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范文
时间:2023-03-18 16:0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志愿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8日晚,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天津工业大学落幕。34个代表团中有24个代表团获得了金牌,共计46人,66次改写了大运会纪录。很多人说大运会与大学生无关,而是那些拿着大学学籍耗着国家上百万上千万训练拨款的运动员为不同的单位机构贴金的拜金大会,且不说这说法是否恰当,至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大学生,他们参与并享受着大运会,他们因为大运会而快乐着。他们就是天津大运会的志愿者。在烈日下,场馆中,他们年轻的面庞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尽管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裳,脚底磨起了水泡。
王冲是一个亲切可人的天津女孩,她是广东武术代表队的随队志愿者。她的工作包括接站、安排食宿、场地踩点、随队训练等等,不论运动员遇到任何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随队志愿者。王冲负责的广东武术代表队运动员和教练员加起来一共有30多人。9号晚上10点,广东队一位教练临时来到天津观赛,组委会没来得及安排这位教练入住。王冲一边积极的和组委会后勤部沟通,一边耐心的向教练员解释情况,安抚情绪,最终安排好该教练入住已是凌晨1点了。转天教师节一早,贴心的王冲又给教练送去了康乃馨。“在家里我是独身女,有些任性,还经常发小姐脾气,但这次的志愿服务让我懂得了付出和感恩。”王冲如是说。
梁骁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幽默风趣。在大运会上,他的职责是场外控制和场内引导,梁骁笑自豪的说,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见到运动员的人。当被问及到能否观看现场比赛时,他说,由于工作没有机会进入内场,顶多能听点儿声音,“虽然有些遗憾,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我们都在为大运服务,每个岗位都有它的价值。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大运会,那么就换种身份感受大运,服务大运。”
郭峰是后勤志愿者,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运动员接送,他说,“如果大运会是一座金字塔,那么比赛的运动员就是塔尖,而我们后勤部的志愿者就是最下面的地基。虽然辛苦,但我们深知自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陶童童也成为了服务天津师大赛区的一名安保部的志愿者。在工作期间,陶童童经常要从早上6点半站到晚上11点半,工作十分辛苦。陶童童说,参与大运会,丰富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现在,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篇2
2008年可以说是一个对所有中国人都有重大影响的一年。这一年,因为苦难让人们的心连接的如此紧密;这一年,因为喜悦让人们的情勃发的如此高涨。最重要的是,在2008年,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事情,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在这一年的所有事件里面,不论你是从政府到民间的企业家、社会名流,乃至普通的平民大众。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和事。而这种奉献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志愿者。这种志愿者的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展现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这种风貌和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所具有的博大的情怀和博爱的社会责任之心。这种风貌和精神是中国人本身就具有的,只是雪灾和地震以及奥运把中国人的这种风貌和精神更具体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体现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和中国人所具有的更加成熟的魅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一种社会推动力。这种精神可以让社会上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彼此的关爱,社会上的人们也会因此受到精神上的感染,反过来在回报社会。
如果说,50年代到60年代的雷锋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精神,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志愿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精神。时代的精神,所体现的就是可以并且能够促发社会前进,促进人的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的志愿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必将会随着社会上更多人的参与,而使社会、国家、民族走向美好的明天。
夏庄小学六年级:坤
篇3
奥运志愿者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就与志愿者有渊源。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时就出现了甘愿为奥运会服务而不收取报酬的志愿者。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第13届冬季奥运会把志愿者列入组委会的正式规划中。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夏季奥运会进一步强化了志愿者工作,有意识地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计划,并且首次专门对奥运会志愿者作了明确界定:奥运志愿者是指那些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的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收取报酬或期待任何回报的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出现在奥运会申办、筹办、组织乃至总结的各个进程的若干工作领域中。
志愿者在奥运会体现了他们的经济价值。悉尼奥运会的志愿者为奥运会付出了545万个小时的劳动,折合成可比价值,相当于1亿1千万澳元。
奥运志愿者的社会价值更是不可低估。奥林匹克主义宣称要让大多数人从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和培植情感,但直接参与奥运会的人数毕竟有限,参赛运动员和官员总共只有3万人左右。因此,奥运会组委会启动志愿者计划,更主要的是从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播出发。只有让民众直接与奥运会保持联系、有机会参与到奥运会的各项事务中,才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主义的广泛性,才能增强民众的社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自豪感。
我们说奥运志愿者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还在于奥运志愿活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惠互利,无论对于社会融合、社会稳定,还是经济繁荣都是有利的。在世界其他国家,志愿活动是一种隐形现象――人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干什么,他们能对社会和人类做出多大贡献。奥运志愿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架起相互友爱和帮助的桥梁。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襟怀面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激励国人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国家的凝聚力。
志愿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更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是一种公民精神,更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
目前,中国已经有各类志愿者数千万人,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促进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骨子里不缺乏志愿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一经在中国倡导和实施,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响应。尤其是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基层、最贴近群众的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发挥了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还是一种生活品质。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肯尼迪留给美国人的至理名言是:“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一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这也是美国志愿者的至理名言。
弘扬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消除人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弘扬志愿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塑造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包括志愿精神在内的“软实力”放在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战略位置,提升人类文明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篇4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培养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对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
1.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容
在我国自愿、无偿是志愿精神两个基本的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志愿精神的宗旨,发展、进步是志愿事业生存的主题,也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这种质朴的志愿精神内涵却极其丰富,它务实、奉献、友爱,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体现了志愿者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能够端正自身的政治方向、激发自身的友爱、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培养大学生志愿服精神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同时志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规范化,其育人功能日渐明显。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志愿者事业的未来、希望,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刻不容缓。
3.1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但是缺乏全面的推广和宣传,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认知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日渐成熟,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传。2003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批6001名应届大学生毕业,高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奔赴我国西部相对欠发达省市,开展为期1—2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持续至今已有480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活动的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部计划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事迹的宣传,使志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极大地弘扬志愿的精神。
3.2改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习惯
学校是志愿精神宣传的重要主体,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并能将这一精神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要自身不断地进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创作能力等,并能端正社会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3.3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3.3.1完善组织机制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独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势在必行。
首先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其次搭建良好的宣传沟通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组织内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养,让大学生志愿者有较强的归属感。
3.3.2完善培训机制
在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广,甚至由于专业不对口很难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能更好地展示志愿服务精神。同时积极地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志愿者。
3.4合理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方向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大学生对社会意识不够,在实践活动中有可能会偏离志愿服务的主导思想。这时高校合理的引导能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志愿者有更好的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者的中坚力量。决定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发展志愿者队伍,培养的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科]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自我实现;志愿精神;培育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自我实现视域下的志愿精神,就是探讨自我实现型志愿精神的动力,核心在于怎样培养自我实现型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支撑。青年人进行志愿服务体现了中国高尚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树立服务、奉献、互爱、互助的新风。因此,本文着手研究志愿精神的培育,对于弘扬第三部门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契合性
按照志愿精神的要求不断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志愿服务的全部过程。志愿服务的本质、功能作用、运行方式以及合法性基础,都体现了公共事业对志愿精神的需要或依存度。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坚守志愿精神。
(一)志愿服务的公共性本质与志愿精神契合。公共性是志愿服务的本质,志愿组织是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理念建构的。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只有遵从公共性的价值导向,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安南曾指出:“志愿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志愿服务的特性,是基于志愿者自愿且不计回报的社会公益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志愿者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公共性契合。
(二)志愿精神反映志愿服务的功能作用。首先,优化整合。志愿精神在团结社会成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志愿精神可以为志愿者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场域和机会,使他们共同活动于公共事业中,同时有利于聚合和优化社会资源;其次,教化。志愿精神能够让志愿者易于认同基本的志愿准则和相应的要求,这对于塑造社会成员的公共价值观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行动意识,进而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志愿行动;第三,导向。志愿精神能够通过实际效果来宣传和弘扬优秀价值观,尤其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中更能将志愿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第四,社会参与。公民的参与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民主程度,因此,调动社会成员投身于志愿行动的积极性,是促进社会发展与志愿事业进步的重要动力。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第五,动员。志愿精神能够以无声的形式号召社会成员参与志愿行动,使志愿者心甘情愿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一来,志愿精神能够促使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参与的愿望。总而言之,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
(三)志愿服务的合法性基础与志愿精神的一致性。志愿服务的合法性既是指合法律性,也是指得到公众实际上的认可和支持。一方面,得到、加强与维持志愿服务的合法性,必须坚守和弘扬志愿精神;另一方面,志愿精神蕴含的公正、奉献等理念,对于激励和推动志愿者恪尽职守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志愿服务的合法性基础与志愿精神的一致性。志愿精神在社会中的培育和弘扬,特别是志愿者的志愿情怀、奉献精神与志愿义务,在志愿行动的互动中可以提升人们对公益事业的接受和支持力度,从而为增强和维系志愿服务的合法性积累丰厚的社会资本。
(四)弘扬志愿精神是改善志愿服务环境的要求。倡导和弘扬志愿精神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改善志愿服务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公正精神的发扬必定会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公众能够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其次,志愿服务精神的发扬光大,必定会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这就使得公众能够在积极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最后,奉献精神的弘扬必定能激励志愿者勇于付出,造福社稷,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概而言之,弘扬志愿精神对改善志愿服务环境,提升志愿服务效率至关重要。
三、培育志愿精神的对策
自我实现型志愿精神以服务、奉献、责任为内核,但这些精神内涵都是一种应然性要求,并非在任何特定的志愿组织中都可以天然形成和产生作用。在志愿服务中体现和贯彻其奉献性、服务性与责任性,必须在培育志愿精神的过程中,对传统志愿精神资源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传承,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推进志愿组织的发展。
(一)反思并且传承传统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端和演变过程,最初的志愿服务我们称之为慈善行为,是因为捐赠是慈善行为的固有特点,自古以来就存在,实际上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前身。当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体现出许多志愿精神。如从三国两晋起,中国古代兴建寺庙来协助慈善事业开展救济,体现了最古老形式的志愿精神。这些闪烁着志愿精神光芒的思想振聋发聩,无论在历史的深处还是未来的岁月,其价值都不会泯灭。培育和构建当代中国志愿精神,应当积极地开发与吸取这些重要的历久弥新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资源。
(二)加强志愿者的德育力度,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承担着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责任。志愿精神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它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弹指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持续升华与塑造的过程。面对没有利益驱动的志愿行为,志愿精神与信仰的不断加深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对全员开展志愿精神的宣传教育,激发全社会成员志愿意识,健全志愿者的公共人格,尤其是加强学校的志愿教育。在学校中进行志愿美德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志愿者的素养,为志愿服务之志愿精神的树立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志愿者所体现的志愿精神不仅关系到志愿服务的有效运行,而且对全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志愿者组织要不断加强对于志愿者精神信仰的培养,如频繁举行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活动,使志愿者之间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志愿者应该经常聚会以培养情感,增进志愿者之间的感情与友谊,并且在志愿者之间传递精神,使志愿精神延续下去。尤其,还可以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化社会成员,通过观摩影片,看杰出志愿者的行为,通过学习优秀者的事迹,开阔个人视野,真正将伟大的志愿精神贯穿到实际行动中,使个人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总而言之,必须强化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三)积极推进志愿组织的成长。志愿精神伴随着志愿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得到不断增强。培育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不断推进志愿组织成长的过程。志愿组织是弘扬志愿精神的重要组织载体和强大动力,必须采取积极举措促进志愿组织的延续与发展。首先,志愿者在开展志愿行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优良的志愿信用网络,提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踊跃性,为志愿事业的发展开拓志愿精神的资源;其次,志愿组织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通过这种力度,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控制力与感召力,从外部激发志愿精神的提升。
四、结束语
志愿精神将自我实现作为动力,是志愿者本着自己的兴趣和意志采取的一种利他行为,值得全社会崇尚。随着自我实现型志愿精神逐渐被社会赞扬和倡导,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心灵需要。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在志愿服务中实现高尚自我,就要不断奉献社会。在此,我认为,志愿者热爱志愿服务事业在于自我实现的志愿精神的魅力。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绿琦:《80后青年志愿服务与公民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6
于家务中学“天使助老队”于2007年9月成立,以学生团员为主体,是在学校团总支领导下的一个志愿者服务团体,经过6年的发展,队伍逐渐壮大,成员人数已由当时的七八人发展到30余人。2013年“天使助老队”被评为通州区“三星级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天使助老队”的服务宗旨是“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口号是“爱老、助老、帮老”。我们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采取不同方式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传播一种文明,让这份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为了规范志愿者活动,我们制定了《于家务中学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章程》和《活动制度》,加强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学习了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等,此外我们还分享了许多志愿服务的感人实例。以往我们志愿者服务仅限于为学校内各项服务活动,如清洁校园、运动会等,服务面窄。如今除了完成学校的活动任务以外,我们经常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活动,如慰问贫困生、看望孤寡老人、敬老院敬老活动、铲除小广告、回收废旧电池、清洁于家务回族乡老年人文化广场等。
“天使助老队”一直把开展有教育意义和引导意义的志愿者活动作为工作重心。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既活跃了校园文化,也很好地传播了志愿者精神,提高了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加强了民族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也扩大了学校在外界的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天使助老队”已为于家务回族乡敬老院、于家务回族乡各村孤寡老人义务服务6年有余,节假日、周末总会有助老队成员的身影活跃在于家务乡的各个村落。
于家务乡福泰敬老院是我们“天使助老队”的定点服务单位,敬老院的老人们熟悉助老队的每一个成员。一批批的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可是为敬老院老人服务一直没有停止。“敬老、助老”的旗帜,从一届学生手中传递到下一届学生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看望老人这一项简简单单的任务,更多的是在这过程中所传递的爱心。
篇7
在一般意义下,志愿者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志愿者精神是在个人的经历和背景、在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基础上产生的对自我的积极定位,对社会、人类及自然的积极认识与评价,以及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总之,志愿者精神是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内容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同时,志愿者精神的内涵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志愿活动的含义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志愿者精神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它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其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深化。可以说,志愿者精神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极力提倡人道主义的宗教伦理,后来发展了很多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行为,使公众得以积极地反馈社会。而在我国,最早的志愿者精神可以说是那种朋友间、邻里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都成为中国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文化底蕴。
志愿者精神首先在于自觉自愿。大多数志愿者都一致认为志愿者服务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都希望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积极倡导社会文明。当然其中也会有些另外的主观原因,如想多学点东西、想增加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不管动机有什么差别,人们普遍认为志愿活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自觉自愿是必需的。
志愿者精神也包含一定程度的承诺,这承诺包含志愿者本人对于志愿组织和服务部门的承诺,志愿者应当进行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承诺就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志愿服务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志愿者一般仅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因此志愿者本身的道德水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8
一、德性内涵阐释
德性思想在中外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如孔子所创立的德性理论,已经充分注意到将外在的德目规范统一于内在的仁德之中,据此孔子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种德性蕴含。“仁者爱人”指出了德性为善的基本性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出德性据以作用的最低限度的容忍与宽厚,“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则强调了德性的最高表现,必须是人己双关、共晋善境。而人性一旦形成,就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充分展现出来,即内在于人的心性结构如何发挥其自身的德性力量,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在生活之中。这不仅涉及到德性如何化为德行的问题,还关系到内在的德性结构转化为德行的各种环节是什么的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治思想主张通过个体的德性行为达到其所应具备的德行素质,在此基础上,整体的社会人伦原则就可以得以贯彻。显然,这是儒家传统中德治原则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中国社会在道德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保持着一种巨大张力。
西方的德性思想同样可以上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选择性是“德性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它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格”②。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德性能提升人生的价值目标:“德性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明智则提出达到目标的手段”③。但对德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却是近代英国的麦金太尔。他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取性的人类品质,拥有和践履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缺乏它,就使我们无从获得这些利益。”④其次,德性“不仅维持着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知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⑤。麦氏的新德性论显然是在当代西方社会处于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开出的一剂药方。
概括地说,德性一般表现在:第一,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出于自觉自愿的;第二,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第三,表现为行动,这是在个人关心他人,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德性的最充分体现。本文所阐释的德性,主要是指其作为实现特定社会价值目标的有目的性的活动,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社会个体的人格并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旨归。
二、自觉自愿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德性的最高境界
无私奉献是每个社会都需要的崇高品质。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志愿公益事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推动志愿公益事业发展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志愿者。审视志愿者的行为,现实社会中虽说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纯粹的志愿行为并不存在,志愿服务活动背后总或多或少或主观或客观地存在各种动机,但仍不可否认在志愿者身上所折射出的德性这一事实。据一项有关针对广州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的调查表明: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各种动机中,排在前四项的动机是:认为“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占被调查者的55.1%;认为“热心公益,从事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占被调查者的49.7%;认为“因为能倡导社会文明”占被调查者的27.7%;认为“这是社会的责任”占被调查者的25.4%⑥。上述几种动机反映了当代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强烈地社会责任感。
自觉自愿是促使志愿者从事无私奉献行为的内在心理状态,这就使志愿公益精神渐趋德性的最高境界。只有自律的行动才是真正道德的行动。在现代社会,志愿公益事业尽管是组织化的行动模式,但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而言,却没有降低志愿者行动的道德价值。 因为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公民道德行为越是自觉自律,越说明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自律,是发自道德行为主体内心深处的自觉行为,而不是道德行为主体的被迫遵循,更不是盲从。具体地说,志愿行为主体体现的道德性,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原有道德层次的超越与升华,它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要比道德他律更高尚、境界更高远。道德行为主体要求自觉,即要遵循理性原则,按照理性认识办事;同时又要求自愿,即要出于意志自由;如果意志不是自由的,那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志愿行为主体基于自身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与感受,基于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进而就有自觉自愿的心理动机和行为。
三、友爱、互助的志愿公益精神是德性的核心要素
无论众多志愿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经验、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多大差异,但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意义,却绝非人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那么简单。在志愿公益活动中,志愿者对“人字结构互相支撑”有了深刻认识,深化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探究志愿者的道德行为,其行为不应只看作是孤立的单个人的随意举动,而应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志愿公益精神本质上是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友善与美德,是志愿者个人对社会、生命价值、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尤需注意,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真诚与友爱,为那些受助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显然在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在人与人关系日益复杂化的今天,这样的“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具有深刻地道德价值底蕴。它充分说明志愿公益事业为加强人际间的接触及关怀、降低彼此的疏离感、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桥梁和纽带。
友爱、互助的志愿公益精神是德性的核心要素。一个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准主要是由这个社会的大众行为方式体现的。应该说,构建起良好完备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社会公众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并在社会大众的行为中整合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凝聚为民族精神。在由道德规范、体系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途径与形式易被社会大众接受则至关重要。志愿者由此扮演了大众合理的道德行为角色。
美国学者保罗·库尔茨强调:“现代化社会需要道德,现代化的人需要道德精神,但是现代化的道德应当是基于个体的现实生存方式,应当关注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应当使道德更加符合人性,应当使道德更多地关怀世俗利益,应当防止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堕入神秘主义或幻想主义。”⑦因此,当前我国社会尽管瞬息万变,但有一点不会也不能变,即奉献、友爱、互助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注释: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莫文隋”;志愿者;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88-02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如何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及价值目标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我们应该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载体。本文以南通大学为例,探讨“莫文隋”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一、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
1995年3月,南通工学院(现合并入南通大学)两名特困生收到第一笔署名“莫文隋”的汇款资助,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收到“莫文隋”的汇款,直至两名贫困生毕业。此事经校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催生涌现了一大批“莫文隋”。热心助人,不图回报,做了好事莫留名的“莫文隋”现象逐步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江海志愿者,成为新时期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5年,同时制定了《南通大学的“莫文隋”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评优表彰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立足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全体团员青年学生当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围绕高校“育人”核心,打造了志愿服务实践锻造精神与本领的多个平台,构建了集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立体格局。多年来,协会以弘扬“雷锋”精神、“莫文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宗旨,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现拥有上万名注册会员,下辖23个学院分会和义务诊疗小分队、环保宣传小分队等多支专业服务队。协会全体会员在爱心助教、助残、敬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与崇川区“十街百居”结对共建、服务南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服务江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莫文隋”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功能及价值体现
通常人们将励志教育定义为:应用教育激励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信念教育、道德教育。那怎样才叫做成人成才呢?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并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成才梦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应以个体存在,更多的要体现他们的社会性。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住在这座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1.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性的需要。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参加志愿服务是人的社会性得以体现的需要,尤其是现在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从而或多或少影响了人的社会功能。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尤其是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较少参加活动的独生子女),在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缺少服务意识。一般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切的思想行动受到环境与教育、影响和潜移默化的制约,因此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将决定我们的部分思想行为。“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家庭,协会每年围绕“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月活动,围绕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组织各学院协会以“十街百居”结对共建活动为平台,定期安排志愿者到社区挂职,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切实服务地方。此外,协会还组织志愿者服务江苏省十六运、第九届亚洲艺术节、亚洲击剑锦标赛、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国际友城交流大会等大型活动50余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通过策划、组织、参与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2.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可以结交很多朋友,能够学以致用,因为亲戚、朋友、同学中有参与,消磨空闲时间,学校、老师的要求等。而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让自己觉得更加快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也就是说,帮助了他人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满足,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志愿服务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精神,使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
3.“莫文隋”志愿者为大学生励志教育提供了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并提高思想觉悟。先进典型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是新形式下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2009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南通市31次文明新风典型”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对其事迹进行关注和报导。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协会注重把学生志愿者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糅合起来,在活动中弘扬“雷锋”精神、“莫文隋精神”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理念,在社会上树立“讲文明、树新风”的新风尚。同时结合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有效平台。“莫文隋”志愿者协会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较完善的体制与规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莫文隋”志愿者。协会走出了两名奥运赛会志愿者,300余名志愿服务西部、苏北、绵竹计划志愿者,千余人次的志愿者获得全国、江苏省和南通市各级表彰。曾经的“莫文隋”成员中有的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从事宣传工作,有的被选调为公务员,有的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走出南通大学校园的他们,体现了高素质、强能力,在各组织、单位受到诸多好评,成为了永远的“莫文隋”。他们的事迹为在校的其他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为学校的学生励志教育提供了先进典型。
4.“莫文隋”志愿精神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物质和精神食粮。目前在南通大学,贫困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20%。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以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多年来受“莫文隋”资助的贫困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村官以及毕业后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的就有300多名。南通大学前党委书记王德明说:“‘莫文隋’带给贫困学生的不仅仅是钱和物的资助,更多的是可贵精神和品格塑造的帮助。‘莫文隋精神’已经成为塑造新时代南通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支柱。”“莫文隋”帮助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从外在形态上看是生存的需要,而在贫困生身上的内在反应却是如此强烈。一方面“莫文隋”教育被支助者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而不必去寻找具体帮助的人。另一方面,“莫文隋精神”又感召其他学生,千方百计尽自己的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帮助贫困生。因此,有的学生帮助贫困生去完成勤工俭学岗位的工作,有的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学生们在“莫文隋精神”鼓舞下,培育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接受的是一种人格的教育。这应该是“莫文隋精神”教育意义的本质。“莫文隋”帮助的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将来能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学生。在输血与造血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莫文隋精神”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延续,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潜动力将促使他们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投身于报效祖国的行列中。
三、“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志愿服务以活动为导向,项目缺少创新性。每年“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举办大量的活动,但是活动多集中在学校固定的志愿服务点,以及以各种纪念日为主题的活动较多,项目缺乏创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志愿者协会每学期给各分会规定的必须任务太多,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有限的业余时间加上太多的“规定动作”,束缚了志愿团体的创新活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量少规定主题,让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做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2.学生参与率较低。虽然在校注册的“莫文隋”志愿者有上万名学生,但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们则多为协会的主要成员,学生总体参与率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莫文隋精神”影响到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莫文隋精神”的激励下,励志成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人社局党支部决定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弘扬爱国精神”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踏青志愿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4月4日早晨9点10分。
二、活动参与人员
人社局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值班人员、窗口值班人员除外)
三、活动行程
(一)集合地点为独库公路始发地(假山)西面。
(二)清点人数,带队领导介绍活动内容及安全注意事项。
(三)统一安排车辆,每车坐5人,由于路况不太好,安排驾龄长,开车稳的男士开车,9点半准时出发(行程约20公里)。
四、活动内容安排
(一)由假山集合出发,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开往活动地点。
(二)在距离烈士陵园1公里处,在王勇师傅的引导下将车靠路边停放,徒步至活动地点,徒步过程中开展志愿捡拾垃圾活动。
(三)到达烈士陵园后,在陵园大门前的陵园简介牌前列队站好。
1.由青年委员赵汝新介绍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
2.由人社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3.行至陵园内为烈士献花,参加人员默哀1分钟。
(四)集中徒步返回停车地点,由王勇师傅开车做引导,姜国忠师傅开车在车队末尾,其余车辆注意安全,在引导下安全有序离开。
(五)到达柳园社区(国营牧场)开展社保宣传小分队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准备“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旗子,全体人员与牧民留影纪念,阿米娜负责与牧民沟通。
五、活动准备及分工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主要负责活动前期、活动现场的整体协调,负责车辆安排,活动现场发生紧急情况时担任应急工作总指挥。
(二)安全联络组
组长:王江昆
局机关安全联络员:毛泽伟 13299196783
社保局安全联络员:高昊 19990277314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联络员:刘钊15209926176
负责安排车辆,做好安全提示,遇突发状况及时向领导报告,保持手机畅通。
(二)物资保障组
组长: 陈萍
组员:叶敏、曹晓磊、杜彪、张璐、孙虎、崔光明
主要负责准备鲜花、独山子巴音沟烈士陵园修建历史及姚风雨烈士事迹简介材料、入党誓词、党旗、团旗、社会保险宣传小分队队旗、志愿者服务队旗、居民两险及社保卡宣传资料、捡拾垃圾袋子(少许)。
(三)宣传材料组
组长:谷玉环
组员:杜彪、李晓婷、孙玉龙、阿米娜
负责活动当天照片拍摄、撰写活动信息、签到。
七、活动要求
1. 参加人员需着装庄重严肃,穿运动鞋。
2. 参加人员需做好防晒准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