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培训围绕“孝悌”,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从家庭开始”的口号,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的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健康了,何愁社会不健康呢?正如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织健康了,身体能不健康吗?培训内容讲到“家和万事兴”,而家庭和谐的首要标准是“孝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举孝廉”,人们心目当中也是以“孝敬”为荣,以“不孝”为奇耻,这次的每个培训内容都与“家庭”和“孝悌”有关,契合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使大孝者更加自励,中孝者愈益自勉,小孝者猛然自省,不孝者幡然醒悟,大不孝者无地自容。所以“孝悌”培训紧扣人们心灵深处的老弦,触动人们最敏感也最脆弱的神经,提起了一个近几年被社会冷淡、被大家遗忘又热切盼望找回来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培训是大家热切期盼和急切需要的。
其次,这个培训的组织者、倡导者和老师们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这个培训的发源地“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是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的起源地,这个镇子经过三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使犯罪率为零,基本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可见其神奇的魅力。任教者有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国内外知名学者、部分一流大学博士和全国部分成功的教育工作者。这些教师的培训都是“无偿”传授,几次培训都是一些做慈善事业的企业提供赞助,还为培训者免费提供食宿,不带任何政治目的和经济企图。他们是真正的奉献者。一些青年和中老年中医为培训者免费推拿针灸,现场传授健身、养生方法,这些“义工们”为你端饭盛汤,为你扫地整床,为你指引带路,你的疑惑和困难人家都提前了如指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全是“免费的午餐”,我觉得即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的,何况我们这些即将迷途的羔羊?真是“以身示范、善莫大矣”,因此,最好的老师是做得比说的还好的人,最好的领导是做的比说的多得多的领导。
第三,学会“孝悌”就会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并且“视诸父,如己父”,“悌”就是尊敬兄长,并且“视诸兄,如己兄”。 一个孝敬自己父母的人那他必定也会尊敬别人的父母和其它长辈,敬老爱老的晚辈,必定会按照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古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听了老人言”,掌握前一辈人的生活劳动经验为我所用,必定会少走弯路,甚至像牛顿一样“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走的更快。”听从父母兄长的话,家庭必定长幼有序、其乐融融,不会搞得“兄弟相残、父子相欺”,以至于尔虞我诈、乌烟瘴气。像“孔融让梨”一样,“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也就会少之又少,社会不就和谐了吗?一个尊敬父母和兄长的人,他走向学校就会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知道父母的辛苦,必定会勤奋学习回报父母和老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学生。走向社会,他也必定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服从单位而后服从领导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单位也就和谐了,这样的单位多了,社会就和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达到这样的境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会大踏步迈进。
第四、在当前经济社会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必须稳步推进。近日,沙雅县第三小学启动“传唱感恩歌曲,诵读圣人经典”活动,师生兴味盎然。这是全校师生学习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政协十一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关于“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述的具体行动。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3]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篇3
调查现状
在袁金宝等三位老师的《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一文中指出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武术。然而武侠电影里的神功奇技以及长拳、太极拳、刀枪剑棍等套路技术不是他们追求向往的财富,通过习武亲身感受武术背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不少美国家长在谈到武术时经常说:“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而反观国内青少年,“花拳绣腿”成为他们对中国武术的基本看法。更有品位、更时尚的跆拳道、柔道等外来文化,已经把中国武术“踹出时尚都市”,一和他们谈起武术就会戏谑地笑说“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等与武术的本真面目不着边际的话,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尊重。却对跆拳道等项目十分热衷。新兴体育项目给学校武术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其教育和文化价值难以展现。
朱无忧的《农村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农村武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农村学校中,学生的习武意向浓厚,但是对于武术的认识欠缺。2、学校领导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对武术本身作用和价值的认识。3、农村学校武术教师对武术教育的意识不足。4、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缺少武术专长的教师。5、农村学校开展的武术教育缺乏简明有趣、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的武术教材。6、关于农村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研究较少,无法满足农村武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黎桂华在《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武术普及程度较低。学校武术场馆、器材严重不足,武术师资匮乏、教学水平不高,青少年对武术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现有武术教材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忽视礼仪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等。
结论与建议
1. 根据教学实际,在武术课中着重穿插武术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武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所以,在体育课中重点通过武术教学体现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新一代青少年从小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塑造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心。
2. 创编适合当代青少年习练的新的武术套路,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有益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发生转移。当前的“跆拳道热”,“武术冷”就说明了这一点。
3. 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进行阶段性培训,重点放在武术文化的学习上,套路练习为辅,使得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文化氛围上。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专业教师的缺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专业技术的教学需要专业人才。教师的替换需要时间。当下的工作重点可放在对学生进行武术知识的学习。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武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吸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贡献。中国武术中的武德和练习者行为规范的忽视,使武术成为一种缺少文化内涵的竞技运动,武术的民族性、文化性、教育性被忽略和淡化。练习武术首先是对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养成,行为的规范,其次才是掌握技术,健体防身。这是学校普及武术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基本准则。
篇4
学习培训――携手“行知”
在顺义区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知”计划项目启动会上,王文静院长对于“行知”计划项目的目的、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通过对“行知”方案的解读,大家了解了项目的具体内容、方法与路径,并强调“行知”计划重在以“行”求“知”,在“行动”中全面提升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教育水平。
项目启动至今,项目组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培训与实践活动。培训形式包括理论讲座、参观学习、访谈调研、下校指导等;培训内容涉及经典诵读、书法艺术、民俗技艺等。
“行知”计划项目组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开办了“好之”汉字书法教育工作坊。围绕“中国书法史与书法实践”由北师大历史学院李凯老师主持,通过8次课程带领项目校的书法教师研习书法技艺、汉字文化、经典典籍,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其独特教育价值,探索教育实践路径。另外,北师大中华文明传播中心联动多方力量举办了首期“京师四海好老师成长营”,为教师们开设了教育与人生、儒家教育内涵、君子之道等丰富多元的课程,使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涵养心灵,引领教师叩问教育本质,还原教育使命,增长教育智慧,为成长为“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帮助项目学校凝聚、彰显教育特色,传播特色学校优秀教育典型经验,“行知”项目在全市遴选15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种子学校”开展“走进特色学校”系列活动。在“行知”项目组的带领下,本校干部教师先后走进了朝阳区劲松四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清明展演活动”、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翰墨文化节”活动,以及顺义区“培德书院”参学活动。每一次观摩学习,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寻文化根脉,敬人文始祖,感家国之恩是心灵的慰藉;经典诵读、农耕文化、民俗技艺,饮食养生是课程的展现;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专家引领――走进“行知”
为了给“行知”项目学校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指导,推动项目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入发展,“行知”项目组专家团队多次走进双兴,莅临指导。专家组成员通过参观校园文化、聆听学校汇报,走进国学课堂、开展交流座谈,了解师生需求,对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专家们对于本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专家们还结合学校实际谈了自己对于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观点与思考,提出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一定要重视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要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接受浸润式的传统文化学习与培训,这样才能使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及其时代价值有独立的思考与转变。另外,在学生经典诵读方面,提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可以达到每年10万字的诵读量,需要深入的开发与引导,加大诵读的力度与广度。专家团队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为本校继续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实践感悟――展望“行知”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路上我们已经行走了6年时间。在没有任何借鉴模式的前提下,我们一路“行知”,在“行”中学习、在“行”中感悟、在“行”中成长,逐渐形成了具有双兴品牌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在“雅正”教育办学理念指引下,形成了“一厅一园四梯四廊”的校园文化格局和具有民族传统元素的社团活动。在“行知”项目组的引领下,成立了教师“经典阅读工作坊”,秉承“不是过来人无法引领未来人”的宗旨,以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为载体,通过看、听、读、悟、加强教师对于经典文化的深度学习与思考。以《论语》为开篇,品味圣贤教诲,召开“圣贤同行 品味经典”教师彩虹读书交流活动,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
篇5
关键词:现代装饰画;民族文化;发掘;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1-01
一、现代装饰画与民族文化
(一)现代装饰画及其多样性分享到
所谓装饰画,就是指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来展示世界的一种艺术品,是绘画的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是在继承和学习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产物。同时,装饰画又区别于传统的绘画,没有绘画的特定要求和严格技法。现代装饰画是现代艺术和装饰画结合的产物,具有多样性的表现风格和多样性的表现手法等特点。现代装饰画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多样化的创意构思,用色大胆、表现夸张,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立象”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装饰画运用于室内装修、广告、建筑、工艺品设计、雕塑等各个领域,现代装饰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二)民族文化在社会当中获得的广泛认同
我国是一个具有56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饮食、衣着、风俗习惯等。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敬,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被卷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严重威胁了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延续,有些民族文化在这股浪潮中正在逐渐消逝,引起了国人的忧虑。在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反思,进行认真的思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怎样保护好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以现代装饰画为基点的民族文化运用建议措施
(一)政府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
对于现阶段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借鉴他们的有益成果。对于政府来说,我们应该首先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来,明确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引导和激励措施、大力打造和建设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其次,可以在市政建设时在主要街区建设具有标志性的雕塑、建筑等,不断提醒人们要牢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最后,要统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族文化。
(二)改革创新,发掘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思想认同和共同的文化习俗,因此,在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时,本地区、本民族的人们应该拥有一种共识。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
首先,要加强民族文化在学校中的教育。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应该重视人文知识的教育。要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课程,培养更多的民族型人才。其次,我们要打破常规,不能只一味地继承,对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民族文化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民族习俗的继承。第三,引进人才,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奖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上来。优秀人才具有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力,因此,在挖掘与创新民族文化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产品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育的今天,要想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向世人展示,光是继承民族习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本地区、本民族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民族文化产品化,并且要开发出多元化的民族产品、广泛发展旅游业、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有益成果,真正做到走出去。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装饰画进行结合就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建筑、风土人情、习俗等通过现代装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广泛投入到市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也真正意义的弘扬的民族文化,成效不言而喻。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将民族文化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改革创新和挖掘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起来等三点建议,旨在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更多的民族文化瑰宝,展现出多民族国家的伟大魅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动漫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渗透下,动漫产品业在为动漫强国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载体。我们青少年是动漫产业消费的主力军,很多人是在看动漫的过程中长大的,动漫产品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三观。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动漫产业中得到有效地彰显和表达?如何在动漫产品中打造“中国印记”?如何在动漫产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激发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动漫产品;民族文化;建议;思考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动画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礼仪习俗、剪纸、皮影、中国武术等等,皆可为动漫作品提供创意和素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动漫作品结合起来创造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作品,让动漫产业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需要令人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基于国产动漫现状的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期间,很多中国动漫的从业者放弃了自主创作,转向海外动画加工的行业,这一局面使得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完整性收到了破坏。此后,中国受到西方动漫文化的渗透更加严重,如日本的《一休哥》、美国的《变形金刚》等,迅速改变中国年轻一代的观念,读四书五经、赏中国艺术的人寥寥无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国家与文化部的扶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产动漫技术水平和市场盈利都有所提高,《神笔马良》《大闹天空》等也曾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厄瓜多尔国际电影节奖等奖项,观众的喜爱程度也有所加强,然而国外动漫产品来得太强势,我们急功冒进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国产动漫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很难形成产业大品牌;第二,动漫制作机构、放映平台和衍生品开发等环节脱节,形成错误的运营方式;第三,国产动漫创作思路难以摆脱道德教化的创作惯性,没有稳定的受众群。第四,中国优质的本土卡通形象没有获得深度开发,无法形成经典。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
据调查,在最受中国小孩喜爱的动画片中,日本、欧美、国产动漫所占比例大约分别为60%、29%、11%。古人说“行成于思”,因此正确看待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据调查显示,动漫是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的传播媒介,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生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再者,动漫产业需要利用大众熟悉的民族元素来赢得广泛的消费群体,我们应当看到,一部顶尖的动漫作品应该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充实消费者精神世界的精品。所以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先导才能站稳脚跟,走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两者互利共赢必然选择。
三、坚定国产动漫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传承
(一)做好受众定位,走向创新之路
由于市场上存在多层面、多元化的消费群众,某种产品或者某个品牌都无法覆盖市场全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打造具有稳定受众群的动漫作品,从而确定自身产品的独特性。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宫崎骏动画系列以美的视觉,将森林、动物、历史古老的神以及人类贯穿起来,通过奇妙的故事情节突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又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来形成鲜明的辨识,这种建立在社会时代下的有深度的动漫作品更加深入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内心当中,比如《萤火虫之墓》《风之谷》等等,结合国家民族历史反映了环保反战的主题,同时又不缺乏《千与千寻》这些为能为孩子编制美丽的梦的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美的视觉造就了宫崎骏的特色,因此打造具有民族精神内核的影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中国特色,要抛掉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过时的价值观念,虔诚对待优良传统,注重强调乐观向上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打造精品卡通,提高价值空间
在卡通形象的设计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利用开发,如《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正是我们一次很好的成功尝试,因为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高价成交其版权,这种版权运营方式能够让创作者专心致力于打造精品的卡通形象,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不断的翻炒阶段,而是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耐下心来好好打磨,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正如美国创作的《功夫熊猫》,影片中充斥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但是外国又将西方文化的内核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既符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又无声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可谓名利双收。我们必须学习这种创作模式,转被动为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思想观念弘扬到世界中去。
(三)整合产业链条,优化运营模式
对于动漫产业,卡通形象的使用授权通常占了整个产业一半以上的盈利额,如美国的《芭比娃娃》,进入中国后每年都获得巨额的玩具销售利润;日本卡通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六,动漫产品的出口超过了钢铁产业。我们在被他国文化入侵的同时还在自掏腰包为它买单,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动漫产业链条脱节所带来问题。其实我们也有过很好的尝试,如《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一系列动漫在市场运营和积累人气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包括玩具授权、图书版权、服装授权等领域的创收,更延伸到网络游戏、戏剧团等新生领域。但我们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动漫作品也不再少数,如今年新出的《新葫芦兄弟》,商业模式下美术片已经不再有,因为找不到这样的技术人员,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是都该好好反思。再者,单靠以情怀为卖点没有诚意和新意的动漫作品现在观众是不会买单的,因此丢到浮躁、传承积淀、厚积薄发才是动漫人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漫的发展任重道远,不仅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上面,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动漫作品人依然要重视历史和美学,不断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将动漫与之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能成为经典的卡通形象,借助完整健康的商业运作,让中国动漫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王韵诗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必须承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中学教育当中,部分学校已经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的课程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中学生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1.传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质量缺乏保障
现阶段,很多中学都已经开设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都是独立的课程,而是同其他学科参杂在一起进行。例如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传统文化和美术欣赏等。并且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是特别高,形式也比较单一。与此同时,部分专门设置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多由语文教师兼任,加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2.传统文化学习的环境有所欠缺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受到越来越多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例如,很多中学生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对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兴趣大过了传统的中国食物,会弹钢琴的大大多于会拉二胡的,英语培训班的学生远远多于国学书画班的学生。
3.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知识停留在课堂的讲解上,没有为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无从施展。中学阶段,传统文化缺乏实践机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严重缺乏。
二、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该如何有效的进行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
通常来讲,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传统文化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另一种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参杂传统文化教学。尽管当前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但是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所以,在短期内要想收获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同其他课程学习相结合。而在其他学科当中,要属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科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非常到位的指出了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
2.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日常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中学教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重日常积累,形成文化积淀
坡曾经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古代经典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中学教材当中有许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且绝大部分是以诗、词、曲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诗歌、词曲内容简短、押韵,背诵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诵读积累,可以形成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2)开展家校合作,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
Υ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只从表面上进行认识和理解,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如今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绝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孝心、爱心、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不足。所以,要突破这种瓶颈,开展家校合作,让学生所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3)开设文化大讲坛,并利用网络电子设备,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日常化
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各种电子设备用作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有利于将学习日常化。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文化大讲坛、讲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共享。又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一部有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者除了学生还有教师,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以山西省2011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调查结果为例,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教师当中,有将近98%的教师认为在中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却有40%左右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师中,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足,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缺少知识的积累出现差错。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游刃有余。
4.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穿实践内容,让学生真实体验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想真正深入到学生心中,必须要增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节庆礼仪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通过观看一件件历史实物和史料,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可以有歌唱、舞蹈、小品、相声以及乐器表演等各种形式来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
篇8
【关键词】城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主体
城镇化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一直是近代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大中小城市或乡镇,都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层次高低不同、作用大小各异的工商服务业集聚地或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用“城市化”(urbanization)来概括一个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及其作用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村地区演进为城市)。但是,这仅是从表象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发的“城市化”过程。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过程以私有制为基础,并普遍伴随着城乡对立和城乡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尽管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城市化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表现出农田劳动者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不断转向城镇的趋势。但我国的城镇化是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种有组织的、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不但重视推进城市功能的现代化,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而且重视乡村建设,重视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城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镇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地区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例如,在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黔东南州政府将与凯里毗陵的麻江县下司镇百午乡划归凯里市进行经济开发。在百午乡变为凯里市百午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百午地区的自然苗族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麻江县下司镇、碧波乡等相继并入凯里市,下司镇再度成为凯里又一经济开发区,碧波乡则成为凯里的新兴工业园区。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无数苗乡侗寨被拆迁,诸多农田被占据,广大苗族民众被迫从土地上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
城镇化文明对苗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改变着苗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深层次上讲,城镇化建设还消解了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苗族民族艺人越来越少,崇尚现代文化的苗族青年越来越多,苗族文化的家庭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主体逐渐减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走向衰落。
培养文化主体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
人是文化的主体,在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培养文化主体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是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培养民族文化主体,重点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青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笔者建议,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是培养民族文化主体的有效路径。
编撰乡土知识手册,通过宣传乡土知识培养民族文化主体。所谓乡土知识手册,是指少数民族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在具体分析本地区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特定青年,撰写和编制出来的乡土知识读本。乡土知识手册是地方性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将乡土知识手册引入群众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具有理论导向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民情风俗,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习惯、心理特质、等,这些民情风俗是少数民族地区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可资利用的重要素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应当针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际,并结合当地民族青年的经历、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发展需要等,组织当地民间文化精英编写乡土知识手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将少数民族民歌、舞蹈等汇编成民族民间音乐读本;将少数民族服饰、民族图案、刺绣图案、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汇编成民族民间艺术手册,等等。利用乡土知识手册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民族青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然生成。
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发挥规范化教学在培养民族文化主体中的作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底蕴丰厚,而且有着鲜明特色,各少数民族祭祀、婚丧嫁娶、节庆活动、民歌等都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以规范化教学的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体系地、完整地向广大少数民族青年传播。
例如,2002年8月,台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当年新学期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活动,内容包括唱苗歌、跳苗舞、学苗绣等,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校。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孝道观念、民族团结精神、重情感厚礼仪的美德、以及民族舞蹈、音乐、节日传说、诗歌等传统文化分阶段、有步骤地传授给当地民族群众,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通过民间文化培训班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此外,通过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利用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分级、分期、分批地对各级各类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还可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壮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数量,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宣传工作队伍,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生成创造环境。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对于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凝聚在本民族的语言之中,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同时,语言还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是民族传承密码,它承载着文化的命脉,保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可见,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日趋频繁,各少数民族青年为了适应中华主流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纷纷学习和模仿汉族语言以及汉族的各种生活习俗,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出现严重的汉化趋势。少数民族语言汉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环境受到影响,这是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大力提倡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将少数民族语言运用到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学校教学等知识传播媒介中,不仅可以加快少数民族青年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青年自觉接受和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使用和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大力弘扬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形成造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篇9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__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的经典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既惭愧又兴奋。惭愧的是,我从十岁开始背诵《三字经》到现在接触传统文化也不过区区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师相比,是蜉蝣和大鹏鸟的差别。然而令我兴奋的是,年轻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热情去恣意遨游,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给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十分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区的图书馆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宏伟,但是你一进去,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传世藏书》,满满排了三个柜子。
我认为“典籍”便是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通道。我专门了解过身边的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会直接将“传统文化”等同于“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的想法。这种理解看似简单粗暴,但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没错,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从课本教材里面学习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文本,为了应付考试也根本无暇思索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一旦进入大学,也有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总想赶紧摆脱。
面对这样的现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觉得,时代的浪潮会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干净,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精华就有希望薪火相传。我身边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他是我们文学院师范班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完全不是问题。
一开始大家会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平常也不怎么说话,走路飞快,人称“小马达”。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说“辩论”之后,我就完全被他的修养所折服了,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书生完全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和气魄。也是因为他,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我们学习中的垫脚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动”是传统文化走入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相比于高小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无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亲身经历。除了参加一些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通过老师的介绍,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书院中国的一些有关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维通慧书院的讲座和游学。现在社会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法人组织有很多,“四维国学”是我个人认为当中做的最得比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仅有联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动,而且还会资助大学生组织传统文化游学。去年暑假,我个人担当了第五届“瞻礼圣王”游学的领队,和刘宏毅老师一起去河南游学,收获颇丰。这些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更广阔的天地,获取到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更高维度的能量。归根结底,其实这些社会活动是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精神花园,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就首都师范大学而言,本身就有非常优厚的文化资源。
文学院就有鹿鸣演颂社和鹤鸣吟诵社,两个社团都已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在此方向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鹿鸣演颂社的社长,我十分荣幸接触到著名演颂家胡乐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演颂社蓬勃发展,先后出演了二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比如说4月23号的世界读书日,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邀请我社参加读书活动,我社社员集体表演了《光的赞歌》。对处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传统文化,老师的带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胡乐民老师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能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引的老师。胡老师为人十分随和,每次他出差回来都会和我们同学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参加中国影视高考培训联盟会议,他将所思所得分享在我们的微信群里,足足有一个小册子那么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在鹿鸣演颂社里,同学们不仅能原创古诗,还能将之生动地演绎出来。
此外,我本人还在鹤鸣吟诵社担任骨干,参演过一些吟诵节目,比如说《木兰辞》、《木瓜》等等。主要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吟诵是古代读书人学习与交往的基本方式,优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画壁,流觞曲水。
以这样一种真诚而高雅姿态生活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和倾羡?恰好学校也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吟诵资源,比如说像杨懿兰老师的讲座、徐建顺老师的吟诵课等这个暑假我们还将迎来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到时候名师济济一堂,场面会更加盛大。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能学会各种各样的朗诵、吟诵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一种更加自然而惬意的生活态度。所以,我认为,传统文化离我们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反而可以说是触手可及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体力行去表现,去感染。但并非刻意地表现,唯有我们自己本人真正了解和受益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将之发扬光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__在北大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传统文化”四个字多达五次,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文本更是超过二十余条。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堪称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哲学问题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
我们本自具足如此优厚之文化资源,怎能坐而废弃?因此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斗胆以鄙人之见阐述我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四点建议:
第一,沉下来。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前远的意识,这就要靠积累和沉淀,一边从阅读中积累,一边从活动经验中沉淀。从下往上打基础。也就是__所说的“勤学”和“明辨”。
第二,走进去。身处校园之中的我们,不能两耳只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必须先有勇气走进社会去实践。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在这个环节,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笃实”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价值的高低。
篇10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做好小学教育工作能够为今后的深入教育打下重要的基础。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成效,但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这方面的教育依然缺少重视。
1.1德、智发展的失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这个国家一直都崇尚道德的修养,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中华民族如此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从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到当今的德智体美劳,德育在璀璨的中华文明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应试教育的推行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将工作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德育的教育。因此在新课改推行以后,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然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十分深远,使得当今的小学教育依然没有扭转孩子道德缺失这个局面。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知识和真善美的追求。
1.2合作意识薄弱:合作意识是个体在群体中生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能够与周围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虽然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竞争并不能否认合作,反而应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据调查显示,当今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合作意识薄弱、团队精神萎缩的问题。绝大多数小学生心中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竞争关系,就是要比其他同学考的分数高。很多小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较为强烈,一切都要以自己为主,在与父母沟通中,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只会一味的将责任推卸给父母,听不进去规劝。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让、孝顺的优良美德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缺失。
1.3爱心淡化:爱心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纯真善良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行最为强大的约束力。宽容和爱心在人类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够在关键时刻拯救心灵、矫正人生之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当今的小学生中,爱心和宽容发生了重大的缺失,许多小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通常都以自我为中心。小学阶段是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宽容,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宽容他人、坚强的面对挫折和委屈,培养他们坚毅的品格。
2加强小学管理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从文化修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并不是明文的规定,而是人类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社会规则。道德教育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小学生的成长是成人和成才的统一,不但要成才更要成人,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教育的最初目标就是人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人文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思想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人向善的重要典故,“富贵不能、贫贱不能屈”的个人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建议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教育小学生十分有意义的人文教材。因此,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将这些中华民族的闪光点不断的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帮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成人。
2.2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化传统教育:小学生正是个人意识形成的阶段,在此期间,传统教育的深化需要切实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历程,将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引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以此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不忘结合现代文明,使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综合性人才。
2.3加强社会实践: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已经编入了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许多小学生都能够熟练背诵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章,然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够将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要将理念和实践相结合。例如为了弘扬孝道,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回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并将这些感受写进日记本中,以帮助学生培养孝敬父母、谦让他人的传统思想。
3结论
- 上一篇:安全生产预案演练方案
- 下一篇:企业高管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