!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老人感到有些困惑了。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34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

2、确定问题:请就这台34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资料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针对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小结。在讨论时我注意了下几个问题:第一注重对学生的的引导,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知识引导着,引导学生去探究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多加以鼓励和肯定。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分析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给予了应有的鼓励。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4、效果评价

运用认知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几点感受:

(1)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做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篇5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但是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名族和人的精神面貌。近年来,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作为我们个体,越来越能感觉到文化冲击的力量。那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要求我们通过课本的学习,学以致用,巧妙运用文化建设改造我们自己。通过学习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一、文化的概念以及推广

文化是可以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可以带来促进效果,文化是个大的概念和领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将从生活中找出文化,让他们感触文化的基本概念。我鼓励学生发现我们校园有哪些文化?生1:我们的校训就是一种文化,倡导师生认真做人,努力学习。我们有尊师重教的理念,所以,我们平等的进行学术交流。我们也有珍贵的友情、互相帮助的理念,所以,我们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生2: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也是一种文化,让我们有了师生平等理念,对知识探索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符合科学常规即可。生3:每年学校主办的校运动会、文艺节目、观看电影等教育视频也是一种文化,通过校运动会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培养师生健体的习惯,同时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文化艺术及教育影视的观看,是为了增强师生的精神文化,让我们关注其他领域的文化传播,这些对我们的精神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解读我国文化的软实力状况

文化体现在具体领域之中,课堂上我会拿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做对比,通过文艺、电影、体育等各个方面对比,显然西方文化的参透力显得更强,影响力更大。今年来,中国也在加强自己文化的建设,例如,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教学理念大范围传播,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京剧等戏剧产业化,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意识,增加个人的基本技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发现自己的长处,养成自信的气质。对于企业也是一样,寻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基本要求,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培养企业的凝聚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执政部门来说,执政为民、公正廉政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便是宗旨,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由此可见,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个人、企业,执政人员的共同努力。而这些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将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凝聚在一起,便建设出自己强大的国家文化,在国际上树立大国的风范,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的文化。

三、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影响

高中政治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门生活学科。所以,不能局限课堂上的学习,我经常通过身边的事物给学生以灵感,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讲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时,通过大量讲解世界名著,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感触历史人物强大的文化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说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部著作深深影响到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可见,积极的文化力量的强大,它能支持你的信念,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需要这样的信念,有自己的独特人生观,我们需要努力成长,有自己的座右铭,有自己的榜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司马迁的《史记》,闻名于世,在极其屈辱下完成文学历史巨匠,让后人赞叹不已,为追求正义不惜献出生命是何其震撼,高中政治课本上有很多这样的名人记事,这些历史记录极大的鼓舞着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自己心中树立榜样,成为一个正直,有理想,为之努力奋斗的年轻人。

篇6

作为一种应时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着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给思想政治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学习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目前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目前,政治科在中考只是等级科目,政治教师搞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

2、教师方面。由于有些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导致研究性的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但在我们的农村学校中,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仅仅就是一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的社会调查,最后便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现象。社会调查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但若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或者只是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有些政治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有些政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绩时,一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另外,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评价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第四,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空易使研究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不是为培养小科学家,不是面向尖子生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很不够,很难摆脱“精英主义”倾向。

第五,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有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量,他们只是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六,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也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较为落伍,或校舍破旧、或缺书少凳,硬件、软件一件都不行,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目前,多数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教材。比如:我们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究参考资料。再比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携带着照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摄像机走进工厂、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可以静坐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汇聚网上点击世界纵横环宇,积极探究……而我们农村孩子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学校能有更多的书、更多的电脑,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因此,我们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便遭遇到了物质、技术、资源的障碍。

4、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的观念较为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押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摆脱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再刻苦;而政治比较容易,何况现在是开卷形式,不过就是抄抄书的,重理科轻政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另外,家庭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的现象。这些认识和观念是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校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为课题的专 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有些家长不予配合,理由是:这与中考有关系吗?

二、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改进意见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然后转化为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作为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

首先,应全面提升知识培养、拓宽知识面。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目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教师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连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课题,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也是很难的。因此,作为新形热下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不但要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稳中有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成为“T”字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领路人,必须让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反之,若固步自封,以“尊师”为中心,缺乏创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扼钉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成才,能胜过自己。

再次,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稳中有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应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既有学者的风范和知识,又有学生交流情感和思维成果,这不仅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发展方向。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讲,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政治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政治课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政治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政治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政治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政治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政治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高师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3)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氛围。针对政治科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学校应注重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及高尚情操。在科研活动中,重视树立新的人才观、素质观,引导年轻教师苦练内功,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健全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领导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全体教师参与,让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受欢迎的,并尊重他们的种种尝试,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拟编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政治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或教研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放大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并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

(4)发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师生们都有这么的同感:“要争取社会给予大力支持”、“让学生有广大的查找资料的空间支持研究性学习”等,可见我们的学生愿意并且希望到社会上去,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却没有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应善加利用,做好宣传协调工作,让社会家庭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5)学校要重视家校联系。新课改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3、完善评价生活经验,这是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种新生事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当前,中考压力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对中考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的一个参 考;可以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等等。目前,学校基于对教师量化考核的可操作性,未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其实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些做法值得参考,如: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被列为普通高中会考的内容;我国的上海也从2001年起,在高考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考试内容;漳州市近几年中考政治科试题目也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最后一题“探究与实践”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在中考和有关评价体系的改革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4、社会要为教师、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社会具有教师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光在学校中是没有用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积极因素。社会各界要关心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不仅是提出要求,更要为他(她)们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当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研究课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只有当教师的实践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加强联系社会开展研究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我校的学生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当地农村农民使用农药后农药瓶(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当地的庄稼医院知道后,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5、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变目前农村中学现代教学技术装备还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图书室、阅览室有效藏书量严重不足等状况,为研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6、教育主管部门、进修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与政治学科教研工作,切实帮助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农村初中校政治教师的集中培训,主要是每年暑期的继续教育,为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手段和技巧为重点内容。

篇7

【关键词】学习迁移 政治教学 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即使是最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教给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适应的每一种操作。迁移是指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和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的迁移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一、迁移的类型

按性质、方向、顺序划分,“迁移”可分为:

1.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作用。这种迁移在课堂中运用很多。如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时可以将已学过的哲学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迁移到此,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人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从而坚定学习的信心。

2.负迁移,与正迁移相对,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是会发生混淆,产生负迁移。如在哲学课中讲“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说明容易产生负迁移的消极作用。

3.纵向迁移,是按照迁移作用的方向划分的,与横向迁移相对。是由下而上、由浅入深的规律体现。如初中时就学习了“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高中阶段还要学习,但两阶段的学习有深浅之分。内涵有所增加,理论还在逐渐深化。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横向迁移,是指难易程度相当、情境类似的两面三刀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应用极其广泛,我们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是横向迁移作用的体现。

5.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与向迁移相对。

6.逆向迁移,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起逆向的影响作用。通过有效复习,可以加深对以前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就是逆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二、学习迁移规律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1.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讲清各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体,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授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迁移。如在讲述“国家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而且还可迁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上,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2.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要是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章节的教学要求在全教材乃至整套教材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一章节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章节在前后章节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联系,在授课前就会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处理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迁移。如“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该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为它首先指出“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再指出“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最后进行本框题的小结。可调整为:先讲“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后讲“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最后进行小结。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原因,有利于突出这个教学重点。同时还能起到分散“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难点的作用。

3.依据学习内容,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如在讲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教材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可以设计为:(1)货币是如何产生的?(2)金银为什么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结论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天然的特性,使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

4.恰当运用比较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形成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通过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来掌握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和规则,民主和,国体和政体等都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习的迁移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 移动学习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3-02

1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延伸,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渐渐深入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而研究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相关特征,提高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2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调查

为了解高职学生目前移动学习的现状,获得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内五所高职院校发放450份问卷,回收了438份有效问卷。问卷针对性别、现有学习情况、持有移动设备状况、对移动学习的态度、进行移动学习时偏好的内容及时间、地点、学习习惯、注意力、持续时间等内容设置了32个相关问题。

3 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高职学生仅有18.7%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82.3%的学生觉得一般甚至很不满意,他们认为传统的大课堂单调枯燥,机动性差,完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们期望更加自由更加先进的学习方式,彻底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更加自主地学习。但是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度较低,仅有24.9%的学生明确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个词,大部分是虽然进行了移动学习活动却完全没有概念。

4 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

4.1 普遍持有手机,移动学习愿望强烈

高职学生移动设备持有率非常高,81.1%的学生持有两种以上(含两种)移动设备,而手机的持有率占97.8%,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其中91.5%持有的是智能手机且开通了上网功能,为移动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95.5%的学生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不同领域的移动学习,他们认为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灵活便捷,自主选择性强,更加有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75.4%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用手机进行过移动学习。这充分表明,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也十分乐意花费小额生活费来进行移动学习。

4.2 学习时间分散,学习目的不明确

目前高职学生移动学习多数无明确目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多发生在课后、饭后、等车、等人等零碎时间或者睡觉前、周末等大片空闲时间内。即使是有目的的学习,也完全是被动的,28.1%的学生只会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才会到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救急,57.3%的学生在备考时将相关资料存入手机以备随时随地复习。这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行为,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直接影响了移动学习的效率。

4.3 学习环境要求不高,持续时间不长

在本调查中,学生多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可发生在公车站台上、闹市咖啡屋中、课后教室里、闲步美丽校园中、宿舍床铺上等学习环境复杂多样,可静可动,可坐、可站、可卧。其中,58.4%的学生表示吵闹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大,依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摄入零碎知识,但仍有28.1%的学生希望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由于通过手持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容易导致眼睛和手臂疲劳及环境相对吵闹,注意力集中相对难以持久等原因,61.2%的学生认为自己进行移动学习时只能持续10~20分钟,超过20分钟的仅占19.4%。而70.5%的学生认为3~5分钟是最理想的移动学习时间,这种时长内的学习内容也较易接受,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而有19.6%的学生认为决定学习时间持续长短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

4.4 学习内容匮乏,期待多样化的可携带资源

由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没有跟上移动学习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64.8%的学生选择了游戏娱乐,而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人数仅占28.8%,15.8%的学生曾选择资格考试类的学习资源,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移动学习内容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有些学生反应有时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学习资料,特别是和专业相关的移动学习资源特别匮乏。在“曾使用过的学习资源”的类型上,326人选择文本模式,约占74.4%,选择图片模式的247人,约占总调查人数的56.4%,选择音频视频模式的占41.7%,而从移动学习资源类型偏好选项来看,音频,视频模式则占到了89.2%,图片模式占73.9%,文本模式相反所占比例比较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已有的移动学习资源多数是从互联网上转化而来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特别是图文并茂的视频一般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学生目前所持有的移动终端难以满足需求。且互联网中的移动学习资源多为系统性的,不能满足随时随地、短时间学习的碎片化资源,持续时间和传统课堂一样,在半个小时以上,给高效率的移动学习带来严重不便。所以,小容量的文本模式理所当然地成了学生的首选。88.4%的学生期望有针对专业知识的专门的移动学习资源,持续时间在3~5分钟以内,将系统性的知识全面碎片化,便于他们学习。在考虑他们所持有的移动终端等硬件条件情况下经专业人士设计的视频、音频资源也广受欢迎,内容上更倾向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式,通俗易懂。不难看出,与专业对口、可携带、精心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迫在眉睫。

4.5 单向学习,缺乏交流互动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目前所进行的移动学习几乎都是单向的,缺乏交流。大多数学生只是联网简单的浏览相关学习资源,或者下载到手机里方便查看,即使浏览学习博客,大型学习论坛等,也只是被动地观望和下载,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和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尽管目前的学习缺乏互动,他们依然渴望移动学习有专人指导,能适时答疑解惑。

5 结语

尽管高职学生已经意识到移动学习的优点并乐意坚持,但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适当的专业引导、移动学习资源匮乏、手持终端设备影响限制学习资源的呈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新型的学习模式,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参考文献:

[1]武姝婷.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篇9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政治观与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

时,还可以让多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外学习。一是利用多种网络形式建立师生的课外互动。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师生课外的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键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除了答疑与分享资源,要善于抛出问题、引起讨论、适当总结,营造活跃、热闹的学习讨论、交流的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精品课程等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等,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通过题目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三是利用政治学学术网站与名家博客等网络资源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资源。如“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政治学研究网”、“中国农村研究网”、“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网站吸取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信息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动向。一些学者、专家在自己博客中的精湛论述往往就是政治学中的理论难题与现实难题,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教材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变化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申遗”工作 艺术直觉 学术直觉 辩证关系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维吾尔族木卡姆等均先后“申遗”成功――这些都离不开“申遗”工作者们敏锐的艺术直觉力与扎实的学术直觉功底。本文从“非遗”保护工作的视野出发探究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概念界定

(一)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杨春时,《文学概论》)也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或鉴赏过程中,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体验到对象美的本质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而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

本文要探究的艺术直觉指的是第二种说法中所说的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鉴别艺术本质的能力。

(二)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

本文所涉及探究的学术直觉便是指学者们运用学术上扎实而深厚的知识积累,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的能力。

二、艺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浙江在开展“申遗”工作时经过不同部门的一系列步骤:首先是从最小的住户单位出发搜集所有的可能成为非遗项目的艺术,然后经过乡镇部门安排相关的艺术学者们进行审核删选,再到市级部门安排资深学者进行申遗项目的资料准备,最后再到省级部门同样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非遗”申报报告的最终确定,进而进行申报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非遗”的确定工作中是离不开艺术鉴赏家和学者们的学术直觉的评判的,只有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已经积累了丰富感性经验,并且自身的艺术修达到了一定深厚程度的人,才能够在“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确定过程中,不被各种艺术的外在表象所迷惑,深入探索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从而鉴别出真正属于我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学者们在非遗项目确立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和作用,即在众多的艺术表象或艺术作品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的能力,其实正是他们艺术直觉力的充分展现。

浙江开展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5年,并且在各地非遗发掘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是硕果累累:全省城乡共有23.33万人参与普查,普查覆盖面达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71.9万条,其中新发现项目5.3万余项,汇编普查资料3260余册,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项、第二批24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5项,两批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一②。

能够有这样斐然的成绩,一个方面是因为浙江省各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另一个方面便是拥有大批凭借敏锐的艺术直觉能力发掘出这些历史瑰宝的非遗工作者们。

三、学术直觉在“申遗”工作中的体现

处于发掘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完成了挖掘和删选工作后,要经历的是一项工作便是进行书面材料的汇编和整理,无论是多么富有价值的艺术,要让不知道或者不是相当了解的人深入了解这些艺术,自然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能力的学者们直接把握住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学科化的文学叙述。

诚然,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人美本质力量的显现,而且感性的接受和体验是作为艺术欣赏的第一步,但是要使我们直观的和感性的体验得到强化和提升,就应该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就是要以艺术直觉所掌握到的经验与资料为出发点,站在学术直觉的层面,将纯粹感性的经验提炼成为一种理性的概念的范畴,从而有助于对于挖掘出来的艺术种类的社会宣传与教育――上文中提到的当非物质遗产的名录基本确认以后,就是要转送到更加高级部门,经过学者专家的各方资料的整理和汇编,最后将包装完整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到申报的洪流中,也即只有具备了艺术本体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层面的理论包装的项目才能真正在众多的“申遗”的项目中脱颖而出。

四、“申遗”工作的成功要求艺术直觉与学术直觉的辩证统一

开展非遗的挖掘和保护的工作者们在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只有在“申遗”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艺术直觉能力和学术直觉能力辩证统一起来,即在艺术直觉的基础上,深入到学术层面去挖掘搜集到的非物质遗产;并在学术直觉的指导和配合之下,不断地完善非遗文化的搜集和发掘工作,将“申遗”工作者们的艺术直觉和学术直觉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在实践中辩证统一地运用起来,才能够促进“申遗”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文明历史大国,由于国土地域广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诸多璀璨的文化遍布在全国各个角落,全面而且彻底地挖掘出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开拓进取,艺术和学术两手抓,不断积累丰富的艺术感性经验,培养深厚的学术理论表述能力,在非物质遗产的搜集、挖掘和申报的工作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②王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当代表述,2009年1月5日在浙师大的座谈会记录.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精神”――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2009,11.

[2]马生.非遗保护看浙江.浙江:今日浙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