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5-01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振兴民族的希望。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品学兼优的建设人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央和国务院几年前曾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高校要审时度势,要研究新问题,把握新特点,与时俱进,使教育思想适应新的历史要求,踏踏实实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多级领导和政工队伍对大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们深知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使他们早日成才。广大学生也不负学校与家人的重托,自进入学校就尊师重学,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勇攀科学文化高峰;他们遵纪守法,积极向上,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材。

然而,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不好的情况。自杀、他杀比例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较低,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未被重视、一时不快等,使他们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生活郁闷、自闭、斗殴、自残,甚至吸毒。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国际方面的影响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意识互相传递,互相渗透。有些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电视、报纸和旅游等接受外来思想意识的隐性渗透,逐步滋长了自由化思想,他们从开始对教育者权威的不满到后来的公开对抗,主张自由主义。

1.2 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一些大学生非常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他们崇拜金钱,过于强调自我为中心,一切只围绕个人的生活转,自私自利思想滋生漫延。

1.3 扩招带来的问题

高校改革后可以扩招,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多,素质各异,良莠不齐,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1.4 网络迅猛发展带来影响

部分学生好奇心强,沉迷于网吧,时间一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几科成绩不及格,引发各种问题。此外,一些学生轻信网络诈骗,也使金钱受损或出现各种问题。

1.5 就业问题带来的困惑

以前高校是统一招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学生思想单纯,对就业问题不存忧虑。可现在是毕业后自找职业,就业难,择业更难,这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压力较大。快毕业了,就要为就业问题四处奔波,到处应聘,忧心忡忡过日子,这也给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1.6 有些教育者各行其是,缺少合力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光靠政工人员是不够的,应该是学校全体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可在现实中,有些教育者只教书不育人,将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在课堂中大讲特讲,引起学生的盲目模仿,使学生好不容易建起的理想大厦轰然倒塌,学生对现行的政策产生不信任感,思想茫然。

除上述所举之外,学校还会遇到一些较为特殊和难处理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

2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领导者必须头脑清醒,把握时机,适时地调整教育工作的思路,迎难而上,勇于面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百年大计,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全体教工都应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齐心协力,共挑重责,完成育人任务,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重要问题上给予有力支持。

2.2 教育内容和方法要作适当调整和充实

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正在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坚持贯穿于整个思想教育的始终。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辅导工作,可分层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对刚入学的学生,教育重点应放在遵纪守法和转换学习方法方面。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要求他们在学好学业之余,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干部锻炼等形式加强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四、大五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好毕业前的社会实践,还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3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还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脉搏,给后进学生做思想工作,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2.4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工具充实自己的知识,还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网络那些虚伪、诈骗内容等迷惑,切勿上当受骗

2.5 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的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深刻的。高校的领导应重视辅导员工作,选派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充实或更替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议设立辅导员职业的职称制度,建立奖勤罚懒制度,对优秀的辅导员要晋升晋级,委以重任,以激励他们工作的热情,充分发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作用。

2.6 充分发挥大学生中的党、团组织的作用

党团组织的号召力很大,可以团结、教育和带领学生积极完成各种任务,因此,学校的党委、团委要经常给党、团组织布置任务,并检查指导他们的工作,利用优秀的党团员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 教育者要做大学生的表率

篇2

问题意识表现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质疑、困惑、忍不住探究事物本质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主动地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自主探究和思索的欲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注重“问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定了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展示成果。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所有受教育者也都要有问题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带着问题进来,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带着更多问题在课下实践。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以“95后”眼光去发现问题,这需要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 所以顺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

2.培育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的传递,不如说是储备力量的源泉。有位学者曾说过:“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二法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其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变为财富的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去诱导启发,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认知l展,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寻者。

3.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是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授课时应当将学生身边的生活变化和时政新闻等作为案例,对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进行质疑反思。“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有个性,善于观察和思考,因此课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共同探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典型案例去阐述难懂晦涩的理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把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彰显出理论的魅力,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4.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走入误区。转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做法;转变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做法。将学习好、遵守纪律、不越雷池一步的学生评定为“好学生”,而对想象力丰富、敢于质疑的学生有排斥心理,其实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全面分析,理性看待学生。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性到显性,从弱到强,采用任务设置、团体协作的方法设疑导思。教学中把15~2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课下准备的成果,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发其他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并且举行竞赛,评出优秀成果,使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生付诸实践的兴趣;学生共同讨论为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活跃思想,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勇于提问题,大胆质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无论其问题多么简单或复杂,都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指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定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转变。

(3)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引导,如设置情境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走向。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情境,有助于带着学生进入课程教学的思维场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微课堂教学法就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借助多媒体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把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火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超越传统观念,把思路引向新的领域。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观察现实问题,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更是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其培养和形成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在思想政治课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决策者、操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帮助他们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 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公众号太多太杂、有时会陷入单纯追求关注人数和阅读量的偏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学校应对校园微信公众号加强管理、优化整合,公众号运营者应建立过硬的团队、加强相关研究,全体政工人员应注重提高媒介素养,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功底。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 思想政治教育 运营建议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充分的重视,为了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更好地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校园微信公众号纷纷开通。但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尚不成熟。分析目前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这种新的平台和方法,发挥其独特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公众号太多太杂。

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上线,到2016年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1200万,成为微信网络信息的重要来源。申请公众号之后,组织或者个人便成为“自媒体”,通过编辑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发送给订阅该公众号的人,实现信息的传播、价值的传递。这无疑满足了诸多组织和个人的信息需求,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公众号的申请过程并不复杂,运营有着极强的自主性,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高校的多个部门、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纷纷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但过犹不及,目前各种各样的校园公众号呈现出“泛滥”的态势。

以Q大学为例,目前正在运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Q大学、Q大学广播台、Q大学团委、Q大学学生工作、Q大学图书馆、Q大学研究生、Q大学R校区、Q大学校友之家、Q大学学生会、Q大学智慧校园等,还有该校各个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部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服务和管理学生还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同一高校的不同微信公众号存在信息重复的问题。比如“Q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这则微信信息,在Q大学、Q大学广播台、Q大学R校区、Q大学校友之家及Q大学各个学院等公众号上均进行了。如果学生同时关注了其中几个公众号,那么他即使对这则信息感兴趣也通常只选择自己最先看到的一个点击阅读。

校园微信公众号太多加重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互联互通、自媒体的时代,学生每天会接收到大量信息,如果仅所在高校就有几十个甚至更多与自己有关的微信公众号,那么学生会因对信息的疲劳感而无视很多校园公众号的内容。即使阅读也总是快速浏览,很难入脑入心。某些学生对诸多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丰富内容并无兴趣,反而因为名目繁多而感到厌烦。大部分学生仅会根据自己的信息获取需要和兴趣关注最有用、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几个公众号。对于部分公众号,有的学生出现了选择困难和在“关注”――“取消”之间不断徘徊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关注了某些校园公众号,但只会选择性地看或者很少看,时间久了觉得无用干脆取消关注。总之,校园微信公众号过多造成了这样的现象:运营者费心尽力编辑,学生偶尔看看、视而不见或者因未关注而根本看不到。这实质是一种运营者时间、精力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的体现。

(二)陷入单纯追求关注人数和阅读量的偏误。

高校微信公众号开通和运营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服务和管理学生,做好对本单位工作的宣传,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未必关注这些公众号,即使关注了也未必会认真阅读公众号的内容。某些校园公众号的运营者为此煞费苦心,想尽办法让广大学生关注和阅读。

有些高校或者高校的某一部门、院系采取了强制关注的办法。即要求相关学生必须关注某一公众号,并将其作为综合测评、班级量化考核等评价的考虑因素,甚至对不关注该公众号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有的还会对学生的关注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将学生关注该公众号的截图发送给班干部或老师,确保学生报告的关注情况的真实性。这样的办法在客观上保证了公众号的关注量,但显而易见,强制的手段完全背离运用微信公众号教育服务学生的初衷,一些学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会在表面上听从要求,关注某一微信公众号,但他们是否愿意关注、是否乐于主动阅读该公众号上的内容、是否信服该公众号所传递信息的价值观却无从考量。且有些学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的时候关注该公众号,将关注后的截图发送给老师或班干部之后再取消关注。

有些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没有采取强制关注这种较为极端的方式,但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阅读做出了其他努力。有些运营者研究微信公众号的“吸粉大法”,开设投票和其他互动;设置问题悬念,关注或分享之后才可获得答案;社会热点等吸引眼球的内容;抢先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学生十分关切的信息;以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呈现内容……这些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否可取,要视具体情况而言,不可一概而论。但值得反思的是,吸引学生关注和阅读公众号的内容,本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服务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更大、效果更好,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在编辑公众号内容的时候,有时把太多的心思放在增加关注人数和阅读量上,或者单纯用关注量和阅读量衡量信息的质量和价值,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本初的教育目的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发生偏离,疏远教育性,而靠近商业性和娱乐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尽管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号呈“泛滥”的趋势,但真正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公众号比例不大,可以说,大多数校园微信公众号还处在探索阶段,高校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这与公众号推送的内容质量有关。具体而言,质量不高的校园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哗众取宠,无营养。这种信息通常是为了博学生的眼球,与运营者“单纯追求关注人数和阅读量”的心B息息相关。信息或许十分华丽、有创意,语言风格也很时尚,能让学生觉得喜欢,得到了很多“赞”,但其实仅仅是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口味,没有实质性的思想内容,没有营养,学生看完之后“一笑而过”,微信公众号的价值引导作用完全处在被动局面。第二种,单调呆板,不新颖。或者是照搬一些专业书本、论文、教科书的内容,或者是使用强硬而不亲切的语气,或者是信息表现形式太单一(如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是谈论已过期的新闻或信息,等等。这种信息则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没有认真研究当代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时下的网络潮流,忽视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或许内容很实在,很有用,但在学生看来“太正式”,看起来让人感觉很累、不舒服,自然就不愿意认同信息传递的观念。

综上所述,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十分情愿关注一些校园微信公众号,即使关注了也未必会认真阅读上面的内容;退一步讲,学生即使看了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很多时候也仅仅是获得了一些信息,至于获得的这些信息有没有用,对他们产生不产生影响就难说了。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落后和不甘落后的心态。

校园公众号太多太杂,高校微信公众号“泛滥”,主要是某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落后和不甘落后的心态引起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在哪,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哪。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等显性教育方式开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十分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与学生同在,换句话说,学生在哪,哪里就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微信公众号上线后,各行业领域纷纷申请开通,极大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到2014年就已经有将近85%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了[1]。各高校及高校的各部门、院系、教师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其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抢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发展迅速,我们还未做好规划,微信时代就已经来临了。

第二,微信公众号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微信公众号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将内容推送给每一关注者的账号,这样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者主要是该校的学生和教师,交流基础好,的信息容易产生共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校园微信圈子文化。公众号信息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使得信息可以以立体的、有表现力的方式呈现,为学生喜闻乐见。公众号后台可以提供用户分析、图文分析等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新增和取消关注的人数、信息内容的阅读和分享人数等,从而获知信息的效果,进而研究其中的规律。此外,微信公众号不断完善新功能,留言、评论、点赞、分享、关键词回复、投票等,加强了学生与公众号运营者的互动,也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提供了便捷……这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具备的新优势,使得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青睐微信公众号。

第三,各层面的重视和随大流。目前,党和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及相关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上诸多高校和部门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因此,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出于不甘落后或者随大流的心态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有自身的规律。

运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提是学生要接收并阅读公众号的信息。如果学生看不到某个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或者能看到但不看,那么公众号的内容再好也徒劳。从这个角度考虑,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费尽心思增加关注人数和阅读量,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微信公众号作为2012年才上线的新的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方式和特点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报纸、广播、电视,以及较新的网站、贴吧、博客、微博等都有所不同,需要运营者进行积极的探索。各个行业领域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网络达人”、学者从商业、信息传播等多个视角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提高信息传播热度方法进行了研究。比如,如何运用标题吸引人们点击阅读,信息推送的最佳时间点和频率,什么主题、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更能得到认同和增加转发,等等。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们乐于借鉴这些经验和规律,以提高公众号的影响力,进而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增加公众号的热度和影响力是不同领域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共同的追求,但最终的目的是不同的。比如,电子商务类公众号是服务于商业效益的,新闻资讯类公众号是为了传递新闻资讯的,娱乐休闲类公众号则是为了满足大众娱乐需要的……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与其他微信公众号不同,不应仅仅满足于吸引更多的注意,更要注意信息内容的品质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他领域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经验和规律只能在恰当的时候为我所用,不可全盘照搬。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如果把精力主要放在增加关注和阅读人数上,忽视教育服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最根本目的,便是工作的偏误。

(三)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弱。

运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有很多原因,包括复杂的社会思想状况、开放的网络环境及“爆炸”的信息、微信公众号自身的局限性,等等。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某些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薄弱。

万变不离其宗,在任何时期、对任何一代人、采取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共同的规律和独有的特点。在自媒体时代,对当代大学生,运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律,又要考虑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微信公众号自身的规律。

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有的内容哗众取宠、无营养,有的则单调呆板、不新颖,实质上都是没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教育情景和问题的特殊性相结合。哗众取宠的内容显然是只考虑了大学生的口味和信息传播的规律,忽略了进行正确价值引导的教育目的;单调呆板的说教式内容则是只注重思想性和实用性,忽视大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的特点。这些偏颇都是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弱的表现。

三、对校园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优化整合。

目前,微信对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的问题并非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优势没有认识到,而是如何规范、整合校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使校园微信公众号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

只要不传播非法的言论信息,组织和个人就可以自由开通微信公众号,并向订阅者推送信息。然而,账号主体为一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经过了认证,成为某一高校及其所属单位或组织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所的内容代表着学校的态度、形象,学校层面有权也应当对其进行管理。其他与该校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教师开通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等,由于关系到学校的形象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出台规定等文件,对这些公众号运营的原则、注意事项等做出一定的要求。

高校应当有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机构部门和专门的负责领导,对该校各单位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管理。可以对学校开设哪几个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整体的规划,对已经开通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整合,通过撤销、合并、增设,明确每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目的、面向对象和推送内容的主要范围,使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设置更合理。与此同时,也对公众号运营的队伍进行整合,每个官方微信公众号都应有一名熟悉相关业务的专门负责人,带领一支素质过硬的团队进行运营。此外,学校层面应制定详细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具体规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应根据规定加强规范管理,对各微信公众号进行指导,并严格审核把关的内容。

(二)公众号运营者:建立团队,注重研究。

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运营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熟悉当前的网络潮流和信息传播规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严格的方向上的要求和灵活的形式与方法;再次,大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需要。所以,高校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是多样的。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好的校园微信公众号背后往往有一个出色的团队。团队中的成员应当各有所长,分工明确。要有一个对微信公众号进行全面负责、指导管理的责任人;要有一个或几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经验、熟悉学校和开设公众号单位情况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对公众号的思想内容进行把关、提供指导意见;要有一个专门的策划联络人,负责该公众号运营的具体事项;要有一批擅长网络编辑的后台工作人员对微信公众号日常的内容进行具体编辑,其中包括排版、美工、音视频录制和剪辑、图片编辑,等等;还要有一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供稿者。

在这些成员中,专门的策划联络人可以由一个熟悉网络环境的公众号依托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后台编辑可以选拔一部分学生进行工作。在现实中,有相当多的高校微信公众号采用了这种办法。让学生参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不仅可以解决公众号运营人手不够的问题,使部分学生发挥专长、锻炼能力,而且学生相对于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他们的参与使公众号的内容更“接地气”,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校园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成员中,是否有一批水平高、投稿积极的供稿者是公众号能否持续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仅凭一个具体负责公众号运营的工作人员和一部分学生的力量,难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好的原创内容。运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校政工人员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需要大批有思想的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其积极提供生动鲜活的原创稿件。

要使校园微信公众号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运营者团队应加强研究。一方面,要研究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规律,借鉴其他公众号的运营经验,分析公众号后台提供的数据,通过新颖的形式和内容、科学合理的推送时间和频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阅读和转发。另一方面,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使公众号不断推送学生需要且乐于接受,触动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内容,使校园微信公众号真正樗枷胝治教育所用。

建立过硬的运营团队,认真研究规律,校园微信公众号源源不断地推送有益、有影响的内容,逐渐树立品牌,将取得更广泛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全体政工人员:提高媒介素养,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功底。

思想政治教育和微信公众号,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通过形式展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成。然而,在高校政工队伍中,往往是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未必懂微信公众号,会使用和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未必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

目前微信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庞大的社会网络,缔造了社交、媒体、商业办公、支付等健全的生态圈”[2],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大学生作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追赶潮流、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自然是微信开通较早、使用频率较高、用户人数比例较高的人群。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提高媒介素养,与学生同步。然而,部分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老专家、老教师不能很熟练地使用微信,更别谈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了。

校园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大多是年轻的教师,其中辅导员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年轻教师通常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有活力、有思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能较好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但是相对来说可能欠缺经验,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这便形成了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全体政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大家应努力提高媒介素养,能够随时赶上甚至超过学生的步伐,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在主动的局面。特别是校领导及学生工作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关键人物,他们的媒介素养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走在前列,更能对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更切合现实的指导。另一方面,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万变不离其宗,具有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是基础和根本。在这个方面,广大政工人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专家和教师学习。特别是有着巨大潜力的年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多思考、总结,多请教,并巧妙地运用新平台、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作文审题往往需要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分类判分的主要依据是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深刻,材料是否新颖、典型,是否对生活有独到的观察与思考,情感是否真实感人,论证是否严密有层次等。要指导学生学会虚题实写,实题虚写。要指导学生从题目本身出发,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生活,寻找题目与生活的连接点,做到以小见大。

作文题一:寻找一盏灯

命题属动宾短语。题眼在“寻找”上,宾语“灯”是“寻找”的对象,“一盏”则表明“灯”的具体化和实在性。

要充分体现“寻找”之意,就要有一个具体的行为状态,或者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印迹:“寻找”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这种行为印迹,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就某一方面(阶段)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寻找”印迹在文中体现的力度,将决定着文章体现题旨的力度,当然也影响到得分的高低。

可供思考的领域自然是多元的。可以呈现因为某种心理需求,抑或因为现实生活中所缺,或者还有其他因素的刺激与影响;也可以呈现追寻中的过程感受:或许一帆风顺,或许好事多磨,或许险象环生……经历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还可以呈现追寻的种种结局:或许如愿以偿,或许踌躇满志,或许劳而无功……无论何种结局,都是追寻的回报,亦即无法逃避的客观存在,只要给这个“存在”一个合理的落脚点即可。

“灯”,其本义众所周知,照明用具、发光器具之类。若以此入题,自然不悖题旨。然而用此“实义”“俗义”入题,想使文章出彩,似大有难度。

若将“灯”的本义引申、虚化,可以呈现的状态又似乎难以穷尽:信念、信仰、理论、思想、观念……或者干脆就是带给人光明、温暖、希望、亲情、友情……之物。关键在于其象征、比喻之物要具有“灯”的特质,并尽可能恰当合理,合乎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

“一盏”一词,在题目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它的存在,即是指令所写之“灯”,必须“坐实”,切不可空泛,如天马行空般不着边际,或如天女散花般漫天开花,而要落在“一处”,定“点”开掘。唯此,才能写深、写高。

倘若写记叙文,自然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她)”,小至一人一家,大到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考场作文历来强调“遵命而作”,写作时须牢记:题在心中,文在题中。要严格区分与之相近的命题,如“拥有一盏灯”“点亮一盏灯”“擦亮一盏灯”“灯”“一盏灯”……辨清了命题之间的差异,才能找准“这一个”,然后才能“量身定做”。

作文题二:学会从容

“从容”在词典里有两个解释:(1)不慌不忙,镇静,沉着;(2)(时间或经济)宽裕。

由之,放在本命题中,当做第一义项使用。“从容”可以指一种自持的内心、处事的态度和策略,也可体现在应对外界事务的处惊不乱、处乱不惊、心灵坚守、无所畏惧的豪气,更可归属为一种心境,一种情怀,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境界及人生追求。

“从容”是一种积极的应事、应世态度,完全有别于消极避世、无为的状态,有别于将一切人生世事“看淡”“看透”,于“滚滚红尘”之中,我一无所求,放弃原则立场、人生理想与追求,置人生于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之状。

这样的状态具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冷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胆略。作为平常人,则能“胜不骄,败不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不急、不躁、不惊、不乍,心中有“主”,方寸不乱。

“学会”作动词解,是一种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行为动词。它可表现为:通过接受外来的信息,经由自身的揣摩、模仿、实践等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或提高素养。

“学会从容”为动宾短语。此短语的题眼在动词“学会”上。体现的途径甚多:对观念的认同,对状态、过程的呈现,并由此获得的结果,还可以理解为对过程结果的体悟、反思等等。它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最终的归属必须是“自觉”的认知及行动。

说明:(1)切题:所写内容,能体现“动宾短语”题旨意向;能呈现对“从容”的认同及行动的状态。基本切题:有认同,但主体行为呈现不足。不切题:所写内容,仅止于“从容”的内涵外延的解说与演绎。(2)“行为状态”的呈现形态:一是认识到“(原先)不会”、“不具备”或认识到“十分重要、不可或缺”,而产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及行动;二是付诸具体的实施行为;三是由具体实践而获一种或几种体悟、反思等。

作文题三:“停与行”

“停”,即止住、不动,停留、止息。可以是暂时的行为,也可以是永久性的状态;可以是某个空间的“点”,也可以是某个时间的“点”;可以是事物本身的客观状态,也可以是人为的主观意愿所致。

“行”,即走动,去做,去从事。常常呈现的是事物的动态行状,除了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能之外,绝大多数是来自人为地主观意愿的驱使行状。

“停与行”构成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对立,又共存于一个统一的辩证体中,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便是这个道理。换言之,无“停”便无所谓“行”,有“行”也必然会有“停”。“停”,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行”,更好的“行”,有时需要暂时的“停”。能站在这辩证统一的观念之上,立论或演绎,自然是上上之见。当然要从高考作文的特点出发,要从一个较小的切入口来入题,以避免不着边际的空谈与玄虚。

提示语中有个暗示:“停与行”的选择必须遵守“规则”,过马路如此,人生道路何尝不应如此?人生路上的“停”(不做)与“行”(做),不可违背了这规则。细细分解,这规则可以是道德的、法律的,也可以是行为选择者自身的意志、能力等诸多要素。

自然,选择了“停或行”,还有一个如何“行驶”的问题,它包含方法、技巧、程序以及“行驶”时“度”的把握,火候的掌控等等。

篇5

――Mac

When Rafik Gindy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he knew he wanted to become an engineer. So he enrolled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and prepared to 1)immerse himself in math and science.

But the university had a different idea.

Mr. Gindy knew what he wanted to be, but did not exactly know who he was. That was what the university wanted him to think about, in a class called The Human Quest: Exploring the Big Questions.

“I thought identity was just your name, your culture, but now I know it’s really complex,” said Mr. Gindy, a 2)slender freshman who shook his head at that 3)revelation.

Who am I?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These are the kinds of questions posed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tering this 90-year-old university during what the president, David D. Arnold, called a first year of “4)disorientation.” During disorientation, the students―85 percent of them Egyptians―are taught to learn in ways quite 5)at odds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teaching in this country, where instructors lecture, students memorize and tests are exercises in 6)regurgitation.

“It’s different here because there is room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said Manar Mohsen, a junior major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journalism. “It is not that simple outside, where it is more about 7)conformity.”

In Egypt,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8)rote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is often discouraged. Students at Cairo University say they memorize and recite, never analyze and 9)hypothesize.

American University is a private, elite school, although university officials sometimes 10)recoil at the elite label. Yet, the school is expensive and so is generally out of reach for all but the wealthiest families and a handful of scholarship students. Tuition and fees for Egyptian students run about $19,600 a year, a 11)princely sum in a country where about half the population lives on about $2 a day.

The campus 12)exudes 13)affluence. Students joke about the “14)Gucci 15)corridor,” a spot where 16)well-coiffed students gather each afternoon. There is no cafeteria, only expensive fast-food 17)stands.

“We are all rich and spoiled,” said one student, upset that more of her classmates were not more politically aware. But in some respects, the elite label is a strength. American University plays a central role as a sort of intellectual 18)boot camp for young people who will become leaders in government and the economy.

“If we teach the elite to be good citizens, that’s not a bad thing,” Ms. Anderson said.

Nabil Fahmy, the former longtim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said that over his nine years in Washington, at least 40 percent of the embassy staff was made up of American University graduates, as was he.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Th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19 by a group of 19)Presbyterian 20)missionaries. Over the years it has grown, and now serves 5,000 undergraduates on an architecturally 21)inspiring, if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400 million, 260-acre campus in a suburb called 22)New Cairo. The location redefined the university, just as the university was beginning to redefine itself as a first-rate university rather than a 23)finishing school for Egypt’s elite. But as the school has grown, so has a conflict within the university itself: can it change its mission while retaining its 24)liberal arts core and preserving classes like the Big Questions?

Some say it needs to move away from that way of thinking.

“We are moving more and more into professional schools, like business, engineering, sciences,” said Mr. Fahmy, the former ambassador, who is the founding dean of a new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

“The challenge we have now is we have moved from a small college that thought it was a university, to a university that has to change its thinking from being a small college,” he said, defining a view that is 25)anathema to some others on campus.

There are other pressures, too, coming from a society that holds engineers in such high esteem, that the profession is also a 26)courtesy title, like doctor.

“The humanities in general, and philosophy specifically, are seen as either 27)frivolous or, at the very least, not financially 28)prudent, by many of the very people who seek what makes A.U.C. unique,” said Nathaniel Bowditch,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Dr. Bowditch argued that “learning how to think rather than what to think prepares a person for all professions,” and that without that “the academy becomes nothing more than a trade school.”

For now, the university leadership says it remains committed to its core mission, and will continue to ensure that incoming Egyptian students relearn how to learn, officials here said. “We want our students to be imaginative in their fields,” Ms. Anderson said.

So for the time being, at least, the Big Questions class remains safe, which seems to suit the students just fine.

“I took the course because my brother took it two years ago,” said Mr. Gindy, the freshm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jor. “I like how it explained things we never knew, like how the world began.”

拉菲克・金迪高中毕业时就清楚自己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于是,他入读位于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并准备沉浸在数学和科学的天地里。

但这所大学所秉承的理念却与众不同。

金迪清楚自己的理想,但没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而这就是这所大学在《人类的探求:重大问题之探索》这门课要他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原以为‘身份’仅指你的姓名与文化,但现在我知道它真是个复杂的东西,”金迪说。他是一名身材修长的大一新生,对于这种“新体验”,他摇了摇头。

我是谁?

作为“人”,这意味着什么?

在本科生进校的第一年,也就是校长大卫・D・阿诺德形容的“迷惑年”,这所有90年历史的大学向他们提出了这类问题。在这充满迷惑的一年里,该校针对学生们(85%为埃及人)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与埃及国内的传统教育方式极为不同。埃及的传统教育方式无非就是教师授课,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无非就是重复那些平时的习题。

“这所学校很不同,因为人们在这里有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就读政治学和新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曼那・莫森说道,“在外面,想自由表达意见并不容易,更多时候,外面强调的是服从。”

在埃及,教育是基于“机械学习”这个理念,而创新在课堂上是不提倡的。开罗大学的学生们说他们一味死记硬背,从不需做分析和作假设性的猜想。

美国大学是一所私立精英学校,尽管该校领导有时不怎么愿意接受“精英”这个标签。然而,该校学费昂贵,因此除了极为富有的家庭和少数获得该校奖学金的学生以外,一般的学生都支付不起。埃及学生一年的学费大约是19600美元(约13.72万元),这在一个半数人每天大约花销只是2美元的国家里可是笔巨大的开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校园里处处彰显富贵景象。学生们戏谑某个地方为“古琦走廊”――衣着光鲜的学生们每个下午的聚集地。这里没有饭堂,只有收费昂贵的快餐店。

“我们都是娇生惯养的有钱子弟,”一个学生说道。班上大多同学不大关心政治,这让她感觉沮丧。但从某些方面来看,“精英”这个标签是种优势。对于那些将成为政界和商界领头羊的年轻人来说,美国大学扮演着培养“新兵智力训练营”这样一种重要角色。

“如果我们教育那些精英分子成为优良公民,那就不是件坏事。”安德森女士说道。

纳比尔・法赫米是前任驻美大使,在职时间很长。他说在驻华盛顿的9年间,他所在的大使馆里有至少40%的工作人员都毕业于美国大学,他本人也是。

美国大学是由一群长老会的传教士于1919年创立的。此后的几十年间,它不断发展,如今在校本科生已达5000名。该校地处偏僻的埃及郊区新开罗,占地260英亩(约105.2168万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所获投资达4亿美元(约28亿元)。其地理位置使得该校对自身重新定位,正如该校正开始将自己定位为一流的大学,而非只为埃及精英分子而设的贵族学校。但随着该校的发展,校内也引发了一场论战:它能否在保留其人文教育核心地位以及诸如《人生的重大问题》这类课程的同时,转变其使命呢?

有人表示它需要摒弃这种想法。

“我们在商业、工程学和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方面越来越专业,”前任驻美大使法赫米先生说道。他创建了全球事务及公共政治学学院,并担任该学院的院长。

“目前,我们的挑战在于,过去作为小小的一所学院,我们以为自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如今它已从一个小学院转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它得转变原来的小学院思维模式,”他阐述了这样一种愿景,但学校里的一些人却对此深恶痛绝。

该校还面临着其他一些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这样一个社会――工程师备受敬重,这一职业也成了一种尊称,跟“医生”一样。

“许多探究‘开罗美国大学’特色所在的人要不觉得大部分的人文学科都无关紧要,特别是哲学,要不就觉得花钱在这些东西上不太审慎,”该校哲学系助教纳撒尼尔・伯蒂奇说。这位博士争辩道:“学习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什么,这能为一个人从事各行各业做好准备,”而这种思考能力的缺失将导致“一所高校沦为一所培训学校。”

该校的领导们说,目前,该校仍秉承其核心使命,并将继续保证入读的埃及学生能重新学习如何去学习。“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其领域发挥想象力,”安德森女士说道。

所以,就目前而言,至少《人生的重大问题》这门课仍能保住,而这门课似乎也很合学生的口味。

篇6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篇7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只有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向品质、道德情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思想情操熏陶和感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善于学习,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具备敬业、爱生、奉献、开拓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教师胜任工作、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的又一必备素质。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教师应具备温和、理解、友好、负责、有条不紊、富于想象、热情、不怕挫折、顽强意志、自我调节等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胜任教师的责任。

三、富于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的创新要求教师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能够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设想,利用现代高科技和各种现代化理论,广泛搜集信息,把握时代脉络,面向未来,总结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学校要培养出高智能型的具有竞争意识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将来走向社会时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竞争意识,因为没有竞争意识的老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的学生。

四、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的知识结构。政治涉及面广、量大,综合性很强。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科技、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又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与“博”的结合。

2 灵活多变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把政治教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3 较强的社会实践调查能力。能够运用课本主要的观点和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和时政热点问题,同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国际事务进行归纳、概括和剖析。

篇8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政治学是其母学科。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不断地将官僚体制推上统治过程中的杰出位置……结果,业已成为现代国家主要政策场所的不是政党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公共行政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官僚模型。传统的官僚模型始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它强调以机械的控制手段来提高效率,利用严格的科学原理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却忽视了对人的关怀。逐渐发展的新官僚模型改进其原有的静态结构研究,形成理性的决策模式。同时,也更关注人的需要,以及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公共行政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又都比政治学的内容要少,因为作为政治学这个母学科的一个子学科,公共行政不仅与其母学科的关系不太融洽,而且它还一直在热切并富有成效地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自己的“父学科”。在霍哲等人看来,公共行政=政治+管理。广泛吸收公共选择理论与管理经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新西兰。它强调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引入公共部门,并充分利用市场的理性选择作用,是一套取自于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价值观,倡导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并且强调政府应集中力量“掌舵”而非“划桨”。公共管理要求以政治敏锐和公共服务价值观来平衡责任感。作为一个术语,“公共管理”意味着公共政策与行政的会聚,并确认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与政治两者不可或缺。在公共管理模式中,政治家与经理的关系比以前更有弹性、更为融洽。不仅如此,公共管理的作用范围较之公共行政阶段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广泛。但是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正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的基础上登哈特夫妇提出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是一套以公民为中心的理论,它所关注的不是“掌舵”或“划桨”的问题,而是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已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社会资源的提供者或创造者,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提供各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作为统一学科的中国公共管理学又具有双重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学科的研究性,还体现在它是一个“职业的、实务领域的公共行动”。从理论层面来说,公共管理学将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主题,探究如何有效组织公共部门合理配置资源,综合研究各种理论或学派的理想方案并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管理路径;在实践意义上,公共管理学又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使其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中能够与所处的政治环境有效沟通并熟练的执行各项政策,运行所处机构。

二、价值基础

选定与夯实合理完备的价值基础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津要所在。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以及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均取决于价值基础的价值结构的合理规划、价值秩序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合理的价值基础不仅在理论上为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正当性理据,也在实践中成为对公共管理实践做出好坏优劣等评判的基本准绳。考虑到“公共行政是政府的艺术与科学跟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效率与经济主要属于管理理论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属于政府理论的范畴。”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民主参与、公民权也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支柱。因此,公平、民主与效率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基础。进而言之,正如学人江畅所言,“由于人的需要(欲望)所指向的无非是目的和手段,同时只有当一个事物作为目的或手段时它才能成为满足人的需要(欲望)的事物,因而目的和手段对于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于人而言的所有价值都无非是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这两类。”借鉴上述对价值的分类,公平应属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而效率则是手段性价值;至于民主,笔者认为兼而有之。首先,公平应当被确立为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新公共行政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公平的对待公民。社会公平就包括旨在增强这些少数群体政治权力并改进他们经济福祉的一系列活动。”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针对正义分配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诚然,社会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平等都会消失,但是每个人的基本利益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与保障。公平价值赋予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强调了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公共管理学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如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次,民主既是一种手段性价值也是一种目的工具性价值。就前者而言,不论是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生活。近千年的人类政治实践历史已经揭示了如下政治学公理,即:相对于其他政治范式,民主是实现优良生活的最有效手段。就后者而言,民主本身已然成为一种可欲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民主生活中所充盈的平等的理念、自由的氛围、尊重的品格、人道的魅力甚至参与的乐趣等待,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与民族矢志不渝地将民主作为上下求索的价值目标。在当代共和主义思潮、尤其是公民资格理论的深度影响下,民主即参与、“民主意味着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想背景。民主价值、公民参与等依然成为作为公共管理理论重要补充的公共服务理论的观念圭臬。因为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公民的参与来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不论是公民参与还是享受公共服务,都是公民权的重要体现。公共服务是政府运用公共资源,根据社会公共需求,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民的参与能迅速高效的反应社会需求,从而为政府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力参数。最后,作为公共管理学的手段性价值,“效率”是一个颇具歧义的概念。通常而言,效率可分为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学效率“强调的是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社会性效率“以社会价值观念为目标,规范的予以衡量的效率”。从行政学本身的应用属性来看,对于效率的一定追求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实际操作中对于“效率至上”原则的过分夸大,原本的“工具合理性”变为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公共管理学在合理吸收西方价值工具的同时也要警惕工具的目的化,尽量规避效率原则的弊端。不可以简单的将绩效作为评判组织优劣的标准,还要防止效率异化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以致出现公共权力的滥用现象。西方传统的科学管理所追求的效率原则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操作程序之上的,而当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其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效率的创造者;毕竟,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效率,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中国公共管理学早期深受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影响,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单纯的追求效率让社会陷入两极分化动荡不安,中国饱尝效率至上之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行政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亦即,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有先天的官僚特质,在参与社会利益分配时不仅会降低效率更会损害其公平性,因此公共管理学要做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满足公共需求。

三、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确定研究对象不仅是划定学科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界定研究任务、创建学科体系的观念前提。就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而言,确立妥当的研究对象是其立身之本与发展之源。人类是在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中发展进步的,然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不能离开社会,也就是说面临着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合理分配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核心是政府部门管理。公共利益的现实表现形态是公共资源。政府组织要做的是有效地组织公共资源,使其能够有效增值;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使其能够依据社会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保障对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对于中国来说,政府以官僚组织的形式运行,在官僚体制中人治现象突出缺乏法制规范。同时,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也容易使得信息在收集、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效率低下。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反映迟缓,也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权力过分的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有限。但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21世纪,长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不仅容易使信息失真,而且往往会错失良机。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现代政府组织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掌舵”。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这也要求政府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执行时要鼓励公民参与。民主不仅有利于公民的主人公意识、公民精神的培育,也会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推进,公民社会自治网络的形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包涵政府组织也包括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管理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条路径,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也是对于政府组织管理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有重要意义。俞可平先生认为:由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他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当前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不健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公共公共管理学未来的发展中,应探究如何应健全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合理存在,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应有作用。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生态民主主义;概念;流派;理论渊源;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97-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概念界定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理论学说。以此为基点,我们首先需要界定学术界存在颇多争议的几个基本概念和范畴。

1.“生态”概念辨析。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断言:“人类的理性必然促成概念本身的不断迁移。这种运动恰恰是人类类本质在生理上的活跃反映,不断迁移的理念最终铸就了人类思想领域极为壮观的移植想象的频繁发生。”[1]维氏的这段话表明,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搬运概念的能力,恰恰是人类类本能的集中反映。就学界所研究的“生态”概念来说,其最原初的涵义和现在的涵义已经差别甚大。在远古的盎格鲁语系里,“eco”(生态环保)是用“οικοs”来表达的。而在古希腊语里,“οικοs”是指“住所或栖息地”的意思。在古拉丁语里,“eco”是用“icome”来表达的。拉斯卡指出:“icome中的‘i’实际上是中世纪英语的‘I’,即‘我’的意思;而‘come’是指‘从何而来’的意思。合起来讲,‘生态’就是指我所从来者。”[2]也就是说,不论我们今天的人类如何使用和定义生态概念,其最为原初的“house”涵义当是毋庸置疑的。由于“house”和“home”之间的歧义性解释,本研究认为,“house”主要强调的是地理上的因素,包括风向、温度、湿度、阳光的充裕度、丛林的茂密程度等;而“home”则主要强调的是家庭的温馨程度、和谐状况以及生活的价值意蕴,它的地理色彩要逊于感彩。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世纪的奥古斯汀在《忏悔录》中曾明确指出:“经验研究表明,随着历史的演进,生态概念已经加进了生物体的存在状态的内涵。”[3]在今天的牛津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官方文献里,“生态”一词全被界定为“环境状态的关系”。受“西学东渐”速度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几乎全把“生态”一词界定为“环境关系”。最具权威的汉语词典《辞海》也把“生态”定义为:“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基于此种认识,国内一些学术权威也把“生态”概念定义为:“一切生物的最原初生存状态,或者说遵循自然法则的存在状态。”事实上,历史演进到今天,生态概念已经逐渐脱去了其最为原初的涵义,而具有了多样化的解释。就学术发展的客观表现来说,今天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生态”概念已经进化到“相互关系”的层面,只不过这种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关系”,而是具有价值关怀层面的“双向互联”,抑或指在社会领域中具有民生关怀和道德体恤的价值互动。基于以上理解,本文认为,所谓“生态”就是指携带强烈价值关怀和道德指引的辩证关系,这种关联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求和期盼,也暗示着自然对人类的体恤和怜悯。

2.“民主主义”概念辨析。“民主”是一个极具歧义性解释的概念。英国学者基思·格勒厄姆(Keith.Grahame)指出:“18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拥护它,但对民主到底是什么却不再有那样清晰的概念了。”[4]事实上,在古罗马的漫长世纪里,大多数的思想家视民主为“蛊惑人心者的不负责任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概念上划分民主正反两方面属性的是古罗马中期的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波利比奥斯(Polybius,约公元前200年至约公元前118年),他把理想的民主称为“民主”,而把坏“民主”称为“群氓统治”和“拳头之治”。自此“democracy”才获得了普遍褒义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概念只是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压抑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之后才增加了现代民主的基本内涵。本文使用的民主概念,遵循学术界通行的认识,即认为民主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组织或个人围绕着国家政治权力所生发的有关社会各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机制和制度的总和。至于“主义”(ism)一词,本文采用《布莱克维尔百科全书》的解释,即所谓“主义”是指一种在历史演进中所产生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潮或者学说。这样一来,“民主主义”就是指有关自由、平等和正义的理念和学说的集约化与体系化。本文所指的“民主主义”不是分散的、零乱的和个别的思想和观点,而是有关民主三大基本内涵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观点和学说。

3.生态民主主义概念辨析。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民主主义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角度来详细阐发学者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法治等诸领域的系统认识,从而形成了缤纷多姿的边缘学科。这些学科涉及政治民主主义、经济民主主义、文化民主主义、法治民主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伦理民主主义等交叉边缘领域。其中生态民主主义就是在这一学科发展趋势的促动下酿生的一种民主主义思潮或流派。生态民主主义坚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民主问题,指出了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必须遵循的生态法则。基于此种认识,本文认为,所谓“生态民主主义”(ecological democratism)是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系统审视自由、平等、正义等民主要素的一种观点和学说。生态民主主义又可以分成三大流派:一是从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这也是目前最为盛行的自然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二是从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即伦理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流派。这一学派主张民主价值的伦理秩序和道德重构,体现了学术界对民主制度的后现代反思,强调了民主的人性回归和价值关怀,因而具有极为重大的时代意义;三是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照的视角来研究民主基本价值的流派,即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流派。这一流派主张民力的社会回归和民利的二元互补,指出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官民之间应该实现民主价值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并事实上实现民主约束的根基化和民主规范的公平性。比如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就属于这一流派。

二、西方生态民主主义流派分析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生态民主主义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汤因比说过:“生态主义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种系统的思想或流派,它只是一些散乱的思想和观点的集合。但在民主价值的存在学意义上,生态主义的民主思考多少具有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和关联性。”[5]据此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生态民主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已形成了系统的观点和派别。尽管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在基本的理念上,生态民主主义一般具有显著的价值理性特点。下面首先介绍在西方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观点和学说。

1.科尔曼的生态民主主义学说。科尔曼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互动原理出发来论证自己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科尔曼认为,人类具有反思的能力,具有判断和接受引导其生活价值和原则的能力,具有自我批评的能力, 具有与其同伴共同创造丰富文化的能力,这些文化是他们作为一个物种的标志,即每个人都具有保护自己的道德立场和提升自己福利的能力。由此, 他从生态主义的观点出发,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政治人“维护自身福利和道德状况的最好捍卫方法就是使那些人尽可能地自我管理”。[6]科尔曼认为,人类是一种社群或社会生活的动物,他们时刻需要在群体生活过程中达到联合决策的最佳行为目的,这样人类就存在一种联合的自我管理情形,这种情形只不过就是民主内生态的另一种表述。科尔曼从人的自我约束机制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博弈的价值和目的的看法。在他看来,只要人人自我约束,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精彩。事实上,科尔曼的伦理民主意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的类本性很难实现自我约束;况且道德的良善很难超脱于社会,因而科尔曼的伦理生态民主主义学说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另外科氏也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两层内涵,即基于生理需求的自然平等和基于心理需求的社会平等。而这两种平等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功效是完全不同的。

2.马洛里基于性别视角的生态民主主义学说。性别的矛盾从来就是人类社会所永远无法超脱的障碍。有位女权主义者曾经指出,性别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人类一切矛盾的根源。反思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发现上述观点的独到之处,那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我们永远无法超脱性别。这里实际上引出了一个性别的平等问题。事实上,性别的平等只有进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才有意义。对此卡特里奥娜·桑迪兰兹指出:“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我想说的是,它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而存在。我的观点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生态女性主义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民主政治视野,尽管这一视野没有被言明。”[7]对于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视野,诺厄尔·斯特金强调:“生态女性主义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作为一种反对性的政治话语和实践,它存在于具体的历史、物质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之中。”[8]对于性别差异的自然生态学,马洛里则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他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分析的基本前提是,生态危机是欧洲中心的资本主义父权制文化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文化以支配自然和把女性作为自然进行支配为基础。而我们应该把‘男人/女人=自然’这个等式调转过来,把生态危机解释为一种基于支配女性并把自然作为女性进行支配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后果。”很明显,在马洛里看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对男女之间的平等地位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型的民主内生态,这种平等把女人的地位有限约束,进而把男人的角色无限扩展,其最终的结论是:性别歧视恰恰是对人类生理性民主生态的最大破坏。因为性别的差异不能进行定性评价,而定量分析又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人类应该抛开所谓的“妇女节”和“父亲节”等带有性别意蕴的安排,重新回归到自然存在的原生态。马洛里最后兴奋地指出:“那是最为美妙的社会形态,在那里,自由就是平等;正义被解释为公平和自由。”[9]显然,马洛里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他由此而生发的男女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生态民主思考却给了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3.福托鲍洛斯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1997年,英国著名生态政治学家塔基斯·福托鲍洛斯(Takis. Fotopoulos)出版了一本《走向包容性民主》的著作,在书中他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福托鲍洛斯从人与社会的相生关系出发,指出了“社会导向型”生态民主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他指出:“一个自治的解放性社会理应建立自己的道德规范,其中的核心价值必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保持一致,而非核心价值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同。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世界范围的真正的民主社会,必须是建立在表达个人和社会自治的不妥协要求的普世核心价值和赞美差异的各种非核心价值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社会才可以保证和平与解放的共存。”[10]很明显,福托鲍洛斯所追求的是一种共生和谐的生态民主社会,这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既包括人对自然的包容(宽恕自然犯下的各种灾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还包括人对社会存在的尊重和敬畏。在福托鲍洛斯看来,上述三大生态关系就是民主阶段的自然表现。否则远离包容性,任何民主机制和民主理念都会失去自身存在的外生态,因而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福托鲍洛斯的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尽管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失性,但他所提出的包容性分析理念对于中国生态民主学说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早在三代时期,中国社会就已经出现了生态民主思想。比如尧舜禹时期出现的基于治理水患的原始民主规则,就是以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水道改造方法的一种尝试。这种通过自由讨论来决定生态环境改善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早期生态民主意识的最高水平。商代都城迁移的事件更是说明了生态思维在民主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王国维强调,殷周都邑十三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生态政治中心不断变化的历史,也是统治者不断寻找最佳政治统治中心的历史。从生态民主主义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盘庚迁都的肇始因素当是黄河的水患问题。水患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也大大地影响着商代的民生问题,进而影响着人民的自治和平等生产问题,因而也是一个民主的实现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曾经产生过非常丰富的基于自然视角的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后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幻,生态民主意识被逐渐发扬光大。虽然中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民主”的概念,但他们的生态民主思维确是非常发达的。比如王安石基于“养民”视角的生态民主意识;范仲淹对刑罚大加缓释的法治生态民主思维;康有为基于三世循环的历史生态主义民主思想;三国时期的军事民主生态学说;唐代基于“水舟说”的生态民主理念;清代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民主主义思考等等。

生态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现代,已经脱去了古代学者的保守和庸俗气质,而具备了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是郇庆治和王沪宁。郇庆治从协商政治的角度来探讨他的生态民主思想。他指出,生态民主涵括道德、认识和制度三个层面:道德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和正义问题;认识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决人对自然的挑战和政府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制度层面的生态民主试图解决人与社会的单方妥协问题。这三大问题共同构成了生态民主主义的壮丽景观。

王沪宁主要从政治制度设计的层面来探索他的生态民主思想。王沪宁指出,“公地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悲剧不是由个人罪恶(贪婪)所引致的,而是制度本身;或者是由于依附于一个一旦达到承载能力就会失效的系统。”[11]要想克服制度的缺陷,必须建立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和规范框架。对于这种约束的价值,他说:“民主政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结构。民主制度化、民主程序化和民主规范化是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展了, 民主政治就会卓有成效。”[11]在他看来,这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一种政治生态,作为一种内生态,这一系统的良性运作必须以自由的氛围、平等的机制、正义的追求作为先决条件。应该说,王氏的生态民主思想的价值是巨大的,其影响力是可以预期的,其价值也是非常明确的。

四、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生态民主问题是一个一头连着自然变迁,一头连着人类生存政治机遇的重大问题。在一个公平、自由和正义的生态社会里,大众的普遍感觉是幸福、和谐和吉祥如意。具体讲,研究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丰富生态政治学的理论体系。生态政治学是生态学和政治学所交叉衍生的边缘学科,生态政治学强调对自然和环境的政治审视,指出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减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提出了科学的“生态理性思维”概念,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广为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科研究范式。而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恰恰填补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生态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因而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

2.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民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要求以民主的基本精神内核——平等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平等相处。[12]应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维护难度大、修复时间长、危害程度深的问题,不是一人一地一国一时之事,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人与自然才会实现和谐统一。联系今天中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上述生态民主观点将具有极为关键的现实意义。

3.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大大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意识,从而不断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从现实层面讲,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不弱化,必须重新树立“敬畏自然”的理念。在当今中国,不乏“人定胜天”的思维习惯,许多人甚至认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建好美丽的家园”。事实上,自然是从来没有被彻底征服的。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但自然界的存在永远是客观的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盲目征服自然,最终带来的就是任意破坏自然。在低碳理念盛行的今天,提倡生态民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诉求,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其实践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商务印书馆,1996:88.

[2][美]拉斯卡.英语语义学的新进展[M].张良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1.

[3][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131.

[4]Keith Grahame.“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EB/OL].http://.au/product_info.php?id=9780521287838&utm_source=googleps&utm_medium=ps&utm_campaign=AU.

[5][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3.

[6][美]丹尼尔·科尔曼.生态政治: 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33.

[7]Catriona Sandilands.The Good-Natured Feminist:Ecofeminism and the Quest for Democracy[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xvii.

[8]No.l Sturgeon.Ecofeminist Natures: Race,Gender,Feminist Theory,and Political Action[M].NewYork: Routledge,1997:3.

[9]乔欧尼·马洛里.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是什么——性别、自然与政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0]塔基斯·福托鲍洛斯.包容性生态民主理论的新进展(上)[J].鄱阳湖学刊,2011,(3).

篇10

现就**年的工作及廉洁自律情况向代表们述职,请评议。

一、学习方面:

能主动参加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学习,注重记学习心得笔记,学习态度端正,能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将新学的知识予以运用。

在每年一度的民主生活会中,能做到认真准备,找出存在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善于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也从未因工作影响到课学习。

按时参加总支生活会和支部党员活动,在支部组织的学习讨论中,带头发言,不搞特殊化,不无故缺席。

二、工作方面:

(一)在分管的纪检和协管监察工作上,继续加大了对违规违纪的处理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调查,注重从源头抓起。

1、制订了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办法,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并注重抓落实,上半年,对全公司党风廉政工作组织了督察。

2、进一步完善干部三项谈话制度,下半年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谈话,并将大家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

3、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了行风明察暗访制度,坚持做到重大节日安排对各窗口单位进行抽查,从总体来看,各单位坚守岗位较好。

4、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投诉及时进行调查,今年共接到5期群众反映供电所在两网整改中的情况,都得到及时处理,群众也较满意,同时,对电价执行情况进行了走访用户,普遍反映较好。

5、在公司党员干部中开展以“艰苦奋斗,廉洁从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在全公司多次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6、进一步完善了公司中层干部廉政档案的建立,内容得以充实。

7、加大对财经工作的审计,参加各类招投标活动,配合和参与企业内部的审计,年底对部分供电所农网改造项目进行抽查审计,强化了监督作用。

8、巩固各类创建活动,强化供电所规范化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继续开展满意站所创建活动,按时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创建活动纳入常态管理。

9、纪检、监察工作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资料规范,定期召开党风监督员会。

10、协助总支书记做好党务工作。

(二)工会工作:

1、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坚持重大事项由职代会讨论。年初,分别审议通过行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充分让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

2、继续推行企务公开,下半年对公开内容进行了修改,使公开范围更广泛,通过企务公开活动,让职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企业的管理权。

3、加强对工会组织的建设,调整组织机构和人员。

4、关心职工生活,在农电分工会的配合下,对两名特困农电职工开展献爱心活动,全公司职工积极响应。

5、注重搞好文体活动,举办几项大的体育活动,同时也组织职工参与上级部门安排的活动任务。

6、进一步落实集体劳动合同,在行政的大力支持下,集体合同履行到位。

7、工会工作能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财务规范。

三、廉洁自律方面:

1、能严格要求自己,讲原则,不为个人谋私利,没有收受不正当的礼品礼金,从未利用职权到基层部门报销发票或购买物品。

2、对所分管的工作中重大问题和资金使用都没有自行做主,而是提请集体讨论,没有违反“三重一大”规定。

3、个人没有同别人合伙从事经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活动,个人所有收入都是来源于正当渠道,没有不正当收入。在正常的交往中,没有利用公款办私事或招待。在上级来人工作招待中,没有大吃大喝行为。日常生活中,不该去的地方绝对不去。

4、在干部的任用方面,能坚持原则,以干部任免的标准来考察,不搞人情关系,严格按干部任用程序办理。在发展党员中,也是严格规定办,严格把关,不搞不正当的手段。

5、家属及子女没有经商,也没有参与其他经济活动,家庭也无重大事项需报告,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能严格要求,不搞许愿。

6、自己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介绍亲朋好友到公司工作,平时很注意此方面,也没有给他人介绍业务。

7、自觉遵纪守法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未参与任何非法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不够主动,有时较被动。

2、深入基层少,对基层情况的掌握不够细致。

3、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缺少创新,还须在更新思路上多做些工作。

4、所分管的工作,检查、监督还需要加强。

5、有些计划的工作不能到位,强调客观因素较多。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做学习型企业的带头人。

2、要继续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和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全体员工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巩固各类创建的成果,加强对创建工作和行风建设的督察,防止滑坡。

4、强化对制度的落实。

5、搞好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工会小组的指导。

6、进一步推行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对集体合同履行监督,维护好公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7、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员工技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