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传统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大学生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一个指南。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正确批判,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最直接课程,其他课程则起不到这个作用。高校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从狭义上讲,指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风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1]。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和传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当前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里直接提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待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课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学生经过比较之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认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的缺失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沦为说教式介绍,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直接接触,学到的传统文化都是道听途说的,不能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在心里不会对传统文化完全认同。所以高校思想课程中系统的传统文化介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对传统文化系统介绍的缺失问题应该加以改革,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
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之声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声音却很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批判[2]。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高校介绍传统文化时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往往着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避而不谈,这样就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对我国人伦纲常的一个基本规范,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孝文化发展到极端就是愚孝,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当孝文化发展到愚孝时是不可取的,成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传统文化要做全面介绍,传播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确批判。
3.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批判,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从另外来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另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以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使民众看待传统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文化加以正确批判,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篇2
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分析: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种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分析: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本框题通过传统文化面面观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中分四个部分进行探索,课前我交给学生四个较容易收集到资料的主题,分别从“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思想”四个方面选择主题――“中秋节、京剧、安顺老建筑、大同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四个主题,并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分四个小组收集资料,课上开始正式讨论。
第一组的主题是中秋节,首先由一个同学做引领式的发言。
甲:“中秋节的习俗由来(略)”
同学开始纷纷发言,表述自己的家庭在中秋节那一天的活动内容,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收集了不同地方的庆祝活动,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他们主要围绕“为什么历史久远的中秋节能保留至今”这个主题,通过讨论,同学乙作总结:“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第一组的讨论完成,用时8分钟。
第二组的主题是“京剧”,同学甲2作引领式发言:“京剧的概要(略)”。
发言完毕后,同学开始讨论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脸谱,家里的老人对京剧的痴迷等,也反思了现代年轻人对京剧的不够热衷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提出京剧该做改良了,不然会流失大量观众,也有同学欣喜的看到现代的京剧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也顺应时代的艺术特征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还邀请同学乙2演唱说唱脸谱,课堂气氛一度被推向。最后,该组学生经过探讨,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第二组顺利完成主题,用时10分钟。
第三组的主题是安顺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传统老建筑,同学甲3先对传统建筑这个概念进行了发言:“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实践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积累。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建筑形态上看,中国的建筑大体可分为:城墙、宫殿、礼制坛庙、园林、民居、陵墓、寺庙、道观、塔、牌坊、桥梁等几大类型。这些建筑类别大多结构奇巧、装饰精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态和风格。”
发言完毕以后,该组同学就自己搜集到的安顺城区老建筑展示了图片(略),并说明了历史,以及自己对该建筑的观感,引起了同学的强烈共鸣,都在这些建筑的美感中体会到了所孕育的那一份价值,都认为这些建筑是该被好好的保存下来的,通过谈论,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建筑对于今天的巨大价值。第三组顺利完成对传统建筑的感受,用时8分钟。
第四组的主题是大同思想,同学甲4作开场发言:“大同思想的内容(略)。”
然后,第四组同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人合一”等观点供同学讨论,他们的讨论还把和合思想与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观点相联系,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思想在今天的价值,最后同学乙4针对41页探究的问题作了总结:“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用时10分钟。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服装设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
一、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我国的历史悠久,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每个时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方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剪纸、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成为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就不叮能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作品:
我是从事教学作的,我认为往教学过程中应该计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特别是要领会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及意境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服装设计师的未来创作活动,打下坚定的创造基础。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华,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大有益处。通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设计构思更丰富了,审美观念也提高了,对民族文化有了良好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源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时尚服饰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风格、风土人情及人文情怀,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带有中国韵味的服装,也能让世人更好的去了解围。
二、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义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一服饰没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在民族化设计巾所表现的不应只是表面文章,这样做必然要受到工业化生产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民族化存各时代所共有的超时代性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继承传统不是复古,而是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服装在学习借鉴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不能简单地模仿某一个民族传统的服饰,照搬图案或修改传统的款式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而是应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时代改变了,服装设计的语言也要与时俱时。服装设计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和穿着习惯,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敏锐地捕捉时尚热点。并将其巧妙地揉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服装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款式照搬,而应体现为人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理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
三、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服装设计中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服装设计表现手法上适当运朋当代服饰设计艺术新设汁理念与设计手法,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来诠释民族性的服装设计,也就是说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形式、新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风格,所以深刻了解巾华民族这个千年古老文明国度的深厚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并将它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在传统文化上进行改良
创立中周风格的服装,不是一味钻研民族服饰,而弃世界流行大趋势于不颐,我们知道,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交织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如今全球化风潮扑面而来时,创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应该是在世界性、时代性这个前提下,立足于中国风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国之本质”。中西服装文化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增强服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借鉴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作灵感的原型因素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原型因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当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中国满族女子穿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开始的造型并没有显示出女性的性感特征,也没有体现女性的形象美。后,旗袍大胆吸取西方女装的先进观念、现代人文精神和设计、造型艺术特点,使旗袍的款式造型和裁剪制作方法得到改进,中西女装的长处有机地融人旗袍之巾,花样不断翻新。改良后的旗袍变得收紧腰身,缩短长度、提高开衩,甚至出现低领无袖的造型,由卡住整个颈项的高领逐渐改变,直到取消领子时还未休止.义把领子开低,使美丽的颈部和颈饰完全显露出来,进而再把肩部变为吊带,充分展示人体的曲线美.这种中两合擘的服装款式既是借鉴西方服饰文化传统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篇4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 国民精神 启示
韩国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主要的经济体,同时也是新钻石十一国之一。韩国不仅经济发展迅速,韩流以娱乐潮流形式席卷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韩国的文化影视产品、服装、整容、化妆品、旅游、电子产品等已经深入当代中国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注视到这个发展迅速的邻邦。韩国与我国同属一个儒家文化圈,韩国人彬彬有礼的形象深入人心,究竟韩国采取以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来教育本国青年?
一、韩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一)以“国民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1]上世纪60年代,朴正熙推行“国民精神”的教育, 确立“民族中兴,国家发展”的理想; 1968年,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里面明确规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热爱国家并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而献身的真正的韩国人”。[2]由于当时韩国在经历了美、日统治后,政府希望借此重树国民精神,以培养有爱国、爱家、民族复兴强烈责任感的韩国人;随后又提出“有国籍的教育”等等。韩国教育非常注重利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进行隐性教育,从韩国的幼儿园到高等院校,在校园里和走廊中,随处可见韩国历史人物以及用中文书写的至理名言以及国画等等。韩国保留了许多传统节日,经常有身着韩服的活动庆典,在习俗风情中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本民族的国民精神。
(二)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法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点是由个人生活与学校、家庭邻里、社会生活结合呈现反射状及层次性。“个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自主、节制、实践意志等要素;家庭近邻学校生活部分包括家庭礼节、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等要素; 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等因素, 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内容。”[3]
(三)注重对儒家传统道德的继承和运用并积极吸取外国文化
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非常注重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韩国将“仁”、忠孝思想、人本思想、以及儒家的人生态度用于对韩国学生个人修养道德教育中,因此在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家庭和睦、孝悌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同时要以自身努力和强大的意志力去实现奋斗目标,做一名有责任感的青年。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不是封闭孤立的,是以时代需求为目标,积极的将外国先进思想与本民族特色结合,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从“纵”“横”两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得韩国虽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依然保持了很强的民族性。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当今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变革的转折点,韩国与我国都面临着同样的国际大环境,尽管韩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吸收外国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总结。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凝聚力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它是同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借鉴韩国的经验,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树立我国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传承下去。
(二)注重合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坏境
以人为本,转变原本的刻板的教育模式,将学校、社会、家庭、传媒等结合,不再仅以学校课堂灌输教育为主要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大胆探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古代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心。“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4]实践证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首先得益于父母的教育。其次,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渠道,学校除了提供良好的环境外,并应与家庭做好良性沟通。最后,社会是个大熔炉,舆论媒体的导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和媒体应肩负起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及营造和谐的气氛。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资源,吸取他国经验
我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在历史上,有无数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利益牺牲自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都是我们今天教育下一代的宝贵资源。我们党光荣奋斗的历史,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应该大力挖掘、继承和弘扬。“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中, 我们可以看到, 韩国正确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既很好地吸收了东方儒家文化伦理的精华, 又积极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特质, 更坚决地保存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 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韩用的特色。”[5]在借鉴外国经验时,要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批判它的不合理的思想,吸收它的合理成分,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正确态度,通过学习有益的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成荣,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M].2009
[2]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M].文津出版社, 1993
[3]顾明远. 比较教育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2.
篇5
关键词:西方节日;流行;原因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与宗教观念,寄托着人们的文化情感,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风情。中国拥有着悠长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世界上节日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节日里多种多样的习俗无不彰显着我华夏子孙独有的情怀和魅力,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西多元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开始庆祝许多西方节日,反之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有被冷落之势。
1.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近年,中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中西的文化交流也显著增多,然而在中国文化影响西方文化的同时,西方文化也浸润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如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日渐盛行。而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商家媒体的大肆宣传炒作,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1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依托于礼教伦常或,如清明节扫墓祭祀,中元节即鬼节,重阳节即老人节,中秋节家人团圆,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纪念屈原而吃粽子赛龙舟等等,传统的庆祝活动多以大家族组织族人或祭祀或团聚的形式庆祝,或举行区域性较强的活动如赛龙舟、元宵花灯节等,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人们不再以大家族的形式聚集生活,而越来越多地以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方式分散生活,甚至为谋生而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为庆祝传统节日而回家乡祭拜、走访亲戚或参加大型活动等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西方的节日似乎更轻松惬意,像圣诞节只要有圣诞树有圣诞袜有礼物,和家人朋友一起就可以,不拘在哪里都可以有一个完美的圣诞party。西方节日多注重互动和参与,在节日里可以放松神经、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现在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逐渐开始追求心理和文化方面的满足,而西方节日在中国少了许多宗教色彩,更注重娱乐性,正是人们现阶段所需求的。
1.2商家媒体的大肆宣传炒作
西方文化的引入,媒体不仅仅能在报纸书刊等途径报道西方节日的背景和特殊的庆祝方式,微博、微信等平台也帮助了许多媒体商家进行更进一步的包装宣传。商家更是利用庞大的消费群体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吸引顾客,消费者从中享受到乐趣,更能在玩的过程中社交,商家也可以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西方节日通过媒体和商家的不断炒作,也就越来越吸引大家的眼球。近年超越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就是凭借媒体和商家造势,生生创造出来的节日吗?可见,商家媒体在西方节日的流行造势方面功不可没。
1.3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中西文化相互渗透影响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长期闭关锁国的人们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期的贫穷落后之后,人们对当时所谓先进发达国家有着某种崇拜模仿的冲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中西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尤其近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融合自然而然。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西方节日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外国企业进驻到中国,中国企业也有许多工作岗位需要外国人来担任,这些在华的西方人和外企带着他们的企业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现如今走向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了,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学成归来保持西方的生活习惯也实属正常。再加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国家对英语的普及教育尤为重视,从使许多青年人都对西方的传统节日多有了解,受到西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西方节日在我国逐渐变得流行。
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节日
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国家间的交流,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趣味和刺激的享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对消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享受的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被冷落,甚至被忽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传统美德,文化风情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洗练传承至今,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历史和传统的载体,我们庆祝这些节日就是对自己身为炎黄子孙最好的肯定与自豪。许多年轻人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够浪漫,不够刺激,对西方节日却极力追捧,这种做法,是对我们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对自己的失礼!
我们不反对圣诞节、情人节这种具有趣味性,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我们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为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而母亲节和父亲节我们则可以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尤其商家媒体,在宣传造势的同时,可以多宣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如宣传历史典故,或结合传统祭祀、礼乐等方式,让人们参与到活动中,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扩大影响,同时提高国民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刘爱玲.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及其影响[J].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2014(8).
篇6
2021年的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了使教师们的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个人教学质量,如何制作好适合初中学生的一份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1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健康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个体形态发展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则趋向于文静、内向,不喜欢活动,针对女生这一特点,可选择一些柔韧性强的运动项目,提高她们的运动兴趣;还有升学测试,运动量、运动强度要大。
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篮、排、足球的基础知识)田径类、体操类、球类、韵律体操及民族传统体育。最关键的还是学生中考体育项目的辅导,如何使学生掌握好中考项目的正确运动技术以及挖掘出学生最大的运动潜力是这学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目的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柔韧素质和弹跳素质以及速度的爆发能力。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根据身高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2一、教学内容:
①种植几种观赏植物;种植油菜花
②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
③生活小常识,劳技课教学计划。
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本学期劳技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生活,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和种植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和种植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3、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兴趣。
4、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技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3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总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提高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以达到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进度:
(一)音乐学科:
初一:期中授完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二册的1~3单元;期末授完第二册的4~6单元。
初二:期中授完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四册的1~3单元;期末授完第四册的4~6单元。
初三:期中授完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第六册的1~3单元;期末授完第六册的4~6单元。
(二)、美术学科:
初一:期中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二册1——3单元;
期末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二册4——6单元;
初二:期中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1——3单元;
期末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4——6单元;
初三:期中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六册1——3单元;
期末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六册4——6单元;
三、基本措施:
通过培训、比较等活动,宣传新的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使教师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四、几项工作:
1、配合县普教科,做好从元月至6月开展的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荆州市赛区活动,积极准备“三优一先进”(优秀文艺节目、音美优质课、优秀美术作品、先进单位、个人)的活动。
(具体要求看县普教科的通知)。
2、协助荆州市教研室做好荆州市教育学会中学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的老会员重新登记和新会员发展及换届工作。
3、对美术教师进行一次新课程标准的培训。
4、组织音乐教师进行优质课的比较。
5、组织部分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教研活动
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实践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通过学习本套教书,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重在实践、重在体验、重在提高、重在发展的宗旨,特对本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活动目标:
1、组织学生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2、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提高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态度,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习惯。
二、活动内容
1、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组织开展以“实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技能活动。
2、利用课间操、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法制报告等方面的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遵守学生守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2、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3、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021年初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最新5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
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篇7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 B
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2)发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思想,寄希望于人的本性的自觉,如“克己复礼”等,带有理想主义成分。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非美好,在强调自我修养的同时,更注重“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带有现实主义倾向。
例2.(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参考答案】 C
二、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1)政治大一统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3)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
2.表现:(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兴办太学并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透析:①汉代儒学的兴起是与时俱进的结果,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并非只是继承与发扬儒家思想。③孔子强调“礼”,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要求严格。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化。董仲舒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则把封建统治神圣化了。④战国到秦汉,思想界发展的趋向是由自由走向专制。
例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中董仲舒宣传的思想是 ()
A.天人感应B.天行有常
C.上天无道 D.君权神授
【参考答案】 A
三、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内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2.陆王心学
(1)开创者:南宋陆九渊。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集大成者:明代王阳明。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透析:①宋明理学在哲学逻辑的层面上提升了伦理道德信仰,是民族价值观的重建;宋明理学在解释孔孟儒学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不同于孔子信条的箴言。这些说明了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讨论的问题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②陆王心学在天理和人性修养上承接了程朱理学;将外在物化的天理置换为内在的心心即理,心中致良知。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例4.(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13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参考答案】 A
四、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1.明朝: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儒学再度活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析:①明清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专制强化。②明清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使儒学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更切近国计民生,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例5.(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 D
【综合提升】
1.以文明史观视角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①春秋战国:冷落。原因:孔子、孟子等提出的“仁”、“仁政”主张只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在战乱时代因无助于统治者称霸和实现统一而受到冷落。
②西汉:独尊,确立正统地位。原因:董仲舒把儒、道、法和阴阳家思想糅合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其道德修养功能逐渐削弱并被道教和佛教取代。
③宋明:创新,发展为理学。原因:为回应佛、道的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一部分儒者以儒学为思想源流,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神圣不可抗拒的天理的高度,恢复了儒学道德修养的功能,并使其与政治功能一致,儒学重新回到官方正统地位。然而正因为这样,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的理学成了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但是它的修养方式“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化和非人性化,使其遭致批判。
④明清:批判继承。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反对封建束缚;专制统治走向腐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⑤维新时期:利用。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⑥:冲击。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为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矛头。
⑦改革开放后:地位上升。原因:儒家思想在世界影响广泛;民族文化遗产被重新认识。
【规律总结】 ①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是政治大一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反过来,新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又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政治的集权和经济的发展。②儒家思想的演变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甚至有的思想本身就是专制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历经演变,但其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即“仁”和“礼”,它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本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④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成为主流的原因: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历史统治者的重视。启示:任何一种思想,只有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例6.(2011年海南单科卷,第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参考答案】 B
2.以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的视角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积极影响:①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
(2)消极影响: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愚忠愚孝等的教条应加以批判和否定。
(3)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4)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规律总结】 ①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法家的“法治”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质区别:恩赐与自主、专制与民主。②儒家的一些思想对于今天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大有裨益。③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否定和抛弃其糟粕;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
例7.(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隐性知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演变:①春秋末年,孔子开私人办学之先河。②西汉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③唐朝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开始确立。④宋朝教育制度更为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⑤明朝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⑥清朝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例8.(2011年新课标版全国文综卷,第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篇8
[关键词] 英文电影;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英文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展示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及不同于本民族语言的发音、语调、语气等,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载体。把英文电影引入英语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交际能力。
一、英文电影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英文电影中的演员大多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除了标准的英语发音,其所带有的情感、语气、气质等因素,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纯正自然环境,使其更好地理解日常英语的运用,不仅能够听得懂,而且能够恰当运用。
英文电影融合了英文字幕、声音、图像等学习素材,而且信息量庞大,学生可以单独利用某种元素,比如声音可以练习听力,通过模仿练习口语,看字幕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利用多种元素,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此外,一门外语的学习要求有一定环境影响,通过一定程度的现实交际,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使语言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1]电影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对人们生活的艺术加工再现,所提供的日常用语、生活场景、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真实的自然语言学习氛围,不仅发音纯正,电影情节中人物的情感所带动的语气,在引起学生共鸣、加深理解记忆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学习一国的语言,不只是掌握基本的语法,词汇,更多的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离开了所依存的社会背景,语言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通过中学的英语学习,对其掌握已到一定程度,这时影响学习的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亦即在此基础上对所学语言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推理、评价的思维活动。在大学教育普及的当今社会,不只是掌握语言的基本功,若要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文化历史。英语电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古代到现代,从文化到经济、政治,从风土人情到自然风光,比如“The Lion King”“Shrek 1&2”等,丰富了英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语言所依存的国家文化背景,真正掌握好英文。电影中融入了多种媒介,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有效应用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达到的可能效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英文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生动的画面、演员富有感情的演绎以及生活化语言。通过英文电影,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其熟悉不同于本民族语言的发音、语调、语气等,并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传统的英语学习教材――课本,英文电影不但有大量的日常词汇,传授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而且精彩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画面将学生从枯燥的书本语言学习中带入由电影所构建的真实语言环境,学习兴趣由此带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例如,对于《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中Message Of the Land一课中,为了更好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当地人生活及文化传统的冲击,老一辈人对传统及土地的眷恋,选择反映课文内容的电影题材《飘》,并对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片段对话加以反复回放,重点讲解,比如斯嘉丽与其父亲的一段对话:Land i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amounts to anything,for its the only 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lasts.Its the only thing worth working for,worth fighting for.通过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语言的口语化运用,并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创造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是通过课堂获取语言知识,多数时间身处在母语的大环境下,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电影为此创造了自然条件。电影中的演员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精确表达了语言的原汁原味,再加上电影的情节,演员的语调语速、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信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修辞概念。与课本相比,英文电影中的语言更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如电影对话中的gonna等同于课本中的going to,wanna等同于want to,不仅接近日常用语,电影中的词汇量也极为丰富,以上文提到的电影《飘》中的一句台词为例,“I wont have you all starved simplycause I threw myself at your head.It wont happen again.”其中,“throw oneself at somebodys head”是英语中的习语,主要用于女子对男子表达亲近,意思是“try to attract someones attention,or love”。
目前高校所用的英语教材各有不同,选材涉及范围广泛,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英文电影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所学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如Against All Odds一课中讲述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战胜病魔,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因为主人公的研究领域对于常人来说较抽象,不易体会他在相关方面的成就,英文电影Discovery中介绍霍金这一片段展示了他本人的宇宙观及《时间简史》,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霍金的世界,体验他在取得学术成就的同时,战胜病魔的伟大精神。
(三)增加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电影作为语言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一国文化的途径。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认为:“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展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电影可以再现过去,可以表现未来,也可以影响人的成长。”
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语言文化,是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必须。[2]如The Green Banana一文中,通过作者在巴西的一段经历,说明对待异域文化应持正确态度,“青香蕉”象征每种文化中蕴藏的宝藏,应放下偏见,以平等尊重的眼光去领悟。电影《刮痧》更好地反映了这一文章主题。许大同来美8年,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其5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因爷爷看不懂药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病,刮痧后留下的大片血痕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面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诠释”,许大同最终失去了理智。通过影片赏析,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意识到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
三、探索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英文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寓教于乐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发挥其在英文教学中的优势和潜能,培养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一)选择恰当的影视素材
英文电影取材广泛,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的电影适合英语教学,要选择有益于教学效果的电影题材。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模仿性较强,选择对白较多且语速较慢、语音纯正的影视播放,给学生理解的时间;电影情节可以相对简单一些,人物形象鲜活,打斗场景不易太多,以免分散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题材应倾向于介绍国外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好的电影没有时间限制,经典的影片有巨大的魅力,比如“Gone With The Wind”“Forrest Gump”等,背景知识丰富,文化内涵深刻且语音纯正,易引起学习的共鸣。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其学习难度的影片,与所学书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对于大一新生,语言基础薄弱,听说能力有限,应选择易于听懂的影片,如“Tarzan”;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选择文化背景深刻且语音纯正的影片。
(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在电影播放前,反复研究所选的电影,熟悉情节的进展,选取关联教学内容的片段作为重点,总结影片中出现的俚语、俗语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对于影片中的生词障碍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补充相关的知识信息。避免学生看完后就忘的情况,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前设置与影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在听的过程中,对于电影中发音纯正清晰、语速适中的片段,易于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培养对英语语感。对于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片段,进行反复听,以书面形式速记听到的语言信息,提高拼写单词的准确性和听写能力。听写是一个强化训练听力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最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精听材料,在最短时间内抓大意记下重点,这对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很有帮助的。[3]
(三)及时在现实情境中实践和应用
一部好的英文电影只是英文教学的手段,不能看完就了事,关键是要从中有所学得。“视”“听”训练结束后,应进行“说”的训练。选择电影中对白较多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意识地模仿电影中不同角色的语气,语音,提高口语能力,加深对口语中精华部分的记忆理解,积累大量词汇,提高口语交流的信心。好的电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观影感受强烈,用英语书写观后感,根据影片内容进行书面总结,锻炼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
通过英文电影,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得体地运用英语;增强语感,感受西方文化,全面认识外国语言;锻炼听说能力,加强沟通交流;创造生动的英语交流环境,培养学习兴趣,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英文电影只是穿插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查阅相关资料,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影片并加以反复观看,在课堂中适时播放,促进教师英语业务水平,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 赵奎英.语言惯性与无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5(01).
[2] 胡学艳.英文电影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