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范文

时间:2023-03-30 19: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类型

篇1

一、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二、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此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三、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篇2

全年可以明显分为3季:5月中旬—10月为雨季,11月—翌年2月中旬为凉季,2月中旬—5月中旬为热季。

曼谷附近年均气温在25—3摄氏度之间,年均降水量约有1550毫米。

泰国位于热带,气候受亚洲西南季风、东北季风的影响,主要分以下三个季节:

1、雨季8月至9月为降雨高峰期,雨量充沛,雨季会一直延续到10月份。

2、凉季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多为东北季风,雨量与西南季风时期相比大为减少。

篇3

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贝加尔湖每年一月到五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会减轻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能降低炎热程度。一年之中,尽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它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形状为新月形,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之地,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三十至四十度之间;

3、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三十五至五十五度之间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

4、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三十五至五十五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

6、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二十五至三十五度之间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要气候类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69-02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直是初中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按照地理知识内容分类,自然部分不外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几大因素。而我们认为气候因素是重中之重,它的综合性很强、联系较广,对今后继续学习区域地理也具有关键的作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名称、分布、特点、景观等诸多因素糅合,如果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没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对比分析能力是很容易混淆不同气候类型的。因此,这部分内容给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困难。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归纳、讨论,认为有下面几点做法。

一、利用地球上的“五带”为气候分类

初中地理教材一共涉及十多种气候类型,如果全部让学生背诵记忆显然不实际,学习的效率也低下。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地球上的“五带”这一知识点,明确了从低纬到高纬,气候带存在规律顺序分布。而气候带的划分则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是“热带”,其他温度带也依此联想。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热带的气候共同点是全年都较为高温、寒带则较寒冷等。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有热带、北温带、北寒带,那么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也就分出类别了。这里再与学生强调在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存在一过渡带。热带与温带间有“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带与寒带间有“亚寒带”的气候类型。利用这划分出来的气候上的“五带”大致可以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纬度位置范围以及它的气温特点,避免了因类型过多而混淆的困境,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气候类型的知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气候分布范围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习世界分区地理,所以讲到该内容时,不能具体讲到“南亚”、“东南亚”、“西欧”等区域名词。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纬度、海陆位置的角度予以描述。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理想状态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南北半球对称的,所以我们只需记住北半球一块大陆的气候分布,其余地方的分布状况也可以大致推断出来。掌握这样的规律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有帮助。

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根据纬度、海陆这两大因素分布在理想大陆上: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方向各延伸5°~10°左右;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两侧;热带荒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两侧,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地中海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大约在纬度30°~40°之间;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地区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附近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大陆内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附近……对着气候分布图再向学生介绍这些规律,同时强调在南半球的气候分布则以赤道作轴与北半球对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直观。该图浓缩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把握,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如此繁多的气候类型,运用图表可以使得知识有条理性,化繁为简,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凸现知识点,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气候直方图和景观图,分析、判读每一类气候的类型及其特征

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各气候的特征,但利用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各气候类型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好处。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入手,一般有“夏季气温……降水……,冬季气温……降水……”的模式,结合气候直方图可以有以下步骤:

1.判断所属半球:如果6、7、8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类型位于北半球;如果12、1、2月气温最高,则该气候所属南半球。

2.判断所属温度带:温度带同样需要利用气温曲线进行判别。最冷月气温大于15°C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在0°C~15°C之间的为亚热带;最冷月在-15°C~0°C之间的为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最热月气温小于15°C的为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通过上面的步骤后,再根据降水量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就非常方便了。

在讲解各种气候类型时要利用景观图,结合学生对气候的实际体验,加强理解与记忆。如顺德所在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多雨,冬季的凉爽与干燥,提及于此,印象就很深刻了。对于其他气候类型的地区,用景观图加以联系,能够拉近空间距离,让学生从气候的角度说说图片跟自己的感受,也锻炼了气候图的判读能力。

四、利用比较法,把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进行对比

篇6

【关键词】气候类型;纬度分布;海陆位置

【中图分类号】G552.0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31-0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由于各地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形知识综合性强、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地形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化解。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但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常出现一些特殊现象,笔者总结如下:

一、纬度分布特殊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纬1O。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其实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地峡东北部。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从而使七述地不但气温较高,而且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所以发育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是因为处于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的。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时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成因相似的是南美洲圭亚那高原上的热带草原气候。

二、海陆位置特殊

1、沿海地区的热带沙漠气侯。一般而言,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但由于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也有降水较少的气候类型分布。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分布到西部沿海,主要是由于离岸风和流经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西侧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西侧的维多利亚大沙漠、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侧的纳米布沙漠的形成都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索马里半岛沿岸的热带沙漠也跟夏季的离岸风和索马里寒流有关。

2、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J陛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性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西距海洋都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地处高大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另外,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也是距海较近,但由于地势高,受海洋影响小,所以沿海地带形成地中海气候,而内陆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类似的还有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内部的温带大陆。眭气候。

3、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O°一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有一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常年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海洋性气候区内愈靠近大洋,气候的海洋性愈强。特别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经过,西风从暖流海面吹来,气流温暖潮湿,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海上要比陆上凉得多,这里受西风影响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凉,年温差要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小得多。全年有雨,冬雨较多:此区正当温带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气旋雨量丰沛,特别是冬季时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但降水强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用一句话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篇7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篇8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变化剧烈,降水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严重;盛行风向随季节更替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寒冷,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8到10摄氏度,夏季空气潮湿闷热,比同纬度地区高出2摄氏度左右;

夏季(6到8月)降水集中,鄂西350到5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鄂东450到6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且暴雨频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 旱涝天气;类型;预兆;江苏南通;1963—2002年

中图分类号 P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70-04

Type of Climate Event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and Weathersign of Nantong Area in 1963—2002

CAO Nai-he ZHANG Peng CAO Cheng ZHANG Kai-jin ZHAO Yang LIU Juan CAO Yang CHEN Jian-jun

(Rugao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Jiangsu Province,Rugao Jiangsu 226572)

Abstract Aimed at the climate events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of Nantong Area in 1963—2002,using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8 station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the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was calculated.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category of China,grade was divided.Using the 500 hPa historical weather map information of 08 am(Beijing Time),based on the synoptic meteorology principl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was analyzed and weather types were divided,the main factors of its cause was prov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teorological drought weather events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rainfall anomaly losses and abundant.Riggering droughts and major weather systems were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ridge west,the mainland warm high (refer to Yunnan,Guizhou,South China Sea,high pressure and high pressure)and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westerly trough and typhoons.Drought occurred in the subtropical ridg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adiabatic warming in the sink area and the westerly trough divergence,the floods had westerly trough in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continuous rain inter striker area,heavy rainfall and typhoon storm area.El Nino and La Nina drought and flood events and climate events of Nantong area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temperature departure percentage under monthly scale between December in the last year to March in the same year had 150,180 days corresponding rhythm with drought weather events from June to August.

Key words drought weather;type;weathersign;Nantong Jiangsu;1963—2002

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对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做过大量工作,对江苏气象旱涝的气候规律、气候特征、成因和类型划分等方面均有建树和论著[1-2]。但针对南通地区(以下简称南通)旱涝天气气候事件的天气类型、引发因子和预兆的研究尚为空白。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频江临海。属东亚季风区,又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每年4—11月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伸脊随其主体的季节性演变规律而变化,使暖空气对南通的影响从4月趋强后增强至8月最强,嗣后转向趋弱后减弱至11月以后最弱。同期,西风带环流也按其季节性演变规律变化,使冷空气对南通的影响从4月趋弱后减弱至8月最弱,嗣后转向趋强后增强至11月以后最强。因此,南通四季分明、雨量集中。1963—2002年,南通的平均年雨量为1 043 mm,最多的1991年达1 548 mm,最少1978年只有567 mm,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夏季平均雨量占全年的54.7%,是秋季的5倍以上,6—7月月均雨量是10—11月的3倍。春秋季连阴雨、梅雨、暴雨、对流性强降水、热带气旋、高温等灾害天气时有发生,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因其具有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1 资料来源及其使用说明

采用1963—2002年南通所辖的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南通、启东和吕泗8个县(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同期8:00(北京时间)500 hPa历史天气图资料,将8个站的逐月逐年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进行标准化计算,求出各站的月、季、年各尺度的降水量和气温距平百分率,分别取其平均值为南通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和气温距平百分率(Pt)。1963—2002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5 ℃,春(4—5月)、夏(6—9月)、秋(10—11月)3季的季、月平均气温都高于10 ℃,适合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用单项气象干旱指数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的要求按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3],结合《江苏省决策气象服务手册》中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旱涝等级的原则[2],衍生与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相匹配的洪涝等级标准(表1、表2),按此标准划定南通各尺度的旱涝等级,其涵盖面均>75%。各尺度有无旱涝之比相近,旱涝之比亦相近;达重等类型及以上的各尺度旱涝之比;月尺度为29∶71,季尺度为37∶63,年尺度为1∶1,显然旱轻于涝。各尺度各类型旱涝事件占比如图1。

2 旱涝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

2.1 干旱

1963—2002年的4—11月,南通共发生月尺度干旱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称干旱事件)87例,年均2.2例,最多5例。达重旱特旱类型共14例都在8—11月,其中10—11月占9例,是月尺度重旱特旱的高发期。季尺度干旱事件33例,秋季最多达17例;达重旱特旱的4例,都在秋季。年尺度干旱事件10例,只有1978年达特旱类型。各尺度有旱及重旱以上例数如图2。

2.2 洪涝

1963—2002年的4—11月,南通共发生月尺度洪涝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称洪涝事件)72例,年均1.8例,最多4例;达重涝特涝有34例,10—11月各7例,是月尺度洪涝的高发期。季尺度洪涝事件29例,秋季最多12例;达重涝特涝类型的7例中秋季占5例,是季尺度洪涝事件的高发季。年尺度洪涝11例,只有1991年达特涝。各尺度有涝及重涝以上例数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南通的月、季尺度气象干旱事件比洪涝事件多,但达重旱特旱者却比达重涝特涝者少;年尺度干旱事件比洪涝事件少,达特旱特涝均为1例。总之,涝重于旱。10月、11月虽是月尺度重等及以上类型旱涝的频发期,但对年尺度的旱涝事件影响不大,6—9月重等及以上类型的旱涝事件对季、年尺度的旱涝事件常有决定性作用。

3 旱涝事件的天气类型和主要引发因子及形成

以月尺度达重旱、特旱(14例)和重涝、特涝(34例)类型的事件为样本,逐一查明8:00 500 hPa月平均高度图上北纬40°东经78°、北纬35°东经142°、北纬11°东经92°和北纬140°东经134°区域内的主要天气系统,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剖析其对旱涝事件的贡献,按其物理意义用气候统计方法划分旱涝天气类型。

3.1 干旱类

干旱发生在单一气团里,因异常少雨而形成,有热旱和冷旱2种类型。

3.1.1 热旱型。夏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5 880 gpm等高线,下同)北界在东经120°线上的北纬35°~45°,其西伸脊点达东经90°~110°,脊线位置在东经120°线上的北纬30°~33°,在东经113°~124°北纬26°~36°区域内,有≥5 920 gpm的高压中心;南通处于高压中心或脊线附近的下沉气流绝热增温辐散区内。天气酷热、燥旱少雨,形成伏旱。如1978年在8月重旱(Pa=-87.6%)的基础上有其他各月的Pa值均为负数的情况下,发生春、夏、秋3季连续干旱,导致年尺度特旱,是1963—2002年中唯一的干旱极端气候事件(图4a)。

3.1.2 冷旱型。秋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北界在东经120°北纬27°上下,南支西风槽活动加剧,槽底常越过缔结北纬30°进入华东沿海,南通受干冷空气控制,如1979年10月特旱(Pa=-99.8%)与11月轻旱(Pa=-50.9%)结合构成了秋季重旱(图4b)。当云贵地区有5 880 gpm的闭合等高线,其伸向东北的脊前西北气流融入南支西风槽,加剧干冷空气入侵南通,如1995年9月重旱的Pa=-85.8%(图略)。当遇台风经东海、黄海北上,其西部偏北气流与西风槽结合,径向度加大,南通地区受其控制形成重旱,如1965年9月的Pa=-90.5%。

3.2 洪涝类

洪涝发生在季风转换的季节里,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的产物,有连阴雨伴强降水和台风暴雨2种类型。

3.2.1 连阴雨伴强降水型。春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和脊线分别在东经120°线上的北纬25°上下和北纬20°上下,其西伸脊点(或南海高压西脊点)达东经105°,脊前的偏南气流将暖湿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遇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南支西风带上的短波低值系统(江淮气旋、倒槽、切变等)影响时,在降水过程频繁的连阴雨中有强降水出现,是引发南通春季洪涝的决定因素,如1963年5月特涝的Pa=129.0%(图5a)。

6月中旬至7月上旬,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最频繁、最激烈,是南通的主汛期。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和脊线分别在东经120°线上的北纬30°上下和北纬27°上下,其西伸脊达东经115°,脊前的西南气流将大量暖湿空气从南方源源不断输向长江中下游遇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峙,产生区域广、强度大、持续期长的降水,遇有强对流降水天气相间其间可产生特涝。如1991年6—7月连续特涝,其Pa值分别为105.5%和120.9%,雨量是常年的1倍以上,造成夏季重涝和年特涝,是南通地区1963—2002年中唯一的洪涝极端气候事件(图5b)。

秋季,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和脊线分别在东经120°线上的北纬28°和北纬23°附近,其西伸脊点达中南半岛,脊前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的暖湿空气输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风槽前与冷空气相峙,产生秋季连阴雨,如间有强降水则引发特涝。如1982年11月的Pa=128.2%(图5c)。

3.2.2 台风暴雨型。9月,副高西伸脊的特征线的西脊点在东经120°~130°,脊线在东经130°线上的北纬32°附近;青藏高原有高压脊伸向中原地区;台风从两脊间向华东沿海逼近,于苏浙沿海登陆,正面袭击南通时有暴雨。当有西风槽牵引的冷空气南下插入台风西北部,迫使台风产生斜压性不稳定而发生强对流天气,便形成特涝,1990年9月Pa=137.3%(图5 d)。

4 旱涝事件的预兆

4.1 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

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偏距距平指数超过0.5 ℃,且至少持续6个月)的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1976—1995年的20年中有5次厄尔尼诺现象,每次持续期达2~3年[4]。在5次厄尔尼诺现象的11年中,南通地区分别地区发生了月、季、年尺度洪涝事件17、9、4例(表3),反映出两者间的对应关系。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发生异常偏冷(连续达6个月以上的负距平在0.5 ℃以上)时,气象界称之为拉尼娜事件。它随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于其后。1976—1995年的20年里曾出现4次拉尼娜事件[5]。在4次拉尼娜事件年中南通分别出现月、季、年尺度干旱事件13、6、3例(表4),表现出它与南通的干旱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

4.2 南通冬季各月的冷暖

取8个站上年12月至当年3月各月的月尺度气温距平百分率的平均值(Pt)表征南通相应各月冷暖。按150 d和180 d的韵律,对1963—2002年6—9月达重等及以上类型的月尺度旱涝事件逐一拟合,探索其对应相关韵律的概率。

4.2.1 冷冬(Pt

4.2.2 暖冬(Pt≥0)。在1963—2002年6—9月曾发生重涝及以上类型的月尺度事件11例,其对应150 d和180 d韵律月份的Pt≥14%,其概括率分别为81.8%和72.7%(表6),反映出暖冬与夏涝间有一定的韵律对应。

4.3 旱涝极端气候事件的印证

4.3.1 干旱。1978年4—11月各月Pa值均为负数,8月达重旱;当年春、夏、秋3季连续有旱,构成年尺度特旱,是40年中唯一的干旱极端气候事件。1978—1986是年为拉尼娜年(表4),2月、3月Pt值分别为-13%和-11%(表5)。

4.3.2 洪涝。1991年6—9月的各月Pa值均为正数,6—7月连续达特涝,形成夏季重涝和年尺度特涝,是40年中唯一的洪涝极端气候事件。该年为厄尔尼诺年(表3),也是暖冬年,1990年12月至1991年2月各月的Pt值分别为41%、24%和18%(表6)。

5 结语

在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划分的南通地区月尺度旱涝等级中,有无旱涝之比为51∶49;旱涝之比为55∶45;在达重等以上类型的旱涝事件中干旱占29%,洪涝占71%,涝重于旱。10—11月虽是旱涝频发期,但对年尺度的影响不大。6—9月的旱涝事件对季、年尺度旱涝常有决定作用。南通地区产生旱涝气候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异常亏欠或丰沛。旱涝的天气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副高西伸脊,西风槽和台风都是起直接作用的重要因素。引发干旱的主要因子是副高西伸脊、华东沿海槽、大陆高压和台风,其致旱形式是热旱和冷旱。引发洪涝的主要因子是江淮气旋、梅雨锋、台风和南支西风槽,其致涝形式是连阴雨伴强降水和台风暴雨2种类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事件与南通地区的旱涝气候事件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尤其是1991年特涝年和1978年特旱年的极端气候事件相关更明显。南通地区6—8月发生的重等及其以上类型的气象旱涝气候事件与其上年12月至当年3月的气温距平百分率之间有150 d和180 d的韵律对应。南通地区气象旱涝事件的天气类型与所发现的预兆,其内在联系有待今后研讨,可供探索预报方法时参考。

6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江苏省重要天气分析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2] 胡辛陵,卞光辉,濮梅娟,等.江苏省决策气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10

【摘要】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记录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 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为4类: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RA活动期中医证候可分为4型,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可确定其各证型诊断要点。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聚类分析;证候分类;中医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active stage by using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37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including symptoms, signs and manifestation of tongue and pulse, were recorded and dealt with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CM syndromes in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depression in collaterals,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lokage due to damp-heat,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and main diagnostic points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syndromes initially. Conclusion The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pert’s opinion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main diagnositic poin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clustering analysis;syndrome classification;TCM diagnosis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RA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其活动期对患者的损害尤甚,目前临床已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的研究对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其疗效评价的意义颇大。我们对临床收集到的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聚类分析,归纳出其中医证候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8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院针灸科共收集237例经血清抗类风湿因子特异性抗体检测证实的RA活动期患者。其中男性89例(37.6%),女性148例(62.4%);年龄18~75岁,平均(47.22±12.60)岁;病程1~32年,平均(7.15±6.72)年;合并血管炎者51例(21.5%),合并心脏病者3例(1.3%),合并肺病者45例(19.0%),合并肾病者34例(14.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6例(11.0%),合并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雷诺氏现象等)49例(20.7%);关节肿胀数目平均(14.24±6.55)个,关节触痛数目平均(10.85±2.70)个,随访当日持续晨僵时间(2.48±1.28)h,血沉(ESR)平均 (61.64±31.80)mm/第1 h,C-反应蛋白(CRP)平均(41.01±25.03)mg/L,类风湿因子(Rf)平均(154.69±140.80)IU/mL;关节功能Ⅰ级31例(13.1%),Ⅱ级67例(28.3%),Ⅲ级125例(52.7%),Ⅳ级14例(5.9%)。

1.2 诊断标准

RA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学会(ACR)1987年RA分类诊断标准[2];其关节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现代风湿病学》[3]、《实用中医风湿病学》[4]。RA活动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3条[5]:①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②8个或8个以上的关节触痛;③符合下面3条标准中任意2条:随访当日晨僵持续时间≥45 min;ESR≥28 mm/h;CRP≥正常上限的115倍。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6]、《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7];中医虚证的诊断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 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8];中医血瘀证辨证参照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定的标准[9];痰证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10];热证、湿邪等参考第5版《中医诊断学》教材[1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同意接受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④处于RA活动期。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肺、肝、肾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②有药物过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有明显的关节畸形,而无疾病活动性指标。

1.4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以专家咨询、文献整理为基础,制定并采用统一诊断标准和统一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量表,并对参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临床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完成一致性检验(症状一致率≥0.75)。用Access建立病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人双机录入方法,并通过软件进行校对。将237例RA活动期患者与中医证候相关的47个变量中的原始数据库导入SAS6.12软件进行分析,建立矩阵,根据所得矩阵进行变量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证候分类

依据以下原则建立证候判别模式[12]:①证候识别变量优先原则;②证候鉴别变量次优先原则;③证候定位要素和证候定性要素相结合的原则;④舌脉变量单列的原则;⑤变量名称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使用SAS软件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在内的47个变量进行2~4类的聚类分析。从所得的3种分类结果来看,聚为4类使得四诊信息的分散性较好,证型分布清晰,较符合临床实际;结合相关文献整理与专家意见,分别将这4类证候命名为: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见表1。 表1 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4类摘要(略)

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相关系数平方(R2)是指与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同类内R2越大越应该划分在同一类中去[13],因此,我们可以将R2作为证候指标的权重来看,某一具体指标(症状、体征或舌脉象)的权重越大,则其对所对应的证候诊断的贡献度越大。RA活动期患者各证候下的具体指标权重见表2。表2 基于聚类分析的RA活动期患者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略)

聚类分析所得的类际相关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分类越好[14],本观察研究所得的类际相关值均较小。症状能够作为辨证论治乃至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信息[15],结果提示中医传统辨证分类法符合现代统计学基础[16]。如表3所示。表3 各聚类之间相关程度情况(略)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证候诊断要点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临床各项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文献整理与专家意见,初步确定RA活动期患者4类证候的诊断要点。①邪郁壅络证诊断要点:疼痛游走不定、甚则肌肉萎缩、急躁易怒、眩晕头痛、大便干结、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滑数。②痰瘀互结证诊断要点:胸闷痰多、局部紫黯、面色晦滞、屈伸不利、关节刺痛、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涩。③湿热痹阻证诊断要点:红肿胀痛、触热、重着痛、活动时痛甚、舌质赤或红、苔黄、脉濡缓。④气虚血瘀证诊断要点:面色少华、气短乏力、结节瘀斑、口唇黯淡、疼痛绵绵、抑郁失眠、脉沉细弱无力。

3 讨论

聚类分析是将随机现象归类、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其思维朴素,可按照样品个体或变量指标的内在规律和性质进行合理分类,可用于中医证候在分类面貌不清的条件下进行探索性分类[17],降低了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在量化的基础上得出的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RA活动期中医辨证及诊断的客观性、规范性及准确性,并进一步探讨其病机治法,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RA病情顽固,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中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有学者研究指出,RA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RA的基本病机[15]。RA活动期多属于湿热痹范畴,多数医家从热、从瘀、从虚论治。本研究通过使用聚类分析与文献整理、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将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为4类,并将其归纳为邪郁壅络、痰瘀互结、湿热痹阻、气虚血瘀证。从研究结果分析得出,RA活动期的病机主要是以邪实为主,多为湿、热、痰、瘀之邪,结合专家意见得出痰瘀互结、湿热痹阻为RA活动期临床常见的两类证候。RA活动期邪气亢盛,正气奋力抗衡,邪正相争处于激炽状态,故症状较为突出,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关节红肿胀痛、功能活动受限、胸闷痰多、舌质黯或有瘀斑、舌苔黄、脉象濡数或涩等。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宜重在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关节既是气血汇集之所,又是容易受邪之处,在一定条件下,外邪侵袭,邪气郁闭,炼液为痰,津血凝滞,痰瘀互结,湿热内阻,流注关节而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久则关节胶结固着,甚则出现尪痹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重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痰、瘀多为其病理产物,痰瘀互结则怪症百出,致关节僵硬畸形;湿、热多为内外合邪,湿热痹阻则易致关节胶着,难以屈伸。提示临床治疗应重视RA活动期整体性病变及其传变状态,以祛邪安正为原则,痰瘀互结证治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湿热痹阻证治以利湿清热,通络止痹。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侵袭,郁而壅络,久之正气消减,出现气虚血瘀之证,故提示RA活动期患者在以祛邪为大方向的基础上兼可扶正,以增强祛邪效力。

综上,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试图加强RA活动期患者症状、体征在疾病诊断分类、疗效评价和作用方面的准确性,初步阐释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信性。结果可为临床中诊断RA活动期中医证候提供一定参考。有关RA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相应的RA活动期中医证候的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制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申洪波,白云静,胡荫奇,等.病证结合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2007,20(12):826-829.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

[3] 姚凤祥.现代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00.

[4]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2.

[5] 侯 勇,张奉春,黄 烽,等.Infliximab治疗RA的随机双盲平行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11):658-663.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

[7] 程绍恩,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7.

[8] 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

[9] 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9(2):11.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11] 邓铁涛,郭振秋.中医诊断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303-323.

[12] 何庆勇,王 阶.基于聚类分析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J].中医杂志,2008,49(10):918-921.

[13] 胡立胜,周 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SAS编程统计分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8.

[14] 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mmary article[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15] 吕爱平,何羿婷,查青林,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疗效关系的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6):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