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学校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托管学校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托管学校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托管;课题;教育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知识经济的震荡,打工群的潮动,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教育渴望欲的增强,出现了边远湖区、偏僻村庄的农、渔民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教育资源占据绝对优势的城区学校就读。他们找亲朋,寻熟人,交纳一定的生活费,委托他人代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及学习辅导等方面的事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托管,受委托管理的学生称之为托管生。目前托管生群体越来越庞大,这给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成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不容忽视,为全面培养学生和面向学生全体,托管生工作必须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对托管生要多一份关注

托管生群体的出现是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的,政府要有专门机构,组织和研究托管生的新动向、新举措、新成果,建立托管生管理网络,制订审批标准,监督检查托管者创办的条件,确定规模,统一收费标准,积极引导,违规取消,使责、权、利明确,保证托管生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场所。

二、对托管生要多一份厚爱

随着托管生队伍的日益壮大,托管秩序的混乱,不少托管生与“留守儿童”的状况相差无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他们亲情缺失,除社会关注外,学校教育必须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1)学校要建立健全托管生档案,了解托管生详细信息,特别是对托管生玩、买的表现和心理状况要特别关注,定期研究分析,制订教育方案,对症解决玩、买的问题;(2)班主任要把托管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待,与托管者增加联系,共同解决托管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隐患。在制订班辅工作计划时,检查班辅工作,考核班辅工作,都要把托管生的教育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纳入其中,鼓励班主任总结交流对“托管生”管理的经验,让这一工作成为班级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3)教师要把对托管生的爱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心灵中,落实在学生言行中,使学生感悟到教师的爱,享受到教师的爱,用爱书写师生的情谊。

三、对托管生多开辟一些渠道

托管生的缺失突出体现在爱的冷漠、爱的缺失,学校要多开辟一些渠道,增进托管生与家长的联系,加强思想沟通,实行信件往来,每月一次思想汇报;健全通讯联系,每周一次电话沟通;开辟“亲子信箱”每周一次网上见面;汇报成长喜悦,聆听父母嘱咐,加深感情交流,激发学习激情。

篇2

校长队伍是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一支高品质的校长团队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明确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

校长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托管理一所学校,应该具备行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但是校长从事的学校领导工作有其特殊性,校长不仅要正确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还应有较高的经营意识和公关能力,能够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为学校创收,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新时期校长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应让广大中小学校长具有从事学校管理活动所需要的教育素养和管理素养,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办学卓有成效,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成果丰硕的中小学教育专家。

二、依法办学

依法办学是治教的重中之重,各中小学必须按照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办学。认真落实《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

三、优化职业行为

校长的职业行为就是要忠于职守,做到以身作则;就是要坚持有利于教师、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没有良好品德、良好作风的校长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校长。教风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外在体现,是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学校只有从领导做起,从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人手,实实在在地优化教书环境,才能形成严谨教书、管理育人的优良教风。

四、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决定性因素

校长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许多校长对管理工作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认为校长应主要负责行政和社会事务,要主持全面工作,要脱离教学第一线。事实上,校长的办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一个好校长,往往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校长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必须形成: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围绕学校中心抓党建,营造廉洁的民主的党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敬业爱生的教风;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学风。

五、规划校长培养方案

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要组织筛选优秀教师参加岗前锻炼,或当校长,或挂职锻炼,以此为校长岗位储备人才,一旦岗位空缺,可竞争上岗;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新任校长(副校长)到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研修。校长的聘用应以“德”为核心要求,“才”次之,另外,还应重视任职经历。原则上,提拔的正校长应有副校长任职经验,副校长有中层干部任职经历,中层领导有教学经历,从而让最熟悉教育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六、建立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制度

按照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原则,可以把政治思想素质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学校中层干部组织起来,建立起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后备干部要与现有领导班子成员拉开年龄梯次,年龄在35周岁左右,有合理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要注意选拔具有研究生等高学历层次的人才。要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把校长后备干部培训纳入校长岗位业务培训计划,优先从校长后备干部中选拔任用校长、副校长。充分发挥“名优”学校人才孵化基地的作用,安排后备干部到“名校”参加岗位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优化校级干部队伍的年龄、民族、性别、学科结构,丰富校级干部任职经历和知识结构。

篇3

文/本刊记者 杨生文

冬日三亚,依然是绿意葱茏,位于三亚湾附近的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校园内,椰树婆娑,繁花盛开,楼顶泳池碧波荡漾。利用该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会议的机会,我们走进这里,得以有机会与该校执行院长张振笋围绕该校委托管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临近春节,全国院校都已放寒假,唯独在这里,师生依然忙碌着,他们正在积极参与该校实施的“三学期”实践教学活动。利用三亚冬天旅游旺季,旅游酒店等专业师生集体放弃寒假,共同走进三亚各旅游企业、酒店,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我们这是在冬天里播种春的希望、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张振笋充满信心。

“决定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两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多样化的课程支持与良好的师生关系。任何教育成效的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师生关系突破性进展。”这是张振笋在当天会议上所作报告的开场白。

委托管理:没有选择的选择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三亚市第一所普通高校。但是,由于举办者投入不足,长期无固定校舍、无稳定教师队伍等原因,学校错过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期。“醒得早、起得晚”,学校曾被教育部门亮过黄牌,办学一直没有起色,甚至成为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负担。

2008年,具有教育情怀的明道集团董事长刘晓锋先生接管了这所学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斥资4亿元征地300亩,建成了12万平方米的校舍。学校建筑别具风格,校园充满热带风情,学生生活区公寓条件居海南省前列,投资者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有了资金投入,学校很快便拥有了“高大上”的设施条件,按照民办高校的惯例,投资人先后聘请几位从公办院校退休的老领导来校管理,几经努力,终未能将学校带出低谷,教师流失严重、招生困难,学校再次陷入生存困境。

“没有书声琅琅的校园,再漂亮,也只能算是花园。学校需要经营,不是有钱就能办好学的,明确的办学目标、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良好的育人环境更是前提与基础”张振笋说。

是战斗还是逃跑?到2013年,学校投资人面临着是继续投资办学,还是退出的两难选择。后来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推荐,刘晓锋董事长北上黑龙江齐齐哈尔,找到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长曹勇安,曹勇安校长陪同刘晓锋董事长参观校园,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及基于此所形成的“校企合一”的特色职业教育环境,深深感染了刘董事长,“我就要办这样的大学。”刘董事长当即恳请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长曹勇安给予援助,帮助他把自己的把学校办起来。合作基于文化认同。开始是管理咨询服务,曹勇安派员南下三亚,经过调查、分析,出具了学校管理问题分析及改革方案。随后,学院派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振笋为首的四位管理骨干深入学校,协助管理。张振笋回忆说:“那是2013年3月初,刚过完年,东北还是零下20多度,我们一路向南,到海南三亚是零上3 0度,温差50度,真是体验了冰火两重天”。

到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后,张振笋以学生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一边规范管理,开展常规常识教育;一边开展社团活动,实施“阳光校园、活力社团、全人教育”理念,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很快的,学校芒果山下有了生机与活力,作为国内知名的生涯教育专家,张振笋说:“这是教育常识的回归,我们学校缺乏的往往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学校首先是学生的学校,这就是基本常识”。

虽然张振笋等对于教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并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学校原有的管理机制没有突破,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便遇到瓶颈,难以推进。“什么土壤开什么花”。鉴于此,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又派出了该校常务副院长曹然彬等管理骨干,加强管理力量。2013年11月,明道集团正式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签订委托管理协议,集团授权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全面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探索“产权与经营权、举办者和办学者、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的委托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学校寄希望于“英雄校长”个人的单一思维模式,变“个体招聘”为“团队托管”,以团队组织力量,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为“投资人办学、校长治校、教师治学”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激活学院办学潜力,促进资源整合,探索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

文化融合:委托管理的基础

用执行院长张振笋的话说,就是“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托管。基于契约与信任,投资人将人财物完全放给管理团队,这点很不容易,不像有些民办院校投资人,把公章系在裤腰带上,安排家属盯着要害部门。”

根据双方协议,“委托管理期间,学院的开办资金和全部收益都投入到学院发展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抽逃和挪用”,投资人负责继续投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团队负责管理,明确了托管三年后在校生达到2000人等目标。

虽然有很好的办学理念和操作经验,但面对几乎从零开始的受托学校,以曹然彬、张振笋为首的管理团队还是有些为难。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管理团队是用什么样的高招促使学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文化融合是他们的招数之一。“委托管理首先是一个文化融合的问题。传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创业文化,结合三亚的实际,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这是我们委托管理的首要任务。”张振笋介绍说,学院实施委托管理后,教职员工思想统一、文化认同是前提与关键。学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办学思想大讨论,充分利用学院所搭建的明道讲坛、阳光讲坛及承办各类会议的机会,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度参与,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开展组织变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大讨论,通过大墙会议、分组PK等形式,提升认识,理解并认同学院文化,加强优良向上的校风建设。通过举办三级培训班,即干部研修班、教师培训班、学生干部训练班等形式,重点加强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形成了既有传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文化的元素,更是结合了三亚实际,融合企业文化元素和海岛文化元素,形成了富有职业教育特点、区域特色的学院本土、校本文化。

师生互动融合是他们的招数之二。“这个学校终于有了一所大学的味道。”这是海南省教育厅的一位主管厅长的评价。这所大学的味道来自哪里呢?“因为生动,所以生动”,张振笋解释说,“教育的本质是交往。师生没有互动,教育没有发生。推动一所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哪里来,很简单:师生在一起,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一年多来,围绕如何促进师生在一起,我们实施了如寝室导师制、为教师发放师生交流咖啡券,开展老师有约、相约星期二等形式新颖的活动,努力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比技巧更重要,基于师生关系,我们不仅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动心。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得到了关注、爱和激励,老师更是体会到了为人师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基于紧密师生关系,学校的管理改革、教学改革就有了土壤,激发了学生主体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因为生动所以生动”,源于这些实践探索与思考,张振笋院长在外交流的报告题目是《让职教生动起来》。

产学深度融合是他们的招数之三。学校举办者明道集团所举办产业涉足酒店投资、房地产等领域,企业资源丰富,委托管理团队充分发掘集团产业优势,形成了“校企合一、产学融合”的办学机制,在集团所辖酒店开展“酒店贵宾管家现代学徒制班”,校企合作编写《贵宾管家实务》校本教材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平台。根据三亚旅游季节性特点,学院经过调研,提出了“旺工淡学、工学交替、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学期制,变寒假为第三学期,即每年12月15日到来年3月15日当地旅游旺季时,师生共同走进三亚各旅游景区和大酒店,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师生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荣誉感。张振笋介绍说,这不同于社会实践和寒假工,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学期,学校形成明确的教学大纲,党团活动、思想教育、生涯辅导活动不断线,教学督导常态化,建立了校企协商、家校沟通等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长为引领,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变教科书为学生世界,为世界是学生教科书”,确保学期有序、有效,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

制度创新:委托管理的保障

委托管理后,围绕“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建好这样的学校”,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曹勇安院长的亲自指导下,曹然彬、张振笋组织学院教职员工经过反复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提出了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目标。良好的文化可以产生对组织的认同,并形成最大的决心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张振笋认为,创业型院校建设,需要:“创新思维”“创业行动”“创造品牌”, 集中地体现为组织制度和动力机制上的变革。如何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上的优势,围绕“目标管理、内部创业、成本中心”管理制度,构建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变指令性领导为理念性领导,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机制之一: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基于学校的使命所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通过协商,决定大家的责任,由此避免扯皮,充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实行契约管理,变号召管理为契约管理,“学院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扛指标”,通过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等形式推进落实目标实现。

机制之二:内部创业。学校将管理权下放,打造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实行“专业法人制”,突出专业这一级主体性,把专业的用人权、财权、课程权全部下放给专业,实现责权利相统一,鼓励依托专业办产业,把教学单位变成办学单位,专业法人制为“校长治校、教师治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将体育场所管理经营交由体育教研室管理,由体育教研室组建师生创业团队,激活校内资源,引进社会力量,提升师生创业能力,丰富师生体育生活;管理团队以合同形式,按“目标管理,一包到底,超支自负,节约归己”的方针推进后勤工作市场化。

篇4

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自觉。“教育自觉就是一个人对教育或者对育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觉悟和自我行动”,它“具有4个显著特征,即目的性、自主性、反思性和实效性”,它“通常表现在理论自觉、实践自觉、思想自觉、学习自觉4个方面”,“教育自觉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或一个人教育素养和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2]

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自觉水平,这是管理者与实践者包括教师自身都应该认真重视的课题。教师的教育自觉肯定需要培养、需要呵护,而其培养呵护,也即养护的路径、角度、载体均应该很多。本文从县域管理与研训机构的视角,结合县域多年的实践探索,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三个重点内容模块:教学实践、教师培训、教育管理的角度切入,梳理呈现如下三方面内容。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探索教师实践路径创新

根据相关调研成果,当前常见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分成主要在个人层面发生的、主要在学校层面(包括教研组层面)发生的以及主要在校外或者依靠校外资源进行的3个层面10项专业发展活动,而教师参与各项专业发展活动的频率,如表1所示:

表1教师参与各项专业发展活动的频率

表1结果显示,教师参加这10项专业发展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前五项专业发展活动的活跃程度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发展活动;教师参与的绝大部分专业发展活动,都是在个体、教研组或备课组层面展开的。[3]

根据这一调研结果,作为县级研训机构或管理机构,要有效提高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教育自觉性,就得在校内听评课、与同事讨论、阅读专业文献、集体备课、教研组的小组学习这五项主要活动中抓一个关键性链条,将其串起来,这个链条就是课程改革。由此,可从如下路径展开实施:

(一)强化顶层设计,校校提高

首先,县域教育主管部门与研训机构要提前和主动作为,深入调查研究,将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蓝图中,能够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纲领性文件则更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布置辖区内的每一所学校,认真而科学地制订学校课程改革中长期实施方案,并提交给研训机构评估;再次,研训机构要聘请课改专家对每校的实施方案进行逐一、认真的评审,指出问题或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返回学校进行再次修改、定稿,形成并建立起“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的课改机制。

(二)实化合格验收,人人提高

要将“校内听评课、与同事讨论、阅读专业文献、集体备课、教研组的小组学习”这五项主要活动凝聚到每一位教师的行动上,出台相应的“标准”,诸如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价标准等,探索实施“课改合格课人人过关”活动,采取分级、分层、分段验收的方式,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三年内必须人人过关、合格,并将其合格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干部储备、提拔和教师评职晋级、评先评优必要条件。

(三)深化典型引领,示范提高

一是要深化专家引领,可由政府出面聘请课程改革顾问,由其组建的专家团队指导,并由学校出面聘请国家级专家或教育专业研究团队进行指导;二是要深化区域示范,根据地理区位实际分成若干片区,在片区内分学段选择一定数量的优势学校作为课改示范学校,选派教研员蹲点促进,示范引领片区内学校;三是深化表彰激励,建立课程改革专项评估机制,每年进行1次评选,按课改示范学校、课改先进学校、课改先进提名学校分别予以表彰,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奖励。

二、以培训改革为载体,进行教师培训路径创新

“我国目前的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主要通过让教师以部分时间或暂时抽离的方式接受培训,协助教师应对学校以及整体教育环境不断转变的需求。这种培训基于资源运用和运作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尽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传递某一方面的讯息,侧重于传授知识理念及标准化的教学范式,但也存在着种种失效现象。比如,碍于课时限制,仍以讲授式为主,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主要由培训专家主导;学习形式大多也脱离了教师教学及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境,未必能切实回应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一次性或短期式的培训很少提供跟进式或持续性支援,未能对教师的长久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4]针对这样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可采取如下创新路径:

(一)高端培训订单化、封闭化[5]

高端培训,是指请有权威的、知名度高的、影响力大的专家到县域培训,或有步骤、有计划地将骨干送到高校或国家级培训基地培训。

订单化是指每次培训前,由我县根据实际需求提出培训主题,重点解决县域实情中存在的一两个难点或焦点问题,由培训承办单位“量身订做”实施方案,突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封闭化是指每次培训都用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以专题式、案例式为主,谢绝游览性的考察内容。培训期间、晚间还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论坛交流项目,以获得观念碰撞、智慧共生的效果。

(二)全员培训小班化、微格化[5]

全员培训是指县级承担的辖区内某一项目或某一学科的培训。

小班化,指每次培训编班时每班学员不超过40人,每个班配备1名班主任与2名辅导教师。班主任负责日常事务管理,辅导教师负责分组指导参培者的实践操作。

微格化 ,指将每次培训的内容科学分解为相应的几个能力指标,培训者按照能力指标施教,主要采用案例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方式进行培训,参培者按照分项指标,在班上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训练实践。

(三)校本培训标准化、自悟化

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阵地。作为县域管理研训部门或机构,承担着指导校本培训的管理指导职责,应探索标准化、自悟化的指导。

标准化,指校本培训内容设计。指导学校在确立培训内容时,坚持按需设计与标准引领原则,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教师需求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用“教师专业标准”与“学科专业标准”引领指导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内容,内容安排突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重点。

自悟化,指校本培训管理。指导学校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努力激发自省,形成自信,达到自强,使参培者能自觉跳出教材悟学问、跳出学科悟素养、跳出习惯悟创造、跳出学校悟管理,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实际,探索出适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特色,实现知与行、学与用、识与能的高度统一。

三、以管理改革为载体,进行教育管理路径创新

“中国目前的教师教育发展状况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研究已经度过了建章立制的初期阶段,主要对于既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有关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推动,应首先着眼于规范和优化教师教育标准。事实上,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政府要充分考虑到我国教师教育传统和目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平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府责任与教师专业自主权(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进修培训权)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进行相关制度创新。”[4]作为教育职能主管部门,更应该根据政府的创新方向有效探索制度创新。

(一)探索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

坚持统筹城乡原则,有效发挥城区优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可采取如下三种实践模式。

1.全管模式

全管模式是指实行“两所学校、一个校长、一套领导班子、一个教师团队”的全面接管理模式,采取课表通排、教师混编、任课统筹安排的大年级制,推进学校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办学资源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2.托管模式

托管模式是指实行“两所学校、一个校长、两套领导班子、两个教师团队”的半委托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调控、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考核标准”的管理。

3.结对模式

结对模式是指实行“两所学校、两个校长、两套领导班子、两个教师团队”的结对帮扶模式,实行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质量考核的五个统一,优质教学设施、教师资源、教科研成果的三大共享。

(二)探索教师使用管理机制的创新

1.编制驱动模式

成立县教育资源服务中心,实施“县域教师编制重组”,把全县所有教师编制统一纳入县教育资源服务中心管理,让教师身份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对城区学校超配20%的教师编制,用于派向农村学校支教。

2.设片促动模式

成立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实施设片促动,在原县、校之间,根据“基地示范,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原则,从实际出发,优化区域内师资配置,整合原有资源,创造性地设立一定数量的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适量配备教育专干与片区教研员,具体负责各片区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指导工作。

3.学科互动模式

成立县级各学段的学科研究中心,组建涵盖中小学主要学科的学科研究共同体,实施全县学科研究由“县级研训机构统领示范、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指导协调、学校推进落实”的上下互动合作机制。

(三)探索村校管理创新

实施村校“领导力量、师资力量、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学生综合素养”与中心校“五个对等”工程,缩小中心校与村校的办学差距。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如下三种管理方式:

1.独立模式

对办学规模大且生源稳定的村级完全小学,我们可以实行管理、师资、经费、考核“四个独立”,与原中心学校的责、权分离,分别配备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按班级不低于1∶1.5的比例配备教师。

2.校区模式

对离中心学校较近且交通便利的村校实行“中心学校校区模式”,选派中心学校1名副校长驻校主持管理,采取“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派出教师团队任教”,促进村校提升办学水平。

3.分校模式

对离中心学校较远而生源较多的村校实行“中心校分校模式”,选派中心学校1名中层以上干部担任分校校长蹲点负责,实行“师资统筹、拉通排课、教研同步、活动一致”四个统一。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课程改革、培训改革、管理改革,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思想自觉、学习自觉,促进了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自觉。[][]

参考文献:

[1] 肖安庆.论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意义[[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4(2A):4-8.

[2] 王纬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N].中国教育报,2013-9-13(6).

[3] 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9):25-31.

篇5

20**学年度是成功教育委托管理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校校情以后,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之年。这一学年学校以办学规划为行动纲领,遵照分步实施、及时调整、重点突出、稳步推进的原则展开各项工作,工作初见成效。

本年度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20**年**市卫生合格单位;区文明单位;年终考核一等;“三服务”工作优秀工会;区中小学优秀网站;区优秀家长学校;区先进大队部;区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三等奖;区安全工作台帐评比三等奖;教育特色项目三等奖等。

(一)校务公开日趋规范,文化建设积极推进

1、校务公开,机制健全。本学年度调整充实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监督小组人员;进一步完善与细化了校务公开制度;针对校务公开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随时召开工作会议予以解决;学校重大决策由行政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建立了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了校务公开的形式;每学年一次由教代会代表对校务公开作测评,有效保障校务公开工作开展。

2、政务网公开,内容充实,调整及时。政务网公开内容既有各部门各方面的内容,也有各级领导视察调研我校的情况报导;既有教师学生的风采展示,也有学校教育教学重大改革的决策方案。内容基本做到了周周有更新,重大新闻能及时上传。每学期平均上传信息有

五、六十篇。**年4月,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和区教育局的工作布置,我校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公开”专栏。虽然这次工作面广量大,时间紧迫,但在认真研究,吃透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细致分工,这项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信息量多而且及时。

3、党政班子团结协调。党支部全力做好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为“聚焦课堂、聚焦教学、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正像教师们说的那样:“校长书记一人作词,一人谱曲,十分和谐”。

4、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成效。我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反思、有继承、有创新。以“文明组室创建”为抓手,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人人参与,集体共建。本学年度,语文教研组获得“区三八红旗集体”;王雅琴、沈素华等教师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典型、学先进、助成功”活动。本年度,我校开展了“好老师介绍”、“好字系列评选”、“感动**”事例推荐、成功教育读书活动、成功教育小故事征集活动、“红五月继先辈志,党团员今展风采”等系列活动,多层面、多角度地树立了新风,弘扬了正气。

6、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本学年度,在全体行政人员的群策群力下,学校制定了《关于调整我校教职工上下班交通费补贴标准的通知》、《学校章程》等规章制度,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德育工作重视常规,主题教育形成特色

1、夯实常规工作,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获得“**区行为规范示范校”称号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八项评比制度”的行为规范示范班的评比活动,以巩固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主题月的教育形式,抓好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重大节日,进行思想教育,做好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的清明节系列活动和“扬传统文化、尚和谐自然”的端午节系列活动等,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关注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温馨学习氛围;结合时事,开展了“博爱行”等赈灾捐款活动,让学生深深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建设“温馨教室,和谐校园”工程。

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程意义,制定了学校创建方案。各班以“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为主题建设温馨教室。“温馨教室”布置、评比、展示为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教师生涯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氛围,让教室、校园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优化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定期进行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有效开展德育工作;重视班主任教科研工作,做到善于反思,勤于练笔。

4、深化家庭教育,重视德育研究。

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形成"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德育的良好格局,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好了各个年级的家长会、并根据《校本课程》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提高家长家教的水平;积极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全校共评出23个家庭为学习型家庭,他们的事例在家长会上得以交流,以点带面,提高全体家长的家教水平;继续开展了《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一市级课题的研究,引领了家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5、突出德育特色工作,强化两纲教育。

联合社区、家庭开展了各类课外活动,“三位一体”地扎扎实实地推进了两纲教育,形成了“依托影视资源,实施两纲教育”的学校特色,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另外,我校还积极落实和推进《**学校十大教育系列》。通过教职工大会、年级组长会议、年级组会议等形式,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年级组长制定了工作计划,定点、定时、定人地开展年级组各项教育活动,并及时总结,及时宣传;班主任开展了“十大教育”主题教育(班会)课活动,一堂堂优质的教育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重视德育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和有效,使德育教育活动化。

开展了全校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和主题队会的评选活动;以“海洋**”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联合学校团队工作,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抗震救灾募捐活动”、“清除乱张贴”等课外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成效大。

(三)教学管理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体卫艺科比翼齐飞,全面发展成果喜人

1、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订了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流程,重视质量研究,引进“安脉”质量管理系统,效果良好。教学管理人员坚持上主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有的甚至达到100多节。

2、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制定了《**学校教学基本环节改进方案》,分管校长在校教职工大会上作了专题辅导报告,各教研组认真研究、学习,主要学科先行制订了相应的备课、作业改进计划,举行了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和“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活动。制订了学校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组织了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教研活动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突出重点,抓细抓实。主要落实了两大重点:集体备课和“攻关、过关”。教学五环节重点落在备课上,通过“同伴互助差异提升”备课展示活动来引领全体教师关注备课活动的质量,这样的活动校级层面组织了两次,即

六、九年级数学备课组备课展示活动;区级层面开展了一次,即四年级语文组向区内部分教师展示,活动受到区有关专家的好评。“同伴互助,差异提升”这一种集体备课的校本研修模式,目前已得到了教师们的赞同,学校行政领导和**支教老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备课组进行教学研究;质量分析重点落在“攻关、过关”上,考试后,组织了各层面的质量分析会。本次分析依托“安脉”质量分析系统,不仅关注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更关注基础题小题的得分率,甚至关注到某一学科不合格的学生。通过细化分析,各年级组、备课组研究“攻关”策略,制定“过关”方案,组织学生“过关”测试。

4、以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成长。圆满组织了主题为“享受教学,快乐成长”语文节。活动分中小学语文组两个层面,参与活动的对象有教师和学生,教师活动以讲座和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活动以学科竞赛为主。通过活动,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享受语文教学的魅力,收获成长的快乐;组织了校级、区级、市级各学科学生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年第十三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赛区)中七年级**、**同学分获获

一、二等奖。

5、校本研修有计划,有成效。以成功教育教与学电子平台为载体,加强对课件使用的研究,并向周边学校辐射,组成校际联合体,强调课堂教学的“低、小、多、快”,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完成了“校本研修专辑”的组稿工作,对我校的校本研修进行了提炼总结,形成了我校校本研修的七种模式。通过行政听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加强校本研修,成效显著,有1名教师成为区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成为区学科骨干教师,1名教师成为区德育骨干教师。

6、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在提升,学校现有2个市级课题,4个区级课题,11个校级课题。教师教科研参与率达90%以上。本年度我校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20多篇。张娇的课题《初中生五种识记英语单词记忆法的运用与研究》正式立项为“20**年度区级青年教师课题”。

7、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辍学率为0;

五、九年级毕业班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区组织的统一考试中,其他年级的学科处于同类学校中上水平,进步显著。

(四)体卫艺科比翼齐飞,全面发展成果喜人

1、学校组建了多支兴趣小组,有效地组织开展好了“阳光体育运动会”、“阳光晨间锻炼”、“冬跑”、“集体舞”等活动,并在区级各类体育项目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如在20**区中学生武术操比赛中获一等奖;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了中学团体二等奖、小学团体三等奖的成绩;体育工作考核中学组三等奖;区校园集体舞(创编)大赛获小学组三等奖;。

2、学校重视安全措施保障,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了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成为区安全、卫生优秀单位;在20**年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竞赛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3、我校注重做好了“六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晨检制度,无任何传染病的发生,无集体或个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食堂等级达到B级,食堂工作受到市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卫生室获区合格卫生室;学校红十字工作验收也达到了区级标准;。

4、举办了学校艺术节,开展了才艺大奖赛、合唱比赛、“真彩杯”书画赛、“迎**”书画大赛、爱海洋书画大赛等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浓浓的一笔。同时,也参加了很多市、区级比赛,有4人获得市级铜奖,5人获得区一等奖、5人获得区二等奖、10人获得区三等奖。举办了校科技节,开展了“车模制作比赛”、“木工比赛”“布艺比赛”等活动,科技教育在活动中深入学生的心中。在市、区级各类科技比赛活动中,学生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约有5人获得市一等奖、15人市二等奖、17人市三等奖、15人区一等奖、21人区二等奖、51人区三等奖的成绩。学校也被评为**区第四届科技节先进集体。20**年承办了**区“**杯第二届水仙花造型展”活动,并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市青少年科技报对我校的科技特色做过专版介绍。20**年我校被确立为市“**”试点学校。

(五)总务后勤优化服务,安全卫生再上台阶

1、认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投入到后勤工作中来。

2、认真落实好上级有关的收费规定,坚持收费公示制度,杜绝乱收费现象;坚持收支公示,增强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3、在校舍的维修,校园的美化、绿化等调整及校园内各类财产、水电设备的维修等方面,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对各项维修基本上做到随时发现,随时修理,保证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4、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观念,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后勤工作的第一位。成立了校园安全隐患巡视小组,由后勤人员分工每天巡视校园,发现损坏隐患之处及时上报、修理,消除安全隐患。另外,明确门卫岗位责任,认真落实对外来人员登记、核查、汇报、追踪制度,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新晨

篇6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1 工作室教学与服装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分析

服装服饰类相关行业,目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开办工作室教学与服装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适应了当前服装教育发展的潮流。

1.1 国内服装专业工作室的设置情况分析

传统服装专业大类,在设定专业方向的时候主要包括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两个方向,前者以艺术设计为主,后者以工艺和技术的支持研究为主。后来,有出现了服装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等方向。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形象设计、服装陈列、服饰设计等方向。由此看来,以后还会出现其他与服装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这样无限制地发展下去显然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在本专业的框架范围内,进行局部课程的调整和分化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学习完毕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在高年级,转入以工作室为依托的专业小方向的学习。这个小方向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深入学习,如工业制版设计、形象设计、品牌设计、专卖店、服装销售、服装企业管理等等。

1.2 威海职业学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

威海职业学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2007-2009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进行简单的专业小方向的设置。工作室的设置是以教师为主,工作室的选择进入是以学生为主,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指导得心应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达到了课程工作室设置目的。目前服装专业有16名专职教师,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4人,各教师的专业教学和研究方向大多不尽相同。这些都为开办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提供了有力地支持。目前各个准工作室大都运行良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比如姜华美老师指导的“服装版型”工作室,近两年就有学生获得国家级服装设计大赛的“金奖”2个、“银奖”3个、“铜奖”5个的好成绩,这是近些年来他们工作室积累的结果。

1.3 工作室教学模式分析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课余补充需要,但是深入度明显不够,其稳定性、教学质量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度、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度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对校企互动合作、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一种情况是教师没有系统教学方案,只为搞项目把学生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把学生推到工作室做工,让学生在工作室采取放羊式的松散的学习;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是在工作室学习,但是还是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技能不重视,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教师只注重完成自己的工作室教学任务,不注意和企业合作,不注意项目开发。同时,由于传统习惯,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推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不愿意主动联系企业和社会,推进的难度很大。

2 工作室教学与服装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了一下几种途径:

2.1 校企“专业共建”模式

在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构建能适应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组成的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共同建设长期的实训基地,共同配备师资,以企业的真实工序和环境为上课环节,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表现为教学评价依据。在合作办学的同时,主动把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通过专业设置调整、培养过程的动态调整,使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2.2 职教集团模式

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共同组成职教集团模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将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高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由政府牵头或者联络,以某高校教育主体为核心,整合行政区域内的职教资源。采取理事会和多元合作形式,在资金、设备、人才等各个方面实现共享。成员单位采取协作、参股、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团化运作。这样院校和行业企业紧紧地拴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院校和企业获得双赢。提高学校和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2.3 校企实训基地共建模式

行业企业通过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起到一定的建设和带动作用。比较全面、深层次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厂中校”:在企业里,设立专业小型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准员工工作经历,实现学生真正的顶岗。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同时借助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技术改造。“校中厂”,在学校大环境里,企业进入学校,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为学生在校内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2.4 人才培养多元化集合模式

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建设中,根据招生生源的不同和毕业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不同,采取人才培养多元化集合模式,这样,根据需求制定多个需求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

篇7

随着援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今,走在喀什地区,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硬件设备等,在新疆都已堪称一流。

因为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限制,原来的对口帮扶,重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在改善办学条件。如今,随着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硬件建设基本满足了需要,在软件方面的不足与滞后便日益凸显。因此,适时转变思路,将援建的重点由硬件转到软件上来,着眼于理念引领、师资提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前沿问题,成为当前广东职业教育援疆的新热点。

为此,广东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各对口支援的地区和职业院校,要在帮扶过程中,坚持软硬结合,以“软实力”建设为核心,特别强调要把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受援地职业院校自我发展能力。

广东选派了多批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团队到喀什地区受援学校援教和挂职,从托管办学、学校管理、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针对性、团队化的扶持,滚动实施。

例如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帮扶疏附县职业高中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实训室设计建设方案,并协助制定学校的整体规划。东莞市纺织学校通过实地调研、沟通协调帮助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服装专业。佛山市选派3所国家级重点职校的3名骨干教师赴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制作3个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以及技能竞赛指导工作……

这些举措对受援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软实力提升来说,是最强有力的支援,并且通过对受援学校软件的打造,使得这些受援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专业布局更加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 新方式:由分散到组团

在传统的教育援疆模式中,往往是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以“结对子”的方式来开展,即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签订援建协议,然后双方商量后制定进一步的工作开展方案,这种点对点式的援建模式,优点是对接方便、发力准确,但其力量分散的局限也非常明显。有鉴于此,广东在援建喀什地区职业教育的方式上,采取“结队帮扶、组团推进”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分散援助的模式,让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更加紧密和深入。

结合喀什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广东会同喀什地区制定了《教育对口援助“两县一师”三年规划(2013―2016年)》。广东省结合佛山、伽师两地职业教育现状,及时制订了“结对子组团式”帮扶计划,由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牵头,选择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与伽师职校结成对子,通过一校对口帮扶一个专业的形式开展了“8校对8专业”的组团式帮扶工作,形成了学校由广东援建、校长和骨干教师从佛山引进、集广东职业教育资源援助办学的格局。累计安排援疆资金1500余万元,专门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相继建立了纺织服装、木工和电子商务等实训基地,为喀什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016年4月,广东职业教育再次组团援疆。广东21所职业院校负责人在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的带领下,到新疆喀什和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实地调研、对接当地的6所职业学校。根据南疆职业教育全覆盖协议,这21所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两县和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6所职业学校。

带队调研的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表示,这次广东21所职业院校“组团式”入疆,两地职业院校深化对接,有利于帮助受援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利于满足当地“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

3. 新平台:由传统到互联网+

老师在几千里外上课,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实操。在新疆伽师职业学院的课堂上,佛山援疆远程教育平台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的新科技优势,成为广东援疆工作的一大亮点。

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教室中间大屏幕实时播放佛山学校的课程情况,翻译老师用维族语言逐句为同学们翻译讲解,学生们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可以远程与在佛山的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伽师职院汽修班的学生依不拉依木・库尔班表示,这样的上课形式非常新鲜,老师也很有耐心,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佛山援疆远程教育平台在2014年开始搭建,2016年2月正式启用。现已有电器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平台搭建完成,其中汽修平台能够供6个班300名学生同时上课。另外,佛山援疆工作队也在伽师职院开设汉语言专业,为全校师生提供汉语教学。

“通过‘云平台’充分发挥了佛山教育强市的优势,实现佛伽师资设备共享”,据佛山援疆干部、伽师职业学院副校长李相君介绍,佛山援疆远程教育平台以8校对8专业的形式进行,选取佛山五区职业技术类学校的优质专业实施对口帮扶。

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也与伽师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发了远程教学系统,把汽车部最为突出的专业项目作为实施教学依托,建立了《汽车定期维护》的课程远程教学平台,并且开设专业用端口,用于远程在线传输,做到顺德现场教学,新疆伽师现场直播教学。

未来广东将继续在多所受援学校与援建学校之间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把广东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搬上“云平台”,延伸到喀什地区,打造永不落幕的广东援助喀什“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

4. 新视野:由职业教育到行业产业

职业教育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与区域行业产业的融合与良性循环。要想推动喀什地区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当地行业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受援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培育当地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实现产教融合,成为广东职业教育援疆的新亮点。

为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喀什特色,援受双方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动伽师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充分融合,既与伽师工业园区内企业、周边县市企业结成密切合作关系,又引进广东(喀什)金成电子、伽师艾买提汽车修理厂、雅戈尔服装公司等企业在学校内设立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两年来共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近2000名毕业生,培训社会富余劳动力25000名,形成了以企业养专业、边学习边就业的良性循环格局。

篇8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研讨寄宿制学校当中生活区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探讨生活教师的职业定位与实现策略,以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生活区所实践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定性过程为例,探索生活教育育人模式中施教者的角色,指出各自不同的工作区块,通过纲领的梳理,案例的分析,信息的比对来探寻此种定位模式的存在性、合理性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育研究;生活教育;教师工作定位;厦门英才小学部生活区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6-03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开始,民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新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民办普通小学5186所,比上年减少165所;招生100.83万人,比上年增加6.10万人;在校生567.83 万人,比上年增加30.20万人。其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3276.5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1.85%。小学寄宿生数1080.78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初中寄宿生数2195.73万人,所占比例为43.34%。由于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城市间务工人流的教育转化,寄宿制教育成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有益补充。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凸显,因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比较滞后,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当中生活区教师的职业定位、培养体系、评价标准尚未有明确规定,如何"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尽速将这一特殊的职业规范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受教育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寄宿制生活区管理中,大体存有这样的几种模式。一,粗放式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生活区只是学生一个若有若无的寄住之地,生活区的老师只是管吃饱穿暖的保育角色;二,准军事化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童身心成长的不整齐性特点,更是束缚了孩童心灵成长自由,而这样的模式下,虽然生活区的老师的角色内涵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教育的细腻性不够,他们的身份定位于教官和教师之间含混不清;三,托管式管理。这种管理的模式就是生活区由教学职能部门统筹管理,生活区教师由教学区的老师轮班当值。这样的管理模式看起来能够最大效能地发挥老师的能动作用,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只能按照教学管理的规则来拿捏,这不仅使学生无法在生活与学习中实现孩童身份的回归,更是使得教师的身份无法转化,教育策略错乱失当。

而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来自于英国最为著名的伊顿公学的"舍监"管理制度,这所诞生了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贵族学校。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注1)

他的寄宿制管理及人员权责分工最为科学和有效。他们"舍监"地位相当之高,学校除了校长和教育总长之外就属"舍监"权限最大,他们为学生的一切负责,既相当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训导员,又相当于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全责监护人。(注2)这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科学高效的寄宿管理制度。

自2009年起,厦门英才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寄宿制学校生活区社区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职业范畴及培训策略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生活区教师的名称定位上,他们提出"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这一定义,并以自己办学15年的寄宿管理经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的工作规范和扎实有效的培训跟进。目前,在教师的职业定畴及培训策略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本文将主要引用该学校所进行的课题研究阶段形成成果来阐述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职业范畴和培训策略。

一、"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工作范畴

这是一个解决日常工作中,小学生活区教师做什么的问题。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既要做好学生的生活护理,又要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不但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要面对寄宿儿童中比较普遍的情感抚慰、健康故障、个体发展指导等诸多问题。

(一)重点落实三个维度的生活培养目标。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而这一生活教育的目标如何来来指定?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生活化解读,应该对等出"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三个维度的生活培养目标——即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常用的生活技能和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生活领域习惯、技能和情趣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学校教育的科学性。"承替家庭,高于家庭"这是厦门英才学校提出生活教育的纲领性简约解读,承替了家长将学生送入寄宿学校中家长缺失的那一块教育,而高出家庭教育中生活教育目标凌乱、重复机械、漠视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让学生的习惯养成、技能培养和情绪熏陶得到科学性的、系统性的、人文性的教育。为此,生活区教师日常工作的重心,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生活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爱好;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生活技能——着装穿戴、身体自护、家居常识、待人接物;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有效落实,使得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高雅生活情趣的熏陶。

在课题实践中,厦门英才学校针对每个学年学生的年级特点,提出每个学段学生的生活目标,从生活常识、安全自护和交往礼仪等方面进行目标达成规范,这也成了每位生活区教师管理的具体抓手。

(二)关注儿童各成长周期的生理变化和保健指导。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在这一段时间里,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要走过儿童期和青春期这个过程,每个过程学生的生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的性教育启蒙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需要。作为生活区教师,应当关注儿童各个成长周期的生理变化,并且会根据学生的外显表象和沟通了解,帮助学生做好生理保健指导。

笔者就曾接触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个民办学校的六年级女生谢某在校住宿期间来了初潮,但是孩子害羞不敢跟老师讲,结果在初潮来的那个星期,生管老师没能关注到,大冷天的让孩子用冷水洗澡,导致谢某由此高烧不断,以后每次经期来时都会引发肚痛头晕。由于孩子的常识缺失和老师的疏忽大意,造成了难易弥补的伤害。

所以,掌握儿童发展各个周期的生理变化并且能有相应的保健指导很是关键,对于变声期的如何做好喉部护理、声音保健的教育?青春期如何应对身体出现的变化,男生如何看待性成熟及遗精现象,女生如何做好初潮的应对,经期的护理?面部出现的青春痘、痤疮等问题的处理都应该从科学卫生的角度教给孩子们。

(三)掌握儿童心理健康通识。"孩童心理抚慰"是寄宿制学校生活区教师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容易激化出来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位,因为寄宿环境中与他人摩擦而产生的交往焦虑,由于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排解而产生的消极负担,以及独立面对问题时所带来的不确定感都容易让寄宿制的学生陷入心理焦灼当中。那么,作为寄宿制学校生活区的一名教师,必须掌握更多地抚慰学生的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焦虑类型的不同,能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同,能够根据学生先天接触管道的不同来开展心理抚慰工作。比如父母缺位的心里抚慰就要充当孩子的精神寄托,更多地给孩子释放善意和爱意;交往焦虑的孩子帮助他寻找更多的交际方法,协助他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有了消极负担的孩子对引导正向思考,引导孩子倾吐表达;容易产生不确定感或者是不安全感的孩子,对给她一些肢体的接触,对进行语言沟通等。

厦门英才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特殊发展需要的孩子设立心理成长档案等来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四)良好的家校沟通。

教育使命的实现,是需要整合家长的教育资源才能得以完成。学生在寄宿,并不意味着家长的教育功用不能得以发挥。学生来自于家庭,又要回归于家庭。但这其间,由于寄宿时间所产生的家长孩童间的亲情淡化、家长与孩童间的价值观念不对等、家长对孩童成长的片段式了解都会成为家庭和谐的阻碍。寄宿学校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高效精准的家校沟通,高效地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并不是要把孩子在校期间的大事小情通通告诉家长,并希望家长能够完完全全地解决。让我们在下面这个案例中具体了解家校沟通的要点。

周五的下午,校车送返在即,学生黄某约刘某打架并将其打伤,生活区张老师一边忙着张罗着孩子们搭车、家长接送,一边处理着约架的孩子。由于学校报送校车实名制,黄某必须搭车回家,心火难按的张老师趁着学生队伍没排齐的当间儿,给黄某的母亲打了个电话,言语仓促地说她家的孩子把人家给打了,可当黄某想问个清楚时,送车开始了,张老师含混地要求家长回家一定要狠狠教育孩子之后,挂掉了电话。

周一,黄某的妈妈来到学校,说张老师与其沟通时态度不好,而且对孩子的评价全都是负面的,作为家长她很难接受,希望得到老师的解释。如此一来,张老师懵了,她只是如实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要求家长协助教育,怎么会让家长误解呢?

我们来看着案例,张老师应该怎么做会更好呢?

首先,张老师不应该在心烦气躁的时候给家长打电话,言由心生,心里的焦躁是会影响说话的口气的,而且,在心神不宁,还有别的事忙活的时候显然不是跟家长沟通的最佳时间。谈孩子的问题,必须坐下来慢慢聊,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沟通,面对面是如此 ,电话交流也是如此。

其次,对于孩子在校发生的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地了解清楚,先判断是否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协助做好教育再进行对话选择。像在这件打架的事情中,可能完全凭借老师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并不需要家长的介入。寄宿制学校中,家长的教育形象出现的时机和策略必须是经过推敲的,盲目地借力的结果只能是家长失效,甚至有一些还会导致家长的误解。

当然,这种事情可以在处理事后或处理过程告诉家长,因为作为寄宿制学校,孩子终将回到家庭,只有让父母亲的教育形象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变得不可或缺,才不会让他们与父母之间出现教育的裂缝。但对话的准备、时机的选择以及对话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五)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越来越多的成长案例表明,一个人是否能够感受到幸福跟其成长的氛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人的个性溯源都是来自于家庭。所以,必须让家庭教育成为寄宿制管理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充分调动起家庭教育的积极效能,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理念的延伸地。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父母缺乏智慧的、宽容的、个性化的教育能量,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学校的教育理论相悖驳,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片面化、标签化,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想当然或简单粗暴对待等等现象。所以,作为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需要调动起家庭参与教育的热情,通过教育者专业细腻的教育观察,对家庭教育症状提出恰如其分的建议。也可以通过融合了家庭参与的教育活动来达到实现教育追求的目的。

在厦门英才学校生活区的实践探索中,他们观察到家庭教育是教育构成的重要部分,孩子在校时间5天,回家时间2天,远途的孩子半个月一个月才回到家。这就使得一个问题非常凸显,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交流显得贫乏。父母认识孩子都是截片性的、断层性的,所以当孩子在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以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六)常见病防治与基本护理。

孩子寄宿在学校,身体的一些疾病表象反应就比较频繁。孩子要在集体中独自面对身体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生活区的老师必须关注到孩子身体方面的细微变化,并且会判断症状并对学生进行前期的基本护理(按照国家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有医务室,诊断及治疗由医务部门负责。)这边的常见病不仅仅指单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指容易在群体生活中发生的传染疫情。

在课题实践中,厦门英才学校生活区编撰专门的工作指导手册《副班主任工作手册》,针对常见病等问题做了专项的知识普及。专门设定《学生就诊用药须知》、《学生宿舍及用品消毒制度》、《传染病的分类》以及《儿童常见传染病的检疫及隔离时间》等相关内容。

(七)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是必须要学会设计一定形式的课程来辅以自己的教育策略的,针对自己楼层建设的需要进行团训拓展等活动。在厦门英才学校,他们独立摸索出《生活区主题文化课程》和《生活区活动类课程》两套校本课程体系,两套课程内容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相融合,一个是以楼栋为单位的课程设置,以学期探究为一个时间段,两年为周期。整套体系分为环境文化、晨练活动、主题活动、POI探究、周末活动、果蔬种植等;另一个则是以完整六个楼栋为同一系列,同样的课程内容,逐级深化孩子的运动技能习得、防震防灾自救自护知识的掌握、交际交往的技巧运用等内容。

二、"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培训策略

我们所进行的生活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个体、团队和回归等三个方面进行培训的落实,并尽可能将培训系统化,使之成为区块可以循环使用、要求可以螺旋上升的教师专业成长课程。

从内容上来看,培训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激发个体。个体是实现成长最为根本的因素,只有个人得到释放和提升,才能够真正保证工作水准的提高;第二是砥砺团队。团队是工作推进的整体保障,充分开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团队智慧共享,彼此相携,共同成就;第三是本位回归。回归是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任何工作的开展和生命的发展都必须在前进阶段有所反顾,才能使得工作节奏明快和谐。

从时间上来看,培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外部激发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意识唤醒;第二阶段,由内部培训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自生再造;第三阶段,由个体成长为主,实现队伍建设的个性创新。

(一)激发个体。如何能够达到"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的标准,个人的认知到位和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发并实践了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个人档案,关注系统成长。以"儿童发展指导专业"为方向,从"规划版块、教学版块、学习版块、研究版块、反思版块、评价版块、活动版块、社区化建设版块、管理版块和指导版块"等十个版块来建立装饰专业成长档案。从近处看,将老师们的成长点滴一一收录起来,让每个人成长的脚步清晰可见。教师们每周的思考、每个月的案例故事、每次的读书心得、每篇的教育论文都收录其间,成为教师们成长的"知识仓库"。从远处看,老师们有了可以追寻的职业发展目标,为职业化发展铺就远行的"长轨"。

2、保证业务写作,提升理论水平。充分的思考与写作是提升一个年轻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手段,在培训中,从学习笔记的规范,到每周学习反思的撰写,再到活动方案的推敲修订,最后到学年主题论文的缴交,都形成一个思维的系列,从文字的雕琢上确保生活区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积累。

3、自寻草根课题,科研解决问题。小学部生活区全面推进"草根课题"的研讨,研讨定性为"微型校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各自所带学生的综合特点开展课题研究,重在使用科学的办法进行研究,旨在查找工作中可以改善和突破的方面,强调问题的改善和解决。"草根课题"的开展不仅锻炼了每位教师的教育实验研究能力,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久而未决、小而不决的问题,全面推动了生活区的教师专业成长。

(二)砥砺团队。个人的成长只有融入到团队当中,才能汲取群体智慧的营养。课题研究实践中,注重团队的打造,开发团队协作的潜能,统归团队的集体攻坚方向,在课题实践前期,快速打造学习型团队。

1、成立讲师团队,进行系列培训。以教学区经验丰富、工作成效显著的班主任为班底,成立讲师团队,每周对教师进行3个晚上时长70分钟的培训。内容涉及"小干部培养、特殊生教育、学生管理常规、家校沟通、学生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每个专题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

2、组成师徒对子,帮扶青年成长。为新晋的副班主任寻找搭班的师父,成为师徒对子,每一个"徒弟"利用晨会的时间段到班级参与管理,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学生管理的办法。"徒弟"的"生活指导课"、活动方案、活动策划都必须由老师指点方能实践,"师徒结对"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年轻老师的工作盲目感,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3、发挥群体优势,进行个案研讨。针对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如学生个体案例分析(情绪、心理等问题)、工作技能研讨、家校沟通等问题。楼长成为研讨的组织者,提前制定内容,研讨时间,研讨地点,并对每次会议过程进行完整记录。

(三)本位回归。本位之一,是工作层面,生活区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特色区域,其工作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如何落实才能够在研究当中不至于背离生活教育的范畴;本位之二,是人性层面,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必然导致"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是一群特殊的工作群体,尊重人的本源性需求,培训上多以引导关注,才能释放工作压力,触发工作激情。

1、细化工作标准,提高教育智慧。对生活区工作的各个时段标准进行细化,并以副班主任一天的工作为例,明确具体工作的时段,解决"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并且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和寄宿教育的特点来解读每天的工作,以《副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为细化进行培训和工作要求。

2、特色技能培训,开展跨行学习。生活区工作缤纷多彩,所以就需要教师一专多能。于是,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特色学习。有"宣传海报中美术字的撰写"、有"Photoshop作图知识讲座"、有"以'你在为谁工作?'为题的励志演讲"、有释放身心的"瑜伽课程"。多样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们工作的能力,而且提升了老师们的素养。

3、听取名家讲座,完善综合素质。生活教师团队工作的多维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为此,培训特地为教师们准备了两堂比较高端的课程,一是由外聘讲师带来了形象与礼仪课程——《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另一个是由国际金融理财师带来的金融课程——《巧用理财实现完美人生》。课程为老师们的形象设计、交往礼仪、理财常识和人生规划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4、户外培训拓展,释放生命激情。开展了多样的主题户外拓展培训,通过"拍手歌律动"、"抓手指游戏"、"星光大道"、"催眠放松"、"情感释放"等一系列的活动互动,新颖的培训方式帮助老师们释放出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增加伙伴间的真诚、信任、合作。

5、外出考察交流,吸收外部营养。为生活区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创设各式各样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围绕"生活区师资队伍的构建"进行专项多次的考察学习。

"个体、团队和本位"的交叉作用,使得生活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在承启方面得益显现,在课题实践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实验区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整体的服务质量和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为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区培养合格高质的"儿童发展指导专业教师"。

注释:

篇9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抓好高校学院建设和学生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按规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活动一体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廉洁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网络德育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省统筹制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难题。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项目,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构建高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现代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第二节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构建高品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有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动农村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行政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和试行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k园规范、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专栏1 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公办幼儿园登记管理。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指导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制,基本均衡县比例达100%,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试行学区制管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公办学位不足的地方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

专栏2 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鼓励建成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文化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促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8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创优,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发展渠道,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建立普通高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稳定规模。继续实施省属及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招生”。

专栏3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分别达到80%、60%以上。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渠道。实施普通高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将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4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好广东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到达95%。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民族地区教育“创强”成果,努力推进民族自治县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民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优化内地民族班教育服务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的指导监督作用,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基层组织及各类群体进一步广为接纳内地民族班学生,形成各族学生更为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继续落实好广东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规划,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和资源统筹力度,推进组团式人才支援和精准校际结对帮扶工作。

第三节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推又耙到逃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专栏7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人才智库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战略咨询。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和信息公开。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到2020年,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若干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力争进入世界ESI前1%和教育部W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翻一番。

专栏8 实施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开放机制,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推进理工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举办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采用新机制共建一批高校理工科二级学院。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优化理工类学科结构,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全力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打造优势理工类特色学科群。

到2017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0%,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获授权发明专利数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专栏9 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各地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本科高校协议,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本科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10余所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明显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开展企业工作站及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学位、学科类型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到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90%,珠三角县(市、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80%,粤东西北县(市、区)达60%。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等。推进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通过考试实现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构建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统筹推动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打造全民学习共享平台,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

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省形成以广东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习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归口管理,整合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学习方法灵活、学习资源丰富、考试评价科学、服务体系健全的开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作用,创新开放教育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

第六节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步实现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增加师范生录取面试环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需求,按需精准施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乡村教师、校长专业能力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基地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培训。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员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加快补充乡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落实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用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互相流动。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专栏10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工程,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左右。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达标提升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工程,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新增基础教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600人左右,各级按教师总数10%左右的比例协同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力。实施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00人左右,省级领军人才500人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600人左右。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奖补工程,促进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教育信息化决策咨询机制,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框架。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线上学习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人通”,广泛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教育行业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成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建成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分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 “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建设,探索建立体系化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广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共享平台共享,构建虚实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云。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在线专题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加强数字化教学、学习、教研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名家名师培养力度。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共享,出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教育管理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利用系统和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推动“两平台”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加快教育系统“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在线监测,支持高效、敏捷、协同的教育管理决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专栏11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建成10G主干宽带网络,2016年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到2018年实现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

第八节 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平台。继续推进我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一流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社会资源,继续实施好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工作,提高来粤留学吸引力,积极扩大来粤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大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孔子学院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配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重点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积极推动筹办高水平中外合作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建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赴国(境)外办学;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紧密合作。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稳步推动粤台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建设一批教育交流与合作品牌。落实和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积极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大力提升交流水平。巩固粤台职教联盟,探索涉台合作办学机制,创新粤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