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由于营销、决策或不可抗拒等因素的影响,而使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持续进行或陷于停滞的状态。
企业的财务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渐进式的积累过程,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表现形态。企业的违约、无偿付能力、亏损等可视为财务危机的一种前期表现,破产只是企业财务危机历程中最为极端的表现结果;短期表现为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长期表现为企业创造现金流能力的持续下降,是企业财务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
二、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财务危机的形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迁的结果。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等;内部环境
包括企业战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制度缺陷等方面的原因。尽管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很多,但结局一定相同,那就是资金周转难以维系企业继续生存。
1.外部原因
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的变动、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宏观环境变化对所有企业财务活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周期的交替转变、市场环境的动荡、通货膨胀、经济产业政策的调整、被其他企业或主体拖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2.内部原因
由于外部原因是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所以,企业内部因素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企业战略失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制定一个良好的企业战略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战略实施才是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一旦战略制定失误,在实施中又不能及时完善和纠正,其结果只有失败。当事前缺乏谨慎评估,事业发展期又缺乏严谨的财务控制,财务危机便会接踵而来。巨人集团、韩国大宇集团、科利华等明星企业都曾因为不当的多元化战略、跨国经营战略、并购扩张战略陷入重重财务危机,最终由于资金濒临枯竭危急整个企业的生存。
(2)经营风险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①供应和生产组织管理不当对财务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许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最终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从生产供应看,由于原材料价格变动,运输路线改变,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等因素而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会引发财务危机;从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看,由于产品生产方向不对,生产质量不合格,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验不成功,生产计划、组织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带来生产方面的风险,从而诱发财务危机。
②营销错误导致的财务危机。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营销颇受青睐,不少企业依靠成功的营销手段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也有不少企业营销管理不错,却忽视了财务管理,结果,良好的营销并没有使企业获得成功,糟糕的财务管理却使得企业陷入危机的深渊。秦池酒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不顾企业财务实力,盲目开拓市场的后果导致资金链的中断。
(3)财务管理不当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①财务杠杆的过度运用。由于财务危机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因此,企业财务危机发生与财务杠杆的利用程度直接相关。负债经营运用的好,可以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运用不好,也给企业带来风险,发生损失。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将会导致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盲目举债,过度运用财务杠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内部安排不当,就很容易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是企业防范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财务结构,对处于不同的经营时期,不同的经营类型企业,有完全不同的支持作用。财务结构与企业经营的类型与规划发生错位,尤其是用了短期资金去操作长期项目,外借内投,短借长投,便犯了财务上的大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
②赊销政策的问题。“郑百文”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的赊销政策。1997年为加快企业发展,管理层采取了放宽信用标准,大肆向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赊销服务。放宽信用标准是以提高坏账损失率为代价的,公司到2000年尚有4亿元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陷入了大量的追款和还款官司中。大量的资金被客户占用,使得其只能依靠银行信用增加贷款来维持赊销业务,这使得郑百文的负债水平水涨船高,1999年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199%,严重资不抵债。
(4)制度缺陷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
三、财务危机管理
财务危机管理有两大基本职能,即事前的预防职能和事后的处理职能。
1.财务危机管理的事前的预防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来提高自身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抵御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能力;二是经常做分析、诊断,加强危机预警,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
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
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在财务危机的萌芽状态预先发出危机警报,使管理层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改善管理,防止企业陷入破产境地。
财务危机预警通常是依据财务数据构建一个模型,以这种模型来完成对财务危机的预测和报警。
2.财务危机管理的事后的处理
(1)财务危机处理预案是指企业为防止财务危机全面爆发和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事先制定的危机应对和处理方案。
(2)财务危机沟通是化解风险、争取机会的过程,是财务危机处理的关键。财务危机沟通主要通过媒体与对话、谈判协商、组织协调等具体方式,梳理、调节、缓和或化解以财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关系,以达到化解
危机、转危为安的目的。
四、财务危机的应对策略
1.债转股
债转股是挽救企业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依法处置原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为股权,从而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将原有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的现象。
债转股意味着国有企业资本金增加,负债减少,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减轻,财务费用及资产负债率降低,资本结构优化,这是企业扭亏为盈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从而使债务企业经营者获得再次创业的机会。全国涉及金额最大的债转股项目——茂名石化公司114.2亿元债转股后,迅速扭转经营的不利局面,资产负债率从79.2%大幅降至38.5%,而其旗下的茂名乙烯企业更是一举扭亏为盈,实现效益3.6亿元。
2.企业出售
企业出售是挽救危机企业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之一。企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把企业现有部分子公司、部门、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他企业,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已缓解财务危机。
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一些大型房地产集团通过降价出售部分项目(楼盘或土地),获得资金为过冬积累储备的做法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3.盘活债权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改善公司流动资产结构,是盘活债权的关键。国外运用已久的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证券化值得我们借鉴。
(1)应收账款
企业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筹集资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应收账款70%-90%的比例向企业发放贷款,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及利息。通过抵押方式融资,企业并未转让应收账款的风险,仍要承担或有负债责任,但对急需短期资金的企业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2)应收账款证券化
将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由企业将应收账款直接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设机构,该机构将所买的应收账款汇入其“资产池”,并根据应收账款的期限、业务来源等进行重新整合和包装,提升应收账款的信用级别;以经过信用增级后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向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abs,从而使企业达到融资目的。
4.舍车保帅
“舍车保帅”的实质就是顾全大局,一些公司正是利用这种做法是公司重新获得生机。例如2002年美国世通公司的总裁伯纳特.埃贝斯被迫辞职,在破产保护之后,公司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篇2
关键词:财务危机;管理控制;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50-02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当财务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时,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一些企业破产。本文针对财务危机管理内容和基本征兆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科学合理的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措施,能够减缓或避免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有效保障企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财务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
财务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财务管理混合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出现风险,这种风险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企业财务无法正常运行的状况。财务危机管理就是对财务危机进行监测、控制、化解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危机监督、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等手段,从而避免和减少财务危机事件的发生的过程。财务危机管理能有效地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降低财务危机的危害。
财务危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对财务危机进行事前防御和事后处理。事前防御职能是通过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地提高企业适应内外经营环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综合抵御能力,定期对财务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完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减少和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事后处理职能是企业在财务危机发生后,针对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处理,通过协调企业各方面业务关系,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安全,缓解企业财务危机带来的危害,采取化解与控制财务危机的策略。企业财务危机大多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风险和紧急状况,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不确定性。财务危机的突发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不确定性。财务危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受多种意外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经营者难以监测与控制,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对象、财务危机预测、财务危机控制和财务危机处理计划都具有不确定性。
2.应急性。财务危机的紧迫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应急性。应急性管理是指在财务危机爆发过程中进行的危机管理,通常在财务危机爆发前,企业财务处于紧急状态中,由于处理危机时间紧迫,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在财务危机爆发之前,进一步控制事态的发展,尽可能避免产生重大危害,使财务危机最小化。
3.预防性。财务危机的危险性决定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预防性。预防性是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指在财务危机发生前,企业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防止危机发生,从而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产生的危害。当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后,企业管理者往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因此避免危机发生是财务危机管理的最有效途径。
二、财务危机管理的内容
1.协调的债务和资金结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就是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债务和资产结构,使二者协调发展,实现现金流量的配置平衡。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要把握好资金与负债整体结构协调,控制好现金流量平衡,就可以避免发生财务危机。
2.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是制约财务危机发生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需要大量的现金流量为前提。因此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必须以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为依据,实现现金流量的匹配。
3.准确预测和动态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企业需要以存量为基础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财务比率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长期跟踪,进而对企业财务危机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企业要采用先进的风险监测系统,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财务危机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企业财务危机的承受能力。
4.完善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急预案,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需要建立合理有效、易于运行的财务危机应急方案,对于财务危机处理的目标与原则以及采取的策略等事项进行合理设计,这样能够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避免企业出现混乱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性
1.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财务危机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无法正常进行。
2.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财务危机会出现坏账、死账等企业亏损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积累发展资金,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3.导致企业生产秩序的混乱。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必将发生转变,从而忽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能及时决策,从而造成了企业生产秩序的混乱,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4.挫伤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财务危机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保证,甚至收入锐减,这直接导致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5.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财务危机造成的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秩序混乱,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1.财务结构不合理。财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筹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不合理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等几个方面。这些不合理的财务状况,导致了企业的盈利下降,竞争力降低。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分析和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发现财务危机的先期征兆。
2.企业信誉不断降低。企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无论是在项目的获得、资金的支持还是产品的销售等方面都比较顺利,而当企业的信誉降低时,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信誉下降是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又一先兆。
3.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成败的标准,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如果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销售情况滞后,就会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获利空间不断减少,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必然会使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出现亏损现象,从而出现财务危机。
4.相关的企业趋于倒闭。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生产经营以及债权债务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与相关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能及时提醒企业对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当关联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征兆时,企业要果断做出决策,防止由于趋于倒闭的相关企业,影响自己企业产生财务危机。
五、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对策
1.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真空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发展的。作为企业必须坚持稳健发展原则,时刻关注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及时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研究分析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财务管理等方面不断做出战略性地调整,紧跟时展,不断研发新产品。从而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减少和避免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2.优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企业资金是企业的发展的根本,缺乏资金的企业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作为企业,要把控制资金当作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优化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优化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保障企业的发展。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资金管理,对资金的运营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测,合理安排和使用企业的经营资金,并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避免资金的盲目使用和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利用率和资金运营效率。
3.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作为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通过不断改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工艺等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成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都是企业的筹资方式。在当前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筹资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内部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和调动企业各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6.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预警体系。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者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具有财务风险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参与度,从而对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监督。此外,在提高员工风险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制定规避风险的策略。
六、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规避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因此,正确认识财务危机,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一)对财务危机的预警反馈进行实时跟踪与分析
为了发挥预警机制的时效性,企业应该注重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设置,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或岗位进行财务预警的监控与分析工作。同时按期对企业经济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监控并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对核心指标进行每日实时跟踪与记录,并依据企业在各个经营阶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等报表及时给出合理、有效的判断,保证预警机制的时效性与及时性。
(二)使用健全、合理与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对风险的判断标准与运作机制主要是依据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高低的评估,所以财务指标对构建健全、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指标必须能反映出企业的资产偿还能力、市场盈亏情况、产品销售额、运营状况和未来升值空间等状况,全面、合理和科学地表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根据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有针对性地使用预警指标,能够使预警机制的判断标准更加精确、对风险的评估更加可靠。
(三)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内部监控体系
要使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应有的预警、监控和跟踪作用,就要对预警机制内部的运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以提高预警机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企业要对预警机制的指标、运行、监管和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与把关,设置一系列的监控措施,成立监控专案小组和部门,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给予预防的措施。比如企业成立把管理会计作为基础的内部监管制度和专门的应对小组,对企业资产的流向、使用情况和企业财务成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监督与跟踪。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度、工作产出和做事态度进行监督,避免财务人员监守自盗。另外企业还应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成立责任明确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明确分配到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上,使财务人员互相监督。
(四)全面了解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影响因素
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影响因素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方法去完善和优化预警机制。因此在构建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机制前对企业财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与探讨,从外部环境如客户、竞争对手、国际形势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不同的环境对预警机制构建的影响。再从内部环境如企业经营环节、组织架构等方面探究企业规避风险的措施。综合分析不同环境对预警机制的构建能够使预警机制更符合企业财务特点,从而提高预警质量。
二、结语
篇4
管理记分法由美国学者仁翰·阿吉蒂所创。严格来讲,它是一种定性方法,但是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各种信息披露后,也可以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使用管理记分法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步:使用构造样本,列出与公司财务危机有关的多个因素;量化赋值这些因素对构造样本公司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构建构造样本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确定衡量财务危机程度的标准值;计算各家测试样本公司的得分值,然后标准值比较,测试模型的预测效果。
本文依据上市公司自身披露的各种信息资料,使用管理记分法,获取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前存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通过量化赋值,构建了Y记分模型,测试样本验证检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并为今后研究进行了趋势分析。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2~2010年间因“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包括追溯调整)”而首次被*ST的A股上市公司167家(原有*ST公司256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1家、上市不足3年就被*ST的公司9家,以及不能有效获取信息的公司79家)。其中,120家公司用于构建“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47家公司用于检验模型的效用。研究期间为危机前三年,即(t-3)年,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建立的“管理记分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以下简称“Y记分模型”。
三、实证研究
(一)财务危机引发因素归集 以构造样本的120家公司危机前3年的年报为依据,结合其特别处理公告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归纳法总结出可能导致这些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5项内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内因S”)和3项外部风险因素(以下简称“外因Q”),详见表1。
表1中,将“新投资产业或产品或子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或新领域经验不足,管理、经营费用高,但无利润或基本无效”作为公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的公司有2家,次要问题的有5家,总共有10家公司认为该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经济状况。在归纳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一般不超过5项,而且问题普遍且集中,如市场因素中的“资源不足;产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过高或价格波动”问题被120家公司中的59家披露,约占到1/2。
(2)上市公司披露的问题中,外因和内因出现的总频数均为139次,各占总频数278的50%。说明上市公司均重视会引起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内、外因素。
(3)内因中,经营管理因素和资金因素占52.52%,表明这是财务危机公司在危机爆发前,内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即上市公司还是普遍认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以及经营资金不足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因素,多数涉及到公司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产业的优化;资金因素显示公司多受现金净流的影响,公司资金紧张导致短期偿债能力虚弱。
(4)外因中,市场因素占64.03%。这是财务危机公司在危机爆发前,面临的最严重的外界影响。无序的、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成本上升,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了不可测的影响。
(二)财务危机影响度量化赋值 表1中,具体内容(第2列)中有一项原因出现,则对应的定性因素(第1列)设为1,否则设为0,从而到得表2。
(三)Y记分模型构建 具体如下:
(1)基本模型框架。Y记分模型的因变量取值为0或1,赋值是权数的加权平均。设计的模型为:
Y=0.5S+0.5Q(1)
其中:
Y为加权平均得分;
S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内因的加权平均得分,权数0.5=139 /(139+139),即内因中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的频数在全部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中占的比重;
Q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外因的加权平均得分,权数0.5=139/(139+139),即外因中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的频数在全部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中占的比重。
(2)内因权重的确定。S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i为对第i项内因进行加权的权数,Si为第i项内因的取值。
ai值的大小反映了第i项内因对财务危机形成的影响程度。ai值越大,说明第i项内因对财务危机形成的影响大。表3中,百分比反映了各项内因对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影响程度,各项百分比就是对该项内因进行加权的权数ai。
根据表3,可以得出内因的加权平均得分S的公式:
S=0.1727S1+0.2446S2+0.1222S3+0.1799S4+0.2806S5(3)
(3)外因权重确定。Q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bt为对第t项外因进行加权的权数,Qt为第t项外因的取值。同样方式确定各项bt值。
根据表4,可以得出外因的加权平均得分Q的公式:
Q=0.6403Q1+0.2590Q2+0.1007Q3 (5)
(4)构建Y记分模型。由公式1,得到:
Y=0.5(0. 1727S1+0. 2446S2+0. 1222S3+0. 1799S4+0. 2806S5)+0.5(0.6403Q1+0.2590Q2+0.1007Q3)(6)
即,Y记分模型为:
Y=0.0864S1+0.1223S2+0.0612S3+0.0900S4+0.1403S5+0.3201Q1
+0.1295Q2+0.0504Q3(7)
其中:
Si为第i项内因的取值,危机公司存在i项内因时取值为1,否则为0,i=1,2,…,5;
Qt为第t项外因的取值,危机公司存在t项内因时取值为1,否则为0,t=1,2,3。
(四)标准值确定 根据归纳的各项风险因素,可以确定各家构造样本财务危机公司的Si和Qt值,再根据公式7,可以得出各家公司的Y值。例如,ST昆百大(000560)的Y值为:
Y=0.0864×1+0.1223×1+0.0612×0+0.0900×0+0.1403×0
+0.3201×0+0.1295×0+0.0504×0=0.2087
120家公司的Y值见表5。
将构造样本中120家财务危机公司的Y值划分为6个区间。根据表5计算出的Y值,各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见表6。表中,“公司数”这一行表示在某一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累计数”这一行表示在某一区间的上限以下区间分布的财务危机公司数,“百分比”这一行表示累计数的百分比。
有关学者的研究发现,选择不同的Y临界值,决策人员出现第Ⅰ类错误的概率不同。Y临界值越大,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越大,但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越小;Y临界值越小,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越小,但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越大。对一般决策者来说,由于犯第Ⅰ类错误的代价要高于第Ⅱ类错误,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该主要考虑控制第Ⅰ类错误发生的概率。
由此,若将Y临界值确定为0.2,可以将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控制在7.50%以下,即回代预测准确率为92.50%。根据一般分析惯例,这样的错误概率是大部分决策人员可以接受的。因此,将Y临界判别值确定为0.2,确立的Y记分预测分析判断方法为:
(五)Y记分模型预测效果测试 测试样本中47家财务危机公司的Y值区间如表8所示。
可以看出,在以0.2为分割点的情况下,测试样本中47家财务危机公司有42家的Y值大于0.2,占总数的89.36%,即测试样本的验证预测准确率为89.36%。
四、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一是内因和外因均会导致财务危机,即不仅公司内部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的原因是公司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且公司外部的多项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这些因素多是公司的不可控因素。要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取得进一步成果,必须结合公司外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
二是财务危机形成的内因中,经济管理因素和资金因素是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企业想要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必须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重视短期偿债能力,搞好主导产品或产业,加强、完善内部经营管理。
三是财务危机形成的外因中,市场因素,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资源不足、产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过高或价格波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企业想要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必须压缩生产成本、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以备不测之需。
四是Y记分模型对构造样本的回代预测准确率和对测试样本的验证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50%、89.36%,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资本市场各方利益相关者可适当参考使用。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以0.2为分割点,决策人员犯Ⅰ类错误的概率降低,可以将Y记分模型与各种统计模型(如多元逻辑回归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结合使用。
篇5
关键词:治绩治理结构 财务危机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李豫湘(1963-),男,湖南安化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胡新良(1981-),女,湖南望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财务危机的范畴界定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Altman(1990)综合描述了财务危机的四种情形。即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和破产。而在定量方面,国内外学者则看法不一致。国外大多学者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Airman,1968;Aziz andLawson,1989)。另外有部分国外学者如Beave(1966)将破产、拖欠优先股鼓励和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国内学者则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对“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简称sT)视为财务危机公司(陈静,1999;吴世农,2001等)。
(二)财务危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早期对财务危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如FitzPatrick(1932)所设计的单变量破产预警模型,Altman(1968)通过多元线性差别方法建立的z模型、Altman(1977)提出的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新模型――ZETA模型、Ohlson(1980)的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析、我国学者周首华和杨济华(1996)提出的F分数模型、杨淑娥等(200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的Y分数预测模型,以及近年兴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灾害、混沌理论的预测模型等。早期研究都试图从财务报表众多的数字中筛选出关键性的因素,用以了解关预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而避免财务损失。然而基于财务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尽管预测准确性不断提高,但缺乏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原因的系统分析,其缺点在于:大多数研究只是在完成财务指标与财务状况优劣的逻辑验证,并没有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财务报表数据具有事后性,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报表数据可能被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加以粉饰,必然会影响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基于以上三点,要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顺利进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除设置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系统外,还需要更加深人地理顺公司治理结构,运用公司治理来完善财务预警机制。
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财务危机的理论分析
(一)股东大会在股份公司的组织机构中,由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被公司法赋予公司最高机构的地位,股东治理作用的发挥也主要是通过年度股东大会或股东特别会议来加以体现。在这些会议上,股东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投资计划、债务发行、兼并等重大决策进行表决。同时,股东也参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选举,并有权检查和审批董事会和监事会做出的年度报告、红利政策和下年度的预算等。股东通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成为公司的资产所有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公司的活动施加影响,即“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用手投票是指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的活动产生影响;“用脚投票”是指股东将资金转向其他投资项目而抛售所持股票,通过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活动间接作用。在现实中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东和以基金、保险公司、银行、其他法人等为代表的机构股东较多地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因为其具有较大的表决权,能通过在董事会中获取席位对企业的重大经营策略进行监督,促使企业向良好趋势发展,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因此,股东可能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股东也可能会出现“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企业的活动施加影响。当这些股东持股比例不够大,所获得的表决权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而投资到另外的项目可获得更大收益时,股东将可能选择“用脚投票”。所以,适当的股权集中可以维持主要股东持股的长期稳定性,促使这类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的事前治理减少分散股东“用脚投票”的行为,减少由于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而导致公司价值的下跌,避免公司陷入危机,并通过对经理层的监督减少其“短期寻租”行为。但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也有负面影响。大股东可能为了其控制权私人收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机构投资者的分散投资影响了对于公司经营的关注程度,并且其“短视行为”的存在意味机构投资者不是关注公司的长期成长,而是以追求短期差价为目标。
(二)董事会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组成,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公司的治理与管理主体中,董事会一般被描述为公司股东与日常经营组织经理人员之间的联结,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对公司经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董事会将一部分经营决策权与控制权授予经理人,但保持对经营行为的最终控制权。而董事会的这种最终控制权的正确行使又受到诸如董事会构成、董事持股情况、董事会本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首先,董事会构成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董事会的内部制衡与执行效率。公司董事按其从业状况,可以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内部董事一般是指持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或直接由股东派出的董事,外部董事一般是指不持股或持股比例很低或非股东派出的、不是公司的现任或前任职工或有其他咨询雇佣关系、不收受董事薪酬外的其他直接或间接报酬、与公司管理层无经济和亲属关系的来自公司外部的董事。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主要有监督与战略管理的作用,董事会构成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是一种对董事会自身的约束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董事会根据公司的主要受益人即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及提高其执行效率。其次,董事会成员持股合理与否,将对董事会正确行使最终控制权产生影响。其一,董事是否持股,将影响其执行效率,进而影响经理层的执行效率,其结果是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与业绩。如果董事持股,则其执行高效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其效率高低将影响其持股带来的收益多少;如果董事没有持股,而又没有其他与其执行效率相挂钩的奖罚措施,则其执行低效率可能性就非常大。其二,董事是否持股,将影响其执行结果的方向。如果董事持股,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导致其执行结果偏离了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预期,对企业的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董事没有持股,则会遵循其职责行事,执行结果也不会偏离公司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最后,董事会本身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与否,也将对董事会最终控制权的正确行使产生影响。股东与董事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对董事的行为需要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才能促使其合理地、或是尽可能地以维护委托人利益为出发点来行使其权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促进公司沿好的方向发展。由于董事会拥有对重大事件的最终控制权,如果对董事会
没有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又由于“理性人”假设,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活动可能一开始就偏向了董事会自身利益,而偏离了股东的根本利益,甚至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经理层经理层是公司的经营者,由董事会聘用并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各项决议、经营计划和投资决策等;经理层直接执行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发生作用。经理人员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信息的接受中心和过滤中心,比任何人都了解企业,这就产生了经理层与董事会、监事会、员工等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理论关于经理层“自利人”的假设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经理人员在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不一致时,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使公司陷入困境。而现代管家理论认为,人既有可能成为自利的人,也有可能成为无私的优秀管理者,公司经营者作为理性的人,在受托经营管理公司的过程中,不仅有追求物质满足的动机,也有追求荣誉与成就的动机,出于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像善良的管家一样勤勉地为公司工作,成为公司的优秀管理者。由此可见,经理层对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将产生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是正面性还是负面性,又取决于多种内、外部因素。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危机研究的进展
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危机的关系理论始于组织理论文献。在经济衰退阶段,组织机构经常利用权利集中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完成机能的转换(Staw,1981)。
(一)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作为影响公司财务危机的内部可控因素,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Panayiotis等人(1996)将管理的有效性作为财务危机的重要解释变量,得出无效管理与财务危机公司被并购的概率正相关的结论。Whitaker(1999)的研究指出,许多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更多的是源于其薄弱的管理而非经济上的困难。Routledge和Gadenne(2000)引入自愿管理(VoluntaryAdministration)作为清算的替代,考察了在自愿管理下机构重组的公司是否有别于清算公司,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的显著变量在不同的分析中是有所差异的,分析的结果对政策的制定者关于自愿管理的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意义。Lemmon和Lins(2003)研究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治理,论证了公司管理的微小疏漏可能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董事会结构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如果董事会能够有效进行决策并监督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股东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公司的价值将充分放大,进而减少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关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理论界存在着激烈争论。理论认为两职应该分离,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而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二职合一会使公司更加稳定并使经营呈现可持续性,由此会导致公司绩效的提升。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二职合一与财务危机关系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Gary和Anne(1999)考察了银行业的董事会结构对财务危机的影响,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当CEO和董事会主席为同一人时,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要小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李春安等(2003)的结论一致,但与Jensen(1993)认为董事会主席和CEO不应为同一人,这样使其难以区分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以及ZhenWang,LiLiu和ChaoChen(2002)的研究结论发生了冲突。董事会的构成及外部董事的作用研究者一致认为,董事会构成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将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产生影响。Fathi和Jean-PierreGueyie(2001)以加拿大公司为样本,对公司治理特征与财务危机状态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危机有关的结论,外部董事的所有权和董事地位对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有一定的影响。Elloumi和Gueyie(2001)研究了1994年到1998年间92家加拿大公司发现,除财务指标以外,企业董事会的构成与结构可以解释企业的财务危机。国内学者李春安等(2003)以台湾地区1994年至1999年118家公司为样本,发现外部董事席次比率很低或高于某一程度之后,继续增加外部董事席次能有效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在董事持股比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其对财务危机有一定的影响。Zhen Wang。Li Liu和Chao Chen(2002)研究发现,公司用来反映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些主要变量,对公司陷和财务危机的概率有影响,但没有杠杆程度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大。而在公司治理变量中,董事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公司财务危机的概率有显著影响。江向才、林均(2006)以财务危机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影响为探讨重点,研究显示,董监事持股、控制股东担任董事监察人、专业经理人担任董事席位数、董事会规模这几项指标可作为投资人投资公司的参考以及财务危机公司是否能转危为安的判断依据。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发展蔓延,日益影响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金融危机下,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面临的最糟糕的现实情况。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国家还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 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很多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以及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使得银行对其贷款不够热心。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应急能力较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通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希望尽快收回投资,因此缺乏投资意识,对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和总体走向不了解,对投资计划缺乏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和分析,投资方向把握不准,导致投资失误,或好高骛远地打着多元化经营的旗号,盲目投资,以至于陷入破产的边缘。
二、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经济危机下,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存在经营规模小、资本和技术力量薄弱等固有顽疾,加上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个体和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家族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制约,观念滞后,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收益均衡观念、边际成本与机会成本观念,因此,在制定财务目标时,没有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具体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则表现为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不考虑现金净流量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资金运营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现金管理效率低下,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丧失增值机会;有的因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造成资金流动性差,陷人财务困境。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坏账比例高。因为没有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无科学合理的信用调查和评价力法及有效的收账方法,造成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坏账,资金周转失灵。中小企业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四)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多种渠道的融资体系,但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其前景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考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希望,相比之下,国外银行更看重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与其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
(五)投资盲目,缺乏性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资决策时,没有做项目评估,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的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除了政策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小企业应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至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造成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某些中小企业在成长前期,业务跑得很快,一方面是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不断提高。可惜常常是好景不长,在企业经历了一段快速成长后,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财务开支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经营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问题,最后使企业成长受困,经营停顿,直至崩溃。财务管理所能解决的资金、成本、资产债务结构、现金流量、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问题。财务是公司业务成长的重要战略支持,缺乏稳健财务的支持,公司的发展注定不会长久,因此,中小企业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企业要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充足的现金,充足的现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应付危机,同时也是企业长久发展重要保障。以财务部门为主体,加强对赊销和预购业务的控制,制定相应应收账。预付货款控制制度,对应收账款应加强动态跟踪,严格应收账款账龄的管理,加大催收应收账款的力度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减少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同时加强成本控制,科学、经济、合理地进行采购,对存货严格控制,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三)优化财务结构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负债过多,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当恰当地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和收益分配,增加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合理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需要。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参考文献:
[1]许翔.试论集团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童鸿燕,高焕生.浅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北方经贸. 2011(07)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039-02
近年来,中小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其地位也正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也不够充足,融资渠道非常少,所以当金融危机出现就会面临比较危机的状况,甚至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对其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企业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财务管理办法缺少科学性。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的限制,所以很多企业的组织部门都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之下,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很多管理者没有遵循科学化管理这一原则,甚至很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没有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决策风险,如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收益过低等,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1]。
3.企业内部的调控体系不健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就造成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资金在管理使用的时候分配方式不够明确,并且容易出现管理方式混乱、资金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从而让企业内部在进行资金调控的时候出现漏洞,不能够合理的调控企业资金,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企业就不能对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更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甚至会让中小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当中。
4.企业资本结构不够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中小型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一般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所以导致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重负债比例。当负债比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严重的财务问题,中小型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5.中小企业的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在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其流动资金过少,很多资本都存在于存货产品当中,在很多企业还会出现存货周转率差和存货积压等状况,再对货品进行保管的时候就增加了很多保管费,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让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加紧缺。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小型企业就没有很多的流动资金进行企业的正常周转,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6.企业融资过程艰难。首先,在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时候就十分困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一般都是一年的短期贷款。如果企业进行长期的企业规划需要进行融资的时候,金融机构不会提供长期的贷款,所以由于资金的不足,很多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进行长期规划,所以让其不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下去。其次,由于国家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差额准备金制度让很多的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收紧的政策。所以在融资的时候,很多中小型企业贷款的时候不符合贷款的条件,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财务风险。另外,近年来的借贷成本持续增高,很多企业在进行对外融资的时候,银行信贷不能够对其进行很有利的资金支持,而其他比较小型的金融机构的利息非常高,使很多企业的经济负担严重加重,财务风险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扩张调整企业规模。在中国如今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扩张。但是,现今的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发展因素,所以在进行调整和扩张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谨慎的原则,在开展企业项目的时候也要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不能够武断地进行决策,要谨慎地进行项目的开展。当企业的负债比例达到了50%以上的时候,就要先对企业的负债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整,直到企业的负债比例达到了比较正常的范围时,才可以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扩张。另外,如果金融危机危及到中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战略收缩的方式对企业内部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其制作工艺和制作技术达到更高的标准,让企业的产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小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才是要更好的发展,所以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就要将收益不高、影响企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撤除,大力发展收益更高、影响力更大的项目,从而达到企业规模扩张的目的;同时,还可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2.有效地转移和规避财务风险。虽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运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风险,但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指定有效的管理办法,让企业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首先,管理者应该对财务管理方面更加重视,指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发展的脉搏。其次,还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吸纳更多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企业所用。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好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如果企业真的面临了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的时候,企业就可以执行之前所制定的防范措施,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多元化经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在这些方法中,多元化经营是规避和转移风险中最主要的方式。
3.企业加强资金的回收管理。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无法对这种状况进行合理的应对,所以让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劣,让企业无法再正常运转。所以,在企业日常运营的时候,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对合同和订单管理进行深度的强化,让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款率得到提高,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2]。
4.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当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财务危机,整个市场也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很多大型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都受到了很多的财务危机,甚至面临倒闭。中小型企业想要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存下来就更要有管理方面的优势,才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所以,在资金流的管理上,企业应该进行充分的重视,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进行严格的监控,也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还要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这样的资金管理办法会让企业在危机出现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正常运转,从而让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
5.企业进行合理的筹资方式。由于政策上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利,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都不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开辟更新的道路进行融资。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的时候使用了民间融资和自我融资的方式。民间融资的方式会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由于这种方式在融资的过程中没有像金融机构那样繁重的利息负担,所以在发展的空间也就更大,得到的收益也就更多。自我融资的方式就是向很多的投资商进行资金的求助,例如很多的企业创业人就通过自己的口才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赢得了投资商的资金投入,让企业的运行有了更坚实的资金基础。
6.企业减少成本的投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具有成本低廉的发展优势,但是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一点优势就不能成为其发展的优势之一了。所以,企业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发展的生机,就要减少浪费的状况,使用减少人力资源或者物力资源的方式来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的投入。例如,进行裁员的形式减少资金的投入,辞去很多的效率低下和闲职人员,或者进行休假、轮岗、减薪等方式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缓解。
7.企业要加强创新的脚步。在信息时代的企业,应该采用更加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技术上也应该使用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方法。目前,中国虽然出口的产品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但是出口的一般都是价格比较低廉、缺少核心技术的产品。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想要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就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在技术水平上进行不断的推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不再利用低成本低价格作为出口的标签,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受到影响,依然保持安全平稳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中小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想要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袁荣.浅论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篇8
(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财务管理职能薄弱。长期存在的行政制度造成事业单位的预算不规格、不全面,不能反映本单位财务收支的情况,费用支出无计划、无控制,不能完全市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不重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只追求账面平衡,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二)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现象,资产闲置,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账实不符。有些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记录,而是列入经费支出,这样记账,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准确的落实在账面上,因为缺乏监督,导致账面与实际不相符。二是账务处理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自行采购固定资产,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格高、质量差,采购人员,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管理不善。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盘点,对损坏的固定资产无人追究,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三)缺乏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一是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审核程序形同虚设,没有内部控制和监督。二是岗位设置不合理,兼岗现象严重,工作职责交叉,缺乏监督。三是财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财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违规操作。四是资金使用,支出审批和报销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财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减弱,造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离。(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工作需要。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内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低,缺乏职业道德,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懂财务政策,只听从于领导指令,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坚持原则,助长了违犯财经法纪行为的产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无法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及社会服务能力。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培养财会创新人才。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财会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现代网络技术基础,面对知识更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分析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不断吸取新知识创设优良的理财环境。财务管理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财经纪律,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实施财务创新工程的基本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财会人员要具有现财观念,要有竞争意识和时间价值观念。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创造机会让财务管理者学习进修,接受财务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增加其归属感,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二)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尽量加大网络化硬件投资,引进先进的网络化财务管理体系,让财务人员从数字运算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财务分析上,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务人员要真实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通过分析,把形成这些指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体现出来,为领导者制定工作目标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在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与银行建立关系,利用银行服务资源,提升资金的运作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体系。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能力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财务预算体系,有益于推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发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的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详细严谨地分析、评价每一项预算执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执行情况,探索解决的措施,从预测决策到执行监督,划分责任制,做到权责明确。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四)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为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进行,为了更有效的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必须实施内部控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事业单位要及时完善自身的财务内部控制,防止与社会脱节,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使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变化的需要,积极的结合自身的实践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要完善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处置等制度,杜绝随意报废和变相低价销售;要严格财产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依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解决,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对资产及时入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五)强化事业单位的基础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基础财务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只有强化基础财务管理,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规范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严谨的系统工程,包括众多的项目和数据,数据出现差错,会直接造成信息失真,影响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要以规范为原则,原始数据要齐全,报表要有序;从源头上加强所有资金的收支管理,支出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收入要及时足额的缴存财政专户,严禁擅自开户、截留和挪用;依法做好预算执行。有预算外收入任务的部门,依法应收尽收,强化征收措施,确保完成任务。部门预算批复传达以后,严禁擅自调整下属单位的预算,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调整手续。
篇9
【关键字】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1]不少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加上目前受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影响,都已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求生存、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防范投资风险,以争取房地产投资的可靠、可行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来源分析
1、企业外部成因
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对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之大,这类危机主要是指价格管制、贸易限制、外汇管制、购买力、财政、货币政策改变等所带来的企业危机。
2、企业内部成因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己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危机成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指他们所要具备的的资金合理配置的能力、收支积极平衡的能力、成本效益运算的能力、分析收益风险的能力、资金物资结合管理的能力、各方利益协调的能力等。
(2)房地产开发企业决策失误问题
房地产开发项目由于投资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因时间、认识、信息掌握程度、人际关系以及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做出带有缺陷的低质量决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3)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问题
大部分亏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都存在着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浪费严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等问题。这是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后果,从而导致成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极弱。
(4)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不良问题
管理机制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和监督机制、风险机制和稳妥运行机制,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一般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其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为:资本运动在筹资、投放、产出、分配4个节点上停留,因此,我们把它划分为以下4种风险类别:①筹资风险②投资风险③经营风险④收益分配风险。根据以上财务风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如下:
(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①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因此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②确立长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预警模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早地发现企业财务危机信号,通过寻找财务危机的原因,提出防范和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可靠保障。[2]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理财机制
要保证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拥有满足开发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因此,筹集资金理所当然成为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
①注重现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并保证企业日益经营对现金的需要。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确保所投资金的安全、高效,避免项目投资的盲目性。
②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一是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在保证开发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二要要搞好建筑材料的验收及各种在用建材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入库材料的验收和登记工作,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囤积在工地的各种建材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因管理不善及某些存放露天的材料(沙、石砖瓦等)被盗而造成的损失。
③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快收回赊销账款,减少企业坏账损失风险,并且要盘活存量资金,逐步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减少资金占用量,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开发企业尽快步入资金良性循环的轨道。
(3)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成本管理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①确定开发成本项目和成本开发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准确地计算开发产品成本。
②建立二级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实行成本责任制。开发企业应遵循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财务部门下设立二级成本核算单位,如向材料部门、工程部门、经营部门等部门委派成本核算员,负责做好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工作,协助各部门完成财务部门下达的各项成本计划指示。同时明确规定各核算单位的经济责任,实行利益与效益挂钩。
③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努力实现成本管理目标。不仅要搞好事中成本管理,而且更要注重事前和事后成本管理,即对拟建项目的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制定;对投建项目在执行成本计划中实行监督和控制,检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发现偏差,及时修正,保证成本计划的有利实施。
(4)建章立制,规范财务行为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重在财务,财务管理重在制度。为使企业财务管理迅速改变现有状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操作是强化内部管理的最根本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开发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财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从
征地=>动迁=>工程建设=>商品房营销=>物业管理,整个开发经营全过程的财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应适当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及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注释: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盛光明 周会.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8):48-49.
参考文献: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李胜强. 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危机管理. 茂名学院学报, 2005(2):61-63.
[3]盛光明 周会.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8):48-49
篇10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籐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29,Issue3,Sep.1994
2、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35,NO2,June2000
3、DanielKahneman,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载《Econometric》,NO2,1979
- 上一篇:工程竣工验收流程及步骤
- 下一篇:建筑工程竣工决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