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教学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分制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2-02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

十八世纪末,德国首创选课制,学分制起于选课制。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实行学分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已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为基本单位来衡量、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量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一般有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也把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成果。

从各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来看,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基本类型,辅以加权学分制。学分制的采用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高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需更新

一种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先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分制是以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立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当实现三个转变: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的学习观念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要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教学行为主角。

2.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是教学资源充足。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如教室、教学设备等方面量和质上地限制了学分制的实施。二是教师知识和技能尚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课程资源少,造成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选课特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3.选课体系构建不合理

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而构建科学的选课体系又是选课的关键。有的院校只强调专业性,不注重人文性,或只强调理论系统性而不突显技能性,或对跨年度、跨专业选课不予充分考虑。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应模块化,各模块间层现关联、层次、递进关系,共同构成高职高专学分制的选课体系。

4.教学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学分制的运行和实施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将所有的课程和相关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递给全体学生;建立一系列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课程编排、选课管理、转专业管理等制度。因此,现行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

三、构建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1.扩大选修课原则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修课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遵循学分制运行规律,多设选修课,使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课程设置要采用模块化方式,允许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按照相应条件适当调整专业。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分制更多是学年制的变通,把学年制的分数折算成学分制的学分,且对选修课部分课程设计缺乏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功能性。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当在学分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总时数≥40~5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半年的顶岗实习,并给予相应学分。

3.双(多)证原则

专业技能资格证证明技能水平和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各专业应建立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及技能竞赛学分体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4.兼顾人文素质原则

高职教育在重视智商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情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既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考虑学生就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又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设美术和音乐欣赏、应用写作、诗词欣赏等选修课程,并作为院级选修课。

四、具体措施

1.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阐述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应对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具体描述,应详细说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价值评价和依据。

2.弹性的修业年限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学习年限宜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各专业一般应按照三段制(1+1.5+0.5)的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阶段(第1学年)按专业大类培养;第二阶段(第3学期至第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三阶段(第6学期)工学结合,进行岗前训练与实习。很少高职院校采用弹性的修业年限,原因很多,主要是难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相关管理制度协调不够,学年制思维未能突破。

3.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按知识、技能模块构建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这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模块式课程体系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全院性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必修课组成,以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知识和素质为目的,学生必须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培养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要求选读该专业学习的学生都应学完专业基础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求选定本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必须修完该类课程并取得学分。专业选修课具有专业拓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专业选修课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若为跨专业的其他课程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实践课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独立自成体系。全院性选修课全部为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学分规定

4.1学分规定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各专业课程均以每学分为16~18学时计算所需的总课时,以0.5为最小学分单位,各专业其他课程的总学时必须为8的倍数。如果某门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满足(16×学分)≤(理论周数×该门课程周学时)。

4.2周学时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自由时间,周学时要保证≤28学时。

4.3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给予学分

双证书奖励学分5学分,技能大赛获奖学分2~6学分。

5.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激励学生

可以采用绩点学分制或加权学分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内在质量,并相应地规定最低学分总量的平均总绩点数作为升级或毕业的标准,允许修满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或修满第二专业学分的学生,发给第二专业合格证,这就是学分制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将学生取得的绩点学分与评定优秀生、奖学金等级直接联结,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动态管理机制。

6.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学分制的实施是对我们的教师考验和重新评价。首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厚实、文化素养广博、学术水平高,还能在边缘、新兴学科的科研中有所建树,能开设计院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其次,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实行“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学分制制定高职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赵居礼.刘向红.

[2]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9月19日.赵晖.

[3]《高职学院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首珩.

篇2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

区别于学年制,学分制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学习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性。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弹性学分制。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这十几年中,我国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状况如何?有哪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吴运兰在《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的自编问卷。问卷共印制210份发往全国8所高校(包括985院校、211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回收问卷195份,问卷回收率92.9%。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目的是避免问题分布过于分散,不便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了防止封闭式问卷设计限制被调查者的思维,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一道开放式问题。

二、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

1.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人员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占28.4%,有33.2%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1—2天,18.3%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培训3—4天,每年培训1周或以上的共占20.1%。

2.教学管理人员业余时间学习学分制管理知识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教学管理人员中,20.4%“偶尔”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50.2%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针对性学习”,8.3%的管理人员表示会“参加业余培训”,有6.6%的教学管理人员从未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对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分制工作中难点的调查

在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开放式问题“您觉得目前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6.4%的管理人员指出,最大难点在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不健全”,12.7%的管理人员表示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

4.教师对弹性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问题意见的调查

表4是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对开放式问题“在你看来,目前本校教学管理中最大问题是什么”回答的统计。44.9%的教师回答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意见包括:排课时间冲突,选修课和必修课时间有重合;一周中课程分布过于集中;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太多,专业课太少等等。35.8%教师认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三、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变化。扩招后学生人数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占61.9%,但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只占12%。

四、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

学分制的实施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分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学分制的实施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负责选课系统的管理人员要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对选课系统的管理。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选课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步骤,即使是在重点高校,也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因此,高校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赋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

1.建立网上选课系统

学校应自行开发或者购买专业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选课。

2.增加课程资源

教务部门应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只有提供大量可选择的选修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3.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

通过阅读手册,学生能提前对选修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选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4.编制教师简介手册

手册中对每位任课教师的姓名、教学特长等相关资料进行介绍,使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时避免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现阶段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与学分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全面,工作职责、操作流程的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分析的方法,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弹性学分制实施的对策: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通过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增加课程资源、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和教师简介手册等形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李思琪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运兰.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篇3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三大因素,研究了提高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举措,通过完善优化教师结构、合理选择或编写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 管理学 教学

独立学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拓宽了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扩大了高等教育供给。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较好,管理与经济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单位,为独立学院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管理学课程又是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所以总结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效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影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也就主要是这三方面。下面我就从以上三方面对影响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1.学生特点

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学生作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除具备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共同特点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综合起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1)家庭条件较好,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2)由于管理与经济类专业较理工类专业学业任务较为轻松,是很多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缘由之一,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书本知识学习。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很难招到高分学生,就这一点来说,生源质量与公办高校是无法相比的。

2.教师特点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招聘选聘而来的中青年教师,另一方面是参照民办高校的做法,采取外聘兼职老师或者是社会上已退休的返聘教师。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有魄力和创新精神,但经验不足。若是采取外聘兼职教师的话,因为不了解教师的教育背景,一时不能辨别其教学能力,从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业,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若是聘请那些已经退休的返聘教师的话,由于他们的知识比较老化,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差距甚远,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展潜力,适应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3.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任何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的这门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观念,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旨是使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处理冲突及突发事件等管理技巧,在最短时间内担任业务骨干甚至迅速走上领导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内容有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史、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

二、提高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举措

1.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方面

独立学院应该在师资方面形成自己稳定的队伍,有自己的一批教师队伍,这样就会使得自己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齐全,有利于形成自己学院得特色。这就要增加专职老师数量,尽量控制兼职老师数量。我认为独立学院的教师招聘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完善。

首先,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相信他们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把心理学知识真正地用在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与时代接轨,把更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还有,年轻教师更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学院还应聘请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为大学生讲授创业的艰难历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就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管理,应该实行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把教师队伍搞好了也可以为学生管理作一个好的榜样。

转贴于 2.教育内容方面

(1)教材选择。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就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国家原先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在教材选择上要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我们推荐选择了机械工业出版社乔忠主编的《管理学》一书,该书每章节都以案例导读形式开篇,内容相对简单,课后习题有案例讨论,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口味。另外,应该为他们量体裁衣地设置课程、教科书、参考书等,我们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正在组织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是专门根据独立学院管理经济类学生特点、培养目标而编写的。教材的编排要打破传统套路,保证让应用型本科生能接受到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

(2)课堂教学方式。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受和经验而言,独立学院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长篇大论的说教式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甚至可以用讨厌来形容。这跟前文讲到的他们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一些经验,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快速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选择一个经典的案例(例如在讲解决策这一章时引入沙漠求生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亮出他们的观点,讲解精彩者予以奖励,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与点评,引导学生科学的运用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实践教学方式。定期举办一些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可采用以下方式:第一,企业管理模拟挑战赛,设定场景与限制条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与技能,作出决策,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

3.教学管理方面

(1)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因此学校一定要制定反映本校特色的管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同时要及时听取广大师生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

(2)完善教学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管理。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没有成型、成功的东西可以借鉴,在独立学院中不完善的评估体系将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所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消除。其中典型的就是学生评教,在重点高校中,学生总体素质较高,给任课教师的打分中,理性是占上风的,因此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结果也是较为客观公正的。而在独立学院,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在给教师的打分中,部分同学可能是好恶占第一位,如果所有同学评分都起作用的话,评价的结果就难以预料,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应覆盖教学的全过程,比如管理学课程期终考试成绩出现异常,教师、教研室乃至系领导都会作出反应,及时总结,进而找出原因。为及时发现教学偏离倾向,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学校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不定期的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组听课,同行互评等。

三、结语

作为管理类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讲,管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蔡玉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年06期

[2]董晓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6期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制度改革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根本,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开展进行科学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代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而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实现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1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3教学管理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了新时期教学方式的代表,尤其是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对教学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没有完全改变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而且很多管理者不具有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经验,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现代高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效率。

2.2教学管理体制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以学生的服从作为管理实施的标准,将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其管理目标;而且教学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缺少与外界环境的良好沟通,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造成了一定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无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教学管理方法过于僵硬

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在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际的效果是,过于僵硬的教学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垂直性,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往往以教学效果、就业率作为教学管理方法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同时,有的高校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管理,却忽略了学术管理,缺少针对学术管理的有效途径,也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制改革的策略

3.1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保证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以,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必须要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正确的认知,并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都要以这个目标为基础,才能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2改革教学管理组织

以往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垂直型管理组织结构缺少灵活性,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要对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方面建立起高校管理层与教学实体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不断加强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促进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3.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协调教学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公平的学习环境,增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效性,使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开展必要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云鹏.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学管理制度 建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规模增长显著,而且学科专业也日益呈现出多科化和综合化的趋势。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高校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8148人,在校生达到万人和数万人的学校更是不在少数。并且这些高等院校保留单科性学科专业结构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进一步构建和强化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架构。而且,现在高校更加强调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增加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已是现在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转变教育和管理思想,逐步构建一套和谐、高效和科学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1.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是现代高校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尊重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调整,逐步从社会本位价值观向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平衡发展过渡,把人的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保障学术自由、学习自由,才能克服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强、控制性过强的弊端。正如别敦荣教授所言,“一种与人的行为表现相关的制度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是否体现人的尊严至上,尊重人的价值,反映人的发展需要,保证人的权利,直接决定着这种制度能够对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人起作用”。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此一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管理制度对人的重视有密切的关系。

1.1教师的自主教学和教学自由需要以人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与其他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强调被管理者的工作自由和工作自,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的自由、自,教学自由和教学自本身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高校教师的工作不是生产产品,而是教育学生如何完善自己,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教学自由和教学自。但仅仅强调教学自由、教学自,似乎又存在教师责任意识淡化的危险,这就需要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要在制度规定中给予教师应有的教学自由、教学自。同时,也要对其责任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个体权力和权益,如在教学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策权得到保障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师的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1.2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从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行到弹性学制、导师制的推广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导向。但由于受旧的观念和制度的束缚,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还存在诸多不符合以学生为本要求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限制学生的求学意愿。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就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否在可以发挥自己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而且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第二,忽视学生的利益。保护学生的利益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不仅应当体现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且应当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上。第三,不尊重学生成长中的失败或错误,成长的代价过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就是为这一特殊的群体所开办的,以便他们能够在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会做事到学会做事、由不会做人到学会做人。第四,未能与时俱进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当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高校就应当承担起终身教育的责任。

2.构建保护学术自由和学习自由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有两大目标,一是维护高等教育秩序,二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代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高校教师的薪酬体系,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保持他们科学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做好学生的调研工作,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尤其是增强关于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后,要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学校在制度制定、宣传和后勤保障上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通过增加奖惩力度和树立学生模范营造一个有序竞争和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12

[2]秦小云,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5(09)

[3]刘根厚.以人为本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这一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自身的功能与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担负着社会经济、知识传播的历史重任。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就起着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高校想要发展壮大,提升人才输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但是目前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矛盾。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矛盾及对策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第一,“权力化”成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掣肘。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权利倾向”,使得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错误地将管理机构权利的重要性过分地强调出来,进而在管理工作执行期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达到管理目的。该种“权力化”管理模式,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教师、学生群体对于制度产生排斥心理,降低教学效果。但是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意识到其管理矛盾,当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时,反倒继续制定更严格、苛刻的硬性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学管理过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第二,教学管理制度未紧跟时展进行更新。当前,多数高校依旧应用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并未将国家推行的改革精神真正融入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大多是纸上谈兵,该种管理局面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即使教师有想法、有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也缺少发挥机会,并且学生个人的主体性也被忽略。该种问题的出现,严重抑制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换而言之,作为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却并未培养出符合时展性质的人才,说明高校在制度的创新上还存在着“认知充分、执行不足”的矛盾。第三,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近几年,虽然高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地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但是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方面。多数已经进行的管理工作,只是单纯地依靠既往管理经验推进。并且相关岗位的管理者不思进取,纯粹为了完成管理目标而去展开管理内容,使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没有目的性。造成该种矛盾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对于制度的本身并未生成准确的认知,进而导致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残缺,系统程度不足。例如,当学生面对学校学籍等相关处罚时,因不服处罚结果而申诉,由于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的不完善,针对该类问题仅依靠事件管理者的个人意识进行裁决,或者所谓的申述也只是流于表面,使得学生多数情况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处罚,这些都是与高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有关。

二解决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矛盾的对策

第一,高校管理者积极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效转换自身管理意识,是进行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关键点,只有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效转换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工作中,应该将做到“刚柔结合”,“刚”即硬性、权威的制度执行,“柔”即情感、精神层面的感化管理,该种管理方式的应用,比较贴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同时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了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目的,利于师生发展,即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养成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教学效率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针对现有教学制度的管理环境进行优化。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完善高校教学制度的基础,只有制度的执行、应用环境的优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制度的作用,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学制度执行环境,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正面的教学管理意识,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开展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然后高校应改善原有的生态教学环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保证,同时加强对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管理,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适用于时展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高校教学制度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让高校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有法可依,进而发挥出更好的管理作用。第三,管理者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自身服务意识。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开展时,管理的目的通常集中于教师、学生行为、学习方面的控制上,为了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去硬性执行某种制度,该种模式的应用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所执行的制度想要紧跟时代特征,就必须将“控制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在整体的管理过程中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融入其中,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使其得以健康成长。该种服务性管理意识绝不能仅存在于口头上,而更应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中,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的监管机制是十分关键的部分,该部分内容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造成制度矛盾出现的因素,进而促进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是呈现高校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当管理者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遵照“公开、透明”的制定原则,使得该项体系能够真实、科学地反映出校内教学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效果。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应该从高校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绝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存储量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军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2]赵丹.论我国高校学分制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J].亚太教育,2016(21)

[3]李希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篇7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和税收的法律责任等一些内容。税务管理一节完全可以是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上课时教师先不讲理论,而是提出问题,对一个纳税单位(如石家庄市超越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会计来说,你怎样进行税务登记,包括什么时间去登记,如何登记,登记什么等问题;还有,如你所在的纳税单位有变更要进行税务登记吗,要做什么;还有单位要是停业了该怎么做,复业了要如何等等。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带着实际问题来学习理论,可能效果更好。

我们知道,在税收征收法律制度中有发票的知识和增值税的知识,对于以上知识,采用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说,可以给学生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让学生先试填写。要求是:

开票日期是2009年10月25日;购货单位名称:万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地址电话:万通市广达市128号,8765430;纳税人登记号:435667889;开户银行及账号:河北银行合平路运行,13425677889。

商品名称是甲商品,计量单位:千克,数量:2000,单价20(含税价),税率17%。

销货单位名称:四方公司;地址电话:清江市兴达路,2344555。

纳税人登记号:5677899999;开户银行账号:098776666556。

根据以上条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开票单位处盖上单位的财务专用章。要求写出会计分录,购货单位的、销货单位的。

在学生填写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随堂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填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目的是使学生先认识一下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监制,发票的正上方是椭圆形的税务监制章,左上方是开票日期,发票的正中间是表格,表格左下方是收款人和开票单位,表格外边右侧是第几联(记账联、存根联、抵扣联),表格里有购货单位和销货单位的信息,有单价、金额、税额,还有价税合计。教师可以在学生填写同时给学生补充有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知识,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发票按用途分的,是用于增值税的一种发票,而且是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

学生对于增值税也许不太熟悉,教师要告诉学生增值税是一种对增值额征收的税种,是一种价外税,要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增值税发票去做会计分录,即把要填写增值税专用票作为一个原始凭证,根据这个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是(会计主体是购货单位):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销货单位的会计分录做法: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我们知道,在增值税填写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数量和单价即金额的确定,只要确定了金额,再写上购货单位和销货单位的信息,基本上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填好了。上边的题目给出的是含税价,如何把含税的单价换算成不含税的单价就是关键中的关键。那么含税单价和不含税单价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谢振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 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 李伟.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 刘志娟,陶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07(4):44—45.

[4] 李大卫,吕景泉.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

篇9

1.引言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师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其教书育人的质量水准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组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为教学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当下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虽然对于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正不断深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现行的评价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1、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多数院校都简单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模式。2、评价的科学性不足。一过性、结论代替过程、静态多于动态的评价方式占主流。3、评价的全面性不足。重课堂教学评价、轻课下其他教学环节质量;为分数而评价的量化评价盛行,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质性评价受到忽略;4、评价的激励性不够。偏重定量评价,促使教师盲目追求“分数”;评价标准机械单一,不利于形成多样化教学风格,压抑教学创新能力;5、评价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影响教学评价的组织水平和结果运用等等。

种种问题的存在,从宏观上看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有关,我国高职教育仍处在的“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质的提高还在摸索起步中。然究其具体原因则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密不可分,本文将从管理效能角度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改革作出思考。

2. 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的效能

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评价结果为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一般通过先期组织、过程协调来促使各类评价主体完成评价工作、达到评价目标、取得评价效果。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成效。

组织学上,管理效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完成目标的能力、组织实施的效率。从评价体系设计到评价工作的落实,都要贯穿对评价目标的把握和实施可操作性的考虑,这是确保评价质量管理能效的前提。

3. 从管理效能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思考

明确评价目标---公平公正、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情况是做好教师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因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围绕评价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且具备可操作性。

迄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模式。整个评价体系一般由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或细分为领导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组成,主要的评价方式为量化打分(学生评价占比最高)并适当辅以评价意见。此类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仍有待提高。从评价主体上看,一是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宗旨,应适当吸纳企业等社会力量作为评价的主体,对担任相应行业职业技能教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二是为了激励教师、增加评价管理的人性化色彩,应加入教师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进行自评。从评价的方式上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比重应予调整,应从过分突显分数考核转化为强调开放交流式的真实全面的意见反馈上来。

权衡评价目标和可操作性,各类评价主体的量化评价比例也值得商榷。实践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模块可以增加比重,反之可以适当降低,例如增加教学表率性强、质量监控经验丰富的督导群体(一般评分较为客观公正、又比领导评教更易组织)的评价比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标关联度高的主体可增加评价比重,反之可以适当降低,例如确保作为教师教学的对象、对教师教学有直观了解的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不低于40%。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又要反映教学的个性特色。过往的评价标准往往仅针对反应教学基本规律的典型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来设定。评价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建议在各类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标准中加入“教学特色和亮点”一栏,提供对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质性评价,重点激励教师在教学上自主创新,发掘教学改革新思路。

4. 从管理效能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和实施的思考

在评价实施中,围绕“全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的思路可试行一些改革措施:

首先应注意建立或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推动评价工作规范运作。例如,建立与质量评价直接相关的活动组织制度如听课制度、督导制度,保障教学评价的常规运行;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评价对应反馈,书面结合面谈,统计分析反馈信息、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发展规律;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为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和教学单位整体教学质量作出不懈的努力。

其次是对教学评价主体进行优化调整,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育不仅是培养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活动。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尊严、有情感的人,帮助学生逐渐成为高情商的素质人才。基于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在给学生传输历史知识,陶冶学生爱国情操方面要有所提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处理事务,应对各种关系的情商能力的发展。

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认识目标时产生的认知状态,这种认知状态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影响。所谓“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反馈是否符合自身认知,人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会产生相对应的情感态度。例如:悲伤或喜悦、喜爱或厌烦、激动或压抑,等等。一定的情感认知倾向和情感反馈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情商的集中体现。“态度”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反馈,是相对持续性较长的内在反应,是哲学中提到的主观意识。“价值观”是情感与态度的内在评价标准,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准则。明辨是非对错,判断真善美、假恶丑的评价标准,对事物进行合理处理是提高情商的重要部分。人通过自身形成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因此,在学生阶段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历史事件的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面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情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发展的学科,历史发展有客观存在性,在高中教学中通过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起因,提升学生的情感尊严、伦理道德、社会素质等人文素养,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发展。由于历史人物会起到榜样或警示作用,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智商与情商双向发展。

(一)创建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历史教学由于历史客观存在性及事物发展完整性,为创建情境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创建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历史事实以视频形式或播放相关史实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反馈和认知体验,达成情感的共鸣,进而形成内化的价值观。学生在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后通过消化理解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中的很多关键要素转化成处事与待人的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爱国主义情感,在此使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模式,如答记者问,学生应站在历史角度进行回顾,这将有助于知识巩固。情境创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能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促进学生情感的转变,并让学生学习到历史人物处事的睿智和待人的智慧手段。

(二)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及行为进行观察。高中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这种观察需将重点放到观察学生真情实感流露方面,观察时不能带有教师的个人感情及个人色彩。教师要全面对学生开展历史教学,并从中反馈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并将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反馈及态度观察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的内在表现,无论反馈的信息是消极或者积极的,教师都应进行观察、记录,以此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客观事实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习国际关系时,教师常会提起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部分学生会模仿这一观点,因此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思维的纠正,帮助学生真心待人,不以国际关系衡量朋友关系。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挖掘教材素材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不可一味进行教材的教授,但是由于教材是承载历史和知识点的主要来源,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的情感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学时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但是不完全依赖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这一课中,林觉民在革命前留的话:“重新祖国,则吾辈虽死,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教师对背后的材料的挖掘,使学生了解到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精神,使其为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树立爱国思想,学生在情感震撼的同时自然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合理选取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史料繁多及素材多样,教师在选取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筛选,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材用量上要适中,根据课堂进行有选择的素材筛选。同时选取的素材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及对历史的向往,部分教师在素材选取时过于关注知识点的涵盖而忽略素材的趣味点,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选取素材时注重知识的涵盖同时注意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另外,素材的呈现一般采取多媒体的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将素材呈现转移到课前预习阶段给学生播放出来,缩短课堂时间的同时给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结语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掌握、了解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都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并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上有积极推进意义,对学生形成的处事及待人的情商能力产生影响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理念,建立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

作者:刘苏莲 单位:江西省吉水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