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法治社会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化法治社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法》和《工会章程》赋予工会组织四项基本职能:参与、维护、建设、教育。参与是四职能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管理主体较多,而工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其职能规定了它必须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如企业精神的提炼、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文化与管理的融合等方面,均显现出比其他任何组织具有更强的优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工会的主动参与
1.企业文化的普及离不开工会的主动参与
工会章程明确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 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所以,在工会组织健全规范的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会员。这就是工会组织群众性强的特点。因此,工会主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精神从上到下的贯彻落实,从而使企业精神与职工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在较大的范围内普及企业文化。
2.企业精神的提炼离不开工会的主动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经过提炼“企业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将企业文化推广、内化到员工行为中”三个环节。在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建构上,工会组织要主动发挥参与职能,充分激发员工的才能和智慧。首先,一个优秀的能够反映企业历史传统、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必须来源于职工群众,只有来自群众,才能反映群众的真实意愿和要求,才能最终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的娘家人、贴心人,最贴近职工,最能了解和反映职工的意愿,要主动和职工沟通联系,取得职工的信任与支持。其次,工会群众性组织的特点决定,工会在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提出建议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提炼产生,工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推广普及离不开工会的主动参与
企业战略要实现,企业文化要铸就,同样离不开工会的主动参与。以宜君县供水公司为例,首先公司工会利用职代会、各种座谈会等鼓励职工提出有利企业发展的关于生产、质量、管理、培训、职工福利等职代会提案和职工建议,使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第二,公司工会每年都积极组织各种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开展创先评优、树模学模活动。通过系列学习宣传活动激发职工奉献岗位、热爱劳动的活力,展现企业风貌,弘扬企业精神。第三,公司工会还利用提案和合理化建议、完善厂务公开、班组建设管理制度等,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和自我管理之中等等。第四,公司工会开展的技术培训、文体活动、征文比赛、先模事迹报告会等,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渗透并体现在职工的日常行为之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职工所接受。工会通过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活动,将公司“坚韧不拔、开拓创新、负重奋进”的企业内涵,“学习、提炼、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渗透融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熔铸在了制度中,成为了制度的血脉和灵魂。而企业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内化到每一个企业人的心里,自然地成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
1.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依靠的是各层次员工的广泛参与来实现。它是留在每个员工心中的烙印,而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口号标语。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职工的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建设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而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动员职工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工会可以通过报刊、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企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使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共识,自觉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企业的目标和理念植入职工思想中,促使企业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2.提高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素质。而就提高职工素质来说,管理部门较多,其中工会的作用不可小视。工会要主动参与到提高职工素质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坚持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远大的理想激励人,用高尚的情操培育人,真正把企业职工培育成为社会主义“四有”职工。为此,我们公司工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一是利用《工会信息》、学习园地等阵地,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广泛开展“建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女职工素质达标”活动等,通过制定培训计划,邀请培训专家,购买培训教材,开展理论研讨等,全程指导督促职工提高理论素质。三是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业务培训等活动,提升职工岗位技术能力。四是积极与公司其他部门配合,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职工教育活动。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使许多年轻职工迅速成为公司的骨干人才,在工作中与老职工你追我赶,努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3.开展特色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篇2
非公企业也一样,这几年由于政府营造了社会非公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许多非公企业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本企业文化。作为非公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如何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保证企业文化朝着健康、正确、科学的道路发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会组织要善于利用自身特有的地位,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做到这一点,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创造推行企业文化的基础条件
非公企业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工会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工会组织自身的状况如还达不到要求,那怎么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呢?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基本条件应具备:
1.有专门的工会组织工作机构,对大型非公企业应设立工会专职办公室,配有专职工会工作者,专门从事工会工作。有了工作机构和人员才能开展研究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
2.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架构体系,建立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网络,具备建立集团总部工会条件的应组建集团总部工会,具备建立子公司工会分会的应组建分会,选好热心的能干的工会工作干部――主席、委员、小组长。
3.关心管理好非公企业的每一个工会会员,根据工会法要求,将他们编入所属工会分会、工会小组,工会小组要建立工会档案。
4.建立正常的工会组织活动制度,工会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活动要有内容,企业文化就是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相关活动,研究、讨论建设企业文化中的各种问题。
二、利用工会组织的特有地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在创造出自己的基础条件后,对本企业文化建设要加强宣传力度,着力宣传企业文化构建的核心内容和实践细则:
第一,企业要实现快速稳健发展,不仅要靠严谨、科学的制度,也要靠统一的思想和产生共鸣的情感,让全体员工不断保持旺盛的斗志,自觉的融入企业,把个人事业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舟共济,共同成就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公司。
第二,非公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两个方面。工会组织要广泛深入的宣传“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每个工会会员和员工都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便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营造的工作氛围内。例如,苏宁电器的“企业价值观”是“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这也是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精髓。而“执著拼搏,永不言败”则是苏宁电器在市场经济中能够不断制胜的企业精神。对于这个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苏宁电器工会委员会牢牢把握这个核心,在日常工会工作中,注重宣传、教育,便于工会会员和广大员工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
第三,宣传非公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实质性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文化理念,即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企业工会组织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企业文化理念,开拓、创新、发展,形成企业自身的有特点的企业文化内涵。如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是“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苏宁不仅服务于消费者,也要服务于供应商;苏宁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是“制度重于权力,同事重于亲朋”,它要求全体工会会员和广大员工认识和了解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制度是高于一切的东西,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苏宁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是“员工以企业为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以员工为财富,为员工谋求发展;企业以上市为契机,为消费者带来回报。”这种含有企业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有机统一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将全员服务和服务消费者、服务供应商、服务投资者的意识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这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在开展工会工作中应以为重点的。
三、利用工会组织的架构体系,贯彻、执行、推进企业文化
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架构体系后,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挥其组织架构体系的作用,由上而下的发动广大工会会员和员工贯彻、执行企业的主要工作任务,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同时由下而上的收集、对企业文化的执行情况和需要改进、加强的意见,供企业决策层参考。在推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特定功能。它们是:
1.教育功能。工会组织要对广大工会员和员工,特别是新进入企业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利用工会小组会、大会、员工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使他们了解、执行企业文化的标准。
2.融合功能。工会组织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应有很强的融合功能,特别是较成熟的大型企业。对于新进入的员工,不论年龄大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的工作经历,只要你进入这个企业,时时刻刻都会被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感染着,它包容着能够融入企业的每一个入职者。这个过程中,工会组织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团结功能和凝结功能。工会组织要发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便于广大员工产生对本企业的向心力,热爱企业,热爱企业文化,能够共同为一个企业发展目标实现而走到一起、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共同为完成企业任务而努力。一个好的基层企业工会组织应当成为群众政治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发挥好团结工会会员和群众的作用;同样,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也能起到团结员工和凝结人气的作用。
4.激励功能和鞭策功能。企业文化所造就的工作环境对每一位员工都是平等的,企业为它的员工提供了同样的事业舞台,谁的付出最多,谁的贡献最大,谁就能够得到公司的认可和重用。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各级工会组织不仅要发挥好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作用,还要对那些表现较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人品差、素质低、不敬业、不协作的人和事进行鞭策,确定不合格者给予淘汰,以提高企业整体人员素质。
四、教育广大会员和员工,带头争做执行企业文化精神的楷模
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不断优化的大好形势下,非公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大批员工进入了非公企业逐步成为非公经济中的中坚力量,对非公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管理好,组织好这支队伍也就成为非公企业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
非公企业工会组织首先要利用工会组织活动形式如座谈会、参观、访问等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广大员工做好执行企业文化精神的楷模。每个会员和员工都是企业的一分子,都应该高标准、严要求,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发扬企业文化精神,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另一方面讲,每个工会会员和员工,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执行企业文化的表率,共同塑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
篇3
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领导体制有待强化。作为总揽全域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部分县区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司法局,具体业务主要由司法局宣传股承担。领导机构设置层级偏低,缺乏整合资源推进工作的权威和基本条件,实际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是“不信法”问题突出。一些涉农纠纷当事人抓住部分领导怕访、息访的心理,无理缠访,而一些领导干部习惯“花钱息访”,而不是依法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法制权威,助长了“不信法”现象。
三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编制紧张,多年没有引进专业人才,导致县区司法局和乡镇司法所人员普遍老化;公安一线人才青黄不接,治安执法更多依赖协警,但协警无执法权,使治安案件很难在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对律师而言,贫困地区案源偏少、标的小,难以吸引优秀法律人才。
四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些贫困县财力紧张,法治建设经费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缺口很大,无法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涉农纠纷都能获得法律援助。针对涉农纠纷中受到侵害但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缺乏有效的司法救助。相对于类似涉农纠纷通过渠道获得的救济和支持而言,司法救助力度过小。
五是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薄弱。随着财政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规范使用和管理支农资金,贯彻落实涉农政策法规的要求不断提升。部分基层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法制素养不高,法治意识不强,在有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征地、社保等政策执行方面不够规范,在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中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农村法治建设:
一是理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体制机制。省上出台文件,对各地法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设置、组织运转、监督考核等做出统一要求。领导小组组长原则上应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常设工作机构设在县区党委或政府办公室,负责整个普法工作的具体事务。县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应专设法治建设相关内容。加强各级人大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
二是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加大政府向基层法律服务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将能够委托中介组织承担的农村法治建设任务,按照招标法和政府采购规范面向社会招标。
三是增加政府法治建设工作经费预算。根据上一年度政府财政支出情况,确定下一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财政经费,实现应援尽援。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发挥对涉农纠纷受害方有效帮扶作用。
四是创新农村法治宣传方式。围绕典型案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开展深入宣传,设置法治咨询热线,引导群众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社会纠纷。
五是抓住“两个关键少数”。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B和依法行政的培训与考核,重点监督重大纠纷处理、涉农资金使用、重要村务决策等关键环节。加强对案件中无理缠访者的说服、教育和依法处理,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有效解决“不信法”问题。
篇4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转型发展的社会新时期,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要旨,这一主题的推进、深化,依托于法治人才的培养,为依法治国夯实基础,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有了新要求,无论是在理想信念上,还是在综合素质和职业要求上,都强调法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法治人才培养,应建立在更加完善的培养机制之上,从教育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法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夯实依法治国进程。本文立足于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就如何深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与看法。
一、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之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路径的建设,依托于法治人才的创新培养,为建设贡献力量、为发展夯实基础。因此,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有了新要求、新目标,强调法治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之下,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的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法治工作队伍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法治人才建设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基本素养和思想要求;二是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法治队伍建设应突出职业化、专业化的显著特性,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三是综合素质的要求。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依托于完备的法治环境,强有力的法治工作队伍。这就强调,法治工作队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理想信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强调法治工作队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法治工作的开展与建设。无论是司法队伍、立法队伍,还是法学教育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行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因此,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将理想信念摆在前面,把理想信念的教育意义挺在前面,让法治人才培养成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路径。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教学中应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从本质上确保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培养落到实处,成为法治人才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职业要求——提高法治队伍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对于职业要求有了明确的阐述,要求法治队伍建设应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和正规化,特别是强化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
1.法学教师队伍。
法学教师队伍是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强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坚定。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标准,更多的是为法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律师队伍。
律师队伍建设是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重要内容,对于律师队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并逐步建立健全职业保障机制;二是建设好、发挥好律师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并监督律师的执业行为,确保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对律师“准入”、“退出”管理,对于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严格依法依规惩戒。
(三)综合素质要求——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兼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依托于完备的法治人才,这就需要法治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专业能力上能委以重任,在职业道德上能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因此,在法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导,法学专业教育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稳步开展,强化培养人格健全、品德优良、信念坚定、知识丰富的法治人才,为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新的法治教育要求、新的法治环境,强调法治人才的培养应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应全面兼备,并由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法治建设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建设。
二、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法治人才培养面临新要求,同时也迎来培养机制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法学教师队伍建设,为法治人才培养夯实基础;逐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调整法学教育方法,从本质上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那么,具体而言,依法治国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应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法学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法治人才培养基础
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法学建设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之下,应着力于有道德、有信念、有知识的法学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法学教师队伍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同并热爱教师职业。法学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也是法学思想的研究者。在法学教育教学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法治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其次,现今教师队伍建设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数量增加,而更多地强调教师质量、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一方面,要依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从培养法治人才为出发点,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创新队伍,强化在法学理论研究等领域的教师数量;为优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常态化发展,培育建设学科研究队伍,推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合作办学、交流办学。通过聘请法治实务部门的专家到高校兼职任教,并强化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学习,让教师走出去,到法治实务部门中去锻炼,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新的法治环境、培养要求,强调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当前,法治人才培养逐步向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求靠拢,无论是法治队伍建设,还是法律职业教育,都着力于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培养。
1.坚持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深化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从强化重点、突出特色,到重基础、谋发展,全面推进复合型应用法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的切实开展,实现理论与并重的教学模式,更契合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2.强化与法治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通过人才联合培养的模式,建立更加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合作培养机制。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也为法治实务部门输送优秀的法治人才。如,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西部法治建设需求开展的一项契合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的有效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3.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发展,契合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中的重要需求。通过对国际先进理念的学习、交流,着力为国家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三)优化与调整法学教育方法,深化人才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契机,强调以创新为导向下,法学教育方法的优化与调整。首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始终以国家法治建设为总指导,深化教育理念创新,践行“生本”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方法改革,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构建,从本质上强化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例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确保教育方法的改革发展;再次,为适应并满足当前法治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建设。法学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下,法治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应着力于教育方法的改革,突出改革为驱动下的人才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法治人才培养面临新要求,同时也迎来培养机制创新发展的新契机。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应注重法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从教育方法的优化与调整着手,从教育方法的创新着手,全方位、有计划地推进法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笑侠.法学的本相——兼论法科教育转型.中外法学.2008(1).
[2]盛学军.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研究.北京:法学论坛.2012.
[3]黄越.依法治国与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
[4]孙文红.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教育科学.2015(6).
[5]刘欣.创新公安院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法制博览.2015(11).
[6]袁仁贵.深刻认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青海教育.2014(12).
篇5
实施“法治惠民”工程,构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司法局在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平台规范化水平。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服务事项实行代办、领办制度,为重点项目、特殊服务对象等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为工作切入点,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运用3台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法律小管家”,为群众实现自助法律服务,力争实现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实施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工程,充分发挥12处法律援助站点的作用,构建“半小时”服务圈,着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0件。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组建23人的乡村振兴律师服务团,开展乡村振兴基层法律服务专项行动,指导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律服务工作,主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法律服务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法治育民”工程,构筑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今年以来,已开展“法律进村居”20余场次。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20个农村法治文化精品,营造了良好法治文化氛围。扎实推进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已创建13处。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法治意识,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篇6
感谢市农委一直以来对法库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法库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手段,继续抓好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1、继续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县农业监测站的升级改造,增加仪器设备,拓展检测范围。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检测服务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风险监测任务。积极引导农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
2、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及范围。秉承“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方针,结合“双认证”到期复评审工作,将检验检测范围由过去的三项(土壤、肥料、农产品)拓展到六项(农产品、土壤、肥料、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植株),参数由过去的89个增加到162个,不断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
3、进一步强化监控平台管理。将监控平台软硬件进行更新改造,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管理。将全县重点农药商店、重点果蔬生产基地、所有检测室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切实发挥互联网+农产品监管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落实监管责任
1、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以源头可追溯为目标,按照先审查、后备案、再经营原则,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店进行统一排查、备案管理。
2、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由县农经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打假整治和执法监管行动,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3、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重点抽检树莓、辣椒、白菜、菠菜等重点品种,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三、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升品质
1、狠抓“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以上,面积65万亩以上。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图,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推动“品牌化”认证。以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积极推动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篇7
一、要把“两学一做”的“钉子”钉得更实
要瞄准目标钉
要一锤一锤钉
要持之以恒钉
二、要把选人用人的“尺子”矫得更准
要以“党性观念”为“公尺”
要以“公道正派”为“标尺”
要以“反面典型”为“戒尺”
三、要把基层党建的“扣子”系得更紧
要找好“扣眼”
要箍实“扣边”
要打紧“扣结”
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的“台子”搭得更牢
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
要坚持加强文化建设
二
一、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
平衡供需结构;
提升行政效能;
破解融资难题;
盘活农村资源;
厚植竞争优势。
二、打好经济增长组合拳
着眼“实”字,提升投资效益;
着眼“活”字,促进消费升级;
着眼“强”字,壮大实体经济;
着眼“竞”字,构筑多极支撑。
三、唱好产业升级重头戏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实施农业增效工程,实现增产和增收双提升;
实施旅游提档工程,实现品质和服务双提升;
实施新经济培育工程,实现动力和活力双提升。
四、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
打响环境治理战役;
实施“绿满XX”行动;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城乡。
五、念好民生保障八字经
帮民富,更准推进扶贫攻坚;
维民利,更快发展社会事业;
保民安,更好创新社会治理;
聚民心,更优提供社会保障。
六、上好自身建设必修课
讲政治,坚持提能善政;
讲担当,坚持为民执政;
讲法治,坚持依法行政;
讲清廉,坚持从严治政。
三
一、肯定调研成果
(一)以深入群众为基础,实效性强。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落脚点实。
(三)以品质提升为聚焦,着力点准。
二、提出要求
(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下活“源头棋”,确保站得住、有底气。
篇8
一、在职能上,自觉转变,自我调整
当前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为“三农”服务,是广大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传统体制影响,我们的政府管得过宽。乡镇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比较突出,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却没能管到或管好。虽然乡镇政府处于最基层,直接面向群众,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事都应大包大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人治行政”转向“依法行政”。随着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处于工作最基层,变革最前沿的乡镇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角色,大胆调整工作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群众第一、基层第一的观念,将过去履行职能主要靠管、征、催、罚等行政干预转变到为农、便农等优质服务上来,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周到、高效的服务。一是做好农业生产服务。一方面,要重点扶持一批生产有技术、经营有头脑,产品有市场的种养大户,支持和鼓励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引导群众、带着群众干。另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尤其在良种引进、技术指导、农机推广、田间管理、防虫病害、农产品贮藏保鲜和销售各个环节,全方位、全流程地搞好服务。二是抓好信息服务。精心筛选、科学整合各类市场信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信息和项目及时送到千家万户,为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搞好公共事业服务。着力抓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的能力;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省、市支持“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交通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关注贫困弱势群体的力度,确保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子女有学上。
二、在作风上,依法行政、规范用权
乡镇直接面向群众,直接接触群众,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群众对服务型政府的认可。因此,乡镇领导必须带头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实践。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还存在“重在治民”、“直接管理”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些管理”的观念。有的领导甚至“惟我独尊”,推崇“权力至上”,不仅不带头遵守法律,反而利用权力践踏法律,干涉依法办事、公正司法。当前,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变革时期,不稳定因素较多,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现象时有发生,牵扯了乡镇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引导群众上访的原因有多种,但一部分还是由于乡镇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方法简单,办事敷衍,没有依法行政,留下了很多矛盾和隐患,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一个法制社会,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合法。乡镇领导必须通过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来取信于民,保护人民群众的合( )法权益,努力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诚信政府、法治政府。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乡镇干部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要强化法治实践。乡镇领导干部要把法治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来追求,而不是把法律看成是管制老百姓的手段和工具。要规范权力运行方式和手段,防止出现“以言代法”,“以权乱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再次,要推进法治建设。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职能要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依法调解纠纷,维护农村大局稳定。
篇9
一、强化法治责任意识
1.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文件。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政策规定和我省配套工作方案,开展防范和惩治造假、弄虚作假警示教育,切实提高防范和惩治造假、弄虚作假的自觉性、主动性。
2.压实法治责任。落实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做好对执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3.提升法治意识和能力。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适应法治工作新常态,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理念,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化解矛盾,提升能力,推进民族宗教事业不断发展。
4.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全面加强普法、执法工作,使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整个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透明、高效。
二、加强普法宣传,营造环境
5.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认真抓好“关键少数”的法治宣传,继续将宗教政策法规等法律法规和《宪法》等的学习纳入党组学习内容,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做好普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科学制定年度普法计划,细化工作目标与任务,营造单位内部学法、知法、守法、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法经常化,发放相关法律学习资料,利用学法平台,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方式,每人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10学时,努力提高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水平和能力。
7.广泛开展社会普法宣传。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短讯、微信等各类宣传媒体作用,积极开展载体多样、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同时创新手段,利用“互联网+”开展知识竞赛或测试活动等方式,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日子,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治业务水平
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自觉将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之中,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执法思想,统领工作全局,指导执法实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切实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是新时期检察机关执法的灵魂,是检察机关落实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的执法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要克服“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地方本位、部门本位和官本位,片面、不透明地履行检察职能等错误的执法观念。要增强人权意识,提高保障人权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制止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行为,克服有违人权的执法习惯和做法。通过刑事侦查监督,维护侦查活动的合法性,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不被非法限制与剥夺;通过刑事审判监督,维护审判活动的公正性,保障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当事人不受错误裁判;通过刑事执行监督,维护刑罚执行的准确性,保障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利。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要深刻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要用法制的统一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来矫正和修补被违法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对检察机关来说,必须始终把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办案工作力度,为改革开放清除障碍;要维护司法公正,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在于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因此,要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当事人权益的统一,监督制约与协作配合的统一,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执法、客观公正。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要深刻理解“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要求检察机关充分估计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司法需求,辩证把握监督权能,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坚守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底线,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理性地看待不可避免的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限度内创新工作方法,寻求、探索与其他化解调节社会矛盾手段方法的衔接和契合点,充分发挥刑罚在国家管理和社会协调机制中的职能,形成法律、道德、政治、经济等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从而多管齐下,维护社会和谐的关系;高度重视宽严相济政策在执法办案中的运用,把严格执行法律与执行刑事政策有机统一起来,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要深刻理解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既是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检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检察事业怎样发展和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强化法律监督不是简单地加强检察机关某一个方面的职能或权力,而是要加强各项检察职能;也不是要简单地扩展各项检察权力,而是要从整体上提高法律监督的效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司法机关的根本任务,是检察工作的价值目标,是检察事业发展的方向。把强化法律监督和维护公平正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为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纲领。要自觉地把检察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之中,谋求检察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策略,有进有退,统筹兼顾。
- 上一篇:产品包装设计的优缺点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策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强化内部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