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

篇1

近些年,我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很快,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十分淡薄。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在大多数学校依然处于计划阶段,落实起来难上加难。因为课时紧张,所以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课时,很难正式进入课堂。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瞄准目标发展自身。尽管我们离这个标准相差甚远,但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不能再拖延了,因为高中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奠定人一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一、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减少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盲目性,从而使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更科学,同时节约社会培养人才的成本

首先,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升入大学当成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却不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样做的后果是,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盲目,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做的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特长和理想。有的迫于生存压力没法换工作,郁郁不得志,抱憾终生;有的因为原专业不理想,不能学以致用,只好回炉再造,重新“充电”;有的最终“改行”和“跳槽”,却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做原始积累,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个人和社会资源,造成浪费。而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俯拾皆是,令人扼腕叹息。

其次,指导学生选对文理科是根本方向。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在高中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没有选对方向,苦读了三年;报考专业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导致在不情愿中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上大学实质上是一项教育投资,上大学的费用对多数中国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大数目,家长倾注了心血,自然期盼合理回报。作为“投资者”,不少学生对上大学的投入产出比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却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大学毕业等于失业”。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路径依赖”,意思是一件事开始之后,要想改变其发展方向需要付出巨额代价。为了不浪费资源,不付出巨额代价,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理分科的方向,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选自己喜欢并能获得发展的专业,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很多人把时间用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感觉后劲不足。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表明,31.66%的学生在高三时就形成了职业选择想法,26.46%的学生在高二时有择业想法,在大学时代形成职业选择想法的仅排名第三,比例为19.38%。因此就业指导应在高中就开始,高中生应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长远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确定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报考的大学和专业。

最后,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也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转变成成年人的过渡期。他们渴望体验自己人生的自和决策权,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相比初中生会更成熟一些,目的性会更强一些。但他们毕竟是未成人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因此需要外界的指导,需要家长、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根据观察与调查,现在高中生普遍存在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在动机指把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强,但是其动机主要是升学和报答父母,这说明维持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外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一旦高考的外在压力去除了,学生也就随之失去了学习欲望,感到茫然无措,这就是一部分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因染上网瘾或失去自制力导致退学的原因。总之,这样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忧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在动机,激发其内在动机成了当务之急。

所以,学校应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读“一类”“重点”大学固然重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拓展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社会欢迎的人,而不是成为空有一身“大才”却找不到用武之地的“待业”人员。人生规划教育是理想、目标教育,也是责任感、人格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开发个性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根据兴趣逐步选定自己将来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中学时就做好职业准备。

我们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监督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地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刻苦学习,全方位地增进自己的能力、才干,磨练自己的心理品质。

三、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大学、接触社会,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很多学生在大学因为网瘾或其他原因辍学,是缺乏人生目标、自制力、对社会的责任感所造成的。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就像是“真空包装”的食品,与社会脱节,很少与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人接触。到了大学之后他们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自身没有抵抗力,导致发霉腐烂。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多打预防针。

人们常说“社会就是一所好大学”,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在假期设置一些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让他们走出校园,勇于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寻求个人发展的道路。

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我、确立理想,我校的做法是每年寒暑假都建议同学们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调查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开学后与大家分享。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

1.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也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

2.若理想的大学不在北京,建议走访在北京的同类大学的院系,或在网上收集想要了解的大学的有关信息。

3.要了解的大学的信息包括:该大学该院系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最好在校门口或标志性建筑前留影);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形式;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性格特点;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走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等。

4.若还没有确定理想的大学,也可以多了解几所大学和更多的专业,进行比较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自己理想的大学。

5.开学后写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在班里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6.在活动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外出活动要告知家长。

7.填写《北航附中人生规划教育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假期里不仅全面细致地思考了自己的理想定位,对自己想要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有了深入了解,还对社会有了认识,对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感性认识。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思考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制定了计划。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现实社会中所展现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的明显和突出, 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多数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学生自我发展、择业、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课建设等方面均显单一。多数高校生涯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尚未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培训缺乏系统与体系,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相对显性课程那种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而言,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学习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的活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间接性与隐蔽性。即可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避免学生因被动规划而产生的逆反心理;(2)广泛性与多样性。即内容与影响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深刻性与持久性。即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中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持久;(4)情景性与两重性。即依靠主体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体悟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隐性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然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本质表明,规划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规划知识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培养规划习惯、提高执行规划能力,提升发展抗挫心理素质。从教育规律来讲,知识技术的理解、吸收、运用到熟练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仅仅凭借十几个学时的显性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涯规划课隐性课程恰恰为显性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延续平台,为大学生学习探索运用规划知识与技术,改变大学校园生活状态,提升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隐性课程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的客观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实现关键是将对自我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并在不断的信息反馈过程中调整规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高效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高校显性课程采用的是知识普及的大众传播方式,缺乏差异化的个性指导、咨询、动态考核和反馈,导致学生所做规划缺乏精细思考和可执行性论证,生涯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际校园生活与自身规划存在明显脱节。隐性课程则可通过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营造生涯规划执行的氛围,使规划执行可感,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规划执行的平台,使规划执行可行、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对规划执行进行要求约束,使规划执行可持续。

(三)隐性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规划能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包容面非常广,渗透性非常强,可以说涵盖了高校校园里的方方面面,且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受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组织形式开放与自由,因此为更多学生参与规划活动,展现自己提供可能,方便学生综合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行程。隐性课程涵盖大学全过程,学生也可在隐性课程体系内不断实践与检验自己规划能力与效果,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时隐性课程在发生作用时通常是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规划能力的培养更易于接受,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隐性课程的构建与整合

1、物质层面的建设。对校园物质形态载体(建筑物、物质设备、校园生态环境、室内外布置等)寓以特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通过整洁、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人文校园建筑(校训广场、雕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激发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进取心,树立健康的组织归属感。

2、精神层面的建设。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抓手,将高度概括、抽象的大学精神,具化为个人发展的可操作原则,树立适应时代与市场的职业精神。将办学理念,学校定位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我发展方向,针对性地确立发展目标,培养全面而富有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

3、行为层面的建设。推动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为职业意识培训与职业技能提高的主要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与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职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实践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4、制度层面的建设。通过学习制度内容,参与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的执行,帮助在校大学生体建立制度的权威性意识、公平客观精神,严谨思维语言,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5、网络层面的建设。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可选择性与互动性,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隔阂,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场、丰富知识与把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形势提供了立体环境,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隐性课程的管理

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在于督促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硬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1、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必须在显性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着同一教学目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组织开展相关的建设,帮助学生领会和消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职业。同时,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作为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依据和评判标准,对隐性课程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2、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必须摆脱阶段性理论教学的局限(新生与毕业生阶段)、“问题性”指导的局限和单一个体发展的局限,把大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稳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教育导向性和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不断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生涯发展路径与特点,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教学要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依托高校年度综合测评和学年鉴定,建立个性化学生生涯档案,对学生个体大学四年的发展进行跟踪与管理,为大学生求职择业与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涯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依据。

(三)隐性课程效果评价及调整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档案数据动态分析,以及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1、学生行为改变主要体现大学生在校园行为举止的表现上是否更加体现职业化程度,即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的学生人数是否在增加,校园知识类讲座是否增加,大学生着装是否趋向职业化,大学生到课及开会是否提前,对他人讲话是否有礼貌等方面。

2、档案数据主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纪录,档案数据应是尽可能完善和详尽的,应该能够动态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变化。档案数据一般一学期或一年统计一次,包括每年专业成绩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校内外),获得的各项成绩及奖项,参加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科研情况、大学生活时间分配情况等。

3、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主要是指学生毕业时,求职去向分布分析、就业地域分析,专业就业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反馈,毕业生求职成功平均面试次数,来校招聘毕业生用人单位质量等,

总之,隐性课程的建设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程教学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理论模式研究,探索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的特点规律,切实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飙.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牛长海.隐性课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

[3]奚玲.论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09(7)

[4]曹向阳,姚海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5]冯惠敏,黄明东,甘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1)16-18

篇3

关键词 团体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①存在诸如学生的自我评估不够客观,职业目标模糊,重视程度不够,规划意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以单向信息传输为主的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互动和交流,内容单调乏味,且应用性不强,满足不了当今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把团体辅导引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专门针对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却很少。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应不同,故探讨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团体辅导的内涵及其功能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②

团体辅导方式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优势。首先,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团体的成员间可以同时受到多个成员行为的影响,还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团体辅导过程中,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成员,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辅导效率。再次,团体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在良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各成员可以尝试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团体内实践的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去。

2 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2.1 团体辅导有利于高职生全面地认识自我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概念模糊、评价偏高或偏低等问题。③如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难免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能力较差等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过低和自我认知过高。团体辅导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弄清成员的优势和缺点,并在信任、理解、关怀的团体氛围中交流和分享,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成员的感受,也能获得其他成员的真实反馈信息,使自我概念更加清晰、客观;同时还能将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2 团体辅导有利于高职生增强职业认识

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对职业缺乏认识,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认识是高职教育工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团体辅导是提高学生职业认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宏观方面,如职业所属的产业、行业等;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微观方面,如从事该职业的薪资待遇、入门条件、资格和工作内容等一些具体的内容,强化高职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

2.3 团体辅导有利于高职生确定生涯定向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生涯定向是其始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生涯定向的讨论和探索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团队辅导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和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其成员分析影响生涯定向的个人特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④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职业领域和职业发展路线,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落脚点和起点。

2.4 团体辅导有利于高职生提高规划认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团体辅导可以帮助高职生学习、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比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步骤、意义等,逐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它能帮助个体及时明白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可以使各成员清楚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体制,刚进校门就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其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并做好生涯规划管理。

2.5 团体辅导有利于高职生改善消极情绪的体验

高职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抑郁、焦虑、冷漠、愤怒、嫉妒和自卑等几个方面。团体辅导通过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馨的氛围,让成员相互帮助、交流和鼓励,分享生活学习中成就感,宣泄心中的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同时还能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3 结果与展望

团队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它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它既关注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团队辅导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团队辅导的过程中,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获得其他成员多角度的反馈,有利于高职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认识、确定生涯定向、提高规划认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改善消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今后的研究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方法、团体辅导方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注释

① 王泽兵,孙加秀,盛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② 梁东标.团体辅导在学校用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

篇4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 职业规划 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5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高中思想政治学科

一、我国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高中政治学科思想在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自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全国各地已有多个省份纷纷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已成为这些方案的共同点。各地方案虽各不相同,但人们已将对方案内容的关注折射到关注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上,从而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高中生的“职业规划”上来。

我国的高中学生在就学阶段,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开始萌发初步的自我概念和浅显的职业意识,产生了职业规划的需要,。但据调查,44%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尚处于模糊阶段;51%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明确的方向。即使确立了职业理想的学生,56%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职业前景、工作内容不了解;对自己向往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能力,62%的学生仅是一般了解,1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这表明,现在的高中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着对自我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职业价值观扭曲、规划意识缺失、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问题。说明我国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较为薄弱。

面对21世纪,知识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细化,各行业深入整合、职业结构深层次变化,等情况,高中思想政治课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政治导向的正确性、逻辑关系的严谨性以及知识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指导高中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自己准确定位,全面了解社会环境,科学地选择专业,促进高中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以学科思想为引领,积极规划职业生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鼓励高中学校适当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而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高中政治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对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将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和从事职业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1.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打造精神内核

进入新世纪,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普遍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催生了新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反映在选择职业时常常先考虑职业薪酬,整个社会职场的求职心态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腐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高中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陷入“价值困惑”,需要正确的引导。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发展需求,围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处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进行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例如,第一单元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进取心和正当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劳动观。第三单元在介绍财富分配的同时,通过引导对不同职业收入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光荣的信念,让学生明确“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第四单元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基础、目标和战略重点,使学生明白,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注重把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这些思想有助于高中生特别是高一学生萌发职业的自我认识,在正确认识职业、就业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布局。

2.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将来的职业决策进行能力储备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一些毕业生因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自己专业选择和未来从事职业没有计划性的思考,许多同学都是随波逐流,职业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这说明,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地了解自己,对自我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自己适合或该从事哪些行业。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从时代出发,将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以浓缩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指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成功。首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指导高中生客观地看待自己,不从自我想象出发。哲学的辩证法思维特别是矛盾分析方法,它为高中生提供了观察事物、认识自己的科学方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引他们分析自我包括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正视自己的短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会他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必须具备的哪些基本能力并要考虑每个行业的具体能力要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告诉他们,要想实现职业理想,今天必须先做好哪些相关知识和能力储备且应有所侧重发展出自己的特长。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教会高中生正确理性看待自身现实与职业目标的差距,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这些哲学思维帮助高中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指导他们科学确定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规划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3.引导职业环境分析,指导职业匹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

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职业选择是否与个人特质相匹配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生的发展。作为未来时代主角的高中生,对于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越多、越全面,越能够对未来职业做出合适的选择。所以高中生在就学阶段就应该深入社会,寻找并搜集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了解在社会大环境中各职业的发展状况,在广泛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未来从业的方向。

篇6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15-02

一、背景

国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认识探讨和研究。目前,美国已形成“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职业兴趣分析”和“Coop”[1]等一系列的方法对高中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以及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西方晚了30多年。对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更是滞后。[2]作为高中时期的学生,其正处于职业的幻想期,所承担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也不同。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职业规划课程应具有其独特性。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就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本文问卷调查了南京市某高中101名普通高中学生,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达99%。其中男生48人,女生52人,男女生人数相近,性别对数据的影响比较小。本问卷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自我认识情况;2)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情况;3)影响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4)学生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愿景。

三、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对自我的认识

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不强。舒伯在其“生涯发展型态研究”中指出:15岁至24岁阶段的青少年的任务是: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3]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认识成长的重要时期,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有效地帮助高中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做好未来规划,进而降低其未来选择职业的盲目性。以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例,南京某高中被调查者中,70%的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是什么。其中只有30%的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所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兴趣或特长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教育,特别是针对高中生自我认识的辅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普通高中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全面。在被调查的100名普通高中生中,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为:指导选择未来道路和了解目前应该做什么准备的分别占81%和77%。然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所包括的其他内容,如自我认识,自评价我、自身条件分析和认识各类职业等却没有提及。另外,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依据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普通高中生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观点持相对统一且肯定的观点,然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认识,却了解的并不全面。因此,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引导高中生重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规划未来职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普通高中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考虑的因素

1.普通高中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考虑的因素个人兴趣、个人性格、个人能力已有知识、未来发展空间、社会需求等。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性格和未来发展空间(如表1)。兴趣,无疑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我们从事某项职业最重要的因素。高中生对于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的考虑则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趋于成熟的重要表现。此外,家庭因素、已有知识和社会需求作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2.高中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考虑的因素存在性别差异。虽然男生和女生在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四个因素都是个人兴趣、个人性格、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但是男、女生在考虑因素的排列次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男生,考虑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个人能力、未来发展空间、个人兴趣和个人性格;然而女生考虑的因素前四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性格和未来发展空间(如图1)。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明显存在性别差异。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首选考虑的因素还是个人兴趣。此外,对于自身的能力、职业发展空间、社会需求和家庭条件等也成为他们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未来发展空间和社会需要的思考,体现了现代高中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考虑的成熟表现。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想过选择与家人相同的职业,34%的学生会参考同伴的职业选择,63%的学生会考虑选择社会上的“热门”职业。据此,高中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容易受外界或他人因素的影响,自我独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不强。

因为性别的不同,影响那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也不相同。对于男生,主要是个人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然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主要考虑的是个人兴趣和个人能力。

(四)普通高中生对生涯规划辅导的愿景

1.普通高中生对于生涯规划辅导的形式

对于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形式学生也提出了以系列讲座为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选修课为辅,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咨询辅导的形式。目前,高中生学习任务多重,很难再抽出时间参加课程定时的学习,因此,通过空余时间开设系列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文化课学习之余的自我认识教育。对于我们的高中生无疑是有益的。

2.普通高中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期望

对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上,高中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偏重于职业介绍、高中学习生活规划和自我认识。这与我国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是分不开的。我国的高中生,生活在学科知识的“象牙塔”内,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对于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了解甚少;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过好高中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理念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是如此。人总是处在一个自我不断认识的过程中,高中阶段,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各类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高中学习生活规划、自我认识等,是我们对于高中生职业规划课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

四、以学生为本的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几点注意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要明确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幻想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职业等。因此,对于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准备阶段的任务,确立以自我认识为主,了解各类职业、指导高中生活学习为辅的课程。

(二)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此外形式不应该还是呆板的课堂学习,而应该以系列讲座为主,班级集体教学、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团体辅导的形式为辅,从而加强学生老师的交流,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活跃,为学生所接受。另外,学习借鉴国外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方法――职业分享和体现等。

(三)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既要满足学生期望,又要切合学生需要

一方面,对高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期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介绍各种社会职业及其发展空间、高中学习生活指导和自我认识等内容的教学,并且这些内容确实符合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特点,切实反映了高中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面急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具体的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例如,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的需求,我们可以开设气质类型测试、性格类型测试、学习类型测试和职业能力类型测试等,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业。针对社会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开展“职业分享”和“职业体验”,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职业。另外,针对高中学习生活规划指导,则可以通过学生团体相互交流并加以教师指导的方式,相互学习探索符合各自学生的不同高中生活规划。这一系列活动或者课程,最终的目的是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活。

(四)教师、学校、社区保障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

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社区、学校、教师应该积极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社区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环境,社区内的相应社会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可以为高中生提供相应的业余实践职位,让高中生通过职业实践,发现并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学校则在课时和政策上保障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君 浅析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J].中国市场 2010(13)

篇7

一、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1.高一年级

在高中阶段确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时,必须注意到我国大多数初中没有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这一事实。同时,高一学期末学生要进行文理科的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的第一次选择,因为文理分科会在一定范围内限定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继而影响到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向。因此,在高一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的学习上,并且针对文理分科教育学生对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倾向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客观、科学地选择文理科。

(1)引入职业规划概念

教育学生基本掌握职业规划的概念及职业发展理论,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已经经过的发展阶段、现在所处的阶段、将来要经历哪些阶段;使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即确定志向—了解自我—评估职业生涯机会—职业选择—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确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让学生理解高中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使职业规划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职业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作好准备。

(2)唤起自我认知意识

教育学生通过各种测评来科学、全面、理智地了解自己的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身体素质、灵巧程度、创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能力。比如运用“斯特朗兴趣问卷”、“库德普通兴趣量表”测试学生的兴趣倾向,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分析”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学生正视自己测评中的长处与不足,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否可以弥补又该如何弥补,并能写出自我测评材料,提出改进方案。

(3)合理选择文理科

教育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未来职业的基本定向选择文理科。文理分科将会影响到高考专业的填报,继而影响到未来职业的选择。可以说,文理科及专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未来职业的初步定位,是未来职业选择的起点。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因为高一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变化及课业难度的增加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只有符合自己兴趣、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选择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增加动力。教育学生勇于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责任,父母、老师的意愿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最终的选择要靠自己来决定,要克服从众心理和依赖思想,以免将来因为糊涂或被动地选择文理科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2.高二年级

通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职业规划理论和自身个性特征已经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高二阶段可以让学生对职业世界展开探索,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实践和体验的内容,活动要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实际检验自己在前一阶段形成的认识,把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1)对职业的初步探索

教育学生注意了解、收集各行业的最新资讯,如行业特点、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薪酬情况、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从业要求等;引导学生初步设想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希望选择怎样一种生活方式,将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让学生明确自己喜欢的职业将需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哪个范围的知识基础,从而使学生了解从事一种行业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学生懂得选择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教育学生明白职业生涯的成功并不是仅以金钱、权力、地位等这类外显的东西来衡量,而是应该看职业能否带给自己工作的快乐、能否促进自己的生涯发展、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教育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成功主要靠自身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而不能单纯归因于机遇、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坚定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教育学生学会从自我做起,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依赖父母、老师,能够承受打击和挫折,勇于创新,知难而进。

(3)对职业环境的分析

教育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查、人才招聘市场观摩、应聘面试模拟、寒暑假实践活动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规划和修正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之路;教育学生初步分析当地经济特色以及相关的产业特点、发展前景,为自己将来专业的选择或就业作好准备。

篇8

为什么高中的“高材生”进人大学后就成为“问题学生”了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和大学的学习特点有关,但更多是由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确立的大学观导致的!在这些高中生的观念中,大学往往是这样的:首先,大学生活很“完美”。很多学生在没人大学前都把大学想象成自己理想中的“桃花源”“理想国”,满怀理想走进大学。其次,课余生活很“丰富”。为了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高中生的学习是紧张的、高强度的。其中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就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学习压力了,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最后,专业学习很“轻松”。很多人是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的,在入学前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多停留在对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也不知道自己所报考的专业领域开设哪些课程,往往低估了专业学习的难易程度。当转变成大学生时,面对陌生的人群、紧张的学习、飞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专业课程的枯燥、深奥甚至前途迷茫,很多学生内心非常痛苦,有的徘徊在退学的边缘,有的在网络游戏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有的自暴自弃,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高中生观念中的这些“隐患”,如果能在中学阶段给予积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完全能够被消除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大学观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积极的大学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引导高中生做好职业规划。在我国高校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入学后转专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的愿望难以实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探索自己职业兴趣取向,检验自己的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报考专业时以职业定向为出发点,避免盲目报志愿,降低报考风险。专业虽不能够完全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它很重要,值得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第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的学习生活表面上是轻松自由的,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是一种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外松内紧”,表面的轻轻松松掩盖了巨大的学业压力。有效应对的方式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时间。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在初高中阶段加强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其在大学阶段顺利过渡,避免学习、生活上的无序状态。

第三,完善自我接纳能力。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感到受挫,往往是因为他们拿高中阶段自己的学习名次作参照进行比较的。刚入学时的雄心壮志在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中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面对自己从“鸡头”到“凤尾”的角色转变。因此,在高中阶段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努力的重要性,学会在不同群体中比较,学会自我接纳,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成长的一面。

篇9

一、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树立职业榜样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正文中的科学史以及科学家访谈、生物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了不少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的卓越成就、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充分说明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自豪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献身科学的理想信念;深度挖掘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从而对塑造坚定的职业理想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不少高中生对农学专业存在一些偏见而不屑报考,而杰出的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就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堪称追求职业理想的励志典范。他敢于挑战权威,在还是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教师的时候,就通过科学实验了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他不畏艰难,在外界质疑、实验多次失败、研究被迫中断、实验秧苗全部被毁等多种打击下仍坚守初心;他淡泊名利,名满天下的时候,仍躬耕于田畴,不断冲击新的目标。

二、搭建平台创设机会,丰富职业体验

每一份职业都有自己的苦与乐,只有全面客观地感知才能作出科学判断。设法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亲历工作过程、职业角色带来的感受,可以为学生选择大学专业以及就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科学实验等,课外的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本地高校、生态园、植物园、动物园等。比如,为深入了解“医院中的检验师”这一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一方面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导学生利用还原糖鉴定的有关知识对同学们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实验和多种食物还原糖含量比较实验;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医院的检验科,采访检验师的工作感受,在课上交流分享。再比如,“化石标本制作人员”这一职业离学生生活较远,可以在网上购买化石标本模型模拟化石标本制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自体会职业要求和职业乐趣,认同职业价值从而形成为之努力的持久动力。

三、借助生物科技前沿,开拓职业视野

教材中“生物科技进展”“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弘扬了生物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理论成果往往催生了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高中生大多对新兴职业知之甚少,面临这类专业选择时常常茫然无措,教学中借助科技前沿顺藤摸瓜,可以发现和认识新兴职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学科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介绍了科学前沿“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其中我国科学家创建了只有一条线型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如果不做拓展,学生很难理解科学家为什么要人工合成生命。合理想象有助于增强生物科学前沿技术的魅力和感召力,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畅谈“如果人工合成生命技术支持人们‘量身定制’人造生命,你想赋予生命什么样的超能力”,在此基础上观看相关科普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的合成生物学专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专业和职业选择的视野。

四、正确认识冷门热门,走出职业误区

生物学中有些专业不为大众所熟悉,比如古生物学、化石标本制作等,通常被人们称为“冷门专业”。“冷门专业”因不被了解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很多人误以为冷门专业就业难,事实上也不尽然。比如我国古生物学科人才队伍严重萎缩,新老交替的人才断层问题特别严重,后备人才明显不足,所以古生物学专业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研究所、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可以去公司,辅助寻找矿产、石油等资源;还可以从事其他与地质相关的行业,如海洋地质研究、地震研究等。物以稀为贵,一些专业正因为“冷”,才会人才匮乏。还有一些冷门专业只是一时的“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也可能“供不应求”。学问不分高低贵贱,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优秀,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愁未来的出路,而自身平庸、得过且过,即使选择了热门专业也不能一劳永逸。评价专业冷热主要有四个维度:学生兴趣,感兴趣的专业就属于自己的“热门”;社会需求,因供需关系导致的冷热门很容易“翻转”;学校实力,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中,会因办学实力导致热度不同;录取分数,历年来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冷热门评价方法。教学中多列举此类“冷门专业”中的杰出人物从业经历,可以引导学生冲破世俗的眼光,走出职业误区,用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确定专业选择标准,真正做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五、明晰专业素质要求,做好职业规划

篇10

分数诚可贵,排名价更高

高考难度系数原则上控制在0.55至0.65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卷面满分为100分,考生平均得分应在55分至65分之间。如果试卷满分为150分,则考生的平均成绩一般应该为82.5分至97.5分。高考降低难度,考生分数上涨,尤其是中等及以下的考生成绩,会有可观的提升,有老师表示,孩子分数高了,能带动自信心增强,甚至带着一个“漂亮”的高考成绩单,将会荣耀一生。同样,考生们整体分数上扬,也是中学校方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很多学校的政绩,往往来自于考生中,有多少上了“一本线”的人数。这样考生和校方双方皆大欢喜的结果,难道不好吗?

但要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的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成绩排名对考生来说,才是更重要的。你想想,你的分数高了,跟你同档次的学生,分数也会高了。在大学录取人数不会大变的前提下,对于最终的录取,并没有实质的改变。

对于北京的考生来说,由于是考前填报志愿,因此要了解考生的综合成绩排位、相匹配的院校以及招考院校的招生规则。同时,由于北京市的模拟考试都是各区县单独考试,没有全市的统一排名,因此家长们拿到的更多是区排名、校排名和班级排名。而高考录取是按照全市大排名进行排队调档录取,例如,文科考生只要市排名在4000名以内,就能被一本院校录取,在8000名以内就能被二本院校录取,在11000名以内就能被三本院校录取。因此我建议家长尽量实用“市排名”这一参考指标,否则很容易因不同指标导致纠结于某院校能报还是不能报的苦恼。

重视基础题,女生有优势

高考难易题的比例通常是“2:6:2”,即20%的容易题,60%的中等题,20%的难题。这个比例不会有变化,而所谓的难度下降,是指60%的中等题适度向“容易题”靠拢。而为了保证考试的区分度,20%的难题中,部分题目有可能比以往提高难度。今年高考难度降低,意味着在最后备考时间中,考生不要再去“死磕”难题了。对于学有余力的考生来说,通常在考试中,难题并不会让他们丢分,反而是容易题或者“把问题想复杂了”造成丢分现象。例如,在前年的一道生物题考试中,就出现了“区分度负值”情况,也就是“好学生”丢分,而平常成绩不高的学生,反而做对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好学生”们“多虑了”。

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把握这次机会,把基础题夯实了,把能有把握拿到分的题目,一定确保拿到手。细心,细心,再细心,这样才有可能在整体难度降低的情况下,能把与自己同水平的学生PK掉。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按照1:1比例录取的一些小语种专业,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应试能力普遍比男生更优秀。相比男生,女生在考生中更加细心踏实,因此难度下降,将会对女生更有优势。

此外,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高考最后备考期和高考考场上,都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有焦虑情绪,建议学生淡化目标,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管是题目难了,还是题目容易了,都抱有“我难人难我不怕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的心态。

出国连年涨,挽回中等生

北京市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27万人,与去年相比减少700余人。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来看,北京地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北京考生连年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生育周期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出国人数连年上涨。从以前的富裕家庭孩子选择留学,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工薪家庭孩子加入留学行列。

据媒体报道,北京十一学校的近6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约240人选择不参加国内高考,其中有180人是从高一开始就决意出国留学的;在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320名考生中,目前已有20余人明确选择弃考留学,有的甚至即将收到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除了高分考生选择留学,冲击国外名校外,对于成绩在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高考难度降低,将会能拉回不少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

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要留在国内上大学,往往只能选择普通高校,很难选择211或985高校。但如果出国留学,却可以申请性价比高的国外名校。因此,高考难度降低了,考分上去了,能在国内,甚至在京内选择一个好学校,相信会有不少考生选择留下来。

对于高中生来说,出国留学等于多了一条成材之路的选择,但并不一定出国留学就能成材。近年来,国内开始理性对待和考量“海归”和国外部分院校教学质量,部分国外高校其实单在教学方面还不如国内的部分高校,并不是所有国外高校都那么优秀。所以,对于孩子要不要出国留学,还要慎重对待,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

育分更育人,规划要落实

从这次降低高考难度的本源来说,是为了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即便是考试难度低了,招生计划增多了,有更多的考生可以上名校了,如果不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学乃至大学不重视教学改革,最终也不会带来学生和教育部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