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运输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运输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运输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设备;供应;管理

Abstract: in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of all costs general more than 60%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So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is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ject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prof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supplier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he contracted project; Equipment; Supp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设备供应管理工作涉及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与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费用都密切相关, 因此, 对设备供应管理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对项目所需要的设备进行投资、计划、采购运输、清关、保管、安装调试和移交等全方位管理, 同时, 加强对合作单位(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和不同供应商的协调, 以实现供应及时、质量优良、费用合理, 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利润等符合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

1、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涉及采购制度、采购管理和采购过程的各个方面,一个较为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主要有几方面的管理制度:(1)采购模式制度(2) 招标采购流程及审批制度(3)采购价格与预算管理制度(4) 采购监制、质量控制、产品验收管理制度(5)特殊采购与补充采购管理制度(6)采购人员管理制度(7) 工程项目采购工作审计制度等。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不仅是采购工作进行的依据,而且可以规范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使公司的采购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建立合格供应商评审和准入制度。为了确保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采购部门应组织对设备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建立并完善合格供应商进入、重新评审和退出的管理机制。公司采购活动必须在合格供应商名单范围内进行。对公司的设备材料合格供应商建立数据库,对合格供应商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在对合格供应商重新评价或绩效评估时应征求监察审计、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部门的意见。

3.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资料库和价格综合评审体系。公司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的设备材料建立价格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材料的成交价格、规格型号、厂家等。并通过广泛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资源调查,分析采购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规律,经筛选论证和综合平衡确定出当期的采购价格,供各项目采购人员和相关部门参考。在进行采购工作时,首先由费用控制部门对所采购设备材料给出预算控制价,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时,应首先与设备材料的预算控制价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新采购价格不得高于预算控制价;新采购价格超出预算控制价的,应写明涨价原因,并报项目经理部、费控部、采购部等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采购。

二、建立完善的设备、材料的检验体系

由于国外设备材料的技术标准一般比国内高,因此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要求也较国内高,在设备材料检验过程中,在注重内在品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外观质量的检验。

1.检验工作从原材料进货开始,包括制造加工、组装、中间产品试验、强度试验、密封试验、整机性能考核试验、除锈、油漆、包装直至具备装箱条件,以及运抵施工现场后的开箱检验等全过程。

2.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材料,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验。

3.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贯穿于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的全过程,设备材料监制工作是这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关键设备材料应邀请业主和/或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的指导和管理。应参加产品的中间检验、出厂检验、开箱检验以及驻厂监制。供应商如有分包,必要时检验、监制工作人员应在供应商配合下对分包方进行检验、监制。

4. 加强设备材料外观质量及包装的检验,从海外工程组织供货的经验来看,国外业主普遍对外观及包装要求较高,对产品的最后工序—除锈、油漆、包装要严格控制,避免小的缺陷导致业主的退货或索赔。

三、设备出运

设备出运是指将采购的设备从生产厂家运抵项目现场, 包括装箱前检查、制作出运单据、集港出运和项目所在国的清关运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l) 装箱前检查。在设备出厂封箱前, 应派专人赴厂检查设备包装情况, 并与生产厂家一起进行箱

内货物清点, 然后双方在装箱单上签字, 一起封箱。设备包装应符合《出口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唆头标志应符合订货合同的统一规定。

(2 )制作出运单据。设备出运一般为集中出运。要求各个厂商在每批货物出运前30 天, 向运输组提交出运货物中英文对照装箱清单(含电子文档), 装箱清单格式由运输组统一制定。运输组进行核对、汇总, 制定该批出运货物的总装箱单, 总装箱单中的设备英文名称应与提交业主的设备清册中的设备名称相一致。(3 )设备集港和出运。由于项目需要的设备品种数量很多, 为便于设备集中出运, 应在出运港口附近寻找一个集港仓库。设备集港时, 负责设备出运人员应根据装箱清单上的件数、箱号参加入库清点工作, 并处理入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运输组负责与船运公司联系安排货物的出运事宜。

(4 )项目所在国的清关运输。当设备运抵项目所在国港口时, 由选定的当地清关运输公司进行清关和将设备运抵现场。如设备在运输途中发生设备箱件缺少、包装破损丢失, 应立即组织人员向运输公司或保险公司索赔, 同时及时向生产厂家增订补供货物合同, 并以最快的方式将补供的货物运抵现场, 以保证工程进度, 避免项目业主因此而提出索赔。

篇2

关键词:油田;EPC;采购管理

根据FIDIC 编制的《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银皮书),所谓EPC工程总承包,是指设计、采购、建造模式,又被业内称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投资人与 EPC承包商签订 EPC合同,EPC承包商负责从项目的设计、采购到施工进行全面的严格管理,在总价固定的前提下,投资人基本不参与项目的管理过程,业主重点只在竣工验收、成品交付使用,EPC 承包商承担项目建设的大部分风险。

如今,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外的建设领域发展的很成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EPC项目中,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采购环节被看做是EPC项目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工程设计意图、完成项目目标的基本保证。从与设计的接口来看:设计的初期到最终定稿都需要采购部门的介入,采购部门为设计的实用性提供保障。从与施工的接口来看:采购设备和主材的监造、催货、验收等与施工关系密切,材料到货是否及时、所购材料是否正确等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与进度。采购环节与EPC项目的质量、进度、承包商的利益等密切相关

一、采购管理概述

采购管理是在考虑了风险、资金占用、适度规模、及时性和成本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实施科学的手段合理的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来实现企业对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它为企业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义上的采购管理通常包含以下几项基本的职能:采购决策、采购计划、采购组织、采购控制

狭义上的采购管理是指采购的内部管理,即对采购计划、询价或招标、催交催运、出厂与运输、验收入库等具体环节的计划组织和安排。

1.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计划包括物资需求计划和物资采购计划。常用的有年度、季度、月度、临时和急用料计划等。物资采购计划是物资需求计划的深化和补充。需求计划由物资的用户依据项目立项、生产计划、设计要求、采购和生产周期等情况编制,详细的列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样的信息,而物资采购计划则是对需求的进一步描述,它反映出对需求的进度要求、需求物资的具体型号、规格等信息。

2.询价或招标

从询价或招标到签订采购合同,下发采购订单构成了物资采买工作。询价或招标过程具有公开公平、货比三家、性价比最高的特点。招标的方式分为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

3.催交催运

EPC项目组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然而,生产和运输过程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供应商有很多种情况不能按时交货,比如面临较多的临时订单,运输途中遇上恶劣天气等。催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预见性的催交能有效的保证物资在施工前到达现场,不影响工期。

4.检验与运输

检验是为了确定所采购的物资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检验的类别可以分为:现场接收检验、启运前检验、工序节点检验、驻厂检验。物资出厂时,监造对生产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预验收,以确保出厂的物资是按本次计划应运的、符合技术标准的。

运输是指所采购的设备和材料经过预验收合格之后,从出厂到抵达项目现场的全过程。运输工作的关键是费用、安全性和时间,要确保以最经济的方式保证物资顺利到场。

5.验收入库

项目组组织专家团队对到场的物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物资被允许入库,仓库管理人员对入库物资进行登记、摆放。

二、油田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油田公司所管辖的大型、超大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中石油集团公司开始在实践中探索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油田的采购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即集中统一物资计划管理、集中统一物资采购供应市场管理、集中统一物资采购管理、集中统一仓储管理。

面对EPC项目较短的工期,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交叉,所需物资数量多、体积大,采购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现状,油田EPC项目的采购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够细致,工作环节衔接不到位。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在石油化工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共同的难题。油田EPC项目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编制的不够细致,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有突况发生时不能及时处理,延长了采购周期。

2. 库存遗留问题较多,增加了物资管理难度,占用了大量资金,影响正常物资采购。采购计划时有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另外,采购时设计的蓝图还未出,只能依靠白图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导致多购、错购、少购等现象的发生,造成物资的损失和积压等。

3.采购合同采用的是框架合同和补充协议,没有明确且具体的责权利规定,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处罚依据;对于工程结算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待工程完工后进行统一结算;合同中对细节的内容规定不细致,如没有规定有关送货地址、设备保温、售后服务、现场验货、技术资料提供等厂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导致供货环节出现各种风险,延误工期。

4.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不够,缺乏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没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对供应商的履约能力等没有跟踪评价,年度供应商考核流于形式。EPC项目组和供应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有时会跳过项目组直接和业主沟通,项目组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对油田EPC项目采购管理的几点建议

考虑到石油行业的特殊地位,笔者认为油田采购管理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 聘请专家团队,针对于特定的EPC项目进行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合理且细致的管理制度规范采购工作、编制采购作业指导书、细化采购流程、确定采购管理界面,以便能有效的指导采购管理,使采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 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物资计划能尽可能准确及时;明确要求制定物资需求和采购计划要综合库存备件消耗情况;加强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缩短出图时间;设计方、承包方、业主同时对相关技术附件进行确认,确保到货物资的实用性,减少错误采购率;开展代储代销,减少资金占用。

3.组织专业的团队编制合同和补充协议。在编制商务文件时,应根据有关规定强调供货商必须满足的供货条件。合同中应将各种细节都写清楚,比如技术要求、包装要求、供货时间、结算方式等

4. 强化供应商管理,落实日常考核。对供应商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认真落实供应商日常管理及业绩考评等工作。进一步优选重要物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落实供货资源,签订年度合同,注重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确保物资供应资源稳定。在供应商日常管理中,重点检查供应商到货质量是否合格、合同履约情况、供货是否及时准确、零星或紧急订货的保障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价格水平等。采购人员要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及时反映供应商遇到的问题。(作者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2.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庞大且复杂的生产活动,需要有及时的物资供应,要想满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就必须加强物资储备管理,保证企业物资储备量满足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个生产企业都极力寻求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对企业物资储备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物资储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物资采购中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计划准率低

现阶段,企业物资采购中,物资的储备管理材料计划环节由于缺乏有效地方式,所以计划准确率低。主观上来说,企业物资储备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特别是面对超储积压问题,没有一个有效的制约方式。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材料计划准确性低,导致物资储备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或者是储备过量,增加了企业物资储备的成本。

2 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企业在物资储备管理过程中,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多头采购现象严重。究其原因:首先,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物资储备工作质量低下,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其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物资储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能认真落实,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麻痹大意,在处理具体问题过程或决策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工作失误;另外,企业相关部门不能协调工作,甚至有一些部门存在私自采购现象,这样就难免会出现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等现象,增加了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 企业物资储备管理观念老化

受传统的物资管理理念影响,在现代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观念老化严重,造成一些企业物资积压。在企业设备更新方面,一些设备物资存在很强的配套性,在新设备更新过程中,配套设备以及相关配件相对较多,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掌握该设备的更新换代行情,盲目的选购设备,导致设备更新频繁。因此淘汰的设备就会造成企业物资积压。另一方面,又存在耽误生产的现象,由于计划不够,采购和运输周期长,个别急需物资得不到及时供应。

二、加强企业物资采购中物资储备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物资采购中物资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

1 采用分类管理法

企业生产过程中物资类型众多,因此采用分类法进行储备管理,能够简化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另外,分类法管理能够压缩企业库存量,节约储备管理成本,减少物资管理的工作量,所以在现代企业物资采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来说,将采购的物资分为几类,然后根据不同物资属性采用区别的管理手段。具体分类标准为,一类物资为占企业生产消耗金额的70%,但物资品种数量占总产品种类的10%;二类物质占企业生产消耗金额的20%,但物资品种数量占总产品种类的20%;三类物资占企业生产消耗金额的10%,但物资品种数量占总产品种类的70%。对每一类物质的管理方式为:对于一类物资,品种数量少,但是占企业消耗金额的比例却最大,说明其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需要进行重点管理;二类物资相对平庸,一般将多种物资合并在一起进行采购与管理;三类物质主要适用于大量订购,可以适当的增加储备量。

2 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

企业采购活动就是利用企业资金从市场中选购物资,供企业生产的一种方式。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包括物资价格、运输费、物资过程消耗费用、物资整理费用、保管费用、采购税金等。其中物资的价格占有最大的比重,对采购成本产生最大的直接影响,因此,控制物资价格就能实现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效果。

对于大规模的物资采购,一般采用招标以及谈判形式进行,企业与物资供应商之间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物资的交易价格,所以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认真分析行情,在价格比同期底价购买。

3 采用“最优库存”的管理方式

企业物资储备就是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包括对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形态物资的管理,但是在储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储备的数量。如果储备物资量过大,不仅会增加储备管理费用、保险费、运输费以及装卸费等,还会导致物资消耗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企业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中,需要树立“最优库存”的管理理念,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制定准确的采购计划书,在满足企业生产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库存量。

当然,“最优库存”是一个理想库存,就是把物资储备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水平,并且还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应急需要,通过库存管理,能够避免浪费,降低企业物资存储成本,避免物资在储备过程中损坏、老化、变质等问题。另外,“最优库存”管理模式还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控制物资的使用,提高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节约意识等。

篇4

关键词:发电企业;煤炭采购;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火力发电企业煤炭采购成本的概述

火力发电企业的煤炭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源节流的重中之重。控制煤炭采购成本,对促进火力发电企业良好发展,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炭采购成本是指由购买煤炭而发生的煤炭买价(购买价格或发票价格)、运杂费(运输费用和装卸费用)及其他发生费用(商检费、损耗)构成的成本,其总额取决于煤炭采购数量和吨煤采购成本。

目前,火力发电企业的煤炭采购包括两部分:一是年初与各煤矿企业按照合同价格订购的计划煤(或长协煤);二是根据生产需要按照市场价格计划性或者临时性采购的市场煤;三是根据风险控制需要,按照约定的定价原则采购的市场长协煤(通常有几家长期合作的且有供应能力的市场煤供应商供应)。所谓火力发电企业的煤炭采购成本,就是指所有与合同煤和市场煤采购有关的煤炭成本、物流费用、商检费用、损耗等。长协煤与市场煤的比例、采购价格、采购数量、运输方式、结算方式等的选择,都将直接影响采购成本。从以上几个环节控制和降低煤炭采购成本,对提高火力发电企业经济效益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降低发电成本,仍然是直接提高发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二、影响火力发电企业煤炭采购成本的因素

弄清影响煤炭企业采购成本的因素,有的放矢地加强管理,做好成本控制,乃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影响火力发电企业煤炭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1.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市场信息,包括电力市场供需信息,煤炭市场供需信息,海运市场供需信息、大矿煤炭销售策略、北方港及下游主要港口的港存情况、部分地区因环保需要而对煤炭品质特殊要求、未来天气状况等。上述信息对煤炭需求总量及不同煤种的需求、以及煤炭价格将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信息闭塞,必然影响采购决策和采购成本,无法有效控制发电企业合理煤炭库存。

2.根据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采购决策。采购过程中,具有科学预见性和灵活机动的采购策略,能够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包括对长协煤和市场煤的采购数量的比例控制,正常煤种、进口煤以及经济煤种的采购组合,采购批量和采购时间安排,采购价格的制定及执行方式等。特别是采购数量和价格的确定,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采购成本的高低,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供货渠道的稳定和电力生产的稳定和经济效益。

3.煤炭物流运输方式。通过科学安排,根据不同的距离和具备的运输条件,选择按照最经济的物流运输方式(一般按照水运、铁路、公路的顺序)和最低的费用、最短的里程和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煤炭运输;选择在采购当期更低成本的煤源流向,对降低采购成本影响巨大。

4.资金结算方式。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选择预付煤款、预付定金货到付款、合同订购延后付款等不同结算方式,对减少企业资金占用,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5.煤炭库存数量的控制。不同的煤炭库存数量,将会占用不同的资金量,对煤炭成本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三、加强电力企业煤炭采购成本控制的几点策略

发电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煤炭燃料成本占生产和运营总成本比重很大,因此加强和改善发电企业煤炭的采购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增加企业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采购管理体系

目前,一些发电企业仍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燃料采购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采购程序不规范,权力过于集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潜在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燃料采购体制事关重大。

(1)建立科学的发电企业煤炭采购管理制度。以企业物资管理制度为基础,在煤炭供应市场相对宽松的情况下,积极推行燃料采购招标管理体系。通过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炭采购招标的管理。同时,不断完善煤炭采购管理岗位规范与采购招标工作流程标准,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来规范采购人员行为,促进煤炭供应体系的良好运转,封闭管理漏洞,实现煤炭采购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

(2)加强煤炭采购全过程的监管力度。煤炭采购要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法规,严守市场秩序,强化采购纪律,加强采购监管,把监管落实在采购的全过程。采购能紧贴市场规律,切实保证煤炭的质量,并不断拓宽采购渠道,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使电力企业煤炭的采购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3)运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煤炭采购管理。电力企业可以推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在煤炭采购管理中的运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管理工具,全面提升煤炭采购效率。并通过建立企业煤炭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市场信息模块、采购招标管理模块、采购业务管理模块以及发电企业厂内燃料管理模块等,建立起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使系统与企业计划、财务预算、运营生产、煤炭供应信息及供应商等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提高煤炭采购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

2.加强煤炭供货商的资格审查和资信等级的动态管理

(1)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符合条件的煤矿和供应商的信息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保存并跟踪动态评价,及时更新,给后续采购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档案信息应该统一编号,标注好每个煤矿和供应商的规模实力、信誉、联系方式、支付方式、期限、品质评价、供货情况等全方位信息。在建立档案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审批,只有通过审批的煤矿和供应商资料才能入档,在后续的采购中,必须从已经通过资格审查的商家中比较选择。

(2)加强供应商资信等级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买方市场已然成型。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供应商,希望能够以较好的煤源和及时完善的服务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进入发电企业煤炭供应体系,成为电企的煤炭供应商。为保证煤炭采购质量,发电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资信评价体系,有效提高方供应商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企业推行供应商资信等级的动态管理,既建立了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和招标采购管理机制,又可以根据供应商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服务质量等信息库,及时规避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避免了传统采购模式中人为的随意性,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益。

3.在进行煤炭采购过程中,分析市场供需,遵守价格规律

煤炭的市场价格一般会随着供求情况而不断变化,因此,在煤炭采购管理上,只有摸清这种规律,并严格遵循这种规律,方能够掌握好最佳的采购时机,从而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根本目的。

(1)根据供求状况决定长协煤和市场煤的采购数量和比例。如预判市场化对发电企业有利,则应加大市场煤采购比例而缩减长协煤采购量,以降低燃料采购成本。如预判市场会有波动,则因稳固合理比例长协煤量以确保煤炭供应结构的稳定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发电企业煤炭采购需求,适当与有供应能力、资信较好的供应商签订市场长期供应合同,约定执行价格规则的方式以稳固一块市场供应量。通过上述长协煤、市场长协煤以及临时采购的市场煤等煤炭采购途径,既可以稳固供应渠道又可以控制煤价,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

(2)根据煤炭供求状况和价格的波动情况确定煤炭的库存数量。在保障安全库存的前提下,结合发电企业实际耗煤量水平,在供大于求时,可以适当降低发电企业的库存量,以降低资金占用和采购成本;供求平衡时,保持正常库存量;供不应求时,应加大煤炭的库存量。

(3)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确定煤炭的库存量。恶劣的天气状况,不仅会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减少煤炭产量,从而影响煤炭价格,有时还会严重影响煤炭的运输而导致煤炭供应紧张。故在恶劣天气多发时期前期,要掌握后期天气情况的预判,及时提升发电企业库存或者建立下游可控港存,以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4)重视市场调研,开拓新的物流渠道和不同流向煤源,同时实现物流运输的相对稳定性。因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价格透明,煤炭经营利润偏低,因此不管是供应商还是发电企业如能有效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则能进一步降低煤炭采购成本。如近年来长江沿线散伙码头投资建设速度较快,培育出了很多新的港口,原来老的港口失去了价格优势、作业条件优势甚至是服务意识,因此有条件的发电企业可以加强市场调研,尝试新的煤炭运输途径,通过与海运企业、港口及内河运输企业等的有效合作,通过长协方式压低物流成本,提升煤炭再加工能力,从而降低煤炭采购成本。

3.重视企业“内外功”的整体提升,提升煤炭掺配掺烧能力

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整合与发展,大矿的单一煤种性价比偏低,通过各矿生产的不同特性的煤种进行掺配以降低成本,成为了业内公认的有效途径。

(1)根据不同煤种的经济性,有选择性的选择目标经济煤种(如褐煤、高硫煤、煤泥、印尼煤)。发电企业经营口与生产口需要紧紧围绕着“降本增效”的总体经营方向,根据所选择的煤炭特性,推动发电企业生产设备改进(如脱硫、脱硝设备投入与改造),企业内部煤炭卸储运系统改进(如储煤场改造,输煤系统改造),努力为更安全、更大量的燃用经济煤种而提升“内功”。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加大经济煤种的采购量。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提升褐煤、高硫煤、煤泥、印尼煤等经济煤种的采购量,厂内实现掺配掺烧。即使发电企业自身无有效掺配手段,在“内功”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应重视“外功”的提升,应当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性的通过市场煤供应商在站台、港口进行煤炭掺配,按照企业所能承受的指标进行科学测算掺配比例。增加掺配煤的采购量,而大大减少单一原煤或者大矿供应的标准品种的采购量以降低采购成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降低煤炭采购成本是火力发电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保持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炭的采购管理模式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纯粹计划采购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煤炭采购成本的管理模式不再是单一的降低采购价格,而是要立足于发电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整体的战略目标及外部环境,学习和应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于丽静.关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方法的探讨[J].华章,2011(6).

[2]张红亮.浅议煤炭企业如何降低采购成本[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6).

篇5

为规范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凡在本单位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所有餐饮工作人员(包括厨师、洗碗工、采购员、库管员、管理员、餐厅领班等)均应遵守本管理制度。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三、餐饮服务经营者应依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及时组织健康年检及新上岗人员健康检查,组织每日人员晨检,督促以上“五病”人员调离。

四、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要求,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严格规范操作。经营餐饮食品时应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梳整齐后置于帽后,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戴口罩。不得用手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用后的操作工具不得随便乱放。

五、严格按规范洗手,从业人员操作前、便后以及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按消毒液使用方法操作。

六、工作人员不得留长头发、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耳环等饰物。不得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或销售场所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穿工作服如厕及存在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七、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制定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各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加强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八、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等工作人员)包括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九、建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十、进入食品处理区的非加工操作人员,应符合现场操作人员卫生要求。

二、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餐饮服务活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经营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饮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记录,备查。

四、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六、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七、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处理。

八、如本单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负责人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告。

三、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食品经营过程从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一、食品经营卫生管理要求食品经营者应保证经营环境、设施设备、人员满足食品经营卫生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对所经营食品安全进行承诺。经营单位应设立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经营卫生管理。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每年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经营单位应建立与食品经营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二、采购应建立食品采购制度。包括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流程、食品验收标准等内容。应设立食品采购质量控制部门,对供应商的合法资质、生产能力、加工条件、卫生状况、质量管理水平、信用资质等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应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相关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案。采购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应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 QS 标志。

三、运输应建立食品运输制度。明确送货人员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对于车辆卫生、食品卫生的质量安全职责。食品运输应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运输包装材料或容器应完整、清洁、无污染、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达到相关食品卫生标准要求,且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在装卸、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避免内部食品受到机械或其他损伤。散装的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冷藏食品的运输可采用冷藏车、保温车、冷藏列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允许冷藏温度接近的多种食品拼箱装运.应查验索取供应商提供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及认证证书,并备案。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货证不符的应拒收或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应检查标识是否清楚、正确,标识不清楚的单独应存放。

四、销售应建立食品安全销售管理制度。明确销售人员在食品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销售场所。营业场所应布局合理,与生活等区域分开。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设施设备。食品销售有温度要求的应配备销售冷冻食品必备的冷藏库(柜)、冷冻(库)柜等设施设备。销售场所应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和消毒的设施设备。照明设备安装在食品的正上方应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与食品表面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无毒、无害或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表面平滑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质制造。销售场所应进行定期卫生检查和清洁,冷藏、冷冻库(柜)应当定期维护保养、清洗、清除异味,温度指示装置应当定期校验。销售冷藏、冷冻食品应按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进行控制,超出温度、湿度规定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的食品应分类上架摆放或垫离,不应落地码放。上架销售的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质期内,做到先进先出,并为消费者预留合理的存放和使用期。销售预包装食品不应延长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不应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应以破坏性方式处理销毁,并记录。应建立食品销售台账,记录销售食品的基本情况。

五、设备与工具卫生要求加工用设备和工具的构造应有利于保证食品卫生、易于清洗消毒、易于检查,避免因构造原因造成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他可能引起污染的物质滞留于设备和工具中。食品容器、工具和设备与食品的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设备内部角落部位应避免有尖角,以避免食品碎屑、污垢等的聚积。设备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清洁、维护和减少交叉污染。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和容器,应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原料加工中切配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的工具和容器,宜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

四、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制定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将全面检查与抽查、问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每天在营业后检查一次卫生,检查各岗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

三、各岗负责人应跟随检查、指导,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

四、单位卫生管理人员每周 1-2 次全面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五、建立加工操作设备及工具清洁制度,各岗位相关人员按规定开展清洁工作,使场所及其内部各项设施随时保持清洁。用于食品加工的设备及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进行消毒(推荐的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的清洁计划见附件 5),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

六、应建立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维修保养制度,并按规定进行维护或检修,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七、品加工经营场所内不得存放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物品,各项设施也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八、用化学消毒的设备及工具消毒后要彻底清洗。已清洗和消毒过的设备和工具,应在保洁设施内定位存放,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九、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及工具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十、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洗刷、消毒、保洁。

十一、用具每天班前、班后要清洗、消毒一次,运行过程要有序、保持清洁、无污垢、见本色。

十二、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十三、冷藏、冷冻工具应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洗刷、消毒一次,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十四、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

五、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公司严禁采购下列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二、检查预包装食品包装的标签是否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三、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禁止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采购的不合格食品。

四、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货采用计算机管理,须建立电子台帐。设立一个存放上一级批发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内容,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六、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二、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三、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四、有专门的食品库房储存食品,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食品贮存场所应当防止食品污染,有良好的防潮、防火、防鼠、防虫、防尘等设施。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原辅材料、成品及其他物品的存放要求。食品与非食品、原料与成品、直接入口食品与非直接入口食品应分开贮存,整齐放置,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存放隔墙、离地距离均应在 10 厘米以上。

五、建立入、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先进先出。各类食品要按品种分开存放。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六、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七、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 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八、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九、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十、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七、废弃物处置制度

为防止“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保障公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要求,建立本制度:

一、与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服务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经营协议。

二、安排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收运、台账管理工作。

三、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

四、禁止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五、废弃物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容器应当具有餐厨废弃物标识,整洁完好,运输中不得泄漏、撒落;

六、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七、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八、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并定期向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报告。

九、发现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违规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应第一时间向当地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举报。

十、单位负责人应实时监测单位餐厨废弃的处置管理,并对处置行为负责。

八、食品退市和召回制度

为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消费领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经营者必须认真做好上柜及仓储食品的经常性检查,如发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必须立即撤下柜台或清除出库,停止销售:

1.已经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经法定检测机构和行政执法机关检测为不合格的食品;

3.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4.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食品和发现其生产加工的原料、辅助材料、添加剂为不合格产品或违反国家禁令或其生产工艺不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

二.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食品,必须依据销售台帐立即召回,并及时向工商部门报告和退还货款或进行赔偿。

三.对已经售出的严重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在发现后一个小时内营业场所公示,并选择能够覆盖销售范围的新闻媒体予以公示,通知购货人立即停止销售、使用,负责将该批产品召回并销毁。

四.不合格食品一经退市或召回,不得再次投入市场。

九、食品安全承诺书

十、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公示管理工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

二、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基本信息包括:品名、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供货单位等。并将食品添加剂保管人、食品添加剂使用人、产品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称、功能、最大使用量明示在公示牌上。

三、公示的基本信息要与实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相符,不得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变化的要及时更换公示信息。

四、采购的食品添加剂要专店采购、专账记录、专区存放、专器称量、专人负责,并按照有效期使用。严禁采购和使用无合法生产资质以及标签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

五、公示栏应悬挂在经营单位明显位置,便于公众了解相关信息。

十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对照执行)

为了加强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人体健康和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杜绝使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中物品的现象。

二、不得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了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餐饮单位加工经营食品为现制现售模式的,尽可能不用食品添加剂,确须使用的,必须在限量范围内使用。

三、必须采购使用食品添加剂包装标签上有注明中文“食品添加剂”字样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标签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7、48和66条的规定。

四、购入食品添加剂时,须索证索票,索取生产许可证明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并登记台账,详细记录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方法、数量等内容。

五、餐饮单位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六、严禁违法使用硼酸、硼砂、罂su壳、罂su粉、废弃食用油脂、工业石蜡等一切非食用物质;严禁超范围、超量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七、油条、糕点、面食等常用的泡打粉等含铝膨松剂,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止铝含量超标;应首选使用不含铝的酵母粉、塔塔粉等食品添加剂。糕点禁用苯甲酸、苯甲酸钠等防腐剂。

八、餐饮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使用食品添加剂应配备专用称量工具,严格按限量标准使用,每次使用食品添加剂须有使用记录。存放食品添加剂,专柜必须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并做到“五专”制度(专店采购、专柜存放、专人负责、专用工具、专用台账),不得与非食用产品或有毒有害物品混放。

九、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食品添加剂应少进勤进,先进先出,避免过量库存和过期。对已使用或库存的食品添加剂应每月检查一次,过期的食品添加剂应及时处理。

十、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工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设置专用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区域(或专间)及设备,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的大小和数量应能满足需要。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与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分开。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饮具使用前应洗净并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四、餐饮具做到当餐回收,当餐清洗消毒,不得隔顿、隔夜。

五、餐饮具应首选热力方法进行消毒,严格按照“除残渣、碱水(或洗涤剂)刷、清水冲、热力消、保洁”的顺序操作。使用化学药物消毒的严格按照除残渣、碱水(或洗涤剂)刷、清水冲、药物泡、清水冲、保洁的顺序操作,并注意要彻底清洗干净,防止药物残留。

六、消毒后的餐饮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无泡沫、无不溶性附着物,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七、消毒后的餐饮具及时放入保洁柜密闭保存备用。盛放消毒餐饮具的保洁柜要有明显标记,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要分开存放,保洁柜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八、采购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营业执照、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复印件、产品消毒合格证明;清洗消毒餐饮具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审计管理 预算 计划

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制度也得以逐渐建立和完善。采购审计管理作为把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过程的合规合理性的重要管理制度和有力的保障,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阐述采购审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的相关举措,以期更好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发挥政府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一、采购审计相关概念阐述

狭义的采购审计是指物资采购审计,即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物资采购各部门和环节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这里所称的“物资”是指组织在产品生产、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

广义的采购审计包括物资采购审计以及基建审计、合同审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多个部门,其主要内容根据采购流程的流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公司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是否合理、科学,与实际上的生产计划是否一一致,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对采购数量、采购时间、运输、使用、质量是否有保证措施;二是采购询价审计。每个材料是否有不同供应商的成本比较,是否做到货比三家,甚至N家;三是采购选择审计。供应商的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对于一些长期合作过的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周期性的评审,包括供货质量、工程能力、履行合同次数、准时交货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审;四是合同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有完整的收货、验收的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五是验收入库的审计。是否对收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查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是否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是否保持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是否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是否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降低风险,规避成本。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举措

1.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意识。把好钱袋子,是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其为人民服务义务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单位,是非营利性的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时期保持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其采购工作以及后面的采购审计工作,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应当深刻意识到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员关注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全员配合采购审计工作,全员监督采购审计工作,让采购审计工作得以更好开展,发挥成效。

2.完善采购流程相关管理制度。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事的依据,也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手段。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首先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流程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推行,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计划――即预算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询价环节――即价格控制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选择――即供应商管理及准入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合同管理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验收入库――即出入库管理制度。对以上各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都应当予以重视,并合理制定,落力推行,并不断检验成效加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意识到制度在规范采购流程,监督采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制度的形式将采购中的各项规定、流程不断细化并加以落实,做到采购审计整个过程有据可一,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有责可究,真正做到采购审计人人监督,公正透明。

3.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素质。人才是一个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板块,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采购审计工作,发挥采购审计工作的真正效用,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就应当重视对采购审计相关人员的招聘工作,专门针对采购审计工作的人员要求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优秀采购审计方面的专才和人才,严格人才准入制度。其次,在采购审计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和提升,通过定时和不定时开展的内部和外部培训,不断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新和优化采购审计人员的理论和技能体系,使采购审计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精进,不断优化。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审计人员考核机制,实现有奖有罚,优胜劣汰,赋予采购审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推动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做好采购审计工作。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评估考核制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采购审计管理评估考核,行政事业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就没有全力执行的动力和压力,也没有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的可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单位采购工作展开审计管理,对采购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和处罚,对采购审计中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扬和奖励,并将单位采购审计结果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的形式,强化员工采购审计概念,提升单位采购工作的成效。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对采购审计管理工作本身及其负责人员展开评估考核,检验采购审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成效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加以不断改正和完善。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得以不断改进完善。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面对当前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唯有不断完善自身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成为百姓信赖,人民称赞的好政府,好单位。

参考文献

[1]吕震,张秀娟.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浅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16期.

[2]赵志瑜,马正恕.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思考.财会通讯,2013年31期.

篇7

【关键字】车队建设车辆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F40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重型卡车的相关介绍

例如,随着“中国第三代重卡”德龙F2000系列车型的震撼登场,以及8X 4、10 X 4系列多轴载货车的重拳出击,陕汽重卡成为了“卓越品质、物超所值”的代名词,以质量过硬、高效运输、超强承载、出勤率高而备受赞誉。“德龙F2000”是陕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的结晶,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全新水平,是我国出口欧洲的重卡产品。外表雍容华贵,驾驶室秉承欧洲风格,专有四点全浮式悬置机构,电动天窗、恒温空调、车载电话、VCD等高级配置营造了高级轿车般的驾驶氛围。进口驾驶室本体、7.5 t曼技术前轴、德龙专用发动机、专用变速箱等国内外优质组合实现了更佳匹配。大开门设计、实用宽敞的卧铺、双夹层顶盖等充满人性化的设计风格,280至45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德龙F2000实现了真正的升级。

二、车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重型卡车任务不断增加,任务执行区域扩大,油耗大大增加。往往都是驾驶人员单独执行远途任务,这就造成了对驾驶人员的用油的管理难度增加。

(2)重型卡车维护、维修的所用的配件领取的问题。由于车辆的维护、维修所用的配件种类繁多,后勤所准备的种类不多。这就造成一部分车辆的维护、维修还需要去修配厂完成,无形中造一些车辆维修成本增加。

(3)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重型卡车任务繁多,油耗成本大幅增加,加之驾驶人员对加油站的选择也不很固定,随时缺油,随时加。也因加油站油价不尽相同,给油耗的成本无形加大。

2、车辆维护、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型卡车车队在车辆方面上,有新车、旧车,有好车、次车,这样对车辆的维护、维修所需要的配件选择及费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搞好车队建设及车辆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如何让重型卡车车队的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优质呢?这就需要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客观合理地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为机关车队的良好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需对所派出的人员、车辆用油等事项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如:执行任务的行车里程,公里耗油量,任务完成时间等等都要进行考核。这可以把人员节约成本积极性及车辆油耗降低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还以避免或减少公车滥用、私用,减少油耗,为机关、为车队节省成本。

2、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驾驶员的节约意识。有很大一部分的驾驶员,节约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因为花的是“公家钱”,办的是“公家事”,“羊毛”没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很多的必要的浪费,都视而不见。由于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公车私用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浪费行为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证明重点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争取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氛围,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合作,使大家在工作中逐渐养成良好节约习惯。节约是车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大、矛盾多,需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达到共识,争取支持配合,密切协作。要求全体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营造“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浓厚氛围,强化资源稀缺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3、结合实际,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客观、实际、完善的车队后勤管理制度对帮助、提高机关车队的工作高效、管理有序、安全节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来健全车队后勤的管理制度:首先,服务原则。依据机关单位所规定的所后勤工作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制定;其次,节约原则。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原则,科学、合理、保质保量地对车辆维护、维修所需要配件采购、以及降低油耗成本等进行制定;第三,人性化原则。对于长期执行较远地域的驾驶人员的油耗、配件等问题,应给予合理评估,适当放宽油耗、配件的标准。依据以上三项原则,对工作职责、奖惩制度、车辆油耗、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等给予健全、完善,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辅助机关车队整体的管理,把机关车队后勤的工作做更完善、更具体。

4、车辆停车实行定置化管理

认真执行定置化管理规定,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做到整齐化一,美观整洁。车辆停放必须放在停车场的停车车位上,不准乱停车场,保持整洁面貌整齐。对停放车辆不整齐的罚款20元,乱放车辆的罚款50元。严禁在停车场内刷车、擦车。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如在停车场内刷车一次罚款50元。车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正点发车,并按规定的停车地点停放车辆,并服从安监人员的指挥,如发现乱停车或不按规定时间发车者,一次罚责任人50元。

5、完善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

对于机关车队来讲,车辆的维护与维修所占的费用相对来讲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合理的制定关于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首先,结合车辆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车辆保养、维修配件的保质、保量以及采购价格的标准。避免在保养与维修费用上支出过大,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并做到有专人进行监管。其次,对车辆要制订出定期的维护与维修时间表,避免车辆没有通过正常的维护或维修而造成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6、车辆的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成本管理

车队的车辆使用率高,行使的里程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车辆要及时进行维护及维修。这就要求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应按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车队的各种车辆按规定时间进行维护或是维修,发现任何的大小故障都要认真对待,予以及时的维修、处理。首先,对各种车辆所需要的配件要求就要严把质量关。配件的质量关系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购不同车辆的配件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配件。首次,各种车辆的配件采购价格的控制。虽然配件的质量相同,但是往往价格却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相关配件进行采购时,一定要多走、多询价,做到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配件,以降低车辆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的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 陈允文 加强车辆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优质服务安全行车[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2] 毛宝祥 谈甘肃省交通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期刊论文]-交通财会2008(10)

[3] 周甘霖.杨海辉注重车辆管理保证行车安全--北京卫戌区某坦克团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期刊论文]-汽车运用2003(1)

篇8

一、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不到位,物资管理沟通协调机制不畅。在物资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主要有采购资源、仓储资源,运输资源等几个环节,由于涉及到的环节众多,造成了业物资计划控制不到位,物资采购控制不到位,仓库管理定置不到位。产品入库时未能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不少手续存有缺陷。企业对物资采购的执行过程缺乏控制,使素质偏低的采购人员进行盲目采购, 极少数人为的编制虚假账目,损公肥私,导致物资在入库后出现了长期挂账的局面。造成物资账面价与实际市值价相背离,既造成无故浪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安全及其他工作,又影响了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同时,由于企业各个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企业多头采购,价格体系不完善,难以控制采购价,更无法控制在最低的价格限额内进货。这种滥定价、滥采购,漏洞多、弊病大,搞乱了物资供应的市场秩序。

2.物资管理意识不够明确。物资管理作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多的被现代企业所重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石油企业物资的供应程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却还是停留在原点,企业本身的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完全消除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些石油企业本身对物资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但目前石油产量不断下降,储量变少,各个单位各自为政,不顾全局利益,越权重复采购,有些单位物资积压,另一单位却采购不到物资,失去了统一管理、灵活调控的优势。物资部门也因为计划不周全,生产时有变更,导致了生产物资用不上,造成严重积货,这些积压的物资又不能很好地及时处理,就变成了大量的资金积压,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加重库存成本。因此,更要加强对石油的物资管理。但是,石油企业由于物资管理意识不明确,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有些规章制度也根本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实施的政策措施。对现在石油企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太关注和了解,改进物资管理的主动性不够,浪费企业很多采购资金,从而增加成本。因此,造成了物资管理意识不够明确,都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使之无法在经营当中取得优势。

3.物资管理信息技术水平低。传统物资管理,物资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由于石油企业普遍规模大、没有建立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不能解决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各物资的运作没有很好地连接,不能达到信息共享。以致于许多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精力、物力、财力建成平台后,不仅无法产生经济效益,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还造成了运输不合力,使物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

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畅通内部协调机制。 企业在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时,应当比照健全资金、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着力从全面梳理相关制度和流程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的目标管理制度、物资的供应和使用制度及奖罚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使得物资的采购、加工、运输、储备、供应、回收和处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监督和考核,顺利实现当期施工任务和物资效益的合理化。同时,畅通内部协调。由于物资管理涉及到生产、技术、采购、财务、物流、保管等多个部门,因此,必须畅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才是根本。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要打胜仗,后勤物资保障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战役的胜败。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物资计划的制定、采购、运输到仓储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企业的特产经营生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

2.强化物资管理意识。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物资企业经营管理意识正日益为广大企业员工所认识。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践证明,能否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形成一种符合市场要求的具有进取开拓姿态的经营管理意识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不但要抓好生产管好质量,更重要的还要抓好进口和出口,要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以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市场上的物资价格高低不一的现象突出,不仅不同厂家的同一种产品存在着几种不同的价格,甚至同一个厂家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地方的市场上也有几种不同的价格。所以,我们必须强化物资管理意识。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

3.强化物资管理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是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对于石油物资管理更是重要,因此企业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物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物质管理信息化,把人从大批烦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去处理更有价值、更重要的工作,进步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物资管理与企业财务、采购、销售等多个部门相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企业坚持整体思路进行运转,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最终带来利润上的提升。石油企业继续加大ERP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篇9

由于现代水电企业项目大都位于远离城市的山区,交通不便,运距成为物资供应的又一重点,供应周期的加长,运输途中的突发状况不可避免,使得物资存在着运输上的困难。这就需要做好物资管理以及协调方面的工作,也对物资管理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着新型管理模式的深入开展,物资管理人员以年轻人为主力,虽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需要进一步掌握物资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流程。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定期开展培训,能够有效减免因经验不足导致的不必要的利润流失。

2优化现代水电企业的物资管理方法

现代水电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提升物资管理水平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只有真正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基础性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我国现代水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2.1做好物资制度管理

首要工作当然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快制度建设的速度,对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为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依据。当前我国的现代水电企业在开展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物资计划同采购环节的分开、采购环节同物资保管环节的分开以及相关岗位的分离,例如:申请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实行等,这些都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制约和控制作用。

2.2规范物资采购流程

水电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还要管理好合格供应商,对他们开展动态评价管理,采取定点采购的方式,更好的同供应商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对于物资采购招标的范围也应加以界定,对相关的评标活动要加以规范,推行集中采购,由专门的评标小组负责评标工作。优化物资采购的流程并加以整合,将物资管理中的各种业务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系统中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功能,推行全新的采购方式。

2.3提升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物资采购采用网上竞价的方式也逐渐的具有了可行性,并且日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采购手段。这种网上竞价的采购手段具有很高的透明度,采购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廉,可以使物资采购过程变得更加高效、透明、诚信。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开展网上竞价时,需要相关技术公司提供支持,提升信息的安全性,还需要对合格供应商开展必要的基本操作培训,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进行网上竞价的操作方法,鼓励他们改变思路,更好的参与到网络信息化竞价的过程中。

3结语

篇10

[关键词]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健康;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20-02

医疗器械的监管内容从产品设计开始,是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在内的全过程监管。为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2000年我国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步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随后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规章,分别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为规范医疗器械市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 我国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器械采购把关不严,使用执行不规范

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缺乏对首次采购企业和首次采购品种进行质量审核的程序,索取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制造认可表和合格证等资料不完整。同时对于非首次采购的企业,则因老客户关系,没有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超范围经营或采购高风险医疗器械现象时有发生。我国除市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较健全外,其他卫生院、所、个体诊所、专科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采购入库验收、出库复核、在库保管养护、使用、销毁制度未健全,执行不力,入库验收记录不规范,只是简单对医疗器械进行品名、数量的登记。

1.2 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审批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药监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经营场所与仓库面积进行监管,实际对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并无实际意义;同时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分类不确定,给实际监管工作带来不便。对质量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登记注册制度,企业质量负责人与质量管理员是否兼职无从得知。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罚则,形成监管漏洞。同时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内容缺乏一致性。我国采用的ISO13485∶2003标准比较原则、抽象、概括,其中一些标准对我国目前的生产企业要求过高,可操作性不大。此外,3C产品认证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安全性能的要求,与质量体系考核依据的医疗器械专用标准内容不完全一致。

1.3 医疗器械的保管、养护环节相对薄弱

按法规的要求,医疗机构对在用仪器设备要有符合医疗器械使用维修的专用场所和技术人员,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定期的维护、维修,并建立维护、维修记录。调查发现,定期维护、养护的制度难以落实。特别是大型先进设备,操作人员只会使用,不懂维护。有的在用医疗器械设备使用长达12~15年,其质量状况无法保证。

1.4 审批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各地审批人员的业务素质不一,对同一品种的适用范围掌握差异很大。有的卫生局对厂家宣称的具有众多适用范围的医疗器械没有进行科学审查即予批准;有的则因为审查人员对具体产品不熟悉,为放心起见,凡自己不知道的适用范围即不予批准,造成审批不公正。同样的产品,有的卫生局审批的适用范围只有3~4项,有的卫生局则多达l0多项,甚至更多。

2 良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方法

2.1 加强知识培训与教育

卫生行政与监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对器械管理、采购、验收、保管和养护人员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使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管理技能,并持证上岗;对涉及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的手术医师、护理人员,主要指导好各专业项目填写完整,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机构在加强对各级相关人员医疗器械业务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素质。

2.2 进行依法监督

目前,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依据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临床使用的法规制度尚未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今年将对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环节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依照新的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可避免过去监管依据不足的尴尬。在相关的法规还未出台之前,我们将根据既定的管理办法,巩固多年来对医疗机构监管的成果,继续对医疗机构进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从采购、验收、存储、使用、销毁等环节进行规范,让使用透明化,让病人知情,以避免信息的不对称而增加医患纠纷。

2.3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监管部门应制定出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使用等管理制度内容的框架,要求医院根据框架制定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管理制度,使制度不流于形式,具有操作性,使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统一设计医疗器械购进验收记录、销毁记录、重点监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等,做到记录内容无纰漏,可查可溯,有效管理。

2.4 完善医疗器械抽验制度

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每年制定抽验计划时,应将抽验重点放在本地区的生产企业上,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按管辖区域各负其责。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抽验,进口医疗器械和国内一级商经销的产品多位于源头位置,属于高风险产品,应加强抽验;一些仓储运输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或经销量较大的企业也应加强抽验;大部分小型经营企业库存不够抽验基数或抽验数量,并且只有购销活动无仓储运输对质量影响很小,应尽量不进行抽验。

总之,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才刚刚起步,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加大执法力度,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郝和平,奚廷斐,长生.医疗监督管理和评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

[2]田春林,彭武军. 农村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事,2004, 18(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