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退休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行的退休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行的退休制度

篇1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个人退休行为 激励程度

近年来,关于退休制度改革的话题一直都是人们谈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相关部门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强调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但是由于其未充分考虑到个体的感受,因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进而也使得我国退休制度改革一直处于僵局状态,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与突破,进而有效消除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有效控制不合理退休现象的产生。

一、延长退休年龄的原因分析

首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逐渐提高前提下提,人均的预期寿命也随之逐渐延长,如果依旧盲目的使用以往的退休年龄标准,不仅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情况难以得到合理控制,也会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等现象,由此可见,旧制度的沿用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的现收现付的制度,转变成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有机整合的模式以来,由于其转轨成本未获得科学的解决,同时又由于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养老基金所承担的支付压力也逐渐增大,而延长退休年龄则能够使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再者,由于我国当前逐渐呈现出劳动力资源短缺,面临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状况,对其退休年龄的延长,可以保证我国未来在相应时期内能够持续保持低工资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实力。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影响分析

目前,就我国现行养老保险激发背景下,个人延迟退休年龄会造成养老财富逐渐减少,边际隐性税率为正,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产生存在很大的负面激励影响,进而使得提前退休行为概率也随之不断提高。经相关调查与计算我们表明,工资水平较低,以及发展较慢的行业,其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比工资水平高且发展速度快的行业要高很多,而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对其个人退休年龄的延长,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但是,从终身养老金财富现值的动态变化状来看看,不论对那一行业来讲,个人退休的年龄越高得到的养老金财富也就越少,所以,工资越低且增长慢的相关行业的员工提前退休的概率就越高。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个人退休行为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养老保险只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对个人退休行为存在很大的负面激励作用,但是其对退休行为影响程度的大小,还要取决于激烈作用的弹性。

三、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在创新、改革弹性退休制度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到精算中性原则,在创新改革相应制度过程中遵循这种原则,能够使个人延迟与提前退休预期的养老金基金与正常退休所获得的基金保持一致。然而,这种原则的实施虽然看似公平,但也存在一定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健康状况差等低收入人群没有给予有效保护,对于个体异质性没有给予全面考虑,进而导致是劳动市场的扭曲无法得到合理消除,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遵循其精算中性原则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其次,结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计发背景下,从边际隐性税率的角度来看,低收入人群要比高收入人群高很多。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多数的低收入人群都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其职工的体力有更高的要求,而相比于正常退休年龄,这部分行业的员工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的实施精算中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个人养老金,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其相关行业的职工也极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面对我国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的状况,在改革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时,必须要重视起对低收入人群的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在采取一定措施老消除养老保险隐性税收产生的负面激励作用,以及积极鼓励个人收入较高的个体延迟退休时间的同时,还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低收入人群权益的维护,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政府才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弹性退休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施。

四、结束语

总之,退休与养老保险制度两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对个人退休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个人退休行为的合理性,不仅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情况,也对劳动力供给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退休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对于其与养老保险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且要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使其能够对个人退休行为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并以此来保障个人退休行为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彭浩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激励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12

篇2

【关键词】老龄化 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 建议

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等性质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带来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将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在老龄化背景下讨论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由于发达国家的退休政策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笔者通过比较国际上的退休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法律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近几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来势更为凶猛。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此标准,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在200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有学者据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数据也证明了此特征的日趋显著。数据显示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约为1.1亿,老龄人口比重达到了8.9%,预测2020年将达到12%,到了2050年预计老龄人口将会有3.3亿之多。大多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用了45年以上,而我国只用了27年左右,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最为直接的表现在于劳动力人口养老负担的增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抚养比从1950年的7%一直缓慢增长至2010年的11%。据预测,从2010年以后,抚养比将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在21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养老金收支失衡。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制度,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由企业与个人承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工作人口减少,养老保险金缴费也会减少,会造成工作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加重以及养老金的供应不足。据预测,若现行制度不变,我国养老金将在2038年开始出现缺口,并逐年扩大。

三、延迟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导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参保缴费人数下降以及领取人数增加,造成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给财政支付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多国家通过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来缓解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89年以来,有约170个国家的退休年龄呈上升趋势,有近70个国家或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养老金支出压力。我国社会保险研究所在所长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报告显示:延迟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国养老统筹金增加40亿,减支160亿,减缓资金缺口约200亿。

延迟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还可以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人口红利期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如果维持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变,将会面临人口红利枯竭,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延长退休年龄及时对低龄老年人的利用,也会降低社会的抚养比,增加劳动人口比例,延长人口红利期。因此,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国际实践及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发达国家经历人口老龄化较早,在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以美国为例,为了缓减上世纪70年代社保资金的缺乏,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了渐进式退休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退休年龄为67岁,提前退休年龄为62岁。其退休政策分三个层次:(1)提前退休,需满62岁,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若在1943年至1954年间出生,则退休年龄为66岁,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龄为67岁,以上领取全额退休金;(3)延迟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强制性,选择延迟退休的人可以获得奖励性的收益。如果选择在70岁以后退休,将会拿到132%的退休金。这种弹性的延迟退休政策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及促进了美国劳动者延迟退休。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其在上世纪7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为55岁,到80年代被延长至60岁,至1997年,约90%的日本企业采用了60岁退休年龄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阶段性地推迟退休年龄至64岁。在2013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该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面临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的员工,至此,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

综上并结合其他国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结论:大多数国家是在老龄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对退休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延迟退休制度。该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的过渡时期,逐渐增加退休年龄,实现渐进式延迟退休。大多数国家选择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左右,但有些国家男女会有差别,总体上趋于统一。通常这种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根据自愿原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的年龄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需要据本国国情,针对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地修订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经济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如日本针对企业承担的日益加重的额外劳务费,政府采取了给予企业一定资金补助的措施。

五、我国延迟退休制度设想

我国在制定延迟退休制度的时候,参考国外制度的同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据调查,我国公民对延迟退休制度持反对态度的人较多。有些人认为,若延迟退休,老龄人口将挤占就业岗位,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难的情况。但放眼世界,延迟退休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制度的修改来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系统规范退休制度,进行专门立法

关于退休制度,我国没有统一性的规范,而是散布于各项法律条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和《公务员法》,其中的规定也较为简单。因为延迟退休属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讨,为实行延迟退休制度,应当首先制定退休法,从原则到细则细致地进行规定劳动者享有的退休权益和应当履行的相应义务,可命名为《退休法》。该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权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项权益,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退休权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救济机制等相关规定。同时《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应作相应修改,与《退休法》协调一致,使得延迟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实行。

(二)退休年龄的设定及渐进式延迟

2015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延迟退休可分为“两步走”:在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并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从2018年开始,将女性的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龄同步达到65岁。对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报告建议,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自2033年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比较国外制度,该建议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虑到民众的反对意见比较大,需要放缓进程,逐步推行。有学者提出5年的预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认为,可以以试点方式逐步扩大实行范围,直至在全国推行。据此,分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与干部的小步并轨;男女退休年龄的渐进延长并统一;施行范围的逐步推广。

(三)制定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我国人口和经济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异性,尤其在行业上,我国规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别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给予劳动者一定自主选择权,允许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选择性。在此情况下,弹性延迟退休的制度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参考美国弹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领奖励、早领惩罚”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前期减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实现退休年龄及退休方式的统一。

六、结语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延迟退休的资料,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延迟退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析了老龄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大主要问题,即抚养比的急剧增加以及养老金支出压力的不断加重,使得延迟退休成为必要。另外,通过对国际上延迟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国制度制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逐步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康传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与退休年龄关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4.

[2]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8):3-20.

[3]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件的测算. 财经研究,2009, 35(9):26-35.

[4]张兴.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龄政策国际比较.中国劳动,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6):5-24.

[6]张震.延迟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7]梁世园.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篇3

一、弹性退休制度的含义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执行的是强制退休政策,即女性55男性60岁退休。退休后开始领取养老金。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自由选择继续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政府根据延迟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行为予以相应奖励。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优点

1.有利于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是脑力工作者,他们的经验往往要在工作数年以后才可以累积到一定程度。多数教师要到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他们所贡献的有效工作年限非常有限。而教师行业人力资本也较体力工作者高,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前学历和较多的职业培训投入。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相应延长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收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基础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导致农村中老年教师比例很高。推行教师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中老年教师更多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3.有利于社保基金的节支

按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退休金不计入社保基本管辖范围以内。但从国家的长远改革目标看,中小学教师也会像医生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或将被纳入社保统筹规划范围。如果教师选择延迟退休,那么就会暂时减少社保的压力,有利于社保的统筹安排。

三、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地区差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延迟退休和缓解就业是天生的悖论。中小学教师行业一向是我国很受欢迎的行业之一,想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数量众多。但是,他们都倾向于到城镇,不愿意去农村。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推行教师行业弹性退休制度,必须考虑农村和城镇的地区差异。

2.职称差异性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评价教师的方式主要是职称。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效果更好。因此,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职称差异。

3.岗位差异性

我国对体力劳动者退休时间的划分中就有对特殊岗位劳动者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如重体力岗位或者是有毒岗位。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不一样,需要的体力成分不一样。比如体育科目和音乐科目,或者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者,相较于其他科目就需要更多的体力支撑。所以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也应充分考虑岗位差异。

4.性别差异性

我国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长,“弹性退休”的实施可以不再局限于男女性别的区别待遇,而是按照职业要求和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需要决定退休年龄,体现出真正的男女平等。

四、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具体时机和方法

为了准确地判断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时机,得出方案,我们对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规模,中小学教师需求进行了预测,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务、年龄以及城乡现状进行了分析。

1.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预测

如果以7~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适龄人口,根据资料预测的2000~2040年各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见图1。以预测的结果看,小学学龄人口在2020年前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2020年后持续下降;初中学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学龄人口在2005年达到顶峰7100.4万,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40年约为4409.2万人。

图1我国中小学教育各学龄段人口预测

2.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规模预测

利用学生流模型,综合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招生规模变化、各级教育升学率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参数关系,作出如下表所示的预测。

表1 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入学率预测

3.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城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平均班级规模为45、50、55人,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25~35人的班级规模,也超过我国班级设定标准。为适应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的需求,小班化教育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参照国际经验,按照我国小学平均规模30人,中学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每班配备2,2.8和3.2名专职教师,需要的专任教师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图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按照上述班级规模和班师比配置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5.9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61.7万人,初中教师352.4万人,高中教师151.8万人。县镇以下中小学教师占到79.5%。在数字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是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配置状态总体得到了改善。幼儿园、初中、高中教师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8万人、1万人和2.5万人。全国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是17.7:1、初中生师比15:1、高中生师比16:1,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2、0.5和0.3。

第二个变化,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其中,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分别占到了63.2%、83.9%、89.7%。

第三个变化,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农村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3.1%、54.8%、59.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4个百分点。农村的这三类教育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0.2%、48.9%、52.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8个百分点。

五、弹性退休方案

鉴于城市与县镇教师的资源不平衡,职称差异、岗位差异、性别差异等,笔者认为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男性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女性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根据职称高低可弹性选择退休年龄。方案二,男女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设定男女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的弹性退休年龄同时提升同时到达,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同。方案三,男女教师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

这三个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方案一:此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都为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男女教师达到60岁后可选择弹性退休,鼓励县镇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可按照每年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工作。

方案二:此方案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教师在达到60岁强制退休年龄之后,可以选择工作到65岁弹性退休,弹性退休工作的名额向县镇、高级职称教师倾斜。

方案三: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在50岁后可以选择缩短工作时间,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即渐减式工作时间的退休方案。

这三个方案存在相似性,但是具体的实施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从对就业的影响看,三个方案都使中小学教师人口得到提升,但是情况也有所差异,方案一对就业的影响最小,方案二三显著提高了教师人口的数量,但是给年轻人就业也会带来一些压力。

从退休年龄人口看,方案一调整最不明显,方案二和方案三使处于退休年龄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大大降低,降低了养老金,提升了高级职称比例,稳步增加了县镇教师的数量,退休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趋势得到了缓解。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普遍短缺,在此领域就业压力不大,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在没有增加太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达到了减小养老压力,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的目的。考虑到国内的教育管理实情,方案三的管理难度会比方案二更大,可以把方案二作为首选,方案三作后备。

最后还需要指出,在目前理想的预测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它可以推进教育改革,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民生;可以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人尽其才。但是,弹性退休制度的改革还需要保障制度的支撑,以照顾到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身份,尊重劳动者的意见,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人事司,2010.

[2] 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1).

[3]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4]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9.

[5] 陈卫民.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1).

[6] 李建民.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人口与发展,2011(4).

[7] Joulain,M.l.,& Mullet,E.(2001).Estimating the appropriate age for retirement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Work & Stress,15(4).

篇4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摘 要:随着中国人均年龄的提高及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延迟退休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促进企业职工延迟退休,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充分利用,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退休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职工延迟退休问题进行价值分析,提出了促进职工延迟退休的对策。

关键词 :延迟退休;养老金;退休年龄;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近年来大幅提高。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共计1.1309亿,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8.5%,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1.6%。数据预测显示,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从2015年开始将逐渐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加速上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延迟退休显得“势在必行”。

1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及存在问题

1.1 现行制度

中国目前对退休年龄的一般性规定,基本沿用了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中对退休年龄的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1.2 存在问题

1.2.1 退休年龄没有适时调整

19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很明显,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退休制度却“徘徊不前”。

1.2.2 退休年龄与受教育年限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受教育人均年限有了显著提高,进而推迟了劳动力的就业年限。而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期的缩短,这既是人力资本的浪费,也会转而抑制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人力资本总量的提高。

1.2.3 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不相适应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1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还有不断加深的趋势。而目前的退休政策已明显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1.2.4 提前退休情况严重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正常提前退休之外,还存在着较多的提前退休情况。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众多,因而每年的提前退休人数持续增加。而提前退休行为是与退休政策有关的。目前中国关于养老金领取资格的规定是达到最低缴费年限15年,并取消了最初的延迟退休期间养老金补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收益激励不足以及给付机制存在问题造成了提前退休的现象发生。

2 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的优越性

2.1 有利于“做实”养老金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养老金支出愈来愈大。从我国历史情况出发,现行的养老金政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之出现的养老金空账问题也日益严重。而延迟退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压力,把养老金“做实”。

2.2 有利于减轻年轻人“养老”负担

随着近几十年计划生育的持续推行,青年人口正在逐渐减少,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位老人的状况日益严重,而在未来几十年内,这一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而延迟退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劳动力赡养老人的压力。

2.3 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退休年龄的偏低使得我国高层次知识劳动者的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高层次知识劳动者层次需求的提高又延长了其受教育年限。这样一来,他们从正式工作到退休,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而延迟退休,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熟练的技术,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2.4 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对于大部分的退休人员来说,养老金成为退休后的唯一经济来源,对于退休前工资水平较低的职工,尤其是又生活在高物价水平地区的职工来说,养老金可能保障不了经济需求。另一方面,退休后的职工长时间无子女陪伴,精神上的空虚则会成为生活中的主要问题。而延迟退休,无疑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为他们的晚年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取而代之的职工生活,也大大减少了他们的空虚感。

3 促进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的对策

促进企业职工延迟退休,激励企业职工自愿延迟退休,决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社会形势来讲,在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制定强制性延迟退休政策,势必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因此,要想制定合理的退休政策,增强职工对政策的理解,促进政策的落实,必须以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努力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水平。

3.1 工资几何递增制度

对于延迟退休的职工,可以实行工资几何递增制度。以每年为一个期限,延迟一年者,延迟期内的工资在其原来工资基础上翻0.10倍;延迟两年者,延迟期内的工资在其原来工资基础上翻0.15倍;延迟三年者,延迟期内的工资在其原来工资基础上翻0.20倍;延迟四年者,延迟期内的工资在其原来工资基础上翻0.25倍;延迟五年者,延迟期内的工资在其原来工资基础上翻0.30倍。针对本方法,对于延迟退休者延迟期内养老金不予发放,退休之后,养老金按正常水平发放。

3.2 养老金奖励制度

对于延迟退休的职工,可以实行养老金奖励制度。延迟期内,职工个人工资由其本人与用人单位协商并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养老金的发放,以每两年为一个期限,延迟两年者,养老金按其不延迟退休前的每月应发数额的1/4发放;延迟四年者,养老金按其不延迟退休前的每月应发数额的1/3发放;延迟五年者,养老金按其不延迟退休前的每月应发数额的1/2发放。退休之后,养老金按正常水平发放。

3.3 养老金减免制度

对于延迟退休的职工,可以实行个人账户养老金减免制度。1997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但个人账户一律按个人工资的11%记录,差额的3%由国家承担。根据本办法,对于延迟一年者,延迟期内的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7%,差额的4%由国家承担;对于延迟两年者,延迟期内的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6%,差额的5%由国家承担;对于延迟三年及以上者,延迟期内的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4%,差额的7%由国家承担。退休之后,养老金按正常水平发放。

参考文献

1 A.Samwick. New evidence on pensions,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timing of retir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7)

2 黄瑞.中国人口红利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 肖艳.解读困境中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版),2008(1)

4 范围.退休年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

篇5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满意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现状

1.1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概况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在近三十年中有过几次调整,但总体变化很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统包型的退休制度渐渐不能适应大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退休教师保障经费很大一部分靠国家财政部门拨付,近年来,国家财政对教师职业保障整体投入不足,再加高校本身超编人员这些都加重高校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高校规定的退休条件分别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并且工龄大于10年,近年来这个规定显然不能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更加挫伤了在职人员的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退休待遇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为退休费按本人退休时基本工资前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从以上来看,传统的高校退休养老制度已不适合高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2 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有关实际情况,我们特地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旨是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满意程度等,深入切实的了解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探讨适宜的改革方式。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我国八个省份十几所高校的任课教师,他们分别任职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河海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昌理工大学等院校。

(2)调查内容:根据调查主旨,除了了解这些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主要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调查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满意度:1)工资及福利待遇;2)教师养老保险水平;3)医疗保障;4)住房保障;5)教职工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3)发放问卷与回收:共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了89份,其中有效问卷85份,无效问卷4份。

通过对调查卷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结果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任职院校教师养老保险水平非常满意的很少,仅占到我们所调查人数的近20%,比较满意的占到了近30%,一般满意的在10%左右,稍有不满以及非常不满的所占比例在40%左右。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其任职院校的教师养老保险水平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从普遍情况来看,对养老保险水平不满的教师占到了41.18%,有将近一半的比例。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对退休教师的保障水平并不能满足大部分教师的生活需要。

2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2.1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有以下缺点:

(1)高校教师退休养老模式仍旧是国家统包、单位养老模式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2)我国高校现行的退休年龄偏低,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并且一部分提前退休的教师重新就业,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显然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3)不同地域不同院校间的待遇差异,是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出现发达地区偏好、公办学校偏好、重点院校偏好的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4)养老金给付结构不合理,离退休费以离退休当月工资为基数,以及退休费计发5年或10年一个档次等结构都不合理,缺乏适合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整机制,难以解决退休待遇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

(5)高校教师职业保障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师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与养老保险运行方式不一。

2.2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缺陷原因分析

以上研究看出,这些缺陷的造成是由两方面引发的,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诸如资金来源、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待遇调整等内部运行出现了问题,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则是由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阻碍了高校改革改革发展、人才的自由流动等,既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 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基本特点及借鉴之处

3.1 美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借鉴之处

在美国,养老金计划是美国高校教师退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和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两种类型,而近年来正向固定缴款养老金计划或是两个计划相结合转变。美国的经济状况下降使养老金计划由主要社会组织负担转向个人负担。

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早已废除了强制退休制,雇员拥有决定退休时间的绝对自由。

3.2 日本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借鉴之处

在日本,高校教师被作为公务员对待享受与国家公务员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日本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年金制度。由公共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构成。其中,公共年金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居主导地位。教师的社会保障主要涉及公共年金制度和国家担负主要的投保义务。

相比而言,借鉴之处在于要坚持高校教师的“准公务员”身份。高校教师身肩负着双重责任,因此要保证其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保障水平,以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在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模式进行改革时,应当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合理的借鉴美日两国的基本模式,不能完全依照国外的模式进行改变。

4 做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的几点建议

4.1 有关人员要按照有关法规做好规划服务

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好相应的服务网络,迅速所完成有利益相关人员的制度改革。

4.2 加大改革宣传力度

确保相关人员明白改革的步骤和意义。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部分,如职业年金、个人的商业保险等。

4.3 改革应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同步进行

改革要以公平性为基本指导思想,消除政府部门,事业部门以及企业间职员的养老保障水平差异。可以通过上调最低保障标准来实现。

4.4 统筹全国养老保险

改革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有一个全面、公平、方便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结算等方式上能够便利和安全的话,也会减少广大教职工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促进改革的开展。进而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泽英,侯立松.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88-91.

[2]孟辉.论社会保障制度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7-71.

篇6

关键词:公职人员,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1997年正式建立起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但时至今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还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具体表现为:公职人员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仍维持不变;全部由财政供款的事业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改制为企业的,执行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保持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变;由财政部分供款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在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另行制定。这种由国家财政全权负责的养老方式不但不利于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还会影响到人员之间的自由流动,并加剧国家财政困难。故建立相应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外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对我国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一、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情况

(一)公职人员的界定

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公务员与我国的国家于部已不是同一口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传统国家干部称为事业单位人员,诸如各种教育、科研、卫生人员和军人都未包括在公务员范围内。政府公务员与其他干部在基本岗位、职务系列和各方面待遇上,均有法律规定的区别,这种情况使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在养老保险立法与管理上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又有交叉性。故在本文中,将公职人员的概念定义为实行几乎相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即公务员(含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由国家财政全额供款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二)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1.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现状

(1)现行的退休规定

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条件规定为:①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者丧失工作能力的,凡符合条件之一者应当退休;②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经批准可以提前退休;③工作年限满30年,本人提出要求,经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规定为:①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工作年限满10年的应当退休;②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工作年限满10年,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③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以退休。

此外,对高级公务员的退休年龄还有一些补充规定:一是对担任省长、部长职务的,不分男女均规定为65周岁,二是对担任副省长、副部长和正副司局长及相当职务的不分男女均规定为60周岁;三是对少数高级专家,经过主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其中,副教授及相当这一职称的最长不超过65周岁,教授及相当这一职称的最长不超过70周岁。此外,对学术上造诣高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高级专家,可以暂缓退休。

(2)公职人员养老保险享受的条件和待遇

国家公务员退休后,其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全额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规定比例计发,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88%计发,工作年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2%计发,工作年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75%计发,其中工作年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60%计发,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按40%计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

2.现行制度的主要问题

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1)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每年根据支付退休费的实际需要直接由国家财政预算列支。(2)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以退休时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发,并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3)退休干部由原单位管理。

这一制度的主要弊病:(1)没有基金积累。养老金由财政预算支出,与每年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比例有直接关联,若增加退休费用,势必减少国家对其他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退休人员逐年增多、养老金费用剧增的情况下,没有积累,实报实销,其对财政支出的掣肘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而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待遇给付不尽合理。养老金以退休时的工资为基础,而这种“点”工资并不能合理体现实际贡献,而且容易出现突击提级、长工资等弊端。退休待遇随在职人员一起调整,缺乏合适退休人员自身特点的科学正常的调节机制,没有解决退休金增长与社会经济水平相协调的问题。(3)缺乏自我保障意识。养老金由国家统包,助长了依靠国家养老的思想,只会造成“国家支付费用增多——人们的待遇要求愈高——财政负担愈重”的恶性循环。(4)影响机关行政效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本单位管理,每个单位都需配备专人专门从事退休管理工作,机构、人员和设备无法发挥其最佳效益。有的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干部人数之比已达1:1,管理繁杂的退休人员队伍,必然牵扯精力,也无益于退休人员的妥善管理。(5)影响各类人员之间的合理流动。由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设,造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难以衔接。在中国,国有企业职工远比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多,同时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同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相互流动较多,更有必要建立覆盖城镇所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防止机关事业单位只有人员的流进,而没有人员流出的问题。(6)各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大。由于各类事业单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在国家拨付的不同等级、数额的事业经费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养老保险问题。但多数事业机关的国家事业费基本不增长,有些还大幅削减,而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却在不断增长。因此,多数事业单位只能将服务性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这种以单位为基础的养老保险方式,对事业单位经济压力很大,干部职工所承担的风险则更大。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政府机构合并撤销,政府公务员的下岗分流将对这部分公职人员产生冲击。

二、外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一)几个典型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和待遇

1.瑞士:公职人员的养老金由退休金、退休补贴、遗属补助金三大部分构成。享受条件是以工龄、职级为依据:(1)一般公务员退休后每年可领取原工资40%—60%的退休金;(2)退休补贴依据公务员的工作时间长短领取不同标准的补贴额。补贴额从每年加发1/12年薪额至1/5年薪额不等;(3)一定数额的遗属补贴。

2.英国:公职人员的退休金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退休年金包括准退休年金,以最后一年工资×1/80×工龄计算;(2)一次性退休金补助,相当于上述年金的三倍;(3)其他优惠福利。领取条件是工作年限及年龄。

3.日本:公职人员的退休待遇优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少于雇主缴费。本人缴纳的保险费为本人工资的5.15%,而所在单位为雇员缴纳公务员工资总额的7.1%,国家负担管理费的全部和15%的保险金补贴。二是为稳定公职人员队伍,日本公务员退休后,除退休年金外,国家还向退休者发放一次性退休补贴,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达到25年工龄可领取长期性退休补贴,补贴数额每年最高可达退休前最后月薪的257.5%。为使公职人员及时退休,防止公务员队伍老化,服务年限超过30年的补贴比例又下降下来。

(二)公职人员养老金的筹集模式

在养老金具体筹集模式方面,有统筹基金部分积累制、个人帐户完全积累制或财政现收现付制多种形式。在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上,有的是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有的则是由国家(单位)统包,个人不缴纳养老保险费。(1)由政府全部负担。如德国公务员的养老金筹集依据德国《官员供养法》,其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列入财政预算。瑞典公务员除享受全民都统一享受的国民养老金计划的有关待遇外,还有专门的公务员退休金计划,凡达到65岁,工龄满30年都可在退休时领取全部退休金,退休金的经费全部来源于政府拨款。(2)由雇主、雇员、国家共同负担。如美国公务员退休制度是由1920年建立的公务员退休制度和1983年新建立的《联邦公务员退休制度》构成。1920年的制度规定,费用来源是由用人单位和公务员本人各自筹集,各自缴纳资金的50%;1983年《联邦公务员退休制度》规定,经费来源是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个人工资和工资总额的6%纳税。除上述两种制度外,美国政府在《联邦公务员退休制度》中还为公务员建立了个人帐户储蓄计划。公务员按最高不超过工资10%的比例储蓄,政府按一定比例为公务员个人储蓄账户提供补贴,最高补贴到5%。奥地利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为公务员缴纳和政府财政补贴两部分,公务员一般缴纳工资额的10.25%,其余部分则由政府财政负担。

(三)上述几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模式的变化,上述几国传统的公职人员终身雇佣制近些年被灵活的雇佣方式代替,不同的雇佣方式要求在养老保险方面也要有所区别,从而传统的公职人员养老金制度面临着适应新情况的改革任务。

2.国外公职人员养老金筹集也同样面临财政危机。虽然上述几国属于富裕的发达国家,但由于近年来养老金支付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不少国家面临财政困难。

3.国外基本养老金制度面临着制度模式、条件环境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原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影响和冲击,引发公职人员养老金保险制度实行必要的改革[3]83。

(四)中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情况比较

1.在养老金的筹集支付上,世界各国都是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个人承担小部分责任甚至不承担责任,故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养老金财政支付困难的问题,相继通过降低替代率和延迟退休年龄来降低财政的负担。

2.在养老金的替代率上,各国都采取与工作年限和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降低政府负担的替代率,通过个人的养老计划,来满足原来的生活需求。但我国公职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处于较高水平,在近几年达到100%还有增长的趋势。

3.在退休年龄问题上,世界各国都开始将退休年龄向后推移,而且男女同年龄退休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还在坚持建国之初设立的退休年龄,甚至有很多人还提前退休,有的40多一点就退休在家,增加了退休金的支付时间和财政对养老金的给付数量,造成财政困难的局面。

4.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中,公职人员的养老福利保险支出比例过高,不利于社会的公正和稳定。从图1和图2可发现:公职人员的退休金占到了总支出的90%,其他保险支出只有10%,而美国在1995年就将此比例控制在45%以下。当今的中国仍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达到1995年美国当时的比例水平。

三、改革并完善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方向与措施

总体上,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方案设计有两大选择方式:(1)两大群体各自单独设计自己独立的养老保险方案;(2)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分别解决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自群体的单独补充办法。针对我国现行公职人员养老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改革并完善我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一)改革的方向

第一、框架设计必须与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框架相协调。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向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系统发展。由于全国统一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框架还在探索之中,因此,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的框架设计必须与全国统一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

第二、在筹资方式上,除国家公务员外,建议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亦与企业相同,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第三、在制度模式问题上,向企业和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靠拢,也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第四、在管理问题上,应向简化管理机构与管理层次方向发展。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上,事业与企业的基本养老金应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发放,都应全部向社会化、社区服务化方向发展。

(二)对不同类型人员养老保险的补贴办法

新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是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基础上进行的。2000年地方政府机构进行大的改革,相当数量的公务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和企业,而事业单位也进行大的改革,其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不可能对3200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相同的补贴政策,只能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的性质和不同政策定位决定其养老保险的政策。如果我国的社会组织仍然采取两分法的基本结构,建议适当放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的范围,保证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保险保障。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在范围划分上,应当从实际职责上认真研究,避免简单按公务员条例的界定范围确定公职人员的养老保险范围。

从国外情况看,公务员和公职人员在人员界定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养老保险制度上,一些国家享受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范围大于公务员范围,这样也有利于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管理。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将两者一并划入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办法。二是采用补贴性补助办法。德国采用了第二种办法。在德国,对于那些在公共服务机构中工作,但本人又不是公务员、法官或军人的人员,基本上是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所以,这些人员的社会保险属法定养老保险的范畴。他们养老金的最高额略低于公务员的养老金水平。但在不少情况下,就工作内容来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完成的是相同的工作,采取的是同样的行动,于是,产生了养老保险应不留差异、趋同一致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的各级政府建立了相应的福利机构,设立了补充性养老保险和遗属福利制度。通过这种形式,起到了类似于企业养老金法中的企业补充保险的作用。

(三)计发方式与过渡衔接办法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计发方式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计发方式差别较大。如果按照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标准计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存在新旧制度计发标准的差额问题。如果以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标准,统一全社会的养老保险计发标准,那么新制度实施后的机关、事业单位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数额要低于以前离、退休制度的标准,这种差别不予考虑或处理不当,会引起执行中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现行基本工资收入标准是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则按属地化原则管理,养老金筹集以个人工资为基数计算,计发时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中央政府分驻各地的公务员如国税系统、海关系统及各省市的政府公,务员在缴纳基本相同的养老保险费后,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会有较大差别。为了鼓励科技、医务、教学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国家曾经有各种鼓励政策,包括工资地区差别,在实行属地化的统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贫困地区的教师、医务人员、技术人员按个人工资计算的缴费额可能高于(至少相当于)发达地区,而退休收入将低于发达地区,由此产生的政策性影响将可能严重阻碍中西部的发展,这些都需要研究解决。

(四)资金筹集方式问题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从现收现付体制改革为基金预筹积累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而言,进行养老金筹集是没有问题的。目前已经离退休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养老金积累;目前在职、但在实施新制度之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中也没有养老金积累,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必须予以保证。因为按照旧体制下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他们的养老金已经通过“预先扣除”转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凝固在国有资产中,政府则承担他们的养老保障义务,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新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转换过程中新基金的筹集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在如下问题上进行决策:(1)对老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养老金隐性负债的总值进行估算,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议此部分隐性养老金债务由国家财政单独筹集,不与改革新出台的制度混在一起。/2)改革实施后新参加工作的事业单位人员,其筹资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筹集。(3)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问题。实施改革后“老人”待遇不变,“新人”向企业或公务员制度并轨。而“中人”的平稳过渡办法可采用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方法单独补贴一块,以不降低事业单位的总体待遇水平。具体办法可在企业现行1.0-i.4基础上适当加大系数值,以解决事业单位90%与企业单位80%的待遇差距问题。

(五)养老金水平问题

首先要确定公职人员养老金替代率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在1999年是77.30%,2000年是71.20%,2001年是63.15%,2002年是63.43%,而同期公职人员的养老金从接近100%增加到2002年的106.43%,和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国际惯例来看,根据专门的统计和测算,退休金总的替代率在70%已经足够了iql89-190,而基本养老金则在40%左右,剩余部分就通过附加养老金来解决。

篇7

一是所有城镇用人单位(无论企业、事业和机关)都应按职工工资总额和全国统一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彻底取消按上年度职工社平工资60%或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的做法。允许自谋职业以及有经济能力的人员(包括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以下简称 “允许按单位标准自愿缴费人员”)自愿按城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全国统一比例纳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基数不应当限高,实际缴费年数最少不低于15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到退休时实际缴费不足15年的单位缴费部分,在办理新参保时,用人单位要按职工本人纳入参保当年的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并补缴单位和个人缴费,费用从用人单位原经费渠道支付。

二是改革国家基础养老金办法。国家基础养老金,建议按城镇用人单位和“允许按单位标准自愿缴费人员”单位缴费年数的年平均缴费基数一定比例计发。应规定用人单位为职工个人实际缴费年数达到15年的,国家基础养老金按职工个人年平均缴费基数20%计发,计发金额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的按20%计发;用人单位为职工个人实际缴费年数在15年以上的,国家基础养老金按职工个人年平均缴费基数20%+增加年数%(建议缴费在15年以上的每满1年加1%的计发比例)计发,但要规定计发的金额最高只能在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以内,例如,可限定在之前设计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8%。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采取这种方法,可使工资高的人多缴费,工资低的人少缴费;到职工退休时,工资高多缴费的人因国家基础养老金有封顶,不见得会多拿退休待遇,低缴费的人因国家基础养老金有托底,也不见得会少拿退休待遇,可以真正体现国家对贫富的调节功能。本人提到的以上有关一定比例,肯定要经过具体测算才能确定。比较之前有关专家提出的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所有参保人员都应当一样、这种看似公平实为不公的办法,上述的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本人认为更具可行。主要是上述缴费和计发办法简单便捷,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保制度的共济性,也便于在国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后供参保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选择退休时间,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所有参保人员(包括城乡居民)个人账户的月缴费额应有限高规定,如规定个人账户的月缴费基数不得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避免在二次分配中出现群体间养老待遇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参保人员在跨具体经办或就业与非就业之间的流动时,只需要办理个人账户转移接续,统筹基金部分不需办理转移手续。

四是城乡居民和无经济能力按城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统一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所有人员,其由国家单方支付的基础养老保障金(不宜叫基础养老金,因这部分费用完全由国家承担)由国家按规定的统一标准支付,总体上不应当超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的40%比例或不超过相当于城镇职工缴费15年计发基础养老金的一定比例,且要高于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之前,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城乡老年人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应当取消,以避免其重复领取养老保障待遇。

城乡居民参加工作转变为单位职工且由单位按国家规定标准缴费年满15年以上的(含政策允许有实际工龄的补缴或延退缴费),转实行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

五是建立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国家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保障金调增机制。国家基础养老金调增要实行普惠制,不能再与城镇在职职工工资变动关联,不再实行之前的各类特定人群(如企业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调待倾斜政策。之前已经实行养老待遇调待倾斜政策的人员和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退休待遇照顾的人员,建议国家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城乡老年居民基础养老保障金调增,由国家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确定调增金额,可与国家基础养老金调增同步进行。

所有城镇职工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国家应当完全依其逐年缴费的基数高低和缴费年数长短来决定,以切实体现缴费与待遇挂钩原则。

六是在依法强制足额征收养老保险费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参保单位缴费比例,降低的这部分费用可转给单位作为年金,并通过出台政策强制单位建立相关年金。相关年金的最低限,要规定按目前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的工资总额5%以下的一个比例(如2%)作为建立年金的起步线。这样既可减轻单位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又有利普遍建立相关年金制度。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为了确保相关人员在改革时按国家规定待遇不降低而实行的养老待遇补充办法,理应强制实施。对逃避或少缴、欠缴养老保险费和冒领养老金的行为,建议授权养老保险费征收或经办机构直接对缴费单位和有关人员予以经济处罚直至依法,以避免出现因处罚程序繁琐而影响征收机构或经办机构执法积极性的问题。

七是取消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严禁提前退休。国家要取消特殊工种,允许企业或单位自行设立的特殊工种人员待遇可由企业和单位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确实因改革所需提前退休的,单位和个人均要按提前退休的年数一次性提前缴足养老保险费,从单位经费渠道开支,而不应将这类改革成本转嫁给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篇8

关键词 养老制度;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双轨制;制度完善

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

在讨论我国养老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而到了本世纪中期则会达到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年龄超过60岁。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规模和速度的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不无关系,为了控制急剧曾长的人口,我国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这的确解决了我国人口激增的问题,也为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男女比例失调、青壮劳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第一批独生子女成年后的现在凸显出来;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对于城市的控制强于农村,故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在城市也体现的更为明显。[2]

(一)老龄化进度加快使得完善养老制度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仍在实施,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的出生率在一个长远的将来仍会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而也基于同样的原因以及医疗水平提高,人口的平均年龄也会提高,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度会不断地加快,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已经成为并将长期处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3]

(二)“双独家庭”养老困难

上文中提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实施的强度大于乡村,因而城市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大于乡村,就目前而言,“双独家庭”成为广泛的趋势,而这类家庭的养老困难明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多以成家或即将成家,这类家庭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较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故而要承担对于四位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承担对于一位甚至于两位(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双独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子女,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对于赡养老人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以下述假设而言:若双方老人的经常居所地分属甲省甲市及乙省乙市,夫妻双方的经常居所地为丙省丙市,则对于双方老人均无法及时照顾。因而对于“双独家庭”来说,似乎只能祈求长辈们健康平安,而一旦出现疾病等情况则会焦头烂额了。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正在慢慢长大,“双独家庭”的出现则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解决“双独”家庭赡养老人困难的问题也显得迫在眉睫。

二、现行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养老制度源于1984年,在全国企事业单位逐渐步入正轨以后,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并于1997年正式制定了有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既是指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就实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即企业职工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费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一)养老保险双轨制加剧“养老不公”

现行的“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在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方面上的差距很不合理。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同:首先,统筹的方法不统一,即企业退休职工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其次,支付的渠道不同,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最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基于上述三点,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大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三至五倍。这一现象引发了民众的不满,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剧了不公平的现象,因而强烈希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商业保险收益低门槛高,难以成为社会保险之外的有效补充

由于企业退休职工或个体经营者等难以在退休后获得足以保障其生活的退休金,故而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期能够“老有所养”,然而笔者以为商业保险并不能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形式,其原因有如下两点:首先,商业保险的收益畸低。目前市场上的传统型养老保险利率固定在约2%,而新型养老保险中的分红型养老保险,收益都是不确定的,一般保险公司会承诺1.5%~2%的保底利率。这个收益率明显过低,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2%左右的利率恐怕还不及通货膨胀率,因而难以保证投保人所期冀的“老有所养”。其次,商业养老保险的门槛较高。目前市面上的商业保险险种,除了中国平安的老年人健康险年龄拓展至80周岁外,其他保险公司对年龄的限制大都在60岁左右;同时对老人的健康也有要求。换言之现在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其实并不是针对老年人的,反而是针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的,故而现在已经超过五十五岁的中老年人并不可能通过商业养老保险使得自己“老有所养”。

(三)推迟退休年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针对目前的养老制度现状,近期对于推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日趋激烈。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基本为男55岁,女50岁,虽然比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略早,但依靠推迟退休年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其既不能解决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问题,也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度,仅仅是为养老问题赢得了五到十年的时间而已,同时,推迟退休年龄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诸如推迟退休人员的健康保障问题,其所在家庭的幼儿抚育问题等。故而虽则基于目前我国的人口比例,青壮年劳动相对不足而老龄化人口加剧,推迟退休可能成为大势所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并不能依赖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

三、对于完善养老制度的建议

这项制度已经实行了二十余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项制度无疑对于当时刚刚步入正轨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起到良好的养老保障作用,然而对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而言,这项制度因其固有的缺陷受到诟病,急需改革完善。

对此,笔者基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谈一谈对于完善养老制度的一些建议。

(一)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

上文中提及我国实行了二十余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存在这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并致使民众对其颇多诟病,亟待改革。对此,国家已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只是收效甚微:2009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人社部以山西等5个省市为试点,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然而迄今为止该方案下发已四年有余,但五个试点省市几乎都没有改革的动作,毫无进展可言。笔者以为,上述《改革方案》中有颇多可取之处,可以试行,然而作为试点的省市均无进展,问题并非出在方案之中,而是受到了事业单位的普遍抵制。因此,在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这一问题上,不仅要制订相应的规章、方案,同时要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事业单位自上而下、自中央至地方率先进行改革,逐步推行至所有事业单位,从而通过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的实施。

(二)鼓励并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名义上称为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然而由于其商业性,故而商业养老保险不仅门槛较高而且收益较低,同时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针对中老年人的险种,而是针对正当年的青壮年劳动力的险种。笔者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使商业保险摒弃上述缺陷并不可能,其毕竟是一种商品,其商品性就决定了上述缺陷必然存在;然而,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国家财政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扶持,对于适合中老年人的、限制较少、收益较高的险种予以资金上的奖励,通过国家补贴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使得商业养老保险可以真正成为针对中老年人的险种,有利于其“老有所养”,真正成为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

(三)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重养老模式

此外,还应当注重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重养老模式,在养老保险之外,对于养老形式进行改进,真正使得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笔者以为,其一应当完善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模式,以国家财政补贴为主、社区收入为辅,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志愿服务者为辅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使得老年人在家就可以养老。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主要问题为饮食问题、清洁卫生问题以及就医问题等,通过社区食堂的形式或是送菜进家等方式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通过志愿者卫生服务保证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定期的体检以及建立疾病档案的方式把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其次,大力发展民办养老院制度。目前的养老院良莠不齐,条件较好、服务周到的养老院往往会出现“入院难”、费用高的问题;而条件较差的养老院则无人问津。笔者以为,应当大力发展民办养老院,并严格其批准审核程序,对于符合要求的养老院不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服务完善,吸引老年人“入院”养老。这种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种养老方式也更能适应并解决上文中提及的“双独家庭”养老问题。

四、结语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中谈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4]”,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老有所养”最早的由来。孔子当年身处春秋战国时代,因而期冀这样一个天下大同时代的到来;如今,我们正处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更有可能实现孔子所期冀的天下大同时代。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完善多重养老模式,不仅仅是解决居民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也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养老制度的完善更是衡量国家人文指数及文明指数的重要标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条件。[5]

参考文献

[1 单琰秋.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6(4).

[2] 王祥红.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方式的构建[D].江西财经大学,2008.

[3] 邹志翔.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老龄工作的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篇9

国内有关退休延迟问题的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程度,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近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人口增多,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家庭占社会的比重增加,导致“倒金字塔”现象越发突出,将出现两个年轻人养活四个老人的状况,这一方面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领取养老金,另一方面意味着为养老金提供经费的在职职工比例下降。[3]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完全承担起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老有所养的问题显得异常突出。现今我国处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旧模式转轨同时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时期[4],正在工作的一代所缴的费用不仅要满足自身的养老基金还要支付现在已经退休的老职工的养老金,也就是一代人要承受两代甚至两代人以上的缴费份额,以偿还几十年现收现付留下的养老金欠债。[5]借鉴国外远高于我国的退休年龄以及我国的现实状况,延长退休年龄在部分人看来不失为一种缓解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但这一做法面临着激烈的争论。

1.反对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年轻人就业状况的角度。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指出延迟退休政策不利于新生代年轻人就业。延迟退休政策虽然能够推迟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但同时在职时间的延长,导致工作周期的延长,就会使得本应退休的人员继续停留在工作岗位而影响到年轻人的就业,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基本固定,只有遇到退休者才会招收新人。

其二,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从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减员的方式来看,退休、调离、辞退等方式是企业员工更新的主要渠道,而“退休”占据着主要地位,假如这种减员的力度被降低,可能会造成新的就业压力。对于延迟退休企业经营者持反对意见,因为老员工由于资历等原因,其工资远高于新进年轻人的工资水平,而对于岗位的创新能力却远不如年轻人好。

其三,从生活负担较重人群的角度。对于早年失业一直没有正式稳定收入来源的下岗工人,对退休延迟政策持反对态度。下岗工人的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都是自己缴纳,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并且退休年龄延迟则其享受退休生活年限将减少。有些国家或地区出台退休延迟政策,其动机不只是为了缓解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还有解决劳动力紧缺的目的。而在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现实面前,不少地区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采取了对老职工内退方式来解决问题,延迟退休政策与这种举措构成了极大的矛盾。女性对延迟退休的反对呼声也是普遍的,经调查发现,持反对意见的女性占大多数。

2.支持延迟退休的观点

其一,从我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角度。(1)一些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明显地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一些对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技术人员、医生、会计等具有年龄优势的职业。例如医生这个职业,医院中“专家”与“主任医师”更吃香,而年轻的大夫不被患者所信任。当一名医生经过毕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老专家”资历时,往往法定退休日期就在眼前了,走到这一步的他们是巴望退休延迟的。(2)人均寿命延长,从数据上也支持退休延迟。如我国人均寿命1957年为57岁,现在达到了73岁,五十多年间增幅接近16岁。(3)受教育期限的延长,支持退休延迟。有报道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到85岁,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将从现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未来人的平均寿命和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趋势,也支持退休延迟政策的实施。如果工作年限过短而领取养老金年限过长,这将是很不平衡的难以维持的状况。目前在现实中,很多精神状况很好的退休人员在退休数年之内接受“返聘”或“它聘”的情况也很普遍。

其二,从实际的养老金收益的角度。在延迟退休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职工多工作几年,所带来的不利面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接受,如从养老金总量来看并不会减少,一是有了更多的在职直接的工资收入,二是缴纳养老金越多、时间越长,将来返还的基数就越高。就目前的养老金计算公式,缴费多基数就高,缴费时间越长带来的养老金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并且40岁退休和65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不同的,比如某人40岁退休,其计发月数就是233个月;若其65岁退休,其计发月数为101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本人个人账户的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确定,这意味着分母越小,每月的养老金拿得就越多。[6]从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来看退休年龄的延迟,意味着本该拿养老金的人群会继续缴纳养老金,从而弥补亏空,缓解压力。有专家测算,从全国来看,这样做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7]

其三,从老年人的工作延长对促进年轻人就业的角度。有人指出,延迟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省”出的钱足够开发新岗位。以我国某东部城市的实际养老金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假设往后推迟一年,该市以每年至少有2万人办理新退休手续、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来计,全市养老统筹基金一年至少可多出3.3亿元,足够开发新岗位供年轻人就业。[8]

3.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支持者其所关注的焦点,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每一个观点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都是需要考虑并解决的。但综观各家观点,以及借鉴国外的改革政策及趋势可以发现,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的。实际上,养老金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于人口老龄化。不是因为社保基金不够才延迟退休年龄,而是延迟退休的确对充实养老基金有好处,延迟退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9],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每个个体也要增强对社会的贡献意识,而不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国家或者社会的养老福利,坐等养老。延长退休年龄,的确可以适当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但根本上还是基于对每一个职工的长远利益来考量的,基金充实了,实际受益者还是参保人。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因素是多方面的,减少政府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其中城镇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5岁,[8]而很多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多半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从这一现实来看延迟退休并非难以实施,而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能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有关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建议

其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要考虑时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并且减少养老金的支出额,从而减少养老金支出的逆漏斗效应。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使得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适当适时、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方式,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具体情况,予以区别对待。所谓适当适时,就是制定和实施延迟退休方案时,进行科学的预算和精算,分阶段有步骤地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以确保延迟退休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家所接受,[10]并且能够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营。考虑到不同行业、工种的不同需求,可以针对各行各业进行不同的延迟幅度,对于诸如高技术要求行业等一些年龄优势的行业可以较快地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其幅度可以相对较大。可以仿照瑞典等西方国家,制定出一个退休年龄的范围,在范围内的不同年龄享受不同的养老金待遇。亦可参照美国考虑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篇10

现行制度设计思路

养老基金部分积累的混合型社会养老保险体制,逐步由向部分个人积累过渡,最后由国家、用人单位及个人三方负担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

首先,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上,坚持的是“收支平衡”的原则,即筹集的基金与按规定需要支付的费用,要有一个大体平衡的关系。始终掌握“两个平衡”,一种是“横向平衡”,即当年(或近几年)内提取的基金总和应与其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这是一种直观的,着眼于近期的理解,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另一种是“纵向平衡”,即对某个参加保险的职工,其在全部缴费期间所提取的基金总和(包括银行利息和基金运营利润)应与其在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这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着眼于未来的理解,在建立保险制度的初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国目前选择并实施的是养老基金部分积累式,又叫“阶梯式或部分基金式”,人们通常所说的混合式。这种基金模式兼顾了完全积累制(又叫基金式总平均保险式)和现收现付制(也叫纳税式或非基金式)的各自优点。一是保险费率10年、15年、20年的阶梯上不变,只有在期末进入新的阶梯时才作调整,阶段的时间不长,容易预测;二是保险费率介于前两种基金模式之间,不会超过交费者的承受能力,容易被人接受;三是积累金不会太多,能为市场所吸收;四是投资增值工作量不大,有利于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保险专业工作。

第二,在选定“部分积累”的混合型基金方式后,改变了以前“以收定支”的社会企业统筹原则,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积累”的原则,经过测算确定提取费率,建立专项基金。主要是根据“个别事象的发生可能是不规则的,偶然的不可预知的,但若集合众多同类事物来观察,则具有相当的性,即集合众多事物时,偶然性则变为必然性”这一大效法舅0,算出各种年龄段出现的概率大小,由此得以出合理的保险费串和保险费。主要是将其定量化并确定五个“基础率”。即预测死亡率(通过编制全社会的生命表测出)、预定退休率(由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决定)、预定工资率(由今后工资变化的趋势决定)、预定新增就业率(由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决定)和预定利率(由资金管理和运用的条件决定)。此外,为了使退休金的长期支付不致受物价上涨的,还应预测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指数或生活费指数。这五个“基础率”确定之后,就可以对未来各年度所需支付的养老保险费用进行预测,再根据养老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出我国工资总额的保险基金提取率为15.75%。考虑到略有盈余,提高基金提取率为20%;个人帐户为11%,其中个人交费串为4%—8%。

第三,再看确定待遇给付条件。首先规定有年龄条件,当时我国在规定退休养老年龄方面只考虑到三点,一是劳动者体质情况,多大年龄开始显现出智力和体力的衰退,以致影响劳动效果;二是劳动资源的丰欠情况,如何保证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三是提供养老金与享受养老金的人口对比情况,两者如何保持平衡。领取养老金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安排,直接影响养老金的计划,预算、决算和养老金基金的收支平衡。再者,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除了年龄条件之外,还有交费、就业(工龄)和要求按月支付,避免一次性的支付等问题。目前我国对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的支付办法是“老人”(改革前参加工作且退休的)老办法,“中人”(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办法和“新人”(改革后参加工作且退休的)新办法。通用的是以工资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计算,管它叫“报酬比例”,它强调给付与工资相关的,即养老金根据工龄长短、交纳保险费的多少来确定,有利于保持退休人员在退休前已形成的生活水平,体现了劳动贡献大小,也有利于鼓励职工积极劳动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基金缺口

一是退休年龄偏低。我国现行遵行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条件是国务院在1978年的104号文件规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9]8号文件中又对该文件作了重申。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104号文件所规定的包含退休年龄在内的一套退休制度,一直沿续到现在。一是这种计划背景下规定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与市场经济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飞速的客观现状间凸现出了明显的不协调,并且这种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新制度正常运行。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安置任务比较重的实际情况,国务院规定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以及对有压锭任务的纺织业中符合规定的下岗职工都可提前退休,使离退休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三是非因公丧失劳动能力后提前退休政策受到日益明显的挑战。近年出现大批“假病历”、“假特殊工种”的现象,不能不归因于当初制度设计时把他们的生活保障纳入了养老保险的保障体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结果。

鉴此种种,笔者认为退休年龄之所以是退休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仅仅是因为它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使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大大缩短,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大大提前,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险造成沉重的负担和冲击。

二是待遇水平偏高。我国的养老保险待遇政策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养老“温饱型”的,当初设计的是60%的替代水平与现行的绝大部分地区的90%的替代水平距离较大。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随着工资制度改革的进行,一些实行岗位技能工资的地区和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基数迅速提高;二是一些地区竞相攀比,将“活工资”的动态部分也计人职-1-32资总额,随意“集体膨胀”计发基数,三是对“统帐结合前”、“建国前”等部分职工按老办法计算待遇时回报高(基数高、统筹项目繁多、幅度大),值得提出的是老革命(老、抗日、抗美援朝人土等)当初为革命付出很大,理应得到晚年高回报,笔者认为不企业基金转付优抚待遇。四是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养老金待遇计发设计不合理,计算过渡性养老金部分的计算指数用的是个人缴费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相比值出来的,出现分子大分母小,得出指数高。而这种指数的得出与年限相分离,与年限长短无关,只考虑到即时交费程度,没考虑交费积累额多少;五是对“新人”退休金的个人帐户部分计发,应按个人实交的积累额多少,不应按个人帐户的积累额多少来计发,其中1/120缴费系数的设置也有待探讨(如十年余命与实际平均余命根本不相符)。据2001年度,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达3165万,比上年增长5.1%,月人均养老金达556元,比上年度增长7.8%;如按缴费率为20%,退休年龄不变,隐性债务为87.7亿;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负债在2万亿以上。有关专家推测,我国退休年龄每提前一年,统筹基金可减收40亿,增支160亿;反之则减缓资金缺口200亿。

三是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在进入本世纪,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到全部人口的 10%和7%,被认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将高达 2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我国老年人口,由一直占世界人口的1/5逐步提高到1/4.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25%,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估计为 2050年)达1亿,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然而,我国今天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 3.8%,却要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乃至1/ 4(25%)的老人。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是:2000年为5:1、2001年为4.1:1;预测2020年为2.2:1,2030年下降为1.8:1.离退休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造成养老金快速付出,另一方面退出劳动岗位和断保、未参保人员增多,这样一来就导致老年人赡养系数不断上升;再加上欠缴养老保险费及缴费基本数偏低等,更使得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存在很大压力,因而导致养老金的需求和生产缺口必然越来越大。

实际运行产生的问题导致基金缺口

一是覆盖面窄。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范围限定在公有制单位,主体构成是国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由国有单位扩大到城镇集体单位,由公有制扩大到非公有制单位。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地才集中精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般县市大多数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人员未纳入覆盖范围,整个养老保险基金达不到应有的“大数法则”规模,削弱了养老保险固有的互助互济功能。

二是缴费基数不实。实践证明,这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当地企业参保职工的平均缴费工资”因工资支付和企业主观行为上的大量非正常化,导致缴费工资总额小于统计工资总额,更小于实际工资总额。不仅极大地减少基金收入,降低了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损害了保险的严肃性,直接损害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更为严重的是将不可避免地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极大地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缴费积极性。

三是基金收缴率不高。据2001年和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来看,全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千万元以上的就有20余家。其主要原因是参保国有企业老化,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不好,困难企业较多,客观上无力支付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在较好企业单位中,有部分法人代表认为离退休人员养老基金是由地税征收,养老金是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发放,对参保费征缴该抵就抵、该拒则拒,也没有退休老人找麻烦。钻社会保险优惠的政策空子,月月基金扣除在税前列支,在多家银行开设帐户,实际上少缴或不交纳,严重挪用社会保险基金。二是部分企业借改革、改制之机,将下岗职工,老弱病残人员当包袱甩给原企业,使原企业成为“空壳”,职工的保费收缴无着落。三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也是目前投保的绝对部分企业,改制重组时资不抵债,被迫破产。按照 (破产法)规定企业所欠职工社会保险费被列为第一清偿顺序,并在进行资产清偿时应为该企业离退休人员留足十年的养老金。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资产变现难,或不能变现等原因,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和预留的养老基金实际上是一笔空帐,留给的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和破旧的厂房。最后是近几年投保职工流失严重,他们衣食维持艰难,生活无着,还哪有能力来缴纳养老保险费?

四是统筹层次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十几年来,大多数地方还是实行的以县(市)为统筹单位,社会统筹层次较低。由于县级统筹范围小,基金实力弱,很难抵御大的风险。其二,这种低层次的统筹方式不能在较大范围(或全省全国)内实现基金的调剂使用,平衡各地区的苦乐不均,有效地达到分散风险,增强基金支付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不可能合理安排基金积累。其三,由于管理、决策层次较低,以及地方利益的驱动,容易导致部分养老基金被当地政策或有关部分挤占、挪用和造成基金严重流失。