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车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冷藏车运输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冷藏车运输管理制度

篇1

5月19日,在深圳举行的“2006冷王(中国)中国温控物流设备论坛上”,河南新飞专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勾宏图的这一席话,引起了在场10来家冷藏车制造商强烈的共鸣。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安全食品的风靡、即将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冷链物流的兴起,诸多利好展现出明朗开阔的天空,却难使冷藏车设备厂商绽露笑脸。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看得见蓝天白云却触摸不到的天空。

一封倡议书

这个由冷王公司和大连大洋公司联合举办的民间论坛,吸引了北京北铃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河南冰熊冷藏汽车有限公司、河南新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郑州红字专用汽车公司、广州丰兴汽车公司、广东信源物流设备公司、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镇江飞驰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冷藏车制造企业的参与。

同样的困惑,同样的渴望,使竞争已久的同行冤家们在这里找到了共同语言。“导致冷藏车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一是冷藏车市场需求引导不足;二是这个行业管理归口不明确,缺乏规范管理,从而使竞争无序。”七嘴八舌之后,这个结论成为大家的共识。毫无疑问,市场需求的原动力来自于消费者,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全力推进。比如,人们期待中的《食品安全法》就可能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事实上,国家已经对食品生产的源头加强了管理,对消费的市场终端也加强了监督,但仍然没有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它忽略了从产地――低温物流中心或冷库――消费者之间的运输环节。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许多相关因素相互协调与匹配构成的,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使其他环节的努力功亏一篑。因为任何食品都有一个相对的保质期,而食品的保质期与其储运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误区在于,对于食品安全,通常只从生产角度去考虑,认为只要抓住了生产环节的安全,食品的安全就有了保证。但事实并非如此,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都应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卫生、安全的环境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不受损害,减少损耗,不受污染。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有了法规却没有监督执行,门到门之间的运输环节成了真空地带,导致许多应该用冷藏车运输的食品没有使用或不好好使用冷藏车,从而使食品安全成为一句空话,也使冷藏车的市场需求缺乏一个合理的引导。

十年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食品运输都是采用普通货车,好一点的用干式厢车或保温车。大约在1996年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食品运输提出要求,必须封闭运输,且市内送货必须是冷藏车方可以进入市区。于是人们开始大量采购冷藏车。但是,由于管理部门只是制定政策,没有监督检查,于是个别企业开始钻空子,用汽车空调来改成冷冻机,实际上是假冷冻机,根本降不下温度,但其售价是当时冷冻机的十分之一。由于这种车在冷藏车制造企业出厂时是属于冷藏车分类,因此可以上冷藏车的牌照。这种价钱既便宜又可以进城送货的设备,立即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一时风靡。为了钻政策的空子,食品安全早已被抛到了脑后。同时这对冷藏车用制冷机组行业也是一个冲击。

通过这个论坛,冷藏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共同站在行业的角度,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就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温控物流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尽快制定出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保证食品流通安全的同时,也带动相关温控物流设备业的发展,为民为国双收益。”

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的理事长牟惟仲先生认为,这个倡议很好,既符合消费者利益,也是当前政府非常关注的事情。他透露,最近商务部提出了研究“构建适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的课题,其中包括了冷链物流系统的构建与示范工程。作为课题的参与者,他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听听企业对这方面的想法,包括冷链物流系统构件的模式,重要设备的技术指标、维护体系应该制订的法规及标准,实施所需的政策保障以及鼓励实施的优惠政策等。

一个需要启蒙和推动的市场

美国冷王公司发明机械制冷机组,从而使“有轮子的冰柜”成为现实。那是在1938年,冷藏运输业的历史从此改写。在炎热的夏天,司机们再也不怕蔬果损耗而把车开得飞快,也不用担心怕鸡肉腐坏而装上自制的冰块。但是,醒醒I那是在美国。在时光流逝了68年之后的今天,从长沙运往广东的萝卜,聪明的货主仍然会用可乐瓶子装上水冰冻之后作为车载的降温材料,而更多的运输车辆甚至连这一点都不会去做。

当美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运输率达到80%以上的时候,中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使用率只有15%。这一组对比悬殊的数字其实是很诱人的,因为那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看中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冷王公司1991年在深圳投资建厂。在冷王CEO的眼中,在这样一个讲究饮食文化,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该需要多少冷藏运输车呀!为在上个世纪九个年代,美国每年冷藏车的需求量在2万台以上,最高时达到4万台;德国每年约有2万台的需求;韩国在召开奥运会前也曾有高达2万台的年需求量,目前仍有年1万台左右的销量。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只有区区2000台。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的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而美国为20多万辆,日本为10多万辆。

那么,中国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呢?据统计,我国现有肉类食品加工厂2500多家,年产肉类食品6000万吨,速冻食品加TF-2500多家,年产速冻食品超过1000万吨。冷饮生产企业1500多家,年产量1000多万吨。除此以外,每年还有5000万吨的水产品,这些超过亿万吨的食品都需要通过冷藏运输。

由于保鲜技术落后,而且冷藏运输率偏低,致使每年有近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也有40万吨左右烂掉。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百亿元。另外,我国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损坏总量每年高达上亿吨,价值750亿元。方便灵活的冷藏汽车在我国冷藏运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预测,2006~2010年,我国公路冷藏运输的年运量将从

1767万吨增加到2185万吨,年均增长7%;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占冷藏货物运输总量也将从25%增长到30%。与此同时,我国冷藏汽车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长,中型车将有很大部分被轻、微型和重型车所取代,液氮、二氧化碳、蓄冷板等新型制冷方式的新能源冷藏车会越来越受欢迎。

消费者希望吃到新鲜、安全的食品,生鲜产品的经营者也不愿意有大量的损耗,其间的无奈和难题正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空间。上海市政府的尝试非常值得推广。据介绍,千年前,上海市政府由市农委牵头提出“菜篮子工程”,成立“菜办”,并与公安局车管所联合,为市民能够吃到新鲜蔬菜,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专用冷藏车,并提供市内送货特别通行证。随后,市经委又成立“副食品办”,为各菜市场和超市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专用冷藏车或配送车。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上海各食品行业几乎都在使用标准的冷藏车。最近,从上海市经委食品处又会同装备工业处、市场处召开的联系会议传出的消息称,上海近3年为完善肉类、豆制品、乳制品、盒饭等食品冷链物流,需冷藏车(主要为2吨和5吨的)1000~1200辆。市政府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给购置上海市本市生产的冷藏车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生产厂给予减免税等。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上海市场每年新增冷藏车量占全国新增量的25%左右。2005年全国新增冷藏汽车约2500辆左右,而上海占约650辆左右。

宋一新,大连大洋运输冷冻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对于这个行业的每一个起伏波折都了如指掌。他说:“其实,冷藏车行业是一个对禽肉、海鲜、蔬果、牛奶、冰激淋等温控产品的依赖性非常强的行业。温控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冷藏车的市场需求。”1992年,宋一新曾在专为麦当劳做配送的夏晖食品(北京)有限公司任营运中心经理。那一年,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受当时政策的限制,独资的外国物流公司是不能注册的,因而无法采购自己的冷藏车,只能从外边租。然而当时国内有冷藏车的行业又寥寥无几,因为这是高档设备,一般的运输企业买不起,五星级的外资酒店到是配备有冷藏车。当时冷藏车主要是以运输水产品为主。到了1990年代中期,冷饮、速冻食品以及水果的运输进入主体。尤其是国外品牌冷饮行业的进入,刺激了国产品牌的发展,使得温控物流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开始。那时候,冷冻食品制造行业分布比较集中,知名的几家冷饮行业大多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沈阳、呼和浩特等几个城市。他们为了市场扩张,都需要将产品运往其他城市,因此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就相对要多。到了1990年代后期,随着冷冻食品或乳制品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洋品牌如和路雪、雀巢等开始重新整合;而国产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纷纷向外扩张,利用兼并、建分厂等手段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样一来,这些行业的分布格局从集中变为均衡分布,致使需要长途运输的产品量相对减少,因而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恰恰在这时,小型冷藏车的使用量开始增长。原因是,随着商品零售业的发展,超市越来越多,食品配送量开始加大。尤其在上海,许许多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而这些超市、便利店,大多是学了国外的经验,对商品的品质要求非常高,要求生鲜食品必须冷藏运输,且有严格的温度控制标准。这使小型冷藏车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能否把蛋糕做大?

冷藏车是一个整体概念,广义上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用汽车,是公路冷链运输的主要工具。它被细分为保温车、冷藏车和保鲜车。只有隔热车体而无制冷机组的称为保温汽车;有隔热车体和制冷机组且厢内温度可调范围的下限低于―18℃,用来运输冻结货物的称冷藏车;有隔热车体和制冷机组(兼有加热功能),厢内温度可调范围在0℃左右,用来运输新鲜货物的称保鲜车。

冷藏车由制冷机组、箱体、底盘三部分组成。因此,一辆冷藏车的生产涉及三类企业,分别是生产制冷机组的企业、生产箱体的企业和底盘生产企业。前者由外资企业控制市场,后两者由国内的国有企业主导市场。

在冷藏车这个行业里,所谓冷藏车制造企业主要指的是箱体的制造者。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进行汽车的改装,属于改装车行业。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先购买汽车底盘和机组,生产出需求的冷藏车,然后向国家申报目录,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销售。

那么,这两类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呢?宋一新对记者有如下描述:

冷藏车箱体制造业的现状:尽管冷藏车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是冷藏车制造企业却都始终没有摆脱饥俄状态。因为僧多粥少,总是不断有新的冷藏车制造企业诞生。

具备一定规模的冷藏车制造企业从1990年代初期的5~6家,发展到今天的40来家。当然,据资料统计,有资质的应该已经超过100家,翻了7~8倍,这还不算游击队的企业。经过10多年的拼杀,原来最有实力的几家国有冷藏车生产企业也都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民营的冷藏车制造企业不断涌现,有些是有资质的,但也有很多是没有资质的。由于体制上的不同,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影响,这些国有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经济效益滑坡,流动资金短缺,技术发展缺乏后力,生产设备不同程度的老化等问题;再加上行业内人员流动频繁,使得本来就艰难度日的冷藏车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的确,冷藏车实际的市场需求是在不断扩大,但是总的蛋糕量还是比不上新增长吃蛋糕的人多。目前,我们国家几家大的冷藏车生产企业的年制造能力都在2000台左右,即具备生产2000个箱体的能力。若再加上保温车(不带制冷机组),每年约7000个,那么不到10000个箱子分给这几十家去做,可想而知,谁也吃不饱。其结果是拼命降价,去争夺这有限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以前,冷藏车厢体的价格是7.1万元/每延米长在2000年前后还可以保持在9000元/每延米长,而如今已降到6000元/每延米。再加上运价的大幅度下降(同厢体价格一样),使得这个本来就还不成熟的市场变得一塌糊涂,一些本来做的很好的企业不得不改做其他产品,或用别的业务来弥补冷藏车的亏空。

运输制冷机组的现状:制冷机组品牌从开始的两家进口(美国冷王和开利)、一家国产(汉水牌)三个品牌,发展到现在的7~8家进口品牌,20多个国产品牌。当然,主要市场仍然由美国的两个品牌所把握。原因是,制冷机组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机组,即自己配有发动机的机组;另一类为非独立机组,即压缩机安装在汽车底盘发动机上。由于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较大,而非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相对容易,因此美国冷王和开利两家品牌基本上控制了95%以上的独立机组市场;而非独立机组市场需求这一两年发展较大,由原来占总冷藏车需求量的40%左右到现在的60%左右。而在非独立机组市场中,进口品牌约占40%左右,国产品牌占到60%左右。

建立生产标准和监控机制是关键

这些年,我国的食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也是广大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冷藏车行业应该如何做呢?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温控物流设备的生产标准是当务之急,在行业自治的同时请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控机制。以下两点是大家特别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