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循证护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52-02
所谓循证护理就是将对临床护理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掌握,根据病人在治疗过程的需求。根据护理人员的自身经验,在护理过程中,对病人产生的状况和现象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了解,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冠心病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极多的注意事项,需要护理人员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使病人的并发症发作几率大幅度降低,有效抑制病人的病情恶化,更好的促进病人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入住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6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人33例。观察组男性病人17例,女性病人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5.8±3.8)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12例,高中11例,大学及以上6例。对照组男性病人18例,女性病人15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6.1±3.7)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11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7例。入选标准:在入院时确诊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在NYHA制定的分级为心功能I级或Ⅱ级;符合动脉介入术的执行标准;存在自我意识,自愿参加实验。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或并发症严重者;NYHA分级更高者;神经或精神疾病病人;凝血功能存在障碍的病人。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模式,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对病人的焦虑进行舒缓,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抑制突发状况和预防并发症都做好准备,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护理方案的设定。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首先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够在对病症有充足了解的情况下,逐渐端正治疗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护理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安全教育,使病人能够更好的对自身的情绪得到调控,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其次是对病人进行有效的Allen实验,对病人进行桡动脉行介入手术的可行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再次要对病人的手术进行准备护理,对病人的脏器机能进行掌握,预备充足的急救措施,保障病人的手术顺利。然后要使病人能够适应床上排便,为术后病人的正常活动提供方便,使病人能够更快的适应术后生活。接着是使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避免病人在咳嗽中对手术造成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后是对病人的血糖护理,使病人的血糖指数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手术过程中稳定血糖的指数不发生波动。②术中护理:首先在手术过程中要对病人的心理进行疏导,降低病人的不良情绪影响,使病人配合治疗过程,加速病人的手术进程,提高病人的手术效率。其次是对病人的卧床进行科学的调整,根据病人的需求,将其手术位置进行有效的调整,防止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坚持不住的现象,避免病人手术过程受到影响,病人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治疗效果。再次是对病人的配合程度进行有效的调控,使病人能蛟谑质豕程中更好的配合医师,提高手术效率,增加手术完成质量。然后是对病人在术中拔管时进行有效的护理使病人能够在拔管中不受到过多的影响,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最后是对病人在术中的用药护理,根据病人的病征和条件,对病人采取合适的用药,使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药品辅助,防止病人出现因用药不当而引发的并发症。③术后护理:首先是对病人的心理进行调控,使病人能够缓解不良情绪,加速病人的康复速度,提升病人恢复质量。其次是护理。在病人手术结束后,对病人的休养进行有效的护理,使病人能够更好的进行康复的休养。再次是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病人在术后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当出现不适现象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最后是对病人进行并发症护理,根据病人在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状况,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护理。保障病人不受到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影响,更好的在术后的康复阶段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率衰竭、低血糖、穿刺血管损伤等病症的发病率进行观测;对两组病人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血肿现象、排尿困难、神经反射迷走、伤口愈合不良、造影剂不良反应、腰背酸痛的产生率进行观测,然后对比两组数据。同时对两组病人的血糖、心电图和血压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包括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心率衰竭、低血糖、穿刺血管损伤等相比较对照组都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病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模式[1]。从而使病人能够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康复,通过对临床的护理技术的掌握,使病人能够在康复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恢复环境[2]。根据病人的实际状况,在恢复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体系评价,使病人的康复过程得到科学的指导,加速病人的康复效率。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而言,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充足的准备[3]。病人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恐惧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病症的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4]。这种情况下需要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的心情更加放松,让病人能够更好的配合医师接受治疗,对病人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不良反应的减少有极大的作用[5]。病人在手术结束后需要依照需要在床上进行排便,这需要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病人能够更好的习惯床上的排便生活,使病情康复更加顺利[6]。病人在术后接受护理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依照病人的具体条件进行详细的方案制定,通过护理人员的知识积累,使病人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更好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稳定血糖、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促进病人的康复更加顺利。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能够起到极为有效的作用,使病人的康复过程更加顺利,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红霞.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4):10-12.
[2] 王咏梅. 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o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4):13-16.
[3] 左雪飞. 2型糖尿病合并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循证护理[J]. 中国全科医学,2015(8):941-945.
[4] 韦正莉.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进展[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9):157-160.
[5] 徐艳辉.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予以循证护理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8):119-121.
篇2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品牌服务危机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日航风波”、“砸大奔事件”等。目前企业存在的促销陷阱、宣传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都容易引发此类危机。
(二)渐进型品牌危机
1.品牌经营决策危机
经营决策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决策失误及管理不善给品牌带来的危机。比如一向走高端路线的“派克”笔为了争夺市场,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元的低档产品上,这一错误的决策不但没有帮品牌打入低端市场,反而失去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其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品牌延伸危机
恰当的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并利用品牌优势壮大品牌体系,但是品牌延伸策略一旦失误,则很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比如,品牌延伸操之过急,在品牌本身还未被广泛认识时就急于推出新产品;或者品牌延伸后新老产品的形象定位相互矛盾,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再如,品牌延伸速度太快,超过了品牌的支持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品牌延伸危机。
3.品牌扩张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品牌或者自创品牌两种方式实现品牌的规模扩张。但是品牌扩张也有很多风险,如扩张策略的失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评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巨人集团的没落就是因为在品牌扩张的路上偏离了核心业务,丢弃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
二、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
要有效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必须探究其发生的根源。从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可以看出,大多数品牌危机看似由企业外部原因所致,但其根源还是在企业内部。有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品牌危机占品牌危机总数的72.5%[2]。从发生和发展过程看,品牌危机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与品牌管理不善开始的,并在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下,使失误现象逐渐累积和放大,最终导致品牌危机的爆发[3]。因此,品牌环境突变(外因)是品牌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企业管理和品牌管理不善(内因)才是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看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品牌文化淡薄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也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品牌通常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企业围绕品牌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及经营哲学的综合体,只有将产品当做一种文化形象来宣传,借助文化传递产品,使品牌文化紧紧地与消费者所关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市场亲和力。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普遍忽视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致使品牌形象模糊,品牌定位不清,也因此导致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低下,品牌危机抵御能力微弱。
(二)品牌核心价值缺乏
一种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任何品牌都应该具有核心价值,比如,“宝马”传递的核心价值是“安全舒适”而“劳斯莱斯”则代表“名门尊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基础。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把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价值,只注重对商品的显性特征(如包装、外观等)进行差异化,而对品牌资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品牌核心价值缺乏通常有几种情形:第一,品牌没有核心价值,严重缺乏个性,或者一味追求浅表的“奇异”卖点,结果导致品牌空壳化。第二,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味地宣传商品名称,而忽视了品牌背后涵含的独特价值和利益的有效传递,所以即使产品知名度很高,但销售量却不尽人意,结果往往是商家在投入巨额广告之后草草收兵,退出市场。第三,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对品牌的核心内涵把握不准,总期望把品牌的所有价值全部传播出去,结果造成品牌核心利益松散,品牌信息混乱,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三)品牌战略规划缺失
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根据品牌成长的外部因素,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的生命周期特点制定严密的战略规划。然而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不顾企业的产品、促销、价格等营销策略能否跟上,盲目加大广告投入,甚至依赖炒作手段,期望现代传播工具能在一夜之间把品牌催熟成名牌。缺乏战略规划的品牌炒作,虽然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由于忽视品牌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品牌赖以生存的内涵建设,造成品牌畸形发展,生命力极其脆弱,多变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就会触发品牌危机因子,从而加速品牌“从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三、品牌危机防范策略
不管哪种品牌危机,一旦爆发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危害,轻则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重则破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导致品牌大厦轰然倒塌。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是品牌危机管理的根本。结合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品牌危机防范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一)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制定并严格实施品牌日常管理制度
意识决定行动,品牌危机意识是进行有效品牌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觉到危机时刻在他们身边,才能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给员工灌输危机意识,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市场的都是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保护管理;做好商标注册维护工作,对于假冒伪劣等侵害自身商标权益的产品和行为及时处理。
(二)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实施品牌自我诊断制度
信息是品牌危机防范的生命线。为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伏的危机,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4]。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与企业有关的国家政策、市场、竞争者等多方面的信息,甄别危机因子。第二,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定期对品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控,尽早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危机诱因。第三,组建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危机应对策略,为企业品牌危机修筑第二道防线。
(三)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品牌管理体制
品牌危机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往往是企业内部管理恶化的结果,因此,改善企业管理有利于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管理是品牌价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性工作。品牌管理体制就是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它是企业在分析、计划、组织和协调与品牌管理相关的各项活动时的制度安排[5]。科学的品牌管理体制能合理协调品牌管理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品牌策略和战略的优化调整,培育品牌危机抗体,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目前,全球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品牌经理制、品牌事业部制和品牌公司制四种。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应向着建立品牌经理制的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则应采用职能管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加强品牌全方位管理,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但凡成功的国际品牌,绝对不是依靠广告炒作一夜催熟的,他们在品牌经营上都有长久的、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品牌的全方位管理意味着要在品牌创立之初就对品牌进行战略规划,将品牌个性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注册与保护、品牌延伸与扩张、品牌创新、品牌传播等一系列环节的决策规范化,并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常规化的工作。
(五)科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适当开发子品牌
品牌延伸作为企业品牌经营战略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数源于品牌延伸。但是品牌延伸一定要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不能任意而为(如品牌跨行业延伸、高档品牌向低档产品延伸等),否则不仅无助于新产品的推出,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不过,如果品牌延伸进行得适当,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品牌风险,还可以使品牌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用子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时,由于子品牌是针对一类或一种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高度统一性,因此采用子品牌策略能有效地避免株连风险。比如:宝洁、欧莱雅等公司拥有多个品牌,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其中一个品牌发生危机,通常不会影响公司其他品牌。相反,“三鹿”既是奶粉品牌,又是集团公司品牌,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
篇3
关键词:危机学习;企业能力; 能力拓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B
“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1]。危机管理的成败评价不仅仅关注企业危机处理的效果,更应该关注经受危机后能从危机中学习到什么,获得怎样的新机会[2]。危机学习就是对危机管理过程、资源、人员、技术等各要素进行全面反思、评价、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变革,以寻求企业新发展的阶段[3]。
一、危机后的组织学习
信息加工角度认为是组织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利用过程[4],社会互动角度认为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探索和实践过程,是一种文化现象[5],系统和行为角度认为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6]。危机后的组织学习是面向企业持续计划的自我完善,需将学习目标与企业持续发展结合,建立新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战略[7]。
(一)学习类型
有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三种类型[8]。危机后的学习多为双向和再学习,需经过多次循环学习,才能实现“危中找机”的创新发展和拓展组织能力。单环学习是指组织学习只发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时,是将组织运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企业危机中具体事件的应急性处理就属单环学习。这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却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企业发展,组织必须进行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指组织不仅可以检测和改正错误,还进一步对现存的规范、程序、政策和目标质疑和调整,双环学习重视对组织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进行重新评价,危机后的组织学习要对企业目标、价值等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是一种双环学习模式。再学习是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反馈循环,在不同的背景和事务中,从针对单项应急的单环学习出发,在情形稳定后再进行变革型的双环学习。
(二)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知识采集、知识扩散、知识吸收和知识保存四阶段。一是知识采集。危机学习中知识采集是这些方式的集中爆发式体现,是从过去失败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综合的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才能发现不足,弥补过失,开拓发展。二是知识扩散。危机知识的扩散一方面随着危机自身的扩散和危机管理措施的推行而得以扩散,另一方面要企业形成相应的机制和文化,使危机知识能同企业其他知识融合扩散。三是知识吸收。危机知识的吸收主要通过模拟训练进行,在训练中将危机应对知识渗透到训练者的头脑中,形成激发——调用模式。四是知识保存。危机知识的保存在企业内部多采用危机档案方式,建设中要注意与企业其他档案的关系,并要以利用为目的存储。在企业外部,由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提供危机案例和解决方案,形成危机知识共性和个性共存的保存模式。
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拓展企业综合能力的过程,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竞争中能面对变化、调整策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危机后的学习是在失败基础上的学习,学习的动力充足,但实施却较日常的学习要困难,因为除了常规的运作外,还要面对危机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回避。
二、基于危机学习的能力拓展模型
从总体上看,企业能力有基于资源的能力、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和基于知识的能力,而在危机管理中所形成的应急能力,是对这几种能力在有压力的危机情境中的拓展。可以说是这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是以危机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为目的,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相应的学习力,通过学习拓展企业能力内涵,提升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危机后的学习是一种对危机管理过程的反思并提升企业能力的过程,危机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体现其资源、知识、核心、动态等能力的情境与平台。学习的过程也是各种能力拓展与整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过程。
(一)能力分解
能力分解是将原有的四种能力细化,分类排序的过程,找出企业中现有的体现这几种能力的单元,并进行分类排序。能力单元多是以信息或知识的形式体现,由于企业能力内部之间的关联性,会出现同一单元分属于几种能力的形式。如将资源能力分解为资产能力、组织程序、企业品质和信息与知识单元,或分解为实物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等能力单元;将核心能力分解为卓越资产、认知能力、程序与常规、组织结构、行为与文化等能力单元;分解是为了使能力更渗透在具体的企业各业务环节和组织机构中,也为了更好地认识企业能力,经分解后就形成了细化了的各能力模块单元,为能力拓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突破口。能力分解的关键是能力单元的权重确定,因为企业不可能拥有全能的能力,而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外部环境确定能力单元的优先排序,使企业用最少的花费培养最佳的能力。
(二)能力拓展
在原有能力分解的各单元基础上,基于危机情境的考虑(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各能力单元中加上应对危机的单元,从而使原有能力单元内容增加,形成考虑了企业发展阴阳两面的能力单元。如资源能力中的类型、数量和配置的拓展,核心能力中关注点、构建与提升环节的拓展,动态能力中的动力、目标取向和形成机制的拓展,知识能力中的基础、过程和衡量的拓展,能力拓展关键是以危机情境为背景考虑企业需要的能力定位。
篇4
关键词:税务检查;税务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17-02
税务检查制度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制度。
通过税务检查,虽然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纳税监督,但是查处偷税、漏税和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会给企业带来税务危机,应对税务检查,找出自身毛病,化解税务危机,才是企业管理策略。税务检查细分为三种:税务自查、税务检查和税务稽查。三种税务检查均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税务危机。
一、税务自查
税务自查是指税务机关的建议检查方式,企业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进行自我检查,检查力度弱于税务检查,更弱于税务稽查。
表现: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企业的思维必须领先一步,机会在于自己的把握之中,就像命运在自己手中一样,企业也是一样,等到错误发生还不知道,那就可怜了。
分析:企业税务危机控制已经提了出来,本来岗位分工也挺好的,但事实上规模的扩大,人为的操纵,使得企业税务危机更大了,控制是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秘密武器,自查是控制的重要一环。企业做事按照制度或政府要求,但是不等于没有差错,如果复审或再次按过程操作一遍,你会发现绝对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现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都在变化,用书面对过去的业务进行审核,是如今采取的自查法。
自查开始列提纲,找重点,兼顾成本、质量和效率,自查应有目的,尤其是税务局侧重的,又是税务局下的文件,如果看不清楚查什么,这就必须理解自己的缺陷,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是所得税还是增值税,因为某个项目的操作不对,企业税务危机隐藏其中,不能简单的认定违法与守法,从政策方面考虑,政策出台的时间、标准、目的和注意方向,还要考虑程序性以及税务局如何操作的,在学会税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是目的。
另外,今年过关不等于明年过关,税务局的方案每年在变,企业也应根据方案变化,在具体环节上下工夫,自查企业只会损失降低,是企业的自我保护,最后是做好自查报告。自查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练兵,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一个方面是自查,分析自己找到不足,将危机外包给中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的新方法。
[案例]税务内控制度
表现:某集团公司作为首批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国家税务局的联系企业之一,在国税发[2009]90号颁布后,寻找风险,结合自身情况,共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制定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办法》,制定税务管理规定和特殊业务税务处理办法。在最高层领导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战略,明确风险总体目标,主任及成员均由部门负责人担任,会计管理部对税务风险等财务风险管理。税务风险管理与相关人员的工作目标、职责、业绩相联系,实行税务一票否决权。财务经理领导税务,职责分离,变一人业务为二人复核。小事见规章,大事来会签,请中介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税审报告,分析原因评估风险,具体以风险为标准,重要性与反应机制,动态管理四个可能,核心税种用好政策,重在监控,交叉监督。税务信息共享,设置专栏,提供交流平台。监督与纳税申报、退税等结合,年末税务结算。
分析:企业目标放远,针对不同集团,不同决策力,按行业制定,集团重在投资与重组,分公司重在运营。决策是税务风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全流程多头参与,沟通和问责,独立税务,增加话语权。绩效考核的是落实管理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也加入考核奖励范围。制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流程,每个流程实行无缝连接,把长期监督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全过程全环节,抓源头和重点,评估机制应适合企业,信息与税局共享,借中介搞外包,查找风险点,评定风险等级。信息管理系统要稳定,人才依然是关键。内税信息与外税信息,横向与纵向信息,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风险的有效评价与风险管理措施的税负实质影响,完善税务风险体系。
策略:实施企业税务危机应对机制,交叉监督,制定流程,变二级审核为三级审核,完善税务内控制度,定岗定责任,统一集团税务管理,加强领导力。建立循环监督机制。
二、税务检查
税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检查纳税人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的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财经纪律和财会制度的情况;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情况;检查纳税人遵守和执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情况,查其有无不按纳税程序办事和违反征管制度的问题。
表现:企业与税局表面上看矛盾,但全面的看问题,正是企业与税局的这种关系,才维持着一种社会和谐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检查就是一个手段,如果抵抗只会加大企业税务危机,让危机提前降临。
全国性房地产税收方面检查是税务总局的指令性计划;全国性的打击假发票检查是行动;检查是法律的实施;检查情况下对违法的严厉处置使企业避免更大的危机。
分析:被动检查与主动接受不仅仅是意识差距,更多的是企业的税务危机管理深入。利用社会保险和中介保险是企业税务危机损失最小化。
策略:态度诚恳,参加保险,服务外包中介,加强训练,善用税局信息,信息化建设,确定核心税种,实施外审报告制度。
三、税务稽查
新《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读:保障税法,贯彻执行,规范税务,强化监督是《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的目标,重新定位税务稽查,使得任务明确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职责扩大添加检查处理和其他相关工作。原则增加,定性范围,维护法律尊严,强调回避制度,用信息分类稽查。选案、检查、审理到执行四个环节呵护一体,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也加大了企业违法被查的几率,作为公司必须加强企业税务危机管理,才能避免外部成因税务危机。
据中国税务报报道,2010年2月9日全国税务稽查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会议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工作整体水平,2010年将突出重点税源检查和大要案查处。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学智出席会议并讲话,2009年稽查查补收入1192.6亿元,超过1985年全年税收总额。其中重点税源补税688.4亿元(含集团自查与检查补税229.5亿元),专项检查19.8万户,组织31.4万户检查,补税5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加287亿元。从大要案上,百万元以上5263件,补税229.9亿元,比2008年增加36件,增税49.2亿元;接受举报5.1万件,立案4.6万件;发票检查行动中,协查发票15.2万份,协查回复13.8万份,有问题3万份,具体进入企业、配合公安、关停网站、封堵短信。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的决心,也可以看出稽查选案准确率和查补收入入库率分别达到90.9%和98.6%,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会明白企业税务危机管理必须上一个新台阶。
积极应对税局的稽查,避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企业税务危机下,确立方案,至关重要。税务与会计的法律规定不同,也会产生风险。
策略:尊重媒体和公众,内外信息沟通,明确稽点,拥有科学工具,进行危机有效评价,作出危机管理策略影响分析,人工和自动互动,评价交叉监督,企业危机外包,评价业绩考核。
四、小结
通过前边案例说明,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税务危机管理策略,如今国家加大税务检查力度,增大企业税务风险,企业必须进行税务战略调整,启动税务危机应对方案,与媒体、公众沟通,及时调整策略,构建交叉监督,完善税务内控制度,让企业健康成长,回报社会,和谐税务。
参考文献:
[1]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伊查克・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98.
[3]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4]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33.
[5]周永生.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刘 兵.税务执法程序的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2-117
篇5
关键字:危机管理 参与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里的主体——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危机事件对公共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它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而且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使得它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主要应该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使用,政府应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要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这作为政府的使命和责任之一。宪法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权力,并限定了其职责;同时政府专门出台了危机管理法,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当中。国家为了提高危机管理的有效性,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政府在社会危机处理的一般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地发挥直接决定了危机处理的成败。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营利组织
营利组织是危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突发性事件往往发生的地点就在某一营利组织所管辖的区域内,这是营利组织作为危机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和第一应急者,在做好和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通报的同时,理应自己首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受灾地区的营利组织作为灾害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自身的危机管理素质和抗逆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受灾地区以外的私人组织作为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向灾区提供各种资金、物资、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帮助。在危机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不仅是政府的危机预警、监控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和运转,而且在日常的社会危机意识的培养、民众技能的训练以及在之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中,都需要各种类型的营利组织积极配合。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媒体
作为一个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大众媒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结构、教育发展、精神世界等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责任,成为社会心理状态的指示器。特别是在社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应对中,由于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巨大社会扩散效果,更需要危机管理者与媒体做深入的沟通、社会动员的措施,唤起社会对危机管理主体应对危机所作出努力的支持和认可。在危机潜伏期的事前管理阶段、危机爆发期的危机过程管理阶段、危机恢复重建期的善后管理阶段,危机管理主体都应当建立完善良好的危机沟通系统,主动寻求与媒体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渠道。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力量——国际组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强,这也对现有各国独立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全球合作、利用国际力量应对各种全球危机也就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各国政府面对的很多危机,起因和后果往往都具有国际型,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各国间可以获得更多谅解,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文明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各国协同努力,可以提高危机救灾效率、降低救灾成本。
五、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公众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都是危机事件的直接威胁对象。因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共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社会公众自身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能力就决定了危机管理的质量如何。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公众的作用,挖掘公众的参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公众是社会危机预警的发出者。另外,公众也是很多危机处理的直接参与者。不仅如此公众还是最可靠的危机反馈者,他们能够帮助政府及时掌握危机动态、参与救援、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六、以社区为平台促进公众参与
那么如何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就成为了公众参与能力发挥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当代社会,个人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特别是像危机处理这样对协调水平要求非常高的管理活动。这就需要民众个人通过各种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力,使这个整体的力量大于每个人力量之和。对于公众来说,参与危机管理的程度关键在于组织化的程度。随着当前社会网络的不断交织,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这种联系更多地体现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上。公众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组织和民间社团、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志愿者组织、支持民间基金会、当然还有作为各种社会体系末梢和终端的城镇社区和村民组织。
篇6
品牌经历了孕育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即迈入社会品牌塑造的阶段。成熟期品牌面对新的管理控制要求和风险防范,如何保持住成熟期的状态而不进入衰退期,是所有企业所希望和追求的最佳状态。品牌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精髓是哲学;品牌时代,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研究品牌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一、成熟期品牌管理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成熟期品牌管理控制的重点取决于该阶段的品牌特征、战略目标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品牌步入成熟期,即表明其在市场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故可称作“名牌”。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很多名牌最终都消逝在消费者的视线中,成熟期品牌的骤然崩溃,不乏许多致命的品牌管理弊端与缺陷。因此,围绕成熟期品牌特征与问题的品牌管理与控制探究,变得尤为重要。
1.成熟期品牌:物化的社会价值观
成熟期的品牌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以产品为载体的品牌彰显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品牌的核心本质,产品作为一种物质价值是承载精神价值的外在形式。处于成熟期的品牌,其精神价值的功能作用已远远高于其物质价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超出基于生存、生理需求的产品消费,该阶段的品牌消费属于发展性消费的范畴。消费者的品牌消费行为,源于自身对品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其自我价值的表达与实现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品牌消费者并没有将品牌作为一般的消费品对待,而是将其视为自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消费者以独立的精神个体的形态存在于品牌消费过程中。
成熟期的品牌,已步入社会品牌塑造的阶段,只有将其核心价值与社会价值观整合,才
可以保持长久的品牌生命力。品牌从核心价值出发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整合的过程,就是价值整合,笔者认为,价值整合是品牌传播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品牌价值的追求超越了精神层面而上升到社会价值层面。
价值整合后的品牌,其核心价值观已融入到社会价值中,进而言之,成熟期的品牌,应该是对某种社会价值观的物化和象征,它最终成为某种社会价值的特定符号。
2.管理问题:品牌危机
纵观近十年,处于成熟期的品牌,危机频发。继2005年的“十大品牌危机”之后,品牌危机事件不断曝出: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则引发了整个乳业危机,2009年品牌危机进入高发期,王老吉“夏枯草”事件以及农夫山泉“砒霜门”等一系列品牌危机充斥着消费者的视界,敲响了品牌管理改革的警钟。
与高露洁、强生、可口可乐等跨国品牌相比,我国成熟期品牌抵御品牌危机的能力较低,一旦遭遇品牌危机,通常以惨败收场,变危机为商机的预想更无从谈起。品牌危机以其突发性、蔓延快、影响范围大等特点成为品牌发展不可忽视的限制力量,并关系着国内成熟期品牌的生死存亡。我国本土品牌的危机事件,可分为几种常见类型,即产品质量危机、公关危机、商誉危机;究其原因,大体涵盖为以下几方面:品牌核心价值定位错位、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漠视消费者利益、欠缺对市场环境的把握、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等。总起来说,品牌危机暴露出品牌管理中的劣势,促使品牌危机爆发的因素存在于品牌的内、外部管理过程中。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品牌危机存在的本质原因在于对品牌“内容”与“形式”的错位与割裂。具体来说,品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品牌本质是内容,即品牌核心价值,而品牌规划、品牌营销是形式;两者的功能是不相等的,“内容”驾驭着“形式”,“形式”是实现“内容”的途径。品牌管理中常存在两种错误,一是对“形式”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内容”,即两者的错位,二是将“形式”与“内容”分割开来,也就是两者的割裂,造成协同关系的断裂。品牌管理要兼顾“内容”与“形式”,即以品牌核心价值为核心和灵魂,并在以产品为物质载体的品牌定位、规划、营销过程中将其实现。
3.管理目标:价值保持与协同关系维护
综上所述,成熟期品牌的管理控制重点在于,将品牌核心价值与其物质载体始终保持着协同关系。成熟期品牌管理,以产品管理为基础,以品牌核心价值彰显为目标,既要牢牢把控好产品质量监管等基础工作,又要做好品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传播,防范以产品为基础的品牌与核心价值的断裂与脱离。因此,成熟期品牌管理是增强品牌物质载体、强化价值联系的重要环节。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讲,品牌危机发于外而起于内,外部的危机无一不是内部的缘由引起。在品牌的内部管理中,文化是管理的根本所在。品牌是无形资产,文化、哲学的作用亦是潜移默化,品牌管理的本质是一个文化问题。品牌管理的动力、支撑来源于品牌的文化内涵,文化的精髓是哲学,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思想为现代品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管理借鉴。
二、理性与超越:基于“儒道互补”结构的品牌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体系,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渗透最深、流传至今,“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传统思想结构和文化机制,亦彰显出古代文人互相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特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可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
1.儒道互补:泛爱众·法自然的处世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即顺其自然。可见,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是“自然”,一种状态价值,即对一种向往的和谐状态或行为效果的客观描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在孔子看来,“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即“泛爱众”(《论语·学而》)。“仁”是孔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它是一种道德价值,即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行为的规范。
从本体论角度讲,儒、道两家均将道视为宇宙万物之根本、生命之原质,且都认同以道为践履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境域。从价值论角度讲,老子的“自然”与孔子的“仁”存在一定的相通性:孔子推崇内心自发的行为,体现出孔子仁学中存在着“自然”的行为标准;老子追求的自然和无为而治,都以百姓和谐的生活为目标,两家思想没有本质的区别。儒、道两家思想的根本分歧,在于价值取向及实现方式: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视道为生命本身,故只有回归自然生命的本真状态,才能真正通达于道;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又将“道”作为道德的本体,只有通过道德践履才可以充分实现生命价值。
进而言之,不同路向的儒、道两家,是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存在实践差异性的两种思想体系,然而,儒、道两家思想在价值论角度的相通性,为“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使儒、道思想存在互补和协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价值新标准:物质与精神的同构
许多学者在有关中国管理智慧方面,对儒家、道家思想中的管理价值,进行过深刻的阐发。如刘云柏先生则在其著作《中国管理思想史》中认为,儒家管理思想是一种伦理型哲学,代表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表征的宗法管理文化;道家管理思想“法自然、求超脱”,且在经济管理事实上具有理性思辨,从而进升为中国管理文化的灵魂。儒道思想互为补充,极大充实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不竭的精神资源。
品牌时代,以产品管理的为基础的成熟期品牌管理,既要做好产品质量把控等基础性工作,又要维护、保持好品牌核心价值,防止价值与物质载体关系的断裂。因此,“自为而相因”的儒道思想,若应用到品牌管理中,可以兼顾起品牌“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秉持着物质与价值世界同构的新标准:既理性,又感性;既追求社会责任和使命,又不乏超越世俗而无争;既强调“修己”、“内圣”,又注重 “自然无为”;既寻求管理秩序的井然,又推崇价值实现的顺其自然。简单地说,基于“儒道互补”结构的品牌管理思想,理性中寻求价值超越。
三、“儒道互补”模式与中国成熟期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视阙下,“儒道互补”模式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具体诠释为,以道家思想为根柢的“内道外儒”文化管理体系,品牌管理主要包括以道家现代价值为管理思想的价值管理,及以儒家现代价值为管理思想的产品管理。
1.道家思想在成熟期品牌价值管理中的现代诠释
在美国学者埃德加·沙因看来,文化是一个集体在其整个历史学习中获得的、所共享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的总和。品牌文化是品牌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价值观的沉淀。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万物任其自然、严格按照自然而然的规律办事,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对于品牌价值管理,品牌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须立足于品牌诊断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妥善设计“合乎自然”的品牌文化建设方案,切勿以品牌领导者的喜好盲目做决定。品牌价值是品牌文化的精髓,品牌价值管理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管理,是品牌管理的核心任务。在品牌价值管理中,道家现代价值具有以下启发意义:
(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与品牌价值定位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二十一章》大德的样态,能随着道为转移,道:恍恍惚惚,其中却有迹象、实物、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
在品牌文化系统中,存在这样的“道”:品牌核心价值观,即品牌价值。它是品牌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品牌文化精神的凝炼。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过程的基础,从品牌价值的解读中,可以得知品牌发展的真谛;品牌价值对品牌发展起着决定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发展轨迹,一切都由品牌之“道”所决定。美国学者詹姆斯·科林斯在其著作《基业长青》中提到,在大多数高瞻远瞩公司的发展历史中,存在一种超越经济因素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拥有核心价值理念的程度远高于其他一般的公司。而这种核心理念,也就是品牌价值,无疑在品牌发展中指引和激励着人们。
因此,品牌价值的定位,变得格外重要。品牌之“道”,应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只有得到内部员工的认同,才可以逐渐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并通过员工行为表现出来。如何拥有一个具有认同性、引领性、激励性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领导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与品牌价值整合
《老子·三十四章》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从某种角度说明:道的内涵广大,可以将众多的事物统一起来。本章体现了“道”的作用,万物归顺而不为主,万物依赖生长而不止息,不自以为大,因此成就其伟大。
“道”的包容与整合,落实在品牌传播中,具体表现为价值观的“整合”作用。价值观整合,简单地说,即品牌以核心价值为中心整合社会价值观,具体来说,它是以品牌核心价值为纽带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借助网络媒介这一价值整合与沟通的平台,设置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关的话题性,依托于口碑传播、品牌运动等价值传播载体,促进热点话题的快速分享,最终使以话题为载体的品牌核心价值成为社会热点整合到社会价值中。
(3)“辅万物之自然”与品牌价值传播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自然”与“无为”涉及的是价值领域的问题,老子反世俗、反传统的价值取向,与孔圣人和其他人的都不相同,这种价值观念体现在行为上,即所谓的“辅万物而自然”,因任万物之自然。
从品牌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品牌所有者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与目标受众交流,以增加品牌资产。而在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大多数品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其传播行为属于“刻意而为”范畴,媒介在消费者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干涉性、强制性愈发严重,而侵犯式广告最为典型。除媒介滥用现象之外,品牌过分追求知名度,传播信息庸俗化也日趋明显。被广告包围的生活枯燥难耐,“逃离广告,自然生活”已是大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在这种情境下,老子反世俗的的价值取向,在当今品牌塑建与传播中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标准,“辅万物之自然”、“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应自然”等思想正是对品牌传播的过度行为给予的揭示与批判。
步入成熟期的品牌,已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保持品牌物质价值和无形资产的稳步增长,避免衰退期的到来,是每个品牌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品牌价值传播的角度看,品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无为”,是一种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的作为,其价值在于“有效而无形”、“有序无迫”、“和而不僵”,是品牌领导者有意识而采用的方法。品牌传播中的“无为”,其目的在于消解消费者品牌行为中的外界力量阻碍,排除在意志上的干扰,主张品牌传播应顺任消费者内在已形成的价值取向,从消费者的信仰及处世原则出发,实现品牌的精神渗透与意义共享,从而建立、维护与消费者的价值关系。
2.儒家思想现代价值对成熟期品牌的产品管理借鉴
“圣有所圣,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庄子·天下篇》)儒家思想追求“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即注重讲究修身养德,外王,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间,存在过程的逻辑性关联,内圣是通达于外王的前提与基础。
品牌尤其注重“内圣”的建设,产品管理是达到“内圣”境域的重要环节。从品牌的角度考虑,产品质量的把控与产品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切品牌价值实现与超越的前提和基础。
从产品管理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来看,儒家思想现代价值在管理伦理、管理原则、活动准则等方面存在借鉴意义。
(1)“仁者爱人”的人性化管理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其思想中都贯穿着“爱人”精神和朴素的人道主义品质。孔子是从价值理性和群体交往的角度,而非工具理性,来探讨人的本质。“仁者爱人”、“仁者,人也”无一不体现一种理性的平等观念,一种自觉的人本主义精神。所以说,“仁”既是对人的内在规范,又是评判社会的价值尺度。
从管理的角度讲,管理除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存在一般性的目标,即建立社会秩序、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管理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营利活动,而步入追求物质利益与人的发展相促进、相结合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现代管理与儒家“人本精神”相吻合。从品牌的角度看,人性化管理是通达品牌“内圣”境域的重要途径。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本精神,落实在工作实践中,除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关爱以外,还会提高员工的自主表达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人性化管理过程中,品牌领导者与组织者形成以道德为纽带的价值共同体,“互爱”、“诚信”的美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团队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凝聚力量,更好的致力于产品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2)“仁礼合一”的规范化管理原则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仁是内在本质,礼是外在形式;通过礼的外在约束,才使得仁真实流露。
从管理角度讲,管理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制度和规范的保障。以仁学为核心的人性化管理,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人性化管理,它在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同时,还需要规范典章的约束。在孔子看来,管理的实质在于得人心,因此,“礼”的设置不同于“法”,不宜苛刻和强迫,应体现道德的内涵,即“宽则得众”。从品牌的角度看,“仁礼合一”的规范化管理原则是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品牌领导者在保证规范化原则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关心和尊重下属、诚信待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员工在实践中通过规范化原则的约束,逐渐将行为美德或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通过行为影响其他员工。据此,“仁礼合一”的规范化管理原则为品牌价值的实现塑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义以生利”的管理活动准则
“义利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论,对此,孔子指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儒家推崇的“义以生利”、“以义制利”,即一方面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强调追求必须符合道义。
著名实业家涩泽荣一(日)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义利合一”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即谋求正义的富,反对唯利是图。他的经营思想深谙儒家管理哲学的精髓。从管理的角度说,“义以生利”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利是义的基础:价值实现的最低层次是物质价值。价值包括经济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以及最高层次的社会价值。所谓价值的超越,即实现品牌价值由经济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的高度,该过程讲求的是品牌核心价值的社会化。品牌,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以具有功能性的产品为载体,获得盈利是其价值实现的第一步。而价值的超越,只有产生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义是利的约束:品牌信誉塑建是物质基础之上的更高要求。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品牌追求物质价值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既要维护群众的公利,也要推进社会的公益。义对利的约束,在品牌管理中对品牌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品牌领导者“罕言利”、“义以为上”,即克服私欲、不与下属争利、不见利忘义,以身作则来消除内部危机与动乱的隐患。
从品牌的角度看,“义以生利”的管理活动准则是品牌价值实现超越的重要保障。品牌价值的超越以雄厚的物质价值为基础,“义以生利”的管理活动使得品牌铸就起担责任、守义务的品牌公民的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言之,“义以生利”准则约束下的品牌管理,为品牌价值的实现与超越,打造了和谐的内部氛围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淳林,程宇宏,晁罡.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2]孙夕龙.品牌建设的哲学之道[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段淳林,林泽锟.“内圣外王”的品牌建设之道[J].新闻爱好者,2009(10):180-181
[5]刘笑敢.道家式责任感简说[J].中国道教,2007(5):28-32
[6]刘笑敢.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J].文史哲,2008(6):5-17
[7]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J].中国哲学史,2000(1): 41-50
[8]董平.“儒道互补”原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9]赵建永.从价值系统看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兼论儒道互补的普遍和谐观[J].学术交流》, 2012(4)
[10]吴重庆.论儒道互补[J].哲学研究,1993(1)
[11]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J].中国哲学史,1998(4)
[12]姜涛.Web2.0下的品牌危机管理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0(3):94
[13]李燕,罗莹.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危机管理的比较分析——以三鹿与高露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9(9):28-29
[14]李付梅.产品生命周期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9):64-66
作者简介:
篇7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入手,提出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
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
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
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20%提升到群体的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同一个人的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固化的模式,就会满足于现伏,放慢了节奏,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时刻处在动态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机会也在变。如果停滞,风险加大,困难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突然破产。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2.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经营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欧美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发明者和建设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注重的是对资产、技术等“物”的管理,甚至把人也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日本企业则打破了西方欧美的思维观念,把正义、感恩、诚信、忠诚等人性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企业文化充实、发展、丰富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了西方欧美企业,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所以,企业文化不是虚的、假的,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抓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特点,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吸纳新技术,拓展新方法,使企业在管理中灵活地应对市场,在竞争中找寻获胜的时机,在决策中降低经营的风险,在创新中一步一步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推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经济危机;人力资源管理;雇主品牌
由美国次贷导致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深深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中国经济经受一次又一次挑战的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遭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企业如何才能熬过“寒冬”,企业管理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将显得特别重要。雇主品牌建设有利于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在此情况下,充分把握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以此
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特殊时期的优势,是企业度过此次“寒冬”的重要策略。
一、企业雇主品牌与人力资源管理
雇主品牌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资深管理专家赛蒙巴洛与伦敦商学院提姆安博拉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经过西方10多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雇主品牌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又得到了很大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学者所认同和接受。从定义上看,雇主品牌是指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是对公司未来、现有及潜在雇员树立的一种品牌形象。具体来说,雇主品牌包含外部品牌和内部品牌两个部分,外部品牌就是在潜在的雇员中树立品牌,提高外部优秀人才加入的意愿,使他们愿意到公司来工作,为公司树立最佳工作场所的形象。内部品牌则是在现有的雇员中树立品牌,它是公司对雇员做出的价值承诺,不仅表现为公司和雇员之间在付酬、利益、假期、津贴等方面建立良好关系,还体现在公司给雇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发展机遇和增值空间,为现有雇员和潜在雇员提供独特的工作经历。
雇主品牌是市场营销品牌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运用。雇主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把员工的体验和感受作为企业制定制度和执行的出发点。因此,人力资源建设的工作是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共同责任,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老板的责任。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树立雇主品牌有助于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同时,雇主品牌理念也有助于人力资源从业者站在老板和各级各类企业管理者的层面上看问题,提高从业者自身的素质与视野。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引入雇主品牌的理念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企业人才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绩效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经济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
在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受到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这个时期建设企业雇主品牌,必须适应经济危机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改变。具体来说,经济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管理的重心、模式、职能和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管理重心的转变
通常来说,“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员工的激励而展开的。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短期内把成本控制、减少成本等作为其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这种行为是短期的,但在经济危机时期,以成本控制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是多数企业常采取的权宜之计。
(二)管理模式的转变
经济危机以前,近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习惯了经济扩张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在面对经济的整体收缩,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新的应对模式。总体来看,经济扩张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积极的、主动的、正面的。而目前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得要相对消极、被动和负面(如降薪、裁员、长时休假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得不从原来的扩张式、粗放式向收缩式、集约式转变。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需要削减管理成本,另一面则要扩大管理者的范围。管理成本的削减包括裁员、减少招聘、减薪、员工的20/80重点管理、精细管理等措施。扩大管理者的范围则需要企业向着人力资源管理全员化的方向发展,即企业从直线管理者到部门管理者,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需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特殊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员化有助于规范员工行为,提升组织士气,加强企业凝聚力。
(三)管理职能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主要涉及获取、整合、激励、控制、开发、解除等六个方面。经济危机以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职能上主要侧重于获取、激励和开发几个方面。获取主要涉及的环节是招聘;激励涉及薪酬奖励、晋升等环节;开发则主要涉及培训、晋升等。这三个职能涉及的主要环节都需要企业进行资本投入。在经济扩张的情况下,企业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这方面进行大笔的投入。但是,在经济危机情况下,企业要节约资本,因此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必将倾向于整合、控制和解除:只有适度的整合,才能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真正发挥人力资源效应,持续产生增值效应;只有通过控制才能促使企业在人力招聘、人力培训、薪酬等产生显性费用的模块上减少投入,最终达到高收低支的理想状态;而解除则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
(四)管理内容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必然带来管理内容上的转变。在经济危机条件下,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和控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首先,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细致的规划、强化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以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性和人岗匹配程度,合理支出,减少管理费用;其次,还需要认真开展人力资源诊断工作,找出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整合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控制,并为定岗定编和后续裁员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再次,为实现企业的顺利裁员,有必要充分熟悉、掌握并合理运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此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三、经济危机下建设企业雇主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危机的冲击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变化,因此,与人力资源紧密相关的企业雇主品牌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鉴于所处经济危机特殊时期,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一)强化招聘环节
招聘方面,公司如何为人力资源市场上的潜在优质员工展现良好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好的招聘方式会给这些潜在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对整个人力资源市场造成深远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从招聘角度建设企业雇主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避免招聘走过场。经济危机期间,很多企业的招聘都是走过场,其目的仅是企业宣传。这大大打击了求职者的积极性,让很多求职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品牌的建设上,走过场的招聘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是负面的,以此方式宣传企业往往会产生得不偿失的后果。
2.保证招聘信息的透明度。招聘的信息透明主要是指企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应聘者提供相关职位信息,尤其涉及薪酬、晋升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信息,既要保证其公开性,也要保证其真实性。
3.注重价值观的测试。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组织的价值取向相匹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未来的忠诚度。经济危机中,要保障招聘的效果,提高招聘人才的稳定性,需要企业人员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应聘者价值观的测试,具体来说,可以在心理测验或是半结构化面试中加大价值观测试的比重。
4.严格把握实习期。经济危机期间,很多新招聘员工具有相对较多的不确定性,往往只把目前的工作当作一个跳板,一种权宜之计。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严格把握新人的实习期,对新人实习期间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此挑选真正有意愿的人才,避免更多的人才投资浪费在“游客型”新人上。
5.合理开展内部竞聘。招聘分两个方面,既包括对企业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上潜在员工的招聘,也包括企业内部现有员工针对不同职位的招聘。很多企业认为经济危机是挖人才的好机会,而忽略了企业的内部人才的选拔。其实经济危机期间企业开展合理的内部竞聘既节省招聘成本,又不失为一种鼓舞员工士气的重要方式。
(二)加强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危机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更倾向成本控制,企业对员工的物质激励相比过去要减少很多,在此情况下,企业要想更好地激励员工,稳定员工情绪,需要加大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因此,情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情感管理要更侧重于留人与裁员两方面。
对于留人而言,企业要着力培植感情文化,以情动人、以情引人、以情留人。通过运用感情投资的手段力图加强公司与员工的亲密关系,提倡家庭般的友善氛围,平级之间营造一种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主动沟通的友好气氛,争取以感情弥补员工物质上的欠缺,避免员工士气低落,让雇员对企业的未来愿景充满信心。
对于裁员来说,情感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裁员引起的不满对企业的雇主品牌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企业要做好善后工作,安抚员工情绪,避免裁员产生大范围的员工不满。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员过程中,如果有中、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出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安抚,能更有效地降低员工的不满情绪,减少裁员对公司士气带来的影响。
(三)适当进行机制改革
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实施和推进涉及职工利益的变革方案(尤其是薪酬)往往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因为外部市场提供了在职员工“较低的机会成本”,员工抵制机制改革的风险成本较小,他完全可以在离职后寻找到相等或更好的机会。然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影响力则大幅增加,这种增加来源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给员工所制造的心理压力,员工拒绝变革方案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基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谈判优势,企业推进机制变革(包括减薪)往往会遭遇较小的阻力。
因此,把握时机,适当地进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雇主内部品牌的管理,也是经济危机时期建设企业雇主品牌的重要措施。同时,机制的改革也可促使企业管理者重新反思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所扮演的角色,有助
于实现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四)重视企业内部培训
经济危机时期,部分企业的业务量相比同期有所下降,员工相比正常情况下要空闲,这是开展培训的好机会。从建设企业雇主内部品牌的角度看,除了常规的业务技能培训,经济危机时期企业还应当多开展内部的非正规培训。这里的内部非正规培训主要是以企业高、中层管理者为培训师而展开的。经济危机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可以利用较多的时间分享业务经验、工作心得、企业愿景等。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管理者接触。相比外在培训来说,这样的培训一方面更立足于公司自身境况,贴近公司实际,有助于员工与管理者、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加深对公司的了解,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增强企业凝聚力,优化内部品牌建设,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省了公司的培训成本。
篇9
[关键词]“家乐福事件” 网络 新媒体 传播工具 危机公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危机案例浮出水面,陈冠希的“艳照门”,cnn辱骂
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受到分子在法国巴黎干扰,同时各大法国主要媒体不真实报道西藏问题大肆指责
网络 危机最大的制造者往往是自己。那些最为致命的危机,比如产品中毒等恶性事件,或丧失商业道德做出破坏环境、售卖过期商品等行为,本就该遭人唾弃,激发危机可谓顺理成章。所以,如果 企业 要想对网络媒体实施危机管理,首当其冲的是做好自己。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微认为,在you时代,危机变得更频繁、负面信息如病毒扩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危机处理原则。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网络媒体尽管在形态、特点上与传统媒体迥然有别,但网络世界事实上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因此,企业在对网络媒体进行危机管理时,可充分借鉴危机管理的内在 规律 ,同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性进行创新应用。wwW.133229.Com
一是体系管理的建立。企业应当建立体系的、专业的危机管理小组,把网络媒体有效整合到危机管理的构架中,并在人才配置、资源组合上进行平衡。
二是立体监测系统建立。任何危机的处理,第一要义当然是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这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实时的、立体的监控系统和即时 电子 传输、警示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测的方式,全面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和过滤,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要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
三是日常维护。危机管理的真章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火速处理,而在于日常看似平淡的维护。此处所做的维护既包括和主要媒体平台以及核心群体的关系维护,也包括对传播信息的维护。当网络媒体中有关于自身企业或行业的信息时,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客观的信息,或进行及时而妥当的反馈。
四是危机处理。当危机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危机管理进入最为关键的环节——危机处理。首先要做的是对所发生的危机进行定性,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其次,要对危机的形态和未来走向,做出清醒的判断,设置好和危机源头媒体或当事人的谈判底线,同时协调一切资源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做出底线之上的最大妥协,尽量争取第一时间消除负面影响,赢得各方谅解,并防止其他媒体跟进。
五是冷处理。企业在对网络危机进行处理时,一方面需要快速反应,但另一方面,也要秉承冷处理的原则。企业应切忌做出一些鲁莽手段,如金钱收买等,这将会再度提供新的炒作话题,进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形成波浪式的传播浪潮。
六是尊严为先。企业要切忌在危机处理中造成对抗性局面,更不要借势压人,践踏网络媒体或当事人的尊严,否则即便危机能够平息一时,报复性攻击将会更加凶猛。
综上所述,危机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工具,途径,速度,范围等因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必须对网络媒介内部外部环境同时作用,在加强网络监管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及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的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管理系统,及时的调整应对危机变化的方式方法,关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 发展 。
参考 文献 :
[1]胡百精.公共关系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10
从新的COSO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与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风险管理,应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道路。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企业倒闭破产的浪潮,我国企业也未能逃脱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如今我国经济进入了相对缓和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其产生的原因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且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本文是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措施及最新的风险管理框架,来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实现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二、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
1.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在经济形势下异途同归
内部控制侧重制度层面,通过规章制度规避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侧重交易层面,通过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或市场交易规避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特别是内控并不负责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设立,这是管理过程起始阶段的活动。
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任何管理与控制活动的成效都体现在最终的财务成果上。一般认为,获得了较多的高质量利润,同其它企业相比体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的企业,一定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一定在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施了有效的监控措施,从而为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说要想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
从新的COSO框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呈现与风险管理靠拢和一体化的趋势,即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建立适应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风险管理,应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应对现阶段财务风险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就要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发挥“管理+控制”的综合效能。
3.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的框架
应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需要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即在采取切实可行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同时,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同时建立健全以财务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保证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双管齐下,防范和抵御财务风险。
三、华润集团实施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华润集团是香港和中国内地最具实力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之一,华润的主营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饮品、食品、医药、零售、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电力、燃气、地产、压缩机等行业。
华润集团更加重视后金融危机时代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保证集团稳健经营和战略部署顺利实施的基础。“资本结构、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管理、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的五步组合,涵盖了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所涉及的内部到外部、集团到利润中心、关键指标到企业财务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又形成逻辑上的闭环,可谓是华润集团抵御后金融危机时期财务风险的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框架。
1.有效控制负债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华润集团将把负债比率作为关键性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整体负债水平。集团每一项重大投资和融资决策,都要考虑对于整体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资产负债比率、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对企业集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华润集团提出分层次、可操作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方案。一级利润中心参照同行业标杆企业制定杠杆比率,通过控制杠杆比率鼓励依靠自身能力稳步发展,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在资金运作相对独立的上市公司层面,按不同上市公司分别制定杠杆比率,进行比率分析并控制自身风险。结合自身情况决策多元化杠杆比率,实现了控制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的一种均衡。
2.以6S体系为核心,把握经营性现金流,做好财务风险控制
围绕6S利润中心管理体系的建设,华润集团特别选取了两个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作为关键指标。财务部门根据标杆企业的指标状况和集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比率。另外,华润集团在投资决策上,重视经营性现金流评估,侧重于选择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经营模式。
3.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协同
为了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在全集团推行“四不准”制度, 即不准向非集团持有股权的企业贷款、不准短钱长用、不准代开信用证、不准擅自经营外汇及股票等高风险业务。企业破产大体可以归结为“无钱清偿”和“资不抵债”两种情况。企业流动性不足、支付危机是带来企业破产风险的直接原因。
4.把握外部融资环境,实现多元化融资渠道
华润集团重视外部融资环境,注重培育核心银行关系,关注资本市场,通过不同组合实现融资的多元化,以降低融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华润通过与建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集团的实施战略、稳步发展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上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措施
- 下一篇:当前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