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被遗忘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1世纪了,或许一些观念老去,迎来了一股时尚潮流,但这股时尚潮流却明显在恶搞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相信各位读者多数有QQ,QQ是一种很好的网络工具,它能让天下之人成为无话不谈,代替电话的工具。但在QQ上,出现了以下文字:
“(^o^)/~。”
“e”
………………。
许许多多的奇怪字体,这分明是在侮辱我国传统文化,但有人却把它当做成潮流!可恨的是,一个小孩念叨
“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见X光,全家死光光。”
真是贻笑大方,现在的小孩子都学会埋没我国历代伟大诗人的巨作,真是笑掉牙了。
篇2
自古皆贵中华,中国文化历史悠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我们身边,并且被我们完好的传承下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1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2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3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4“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高三议论文传统文化5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勤学励志,历史学家司马光少时好学,他做了一个“警枕”,只要晚上读书枕在“警枕”上一睡着,他就会马上惊醒。还有西汉时的匡衡,凿壁借光只为了读书,那么微弱的灯光却使匡衡读得津津有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篇3
【关键词】多耶;传承与保护;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64-01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为当代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多耶”――它一直是侗族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并隐藏着侗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见,保护好多耶舞文化就等同于对侗族文化的保护。笔者力图为侗族多耶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一、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一)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加大经费力度。政府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针、原则和各项战略部署,使本地区保护工作得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相关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在发展多耶舞传承的同时结合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政府要加大经济的投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二)建立侗族传统舞蹈生态文化艺术馆。在各民族,现代生活提高了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收入水平,拓展了他们对外界的视野,与传统生活渐行渐远,侗族传统歌舞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建立艺术文化馆,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拓展艺术道路。
(三)培养多耶舞文化继承人并保护传承人,调动积极性。在传统文化中,是否得以传承,传承人是核心。保护好传承人是保护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来补贴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人,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吸引传承人,并通过组织开展艺术活动,进一步提升民间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社地位及认同感。
(四)在学校里开展侗族多耶舞文化课程。在传承形式中,教育传承是最有力度的。应将侗族多耶舞文化引入当地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式课程中,通过对课堂的教育,让更多侗民从小就接触本民族多耶舞的文化。学校教育作为传承多耶舞文化的艺术转化中介,让更多优秀作品和专业的传承人重新回归到民间,将侗族文化不断延伸。
二、侗族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多耶”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盛行于侗族地区从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多耶舞是侗族人最喜欢的歌舞,透过它的歌舞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侗族文化积淀。因此,保护好多耶舞文化传承,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加强了对多耶舞文化的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通过对多耶舞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多耶舞对侗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措施,挽救了多耶舞传统文化的流失,保护了侗族文化。在多耶舞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凝聚了侗民们重新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喜爱,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激励了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弘扬了侗族文化。
(二)推动当代多耶舞文化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保留了多耶舞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的话题中,怎样在有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学者都关心的问题。现代文化的进入,既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互动,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原生态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加大了对多耶舞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宣传。近年来,各个民族都设立有代表当地民族风情的旅游点,侗族也不例外,多耶舞在民俗节庆和商业活动中是最常见的,通过对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展现,多耶舞吸引了各地、各国的旅游者,宣传了侗族文化价值,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尽管侗族多耶舞文化备受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多耶舞的传承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更加去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变迁[D].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2]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展[D].体育文化导刊,2005.
[3]袁善来.“多耶”与侗族文化[J].文艺评论,2015.
[4]师冠楠.从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间文化及审美心理[J].大宗文艺,2013.
[5]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
[6]莫光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
篇4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各位家长的事。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是家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孩子性格的养成,做人原则的形成,都是靠家庭教育而完成的。家庭教育是家风的基础,家风靠家庭教育来培育。
家庭是园圃,孩子是苗,家长就是这个园圃的园丁。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可见,家风的重要。好的家风,能培育出积极、健康的孩子;不好的家风,只能把孩子带入歧途,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重视家风,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曾几何时,家风家教,被疏远,被遗忘,然而,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惨痛的,社会上人的道德沦丧,人情淡漠,是非难辨,美丑不分。我们要像拯救民族文化遗产一样去梳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去拯救我们的家风家教。我们要激活华夏民族优良传统,重新审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人曾探讨,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中华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注重家庭美德教育”。
重视人伦教育,培养情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华夏文明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汉字“孝”的形义,不仅是“子”要继承“老”,而且是“老”传传给“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教育和情感文化的培育都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
走进新时代,国家不断加强对公民道德方面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不仅注重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且还注重“个人品德”培养,加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教育。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儿童的早期记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优良沃土,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优良养份,好的家风又为孩子成长注入高尚的精神滋养。青少年高尚人格的形成,个人伦理道德的养成,都需从每个家庭的人伦教育入手,家庭美德教育入手,从家风家教入手,从每个儿童的早期教育入手。
注重家庭教育,唤醒家风家教,是时展的需要,是提升全民道德水准需要;加强人文伦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善举,是增进人们友谊和情感的需要。
注重家庭教育,唤醒家风家教,是公民道德教育从细微处抓起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是家庭美德、个人伦理道德教育的好载体,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我们要拯救民族文化,重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唤醒家风家教,激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基因。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放异彩,一个注重礼仪,注重个人美德的新型人文社会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让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入手,从家庭教育入手,从个人美德培养入手,从家风家教入手,摒弃旧的“三纲五常”中的糟粕成分,呼吁建立新型的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同事情。
呼唤家风家教,愿家风家教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走进人们心里,走进千家万户。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这“润物细无声”的家风滋润,滋养,成长,成人,成才!
篇5
也许稚嫩的他们现在并不能复兴日渐没落的传统手工艺,但他们的行动,却让人们看到了新生代敢于尝试的冲劲,勇于展现的自信。
不必在意结果,他们走出象牙塔为传统工艺而践行,本身就值得赞许。
4月中旬,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展卖。这样的活动在国美时常可见,但今次似乎有所不同,因为展卖品之中多了不少传统手工艺的影子。黄行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虽然和往届一样的“生意清淡”,但黄行并不觉得失落,因为借这次展卖,他对传统手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华手工:你喜欢展卖这种活动吗?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
黄行:挺喜欢的,不管卖不卖得出去都是一种体验。要知道自己设计出的东西和手工艺作品到底如何,就是得面向市场才更能体现出价值。反过来说,市场的反馈也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甚至会决定我们以后的设计方向。
中华手工:除了展卖之外,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社会实践类的活动?
黄行:我们每年都有下乡,去年去湖州考察当地的民间竹编工艺,还以此为元素做了很多设计。我个人更喜欢这一类工艺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很多被遗忘的手工艺,这些都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很有生命力的国宝。可惜的是,现在设计行业人人都在讲创新,很多人都已经把它们无视了。
中华手工:你们现在做的设计是哪一类型的?你对设计有什么样的看法?
黄行:什么类型都可以,看你自己喜欢做什么了。我个人比较偏好传统的东西,我们最近很多毕业设计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对当代设计而言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最近我也一直在收集。希望以后中国的设计业界能多关注这一类民间工艺,它们才是中国的原创设计的根基。
4月初的时候,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和中国美术学院校团委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主办了一场“西湖绸伞设计大赛”展示秀。在这次秀上,令人惊艳的不仅仅是那些精美复古的绸伞,RUN WAY模特社娇艳如花的美女模特们更让人印象深刻……这背后,是社长郭珈汐和团员们远超平日的努力,以及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她们不遗余力。
中华手工:RUN WAY模特社现在是个什么样的规模呢?宗旨是什么?
郭珈汐:现在社团成员一共120多人,“以美为宗,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一直努力把社团做成一个好的平台,让更多有自信、爱展示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现在我们社里很多模特都已经签了公司或者做了兼职。
中华手工:之前做过哪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呢?
郭珈汐:2011年12月主办了RUN WAY fashion show,2012年与艺心协会合作举办心妆面具秀,还有西泠印社首次服装会“印尚西泠”的礼仪小姐与换衣义工。校内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也有很多,包括给美院服装系与摄影系做过多次模特和演员,最近举办的这场西湖绸伞秀也是一个。
中华手工:你们的活动很多都与传统手工艺有关,你们很喜欢吗?
郭珈汐:可能由于在美院的缘故,我们社里很多人都喜欢传统文化和艺术,接下来有一场秀就是关于传统服饰的。这些传统的东西很美,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它们过时了。其实不然,你看现在西方的服装设计师都跑来中国找灵感,把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刺绣、云锦、缂丝这些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的服装设计里,又变成一种新的潮流。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个性化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0-01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篇8
关键词: 美学创造;美学表述;追寻;传统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6)06005903
Abstract: Alice Walker is an important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As an apologist and spokesman for black women, Walker takes it as her own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e explores and sorts out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black women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quilt-sewing, gardening, oral literature and so on. She also integrates the neglected aesthetic expressions to form an aesthetic tra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black females’ pursuing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Walker shows that black women try to create beauty with their industry, wisdom and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even under multiple oppression. Walker expresses her great compliments to black women. In the meantime, Walker finds the secret of black females’ creative spirit and creative tradition. The creativity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from their ancestors. The black ancestors give her the potential to inherit the heritage and the power to pass it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alk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black women through the folk art form of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discourse.
Key words: aesthetic creation; aesthetic expression; pursue; tradition
艾丽丝・沃克《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妇女主义散文》一文是最早号召女权主义者用新眼光看待她们母亲生活经历的文章之一,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影响极为深远。
沃克对黑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沃克的作品以及美学思想的一个中心就是,要将蕴涵在日常生活实践和人们的斗争实践中被遗忘、被忽视的美学表述重新缝合起来,成为一种美学表述传统。这种潜藏的美学传统,恰恰是黑人女性文学传统中独特的、也最具有表现力的东西”[4]。
沃克是最早将这些零星的黑人女性表述传统系统地总结并联系起来的
人。正如巴巴巴拉・克里斯蒂所说,沃克的作品是“从被忘却的日常使用中拯救出来的一点一滴,她把表面上看上去破烂的边边角角拾掇起来,将其整理变成实用,又异常美丽的作品”[2]180。艾丽丝・沃克对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尤其是黑人女性美学表述进行了探寻。在文中,沃克把黑人女性称作“创造者”和“艺术家”,她将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拼凑组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黑人女性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对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如缝被子、园艺等的关注,与黑人女性的历史经历有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其精神世界是分裂、破碎、不完整的。由于种族主义,她们不仅被贬低了人格,还失去了与祖先历史的联系,以致无从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性别主义,特别是种族内部的男权思想,她们还要背负男人强加的重担,以致失去最起码的做人尊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大部分黑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隶来说,进行书面的文学创造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她们将创造力倾注于日常生活中。黑人女性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属于她们自己独特的记忆与传统,这些记忆与传统体现在歌唱、缝被子、饮食、雕塑、讲故事、园艺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的片段中。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传统时,也在对黑人女性的传统进行挖掘和梳理。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
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一文开头,沃克引述了黑人男性作家让・图默(Jean Toomer)的评论。图默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南方黑人妇女显示出“强烈、深沉、无意识的灵性,就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们所拥有的财富”[3]233。但是她们被现实生活压得无法喘息,她们是生育孩子的机器,她们要服侍丈夫、维持家计。在图默看来,这些女人是被艰难的生活捆住的“骡子”。那么,这些黑人女性是如何保持创造力的生机与活力的呢?正如沃克所说,“当我们应该既往高看,也往低处看时,我们一直只是往高处看”[3]239。那些所谓处于生活低处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蕴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学表述。
(一)缝被子
沃克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如《外婆的日用家当》、《紫色》、《姐妹的选择》,包括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缝被子这一极具黑人女性创造力的活动。沃克赋予“被子”这一意象以很多的寓意和愿望,她希望黑人女性之间能够建立姐妹般的情谊,她希望将黑人女性特有的文化传统传承并发扬下去,她希望黑人女性去争取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和完整以及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
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一文中,沃克提到了这样一段历史,“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斯・索尼亚研究所,挂着一幅世上独一无二的被子。在具有奇异想象力、富有灵感却简单可辨认的图案中,描绘了耶酥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故事。这床被子被视为是稀世珍品、无价之宝。虽然它所依照的图案是不为人知的,而且是由不值钱的碎布一点一点缝合起来的,然而它显然是由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深厚精神情感的人所创作的。在这床被子下,我看到了一个小字条,上面写着:“一百年以前,一个阿拉巴马的无名黑人女性……这位黑人妇女只不过是众多黑人妇女中的一员,她与其他黑人妇女一样用她所能找到的仅有的材料,凭借她的社会地位所允许她使用的工具,用零散的碎布片拼缝成一件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无价的珍品”[3]239。这条被子也是黑人妇女缝被子传统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缝被子是黑人女性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她们通过缝被子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时也用来补贴家用。这些被子是用黑人女性的智慧所编织的,它们不仅温暖了家人,也留给世人无数件美丽的遗产。沃克还在文中描写了她母亲缝被子的故事,“我们穿的所有的衣服都是她做的,甚至还有我的兄弟们的裤子。我们用过的所有毛巾和床单都是她做的。夏天她做罐头蔬菜和水果。冬天的晚上她缝足够多的被子盖在我们大家的身上”[3]238。沃克的母亲勤劳、善良、有智慧,她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地去创造生活、改善生活。母亲身体力行地告诉她,尽管环境艰苦,只要坚持、努力,一样可以创造美、创造美好的生活。沃克从她勤劳的母亲和与她母亲一样的普通黑人妇女身上,找到了黑人女性创造精神的秘密和创造力的传统。
(二) 园艺
沃克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母亲的花园。母亲不仅要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还要下地干农活,她几乎没有一点空闲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但她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奇迹般地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开出了大量美丽的花朵。她用花朵装饰了破旧的房屋,使杂乱不堪的地方变得生机勃勃。母亲的花园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甚至很多陌生人也来一睹母亲花园的风采。沃克说,“我发现只有当母亲为花而劳作时她才容光焕发,亮丽到几乎不被看见的程度――除了作为创造者:手和眼晴。她在忙于她的灵魂必须做的工作。按照她个人对于美的理解,把宇宙整理进她的意象中”[3]241。这无疑给沃克极大地震撼,她发现母亲在创造时有着不同平常的神采,她的母亲再也不是一台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的人,是一个能够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美的人。尽管她的母亲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压迫,但成为一个“艺术家”仍然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创造力是母亲留给她的珍贵遗产。母亲给了她去继承这种遗产的可能性,也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去继承它们并继而发展它们。
所谓“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不单单指的是实实在在的花园,还指的是精神花园和心灵家园,是后代黑人女性汲取养分的花园,是后代黑人女性精神和心灵能够得以慰藉的家园。这是黑人女性前辈留下的精神遗产和传统,是激发创造力的地方。沃克认识到激发她创作才智的是母亲,因此,她认为每一位美国黑人妇女艺术家都应该去寻找并继承她们母亲和祖母的这种创造精神:“我从母亲那里找到了滋养黑人妇女那被迫沉默和压抑、但是又有冲动的创造精神的秘密,这样的创造精神被黑人妇女继承下来,到今天又在荒野的地方爆发出来”[3]238-239。沃克一方面揭示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创造性工作是在无法想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事实;另一方面,她对于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扬。
二、口述文学
“在非洲生活中,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劳动中,她们和男性并肩劳作,共同奋斗;在家庭中,黑人女性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她们通过养育子女、将非洲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后代,从而将整个社区联系起来。在这种生活当中,黑人女性形成了一套自我表述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与非洲传统文化中的口述文化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又是在黑人女性的现实生活经验中产生的”[4]。这种传统即是黑人女性的一种口头传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继承和运用口头传统是黑人女性创作的特点。黑人女性这种特有的口述文学的形式,和她们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黑人女性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进行书面文学创作的权利。很多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对黑人女性口述传统进行分析,展现了她们对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身份的探究。黑人女性作家将口述文本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赫斯顿是使用口述文本的先驱,另一位作家托尼・莫里森也成功地将口述文本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她们都对后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沃克也是一位努力将口述文本运用在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唤醒人们对黑人女性经验的重视,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因为口头文化,可以说集中地体现了黑人的智慧,是黑人民俗文化的精髓,是黑人最珍贵的财富。沃克的母亲经常给她讲故事,这些故事看似普通的话家常,其实都是母亲自己生活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作为一名普通的黑人女性,沃克的母亲像其他众多黑人女性一样,将这种宝贵的财富通过讲故事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后来沃克逐渐意识到,多年以来,她写的故事,其实都是她母亲的故事。沃克在多年来听母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母亲的影响,她把母亲的故事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甚至沃克自己也没有发觉她吸收的不光是故事本身,还有母亲的精神和母亲讲故事的方式。沃克记录的是母亲的故事,但这更像是在记录一种传统、一段历史,而这段传统和历史本应该就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将口头形式转化为书面的文学结构,证明了另一种美学表述和美学体验的存在。
三、结语
美国著名黑人文论家休斯敦・贝克(Houston Baker)对沃克给予高度评价:“通过现象学地恢复她母亲的民间花园,把它展现为文化的诗学意象,沃克开启了美国黑人妇女铸造光辉的意识领域,为她自己找到了持久的精神遗产[1]52”。沃克在追寻和发掘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美学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找回了黑人女性被遗忘、被忽视的美学表述。她把黑人女性称作“创造者”和“艺术家”,她从像她母亲一样的黑人女性前辈的身上,发现了黑人女性的创造力传统和精神力量。沃克本身继承了黑人女性的这种宝贵遗产,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唤醒人们对黑人女性经验的重视和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参考文献:
[1]Houston A. Baker Jr. Workings of the Spirit: The Poetics of Afro-American Women’s Writ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2]Christian, Barbara. Black Women Novelists: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1892-1976 [M].Californ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0.
篇9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时代的发展给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了设计的发展,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和理性的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设计文化。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在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逐渐的丧失了自身的传统文化,清一色的几何形体传达出的只有理性,而缺少文化的内涵。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解读,展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达及其所引发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的理解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元素;室内设计
在室内设计领域,二十一世纪初,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北欧简约风格和极简主义风行全球,正当人们竞相模仿并满足于这种视觉感受的同时,大家突然发现,代表着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东西在不断的消亡和被遗忘。于是,慢慢的,新的复古形式的设计风格开始出现并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和接纳。这些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不可回避地再次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所延展出来的文化元素(符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道两家逐渐成为主流,加上由印度传播而来的佛教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它们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的工艺美术作品还是当代的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1 儒家之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的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重视“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讲求忠、孝、仁、义的道德品质,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以至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罢逐百家,独尊儒术”的景象。这些儒家的文化伦理都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代表儒家文化的图案以“二十四孝图”、“五翎图”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些抽象的纹样,如“冰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梅花纹”――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它们用隐寓的形式教导人们学习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中庸仁德的品行美德。
1.2 道家之玄虚飘逸、阴阳合和
老子之道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如“无为而治”,又万物协调,相互克制,阴阳合和,“八卦太极”图案和“五行”之说正是道家思想的完美诠释,意为天地万物总是相生相克,互为矛盾又相互补足。老子的“道”又呈虚空无名之状,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源于道。道家文化图案中的“五福捧寿”、“松鹤长春”、“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都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哲学理念,展现出一种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的文化品味。
1.3 佛教之禅宗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祥麟”、“十相自在”、“华盖”、“双色如意云纹”、“穿云飞龙”等图案都传达出一种静思超脱而达到的升腾与超凡。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传统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在界面中,墙壁大都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木料一般绘上漆并绘上丹青彩画来装饰。梁柱的上半边多用青绿色调,下半部则以红色为主,这些彩画内容多以传统的图案和元素为主,如清代表现在梁、枋上的造型与彩绘按建筑类别和等级,分为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和玺彩画为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庙坛的主殿、堂、门,图案以龙为主,有“二龙戏珠”、“青地藻头升龙”、“绿地藻头降龙”、“盒子坐龙”等,此外还有“软绿草”、“五色草”、“硬青地灵芝”等等;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用于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图案以西番莲、牡丹、行龙、夔龙为主,纹样以卷涡纹、锦纹为主。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元素多用联珠、“万”字、回纹、“福”、“寿”和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天花多用藻井天棚,一般建在屋顶的中心部位,口径较大,层次很多,结构复杂,如同花罩伞盖一般。
在构件上,较为多见的有雀替、隔扇和柱子。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位于梁柱或垂花与寿梁交角上的近三角形木雕构件。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甚至出现龙、凤、鳖鱼、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的雀替。格扇,是一般所指中间镶嵌通花格子门,由一个门扇框组成,直的称边梃,横的称抹头,常见于神龛的两侧。整体分为三部分:安装透光的通花格子称格眼或花心;下半部实心木格称裙板;花心与裙板之间称环板。上部分的格眼和花心基本用“冰纹”、“人字纹”、“梅花纹”、“回纹”等纹样装饰,这些传统而简洁的装饰纹样饱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柱子,常雕有各种动物纹样,颜色一般用朱红色。
家具主要是明清家具样式,这类家具造型简练、以线为主,采用卯榫结构,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装饰手法有雕、镂、嵌、描,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少堆砌,不曲意雕琢,是根据整体要求,在局部位置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用材广,有紫檀、花梨、鸡翅木、铁力木、红木、乌木、楠木等,木材纹理,自然优美。
上述的这种传统的设计形式一般被称为“古典主义”或“明清风格”,这一风格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系统的定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延续至今。到现在仍被一部分人推崇和使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成语文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dioms Cul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Minority Areas Classroom Teaching
――Mongoli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MA Zhongfeng
(Inner Mongolia Xinghe Furui School,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3650)
Abstract Idiom is not only a word, i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are rich in Chinese culture, idiom culture can learn more in-depth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inority are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cluded in the idiom of the few who is from teaching seriously, which largely affects the pace of the students accepted Han culture, explor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classroom culture has to import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 idioms culture; teaching
汉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丰富的民族特征和地方文化思维。这一点可以从汉语成语中找到无数理据。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成语文化却多被忽略,长期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育者把系统的汉文化,特别是包含在成语中的汉文化知识讲授给学生,这导致本地区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就成语文化及其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1 成语文化概说
文化隐喻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特别的或是很有特色的风俗习惯、现象或是活动,而这种特别的风俗、现象或是活动正是它的绝大多数民众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并使得他们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特征。①汉语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其文化隐喻义十分丰富,而成语则体现了重要的词汇文化。
1.1 成语中包含的生死隐喻
成语中常常体现出生死聚散的观念,以“东、西”二字为例解释,在古代东、西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白虎通・五行》中有“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意思就是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阳光给大地带来生机,带来温暖,所以中华民族对东方怀有虔诚的敬意。认为东方代表生机、代表生命,东风吹拂大地,大地才可能从冰雪中解冻,生命才会有生机,所以东风也常比作春风,因而有了“东风化雨”、“东风人面”、“东风入律”等成语,喻意良好的开端、生命的开始或者良好的熏陶或教育。
与“东”相对的是“西”,许慎释为“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意思是西方是太阳落山的方向,进而引申为人死或者事物衰败,接近死亡。因而有了“驾鹤西游”、“日薄西山”、“一命归西”、“撒手西游”等成语,喻意人或事物衰败没落。
1.2 成语中包含的饮食文化
传统中国人“早晨起来有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的重要性在中国有深刻的政治源头。我国最早的政治学论著《尚书・洪范》就确立了“食为政首”的观点。其它古书中也有:“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等论述。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这在成语中也不乏实例,如“吃里扒外”、“敬酒不吃吃罚酒”、“甜言蜜语”、“口蜜腹剑”、“味同嚼蜡”、“五味俱全”、“索然寡味”、“千辛万苦”等都是与饮食有关的成语或是通过饮食来比喻其它什么事情。
1.3 成语中的尊卑文化
成语不但体现了上述两类文化,而且还体现了汉民族的尊卑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男、南、天、日属阳,女、北、地、月属阴。由于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所以视阳为尊,视阴为卑。所以在方位上就出现了南方为尊位,北方为卑位。成语中便有“南面之术”、“南面称王”、“南面之尊”、“北面称臣”等来体现尊卑文化。体现着尊卑文化的成语有许多,如“犯上作乱”、“下里巴人”、“谄上抑下”、“上行下效”、“欺上瞒下”等成语,都是上尊下卑文化思想的体现。
成语在汉民族的文化中,远不止以上所述几类文化义,它蕴含的文化包括了汉民族的思想习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这些成语文化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每位教师、学生的高度重视。
2 成语文化的教学策略分析
2.1 课堂导入策略
课堂讲授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课堂上老师有很多教学问题,从教者认为成语中反映出的文化在教学中没有那么重要或是认为这些文化学生可以自行理解,所以在上课时他们不想“浪费”时间谈文化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了解,因而成语中的许多汉文化知识就在课堂上被忽略。多数学生因而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汉文化知识,本该是小学掌握的文化常识,却拖到中学才领悟,这无疑阻碍了学生学习了解知识的步伐。因此,重视成语文化,加强课堂导入显得特别重要而急迫。
2.2 教材导入策略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材料,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到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类型,现阶段中小学教材中,多数以诗歌、古文、名胜介绍等形式来导入文化,然而这些教材中多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凝固的文化形式,而中国文化还有流动着的,时时反映汉民族生活形态的文化形式。通过几种典型的文化样式很难反映汉文化的全貌。这样包蕴在词汇中,特别是包含在成语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现有教材中加大文化导入,注重词汇文化,特别是成语文化的编排导入是教材编排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2.3 从附属到并重――在思维上改变文化教学的从属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一直把文化教学附属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教学,这是教学思维的问题,所以要改变文化教学的现状,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首先要从思维上改变以往重语言轻文化的思维。只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汉文化在课堂教学传播中的效率最大化。
2.4 开设相关的文化课
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课堂,很少开设专门的文化类课程,更无相关的文化学习渠道,这就导致了本地学生对文化一知半解。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添补课堂文化教学之不足,也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学习“鸡鸣狗盗”一词时,若能结合相关的文化典故课,让学生了解这一成语的由来,这样理解这一词汇就会更加容易,体会也就更深。
成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学习文化的平台,不能只讲语言而忽略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只有语言与文化并重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可能不会被遗忘,所以应该加紧进行课堂文化教学的设计,把文化作为一个硬性的教学点,这样一来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一批批懂知识,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张静, 樊葳葳. 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J].外语教育,2003(00): 33.
参考文献
[1] 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 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