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篇1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重塑 年味 产品设计

检 索:.cn

Abstract :Based on the weakening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existence significance has been analyzed. The Spring Festival product which act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starting point have been proposed, aiming at reshaping th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he 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al Culture Reshaping, Spring Festival “Flavor”, Products Design

Internet :.cn

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春节是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它包含了天文历法、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种种文化现象。春节作为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受到关注和认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当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式。面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和被破坏,提出基于春节传统文化重塑的产品创新设计的研究。

一、春节的发展与变化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探究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春节不像过去那样与平时生活有很大反差。过去为春节要做很多物质准备,同时有大量的物质享受过程。现在的春节商业这些物品都已市场化,过程简化了,趣味性与情感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

(二)精神方面的变化。春节作为全民族的时间记忆,过去有许多仪式性的活动,节日内容充实。在当代春节,传统的信仰不复存在,祭神祭祖仪式被取消或简化,节日的信仰内涵悬置,符号空间的布置商品化、模式化,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春节民俗的精神内核。

(三)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在猎奇求新的心态驱使下,外来节日和舶来品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却日渐消瘦。

(四)信息手段的变化,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完成仪式性的社会行为被高度简化。当代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快捷,也越来越虚拟化,面对面的双向交流大大减少。

(五)家庭结构的变化。当前社会中国四世同堂式的家庭“金字塔”迅速演变成“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421家庭”将成中国社会新的家庭主流。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造成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亲族网络及其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化。

(六)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前每逢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固有的习俗。春节燃放爆竹,有最原始的祛除怪兽到演变到喜庆和吉利的象征。当空气污染、浪费钱财、安全隐患等问题弊病逐渐显露出来时,春节鞭炮声一度淡去,节日氛围骤然减少。

二、春节产品现状

春节这一特殊的时段,人们以一系列特有的行为活动来庆祝。这些行为活动需要品种繁多的产品作为物质基础,如人们走亲访友所需的表达祝福的礼品,还有一些讨彩头代表吉祥如意的生活用品等等。春节产品作为祝福和喜气的代表,千百年来演绎着我们特有的传统文化。

就现有的春节产品分析,得出现有的春节产品文化性极为欠缺,导致春节传统文化缺乏传承,从而逐渐流失,导致缺乏年味。

(一)传统春节产品:灯笼,红包,窗花,对联,中国结,鞭炮等。这些产品是古老的春节习俗传承下来的产物,不仅直观的渲染出节日的氛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产品难以适应现代环境而传承下去。

(二)春节传统工艺装饰品:书法,字画,刺绣,木雕,竹雕,炭雕等。中国传统工艺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往往实用性较为欠缺。

(三)传统元素再设计的产品(图1)。现在春节产品中不乏一些生搬硬套,形式与功能未能达到和谐统一的设计。太极造型茶壶与u盘,只是很表面的提取其造型而得出,而未领悟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内涵。麻将造型u盘也只是具其形而未得其神。脸谱折扇和青花u盘单纯的将传统纹样贴附到产品表面,但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传统和现代产品的碰撞应抓住合理的触碰点,窗花挂钟则体现了这种融合。

(四)春节产品的过度包装,华而不实。春节的烟酒食品食品等往往被作为走门串户的首选礼品,然而生产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和消费者往往认为包装越精美产品质量和档次就越高的综合因素,导致产品的包装脱离产品本身的限制,过分浮夸,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和价值观的误区。

三、研究目的:重塑春节文化的价值意义

春节是对民族记忆的强化与普及。中华民特有的农耕文明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将春节作为作物周期的时间元点。经过年复一年的实践强化,春节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凝聚点,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人们庆祝春节,不仅是合家团聚庆祝收成,更是一种民族归属感的寻找,对民族记忆的强化。

春节是感恩节:感谢自然,感谢祖先。春节是中国古代天文、气候、农事以及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末年初把一年的收获用于祭祀,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谢。春节期间,人们祭祀的对象是农耕社会百态的浓缩。祭奠祖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人伦文化”,既充满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达了让祖先“庇佑子孙”的美好愿望。

春节是传统美德教化和规范的大课堂。春节的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是指张贴的各种对联、年画,造势的鞭炮、锣鼓等,无形的是指拜年、走亲访友等。两种形式的实质都是在张扬民族的自豪、自尊、自爱、勤劳、忠孝等品质。春节的内容对促进人也人之间的沟通和社会家庭责任感的建立都有积极的意义。

春节是交流讯息、谋划未来的平台。春节期间,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欢聚一起,在节庆中进行着大交流。特别是好友和至亲之间,商讨解决困难和苦恼,一同谋划未来。

春节是民间艺术的大展演和中国人的狂欢节。每年岁末年初,各地丰富多彩的戏剧、杂技、花会等活动为这种激情张扬提供了释放载体。春节给各种民间艺术提供了集中展演的机会,为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基于春节文化重塑的产品设计要点

(一)为不同人群而设计

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的感受需求为本质的设计。不同的人,由于年龄、性别、生活经历和文化水平等等的不同,对于事物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春节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的因素,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1.儿童

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极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儿童春节礼品的设计应该注重形色质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儿童了解春节文化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途径。三字经魔方(图2)将活体印刷、三字经和魔方结合在一起,寓学于乐,满足儿童的特殊需求。

2.年轻人

年轻人追求时尚,崇尚个性魅力,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较强。春节产品的创新设计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具有个性特色。名为《天天向上》(图2)的倒酒器的设计充分的满足了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创意产品的多元化需要。把喝酒定义为交流分享,就产生了有一个倒酒器能够同时倒两杯甚至更多杯的想法,又以学生时代第8套广播体操动作为设计原型,最后演变成了这样的系列设计。

3.老年人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逐渐老年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春节又是一个发病率高的时节,春节产品的设计必然会朝着健康这个主题发展。福气东来(图2)为一款注重老年人健康的加湿器设计,万福纹造型和加湿器产生湿气的功能结合营造出福气满堂的氛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二)满足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产品设计

产品之于消费者,最能触动人心的,莫过于给产品赋予灵魂的文化底蕴了。好的产品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无以计数。春节产品的创新设计应该更多的注重产品的文化属性设计,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莲年有余(图3)取自年年有鱼的吉祥寓意,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营造了丰足的生活意境。

(三)春节时段特殊需求:由春节行为引发的产品设计

春节是一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代代相传,使生活具有了连续性、秩序和意义,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春节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作为庆祝方式,传统习俗作为文化的载体,充分的演绎着中国年。春节传统文化的重塑就是春节行为的保留,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春节产品的设计。拼图红包(图4)为一个春节特有产品的改良设计,将红包赋予拼图的娱乐功能,更好的留存下来过年大人给孩子压岁钱寄与期望和爱的这个传统。

(四)可持续性设计

近年来,产品设计正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经济的无序发展,刺激过度消费,带来极大的浪费。在春节产品的创新研究中求,不仅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具有实用的产品;而且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利用设计来引导消费者,设计出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产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每逢节日喜事往往喝酒庆祝,春节尤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每到春节我们都会遇到酒产品包装浪费的问题,KEEPLT(图5)一款为酒产品设计的手提方式的包装应运而生,达到了可持续的目的。

结语

面对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设计师有责任运用设计将传统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从而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项目编号:104880156

项目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项目编号:112RA183

参考文献

1 陈建宪.春节:中华民族的时问元点与空问元点[J]. 民俗研究,2010,(2):141-150

2 宋康慧.中国春节礼品现状――基于中国春节礼品市场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J].商情,2012 (43):147-148

3 郑一民,武晔卿. 春节[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尽管近年来两会上很多政协委员分别在人大会和政协会上建议增设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但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这些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就能解决问题的。其实中国人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总体上并不缺节,真正缺少的是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寒食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还有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等,如果都能活跃起来,每节一个主题,进入国人生活,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定能形成一拨接一拨的“节日消费”,对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对节日的开发不是单纯的商业上的行为,在文化上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赵先生在今年发拜年短信的热潮中发现一个新的现象,许多人都在短信的最后注明“这条短信是我原创”,他一上午收到的12条拜年短信中有4条这样的内容。赵先生认为,这说明人们在拜年短信中开始注重原创精神,而不是像往常那样一味地转发。现在,民俗文化趋淡,有识之士呼唤“保卫春节”之声愈浓。可问题是,“保卫”并不是一味强调传统、简单恢复传统。最积极的保卫措施,应该是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内涵,让传承与发展并举。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传统与“短信”这种新文化形式的结合,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很有生命力。当然,它也是需要继续发展的。更多的人追求“我原创”,正是在“拜年短信”出现问题时不自觉的“保卫”行为。大而言之,也是对春节文化不自觉的“保卫”。这分明表示,对“保卫春节”的心理认同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切合公众心理,将他们的自发行为引申为自觉行动,让“拜年短信”得以继续健康发展,无疑也对回答如何“保卫春节”的大命题有所启发。

篇4

关键词:传统节日;符号学;继承;创新

1 符号与传统节日符号

1.1 符号的定义

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符号出现的历史也十分久远。但是符号的含义却一直模糊不清,人们通常把符号简单地理解为某些图形。直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理解为二次元关系,他提出了符号的概论“词语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组成的统一整体,人们才对“符号”的概念逐渐清晰。其中,“能指”代表符号的形式,也就是符号的形体;“所指”代表符号的内容,也就是符号像受众所传递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符号”,一般指的是符号的“能指”,但实际上二者不可分割。例如交通信号灯,其中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那么此时“绿灯”为“能指”,“可以通行”为“所指”。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则在索绪尔的基础上运用了逻辑学等其他原理,对符号做了更为深入的解释。他认为符号是一种三次元关系,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解释关联物三者构成。其中媒介关联物相当于“能指”,解释关联物相当于“所指”,而对象关联物指的是符号形式所“表征”的客观事物 , 这点在索绪尔的理论中并未提及。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更直接的解释为:符号用一个事物表征另一个事物,来传递一定的意义。例如,奥运会的五环旗本身是符号,五环图案是媒介关联物,五环代表奥运会这一组织是对象关联物,而五环所代表的五大洲团结在一起则是解释关联物。

1.2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学原理,符号由媒介、对象和解释三要素构成,而在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设计的过程中,当人们接收到某种民俗文化信息,经过视觉、听觉等一系列感官处理后形成一个具象的形态。例如提到春节,人们会联想放鞭炮这一现象,放鞭炮从原来“驱邪纳祥”的意义转化为在春节期间代表“兴旺昌盛”的节日符号。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本文中所界定的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就是一种传统民俗艺术符号的体现,用一种事物代表节日,并在对应的节日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龙舟代表端午、月圆代表中秋等,但传统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并不只是表象的描述,而是具有一定的传统节日文化寓意。

2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继承

2.1 “形”的衍生

“形”通常指的是符号的结构和外形。将中国传统节日的视觉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并不是对其“形”的简单再现、照搬照抄,而是在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后,将从传统节日中提取的符号元素进行新的设计组合,并在造型中注重实用性、概括性、完美性等特点的结合,同时考虑传统符号在造型和结构方面的多种可能性,融会贯通,将节日符号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符号化的再设计,得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但又不失内涵的传统节日视觉符号。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能够保留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表达出作品的原创性和设计理念。

靳埭强先生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设计理念是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和现代国际化融为一体,在造型上把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的造型和中国的“中”字相互融合。古代圆形方孔钱为造型主题,将中间的方孔改为长方形构成电脑屏幕,红绳串联的意象化为中字的轴线,变现企业国际化的联系。这是一现代视觉语言传承创新的一个经典案例。[2]整个标志通过对“形”的融合、演变,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富有节奏韵律的感觉。完美地将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的设计手法相互融合,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2.2 “意”的传承

从古至今,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反复的运用着相同的符号,不仅在于其外形富有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节日符号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传统节日的符号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久而成的,其反映了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中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传统礼仪观等。就传统节日符号的内在功能而言,不论历经多少时间,其自身所蕴含的祈求纳福、吉祥瑞庆的核心价值是不变的,它作为载体承载中国几千年文化内涵的目的是不变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是这些内在含义的载体,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具有特别的魅力。因此,在对传统节日符号再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上的改变,同时也要时刻牢记其背后深刻的内在含义,一定要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各个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人们对节日不同的需求。

例如,春节符号,该图形整体以中国结造型的“春”字为主体,同时将“福”字与之结合,中轴线上的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点,象征着在春节时处于同一直线的地球、太阳和月亮。整体又像一个倒福字,同时采用了中国红的颜色,更加凸显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此标志也在“意”上做了深刻的挖掘,“福”字象征祈福纳祥、美好、吉祥之意,“春”字象征春节,有辞旧迎新之意,而整体的中国结造型则象征着连绵不断,代表着吉庆、祥和。

因此,在“形”上富有时代感,在“意”上具有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符号,更具有传承性,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充分领会传统节日的现代文化价值,对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创新

篇5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价值 新媒体 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节日文化,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思想的精华,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其中感知和领悟优秀文化的传承,尊重自然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礼仪形式去追求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挖掘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节日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既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底蕴又充满着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性生命文化三个方面,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1]中秋的团圆,重阳的登高,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龙舟竞渡,除夕的守岁,正是这种自然与生命的统一形式源源不断,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激发民众对它关注与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创新。

我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列为法定假日,从国家层面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了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一些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因被边缘化而失传。并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的变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了多样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革新,都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开启了新型文化传播环境。[2]

2.新媒体的价值

2.1互动性强

新媒体的传播推动了传统文化节日传播的力度,在传统节日的开展过程中,新媒体作为新的的推介手段,解决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距离上的困难,短信、微信的祝福、音频聊天、视频聊天等交互的设置,让分隔在不同地域、相隔万里的游子们,共聚一堂,互相祝福,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也缓解了无法和家人团聚带来的孤独寂寞感,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塑造了不同以往的过节内容和方式。

2.2参与性广泛

新媒体能够搭建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平台。每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大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节日的能量。各种媒体节目推出了一系列独有的节日包装栏目,将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元素有机结合,以点带面,让观众在温情团聚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坚守与再创造的深入思考,通过“新媒体连连看”等网络互动,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源远流长,并分享对传统节日的共同记忆。

2.3情感性浓

中国传统节日最大的卖点似乎仍是以吃为主,而缺少情感色彩。过去生活条件艰苦,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通讯发达、交通快捷、物质享受丰富,节日的团圆、吃喝功能已经退化。相比之下,西方节日的情感色彩非常浓,如母亲节、父亲节的亲情。特别是情人节,赋予了浓浓的浪漫情感,自然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媒体的介入,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赋予了很多节日情感的气息,如针对相关节日推送暖心文章、视频,引起大众共鸣,增加了受众情感表达的路径方式。此外,春节中,通过发送节日祝福短信、祝福图片、祝福视频等将许久不见的朋友们连接起来;分享春节典故、发生在春节期间的感人故事等,这些都能够赢得无数人的关注,在春节节日中平添一份亲情,一份感动,一份情感。

3.新媒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挑战

传统节日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西方日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大量涌入,吸引着国人的目光,让年轻一代不断跟随和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西方节日多具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宣泄性、张扬性等,且多数宗教性比较强,经常会走进教堂,唱歌诵诗,尽情欢乐以庆贺耶稣的诞生。在新媒体的渲染下,年轻人热衷于这种疯狂宣泄,释放压力的活动,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传统节日的群体记忆变得模糊,从而渐渐对充满中国式的团圆、亲情、祭祖等形式的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减少关注,如大多数情侣热衷于过情人节却淡化了七夕节等。

3.2传统节日过度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和各大商家,推出各种各样商品促销活动,吸引人们的眼球。每逢过年过节,线上线下商家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特殊的文化地位变为简单的吃喝玩乐和商品的促销。人们对购物的渴望,对红包的青睐,对送礼的热衷远远大于对节日本身内涵的渴望,节日文化气息变得薄弱。当春节变得越来越网络化的同时,民俗味和人情味变少了,虚拟化和商品化变多了。

4.新媒体下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团圆和美好的象征,寄托了“贵和尚中”的美好愿望,传递着家庭的血脉亲情,弘扬着世世代代的爱国情操,蕴涵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更是符合世界各国民众的价值取向,让更多的传统节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将其融入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去,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这是传统节日保持独特魅力,生生不息的路径。

4.1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为了让传统节日扎根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中,寄托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创新是为了深层次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让其更好地发挥内在价值。打造节日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活动形式丰富而新颖,激发民众的参与度,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感悟传统节日带来的魅力,让不同节日充满不同的价值与魅力,用现代元素把民俗礼仪的内涵、价值体现出来。新媒体利用其强大、快速、便捷、内容海量等特点宣传传统节日,与现代气息交融,把趣味、知识、审美与思考融汇在一起,唤醒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向往,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价值。

4.2微传播

“微传播”形式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让社会上每一个个体自由地发声,不同于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不同于网络媒体网状传播,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信息传播形态带来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迸发出无穷的生机。

4.3走出去

有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人不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魔力之处,并不断地接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公共节日。美国有的州还直接把中国的春节定为节日。打造文化品牌,让舞龙狮、彩灯谜语会、各种庙会、广场庆典、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形式的节日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制作推广观赏性高、有文化内涵的节目在海外大力传播,向全球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别样魅力。

5.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共享也是提升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保护和完善了节日的魅力,使传统节日没有了空间和距离感,让传统习俗民俗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交融,营造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闪光点,让人们有了更多了解、传承、参与、回味传统节日带来的心灵感染力和吸引力,让那些已经驻扎在心底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和常识纳入到我们生活之中,重拾记忆,适应时展,借助于新媒体把节日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发扬光大,让古老的文明习俗重现活力。

参考文献:

篇6

2021年春节时间是2021年2月12日。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2021年过年时间是2021年02月12日,星期五,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 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智慧、道德,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是我们的“根”,重拾和复兴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请善待传统节日。

可最近研究小组进行的《我们的节日――高中生中国传统节日认知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传统节日的气氛变淡了,曾几何时,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没有往年热闹,春节、中秋、端午这些节日吃的越来越好,可让我们感觉这些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节日怎么了?

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伴随着时展,生活条件改善,人们不再对月饼、粽子等有兴趣;温饱解决,昔日“穿新衣、戴新帽”的期盼降低。交通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人际沟通方式多了,过节时“团圆”的渴望降低。节日娱乐活动更多了,人们对放风筝、看花灯等民俗活动兴趣下降。现在中国高速发展,每一个人都处在忙碌之中,工作学习压力大,在进行的调查中不能坚持传统节日习俗的原因中没有时间占51.3%。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西方文化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流传,简单轻松,富有浪漫气息。节日意义被商业化扭曲,成了商家借机赚钱的机会,这些都在无形中消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传统节日自身看,传统节日不受高中生欢迎的原因中,庆祝形式单一,缺乏能提起人们兴趣的精神文化活动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传承固然重要,但缺乏创新的传承是没有生机的,传统节日需要创新。

注重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从而让高中生树立传统节日的文化自信。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蕴藏的内涵。如中秋节这个古代中国最具诗意、最有清誉的节日,在今天却被蒙上“月饼节”的恶名,成了专门吃月饼的日子,究其原因在于中秋节内涵缺失,传统节日的传承应该是精神内涵传承和形式传承并重。即使是吃,也是有讲究的,是精神生活的延伸。而抽空这些精神的内涵,只剩下热闹和吃,甚至演变成推销热闹和吃,传统节日只会越来越淡。在进行的调查中,只有6%的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历、故事能讲不少,而且讲得基本准确。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迫切,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家、学校管理者、普通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

创新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喜欢。调查中反映出传统节日不受一些高中生欢迎的原因中处于第一、第二位的是庆祝形式单一,缺乏能提起人们兴趣的精神文化活动,而且这些庆祝活动中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有一些形式遭到人们的反对,如南京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给传统节日以新的活力。如开展辩论赛,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等展开辩论,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清明节踏青;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传统节日需要新的符号。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有苹果、圣诞老人,情人节有玫瑰,都是一些富有浪漫欢快的节日符号,可以开展传统节日符号的征集评比。

要改变疏远传统文化的状况,必须创造更多环境条件,唤醒高中生对优秀节日的自觉意识。将传统节日和学校德育学科课程相结合,发现传统节日的道德之光。如重阳节中中华民族尊老的优良美德,端午节中屈原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等都可以挖掘运用于学校德育中,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海报等传播给高中生。我坚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高中生德育课程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又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断层。

篇9

摘要: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内容包罗万象。一些大的节日几乎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本论文采用(一)比较法(通过比较民众在各个节日的情感表达)(二)案例分析法(以春节为例)(三)文献检索法(通过在民俗网站查找或者在有关报刊上摘抄岁时节日的概念)。

关键词:岁时节日;春节;民众情感

一、岁时节日的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从节期的选择来看,岁时节日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历法发明以后,人们以天气的变化来作为检验历法的标准,不断地完善它。为了更能准确地反映节气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二十四个变化的位置,划分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节俗产生的原因是看,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无论是春节的鞭炮驱傩还是端午节的赛龙舟,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习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类,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为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尔雅・释天》:“‘祭星日布’这种原始观念,与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开的,与后来的中秋赏月,元宵节张灯结彩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是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肉体虽然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任何形态,暗中对人保护。 家里的长辈死后,能成家中的保护神。七月十五在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馔施粥,目的是为了防止各种神鬼的侵害,求得保护。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喝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都有消灾之意。这些习俗都显出了人们护生的态度。第三是各种节日习俗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吉凶祸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现象均被当做征兆对象。

二、岁时节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岁时节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节日的选择与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也人们的生活规律有紧密的关系。春节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闲适。人们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赏花灯,感受春天的来临。夏天是一个繁忙的季节,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节时候,情纠葛的传说,民间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织女外出的活动。主要以驱邪避温为主。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人们怀着收获的季节,中秋赏月。冬天可以说是一个享受劳动果实的季节,人们酿酒烧肉,整理年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节日和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

2.具有浓厚的人情观念和人情味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感情的民族,在现实生活随处可以感受到民众的热情。过春节,人们在家吃团圆饭,家家户户走亲戚。中秋节,一家人在一起赏月,不仅增添节日的氛围,而且也巩固了家族的亲情。我们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节日男女在一起载歌载舞。从这些节日中,可以看出岁时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一般在春节期间和中秋节前后。“在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象征意义的文化事项,这就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征”。

三、岁时节日与民众情感表达的发展现状

(一)春节习俗的内在本质已经慢慢消失

春节主要是祭祀敬祖、守岁为主。然而,我们却把春节视为一个娱乐的节日。比如在春节期间,很多小孩都喜欢玩鞭炮,大人们则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这种情况比较严重。“人们更多地把春节作为假期和消费的代名词,以至于忽略了对岁时节日习俗的继承,如祭祖、春节礼仪等习俗” 。随着人们生活遂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过春节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

(二)春节向现代化发展

我国的传统习俗主要起源于农业社会,主要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的速度特别快,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一些岁时文化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很多年轻人过春节,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节的淳朴性正在发生改变,而且这种变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潮。

四、怎右导民众地传承以及正确表达岁时节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视传播和传承

节日的传承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政府参与到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好坏,主要的引导作用还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处理的不好,会引起民众的不重视,而且一些传统文化很难融入到民众生活中。“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层面,如能积极去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认同和支持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传统节日的传播与继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视岁时节日的研究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给民众对节日文化产生了陌生感,对节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民众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发展,而且更增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研究节日的历史。其次,要提取节日的文化价值,一个事物有重要的价值必然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最后,要参与到岁时节日的调研中,要善于挖掘节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统地去保护。

(三)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人们地积极性比较低是由于节日的宣传不到位。为此,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要利用好大众媒介的作用。.“目前,我们国家从平面媒体到网路媒体,再到多媒体几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和发达,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体特点和性质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各种媒体特点加强宣传,才能使传统节日文化参透进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传统节日的文化精华传播到世界各地,众传统节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价值的认识,让世界认识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

参考文献:

[1]赵书.清明习俗[J].北京观察杂志,2014,(3).

[2]闫祥岭.礼记・月令-五行学说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国节日[M].合肥:黄山书社,2012.

注释:

[1]沈国威:《新尔雅:附解题・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页。

[2]陈华文:《民俗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3]王杰:《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第29页。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冲击,很多民俗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当中。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也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本次研究将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分析,在丰富美术形态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载体,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关键组成部分。文化正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重要课程素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融入,让学生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传统文化和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协同化发展。

1.1 相关性

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俗文化,反映的是民间特质和民族风貌内容。同样这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每个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也是特有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之上,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美术相关的技能之外,还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实际上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积淀,代表着不同精神下的内涵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这些风土人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的乐趣所在,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1.2 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涉及到年画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关心并喜爱这些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代学生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公民,所以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比较遥远。如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美术教学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生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加提升美术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同时,如果能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传递。再加上传统文化和热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着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从这一层次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

1.3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从文化渗透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历史积淀下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发展结果,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在各种时代下的观念形态与思想内容。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这些民俗文化内容离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接近,因为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感受文化特点。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灯谜、戏曲、传统节日等,而美术课堂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方式去解析这些艺术的文化价值[1]。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也能让课堂氛围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关注如何将教学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以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达到课堂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改革工作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当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成为必修课,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发挥美育功能达到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重点内容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国乡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选修内容融入美术教材的必修课程当中,必然成为未来的难题和挑战。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到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地域特色,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让美术教育不忘初心,坚守传统,积极发展本土优秀文化。但从改革环节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效。在现阶段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美术的有关内容,让这些色彩和形态方面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展现在学生的生活之内。显然这些美术元素也是课本教学无法达到的层次。此外如何使用视频继续播放有关的美术资源,就能发挥直观生动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融入学习过程当中。例如在“节日的装饰”和“过春节”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软件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播放,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内容也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上我国民间美术形态分布地区广泛,文化特征多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把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寻找资源信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2]。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实践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内教学之外,课外实践工作也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十分关键,而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化为美术形态。例如在寒暑假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写生和拍摄的方式收集不同的民间美术形态,然后在开学时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前文提到的春节这一部分为例,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即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乡,了解不同地区在过春节方面的不同习俗,并且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化资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文化的导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有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身边的内容也会更加熟悉,在耳濡目染当中进行创新。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和载体,除了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围绕不同地区开展的民间文化活动展开教育工作,如某些地区的庙会节日活动等[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在课上进行播放,也是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入的典型表现。

2.3 生活化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来源于生活,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感受生活当中的美术元素和美学价值,然后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环节。换言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具体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为学习添加足够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领域要求,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进行课外的延伸,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让课本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无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欣赏文化作品,并让他们感知背后的时代元素。不同时期的民间美术特点往往与当时的经济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了让教学更加丰富出彩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习和探讨环节当中。以传统建筑为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传统建筑逐年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在早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某些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缺乏修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让学生离传统元素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就有涉及到古建筑保护这一部分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十大著名古建筑,并且介绍不同建筑的时期和历史特点,利用PPT进行总结分析,就能引导学生围绕每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生活用途进行阐述说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突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意义显著[4]。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而小学美术教育本身作为基础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将传统文化具有的审美体验全部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美术这一门具有可视性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创新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从视觉角度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元素,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秀芳.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5):1-2.

[2]庞明启,王侠."互联网+"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