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18 17: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市政管理 数字化网格化 市政管理满意度 市政管理效率
一、前言
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针对管理工作的具体行为来开展管理的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等活动,从而辅助传统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的现代方式。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城市的管理活动放置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将城市的信息数字化,将具体的管理行为转化为可传递的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可计算性,从而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首先要具备对城市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数据采集系统,借助无线装置与网络信息传递功能来实现远程化的监控。 结合GPS定位系统将城市划分为管理辖区 ,城市管理的监督员只需要在自己的管理终端将管区内的巡查结果上传到城市管理系统中,,完成整个城市管理的数据统计,将图像、文本等资料汇总起来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而管理中心的终端通常采用大型的城市全景电子屏幕,能够直观的显示管理人员上报的各地区的情况与详细的信息,便于中心调度各部门进行协同工作。
三、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运行效果
随着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一些启用数字化管理较早的城市,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各类市政设施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市政管理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反馈至管理中心,及时发现并反馈,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响应时间。在北京等试点城市,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使市政问题的主动发现率达到90%以上。其次,实施数字化管理后,对原有的市政管理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可以是城市管理问题限时解决,并细化责任到人,通过现场监督员的确认,使管理指挥中心的决策更加有效,同时对市政设施的养护和损坏上报也提供了更加直接化的工作途径。
四、借鉴数字化城市管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明确实施数字化网格化城市成管理的意义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一种提高市政管理服务的手段,是为了提高市政管理的实效性与公众的满意度而开发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尽管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仅仅是为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而管理决策的产生仍然依赖与人为的决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结合反馈信息来处理问题。数字化管理因需要投入大量的软、硬件设备,建立初期成本投入较大,应当纳入市政管理的总体支出,用于对原有市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此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根本意义,是提高政府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本着高效、准确的原则来构建城市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服务性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好数字化管理与原有的市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原有的市政管理体系,注重法令法规的建立,以刚性约束来实施城市管理,力求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并使政府的管理建立在行政基础上,与“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城市管理的效果,降低了市政管理问题的发生率。但不可否认,传统的市政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数字化管理的出现,首先,缓解了市政管理的人员问题,以较少的人力投入实现了监控区域的扩大,减轻了原有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数字化管理更好的诠释了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问题置于全局之中,使管理中心可以做出较为全局性的决策,避免了传统管理体系中就问题解决,忽视全局的工作疏漏。此外,数字化管理相对减轻了原有的管理体系在法令法规、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压力,使数字化管理与传统的管理体系能够互为工作补充,提高了市政管理工作的完善性。随着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将会持续提升,同时对问题的发生也能够形成很好的遏制。
五、结语
由此看来,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但是信息化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样也是城市管理需求的产物,是针对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高效的工作手段。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实现城市的长效发展,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加强与市民的管理沟通,将城市管理更加立体化、真实化,有利于市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承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23-24
篇2
关键词:数字电影; 发展特点; 发展现状
1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就蒸蒸日上,从1978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国际化中就可以了解到电影产业的市场巨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辉煌。我国2008年后极力推出数字电影的发展,强调数字电影的技术,1992年数字电影的出现就引起一股数字化的风潮在整个电影产业兴起,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数字电影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数字电影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使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在北京有亚洲最大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国家广电总局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有完整的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生产线,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正向着专业化的道路蓬勃发展。
2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化数字电影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字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观赏品质,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并且带动了电影体制、管理和产业的变革。其中3D电影成为中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新动力,直到2010年6月,我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3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了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速度太快,而发展质量过于低俗,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对数字电影放映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数字电影在传输、制作、存储以及放映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无法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无法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划和监管。
3.2 城市数字电影成本太高 在国际社会发展数字化电影实力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独立探索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数字化电影的成本也随之升高。由于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放映技术还没有标准化所以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化,以至于制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影院在放映数字电影时前期投入设备和放映过程中的成本太高,利润回收慢,直接影响了各影院放映数字电影的积极性,这就无法促进城市数字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3.3 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本身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就造成了数字电影化产业发展的无法律可以依靠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难题不断产生。由于数字电影的技术含量高,在很多环节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版权问题等法律纠纷,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有关数字电影著作权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这种对法律问题方面的担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产业向数字化电影迈进的步伐。
4 解决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 我国数字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数字电影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为了防止数字电影的非法放映,保障数字电影在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的安全,加强城市数字电影在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亟待建立健全一套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放映的安全性,为我国城市电影数字化进程营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4.2 加大对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经济支持 我国从政府或社会组织出发都应该出大量的资本保护和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数字电影发展的状况。正是因为数字电影的发展欠缺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所以才造成了数字电影的发展障碍。我国要尽快完善数字电影的制作技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我国重点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大量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技术和人才的保障,为技术的研发与实验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降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成本,降低影院的放映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促进数字电影在各影院的普及。
4.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数字化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发展要加强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人性化、科学化的建立与健全,要充分保护每一个数字电影受益人的利益,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中对城市化数字电影的了解和受欢迎程度的分析,要保证数字电影的接受度和市场潜力的发展状况,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要不断完善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尽快研发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技术,保护和解决好电影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版权纠纷问题。避免电影产业在对电影数字化过程中有关法律问题的担心,增加对我国城市数字化电影发展的投入,促进其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数字化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预示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动向是朝着高科技、精细化、尖端化的产业模式迈进步伐。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变更才让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依赖和依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还需要面对更多的难题和障碍,尤其是在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员的问题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还要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补助,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取得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信任或者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打造。
参考文献
[1] 李铭. 国外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技术. 2011(8):90-91.
[2] 张丕民,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发展. 影视技术. 2010(8) :90-92.
篇3
李世书记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我区有良好的国土资源工作基础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感到欣慰,对我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充满信心。
李世书记指出:国土资源工作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工作头绪多,我们要坚持保发展、保资源、保民生,紧紧围绕促进自治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矛盾和夹缝中寻求突破,确保今年工作上新台阶。
李世书记还强调:一是要心系发展,把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布局,缓解用地指标紧张矛盾,保障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作为今年头号工程,要加强督办和落实。二要扎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正确处理“矿农、矿企、矿村”的关系,打造“和谐矿区”。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依法治矿。三是要在机关和各处室开展“创先争优”和“争名升位”活动,各项工作都要向全国系统内的先进看齐,找出自己的差距,制定出奋斗目标、措施,尽快把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进入全国前列。四是要扎实做好地质勘查和找矿突破工作,多争取项目,合理安排,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更大成果。
篇4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从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过程。而城市管理在伴随着城市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发展的需要,数字化城管模式是一种与现代化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全新模式,其在全国大多城市已普及应用并取得成功实践,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
“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具体就是把各类城市部件,如路灯、井盖、垃圾箱等纳入城市管理信息库,有关部门主动巡查发现问题,并精确定位、相关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目前,数字化城管正在我国各城市悄然兴起,国家建设部对数字城管工作进分重视,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提出2005年---2007年为试点阶段,2008年---2010年为全面推广阶段,并于2007年1月29日,建设部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设和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工作。全国各个城市纷纷开始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但数字化城管建设资金投入大,如何在小城市建设数字化城管便值得仔细研究。本人在参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县级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对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数字化城管的建设
充分整合已有资源
在数字化城管建设过程中,往往重建设,轻整合,这样即造成了重复建设,又加大了建设资金投入。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城管过程中,首先应对已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应充分利用和共享已有资源。各地国土资源部门都已有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化城管地理信息普查与建库过程中,应尽量以国土资源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统一坐标、统一数据编码要求,以方便数字化城管数据库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全国各地公安、交警均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在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前,应到相关部门了解已建成系统数据接口、传输方式等,对上述监控资源进行共享,以最大限度节省资金,避免重复建设。特别应注意的是,公安的视频监控共享方式因涉及公安网络安全问题,应尽量采取前端共享(系统外共享)方式。
合理确定数据采集范围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正在加快,各地城市建设规模也在扩大,我所在的平度市是一个县级市,市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规划区面积126平方公里。进行城市规划调整后,调整为719.9平方公里,市区范围大大扩大。在原市区内,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大部分城中村已拆除或面临拆除。在确定地理信息数据普查范围时,考虑到正在建设区域内的公用设施无法进行数据采集,在开发区等工业区域,大部分市政公用设施依附主要道进行建设,工厂厂区内,的设施由各个工厂自己负责管理。针对上述情况,在确定地理信息数据普查时,对上述区域采集方案进行调整,对正在进行旧城改造拆除区域和即将进行旧城改造拆除区域暂不采集,待旧城改造完成后,再补充进行数据采集与建库,对开发区等工厂密集区域,数据采集以道路为主,按里程计算采集。通过上述调整后,实际完成采集控制面积由原先设计的48平方公里扩大为78平方公里。
系统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中,建议采取集中建设,集群发展模式。平度市数字化城管就未进行独立的平台开发,而是使用青岛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仅此一项便节省资金200多万元。
集中进行平台建设的主要优势是节省资金和系统维护资金,数据通用性强。但也存在系统功能设置相对固定,无法满足各个城市个性化管理方面的需求。
另外,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今后的扩展及应用,应采取模块化结构设计,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应事先设计预留数据接口,以方便系统升级。
中控大厅建设
目前,各个城市的数字化城管中心一般采用大屏幕加座席的形式,从使用效果上看,大屏幕一般在重要活动或领导参观、试查中使用,大屏幕建设投入资金大,维护费用高,使用率低。我市在建设中采用高清投影仪替代大屏幕的方案,从实际使用上看,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而且维护方便、费用低,推荐小城市建设指挥中心时,可考虑使用投影仪的方案来降低初期建设费用。
数字化城管的运行
数字化城管的核心问题就是“及时发现与迅速处置”,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重系统建设,轻体质改造。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建设,只是解决了及时发现的问题。但如何做到迅速处置,就需对原各个责任单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等进行流程再造,已适应数字化城管的要求。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后,通过近半年的运行,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运行区域的确定
数字化城管属于新兴事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先在部分区域进行试点运行。通过试点运行,整理出对信息采集的管理方法、方式及人员巡查密度及工作责任网格的合理设定,及相关参与职能部门处置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派遣问题的工作流程,然后再全面实行。
参与部门的确定
篇5
Abstract: ‘Urbanization path with HeBei characteristics’is a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which accords with Hebei’situation and aims of long develop, meets with the general laws of urbanization and goes with the trends of world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main trends of world urbanization and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on that the tradition urbanization restricts the constructing powerful province with coast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Moreover,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oughts、aims and suggestions of taking an urbanization path with HeBei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tutor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关键词: 河北特色城镇化;背景;思路;目标;建议
Key words: urbanization path with Hebei characteristics;backgrounds;thoughts;aims;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20-03
0引言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健康发展,河北省城镇化由“重速度轻质量”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阶段转变。在此新阶段,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如何将“三年大变样”向纵深推进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都使河北省的城镇化面临许多新要求、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挑战,这些新特点迫使我省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新的思路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即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
“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指既符合河北省情与长远发展目标,又满足城镇化一般规律和顺应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化模式。河北省城镇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从国家层面看,环渤海城市群将是继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后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由于形成增长极对城镇有着特定要求,因而落实该战略需要河北的城镇化道路有特色,以特色来推动第三极的更好更快发展;从地理位置看,河北内环京津,其中北京是首都,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动向对河北的影响不同于其他一般城市的影响;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河北是全国唯一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从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看,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多年都位列全国后十位,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影响非常突出。
1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背景
1.1 世界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1.1.1 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传统城市化在增长理论的指导下,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了市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对立的局面,如传统城市化的发源地-欧洲的许多大城市每年都会下称之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城市已成为高速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公害”的牺牲品。当前世界城市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进行,重视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形成市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局面。[1]
1.1.2 追求目标是生活更美好
传统城市化追求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世界城市化强调城市“宜居性”,如在2008年世界“最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伦敦、纽约、东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在排行榜10名以后,这反映出当前世界城市化已从速度和规模的追求,转变为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和提升竞争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成为城市追求的新目标。
1.1.3 发展路径是非线性
传统城市化走的是线性发展道路,通过“摊大饼”的扩张方式,由市中心向效区的逐渐发展过渡。当前世界城市化在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走的是非线性发展道路,城市化与郊区化并存。
1.1.4 城市间的关系是追求共赢
传统城市化中的城市之间关系比较疏远和充满恶性竞争,当前世界城市化则强调协调城市之间,通过发展城市群来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1.1.5 重点产业向服务业转变
传统城市化强调城市中工业的大发展,服务业更多的是为工业“服务”的产业,当前世界城市化则将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并重,有些城市甚至是“工业”为“服务业”提供服务。
1.2 传统城镇化对河北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河北省提出“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传统城镇化对这一奋斗目标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资源粗放利用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村分散的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2],这一过程都要以资源的利用为前提。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来看河北省资源的粗放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河北省全省城镇人均占地达171.88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80~120平方米的标准。在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拟定的河北省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867.1万亩,到2007年已达到2672.8万亩,新的规划期内只有194.3万亩,年均不到15万亩,而近几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年均约25万亩。因此,土地粗放利用导致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供需缺口非常大。
1.2.2 城乡失衡发展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城镇化的本意是打破城乡之间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但在实践中,河北省城乡分割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发展仍未进入良性互动轨道。到2008年,河北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超过8 600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另外,城乡失衡发展还表现在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1.2.3 城镇化质量较低对建设沿海强省的制约
在21世纪开始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全面、激烈和复杂,城市作为一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城市的发展质量正日益成为体现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河北省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在对289个城市、374个县级市进行统计分析的“2009中国城市分十一类优势排行榜”中,河北省城市排名靠前的相对较少,仅有“秦皇岛”入选“十佳宜游城市”、保定入选“城市十佳诚信政府”、迁安和任丘进入县级市综合竞争力前30名,而在创新、国际化、投资环境、宜居等城市排行榜均排名靠后,从而使得河北省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居第13位,在沿海省份中排名倒数第3。
3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目标
3.1思路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升对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繁荣经济,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群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美化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的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
3.2 目标
城镇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三个子系统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河北特色城镇化不是追求某一子系统的单一绩效,而是追求整体综合功能最佳,其目标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人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3]
3.2.1 社会目标:和谐
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在教育、医疗、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高;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3.2.2 经济目标:高效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建立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快速高效的政府服务;提高交通设施的效用;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容积率高的工业园区。
3.2.3 环境目标:友好
城市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保持平衡;实行清洁生产;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垃圾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矿物燃料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鼓励居民低碳消费。
4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对策建议
4.1建设综合承载能力强的大中城市,提高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实力
目前,河北省城市在容纳劳动力转移、资源能源的供应、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任务都非常艰巨。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5500美元以下时,大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是最理想的。因此,通过开发天空和地下空间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改造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经济发展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经济等手段,建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强的大中城市,是走河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4.2 通过创新,夯实产业根基,提高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能力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时代,要推进河北特色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推进城市产业发展的根基转移到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即通过创新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增加就业,通过就业的增加来加快特色城镇化。河北省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省会石家庄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省会城市中也仅排第23名。今后河北省各个城市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做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创新。
4.3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提高特色城镇化的竞争力
“数字城市”在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建立城市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数字化城市排水系统和电子政务等手段,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提供决策支持。二是通过为信息产业提供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来推动城市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为本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平台,从而为整体上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三是通过建立网上博物馆、远程诊断、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市民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4.4 推进城市群建设,创新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今后河北省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思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京津城市群、冀东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以曹妃甸港城、黄骅港城、秦皇岛港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沿海城市带。在城市群内部,重点促进各城市不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衔接,实现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等的一体化,形成结构有序、整体优化、密切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4.5 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关怀弱势群体,提高特色城镇化的文化软实力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一个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有良好的城市形象。河北省的城市形象设计应与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相呼应,既要满足城市精英们的需要,也要照顾城市中诸如外来农民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可以说,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反映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规划和建设既要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又必须挖掘和保护我省不同城市间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省会石家庄要通过保护白佛口村文化遗址等方式来消除“石家庄无历史”的偏见。
4.6 加快行政区划改革,完善城镇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化发展,许多省份都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而河北省这方面的改革十分缓慢。截止目前,地级市数量少、管理幅度大,在县级行政单位中,县级市数量与县的数量之比,仅是江苏的20%、山东的40%,这种城镇体系导致河北省城镇的集聚效应不强。今后需要加快行政区划改革,扩大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大幅度撤并县乡镇的数量,从而通过完善城镇体系来推进特色城镇化发展。
4.7 注重精明增长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的管理效能
传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常高昂。为了解决这一顽症,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并确定了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紧凑”的精明增长新理念。河北省的特色城镇化应结合省情,发挥后发优势,在城市管理思路上注重精明增长理念的应用;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推行精细化管理,这是提升全省城市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4.8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
交通拥挤、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等“城市病”是推进特色城镇化的重要障碍。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这是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不可能是一种孤岛式的、与农周围农村不发生关系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农村越落后,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大,反之,城市周围的农村越发达,中心城市的压力就越小。因此,通过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燃气和公交等措施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可以减轻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4):25-30。
篇6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加快实施“五个三”的战略目标,把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始终,着力做精宣传、做大网络、做活经营、做优行风,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精宣传。主要是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时政宣传实现新突破。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今年我们根据全市经济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策划了《聚焦大项目,合力大发展》专题,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及时报道全市大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为我市加速实施“五个三”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鼓劲助威。在此基础上,还开辟了《保持先进性,做时代先锋》、《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全力整治城乡大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专栏专题,使主题性、战役性宣传更系统、更纵深,在全市营造了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媒体特色实现新突破。按照频道抓特色、栏目创牌子的思路,着力增强媒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对本台自办的10多个栏目的片尾及署名做了统一规定,聘请专家对综合频道、影视频道以及《荣成新闻》、《社会了望》、《德与法》、《相约你我他》等固定栏目进行了全新改版设计包装,增强了电视媒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突出荣成浓郁地方文化特色,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外宣工作实现新突破。坚持高密度供稿、全方位推进,把上大台、上头题作为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新闻记者靠上去主抓外宣工作,今年以来共在中央台、省台、威海台发稿210多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多篇。
二是做大网络。主要是加大了三个工作力度。一是加大有线网络合资整合力度。我们与威海广电宽带网络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荣成广电宽带网络有限公司,依托威海广电的资金和市场优势,为我们进一步拓展网上增值业务、建立大网络大市场多功能高效益的有线电视网络搭建坚实平台。二是加大服务园区建设力度。积极配合城市发展和园区建设,做到了全市园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与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同步推进。先后完成了寻山至西龙家、阳光商贸城、黎明小区广场、八河水库至石岛湾段等地下管道工程的预算、设计、绘图工作,共建设地下管道32000多米,铺设光缆26000多米,今年以来无偿用于全市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三是加大数字电视宣传推广力度。我们克服技术、地理等困难,于今年春节期间为鸡鸣岛开通了数字电视,开创了我市数字电视开播的先河,并在张高丽书记来我市考察观摩期间顺利为石岛宾馆安装了数字电视,成为第一个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电视发展的意见》,力争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的县级市。
三是做活经营。主要是深挖两个潜力。一个是落实奖惩机制,挖掘外联记者的潜力。把完善奖惩机制、调动外联记者积极性作为广告增收的内在动力,出台了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加大奖惩力度,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每天广告时段不断档,而且有效保证了广告收入的稳步增长。再一个是坚持多路并进,挖掘社会市场的潜力。针对医疗广告客户大幅度减少、广告收入锐减的客观形势,及时调整策略,注重加强与社会广告公司和知名企业的联手合作,通过开辟专栏集中推介和借水行舟共同参与等方式,实现企业宣传与广告创收双赢。
四是做优行风。主要是优化两个机制,实现了一个提升。一是优化制度保障机制。坚持抓制度促作风、抓学习提素质,先后制定出台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新闻宣传工作奖惩规定》、《考勤和请销假管理规定》、《广电职工十要十不准守则》、《关于加强广电形象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狠刹了迟到早退、喝闲酒、打麻将等歪风;实行了全员挂牌上岗和指纹机考勤管理,深入开展争创“文明科室”、“标兵”竞赛活动。专门成立督查考核科,对局重点工作和各项重点实施检查考核落实,从而使职工队伍明显加强,全局各项工作走上了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二是优化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各部门特点,制定了年度思想政治学习、党团教育、文体活动综合配当,先后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成功者的心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三次专题讲座论坛;举办了新闻宣传、计算机应用、财务管理及安全常识教育培训班4期,选派了30多名青年职工到相关院校学习深造,职工队伍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一个提升就是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通过狠抓作风整顿和教育培训,全局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工作纪律律明显加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速,勤于学习、廉洁自律、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在今年7月14日省委书记张高丽来我市考察观摩期间,我们广电局负责新闻采访、全程解说和技术服务工作,各部门发扬胸怀全局、团结协作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宣传报道和会议值机各项任务,展现了广电系统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崭新风貌。我们出色的工作也赢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誉。
篇7
关键词:基础测绘;城市建设;数字城市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测绘概述
篇8
[关键词] 产生 发展 应用
一、数字地球产生及存在意义
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今天,由于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飞速提高,我们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里知识或者说信息资源的匿乏已经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信息,面对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如何有效驾驭信息,而不被浩瀚的信息海洋所淹没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地球”作为充分利用信息的有效手段,自然而然地孕育而出。
“数字地球”是把地球上每一处的所有信息,按照地球的地理坐标(比如经度和纬度)加以整理,建立统一模型。在这个信息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完整地、形象地了解地球上各种宏观和微观的情况,并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数字地球”将成为人类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一星球的新方式。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已经具备了用数字化手段考察地球的能力。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由于具有模拟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可以使信息更为有效地为我们所用,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发挥其最大效用既是“数字地球”的初衷,也是“数字地球”的关键所在。
二、 21世纪的数字地球发展与应用
1.灾害模拟与预报
根据洪灾演进的水力学特性,重点探讨了基于数字地球的格网模型构建、“体积法”洪水淹没范围计算以及逐次扩大范围的渐进递归算法,最后综合上述方法实现了基于数字地球的位置无关的洪灾演进模型及其表现。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研究的深入,水灾演进的推算上升到模拟仿真的高度,可以为水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强度提供快速、准确、直观、有效的预报手段。针对水灾的特征,在数字地球的平台上建立了能准确、象地模拟洪灾演进行为和影响范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时动态演示其演进过程,进行灾难的分析模拟,从而有效地支持救援方案的快速生成和辅助决策的模拟分析,达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救灾效率、降低决策偏差、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的目的。
2.数字战场
随着数字地球和数字海洋的提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快速发展,展开基于数字地球的虚拟海战场环境仿真技术的研究能够为我军海上作战、训练和海上抢险救灾以及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
3.环境状况监测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其次是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等凡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源都需要调查、计算其数量与质量。中国的洪旱灾害、地震灾害、林草火灾都十分严重,尤其是洪涝灾害年年发生.数字地球技术可以有效地调查、计算资源数量与质量,预报灾害发生的地点强度与时间,监测上述环境问题、灾情的严重程度和救灾、环境治理的效果及资源开发状况。
4.虚拟校园
基于数字地球平台开展虚拟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校园形象的展示,并对校园的进一步建设和远景规划提供了逼真的可视化平台。以数字地球平台为三维展示平台,将三维模型按照交换标准导入到该平台上进行交互漫游显示,更好地解决空间关联问题,实现了空间信息的共享。并且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统计和建模分析,如面积计算、缓存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也能为更科学地实现数字区域、数字旅游线路产品等研究和应用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信息化的城市,它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以城市信息化为龙头将带动全国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数字城市建设将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它的发展大有前途,势不可挡。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方兴未艾,中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地球”建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
三、结语
数字地球的技术体系在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地球资源信息获取方面,数字地球技术系统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完备性和全天候的特点,以遥感卫星为主体的技术系统所获得的数据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涵盖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各种数据,同时,利用数字地球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具有极高的分辨率。数字地球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的超前决策、立法、规划,对避免资源浪费至关重要。
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数字地球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本国、本地区基于数字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应在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诸方面加强国际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大幅度加快基于数字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步伐,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广泛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郭华东:数字地球:10年发展与前瞻[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9):955-962
篇9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测绘;存在问题;影响
Abstract: The digital 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informatiza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digital city, digital city, digital cit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and tells the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on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digital city.
Key words: digital city; c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xisting problems; effect of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
数字城市与数字中国、数字地球一样,是一种战略目标,是一个发展过程。数字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有着积极的影响。数字城市的核心是信息,特别是空间信息,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则是数字城市的本质。 从技术层面上讲,数字城市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显然,建设数字城市需要解决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更新和使用问题。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和更新是城市测绘的重要任务,因此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大有作为,但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此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1.数字城市的涵义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延伸,它和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一样,同样是一种战略目标,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数字城市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通俗一点说,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2.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2.1数字城市建设现状
从数字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角度看,目前大致综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门户网站,二是城市信息化规划,三是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工程。
2.1.1数字城市网站或城市门户网站
目前北美、欧洲、亚洲等的很多国家已经在Internet上先后推出一批标以数字城市的网站和城市门户网站。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在线“数字城市”、“数字Bristol”、数字城市京都、“虚拟城市”网站等。中国大陆也已经建设了一批典型城市信息网站。
2.1.2城市信息化规划
在中国, 目前规划设计和正在启动的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有数字北京、数字重庆、数字厦门、数字温州、数字大连等。在城市信息化的总体思路下, 国内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数字城市发展思路: 一是以“ 数字北京”为代表的广义的数字城市建设,即以电子政务来带动整个城市的信息化, 从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作为切入点; 二是以“数字大连”为代表的狭义的数字城市建设, 即在“四局合一”的宽带网建设基础上重点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2.1.3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工程
这是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线来建设的数字城市, 本质上是在省市信息化目标框架下的领域或行业3S工程体系。总体上,目前数字城市基本上还处于规划设计、原型研究和工程示范阶段,总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相对滞后于示范工程。
2.2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受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制约,存在和面临不少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2.1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比较缓慢, 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低级建设和应用阶段,仍然存在“信息孤岛”。
2.2.2地方城市需要单独建设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建库成本高,使得空间信息资源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2.2.3城市空间数据建设的重复性、无序性和低效性的矛盾十分突出。
2.2.4地理空间数据受到分级管理和保密的制约, 共享困难。
2.2.5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基本上是孤立的, 政府和商业网站缺少城市信息资源体系的支撑, 相互之间的链接网络不够广泛和深入,基本上仍然是“信息孤岛”。
2.2.6政府领域纵向的行业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相互屏蔽、条块分割, 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 跨领域、跨部门、跨应用的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实现。
2.2.7政府部门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以及行业信息系统,尤其是GIS系统,只是针对部门级、企业级、行业级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整个城市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与互操作的应用服务需求。
2.2.8城市化与信息化并进, 对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有部门GIS和行业GIS的系统建设无法满足空间信息管理和应用的需求和挑战。针对表1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国情,基于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政策和建设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和系统设计。
3.发展城市测绘技术对数字城市的有利影响
3.1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城市有一定的关系,较高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及较快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对数字城市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为各行业以及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事实上,数字城市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部门的集合,主要有: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国土资源、电信、消防、环保、防震减灾预测等方面内容。信息集散与城市,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在城市进行集散,GIS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相关信息及时的进行更新,反应其变化,这就保证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2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测绘技术
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在空间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该空间位置主要是指某些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地理位置,地图是其主要代表形式。城市测绘充分利用了各种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它的发展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提供及更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可以把城市测绘看作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产业,成为建设与发展数字城市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产业。
3.3数字城市与城市测绘技术
建设数字城市的前提和基础是具备良好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因此,发展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发展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保障,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空间数据,资源共享地理数据,让各行业各部门都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充分的进行共享与利用。近些年,随着3S 测绘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不断的得到推广,也促进了城市测绘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数字化的测绘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并且在不断的由传统的测绘想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城市测绘的作用,城市测绘成为城市设计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重要依托。
城市测绘的核心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生产与管理除了依据统一的标准之外,还需依据信息技术标准。它的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系列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城市测量控制网、数字高程模型、影像图、现状公用设施及相关属性信息。这些信息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空间数据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实现各类专题信息的共建共享。数字城市的建成和应用, 应打破“城市信息孤岛”、“城市信息沙漠”的状态,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规划和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并推动城市信息化产业的发展[4]。以示范工程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 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城市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广大公众。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 上一篇: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方案
- 下一篇:铁路运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