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预案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危机管理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3、强化科技措施扎实抓好水稻高产创建活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产创建活动是新时期推动粮油生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我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项目的10个省级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示范县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科技厅的方案要求,县科技局和农业部门认真制定 5、学会(协会)活动开展正常。一是恢复重建了《xx县畜牧兽医学会》,并指导其顺利进行换届选举。下半年,县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会员对库区群众生产发展、经济增收等根本问题进行调研,明确并形成了以发展畜牧产业来解决库区移民发展和生计问题的共识,积极筹办剥隘库区移民培训,组织培训讲师团,深入到剥隘、谷拉、者桑和归朝四个乡(镇)对库区移民群众开展畜牧技能培训,培训群众达1200余人次;二是xx县摄影协会成功举办了“珑瑞节”和“双节”摄影展,并进行了摄影作品交流,在国家、省、州、县级媒体上发表摄影作品76幅。通过摄影作品较好地宣传了富宁,提高了富宁的知名度;三是xx县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积极探索用壮医药祖传秘方与功效独特的富宁八角进行配伍研究。
(五)强化科学普及,农村群众科技素质和接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高了全民知识产权认识。
今年,我县紧紧围绕“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的基本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指导企业进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节约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运用知识产权独有性占领市场,认真开展知识产权的执法工作等,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继往开来,取得了新的成绩。今年组织申报的9件专利全部获得授权,至此我县专利获授权达40件,挤身于全州先进行列,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富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乡土人才培养工作。
(八)精心培育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按照省科技厅《云南省创新型企业试点 (九)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
(十)组织落实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加快“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建设。
一是按照政府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单位工作目标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并将开展工作进行日常登记和规范管理,经进行检查考评,未出现违反“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规定中的事项;二是加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建设,积极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相关 三、存在问题
(一)科技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偏低。全县发展水平总体滞后,科技基础脆弱,社会保障机制缺乏,广大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无可承担风险的能力,难以适应科学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给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带来一定难度,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乡(镇)科技管理工作不够落实。由于部分乡镇科技助理员变换频繁,对科技管理工作抓得不力,造成科技管理工作被动。
(三)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科研开发经费普遍缺乏。我县科技三项费和科普经费的投入,难以达到占年财政支出预算1%和人均0.5元的要求,乡(镇)一级很难拿出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渠道单一,创新项目和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严重制约。
篇2
【摘要】本文以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笔者的理解和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到管理精细化作出一番探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精细化;问题;措施
基层单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运行和管理工作都没有得到外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记录基层单位工作和发展的主要文献资料——基层单位档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如何才能够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管理、如何才能够在减少人力、物力的方式上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建档、管理以及查阅等各项工作内容,如何才能够让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做好各项工作,管理精细化或许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单位、企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单位,特别是在人力资源以及软硬件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基层单位来说,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名存实亡。就基层单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社会、单位到员工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够,投入也不够;在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基本属于“冷门”,都不是大家愿意接手进行管理的工作;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每一个单位的职工都需要对自身的这种错误认识以及信息的传递负责。第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意识不够强;大家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不到使用的时候基本不会接触到,同时对档案管理的相关方法以及措施也很少有所涉及,这些问题间接地反映出基层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也没有日常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相关内容知识的培训机会也是少之甚少。第三,档案管理的软、硬实力都不够,在信息更新上严重滞后,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具体的工作管理,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设备更是遥不可及,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标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而企业档案工作管理认识不足的同时也导致企业中每个职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一知半解;而没有统一的管理措施和管理体系机制则使得管理方式落后,年限久一点的档案资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发生丢失,给相关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问题严重,发展以及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精细化管理措施
要想解决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做出相应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言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才能够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做好。首先,无论是基层社会、单位还是单位的职工都需要从思想上以及实际行动上对单位档案的管理工作提高重视以及关注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和管理,将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日常的主要检查内容,而这项深入改革的措施则需要落到实处,如何才能做到让全体员工和整个社会都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能够有一个更高的关注度呢。第一,我们需要改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旧思想、过去式的认识,从社会认可度、岗位职称、工作内容重视度等方面给档案管理工作一个更为轻松的环境;在保证外部环境相对宽松的同时,我们需要从内在因素着手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展开改革,在统一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中有着强力的表现,这需要我们的单位领导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自己带头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自己带头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负责,甚至在人数不多的单位中,可以采取轮班的方式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其次,引入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定期对单位的员工开设相关的讲座以及学习的机会,让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档案的认识有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提高,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传递下去。档案管理工作看似十分的简单,甚至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可有可无、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深入到具体的工作中会发现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包含了许多工作内容,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构建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系统才能够将档案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地一直延续下去。因此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让每一个职工了解和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质和内容则可以使得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相关手续的办理更为高效。同时,完善档案管理的体系,结合互联网、计算机平台等先进的技术,让档案管理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发展展望
基层单位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档案工作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发展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也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能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那么,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管理做得更精细化、标准化乃至系统化并非痴人说梦。但是,这也需要我们把握好方向和原则,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痛下决心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将各项改革措施和手段执行下去,推行开来。当改革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后,需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措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但工作不能够半途而废,而应推行到底。只有这样,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长久;同时,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在全国的基层单位建立一个适用性较为广泛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推行一些管理效率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措施,让各个基层单位在档案工作管理中学习和参考,根据自身单位的自身具体情况,发展出符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档案工作管理方式,形成档案工作管理“百花齐放”的局面,让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更全、更新、更好。
四、结语
通过上文,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精细化管理措施以及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许多的问题,深化改革难度较大,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基于基层单位档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改革的形势更是刻不容缓,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普及社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重新建立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和机制,让其成为基层单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大家的共识,共同将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齐建华. 浅谈新时期档案和谐管理模式的构建[J]; 湖北档案,2008 年Z1 期.
[2] 林红棉. 我国机关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2011 年.
篇3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泻、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篇4
【中图分类号】R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00-01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 1]。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突然发生攻击行为,给病房的安全及管理带来很大因难和威胁,甚至会危及自身及其他人员的生命。精神科攻击行为不仅发生在男病人,也会发生在女病人,研究发现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女性占23.1%[ 2]。因此,做好女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安全观察及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对女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及安全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各类女精神病患者330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800 例,情感性精神病 270 例,癫痫性精神障碍 190 例,精神发育迟滞 30 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
1.2 常见的攻击方式有:徒手攻击,言语攻击,日常生活用品及危险物品攻击。
1.3 发生的攻击行为有308起:粗言谩骂、抓对方头发、啐口水、掐人等250起,拳打脚踢伤人35起,泼水、摔盆碗15起,咬人4起,卡勒颈部 2起,自伤2起。
2 观察方法
2.1 认真、详细的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思想动态。患者入院时,护士要向家属详细了解患者在家中的表现,体格检查到位,认真阅读病历,便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评估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及精神症状,病人是否处于意识障碍、躁狂状态和是否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尤其是那些让患者感到有威胁的症状,如感觉思想被控制、行为被监视等,会增加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评估是否有暴力行为史:过去尤其是最近曾经有过攻击行为者,可能再次发生暴力行为。
2.2 针对不同的患者要做好不同的观察工作:如对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要求未得到满足以及药物的严重副作用也会使患者产生攻击行为;有违拗症状的患者容易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及身边的生活琐事产生反抗和敌对,从而发生攻击行为;部分患者觉得家属或亲友嫌弃自己,从而对她们产生敌对态度,甚至攻击行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中,躁狂症患者在急性躁狂状态下可发生严重的暴力行为,此时患者的激惹性增高,如果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意见被否定、活动受到限制与约束,甚至护理人员要求服药等常规工作均可引起其暴怒,甚至引起其伤人毁物。因此仔细的观察和评估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及患者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3 安全护理
3.1 避免诱发因素: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本身缺乏自知力,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 3]。另外,工作人员也可能由于工作态度和自身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而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
3.2 注意接触交流的技巧:精神科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护士语言也影响入住精神科病房病人的舒适度[ 4],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激动的患者经常大声叫喊或咒骂,若护理人员也用同样的方式与患者接触或对骂,会让患者视为挑战而使其情绪升级,情况恶化。护理人员应该用简短的语句与患者交谈,并避免不恰当的笑。此外,接触病人时,如喂饭或洗澡时要立于病人的侧面,不要背对病人或站于病人的前面。
3.3 落实安全制度,加强病房的环境管理。 安全是精神科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安全管理是病房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要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与整洁,病房内避免如刀剪、绳索、玻璃制品等危险物品的带入,用后的碗筷等及时收集,扫把、拖把等用及时收回污物室。另外,工作人员值班时要坚守岗位,加强巡视,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不能在病房中躺、仰、卧、睡等,以免受到病人的攻击。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经常组织病人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比赛活动,组织病人读报、打牌、下棋、看电视等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活跃病人的情绪,可以分散病人对病态症状的注意力,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5 攻击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3.5.1 控制局面:若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而对其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时应尽快采取措施控制局面,以确保患者或他人的安全。此时首先应呼叫其它工作人员一起集体行动,不能一人单独与病人接触,同时为了保护其他患者因为这些精神科的紧急情况而受到打击,安排一组人员设法疏散其他患者并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以平静、平和的声音和语气去安慰这些患者,另一组人员则应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向患者耐心表达对其安全及行为的关心,以致使患者减轻其愤怒情绪,自行停止暴力行为。如果语言制止无效,则应乘其不备之至快速的控制患者。
3.5.2 隔离与约束:当非限制性措施不能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时,可采取隔离与约束措施,但此措施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可能会被病人投诉。将患者与他人分开,隔离于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以保护患者和整个病房的安全,隔离期间要注意患者的言语行为的变化,注意其安全并保障患者的饮水及排泄需求。在约束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接触患者身体要果断迅速,多人行动要协调,约束期间应注意约束部位的松紧度、血液循环情况及约束部位皮肤的完整性,约束期间应保障患者的饮水及排泄需求,定时松解保护带协助其翻身并做好交接班。隔离与约束不是惩罚患者,而是为了保护患者,使其不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帮助患者重建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并减少对整个病房治疗体系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 张雪艳,谢雪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山东精神医学,2002,15(1):50
[3] 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篇5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现代医院无论从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还是工作环境、看病流程等,都得到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以往很多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而如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实现所有系统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并且整个系统数据库的信息资料都能实现资源共享,这也预示着医院管理工作将向着科学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医院是个比较特殊的部门,其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发展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医院系统崩溃,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本文分析和探讨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相应的维护策略,对医院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硬件设备对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
1.1 计算机网络布置和接线
为了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速度,现代医院大多采用多模光纤作为系统网络的主干线,所有网络线路都留有相应的备份,以此来连接各医院部门的系统网络。在光纤接入计算机时,需要采用屏蔽双绞线,这样既能起到绝缘的作用,还能避免其它网络的干扰。
1.2 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中心机房
中心机房是整个医院网络系统的核心,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要保证机房的正常运行,充足的电力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房位置,控制好机房内部的温湿度,避免机房内部过于潮湿,还要保证机房设备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要做好防雷接地措施,避免系统受到雷电袭击而崩溃。
1.3 系统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体服务器和数据库来说,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整个医院信息数据和存储的中心,保障服务器的安全可靠性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医院是每天24小时值班,系统服务器需要长期保持全天运行,因此,要选择不间断电源,确保系统服务器保持24小时的工作状态,避免因停电事故导致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资源丢失或损坏。
1.4 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果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温湿度不协调的环境下运行,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中温度是影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一旦系统温度升高,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物理逻辑,造成网络数据参数发生偏离,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造成不利的影响。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湿度,如果湿度过高,就会造成一些设备、接线等部件发生腐蚀、生锈等现象,造成各设备出现接触不良或者短路的情况,而且湿度太高会吸附灰尘,导致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
2 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
第一,当前,各大医院安装的都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对此,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者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系统登录账号、访问权限等,要定期进行审计和监控,并做好各项监测信息数据的记录工作,避免系统出现不良访问的情况。医院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要经常修补系统漏洞,关闭较少使用的网络端口,避免漏洞增多而影响系统的安全性能。另外,医院内部系统的所有网站登录都要设置身份权限和登录账号,避免不法人员窃取相关数据信息,要杜绝所有外部端口的接入,避免外部内存盘中的不良信息流入系统内部,影响系统的安全。
第二,基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医院要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落实各项安全规定和章程。医院还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做好预防预控工作,避免系统突然崩溃而束手无策。医院要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在提高医院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预控能力。
第三,对于规模较大的医院来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各个部门设立相关的安全检查小组,加强医院安全机构建设,同时,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进,为医院建立一支优秀的计算机技术过硬、安全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医院各级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明确自身职责,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任务,并组织全体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系统安全演练。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医院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故障演练,通过人为制造出一些故障问题,由相关人员对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维护策略。另外,还要组织人员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以此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使其能够对故障问题做出最快速、最准确的应急预案,从而为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解决依据。
第四,医院涉及的医疗部门较多,而部门下面又不同的科室,所以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类型较多,在进行数据存储和查询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和非法使用,给系统数据库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医院必须建立安全数据中心,提高医院数据库的安全等级,防止数据库信息遭到非法窃取,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医院的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在经系统集中后,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就需要医院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加强对子系统的管理力度,对所有子系统都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在子系统中的每个客户机中设置使用权限,以此提高医院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
第五,要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密技术,提高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加密等级,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在现代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通常采用对称加密技术对系统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但是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信息交换过程中出现一方交换对象较多,那么就需要多个密匙来维护信息数据的安全,这样就影响系统运行的效率。三重加密技术是加密技术的升级版本,它能够对多个对象交换提供连续性的加密,这样就很难破解密匙。
在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控制病毒入侵、非法访问、信息泄露等影响系统安全的各类问题是当前医院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实时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要从全局的角度来防止和控制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从而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该项工作不仅是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前提,还是医院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社会责任。因此,要想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维护策略,采取全方位的手段来预防系统信息的非法窃取和病毒入侵,严格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院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职业素养,切实将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保证医院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顾忠洁.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机制完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2]姜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高速公路收费网络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2).
[3]林材安,吴亚娜.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与应急响应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6).
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档案;档案管理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将室藏档案作为基本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信息内容的原则下,对档案的存在形式做一改变,即用信息手段对档案进行规整,同时又保证档案本身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使档案信息社会化、自动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传统介质文件(纸质文件、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工程档案管理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检索、编研提供利用等活动的通称;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工程项目中如何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现对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工程档案管理提出几点体会。
1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1.1规范性原则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完整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进行馆(室)藏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形式:一方面是指将馆(室)藏的档案经过利用现代各种输入设备技术输入到计算机中,形成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是指馆(室)中可以直接接受电子类型的文件。这两种形式,都要遵照规范性原则进行,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促进数字化档案的良性发展,保证数字化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2 安全性原则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1.3 效益性原则
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
2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调整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素质
为了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档案人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以解决档案信息库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有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边缘科学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档案信息是一种载体,档案工作者要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及管理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项工作。如果档案人员不熟悉专业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无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2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技术
对于工作人员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
2.3 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水平
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继续推进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档案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各部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要尽量做到同时移交机读目录;加强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最后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网络化。
3 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完善工程档案的建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有利基础。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软件程序,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工作规程,改革不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
(2)加强协作,确保建设顺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工作中只有坚持协作的原则,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各阶段的顺利实施。
(3)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
(4)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档案管理的领域,因此,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做好档案工作是无止境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搭建专门的档案管理平台,不仅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还能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2] 赵鹏,李光,档案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实现档案实物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J] 山东档案,2005(5)
篇7
关键词:传统教学;项目教学;教学革新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7月,北京市在用电梯的数量已达到12.4万台,并以每年1万台的速度递增,其中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1.4万台,电梯保有数量已超过纽约等世界超大型城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部电梯每年需要请安检部门检验一次。北京市质监局特种设备监察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一年一检对于始终处在动
态之中的电梯是远远不够的,电梯是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来维护的
设备,定期的维修、日常的保养是维持电梯寿命的必要环节。而维修、保养不力,技术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电梯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电梯维保单位306家,平均每家企业维保400台电梯。实际上,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维保电梯数量不足
100台,甚至更少。
据业内知情者介绍,目前电梯维保市场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1)有些维保公司只有两三个人,在没有取得维保资质的情
况下,“挂靠”其他维保公司,维保质量很难过关。
(2)维保收费价格差距大,也是维保市场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一部电梯每月维保价格正常在350元左右,而一些小的维保公司收费只有200元,甚至更低,报价过低根本无法保证维保质量。
(3)受到高房租、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维保公司网点分布不够多,很难做到快速响应。
(4)由于电梯维保工作比较苦、比较累,人员流动较大。一些维保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雇佣无证人员上岗,即使有了上岗证,很多人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造成行业专业人才缺乏。
针对上述现象,急需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电梯维修保养人员充实到电梯行业中去。目前,社会上也存在着很多电梯培训机构,他们大多是针对电梯作业人员上岗证的考核内容进行培训,甚至没有实训设备,经过培训的学员,到了工作岗位后,还需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操作,因此,极大地浪费了电梯维保企业的人力和物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简称PBL)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选择典型项目,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
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强调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教师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者(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育人的设计师。
(2)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构建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3)师生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四、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
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将电梯运行管理与维修课程的目标细
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三维目标,在知识目标中,重点掌握电梯结构部件的名称、作用、工作原理、安装位置以及维修与保养的仪器仪表使用方法。在能力目标中,重点掌握电梯各个部件维护保养的流程、操作的方法、相关的国家标准、职业标准。在素质目标中,重点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各个目标细化到每项工作任务中,通过反复的强化,使学生的技能、理论和素质得到提升。
2.课程内容
DB11/418—2007《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要求,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分为半月保养、月保养、季度保养、半年保养和年保养,每次保养的内容和项目均不完全相同,如半月保养的项目就有26项,每月保养的项目有43项。因此,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电梯运行管理与维修》课程设计为7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又包括若干个小任务,以此实现电梯维保公司提出的“无遗漏”保养原则。
3.考核与评价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客观评价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水平,遵循以下原则,制订多元化课业评价
方案。
每个任务都有评价,但是评价的侧重点和内容是不同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或企业)评价的方式,以此来考核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掌握情况。在每个项目结束后,采用抽签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项目掌握情况。在学期末,通过技能比武的方式,来考查小组的团队精神及对工作流程等的掌握情况。
如,对项目4的课业评价模块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70%)。
项目4在第三教学周考核,学生抽签决定考核项目(20%):
(1)能熟练安装与调整随行电缆、国家标准要求。
(2)能熟练检查与调整自动门防夹装置、国家标准要求。
(3)能熟练验证消防功能及检修功能、国家标准要求。
自评、互评、师评(或企业评价)(30%):
(1)对该任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3)团队协作、密切配合情况。
(4)工作页填写情况。
(5)课堂纪律。
结果评价(30%)。
技能比武(30%)在十三教学周进行技能比武,以组为单位,一人笔试,两人实操,两项成绩之和为小组每个人的得分。
(1)笔试(40%)能写出某一个项目维护与保养的工作过程(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的过程、国标要求、安全性等)。
(2)实操(60%)能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维护与保养的实际操作(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的过程、国标要求、安全性等)。
五、课程实施过程
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的电梯运行管理与
维修课程,在我校2009级城铁电气0903班进行了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整个班级就是一个电梯维保公司,任课教师是维保经理,辅导教师是安全监察部经理,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电梯维保站,每个站设置站长一名、安全员一名以及维保员两
名,针对每名学生的特点来安排岗位。通过对我校三部实际在用电梯进行操作,力图与实际现场实现零距离接轨。
授课时,每个任务按照知识准备、任务分析、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操作、评价、知识系统化等步骤来实施,分别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利用视频、实物、学习手册、工作页、国家标准等大量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理论、实操、视频、实物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电梯运行管理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可知实
施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习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在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多种实用性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校的操作技能训练的面更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生产能力,也为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发展打
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姚.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2]吴言.项目教学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3]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中国教育学刊,2002.
篇8
内容提要: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机关的设置是实现内部制衡的重要机制,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但倡导“凡诉必立”完全承认内部诉讼或以传统的诉讼当事人资格理论完全否认内部诉讼关系都过于绝对。以利益衡量为导向,以及机关的制衡策略设计角度而言,我国未来公司审判实践中,只应该承认监事会对董事会,以及监事对董事会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诉讼当事人资格,而董事会对监事会,以及这两类机关的成员对所属机关都不应该具有诉讼当事人资格。
一、问题的提出与限定
上市公司机关内部诉讼问题是指,当上市公司内部设置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机关之间发生争议时,这些机关能否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或换言之,司法能否介入到这种内部机关的争议解决程序。为了框定研究的范围,我们预先明确以下问题。
首先,公司机关之间的诉讼是仅仅指监事会和董事会之间或这些机关的成员与机关之间的诉讼,但是并不包括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或监事会之间的诉讼,因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并不是一个常设的机关,即使是在召开会议时,它作为公司的权力机关和意思生成机关,也只是代表公司而不是以独立机关的身份出现的。
其次,机关内部的诉讼也仅仅存在于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此也只有在德国、日本包括我国在内的采取了在董事会以外专门设置监事会制度的国家,才有讨论公司机关内部诉讼问题的余地。[1]这是因为在单元制的治理结构中,只存在董事会而没有作为承担独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虽然此时存在承担监督职能的独立董事,但它们更多地也是采取信托权策略,即某些决议必须由他们组成专门委员会制度批准才能有效,所以也无需通过诉讼就可以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我们也就会发现,在公司诉讼极为发达的美国,几乎就不会出现本文所讨论的这一问题,相反,只有德国公司法的实践才对我们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二、德国法上的著名案例——欧宝案
公司机关之间发生诉讼最早出现于德国司法实践中,由德国最著名Opel案引出。[2]
1.案情简介
欧宝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国通用集团在德国的全资子公司。1984年,为了统一集团所有企业的信息处理部门以提高集团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美国通用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信息处理的美国EDS公司(该公司在德国的全资子公司名为EDSGmbH)。据估算,由EDS公司统一负责通用集团所属企业的信息处理每年可为集团节省1-2亿美元。1984年6月29日及7月2日,通用集团董事长两次致函欧宝股份有限公司,对集团的收购及有关计划作了通知。
1984年夏,欧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就集团的安排向公司监事会进行了通报。接着,公司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评估将公司的信息处理部门转让给EDSGmbH对公司的具体影响。同年冬,评估小组工作结束,认为此举对于公司确有利益。在1984年11月14日的会议上,公司董事会向监事会汇报了评估结果并表达了同意转让的想法。但是,公司的监事会中的部分监事(即原告)却反对这一计划。在1985年3月6日的监事会会议上,欧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通知监事会公司将打算将其信息处理部门转让给EDS GmbH。持反对意见的公司监事随即请求监事会对此进行表决,以否决此计划。但在表决时,监事会却以10:9的票数同意了董事会的计划。
此后,公司董事会仍考虑到少数监事的意见,决定放弃转让的计划,改为与EDS GmbH签订一份全面的劳务合同。作为对价之一,EDS GbmH表示愿意以现有待遇接受欧宝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处理部门的大部分员工。1985年7月26日,欧宝股份有限公司与EDS GmbH签订了框架性劳务合同。按照合同规定,所有交EDS GmbH处理的欧宝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为公司所有,EDSGmbH不得将这些信息用于自身目的。
但是,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监事仍然反对这一决定。他们认为,将公司的信息处理部门出让会使董事会丧失领导公司的能力。由于对于公司至关重要的有关计划、组织、生产和财务方面的信息被交给第三方,董事会可能无法令人满意地履行《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规定的向监事会提供信息的义务。而这会对监事会履行《股份有限公司法》第111条第1款规定的监督义务产生不利影响。为此,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欧宝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被告)和公司董事会(第二被告),主要请求法院:
(1)判决被告放弃将公司的信息处理部门转让给第三方,尤其是EDS GmbH;
(2)判决被告停止所有为转让公司的信息处理部门而进行的准备工作,以及停止将职工的个人信息转让给EDS GmbH或该公司委托的其他机关;
(3)撤销所有已经作出的与转让有关的措施。
欧宝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被告)和公司董事会(第二被告)则辩称法律并未赋予原告针对董事会经营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此外,原告不具有权利能力,因而也不具有《民事诉讼法》第50条的诉讼能力。而且,起诉缺乏相应的依据,因为公司的行为并未违反任何法律。
2.法院的判决
该案件经过三审判决,每一级法院的判决都各不相同。作为第一审法院的达姆施特塔州法院认为原告具有诉权,可以提起诉讼,但是认为原告的主要请求缺乏相应依据,所以不能得到支持。该法院对于监事是否具有诉权的问题上,认为由于德国监事会中有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所以这些代表在主张企业利益的同时还有权主张各自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另外,单个监事若是违反监督义务就要对公司承担责任。因此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因其针对公司职工的代表利益而具有起诉的权利。此外,由于代表职工的利益并非整个监事会的任务,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又不能被视为监事会或独立的机关组成部分,因此职工代表的监事会成员有权单独为维护公司职工的利益而提起诉讼。但是由于公司和董事会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其义务或超越其权限,所以原告的请求无法支持。[3]
负责二审的法兰克福高级法院则认为本案中原告根本就不具有进行诉讼的权利。首先,作为公司监事的原告无权单独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因为根据《股份有限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是作为整体负责监督董事会的经营管理的。其次,公司监事因违反《股份有限公司法》第116条规定的谨慎监督而可能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风险,也不能为原告的主张提供依据,因为原告已经在监事会会议上表明了反对意见。最终,高级法院认为监事会的意志是由监事会成员通过投票决定的,因此监事会成员无法对监事会通过多数票作出的决定提起诉讼。[4]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本案作了终审判决,认为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的权利应该属于监事会整体,即使是按照德国《职工参与决定法》也无法为原告提供进行单个诉讼的依据。此外,联邦最高法院还否决了通过派生诉讼的理论为原告的起诉提供依据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派生诉讼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通过法院解决监事会多数派和少数派意见不一的跳板。[5]
3.德国学者的观点
(1)传统的内部秩序说
在德国法中,传统理论认为,机关与其成员以及与法人之间的关系被当作法人的内部秩序。不论是根据德国民法典中社团法人的相关规定,还是根据特别法中相关补充性的规定,只有机关成员和法人本身是权利与义务的承担者,而机关本身只是被作为法人来看待,并且为法人而创设权利与义务。因为只有机关成员负有义务,因此也只有成员而不是机关能够根据《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120条被免责,[6]就单个机关而言是没有权利能力的。[7]
(2)机关冲突说
但是作为一种激进的观点,机关冲突(Organstreit)观点认为机关具有相互进行诉讼的权利和义务,由此颠覆了上述关于机关是法人内部秩序的观点。[8]机关冲突观点认为《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提供了机关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典范。因为根据该条规定,董事会必须向监事会进行报告,也就是说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负有报告的义务,而同时它是向作为一个整体的监事会履行此项义务的。
(3)对机关冲突说的质疑
这一观点遭到某些学者的驳斥,[9]理由是即使在履行报告义务中,真正的行为仅仅是董事会的成员,而报告也是向监事会成员提供信息的。把一个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提起履行职务诉讼,并且为这样一个整体为此程序赋予其当事人资格,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这样一个判决是无法执行的。[10]相对于承认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当事人权利能力的途径,其实董事会的报告义务通过赋予监事会的查明程序显得更为适合。当人们赋予监事会和董事会以当事人权利能力后,董事会作为一个团体,只有其全部被代表者的成员才能有资格成为被告(章程关于董事会代表权的规定仅仅适用于公司的代表范畴)。对于监事会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监事会主席是否有权代表监事会。根据《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所规定的报告义务的履行是通过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407条的规定加以确保。[11]此外,监事会还可以代表公司对董事会成员履行报告义务提起诉讼。[12]监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董事会)履行报告义务没有独立的权利要求,而至多适用于公司的权利规定。
但是上述观点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公司内部诉讼,因为根据《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第3项第2款和第5项的规定,单个的监事会成员则完全拥有要求监事会履行其义务的独立权利。[13]假如人们认为董事会和监事会具有权利能力和当事人能力的话,那么根据《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所确保董事会报告义务履行的规定就是无意义的。很显然,《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本身并不能使人们得出相反的结论,同时关于通知规定的形成历史也不能为这种董事会和监事会部分权利能力的观点提供相应的支持。
如同《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规定的董事会报告义务一样,在机关和机关成员以及法人不同的机关之间不存在涉及权利义务履行的争议存在。更确切地讲,这是因为仅仅法人和机关中的单个人具有权利能力,也仅仅在它们之间才存在这样一种权利争议。监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报告义务的履行没有独立的权利,相反,这一权利仅仅是公司的权利而已。此外,根据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第3款第2项和第5款的规定,单个监事会成员拥有独立的权利督促董事会履行义务。也就是说,单个监事有权提起诉讼,但是监事会是无权提起诉讼的。
三、中国场景下的公司内部机关诉讼取舍
上文的欧宝案为德国公司法的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了一次充分探讨和研究公司内部诉讼的良好契机,虽然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了类似的内部诉讼问题,但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讨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研究的路径与公司治理的策略
在笔者看来,德国学者多数学者偏重于理论上的争论是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因为这种源于概念法学上烦琐的逻辑推论根本无助于问题最终解决。相反,以价值衡量方面的考量可能更加符合这一问题提出的终极目的。[14]为此,我们应该抛开关于内部机关的权利能力方面的论证,转而寻求价值衡量方面的路径,因为无论是当事人能力问题还是诉讼行为能力问题,都不是一个形式逻辑推演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逻辑问题。[15]
就本文讨论的问题而言,当事人能力资格的赋予是否有助于高效地解决公司内部治理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又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的策略安排。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个解决成本的问题,用于解决成本问题的主要是两大类策略,即规制型策略和治理型策略。前者主要是通过设定实体性规范来实现对成本的规制,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建立等级或从属关系,如任免权、提议或否决、信托或奖励,来强化委托人的权力,重塑人的动机来实现规制目的的。[16]显而易见,对于治理性策略几乎无需借用司法程序就可以自我实现,而对于规制型策略,比如像对特定主体设定规则和义务,或者是设定事后追究其责任的标准时,此时必须借助司法程序才能实现目的。
在分析公司内部机关的争议时,我们将考察特定场景下的公司治理的策略设计。这里又分为解释论和立法论,即法律的实证规定和需要进一步修改的。这里存在四个问题需要讨论,即监事会能否对董事会提起诉讼、单个监事能否对于董事会提起诉讼、董事会能否对于监事会提起诉讼以及单个机关内部的成员能否与所属机关发生诉讼。
2.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诉讼
内部机关诉讼的目的莫过于是通过诉讼的方式实现内部监督机制而已,而在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的监督机制是行使制止权,以及向股东会议汇报董事会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在德国法中,由于监事会具有任免董事会的权力,因此它对董事会的制约是强大的,也由此决定了它对管理层不当行为的制止和纠正是具有实际效果的,换言之,此时其享有的任免权策略足以保障其履行内部治理制衡职责。此外,监事会还可以通过事后针对个别董事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来实现监督机制。
但是在我国情况就有所不同。其一,我国《公司法》第54条规定,监事会有权要求董事对损害公司的行为予以纠正,这意味着监事会无权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纠正,只能对单个的董事违法行为要求纠正。其二,我国公司法中并无赋予监事会任免董事会的权力,也由此决定了,即使是《公司法》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不当行为的制止和纠正权力通常是没有什么效力,甚至在明知无效果的预期下监事会根本就不积极行使制止和纠正的职责,这可以说是实践中我国监事会没有真正发挥实际制约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从增强监事会的监督力度以及激活内部治理的制衡作用来看,通过赋予监事会借用司法的力量强化其监督职能的途径是可行的。因此,对于监事会和董事会之间诉讼是可以承认的。但是此时由于监事会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对董事会提起诉讼,因此实质上这个诉讼还是应当被视为公司与董事会之间的诉讼,只是确认此时将提起诉讼的代表权由通常的董事会转而赋予了监事会而已,我们只是在形式上承认机关之间可以发生诉讼而已,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民事诉讼法界的学者肯定。[17]
此外,从继续深化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角度目的出发,可以考虑在未来我国《公司法》修改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监事会对董事会涉及重大违法行为享有停止请求权,[18]由此将监事会的诉讼主体资格成文法化。
3.董事会对监事会的诉讼
至于董事会能否对监事会提起诉讼,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较为容易回答。由于董事会的职能就是运营管理公司或者选任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对于监事会并不负有监督的职能,从我国公司法上也没有为董事会对监事会设置特别的权力,由此,我们也无法得出董事会可以自己名义对监事会提起诉讼的权利。[19]
4.监事对董事会的诉讼和董事对监事会的诉讼
先考察监事对董事会的诉讼问题,在存在监事会情况下,单个监事是否可以对董事会提起诉讼,我们认为如果诉求的是一般监督权,是不能成立的。从立法上来看,我国《公司法》并没有为单个监事设定监督权,[20]这是因为我国对于监事会的工作形式采取的会议方式,即必须以监事会集体作出决定,单个监事无权作出决议,这也是为了能够集思广益以及能够在监事之间形成制约。这同时决定了对于董事会的监督也只能是以整个监事会的名义作出,相应地单个监事就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但是,根据《公司法》第55条的规定,“监事可以参加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这说明,我国《公司法》赋予单个监事的质询权,而这一权利的行使只有依靠司法机关才能真正实现。从权利属性而言,这属于监事会一般监督权的辅权利,单个监事应该可以为此对董事会提起诉讼。[21]
至于,董事对监事会诉讼的问题,由于我国《公司法》对董事的工作方式是采取会议体的方式,单个董事并无独立的权利,由此,董事也无权单独对监事会提起诉讼。
5.董事会对监事的诉讼和监事会对董事的诉讼
根据《公司法》第150条的规定,在监事或董事从事违法行为给公司带来损失时,需要对公司承担责任,而根据《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此时监事会或董事会有权提起诉讼。这意味着此时监事会和董事会有权向对方的成员提起诉讼的权利,只不过在形式上被认为是公司对成员的诉讼而已。
但是,从立法论而言,我国有学者认为,我国公司法规定在监事违反法律时,由董事会作为被请求主体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监事会的职责是监督董事及其高管,而此时让被监督机关反过来成为追诉监督机关的主体,不仅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在实践中也会形成了“监督机制的混乱”,继而主张由股东大会作为被请求主体,换言之,由股东大会决定是否提起诉讼。[22]虽然我国公司规定由董事会决定不太妥当,但是改由股东大会承担请求主体可能更加不妥当,有学者提出了以下三点理由,其一,由于股东大会采取的多数原则,因此可能造成了实际控制人控制了股东大会继而使股东大会通过放弃提起诉讼的决议;其二,对于公众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的成本可能过于高昂;其三,基于派生诉讼的复杂性,股东即使在召开股东大会中作出的决议可能也并不是非常明智的,换言之,股东大会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23]因此,笔者主张此时还是由监事会作为请求主体,正如前述,监事会成为指控对象时,它自己并无业务执行的职权,所以只能是没有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了公司的损害,此时必然存在董事或高管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章程造成公司损害的行为。而此时监事会仍然是最佳监督主体,在没有履行监督职责后,股东的请求可能对之形成压力,继而会重新思考自己原来的决定。也就说,此时还是由监事会决定是否对监事提起诉讼,而不是赋予董事会决定权。
6.公司机关的成员对所属机关的诉讼
由于监事会和董事会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同质性,我们这里就以董事和董事会之间关系为例讨论这一问题。我国董事会的工作方式为会议体形式,作为单独的董事在董事会运作过程中影响董事会的方式就是行使表决权。此外,根据《公司法》第113条的规定,在董事会决议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时,在董事会表决时曾表明异议的董事可以免除责任,这为董事保护自己提供了必要的措施,也就是说,通常不会发生董事会侵害其利益的情形。较为特殊的是董事同时又是董事长,而董事会可能根据决议解除了其董事长的职务,即使如此董事长也不能起诉董事会,因为这恰恰符合公司内部治理要求。如果是决议有瑕疵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也只有股东有权提起诉讼,如果董事长在具有股东身份的情况下,也只能请求法院确认决议无效或撤销该决议,但此时是股东对公司的诉讼,并非机关成员对机关的诉讼了。对于监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与上述情况相似,不再赘言。
注释:
[1] 本文所指的双元制是指,在董事会以外设置专门的监事会的监督机关,而单元制是指只依靠董事会自身的监督,并不单独设置专门的监事会。因此,这里的单元制与双元制的称谓就与单层制与双层制区别开来,后者是指监事会是否有权选任董事会。如德国是典型的双元制,也是双层制,而我国和日本也属于双元制,但是却属于单元制,这也是我国内部治理机关失衡的重要原因。参见朱慈蕴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M].法律出版社,2007.28.
[2] 参见《联邦最高法院民事裁判集》第106卷,第54页以下,转引乔文豹:“突破传统还是维持现状”,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M]第二卷,中信出版社,2003.256-258.
[3] 达姆施特塔州法院判例,载《股份有限公司杂志》1987年,第218页,转引乔文豹:“突破传统还是维持现状”,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页。
[4] 法兰克福高级法院判例,载《股份有限公司杂志》1988年,第109页,转引乔文豹:“突破传统还是维持现状”,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二卷,中信出版社2003,262.
[5] 参见乔文豹:“突破传统还是维持现状”,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M]第二卷,中信出版社2003,263.
[6] 《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20条规定:“股东大会每年都在营业年度的最初8个月内,决议董事会成员的免责和监事会成员的免责。股东大会对此进行决议,或股份合计达到股本的10%或达到100万欧元的股份数额的少数股东对此进行请求的,关于个别成员的免责,应单独进行表决。
[7] Mertens, Koeln.Kom.Vorbem.4 vor & 76 AktG.
[8] Lewerenz, Leistungsklagen zwischen Organen und Organmitgliedern der Aktiegesellschaft, 1977.
[9] Werner Flume, Die juristische Person, Spring-Verlag, 1983, S.406.
[10] K.Schmidt,”Insichprozesse”durch Leistungsklagen in der Aktiegesellschaft, ZZP 92, 1979, S.222.
[11] 《德国股份公司法》第407条规定,当董事会成员不履行第90条规定的报告义务时,登记法院可以对其处以罚款以敦促其履行义务。
[12] H.Westermann, Festschrift.Boetticher, 1969, S.369ff.
[13] 《德国股份有限公司法》第90条第3项规定:“监事会可以随时请求董事会对公司的事务、对其与关联企业的法律和营业关系以及对在这些对公司的状况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的营业事件进行报告。单个的成员也可以请求报告,但只能请求向监事会报告;董事会拒绝提出报告的,只有在另外一名监事会的成员支持此项请求时,才可以请求报告。”第5项规定:“任何一名监事会的成员均享有知悉报告的权利。报告是以书面方式做出的,经请求,也应将其交付任何一名监事会的成员,但以监事会未做出其他决议为限。监事会主席至迟应在下一次监事会会议上向监事会成员告知第1项第2款的报告。”
[14] Boeckenfoerde,Festschrift.Wolff.1973,S.301.
[15] 蒋学跃.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关系探讨[J],学术界,2006(5).
[16] [美]亨利汉斯曼等著,刘俊海、徐海燕译.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7.26.
[17] 韩波.公司内部诉讼中机关成员的当事人地位[J].人民司法,2001(2).
[18] 域外法中,大多赋予股东个人对董事会基于恶意或重大过失实施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请求法院制止的权利。参见蒋学跃.论股东停止侵害请求权——以司法救济为线索[J].法商研究,2008(5).
[19] 我国《公司法》第152条只是规定了,董事会对监事提起诉讼的权利,并没有对监事会提起诉讼的权利。
[20] 我国《公司法》第54条规定的是“监事会”可以行使下列职权,由此也就否定了单个监事的监督权。
[21] 乔文豹.突破传统还是维持现状[M].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二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篇9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篇10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