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心理学研究的主体

篇1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心理学;商标;翻译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9日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研究人们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到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

商标是为消费者识别该商品而设计的一种标记或符号。一个商标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能否抓住消费者的兴趣所在,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标是消费者认知商品及商品信息的第一触点,因此一个脱离实际、晦涩难记、缺乏特点的商标名称不可能引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而一个易读易记、富于联想、引人注意、能够引起顾客心理共鸣的商标名称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所以,商标名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便于消费者的认知。从商标名称的法律意义上讲,它与其他商品的商标相比必须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比如,都是滚筒洗衣机,唯一能使消费者识别其品牌的只能是商标;二是便于消费者对商品形象的记忆。例如“小天鹅洗衣机”,小天鹅的形象乖巧可爱,人们对小天鹅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消费者在无形当中就会对这种牌子洗衣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三是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联想。具有一定美感的商标名称,能够使消费者在认知这些名称时,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联想,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进而促成购买行为。

一个商标要想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如果商标的寓意、设计和制作能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那么就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使商品顺利出售。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一种代表商品的符号,并且随着商品交流的扩大而声名远扬。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商标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成功的商标离不开以下特征:一是要符合商品特性;二是要具有象征意义,使人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三是要便于认知和记忆;四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等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到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世界市场的风浪锤炼了中国企业,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商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如何将这些进口品牌翻译成能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中文名字,也越来越受到这些品牌经营者的重视。作为代表商品的符号,商标往往是最先被消费者接受的,好的商标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产品销量;相反,则可能会破坏产品形象,降低企业利润。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商标名称,一种恰当的商标翻译方法对促进商品销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企业的利润,商标及商标翻译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起来,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和译者的关注。商标词作为一种刺激消费、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其本身就集合了语言美、内涵丰富、功能性强等综合特征,这使得商标翻译也成为一种涉及翻译学、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营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复杂综合过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商标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商标心理。商标的命名有多种因素,因此翻译商标时一定要根据所涉及的商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时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结合消费心理,才能翻译出适合消费心理需求的商标。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具体来说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及三者的融合、交汇和统一的表现及其规律;消费者需求、动机、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普遍倾向;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及消费心理趋势等。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与行为过程中,长期、稳定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如消费者自己固有的兴趣、价值观、行为习惯、消费技能等,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而商标名称又是消费者认知商品及商品信息的第一触点,因此一个脱离实际、晦涩难记、缺乏特点的商标名称不可能引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而一个易读易记、富于联想、引人注意、引起顾客心理共鸣的商标名称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根据商标的心理效应及商标的社会功能,商标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力求与商品特点相适应。作为主要营销策略及有效促销广告之一的商标译名,必须具有反应商品特征、传达商品信息、促进销售的功能。较为著名的范例要数美国的Cocacola,它被译成“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和响亮,又使人一听便知是饮料商标。这就把原来本无特定含义的词译得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译名的效果超过了原名。而且“可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饮料的代名词,可见其译名在文化中的渗透力;二是符合消费者心理与风俗习惯。商标译名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消费水平来翻译,使商品的消费主体喜闻乐见,乐于接受,适应风俗习惯。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不知其意。译者在翻译时模仿其音节,并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将它译成了“耐克”,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又包含了克敌必阻的意思,这样与原意胜利女神也不谋而合;三是符合商标法的规定。一个商标名称必须通过申请注册,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如果申请注册的文字或图形商标与其相抵触,就不能获准注册;四是注意创新性。商标翻译必须具有现代观念,应随时注意创新。但创新要以尊重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与消费心理、审美心理为前提。

商标翻译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商标翻译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引导消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标翻译应时时处处以尊重、了解消费者心理为基础,追求的应该是通达顺畅,能够让消费者见而不忘。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惨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平面设计、结合、应用、关系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day's society, graphic design has not what with intense visual picture of shock the audience's line of sight, but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research of consumer psychology by the success of the capture of the consum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to accurate analysis ma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graphic design, the design to learn,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psychology this theory, timely into the plane of desig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have been the perfect, make the plane design more and more accord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

Key words: the design psychology, plane design, combining, application and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简述平面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1.1平面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1.1.1平面设计的定义

设计一词来源于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时除了“ 设计〞这个词以外, 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 design”。

平面设计是将设计者的思想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形。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它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外部线条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事物的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平面设计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想法和信息,用文字和图片把思想传播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意图,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设计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震撼力、艺术的感染力,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事实上它更多的有点象人际关系理论学,依靠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征服对象,并成功地再现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你的设计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你的智慧和诚意去打动他们,你实际上是一个“出卖”情感的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独特的思维及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外,更要有创新精神,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甚至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具有丰富内涵的设计作品。

1.1.2平面设计的特征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是商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的理解与克制,需要借设计者的作品去反映客户内心真实的想法。

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实用性、设计要因人而宜、以人为本。设计永远没有完成的概念,只能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设计的关键是在构思的过程中要确立主体,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运用各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艺术组合,使作品能够达到个性化、专业化,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在修炼,不断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的经验,才能做出精品,极品和神品,打动别人,对与设计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材质造型要让人感动,图形创意要让人感动,结构组合要让人感动,色彩品位要让人感动。

1.2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1.2.1 设计心理学概念

设计心理学起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他在《设计心理学》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无论是为谁创作,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都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想法,他是在设计时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与其产生共鸣,共同达到视觉和心灵的愉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和心理学科交叉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形式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语言等),通过这些设计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这种心理反应同时又作用于设计上,起到使设计更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最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设计目标的心理因素,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中“人”的因素,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本人。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思维和客观意识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爱好,这一心理决定和影响了设计。设计产品的丰富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作品,使设计结果也天壤之别。为避免设计走进误区,更应该从心理学角度予以研究。因此,设计心理学就是研究设计和消费者心理的学科。

1.2.2 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

篇3

一、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电视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综合性媒体,它传播迅速、宣传面广、形象直观,说服力强,具备较强的震撼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调味剂作用。所有广告受众对象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就是儿童。对儿童来说,优秀电视广告不仅丰富他们日常生活,开拓视野,而且增长心智,丰富情感。例如心心相印手帕纸有一则广告,表现的就是用心相印纸巾吸干台湾海峡的海水,两岸小朋友就能欢欣相聚了,不仅想象丰富,而且主题鲜明,富有教育意义。

但总体上,由于儿童身心并未发展成熟,他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认知力,对于应接不暇的广告信息的冲击,他们缺乏应有的信息鉴别和选择的能力。多数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

当前,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误导、道德观扭曲和消费观误导。一些广告为了销售产品,广告用语违背科学,不符合实际。成人广告中一些低级视觉形象也容易形成错误定位和价值导向,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一些广告盲目夸大商品功效容易导致儿童盲目模仿或超前成人化消费。这些对儿童的成长显然都是不利的。

不仅视广告,一些儿童电视广告也对儿童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儿童电视广告是指由儿童参与拍摄制作的广告和以儿童为产品推销对象的广告。它对儿童的影响除了具有部分成人广告的消极影响之外,还带来以下消极影响:

影响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应该主要从生活中获得,而当电视成为儿童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时,电视就成了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广告节目的参与,儿童难以区分广告与其他类节目的界限,往往用广告语言、广告形象及其标准与模式来认知世界,这就造成了认知的误区,就可能造成其心理和性格的不完善。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儿童形成偏狭的思维定式。他们习惯于画面式地接受形象与信息,而相对忽视阅读和思考。

儿童成人化。据有关统计,目前儿童参与拍摄的电视广告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生活中的儿童形象,应该是天真、烂漫、顽皮、活泼、可爱、健康向上的。但出现在广告中的儿童,却有一些不那么天真、可爱,缺少童趣,“小大人”现象较多。有的是让儿童表演讲述与其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情节和台词;有的是让儿童将一些科学知识;有的是让少年儿童扮作王子公主或恋人“过家家”。这些超越年龄界限的“超前行为”,脱离了儿童的学习认知阶段,不一定有什么良好的传播成效,还可能误导儿童“早熟”,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儿童成长应该处于自然环境中,广告由儿童表演,容易使儿童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广告是成长的一部分。经常拍广告,还会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性,会使他们更易接受模仿这些广告中的行为。经过长期熏染,广告中的行为和观念便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这样,就会造成儿童性格、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因此,维持电视广告形象的正确规范,有利于新一代儿童健康成长。

二、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消极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广告主客体自身原因,还有广告监管上的漏洞。

(一)广告主体方面的原因

广告主体主要包括广告主、广告公司。他们在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

1.广告主为单纯追求眼球而忽视社会责任。由于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广告主为追求产品利润的最大化,而儿童市场比其它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具有潜力。首先,儿童市场不仅仅只是一个市场,它可以看作为三个市场――直接消费者市场、影响者市场和未来消费者市场,而这三个市场恰恰是吸引无数的广告主争相抢夺。其次,儿童广告的制作成本相对于其它类广告而言较低,可能大人们很简单的一个创意就会引发儿童的兴趣,而不必大费周章甚至是高价邀请大明星加盟制作宣传。而且儿童的自由时间比较多,接触电视的频率也多,广告主并不担心广告的收视率问题。因此,对于广告商来说,儿童市场绝对是一块易于开垦的沃土,更是一块大而美味的蛋糕。尤其是近年来,儿童市场高度同质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电视广告尤其是儿童商业广告风愈演愈烈。在利益的驱使下,广告主往往为追求单纯经济利益而忽视应有的社会责任,甚至绞尽脑汁以出奇制胜来吸引儿童的眼球,特别是在我国广告监管不严的情况下。

2.广告公司为迎合广告主眼球效应而丧失自律。同样是由于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广告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商业广告的道德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策划儿童电视广告时,往往采用片面的信息传达,仅仅呈现产品优势或诱惑的一面。事实上,许多儿童都把儿童广告作为他们对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基本信息的来源。当儿童们面对着琳琅满目千差万别的同类商品而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买什么时,毫无疑问,电视广告信息成为他们赖以决定的依据,儿童往往无法意识到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性,正是由于对一些不当使用产品所存在的危险和可能造成的伤害,电视广告大多不作提示。

(二)广告客体方面的原因

1.儿童自身的原因。首先,儿童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仍缺乏对思维的反省能力及判断能力。电视广告的内容极为容易影响儿童的思维。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受到自身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还缺乏思辨能力,不可能和成人一样对广告和其他内容的真实和虚构进行完全的分辨和理解,更容易被广告描述的典型化审美化图像所吸引。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6岁~8岁会认为广告是真实的,消费心理学研究中,8岁~12岁的儿童处于“分析阶段”,能够理解事物的条件性,区分节目与广告的不同目的。儿童在8岁~10岁时可以辨出广告的虚假性。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尽管可以辨别节目和广告,但非常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

2.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力比重上升。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只要孩子喜欢的想要的,家长会竭尽全力的去满足孩子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都是不对的。

三、减少电视广告对儿童成长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电视广告监管

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护儿童免受不良广告的影响。尽管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专门针对儿童广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这些法规都过于空洞,在实际执行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广告监管,尤其是儿童广告的监管。

(二)加强广告行业和媒介自律

在广告管理中,法律虽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有法律还是不够的。在进一步完善法规的同时,加强企业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国广告协会于1997年制定了《广告宣传精神文明自律规则》,其中的第8条特别提及广告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使用的产品或者儿童参加演示的广告,必须注意儿童优秀思想品德的树立和培养。

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广告主在自律方面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主要通过业务守则和自律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而不是单靠法律规范。想要提高电视广告的艺术水平,广告界、传媒界,尤其是电视广告的策划、创作人员就应该认识到电视广告的社会意义,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电视广告。

(三)加强教育引导

作为家长,要在纷繁芜杂的广告信息冲击下强化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包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的广告知识和科学知识、正确的购物常识。

正确的消费观包括引导孩子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由广告来引导消费;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让孩子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准而不是根据广告或社会流行决定自己的购物消费。

适度的广告知识和科学知识,指的是帮助孩子了解一些广告的基本策略,使他们可以不盲目地受到广告的“鼓动”,还可以将广告当作一种艺术来欣赏,丰富自己的生活;多阅读多学习,从有关书籍或杂志中了解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常识,培养科学分析的头脑,而不是盲从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