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中国传统音乐现状
在此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许多年轻人都开始格外关注国外流行音乐文化。他们认为国外流行音乐更加新颖、潮流、时尚,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满足自己对音乐文化的欣赏需求。年轻人崇尚国外流行音乐文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音乐,人们愿意让孩子在各类的音乐培训班中报名,在选择音乐类型时,大多会选择流行音乐、摇滚乐,而选择乐器的过程中,也更加偏向于小提琴以及钢琴等,使得孩子更加热爱西方音乐,无法有效传承中国传统音乐[1]。
对我国音乐现状进行分析,而后发现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仅停留在《二泉映月》以及《喜洋洋》等作品上,对于其他曲目的了解甚少。与此同时,人们在学习音乐知识,也更加强调五线谱的形式,无法了解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这样的音乐发展现状对于西方音乐来讲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讲却极其不利,甚至面临着较大的阻碍。除此之外,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未能关注传统音乐,使得人们直接将目光转移至西方音乐文化。
此外,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音乐都被视作封建文化,甚至也直接否定了其传承价值,导致传承过程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古代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视作主流文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我国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方可使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人与国外友人所认知,拓展其影响力[2]。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每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必须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而保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对现阶段年轻人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诱因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因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符合现阶段年轻人的音乐欣赏需求,甚至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更愿意展览音乐作品,但却无法提高兴趣主动了解、深入分析。
基于以上情况,若想最大程度的保护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应当加强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取优质因素,发掘其中的内涵,令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以极具活力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的目光[3]。除此之外,也要重视传统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形成带版的音乐形式,而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不仅要发掘传统音乐的内涵,还要适当的加入与时代相符的因素,给音乐欣赏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彝族格外重视音乐创作,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可爱的个性特点,笔者建议,在创作一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古老的音乐文化精髓,体现其深厚的内涵,还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重重阻碍,所以,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拓展其发展前景,展现独有的风采,使当代年轻人发掘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注入青年人的活
力[4]。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大学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21-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的优秀思想和美好品德。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身齐家平天下”,非常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平衡和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耻下问”,对于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向上…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种种思想,都督促着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本课题对衡水市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关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题,61.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27.8%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还有几乎10%的学生不感兴趣。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只有52.1%的学生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应该选择性继承,其中大部分是精华,也有糟粕;22.1%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应该继承;8.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利大于弊,应该放弃继承。以上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兴趣不是很高,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51.6%的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很迷茫。
第二,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了解程度差,传承传统文化的情况差。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方面,问卷中只选取了一般情况下人们应该有所了解的某些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只有39.8%的学生能全部记住,58.2%的学生只能记住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三大思想,只有13.8%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59.1%的学生只是大致了解,不能完整描述。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只有12.5%的学生都看过,并读过多次,27.5%的学生多次看过其中一两部,48.8%的学生只看过其中一两部,还有同学基本没看过。关于中国三大国粹,只有24.6%的学生知道,61.1%的学生知道一部分,还有14.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关于古代诗词曲赋,17.2%的学生能背下很多,31.8%的学生表示能背下一些,还有39.5%的学生能背的很少。关于某一门传统艺术,只有9.6%的学生选择了精通,64.3%的学生选择掌握过一点点,26.1%的学生表示没接触过。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全面,且了解不深刻,仅限于表面的一点点,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第一,长期以来社会政府对于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对儒家文化、对传统节日慢慢重视起来,但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在此之前,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低。同时,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宣传影响力度小,社会没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方向上为大学生树立风向标,对于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较为忽视。
第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方面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较少的学校单独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设置外,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较少。文科以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或许了解的相对多些,理科类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学校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扬做的不够。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冲击。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在不断地传入中国。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越发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从而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尤其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近年来,美剧、日剧、韩剧、泰剧等电视剧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很大。这在问卷中也有所体现,38.7%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影响,45.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的。
第四,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慢慢消退,所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影响如何这一题上,25.2%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有着绝对影响;53.8%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但较以往有所减弱;12.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基本褪色。所以大学生没有在传统文化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学生所在的家庭在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相对来说较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成绩。问卷中也显示只有23.9%的学生通过家庭影响来了解传统文化,所以家庭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上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
3 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途径
要想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第一,社会及政府营造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环境。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问卷中,可以看出49.6%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0.2%的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上多鼓励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或是电影的发行,同时要保证高质量的节目使得学生接受更多更准确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同时书籍方面,正规整个出版市场,抵制盗版低质量的书籍,确保学生能读到正版的相关书籍,在书香中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利用多个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多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相关的活动。
第二,学校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问卷显示46.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1)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创新。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活动,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与教学内容有着众多显性或者隐性的联系。每个专业的教师应仔细思考自己的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尽量将所教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方式,可能会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主动的了解和学习。
(2)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随着社会以及政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表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再是星星点点,不再是各种片段,而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校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和培养目标,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尤其对于理科类的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来弥补其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不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是在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关系。
(3)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课堂上传授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除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组织更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相关的讲座,满足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需求。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生自身要加强民族意识,树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1)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学生要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主动发扬,主动承担传承的重任。
(2)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各种外国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后,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崇尚外国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近年来韩剧、美剧、泰剧、日剧大量引进了中国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过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将外来文化作为自己最爱的文化。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理智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区发扬光大,而不是以外来文化为荣。
第四,社会、家庭、学校应该互相协调,共同致力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家庭因素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行为。社会及政府要重视对家庭、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家庭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生活中再次影响孩子。同样,学校也可以利用与家长的交流机会,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下,大学生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朴.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20-22.
[2] 王冠,司雁龙.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241-242.
[3]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13-116.
[4] 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篇3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 信息服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家非常重视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承担着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传统文化内容,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读者更为快捷地获取传统文化提供便利。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定位于为教学、科研服务,认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馆藏传统文化书籍偏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增加了传统文化特色馆藏,然而,“重藏轻用”的服务方式尤为明显,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受技术影响并不畅通,借阅量偏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读者荐书、借阅、咨询等服务方面,信息技术相对滞后,使得馆藏资源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信息技术的资金、人力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再生产及深度开发,使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二、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1.建设传统文化特色馆藏,打破“重藏轻用”的弊端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建设传统文化特色馆藏方面,应在“特”字上下工夫,结合地域文化和读者的需求,有选择地丰富传统文化特色资源,例如,立足于齐鲁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已经初步形成的原有特色馆藏,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利用自建或购买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打破“重藏轻用”的弊端,使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打破校外访问壁垒,使社会读者也能访问、使用这一网络资源,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利用校园网平台,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辅助传统文化传播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利用校园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网站,拓展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开辟传统文化专题,设计宣传传统文化的栏目内容。例如,在网站上开设《诵读经典》栏目,使读者在阅览页面的同时,记住被诵读的佳篇名句。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通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移动端APP程序,改善和优化传统文化电子资源,移动设备的运用将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使读者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参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3.开展线上、线下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例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渠道,加以引导,举办各种线下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茶道、礼仪、服饰、手工等活动。线上平台通过引导读者参与线下活动,可以使平台获得稳定的读者群。读者通过参加线下活动,能更深入地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通过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读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端午节举办纪念屈原、划龙舟、包粽子等节日活动,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师节,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图书馆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优势,还可以协助教师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辅助教师做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文献查询、利用工作。在服务于专业教师教学、科研的同时,还可以使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篇4
仡佬族是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是古夜郎国时期就有的民族,史书上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当前,石阡县尧上仡佬族传统文化缺失严重,不管是在语言节日还是在服饰建筑上,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亟需保护当前所剩无几的文化,更要挖掘更完整的仡佬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石阡;仡佬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武陵腹地,北接乌江明珠思南,南邻历史名城镇远,流经石阡县的龙川河将元江水系和乌江水系连接起来。全县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其中仡佬族为主,是全国仡佬族三大聚居地之一。石阡县独特的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会馆文化交融相汇,形成了其独特传统的石阡文化。
1石阡县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1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缺失
据调查,仡佬族传统文化甚多,但现在广为流传的已为数不多了,传统文化正濒临危机,其中我们从语言、服饰、建筑、节日、树崇拜、茶灯文化以及“六和”文化等进行收集:语言和服饰上,通过走访尧上村,发现整个尧上村没有一位会讲仡佬族语言的村民,也几乎没有看见村民穿戴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服饰,都是穿戴汉族服饰。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次服装也是一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们都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管是服饰的颜色、材质还是头饰、项饰都隐含着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建筑,最具特色的葫芦鹰,葫芦鹰正是当地人崇拜的图腾,传说是它衔来灵芝拯救了仡佬族先民。另外他们的坟墓叫做花坟,在墓碑上有八仙加一个抱鸟神的雕刻,这是汉文化与仡佬文化的结合。当地仡佬族的传统建筑文化能够传流下来的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吸纳了周围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目前尧上仡佬族的节日较为浓重的是“敬雀节”,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仡佬敬雀节也叫敬鹰节,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贵州省坪山乡佛顶山下的尧上仡佬民族村寨。还有“吃新节”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但是对于他们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是很少人能够具体叙述出来。树崇拜,据了解,以前仡佬小孩会拜树为干爹,目的是庇佑仡佬族小孩。他们还有一句俗语叫“堆金不如积谷,积谷不如种树”。另外他们修建房屋的过程中第二步是敬树。这都是说明了他们对树的崇拜,可是现今也没有听到和了解到具体的对“树崇拜”的村民。仡佬族茶灯文化,石阡仡佬族茶灯戏的音乐旋律、人物形象等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我国南方的一些戏剧有较明显的差异,具有艺术上的独特性,可以说石阡县仡佬族的茶灯是小舞台大社会。相信在茶灯表演中的民间故事肯定有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存在,而目前也很少人能看到他们的茶灯表演了。“六合”文化,“六合”包括团结、善处、忍让、宽容、礼敬和诚合。“六合文化”是仡佬族人最先提出的一种生态理念,与当今贵州发展生态省一脉相承。最突出的“六和三角宴”原本是尧上村民过年吃团圆饭的宴席,而据他们所说“六和宴”的由来还是比较牵强。而“六合”文化的提出大多是一种发展当地旅游的中心点所在,是一种为迎合时代打造的东西,而缺乏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2传统文化传承出现问题的原因
调查发现,石阡县仡佬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存在重要的联系:从地理上来说,石阡县位于苗、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中心地位,其东面又与汉文化相接。同时石阡县水路发达,流经石阡县的龙川河将元江水系和乌江水系连接起来,三条水路汇合,形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使得多种文化互相融合,这种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位置,使得多元文化在石阡县发生碰撞。石阡县历史悠久,它是贵州最早建府的五府之一。石阡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近600年的府治历史。石阡县因有利的水系连接功能,大量的商人给石阡带来了经济的推动和会馆文化。以江西商人为例,他们在明万历年间修建了当时的江西会馆,即今天的“万寿宫”。还有仡佬族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邓氏宗祠内有一副古对联,对联上很有可能是仡佬文字,可迄今也没有学者或专家去仔细研究,而对联也没有采取一定措施去保护,破损较为严重。他们对本民族的情况大都不了解,大多都是牵强的解释和单纯的听说。
2关于石阡县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仡佬族全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太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亡,仡佬族文化需要挖掘、整理、传承,但研究机构和人员极少,文化传承困难。石阡县的民宗局、文管所等部门正在逐步发掘整理本仡佬族文化,以满足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要以民众为主体,强调全民参与。当地推动了仡佬族学习本民族语言、仡佬歌的打造与传唱、与石阡县各院校合作打造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开展了“六和家庭”、“六和村寨”“六和夫妻”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另外还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以此来整理、收集、展示和传播各类仡佬族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尧上仡佬族村寨的各类建筑,我们应该进行修旧如旧的措施;附近仡佬村寨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把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文化重建及维护起来,把整个尧上村寨修建成为一座原生态博物馆。同时这个博物馆必须注入文化内涵,以民族文化作为支撑,仡佬族民族文化是核心,其余文化是附属。我们必须大力宣传重拾仡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学术界以及更多人关注其文化;再是更多人关注的同时,建立仡佬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仡佬人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仡佬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在此过程中要对于个别独特的、有重要影响的、有传承意义的,以及濒临灭亡的文化,进行重点抢救和优先保护。
3结论
仡佬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原因及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流变十分明显。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需要,其变异在所难免。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代表着民族的传承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已挖掘民族文化内在生长的生命源为途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仡佬族传统文化。
作者:田园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篇5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笔者从民族地区学校教基本现状、学校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讨论,针对民族文化传承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学校;文化传承;民族地区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1](p17)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 的文化传承,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例如汉族或彝族的文化传承。[2]本文探讨的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基本现状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3]
2 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5]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 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 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6]
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 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7]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 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 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8]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9]
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10]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民族地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民族主体文化本质,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民族地区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主题文化活动、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以学生为主,让其在耳熟目染中接纳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3]刘慧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 2010,1.
[4]吴晓蓉.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6.
[5]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6.
[6]巴战龙.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北京,2010,4.
[7]孙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关系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11.
[8]余彭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乌云达来,吴宝柱.浅谈少数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3.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氛围;师资;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学阶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
一、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
1.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氛围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2.各班设立班级图书角(书柜由学校统一制作,提供指定位置摆放,各班专人负责管理)
学校鼓励班主任、跟班老师、学生捐献内容健康、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杂志。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开辟书源。
3.建立学校传统文化体验室
体验室包括古琴、茶艺、插花、书法、国画、围棋等。利用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或校本课程等时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体验室亲身体验国学魅力。
4.寓教育于活动中,丰富内涵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每年六一的汇报演出活动中,传统文化板块内容必不可少。如课本剧《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经典诵读《弟子规》《少年中国说》,舞蹈剧中的《说唱脸谱》《春晓》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最受好评。而且,在全县首届师生“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四年级的《少年中国说》获得一等奖,我校两名教师诵读的《明月几时有》也喜获一等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了教育活动内涵,同时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传承。
二、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时间与地点问题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树文化灵魂,仅靠在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学校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以家庭生活樵靥澹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2.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
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如何传承,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急功近利的传承之下掀起的“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在热闹之余,也让我们陷入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这样,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于孩子们的学习不是美了,收获了,而是多余了,负担了。
3.传统文化教育之师资培训问题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教师道德规范、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配置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现状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要锻炼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和谐高效的教师队伍任重而道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
4.传统文化教育之评价方式问题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和促进教学工作。然而,目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评价还存在随意性问题,甚至一些评价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校园实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职教校园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两化一德”,实行文化育人
笔者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用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开展教育,以经典润心,以经典修德,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笔者学校架构了“两化一德”德育研究工作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开展“两化一德”教育,实行文化育人。两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一课一节”、沈阳市地域文化――形成“一系一品”,一德即公民道德实践教育――实现“一事一议”。通过“两化一德”教育,最终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沈阳市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培养学生做到“三主四知”。三主:主动诵读、主动思考、主动践行。四知:知古今变化、知中西异同、知文理源流、知知行统一。多年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承办了省及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并在大会上交流经验。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中的问题
虽然笔者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免有这样的感受: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平面化的倾向,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未能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关系,未能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只是被动、零碎、填补式、概念化、应景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让学校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处可寻到有章可循、有据所依,从而走出低效的困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目标站在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期待这样三个维度,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这需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建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常态机制,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并与学生的人格培养、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1.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主要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师资状况、社团活动的类别、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方式几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目前笔者学校主要从建立“书香雅苑”国学教育入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发
传统文化教育面对的主要是课程化问题,一是要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分年段、有选择地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法;三是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目前笔者学校已经开发了校本课程弟子规与职业素养,正在使用。
3.传统文化进校园社团活动
要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自修空间的是社团活动,社团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团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创建了“艺术体操”“汽车魔方”“街舞”“舞台剧”等社团,这些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辅导方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工作。
4.传统文化进校园评价体系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实效性,就要建立纵向校、系、班三级评价,横向学校对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的评价。完善家长与学校、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等,都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篇8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期,这中间积累沉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我国现代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优秀思想的创造,饮水思源,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城镇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是不正确的。因此,在城镇化大力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保护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
一、城镇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传统文化狭义上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特征。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桥梁以及精神纽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蕴含着优秀文化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精神文化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造成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单单依靠口头、行为传承传统文化明显是不够的;二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合理、过度开发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失速度;三是大量具有珍贵文化、历史价值的资料以及实物等都遭到了流失以及毁坏。因此,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下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及传承。
二、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措施
1、加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人民大众既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政府、学校等部门机构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呼吁全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意义,才能有效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二月二龙抬头”等,这些活动的举办能激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还可以采用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城镇是区域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相比较而言拥有相对先进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通过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岗位教育等方式在影响力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结合城镇的其他优势向广大群众灌输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教材中,让传统文化随着课堂、校园、教师等进入新一代学生的心中。学生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保护者、接收者和传承者。通过学校深入宣传教育、渗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以及喜爱。利用社区优点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鼓励个人、民间团体和企业以个体或者集体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开展各式各样的,能够展现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立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法律依靠。传统文化仅仅依靠群众的意识来保护以及传承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法律手段的规范。采用法律措施不仅能有效制止群众无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还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让传统文化保护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的落实工作中更加容易。况且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代代保护、传承下去,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需要切实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障。因此,立法保护显得相当重要。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最重要措施,是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很多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针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行为很多,法律并不能及时规范。因此,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得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切实的保护以及传承。
3、加大财政投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传统文化诸如各种文献资料等的收集、调查、整理、展示、传承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首先需要国家、政府进行资金投入,也鼓励个人、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对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的积极捐款。这些资金要确保都用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使用制度,鼓励社会民众进行监督。针对社会上一些从事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相关人员要给予资金帮助。像一些老年手工艺人,职业无法为日常生活带来足够收入,生活非常贫困,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不到传承。因此,针对这些手工艺人要进行生活补贴,在满足他们生活需求以及爱好的同时能够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4、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研究。传统文化是由物质文明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的,对精神文化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与传承。近几年由于旅游以及对物质文明的开发研究等,使得以古建筑物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毁灭性地破坏。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遗产意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还需要在开发研究物质文明遗产的过程中聘请精通专业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物质文明的完整性,避免遭到破坏。针对一些古建筑物由于自然原因诸如风化、日晒雨淋等现象而出现的墙体斑驳影响美观性以及传统建筑完整性的情况,为了保护以及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葺或者重建,使建筑物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之美,又增加了现代气息,可谓一举两得。
5、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物质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方法毕竟是有限的,同样,扩大到国家之间也一样,一个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法也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合作、交流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作交流,借鉴他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的成功经验,服务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事业。借鉴他国成功的政策、措施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以及传承。
结语:
城镇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传统文化的遗失现状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之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进行宣传教育、资金投入支持以及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等措施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龙梅.论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J].学术论坛,2011(34)
篇9
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升华,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合理将其融入其中。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阶段教学过程中,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着良好的语文功底,在日后步入社会就会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语文教学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阅读的并不是语文教材,反而是一些教学常用的辅助资料,如常?的教材全解等。同时,一些学生过分注重语文考试,对于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很好地阅读和感悟,最终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分割。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契合到其中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措施
(1)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就一定要立足课本,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以此来寻找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然后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兰亭集序》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就可以将《论语》中所存在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句话引入进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内容。这样,不仅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进而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中心思想。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与传统文化契合,教师还需要确保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兴趣的推动下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进而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提供较为良好的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可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鸿门宴》,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这样,学生对这一内容就会充满兴趣,从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一下《鸿门宴》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鸿门宴”的由来。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契合,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内容中,其在板块一中就将《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展示了出来,而这些文章都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教师也可以积极进行名著拓展教学,通过经典名著阅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高中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契合。例如,教师教学《思想的阳光》这一内容时,可以将我国古代较为经典的国学作品《论语》《老子》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先贤的思想,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另外,还可以将我国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篇10
一、中学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成分缺乏的各种具体情况
(1)重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新编语文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提高本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以及民族的人生观、审美观,重塑民族精神。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优秀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由于历史原因对文化精华的破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承文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严重不足。作为语文老师怎样高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
(2)对开掘不甚深刻的本土文化资源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人们精神上的重要支撑点, 是维系各阶层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可是,目前有些学生却不愿意谈到自己家乡的美好,而是遗憾于家乡的闭塞,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只是不切实际地去向往,更甚者连外地人游览的民俗景点和山川风物,他们都倍感土气。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3)学校不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接受对象。校园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其实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感染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应该建立校园型立体空间,以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等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深层次文化继承制度。中学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对语文实践的机会”。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大都在学校教室内进行, 将学生和外面的文化活动环境隔离开来,严重束缚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的拓展。学生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并不了解母校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明确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不能用校园文化的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避免此种情况,应把语文学习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资源应运缺乏的应对策略
(1)大力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精髓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华夏文明几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断催生出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对遗产中的精华完全吸收,才对传承历史文化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些遗产中的精华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人格修养,极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物质财富和意识财富资源。平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借此增进师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重要传统文化。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教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力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指导所教学生通过读写感受文化内涵,并开展演讲、辩论竞赛、情景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另外还可适当通过身临其境挖掘传统文化精华。
(3)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欣赏传统节日在文化氛围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本民族创造的灵魂,传统文化依靠简单地说教灌输来传承,那就失去了文化的味道。通过人们在亲身经历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体悟传统文化,甚至养成传统文化素质,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只有传统文化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浸入国民的情感和心田,才对国民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刻影响。
三、学校应该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文化底蕴
(1)大力加强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国文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阅读、写作)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掌握。这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内容总是交叉伴随在一起,这既是校园文化教学活动方式,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感受李白的浪漫、沈从文佳作的人性美、鲁迅笔端的犀利中丰富了传统文化。像这种必不可少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是在班级间进行,也可以进行校际间的。这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文化视野,又推进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加强学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类有形无形的文化专栏,历史建筑景观,都是一所学校特有显著性的校园历史文化标志,这将对学生起到深刻感染的人文教育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但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
四、挖掘民族地道文化,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本味文化
- 上一篇:公司内部员工培训方案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