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机管理的培训

篇1

《舆情管控与危机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有幸利用半天时间聆听了北京大学艾学蛟教授《舆情管控与危机管理》讲座,虽然听课时没有PPT或可视化视频教材,但林林种种的案例让我如沐春风,深深的被艾教授的博学与学术造诣所吸引。成都女司机被打案、医院如何应对医疗事故案、法国航空空难案等等一切看起来与自己无关的危机事件,却在老师的层层分析总结中,提炼出很多听起来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的道理,让我从中受益颇多。

以前只满足于对这些公众皆知事件“听说而已”,凡是只限“知道”,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如此”,从来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问题,更没有想过从中吸取什么引以为戒的东西,所以长久以来分析问题能力一直没能提高,看问题始终流于表象。而今突然懂得这样那样的不良事件原来就是艾老师所说的危机事件,成功化解了就是机遇,反之就是重磅炸弹一爆致死。这里面最精彩的当属他一剑封喉的危机处理手段--危机切割法,他讲到的一些事件案例--看似灭顶之灾,如果稍有危机管理意识,加之别出心裁的危机处理金点子完全可以绝处逢生,这正是“事有遗憾巨人倒、留下深思醒后人”。

我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和生产管理者,所处环境不可谓没有危机,通过这次学习加强自己的危机意识,利用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群策群力规避风险,始终把危机降到最低点。艾老师半天的课程虽然短暂,但对我们思维造成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无论是横向的、纵向的还是新旧切割,都是一种反败为胜的处理手段,相信带着这样一种方式方法,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中必将受用终生。

篇2

关键词:士官;岗位胜任力;模型;任职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岗位任职培训是士官队伍能力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我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的士官培训模式存在观念陈旧、模式不健全、缺乏针对性、教育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也远远不能满足基于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需求对士官人才的多样化、全方位需求。因此,以提高士官岗位能力素质需求牵引,积极开展军队士官能力素质需求及岗位任职培训模式研究,把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模式科学地引入士官能力素质需求及岗位任职培训中,使培训模式设计具有全新的设计核心和方向,提高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二、岗位胜任力概念及描述

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岗位,胜任力可分为工作胜任力、岗位胜任力、职务胜任力。岗位胜任力是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使任职者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特质的集合。岗位胜任力是个人的胜任力、岗位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三部分的交集,交集部分是任职者最有效的工作行为或潜能发挥的最佳领域。如何优化组织任职者的能力素质,使其表现出最佳工作绩效,可从任职者的能力素质、岗位的胜任特征、组织的环境特征三个方面考虑,三个方面的交集决定了任职者的最佳工作绩效。

岗位胜任力识别的主要方法是建构相应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岗位胜任力是对任职者从事岗位工作在胜任力方面的要求,模型就是标准化的“模子”,就是按照这个“模子”找胜任力符合要求的任职者。岗位胜任力模型定义为:在一定的工作情境(或组织)中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应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其结构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胜任能力;关键行为指标;有效性评分标准。识别任职者的能力素质或岗位胜任特征可从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三个层面进行。根据组织中从事某岗位的任职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从这三个层面构建其岗位胜任力模型。

三、士官岗位胜任力任职培训模式构建

士官岗位胜任力任职培训模式的构建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培训实施、质量评估、培训成果转化、培训制度六个要素,相对于传统培训模式,增加了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这一环节。正是基于此,其他六个步骤与原传统培训模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在与胜任力模型紧密地联系起来。

(一)岗位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1.确定组织培训需求

包括确定组织的核心技术能力、运作能力和学习文化的分析。此外,培训需求还要与组织战略、目标、文化等结合,保证将要建立的胜任力模型适合组织文化。最后,要对组织环境和变量进行分析,以预测组织发展和工作任务的变化,推测组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职务胜任要求。

2.确定任务和群体培训需求

包括确定绩效标准、确定访谈样本、收集资料、确认工作任务特征及胜任力要求和验证胜任力模型五个步骤。选择工作表现优秀的样本和一般的样本作对比,分别对样本进行观察、行为事件访谈,区分优秀业绩者与一般业绩者的关键行为。然后运用关键事件分析、问卷调查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确认工作任务特征和胜任力要求。最后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考察假设的胜任力是否能有效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业绩一般者,进行研究的效度检验。

3.进行个体分析

根据第二步确定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对个体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关键事件,通过对士官技能、知识和态度的了解来决定士官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

4.培训方法需求分析

胜任力的培训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训练模式,因为“内隐知识”依靠经验的积累而获得。因此,进行方法的需求分析与确认胜任力结构同样重要。在正式进行培训时,应尽量仿真程度较高的方法进行培训。

5.剪裁培训程序

完成上面四个步骤后,最终进入正式培训。培训应与士官职业生涯、组织发展和后备计划等人力资源策略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方案的设计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方案的依据是基于以岗位能力素质的需求分析的结果。一份完整的人才培训方案需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

1.培训目标

一是分析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解析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以及知识。深入了解了士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对任职教育训练的需求,集中对各层次任职岗位的职责与任务进行了解析,从履行好每一项岗位职责出发,解析出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再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求出发来确定其支撑的知识。二是确定能力、素质的分项和内涵,依据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确定应该传授的知识要求。确定各级岗位士官能力的分项和内涵、各级岗位士官的素质结构及各级岗位应传授的知识。三是系统构建士官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综合考虑任职岗位需求程度、培训学员的基础条件与基地军事训练特色等多方因素,进行任职培训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设计。

2.培训内容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模式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岗位胜任力模型,培训内容在需求分析和胜任力素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就已经确定。对照胜任力模型对任职者进行评估后,可以形成一份胜任力盘点结果表,在这种表中,差距大且具有普遍性的胜任力归集起来就形成培训内容备选清单,找出其中重要的、并且容易产生培训效果的胜任力,这些才是合适的培训内容,再针对培训内容,选择相应的培训形式,设计培训提纲,开发课件,选择教员,组织实施培训。

3.培训方式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考核也不仅仅是针对士官个人的考核,更多的涉及工作效果、团队绩效等范畴。因此,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开发环节中,人们开始关注运用何种新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提高士官深层潜质,更好地激发士官隐藏性才能。

4.选聘培训人员

培训教员主要有部队外部聘请和部队内部开发两大来源。部队培训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内容和外部教员的比例,尽量做到内外搭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在职教员强调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任教一段时间后必须去基层单位工作一段时间,或去一线见习调研,以了解、掌握新情况,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三)培训实施

1.开展BEI访谈等前期研究

一是行为事件访谈。行为事件访谈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对士官开展一定样本量的B E I访谈,进行详细的访谈记录,并对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技术处理、统计整合,并最终抽象提炼出优秀的管理者的胜任力要素的行为表征。二是职位职责分析。对部队专业士官岗位进行职责分析,从职责推导出相应的胜任要求。三是部队战略解读。系统研究部队未来的发展战略,分析部队战略对士官的要求。四是组织文化分析。分析组织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行为理念、管理理念等,以此来判断组织对士官的理念导向。

2.从胜任要素到行为特征

依据BEI访谈的行为案例素材,归纳各胜任力要素的典型行为特征,并分别描述出不同等级的行为特征,实现胜任力模型从抽象概念到具体行为的重要转变。

3.从行为特征到行为案例

将BEI访谈所得到的案例素材进行整理、归类、分级,形成对行为特征的情景素材支持,使胜任力模型成为形象的、可衡量的行为事件素材。

4.对胜任力模型及其行为案例进行解析,形成“最小单元知识点”

依据优化之后的胜任力模型,深入剖析各胜任要素的内涵、行为特征、行为案例素材等,将之分解为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知识点”。一个胜任力要素可能分解成多个最小单元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可能成为一个课程,也可能有多个知识点组合成为一个课程。

5.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出模块化的课程

对最小单元知识点进行汇总、归类、合并、归纳、总结提炼,最终设计出特定的培训课程。一门课程的设立既要考虑到内容的统一完整、内在关系的系统性,还要考虑到课程体量的适当,避免一门课程太短或太长,以便于课程的讲授执行。

6.结合部队战略、任务需要、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完善课程模式

放宽视野,从胜任力模型推导中跳出来,在更高、更广阔的层面上分析课程需求。综合分析部队的战略要求、任务发展要求、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等基础因素和权变因素,对课程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完善的、全新的课程模式。

7.对各课程进行定义

定义各课程的名称、适用对项、课程目的、培养项目等;初步界定各课程的框架内容,明确课程的关键要求、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式、时间安排等;通过以上各步骤的设计,最终完成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模式,建立全新的培训开发系统。

(四)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的效果评估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员和培训组织人员针对出勤率、中途离场率和士官参与度等内容进行观察。在培训结束当天, 通过培训调查问卷、学员访谈, 以及综合对学员现场表现的观察评估来衡量学员对培训课程、教员水平与培训组织工作的满意程度。培训结束后1周内, 培训教员和培训组织人员通过访谈、笔试、口试、角色扮演、模拟练习与演示等方法评估学员对培训课程中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员对该培训的接受程度。培训结束后的3~9个月内, 培训管理部门和学员所在部门共同开展受训士官绩效和组织绩效的评估。可采取问卷、访谈和行为观察等方式, 来进行士官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的评估。

(五)培训成果转化

一是培训后考试。根据参考答案自行评卷;给一张培训后考试题,让士官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最重要是引导士官正确的学习观念。二是再培训。依据课程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和总结,并备课,以相同的课题对直接主管、同事实施培训;得到同事和主管的支持,签培训转化支持承诺书。三是制定转化行动计划。从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来谈。四是填写转化推进检验表。单位主管、同事的支持情况,以及自己的行动改善。五是转化效果终评。转化效果360度终评表,可以变成绩效改善会;明年的改进计划。

(六)建立富于实效的培训制度与推行

一是从总体设计上规划好士官层次、专业比例。根据部队使用需求,合理确定各专业岗位士官人员数量、层次,严格按照需求配备士官,避免某些专业岗位士官扎堆某些专业岗位士官人才奇缺现象,满足任务需求。二是加强士官岗位培训。将士官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相结合,从岗位工作实际确定士官编制和培训内容,使得士官工作和培训更有针对性。三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针对岗位需求,采取外送内学等方式展开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培训班,使培训与岗位挂钩,真正做到学、用、训、考、评一致。同时在士官分配时,尽量专业对口,避免从头学起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士官培训与士官晋升挂钩,调动士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对培训成绩好岗位作用发挥明显的士官加大使用力度,真正使其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五是加大直招士官比例。建议下一步继续加大直招士官比例,根据其专业所长分配到相应岗位,使其成为一支试验骨干力量。六是扩展使用范围。人才的成长具有其客观规律性,而加速人才成长步伐的可靠途径是对其交任务、压担子,对于士官胜任岗位要放手使用、大胆使用,同时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士官队伍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随着士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士官已成为基层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基于信息化战争对士官岗位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岗位任职培训应因势利导,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士官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开展工作,使士官队伍的专业特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他们在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中较好地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确保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和部队全面建设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杭州市西溪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摘 要】目的:研究总结岗位分级管理模式下护士分层培训的实施以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1 年1 月-2013年1 月护理人员50 名和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护理人员50 名以及相关科室收治患者150 例。我院于2013 年1 月开始实施护理人员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管理办法,统计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总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以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内实施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办法,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岗位分级管理模式;护士分层培训;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更高期望以及要求。本文研究岗位分级管理模式进行下的护士分层培训实施效果,选取我院护士50 名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1 月-2013年1 月在职护士50 名、住院患者75 例,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护士50 名、住院患者75 例。护士中,男性3 名,女性47 名,研究期间不进行工作调动。包括:专科24名、本科25 名、研究生1 名。临床工作时间:1-10 年,平均工作时间:3.5±1.3 年,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34.2±2.3 岁。

1.2 分层培训方法

按照护士学历、临床经验和操作水平,分为三级。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水平,制定培训目标、方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定期考核后,将考核成绩记录入工作档案内,每半年进行一次层级的重新划分。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考核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 )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 表示, 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以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

进行护士分层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护士分层培训前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2。

3 讨论

岗位分级管理下的护士分层培训,可以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层次制定针对性辅导内容、训练方式和考核规定。根据护士层级划分基础护理培训、专业护理培训的范围,根据护理人员理论素质的提高,增加护理专业素质培训难度。加强各层级护士岗前培训,合理、科学、规范化进行专业护理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1]。

护士分层培训是以护理人员所具有的护理基础为出发点,逐渐进行延伸和重点培养,在所学护理知识和已掌握护理技能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基础护理内容,提高护理技能,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士分层培训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3]。通过护士分层培训,将人文护理内容熟练的运用到护理实践当中,注重护理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巩固护理理论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认同。

综上所述,岗位分级管理模式下护士分层培训的实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可以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英. 岗位分级管理模式下护士分层培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 河北医药,2014,36(3):457-458.

篇4

一、我国危机管理面临全方位的理念转型

(一)从“救火”式应对,转型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

传统上,人们把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后的处理,是“救火”式的应对,是“应急式”的危机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命的周期,危机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这将传统的“救火”式应急管理,提升为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包括四个基本的阶段。一是疏缓。包括消除或者减少灾难出现的机会或者影响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一个社会即使不能预防灾难,也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灾难的损失。二是准备。指做出计划,以确定在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有效的应对危机。它包括危机管理规划、危机训练、危机管理资源准备和储备等。三是回应。指危机出现以后,政府向危机的受害者通过危机援助,通过各种反危机的措施,控制和降低危机的损害;四是恢复。指通过各种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和秩序。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是将四个基本阶段视为相互联系和不断循环的周期,做好全程的管理。

(二)从单一危机处理,转型为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案,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的资源支持系统等等。

(三)从部门的危机管理,转型为整合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和各危机部门在应急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透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四)从局部的危机响应,转型为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

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所重视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从人类和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进行危机的管理。人类社会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发展的方式、行为的方式,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群体、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要通过改革不断致力于实现善政和善治,不仅仅要考虑现世代的发展和公平,更要考虑后世代的发展和公平。

(五)从具体的危机应对,转型为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

当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向在于从已爆发危机的应对转向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这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管理意识。危机管理的风险管理是把风险的管理与政府政策管理、计划和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与政府日常的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政府只有在政策、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了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疏缓和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全面风险的应急管理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的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发展有效的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二、我国危机管理亟待系统化的能力建设

(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

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理念出发,有效地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免于危机的侵害和恐惧,保障社会的秩序和正常运转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的基本政治责任之一。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的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能力。

政治领导者和高层公共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国的领导者应该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和环境;应该积极地支持各种危机管理的计划和项目,并确立优先发展的次序。在危机爆发时,领导者应该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透过政治动员的力量,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回应危机,从而加强与人民的沟通,获取民众的信赖,展现公信力。

(二)制定战略、政策和规划的能力

尽管人们不能消除危机,但可以尽可能防止危机的扩大和恶化。我们要把危机管理的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中,要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中把危机风险的认定和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加以考虑,以防患于未然。我国应考虑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和政策,阐明国家危机管理的目标和基本的政策选择。危机管理的政策要涉及危机的评价、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准备、危机的回应、危机后的恢复和重建等各个方面。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机构的能力

借鉴国际和其它国家危机管理的经验,考虑到具体国情,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高层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在于: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进行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危机风险的评估;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负责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要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的职能和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授权政府紧急管理权。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要提高制定并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的能力。要加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制定、完善管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五)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危机管理的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危机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物质资源系统;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六)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强调的,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绩效指标,突出五项特征:一是明确性(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设计),二是可衡量性(界定度量能力的客观标准),三是能够实现(在政府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四是相关性(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的要求),五是时限性(把时间的限制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在建设应急管理绩效指标同时,要以绩效管理为推进平台,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等;确保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七)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当的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符合现状、基于经验教训、集成专家意见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决策科学有效的格局。

(八)有效的沟通能力

及时有效地信息沟通,即使不能防止危机的发生,也可以控制危机及其影响。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危机沟通机制,规范内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制度和外部的危机沟通(政府针对媒体、社会、受害者等的沟通)制度,达到及时有效、透明通畅、有针对性、有公信力的沟通效果。

(九)教育和培训的能力

危机管理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者危机管理的意识、知识、能力,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应尽快基于应急管理的知识平台,形成经验共享、教训共识、知识传播、沟通学习的机制,组建学习型的危机管理部门,倡导积极学习危机知识的社会氛围。

(十)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国际化的影响。危机管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包括联合国多个部门和其他国际组织均在积极介入国际和地区性的应急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责任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扩展合作,拓展多边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能力。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全方位沟通。

篇5

如果退后五年提及危机管理,对多数企业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字眼,如今则司空见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年代,危机已经如影随形,时刻与企业相随。企业稍有疏忽,危机就有可能爆发,而若应对不力,则会给企业甚至行业造成严重的后果。

那么,作为企业一方,该从哪些方面预防和应对可能来自卖场的危机呢?如果危机真的来临,我们能够从容应对吗?笔者以为,至少下面一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危机预防和预警机制。这是能够将危机消灭于无形或者能够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最佳途径。一个良好的企业危机防范和预警机制,至少应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提升企业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的能力,加强企业内部危机管理技能和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识别危机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才不至于乱了方寸。

时刻跟踪和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尤其关注科技的进步,及时作出企业经营上的调整。不少企业的危机就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带来的认知和新检测工具的运用而被发现出来的。企业要跟得上步调,走在前面及时修正产品。

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反馈的通道,做到管理透明、信息透明,随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这里面存在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双向沟通。

跟踪竞争对手的动向,搜集媒体信息。前者如竞争对手都有什么样的新品?替代品发展如何?上下游合作伙伴是否有背离的可能?通过媒体跟踪,至少食品饮料企业可以了解企业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公众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存在什么样的反馈和抱怨?有没有负面的或不同意见的报道?

与卖场建立融洽和谐的厂商关系。比如参加卖场的相关培训、为卖场员工进行产品知识的培训,定期巡查卖场商品展示和管理规范,随时从卖场终端收集终端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以利于修正等。

其次,危机来临不退缩,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方面,有四点值得食品饮料企业借鉴:

因为危机发生的源头在卖场,那么企业首先必须与卖场保持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只有这样,生产企业才能够得到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用以危机管理的决策参考,同时将危机决策最快速地传递给卖场,从而协助卖场或者企业自身直接取得危机管理的主动权,缩小危机带来的损失。

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因为食品饮料企业是特殊的快速消费商品,是最直接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恐慌,进而使危机迅速扩大。危机管理有“24小时黄金法则”,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最佳时间,如果这个时间不对危机作出反应,那么将会非常被动。

篇6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概述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施工的进度以及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这些不确定因素,将会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最终将会导致建筑项目出现危机,给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危机管理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其能够识别、监控、量化以及评估分析危机。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风险,进而导致建筑项目出现危机,为了有效减少风险带来的问题,施工企业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性原则,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控制,并选择恰当的危机管理技术,以此来促进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在施工管理中产生的危机,能够导致并加剧施工系统内外的不稳定,最终使得系统因与正常状态发生偏离而崩溃,危机产生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项目稳定安全地进行,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排除和消除风险因素,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二是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四是施工管理中危机处理的强化。

(一)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

在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时,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同时能够使管理人员充分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在面对危机时,员工的相互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危机。二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工作,建立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公众能够享有监督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为工程项目建设提出建议,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危机隐患。三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培训活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对员工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训加以提高,还要对危机管理进行专题培训。可以以具体的危机管理案例为参考依据,增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管理的手段和知识加以深入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危机。

(二)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

对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加以建立和完善,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企业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必须要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确保危机处理工作程序的良好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其既是独立的专职机构,也是跨部门的管理小组。一般危机的概率和性质以及企业的规模能够有效决定组织形式的具体程度。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企业领导和业主方以及施工项目经理可以担任危机管理的决策者或指挥中心;施工组织负责执行部门以及信息部门,对具体的环节进行了解,并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施工组织以及业主方负责公关部门和后备部门,对危机的发展进行有效阻止。

(三)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要想有效运用危机管理意识,必须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监测工作进行准确把握,及时收集、分析以及处理相关的信息,有效防范安全隐患。在收集和分析信息时,首先要收集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信息,并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加以适当调整。其次对于施工项目的建议和意见加以收集,并利用社会监督,对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危机进行及时处理。最后及时鉴别、分类以及分析收集的信息,有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危机的危害程度、性质以及类型,这样能够便于施工企业对产生的危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施工企业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必须要研究相关行业的预警情况,并借鉴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自身的危机管理水平和能力。

篇7

“战略预警”的概念是笔者前两年在硕士论文中提出来的,随后将此概念的基本原理放在网上得到了较多的转载、点击和关注。所谓战略预警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动和失误进行监测、诊断和预控的管理,实质上是对战略管理的预警管理。因而战略预警管理实际上包括对战略管理过程中管理行为的预警和预控的管理,即建立对战略管理活动的识错、防错、纠错和治错的机制。因而战略预警管理的功能包括监测、诊断、警报方式、信息、早期控制、对策库和失误矫正等。调研发现,许多企业认为“战略预警”是大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感觉战略预警似乎与自己没有关系。然而正如笔者在“从‘5000万现象’看小企业战略管理”(《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02年第158期)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战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形而上的,即主要指战略思想或战略理念;二是形而中的,即具体指导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管理学理论;三是形而下的,即具体的战略方法或战略管理具体措施等。因此,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预警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战略预警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全面性。战略预警管理的全面性,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战略预警管理是企业全面预警的概念;其次,战略预警管理是战略全过程的预警管理。

第二、诊断性。这是预警管理共有的特征,能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进行病理诊断,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能。

第三、预控性。由于战略是对公司未来的规划,所以,战略本身具有超前性,因此战略预警管理同样具有早期控制性,而且它还能提前对战略问题或者战略危机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

第四、规范性。我们肯定了战略的确定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的直觉、主观和经验的判断,但是,战略是理性分析的产物,战略管理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一样,都可以而且必须是程序化的决策。战略应该是通过高度系统化的计划方式和理性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必然产品”。

第五、动态性。战略预警管理是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的波动和失误的管理,因而具有动态性。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对战略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战略预警管理是对战略的保证和制度安排,在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战略预警既有信号的收集,又进行信号的反馈。战略管理是以现代企业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战略的管理;而战略预警管理是预警管理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对战略管理内容与功能的改进或延伸。

战略危机的表现企业战略危机(EnterpriseStrategyCrisis,ESC)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作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状态。因而,企业战略危机是企业战略管理失误或者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所产生的危机。

然而,企业战略危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步累积的产物。企业对战略危机的防止和控制一般越早越容易,损失越小,对企业的影响也越小。因此,企业管理要做到防微杜渐,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企业战略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所以将战略危机的各种初期表现、发展过程以及危机失控等状态都纳入危机防范的对策之中。

战略危机的初期表现一般是通过战略业绩的描述指标反映出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战略危机,管理者还需要透过描述性的指标深挖出引致性因素。

所谓战略业绩的描述性指标是指企业过去的战略对企业所达到的业绩或者完成的目标的状况的描述的指标,笔者分为竞争力指标、获利力指标和财务力指标,而依据不同的设置状态又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和变动趋势指标。战略危机的防范一般是通过变动趋势指标尤其是向劣性趋势变动的指标来表现。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指标、销售增长率下降幅度、赢利率与竞争对手的相对比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下降幅度和负债比率等。

然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将来,所以必须将重点引向战略危机的引致性因素的控制上。所谓引致性因素是指引起战略危机的战略管理要素,主要是战略管理的失误和战略管理过程的波动等。主要有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部门的缺乏,战略制定的不规范、不科学以及盲目照抄、照搬,企业战略的错误以及被错误因素诱导,战略评价缺乏或者不科学等。

1、战略、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机构的缺乏据笔者调查,国内企业普遍没有制定战略,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危机,象流浪汉一样的企业注定经受不住风吹雨打。现在,尽管许多企业也考虑制定战略,但是他们几乎都东施效颦,有的甚至只是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的翻版,没有依据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作科学的分析。

笔者调查发现,有45.5%的企业都没有战略或者没有对战略进行相关的管理,有39.8%企业没有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而44%的企业没有战略危机的应急管理机构,如表1所示。

表1有否机构、人员和计划对待企业危机的调查结果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人员负责

选项:有无不清楚

选答频率:65.3%12.2%22.5%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的机构负责

选项:有无不清楚

选答频率:30%44%26%

问题:当您所在的企业出现危机时,是否有相应的应急计划

选项:有无不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答频率:36.7%39.8%23.5%

因此,国内企业的战略、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机构是普遍严重缺乏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加大了战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战略管理的失误战略管理的失误主要是指战略管理方法的失误以及行为人的失误,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对战略管理配备“兵力”和“军饷”不足,从而造成战略管理力量薄弱,而酿造战略危机;二是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思想错误甚至受到外界的不正确的诱导而发生失误并由此造成战略危机。据笔者研究可知,企业在政府干预下,盲目“焊接”巨型“航空母舰”,盲目兼并重组,结果一错再错,企业战略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而巨人集团是显著例子,就巨人大厦在一级高一级的领导的指示下,楼层也一级高一级地上升;而战略危机也一级高一级地显化,最终以破产告终;三是战略管理(包括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技巧、方法或者能力低下,致使企业战略不科学,从而形成企业战略危机。同时,企业的战略常常目光短浅、见异思迁,从猴王集团和康赛集团的破产看出,企业热衷于“利润增长点”,而忽略“战略增长点”,注定引发企业的战略危机。

3、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普遍现有的中国企业要么没有战略管理机构,要么是瘫痪了的战略管理机构,有的即使没有瘫痪,也是由旧有的管理机构行使新的管理职能,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跟随企业战略的改变而改变,企业也就潜伏了战略危机。

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引致企业战略管理结构的紊乱,而笔者的调查得到:结构紊乱性波动是紧随企业管理周期波动之后,居于第4位,综合评分为79.9,表明战略管理机构的瘫痪也是引起战略危机的重要因素,如表2所示。

表2战略管理的主要波动

问题:您认为,下列哪些波动是战略管理的主要波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项位序1位序2位序3综合评分位次

宏观经济波动7.1%8%2.2%39.56

企业管理周期波动16.1%10%24.4%92.73

结构缺乏性波动32.1%12%15.6%135.92

结构紊乱性波动10.7%16%15.6%79.94

政策性失误波动1.8%22%15.6%655

技术性失误波动2.2%32%26.6%187.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技巧与对策战略危机的防范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战略管理的日常监控、日常演练、日常培训和预防计划等;二是组织的重构,尤其是战略预警管理机构的重构;三是战略危机的例外管理或者特别管理等。

1、战略管理的日常监控、日常演练、日常培训和预防计划即使企业处于正常状态,也应该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日常监控,包括监控(1)企业销售增长率以及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2)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变动趋势与幅度;(3)企业盈利率、整个行业的盈利率、主要竞争对手的盈利率以及它的相对率;(4)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以及变动方向和幅度;(5)企业的负债情况;(6)战略管理部门的人员的变动情况,包括人员人数的增减;素质的变化以及接受培训的多少和程度等;(7)战略管理活动的费用的状况;(8)企业战略的改变频率;(9)企业战略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10)企业战略的实施状况等。

同时,企业战略危机的防范如同火灾的预防和银行的防盗,应该在平常演练员工,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在战略危机状态下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从容自如的本领,以及应对战略危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避免在战略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而使企业战略危机不可逆转。

另外,应该建立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从战略危机的发生机理和运动轨迹制定战略危机的应急计划,建立战略危机应急措施的对策库,减少战略危机的扩散范围和扩散程度。

2、组织重构本文的组织重构是特指企业战略预警管理组织的重构,即按照企业战略预警管理思想,将战略预警管理系统置入企业原有的管理系统,并对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功能创新,对战略管理部门实行功能和结构的再造。即挑选原有战略部的人员,并进行战略预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培训,组建战略预警管理小组,从事战略预警职责;另外,其他员工继续从事原有的战略管理的工作;而战略部经理与其他职能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组建战略预警管理委员会,但同时,战略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要接受战略预警管理的思想。

3、战略危机特别管理战略危机特别管理属于例外性质的管理。当企业战略危机爆发时,应迅速成立特别危机小组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专门机构。特别危机小组成员由企业最高领导者、战略部经理、人事部经理、业务部经理和预警部经理组成,是企业战略危机时的最高处理机构。

篇8

一 、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幼儿园安全危机管理

幼儿园活动的主体是年幼的孩子,他们主动避险意识较弱,这就要求幼儿园安全管理处处有“主动防”意识,即危机意识。

1.增强幼儿园管理者的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实现安全管理的前提

时时绷紧“危机”这根弦,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除了解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管理办法、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外,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计划、布置、检查、总结等工作,使安全管理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增强教职工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核心

通过对教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做到警钟长鸣,让教职工时时绷紧“安全弦”。让教职工明确日常安全管理的要求、教育内容、事故处理办法、避险自救逃生技能、承担的责任等;针对典型安全事故案例,组织教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不断强化全体教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教职工对安全事故后果的预见能力,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及高度的责任感。

3.强化家长“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关键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光是在幼儿园进行的,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所以也要求家长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危机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安全教育只有做到家园共育,从增强家长的主动防范意识入手,家园合力为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4.培养幼儿的危机意识,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中心

随着校园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的生存需求也被高度重视。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宠爱有加,尤其是隔代长辈会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小心”“危险”“不能”……孩子并不知道真正的危险所在,真正面对危险时勇敢的精神少、依赖性强,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变能力,从而造成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

如果幼儿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父母、教师再严密的监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他们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而束缚他们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因此,培养幼儿的危机意识, 让孩子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面对危险,以及在危险中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是安全教育的根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交通知识安全讲座

二、强化危机预防策略,加强危机管理研究

幼儿园危机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提高师幼避险、逃生、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危机预防策略,加强危机管理研究,对于幼儿园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

1.加强日常预防危机训练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将处理危机的程序和要求化作教育的内容,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培训,掌握简单的应急技能,避免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错失急救的最佳时机。使得危机意识成为大家的常奏之弦,使应对危机的能力成为人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并持续有效地开展预防危机教育训练,加强与所在社区和警方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为校园安全罩上防护网。可请主管法治的副校长及消防、卫生、医护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教职工进行危机应变操作方法培训、对幼儿进行安全演练,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加强接送卡使用制度的管理等,通过一系列危机防范工作,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提高师幼的自护和自救技能,切实保障在园幼儿人身安全。

2.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做到幼儿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1)各年龄班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明确安全教育主题内容。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地震、防溺水、预防传染病、防意外伤害、防走失等。

(2)落实每月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这项工作具体体现在班级月计划和教师教案上。学期末组织同年龄班小朋友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现场提问,幼儿抢答。从孩子积极踊跃的发言中,能看出孩子掌握的安全自我保护知识及技能,也反映出教师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教得认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到落了实处。

(3)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渗透安全教育。从早上入园晨检—就餐—区角自由活动—如厕、洗手—教育教学—户外活动—午休睡眠等环节,处处都有安全教育规范要求,都有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每时每刻都不放过教育机会,做到处处有防范,加强了幼儿安全自我保护的教育。

消防演练

(4)设计情景训练,增强警示教育效果。各年龄班的教育形式要有所不同,有计划地设计一些警示教育内容,如幼儿轻信陌生人的话被坏人绑架、公共场所乱跑造成与家人失散、独自在家给陌生人开门、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出现交通事故等,通过这些情景教育活动,对幼儿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幼儿进行应急逃生自救演练,如消防逃生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教会幼儿正确的逃生方法,提高幼儿避险、自救、防范危险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建筑 施工管理 危机管理 意识

中图分类号:TH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125-01

引言

在进行建筑施工工作时,各个环节都会有相应的风险出现,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应该尤其注重建筑施工的管理监管工作,而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应用危机管理意识,从而确保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高效地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施工环境,以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

(一)加大建筑施工管理观念的转变力度,正确运用危机管理意识

加大建筑施工管理观念的转变力度,正确运用危机管理意识是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的根本要求。为了保证危机管理意识的有效性,需要向管理人员了解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危机,并且能够敏锐地发现各种各样的危机,进而能够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防护与处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使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建筑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转变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和应用危机管理意识的方法、方面:

1、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直接负责建筑的施工质量监督工作,为了使相关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施工单位应该按时以讲座、讨论会的形式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危机意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发现危机、应对危机的能力,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危机管理工作的质量。

2、相关责任人员相互之间要进行交流

当下人们的法律观念越来越强,对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权益的维护力度越来越大,相关责任人员应该及时交流,并把可以公布、应该公布的工程内容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布,保证工作的透明度,可以邀请广大人民群众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从而能够从各方面防范工程危机的发生,当发现工程危机时应该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

3、开展危机管理的培训活动

相关施工单位不仅仅要重视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还要对其他人员进行危机管理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施工管理人员牢记危机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施工人员对危机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通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增加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和技术规范,同时还能够增强管理人员应对危机的信心。

(二)建设更加完善的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

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结构是能够实现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危机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能够加强人们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实现危机管理意识的推广和加强。

二、积极推广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一)危机管理意识的推广

要想将危机管理意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首先应该在管理单位创造出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应用。可以利用标语、口号宣传栏等进行危机管理意识的宣传工作,以时刻警醒施工管理人员要应用危机管理意识。应该在管理单位的内部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进管理单位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氛围,保证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在实际施工管理工作中应用危机管理意识。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从而协调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所建立的危机预警机制一定要具备灵敏性高、准确度高的特点,从而确保危机管理意识有效的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信息监测环节是建立的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环节,通过该关节能够实现信息的收集工作和信息的处理工作。进而能够及时地进行危机预防工作,防止发生危机影响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尤其应该注意收集和监测信息的有效性

1、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信息收集具有准确性,能够保证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2、负责信息收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对建筑施工产品的反馈信息,并从反馈信息中提炼出可能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危机,及时地将信息返回公司企业。

3、相关负责人员应该注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预测各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危机的危害程度来进行预警。

4、研究同行业在此方面的做法,并组织管理阶层对此进行学习和培训,对其他企业在此方面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取长补短,借此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

(三)加强危机管理意识的组织建设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要想在建筑施工方面从根本上实现危机管理意识的贯彻落实,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在于必须加强危机管理意识的组织建设和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机构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设立危机管理机构有助于建筑过程中的危机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早发现早排除,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解决施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危机管理机构的主要存在形式有以下几种,既可以是一个临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兼职”的管理部门,也可以是“专职”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既可以由其他部门负责人进行临时监管,也可以设立专职人员对此进行专门负责。一定要抢在危机发现之前及时地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提前做好各种战略准备,及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通过危机管理部门的建立来形成一条合理有效的危机处理流程,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企业在危机处理方面的责任制建设,将环节落实到个人。

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危机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应该更加广泛的开展危机管理意识的推广,尤其是对危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危机管理机构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从源头做起,杜绝危机产生的机会,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建筑施工的风险,这也是危机管理意识的意义所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危机管理意识一定可以深入人心,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进体.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05+408.

[2] 陈子锋.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44.

[3] 肖治平.探析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23:255.

[4] 丁宾,郭金涛.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197.

[5] 陈明兄.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城市建筑,2012,17:148+155.

篇10

关键词:企业 创新 经济管理

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时候就给各个企业带了很多机遇,机遇的来临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这时就要我们的企业对自己的企业管理进行改革,企业的人员必须对经济管理的意识有所提高,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对经济管理意识加强了,才能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面对各企业的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一、经济管理的意义是什么

企业管理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制度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方法管理、法律管理等等。在这些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是最重要的,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运作,资金是前提,资金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中每个生产经营环节都离不开资金,一旦因为资金运作不当影响到其中一个环节不能顺利进行,将会对公司整体的行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并不表示有了资金企业就可以很好的运作发展,企业管理这个词重在管理二字,在资金方面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把资金用到最适合的地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经济管理得到很好提高的时候,搭配其他管理方式,使其相互更好的配合,最后才能使企业效益得到稳步提升。

二、目前企业中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经济管理的观念落后

现在我国的部分企业的经济观念相对比较落后,而我国各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处于自我探索的阶段,很多企业对经济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在这种观念落后的管理中是很难适当今社会发展的,在如今的企业竞争中让各企业树立经济管理观念,产生危机感是很有必要的。

(二)企业管理制度上不完善,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上大致都出现如下问题:一、管理制度存在,但是监管力量不足,还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的速度不匹配,往往在管理制度的改变速度上没有与企业发展的速度快,这样管理就跟不上发展,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参照大型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的,而并不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适用性很低,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不足,如今我们企业竞争不仅要面对本国的企业,同时还要面对国外的企业,企业中的管理层领导往往都缺乏管理意识的危机感,目前一些企业在自我摸索,自我探究的方法下已经对经济管理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行动,但大部分都只在表面上,大部分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都是利用财务审计,这样的方式极容易造成财务流失、浪费的现象出现。这样只采用财务管理来替代经济管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经济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一)理念的创新

应该提高企业中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明确管理的实际内容什么,只有把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才能促使经济管理技术的创新,从而达到企业上上下下都具有创新的氛围。经济管理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就是指在企业制定新的管理规定时,要注重先进性与全面性。第二点就是危机理念,危机理念就是要企业对来自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中产生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感强了就会促使企业从危机中找到自救方案,使得危机感贯穿企业思维的管理过程,也可以说让危机感越强企业就越能有发展的空间从而更好的发展。

(二)实行创新奖励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归根结底也就是提高企业员工及管理人员的自觉性,让学员们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要想有效地达到这一效果,仅靠员工自觉的完成是不够的,应该在这其中加以奖励制度,从而激励员工很好的发挥各自地创新意识。

(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这一点是必须的,但是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仅靠这些管理者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员工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而员工的能力不仅是依靠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得到的,更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员工才能具体的提高工作能力。企业对员工应该定期的进行培训,让员工不断了解市场最近的理念,新的知识与技术,让员工更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从而让企业也能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四)让非正式组织参与到创新工作来

应用积极的措施,把民主的气氛带到非正式的组织当中,这样可使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广泛地从各个工作环节的员工那里询问意见,在企业的创新内容形成之前,明确创新的目的,详细说明创新的步骤,让各类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讨论之中,正确地利用非正式管理组织能更有效地开展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

总结:

总之在当今这个企业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使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不断加强。相信,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必将向着现代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玉庆.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1,(08).

[2]葛萍.对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15).

[3]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