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地理图像的概念、分类及其统计分析
1.地理图像的概念及分类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也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它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是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核心。按地理思维,笔者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分为感性思维类图像和理性思维类图像2大类,其下又分6个亚类。其中,感性思维类图像分为景观照片类图像和漫画素描类图像;理性思维类图像包括示意图、分布图、统计图和组合图。
2.地理图像的统计与分析
地理图像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接,实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呈递与融合。据统计,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分别是57、52、38、48,理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分别是87、111、82、80。两个年级上册中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均比下册多,理性思维类图像数量与下册相当,比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在统计时发现八年级上册编排的感性思维类图像数量偏少,具体在第一章“众多的人口”一节,只有1幅漫画素描类图像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显然不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国情,教育地位比较重要,又是难点,使用1幅感性思维图像难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在此节添加几幅感性思维类图像进行直观形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可使内容通俗易懂,利于理解。
二、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1.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中的数量分析
地理图像可以将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作用。本研究中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共1 002个(见表1),使用图像表述的知识点555个,占比重较大,占全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部分的55.4%,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中,情感教育的知识点306个,态度教育的知识点153个,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96个,分别占62.7%、50.16%、45.93%。
(1)地理图像在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地理图像在情感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地理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方面占比重大,分别占65.26%、71.34%。初中阶段是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期,是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的初级阶段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而地理图像最能吸引初学者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量的地理图像有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强调审美情趣,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倾向,充分体现出美育的教育地位,地理图像能把美育因素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形成。
(2)地理图像在态度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地理图像可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有助于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这一难点部分的讲解,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初学者可以轻松掌握抽象而难理解的内容。据统计,图像在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教育中占较大比重,分别为50%、57.14%。
(3)地理图像在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价值观教育是教学目标的终极阶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又是教育的重难点,地理图像有利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具有文字难以表述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教材利用图像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还不够,只占34.69%,这与积极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有悖,没有达到对学生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指导及理论依据。据统计,七年级上册没有1幅图像用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在该册适当添加利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图像。
2.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据统计,景观照片类图像在地理学习兴趣、合作态度和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62.9%、50%、36.11%;分布图在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和科学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45.3%、53.85%、35.57%;组合图在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占比重较大,分别占30%、41.18%;统计图在人口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比重大,占52.94%;示意图在进行全球意识教育时与景观照片类图像和组合图的水平相当,占33.33%。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充分发挥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作用,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充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漫画素描类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不明显。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漫画素描类图像是学生最能接受也是最通俗易懂的图像之一,但在教材中的编排数量太少,仅占所有图像的7.57%,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据统计,七年级下册只有2幅,八年级下册只有5幅。笔者认为,应在该教材中适当添加漫画素描类图像。
3.不同类型地理图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中的作用分析
各类图像分布在各册各章各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实现中均占有一定比重,但教育的侧重点却互不相同。据统计,景观照片类图像在情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占绝对优势,共125幅,占全部情感教育的40.85%,分布图和组合图分别在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中占绝对优势,各占34.64%和21.88%。从感性知识的角度进行情感教育,从理性知识的角度进行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图像内容由浅入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程度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符合初中阶段的教育标准,以情感教育为主,其次是态度教育,最后是价值观教育。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以下规律。
(1)景观照片类图像有利于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景观照片类图像使教学内容充满可读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视觉刺激引发学习兴趣,比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快。据统计,用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目标的景观照片类图像有78幅,占全部景观照片类图像的62.9%,利于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目标的实现。
(2)分布图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培养。分布图是表现一些现象空间分布位置与范围的图型,能充分培养学生横向对比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利于科学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多元嵌入,知行相融”
1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力的缺失问题
1.1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尽其所能的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新时展的人才。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对象的学生,其价值和学生本身,不但要注重就业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显得极为重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的润育和培养,都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3]。
1.2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本理念和意识模糊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所管理的每一个学生均是具有鲜明的个体,均具有自我意识、思想和理念,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该多以鼓励和激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斗志[4]。如此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使被管理的大学生感觉到不被尊重,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5]。因而,人本理念的缺失,也导致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与被管理的大学生存在沟通的误解,会影响管理执行层面的工作激情[6]。
2“多元嵌入,知行相融”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路径选择
2.1将“小机关”躬身到“大服务”的教学管理格局
建立一支素质高、效率快的教学管理团队,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团队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希望于高校内部建立一支素质高、响应快、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团队。
2.2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环节
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是高等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宗旨。要帮助大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通过提升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人文关怀和文化品质。强化教学管理和为学生服务工作,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7]。
2.3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管理环节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服务定位,发挥管理岗位的服务作用,保证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方式,力求制度创新,增加教学管理团队的科研和交流的机会,使管理者能够从心理上认可自己管理岗位,能对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和创新。依据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学生入学前,科学编制各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2.4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管理环节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植入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的理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够意识到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对高等学校的利好,搭建一个积极、团结、乐观和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对执行力的认知,强化理想信念,形成具有高度执行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全面提升管理和教学执行力。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氛围人文理念,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核心执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把人本理论融入其中,注重运用人本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达到高质量的开展教育管理目标。强化高校教师人文情怀,推动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注重建立完善人本教育管理制度,在切实尊重学生利益、学生身心需要的基础上完善的各种学生奖惩制度、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完善学生诉求表达机制,注重建立校长接待学生办公日制度,开放在线互动问答制度,切实落实主张和申诉学生权利有效机制;构建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强调为学生创造个性化与舒适化的学术研究氛围,达到促进大学生有效成长的目标。
2.5管理机制由“管”到“理”的进化
在已有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成效。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后经迈克尔哈默、乔佩帕德、菲利普罗兰、威廉姆凯丁格、阿什利布拉干扎等管理学家的改进,成为风靡全球的管理学理论并逐渐影响到教育管理领域。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体制中,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优化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首要着力点应是把管理对象从大学生宏观群体转向具体的大学生微观个体,尊重每一个具体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个性化管理促使其个性化发展与成长,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2.6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
如何调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各级管理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协同化管理,是对当下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智慧提出的更大挑战。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概念。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有效地理顺内部各种行政机构的职能与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去。
3结语
篇3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裁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肩章可循制度管人。
2.责任到人。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人。
篇4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教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教务管理系统是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为其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务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务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师生与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上公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使得教学与教务管理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及时。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推动了大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降低了教育成本,让学习者能在网上实时互动,互为师生。信息化教务管理手段是教务管理适应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模块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进行教务数据处理的教务管理系统终端和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功能全面,使用方便,主要包括:(1)基础信息模块。它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2)学生管理模块。(3)教学计划模块。(4)选课管理模块。(5)成绩管理模块。(6)毕业管理模块。
2、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MOOCS指的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在中文之中翻译是"慕课",在些年来在国际社会之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学发展战略学会的会长郝克明对于MOOCS这样描述,在2012年在美国由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一经发起就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是教育界的'海啸'的到来。围绕学生如何有效在线学习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交流、小组学习、在线答疑、课后测试及浏览相关课外材料等功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知识缺陷有选择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正因为MOOCS的这一优点,网络开放课程已经逐渐变成高校、媒体和企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3.1 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系统
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功能完备的优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教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是不可缺少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指导下,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定制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尽快更新与软件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使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的制度要规范、严密,便于操作,同时要体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改革逐渐深入,一些卓越的工程师、分级教学等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这要求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及补充意见,促使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务管理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规范化就是要求各项工作要按一定的标准去进行,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杜绝随意性的凭经验办事。
3.3 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原则。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人才,引进一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务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提高现有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用和开发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规范,加强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人员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应用能力,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实施教学管理奖惩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
4、结束语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教务管理模式,分析影响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努力探索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学分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1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因此,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才能充分体现重视学生个人发展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至今,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逐步形成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目前,我国高校围绕学分制改革,在学分银行、学分转移、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出现了学分制改革的“第五次”。许多高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学分制管理的实施。我校于2008年启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及积累,2010年成功完成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从2010级新生入校起正式实施学分制管理。我校在对学分制管理运行中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形成一套可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大力发展网络教学课程,以微课和慕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带动教学改革和学分认定改革。
一、信息化管理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手段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及绩点的计算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毕业资格获得的标准。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突出“三个自主”,即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及学习进程。
在学分制管理下,存在着基于学生、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四者之间的矛盾,纵然学分制管理方案设计完美,但人工手段下实施学分制仍困难重重,因此许多高校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在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技术、课程共享和管理平台等技术的支持下实施学分制。
二、学分制管理框架的构建
1.课程设置。我校从2006年起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将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选修课、素质能力选修课6大类课程类型。并对各课程类型在修学学分的制定上做了相应的规定,如文化素质课32学分、专业群平台课16学分等。除了对课程类型做了统一外,还对课程性质做了相关的规定,便于实施选课。如文化素质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实践课属于必修课,必修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和素质能力选修课属于选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选修是学分制的基础。为把握住选修课的开课数量和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建设上普遍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综合考虑学生本专业能力提升、跨专业发展、就业针对性等需求。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每学期第10周由任课教师提出开课申请报专业系审核,之后交教务处初审,初审合格的课程,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听取新开课程的老师进行说课、评审,评审通过后的课程,编制下学期选修课开课计划。经过近四年的建设,目前,我院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总门次为158门五大类,即方向外语限选课、体育选项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类选修课、专升本模块课。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体现课程灵活性的重要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选课的空间。
2.学生选课。我校目前开课分为院系开课及全校开课。选课形式对应分为院系级选课系统及全校选课系统,在排课及选课时间安排上以先院系必修的专业课程再全校必修的公共课程,然后再安排属于选修的课程,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正确选择而不会出现该选的课未选上的情况。在选课的实施上采取三轮选课,第一轮选课主要针对专业必修课,此类课在开课形式上以各院系按教学资源制定的学习形式为主,各院系可以组织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进行开课。第二轮选课主要针对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学生可以错开自己的专业必修课程的上课时间来选择公共必修课;第三轮选课为专业选修课和素质选修课,在必修课选完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任选课的选课,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兴趣、精力和职业拓展来选择想修读的课程。
3.学业导师制。为了指导学生的正确选课,我校建立了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辅导,以及课程选课的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指导。并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对未取得学分的课程进行重修。更多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学业上的帮助。
4.考试管理及成绩管理。我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类:考试课和考查课。其中考试课又分为国家组织的等级考试和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国家组织的等级考试有2门:公共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由教务处统一按课程教学班进行安排,一般在学期末进行;考查课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时随堂进行。考试课课程的成绩为百分制,大于等于60分才能取得学分,并按要求计算绩点;考查课课程的成绩为等级制,由信息系统自动折算为对应的百分制(如及格为65,优为95等),大于等于65分才能取得学分。
5.网络课程、共享课程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下学分制的外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所拓展。我校部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建立了网络课程,加上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以及当前发展起来的网络共享课程和在线课程资源等,借助数字设备学生在课堂外随时可以在网上学习一些专业课、公共课、素质能力课,通过学校安排的考核或认可的考核方式后,获得所需要的学分。
6.学分置换。在信息为主的时代,学生对于职业发展需求的新理念非常敏锐,对于就业方向极为敏感,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会自行补充和拓展各方面的知识,获取本专业要求以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对于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试等技能方面的学习可以用获得奖项及相关证书来申请进行选修课类课程的学分置换
三、发挥信息化作用,实施网络课程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度普及的形式下,高校学分制管理近年来面临着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传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局限。微课、慕课和私播课等新教学手段的兴起为学分制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类必修课程,是经过论证后按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进行确定实施的,这类课程不同的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要求有所不同,而本校建设的专业课网络教程主要用于课堂外辅导和重修学习,所以一般不建议通过网上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选修课类课程,是学生在本专业或是相关专业进行拓展学习、获取先进知识的途径,这类课程要求开出门数多知识覆盖面广,要求教师对专业新知识把握程度高,因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所以可以采取引进共享网络课程来增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专业方向进行校内资源选课或是选择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全面教育的需要。公共类课程不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开课门类和班数都较多,为优化教学资源建议采取网络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并可以整学期滚动开设,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或重修。
2.实现网络教学与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目前许多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独立性的,只在管理系统内部实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教学任务、课表、选课、成绩录入、学分计算等管理过程。随着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共享课程联盟的成立、学分互认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实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效融合,选课数据要上传到管理系统中,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完成的上课、提问、辅导、在线测试后,成绩最终录入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
3.实现校际间的学分互认。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多模式平台的应用,目前各高校学生都能方便地享受到更多更优的教学资源服务。加强高校联盟、校校合作,校际间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完善对接机制,对同类院校强势学科的学分给予互认,建立学分银行,形成高校联盟课程互认制度,以便更好完成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
总之,实行学分制管理是一项较为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管理工作,信息化背景下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协调,制定相关管理配套政策,加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设校内网络课程及在线考试系统,引入优质网络课程,真正意义上完成有特色的高校学分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燕.高校教育信息化对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影响[J].考试刊,2013,(1).
篇6
关键词:函授教育;科学发展
一、我国函授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模糊
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是什么?函授教育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核,也是教育矢志不渝的内在追求。
当前,我国函授教育发展在实质上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这与函授教育发展目的相悖逆。在市场经济下函授教育追求经济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发展的目的,只是发展的手段。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函授教育发展目的认识不清。有些办学机构在拓展规模上用尽气力,在函授招生中夸大宣传甚至违规宣传、有的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也盲目扩招,无序竞争抢生源现象屡禁不止。而在教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升内方面就不予以重视。从而出现了重外延扩展轻内涵建设的短视行为,不能坚持走提升内涵和拓展外延统一发展之路,就不能使函授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
(二)函授教育发展缺乏活力
滞后的函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造成重传承轻创新的守旧局面,阻碍了函授教育科学发展,函授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制度,不断指引着函授教育创新方向和注入函授教育发展新的活力。
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校函授教育评估内容和准则》《普通高校函授教育辅导站暂行规程》十多年来对我国函授教育发展起到了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函授教育改革和发展,函授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评估指标体系滞后教育发展的现象已渐显出来,这无疑禁锢了函授工作者的创新思维,使函授工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造成了函授教育中重传承轻创新的守旧局面。传承是对函授教育长期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梳理,创新应立足于对以往函授教育事业的肯定的传承基础之上。当前函授教育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状,正是由于函授教育创新能力偏低,导致先进办学理念难以落实与推广,致使函授教育发展缺乏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影响函授教育发展
1.教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函授教育在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对函授教育对象和函授教学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函授教学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仍然陈旧,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大屏幕、电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已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形式的变化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完全改观,教师与学生依旧是说与听的关系,面授往往是划重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佳。
2.学的问题。
学生生源整体质量下降现象严重。自1999年扩招以来,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有些省连续几年录取分数线在100分左右。由于成人高考不设单科成绩,有的学生英语、高数只有几分,知识基础差。
自学落不到实处。函授教学特点是“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自学是函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全凭学生自觉性,自学很难得到保证。
工学矛盾突出,函授面授出勤率低是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单位以压缩编制、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普遍推行,学生请假难面授时间不能保证。
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由于现有的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单纯地用文凭衡量人才,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
(四)管理不能与时俱进
1.学年制的管理制度缺乏弹性,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缺乏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选择所需知识的自由度,不利于缓和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
2.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函授教育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模式,往往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函授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相对滞后,管理手段明显落后,行政命令式、原始手工式的管理常在,管理的落后与不断扩展的办学规模极不协调。函授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保障良好的函授教育秩序,要对现行不合理、不规范、不完善的管理进行改革。
3.函授教育基本教学主体是依托函授站和教学点,由于函授教学辅导办学地点分散,各站管理水平不一、教学任务不同,给主办学校的教育过程监督造成困难,部分函授站管理有章不循,加上有的站在利益驱动下不重视自身建设,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时缩水、放松要求。
二、函授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构建函授教育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要,使其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进而获得社会自身发展的理想社会。我们理应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概念中构建函授教育新理念。函授教育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把个人学习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整合起来,使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互融合,同步发展。函授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尊重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丰富其生活,让人的才能、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函授教育以其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必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支重要教育力量,担负着重大使命。
(二)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函授教育是否有活力,是否有竞争力,能否科学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定位,创建自己的特色。树立特色质量观,以特色取胜,以特色促发展。准确定位就是清楚认识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学科优势和现有水平,不一味的求大求全,要突显特色,创建自己学校函授教育的品牌,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形成“拳头产品”,才能占领教育市场的领先地位,具有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河海大学函授教育特别注重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的建设,把以水利为主的行业特色注入函授教育中来,充分依托河海大学的在水利系统的优势地位、优势资源和学科特色,选定函授教育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作为特色专业给予重点建设,重点发展。这是河海大学函授教育的品牌和亮点,也是河海大学函授教育能广泛获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具有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三)教学改革,提高质量
1.函授培养目标要根据建设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具有函授教育特点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适时更新、调整和充实课程结构和内容,融入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对象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更新专业设置。函授教育作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具有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为了主动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函授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新增一些应用性强,社会人力资源缺乏的相关专业,增加了函授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专业设置贴近经济发展,贴近社会需求是吸引更多生源的重要因素。
3.函授培养模式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智能开发方向转变。函授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受教育者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更要突出创造力开发、建立创造性思维。
4.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形式上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行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育形式,其便捷、实时、灵活的交互式教学,具有传统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函授教育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学校把名牌教师和精品课程隆重推出进行远距离教学。学生通过点播、课件下载、与老师交流,改变传统的函授教育形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促使函授教育教学形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函授学生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因而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展现了广阔的空间。
5.函授课程内容要精简,要有针对性、新颖性。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水平,要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新趋势、新成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来调整、改革。教材建设在函授教育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科学管理,促进发展
1.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缺乏弹性的学年制的管理制度弊端日益突显,一方面使学习者个人多样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使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生报到率和面授出勤率低,因而,必须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逐步实现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基本特征,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和需求来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缓和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也增大学生选择所需知识的自由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2.以制度化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函授管理具有远距离、分散性的特点,要规范办学,使主办学校的教学计划完全落实,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与教学管理质量。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使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制约,确保每一环节的规范、有序。使函授站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管理有章可依,教学秩序稳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制度建设,而且在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和执行方法上要做及时改进更新,使函授管理更合理。
3.管理手段现代化
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网络管理系统可提供许多技术支持。其一,教务管理系统,包括远程课程介绍、课程进度、学籍管理、函授站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和通知公告等。其二,教学管理系统,启动教学管理系统后学生在线时长、次数都有记录,并且能自动生成对其学习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生产、生活灵活安排时间,适时学习。不必受传统的函授教育面授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管理系统的运用必将提高管理效能。
(五)建立现代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1.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函授教育办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知识型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动态和成果,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持学科发展前沿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推陈出新。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仅给予学生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授之以渔”。
2.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现代素质、现代管理意识与能力的管理队伍,是实现函授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科学管理和管理创新在函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要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增强的现代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函授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行政管理效能。
篇7
1.1我国教学档案管理的难点
1.1.1专业分类多,学制时间长在我国,综合类院校比较多,多专业化且学制长是其主要特点。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的专业分类更甚其他类院校,且各专业的交叉内容较多。医学院校的学制也要比其他类院校的学制更加灵活,目前的学制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等。1.1.2部分机密性的教学档案收集阻力大对于一些涉及教师自身学术资源、科研成果的资料,往往受到保护,当事人一般不愿提交,这就为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1.2我国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1.2.1信息报告类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的政务文件以及教学文件,如学校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的改革措施和改革计划、科研方向、储备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制度的制定、会议记录、调研报告、招生计划、学校宣传文件等等。1.2.2学校发展建设类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的重点发展建设、各院系科室、专业、实验室等单位的建设发展所形成的文件。
2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2.1教学档案管理观念匮乏,未受到足够重视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对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然远远不够。一方面,校领导对于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视还仅仅局限在教学资料的收集记录上,与校园建设的其他方面远不在一个水平上;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职员工更认为教学才是自己的本职,至于教学档案的收集提交,跟自己没有关系。再加上医学院校的教学,尤其是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出于安全考虑,更不愿意交由学校保管。
2.2缺少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或制度落后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近年来才逐渐受到各高校重视,因此,在制度上的落实普遍滞后。有些高校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是照搬国家制定的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什么作用;有些制度涉及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依托的档案管理新环境,早已不适用。
2.3档案管理部门权限较低,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
档案的收集、分类、归档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作,如果仅仅靠档案管理部门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才能高效、精确、全面的完成。然而现实中,许多学校在部门权力的分配上,过于偏重学科建设、专科研究、教学等方面,使得档案管理部门的权力普遍有限,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对于归档工作的配合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的优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用户能够从容地在这个信息大海中乘风破浪尽情驰骋。由于各地高校的高速发展,使教学档案的规模也非从前可比。针对各地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现状,将计算机技术引进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大大简化档案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3.1教学档案的管理更方便快捷
传统的档案收集分类工作,需要各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合作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效率、准确度和全面性都相当有限。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教学档案的自动收集、分类、归档等。
3.2教学档案的存储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档案形式单一,纸质的记录方式既浪费空间,又浪费时间,有时很难以还原最初的教学情况。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声音、影像都准确地记录下来,在使用时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档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3.3信息分享便捷,不受地域限制
随着各地网络办公与自动化办公的逐渐成熟,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获取任意一所高校的信息。基于这种平台,可以很方便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档案管理中,并实施在线共享。简化管理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流程复杂繁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显著简化管理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4借助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档案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各地高校的显著发展,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网络办公、自动化办公的逐渐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众多优势,使高校迫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水平。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的基本情况,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档案管理改革。
4.1建立统一档案信息库
高校可以以档案馆网站为基础,建立电子档案信息数据库,将档案部门的资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上传至信息库中,实现电子档案的实时管理与应用。同时,学校的档案馆还要与各部门进行紧密合作,以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
4.2将档案信息库与教学办公网络进行绑定,实现自动上传和下载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工作是最大的难题之一。对比传统的纸质信息档案,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档案信息库与学校的办公网络进行绑定,从而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自动上传和下载。
4.3强化沟通服务渠道,开展在线预览等服务
传统的档案服务,需要借阅人到档案馆,凭借有效证件进行借阅查看。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档案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预览等服务,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档案馆的服务。
4.4实行网络认证,强化安全管理
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档案,拥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安全性方面,远不如传统的纸质档案。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病毒和黑客有机可乘,使档案存在随时被恶意删除或篡改的风险。因此,需要实行网络认证等手段,强化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篇8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会同专业的网络设计公司,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开发了目前的电大在线新学习平台。菜单式的页面简洁明了,各种功能以文件夹的形式排列成菜单,学生只需直观地点击相应的文件夹,便可轻松获取学校的相关新闻、教学教务管理部门的通知、课程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料、学期课表、教学计划、网上课堂、网上实时答疑、自测练习、学习记录、邮件收发、论文指导、考试通知、考试成绩、查分查卷申报、学校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资源,并可在线参加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回馈学习诉求,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电大在线新平台发挥了网上虚拟社区的职能,使开放教育能够更深刻、持续地吸引学生、塑造学生和感染学生,为实现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学校注重深化教学管理水平,充分整合并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学资源,在不追加投入的情况下,腾出更多空间改造成多媒体教室,使学校能同时容纳更多班级、课程的学生参加授课,避免了以往每周末仍需开课的局面,为学生节约更多时间充分处理工作、家庭、生活和休闲娱乐,缓和了“工学矛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资源配置上的优先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性和满意度,直接体现了开放教育的服务理念。
2、以学生为主体践行制度文化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律,体现了学校各层次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因此,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学校依据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规范,以电大人三十余年实际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对各层次、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总结内在的规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从实际管理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在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监督、检查、评价、总结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使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规划、完善并因此体现出其个性和特色。
湖州电大一贯重视开放教育新生的入学培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专门组织各部门修订编印了《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手册》,并组织学生会干部设立学生服务台,于新生报到注册时人手一份发放,结合《入学指南》进行专门的学习讲解,全面介绍三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各项教学资源、学校的新闻公告、考试安排等教学信息,演示参与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任务的操作程序,使新生入学后尽快消除对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陌生感,尽早熟悉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同时,学生骨干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了学校“传、帮、带”的校园文化传统,而且彰显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体现了学生管理制度的特色。学校对评优评奖尤其重视,多次修订完善并公开各项评选制度和操作细则,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体同学中以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选出候选人,经学校评审确定后公示。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过程,不仅表彰了获奖者本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参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对周围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因而是一种正能量,为学校的校风校貌建设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广泛深入宣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将各项管理制度常年在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校办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期末考试阶段,将各项考场纪律制作成宣传栏陈列于考场的出入口,以此约束、规范学生的考场行为,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
3、提倡全员参与的行为文化建设,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载体,树立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全校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生活模式、学风、校风等各方面,是校园文化的外部形态,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只有有机协调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调动学生自我成就、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自觉投身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开放教育以自主化和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化和面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陌生感,学校迫切需要以校园行为文化来约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校生活模式。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开展各项学校活动,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陌生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地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献计出力。基于电大在线平台为主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使得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面授辅导,而是通过提供网络教学辅导资料,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学习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校规定每门课程必须安排四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都有主题,学生以跟帖的形式参与学习和讨论,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留言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帖必须仔细评阅,并在每次小组讨论结束后给出总结和评价,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提出导学意见。通过网络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网上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养成了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在全省电大系统中率先成立学生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作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在学生会这一组织架构下得到充分发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美满。学生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群体活动,既增添了活动的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2012年开始,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重大节日的庆祝会和文艺晚会,都增添了电大学生的身影,师生同场竞技、同台演出,增进了彼此感情,强化了师生联系的纽带,有效消除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造成的感情隔阂;学校还在全体师生中组织举办了书法、摄影、和征文比赛,聘请专家学者作为评委推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展出,为以后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区做了有益的铺垫;丰富的群体活动活跃了校园生活,为和谐校园、宜人校园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4、把崇德尚能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心,铸造校园文化建设灵魂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内容,更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和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和空谈。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湖州电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崇德尚能”的文化理念,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添了自己的特色。“崇德”,不应只片面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体现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人文关怀,爱护弱势群体,服务学生的精神文化特色。学校设立了面向所有伤残、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评选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使之惠及每个需要帮助以完成学业的困难学生,并视具体情况,推迟甚至减免某些困难学生学费。充分体现了学校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尚能”,是使学习者养成一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乐学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工作技能,塑造健康人格,保持身心健康。由于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良莠混杂,个人素质和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在学生头脑中确立乐学精神,是学校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
电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偏低,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很强,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很难全面深入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倡实践教学,并以实践的形式贯彻到课程教学中,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素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在单位和社会里的工作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毅力,为学生养成乐学精神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有了具体的抓手。
5、总结
篇9
关键词: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探究
学生顶岗实习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使企业的录用过程更加有效,有助于学校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中职、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织、规范管理和准确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中规定的“2+l”教育模式,就是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带薪实习,即顶替企业正式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有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专业素养。目的是通过顶岗实习,切实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不仅要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报酬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还要保障学生合法权益。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与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中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内顶岗实习则是指在校内具有高仿真性“实习工厂"进行的指向真实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实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相衔接,区别于一般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0312号)中对顶岗实习则有如下表述:“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从事一定的工作实践或生产操作对学生进行特定的技术、技能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以生产、技术、管理或服务人员身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
二、顶岗实习的特征
(1)学生的身份的双重性特征。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过程中,身兼着两种身份,即“中职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实习,必须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就是,既要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又要完成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
(2)指导教师身份的双重性特征。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即是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指导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指导教师兼负着双重责任。
(3)国家政策导向的强制性特征。真正确立了顶岗实习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6]16号)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135号),迸一步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从实习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企业的管理职责、实习环境、实习管理制度、劳动安全教育与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对实习的实施与管理进行了规定。2008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18号),要求“明确实习任务,规范实习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
(1)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体系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培养的岗位要求所设计的,然而学生一旦参加顶岗实习,内容就变为了职业化的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时学生就会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会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其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较细致具体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增加学生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具体方法是:由校办牵头,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相关企业多方合作的项岗实习前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构建岗前教育体系: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学业管理教育;三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五是企业文化与人才需要等教育。
通过岗前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一要积极整合社区、家庭、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对顶岗实习的目标和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二是要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现、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作用,将就业、创业方面的典型请回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提高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效。
(2)过程监控体系建设
要认真梳理顶岗实习所涉及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有针对性的据工作流程所涉及到的各管理层面,来完善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健全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质量监控,详细记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切实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同时,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都要改变传统做法,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向班级管理为面对个人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顶岗实习在线管理系统,建立顶岗实习的管理平台,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信息沟通的渠道,并通过QQ群、电话以及现场检查等形式进行联系,及时有效的处理好相互间的沟通。
我校为做好过程监控管理服务,专门成立了就业办公室作为顶岗实习的专门管理机构,安排原班主任继续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数量安排一定数量的专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几年来,学校形成了一些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使顶岗实习有章可循,认真落实实习协议,切实保护学生权益。
(3)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顶岗实习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企业和岗位,顶岗实习管理必须要考虑到学校、企业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管理组织机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职业纪律约束和技术安全等进行有效监控。学校应建立完整的管理网络体系,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和副书记为副组长以及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人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各专业科成立由科长、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企业厂长和学校校长为首的产学合作教育领导小组,以企业车间主任和学校班主任为主的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小组;同时,组织建立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社会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督机构。
(4)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
针对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的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考核手册,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考核评价,以企业老师考核为主。实习实训结束时,企业指导老师将对其指导的学生进行综合鉴定评分。这样就有效的打破了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实习全程评价和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要素有效结合。突出能力导向,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校企共同参与,体现顶岗实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实习评定的内容应当包括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精神、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包括企业导师评价占50%,学校导师评价占20%,顶岗实习周志占10%,实结报告占10%。
(5)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
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校不易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项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同步和非同步远程互动,发挥网络管理系统“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特点,使学校、学校老师、企业、项岗实习学生彼此联系,这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直接,但能通过功能模块的开发,基本解决顶岗实习中的一些客观难题。
五、结束语
在对中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进行探究中,发现顶岗实习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 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推行,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将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德国职教教学过程研究及其启示[M].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10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显著提升了众多领域内的管理效率和水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新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管理高校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变革,之后探讨了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新模式,以供参考和借鉴。
1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变革
1.1 教学管理理念的变革
教学管理理念指引着教学管理行为与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分国界,网络化、全球化的信息势必会革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掌握先进教育技术的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时展趋势,加快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是适应社会进步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开放性、广泛性等优势,将其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开创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局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突出的是时效性、先进性以及实效性,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需求。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管理,是一种开放式的?W络化定量综合管理模式。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始具有管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开放性、系统性、全面性、实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1.2 教学管理手段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完善的选课系统、课程调度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高校实施的学分制属于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在此模式下,学生的课表存在不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有机整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情况等诸多因素,便捷了学生选课、考试以及查看成绩等环节的操作。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完善校园网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校园网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日常事项,同时还可以管理教师的档案、学生的学籍、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管理,逐步实现管理信息与数据的数字化,通过各种计算机软件,可以对这些数据的保存、查询和传递进行便捷、高效的操作,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了信息时代环境里的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人们传递信息的时空限制,将其应用教学管理中,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权限输入、查询、打印自己所需的数据,使教学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1.3 教学管理主体的变革
当前,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延伸了人脑的功能以及听觉与视觉。应用了信息技术的高校教学管理,更加凸显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共同管理数据,增强了数据信息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递的多维度,有利于全面贯彻“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教学管理主体是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共同策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管理者认真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目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革新了以往的随机管理与行为管理,开始实施目的管理方式,通过分解各阶段的目标来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1.4 教学管理内容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内容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向着超时空发展,并且不断的丰富而全面。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教学管理构建了网络管理系统,将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融入到系统中,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的学生选课、成绩管理与查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计划、学生评教、实验实践等内容。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有利于构建新的教学管理平台,支持不同模式的教学量化管理创新。综合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及教学信息服务系统,能够提供兼容性、共享性更好的数据,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2 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新模式
2.1 资源型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是统筹考虑,信息共享。资源型模式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跨平台互访,其除了实现全校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还要完善师生与外界的资源共享。
二是包容性和可扩展性。该项原则指的是构建的系统要能够更好地兼容已有的系统,同时在应用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适时作出调整、扩充及升级。
三是便捷性。要求系统易操作、易维护,系统界面友好、简洁、清晰,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使用。同时,系统设计还要满足日常管理需求,功能完备实用;
四是可靠性、安全性。系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通过高效的通信机制、身份认证、权限检查等方式来有效规避信息泄密和非法侵入。
2.2 资源型模式的架构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教学管理应构建资源型教学管理模式。资源为学校正常运营的基础,该管理模式是依托于学校资源和网络环境,集教学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系统。该模式通过合理布局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与教务管理信息,同时结合WEB应用,为学校全员提供强大的动态信息交互和沟通功能。资源型教学管理模式由多个模块构成,包括宣传、办公、教学以及其他资源模块。同时,资源型管理模式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其依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划分为网络、共享、服务、统一信息门户四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平台。
2.3 功能设计
①在线决策功能:该项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合理、有效、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通过及时收集数据,利用丰富而全面的数据、智能模型以及综合性的评价指标,有效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
②智能评价功能:该项功能必须依据完善、综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为适时?u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指导教师的教研效果和质量提供支持,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测试与诊断,对一定时期内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于在未来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学习的策略、方法与内容。
③决策导向功能:该项功能可以说是该模式的重点,其建立在高度智能化的评价系统和丰富的资源系统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各种专业课程、各种职业和课程群、课程群与课程模块,使其相互关联,并以相互关联的关系为依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合理的决策和导向。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 上一篇:学校教职工安全培训制度
- 下一篇:车间安全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