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策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职业学校要注重职校生的素质教育,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校生的渗透与浸润作用。在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职校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南疆职业学校中,职校生整体素质较低,职业素养不高,因此,在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随着中考制度逐渐转型,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为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故而,引导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据统计,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所占比例在90%左右。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我院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总人数是25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进行调查,总共设置了18个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少数民族职校生对我院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于2021年12月中旬开始,共发放250份问卷,有效回收241份,回收率为96%,并于2021年12月末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通过整理和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语文课中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65%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不喜欢态度,21%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一般的态度,只有14%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喜欢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知识。同时,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在教授古诗词和文言文过程中,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不积极,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也表示教师教学内容复杂、难懂,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只有个别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会积极学习,跟上教师教学进度。78%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极少,基本没有实际用途。所以表示,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哪些。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不会主动庆祝传统节日。从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还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停留在表面。这充分说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接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强。充分表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途径、方法单一
86%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依靠学校教师教授,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而在学校教学中,因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能力弱,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一般会跳过古诗词、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内容。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很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教师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太多,教学方式单一,与现实联系较少,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多种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熏陶渗透教育活动,不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理念、被动的学习方法等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提升学习传统文化能力
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想要学习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就要具备较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一是我院语文教师和普通话教师主要承担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任务。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语文课、普通话课、思政课,基本每学期的课程中都设置了语文课、普通话课,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少数民族职校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同时,精选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职校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方面,不只是一味地灌输式讲述,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才是关键,此外可以创新引进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院计划2022年3月开始,让每位教师进行包班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督促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加深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根据之前研究,一方面职业教育客观因素的影响偏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公共区域、图书馆等学生集中区域放置孔子的塑像;在校园以及教学楼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在教学楼墙面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画像及简介,如韩愈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二是明确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同时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刻把握内涵和精髓,全面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三)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是开展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少数民族职校生拓宽视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少数民族职校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区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柯柯牙纪念馆等反映历史、蕴含文化的场馆。二是系统化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职校生塑造良好的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从2020年8月搬至新校区,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的楼道里,随处可见张贴伟人事迹、名人照片、名人名言等,在教室内,专门设计了文化墙建设和黑板报,每周都会更新。少数民族职校生根据每周教育主题,创新性设计和制作黑板报、手抄报,进一步优化各类宣传板报,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包括乐器、舞蹈等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学院教师要做好宣传,给少数民族职校生讲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习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
四、结语
篇2
>> 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浅析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对策 探讨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书法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建议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新时期医学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论加强医学生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及趋势 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8.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思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0(29).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幼师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对于政治、习俗、哲学、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德育被看作是人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一个人的才能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下才会达到良好的与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的才能越高,对国家与社会的危害才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教育需要从德育开始,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三字经、百家姓等故事都说明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德育水平就具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幼师教育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中,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中,教师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幼儿的心里,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就是整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会将教师所说的作为道德标准,可以说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教师高尚的、仁爱的道德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特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行为、道德比较败坏,那么对孩子的医生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造成恶劣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应该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师教育中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幼儿教师幼儿一生开始的基础,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但是当前的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缺失,道德教育、感化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被展现出来,幼儿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的道德青瓷,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经济高速的发展下,社会不断进步,人口增多、规模扩大,各个地区都有区域中心与城市中心,在这个中心内部的教育、医疗、就业资源都比较好,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比较好,幼儿教师都想要进入到这些地区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因为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幼师教育的功利化。当前幼儿教师的资源比较短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较少,对受过正规教育的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大,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幼儿教师供不应求。但是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内容上,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关于如何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幼师教育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直接性与实用性,都是教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幼师教育的目标往往出现了偏差,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幼儿教师成为冷冰冰的教育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幼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缺少本质的认识,这种冷漠的职业观,幼儿教师忘记自己是幼儿道德的引导者,缺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与敬重,缺少对幼儿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幼师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在学前教育中要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身心健康、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幼儿能够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发展。并且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幼儿教育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因此,针对幼师教育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应该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1.高校应该重视幼师教育的通识教育。在高校幼师教育中,不要仅仅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对幼师教育学生的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素养,不仅仅要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技能,概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幼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促进幼儿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体系。但是必须承认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着封建文化固有的糟粕,在幼师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针对幼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进行音乐鉴赏,诗词欣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赏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魅力,而不是要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背诵与理解,全面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素质。
3.在幼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培养。幼师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关键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应该与幼儿教师的教育相互关联。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职尽责的精神,对幼师专业的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为人师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的投入,培养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发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作用,培养幼儿教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对幼师教育的培养具有关键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高校中的幼师教育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幼师专业的学生的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工作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升幼师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高校幼师教育开始,到幼儿教师在工作岗位中,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对幼儿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
篇4
关键词:中学生;孝德缺失;归因;重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8-03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孝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成为“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它所蕴涵的丰富教育意蕴使之成为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中华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在当代,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孝德,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由奉养敬爱、孝顺而谏发展而来的尊重和理解教育,由推爱及人、仁民爱物发展而来的感恩与责任教育,由珍爱身体、立身行道发展而来的生命与信念教育,构成了当代学生道德发展中极具价值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孝德在当代逐渐消解,在学校德育中也存在比较普遍的孝德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许多负面问题。因此,以中学生孝德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重构孝德教育内容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描述: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多层面透视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相当普遍的孝德缺失现象,孝德在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中学生中被逐渐淡忘和漠视,这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孝德缺失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
1.理性欠缺:孝道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家庭不重视孝伦理的传承与孝悌氛围的营造,学校不重视孝文化的教育与孝德的培养等原因,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知识与观念,对于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如何尽孝道所知寥寥。有相当多的中学生甚至错误理解“孝”的内涵,存在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的片面看法。2005年大连市老年学学会对全市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孝亲敬老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孝道知识相当缺乏,有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有些学生甚至把学雷锋、做好事也当成是孝道。
2.情感欠缺:孝行情感体验淡漠
当代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当、学校孝德教育缺位等原因,大多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淡薄。许多中学生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自己接受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在家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索取,全然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缺乏感激之心和报恩意识。有些中学生虚荣心强,盲目攀比,享乐至上,穿名牌,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很少顾及家庭经济条件,还常因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抱怨父母没本事。一些中学生对父母不够尊敬,不知道设身处地地考虑父母的感受和意见,稍有不如意就顶撞父母,对父母乱发脾气,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有调查显示,尽管96%的学生表示为古今孝子的事迹感动,但他们中却有超过65%的人经常与父母顶撞、发脾气。很多学生对父母的工作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很少主动了解父母的内心需要和烦恼,很少为父母分忧解难,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关爱。
3.行为欠缺;孝德践行习惯薄弱
孝德观念的缺乏,孝情感体验的贫乏,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践行孝德。表现之一是他们普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大部分中学生平时基本不做家务,甚至连洗碗擦桌、扫地拖地、铺床叠被、收拾自己房间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去做,而是由家长代劳。父母生病时,绝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想到陪护父母,认为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在一项调查中,父母生病时,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的小学生占50%;高三毕业班63%的学生把脏衣服扔给父母,还有个别人竞让父母端洗脚水。表现之二是尊老敬老意识淡薄,在社会公共场所对老幼等弱势群体缺乏基本的关爱意识与照顾行为,在乘车时很多中学生不知道、不愿意给老人让座,甚至还有与老人争上车、抢座位的现象。表现之三是无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有些学生不顾家长的感受,学习上不求进取,迷恋网络游戏,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负气离家出走,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让父母生活奔波忙碌之余还要为孩子的学业和前程担忧,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还有些学生因早恋、学习或就业压力大等挫折而出现动辄自残、轻生、自杀的现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调查涉及的13个省约1.5万名中学生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和极端不负责的行为,给家人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是对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最大不孝,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成因探究:中学生孝德缺失的多角度归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孝德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冲击中传统价值取向弱化引发的价值错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特有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也随之滋生,造成了人们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经济利益的原则逐渐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标准,导致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的错位,引发人们的道德失衡,产生了重利贱义的价值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时,往往也从功利主义出发,重利轻义,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首先考虑的是物质的追求和经济利益的满足,将道德原则置诸脑后,甚至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取利益为条件,淡化了养亲敬亲的价值感、义务感,使当代孝道受到较大的冲击。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孝伦理道德逐渐淡化。
2教育模式改造中家庭与学校教育重构衍生的孝德缺位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德智失衡的偏颇,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内容,更多的是偏向政治品质的造就,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忽视了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的培养,忽视了孝道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和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伦理文化基础,导致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欠缺。
在应试教育的强大语境下,我国家庭教育也日渐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对学习成绩过度关注,对人格成长过于忽视。似乎好成绩代表着一切,看不到培养情感和责任对人生幸福的价值,无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这
种重智轻德的功利主义做法无疑会造成孩子的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自幼就受到来自祖辈和父辈的过多宠爱,对老人的关爱和孝敬相比之下被淡化了,出现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对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也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偏差,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滋长了自我中心意识,逐渐消解了对父母的感恩和责任意识。
3.社会舆论失范和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引致的角色混乱
我国古代社会,孝构成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和情感基础,因而成为推行一系列伦理道德条目的逻辑起点,孝亲敬长成为被普遍认可的民族文化性格,从心理机制上制约着每个人的道德行为。而在当代,孝亲敬老的文化氛围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洪流中被湮没,人们对长者的尊敬和崇拜意识渐趋微弱。孝越来越多地被看作家庭私德而不再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法律对子女行孝基本上不再强制干预。社会舆论调节功能的失范使孝德的约束力渐弱,继之而起的是种种不孝现象,如子女互相推诿,不奉养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等,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时有发生。而在营造社会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文化传媒,也不再以惩恶扬善为意旨,而是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之下,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日渐步人媚俗化、趋利化误区,逐渐远离人类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关怀,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道德教化价值,容易把中学生引入歧途,让他们善恶不辨,美丑不分。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思想上还经常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们已经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比较差,面对各种复杂现象,往往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从而迷失方向,造成观念和行为上的差距,出现孝道失范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中学生孝德教育的全方位实践策略
1.家庭社会参与,营造浓厚的孝文化舆论氛围
社会要着力创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尽孝为荣、不尽孝为耻的舆论导向。政府应强化孝亲敬老的宣传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树立生活中的孝道典型、开展孝德评比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孝亲敬老的浓厚氛围。可通过政策法律手段对敬老养老的要求和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并加大对不孝子孙的制裁力度,使孝亲敬老成为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文化艺术传媒作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正面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孝文化资源,倡导以家庭孝悌伦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使“孝”观念通过网络、荧屏、报刊等平台进入千家万户,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孝的意识和行为是从家庭中萌发的,儿童孝德的堵养一方面需要有家庭良好的“敬老孝亲”、“父爱母慈”情感氛围的滋养,家长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真正成为子女模仿的榜样和典范。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树立做人重于做事的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人格的完善。树立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负责的教育理念,不溺爱子女,而是爱之深、责之严,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体会父母的深爱厚恩,了解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关心热爱父母和他人,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孝敬长辈的品质,养成孝敬父母、热爱社会、珍惜生活的好习惯。
2.强化学校主导,构建完善的孝德教育网络体系
首先,整合课程教学,加强孝德认知教育。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德育课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充中学德育课程的内涵,把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孝德充实进课程内容之中,使孝德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注重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推出一些以弘扬孝亲敬老精神为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以丰富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内容提高孝德教育效果。此外,也可以把《孝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列为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并通过知识竞赛等进行必要的考核。其他各门学科也应秉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和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孝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生孝德教育,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其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传统孝道的是与非、当代孝道的新内涵、我们该怎样尽孝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公开辩论、知识竞赛、公益签名、孝道征文、社会调查等,多侧面挖掘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唤醒学生对父母的爱与感恩心责任心。其二,挖掘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元素进行孝德教育。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多承载着施惠、感恩的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包含着对先辈及先烈的追思怀念,重阳节包含着关爱和尊敬老人的文化元素,春节包含着期盼家庭团圆、人际和谐的民族心理;还有现代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五一节都包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丰富内容。学校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倡导学生给父母、老师、长辈写信、打电话、发邮件贺卡等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感谢,或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侍老、助老”活动,到社区进行敬老爱老美德宣传等,强化学生的孝亲意识和敬老观念,使学生从中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再次,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孝德环境教育建设。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家访等,实现家校互动,向家长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孝德与孝行表现,同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与家庭沟通。改革学生品德评价办法,将孝道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系统,把学生的爱亲敬老行为表现作为考核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据,以树立学生的孝意识,强化其爱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教师的德育档案,把孝德教育工作成绩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营造全方位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形成淳厚的孝道品质。为此,学校要广泛利用黑板报、校报、橱窗、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校内媒体,加强孝道宣传,弘扬孝道美德,注重发掘和宣传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要宣传孝道缺失的严重后果,鞭挞不孝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孝道品质。
篇5
就教育阶段而言,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最基础的阶段,而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则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环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对农村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许多小学都已经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了学校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城市小学生相对于农村小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方式方法上无疑更有优势,如何能让农村小学生也能高效习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当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不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传授传统文化的责任是那些教语文、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的事情,至于教数学以及科学等课程的老师则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完成自身课程任务即可。而相当一部分农村的语文课程的教师则认为小学阶段重点应该是在识字和浅层次的阅读上,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不清。此外,就是那些孩子的监护人本身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监护人是孩子的祖父或外祖父一辈,孩子父母则外出打工,这些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而祖父或外祖父往往本身文化水平就低下,因此对“传统文化”一词,他们已经感到非常茫然,对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自然也是相当陌生。
(2)教学方式单一。不少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的方法上单一,比如在对《弟子规》和《论语》的讲解上,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简单的对这些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不管学生是否能听懂,而布置的作业,通常只有背诵。由于方法的单一,长此以往,不但老师会丧失传授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学任务过重。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自身岗位的工作还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不过由于不少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学生多老师少,这使得一个老师承担多门教学任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老师来说,自身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更别说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4)培训不够。农村教育思想滞后,消息闭塞,不少农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有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所知有限,而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城市学校去进行培训,因此有时对于经典文本解读,本身就是错误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他们的老师当作权威,信任度极高,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往往相信不疑,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5)教育理念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师认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出农村小学,读更好的中学。因此他们的头脑中仍然以应试教育理念为主,而家长们对应试教育自然也是支持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小孩的升学率以及排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老师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大量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做题来替代教学,显然这样的实现途径是不可取的。
2 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生高效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以及教师访谈等方法,我们基本了解了目前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供一些措施以求得到解决。
2.1 加强宣传力度,走出认识的误区
我们要让农村老师以及小学生的监护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首先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高我们的道德感,比如在教授《论语》中,我们可以重点讲解如“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条,让学生明白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学会做人。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培养出学生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通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孩子的监护人讲粽子来历的故事,老师则在课堂上进行引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屈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不懈的追求,如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就是很好的诠释。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联系屈原最终的结局,通过对屈原《离骚》中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名言的讲解,让学生树立出高尚的价值观。
2.2 加大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我们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先贤有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合理利用教室、走廊,在教室和走廊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名句等,让孩子有所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那些传统文化的有声资源。
2.3 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传授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要想传统文化进入到学生的心田,那就先得开启教师的心田,我们必须要抓紧对教师的培训。我们现在的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计划,但这是不够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将农村教师集中起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授课。只有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提高了,他们才能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教师也不会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显得迷茫或困惑。
2.4 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
我们所传授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乡土社会。如果我们所讲述的古代人物以及所背诵的诗词离孩子所能感受的太远,他们就容易和传统文化产生距离感。因此,我们应主张让孩子们先去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能培养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
2.5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背诵为主,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认为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事实上我们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会单纯背诵,没有丝毫的兴趣,而且很容易又会忘记。因此我们的教学最好还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去进行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比赛,改写和扩写诗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篇,教师鼓励他们展开联想,扩写情节。在背诵方面,我们可以让大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背诵,如三个同学一齐背诵,互相提醒。这样一来,只要其中有学生背诵错误,其他两个同学都会对他进行适时提醒。
2.6 利用地方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篇6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传递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地方音乐新课程是现代中国音乐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有效传承并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不仅能提高民族教育的总体质量,而且能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一)土家族文化课程开发不够
土家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目前还未深入。从走访的一些学校发现,土家族地区绝大多数学校课程主要采用适合汉族地区的“大一统”课程模式,适应民族特点、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尚未形成,民族特色体现不够。
如今,在州政府提出“民歌民舞进课堂”这一思想指导下,也有少数学校在这方面有过尝试。有的学校每周增设一节民族音乐文化课,自编教材有计划地传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虽然有了诸多尝试,这些探索也仅仅是学校或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欠缺目的性和系统性,并常常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不能正常实施。[1]
(二)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程度较浅
湘西土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人力、自然环境资源。尽管湘西的特色课程资源丰富,可开发的价值高,但实际开况不理想。从调查中发现,教师教授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家统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仅有少部分教师教授的是地方州县所编教材,除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乡土教材、“蒲公英行动”试点学校的部分从事音、体、美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自主编写了少量校本教材外,非试点学校的教师自主编写校本教材的几乎没有。
(三)土家族音乐教师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往往是衡量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顺利进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懂土家文的音乐教师非常少。如今通过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越来越多的接受正规主流教育的年轻教师走进中小学,但他们不懂得土家族民族语言,使得双语教育的师资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
二、加强学校教育传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对策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不仅是一定的文化精神的载体,也能对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本课程的编写还需进一步利用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资源。此外,在学校教育中的其它课程里,还要加入土家族的民歌、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等。
目前,土家族音乐文化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劳动力输出,使得土家族传统资源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危机。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仅具有稳定性和低成本性特征,也能为中华民族传承土家族珍贵而稀有的音乐文化资源。土家族传统音乐资源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是良好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团结合作,增强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深层次发掘地方课程资源
湘西土家族地区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优美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所有这些均有待于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经验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传承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心理的表征。因此,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文化。此外,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反映了它们的价值体系、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素材。[2]土家族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民族文化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鼓励教师参与音乐课程设计
在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从这个角度上说,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同时发挥教师在音乐课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使教师在课程发展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能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经验、兴趣、学习风格和发展需要。
在教育发展中,我们鼓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途径改善课程设计模式,例如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与土家族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甚至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单元,将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戏曲等融合起来,运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四)重视双语双文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能掌握汉语又不忘记本民族语,这是土家族个人生活和土家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繁荣土家族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需要。
实施土家、汉双语教学,在促进土家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土家族学生知识、促进土家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双语双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使其自觉接受、学习、掌握、传承和创新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双语教学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提高土家族年青一代适应中华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必要的多元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王以东.在传统课程中寻找特色与新意[J].中国音乐,2007(3).
篇7
【关键词】弘扬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留学生 ; 体育教育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40-02
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力度差距直接限制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代价值取向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对本土文化的漠视逐渐侵蚀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而目前,来华留学生和出国留学生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互动的庞大群体,鉴于对文化传播的需求,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可以形成文化的双边传递效应,我们可以将留学生群体作为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媒介,采取有效措施使留学生习得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领会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旨在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1.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背景
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1.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沦落与衰颓
当前,西方文化的引进对我国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延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和现代人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断发生交流和碰撞,例如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儒学文化,可谓是我国体育史甚至整个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1]。然而现代武术在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盛行的时代,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地创新其运动形式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竞技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把传统的武术表现形式创新得面目全非,民间武术也由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而不断陨落甚至消亡。如松溪内家拳,目前仅于四川一隅苟延残喘。尤其是作为传承和发扬文化圣地的高校,更是在竞技体育的引领下走上了时尚体育的前沿,象征性的传统项目开设也仅限于为当代青少年展现武术项目的“花拳绣腿”,其文化的传递与弘扬已经从深层开始衰败。我国传统体育长期面临着上至体制政策的忽视,下至百姓万家的舍弃,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正在衰颓与陨落。
1.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变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衰颓现象是体现民族性格的特质在减少或者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文化的倒退,只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融合是一方面积极地传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更迭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有些现代元素与历史特性的悖离,也将导致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生变异。如 “搏击”和“散打”等项目, 就是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形成的现代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它就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项目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合理演化。融合是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变异是现代社会对传统体育文化无奈变革的需求,其目的都是为了阻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倒,也是促进其繁荣的渠道[2]。
1.2拯救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又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国产生了兴趣,世界各地来我国留学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这为我国推广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机遇和空间,我国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尽力扭转我国文化传播的弱势地位。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必须大力倡导民族觉醒,否则,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不自保,不回归就预示着湮灭[3]。所以,大力弘扬我国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已经尤为迫切了。
2.留学生体育教育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中的预期作用
2.1留学生体育教育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工作做得还不够,国际体育界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还很欠缺。所以,我国高校为承担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不仅要对本国学生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合理利用本校的留学生资源积极宣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量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将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同时,有利于加深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发展民间交流,增进友谊。
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是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两者相得益彰[4]。“请进来”模式是让来华留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习得我国传统体育技能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则就是有把握让习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将我国文化传扬海外。接收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有利于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力度。
2.2留学生体育教育可以促进我国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国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的时代潮流,也是促进教育国际化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留学生教育是大部分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重要构件,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大亮点。当前,在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留学生教育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规模与层次的有效途径。来华留学生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都呈现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教育和管理模式。我国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国要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留学生的数量,及这个学校对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标志。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增大中国高校与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在留学生中推广传播我国传统体育具体措施
面对现代社会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要全面推进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教育事业,使体育类专业留学生工作真正上国际轨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3.1提高对体育专业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认识
来华体育留学生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的体育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力度,可以培养中国特色的国际体育专业人才,促进和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沟通和技术交流[5]。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我国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体育留学生教育工作,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体育留学生教育工作,在理念和认识上强化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水平。
3.2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制度
完善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服务机制能够为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有力保证,使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提高在世界留学生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这是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走向海外留学市场的前提。
3.3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生源是留学生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学生来源,留学生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我国是体育大国,也是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实力。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有些项目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更处于世界前列。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可立足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放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上,在世界各地大力宣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际留学生生源的“供与需”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
3.4优化体育专业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
来华留学生来我国主要目的是学习,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基于这中需求,我国应该在来我国学习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中开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开设传统的导引、养生学等。
4.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灵魂,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域下看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在华留学生的体育文化习得过程为切入点,论述来华留学生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习得,以及即将产生的文化国际化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论述如何通过留学生这个联通世界的特殊团体,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灵灵.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2(11).
[2]王霄飞.美国正闹“留学生荒”赴美留学首次负增长[N].环球时,2004:11-29.
[3]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2008 ,(3):76.
[4]郭必恒,林凡,周钧.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影响及对策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48―49.
篇8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村落 传统体育 湘西地区
写作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写”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听、说、读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写作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教学质量。课堂写作教学的不同策略是促进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对任何写作能力或技巧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往往都是在课堂交际中与教师互动性协商的结果(兰良平,韩刚,2014)。所以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从口语表达入手,铺垫课堂写作
口语输出与书面语输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部分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成正比。在三、四年级时通过看图、挖词、仿写句子的练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小学高段,教师依然可以采取看图、说词、造句、写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从口语入手,通过看图进行口语描述表达,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层次,这对大部分仅仅在课堂中接触英语的农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如在六年级复习课“My weekend plan”中,我制订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Dora的周末计划,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输出Dora的周末计划,以此进行以周末计划为话题的口语输出,为写作做铺垫。
二、灵活提问策略,在交际中输出
Long的交际假设认为,当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障碍时,会对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追问以排除误解,寻求确认,在这种协商中就产生学习,语言学习随之最优化。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内向,在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此时,为避免尴尬气氛,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片段式语言输出,因为他们认为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提问,但从长远角度看并不能带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不会有所提升。相反,教师给学生提供高质量输入时,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学生会多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其实不同提问对象的转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采取集体提问的方式可以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却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思想。由于写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些难度,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则可以挖掘单个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的想法,同时可以给其人做示范。灵活转变提问对象,可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另外,针对不同的提问对象,教师可以转变不同的提问形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形式,如在五年级上册“What can you do?”的读写课中,设计“Can Robin play basketball?”,鼓励学生用“yes or no”的形式回答完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自信心。除简单提问形式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呈现设计梯度,给学生更多语言输出机会,还可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如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疑问词询问,自由输出。通过学生自己提问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写作框架概念更清晰明了,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不至于不知所措,通过疑问词what,who,when,how和where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会出现的要素。
三、支架步步呈现,指导书写方法
支架是指教师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支持(Bruner 1990)。教师在设计支架时应设计比学习者水平略高的任务,以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目的在于在学生水平有限时,在支架的设计下来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钟颖,2003)。在英语写作课堂上,支架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以此帮助他们运用英语思维,并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在My weekend plan中,我利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技巧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时可用的词句,让学生对制订计划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中文的帮助展示英文写作的技巧,提醒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会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能动地掌握新的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规律。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会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外,还应该在指导上从句到篇,步步呈现,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结构,使他们对写作的格式、布局及遣词造句加深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看看文章的写作层次,如开宗明义的开头,总结全文的结尾,以及必不可少的题目。
在细致的写作策略指导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在了解同等水平学生的能力水平后,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运用所学参与课堂并体验成功。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三种不同的语言支架,让学生自行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星级作业,分享他们的周末计划。
四、明确评价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评价标准同样重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教师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应实现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外语教师在写作反馈中经常不加选择地随意做一些语言改错,教师对写作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也是模糊抽象的(Zamel 1983)。在实际反馈中,大部分教师在写作评价时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与反馈。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忽视,而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确立基本的写作评价反馈标准。
在具体的评语中应做到清晰有效,如在标记语言错误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标记符号;评语不空泛,让学生明确自己写作中哪里应该做到结构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理解评语等。教师还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及时更新。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学生自身就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使用教师自身形成的写作评价方法,并了解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细则,以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明确他们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作品,还能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时养成的,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语言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书写方法,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Long,M.H.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Bruner,J.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是经几千年社会历史文化所积累、沉淀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气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是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能否顺利实现。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传统文化是青年大学生塑造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问题,急需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将“仁义礼智信”很好的传递,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漠视应当反思我们在传统文化精神选择中存在的弊端。其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方式存在缺陷,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大多数国内外高校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仅限于海报、主题班会、报告会等方式,缺乏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如通过网络的途径(网站、微博等)。再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枯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单向灌输为主,没有进行双向互动,受教育者很难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经常忽视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学习,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说教式的重复发动,很少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到传统文化的附着点;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今大学生生性好动,求新立异意识强。如果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特点,就不能让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收益,那样教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
(一)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清明节期间,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通过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是同学们学会爱长辈、爱父母,学会用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通过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观看有关的电影录像,回忆往夕峥嵘岁月岁月,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和难得的学习机会。中秋节,努力营造团结、团员、祥和的节日氛围,借以表达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我国,由古至今,就有许多仁人志士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学习传统文化,无疑对我们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以来,无数革命者为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抛头颅抛头颅、洒热血,塑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推行红色经典歌曲传唱和经典诵读,真实再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通过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忆苦思甜,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 上一篇: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 下一篇:消费心理学气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