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净资本管理,信托公司,发展
随着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信托行业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如今,信托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以《信托法》为核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与《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为支撑的“一法三规”监管体系。作为我国信托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已实施了三年时间。
一、净资本管理起源
自1979 年我国信托行业的诞生以来,我国信托行业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整顿的坎坷历程。直到2001 年《信托法》的正式施行,我国信托业才逐步走上规范运营的发展道路。2007 年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新“两规”出台后我国信托业务的发展依旧极不均衡。银信合作业务以及与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等均迅猛发展。为了避免整个信托行业重蹈历史覆辙,银监会于2010 年9 月正式颁布实施《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规范约束信托公司业务的发展。
二、净资本主要监管文件分析
1.净资本管理办法。《净资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净资本是指根据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公司资产结构的特点,在净资产的基础上对各资产项目、表外项目和其他有关业务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控制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净资本=净资产-各类资产的风险扣除项-或有负债的风险扣除项-中国银监会认定的其他风险扣除项。《净资本管理办法》对风险控制指标做了如下规定:第一,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 2 亿元人民币。第二,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 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 40%。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净资本/各项业务风险资本之和大于等于100%,即信托公司净资本应覆盖各项业务风险资本。
2.银监发[2011]11 号文。为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分类监管,确保信托公司业务发展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内控水平相匹配,2011 年1 月27 日,银监会了《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该文对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作了明确规定,内容涉及不同评级结果信托公司的风险资本的计算方法及不同类型信托业务风险资本的计算标准。
三、 净资本管理对信托公司业务的影响
面对“一法三规”的约束,信托业务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但信托业依旧高速增长。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到8.72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净资本管理对信托业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差异化监管问题突出。尽管银监会就净资本、风险资本、监管指标作出了规定,但是鉴于信托业务的复杂性,各信托公司及银监局对于净资本的计算缺乏统一标准,加之各地银监局对信托公司监管松紧尺度不一致,这就导致不同地区对于类似的信托业务却采取着不同的风险资本计提标准,从而使行业监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不公平性,这导致各信托公司对风险资本计提大小不一。
2.优先发展信托业务,压缩固有业务规模。按照净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固有业务要消耗信托公司的净资本,还要计提风险资本,而且两者的系数都远远高于信托业务风险资本计提水平。因此,发展信托业务、压缩固有业务成为主流趋势,比如民企控股的中融信托、新华信托等的固有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仅为1.5%, 2.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7.99%。
3.被动管理型单一类业务归于事务类业务。根据净资本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措施,“事务类信托”在各类信托业务中所占的风险资本计提系数是最低的。对于被动管理型单一类项目,不少项目本身接受原状分配,信托公司实际风险较小,符合“事务管理类”要求。因此,由于监管政策界定的模糊性与风险的可控性,某些信托公司将被动管理型单一类项目解释为“事务类”业务,这以大大节约净资本占用。
4. 房地产信托花样百出。房地产信托业务是《净资本管理办法》的主攻对象之一。房地产信托风险资本计提比例高达3%,是计提比率最高的。为了顺应宏观调控的政策,银监会于2011 年6 月开始要求房地产信托项目需要报批。在监管层严厉政策出台后,房地产信托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此后某些信托公司推出了类房地产信托产品以规避行业监管,并降低了风险资本的计提。
四、净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缺陷与完善对策
《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初衷主要有二:一是控制银信理财合作、房地产信托等高风险业务的规模超速发展,确保信托项目顺利兑付;二是引导信托公司朝中长期投资等主动管理型业务转型发展。此办法虽可能是当前对于信托业监管最有效的手段,但该办法仍存在一定瑕疵,有待改进与完善。
1.“刚性兑付”的监管思路利弊参半。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各项条文表明确保“刚性兑付”仍是监管政策的重点。信托业务虽然是受托业务,但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一旦项目出现风险,信托公司仍要以各种方式来弥补损失,以保障支付项目的本息。刚性兑付对于信托业的高速发展利弊参半。一方面,信托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刚性兑付的保障。然而,刚性兑付也存在某些弊端。刚性兑付致使“投资者自担风险”的信托合同形同虚设。另外,投资者具有刚性兑付的预期。长此以往,信托市场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立法完善乃治本之道。笔者认为监管层通过净资本管理约束保障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初衷虽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充分落实。相反,这种监管思路还有可能导致风险的积累,从而引发信托公司乃至整个行业风险的爆发。监管层如若能够大胆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思路,或许更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对此,笔者建议我国应尽快出台《信托业法》或者颁布“受托理财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受托人的谨慎投资义务,以保护投资受益人利益为核心,以受托责任为标尺,统一理财市场监管规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托公司;拓展业务;客户信赖
[中图分类号]F8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03-02
一、关于信托行业定位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基于《信托法》只要涉及委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有财产权利的属性,那么一般可以将其认定为信托。通过此定义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可以纳入信托的范畴,事实上信托的业务有着比其他的金融机构更加广泛的范畴,信托又被称为“金融百货超市”。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信托业的行业发展从资金运用的方式上来讲,信托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连接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相比之下信托的业务范围更具广泛性,通过信托方式而积累的资金在企业中的应用更具灵活性,例如《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第二十二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规定,采取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等方式进行。这就决定我们能够更多的从各个方面满足企业发展和经营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信托的行业定位应该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服务者。
二、信托业的优势
许多金融机构实质上就是一种中介机构,这种机构存在的目的是将获利的源头规划为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联系起来而从中收取的服务费用。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看待竞争,许多创新产品的形成和新的经营模式的变更实质就是为了争夺客户资源。谁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和理解、并和客户在操作层面上达成更多的协议,谁就能在金融中介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因此,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就必须将获得更广泛的客户资源作为主要经营目的。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托公司必须提供更加专业和灵活的金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业务领域和范围。但信托公司从事的各个业务领域,一般都会遇到专业机构竞争。比如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PE/VC等。在这种情况,信托公司如何让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必须有效整合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各个业务的相互协同效应。
图1 企业在各个阶段企业的金融需求
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企业在各个阶段企业大致金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金融行业可以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但信托行业可以做到,这是基于信托的业务宽泛性和灵活性,信托业可以涉足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也正是信托行业独特优势所在。正是由于可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相比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信托公司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从来建立更加广泛的客户信任平台。
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和法律规定,信托公司并不能涉及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另外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展业务的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必须从不同行业产业链以及业务链的角度来考察投资收益。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同熟悉的金融中介进行业务合作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自身风险和交易成本。
三、我国信托业务现状和评价
信托当前的业务主要还是贷款,贷款有多种形式比如股权投资、购买应收账款等,但本质终归是一种贷款;而且贷款企业大多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盈利模式在当前收益比较高,但是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风险:
1.政策性调险。信托业务开展受政策受银监会影响很大,其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比较准确的规划了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2010年颁布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则是在鼓励信托公司加信托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同时提高监管和培育核心资产的能力,并通过净资本等控制指标的对信托公司进行动态监控、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以求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另外银监会颁布的《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稳步推动信托公司自主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的许多业务就会受到来自银监会的直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信托有着“靠天吃饭”或“靠政策吃饭”的性质。
(下转第9页)
(上接第3页)
2.收益波动。从刚刚第一点的情况来看,信托公司很容易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冲击,从而造成我们整体收益波动。比如之前“银信合作”的叫停。不过笔者认为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
而针对这种由于政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和收益波动是有办法克服的。笔者认为办法之一就是进一步开扩业务领域范围、做企业经营发展全方位顾问。从数据统计来看,企业的总体融资需求通常是占GDP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大约有60%-70%,不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会更多的是依靠发行证券或者创造更多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融资,而发展中国家依靠的主要来源还是银行贷款。
鉴于企业的总体融资需求一般都是一定的,问题只是在于这个总体蛋糕如何进行细分的问题。信托同时具有灵活性和金融混业的特征,因此通过不断开拓与调整业务方向,不断地适应企业未来融资结构的变化。相比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我们就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就能够具有更加广泛的客户基础。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2010年度“985”项目“四川大学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
[1]陈磊.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风险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09(7).
篇3
关键词:合格投资者制度;信托行业;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31-03
2007年1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修订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新的监管规章(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中首次引入了合格投资者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和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是新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对信托行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方向、内部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为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对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确定了信托业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
按照信托资金的来源划分,信托公司从事的资金信托业务可分为单一资金信托业务和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主流业务。新办法颁布前,信托公司依据2002年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简称老办法)办理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老办法第六条规定单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据监管机关有关人士解读,200份信托合同的限制体现了信托业务私募理财的性质,每份合同不低于5万元体现了对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的要求。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普通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等收入的个人即可达到目前信托业务的资金门槛(5万元)限制,该限制已难以作为投资者是否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标志。另外,老办法对于投资者资质的规定过于简单,仅以投资者单个信托合同的金额作为标志,难以对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作出综合评价,不利于实际操作。再有,老办法对于信托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目前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定位基本相同,无法体现信托公司的独特作用。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又纷纷利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开发理财产品,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很大冲击。
2007年颁布的新办法通过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对集合资金信托的客户准入作出了新的规定。办法规定集合信托计划的投资人应为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一是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二是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三是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新办法一是提高了委托人资金规模限制的门槛(或要求其能证明近年来的收入水平),这一限制远高于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的金额起点规定,将目标客户群体限定在收入比较高的人群,初步确定了信托公司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二是提高了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可操作性,由过去仅以投入信托计划的信托资金金额为考量委托人资质标准,变为综合分析投资金额、拥有资产情况和收入情况,为识别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二、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信托公司业务重心的调整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决定了信托公司高端理财的市场定位,信托公司面对的投资者群体具有更多的金融知识,拥有更多的金融财产,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也对投资收益有着更高的预期。信托公司要在高端理财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具有能够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投资管理能力,依据信托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设计出对高端客户具有吸引力的信托产品。这就促使信托公司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业务创新,增加证券投资、股权投资、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比重,突出高风险、高受益的产品特点,满足高端投资者的需求。
目前,资金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渠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以信托资金发放贷款、投资于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和受益权投资,以上三个投资渠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发放贷款为资金运作模式设立的信托项目,信托受益水平稳定,以贷款合同为纽带,信托项目与借款人之间形成的是债权关系,当借款人面临清算时债权关系的受偿顺序在股权前,另外操作中还可以采用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手段,风险相对可控。因此以信托资金发放贷款是许多信托公司进行信托资金运作的首选模式。但由于受市场利率水平的限制和商业银行竞争的影响,以贷款模式运作的信托产品受益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高端投资者的受益需求。2006年以来,由于“全流通”等困扰证券市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以证券市场作为主要投资目标的信托产品增长很快,在新发行信托产品中占有相当比例。和贷款相比,证券市场投资的受益水平较高,但受益水平波动也较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多以证券市场为投资目标,和这些机构相比,信托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证券信托产品缺乏明显的差异性,竞争中不具有优势。股权投资和受益权投资是近年来信托公司重点拓展的领域,这一领域具有高风险、高受益的特性,对于追求高受益的高端投资者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私人股权投资等业务已成为近年来高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还难以大举介入这一领域,给信托公司留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
由于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促使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以适应合格投资者的需求,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资金运用方式将逐步由贷款为主向证券投资和股权、受益权投资为主过渡,股权、受益权投资以及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有望成为信托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为解决长期困扰信托公司的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按照《信托法》规定,信托产品的风险由信托财产承担,即由委托人自行承担,只有在受托人违反信托目的处分信托财产或者因违背管理职责、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致使信托财产遭到损失的,受托人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实际操作中,风险承担问题要复杂得多。首先,目前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尤其是作为其主营业务的集合信托产品,其主要市场定位是中等收入人群。这一客户群体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加之信托公司的营销宣传带有或多或少的保本暗示,使得这一客户群体很难接受信托损失的现实。一旦发生损失,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其次,由于客户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即使委托人承担了风险,也会对信托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产生重大影响,信托公司将立刻面临信托计划发行困难的问题。由于信托公司不愿或者不敢把风险交给委托人去承担,所以信托投资一度成为了一项不能失败的投资。一笔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的成功运作仅能给公司带来1%左右的收入,而一笔信托资金的运作失败将让信托公司面临灭顶之灾。因此,近年来许多信托公司呼吁建立信托产品的风险缓冲机制,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但由于信托产品风险缓冲机制与《信托法》的设计初衷相违背,信托产品的风险承担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为解决信托产品的风险承担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委托人与信托公司之间是信托关系,委托人在充分了解信托产品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委托信托公司从事资金的运作。由于委托人的范围被界定为具有识别和判断信托风险的能力、具有承担信托计划风险能力的投资者,因此,信托公司只要通过调整信托产品的定位,完善产品设计、依据信托合同进行资金运作,履行受托人的职责,信托产品发生的风险可以交由委托人去承担,信托公司无须承担额外风险。
四、 合格投资者制度促进信托公司改善内部管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合格投资者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且要承担投资失败产生的风险,因此投资者会更关心信托公司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投资项目管理、优质项目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是委托人选择信托公司的首要依据。同时从保护委托人、受益人的利益出发,监管机关也对信托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因此信托公司在努力开发信托产品、拓展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达到监管机关和合规投资者的要求,在理财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和银行业、证券业相比,信托公司真正从事信托行业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从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信托公司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信托公司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另外,基于合格投资者风险承担者的角色,其对信托公司信息披露程度也势必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产品设计情况、信托资金运作情况和清算情况等。近年来,由于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关于信托公司信息披露和信托资金托管的相关制度,信托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信托公司还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托资金的运作和清算情况进行见证,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随着新法规的实施,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将进一步完善,逐步满足合格投资者对于信息透明化的需求。
五、 合格投资者制度促进信托公司改变营销模式,逐步实现信托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差别化
篇4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转型;立法完善
一、中国信托业的历史发展
191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保管部,开始了中国人独立经营金融性信托的历史。1979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现代信托业真正的登上时代的舞台,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经历了六次的清理整顿,逐渐走上了正轨。
第一次整顿始于1981年至1982年,国家对我国信托业进行了第一次整顿.其主要目的是将计划外的信托业务纳入管理体系即全部信托业务均由人民银行或其指定的专业银行办理。第二次整是在1985年央行颁布《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限定了信托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明确信托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类同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且可从事实业投资。198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金融性公司的通知》标志着信托业的第三次整顿。1993年6月,央行开始了对信托业的第四次整顿,再次明确了银行业与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政策。1999年,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国务务院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方案》,中国信托业开始第五次接受整顿。2001年《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信托业第六次整顿的开始。国家第一次以制度形式,开始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业经营。②
通过历次对信托业的整顿,我国的信托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规范,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服务部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托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中国信托业的立法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信托业的立法进程是随着历次的全国性整顿而不断深入进行的,其历次整顿都只能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而忽略了前瞻性的问题,没有对信托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细究我国信托业领域的法规法规及部门规章,可以发现,与信托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法律监管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
第一、信托业立法滞后,难以满足信托业发展的需求。虽然从我国现代信托业产生开始,对于信托业的立法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由于信托业发展速度较快与立法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信托监管不能适应信托发展的客观需求。虽然以“一法三规”③为基础的信监管体系逐渐在形成,但目前只是对信托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框架,而对于资本并购和资产重组的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操作、MBO信托计划的实施等领域的信托业务,仍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管指引。
第二,信托地位不独立,监管缺乏一致性。我国对于信托业的监管一直未能取得和其地位相称的监管体系。我国金融业确立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以来,信托一直没有自己专门的监管机构。从归属人民银行监管,到现在归属证监会监管,信托监管一直处于银行监管的附庸地位。这与信托的地位极不相称。另外,信托的业务范围被分为多个部分分别归不同部门主管。这种监管不统一导致监管缺乏一致性,使得信托监管机构重叠、标准不一、力量分散。
第三,部门规章为自己设定的管制权限超越了立法授权。例如,按照《信托法》第四条的本意,受托人“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的,其组织和管理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然而,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人民银行不仅确立了自身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核准权,同时规定任何有关信托业务的经营活动,必须事先取得该机关的批准。但是,信托业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金融活动,更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因此,《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明显超越了立法授权,和《信托法》存在冲突。
三、中国信托业发展转型与立法完善
信托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历次的全面调整,立法不断完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2013年年底的同业比较来看,信托业的总资产规模10.91万亿元人民币,仍相当于银行业约151.4万亿元规模的零头。”④因此,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可观。在当前如何实现信托业转型,完善信托立法,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信托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以“一法三规”为基础,不断完善信托业法律法规
中国信托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现今,中国信托业形成了以“一法三规”为主体的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的建立,成为信托业今后立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信托业立法仍然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面对信托业出现的信托公司风险频发、信托兑付危机不断出现、行业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必须加大信托立法的步伐,围绕“一法三规”,在坚持统一立法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信托业法律法规。
2、完善信托监管制度,规范信托市场行为
信托作为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托业监管应该坚持“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社会监管以及行业自律为辅助的一套完善的监管系。”⑤在现有监管框架下,一方面要完善信托立法,加大法律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建立全面的信用评级制度。同时,要改变现行监管措施只重视信托公司市场准入监管而轻视对其持续性监管的监管方式,建立持续监管体系。最后,要加强对信托公司的风险性监管,改变以往的合规性监管方式。监管部门要积极主动的对信托公司风险进行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实现信托监管由合规监管为主到风险监管的转变。
3、加快信托业务的转型优化,形成信托业务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信托业的盈利模式仍然主要是依赖项目融资业务的信托报酬收入。因此,加快信托业的业务转型,构建起核心竞争力成为保证信托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方面,要推动信托公司现有核心业务融资类业务的优化,改变主要依靠政策助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建立与融资类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控体系,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推动资产管理类业务的发展,创设更多以投资组合驱动的具有资产管理性质的信托产品,更好的满足资产所有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4、抓住外部机遇,推动信托行业未来发展转型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信托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推动信托行业未来发展转型。一是要从依靠制度红利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积极融入市场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从国内走向国际,开展国际信托业务,为全球客户提供资产配置和金融服务;三是要坚持金融产品标准化,形成标准的信托产品交易流通平台;四是发展公益信托、养老服务信托等普惠化信托服务,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五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立互联网信托部门,推动信托服务的转型升级。
结语
从改革开放后现代信托业在我国开始建立,信托业经历数次整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托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无论是信托业本身的发展困境,还是立法监管的滞后,都对信托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托业也迎来了发展转型的良好时机。推动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转型,完善信托业立法和监管体系,成为保证信托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落脚点。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信托业的未来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注解:
① 《2014-2015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5年7月8日
② 刑艳.我国信托业发展现状浅析.赤峰学院报.2015年1月第一期(上)
③ “一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三规”即《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3月1日起施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年3月1日起施行)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2010年8月20日起施行)
④ 管延芳.中国信托业拐点及信托业转型路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4月
⑤ 肖屹.中国信托业监管的有效性分析.经济论坛.2015年6月
参考文献:
[1]《2014-2015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5年7月8日
[2]武飞.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商业银行.2013年8月
[3]刑艳.我国信托业发展现状浅析.赤峰学院报.2015年1月第一期(上)
[4]盛学军.中国信托立法缺陷及其对信托功能的消解.现代法学.2003年12月
篇5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信托;REITs;投资
一、REITs的概念
房地产投资信托,也即Real Estate Investments trust,简称REITS,这是源起于美国的一个概念,1960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国内税法典》(International Revenue Code,I.R.C.),使得设立REITs成为可能,法典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以优惠的税收待遇。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在以往被称为不动产投资信托,是指一种采取公司、信托或者协会的组织形式。它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收购并持有收益类房地产(例如公寓、购物中心、写字楼和仓储中心等)或者为房地产进行融资,并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机构。然而在我国多将其称为房地产投资信托。
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一种新型的信托形式,与一般的信托相比,它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REITs的投资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房地产的获取与经营。这一点与共同基金的特征相类似。其次,从制度渊源我们也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有着避税的功用。REITs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了组织实体应当缴纳的税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租金收入分红的方式减少个人所得税。这样就避免了对REITs和个人的双重征税。最后,REITs是一种被动的投资。这种被动性体现在只能从房地产投资中被动地取得收入,这样可以防止房地产过于积极地投入到市场风险之中去,进而对小投资者稳定收入提供保障。
在实践中,REITs往往会与一个与其相似的概念相混淆,那就是房地产资产信托(Real Estate Asset Trust,简称REAT)。房地产投资信托是在风险分担的原则之下,不特定多数人的资金聚集,由专门知识技能的人负责运行的贷款投资。这类投资运用于房地产买卖管理或者是抵押权贷款。一般都是中长期投资,投资的利益分配给股东或者是投资人。区分REITs与REAT的实益在于,它们所受法律规束不同:REITs通常会受到专门立法的调整,而REAT往往只有信托法规范。因此有必要指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
二、REITs在我国的现状
中国的REITs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是其真正兴起,是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这一时期,“一法两规”开始实施,在经过了五次清理整顿之后,信托公司得到了新的生存机会。信托公司在央行121号文件发出之后,结合房地产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推出了各自的作为基金管理人的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出现并积极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整体上来说,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在产品的构成条件上,中国的房地产信托计划必须受到的管束主要来自于《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对房地产信托计划的投资方向、资产组合以及收入构成等方面都没有具体地规定。这一点与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在投资方向、资产组合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定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次,在投资规模和期限上,从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暂行管理办法》来看,并结合我国REITs实践来看,我国REITs产品往往体现出期限短、规模小的特点。这与美国产品有着很大不同,美国的REITs产品一般而言都是中长期信托,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长期融资的作用。我国虽然也规定了信托公司的期限,它要求“信托投资公司接受由其代为确定管理方式的信托资金,其信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实践中,目前中国一般的REITs产品多为1~3年期,很难说发挥了中长期融资功用。此外,规模小这一特征又使得投资组合的有效建立出现障碍,在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方面不尽如人意。再次,在组织结构上,与一般国家既存在公司型,又存在信托型不同,我国目前房地产投资信托全部采取信托型。信托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在保护投资者资产和收益的安全方面可以提供其他类型不可比及的保障。信托型使得信托财产取得了相对独立性,这就摆脱了其他资产或者管理业绩的影响。如果某房地产置于了信托计划之下,那么只要该房地产存在,信托计划持有者仍可以取得其收益,这种取得不会因为房地产管理公司破产或者信托机构倒闭而受到限制。另外,我国依旧处于REITs的初级发展阶段,选择稳定性较强的REITs组织结构类型,可以降低其受股票市场等金融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利于REITs自身的发展。但是也有必要指出,我国应当在已有的信托管理经验上,积极地探取REITs的其他种类。最后,在产品的销售方面,由于监管政策的限制,我国的信托机构不可以开设分支机构,异地经营也受到限制,多数信托机构重新登记不久,积累的客户量不多,直接销售也不乐观,如此一来,中国信托机构自己所拥有的营销网点十分微薄,销售网络的优势并不明显。
三、我国对REITs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具体针对REITs的立法规制,只是在大体上形成了“一法二规”的格局。这里的“一法”指的是2001年出台的《信托法》,这一法律是我国在信托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自然对REITs有着约束作用。所谓“二规”,指的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这两部规定都是由银监会在2007年出台的。
以上可以说是我国关于REITs的全部立法项目,不论在理论探讨过程中,还是在实践操作运行中,这些法律规制都不可谓完善。
首先,我国相关立法并不健全。需要澄清的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在性质上更接近于投资基金,对于它的调控,除了专项法律外,还需协助以《证券法》、《合同法》、《信托法》以及《基金法》。这其中,《基金法》和《信托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立法来看,《基金法》严格说来,只是一部并不十分完备的“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法”。
其次,我国现有的基金大多是契约型。基金的设立和运作,有赖于契约的规定。由于契约不可苛求完备,其在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法规的详备规定来补位。然而我国《基金法》、《信托法》包括其属细则和实施规则,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到法律补位的作用,对于权责安排、利益制衡等可能存在的漏洞也没有法律的补救。在内容上,证券投资基金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定义,《基金法》实际上的调整对象并非十分明确;对于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等参与者的权利义务规定也有失公允,这种失当安排往往使得了基金管理人较于他者处于优势地位,不利于监管。整体来说,“一法两规”的相继颁布,虽然为信托业和信托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和实施细则的不健全,REITs如要获得相关的法律依据还是很困难的。
除此以外,从我国现行《信托法》的规定来看,能够取得具有受托人资格的法人只有信托公司,易言之,信托在目前立法框架下只能由信托机构发行,这样一来信托机构很容易成为法定垄断的中间机构,这就削弱了市场竞争,也降低了房地产专业团队管理REITs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现行“二规”实际上是取代2007年以前的“二规”的新二规,虽然新规定有助于投资信托计划的规模扩张,也有利于流动性较强的REITs的开展,但即便是我国现有信托法律体制,也存在着改革不彻底的缺陷。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以及低八条的规定使得我国信托公司推行信托计划始终被限定在非公开发行的范围之内,这就使得REITs,没有办法摆脱私募基金的帽子,无法实现其变现性、流通性强的特点。
四、完善我国REITs建设
完善我国REITs建设,需要在有关组织形式、设立条件、税收法制以及运作模式上对现在处于的困境加以突围。这以过程必然伴随着巨大困难,但也是大势所趋。有关组织形式方面,前文已经有所述及。相对于公司型组织形式,我国应当在契约式或曰信托式组织形式上予以更多考量。其优势主要在于,一方面契约性REITs具有破产隔离功能,能够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契约性的REITs在设立、组织和运行上都比较方便,此有利于资金的迅速流动。
在设立条件方面,我国立法可参考美国法的规定,对REITs的设立规定法定条件。可以借鉴美国法的“百人规则”限定REITs所享受优惠税收的范围。为了防止REITs成为少数富有者积累财富的工具,应当对一个纳税年度后REITs的持有人的股票或受益凭证的市值做出限制。此外,出于风险回避的考虑,我国REITs的设立条件还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限制性方面:其一,不得投资于闲置土地;其二,不得提供信贷,不得为他人承担债务,不得在没有征得受托人同意的情况下用资产为其他债务提供担保;其三,不得投资于任何承担无限责任的产业。
在税收法制方面,对于REITs这样一种新兴行业应当予以保护,尤其是在重复征税方面要引起足够重视。配套的税收政策也需要加以适当调整。在REITs中,多方当事人关系复杂,而且因为当事人多为法人,其复杂度又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办法是独立设立特别税收规则,在税种、纳税人、纳税办法等方面做出符合实际的规定。税收政策应当在中国经济语境下的角色的作用后作出税收上的谨慎调整,尤其是应当在重复征税上面尽量做到单一征收。
有关REITs的期限问题,中国目前大部分信托产品年限在1~3年。期限较短,不能够有效发挥中长期融资作用。我国立法上应当对REITs的运作期限作出适当的延长规定,借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险规避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李新天,闾梓睿.《论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REITs)困境及出路》.载《中国商法年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9)
[2]李智.《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之基本理论》.载《河北法学》.2007(9)
[3]李安民.《中美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比较》.载《学术研究》.2005(3)
[4]王辉.《发展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思考》.载《社会科学家》.2008(10)
[5]何正荣.《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的全球化趋势》.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3)
篇6
目前,不少信托公司都收到一份长达60多页《办法》讨论稿。北京一位参与最后修订意见的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办法》出台将是银监会进行信托法规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同时,“为信托投资公司明年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打开了方便之门”,西南证券负责信托研究的孟辉博士告诉记者。
确立信托准则
上述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最新一稿《办法》的重要职责就是要为信托项目确立其人格化的主体资格。
该文件的总则强调,“信托项目应作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独立核算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和处分情况。各信托项目应单独记账,单独核算,并编制会计报表。不同信托项目在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方面应相互独立。”
该人士告诉记者,以前,信托资产和企业资产做到同一本账中,这样,仅仅以不同的明细科目根本无法严格区分众多信托项目项下的资产(包括现金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负债和权益。确立了以信托项目为主体的独立核算资格之后,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以下简称固有财产)相区别,信托财产应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的信托制度在财务上才得以真正实施。
除此以外,此稿《办法》还分别规定了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者的“会计处理”准则。
《办法》要求信托终止时,受益人取得信托清算财产的价值与“信托受益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受托人会计处理方面,规定由委托人等有关当事人直接承担的且不由信托项目承担的受托人报酬应按相关合同直接计入受托人的“手续费收入”科目,不与信托项目发生往来。
也就是说,信托公司从财务规定上真正确立了“代人理财,隔离风险”的制度保障。
西南证券负责信托研究的孟辉博士告诉记者,此《办法》严格规定三方权责。此外,由于资产证券化业务本身涉及主体繁多,会计制度对于资产证券化表外处理的规定亦是一片空白。因此,此《办法》一旦出台,将大大强化信托公司作为SPV(特殊承债主体)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财务制度先行
记者了解到,最初促使监管者意识到信托会计制度问题的是去年第四季度——资金信托总量的迅速膨胀时期。
2002年7月,爱建信托发售国内第一只资金信托计划——外环隧道资金信托计划。2003年,随着多数保留下来的信托投资公司完成重新登记,并开始尝试推出资金信托计划,资金信托的总量迅速增长。到2003年第四季度,信托计划的发售出现井喷之势。
而财政部于2002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信托业务核算的规定,“无论是对信托产品的统计,还是对信托公司的考量都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称。
一位资深信托人士告诉记者,在当时,信托投资公司在管理不同信托业务时,只需要设立同一本账,然后在同一本账簿中的同一个一级会计科目项下设立不同的明细课目进行核算。这就如同将众多企业的资产放在同一套账簿中进行核算一样,很难做到对信托财产的“分别管理、分别核算”。
2003年10月,由银监会牵头信托公司开始草拟《办法》。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确立信托项目的特殊主体资格,而负责草拟该办法早期版本的是最早发售资金信托计划的爱建信托的总会计师魏芳。
其时,魏芳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对于信托业这一特殊行业,在制定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既考虑信托业务的特殊性,又兼顾会计核算的统一性,真正发挥《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对全国信托业务会计核算的规范指导作用。
然而,进入2004年,随着庆泰信托、金新信托等少数信托公司出现违规操作,随之而来的是,2004年4月的信托业合肥监管会、5月份的交叉检查,银监会还对信托公司的监管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法律框架。而《办法》的制订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框架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之一。
篇7
关键词:信托业;盈利模式;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内部治理结构;人才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A
在金融领域,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常被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自1979年中国国际信
托投资公司成立起,我国的信托业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30年的发展过程中,信托业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专业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呼唤着我国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截至2008年9月底,我国公众的银行存款超过了20.47万亿人民币,国家的外汇储备超过了1.91万亿美元,人们希望除了银行存款以外有其他的理财方式,也希望有更符合自己利益的资产处置方法可以利用,并且有了越来越多的处置这些财富的愿望和要求。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信托业自出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历了五次大的清理整顿,与其他同业三大支柱相比,呈现明显的发展劣势,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找出我国信托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我国信托业的盈利模式、竞争能力和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信托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心业务缺乏,盈利模式狭窄。所谓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将其合法拥有的财产委托于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从行业概念上说,信托业务应该是信托业的核心业务。但在我国,由于信托业本身的制度引入是为了满足国内融资需要,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信托业着重发展的是信托贷款业务,其他业务相对薄弱,导致了核心业务发展的长期停滞,盈利模式狭窄。虽然2007年3月1日颁布的新两规(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杜绝了信托公司偏离信托本质的经营模式,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信托公司欲走上正轨,获得丰厚的盈利,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且需要改变原有的盈利模式。以2007年我国信托业收入情况为例,通过分析2007年信托行业的49家信托公司年报可知,2007年信托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但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信托收入占公司利润的比重远远不及其自营业务的收入。在230.55亿元的信托收入中,信托业务收入50.59亿元,占比21.94%,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8.06%;其中,股权投资收入79.26亿元,占全部收入比34.38%,证券投资收入66.80亿元,占比28.98%。从整体上看,全行业收入的大幅增长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股权投资的大幅升值和证券市场2007年的行情演绎,自营业务收入比重依然较高,信托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对各信托公司全年收入的贡献率依然不理想。
2、在金融领域同业中的竞争力不强。虽然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但基本上在每一个业务范围内都有相应的专业化公司与之竞争。比如,贷款业务有商业银行;委托理财有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融资租赁业务有租赁公司;担保业务有担保公司;资信评估有资信评估公司;证券承销业务有证券公司。因此,信托公司想在上述任何一个领域取得相对的领先地位都很困难。若仅凭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而获取的每年信托资金总额1%~3%的信托报酬的话,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势必造成企业实现的利润较少,从而不能支撑信托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而“新两规”的颁布实施,又截断了信托公司向金融机构借债、利用固有资产进行变相融资的渠道,同时又限制了信托计划进行“公募”,将信托公司的服务对象定位在高端客户市场,使得针对自然人的投资门槛大幅度提高;加之信托公司不能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不能在公开媒体做广告宣传等,这些规定显然在业务拓展上对信托公司有失公平。同时,商业银行、券商、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在功能上与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产品十分相似,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他们还具有信托公司无法比拟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渠道优势。这就使得信托公司从委托理财业务的独享者变成了最受限制者,从而竞争压力空前增大。
3、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我国信托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大股东和“关键人”(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掌握了公司的决策权,缺乏必要的分权、约束和监督机制,造成企业权力腐败和滥用。虽然绝大多数信托公司也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但风险管理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相关利益主体和“关键人”间的关联交易时有发生,使得小股东、员工及债权人处于绝对劣势,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经营管理方面,又没有相应的管理程序,层次不清、权责不明,业务活动随意性大,机构设置较为混乱。同时控股方的恶意操纵以及信托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促成了我国信托业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信托公司运营的问题和风险,而且降低了信托公司的竞争力。另外,目前我国的信托机构精通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专业化投资团队较为匮乏,人才瓶颈日益突出,直接制约和影响信托公司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信托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信托核心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我国的信托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定位信托核心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要改变信托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局面,当务之急是信托业要依靠信托所具有的财产隔离、全方位投资、产融结合的天然优势,转变发展模式,立足本源,加强业务和体制创新。以产业领域为重点,以资源组合为手段,以市场优化为原则,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培育持续稳定的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即:资产管理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为支撑的中介管理费收入和以投资理财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为支撑的投资利润(分成)收入。建议以资产证券化和年金为重点,推进受托业务的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利用同时涉足货币、资本、产业三大市场,既有融资功能,又有投资功能的优势,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应深化并细化产品和市场,形成自身的特色,向专业信托机构发展。
2、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并积极探索与金融领域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信托业的比较优势在于:首先,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唯一能够综合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百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提供在几个行业中交叉投资的平台。其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使信托业本身具有防火墙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信托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SPV。最后,具有全功能投资银行的业务优势,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开展投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在债券承销、公司理财和企业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信托机构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和资金优势,快速介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上市公司法人股收购业务、国有企业改制领域以及国有不良资产处置等众多其他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手段难以介入的创新业务和敏感领域,实现了超常的突破和成果;通过信证合作、信银合作,运用销售、资金托管、信托产品质押贷款等一系列方式,在取得合作双方战略双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托产品推介、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的瓶颈制约。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尚不具备信托业与其他金融同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但彼此间的融合仍然是未来金融业的必然走向,因此应顺应这一趋势,有步骤地、渐进地实现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3、健全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做好信托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现机制。信托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为防止“一股独大”,保护中小股东和委托人、受益人利益,信托机构可以通过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公开上市的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可以选择信托财产的委托人作为专项监事人或成立投资人的监督委员会,还可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同时,注意做好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使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另外,信托机构内部还要着力于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资源进行信托业务的成功开发和运作。引进高素质的信托专业人才、培养客户经理、开发信托业务、提高管理人员高效处置信托财产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最终使我国的信托业获得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邢成.2007中国信托业,路径决定未来[J].经济导刊,2008.3.1.
[2]周明.《中国信托市场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篇8
金融机构经营的本质在于对风险的经营,因而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收入水平。信托公司的业务包括公司固有业务及信托业务两方面。固有业务即信托公司通过对固有资产的投资配置获得投资收益或者利息收入的业务;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主营业务,是信托公司通过运营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信托财产使其获得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的业务。不管是固有业务还是信托业务,只要发生风险都会影响到公司收入,对财务状况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主要对C 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其 C 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规模及收入情况,然后分析了所有业务中风险项目(即已经发生实质性违约风险的项目,已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变现投资标的实现委托人收益)的具体规模及占比,最后对 C 信托公司业务承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叙述。
3.2.1 信托业务规模及收入的现状。
C 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主要分为事务管理类以及主动管理类信托业务,两者在总业务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3-4 所示。
截止到 2016 年底 C 信托公司信托规模已达 2700 多亿,比 2015 年度增加近 4.3%,增长幅度虽然不及 2015 年的 11.32%,增幅明显下降,但主动管理类信托业务规模占比却在持续上升,由 2015 年的 20%增长到 2016 年的 25%,占比幅度越来越高,规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高达 689.32 亿,奠定了 C 信托公司谋求的业务主动管理的发展和业务转型的基础。
分析 C 信托公司收入情况,其收入主要是作为受托人管理信托项目产生的手续费收入以及固有业务投资收入,根据信托业务不同信托业务收入又分为事务管理类信托收入、主动管理类信托收入,其收入及占比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 2015 年的 11.51%略有下滑,这是由整个信托行业增速下降造成的。但从 3-5表中可以看出 C 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类信托收入占比呈上升态势,占到了总收入的 35%,另外固有业务也有所增长,两种业务收入的上升进一步提升了 C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水平。
综合 C 信托公司托管的业务规模和收入情况可以看出 C 信托的粗犷式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在国务院和一行两会对金融机构越来越严厉的监管下,C 信托公司要想取得稳中有进的发展,收入实现高位突破,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将业务集中在主动管理类信托项目上,同时研发创新型产品,积极探讨业务转型,寻求新的利益点。
3.2.2 风险业务的规模及占比。
风险业务即已出险项目,是 C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没有达到预期且后续资产处置速度不及时产生的风险项目。对 C 信托公司的风险业务规模及占比进行收集整理得到风险项目。
C 信托公司风险项目个数和风险业务规模自 2014 年以来同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虽然从风险项目个数来看,连续两年都是每年两个的增长态势,但风险规模的增长却在加大,2016 年风险业务规模增加了 29.1%,与 2015 年 6.34%相比出现跳跃式的激增。因 C 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规模较大,不良率体现不出不良资产的危害性。加上事务管理类项目信托公司不承担最终风险,只是按信托合同尽到受托人义务,所以事务管理类风险项目原则上不属于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C 信托公司真正的不良资产展现在主动管理类风险业务规模上。C 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类风险业务规模一直在持续增长,从 2014年的 3 个亿增加到 2016 年的 9.8 个亿。9.8 亿的不良业务相对于年收入在 10 个多亿的 C信托公司来说已然成为不得不重视的业务。
3.2.3 信托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C 信托公司对于业务中风险的管理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对业务的合规性进行严格把控;第二是根据业务类型采取措施,规避各类风险;第三是项目出险之后进行处置。
第一,法律合规部保证各项业务的合规性:首先,确保各项业务设计及交易对手方合法合规,对业务部门报送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查,防止信托项目以及交易结构的设计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其次,设计、审查各项业务合同、协议的签署文件,并按照公司用印审批流程签署办理,使得业务项目的运行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再者,监督、检查、审核各项业务存续过程中的合法合规,根据公司项目管理过程中合规督查需要,法律合规部门会不定期的抽查各项业务存续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包括项目期间管理所办理的各类业务,做好内部合规检查;另外,接待和应对 C 信托公司的各类监管机构并提供监管数据,C 信托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须面对人民银行、银监局、外管局、国资委等各个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另外作为信托行业的一员,管理着 2000 多亿的信托资产,经常要为各类监管部门和调研部门提供各项调研数据和审查文件,合规法律部作为这些数据和文件的最终合规确认部门,担负着巨大的审理检查工作;最后,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管理的牵头部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调查、排查工作,特别是个别认购资金量较大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做到每一笔投资者资金的出处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业务中风险的规避: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C 信托公司为消除交易客户或最终借款人失信的倾向,在产品成立之前通常会做全面的尽职调查,并对内部的审批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把控信托设立的程序以及事后的调查及监督,尽量做到能够准确评估和管理违约风险。除此之外,C 信托公司会让第三方质押物品以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降低违约风险。对于固有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C 信托公司会制定资产配置计划书,并限制资产的集中投资,从而达到资产多样投资、降低风险的目的。另外,计划的落实需要公司董事会的批准,为降低固有业务的信用风险再添防火墙;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C信托公司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谨慎选择以及公司内部严格的投资决策机制来降低市场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C 信托公司通常会对其长期资本的需求以及公司现金流做定期监测,从而实现公司存在足够的不受限现金以满足公司运营需求;其次,为了降低操作风险,C 信托公司在实施严格内控的基础上,定期对内部审计及管理操作风险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于声誉风险的管理,C 信托公司制定了《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在通过优质财富管理水平吸引客户的同时,加强公司宣传力度,积极践行公司社会责任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以避免公司声誉受到损害。
第三,已出险项目的管理:C 信托公司首先根据信托类型选择处理方式:(1)事务管理类风险项目,C 信托公司积极履行受托人义务和签署相关合同文件中的相关责任,并将风险项目处理的相关情况及进展及时的通过公司平台或者相关媒体刊物告知利益第三人、信托受益人等。另外,公司会指定信托经理积极配合委托人处理不良资产的清收与处置工作。(2)主动管理类风险项目的处置,根据行业规则,C 信托公司为了社会稳定和保全公司信誉,维护并安抚好社会投资者,首先会以公司自有资金对投资者进行刚性兑付,并根据资产质量分类要求计提风险准备金。然后将出险项目交给出险业务部门积极处理。出险业务部门没有能力处理的再交由资产管理部门处理。对于出险项目刚性兑付的资金来源,C 信托公司首先通过利用自身盈余资金解决,自身盈余资金不足时再向股东寻求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的通过与风险项目对手方谈判与协商,督促其还款,另外,公司也会对质押担保资产进行处置(如资产重组、第三方再融资等等),以实现投资人债权的妥善处置。
3.3 净资本管理现状。
C 信托公司以风险资本和净资本作为资本管理的核心,在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同时,平衡项目的风险以及可能取得收益,并且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C 信托公司自 2010年开始,就实施银保监会颁布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股息分配或者是筹集新资金从而使得公司资本达到监管要求,即在净资本保持 2 亿以上的同时,使得净资本的总量大于风险资本,并且净资本的总量不低于净资产的 40%。C 信托公司每季度会向银保监会(现银保监会)提供关于公司总风险资本的相关数据,具体包括公司固有业务的风险资本以及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和其他风险资本,其中固有业务风险资本的核算是以 0.5 以下的风险系数计算,信托业务以 0.1%到 9%作为风险系数。本文搜集了 2016 年到 2017 年 C 信托公司的资本相关数据。
篇9
日前,银监会的《关于规范信托产品营销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指出,鼓励信托公司发展直销,信托公司不得委托非金融机构(包括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推介信托产品,同时要求银行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将全面、真实的客户信息提交给信托公司。
这在业内激起千层浪,信托公司这次能否甩开依赖,“站着把钱挣了”?
《投资者报》记者通过了多方的咨询和了解发现,信托公司具备研发能力,却苦于没有客户资源,《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发展趋势,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依赖银行及第三方
“就《通知》而言,信托公司建立直销团队是银监会乐意看到的结果。银监会希望信托公司做强做大,具备独立宣传能力,有自己的客户资源,建立信用。从长远来看,鼓励直销有助于信托公司未来的资产管理能力、谈判议价能力和品牌处理。”某信托公司负责人Mike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经历过若干次的整顿和信誉重建,信托也在逐步回归主业。
其在高端理财业务中赢得了良好收益口碑的同时,也解决了市场上的项目融资问题。但是,对于一般的集合信托,一个默认存在的状态是:委托人能够获得固定的回报。这令其在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带有了“融资平台”和“第二银行”的经营色彩。并与信托“得人之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履行之嘱”的本质相偏离。
就市场趋势而言,信托终要回归本质,最关键的步骤是建立自身的客户群。
但问题是,信托在实际发展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设计完产品过后,在后期的销售渠道中,信托过分地依赖银行或者是第三方理财机构。
“目前发信托靠银行,意味着信托公司只能喊口号,真正的核心资源都控制在银行手里,这里有一定的问题。”Mike说。
首先,不当推荐风险隐患存忧。由于没有具体的规范,相关机构在参与信托销售时,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因融资规模过大或短期业绩需要,销售方可能会分拆产品,重新包装,将信托产品改头换面,作为一般理财产品销售,吸引起点较低的客户。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 年第3 号)公布施行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其合格投资者有着明确细致的要求,包括认购风险申明书中的“信托计划不承诺保本和最低收益,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适合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分拆的后果可能导致非对应“合格投资者”的错位销售,涉嫌违规和不当销售,也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维护。
其次,为融资而融资,销售管理混乱。虽然第三方理财机构在销售时不会侵蚀客户收益,但是可能会把自身利润挤出给客户,巩固成果。部分机构为加速销售或客户维护,从自身佣金抽取部分,向客户让利。这样一方面变相误导客户,另一方面扰乱报价体系,产生不正当或恶性竞争,不利于信托的健康发展。
直销转型困难重重
尽管有银监会撑腰,业内仍不看好信托直销转型。
首先是相关法规设置配套不足,主要问题是异地销售和营销宣传。“《通知》的落实有集合信托法规的问题,集合法规对信托公司异地销售的限定较为严格,按说迟早会开放,目前银监会也在做试点,但具体还要看新的文件。”Mike说。
《办法》提到“信托公司异地推介信托计划的,应当在推介前向注册地、推介地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派出机构报告。”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信托公司被禁止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但实际上,信托公司在大的经济发达地区搞团队常驻(不注册)已是常态。
这回,《通知》为信托公司开了一扇窗。《通知》第十六条提议:“信托公司可在公司注册地之外设立异地营销中心。异地营销中心总数不得超过5个,但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除外。”并规定了相应准入门槛,业内认为落实还有很多未知。
在营销宣传上,《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不得进行公开营销宣传,据业内人士介绍,信托相对银行等公募性机构不同,定位私募,服务对象相对小众,不为外界所知,客户基础跟银行没法比;加之不能公开大肆宣传,公司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等,建立直销也有困难。
其次是实力与成本支撑难度大。实力上,虽说信托牌照非常难拿,但是,行业公司规模有大有小,经营状况、资金实力、专攻方向等都不一样,产品开发和后续销售流程能否顺畅、直销团队能否负担短期大规模融资任务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而成本上,又负担过重。信托产品转向公众,人力资源成本巨大,长期、专业的理财人员高昂的雇佣成本是信托难以承受的。
“就目前较为成功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养一个巨大的销售团队对信托公司来说不太现实,”北京某第三方理财资深信托销售主管王海对《投资者报》记者说,“找第三方销售的成本比自己养一个销售团队要划算得多,估计也就几家大的信托公司跟进,其他信托公司不会跟进。”
执行情况“遇冷”
市场对《通知》的争议还有客户资源问题,据了解,即便是同名称下不同类别的机构,出于竞争压力,相互交换真实客户资源的情况也不多。
“别说银行了,第三方都不给信托公司客户信息,带过去销售的可能性不大。”王海说,“可能导致的一个僵局是,整个市场大家都别做了,我也不给你带客户,你也别做收益。”
针对《通知》第二十五条,“推介机构应向信托公司提供全面、真实的客户信息”,王海表示,目前也没有听说哪个信托公司要对此做出硬性要求。
篇10
但由于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的不懈努力,今天这个行业发生了转变。银监会2001年颁布《信托法》,2007年颁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将信托公司从银行和政府部门的机构投资者转化为开发和发行投资产品的平台。随着新商业模式开始成型,管理资产(AUM)总额大幅飙升。2006至2010年间,整个行业的管理资产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2.4%,截至2011年9月底已达4.1万亿元人民币。
全面覆盖
过去,信托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与银行、经纪人和基金经理不同,信托公司几乎参与了中国金融业的每一个领域,其产品差不多覆盖了中国所有现有资产类别,从基础设施项目和资产证券(主要是所谓的“银行信托产品”,即重新包装的银行贷款)到公共和私募基金,以及艺术品或红酒等其他资产。
这种灵活性有利于信托公司发现机遇,并迅速开发迎合相应需求的产品。例如2008和2009年,中国央行要求银行贷款以刺激经济。甚至央行扩大的配额也不能满足银行发放贷款的胃口,银行转向信托公司购买产品,以在盈亏平衡表上减除贷款。政府随后试图通过限制地产销售和贷款控制流动性和房价,从而在地产开发商中创造出对地产信托形式融资的巨大需求。
但该行业的灵活性同时也是一个弱点。尽管信托公司提供了多种金融服务,但举例来说,它们在融资方面无法与银行竞争,在投资管理方面无法与投资管理竞争。结果是信托公司尽管过去几年中快速增长,却不断从一个产品抽逃到另一个产品。有时是这些细分市场已经被其它金融机构所放弃,例如,由于银行拒绝给地产开发商贷款,房地产信托公司应运而生,这意味着满足这些需求的信托公司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
信托公司在品牌、管理和分销方面也很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越来越像是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补充,这在其投资产品组合中显而易见。第三季度末,该行业管理资金的40%来自于银行信托产品,其实质就是包装银行服务的产品。由于缺乏管理能力,仅有约3%的管理资产来自于其投资管理业务中最富活力的私募基金,仅有0.01%来自于私人股本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信托基金。其余超过半数的管理资产,来自于各种贷款或债务投资信托基金。
风险多多
很多人在思考,由于其现有投资产品组合,信托业是否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答案是某一产品的违约风险可能比投资者想象的要小,但还存在着他们可能还没意识到的其它风险。
例如,备受责难的银行信托基金实际上相对安全,因为银行通常将其优良的贷款资产用于这些产品,而不像西方的担保债务凭证。此外,信托公司对这些产品的介入仅限于包装,让它们看起来更像银行产品而非信托产品。大多数信托公司提供的贷款产品也很安全,因为通常由贷款方的股权或资产作担保。只有某些领域的违约风险较高,如房地产信托,但只占信托行业管理资产总额的约0.8%。
中国银监会真正担心的不是违约风险,而是信托公司未能在产品再包装以外建立有竞争力的业务。中国的信托行业还是最近才从致命错误中重生。风险在于如果信托公司不能确立对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可能再度陷入几年前盛行的危险管理方式中去。
过去几年中,信托公司与中国经济一起陷入疲软。当经济反弹时,金融业管理资产总额有可能快速增长。银监会的目标是,在流动性回归时,中国的信托行业能做到良好的专业定位,并在有益于经济体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为此,银监会实行了与银行资本充足率类似的制度,规定信托公司必须持有至少2960万美元或40%的净资产,以高者为准。银监会还要求各公司减少对银行和房地产信托的投资。
前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