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外籍教师的教学规范、严、秩序井然,而且要增加中外教师的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师协作团队。因此,要克服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运用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制度进行管理,减少外籍教师管理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外籍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是外籍教师快速了解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能够保证外籍教师入职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到校任教的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不仅要对我国的政策法规、教育方针、教育情况以及学校概况、组织结构和发展方向等作相关的介绍,而且要对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常识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学校周边环境等进行培训。此外,为方便外籍教师入职后的教学管理,尤其要注意教学职责、中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相关内容的重点培训。
(二)建立和完善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保障。考虑到外籍教师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学校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下,参考外国外高校专业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并不断完善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开展同行评比与教研活动,加强来自不同国家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施制度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统一结合,规范统一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奖惩等系列的规章制度。
(三)建立外籍教师的科学综合考评制度
严格的考核评估是对外籍教师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全面的评估外籍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行为规范以及生活作风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外籍教师综合评估依然缺乏科学性,多数仍停留在由学生打分评判的层次上,且通常只偏重于外籍教师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外籍教师个人品行和生活作风方面的评判。因此,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综合考评制度,尽可能全面的评价一位外籍教师。实行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日常检查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并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行为规范进行监督。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解决这一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为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使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对外籍教师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文化冲突
在对待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中,要站在客观科学的角度上看待不同价值和文化差异,杜绝先入为主的国家或民族歧视,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外籍教师管理人员不仅要认识到文化差异的范围广阔,还应深入到细节中了解得具体深入。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在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能用外语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还应加强对不同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辨识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与外籍教师交流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了解并获取不同的文化信息和语言特征。另一方面,要注重如手势、体态、目视行为等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交际能力。
(三)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交际方式
在同外籍教师交流时,要尊重和理解对方,运用诸如心胸豁达、给别人讲话的机会、以理服人等多种基本交流技巧建立起互信、平等的对话形文化交际模式。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 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篇3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经济学专业 实践教学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地方原有专科学校合并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的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市场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为“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且逐渐认识到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重要优势所在,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与全国性重点院校相比,在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生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学专业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专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尚处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问题作探讨。
一、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逐步开展起来。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清晰,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得到校、院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普遍重视,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从课堂到课外逐步开展起来。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除了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毕业实习工作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同时开设了电算会计、会计手工模拟、ERP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课程。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经济学专业知识竞赛、顶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参加会计、银行及证券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2.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建起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等,使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初步满足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使得电算会计、会计手工模拟、ERP模拟实验等课程有条件开设。通过实验及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验证、模拟经济学理论或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专业实训或生产经营决策。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不断尝试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多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地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新建本科院校陇东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已与海通证券和华龙证券公司营业部、建设银行庆阳分行、农产品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初步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并聘请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为学生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增进学生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实践教学基地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课程见习、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实践教学管理逐步加强,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逐步开展,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及学院两级均意识到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与答辩工作提出了具体、规范的要求。制定了经济学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了相关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仍然处于零散的、片断的状态,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
尽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已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逐步开展起来,但无论是实践教学课程、实践项目设置还是实践内容、实践环节都缺乏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设计,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提升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经费投入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较短,本身经费紧缺,加之经济学专业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设施全部需要新建。随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经费来源单一,相对于急剧扩大的实验实践教学软硬件需求,学校经费投入一时满足不了需要,影响了一些课程的模拟实验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实践教学考核、监控管理制度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立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制度,但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质量监控制度还很不完善,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和师范类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而对于属于文科性质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缺乏操作性。经济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挫伤了教师钻研、设计和指导实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缺乏教师激励机制,打消了教师参与研发的积极性。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盈点。
尽管通过多方协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初步建立了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实践教学基地仅限于本地,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容纳量有限,目前只限于接纳学生毕业实习,更高层次的合作受到极大限制。而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及相关的事业单位出于对实习学生的安全考虑及怕麻烦、担心泄露财务、商业信息等思想的影响,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还没有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赢点。
5.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双师型”教师紧缺。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普遍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任课教师大多缺少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搞好实验、实践教学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由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也是近年的事情,所以,教师普遍没有掌握经济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虽有强烈的学习、培训的愿望,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机会,影响了对经济学课程实验的设计和指导及相关课程的开设。另外,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课堂教学也讲解不透。
三、改进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1.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在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除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在实践领域的继续,承担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消化、理解,实现从理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体转化和知识意义建构的任务。实验实践教学,既是传授知识和开发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零散、片断的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从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按照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模拟实验、仿真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及实验实践教学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分层次进行全方位的宏观设计,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教育之中,贯穿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贯穿于校内实验、仿真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筹安排和规范管理,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全方位地体现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加大实践教学软硬件投入,精打细算提高利用效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资源紧缺,而有限的资金使得学校的经费使用捉襟见肘。尽管实践教学的投入连年增长,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学校要站在增强人才竞争优势的高度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投入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可采用租用教学软硬件、优化校内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与企业或政府部门共建实验室、或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展资源共享等多途径解决实验实践教学短缺问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4.切实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在强化实践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障经济学专业各项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多措并举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加大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师的引进力度,充实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保证各类实验课程的开设。二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培训,请一流大学有丰富实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来校专门就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做专题报告、进行技术培训,并利用购置新软件的契机对教师开展软件应用培训。同时,派出专业任课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或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三是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激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实践交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素质。四是聘请经济管理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业人员担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结成对子对学生进行指导,由校外专业人员一对一地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传帮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5.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共赢的原则,学校除了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之外,要加强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交流。一是聘请企业高级业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兼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创业就业项目规划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实践前沿。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和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使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项目等方面能适应市场需求,增强所培养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员工培训、市场分析与预测、产品和服务营销方案设计等,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经营和技术难题,校企可开展合作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教师课堂教学积累生动案例。五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开展课题研究和员工培训,学校也可利用企业的科研平台、员工培训资源等为教师提供科研便利,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6.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应与理论教学管理机制一样,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考核激励等机制,对于实验实践教学的运行情况、运行质量、运行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教学人员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实践教学业绩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评体系,激励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研发综合性、创新性、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将实验实践教学推向更高水平,提高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篇4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小学管理工作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缺点
1.1管理观念落后
传统小学采取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管理理念尚未得到转变,管理模式僵化,没有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和推行方面,缀跬耆或者大部分依靠上级文件,规章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束缚。学校制度建设多半由管理者负责,教师和学生没有参与的权利,只需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即可。
在管理理念上,学校的管理者通常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仅需要完成各自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也即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需要好好学习,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一旦偏离了这个方向,出现了其他意外情况,特别是产生了成绩下滑的现象,学生就将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
由于教师管理模式僵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对教师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水平进行评价,制约主观能动性,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为了追求学生的整体分数而加大给学生布置的课业量,陷入恶性循环,使教师管理模式愈发僵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成绩评价模式使得学校与家长只关注成绩,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来追求成绩的提升,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积极性带来严重打击,而且传统管理模式较为排斥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多样化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期待。
1.2学校管理缺少民主性,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传统的小学管理模式当中,小学管理的权利一直归于校长所有。校长可以指示日常的工作安排和具体的发展方向,可以对学校管理进行任何程度的调整。权利过于集中使得对于学校的管理成为一个人的管理,完全扼杀了学生和教师的好的管理建议。
在管理中过于重视硬件管理,注重先进教学设备或教学仪器的配备,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分散了投入在其他方面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虽然教学设备确实能产生一定积极作用,但整体性价比偏低,小学生缺乏全面的教育,更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未必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及时进行更新,不利于小学的教学管理健康发展。
1.3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缺失,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教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既与学校的管理层领导进行对接,又直接面对小学生的教学活动,是师生教学管理活动的主体。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承担的是“课堂中心”的位置,教师通常以应试教育为主,追求考试结果,更加关注成绩好的孩子,在课堂授课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无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比如走神、睡觉、传递小纸条等,忽视它们的消极影响,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2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与发展人,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使人树立起自主意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将“以人为本”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题和核心,对管理理念、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进行合理设计,围绕师生服务开展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任何一项制度和措施的制订,都需要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需要,利用并开发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潜能,尊重人权,体现人性,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用科学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3教师自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管理当中,应当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至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当中。
3.1以生为本,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师需要具备主动的教学管理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了解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小学生由于尚未成年,对社会认知不够,还没有形成全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将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作为第一位,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了解学生,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改革都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采取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因材施教。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可以对教师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并注重对比和验收。此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2以师为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5
初到异地陌生环境,为尽快使外教适应当地生活和学校工作,管理人员须对其进行相关管理和服务培训,包括所在地和学校概况以及出行、购物、娱乐等基本信息,学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外教所任课程相关信息、学生语言学习状况,生活方面各种费用的缴纳、生活设施的维修维护、生病就医意外保险,简单的日常交流所用汉语、生活方面基本文化常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等。然而,不少高校在管理上仍然较为粗放,只注重外教手续是否办理齐全、居所是否安顿妥当、上课是否准时到位[2](应文欢,2008),使外教在今后的管理服务和教学生活等具体环节遇到问题依然感到茫然无助。因此,高校应当要求外教提前到达,安顿之后有适当时间熟悉当地和学校生活,并进行职前培训,可将职前培训信息汇总翻译、制定成册,日后工作生活仍可以做为参考。即体现中方外教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也让外教到华后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工作充满信心、不至初来乍到就感觉失落失望。同时,职前培训日程安排应合情合理有计划性,尊重对方时间观念。
二、外教教学管理
与中教教学管理一样,外教虽有语言优势,也应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就职前通过培训对所任课程授课大纲、授课内容、授课计划、考核评估、所授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样,外教日常教学管理亦应形成规章制度并予以重视。对外教教学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估,通过外教或者中外教定期教学例会或教学活动,及时沟通信息了解情况,切磋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定期征求外教和学生对课程进度、教材、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外教教学能力态度和水平;及时向外教反馈评估结果、互相协商改进建议,以此促使外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聘用目的[3](娄玉英、冯凡立,2006)。对外教采取适当教学激励机制,实行分级工资制度或者给予适当奖励[4](刘新颜、孙彦宝,2012)。课外还可充分合理利用外教资源参与学校英语活动或赛事,提高其质量和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然而,高校外教教学管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甚为突出。首先,在很多高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由于历史原因聘任外教人数相对较少,一直没有为外教提供系统规范的职前培训,导致外教只能在对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并不知晓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教学任务、开始任职教学,课程任务难以明晰、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其次,不少高校对外教教学采取的态度是,只要保证正常上课就万事大吉,对其日常教学听之任之,没有采取及时的跟进和有效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对于外籍教师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所授学生课程学习进展情况难以了解。另外,除了日常上课外,外教在教学工作中几乎属于“无声”群体。中籍教师教学例会和教学活动外籍教师难以参与,相互之间教学方法和教学问题交流沟通不畅。这些问题造成所聘外教资源极大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科学高效管理势在必行。四、外教教辅生活外教在教学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外教通常认为,授课人数较多、桌椅不能活动,中国学生不善思考、不愿参与、互动难以进行,授课过程中教学设备频出问题等。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学校硬件设备逐渐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二则是国情和教育现状使然。大学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多而师资力量难以跟上,自然班人数较大,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仍是主流,致使外教难以适应。硬件方面需要外教管理人员及时向领导汇报并积极协调其他教辅部门尽快解决;课上问题可采用为外教配备合作教师或班级助理辅助教学的方式,及时解决外教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疑惑。在生活上,外教也会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而感到不适。比如,外教对噪音污染、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合抽烟等不文明现象比较反感,在学校里遇到这种情况甚至会要求外教管理人员出面解决。另外,对出门候车、购物、就餐、银行等插队现象也难以接受。对交谈中被过多问及个人问题,就医过程中多人同时就诊、难以保护个人隐私等甚至会感到惊愕。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适需要外教管理人员多给以关心、理解、支持和和帮助。然而,有些问题的解决非管理人员自身所能及,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协作,按照学校规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需要一定的流程和时间,外教等待过程中可能会认为不够重视效率太低,甚至对外教管理人员产生不满和误解,这就需要外教也能不断调整自我尽快适应异地生活。
三、外教管理问题深层原因与对策探析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外教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招聘外教标准降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职前培训,教学和生活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文化差异、管理制度亟需完善、人文关怀有待加强三个方面,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探寻解决对策。首先,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主因。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认为,语言结构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语言和文化是影响人们认知和思维过程的主要因素[5](蔡永良,2004)。外教在华工作生活,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可能会引发的文化冲突,教学活动安排意外突然,上课时学生偏于内敛,生活上的种种不适皆由此而起。因此,作为两种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外教管理人员应首先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职前培训时尽可能向外教介绍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会遇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在日常管理中对外教由此引发的不满和误解给予耐心和宽容。对外教而言,由于身处异地文化,也应意识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外教管理人员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总之,双方都应具有对两国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具备较好的文化移情能力。其次,科学管理亟需完善。由于外教管理工作强度极大,高校应设置外教管理部门或科室,明确管理人员职责范围,需要时可配备合作教师或班级助理。在外教聘任、职前培训、就职上岗、工作生活等各个环节亦应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指南。招聘过程严格把关,争取优质外教资源。确因学校条件所限,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扶持。职前培训内容应尽量系统全面,时间安排合理得当。教学过程中最好将至少一个学期的教学日程和教学活动在学期开始时安排妥当,可安排合作教师对外教教学进展情况及时跟进定期汇总,外教管理人员和班级助理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期中或期末由外教所任课程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考核,并采用一定激励机制。教辅和生活管理上如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口管理人员及时联系到相关管理部门得到解决。需要外事办、教务部门、外教所任课程主管部门、后勤处、安保处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的工作,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另外,人文关怀有待加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外教的、生活习惯和个人隐私应受到尊重,对外教在华工作和生活应多加关怀。积极创造机会增加外教之间或中外籍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邀请外教参加一些院系或社团组织的英语活动或者跨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外教对学校管理和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外教创造良好轻松的工作氛围和搭建易于沟通的工作平台。在西方重大节日,与外教举办联谊活动;在外教生日时为其送上问候和祝福;假期可组织外教短途旅行;更重要的则体现在平时定期调访,体察其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需求和困难并及时加以解决。人性化的关怀能够使外教在异国感受温暖、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四、结语
篇6
Wang Jing;Hua Baoshan
(保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保定 071000)
(Baod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ding 071000,China)
摘要: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从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进修、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培养双师素质的几个途径。
Abstract: The key of expan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have high-quality teaching staff with double-certificat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double-certificate quality from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ers' train and advanced study, train in training base of in-and-out school,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素质 培养途径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double-certificate quality;cultivating way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37-01
1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院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笔者在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担任旅游管理系专职教师七年,深切体会到教育教学质量对学院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生源,学院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生源是学院的生命线,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保证生源的生命线,而双师素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在民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系为例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途径。
2我院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特点
2.1 师资结构欠合理目前我系酒店管理专业中100%为专职教师,没有从企业一线聘请的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中100%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占83.4%,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占16.6%,在读在职研究生占83.4%。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占50%,但教师从事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普遍较少,即便有,也是在大学毕业之前的经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教学的需求。
2.2 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呈现年轻化的特点。年轻教师具有教学认真、语言表达能力强、易于学生沟通、学习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等优势,但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对企业管理了解肤浅、授课难以深入浅出、实践教学能力弱等问题。这就大大限制了我系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家庭、学校、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3 专业课教师教研活动不够活跃我院每个系部都设有教研室,教研室是教学活动的信息源,经常开展专业教研活动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我院目前对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的指导、监督、检查力度明显不足,很多情况下都是流于形式,只检查教研室主任的教研活动记录本,从不检查实际效果,由于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教研室基本没有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3培养双师素质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教学监督教学管理制度是保持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务处和系部应依照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备课、授课等环节进行及时的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学期内随时抽查,要把教学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以便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改正不足和发扬长处。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检查进行监督,培养教师严谨的教学作风和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新理念的意识。在教学检查中既要对优秀教师进行表扬也要对教学工作不认真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奖勤罚懒,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2 改革现有教师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修民办学校与国办学校不同,没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当教师面临培训和进修机会时,因无力承担培训费用而且不能在上班期间请长假参加培训而不得不放弃难得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果教师长时间不进修、不学习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只凭“吃老本”来教育学生,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迟早会被淘汰。所以,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应该鼓励教师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参加各种教育系统和行业举办的有价值的培训和进修,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参加进修的教师进行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不要让“钱”成为教师进修路上的“拦路虎”。
3.3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我系酒店管理专业拥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星级酒店标准的前台接待、中西餐厅、标准客房等模拟实训场所,学校应利用寒暑假在校内实训基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邀请高星级酒店一线人员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精心设计课程,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或竞赛,以检查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可解决部分教师只懂理论不懂操作的“纸上谈兵”式教学问题。
3.4 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仅凭寒暑假的集中培训还远远不够,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以便使教师能及时接触最真实、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我系酒店管理专业在北京、石家庄、天津、秦皇岛等地拥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均利用学生外出实习的机会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派出老师机会不均等,应有计划的安排专业课老师外出,每个专业教师都应该有挂职锻炼机会。这样既能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又能使教师到企业一线实习和现场调研,将最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技巧和管理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师上课过于空洞。这种实践与学习能有效地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5 安排教师担任实践课程教学,有效保持“双师素质”通过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教师初步具备了“双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应安排教师既担任理论课程又担任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有效保持和巩固教师的“双师素质”。
3.6 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应鼓励年轻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工作职能,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科研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阶段性目标,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学校必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知识、能力和学历层次,给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连绵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李坚成.陈非.黄永欢.地方师院非师专业“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途径[J].教师,2009,(9).
篇7
教学计划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具体实施计划,它们对人才培养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在总教学计划制定之后,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落实实践教学的教学时间、地点、参与学生、执教老师以及相应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关于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实践课程设置不适应行业需求在“实训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是否匹配”调查中,12.4%的学生认为“很匹配或较匹配”,32%学生认为“一般”,55.6%的学生认为“不太匹配”和“不匹配”。关于“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课时是否充足”问题,24.9%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时间“很不充足”,51.8%的学生认为“不太充足”。另外,24.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工作岗位需求“基本够用”,51.8%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用”或“不太够用”。以上数据说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还没有完全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学生所学与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对接。91%以上的实习学生普遍建议课程设置应加大和细化那些实际工作中应用多的实训、实习环节。为此本专业需要与物流企业紧密联合,树立全程实训的观点,通过整合课堂教学、仿真实训教学与企业实境教学的资源,构建由课堂到校内实训室,再到企业实践的三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师采用的实验实训授课方式是否灵活多样化”调查中,48%的学生回答“一般”,52%回答“不灵活”或“不太灵活”,可见大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案例分析和讲授法,而最适合实践教学的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实战操作法应用的比例却很少。为此,我们应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战操作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运用,以合作企业的物流实践任务为案例,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中,让学生在企业生产实境和仿真环境中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岗位就业能力。
关于实践教学投入方面
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调查中,学生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或者较高”占18.7%,“一般”的占52.3%,但还有29%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处在“差”或“较差”行列,缺少职业经验,有待提高。而对“外聘的专业人员的教学能力水平”评价中,32%学生认为“不高和不太高”,46%认为“一般”。数据说明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在一定程度仍存在困难。一方面是校内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其它专业转到物流教育上的,且仅有2位教师有过企业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实践;另一方面是企业中的人员缺乏教学经验,导致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力量不足。对于这个问题,实现的途径,其一是学校制定政策选派教师去相关企业挂职,既锻炼教师,又服务于社会;其二是对于外聘企业人员,争取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担当起一个实践教师的重任;其三是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使学生、主管领导、同行、专家一起参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效果的考核,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对实验实训硬件设施的满意度”调查中,19.3%的学生认为“满意或较满意”,45.2%的学生认为“一般”,35.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说明本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经费投入不够充裕,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物流专业应坚持政府、企业与学校多渠道融资原则,创建高起点、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首先,按照“硬件水平与企业生产要求贴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思路,融入地方产业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次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引进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现场管理制度,加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和真实职业环境氛围布置,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3.3紧密合作型企业较少,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从本次调查来看,在问及“校外实训基地场所数量是否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需要”时,37.6%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足”和“不满足”,47.3%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目前本专业开展的校外实习主要以两种形式为主,一是第二学期开设的认识性实习,主要以参观为主;二是集中、统一进行的三年级毕业顶岗实习,这两种形式的校外实习主要以学生自己联系单位为主,这样造成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为了保证校外实习的有效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应按校企共赢思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通过与学校课程共建享受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关于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实践教学考核指标”的调查中,25%的学生认为考核指标体系“较完善”,超过半数的学生评价“一般”,20%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不太完善”。数据显示,本专业对实践性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视度还不够,实践教学考核指标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评价体系比较笼统。对各岗位技能如何评价,每一学生应达到哪些要求,具体应解决多少问题都没有健全,使学生对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真正的了解,找不准差距。二是忽略了对职业道德的考评。目前本专业比较重视“做事”教育,对“做人”教育有所忽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精神不全面,职业素养不高。为此,物流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将专业办学理念、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内化成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通过质量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考核质量。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和控制实践教学活动是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对“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知”调查中,24%的学生回答“较清楚或基本清楚”,56%的学生回答“不太清楚”,20%学生回答“不清楚”。另外,29.6%学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或管理方式“满意或较满意”,63.3%学生回答“一般”,7.1%的学生回答“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数据说明本专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要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体现。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管理水平,首先应明确物流实验、实训和实习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物流实践教学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其次,应用信息技术对物流实践课程的实施和执行状况进行网络化管理,促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提高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的利用率,也有助于对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评定、分析和决策。
调查结论
篇8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引言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应用性科学,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会计技能和业务素质的重要学科。高职的入学门槛没有高校那么高,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比高校毕业生要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会计人才。因此,在高中会计专业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1.高职会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型学科,然而财经类的大专毕业生,其就业岗位又与一般的技术性人才不一样。技术性人才在进入社会后岗位选择较丰富,单位可以成批的录用,而会计岗位只是一个岗位点,竞争力更强。高职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想在竞争力极强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获得理想的岗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重要性,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能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长足进步,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2.提升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向,虽然教学目标要根据不同时期对会计要求不同进行设立,但是总体上可以定位为:掌握财会核算、管理和审计监督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财会核算、管理和审计查证的基本业务技能;培养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国内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设置的情况上来看,财务经理、会计主管等高级财会人才社会需求更高,因此,高职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2)改善教学计划。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学科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容易使得理论脱离实际[1]。因此,为了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计划,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设置阶段实训课程。对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软件应用等会计专业必修课进行筛选,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还进行阶段性的实训。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通过内部调整,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设置综合实训课程。这可以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入手,高职院校可以在每学年安排一至三周的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习活动,安排定量的综合模拟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
2.2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和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以教学模块为基础,设置以单项技能、操作技能、开发实训、综合实训、综合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项内容进行设置。
1)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了熟悉原始会计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编制记账凭证、填报税务票据、财务分析和管理、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的方法和程序。一般情况下,基本技能训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演示教学、单元练习、校外实习等教学方式。
2)软件操作和分析技能训练。这种教学内容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财务软件应用》等软件应用性强的课程基础上进行设置,要以计算机软件操作单项技术训练为主,通过计算机将财务分析与管理、会计手工操作方法与程序等课程内容表现出来。
3)综合应用技能训练。设置综合应用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对各种会计业务技能进行全面的训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会计的全部技能[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手工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操作,以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如在训练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等教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模拟训练,营造一个“真实”的会计核算环境;在训练原始凭证的识别技能上,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模拟现实的贸易程序,将原始凭证传递到设计的“会计部门”,学生再进行识别,判断真伪。
2.3构建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包括了实践教学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了企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既具有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会计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岗位实践培训,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
2.4建立健全的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制管理规定、会计专业必修课、学籍管理规定、教学和教务管理人员职责规章、教学质量评估检查考核规定等。
2)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手段。根据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最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手段是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制度。健全的督导制度要考虑三方面,即督导的人员构成、督导的方法以及督导的重点[3]。人员上,建立以院校主管领导为主,校外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建立由教师委员会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管理机构。方法上,包括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价、领导听课、信息反馈等。督导重点方面,包括是否实践了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效果、相关部分是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等。
3)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要确立与实践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估目标,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包括了指导思想、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教学效果。
3.结语
总之,开展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健全的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薇薇.浅析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03):14-15.
篇9
1、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评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自20xx年我校推行学分制改革以来,教务处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本学期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务处印发了《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教学管理手册》(20xx年版),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明确了教学管理岗位职责,规范了各教学管理环节,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2、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是贯彻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才保证。迎评期间教务处一如既往地注意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教务处先后邀请了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多次组织教学秘书队伍到有关高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3、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各学院制定了08-09学年第1学期课表。在课表制定过程中,对各学院的优秀师资进行了整体的优化协调,充分保证了课表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成绩管理工作,督促协调各学院教学秘书和任课教师及时将上学期课程成绩录入教学管理系统,并汇总各学院公共课和专业课纸板成绩单,整理检查后归档;顶着迎评工作压力,顺利完成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和英语高职高专考试的组织工作,共有3000余人参加考试;共组织开设公共选修课54门次,参加选修课学生人数达到了5778人次;认真组织完成了本学期的课程重修工作,本学期报名参加重修的学生共有232人次;认真组织了本学期的教材征订、发放工作,建立教材样本库。
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注重实践教学是我校的特色之一,为在评建工作中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教务处本学期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建设。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艺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把艺术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教学、课题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形成了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系统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制度,编制《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实验室管理手册》,共收录17个管理文件,内容涉及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实验室管理人员牺牲周末和晚上时间,根据师生需要,及时开放实验空间和设备;同时为加强设备使用的技术指导,教务处还专门组织开设了部分实验室选修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4、加强日常管理,在原有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本学期实行了每月实验室安全自查上报制度,专门设计了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表,要求各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经常检查和维修实验室的电路、水路,经常整理、维修和保养实验仪器,并对实验室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做到防尘、防潮、防腐、防火、防盗。本学期实验室无重大事故发生。
5、在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教学中心和有关学院及财务处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精心策划,本学期成功组织申报了湖南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720万元。20xx年度共完成仪器设备采购624万元。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研究工作
1、认真做好日常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工作。
本学期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工作进展顺利,在学校原有教学督导的基础上,实行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即以各学院教学督导为主,学校进行重点抽查。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本学期教研科共组织校领导听课20人次;学期初开展了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并将评教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人事处;继续开展学生信息员制度,每月末收集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认真细致做好教育厅各种教学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按照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组织申报了品牌专业,其中申报的艺术设计专业评为省级品牌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并获得了重点资助建设。
3、完成06、07级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本学期教研科经过认真调研,紧密结合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大学的办学定位,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修订。在修订20xx、20xx级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教研科规范和明确了各二级学院教学大纲撰写的具体格式和要求,并将修订完毕的教学大纲印刷成册,及时发放到各二级学院。
4、本学期共组织开展教学例会11次,及时形成了教学例会纪要,并通过校园网、简报等形式及时传达教学信息。
5、起草了《湖南工艺美术学院教材建设规划》,明确了3年内学校教材建设的目标。
四、学籍管理工作
1、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学籍科根据《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制定了学生休学、复学、退学、转学、转专业等相应工作流程。本学期共办理休学、复学共37人次,退学10人次,转专业40余人次。
2、20xx年10月份组织了20xx届毕业生1800余人的图像采集工作。
3、本学期共办理进修与借读19人次,并加强了相应的管理工作。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应用型本科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能将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运而生。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从事该行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广东科技学院是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多学科性全日制普通院校。2014年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被学校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支持专业提升教学实力,在改善教学硬件环境的同时,也突出专业内涵发展,注重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高质量实施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二、基地建设思路
广东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的特征和背景,服务地方是其基本的办法定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必须“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前提,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机制,确保校外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系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影响校外企业正常工作前提下,派遣学生到该公司实习,该公司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项目和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并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实习任务,为毕业后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地建设内容
(1)建立网络应用和维护的实践基地学习平台
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建立该课程的实训平台,实现对计算机系现有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基地,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真实产品产出的一个转换,使其获得成就感。
(2)规范基地管理,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
构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决策层由学校和校外企业领导组成,负责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宏观决策;管理层由学院计算机系主任以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实践基地指挥与协调工作;执行层由学院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老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事务的管理。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制定网络工程培养方案的时候,特意增加了许多实践性的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管理和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通过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提供依据,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4)加强基地校企双方师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学校方面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规划,采用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从企业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他们这些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欠缺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真正将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四、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最有话语权的是企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定专业技术考核标准是必须的、可行的。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熟悉职业工作岗位职责及各项具体任务完成要求,了解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技术标准,有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这此优势能帮助他们与学校专任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参照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挑选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岗位工作任务,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五、结束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表明,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接当地IT行业发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综合素质,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参与实践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普遍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