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 教育 管理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优势分析

就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分析而言,其主要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一)思维活跃。同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并且社会实践能力很强。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参加学校的社团及相关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非常强,他们都希望利用学校的文体活动展现自己,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某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兼职或自主创业,在毕业之前,或许就有了不菲的收入。

(二)综合素质较好。通过分析可知,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一些学生在高中期间便担任过班干部,有着丰富的班干部经验,组织与协调能力极强,综合素质能力十分突出。他们“沦落”到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应试技巧上不强,或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策略不当等。但是,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在其他方面往往拥有过于他人的特长,同一二本学院学生相比,也不乏多才多艺之辈。

(三)对就业十分敏感。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这使得毕业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严峻,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自知台阶要比一二本学院学生要低一点,因此面临的竞争就更激烈。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在进校之初,就必须得关注就业方面的话题,才能清楚明白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才会在学习期间为了这条路而奋斗(考取相关证件)。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某些学生没有正确看待独立学院的优势,觉得进来之后低人一等,因此在学习上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较差。这些学生上课有着“打酱油”之意,下课之后又沉迷于网络或游戏中,生活上毫无规律,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入校成绩低,基础素质弱。虽然一些学生综合素质很强,但大部分学生入校成绩低,基础素质弱。很多学生都存在偏科现象,比如文科学生往往数学较差,而理科学生往往英语很烂,这些偏科现象导致了发展极不平衡。

(三)思想不够成熟,言语不理性。当前,流行风眨眼即过,很多流行的东西一夜之间就会变得不再流行,而学生追求流行的心却有增无减。各种思想及理论不断涌现,加之网络的传播十分迅速,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接受这些思想与理论的时候不假思索,以为是流行的就全部接受。殊不知,在这些思想与理论中存在一些谬论或者偏激的言语,从而导致了自身成长出现“误差”。独立学院学生阅历不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思想的不够成熟及言语上的不理性,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四)学生之间明争暗斗,集体意识淡薄。独立学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沟通较少,并且彼此之间差异很大,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不能深入。由于一些学生认为要想在独立学院有所出路,就得当“干部”,因此明争暗斗,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只为了谋取“一官半职”,这不仅使得学校风气“败坏”,同时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此外,学生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一旦遇到了问题,若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或者选择在网络上进行调试,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去把握:

(一)整顿学习风气,强化学生技能。由于学生入校成绩较差及学习的不努力,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抄袭与舞弊现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校就应整顿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强化学生技能,可以利用相关的助学金制度及其他鼓励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以此减少旷课及早退现象的发生,而学生干部则应起到带头作用,制定远大的目标,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成。

(二)科学管理,促使学生找准自身目标。某些学生进入了独立学院之后顿觉人生就此“湮没”,便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理想,从而生活与学习漫无目的、无所事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就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找回人生目标,尽力解决在人生目标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高校应狠抓德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找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与目标;应多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接触与交流,随时了解与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将他们思想上的错误尽早解决。

篇2

关键词:高校;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度改革问题。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管理在大学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呼声中审视教学管理的实质,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适当的分析。所谓制度分析,就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存在于多学科领域中,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其主要成果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合法性机制理论、组织趋同理论等。作为一种比较成熟而可资借鉴的理论,制度分析理论能够对教学管理制度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做出新的尝试性解释,并探索解决之道。因此,用制度分析理论来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历史上的选择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而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与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使其较难突破。1]简言之,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时对前有制度的一种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影响现在可能的选择。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所改进和创新,其“路径依赖”的主要问题是仍然呈现计划体制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集权、刚化、统一等。其缺陷突出表现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着被动式的管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了管理效果。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应该是由专业院系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自己安排,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做出许多统一规定,院系(专业)只能在小范围内选择。其次,现行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依然很强,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稳定和划一的局面依然存在,虽然推行了很多改革,但只是从一种旧的统一性到一种新的统一性,学生仍然缺少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自。此外,课程结构和体系刚性也过强,课程开设很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必修课的比例偏高,选修课的比例偏低,选修课程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能选择的余地太小。这种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新时期大学外部的现实需求、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2.缺乏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就是指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观念因素,能够诱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2]组织的制度化过程是组织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的危机,对组织的今后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合法性机制理论要求大学在制定、调整教学管理制度时系统进行环境分析,寻求环境认可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长期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学术管理体系普遍不完善,从而导致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合法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环境不完善,制度与环境不协调。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学校实际没有自由设置学科、专业的自。设置学科、专业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应当依法办学,依法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应追求“学理”(合乎教育规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的有机统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本位”倾向,某些制度条款未能体现“学理”和“法理”的统一,存在若干法律盲点和制度误区。

3.组织趋同现象严重。所谓制度的趋同性就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组织行为的相似性。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因而导致组织趋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没有做到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校而异,而是跟着大潮走,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倾向,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学分制的实施上。据统计,从1978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采用或部分采用学分制开始,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虽然适应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学分制的实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还与社会的各种因素相联系。高校的类型、性质也与教学管理制度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关系,3]受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急切地推行学分制实验往往会事与愿违,出现教学秩序杂乱、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二、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学校整个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然要求教学管理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创新管理理念。“路径依赖”问题是我国高校在探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制度分析理论,路径依赖问题是制度演变的规律,而制度的整体创新需要个体思维习惯的改变。可以说,制度变革往往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思想、理论、观念的具体化,是教育思想、观念、理论作用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中介。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先导,是教学管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瞄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科学规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从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

2.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依据合法性机制理论,高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注重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二,注重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随着大学生权利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所当然地既要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学生正当合法的权益,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符合相关法律与符合教育规律的统一,要遵循法制原则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及时清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凡是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或条款,要及时加以清理并及时废除。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

3.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权力的更迭,制度环境会随之改变,制度也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良好设计将不可能变为现实。从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学校发展的具体背景出发,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环境建设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意识形态对制度安排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忽视现代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和制约。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要树立现代的文化意识和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能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资源和空间。学校应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应具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良好形象,避免不求实际的“搭便车”;学校管理组织应从封闭的、行政式科层组织向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组织转变。②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成为解决各种体制矛盾和制度空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各种制度有效安排和运行的基础。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变革与运行必须依赖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与现有的有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法规条例外,还应制定更具体更有效的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论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制度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工作制度、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等某一具体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从理论高度对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事实和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86.

[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6.

篇3

关键词 高校 学分制 教学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dit system,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redi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gives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现在被世界各国大学广泛采用的学分制首创于美国19世纪末期的哈佛大学,因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①渐渐得到很多美国教育机构的认可,进而在美国大部分高校和世界各国的大学推行开来。我国开始尝试实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81年先生首先在北大推行的选科制,也称选课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1 学分制的内涵及优缺点

1.1 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以学分(credit)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它的实质和灵魂,也是它的重要内容。②

1.2 学分制的优缺点

相比于学年制来说,学分制具有注重个体差异,便于因材实教;利于培养复合拔尖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障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习时限灵活等特点。当然在另一方面,它也有所不足,主要表现为过度自由化的“活”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影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容易造成学生避难就易的倾向;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等方面。然而,从适应性、发展性来看,学分制无疑具有学年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上述所说的不足并不能成为学分制改革的主要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不断完善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实施,发挥其巨大的影响作用。

2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制度不完善

相比于学年制来说,学分制是一种灵活性比较强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顺利推行学分制就要求有相应的包括选课制等在内的教学管理制度。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集权管理。高校的办学自较小,高校在学生录取,学籍管理,毕业证书发放等方面都受到相关政策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高校自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学分制的推行带来一定的阻碍。另外,因为受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高校都未建立完善的选修课制度,跟美国相比,任选课的比例太低,不能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求。

2.2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选课制不仅是它的实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推行学分制的实践中,完善的选课制成为一种必然。但就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情况而言,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课程任学生自由选择,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分而选,这让选课制成为一种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课业的提高,还给课程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等带来新的问题。

2.3 缺少必要指导,盲目性现象严重

在当前很多高校,导师的指导工作很难以量化,难以考核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导师本人相关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也缺少一定的了解,难以为学生作出有效的指导。首先,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诸多选修课程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选课的时候也就随大流。其次,很多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迫于课程考核和学校毕业要求的压力,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通过的课程。最后,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不够,在选修课程的时候又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培养该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

3 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对策思考

3.1 健全与开展学分制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需要宽松的实施环境,也需要与之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教育相关行政部门应逐步放权给高校,增大高校办学自,调动普通高校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籍管理、课程设置、选课制度、考务教务、配套设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反馈等层面上的管理制度建设。③加强包括教务管理机构在内的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真正实现为师生服务的宗旨。

3.2 加大资金投入,丰富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是输出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国家和各高校应加大财政倾斜,增加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人才引进和发展规划,不断引进高素质专门人才,配置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教务网络系统。充分的教育教学资源是高校实行选课制度和顺利推行学分制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障,只有不断谋求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才能体现高校学分制的优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3.3 加强导师职责,指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导师制是早在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在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的努力下,哈佛逐渐把艾略特推行的德国式的自由选修制与英国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结合起来,令每个本科生都有一位教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做导师,定期和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制度。④针对大多学生在学分制面前的手足无措,各高校可实行不同形式的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及实际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协调好导师制与选课制的之间的关系,共同发挥学分制的作用。

注释

① 周建民,茹阳.美国大学学制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6.

② 何独明.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与实施策略[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82-84.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管理 探讨 思考

一、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对研究生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本科生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上,忽略了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投入,只是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在人力、物理和财力方面投入不足甚至没有。同时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复杂性与灵活性,许多信息滚里工作要比本科生教育滚里夫在,实现信息化的难度更大,研究生的一些信息管理工作仍然于手工管理,信息化难度大。

(二)缺乏统一标准,相关功能不足

很多研究生的教学管理系统依附于本科生的教学管理系统,缺乏相应的功能。针对研究生的特殊情况缺乏相对应的特色,功能划分较为粗放。同时系统缺乏相应的统一标准,系统高低层次不一,无法进行统一的衡量和测评。

(三)相对较低的使用效率

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的惯性,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频率不高,更不用说与之细分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调查了解,相关系统的使用频率不足一半,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从未使用过系统或者系统的相关功能,由此可见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不高。

(四)后期缺乏跟踪和维护

针对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以及研究生教学的相关情况,研究生教学管路系统必须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和系统的升级维护,现阶段绝大多数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各类人员的数据输入还有遗漏的情况且数据更新不够及时,部分数据及动态比较陈旧。

二、对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平台,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对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与思考:

(一)研究生课程管理

研究生的课程管理应让研究生教学管理更加方便、具体、,让教师学生对于学习的效率更加高效。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意义不是简单的借助计算机网络处理手收发简单的教学课程任务安排,而是通过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各项应用,使各部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能实现查看教学任务安排、教学通知、课程安排、课程查询、选课、教学状态追踪、考试安排及成绩查询,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效率。

(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研究生的特殊性,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长、项目较多,有毕业论文计划安排和检查,毕业论文出题、学生选题、导师下达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学生答辩等。在这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设置相应模块,具有检验和反馈功能,借助这些功能学校和各部系教研室又能对每个环节进行实时检查和反馈,保证毕业论文的完成。

(三)研究生个人信息管理

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考试成绩、评奖申报和数据统计等基本功能。为使研究生个人信息管理更加系统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根据上级关于研究生教学管理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个人信息管理的相关功能,构建更加优秀的研究生个人信息管理平台。

(四)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维护

篇5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国家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国家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国家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组织,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类的茶话会,养生保健大讲堂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避免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3.医院心理咨询室免费向学生开放。会有专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徹底解决因学业重、压力大等心理问题造成学生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陈建超,张文倩,杨淑宇,等.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刍议[J].卫生软科学,2017(01):46-49. 

[2]卢艳,陈广涛,苏菁.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17(17):154-156. 

篇6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能力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正是具有创新潜力的群体,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转型时期,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目前,很多研究集中于培养途径上,但管理制度更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它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只有从制度方面进行探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一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1.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创新主要指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特的学习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实践成果。创新能力则是实现这一创新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绝不会被传统思维束缚着,他们会从多种视角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创新能力并不只是一种能力,而是几种能力的内在有机整合,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主体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1)创新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由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有机整合。包括以下特征: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2)创新主体智力化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主体创新知识和智力的结合。(3)创新人格化能力指创新主体的精神素质和个性特征,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方向,是主体的个性特征和精神素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力,包括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情商是决定人格化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情商很低,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也无法实现创新。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

影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观念是首要因素,观念是一切实践的先导。目前在国家多次强调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其次是制度因素,从国家教育部门至各大高校都已制定出相关制度,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再次经济、文化、环境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制度层面探析其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导向的作用

制度源于实践,它是在人们对实践活动的价值认可后,对今后实践活动的建议和规范,是思想观念的反映。各高校都有着一套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也就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条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的保障作用,制度产生于社会实践,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持,高校就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制度为我们清晰地指出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为各种政策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鼓励学校根据这些制度大胆尝试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

制度的约束作用,适可而止强调的是凡事要注意有个度,制度除了具有激励学校师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作用外,也发挥着约束这一功能,使得学校的创新教育变得更加规范。

二 扬州大学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取得的成绩――以管理学院和兽医学院为例

为了落实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管理学院近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探索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机制。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和班级申报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各专业老师担负起相应的指导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大力的宣传和倡导,在全院悄然形成了学术科技创新的总体氛围。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通过竞赛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1)学院由副院长余海鹏教授牵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2)由院团委牵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引导学生从绿色理念出发,集思广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发挥本专业优势,力争通过竞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11月22日,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兽医学院举行奖学金签字仪式,在兽医学院设立“诺倍威‘小诺贝尔’创新奖”。自2012年起,该公司每年将提供6万元奖学金,对兽医学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的1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进行奖励,该公司李宝臣总经理表示,在扬州大学设立“诺倍威‘小诺贝尔’创新奖”的目的,就是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存在的问题

扬州大学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足。

学校虽然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出台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规章制度,也不够规范。实践活动虽开展了,但结束后缺少信息的反馈。

活动内容过于单一,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扬州大学很多学院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申请课题写论文,但对结题的要求却较宽松,仅通过这样的活动,要想达到目的还很难。

从现有的师生管理制度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评价制度不合理。目前扬州大学和许多学校一样,仍然以考试为主要形式,考试内容单一,尤其体现在文科方面,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这种考试制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太低。

另外,教师评价制度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学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然而普遍的是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都偏离了这一尺度,而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位的晋升、薪水的增加等方面,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占了很大比重,这使得很多教师整天忙于科研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评价标准的单一容易抹杀教师教学的热情。

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同时,制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我们应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机遇,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制度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一,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对教材的选择严格把关,增设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课程,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网络远程课程,与名校师生接触,增加实验课程,加强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制定一套系统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制,对教学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资金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遵循刚柔并存、服务性原则,真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工作起到保障作用。

第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1)加强提高师资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建设。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扬州大学属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很多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于“985”“211”院校的教师还是薄弱的。因此,学校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教师培养制度。如在本校成立科研创新小组,由一些具备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进行科研,设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大胆去搞科研、去创新。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走入企业、走入生产第一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扭转这一形势是当务之急,对教师的考核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应当给予同样的待遇,课堂评教应当实施起来,努力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认真备好课,寻找创新教育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第四,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增加制度的弹性化。(1)学校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对于有创新实践成果的学生增加一定的学分。另外,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中给予指导。(2)改革考试制度,灵活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学校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因此,理工科类的一些课程完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完善学生评价机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评价应时刻遵循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理解学生的情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既要重视学习知识、学习习惯,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文粗浅地探析了如何从制度层面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给予保障,目前国内对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14

[2]姜廷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常志娟、吴学红、张佩琪.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2)

篇7

【论文摘 要】本文从作者的工作实际出发,归纳当前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现象的特点,究其原因,探讨通过教学管理改革,从制度上引导学生诚信考试。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和手段从古延用至今。目前,考试作弊成为又一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可怕的是考试作弊歪风逐渐蔓延到人们心中的象牙塔——高等学府,如何有效防范考试作弊几乎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现象的特点

1.作弊队伍规模化。考试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个别考试人员作弊变成了一群人作弊。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场上,工作人员查出41名代考“”。

2.作弊公开化。作弊学生的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害羞变得比较坦然,毫无羞耻感。

3.作弊工具现代化。作弊工具不断出新,由过去夹带小抄发展到用无线接收器、米粒耳机,利用手机查找、传递答案。

4.作弊服务专业化。出现了组织严密,形成联络、谈价、代考等分工明细的“职业”队伍。

首先,严抓考纪流于表面、作弊处罚不动真格。有的高校认为期末辅导员强调考试纪律、悬挂倡导标语、簇拥领导到考场拍照就是严抓考风,对监考是否到位、考场纪律全然不知。另外,学校管理层对作弊行为处罚停于表面,态度暧昧,要么抱着“照顾”学生的心态、“关爱”学生不了了之,要么简单通报批评而已。如此一来,学生有恃无恐。

其次,考试方式滞后为学生作弊提供方便。陈旧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教室考核记忆类客观题,一锤定音——期末考试为总评成绩。有的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过关,就甘于冒险。

再次,功利主义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也没幸免。成绩好可以获得奖学金、免试攻读研究生等,成绩不及格要补考、交费重修,甚至影响毕业。受利益驱使,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

最后,浮躁心态助推大学生考试作弊。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侥幸、竞争、从众、虚荣的心理说到底是浮躁心态作祟。由于受到物质利益诱惑、功利主义的干扰,没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学习,只是混张文凭,考试时便想着作弊。

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诚信考试

1.与时俱进,构建和完善适时的考试管理制度。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修订适合本校的考试管理制度,执行中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崇尚经济,造成人的思想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急功近利。如此状况,笔者认为,考试违规处罚力度要恰如其分,处罚太重会影响监考的执行力;太轻又不起威慑作弊行为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于2011年9月颁行《课程补考实施细则》中规定作弊的科目取消成绩和补考资格,仅可申请参加结业后的重修考试,这样的处罚既严厉,又给予改过补救的机会。同时,诚信考试的学生有多次免费补考的机会。刚柔相济、奖罚分明的制度,引导学生诚信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据统计,该规定颁行后补考学生的违规率较之前降低37%。

2.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教学制度改革。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考核所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急抱佛脚。教学过程考核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课堂出勤、作业情况、研讨表现、实验技能等。避免一锤定音,折减考试作弊诱惑。

构建多样考试形式的制度。传统的闭卷考试,考些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容易给学生作弊营造条件。以制度保障并赋予教师能结合专业、课程的特色选定考试形式。让教师敢于开拓进取,探索以技术操作、设计、论文、作品等灵活的考试形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提升学生的素质,有效防止考试作弊。

实行相对灵活的学制。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渠道,充分实现学习的时间性迁移、内容性迁移;给学生更多的安排自我学习的权限(如弹性学制),增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设定可置换学分课程),这样必能驱使学生认真学习。

3.建立现代标准化考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克制使用现代通信工具作弊,仅靠人力难以收到理想效果,需借助现代防御设备。例如在教室安装高清摄像、无线信号屏蔽、配备金属探测器等,这些现代“盾”不仅起防御作用,关键是它能攻破人的心理,强劲的威慑力,促使考生诚信应考、教师认真监考。

4.真抓实干从严治考。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考试中发现的作弊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刹住作弊歪风,这样的处理措施必能引导学生诚信考试。对于“”,学校、公安部门要将其诉之法院,以作威慑,敢于维护校园这片净土的纯洁。今年2月25日,3名内地大学生涉嫌赴香港代考托福考试被警方逮捕。27日,3人被控使用假身份证明文件被判入狱10个月。此例一出,估计今后没有“抢手”敢到香港替考。

当然,要有效防范考试作弊,除了有制度导向外,也需要思政教育配合,通过两者的结合,必能让大学校园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药剂科;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40-02

我院药剂科每年带教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药学及临床医学实习生上百人次。由于实习生的专业及层次不同,对实习带教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将实习带教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离不开不断完善的带教工作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实习教学指导和大纲、严格的实习教学保障及质量评估体系,更离不开不断提高的带教老师的水平。

1 建立严格的实习生管理制度

1.1 建立三级人员管理模式

药剂科主任制订实习教学管理文件,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大纲,并负责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与信息反馈等;药剂科各部门班组长则组织计划任务的具体实施,对教学过程监控,对带教老师、学生具体管理;带教老师是教学计划执行人员,具体落实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建立药学实习教学管理体系,能够形成教、学、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良性循环[1]。

1.2 制订符合药学实习教学实际的管理制度

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订符合专业特点及我院情况的管理制度、对整个实习教学的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健全从教学计划制订,带教过程控制,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各项规章制度,变经验性管理为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本科室先后制订了实习教学工作制度、实习生考勤制度、实习生讲座安排、实习生出科考核制度等,为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对实习生严格按照考勤制度和轮科计划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在学生踏入科室实门,要向实习生讲明实习的纪律要求以及实习意义,配合科室的教学工作。实习期正是体验掌握本领的宝贵时机,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任何部门,通过实习期间对各个科室的整体了解,是做一名合格专业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平台和具备发散式、活跃的临床思维能力的知识储备的必需程序。要求学生严格服从学校、医院的实习生各项管理要求,实习期间不能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应认真完成实习任务[2]。

2 建立和完善教学大纲和实习指导

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实习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科室每年需要和学校的教研室一起修改实习指导,并每隔几年要更新教学和实纲,使见习、实习在操作内容、顺序、深浅度方面有统一的规划。由于我院实习生的层次不同,其实纲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如本科以上的实习生除要求掌握大中专生应掌握的调剂学及制剂学的基础知识及其操作技能外,更要学习药品质量检验、生产研发、药政管理的知识。本着优化教学、提高效果、灵活多样的原则,在制订实习计划过程中,需因人制宜,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多引导的方法并给予锻炼的机会;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以增强感性认识为主,个别辅导、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作好铺垫[3]。

3 建立教学指导保障及质量评估体系

指定几名教师负责实习教学授课,落实实习带教工作的开展,督促学生完成实纲的各项要求,完成本科室出科的考试与考核,检查学生实习手册中各项指标完成的情况,组织和开展学术讲座和教学查房,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科室主任、教学秘书的职责是安排实习生的专题讲座、小讲课。带教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技能操作上要求具体指导、严格训练、符合规范。带教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促使管、教、学三方面都提高的重要手段。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出科技能考核评估制度。我科每年在学生实习出科时进行出科技能考核,由科室主任和班组长负责,主要考核学生在该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教学情况调查表,将各种评价意见向带教老师及科室主任反馈,既能肯定成绩,又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4 提高带教老师素质

带教老师,在教书育人、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教师的能力是师德、师才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师德是带教老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它集中体现在教育行为的导向作用和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事业的责任感;要注意仪表,语言要温和、礼貌、贴切,要无怨无悔地向学生“传做人之道,授创造之业,解学问之惑”,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就令他终生难忘。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曾详细回忆了他的小学教师蔡云芝先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启蒙老师的怀念、热爱和感激之情。教师高尚的师德在学生心灵中永远是一缕灿烂夺目的阳光,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方,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精神力量。师才就是教师的基础知识、技能与专业基本功。带教老师应具有精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实际操作技能,即我们常说的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具有教师、工程师或技师的能力和技能,不但会“讲”,而且会“做”。要达到一要求,每个带教老师都要倍加努力。如今是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时代,“一朝学习,终身受用”已不再可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对知识更新要有紧迫感,有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带教老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进取的职业。教师只有知识与技能宽厚、扎实、全面,又能触类旁通,才能娴熟地选择和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4]。

[参考文献]

[1]朱育权,殷朝阳,丁建农.浅谈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J].医学教育,2003,4(2):52-53.

[2]邓卫红,张静,乔爱国,等.规范实习教学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501-502.

[3]孙利,张久聪,白雪帆,等.传染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57-58.

篇9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践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完善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部门工作的制度,以便开阔教师们的眼界,促进与学术同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科研管理体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为了保证全日制MPA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建立一支学历高、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最大限度地保证授课时间和授课质量。同时,为了体现全日制MPA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属性,要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聘请公共管理实践领域的专家型官员作为MPA实践导师和兼职教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MPA研究生的教学质量。[2]

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

学校应该逐渐加大对全日制MPA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不断更新全日制MPA教学设施,增加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同时也可以投资软件设施,提高MPA教学水平,学校可以提高讲课费、科研奖励费等项目的支出,鼓励原创案例制作,通过提高原创案例研发经费,鼓励教师积极调研,开发和制作适合MPA教学的原创案例。同时可以支持召开教学研讨会、学术讲座、聘用实践导师,以丰富全日制MPA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MPA教育主要是培养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各高校MPA的生源以政府公务员居多。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搞好传统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多地要关注MPA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以资助全日制MPA学生开展拓展训练,增加他们实践经验;[3]总之,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以优良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保证MPA研究生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建立稳定的师生沟通渠道和机制

针对全日制MPA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学员自身工作和学习的特殊性,要加大力度建立多渠道师生沟通机制。由MPA教育中心教学、管理及科研人员全员参与,建立以学生评教制度为核心的,包括实践导师座谈、班主任沟通、教学质量师生研讨会等多种师生沟通渠道,积极听取和采纳MPA学员提出的各种合理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和生活需求,将学员的疑问和困惑汇总、分类、整理,分别反馈给有关负责人去解决。对每门课程实施学生评教,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设立MPA研究生秘书,负责解决学员日常学习和管理中的问题;设立MPA研究生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为学员学习和生活提供各种帮助;设立实践导师,解答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困惑。本着“以生为本”,将便民和服务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通讯网络,分班级、年级建立不同的QQ群、飞信群、微信群,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密切了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之间的联系。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为保证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建立动态的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估系统,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由动态信息收集系统和信息反馈处理系统构成。动态信息收集系统包括领导及同行听课制度、实践导师座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班主任沟通制度、教学质量研讨会制度构成,其中以学生评教制度为核心。信息反馈及处理系统主要由MPA中心办公室和教学秘书将各种渠道收集上来的信息和数据分类、整理、汇总,在通报中心主任之后,分别作出处理。MPA教育中心把规范教师教学和学生评教作为MPA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制度,如:《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公共管理硕士(MPA)学生课堂考勤管理办法》、《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任课教师工作规则》等,以之为依据,根据MPA教育教学的特点,健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客观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评价和反馈,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篇10

到2005年秋季学期,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有3年了,为了解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现状怎样,我们成立了调研组,采取情况汇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祭等形式,从实施学分制的5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选取18所作为书面调研对象,再从18所中选取南宁市第六职业高中、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柳州市交通学校4所学校作为实地调研对象。

一、成绩与经验

1.推动了学校的硬件建设 2.促进了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

通过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①学校重新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即由过去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培养国家干部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或劳动者;②学校面向社会需要办学,面向人才市场设置专业;③学校由管理学校转变为经营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主体的观念,理解和尊重师生,充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④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努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以“出口”促“进口”的良性循环;⑤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调研的情况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但门类增多,有的学校多达 60多门,而且拓宽了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规定范围内的任一门课程。弹性学习制度下,学生在三年内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提前毕业,使学生由“要我学习”逐步向“我要学习”转变;另外,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拿到奖励学分来顶替部分任选课学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南宁市第六职业高中制定了“学分制奖励学分实施细则”,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各类先进评比获奖和专业技术技能特长生,根据不同奖项给予学分奖励。学分奖励制度实施以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 南宁市第六职业高中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与行动方案),每年选送部分教师进行学历培训,目前已有5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学校每年还派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和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技能考证等。目前学校有80%的专业教师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学校每年还外聘教师,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

5.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教考分离,教务处负责学校的教学过程管理,科研处负责教学结果评价。倡导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能力、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

(3)推动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在部分基础课(如数学、英语)和少数专业课中,试行分层教学实验。分层教学一般有分层走班和课内分层两种形式,经过一些学校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开发了校本教材。为了配合选修课的开设,有些学校的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开发了许多校本教材,满足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要。

6.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南宁市第六职业高中制定了与学分制相配套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如《弹性学习制度实施方案》、《弹性学习制度教务管理条例》、《弹性学习制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弹性学制奖励学分实施细则》、《学生成绩考核实施办法》、《学生课程重修管理办法》等。柳州市交通学校制定了《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制课程设置手册》、《学分制流程图》等教学管理文件,从而规范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益。

7.促进了导师制的建立

学生选修课程要解决一个不会选和选不好的问题。虽然学生有了选课的权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还不具备真正选课的能力。因此,建立导师制,就成为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基本上建立了导师制,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导师通常由班主任和主要专业课教师担任。

8.推进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学分制的实施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原有的手工记录、纸传递等“纸上办公”模式已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广西区教育厅开发推荐使用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习制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管理的复杂性,推进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减轻了繁杂的各种统计工作,规范了学分制管理。

二、问题与不足

1.观念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沿用学年制进行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学分制只不过在学年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没有从内涵变化上认识学分制,没有通过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分制;有的期望学分制管理能立竿见影,将学分制当作灵丹妙药,好像学分制管理一旦实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自然增强,学习成绩自然提高,学生的行为自然规范。更有学生将学分制的实施作为减负减压、轻松过关的机遇。所有这些都" 是没有正确理解学分制和没能适应学分制的管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是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思想障碍。

2.师资问题 3.学生问题

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期望,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在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和能力训练项目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课程学习、能力训练中缺少主动性,对课余时间安排也欠合理。这些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思考。

4.硬件问题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班级的界限,需要更多的公共教室;需要配备更多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更多的图书资料、阅览场所和更多的上网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机会;为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需要更多的技能训练场所和实训工位。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教学条件与学分制的教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是教学安排难、教学和训练效果不大理想的重要原因。

5.管理问题

实行学分别后,教学由按班级统一管理变为班级统一管理与课程分散管理并举,教学管理更加繁杂,选课管理、上课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配套,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较落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还不令人满意。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如何适应学分制管理,形成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摸索和探讨。由于实施学分制管理难度增加,为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梧州市二职中从2004年下半年已停上学分制的试验。

6.规模问题

实施学分制有一个成本效益问题,如果学校规模太少,学生数量不足,实施学分制成本就会太高。从调研的几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来看,主要是学生数量太少,没有办法实施学分制,如融安县、田林县、横县、博白县、兴宾区等5所中等职业学校和桂林市财贸中专,在校生只有五、六百人,有的才二、三百人,只能望而止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7.政策问题

实施学分制,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应有效益,单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是绝对办不好的,需要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校际之间的协同和社会、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如跨校选课、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需要对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界定、学分的标准规范化,从而得到社会和校际的认可;优秀毕业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提前取得毕业证书和正式就业;建立按学分收费的制度等,都有待规范和解决。

8.教材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教育部门规划的全国统编教材,普遍存在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表现为:要求统一、标准高、内容深、重理论。轻技能等。使用这些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9.软件问题

全区统一使用的弹性学分制管理系统软件还不成熟,无法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有些学校虽然购买了,但由于使用比较繁琐,复杂,根本就没有用。

鉴于以上原因,目前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只能定位在初级阶段,还刚刚入门,并且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有的试点学校,由于实施学分制要求高,仍然没有真正实施。

三、建议与思考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要取得应有的成效,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

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必须得到教师、学生的支持和社会、家长的认同,否则难以开展。据调查,教师对学分制的了解程度是:非常了解占44%,了解一点占54%,根本不了解占2%。学生对学分制的了解程度是:非常了解占12.3%。了解一点占78%,根本不了解占9.8%。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学分制的有关知识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心中,让社会、家长了解。

2.提供服务保障

(1)在全区成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研究协作会,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学分制,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学习先进,开阔眼界,改进不足,共同进步。

(2)在全区设立实施学分制的专项经费,实行奖惩机制,对实施学分制的学校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支持,解决学校实施学分制后硬件跟不上的问题,和解决学校扩招了、规模扩大了,经费却没有增加的问题。

3.重构课程体系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它的核心是学生自主选课。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给学生以自由选择课程的余地。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课程体系整体要优化;②课程内容要综合化;③课程设计要模块化;④课程形式要多样化;⑤课程教学要现代化。

4.整合职教资源

我区农村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步履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太小,因此,有必要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建立职教中心。如2004年鹿寨县把县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机校、县良种繁殖场等6个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建成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县职业教育中心,当年招生1200人,实现了质的飞跃。

5.健全配套政策 (2)建立“学分银行”,制定跨校选课、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的制度,最好在一定区域内由多所学校联合实施,促进资源共享。

(3)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一年四次验印的规定,让学生提前毕业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