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范文

时间:2023-03-13 16: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静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静结合

篇1

关键词:动静结合 课堂教学 标新立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才达到了这一首要目标。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即思考,是一个人在面对、认识、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非心理活动。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二、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许多公开课教学的课堂上,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表面看,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空前活跃。但是,透过这热闹的背后,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表里不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难以达成、纪律难以控制等状况,让我们不得不引起警觉。同样,也有这样的课堂,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的课堂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沉闷。

那么,“动”起来和“沉闷”的课堂为什么都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究其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数学思考这一重要过程。教师越是包办讲解,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理想的课堂应是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应该是教师积极关注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相互启迪、碰撞、补充,师生共同徜徉在思维激荡的海洋里的课堂。

三、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普遍现象,因此数学课堂迫切需要动静结合,既要创设精彩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设计一些合理、有趣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反思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把有形的教学渗透到无形的思维中,让学生有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思考”。

1.情境导入的精彩创设,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良好的开端无疑是给学生思维灵感配上成功的钥匙。学生的情绪在课开始的五分钟是个关键,刚上课时,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之中,思绪相对波动,不可能马上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创设出精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情境引入时及时调整过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在“小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自从数字0在1的帮助下战胜数字9后,整天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会儿站到3的后面(30),一会儿又结集伙伴摆到67的后面(出示6700),瞧!我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治治这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调皮地往3和67的后面一站(出示3.0和67.00),数字0顿时傻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顿时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随着短暂的沉默,片刻,课堂活起来了,真是“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整堂课由此顺利展开。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并提出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给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轻松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正确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让学生的思维立即“动”了起来,展开思维的翅膀。

2.有趣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课标》强调:教师要协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地问题。而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展和延伸知识,还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分数卡,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各组的小组长请高举手中的分数卡,在原位不动,其他同学可以离开位置按不同的标准找朋友。这样的设计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学生拿着手中的分数必须先观察,接着思考:哪个组长手中的分数与自己的分数能成为好朋友,理由是什么?还有别的选择吗?(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按照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和自己手中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做朋友,有的按照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标准找朋友,有的则是找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做朋友。当出现其中一个同学手上的分数找不到朋友时,怎么办呢?这位同学找不到朋友,我们都想当她的朋友,怎样才能当这位同学的朋友,让学生说出与这个相等的分数。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清晰,思维始终保持异常的活跃,课堂气氛迭起,通过课后调查,学生仍记忆犹深,教与学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适时鼓励求新求异,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学生好奇、好胜、好动,他们爱问,喜欢探索,喜欢独创。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同时,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更新观念,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赏识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一旦学生的思维涌动,就会有一个个层出不穷的精彩在瞬间迸发。

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是师生思维共舞的课堂。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动”与“静”的结合,合理、适时、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静静地思考以及自我内心的独立反思,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所需的思维营养,学会对数学问题做出冷静的思考与判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盖伊・莱弗朗索瓦兹著.佐斌等译.教学的艺术.华夏出版社,2004.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篇2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太极拳中的云手就是动静结合的完美体现。无论是杨氏太极、赵氏太极,还是吴氏太极,云手的动作大体相同。它既可以在套路中同其他招式一起练习,也可以单独练习。两腿下蹲成马步,两掌在胸前各自画着各自的圆。《拳经》说:“命意源头在腰隙。”云手发力其实劲在腰间,随着手掌的左旋右转,可以带动腰腹部肌肉螺旋式抻拉和收缩,不仅可以增强腹部和臂、腿部肌肉的弹性,还可以燃烧掉这些部位多余的脂肪,不仅能强筋壮骨,还能减肥。

由于云手动作绵长柔缓,是一种典型的“绵缓运动”,这种低强度的运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慢性病人锻炼。

同时,在锻炼云手时由于排除杂念,精力集中,心里安静,这就是肢体的动和意念的静的结合。

但这种结合还只能算云手初级阶段。云手高手不但使动作和意念结合,而且要达到高度统一,甚至天衣无缝。首先是虚实统一。云手时两脚两手要虚实结合,一虚一实,总处于虚实过渡之中。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渐变过程连绵不断。其次是高低、内外、左右的不断变化。掌运行到顶向低运行,低到底向高变化;内向外变化,外向内变化,左向右变化,右向左变化。云手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变化中完成它的整套动作,高度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动作中。还有紧张和松弛的统一,不仅包括肢体的张弛统一,还包括意念的张弛统一。总之,云手进入高级阶段要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相互和谐统一,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合一,完整统一。”当两掌在胸前运行时,并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要把意念贯穿到各个动作之中,并且以意念牵引动作,达到意念和动作的高度统一。

这种统一不是昏昏欲睡消极的统一,而是始终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和松弛的统一过程中。当悬顶拔背松肩,两手一左一右,一阴一阳运掌时,是一种典型的防守动作,使的是一种丝丝相扣的正缠丝劲儿。这种防守中处处时时又蕴藏着主动出击的准备,随时可以出手。双眼随掌运行,心在感应着动作的力度,随时捕捉着战机,准备着及时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破解对手的进攻招术。因此,静中孕育着动,静中暗藏杀机。当然,这种高度精神紧张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动中也有静,静是为更好的动。当然要练到这个程度,不是短时期能做到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易经》中的最重要的哲学观点即“圜道”理论,所谓“圜道”理论即循环之道。云手正是这一理论的最生动体现。云手的文化内蕴所以非常深厚,正是因为它的动作规范糅进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

篇3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而关在动物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岁;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练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作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都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数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的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作剧烈运动的,它们都不是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采用什么方法保养身体,促进健康长寿,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目前国内外养生专家尚无一致意见,有的主张运动,有的主张静养。

笔者以为,从养生角度看,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其片面性,把他们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形神兼备,才是真正的养生观。

人是动物。动物的躯体运动,是动物的存在方式。动物的生命与其肌肉的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运动对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讲运动,决不是一味地运动,无休止地运动,还要有运动后的休息、睡眠和恢复。可以说,生命存在之根本条件在于相对静止(相对平衡),而相对静止中又包含着运动,依运动而建立;运动依赖静止而生,又创造着平衡,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养生既要动静结合,还须神形兼备。祖国医学认为,形与神的协调统一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要想保持健康长寿,就必须既养形又养神,使形神统一协调,长盛不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指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意思是说,若能保持形神的统一协调,就可健康长寿。

那么,如何养形,如何养神呢?这就必须依据形与神的生理特点而采取相应的保养方法。祖国医学认为,形体质静贵动,宜动以养之;神气性动贵静,宜静以养之。动可养形。静以养神,二者各得其所,彼此不可替代。运动形体与静养神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从而保持健康长寿。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指出:“动则谷气得消,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说明运动形体一方面能够流通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另一方面还能强健脾胃,帮助消化吸收。静养神气的作用亦是多方面的:一是促进精神内守,充分发挥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减少人体精、气、神的消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明代医学家万金说:“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

篇4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骨折整复固定后,出现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麻木等经久不消,关节强硬,功能难以恢复,有的则断端迟缓连接,甚至不连接等问题,例如比较多见的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远端骨折,即使位置很好,骨折线已模糊,而手指、腕、踝关节仍然肿胀、屈伸受限;肱骨干、股骨干骨折引起肩、膝关节强直或骨折迟缓连接等,之所以会发生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过程中,在绑扎的松紧程度、固定时间的长短以及外固定的选材上,往往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未能把在治疗骨折过程中的动与静这一对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有失偏颇,发生太过或不及,由此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留有后遗症或终身残疾。临床上,我们不重视动静结合导致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的教训还是有不少的。

固定(静)是限制骨折端的动,有利于骨折生长,但过及的限制,增加循环障碍,推迟骨折愈合,造成关节强硬;练功(动),是在不影响骨折端修复条件下的动,过及的动,导致骨折端同时活动,造成生长畸形或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笔者总结18年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经验,对动与静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1 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1.1 动得太过

(1)绑扎手法不熟练,绑扎过松,或长期不调整绷带或石膏,而致固定过松;未将肿胀消退估计在内;未告知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从而导致骨折端活动。(2)固定范围过小,夹板太短;对不稳定骨折未将1~2个关节包括在内。(3)复诊时调整夹板,无保证断端稳定性措施,动作粗暴。(4)不恰当地反复用过大的力量在骨折处探查连接牢度或做局部重度按摩。(5)未到愈合时间,去除外固定,过早做负重活动。

1.2 静的太过

(1)夹板或石膏绑扎过紧或伤后立即就诊,肿胀尚未形成,绑扎的紧度未留有余地。(2)忽视必要的活动,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未曾帮助做适当的移动。(3)不适宜的压垫:压垫太厚、压力太大、压时太长。(4)未指导病人做患肢肌肉收缩活动和鼓励患肢在范围以外关节作经常合理的活动。(5)不重视固定后对患肢血供和感觉的观察。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4岁,农民,2000年2月3日就诊。自诉车祸致右大腿外伤3h.X线片示“右股骨干中段短斜形骨折,重叠短缩移位”。予骨牵引8周,位线好,有少量骨痂,长腿石膏外固定出院。回家2周,自行拆除石膏,下田负重农忙。2个月后发现右大腿中段外侧扪及骨突。X线报告:“右大腿中段股骨干畸形愈合,向外侧成角。后经手术骨折内固定治愈。动的太过所致。

例2,患者,男,23岁,农民。1998年9月3日就诊。自诉右小腿砸伤3天(右胫腓骨骨折,移位明显),伤后立即在当地一个体诊所予6块木片及多层宽布带缠绕,开始疼痛、后剧痛,来院就诊时已无痛感。刻下拆除外固定,见小腿皮肤肌肉坏死,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触之无痛觉,感觉消失,足部苍白冰凉,尿为棕褐色。诊断: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晚期,急性肾衰。立即截肢,对症抢救,挽回生命。静观的太过所致。

3 体会

在治疗骨折过程中,从固定开始到功能恢复,动静结合一定要贯彻始终,方能达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步实现。

夹板选择长短宽窄要适度,对不稳定性骨折应包括1~2个关节。夹板位置要安放恰当,松紧适中,受伤后立即就诊者绑扎稍松,已见高度肿胀且已多日可稍紧。

调整绑扎的绷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对断端的偏移,成角的变化,肌肉肿胀、消退、萎缩等情况要有预见性;在绑扎的松紧,夹板、压垫的安放要做到心中有数,决不能草率从事。

骨折复位固定后,要认真耐心指导患者如何练功并交待何种情况下复诊和复诊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两种类型的病人,一是过细型,小心谨慎,追求绝对牢靠,超时固定,长期静止不敢活动,导致关节强直,功能障碍;二是粗鲁型,胆大妄为,轻视固定的重要性,擅自运动,甚至早期自行解除外固定并负重活动,从而导致迟缓愈合或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篇5

《开国大典》一课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比如,班级联欢会,学校的一次活动,或者是电视里看到的运动会开幕式。要选择一个熟悉的场景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语句要通顺,要能反映出这个场景的特点。

【审题方向盘】

场面描写是对指定地点、特定时间内人物活动的生动画面的描写。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场面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要出色地完成本次习作,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锁定范围,选合适场面

既然是场面描写,可以写在特定时间的某个场面,也可以写不固定时间的某个场面。但无论如何,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即自己一定要参与到此次活动,也可以是自己亲眼目睹的,这样写起来才会自如,有真实感,否则会给人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场面来写,而且最好自己也是本次活动场面中的一员。

二、以人为中心,写活场面

场面描写少不了对人物活动的描写,否则,所写的整个场面将处于静止状态,但未必都写动态场面,为了烘托气氛,也应适当地写一写场面周围的环境,以此来衬托人物的活动。最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场上马上进行紧张激烈的赛跑,发令枪没响之前,场上的运动员、场外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保持沉静,可发令枪响后,场上是喧闹一片。

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

场面描写若都体现群体效应,缺少个体再现,这种场面就显得单调、乏味。有话曰:红花要靠绿叶衬。群体效应再好,缺少精彩瞬间,也不会使人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因此,精彩的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的有机结合。请看《头上胯下传球》片段:

正式比赛终于开始了,每个队员都很谨慎,生怕出半点差错。当我们还在愣神的时候,裁判员的哨声响了。各组的队员就像接到上级命令似的,紧握武器――篮球,有序地传递着。轮到我时,我稳稳当当把球从胯下传给后面的同学,我不但没有掉球,而且速度之快令围观的同学为我叫好。

篇6

现代散文写作,常常运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作技法。静态描写往往能让人气定神闲、富有意境,而动态描写则情思飞扬,俯仰生姿,摇曳多变,让人心为之所动。两者相结合,共同构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这是古今作家们常常用来构建文章魅力的重要技法。

高考回避了诗歌,重在八百字散文,那么,我们中学生的习作,如何纯熟地驾驭这种动静结合的技法呢?

一是静得意境,动得神采,要善于在动静中寻机转换。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有静态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静而生凉,静而超脱。可是在这极静的环境里,还有着动态的表述:“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动得轻捷,动得俏丽。

名家是这样,平常写作也可以是这样。我们常常说“桌子上静静地放着杯子”,但是到了文章中,我们的表述就可以多样了:“那一方古旧的桌子,以他的铜色的脊梁,忍受着那小小的玻璃杯子的常年的欺压。”“静”态的桌子有着怎样容忍的“动”力呀。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在静态环境中寻觅动态的因子。写景的文章中,我们要能善于从“不动”中发现“动”并将之细腻地描绘出来,文章的神采和意蕴也就出来了。史铁生走进了地坛,那是一所荒芜的大园子,静寂得可怕。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其笔下,似乎没有了静寂,园子里轰响着,都是生命谱就的旋律。他很善于观察,从寂静的表象下,努力发现着那种动态的因子,从而使得文章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

二是动静反写,逆向转换,要善于变换写作的角度。

人的思维是最灵活的。许多动态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将之静态化。反之亦然。

比如余杰的《毕业生》:北大的夏天,只有记忆是潮湿的。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青春在窗边的风中飘逝了。玻璃做的风铃摔下来,发出最后短暂的呼救声。谁来救我们呢?水瓶躺在床脚,布满灰尘。床头女明星的笑容已经苍白,像一朵枯萎的忘忧草。录音机里还是那首令人心恼意乱的老歌,劣质的磁带,快要转不动了。毕业论文上的字,像蚂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们或留下或离开,这座城市,我们呆了四年,尚未熟悉。

在这段文字里,本是动态的“我们”,被比喻成静态的“植物”;本是动态的“录音机播放老歌”,结果“快要转不动了”;而本是静态的“文字”,却又变成了动态的爬着的“蚂蚁”。在一排排动静结合的描绘中,让人读来妙趣横生。而其中,毕业前的忧郁、怀恋情绪也在这动静的逆转中被宣泄得淋漓尽致。

三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有经验的老石匠洗碑都是不慌不忙的,先是安然地坐在那儿,把自己坐成一尊石像,状态相当安静,然后才运足气力,慢慢敲凿。如果你听到有节奏的敲打声,你就知道这是个炉火纯青的师傅;要是打石声零乱,则说明这是一个心浮气躁的石匠。

当然,动静描写是有序的。恰到好处的结合,美方存焉。在实际写作中,从来没有单纯以静写静的,也从来没有单纯以动写动的。要写好这一个,必须要有另一个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佳作品味】

认真的雪

安徽巢湖一中 汪波

昨晚上自习时,下雪了,那雪,下得好认真。

今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拉开窗帘,发出“哇”地一声大叫,昨天还是灰色的瓦,褐色的树枝,黑色的柏油马路,今天已经全部变成了白色,整个世界好像被白色家族所统治,放眼望去,白皑皑的一片,整个世界好像在一个晚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五颜六色就成了单一的白色。

远处的树枝上,雪压着枝头,沉甸甸的,枝条被压弯了腰,好像只要再飘一片雪,枝条就要被压断似的。已经枯萎了的枝干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生气勃勃,看不出一丝枯萎的痕迹。有小孩在树下玩耍,摇着树的枝干,雪又再一次地飘落在大地之上,看着孩子们明净的笑脸,笑容不知什么时候也爬上了我的脸颊。

再看看近处的屋顶,灰色的瓦片在白雪的覆盖下若隐若现,一道道灰色的印记,一块块灰色的斑点,不仅没有损伤白雪的无瑕,反而映衬着白雪显得异常富有魅力。一只小猫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去了,又多了一块块猫爪印,远远看去,显得更加妩媚。小猫好像随时要掉下来似的,担忧瞬间占据了的脸庞,直到看到小猫轻盈地跳下地面,我才重新高兴起来。

抬头一看,雪又在飘落,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飘舞的雪花像绽放的礼花,在空中肆意地飘洒,纵情在飘落的那一刹那。

我走出室外,站在庭院之中,任雪花降落在我的身上,飘落在我的头顶,划过红红的脸颊,停留在长长睫毛上,从颈子一直落入我的衣领,再融化,冰冰凉凉的。这一刻,我感觉无比的舒服、惬意、安静、详和……

篇7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活动方式,课堂内习以为常的4人讨论小组,常出现一人为主其他人旁听的现象,讨论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过于狭窄而缺少创新。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内的讨论,真正使每个学生围绕着问题的中心充分思考、畅所欲言,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二、情境描述

【场景1】在纸上发表你的观点

高三专题复习课:《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教师叙述〕在常见的复分解反应中,难溶的碱一般不能和盐溶液反应,但这也有例外。

〔教师演示实验〕向Mg(OH)2浊液中投入固体氯化铵,可清楚看到白色沉淀消失,溶液变澄清。

〔教师提问〕氢氧化镁为什么会溶解?请说出判断的理由,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看完实验,教室喧哗了,个别同学跃跃欲试。可是老师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把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原先喧哗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多数学生陷入思考,有的学生开始动笔。老师巡视四周,看到个别学生似乎无从入手。教师走向他,轻声指导。2分钟后有几位学生开始环顾四周。老师俯身看他们写的内容,并略作提示。几分钟后,老师喊停。全班抬头。老师任选一个小组,开始逐个宣读这组学生所写的内容,同时将白纸上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并要求全班评价。老师只是倾听学生,不做任何点评。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不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至少有一点,学生们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老师没有指点,但是随着学生的交替评价,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学生们越来越向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向靠近。

【场景2】幻灯片上的选择题。

老师展示一道选择题。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在思考片刻后纷纷低下头在各自的一张牌子上写下答案A、B、C或D,然后非常自信地高高举起给老师看,没有一个学生大声报答案,也没有学生左右环顾抄袭同学,都是在各自慎重思考后写下了自己的结论,老师站在前面看下去,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一目了然。然而学生自己并不知道周围同学的对错。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提问。请学生阐述各自选择的理由。

【场景3】教师的暂停。

静静的课堂,学生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一个难点。渐渐的有同学皱起了眉头。看来有问题了,老师合时宜地停了下来。大家就刚才讲的讨论一下吧。安静的课堂秩序被打乱了。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细细品味渐渐明白了各自的问题所在。

三、问题讨论

从【场景1、2】中我们发现原本热闹的讨论却被披上了安静的外套。常规教学的模式是:让学生思考或讨论几分钟后,请某个准备好的同学回答。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总结。两种处理方法之间有一个微小的差别,就是【场景1】在学生面前多放了一张白纸。【场景2】在学生面前多放了一块牌子。从这张白纸和这块牌子上却引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思考1:课堂上喧哗的讨论表明学生的参与度就大吗?常看见看似热闹的讨论其实也就是几个学生在表达,大多数的学生似乎总是在扮演听众的角色。可能是因为内向的个性,可能是不太自信,也可能是一贯以来的学习习惯塑造这么一批永远做听众的学生。教师提供的一张白纸迫使每个学生思考,虽然教室是安静的,但你可以感觉到教室里涌动着的一股强烈的思考的暗流。它会激发创新。

思考2:动笔与动口的最大区别是将口头语言提练成书面语言,提炼成文字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绪,梳理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清楚地使用学科术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本身就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时我们出于节约时间,想使课堂的容量大一点,就让学生口头回答了事。殊不知,问题就是出在口头表达上,有些学生可能是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对问题的认识究竟停留在哪个层次上,学生本人和听者都不是很清楚。每个个体的问题不能充分、准确的暴露出来,也就得不到及时的修正。文字表达的形式使知识更切实地落到了实处。

思考3:常常有这样的学生,坐在座位上时跃跃欲试,可是一旦被老师请起来提问,就语无伦次了,由于时间紧迫,环境压抑。教室布置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学生活动空间狭小,课堂纪律严明严肃有余。当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全班所有的目光齐刷刷的逼向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紧张的环境刺激下学生一时就没了思绪,过度的紧张导致了学生的感悟出现了短路。让学生先有一个笔头准备,回答时更有信心,也就更精彩了。这张白纸为感悟的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沙沙的书写中学生不仅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而且还锻炼了文笔,梳理了思绪,激发了感悟。

思考4: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不做回答,仅仅是逐个推出层层递进的思考问题并倾听。教师不忙于下结论,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的实验素材和问题思考,为学生的感悟萌芽施肥松土。随着学生争论的激化,在多次的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结论也就越来越明朗,对勒夏特列原理的本质的感悟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创造。

思考5:【场景3】中教师的暂停看似打断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的讨论设计有必要吗?从学生的表情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暂停讲解,学生的自由讨论及时的解除了学生思维中的障碍,修补了思维过程中的断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防止了思维感悟过程中的断层。

篇8

关键词:动静结合;学习效率;学习习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361-01

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教学思维和小学数学课堂的开展,活跃的课堂气氛几乎成为所有优秀课程的共同特征之一。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中教师们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来展示课堂的活跃,例如: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竞赛等,方法之多,层出不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鼓鼓的,满满的,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可是在这热闹活跃氛围的背后,我们小学数学课堂,还缺少什么呢?我认为这样的课堂还缺少学生静静地思考,缺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冷静与顿悟。热闹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活跃的课堂,静静的课堂也有活跃积极的思维,静静地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一、动静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学习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个性,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静静地学习、静静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活跃的氛围是学生静静思考的动力,而静静思考又在为学生的下一阶段积极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曾经讲过一节冀教版六年级公开课《数字编码规律》。开课之初,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我直接拿出我三位密码的密码箱,让学生们猜猜密码是多少,学生们兴致高昂,跃跃欲试,积极猜测,然而学生们却不容易猜中。有的学生猜测了几次,都没有能够打开我的密码箱。见此状况,我让学生们说说这个密码为什么这么难猜?(密码多)。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密码呢?于是,再让学生猜,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学生在本子上迅速的写起来。这时,我没有让学生们继续讨论,而是让学生们写写看能写出多少个密码,能发现什么?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只见学生们静静的思考,时时发出写字的沙沙声。这时我开始巡视指导,十来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接下来那积极交流的场面令人满意。经过思考后,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结果更准确,大教的交流也更有价值。由此可见,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动静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有时候,当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时,当学生们沉湎于“不假思索”的学习环境中,不妨给他们浇浇冷水,让他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思考:我考虑的已经全面了吗?我是不是已经考虑足够多的因素?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热闹的场景,往往会造成学生过于浮躁的心态,急于求成,急于表现自己。而学会冷静的思维,才是数学教育成功的真谛。

我曾在外校讲过一节公开课,据说这个班的学生十分活跃,果然在课堂上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底下的小手就举得一个比一个高,“老师,我!老师,我!”一声赛过一声。当我找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的同学根本不能安静下来听这位学生的回答,相反,下面插嘴的声音比回答者发言的声还高,老师什么也听不清。我当时严肃的安静下来,开始学生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为什么出此状况,后来学生终于明白,是刚才自己太浮躁啦,严重影响了发言同学的回答和老师讲课。慢慢地学生们安静下来,之后让课堂上喧嚣浮躁的氛围变得平和了一些。我趁势打铁,告诉他们别人发言时不能出声,要用心聆听,发言后思考十秒后举手补充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及理由。宁静的倾听把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思维天地,心灵的碰撞创设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们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培养起来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日后也会见到成效。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撑起这个重担,为学生们日后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静结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能够见到讲课教师在一节课结尾时,用课件出示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指名叫学生口答,可是这样的应用效果又有多大呢?这值得我们教师去深深的思考。其实,每次我们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数学练习题,让他们边做边静静地思考,自行解决数学问题,这时不要给予学生们太多的关注,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这项任务,只给一些确有困难的学生些许个别提示与帮助,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能够拥有一方“静土”,积极营造出学生们需要的安静的思考空间。当学生们做完数学练习题后,引导他们积极相互交流答案及做法,再次让学生们动起来。由于有了思考的时间,学生们发言一定会十分积极,解题方法也会出现多样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活跃的课堂,静静的课堂中也有着积极活跃的思维!我们只有将静和动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创造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和谐的共振,达到心随我“动”,“静”彩无限的良好教学效果,让整个小学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变得更加完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会英.小学数学开放性练习设计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2]顾燕.“静”彩无限-宁静的课堂也精彩[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3).

[3]常艳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篇9

场面描写是对在指定地点的一些人物所发生的特定时间内的某一段生动画面的描写。在场面描写中,人物不能是一个,必须是很多个。场面描写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这样的场面描写才会活灵活现。

佳作共赏

精彩的多人多足赛

哈尔滨市快乐读写工作室五年二班李欣璇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全体师生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多人多足”赛。怎么样,“多人多足”赛没玩儿过吧?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们五年级分成四个组,每组八个同学,有的是男同学一组;有的是女同学一组;有的是男女混合一组。我们用布条把相邻两个同学的腿捆在一起,肩并肩、相互搂着腰,每个同学的头都半低着,摆好了起跑前的姿势。

哨声一响,比赛开始了。有的组还以为是跑步比赛呢,起跑时就摔了个人仰马翻。我们组刚出发就走得七扭八歪,看上去像个倒“S”形,有的队员还差点儿跌倒。我见势不妙,灵机一动,就试探着喊起跑步时的口号:“一二一……一二一……”同学们听我一喊,觉得自己的步伐与口令不一致,便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按着我的口令向前走,数单数的同学先迈右腿,数双数的同学先迈左腿。起初,队友们还是不适应,我们便放慢速度一点点调整。没过多时,速度渐渐地由慢变快,后来,越来越快,简直跟跑没有什么区别了。走在最前面的一组看见我们马上就要追上来了,便乱了阵脚,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他们的队形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变成了一条曲线。其中速度最快的一个终因与同伴不能同步先摔倒了,可想而知,其他的队友也跟吃了败仗似的一连串相继倒地,根本没有重新整队再战的机会了。我们组依旧沉着应战,越战越勇,趁机一冲,转眼间到了终点,取得同年级组的第一名。

从那次比赛后,我领会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深刻道理。

师生同评

姜老师:对每组队友表现的描写做到了精彩瞬间的再现,既照顾到了游戏中“面”的描写,也体现了游戏中“点”的展示,点面结合,使得游戏过程紧凑不零散。结尾语意双关,点明中心,令人回味无穷。

篇10

[关键词] 骨伤;动静结合运动;康复效果;康复方法;肌力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2-0085-03

Clinical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IU Chengua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Rehabilitation, Shandong Taekwondo Accosiation, Ji'nan 25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static and dynamic fracture.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June 2015, a total of 85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wishes of patien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43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42 cases). Control group was fixed with plaster.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used small splint fixation, and combined with early activities, namely the so-called movement of the combined move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complications, hospital discharge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0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9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rthopedics; Movement of 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Rehabicitation methods; Muscle strength

在骨伤患者的治疗及后期康复过程中,前期的复位及固定、后期的功能锻炼是必须的。三者必须主动配合才可以。但临床上很多患者存在一些顾虑,担心后期的功能锻炼会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或者担心移位等,不主动配合功能锻炼,从而导致骨折的愈合速度慢、肌肉萎缩,出现关节僵硬、关节粘连、骨质疏松等并发症[1]。我国古代骨伤医学家一直以来重视根据“动静结合”治疗骨科疾病,中医养生学认为“动者生阳,静者养阴”,利用阴阳平衡的理念调节机体生理的平衡,在现代医学上可以认为是促进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动静结合”是中国接骨学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2,3]。本研究探讨骨伤过程中动静结合运动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接受骨伤康复治疗的患者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龄27~75岁,平均(41.2±5.6)岁,病程1~3个月。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石膏固定。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并结合早期活动,即所谓的动静结合运动,选择适合的小夹板,对于不稳定性的骨折来说,固定时可以采用1~2 个关节的夹板;绑扎时注意松紧适度,对受伤后立即就诊的,绑扎应该稍微松一些;注意及时调整夹板绑扎的部位及固定时间放置得当及适宜。不能太紧或太松,对绷带的松紧度要注意随时调整;一旦发现患者的肿胀消退,应立即进行调整;另外在患者运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告诉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运动时注意幅度不宜过大。应指导并鼓励患者做适当运动,如患肢肌肉等长收缩。

1.3 疗效标准

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消失,X 片中的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局部没有异常活动为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表现大部分缓解,X 片中的骨折处有骨痂,局部有细微的异常活动为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局部压痛、纵向叩击痛等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局部仍有异常活动为无效[4]。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存在阴阳两面。阴阳又依存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物质属静、属阴,功能属动、属阳,物质作为功能活动的基础及结果,而功能则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两者互根互用,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5-7]。“动静结合”也是中医骨伤康复科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在中医骨伤康复治疗中,不仅注重系统功能障碍的康复,还强调心理功能障碍的康复。形体宜动,正确、有效的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能促进机体气血流畅,生理功能趋于正常;心神宜静,静以养心,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况能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也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二者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不可偏废。

动是指伤后患者对伤肢进行功能锻炼,静是指相对伤肢的固定。动静结合具体是指临床上必须处理好患者的患肢的固定与后期功能锻炼的关系。动静结合原则体现了中医骨伤科关于固定、练功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8,9]。小夹板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动静结合”,对骨折端进行局部固定,然后根据小夹板灵活的特点,进行早期活动,临床结果说明愈合率明显高于坚强内固定[11-13]。“动静平衡”的原则首要条件是确保骨折内固定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最少活动量、最小的力度,达到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是对患者全面地进行整体康复及对病证系统地进行分期康复, 从而体现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形神一体观为目的的综合康复疗法。形神一体观强调康复对象不仅是病证, 更重要的是整个人。并且,中医学认为形是动静变化的物质基础,神是物质变化的主宰,人体的 “形”与 “神”在生理状态下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正吻合了“动静结合”理念中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特点。所以在中医康复治疗时必须强调动静结合及形神一体观,才能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临床骨伤过程中常见并发症有: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关节活动障碍。①血管神经损伤,尤其要注意有无动脉的损伤,必要时行急症手术治疗。②神经损伤:骨折端不同的移位会损伤相临近的神经,应予以注意。骨折有后内侧移位的易并发骨间前神经(AIN)损伤,后外侧移位的易并发桡神经损伤,屈曲型骨折易并发尺神经损伤。③关节活动受限。若复位后骨折端出现不稳定,可事先用可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因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对此在骨折复位时可不必为精确解剖复位反复或多次进行手法复位,以免加重骨折端血运破坏以及软组织损伤,只要对线对位保持良好就可。在对接骨板进行固定时,可借助于拉力钉再一次对骨折实施复位,当复位以后应于 C 型臂透视下进行观察,且再次实施固定。固定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骨折后的处理目的,一是保证及促进良好的愈合,二是保证或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而恢复患肢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骨科治疗的最终目的。为了保证骨折良好迅速的愈合,必须作良好的复位及持续而可靠的固定,包括内固定及外固定。这样就产生了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而如何平衡骨折的良好愈合与肢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现代骨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14,15]。但应该注意动的过程中,小夹板固定的扎带的松紧度要随时调整,一切以患者舒适为宜[16,17]。

根据中医骨伤科骨折病三期辨证原则:在骨折早期“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在骨折中期“动静平衡”,在骨折后期“以动为主,亦静亦动”。从整体观念出发,动静结合既包括骨折局部和两端关节,还包括机体全身在内。随着对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认识,动静结合也表现在固定后骨折断端的微动,而局部微动又受肢体功能锻炼的影响。但微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与生物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动静结合” 不单是中医骨折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现代医学的骨折治疗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动静结合” 原则对缩短骨折疗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有协同治疗作用。动与静是对立统一,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同步实现软组织的修复与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动静结合运动用于康复骨伤过程中,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可心,尚天裕,董福慧. 动静结合骨折治疗原则生物力学基础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1):9.

[2] 唐树杰,房经武,王志彬. 论中国接骨学“动静结合”理念的先进性[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43-45.

[3] 荣国威,王承武. 骨折[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4] 张翠文,李至红. 骨折治疗中动静结合的治疗方法分析[J].医学信息,2010,(10):2784-2786.

[5] 孙科儿,王海燕.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3.

[6] 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 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J]. 中医正骨,2012,24(11):65-69.

[7] 侯刚,师建平. 浅谈骨折治疗中的动静结合[J]. 内蒙古中医药,2012,(21):129-131.

[8] 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 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三)[J]. 中医正骨,2012,24(11):65-69

[9] Paulus WJ,Tschope C. A novel paradigm for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Comorbidities drive myocardial dysfunction and remodeling through cor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in -flammation[J]. J Am Coll Cardiol,2013,62(4):263-271.

[10] 苏君,陈宗雄. 骨伤康复与中医理论的运用研究[J]. 中国康复,2011,26(2):135-136.

[11] 季向东,舒彬,宋达. 动静结合康复疗法在早中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9-91.

[12] 孙玉明. 周福贻教授论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治疗原则[J]. 中医药信息,2011,28(4):20-21.

[13] 张向东,曹向阳,王鹏,等. 中医骨伤科的“动静结合”思想[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37-39.

[14] 周君权. 探讨骨伤过程中动静结合运动的康复效果[J]. 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74,78.

[15] 胡业华,王平. 动静结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424-1425.

[16] 池达智,黄东平,罗晶,等. 中医动静结合辨治老年下肢创伤骨折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4,46(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