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因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于一体,已成为师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和平台。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在数量、频次、规模、影响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危机管理水平,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传播特征以“两微一端”

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格局和话语权的垄断局面,进而预示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其具有受众不确定、信息传播自由、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运用得当,则能够很好引导社会舆论,帮助高校管理者及时正确地化解危机;但若应对处理不当,则会雪上加霜,以致不可控制。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1.新媒体削弱了高校对危机管理的掌控能力。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自由性增强,任何人都可以是危机事件的者和传播者,从而大大削弱了高校对控制信息和把关的主导地位。如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而管理者对危机事件处理不够及时有效,便可能造成各种谣言和负面虚假信息,甚至导致态势难以控制,从而给高校管理者带来了难题。

2.新媒体扩大了高校危机事件的传播范围。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可实现跨地域、超时空进行传播,加快了高校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拓展了影响范围。加上信息的复制和传输的快速便捷性,大为缩短高校危机事件处置的反应时间,增加了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给高校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3.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放大高校学生的非理性情绪。新媒体消除了校园与社会的界限,现实与网络结合的信息传播,线上与线下交替的人际交流,更容易激发大学生潜在的非理性情绪,导致学生可能卷入各种社会纠纷中,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下提升高校危机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1)构建高校新媒体信息预警机制一是要健全危机管理预案。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及时向全校师生相关决策和信息,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处理和预案制度。二是要完善信息监测系统。组织专人对新媒体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且有效甄别各种信息,对可能在校园内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提前预防,做到未雨绸缪;三是要加强多方信息沟通。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主要平台,加强高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师生对高校决策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听取广大师生的建议,提高师生对高校的信任度以及归属感,防止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而出现有损师生利益和高校声誉的危机事件。

(2)建立高校新媒体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完善新媒体信息披露机制。加强高校官方网站信息公开,整合网络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主动公开官方信息,加强师生教育引导,降低虚假信息干扰,争取社会和全体师生支持和理解,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培养适应新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建立官方发言人制度,明确高校处理危机事件和制定危机决策的信息解释者和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公布和解释危机事件,避免各种谣言的无序传播,维护高校的权益和声誉。三是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新媒体要起到促进师生与高校领导层交流的桥梁作用,在校内形成良性互动环境,强化高校应对危机的能力。

(3)提高高校管理者的新媒体素质危机管理具有较强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高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下,提高高校管理者的新媒体素质,是当前高校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一是要加强学习培训,促使高校管理者掌握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技能,增强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及时妥善应对危机管理,避免事件严重化、扩大化。二是要更新思想观念,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将其打造为收集以及公布信息的关键渠道。三是要发挥示范作用。高校管理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使用广泛的特点,坚持以上率下,传播高校正能量,为师生树立良好榜样。

三、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十分密切,高校危机管理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新媒体作为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在高校发生危机时,其影响和社会危害也是多种方面的。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有效降低和缓解危机事件给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和冲击,确保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等.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一)大学班级危机的特点及成因

其特点表现在破坏性、意外性、紧迫性和聚集性等。成因在于当代大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过重学习压力下的大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地震,造成心灵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介于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家庭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我调适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普遍缺乏;以及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教育形成极有破坏力的“冲击波”。在各种社会事件的背后,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思想、厌世思想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交错汇集,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埋下各种危机的隐患。

(二)大学班级危机管理的意义

首先要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班级危机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保证师生安全,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以尊重和满足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权益。其次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校园稳定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稳则高校稳,学生乱则高校乱。要维护高校稳定,核心问题是维护高校学生的稳定,因此要加强班级危机管理,保障高校教学和管理秩序的稳定,是高校班级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再次要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高校和大学生作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在信息化社会和媒体传播非常之快的时期,班级危机或者学生事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给高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学校形象和威信的“蝴蝶效应”。

二、大学班级危机干预原则

一是及早介入原则,这样可以使校方把握危机事件处置的主动权让班级危机事件在发生的初期或尚未类聚前得到控制和平息,减少和避免损失,缩小影响。二是客观针对性原则,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不能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导致处理问题不公。三是教育启发性原则,辅导员班和主任要抱着教育的目的和心态对待突发事件,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教育全班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调查,从动因分析到全面评估,这样才能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四是可接受原则,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所采取的方法,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主观武断,更不能烦琐而无实际意义。

三、学班级危机危机事件处理具体措施

大学班级危机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如图1所示。

1.公共危机事件处理

(1)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相关知情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并及时与当事人的亲属取得联系;②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将获悉情况向学校汇报,并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和交警部门,做好学生的救治和事故处理工作;③做好当事人亲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

(2)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危机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宿舍发现火情后,应立即开展灭火救援工作,同时立即向楼管部门和学院汇报;②危机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情况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灭火;③当火情严重无法自行扑灭时,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④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打开消防通道,疏散人群,隔离电源,力争将损失减到最低。

(3)学生发生急病、食物中毒或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事件的处理

①师生发生危机性急病或食物中毒后,应立即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问明情况后,应立即与卫生部门取得联系,迅速组织人员将患者送至校医院救治或派车送至市区医院,同时立即向学院分管领导汇报;③如发生重大急病以及涉及生命危险的事件,学院应将获悉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④如学生中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除立即与医院取得联系外,还应及早采取隔离等措施。

2.个体危机事件处理

(1)学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自杀、白残、自虐性事件,知情人员除立即实施救治外,还应及时将情况报告辅导员,也可直接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②班主任和辅导员获悉情况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将伤员送至校医院或市区医院,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时向学院主管领导及学生处汇报;③及时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来校的接待和安抚工作;④必要时,学院和班级应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

(2)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擅自离校后,知情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获悉学生擅自离校的情况后,应立即向应急小组汇报,及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对去向不明的学生应立即组织查找,及时查明学生的去向;③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配合家长采取报警措施。

(3)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的处理

①学生发生小范围冲突、打架情况,知情人员应及时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获悉情况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如有人员受伤,应立即组织人员将伤员送至校医院或市区医院诊治;同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立即将情况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③对大规模学生群殴事件,学院获悉情况后应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④发生学生伤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并做好家长的接待和安抚工作;⑤及时组织开展调查,查清事件原因和经过,对于重大恶性事件还应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

(4)重大失窃事件的处理

①发生重大失窃事件后,学生应在第一时问向学校保卫部门报案,同时将情况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组织保护现场,配合学校保卫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做好失窃师生的稳定工作。

(5)心理援助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①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定期约见制,班主任、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②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心理疾病严重的学生应联系转介到相关机构或医疗单位;③对于有过激行为(如自杀)、突发精神障碍的个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的危机情况,学生工作办公室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四、大学班级危机处理常规工作

1.树立服务学生理念并落实到位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时时刻刻帮助学生和服务学生是做好大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他们的切身感受,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真正树立服务理念,做好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处理工作,主要从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做到第一时间处理;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妥善处理;以学生为本,做好事故处理后的教育工作三个方面入手。

2.做好学生公寓建设,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

学生宿寓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阵地。以宿舍为重要阵地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贴近大学生真实的安全需要,有利于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有利于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加以处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从深入学生宿舍,掌握大学生安全现状;严格管理,仔细排查安全隐患;强化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入手。

3.以案例教育为重点,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对学生开展安全事故的案例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发生在校园内的安全事故案例接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这些真实的案例开展安全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安全教育中,对典型的案例深入分析,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形式、危害及其规律,能够把安全教育以真实的形态展现出来,往往会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留下深刻印记,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在什么情境会出现这种不安全的情况,出现这种不安全情况的原因,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如何运用日常所学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通过对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树立安全意识、具备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重要性。要做到建立案例教育库,做好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的归档、整理工作;根据环境、季节等变化规律,适时地开展案例教育。

篇3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密集的社会子系统,任何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在高校中形成回应,诱发校内危机事件,致使正常的学校秩序遭到破坏。为了维护学校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从而提高高校危机管理实效。

高校是人群密集场所,而且在校生多为年轻人,敏感、热情、关注社会、易冲动、人群指向性高度一致。学校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校园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规模因迅速膨胀而出现了各种管理问题。再加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折射到学校,高校危机频发,直接威胁高校的安全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安全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迫在眉睫。

1.危机、高校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及前馈控制理论

1.1危机、高校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危机的定义不尽相同,荷兰罗来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Rosenthal) 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说,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它可能严重威胁到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这种情况迫使学校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并迅速采取行动,以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2]。高校危机具有特殊性,它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由高校内外的各种因素所引发的非常事态,是己经爆发的或潜伏尚未发作,对高校声誉、教育教学管理造成严重影响,损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非同寻常事件。关于高校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高校危机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管理过程,高校针应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些不同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3] 我们认为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常态化的、系统的管理过程,是指深层次分析校内外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建立高校危机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对存在的危机隐患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升级。

1.2前馈控制理论

前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它是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的有关社会运行的可靠信息加以预测,并将期望的社会管理目标同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事先制定纠偏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4]。前馈控制具有超前性、易控性、主动性的特点。前馈控制能防患于未然,掌握主动权,避免反馈控制的时滞缺陷。前馈控制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高校的危机信息,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对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提前采取措施。前馈控制是管理层最渴望采取的控制类型,它能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所以前馈控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2.高校危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危机实施前馈控制所依赖的主要工具是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衡量高校危机管理状态的重要标准。根据前馈控制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群体事件、食品卫生、自然灾害、人身财产、教学管理、网络安全、校园暴力、诚信危机和心理危机等九个模块构成的高校危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理论内涵和权重如下:

2.1高校群体事件指标(权重:12)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发生大规模集会、冲突,甚至对抗政府等群体事件在高校发生的频率。若高校校园内发生类似群体事件处理不及时或不妥当,就可能诱发政治上的不稳定,进而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2.2高校食品卫生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滥用药物、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的频率。高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学生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因此各种传染病、流行病极易在校园内爆发,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

2.3高校自然灾害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对高校安全的影响程度。对于难以预测的自然性危机,其安全防范教育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方面,要把危机意识教育纳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意识和自救能力,以减少危机来临时的危害。

2.4高校人身财产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主要由交通事故、火灾伤亡、实验事故、建筑设施等引起的人身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财产安全主要指贵重物品和现金丢失或被盗、抢劫、诈骗等引起的财产损失。人身财产安全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高校肩负着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

2.5高校教学管理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由于高校自身管理缺陷而引发的学生对抗性过激行为发生情况,主要有:因教师迟到、早退或缺席而引起的学生闹事、罢课;考试中出现的大范围或群体性考试作弊事件;师生矛盾引起的冲突事件等。影响教学安全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在高校安全预防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当进一步探讨教学安全管理问题。

2.6高校网络安全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由于病毒感染、黑客侵入等造成的网络瘫痪、信息泄露;由于学生长时间沉迷网络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发生的情况。校园网络是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必须建立有机的、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以保护校园网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7高校校园暴力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校园暴力危及到高校安全稳定的程度和所造成高校危机的影响范围。社会的复杂环境开始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暴力倾向,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因此,亟待解决。

2.8高校诚信危机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影响程度。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社会公害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信用意识淡薄、契约观念不强、考试作弊、虚假履历、还贷率低等严重问题。

2.9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程度。因各种心理疾患引发的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有调查结果表明,1/4的大学生需要精神卫生服务,l/l0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急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因此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指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遵循指标遴选的标准,特别是对新增指标的遴选;二是指标量化要合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指标权重和指标的构成,使前馈控制制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 转引自薛澜等.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

[2]耿申.学校危机管理:灾难中生长的智慧[J].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篇4

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可靠的预警网络,使预警信息(不稳定因素)及时得到反馈,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工作运行方式。建立维护稳定信息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对预警对象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按照预设标准评估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害稳定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建立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的意义

第一,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稳定工作信息预警机制,对高校治安形势、状况和可能引发校园动荡的情势进行宏观和微观预测,为决策机关制订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通过建立和健全维护稳定工作信息的预警机制,可以严密掌握社会动向,及时发现那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的影响高校治安稳定的问题,把尚未形成气候的事件苗头迅速制止在初期阶段。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工作信息的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把握可能引起矛盾、纠纷激化的诱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疏导,缓解可能激化的各类矛盾,将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消灭在萌芽阶段。

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安全预警体系

高校危机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日常危机管理阶段,坚持未雨绸缪、防范优于救治的原则,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安全预警体系。

预警具有预备、预防、预报和警示的多重含义,安全预警体系不仅仅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判和警报,还包括在机制、措施等方面的预防和预备。

1.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前提条件。高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将危机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构,运用规范化、模式化的危机管理模型来系统地管理危机,将危机管理常态化。

一方面,要组织制订各部门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激励机制,使危机管理具体化、专业化、可操作化,完善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要结合各部门特点,按照“预防为主”的要求,组织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危机管理范畴、危机事件等级、信息报送程序、危机处置办法、部门职责范围等,形成环环相扣的预案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危机管理制度体系的安排下,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学校值班、安全管理、设施维护、安全检查等工作,控制和消除危机因素可能产生和积累的条件和环境,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类安全危机因素。

2.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基础工作。校园安全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学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浓郁安全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危机意识是安全预警的起点,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预见危机因素。要通过开设危机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剖析真实案例等多种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克服心理麻痹状态,对各种危机因素保持时刻的警惕,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加强日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例如,针对重点部位的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后勤和实验室等部门的一线操作人员等,要进行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处置技能训练等。

安全演习也是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的有效形式。适时组织“危机事件模拟”,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程,有助于熟悉实战状态,更有助于锻炼管理队伍,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同对,演习也是对安全预警体系的有力检验,应随需而定、循序渐进,要随着各种危机形式的变化推陈出新,不断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3.研判预报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关键环节。危机管理,信息先行。应不断完善信息监测网络,结合学校内外具体环境因素和学校管理特点,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关注校园网络及相关媒体上的各种言论,关注可能给师生员工带来威胁的安全隐患,关注校园安全的薄弱环节和事故易发部位,要深入研究潜在的危机诱发因素,科学分析和及时处理各类信息,有效地判断和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预报和警示。

信息采集是否及时,信息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把握是否准确,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是能否作出正确的研判、预报和决策的重要因素。首先,安全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其酝酿和爆发往往都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因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沟通都必须及时;其次,搜集信息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主观臆断,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再次,要注重信息的动态采集,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相关要素的发展,尤其要防微杜渐,对于再小的安全隐患也不能疏忽大意,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研判的准确性;最后,要畅通渠道,理顺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广泛地搜集和分析信息,对于准确地研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如前文所述,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安全危机的表象之一。要化解这一类的安全危机,心理咨询和辅导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不仅能干预学生的某些危险行为,更能通过搜集和掌握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情况,较早地发现危机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就不乏因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化解的诸如出走、自杀、滋事等各类安全危机的案例。

4.后勤保障机制。完善后勤保障机制是构建高校安全预警体系的有力后盾。一方面,要加大对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校园警务室功能,在校园重点部位增设消防、防盗等安全设备,在校园道路上安装交通安全设施;同时,要提高安全设备的科技含量,增设视频监控、烟雾检测、自动报警等设备,建立覆盖整个校园的安全防控网络。另一方面,要作出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作好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如资金、物资准备、物资供应链、专业人员预备等。要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危机处置队伍,培训应急技能:要定期检修校舍建筑、消防器材、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检查食品卫生、应急物资贮备等等,确保各项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篇5

[关键词] 公共关系;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44-02

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作为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从创立到发展,至今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松散结合的系统”独立于其他企业与社会组织。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员密集、管理体系宽松的高校则成为了危机高发的地方,而高校不仅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向民众展现其良好的高校形象。因此就需要利用公共关系这一工具,将其与高校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 高校危机与公共关系

1 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通俗的来讲,就是指威胁到学校正常运行和相关者利益的恶性事件。一般来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等特征,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比如学生自杀、学校领导作风不端正等。

高校危机管理就是学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即高校管理者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所高校的危机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主要看管理者是否能够察觉到隐藏的危机、危机发生时是否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秩序。

2 公共关系与高校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意为“公共的”“公开的”“公众的”,Relations即“关系”之谓,两词合起来用中文表述便是“公共关系”,有时候又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简称PR或公关。

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但一般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而高校公共关系则是其下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为高校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从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本文的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公共关系。把高校公共关系按照作用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外部公共关系和内部公共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是指高校与政府、家长、社会各界的关系,而内部公共关系则是指学校与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任何一所高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统一和谐的战略思想,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如:高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让高校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定位,也能从教职工、学生这些对学校熟悉的人口中得到更符合高校发展的建议。另外,也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高校的危机隐患,提前进行预防。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争取时间。高校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而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及时向民众传递准确的消息,及时获得救助。如2007年韩国学生赵承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制造的校园枪击案。当时正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时报警并利用学校的短信和邮件群发平台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出消息,才控制住了场面,没有伤及更多的人。

公共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更多外界的帮助。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在危机后的修复工作中得到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以及内部教职工、学生的配合,使学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 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完善

高校危机有时是具有隐藏性的,就好比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矛盾的不断激化,高校中有些危机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如果高校管理者对于通过公共关系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前找到隐藏的危机,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2 同外界的沟通不及时

对于高校内发生的危机事件,高校管理者应在第一时间控制住场面,充分利用公共关系疏散人群,获取救助,将危机事件的伤害值降到最低。然而现在的高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过慢,事情发生到难以控制,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处理,使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加大。

另一方面,在事情结束后,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只是单纯的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就像学生敷衍老师的作业,对于受害者家属只以赔偿了事,不能切身体会其家人的悲痛,对于公众、媒体的疑问采取无视的态度,这些都是高校危机管理所应该及时沟通的。

3 公关工作的不了解

有些高校公共关系中虽然设有负责公共关系的办公场所,但却主要负责来人的接待。而有的高校则只重视公关人员的外貌、气质,忽视了这个工作本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将公共关系的作用完全抛弃,反而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完成任务。

4 公共关系活动的不重视

有些高校虽然也开展了公共关系的培训等活动,但大多数只是应付了事,没有意识到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高校应当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多多利用公共关系去实践,既能树立本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又能锻炼管理阶层的能力。

篇6

>>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模式探析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共危机传播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沟通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书香校园建设初探 新媒体与危机传播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酒店业公关危机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 传播学视阈下新媒体环境中党风廉政建设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人民网,2016-02-20.

[2]王迁. 微博:公共危机管理的新平台[J].甘肃理论学刊,2012,(05).

[3]孟令俊.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王敬红.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现代传播,2012,(05) .

[5]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3).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7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等使得高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多校区办学的大学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组织形式。然而,随着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校园内外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也不断发生。这些危机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高校安全和稳定的警钟,使大家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和有效解决。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所谓的多校区大学,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多校区大学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自我扩张型”,指学校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又建设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校区而形成的多校区大学,以河南省高校为例,如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它的形成解决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与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另一种为“合并重组型”,指几所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建制的院校进行实质性合并而形成的大学,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它的形成整合了高校现有资源,一般都是以建设综合性大学为目的来进行合并,克服了高校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和重复建设等弊端。这种高校的“合并重组”可以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曾指出的“五个统一”来理解,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

上述两种多校区大学学生工作共有的特点是校区的分散性。一个高校由多个校区组成,校区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的按院系分布,有的按年级分布,有的两者兼有,或者有的按学生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分布。“自我扩张型”大学校区间的学生工作一般由校本部的学生处统一领导,在新校区设立学生管理综合办公室,各个院系也从自身需要出发,设立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多校区学生工作呈现“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的管理局面。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以第二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大学的学生工作通常是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学生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如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的内涵

所谓危机,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等人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根据研究危机的先驱赫尔曼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危机是威胁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朝着令决策集团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作如下解释: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保证学生安全及健康成长而形成的管理系统和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即由于高校对涉及学生的管理问题、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其他隐形因素的长期积累,而引起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学生安全成长的事件,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增强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干预措施。

三、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及分析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校区办学模式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多校区办学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新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优点正在日益显现,如有利于发挥学科建设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但他的不足和弊端也随着高校的运行有所凸显,如教育成本和运行成本增大,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导致大学精神的委靡和缺失;校区周边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缺乏保障,这些不足和弊端容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危机。

2.高校学生自身的危机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他们已经树立了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尤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的大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的认识单纯,看待问题偏激且片面,这就容易导致其行为的冲动和不计后果。

3.突发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非高校或学生主导而发生的时间或灾害,如2003年的SARS疫情、社会动乱或偷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对学生人身财产的伤害,这些危机具有群体性,一旦发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多校区办学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的发生都有预兆性的信号,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势在必行。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

(一)学生工作中危机的预防

1.建立健全危机预防机制。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应急机制。组建危机管理组织是处理危机情境和危机事件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高校建立危机管理组织可以采用三级组织、三极管理的模式:第一级,学校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他们确定危机管理组成的人员,对危机管理作出决策,并保证决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二级,学校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各院系、后勤部门等相关学生职能部门组成危机管理中心,他们负责将第一级的决策,细化成危机管理的计划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危机的预防、危机的检测和处理;第三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危机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密切观察学生,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危机管理中心,在处理和化解危机时他们要冲在第一线。

2.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对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高校要将危机意识教育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来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关注危机;组织关于危机意识的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讲座等,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早期的危机警讯,将大多数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危机处理预案是危机预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有统计表明,有效的处理预案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无预案的百分之六。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处理预案在内容上要求必须含盖危机的类型以及各类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的预测与评价;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确定和准备;组织人员的职责;行动计划的战术和程序;危机善后的恢复程序等。

(二)学生工作中危机的处理

1.根据危机发生情况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上建立相应的临时专门机构。临时机构作为应对和处理危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由相关领导迅速组织处理机构或指定处理人员对于保证突发事件顺利、有效地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对事件进行调查。出现危机事件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介入,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关于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情况报告,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

3.对危机进行分析,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在掌握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后,临时处理机构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分析、决策,针对不同的情况,在危机处理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消除危机影响的处理方案。

4.分工协作,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制定出对策后,要积极组织力量,实施既定的消除危机事件影响的活动方案,这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危机后的善后工作

危机事件过后,为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弥补被耽误的日常工作和造成的损失,必须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

1.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后,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校教职员工、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发生了什么,学校是怎么处理的以及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果是什么。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评估总结,改进工作。学生工作者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从校园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消除危机的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一旦建立和完善起来,高校学生工作就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遍建立多校区的形势下,在学生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复杂化、繁重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正确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机制,把学生危机预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优化校内外环境的,提升校园应对危机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团结、有序的校园,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甘剑锋.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5,(2):93.

篇8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2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非理性特质

集体行动是指有许多个体参加、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动1。高校群体性事件就属于集体行动的范畴,一般组织化程度、制度化程度以及追求社会变革的程度都很低。在勒庞看来,集体行为是典型的非理性的产物。他认为群体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2。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有识别流言与谣言的能力,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推向极端。

集体行动的形成,就是一个社会动员的过程,即行动成员形成共同意识的过程。布鲁默将其分成三个步骤: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首先谣言开始传播,然后不确定开始增强,人与人互相感染并产生某种共同感觉并不断增强,最终爆发集体行动3。

高校往往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从资源动员的角度看,当前高校具备形成集体行动的大量动员资源。首先,居住和工作环境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形态对集体行动的产生影响巨大,大量的学生高度密集的聚集生活在校园中,集中住宿、集中餐饮、集中学习,集中娱乐。这促使各类朋友关系网络的形成,大大增加了学生间被动接触的可能,从而为群体成员间信息迅速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其次,微博、QQ群、人人网、高校官方网站手机版、微信和飞信等新型媒介逐渐成为当下高校内学生间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理论上“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介(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从而使高校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网络集群行为的新特点,即在虚拟社区借助网络载体通过符号的传递达成人际互动4。网络匿名使大学生处于一种几乎没有社会约束力状态,使之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他们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或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相比现实生活中的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的非理性色彩更加浓重,影响面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并且,条件具备时网络集群行为易于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群体性事件。

再次,大学生思想具有活跃性、多变性,但长期的驯化教育使得一些学生理性思辨能力没有得到好的训练,对于各种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面对复杂多元,真假难辨的信息,易于迷失和盲从。同时,大学生活经历单纯,价值观念强,富于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对公共事件关注度高,

高校群体性事件易于发生,同时具有很大的非理性特质,组织程度低,在危机发生时,高校管理者面对情绪化群体难以以理劝服,甚至想通过谈判平息事件都难以找到事件主导者。而强力压制有可能激起更大的反弹,即使平息了事件也会给双方造成更大的心理裂痕,为下一次爆发埋下潜在危机。所以说,极难有效处置。

二、组织理性与高校学生自组织

理性在社会学中被定义为,思想和行动自觉的符合逻辑规则和经验知识,在这种思想和行动中,种种目的都是前后一致和彼此一致的,并且运用最合适的手段来达到目的5。组织理性则是“以组织为载体的理性,它是这样一个状态,即一个社会组织中具有了那些得到主要组织成员自觉遵循的一套独特的共识性或强制性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这些规则和管理或者与组织生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手段有关,或者与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合法地位有关。当社会组织出现这种状态时,该组织就具有了组织理性”6。这一概念特别强调了组织的一套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正是它保障了组织的确定性、逻辑性、稳定性、和强控性,规定了组成成员的职位、权限、责任和义务;人们的行动都以这些规则为依据。因此,组织有着明确的目标、制度、纪律,有着严格的分工和统一的指挥管理体系,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分散的个人或松散的群体所不能承担的生产和社会活动。

基于组织规则,一方面组织对组织成员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关系。在这种约束关系中,组织成员担当一定的角色,享受自己作为组织成员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自己作为组织成员的义务,不能任意而为。对于不承担义务的组成成员,组织依靠组织纪律予以惩罚。另一方面,当组织个体成员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能够向组织寻求帮助,仰赖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向组织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相对弱小的个体而言,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组织规则也对组织传播形成了有效约束,即组织观点的形成与传达会遵循一套既定的规则。一方面,组织内部传播包括三种形式,即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横向传播。外部信息从组织基层逐级上传至组织中枢,虽然可能存在信息遗失问题,但也有效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组织决策规则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基于该信息的组织决策理性;而后该决策以下行传播方式到达组织基层,并以组织力量保障其施行。另一方面,组织和其他组织交换信息时,组织身份

保障了信息的公信力,组织力量使得信息能够得到最够的重视。

三、高校学生会组织理性在危机信息管理的作用发挥

高校学生会作为校内最重要的学生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主体,在高校信息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相比于校内其他危机处置主体,如行政领导主体、教师主体以及单个学生主体,学生会具有独特的优势。

斯蒂芬?芬克(1986)提出的危机传播的“阶段分析理论”,把危机事件的过程分为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延续期以及危机解决期和评估期,并针对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分析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总结出不同阶段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在危机潜伏期,应关注“内化性信息”;当危机进入爆发期时,信息内容转为“指导性信息”,向公众传播“如何应对危机”;当危机进入解决期和评估期时,传播则转为“调整性信息”,帮助公众从心理上恢复正常,同时“内化性信息”再次被强调7。

在群体性事件危机的潜伏期,高校学生会较其他危机处置主体更能敏感的感知危机的早期信息,将其消弭在萌芽状态。有学者将危机或事故看成社会技术系统潜在失败,它往往酝酿了一段时间才爆发。起初尽管很难觉察,但它嵌入到系统的运作之中,人们却孤立的、分开的看待它。随之小问题和事件也没有得到认真对待,知道一些突然的时间发生才引起决策者的重视8。大量校园危机事件可以被看成系统的失败,往往起初只是对学生利益的轻度损害,被忽视后不断发展,直至在某些薄弱环节突然爆发。在我国学生会是代表学生利益的自治的官方学生组织,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基于学生会组织和学生成员的权利义务安排,学生在利益受损之处即寻求学生会组织的帮助,通过组织的力量抗衡其他强势侵权主体,有效维护学生利益,从而制止危机事件酝酿恶化。个体的学生可能以非法的方式从事侵害其他个体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行为,或者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如果其作为学生会组织成员,必然会受到组织纪律的约束惩处,从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篇9

关键词:危机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理论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在汉语中的解释:危: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危难;机:事物发生的枢纽,生机、危机、契机,由此可得危机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既危险,又意味着机会。著名的危机管理大师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危机具有危害性、不确定性、突发性、紧迫性等特点。

高校危机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机动性强的管理过程。主要指组织或个人针对当前或潜在的危机,于事件发生前后,采用科学相应的措施,调集资源,迅速恢复稳定,注重信息畅通、回馈,有效地预防、处理、化解危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预防、控制、善后处理。

二、高校危机与高校危机管理

从1998年开始,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如图1所示)。

高校是社会组织机构重要成员之一,其危机管理问题不仅关乎自身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国家公共管理安全的整体和谐发展。近几年发生的高校危机表明,更多、更复杂、更不可预测性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一件件惨痛和严峻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高校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视强化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意识,深入稳固预警机制,全方位构建科学、有序、积极、与时俱进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高校危机管理基本特征:

1.及时性。高校危机发生虽然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预防,但是可变因素太多,真正发生始料不及,这对高校领导层和师生都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所以针对及时性这一基础特征,高校领导层在突发危机事件中要快速反应、决策、执行。

2.目的性。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活动,在遇到突发危机意外事件时无法用制度解决问题,必须把危机管理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3.持续性。因为高校特殊的管理人群,特殊的管理活动,决定了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长久,需要不断完善、改良的过程,并具有不确定性。

三、国外危机管理框架、措施

国外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源较早,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库姆斯出版《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书中正式提出教育危机研究。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希斯在1997年出版危机管理研究经典著作《危机管理》。

国外的危机管理研究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学科交叉研究。

2.有一整套自成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针对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所接收,理论与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国外学校危机管理以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和框架,各个学校成立危机反应小组,由学校领导层组成,及时处理和有效应对各种校园危机。如美国学校制定危机管理的法则在美国教育部《指南》中有明确规定。

学生安全是学校危机管理计划的主要部分,如意外伤亡、交通事故、自杀等,同时也包含危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如火灾、恐怖事件等。针对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危机管理措施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危机事例讲解、事态发展过程回顾、实习演练等。同时,建立有效、快捷的网络通讯平台,对危机的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十分重要,信息的不健全和迟缓完全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性发展。

四、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随着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扩招,我国高校内、外部关系更加复杂,面对的问题和环境也更加多元化。相对于国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学校重要管理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危机管理,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学校是一个让人觉得安全、稳定的场所,危机的发生率很小,所以我国高校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在现今这个信息海量、各种不可预料因素急剧增加的大环境中,如果高校领导层和全院师生还是没有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那么遇到突发性的各类危机事件,就会无所适从,影响和谐校园的建构。

随着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日趋透明化,信息的传播快、广、准,社会和政府都对高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出台某一新措施,很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共同讨论,所以高校必须更为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必须更加科学、严谨地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借鉴、学习先进国家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和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校危机事件不可避免,但是如何预防和阻绝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如何在危机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合理化地处理,把事态控制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王丽芳,王奕.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篇10

1.1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工作强度大,职责不清

在高校教育中其实关于学生生活上的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只不过这些部门对接需要一个中间人,辅导员很自然的担任了这一角色,几百个学生的生活相关的事情不用想都很复杂,但是由于各部门都需要通过辅导员进行传达,这使得辅导员工作加倍增加。数个部门的多条指令需要一位辅导员传达给数百名学生,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不用说什么思想教育,仅仅是这些工作就已经让辅导员头痛了,有时候辅导员自己都开始弄不清自己的职责所在,学校要求教育结果但是却给了自己一大堆与思想教育无关的繁重的工作,自己到底应该以哪方面工作为重呢?

1.2地位尴尬,身份缺乏认同,从而导致队伍不稳定

老师是老师,辅导员是辅导员,这是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想法,在实际情况中,专职辅导员做了很多年之后还是辅导员,最多有一个尴尬的身份“老辅导员”但是教师却不同,教师能够成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乃至学校领导,这种晋升途径的有限性让很多老师甚至会反感辅导员这一职位。也正是由于这种“无望”很多老师并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于这一职业也没有任何期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队伍的成长,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工作定位,没有建立相关的薪资待遇,晋升奖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成长机制是建立专业化职业化队伍的基础,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来说任重而道远。

1.3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队伍稳定的基础,而对于辅导员的管理来说却一直是比较混乱的,这种混论表现在管和用的不一致,因为在大多数学校中,每个系中的辅导员是由校级组织进行的,在选用后的管理都只是校方进行,但是辅导员所工作的场所却是系里,用人的不管人,管人的一般也不用人,这种管与用上的脱节造成辅导员的归属感很差,系里用的时候是辅导员,学校想起来的时候也是,但是没人想起的时候就有些无所适从,自己到底属于哪一部分很模糊,再有就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很少有机会进行深造,在事业上也少有成就感。

1.4辅导员队伍的奖评机制不够健全

现实工作中辅导员不担任教学工作,其主要工作只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这样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情况很复杂也很琐碎,占用了辅导员很多时间不能进行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辅导员的晋升、奖励等机会,进而影响到辅导员的经济收入,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收入,这肯定会伤害其工作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很多辅导员带的学生太多,以至于会觉得没事就是好事,大家都好就好,更谈不上工作上的创新了。

1.5辅导员队伍缺乏完整、系统培训

大学中,最难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开放的大学教育汇集了太多的思想,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各种思想各种方法汇集到一起占据着学生的头脑,这就对大学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学辅导员缺乏完整的职业培训,先不说其上岗之前有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在其上岗后也没有成体系的培训,最多的现象是老辅导员交给新辅导员很多经验性的东西,但是面对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对新的辅导员来说绝对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到岗前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上岗后的定期交流培训,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2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导员工作,明确职责。首先要从学校层面重视对辅导员的选拔与任命,确定其工作重心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一工作在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明确其职责的重要性,为辅导员减压,从日常一些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工作交给相关责任部门,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以提高其工作的质量。

②解决出路,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每项工作都需要让从业者看到前景,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有激情和动力,建立辅导员完善的奖励晋升机制是保证队伍完整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联系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奖励与晋升机制,包括薪资增长,职位升迁等有关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辅导员对于工作的态度,由消极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的争取,这种转换能够为学生和学校带来很大的影响。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晋升机制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辅导员队伍,使之产生良性的竞争,这也为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③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学习培训制度。时代在不停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大学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绝对不能忽视教职工队伍的与时俱进,于辅导员队伍来说,更不可以一直沿用老方法进行工作,从学校层面要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岗前、岗中培训,对于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培训可以是国内先进经验的学习,也可以是与国外名校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

④建立健全辅导员评价激励机制。虽然教育事业需要奉献,但是有效的奖励机制更能够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学校政策方面要有对于辅导员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这样不仅使其有危机感也更有干劲儿,用经济的手段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