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说范文
时间:2023-03-30 17:4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小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你变了,我也变了,回不去的温柔,泪水如泉涌,最熟悉的变得最令我心痛。
2、明知你心里没有我,也永远做不到你想要得那个,却不由自主让你看到最真实的我,掩藏住受伤的我。
3、不要再折磨我,我的心已被割破,流尽的不是血,是爱你的错。
4、不要走,请逗留,不要再让我心痛,难道你认为伤我还不够?当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我决定要走,你才明白冷落了我,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相拥,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
5、和一个生活习惯有很多差异的人恋爱不要紧,结婚要慎重,想想你是否可以长久忍受彼此的不同。
6、我一直在等你,却没有等到你。我没有等到你,却一直在等你。
7、在要求对方必须是处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如果是,你可以,如果不是,你凭什幺?
8、我想我再也不能用等待来比喻幸福。
9、未来那么漫长,长到足够让我忘记你。足够我重新用力的喜欢一个人,就像当初喜欢你一样。
10、我们大概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力的爱,直到都哭了出来。
11、你突然点醒了我,我们的相识能够以年计算了,你找到你爱的,而我,还在园地徘徊着。
12、情断了,绑不住,试着放手,走与不走,留与不留,我不想懂。
13、我像向日葵一样仰望对我来说太阳一样的你,但却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朵。
14、别害怕,我一直站在你的身后,总在你呼唤时守在你左右。
15、如果爱不曾来过,如果梦不曾碎过,如果心不曾疼过,那么我,是否还是你认识的我?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16、不要为了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日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到最后你怎么办?
17、比起这个世界,我更喜欢你。
18、感情的事基本上没有谁对谁错,他(她)要离开你,总是你有什幺地方不能令他满足,回头想想过去在一起的日子,总是美好的。当然,卑劣的感情骗子也有,他们的花言巧语完全是为了骗取对方和自己上床,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
19、缘分这种东西,又怎么会像是某个制定的目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呢。
20、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价。
篇2
互联网的出现,把爱情小说创作者一网打尽,各路英雄尽收眼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博客的开通,使爱情小说创作的爱好者,老的、少的,新手、老道、高手都呈现在一个平台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虽说这里大多数是初出茅庐,但高手、老道、天后都不乏其人,这种人才辈出的场面是过去那种封闭的社会看不到的,所以现在许多的出版单位都派人专门守候博客、网站,网罗佳作,静候各高人。这种网络海选,高人佳作时代,必然带来爱情小说创作的春天。
新媒体的多样化,为爱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过去小说创作都是借纸媒传播,由于科技进步,新媒体层出不穷,特别是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的出现,使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方便、经济地看到爱情小说作品,这种由于媒体挖掘出来的阅读群,是过去单一纸媒体阅读群无法比拟的。当然它们创造的商业价值也是过去单一纸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会冲击纸媒体阅读,纸媒体所占阅读比例会逐步下降,但从阅读人员绝对数上看,却会增加,至少近十年,会增加。因为新媒体既是最好的阅读器,又是最好的宣传广告。
通过新媒体的阅读,将唤醒更多人对纸媒体的关注,所以未来看爱情小说作品的人,会更多。爱情小说读者群的不断壮大,必然带来爱情小说创作的辉煌。
篇3
路遥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复杂的心理演变,最终以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具体来说,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形式:
其一,相爱中的一方由于环境、身份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从而造成了“自为”的爱情悲剧。比如,《人生》中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由此带来的对高加林的爱慕和同情,在村里的“知识人”高加林精神最苦闷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勇敢地向高加林伸出了援助之手,抛出了她爱情的红绣球。后来高加林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追求,刘巧珍被高加林始恋终弃了。
其二,是相爱中的男女由于双方地位等的不同而受到周围人――主要是父母等亲属的阻挠而未能走到一起。和第一种情形相比,这种情形可以称为“人为”的悲剧。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他俩同在一个村里长大,从小相互扶助,共同的志趣培育了他们纯洁自然的爱情。可是这株爱情之花却在时间老人的脚步声中逐渐枯萎了。
路遥为什么热衷于把爱情生活写得这么富于悲剧性呢?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其创作方法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生活的影响。在创作方法上,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坚定实践者,这种创作方法的特点即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体现时代精神、提示生活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本身就是崇高美的一种形式,高尚往往要在悲剧性事件中才能得以体现,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常常是深刻的、持久的,生活本身的悲剧本质决定了艺术悲剧恒久的生命力和不熄的光辉。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更容易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路遥的一系列爱情悲剧小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在另一方面,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一般来说,个人感情生活比较满意的作家,其作品往往很少涉足爱情领域,大概是吃到甜葡萄之后怕说出来别人抢吃,而个人感情生活相对不如意的作家则更愿意去描绘爱情世界的光怪陆离,这大概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在起作用。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路遥的个人感情生活是不太如意的,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已是“曾经有过一个温暖的家”。对一个心理敏感细腻的作家来说,情感的挫折往往是刻骨铬心的、痛彻心肺的。他的家庭生活是充满波折的,而情感经历自然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作者由此在其作品中对爱情世界展开更深入的探讨,从而刻画出一幕幕令人扼腕、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来。
总之,路遥以其对生活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结合自身对命运等的思考,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构筑了一批不朽的爱情悲剧。这些爱情悲剧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们的情感生活特点,显示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也给我国当代文学宝库贡献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篇4
吓得她一个哆嗦,啊,啊,啊,的大叫,感觉自己该要精神崩溃了,头脑混旋。
顾婷两眼着合,站起身拿着手里的的钻戒和盒子,拼命的乱打一通,鬼啊,鬼啊顾婷用力的摇着头,
惊慌失措的喊着,换了任何人,谁不害怕啊。那不是一惊一乍的,也不是装腔作势,那是发与内心的恐慌,在混乱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黑暗中若隐若现的出现。
那人抓着顾婷的两只胳臂一个劲的晃着顾婷,顾婷还是一个劲的又蹦又跳,她在拼命的挣脱着他的揪扯,他嘴里喊着婷婷,婷婷,是我啊;我是高扬啊;你傻啊你你看看我啊。我是人,不是鬼啊;你摸摸我的手,还热乎着呢,鬼是没有温度的,身上都是凉的,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高扬开始掉泪了,他再也无法在装下去,他再也无法装下去了 ,他知道,在他的心里最在乎的人是谁,他知道他最离不开的人是谁 。他愿意放下他的骄傲与自尊,他愿意放下无畏的争斗,他愿意总守在顾婷的身边,他无法在逼迫自己不要再苦逼着自己视而不见,他不愿意在看到顾婷痛苦,他看到顾婷这样心如刀割一般,他捏紧了拳头,感觉自己快要窒息的感觉,。他不想这样的逼顾婷也不想解释任何事。
顾婷睁开泪眼,再也无法控制住内心的委屈,她举着拳头,轻轻的挥打着他,她和高扬相拥在一起,抱头痛哭,顾婷哭的很伤心,顾婷抖动着身子,泣不成声,感觉自己,没有办说服自己,痛苦,无助,思念,与梦想,焦虑,与恐惧,一切一切的百感交集,都在这一刻爆发了,他们四目一对,泪眼迷离,高扬用手轻轻的拭去顾婷眼角的泪滴,他们没有说话,只是,只是,他们的眼睛含情默默的注视着对方,没有那一种力量去阻挡着一切,他们所有的恩怨与那些决绝的话语,就像是春天里的雨滴在春天里默默地下着,谁也不想看到这对苦情的男女,这样得不到祝福。
高扬默默的用手勾起顾婷的羞涩的脸,他们深情的轻吻着,那是滚烫的红唇,相拥的温度,那是内心洗礼的知足,那是岁月蹉跎的见证,又是爱情经历无数坎坷后,依然在他们的心中闪闪发光,顾婷,因为拥有高扬她才是顾婷,高扬因为有了顾婷,他才会事业上如虎添翼,他们深情的相拥着,顾婷害羞的挣开高阳的怀抱,高扬早已看见顾婷手中的钻戒,他一眼就认出那是他给她精心设计挑选的那一只。
篇5
傍晚来临,叮,叮,叮……放学了,全班人都走了。只剩下谢旭与欣儿在各自的位子上坐着,没有一点声音。所谓的男孩应该主动,谢旭走到了欣儿面前,把手拿了出来说:“跟我走”欣儿挺了一会儿,欣儿把她小巧玲珑的手拿了出来,谢旭跟着欣儿走了,就这样,两个人手牵手地走了。
两个人在清澈而又宁静的河边漫步。就这样,欣儿也归顺于了谢旭。因为欣儿本来就是like谢旭的,两个人从相识的日子开始,欣儿感觉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似,但这时的欣儿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好不容易在一起呢?从相知、相爱,他们只牵过手,没有接过吻。忽然谢旭停了下来望着欣儿,欣儿的心调个不停。然后谢旭支支吾吾的……不知说些什么。
欣儿说了一句话,说:“你说什么?”谢旭拉着欣儿的手说:“跟我走”。两个人就这样,跑到了大海的边上。谢旭大声的叫着:“我永远爱欣儿”。欣儿当时竟然含着泪地笑了。谢旭说:“你…你准备好了吗?”欣儿不明白。这时没等欣儿说话。谢旭那甜蜜的唇就这样的翻盖在欣儿的唇上。欣儿这是第一次被人接吻。她的心,一下子就凉了起来,根本不知接吻是什么样的感觉。谢旭虽然喜欢过不少的女孩,但从来没有把自己最热诚的吻送给任何一个人,欣儿是第一个。
就从这天开始,谢旭与欣儿走的路与校园里其他成双成对的男女没什么两样。他们一起去教室看书,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上街散步。没有钱的时候他们吃一份麻辣豆腐,有钱的时候,他们到饭店里品尝熘肉段。
他们在无人的时候拥抱,接吻,不浪费任何一次熟悉彼此身体的机会。很快,他们也渐渐地变的很冷淡。所谓的:“追到手的人就像吞了的肉”在肚子里根本不在乎。他们有一种互相体谅的能够谅解对方的规律,也就这样谦让对方。虽然,他们现在在一起生活,但现在他俩有时还有一些冲突,但很快溶解了。
可他俩是很快乐的在一起,不过这时有个及大的问题处在他俩的之间——第三者
秋天是一个很伤心的季节,也是一个难忘的季节。谢旭和欣儿手挽手的走在上学的路上(说过来,情侣学生像这样很正常的)走着走着,秋风吹过。一股秋风枫叶的味道,树上的枫叶随风飘落在地。这时,旁边有人悄悄的说着:听说谢旭和欣儿两人现在很快乐。听到这些,他俩很愉快的走了。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一个女孩,她说了一句:“谢旭,难道你现在有女人就不要我这个旧情人了”。(你们猜,她会是谁呢?不要我说了吧!)欣儿当场就听晕了!竟然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了。每个人都不敢想像会出现何种结果?(等着我续续道来)很快谢旭也感到很惊讶。萧安琪怎么会出现在他的面前,不是听说Angel在写给欣儿情书那天不辞而别了吗?怎么这时会出现呢?时间好像停留在那一刻:欣儿差点晕倒在地。谢旭用莫名其妙的眼神盯在突然出现的Angel身上,而Angel却不知他俩在干什么,只是感到很奇怪!
Angel再次说了声:“怎么样?”谢旭和欣儿都愣住了,异口同声的说了声:“什么怎么样”。Angel也楞了一下,支支吾吾的说:我想你不会辜负我吧!(Angel我说过是个有情必靠的人,你付出他也会奉献自己的爱。)很快,谢旭不想让欣儿有任何的怀疑,只好瞒着把她先送到家,并说晚上来接她。但欣儿不放心他会做出对不起她的事,心中总是不放心,就偷偷的跟了去。这时Angel与他去了一个几乎无人去的雨亭中,很快他俩谈论了起来。欣儿在旁边根本一点也听不见,只好在旁边胡思乱想了。
谢旭与Angel在一旁谈论着他说一句,她说一句,最后决定谢旭是不会放弃欣儿的。Angel由于当时不闻不问的走了。是由于她家移民,她也是由于迫不得已的事,但她是不会放弃谢旭的。Angel由于太迷人、清纯,之几乎许多男生都喜欢她。但Angel在谢旭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她是不会放弃的。
篇6
――蜗牛哥哥手记
(一)
网络上,他的名字叫蜗牛哥哥,她叫蜗牛。这是后来的事,他每次给她发邮件,她总在写字板上留言,问他是不是在用蜗牛发邮件啊?后来她干脆取了网名蜗牛。他呢,也就自然而然将自己叫蜗牛哥哥了。
(二)
一个寂寞孤独的夜晚,他无意中进入了情约今生聊天室,众多网名中,他点击了那个叫人感觉凄清的名字,就这样,他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网聊。他毫无顾忌地将自己本真的面目带入了网络,而和他聊着的那个人,在他敞开心扉聊着的时候,有点不舍了。她一而再再而三用她冷冷的笑声挽留他,就这样,在她的笑声中,他失去了对她说再见的勇气。
那一晚,他们敞开心扉聊了很久,生活的琐琐碎碎,让他们咀嚼到了另一份真实,并且在各自的心空烙下了难忘的印记。临别,她和他约定了再见的时间。再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告诉她说,在网易同学录中找到了她。她也说,是啊,我就知道,到我们班级捣乱的人,只能是你。这以后,只要隔一些时日打开电脑,进入网易同学录,就可看见留言板上她给他的一堆留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他有事无事爱到那间聊天室转转,看到她就和她闲聊。他的积极乐观机智幽默感染着她,她的率真热情智慧开朗给了他很多美丽的遐想。
日复一日,他们相互传纸条,写留言,谈着日常生活,说着甜言蜜语,不知不觉成了无话不谈的网友,她甚至有心将自己的电话告诉了他。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他都没拨那个电话。有一天聊着的时候,她给他发了一封邮件,他乍一看却是乱码,她提醒他不是,让他细看,他眯起眼睛,明明白白看清了那五个字:“我好喜欢你。”这以后的日子,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总会毫无保留地在网上向彼方诉说,有一次她说她流泪了,他相信是真的,她诉说的时候给他的感觉是那样温柔,让人爱怜。这一刻,他抑制不住想听听她的声音,便拨通了她留给他的电话,其实在这之前他就想听听她的声音了。他听见了她的声音,很甜美,但又显得很无奈,他们聊着聊着,沉溺在一份复杂的情感里,忘记时间的存在了,如果不是他有急事,不知要多长时间才会挂上电话。这次电话,界定了他们网上情侣的身份。
(三)
因为各自有家,他和她在极度矛盾的状态下,揣揣不安地进行着网上对话,只有心灵是相通的,只有情爱是互动的,而这种难解之爱,燃烧起来,便会幻化出无尽的思念。她常迷迷茫茫地问他:“我们怎么就相识了?是上天安排的吗?既然上天安排我们相识,为什么非要让我们有缘无分呢?”她说这话的时候,一派悲凉。他看着闪烁的电脑屏,心里头也酸酸的。
她从小是被捧作掌上明珠的,那时的她是一个活力四射、人见人爱的姑娘,在疲惫的婚姻中,不知不觉就步入了中年,步入中年也就步入了无边的落寞。有事无事,她会上网和陌生人聊天,以排解心中的伤感寂寥。她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她还有缘寻到一个可以闯入她心扉的人。她那颗冷漠悲凄的心一下子升起了一团炽热。她和他在网络上拥抱,在虚拟中亲吻,在她的感觉中,这一切就是真的。过去的岁月里,她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份如火如荼的情感,亲密无间的关爱,她需要活在这种感觉里。 网络中的爱恋朦胧而美好。他看不清她,她也看不清他,他们用情感的光亮,照彻彼此的思维世界。网络之外的她忙于应酬,在冰凉的客套里喝酒,喝酒后的感觉是更加想他,坐在酒桌旁,在觥筹交错的热闹情景里,她感到了蚀骨的孤独和冷寂,她满脑子萦绕着他给她的梦幻感觉。她见到他时不停地叨唠:想你,想你……她说这种感觉真好,虽有小小的惊颤,留下的却是暖暖的温情和浓浓的回味,如果是一个甜蜜的梦,但愿一生不醒;如果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但愿故事永远没有句点。
那天开聊的第一句话,她说她是跑回来的。他问为什么要跑呢?她说不跑就得喝酒,一喝酒就不能跟你在一起了。那一刻,他的胸口猛烈地撞击了一下,刹那间他有了一种心痛的感觉。他轻点鼠标将她紧紧地抱在怀里,又爱,又怜,他彻底陷入了人世间一句话无法说清的情网里,不能自拔了。
(四)
每天某些特定的时间,他们会将各自的网名挂在聊天室,悉心等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总能在对方的表情和言辞中找到安慰和共鸣,他们共同游历彼此曾经的人生故事,共同分享以往的点点滴滴。网络这头他感到自己的心绪就像飞鸟掠过城市的天空,在透明的蔚蓝里,留下淡淡的痕迹。网络那头她感觉空气中流泻着暖暖爱意,清风拂面而来,她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的春天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他们的心境是如此晴朗。
他们明白,再不是追梦的年龄了,可他们心中依然有人性中美丽的梦想。那梦仿佛晶莹的贝壳,闪着斑斓的色彩,又如绿色的海藻期待着潮水的信息。它不在虚无缥缈的天外,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彼此心里。他们凭借着那一点点朦胧的感觉,追逐着那诗一样的梦,那令人心醉的梦。他们不是不知道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们也感觉到了彼此的心神不定,忐忑不安,他们徘徊,渴望,渴望,徘徊……两颗心在向往和思念中备受煎熬。他们一步一颤走着这段艰难的路,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跋涉既是痛苦,也是残忍。 他们最终用虚拟的充满激情的方式向彼此靠近了。那些遗落过的晶莹的泪水,那些迷雾中曾有过的泥泞,都随风远去。无岸可言,也就无所畏惧。不管是何种结局,只有情爱才是无处不在的。和她在网络中融为一体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重新活过了一回。明知这缥缈的爱情注定是一种绝望,却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注定的命运。只为一种结局,一次深刻。
(五)
那天晚上,她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凌晨时分又一次坐到了电脑桌前。她进入属于他们俩的那片空间,在留言板上写下了一堆留言:“亲爱的,你一定正在酣睡,天地万物于你,都退成了人间远景。而我,揣着满满的思念,在这孤寂的夜晚情不自禁地想你。”“亲爱的,你让我怎么入睡啊,我一直在想你,想你的力量,你的勇气,想你的每一寸肌肤,你的味道,你游弋的手,你温温的唇。”“亲爱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老喝酒吗?我是把你当酒喝下去了。在喧嚣的酒桌上我慢慢体会孤独品味的,只有你。”“亲爱的,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固然局限在网上,但我却能感受到你疯狂的,你忘情的拥抱,我的心在狂跳啊,亲爱的,能将手永远放在我的胸口吗!”“亲爱的,想你、想你、想你……我的每一分、每一寸都期待着、渴望着你的,你梦中有我吗?”
第二天清晨,看了她的留言后,他百感交集,给她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不管怎样,我深深感谢上苍的安排,让我有机缘认识你,我虽然看不清你的眉目,却能感觉到你,你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很温润,这个世界还有温暖,还有慰藉,你让我在远天的夜色里不再只是抱着无望的期待在生命中摸索。我即使只是一片树叶,也要为你飘摇一生,哪怕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会痴痴的为你守候;我这样望着!永远地望着!唯一企求的是那份眼泪不自觉地滴到手背上的柔情,即便只是生命中的一瞬;读着你阳光般透彻明亮的语言,我不怕伤感和无奈会栖息在心底;我的泪眼也罢,微笑也罢,都深藏着你的影子。你说:如果真是赌局,我会毫不犹豫地下注,如果真是烈焰,就让它尽情焚烧,如果真是陷阱,我会愉快地跳下!是啊,我也想过,但这仅仅是激情,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燃得热烈,却难持久,我想,顺其自然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无可奈何的,情感也不例外。不是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吗,如果你用心爱他(她),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和他(她)一生厮守。”
篇7
关键词:萧红;姜敬爱;小说;散文化倾向;主动的追求;困惑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25-02
作为和萧红在个人生涯及创作生涯上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的韩国女作家,姜敬爱被当作和萧红比较研究的对象,她小说创作形式和内容上的紧凑扎实被看作是和萧红的不同之处之一,但其实在姜敬爱创作的后期,她的一些小说作品也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当然,她的这种创作倾向的产生和萧红相比,主要是不同之处居多。
一、萧红-“诗情画意”的追求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是众多萧红研究者的共识。鲁迅在给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的序中写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1]鲁迅的评价可以说是很精确和中肯的,这里“越轨的笔致”是鲁迅对萧红小说形式和语言的上别具一格给予的评价。《生死场》情节的推进不是一线式的,每个故事独立成章,每章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凑,整篇作品也并没有贯穿始终的典型人物,作品的内容画面感十分强烈,语言富于诗意,这一切萧红独有的风格在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中变得更加明显。
萧红小说具有这些趋向散文的特点有多方面的原因。萧红的文学启蒙是从诗歌开始的,“在她童年的回忆中,提到学古诗是由祖父朗诵《千家诗》开始的。她之所以特别喜欢某首诗,正和其他学诗的孩子一样,并不是因为文的内容,而是由于文的声调和意境……她特别喜爱描述大自然景象的诗。”[2]在哈尔滨上学的时期,“她在校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及经历,都用于绘画上。”[2] “萧红对大自然的美有着特别的喜好。”[2]这些幼年和学生时期的经历和偏好日后也作用于她的文学创作。萧红善于描写她所喜欢的大自然景象,她的作品描写画面感很强;她的文笔简洁流畅,语言如诗般。这些都使她的小说和传统的小说有着醒目的分别。
小说界的环境和氛围对萧红的小说创作也是产生了影响的。后的中国现代小说,因文学本身和社会的发展,追求破旧创新,想要摆脱传统小说那种封闭呆板的形式,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小说的这种倾向已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接触文学创作的萧红,是有非常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此外,作为萧红的伯乐、老师,鲁迅对萧红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在其创始人鲁迅那里已有表现。……鲁迅小说对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极深远的,他的抒情和白描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萧红和孙犁等人的创作风格。”[3]萧红拜读过鲁迅的作品,她在文坛上的成名也得益于鲁迅的大力帮助,她和鲁迅来往密切,和鲁迅有过深入的交谈,她有可能在文学创作上借鉴和模仿或者是学习鲁迅,把鲁迅文学创作中自己能够产生共鸣,并且适合自己的部分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萧红在文学理论上的缺乏是毋庸讳言的,但也许正是因为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规定,才使得萧红在小说创作上能够自由发挥,同时使得她的作品透露出率真朴实。“在她的作品中,也几乎看不出那些可帮助我们了解她创作动机、写作习惯和方法的痕迹(这偶然在她的书信、谈话记录中出现)。即使连她本人可能也说不出那些使她产生灵感、创作体裁以及她所受外在影响及各种成就的因素。”[4]可以说萧红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是一种直觉或者是一种天赋,她凭着自己勤奋的笔耕不辍和用心的观察以及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把自己对生活和现实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她的作品结构自由开放,内容不受形式的限制,作家凭着自己的感觉写心之所想,情之所感,也使得小说具有很浓烈的抒彩。
萧红的这种小说创作风格是慢慢建立起来并成熟起来的,尽管有人对她这样的小说提出过不赞同,但是萧红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2]从这里可以看出,萧红对自己认定的小说创作是很坚定的,小说作品结构的自由开放、内容的质朴无暇、语言和场景的如诗如画,是她自己独有的审美追求。
二、姜敬爱-困惑迷茫的选择
姜敬爱与文学的接触是从读古典小说《春香传》开始,除《春香传》外,她还熟读过多部古典小说,她还给村子里的人读小说听。这些经历为姜敬爱日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也与她的小说创作息息相关。姜敬爱的小说有完整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的情节,紧密联系的前因后果,贯穿始终、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这些都遵循着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人间问题》1934年在《朝鲜日报》开始连载,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善妃从单纯善良甚至有些懦弱的佃农之女成长为工人运动家的过程,指出能够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人正是无产阶级。《人间问题》是姜敬爱创作的高峰,也是她创作特点的集中体现。这部作品画面广阔,人物丰满,叙事完整,结构紧实,具备小说要素的每一个方面。但《人间问题》之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并没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而显出了下降的趋势。”[5]并且“姜敬爱后期作品中描写个人内心心理的作品,通过对在道德伦理和欲望之间的挣扎的描写和不知如何去做才是妥当的判断上的保留,可以说已经成为只是单纯记录对某件事感受的随笔了。”[6]
《同情》写“我”每天去井边打水,认识了一个被父亲卖人而被迫当妓的可怜的女人,“我”对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知道她打算逃跑就允诺帮助她,可是等到一天晚上那个女人来找“我”的时候,“我”却没有伸出援手,没过几天,“我”就听到了她投井自杀的消息,“我”大哭,同时自责,不知道女人的自杀是不是因为“我”一开始对她的“同情”和后来的“不同情”造成的。《二百元稿费》以书信的形式,“我”向K详细诉说了学生时代的困窘和现在家庭条件的拮据,因此“我”早早计划好了二百元巨额稿费的用处,打算都用来添置生活用品以及给自己和丈夫买漂亮的衣服和首饰,但是稿费拿到后丈夫却打算把钱用来接济自己的朋友,“我”和丈夫大吵一架,丈夫说“我”是只会用嘴同情无产阶级的文人,事情以“我”对自己的虚荣心的反省结束,二百元稿费除了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之外都用来接济“我”和丈夫的朋友,文章结尾处,“我”告诉K,不要只想着过优渥的生活,还要想想那些饥寒交迫的群众,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烦恼》写“我”和丈夫在家里招待朋友R,R酒后向我和丈夫讲述他寄住在尚在监狱的革命同志家,对同志的妻子日久生情,道德的约束使他很是苦恼挣扎,R的讲述在他是否跨越雷池之处戛然而止并且起身离开我家,我对他的故事意犹未尽,追了出去却只看到他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山男》写“我”接到电报说母亲病危,慌忙踏上归乡的路途,在到达家乡之前最后换乘的客车因为下雨的天气和司机的失误差点跌落悬崖,司机的助手找来路旁住在深山中的壮汉,他拼尽全力把客车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当壮汉要求按照交换条件让司机载上他的母亲去看病时,司机和助手却以天气不好,时间紧急为由反悔,开车扬长而去,车上的乘客和“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姜敬爱的这几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期,与前期作品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不同,这几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视角,从对作家个人生活的了解可以知道,作品的素材来源作家的真实生活,作品材料的组织很紧密,但是作家着墨的重点不再是无产阶级意识的宣扬和对社会现实的控诉批判,而是作品中的“我”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的描写和叙述,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完整也不再是作家关心的重点。“我”是否由于同情和不同情让一个人对生命绝望,“我”对自己的物质欲望的反省,R的故事到底结局是如何,“我”如何一再回想起那壮汉腰间挂着的拉车的绳子和他的绝望等等才是作家想要传达的内容。
姜敬爱小说出现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界的状况密不可分。20世纪30年代姜敬爱主要居住在中国的间岛地区,期间也有在故乡停留的时候,但此时的中国和韩国都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强压之下,中国的东北地区更是连续经历了三次残酷的“治安肃正”,文学活动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限制和重创,1935年,韩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团体“卡普”遭到解散,文学界陷入了混沌状态,对现实的无力感使得文学家或是放弃或是逃避,文学创作也由外放的批判宣扬转向内敛的自我反省及检视,对现实的把握也从全面变成了片面。这几部作品让我们看到,身处这样的社会和文学氛围中的姜敬爱,无疑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的。回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姜敬爱无产阶级文学特色鲜明的小说,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极具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可以说,这个时期姜敬爱小说的散文倾向化是一个过渡,是她对现实的认识不确定,产生动摇的一种表现。
三、结语
可以看出,萧红和姜敬爱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共同之处在于作品情节的处理和作品内容碎片化上。但对于萧红来说,具有散文特点的小说是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她在小说创作上的选择;而对姜敬爱来说,一些具有散文特点的小说是她在一段时期里的无奈或迷茫在文学作品里的体现,也许她是在不自觉中走进了那样的创作。
参考文献:
[1]乐齐.精读萧红[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2]葛浩文.萧红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阎志宏.萧红和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J].社会科学辑刊,1991(2):132-136.
[4]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6-189.
[5]何镇华.姜敬爱和她的长篇小说《人间问题》[J].韩国学论文集,2007(1):112-118.
篇8
2、《穿越清朝当皇帝》,作者:关古威;
3、《重生之颠覆大宋》,作者:重生武大郎;
4、《锦绣大明》,作者:路人家;
5、《三国之小兵传奇》,作者:流云;
6、《跃马大唐》,作者:大苹果;
7、《大明虎贲》,作者:挑灯看剑;
8、《重生之大明摄政王》,作者:晓风;
9、《狼行三国》,作者:诸葛不要太亮;
篇9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情境要有兴趣性
上数学课就得有个数学环境,因此教师在课上创设出合适的数学情境是讲好一节课的前提。杨亚玲老师讲过:好的数学情境既要有数学味道,又要减少数学干扰。否则就很容易变质为只图热闹忽视效果的数学场景。统计是很有意思的一类知识,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类适合自己的统计方法。
以上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创设情境的基本前提,“生活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兴趣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三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需要的“真”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有效情境及优化课堂教学。
篇10
20xx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青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为行歌、踏歌。
元宵节的爱情故事
元宵节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陈后主是南陈最后一个皇帝。他有一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才貌双全,嫁给了一个叫徐德言的舍人为妻。徐德言看到南陈政治腐败,灭之指日可待,便对乐昌公主说:以您的才貌亡国后必将落入权豪之手。到那时倘若我们姻缘未绝,如何相见?于是夫妻两人商量,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日后重见的凭证,并约定一旦亡国,两人离散,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到卖镜子的街市相见。果然,时隔不久,南陈被隋所灭,乐昌公主落入隋朝大将杨素之手。由于乐昌公主才貌绝世,颇受杨素宠爱。而她的丈夫徐德言却颠沛流离,千里寻妻到京城,乐昌公主也日夜思念丈夫的安危。正月十五日,她派人以卖破镜为名,到镜市寻夫。派去的人与持破镜的徐德言相见,将破镜合在一起果然重圆。乐昌公主得知其夫还健在,却无法与之相见,连日茶不思,饭不香。杨素知情后,也被他们坚贞的爱情所打动,于是,召来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回、一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故事。
这一故事发生在元宵节,正反映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所以,元宵节又是亲人、情人相会的时节。
元宵节关于爱情的诗句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传统戏曲里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湿 一作:满)
解语花·上元
宋代: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女冠子·元夕
宋代: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