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心理学课程感悟

篇1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工学结合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MOA模型研讨式教学实证检验

一、引言

研讨式教学,即Seminar讨论班,是在一位老师主持下,一门课程的学生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先前准备的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全班同学对报告及指定内容深入讨论交流,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接受智力激发、获得思想启迪、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小班研讨教学组织形式。1737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了哲学Seminar,首次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入大学课堂。到1910 年,大学一半以上的预算直接用于Seminar。

而这项在国外被广泛应用,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虽然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但一直收效甚微。基于此,本文引用消费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MOA模型,从“动机-机会-能力”三环节对学生参与研讨的过程进行分析,并以参加某高校《领导学》研讨式教学课程的学生所填写的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研讨式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的效果及学生“动机-机会-能力”三因素对效果的影响作用。

二、研讨教学中学生效用分析——基于MOA模型

(一)MOA模型的引入

研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从单源信息传递变为多源信息传递。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要且唯一的信息方,学生基本处于信息受让方;而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或必要时简短的提问、引导者,主要的信息权在全体学生手中,学生同时作为主导性多源性信息传递者和信息受让者存在。我们引入MOA模型对学生参与研讨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其基本推理如下:MOA模型即“动机-机会-能力”模型(MacInnis, et al., 1991)作为一种成熟的、整合的分析工具,在消费者信息处理及反馈行为方面有着极强的适用性和简洁性。而在研讨教学中,学生本质上也等同于信息消费者,其参与性就是反馈情况。其中,反馈的动机,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研讨,我们更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反馈动机;反馈的机会,是有哪些渠道可供学生备选以进行反馈,渠道的通畅性、多样性及可转换性影响着反馈的效果;反馈的能力,是学生是否具备准确表达观点的空专业知识和沟通技能等。下面,我们就从“动机-机会-能力”三方面详细剖析学生参与研讨教学的过程及效用。

(二)学生参与研讨教学的MOA分析

1.动机

(1)考核压力

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研讨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研讨参与性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阐述问题、辩论的能力,甚至这种能力是否带动了其他同学的能力提高,即考核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互动性。因此,研讨式课程的考核过程基本是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即学生参与研讨的表现基本就决定了其成绩。

(2)对讨论对象本身的兴趣

如果任课教师对讨论对象选择一个比较有趣或有新意的切入点来展开讨论,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选择具备开放式、延展式、发展性特征的课程作为研讨教学课程。课堂研讨的时间和内容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授课阶段和内容来进行选择,尽可能选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性的研讨题目。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将讨论对象以新颖多样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发表意见和辩论。

(3)受周边同学的启发或迫于周边压力

学生参与研讨的动机也有可能来自周边同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其中,主动式影响是指周边同学的积极参与引导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动式影响是指由于周边同学都有过发言的经历,自己不参与的行为被明显孤立出来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4)对研讨式教学的认同和理解

在我国,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引入这种教育方式。不少教生对研讨教学的形式、真谛还缺乏了解,对其效果也不甚认同。这种认同感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机会

学生仅有参与研讨的动机还不够,参与研讨的机会是否充分多样和便利也会影响研讨的效果。这里的机会主要指学生参与研讨的渠道,具体包括:

(1)参与渠道的多样性

如果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渠道参与研讨,这无疑会加大其参与积极性。例如普通的发言、PPT展示、小品表演、团队辩论等等。渠道的多样性既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提前准备布置,也受学生准备充分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团队展示的研讨方式是否能顺利展开也关乎课堂上的整体氛围,教师的调动和调控。

(2)参与渠道的通畅性

以上介绍的各种沟通渠道能否顺利通畅的进行,也会影响研讨效果。包括辩论组织是否活跃、PPT展示是否便利、小品等团队展示活动是否氛围融洽、配合默契等。影响参与渠道通畅性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准备和其他学生的反馈等。

(3)参与渠道的可转换性

学生在参与研讨时,极有可能由于紧张等因素而导致沟通交流不顺畅,这时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在参与渠道之间进行转换。

3.能力

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参与渠道,准确表述自己想法的能力要受到自身知识储备和表达沟通技巧的限制。此外,周边同学的表现也会影响该能力。例如,周边同学的顺畅参与过程会间接培育其他人的参与能力,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也会使这一能力有所提升。

三、研讨教学效果实证检验

我们以参加某高校《领导学》研讨课程学习的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学习期末填写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对研讨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同时选取了相同任课教师开设的《领导学》普通课程学习的30名学生为对照组。

(一)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假设1:研讨教学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普通教学方式。

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分别设计了“您对该课程的初步了解程度”、“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对此类问题兴趣的提高”、“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该课程是否有助于你体会问题、感悟力的提高”及“你在此门课程中投入的精力”几道问题,备选答案分别为“一点没有”、“一点点”、“还可以”、“较多”“非常大”几类,并在问卷统计中分别赋值0-4,并分组加总,通过T检验观察两组是否显著存在差异。

假设2:研讨教学的效果要受到学生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参与能力的影响。

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分别设计了针对学生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和参与能力检测的若干问题,对备选答案同样分别赋值加总,分别作为参与动机、参与渠道和参与能力的替代指标。

(二)实证结果

1.T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效果均值要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方差齐性(sig.=0.954>0.05),两组样本均值有显著差异(sig.=0.040

2.相关性检验结果

Y=1.884+0.281X1+0.317X2-0.308X3

(2.052*)(3.617***)(-1.05)

其中,Y表示研讨教学效果指标,X1为学生参与动机指标, X2为学生参与机会指标,X3为学生参与能力指标。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研讨的动机和机会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学生的能力并不起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及实证结果可以得出,目前在我国的研讨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拓宽其参与渠道是提高研讨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

首先,教师必须对该门课程进行全面深人细致和透彻的掌握, 要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同时要积极进行与该学科相关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 了解和熟悉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让研讨内容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拓宽学生的参与方式,借助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最后,通过课前的任务布置、资料提供,课上的气氛调节、课后的归纳总结等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沟通表述能力的锻炼培养。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研讨式教学的新型课程组织方案研究——以《领导科学》为例(YY11005)

参考文献:

[1] 李现平. 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2012,01:23-26.

[2]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孟雷.团队研讨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J].时代经贸,2007,08:191-192.

篇3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主要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如何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走向高级。自组织理论给教学研究带来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本文尝试论述广告学专业如何利用自组织的系统理论进行教学改革。

一、自组织理论释义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对“自组织”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和突变论(Cal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处在非线性区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因涨落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宏观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协同学理论进一步指出:使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协同现象。协同学理论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协同现象的形成机制及作用模式。突变论则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

二、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具有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与涨落性四个方面的新特征。广告学人才培养也具有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开放性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的。这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广告学的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融合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艺术学、营销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将学科置于一个相对开放和谐的系统背景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要到实践中检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务运作能力,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市场运作技能和经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实现教学与社会市场的衔接和转化,使其具有开放性。

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内部形成的非线性关系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师生与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种关系。[1]广告学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学教并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总是按预设内容操纵课堂,不能沿袭别人的理论来应对本地市场。广告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切知识都必须结合市场创造性的运用。课程的特殊性也决定“师生与教学媒体”的非线性关系更多要求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形象再现广告,更能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非线性关系更多强调的是多媒体设计的非线性,教学的内容可以随时选择、转换,而不是固定的流程设计。

协同性是上述相关效应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核心机制。在学习者系统之间,善于合作的个体将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自组织、自生长。广告专业的教学重视个体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设计科学的合乎教学要求的目标任务和分组策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适应广告公司的小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涨落性是指系统一定要有适当的外界扰动或涨落才能导致有序,使系统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并最终形成耗散结构。广告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应用于社会。广告理论要想能准确应用首先必须把握市场,针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缺少对市场的感悟力,理论知识常常是不知道如何出鞘的宝刀。因此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保证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找到理论转化成知识的渠道。当外界对初入业界的大学生不满并提出更实际的应用要求时,压力促使他们消化市场做出应对,这样形成了新的系统平衡耗散结构。

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

(一)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培养创造性人才。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能产生耗散结构系统的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开放性的系统之所以能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性系统能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系统理论认为:熵值越小,表明系统的有序性越强或越有序。因此,要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系统才能与外界更好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开放性的教学思想。思想的开放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的最大阻力就来源于传统的思维定势。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比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跟进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教学过程灵活多变,不要按预设过程实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老师不仅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交给方法,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学会将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知识讯息万变的时代,教学内容不能过于陈旧,不要拘泥于某本教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要注重吸收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将学术前沿和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我们专业在2009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将网络营销、创业学等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内容纳入了课程体系,还增设了引入业界广告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的方式,让实战经验丰富的广告界人士讲课和讲座,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得以更好的衔接。

3.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体,代之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设置有实践环节,如市场调查、广告策划、摄影摄像等课程,以2∶1的比例设置理论和实践课。而技能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超过三分之一。教师团队也是一种开放性的配置。除高校专业教师外,还从校外邀请专家和广告业界的企业家来担任教学和开设讲座。学生的学了在课堂上,还在实验室、广告公司等学习实践。实践教学模块的设置也与传统方式不一样,以前很多专业的实践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放任自由。而我们的实践环节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知实习类,只带领学生参观和聆听,初步接触,有一个感性认知后明确学习的方向,培养专业的好感和热情;第二阶段则到相应的实习基地上岗培训,由广告公司负责带领;第三阶段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闯,学会应聘技巧和培养自己独立运作的能力。其次是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本专业课程要求都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设计也要求具有开放性:视听、网络、专题网站等使单一的纸质文字教材,变为图文声并茂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的配备使教师随时整合、充实原有教学资源。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由耳听手记、被动接受为主,变为自主学习、协作探究。#p#分页标题#e#

(二)激发学生系统内部协同性学习。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不是由于外部的强制,而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2]。协同性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协同性学习的关键是自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协同现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协同学习是一种小组学习方式,强调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发扬团队精神都具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刚开始学习什么是策划的新概念和策划的原理和策略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一概念或原理的了解与认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知之甚少。但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并组织小组或团队的协作学习,最终使全班学生都达到对这一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在团队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人际沟通的意识加强。

(三)非线性的教学改革。所谓非线性系统,指的是不具备均匀性或叠加性的系统。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强调部分的设计,教师按预设流程教学,因此不利于学生对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前所述,非线性的教学体现在四个方面,因此,教学要用整体观念设计,方能全面体现非线性。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传统的大学教学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往往被忽视,教学设计多围绕如何教来展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如果将教师的“教”淡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片面的。因此,只有将教与学并重才能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

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这两方面的非线性关系实际上要通过“‘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设计、实施才能贯彻落实”,“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因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3]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策略强调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要求教师掌握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安排好知识的层次性和顺序,比如教《广告策划》以前,学生必须学习完市场调查、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这些相关的理论融汇。在学《广告创意》以前,必须掌握相关的设计原理和设计软件,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理解和运用。微观策略则强调一节课内的的某个知识点或主题的教学组织,比如概念、特征、原理等,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概念教学用讲述法,特征的教学用讨论法,原理的归纳用案例分析法。“师生与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学教学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多教学是一种线性的媒体教学,不少教师按照课件的顺序一页页地讲述内容,教学过程已经是固定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只有将信息、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形成人机交互、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上灵活多变,课件的设计必须是非线性的、超链接方式的使用,可以让内容根据学生反应而取舍和进行,课堂的程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交错。网络课程或者论坛、虚拟实验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探究或实验,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

(四)发挥“涨落性的”杠杆作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即耗散结构)的过程,是对某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的意义建构过程。在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涨落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领域。“涨落”在这种教学场合相当于“认知冲突”。只要能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他的学习动机,顺利完成意义建构过程。广告专业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引起学习者认知冲突的常用策略有:启发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一些策略应用的分析和创意设计效果,让学生充满兴趣;其次是发散思维和创意思维的训练。广告是一个很难重复的工作,每次面对新的对象必须有新的方案,因此创新是广告人的一个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教学要注重创意思维的训练,这实际上是教给学生应变的能力。老师可多设置一些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