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更新;建筑行业

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对能源和环境,都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依据是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实是指:在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的同时,对周围的绿化和自然资源,进行喝了、科学的规划,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实,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也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对各项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以此在最大程度上环节了我国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绿色建筑设计在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从规划的角度入手,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朝向、楼间、层高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工作人员在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1.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空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面积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尽量采用护结构的形式,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冷负荷的能源。

2.对建筑朝向的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的朝向是非常重要。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通常建筑工程内部结构长宽比例为4:1。但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一般以南北朝向为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冷负荷的能源消耗。

3.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自然风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可以利用敞开的形式,或者将室内窗户的面积扩大,从而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另外,在建筑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室内的布局相对布置紧密一些,这样可以相对减少窗户的面积,增加了自然空气的流程,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二、墙体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1.在现代化建筑中,混凝土小型空心砖成为绿色建筑墙体设计中的主要形式,这样对于传统的粘土红砖而言,其能源消耗会相对较小,并且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混凝土小型空心砖作为工程技术更新的主要形式,为整个施工过程中,也提供了相对便捷的条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抗震性能。

2.利用砂浆的形式,对墙体进行保温。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多利用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混合和搅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添加一些添加剂,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的了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同时对其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三、门窗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门窗一般会占很大的面积,大约在30%左右,然而其消耗能源为60%-70%之间。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将门窗的设计和施工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重点,并且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经室内的采光、日照、通风等各个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门窗的数量,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合理、科学的规划,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大量的消耗。

2.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对季节的变化,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就以夏季来说,室外的空气和相对较为充足。因此,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特点,利用先进的设备对阳光进行采集,并且进行全面的转化,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展现。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利用一些遮光板,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阳光通过窗户照进屋内,从而降低了室内空调的冷能源。

3.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加强门、窗之间的紧密性。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门、窗之间,添加一些密封条,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门、窗之间的紧密性,避免因为外面的空气流动,带走室内的能量。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工程不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加强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应形式,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并且进行有效的应用。本文就以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角度出发,并且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此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作者:杨敬淇 张蕾 单位:天津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浩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林边,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04:470-473.

[2]赵建修.浅谈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44.

篇2

关键词:建筑物;地下室;抗浮设计;抗震设计;无缝设计;防水设计;地下水位;伸缩缝

目前,建筑物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基承载力、变形、抗浮、不均匀沉降等,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质量,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地下室结构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水平,规范设计工序,为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抗浮设计

地下室抗浮设计可归纳为“一压二拉”,“压”即为配重法,增加永久荷载的结构自重,比如地下室顶板覆土、地下室底板的配重等来平衡地下水浮力;“拉”即为设置抗拔桩或抗拔锚杆,以抗浮构件提供的抗拔力平衡地下水浮力。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单独运用一种方式抵抗地下室浮力往往事倍功半,耗材费力,通常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抗浮设计,以达到经济合理。

本工程在抗浮设计时即采用“拉”、“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结构自身的条件,适当增加结构自重,合理设置抗拔构件,达到抗浮的目的,同时又保证工程的安全科学,经济合理。以下为本工程的方案对比:

方案一:车库顶板覆土+车库底板配重+结构桩基抗拔锚固+单纯抗拔桩。

方案二:车库顶板覆土+车库底板配重+结构桩基抗拔锚固。

两种抗浮方案,地下室底板所受荷载相同,均承受水浮力及结构自重及附加配重;差别在于是否单独设置抗拔锚桩。通过程序计算,方案一在各个柱距跨中设置抗拔锚桩,增加了基础连续梁跨数,减小基础连续梁计算长度,基础连续梁截面尺寸及配筋较为经济,对结构桩基的抗拔要求降低,但同时增加抗拔锚桩的成本。方案二取消单独设置的抗拔锚桩,基础连续梁计算长度较大导致内力加大,使得基础连续梁采用较大截面尺寸及较大的配筋量,对结构桩基的抗拔要求提高。由于地下室大部分位于高层塔楼之下,结构自重较大,且经过建设成本测算,该地区实施抗拔锚桩成本较大,最终采用方案二进行地下室的抗浮设计。

二、抗震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城市人口大幅度提升,这就导致城市防灾问题日渐凸显。建筑物倒塌将阻碍救灾进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据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物结构型式的合理性及较强的抗震能力将对震害的出现及破坏程度大大降低,为了确保现代化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其地下室抗震设计,只有加大地下室结构抗震设计的力度,才能避免建筑物因地震因素出现损坏情况。

在高层建筑物地下室嵌固位置设计中,一般选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可控制在180毫米以上,混凝土强度等级则控制在C30以上,设计方式为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个方向配筋率可控制在0.25%以上。与梁板结构相比,无梁楼盖结构平面具有较小刚度,不能满足刚性楼板相关规定。基于此,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地下室顶板,可选用现浇梁板结构作为主楼范围、相连裙房地下室顶板范围内的结构。

三、地下室结构无缝设计

伸缩缝与沉降缝是地下室结构变形缝的主要形式,伸缩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释放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避免结构开裂渗水。后浇带、诱导缝、掺加外加剂与预应力技术等都是代替伸缩缝的无缝设计方式。

后浇带。作为伸缩缝最常见的方式,后浇带可以对混凝土早期应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但无法处理后浇带浇筑后混凝土徐变与温差出现的温度应力。同时在留设后浇带与浇筑混凝土之间具有较长的时间,一般为几个月。这种情况下,将严重影响到施工的进度。

掺加外加剂。将相应膨胀剂添加到混凝土内,可进行“化学预压应力”的建立。这种方式施工简便,对施工进度影响小,一般和其他方式一起应用。膨胀剂出现的补偿收缩膨胀时间控制难度较大,如膨胀时间不同于混凝土收缩时间,将大大降低其抗裂性能,因此在选用掺加剂时,应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诱导缝。诱导缝的应用可以将整个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混凝土拉应力进行有效释放,并一次完成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其连续性。该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布设间距小、灵活性差。

预应力施加。通过地下室混凝土拉应力的计算,可进行预应力钢筋设置。预应力施加可以消除混凝土收缩出现的拉应力,进而起到伸缩缝减少与开裂控制的作用。伴随张拉预应力与锚固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大降低了预应力施工的难度,扩大了预应力的应用范围。

四、防水设计

1、桩顶防水。在桩顶截断钢筋,做好附加防水层。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中,要求选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作为承台固结桩顶的防水材料。经过相关试验,确定其配合比后,应保证聚合物水泥砂浆抗渗强度符合设计规定,并与抗压强度规定值相一致。作为刚性防水层,在垫层交接位置桩顶防水层应选用密封材料与底板柔性附加水层连接。

2、墙体防水。浇灌时出现施工缝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底板混凝土量大、厚度尺寸大,通常在建筑底板一端两侧出现。为避免施工缝的大量出现,必须在水泥初凝时间内严格控制浇筑间隔时间,对面层混凝土收缩量进行有效减少,为此可选用二次振捣施工。

底板表面找平、抹实及压光等作业应在振捣密实混凝土后进行,初凝后应将塑料薄膜铺设在其上面,保温养护时间应控制在14天以上,并有效控制防水混凝土拆模时间,15摄氏度以下为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和附近外界温度,避免裂缝在混凝土干缩与温差等情况下出现。先分层对地下室墙体进行浇筑施工,每层间隔时间必须控制在水泥初凝时间以下,遵循设计要求全部钢筋都应进行高标号砂浆垫块的设置,起到保护钢筋的作用。如裂缝出现在外墙混凝土干缩与温差情况下,应将草袋盖在混凝土初凝后的墙顶上,外墙模板在养护14天以后拆除。

3、承台底防水。将聚合物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抹一层在桩头,并进行遇水膨胀止水条的设置,确保完全封闭整个底板防水层,进而有效提升其防水效果。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不断渗入结晶型涂料,结晶不断出现并对毛细孔起到堵塞作用,提高防水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为提高建筑物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设计规定,选用科学有效的设计方式进行施工,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各个方面的设计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地下室设计的科学性,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实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同波,刘汉进. 地下室抗浮失效的3种形态及其上浮特征[A]. 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1

[2] 徐琛,戚承志,陈昊祥,李博宁. 纵向剪切波作用下长型地下结构与Pasternak地基相互作用研究[J].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5(01)

[3] 杨星. 地下室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探讨[A]. 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6

篇3

摘要:分析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目标,阐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虚实一体化教学整体设计的理 念、原则,进行虚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培养模式设计以及虚拟教学平台的开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虚实一体;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核心课程,也是从事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等岗位的必要专业技能。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做学一体化教学目标,任务的可动手操作性成了关键因素。由于建筑施工本身体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大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典型任务的动手完成上遇到了困难,故目前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效果不够理想。BIM技术的出现,将引发建筑业的一次革新,同样也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就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而言,应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改革,在整合职业标准要求、课程体系、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实施虚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这样能够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作为核心组成部分,以岗位能力为基 础,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本文试分析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目标,阐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虚实一体化教学整体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及虚实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并提出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内容。

理实一体化课程对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并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

一、课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核心目标

①能够编写技术交底文件,并实施技术交底。

②能够确定施工质量控制点、施工安全防范重点,实施质量、安全和环境交底。

③能负责施工作业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过程控制。

(2)一般目标

①能够参与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②能够识别、分析、处理施工质量缺陷和危险源。

2、知识目标

(1)核心目标

①掌握技术交底文件、专项施工方案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②熟悉工程施工工艺和方法。

(2)一般目标

①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

②熟悉建筑信息施工软件的应用知识。

3、素质目标

(1)核心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一般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虚实一体化教学整体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虚实一体化以建筑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写、交底、实施为核心,以实际工程为载体通过5个模块来组织教学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的项目化课程。每个教学以工程项目中所将遇见的常见施工内容为主线,从图纸开始,逐步分析讲解致完成图纸要求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施工工艺,强调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兼顾成本和工期控制。通过这种设计,学生可以在立足施工员的基础上,较好的拓展到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监理员等相关岗位。

1、虚实一体“五融合”创新理念

“五融合”内涵:虚拟与真实生产性实训一体化融合;虚拟与真实的施工一体化融合;虚拟与真实职业、实训环境一体化融合;虚拟与真实实训工位一体化融合;虚拟与真实仿真教学系统和教学工厂一体化融合。

2、以岗位“六对接”为原则

虚实一体岗位仿真教学模式是虚实一体实训基地(或“校中厂”)的实训教学模式。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虚实一体实训基地,其教学模式应该而且必须是岗位式的仿真教学模式。[2]

所谓的虚实岗位的“六对接”即:虚拟与实际岗位角色规范对接;虚拟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虚拟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对接;虚拟与实际岗位技术规程对接;虚拟与实际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对接;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实际岗位中工作关系对接。

3、以某典型工程为载体展开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以施工员的技能能力为核心,兼顾其它岗位的技能能力。教学中以某典型工程为载体设计项目,为此,每个教学环节为设计为:施工图纸提出施工任务,分析图纸完成所需材料、设备、人员安排等内业工作,学习施工工艺流程并明确施工工艺要点、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控制等外业工作,兼顾施工成本控制、施工工期控制等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编制施工方案并进行交底。

三、教学内容设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以模块化教学展开,具体见表

四、教学培养模式设计

在高职生职业技能及素质培养模式中引入虚实一体化理念,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生与校内实训设备、校外企业设备和管理等教学资源间的虚实结合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虚实结合,再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社会产品或就业环境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效地融合并使用虚拟实现技术手段,积极开拓虚拟实验实训、虚拟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等体验性学习和活动,从而有力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就业和创业提供保障。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1)职业特征。实现了实践教学和就业目标要求的高度一致。(2)应用特征。注重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3)职业拓展特征。学生可获得多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转岗转行打下基础。(4)学生角色转换特征。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中心,可以在虚实结合的实践活动中扮演几种职业角色,以个别化方式接受实践教学指导。

五、虚拟实训平台开发

虚拟实践主要适用于一些真实实训操作较为困难或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场合。如: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基坑开挖作业、架子工作业等);投入费用太高的项目(塔吊安装、设备拆装等);重复实施困难的情境(混凝土浇筑等);弥补因教师少、学生多而导致的不能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实训过程指导的不足;解决现有实训场地和内容开放性欠缺的问题;实现对实训全过程的智能化跟踪与远程监控等。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资金、场地、技术等原因不能建设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等,通过建立虚拟的场景和图像予以补充;另一方面,要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实训效果,充分发挥虚拟技术直观、形象的功能,提高生产工艺与设备的透明度,使复杂的工艺与设备问题简单化,从而促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使知识传授的速度和强度大大提高。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虚实一体化建设,实现多样化功能。目前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公司有不少,如浙江太学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对教学工程项目的建模已经完成,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虚实结合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仿真工作任务和职业环境完全具备可能。

六 结束语:

总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施工学交替,推进虚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专业设置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因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虚实一w化教学可以推进校企合作,解决专业面向与服务相匹配、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课程标准对接企业职业标准,促进教师自主自愿下企业锻炼学习,可以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产学研水平,使“双师型”队伍人数逐年扩大。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虚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层建筑,工程;设计;管材;防漏

1管材的选用

目前,最常用的排水管材是硬聚乙烯(UPVC)管和铸铁管,现主要就此两种管材作简单介绍。

1. 1硬聚氯乙烯排水管

UPVC排水管已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缺点及不足。

1.1.1主要优点

质轻、光洁、美观、水阻小、组配灵活、安装省时省力,结构形式多样(芯层发泡管、空壁管、螺旋管、芯层发泡螺旋管、空壁螺旋管) 。

1.1.2主要问题

1)热膨胀系数大,需设置伸缩补偿装置来解决。硬聚氯乙烯排水管的两端为插头,管件均为承口,多数采用承插粘接法连接,属不可变的永久性连接,而塑料制品的线膨胀系数较大,管道受环境温度和污水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可以计算得出3m长管道在Δt = 50℃时的温伸长度为1015mm,那么这1015mm的伸长或收缩就必须依靠伸缩节这个专用配件来解决,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环境温差较大,伸缩节是非装不可的,不然就有拉坏或胀坏管道的可能。但在安装工艺上常犯的毛病是不按当时的环境温度在管材插口处做插入深度记号,安装后则不知道插入多深,质检人员也无法检查,容易造成天冷时插口脱出橡胶密封圈的保护范围,臭气外泄;天热时管材又无处可伸,胀坏接口。还有的是把伸缩节倒着安装,也就是把橡胶密封圈一侧作为朝下的承口,造成不应有的渗漏。

由于受温度影响大,膨胀系数大,每层立管及较长的横管上均要求设置伸缩节。由此,其他专业布置时应考虑UPVC管的缺口效应,在与其它管道平行敷设时,塑料管靠边,当交叉敷设时,塑料管在下且应错开,并考虑加金属套管防护。此外,立管穿越楼板屋面处应作为固定支承点,并应加装柔性护套。

2)刚度小,平直性差,需加密管卡、支架、吊架来解决。UPVC是塑料制品,其刚度远不及铸铁管,加上其膨胀系数大,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支承,管道最大支承间距如表1所示。

表1管道最大支承间距 mm

对于立管每层应有一个牢固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既可控制管道膨胀方向,也可分担立管自重,还使立管与出户横管连接的管头免于受压过大,引起管道破裂漏水,同时立管底部也应设支墩或吊架等固定措施。

3)耐热性能差,且在60℃以上环境抗拉强度下降(适用于连续排放温度不超过40℃,瞬时排放温度不超过80℃的生活污水) 。因此,设计使用中应远离热源,如距灶边大于等于400mm,距热水管道间距大于等于200mm,同时热水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不得穿越烟道和防火墙。

低温环境下硬聚氯乙烯塑料排水管抗冲击强度降低。因此在有空调的设备转换层,可以考虑采用铸铁管代替硬聚氯乙烯排水管,以保证排水安全性。

4)阻燃性差,在穿越楼板、上人屋面的屋面板、防火墙、管道井井壁处需设置阻火圈和防火套管来解决。当前国内对PVC塑料阻燃技术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点倾向,片面追求氧指数提高,忽视发烟性能的研究。统计资料表明,火灾致死中79%是烟气造成的。有的UPVC管氧指数高达50%以上,但燃烧时发烟量很大,且维卡温度仅在70 ~90℃。UPVC管虽难燃,但极易胶化变形,且烟味极浓,火灾中,一方面产生致命烟气,另一方面,温度超过90℃时管道软化变形,火势在管道穿越部位蔓延,而穿过屋面的排水管或通气管风速更大,火势蔓延更快。因此,高层建筑能否应用UPVC管,曾是争论的问题,而争论的焦点正是其防火性能。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①雨、污水及通气立管尽可能沿建筑物外墙设置; ②雨、污水及通气立管在建筑物内时,应设置于管道井内,或用砖、混凝土块等非燃性材料加以保护; ③排入排水立管的支管,采用金属排水管道,或对支管采取严格防火措施,如钢制套管、无机防火套管等; ④排水的配件应尽量采用金属制品。

2施工建议

工程中UPVC排水管出现问题较多,在此主要针对UPVC排水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1)UPVC排水管施工规范中未要求管壁打毛,施工人员未引起重视,依此操作,影响粘接效果。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此应做详细交待,可在书面交底资料中“粘接前用砂纸打毛”加以要求、监督执行,以保证粘接效果。

2)管道穿板洞处的管外壁应打毛使其粗糙,与混凝土结合更紧密,达到防水目的。亦可加设橡胶止水环防水。

3)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按规范要求做好管道支、吊架,防止管道断裂。

4)可要求所有水平主管段作灌水试验,立管作通水试验(比规范要求略有提高) ,能及时发现渗水点,保证总体施工质量,以防漏水造成经济损失。

5)对于锅炉房、蒸汽洗衣机房内排水管可选用铸铁管,既解决了耐高温也克服了UPVC排水管耐压差的缺点。

6)立管底部弯头噪声最大,可采用在主管底部设置管道支墩,并用柔性材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等)将弯头包裹起来,使立管中的水流落在实处并可达到消声的目的。

7)施工中伸缩节必须留出伸缩缝10 ~15mm,否则无法起到伸缩作用,反而因橡胶圈活口而增加漏水机会。

8)UPVC排水管与铸铁管承口连接,可把UPVC排水管外壁打毛,然后用石棉水泥直接打口、养护即可。

9)排污系统是靠水封来防止臭气上冒的,而塑料排水管由于水阻小,在管道的抽吸作用下水封容易被破坏,我国北方气候干燥,蒸发作用很强,水封高度应保持在50~100mm,所以在配接P形或S形存水弯时中间套接的一截短管的长度要经过计算才能决定。太长会造成水封过深,水流不畅,易发生沉淀堵塞;太短又保证不了水封高度,造成臭气上冒,因此,对保证水封高度应有一定的认识。

3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3. 1卫生设备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1)卫生设备生产市场混乱,某些单位只考虑经济效益,就近购买质次价低的卫生设备,造成卫生设施使用后堵塞频繁。特别是坐式大便器,由于内部存水弯制作粗糙,不符合要求,极易堵塞。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严格把关,禁止建筑安装无生产许可证的卫生设备,从卫生设备本身消灭堵塞隐患。

2)施工单位安装与土建工种之间配合不好。安装人员不重视卫生设备预留排水管口的封堵或草率地封堵;土建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以致掉入建筑垃圾滞留在存水弯处而堵塞。安装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及时封堵的排水管口。工程验收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通水试验,把堵塞隐患消灭在工程交付使用之前。

3)施工过程中安装人员不注意成品保护,地漏的存水弯中积存杂物,导致地漏不通畅。施工过程中安装人员应注意成品保护,在地漏存水弯处做临时封堵。

3. 2污水管道堵塞的原因及对策

3.2.1设计方面

1)横管管径的无原则放大有的设计人员迁就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认为管径越大越保险,无原则地放大管径,使横管流速过低造成沉淀堵塞。设计人员在确定管径时,应进行精确计算,确保管道充满度符合规范要求,使流速大于规范中的最小设计流速。

2)管道转弯过多

排水系统一般为重力流,管道转弯过多,致使水力条件不好,流动阻力增大,转弯处容易滞留杂物而堵塞。设计人员在设计管道走向时,应尽量减少转弯数量,以改善水力条件。

3.2.2施工方面

1)施工过程中室内排水管道多由安装单位施工,而室外部分则由土建单位施工。一旦标高出现误差,二者又难以协调,导致室内排出管的管底低于室外检查井的井底,使用后很快产生堵塞。

2)施工过程中横管未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放坡,产生坡度过小或倒坡现象。在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管道坡度可适当加大。

3.2.3管理方面

正确使用,加强管理,做好卫生设施正确使用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卫生设备及污水管道堵塞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应定期清除管道或窨井淤积的污泥,保持畅通。

综上所述,住宅排水系统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消除隐患,保持排水的畅通是不难做到的。

4管道防漏问题

1)硬聚氯乙烯管的管内外壁表面光洁度较高,因此水阻小、不易发生堵塞,这作为排水管是很有利的。但管道穿过楼层的结合部时常因细石混凝土与管道外壁结合不好,而使上下层之间顺管外皮漏水。特别是穿过顶层的塑料管常因楼顶层面封闭不严造成漏水。一般的做法是用砂纸将结合部位立管外皮打毛,使外皮粗糙。这种做法因工作量较大而且打磨不均匀,轻重深浅难以掌握。用另一种办法也可以达到外皮粗糙的目的,在立管结合部位做好记号后,刷上一层塑料粘结剂,待塑料外皮形成一层薄薄的粘结层时,滚上一层中砂,凝固后,在塑料管外形成粗糙表面,然后再竖管并用细石混凝土吊模。

2)硬聚氯乙烯管由于受温度影响大,膨胀系数大,每层立管及较长的横管上均要求设置伸缩节。在安装过程中,有的安装人员未在管材插口处做插入深度记号,甚至直接插到底,无法起到伸缩作用,容易造成天冷时插口脱出橡胶密封圈的保护范围,臭气外泄;天热时管材又无处可伸,胀坏接口。

3)施工时,存水弯、检查口、清扫口等处丝扣未拧紧、皮垫跑偏或夹渣,造成渗漏。安装人员应将丝扣清理干净,垫好皮垫,拧紧丝扣,防止不必要的渗漏发生。

5结语

综合上述,建筑给排水将担负新的历史重任,面临新的挑战。应不断总结设计和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和提高整体的安装工艺水平,力求为社会提供功能齐全、可靠、美观实用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 1 ] 姜文源1 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 J ] 1 给水排水,1997, (10) 1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地震是地壳构造急剧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等。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抗震性能,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三、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这是由于地震发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 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

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四、结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陆文强,陈瑛;几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

篇6

关键词:公共建筑;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

1 建筑背景分析

1933老场坊是建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最为现代化的屠宰场,是根据宰牲工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主体结构是由东、南、西、北4栋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围合成的四方形厂区,正中是一座24边形的圆楼。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廊桥连接,各层上下交错,貌似迷宫,其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2002年彻底停用时已破败不堪,但其价值并未被彻底埋没,通过竞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成功获得了1933老场坊的改造项目,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改造成为一个时尚中心。

2 1933老场坊改造设计

2.1 改造设计思路

1933老场坊作为工业遗产中的一类特殊性建筑,其无论是功能性质、设计美感、历史渊源,建筑形式都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建筑,即使内部空间被多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材料割裂,部分空间受到破坏和损毁,其仍然具有强烈的工业美感和建筑魅力。负责改造修缮设计的总设计师的态度是,“没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净,不作任何处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万不要乱加”。在空间内部细节的改造上,设计也遵循了“无为”的思想原则,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尽量还原建筑原有的真实性。建筑室内饰面材料各异,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杂且多为严重损坏,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剥离没有价值的墙面和饰面,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原水泥抹面后通体打磨,保持风格一致,显露出一种理性的节制感。而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新增所需设备都采用了可逆性原则,在建筑底层拱廊的立面原为镂空设计,由于风格凌乱,改造时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动式橱窗遮挡,降低了对原本结构的影响且方便在恢复原貌时拆除。

2.2 改造设计手法

其一,无梁板结构和八角形柱帽。无梁板结构最初由国外建筑师特纳成熟使用,他在1905~1906年最先使用扩大的蘑菇柱头,在直角和对角的柱之间用了四层加固的钢筋,梁的省略增加了额外的建筑空间,允许楼板的降低。板底平整是无梁楼盖的优点,其可以不吊顶直接粉刷天花,结构高度小,与普通梁式楼盖相比,可显著降低层高。宰牲场选取无梁楼盖作为结构原型,获得了平整的天花和一定层高下的最大净高空间,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其二,廊桥空间。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出于对“宰牲”工艺需求,建筑设计成“回”字型,外圈和内圈均有较多连通的桥梁,在当初的建筑设计中通过丰富的天桥体系汇集牲口到中心核,要比通过内环集中处理更省走廊宽度,从而增大了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获得了更多采光和通风空间。

其三,轻钢屋面。该建筑中心圆区顶层为后期增加的一个简易轻钢结构石棉瓦顶,改造将中心圆区的1 ~ 3层作为一个整体,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进行分隔后形成一个观演舞台,4 ~ 5层部分在覆盖了一个大型圆形钢球铰架屋面后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大厅,解决了原本建筑没有集中空间的缺憾。老场坊的主体建筑沿用的是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外立面还是内部都严谨地沿用了早期水泥朴素稳重的风格。而在圆形大厅则集中使用了黑色钢骨和大量统一的落地玻璃等现代材质,不仅是四周环绕的窗,甚至舞台地面也用玻璃搭建,在老场坊整体温和质朴的历史厚度中加入了一份锐利的先锋气息。

3 1933老场坊改造的价值意义

建筑有三个生命:一是功能生命,二是结构生命,三是文化生命。该建筑的功能生命――屠宰场的使用已经结束,结构已步入老年,但文化的价值反而凸现,具有神秘感的廊桥空间无疑是现实建筑中独一无二的。设计完成后,最想提及并强调的主要元素或特色是通过水泥饰面的打磨而保留了神秘而丰富的廊桥空间,通过金属和玻璃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并保持了与历史的距离。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挑战是保持建筑的神秘空间,同时又能为现代所用。该建筑当时是根据宰牲的工艺进行设计的,是功能主义的工业建筑,当时的设师并非想创造一个非凡的空间。

3.1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从城市整体规划上具有平面规模大,拥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便利条件和大容量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在未来的更新和改造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出于对城市脉络的综合考量,1933老场坊选址定于沙泾路,此地距离铁路与码头较近,方便利用港口的运输能力疏散生产污物,利用铁路运输肉制品售卖,其先天优势都为后期的改造工程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1933老场坊改造后,由原本的工业空间转为民用空间,因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其作商业项目使用便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提高商用价值。同时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3.2 公共价值

1933老场坊属于工业常规性空间,具有空间尺度均衡适宜的特点,可以向商用、住房、展览等多种功能方向升级和置换,通过合适的改造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而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工业建筑调整为一个时尚场所,包含了展览、奢侈品售卖、休闲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得益于工业建筑本身灵活开敞的空间布局,使室内出租部分可以根据使用商家不同风格的要求,进行更灵活的创意空间布置。

3.3 历史文化价值

大多数工业废弃用地均有着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它们触及到了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感情和记忆。而1933老场坊独特的历史背景,幽闭的建筑空间,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带来的强烈光影对比,使其一度成为沪上摄影师最为之疯狂的探险乐园,它毁坏及衰败的主题形象,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老场坊在二楼设置展区空间,定期展示艺术家的作品,供参观者免费观展,其浓厚的文化价值,也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驻足。

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除了引进各种创意商铺及开展各类时尚宴会,越来越多的导演也开始青睐这块被改造后的“工业遗珠”,它的“美丽”得到了电影导演们的认可。周星驰拍摄的《功夫》,片中独特的伞柱体就是取拍自老场坊;《小时代》导演郭敬明更是将电影中重头戏的“时装秀”部分全部放在了老场坊中,随着几位主演时隐时现的穿梭,老场坊中高低错落的旋梯与廊桥,形成了奇妙的光线流动,老场坊带来的大气、简约和优雅也为影片添彩不少。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设计混凝土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常见混凝土结构收缩与温度裂缝类型

1、沉降收缩裂缝

混凝土浇灌振捣后,骨料颗料悬浮在一定稠度的水泥浆体中,浆体的重量密度较低,对于w/c=0.6的浆体而言,大概只有骨料重度密度的一半,所以骨料在浆体中有下沉趋势,而浆体中的水泥颗粒又远重于水,使得新拌混凝土中的水泥向上转移,即发生沉降与泌水现象,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这种沉落直到混凝土硬化时才停止。骨料沉落若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混凝土本身各部分沉落不同就会产生沉降收缩裂缝。

骨料的下沉和水分的上升会在水平钢筋的底部形成空隙并积聚水分(如图1所示),为钢筋锈蚀留下隐患;上升的水分还会滞留在粗骨料底部,造成浆体和骨料之间界面薄弱环节以至于形成空隙,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与抗冻性:;当垂直下沉的固体颗粒达到水平设置的钢筋或紧固螺栓等埋设件,或受到侧面模板的磨擦阻力时,就会受到阻拦并与周围的混凝土形成沉降差,结果在混凝土顶部表面处造成塑性沉降裂缝。此外,如果同时浇筑梁、板或柱(墙)的混凝土,由于这些构件的深度不同,有着不同的沉降,从而在这些构件交接面处形成沉降差并产生塑性沉降裂缝,混凝土塌落度愈大,沉降开裂的可能性愈大。在接近表面的水平钢筋上方最容易形成沉降裂缝,并随钢筋直径加粗和保护层减薄而愈趋严重。当保护层过薄时,塑性沉降裂缝甚至会伸入钢筋表面并沿着钢筋通长发展。

图1塑性沉降造成的钢筋底部空隙

2、塑性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数小时仍处于塑性状态的时刻。发生这种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强度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塑性收缩机理一般可用水泥浆体毛细孔隙内的毛细水拉力来解释。当混凝土固体质点间的毛细孔隙水因蒸发减少时,形成弯液面产生拉力,使尚处于可塑状态的混凝土收缩。也可能由于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增加用水量通常认为会使毛细孔隙增大,从而减少造成塑性收缩的毛细水压力,但实际情况用水量大的新拌混凝土有高得多的塑性收缩值,更易发生塑

性开裂。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塑性收缩值的大小还与浆体抵抗塑性收缩的能力有关,如果浆体较硬,其抵抗收缩的能力会较大,而增加用水量则使稠度降低,所以最终的塑收缩量反而大为增加。模板、垫层过于干燥、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以及水泥用量过大等也会导致这类裂缝的出现。

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一般出现在新浇结构构件表面,形状很不规则,类似干燥的泥浆,如图2所示,其宽度可大可小,小的细如发丝,大的可达数毫米,裂缝较浅,多为中间宽两头细,且长短不一,由数厘米到数米不等,互不贯通。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外界风速大,气温高的情况下,或本身温度长时间过高(40℃以上).而气候很千燥的情况下出现。塑性裂缝又叫龟裂,严格地讲属于干缩裂缝,出现很普遍。

图2现浇砼板塑形收缩裂缝

3、干燥裂缝

混凝土在塑性流动终止并进入硬化阶段,干燥收缩一直进行,即使达到28天龄期也不能说己经终止,有的工程可以持续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所以说千燥收缩是水泥基于混凝土的固有特性,浇注时呈流动状态的混合介质,硬化呈固体状态,除了硬化生成硅酸钙等固有物质,整个化学过程伴随蒸发失水干燥,养护不好就出现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内的固体水泥浆体体积会随含水量而改变。而骨料对水泥浆体体积的变化则起很大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化远低于水泥浆体的体积变化。

混凝土收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湿度收缩,即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蒸发,体积减小而产生收缩,这种收缩占总收缩量的50%~90%;二是混凝土的自收缩,即水泥水化作用,使形成的水泥骨架不断紧密,造成体积减小。混凝土收缩值一般为0.2%~0.4%钢筋混凝土为0.15%~0.2%,收缩量随时间增长而不断加大,初期收缩快,后期日趋缓慢。

4、温度裂缝

表面温度裂缝大多数是由于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灌后,在硬化期间水泥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而不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达到较高温度,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如果施工过程中注意混凝土强度不够或拆模过早;或冬季施工,过早拆除保温层;或受到寒流袭击,均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很低,因而使表面出现裂缝。

二、设计下裂缝控制方法

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性能,混凝土的变形模量、抗拉强度以及徐变等力学性能,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收缩性能通常采用不同的收缩估算模式进行计算,混凝土的变形模量、抗拉强度以及徐变等力学性能,也有相应的估算方法。而从这些估算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影响混凝土裂缝出现一些因素,例如湿养时间,环境湿度,构件尺寸,水泥用量,水灰比,配筋等。这样我们在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时也能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1、结构平面布置

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处外横墙宜与内横墙拉通对齐,并肩在凹口处边缘设置拉粱,其截面及配筋不宜太小、;凹口周边楼板宜适当加厚并加强配筋,宜考虑该处楼板负筋拉通,使能抵抗在此处集中的温力及混凝土收缩应力。由于建筑标准对通风、采光、日照、明厅、、明卫的要求,因此建筑平面不规则,凹凸布局比较普遍。在叩口处,楼板宽度减少很多,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很容易在此处集中,导扛该处楼板贯穿性拉裂。特别是结构层面中部凹口处,按“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水平应力最大,楼板结构配筋设计应予以构造性加强。

2、对于连续长度较长的外墙,建筑上可以考虑设置大的落地门窗和八角窗以减小墙端部处温差应力,避免楼板切角裂缝的产生。转角窗处楼板宜加设暗拉梁。减少外墙和室内楼板的温差一般很难做到,根据裂缝控制“放”的原则,通过减小外墙的连续长度来减小温差应力。

3、当楼房长度大于60m时,可在房屋中部设置收缩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及温度应力的影响。当建筑物地基可能具有不均匀沉降时,也可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避免沉降裂缝的产生。根据“长墙及地基板的温度收缩应力”理论,在房屋中部处,由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产生的纵向拉应力最大,在此处设置后浇带或设置沉降缝,可减小相应影响。

4、加强构造配筋问题

关于配筋对混凝土弹性极限拉伸的影响,在国内外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现点认为,配筋对混凝土的弹性极限拉伸没有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配筋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弹性极限拉伸,但双方共同的观点,是钢筋能起到控制裂缝扩展,减少裂缝宽度的作用。

设计时注意构造配筋十分重要,它对结构抗裂影响很大。但目前国内外对此都不够重视。对连续式板不宜采用分离式配筋,应采用上下两层(包括受压区)连续式配筋;对转角处的楼板(受双向约束较大)宜配上下两层放射筋,孔洞处配加强筋;对混凝土梁的腰部增配构造钢筋,其直径为8~14mm,间距约100mm,视情况而定。许多学者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通常认为1.0%左右的配筋率是比较合理的配筋率,因为在配筋率小于1.0%范围内,随着配筋率的增加,裂缝宽度减小幅度很大。说明增加配筋率对控制裂缝宽度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在配筋率大于1.0%的范围,混凝土裂缝宽度随配筋率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己变得非常缓慢,说明此时再增加配筋率对控制裂缝的发展意义己经不大。

5、混凝土构件厚度

对现浇楼板板厚宜≥L/30一L/35(L为单向板跨度或双向板短向跨度),一般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00mm(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90mm),屋面板厚度宜大于等于120mm。对现浇剪力墙结构,外墙墙厚宜大于160mm,其中地下室外墙墙厚宜大于250mm 。

结语:

综上,通过对已有工程出现各种裂缝的原因分析,及设计原理的分析,提出了对混凝土构件的平面布置、厚度、配筋等各方面都应该有效的设计控制,达到防止裂缝出现的效果。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培明.混凝土结构(上册)[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工程中设置后浇带是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建筑的施工过程可以看到,对于高程建筑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必须根据设计、规范及工程具体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后浇带位置。所以,要有计划地对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处理,这样才能减少后浇带施工难度,解决长期困扰着施工人员的问题与难题,保障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

2、工程概况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单身公寓楼及职工食堂工程,总建筑总面积为27715.3m2,地上25132.7m2,地下2582.6m2,建筑基底面积2582.6m2。其中,单身公寓地上18层,地下一层,高66.9m,梁筏基础,基础埋深-6.5m;职工食堂地下2层,地下1层,高度9.3m,独立基础,基础埋深-6.5m。本工程地下室底板采用厚度为60cm的C35、P6抗渗混凝土,壁板为30cm的C40、P6抗渗的混凝土,地下室顶板为45cm厚的C35、P6抗渗的混凝土,平面形状为“”。地下室底扳、侧墙和顶板均设置纵横两道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1000mm,位置在1轴和5-6轴成十字形设置,后浇带总长度合计约为700m,厚度同梁板厚。底板与顶扳的钢筋均为双层双向,中间设有一道钢筋网片。后浇带位置的钢筋密集,该处位置的钢筋搭接长度为950mm,并有4mm厚的止水钢板,因此对后浇带的处理比较复杂。3、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3.1 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为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将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注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为整体。设计时,应考虑基础在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为整体后的计算,应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化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1~2个月内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4、后浇带的设置

4.1 后浇带的设置要求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本工程后浇带宽度设置为1000mm。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贯通,不许断开。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4.2 后浇带的具体做法本工程后浇带主要指地下室底板、外墙和楼层梁、板后浇带。其具体做法如下:

1)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做法见图1。

5、后浇带的施工

5.1 模板支设根据分块图划分出的混凝土浇注施工层段支设模板(钢丝网模板),并严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

5.2 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筑

1)后浇带两侧的结构混凝土浇注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因浇注厚度较大造成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导致尺寸偏差。

2)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注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注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的严重流失,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采用Φ50mm振捣器时间距≮40cm;采用Φ70mm振捣器时间距≮50cm。

5.3 浇筑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1)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手压混凝土表面能出现指纹),用压力水冲洗(水应呈雾状),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

2)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尽早拆模并及时用人工凿毛。

3)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凿毛机处理。

4)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

5)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用水和空气)清理表面。

5.4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保护措施

1)对于底板后浇带,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

2)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50c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的挡水带。

3)后浇带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周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

4)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后浇带内。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板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mm以上。

5)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的保护措施可采用砌砖保护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本工程的防水效果,尤其是当后浇带遇到地梁时较难清理。为此,我们拟不渗漏。在底板、地梁砼浇筑完毕后,用九夹板封盖,并派人检查,以防杂物落入其中,在两侧砼浇筑60天后,用高一级掺有12%UEA微膨胀剂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密实,浇筑前应进行钢筋除锈,清除浮浆、碎石等杂物,并冲洗干净。

5.5 地下室顶板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1)不同类型的后浇带混凝土的浇注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42~60d;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在一些工程中,如果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保留。

2)浇注后浇带混凝土前,用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3)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用膨胀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宜掺入早强减水剂,且应认真配制,精心振捣。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膨胀剂的称量要由专人负责。所用膨胀剂和外加剂的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配合比,适当延长掺加膨胀剂的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以使混凝土搅拌均匀。

4)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后仍应浇水养护,养护时间≮28d。

5.6 地下室底板、侧壁后浇带的施工地下室因为对防水有一定要求,所以后浇带的施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GB502082-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有专门的要求。其中第4.1.9条规定: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均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该条为强制性条文。另外,

4.7.5条对后浇带的防水措施也作了如下要求:

1)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再施工;

2)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规范

4.7.4条施工缝的防水施工的规定;

3)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

4)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在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5.7 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1)后浇带施工时,模板支撑应安装牢固,钢筋应进行清理整形,施工质量应满足钢筋混凝土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密实、不渗水、不产生有害裂缝。

2)在后浇带接缝处加强防护,最好设置围栏,并作表面覆盖,防止后续施工对后浇带接缝处产生污染。

3)后浇带后浇砼在施工前一定要认真试配,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后浇砼的施工;浇筑时,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最好从中央向后浇带接缝处逐渐推进,并在距缝边80-100mm处停止振捣,避免使原砼振裂,然后人工捣实,使其紧密结合。

4)浇注后浇带的混凝土必须按规范的要求留置试块。有抗渗要求的,应按有关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6、结语可见,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单身公寓楼及职工食堂工程的地下室按此后浇带施工处理方法,保证了工期及施工质量。完工至今,后浇带位置无开裂、漏水现象,效果良好,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为今后同类项目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悬挑架体;支撑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丽湖国际大酒店位于恩平市锦江大桥边,面临锦江河,地下1层,地上23层,建筑面积为70862.4㎡,标准层高3.5m,屋面层层高5.2m,屋顶女儿墙顶标高为97.6m。屋顶形状呈V型船底状,向东、西两面外挑,悬挑板水平投影如三角形状,挑出梁板最远点与23层梁外边线最大距离为3.500m,东、西两面悬挑板的长度均为45m,挑梁板板厚150mm,挑梁板采用反梁,悬挑部分梁为折梁,反梁尺寸为250mm×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见图1所示

图1支护结构剖面图

图2 斜撑局部大样图

1、支架方案的选择

为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完成支撑体系的施工,我们考虑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在屋面层(86.4m)设置悬挑梁,在23层(82.9m)设置工字钢斜支撑;方案二:在23层(82.9m)处设置悬挑工字钢,在22层(79.4 m)设工字钢斜支撑,为安全起见,在边梁下设置三层扣件式钢管支架(见图1)。

经分析,方案一虽然可以设置由工字钢组成的三角支架支承立杆,但由于无法设置斜拉钢丝绳(不参与工作),其安全性较低。方案二分别在22层、23层以及屋面层组成支撑体系,由立杆传下来的荷载可以屋面层(86.4m)、23层(82.9m)、22层(79.4 m)共同承担,且可以设置斜拉钢丝绳(不参与工作),这样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较高,经对两方案比较后,认为方案二更安全可靠,决定采用方案二的架设方案。

2、工字钢支撑架体设置

外挑工字钢采用I18,在23层布置,间距按1100mm布设,从悬挑处外边梁算起,工字钢外挑长度3650mm,内支承长度为1500mm,工字钢总长度为5150mm,工字钢支承端预埋2道20钢筋与I18连接,连结件第一道在距外边梁150mm埋设,也即在外边梁中设置,第二道距连结件距工字钢尾部200mm处埋设(如图3);工字钢在外挑长度内设5根钢管立杆,间距800 mm,钢管立杆采用48×3mm钢管;斜支撑在22层布置,采用I14,每根悬挑工字钢底设一根斜支撑,在屋面(86.4 m)边梁中埋设20钢丝绳吊拉环,每个吊拉环对应一根悬挑梁,钢丝绳下端与I18连接。(见图3)

图3挑梁与立杆布置图

3、钢管脚手架体的搭设

3.1钢管架体包括立杆纵横扫地杆、纵横水平拉杆、水平及垂直剪刀撑等均采用,48×3mm钢管,立杆纵向按工字钢间距1100mm布置,挑梁上立杆横向按800mm布置,设5根钢管立杆;脚手架步距为1500mm。

3.2在21、22、23层边梁口处沿工字梁方向支设钢管立杆对楼面进行加固,加固钢管立杆均采用48×3mm钢管,间隔800mm,以防止上层施工震动和荷载作用对结构的影响(见图1)。

4、工字钢支撑架体设计

计算参数:Ι18(热轨普通工字钢按GB706-1988)自重(设计值)q=1.2×24.1㎏/m=29㎏/m=0.29KN/m;立杆传来荷载设计值为N=7.52KN(计算过程略);截面积A=30.74 cm2; Ix=1699 cm4;Wx=185.4cm3, tw=6.5 mm;采用弯矩分配法进行内力计算,(见图4)

图4弯矩计算简图

4.2固端弯矩

图5弯矩图

由图5可知MB=-10.391 KN.m,跨中弯矩MD=10.298 KN.m(计算过程略),支座B点处的弯矩比跨中弯矩大,因此取支座B点处弯矩进行截面计算。

支座B点剪力及支座C的反力计算

(1)支座B右截面剪力(图6)

图6剪力计算简图

VB右=×0.29×3.5+7.52×+

=0.51+17.19+2.968=20.668KN

(2)支座C反力

RC =×0.29×3.5+(4×7.52-7.52×)+

0.29×0.15+7.52- =17.996KN

(二)支座C对斜撑(I14工字钢)产生轴力(图7)

I14按45°设置,即α=45°,则轴力

N1===25.45KN

(三)斜撑(I14)对悬挑梁I18产生

拉力计算(图7)

N2= N1cos45°=25.45×0.7071=17.996KN

图7

(四)悬挑梁(I18)截面承载力计算

(1)按拉弯强度计算

σ=,其中-与截面模量相应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5,代入公式得:σ=

= 5.85±53.38=59.23(拉) N/mm2〈215 N/mm2满足要求

(2)抗剪强度计算

抗剪强度τ=;查热轨工钢(GB706-1988)表3得Sx=106.5 ×103mm3

tw=6.5 mm;则:

(五)I14斜撑计算(图8)

计算参数:Ι14工字钢截面回转半径ix=5.75 cm ,iy=1.73 cm;

截面积A=21.5 cm2

由上式计算可知N= N1=25.45KN

(1)平面内计算长度Lx==4738 mm

长细比λx===82

图8

查《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C得

φx=0.77

(2) 平面外计算长度Ly=2100mm

长细比λy== =121.4;查《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表C得φy=0.488,轴心受压稳定性计算取φ小值进行计算,则

5、架体稳定性主要的技术措施

5.1水平剪刀撑:与屋顶底板相距约70cm的距离(平行于底板的方向)、满堂楼面顶架的中部及扫地杆等三处各搭设一层水平剪刀撑,按上中下共3道设置,以保证立杆在水平方向上的整体稳定(见图1);

5.2纵向剪刀撑:在两边悬挑梁最外边立杆的外侧、满堂楼面顶架的中间等部位沿纵向设纵向剪刀撑,形成左中右共3道,由底部到顶部设置,按剪刀撑构造要求进行搭设,和水平剪刀组成稳定的架体(图1)

5.3 14号工字钢斜撑:在斜支撑两端头各焊接两根,48×3mm钢管,把上中下3根钢管连接成三角形稳定体系(见图9),同时,在斜撑14号工字钢腹板两边焊接两根,48×3mm钢管与面管连接(如图10),加强各支点刚度,从而形成斜撑整体面的刚度。

图9 斜撑两端加固大样

图10 2-2斜撑加固剖面

5.4为加强悬挑梁(I18)的侧向力,防止外力作用下产生倾覆,在工字梁腹板两边,悬挑梁中部,焊接,48X3钢管(如图2)把悬挑梁连成整体。

5.5竖向结构(柱)与水平结构分开浇筑,以便利用其与支撑架体连接,形成可靠整体;用抱柱的方式(如连墙件),以提高整体稳定性和提高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

5.6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控制施工荷载,浇筑管的出口高度应降低以减少冲击荷载对模板扩支撑系统的影响,并且合理安排施工人数。

5.7采用二次浇捣的方式,先浇筑屋面底板,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约5天时间)再浇筑反梁混凝土。

6、结语

通过对型钢悬挑斜支撑架体承载力及稳定性的计算,为今后类似工程架体方案的选定提供了参考,本工程已于去年10月施工完毕,整个支撑体系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证明其搭设方案既安全又可靠。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篇10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设备;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从而无节制的开采使用使自然能源严重枯竭。因此,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只有在建筑工程中施加节能技术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建筑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建筑工程中充分使用节能施工技术是当今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

随着自然能源的无节制开采,能源危机不断加深,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近些年,国家开始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当今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节能环保已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整体提升施工成果,更能加快建筑业繁荣发展的步伐,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从某一意义上完善了建筑工程的整成技术。其涉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多个学科理论相交叉,并且联系紧密,通过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来连接和带动其他技术种类集体。

2、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2.1、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通常,在建筑物内部,部分空调系统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这是由于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 而地源热泵工作的主要原理是应用了地表层内存储的大量能量对室温展开调节。由于室外的气温早晚变化幅度较大,但是地表往下的温度一般较为稳定,通常来说,地温在一年之内变化并不是非常大。在炎热的夏季,建筑物里剩下的热量会持续地排出,而且能够被地表所吸收,这就会导致建筑物里的温度变化幅度不明显,维持稳定态势。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 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地源热泵系统通过进行高效率的室内环境调节,降低了热损失,节约了自然资源。它是一种有益环境、节约能源、显存效率最高,被认为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2.2、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因此对它的开发利用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最有希望的绿色能源之一,近年来太阳能在建筑建设中的运用得到极大的发展,如德国的零能耗住房,这种住房靠太阳能,不需要电、煤,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入空气中,这也是我国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能空调,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顶、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它们可以获取更多的阳光、产生更多的能量,从而节约能源且满足居住者的舒适要求,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不断纵深发展,现代绿色建筑将太阳能发电、热能利用与建筑的外墙材料、屋面材料和构建一体化,形成一种崭新的建筑材料,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建筑设备的具体应用

3.1、 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

空调的能耗在建筑物总的能耗当中占其多数。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全市的用电量中,空调用电量占据了用电总数的30%,给国家及城市中的配电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空调系统中的能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空调冷热源的消耗以及空调中风机和水泵所造成的用电消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空调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通过对空调的最小新风量进行控制,以及预冷前需关闭新风、降低室内设定温度,均可缓解空调的能耗。同时,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的燃气空调和地温空调,也可减少其能源消耗。

在对空调进行节能控制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空调房间进行合理的温度设定;(2)保持室内通风透气;(3)提高空调系统中的送风温差,降低配电系统中的电源消耗;(4)减少空调系统中的新风冷热负荷的消耗;(5)通过降低用电高峰所需的负荷,从而减少空调的用电量。

3.2、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

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室内光线环境,还可减少能源的消耗。在对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开灯数量、开灯时间、以及照明亮度,从而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提高照明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对照明系统进行组装时,应选用优质电源、高效灯具以及适用性强的节能电器,以此减小照明系统中能源的消耗。此外,通过对照明线路、照明方式以及照度值进行科学设计,并合理利用自然光,均能达到节能照明的效果。

3.3、建筑电气新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节能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对传统建筑电气设备加以控制,可有效地解决传统节能技术中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此外,还可通过了解各房间、区域内中的实际温度,从而对房间内温度的上下限标准进行调节;利用定时设置对场所中的灯光、空调、窗帘进行控制;采用控制系统对整个建筑内的灯光、空调等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均可达到节能的目的,从而降低建筑电气设备中的能量消耗。在对建筑电气进行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严格依照节能的标准对建筑进行设计,对于人们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建筑设备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4.1、开发研制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依赖于节能材料的应用。现在我国的节能材料是在国内生产出来的,但是大部分来自于购买的国外技术,这样肯定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要求不断开发研制新的节能材料,最终实现节约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的目标。

4.2、创新节能技术的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加强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立施工节能技术的支撑体系和节能的政策体系,在保障技术稳定和成熟的情况下,将节能技术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有效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实际使用率,将节能技术的环保效果和节能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节能技术的创新。此外,还应该对建筑施工中的各种节能技术进行调研和考察,借鉴成功优秀案例中的经验,对节能技术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4.3、借鉴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

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在早些时期已经开始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而我国在近30年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因此,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节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求发展,而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从而研制出新型的节能施工技术。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形势分析,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整体呈多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与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现阶段的工程节能施工技术,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对节能环保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建筑行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切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