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传统文化精髓;当代中国设计;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7-01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使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作为服务于人的设计艺术,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和谐统一,反映着人类的真情实感,它提升了人类的思想境界,是民族性的体现。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而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盲目地推崇西方的设计理念,有的甚至照搬西方的设计模式,追求所谓的新潮,完全抛弃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精髓,既没有本民族的设计特色,也缺乏人文精神。
一、中国当代设计的借鉴和学习应有的放矢
在当今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设计似乎也在这一环境下融化,传统设计不再成为社会关注或者使用的对象,反而呈现出将要被社会遗弃的恐慌,此时的设计者和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涌向了西方设计。西方设计有它的优势与个性,西方现代设计更突出科学精神,更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更注重逻辑分析,更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或者喜欢西方设计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要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能一味的临摹或者照搬,甚至抄袭。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多元积淀的产物,具有物化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它以各种具体的器物存在,在使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大量的思辨原理,形成了社会潜质文化的价值。盲目地跟随西方设计,轻视中国古代设计的优秀理念对中国设计者来说,是一种丧失理性、缺乏智慧的愚昧举措。
二、中国当代设计应该注重物品的实用性
“坚而后论工拙”――以实用为根本,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的,“坚而后论工拙”就是要求产品设计首先要有实用的价值,其次才考虑好不好用,最后才解决好不好看的问题。
仿生造型是中国古代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造物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模仿自然物内在的气质或外在的形制规格,创造出新的事物,一般要求新生事物具有自然物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功用。比如耳杯,其外形源自于古人双手举起捧水喝的形式,两边的把手是对大拇指的模仿,椭圆的容器是对紧紧闭起的手掌形象的模仿,耳杯不仅具有手捧水的外在形式模仿,同样还拥有实用的内涵――饮水,再如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梳子的设计和筷子的设计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诸如此类的器物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人类企图改造自然、谋求更高生活品质的产物,都符合设计的实用性这一原则。
三、中国当代设计应该继承传统审美理念
在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中,形必有意。形和意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不分不离,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悦心,可以说“意”是设计师通过设计思维劳动以及形式法则创造可视的“形”的过程。在形生成之后,直接对意的内涵进行表现和象征。因此在现当代的设计活动中,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有形有意、以意取胜、以形达意的。艺术家对神韵的理解与追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刻画精神,以形似求神似,这一传统的审美理念、创作理念在说唱俑上表现得非常透彻。
四、注重民族心理,重塑当代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设计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知觉感受、认知感受、情绪感受出发,分析各种审美需要。在中国古代设计中很多体现了当时人类不同情感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通过装饰图案、色彩、材料的不同搭配,使得使用者产生共鸣的心理感受。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古人设计出温润如玉的瓷器,表现出古人含蓄、温润的性格情操。我们设计出音色古朴、沉稳的古琴,悠远含蓄的琴音抒发着古人求朴、求拙的思想。而现在呢,我们没有什么设计的代表作,因为我们的设计并没有把我们国人的性格体现到设计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曾一度被中国设计界奉为中国设计的唯一出路。但是,大部分的设计师把传统符号、传统形式或照搬全抄,或肢解利用,盲目且机械的加入设计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浮躁的状态。
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份,其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分人文精神史,作为当代中国设计的设计者,我们应该用关注文化的热情来关注设计的发展,重塑人文精神,合理的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地位的中国当代设计。
参考文献
[1]杭间.设计史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
[2]李龙生.艺术设计概论[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6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1994.9
[4]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10
篇2
这个问题,其实传递了我们今天常常提到的一种文化困惑,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王石在美国留学时发出了感悟,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就不知道我们到哪里去。而同志关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则给了这道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不忘本来,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母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割断的精神血脉。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传统道德,在今天看来尽管确有陈腐甚至糟粕的成分,但从总体上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道德的精华,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追求;“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在各个时代都闪耀着伟大的理性与人格的光辉。在今天,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立足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开辟未来,离不开对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创新。民族复兴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如果完全脱离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灵魂和价值归依。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通过抛弃本国的道德文化,换来前进道路上的“轻装前进”,相反,多数国家在传播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时可谓“不遗余力”。现实地看,中华儒家文化和儒家道德伦理,与经济发展及国家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看如何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善加利用。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快速发展已有明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开辟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就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得到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篇3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二、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三、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擅长抒发柔美、优雅等感性形象,让人精神愉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四、加强课内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视觉样式。图形符号是古代传达信息、解读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形”“色”“神”“意”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人、动物、植物、图腾、几何形状等视觉符号,都是记录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元素。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成语中的人和景,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事物组合,如“梅松竹,岁寒三友”寓意坚贞至诚的友谊,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的好意头,喜鹊和梅花喻意“喜上眉梢”,“三羊开泰”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等等,都通过特定的图形元素传递出朴素的民族情感,其丰富的意念和造型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极具“中国味”的元素,古老而质朴,历久而弥香,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正如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所言“民间艺术乃本元文化”,倘若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形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必将为中国海报设计送来一缕春风。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文人画到宗教画,从宫廷美术到民间美术,无不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还是殷商时期的青铜制造;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还是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无论是唐宋的绘画,还是明清的瓷器;抑或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纹饰、戏剧、面具、木版年画、建筑等,彰显了或恢弘,或灵巧,或粗犷,或精致,或浓烈,或简约,或奢华,或质朴的各种艺术手法。不管是笔墨飘逸的国画丹青抑或个性张扬的装饰图案,不管是千奇百怪的民间剪纸抑或题材丰富的木版年画,都深深烙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华儿女独有的审美观和表现力,为海报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山水画一气呵成的畅快笔意,讲究“迁形取神”“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富有哲学思想,对后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朴素的东方传统文化情结清晰可见。誉满全球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善于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融中国水墨技法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于一炉,创作的海报大多流露出这种无法割舍的“水墨精神”。
在审美视觉的体验中,海报设计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时间以及特定文化下从事的设计活动,如镜子一般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海报设计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文化内涵熔铸在设计理念中,来突出“中国化”的视觉体验。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活学活用原则。倘若我们一味采取“生搬硬套”的办法,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地吸收,不但使传统文化发掘止于浅表,相反还会使海报设计更加远离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发展,海报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造型和寓意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提炼、分析、判断、重组、延伸,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和视觉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味,使其与现代审美视觉无缝融合。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根之所系、魂之所依,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了艺术创作的“中国结”,因此海报设计要做的不单是抓住形式和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创造性地融入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人类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改变。作为一种人类接触密切、与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介,海报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成功的海报设计,应是人性思想的激烈碰撞,是超越时空与文化限制,超越交流障碍因素,实现设计师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直接对话。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海报设计既不可“全盘照搬”外来文化,也不可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国际性与区域性,将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融入海报设计中,丰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穿上民族盛装走向世界增加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点积累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为后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报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媒介,应在深层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探索,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赋予设计更强的生机和活力,使当代中国海报设计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本文作者:周裕荣工作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篇5
作者:刘必春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委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学习和应付考级、考证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客观需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出现“国学热”现象,但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已逐步显现出弱化、扭曲等趋势。一方面,很多高校所推行的专业化、精英化教育模式,极大地误导和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学生群体来看,大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容易将文艺汇演、主题教育、周末文化等校园活动片面地冠以传统文化之名并加以推广宣传,同时在活动中注重活动内容的即时效应、活动形式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的儒家思想,忽视了思想的渗透应该是逐步引导、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弱化”、“扭曲化”的现状下,高校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已处于一个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互相渗透的时代,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此时,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抵御各种错误的文化思潮,为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保证。在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为人处事标准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P12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们是引领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已经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励他们进一步焕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广大学生珍惜和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导向,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基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在的进一步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吸收借鉴一些西方优秀文化中的互补性内容,真正做到取长补短,熔铸出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先进性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化发展的指明灯,指引我们既着眼于传统文化纵向生长与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又注重全球文化的横向杂糅,克服外来文化冲击,实现“传统、现代、外来”三者的有机融合,产生出真正的本民族的现代文化,服务我国乃至全世界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前提。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积极、主动去打造健康、健全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首先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中要有机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学中着重以引导、感染为主。其次要多开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要的举措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多开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2](P64)可以通过规定大学生必须阅读的人文科学书目,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校散发着民族文化教育的气息,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着力以传统文化元素构造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如组织开展讲坛、报告会、学术探讨等第二课堂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和教育功能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3](P6)4.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保证。高校可以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利用团日活动、周末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民族节日等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上枯燥的说教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还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溯源、发展、创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定期举办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文明公约践行评比、学习技能竞赛活动,大力推行“免检宿舍”、“党员示范宿舍”,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引入学生宿舍、融入学生生活、进入学生大脑,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6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已成为一种新的思潮。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呈现的优秀的、光辉灿烂的思想精髓,越来越为世人瞩目。图形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我国的传统图形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智慧和内在意蕴,源远流长,如何审视传统图形元素,建立既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又极具现代意识的平面艺术设计,阐释现代平面设计的新主题,进一步加深古今艺术的交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传统文字和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 文字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文字图形经历了千百年的变化,已从简单的事件符号演变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髓的、表征人类心理情感和审美意趣的、完美诠释文化语意的视觉符号。文字元素具备表意性、象形性、和谐性与审美性等基本特征,其造字原理既与中国千年文化精神血脉相融,又与中国本土的审美视觉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2.2 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永远是平面设计者的智慧宝库。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侧重形、意的体现,现代平面设计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现代平面设计,既不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完全抛弃,也不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完全“拷贝”,而是对传统图形特点的挖掘与革新和对传统视觉元素的重新演绎,是在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对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寓意、神韵等进行高度提炼、巧妙组合和内涵延伸,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图形的和谐、古朴、含蓄和典雅等特点,与中国传统人文、自然、哲学等观念相互映衬。传统图形元素通过现代平面设计得以发展和流传,现代平面设计通过注入传统图形元素,秉承和延伸了传统图形精髓,增添了文化感和厚重感,而使现代平面设计不拘一格,大放光彩。
3、传统图形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及其传承与发展
3.1 传统图形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象征性。礼乐文化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核心,它注重人文因素的设计。如,自然界不存在凤凰和麒麟,世界上原本没有龙,而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象威武壮观、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象征性地赋予黄帝为龙的子孙,中华民族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又如凤凰卫视台标,借用了我国自古就将凤凰视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康这一传统图形象征,采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一阴一阳的两个主体像两团燃烧的火,及其动感地相对旋转,其形式,酷似周易学原理重要图象——太极图。寓意性。中国传统图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通过通俗易懂的图形寓意,寄予其特定的思想含义,如苹果寓意平安;花生寓意多子;桃子寓意长寿等;再如我国传统图形表现中,鸳鸯代表恩爱夫妻,图 1 的鸳鸯、莲花和莲实,形象地比喻了相亲相爱的夫妻,连生贵子、相依相伴、同偕到老。传统图形对设计者现代平面设计影响较为深刻。比拟性。比拟性即将人的精神追求赋予特定的图形,将图形人格化,如,梅花孤高耐寒、松树高洁挺拔、竹子虚心有节等。我国传统文化,将“66”比作大顺,将“99”比作长久,海通证券公司在其logo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四朵浪花首尾相连,既表达了海通证券财贸恒通,又通过优美的流畅翻滚的浪花,比拟了“六六大顺”和“久久平安”,见图 2。此外,谐音性、符号性、多义性等传统图形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2 传承与发展。现代平面设计,要求设计者注重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既要了解传统文化,又要把握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起来,建立超前的现代意识。取其形。传统图形元素借助物象所表达的特定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非常丰富,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的“形”的借鉴,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生硬的照搬,将设计思想和传达的设计思想有机地结合,展现其独特的风采。达其意。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具有寓象于神, 寄情于蕴的特点,即通过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传情达意。传其神。现代平面艺术设计,是文化精神的表达。传神是艺术设计的最高追求。设计者应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摆脱表象,注重深层次的精神的追求,不断追求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契合点,设计既传承民族文化,又被国际社会认同的优秀作品。
篇7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综艺娱乐节目;价值体现
作为大众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电视从诞生之初就显现出强大的娱乐功能。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渗透至电视节目,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2008年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就是以娱乐化节目形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典型。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娱乐节目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流行较晚,可视为由电视文艺节目发展而来,但电视文艺节目情节相对死板,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而电视娱乐节目突出娱乐功能,内容、形式都极其开放和自由,更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调节社会气氛,缓解生活压力,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电视荧屏当中的主流内容之一。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由于种类繁多,因此做出准确定义很难。一般学者都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较之传统综艺节目,它更具有纯粹的娱乐性、游戏性、消遣性、商业性和大众性。”[1]电视娱乐节目可以细分为以观赏为主的晚会型节目;与观众互动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节目;以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节目;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电视娱乐节目对受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精神层面上对受众的影响
现代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娱乐节目中营造的轻松面孔,灿烂的笑容,青春的场景等,将观众从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中暂时解放出来。统计发现,具有较高收视率的娱乐电视节目,多倾向于在简单类型的节目中增加文化含量,使之在娱乐同时增加受众对某种知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众的视野。同时委婉表达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强调,通过电视节目“温柔”的让受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2、交流沟通、缓解孤独的作用
通过电视娱乐节目看到另外一些快乐的人们,受众会有感同身受的愉悦感觉,这一愉悦是基于现代人的日益上升的孤独感。特别是出生在80、90后的年轻一代,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更加依赖电视的陪伴。而电视节目使那份孤独感得到了想象中的稀释。它们可以让受众在压力的社会感到平衡,把焦虑和孤独的状态降到最低,从而重新找到一种生活上的乐趣。
二、娱乐不“愚”乐,提升节目文化内涵
当前我国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是复制国外的节目模式。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娱乐,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知识储备,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拥有“娱乐口碑”的湖南电视台的副台长梁瑞平说道,照搬照抄的电视节目太多,成功的寥寥无几。没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脱离本土百姓的情感,往往会导致节目走向另一个极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和迫切的。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娱乐电视节目虽然是以娱乐方式播出,但是其内涵和主流的思想不会变化,从正面用娱乐的形式烘托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有可能在受众中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舆论氛围。
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接。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存在问题之一是广大群众对民族文化所知甚少。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想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就必须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更好的去接纳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灵魂性的东西,内核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鲜活的,有青春生命力的,甚至是有活力的节目形式,与受众互动,达到心灵的某种共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出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的融合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光辉与荣耀。中国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些年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批优秀娱乐节目,比如《国学堂》《天天向上》等,节目节奏轻松活泼,人们在休闲娱乐甚至在游戏中就了解到文化知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忠诚度,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对节目收视习惯相结合,传统文化在这种“娱乐”下成为了一种谈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确实有对这种谈资积聚和储备的需求。[2]同时在观看过程中获取了平时不会刻意去学习的知识或者常识。电视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它更新了以往人们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刻板成见,以娱乐的方式重新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这样“浸入”式观看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传统文化色彩。
以《天天向上》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娱乐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制作定位。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是由湖南卫视打造出的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于2008年8月4日首播。该节目用多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氛围欢快轻松幽默,兼有“策”的神韵,更有发扬中华美德的社会责任感。该节目创意的出发点是: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然而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如何让国民在轻松收看节目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是节目定位的深度体现,也是节目创建的背景。
《天天向上》虽然是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但却融合了其他众多节目的表现元素,集多种特点于一身。节目的主题固定为礼仪公德知识,内容上有风格各样的嘉宾秀融合脱口秀的形式开场,用栏目剧的形式来演释和诠释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知识;再加上跨国界的嘉宾访谈互动环节。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华礼仪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
四、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经营需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充实节目
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能保持稳定收视群体的往往是品牌化鲜明的节目。当前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竞争中,只有建立品牌节目,才能留住观众,站稳脚跟。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引入,实质上是娱乐节目本身的一种节目形式的升级,即用文化的概念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商业的价值,这也是媒体的经济效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常片面的认识为形式化的恪守成规;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众多,遍布百姓生活。媒体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天天向上》栏目为例,提倡礼仪文化为主旨的节目,在寓教于乐中让受众轻松认知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美,休闲娱乐中也增加了一些文化的内涵,达到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效果。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文化的媒介,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节目,必然负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电视媒介有责任为大众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娱乐节目创造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的平台。随着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的热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风开始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中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塑造中国娱乐电视节目,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以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起到了双赢的效果。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其自身利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在协调与平衡中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因此从电视娱乐节目的视角探讨现代电视传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有意义。[3]它对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取向与栏目策划具有积极而向上的影响。
【注 释】
[1] 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康宁.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中国的平面设计在短短的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质和量的飞跃。当我们深入的去剖析我们的平面设计作品,就会发现,生搬硬套的西方理念和流于形式的几个汉字和一些传统纹样在我们中国平面设计作品中比比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地理解、应用上,只有真正意义上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才能找到中国平面设计的出路,才能使得中国的平面设计步人世界的殿堂。
二、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这些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于外的魅力所在。要学习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心去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去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接下来我们粗略的历数一些传统元素,以便于学习如何真正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应用在现代设计之上。
1、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是关于中国文字表现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书法首先是一个“形”的问题,在于它是方块字,它的横竖撇那,间架结构,形成了独特的书体。其次是一个“神”的问题,由于文字本身的纵横有可象之象,讲究的是精气神,一笔一划蕴含书写者的精神之象和民族的精神气象。
2、水墨画中国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最具思维语言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一种纯粹用水墨所作的画,以墨为主要原料以加清水的多少画出不同的层次。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究“意境、气势”。
3、传统纹样中国传统纹样主要指的是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祈求和向往。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谐音等,例如用倒过来贴的福字来表现“福到”;蝙蝠(福)、寿桃(寿)象征“福寿”;葫芦(福禄)寓意“福禄寿”。传统纹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常见于平面、建筑、陶艺、服饰之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4、篆刻中国的篆刻是中国书法在印章上的延伸,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讲究的是线条的细腻构图的严谨。
5、剪纸中国的剪纸艺术是中国本土的民间技艺,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这种特殊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这些民间艺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经过自身的直接感受为基础来观察事物。
三、现代平面设计
设计,立足于艺术活动之上的创新,是人类传统文明与创新不断碰撞的一个产物。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材质上,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和编排来表现,是一个以寻找满足功能要求的最佳设计方案为目标的设计活动。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平面、建筑、服装、产品等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影响了当今的平面设计,“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被人民所关注,而中国以其独有的文化背景带给全世界人民以冲击。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当中,已经成为中国平面设计师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底蕴是文化是精神,但绝不是工具。现在很多年轻的设计师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大量的传统元素的应用,在所谓的设计作品上的堆砌,生搬硬套,生生将自己的作品搞成了个四不象,以为这样就能够体现中国独有的民族性文化性。要将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沉下心来细细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理解去揣摩去吸收,再结合设计作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以真正本土化的设计登上世界设计舞台的作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底蕴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我们之前谈到的很中国的水墨画、书法,很纯粹的中国昧,讲究的是形、神、意境、气势,每一笔的轻、重、浓、淡,每一处的留白都有很浓郁的中国味。再比如我们的传统吉祥纹样,讲究的是象征、谐音,是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祈求和向往。还有我们的剪纸、皮影,是本土的民间技艺,源自生活,单纯、简洁、明快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必须去读懂这些不同的传统元素的意义,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知道而已。这也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必须充分的了解作品,去寻找真正意义上和这个作品相契合的传统元素。
当然,现代平面设计并不仅仅是对建立在传统元素的理解之上,而是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推陈出新,使用现代手法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融合,在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体现当前时代的特点。
篇9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中华传统;普通高中;经典阅读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了许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经典文化,这些多如繁星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一直流芳千古、璀璨耀眼。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阅读有史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在如今新高考的背景之下,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正面临着一些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必须勇敢地接受这一挑战,真正承担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学生人格的构建、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教育重任。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改善,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
一、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忧心。首先高考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造成影响。高考的功利性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注重训练学生对阅读题目的解答技能。考试命题的导向及教师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忽视,促使学生对传统的经典冷漠置之,经典阅读变得凋零。其次现代大众文化的流行给经典文本阅读造成冲击。在以吃喝玩乐为中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的大众文化背景下,阅读材料内容具有通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这一特征造成现代高中学生心灵浮躁,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的现状。再有现代阅读方式的更新给经典文本阅读造成冲击。由于现代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是以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的方式为主,很难见到有人自觉地捧起书本细细品味。
二、加强普通高中传统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阅读的教学有史以来在我国传统高中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能够培养人的修养,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在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教学方面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目标,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导向、精神启蒙、文化修养方面,更好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牢牢扎根,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三、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方法与举措
新高考背景下,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改善,进而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
1.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在高考的背景下,要想逐步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并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势在必行的。考试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客观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只要有考试存在,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但仅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应该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摆正。
2.阅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应加强对中华国学经典的阅读。阅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能够唤醒学生心智与灵魂、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来说,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来有着重要意义。对教师来说,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学生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读物,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
3.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首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要常推荐一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视听材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与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进行接触,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过程中,能够逐渐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对传统文化的比较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课程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传统经典的阅读热情。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之外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传统经典国学阅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激发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可开展的活动很多,首先可以邀请学者做讲座,为高中学生讲授国学方面的知识,在讲座过程中与学生现场交流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带领高中学生走出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误区,在讲座结束后,向学生们赠送或推荐阅读的国学书籍。通过讲座活动的开展,使高中学生逐步建立起国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是普通高中学生在丰富趣味的竞赛中积累国学知识,体会古典文化之美,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热情。
四、结语
在新高考的背景之下,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意义重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进行有机渗透,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真正回归到那些积淀了民族文化精华和人类思想精髓传统经典文本之中,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参考文献:
[1] 申海敏. 在经典阅读中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 高俊英.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